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專題 >熱點專題 >

辛亥革命電影觀後感

辛亥革命電影觀後感

辛亥革命電影觀後感(一)

辛亥革命電影觀後感

隨着時光的流逝,現在的我們雖然還對辛亥革命有了解,可是我們已經不能真正的感受到當初的隆隆戰火、那些苦痛人民的呻吟,還有那些革命烈士們拋頭顱、灑熱血的情景。今天我們一起從《辛亥革命》這部電影中重温那場震驚世界的辛亥革命,見證前所未有的社會變革。我在那鮮活的畫面中真正的感受到了那些曾經無數個為了今天的中國而英勇奮鬥的情形。我也從電影裏,深刻的體會到今天的我們是幸運的,今天的我們是幸福的,但我們也不能忘記我們是踩在他們的身軀上過來的。所以我們要懂得珍惜,並激勵自己為如今中國的現代化建設而不斷奮鬥。

電影一開始就以秋瑾的犧牲拉開序幕,從第一個鏡頭就給我們一種沉重的畫面。然後就是192019年4月27日,黃興等人領導的廣州起義。起義隊伍與清軍展開激烈巷戰,但最終因力量不敵而失敗。後收殮到72具烈士遺骸,合葬於黃花崗,由此建成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而此次起義中犧牲的起義軍則不止此數。這裏有一個鏡頭讓我印象最深,就是那一件件衣服裏放着的各種的“與妻書”、“絕命書”,他們是懷着一種怎麼的心情走的?安靜的畫面壓的我喘不過氣來,連哭都沒有勇氣。電影裏也塑造了很多小角色,例如林覺民,他的那句“我的死是為了所有孩子。大清索我的命,我誅大清的心”,真正的震撼了我。

而重點還是孫中山,他説:“我的手拿得起筆,拿得起手術刀,怎麼就拿不起槍呢?這朝廷不堪一擊,天下就是革命的。”我很敬佩孫中山先生,他無疑是偉大的,在中國最艱難的時候,他義無反顧的選擇為了全中國人民而奮鬥,他以自己的模範行動實現了“吾志所向,一往無前,愈挫愈勇,再接再厲”的誓言。在他的領導下,大批革命黨人和無數愛國志士集聚在振興中華旗幟之下,廣泛傳播革命思想,積極興起進步浪潮,連續發動武裝起義。套用電影裏的一句話,“孫文,他是一個無私的人!”

國內武昌起義成功了,舉國震驚,消息傳到美國,孫中山和同盟會的成員歡心鼓舞。孫中山在危急關頭,認識到要想推翻清政府就得先斷了他的經濟來源,他奔赴海外,力排眾議,最終説服西方列國財團,不再借貸款支持清廷。

而後,孫中山帶着所有人民的希望回國了,我還記得那個把所有華僑希望託付給孫先生的時候説:“我們這些代華僑,總是要落葉歸根的,但清王朝不是我們的家”、“ 革命要是不成功,你欠我們幾代人的”。家啊,人民要得是一個真正的家!

自此,革命形勢進入了南北對峙的局面。而就這這時經過十八省代表的公開民-主選舉,孫中山被推選為首任大總統。在選舉的時候,荷馬裏説:“歷史,這就是歷史。我就坐在歷史的身邊,站在歷史的門外。”那我們呢,我們是站在歷史的長河裏,只能通過那些資料、影像來了解當時的情景。孫中山説不能再讓無辜的人民犧牲,所以他表示,只要袁世凱敦促清帝退位,他即可讓位,由逼退清讓位的人,出任中華民-國大總統。這遭到了所有人的反對,袁世凱絕非善類,可是孫中山説,我們要建立的是一種制度,誰當大總統都是一樣。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傳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響力推動了了近代中國社會變革。雖然由於歷史進程和社會條件的制約,辛亥革命沒有改變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沒有改變中國人民的悲慘境遇,沒有完成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但它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極大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為中華民族發展進步探索了道路。

在電影裏有一個鏡頭雖然細小卻很深刻,就是孫中山在國外的時候有個小女孩問他,在中國是不是女孩子都要裹腳很疼很疼啊!雖然只是這麼一句話,卻深深的反應了中國封建社會對人民的毒害。辛亥革命以後,對中國的生活文化影響很深,“新禮服興,翎頂補服滅;剪髮興,辮子滅;愛國帽興,瓜皮帽滅;天足興,纖足滅;陽曆興,陰曆滅;鞠躬禮興,跪拜禮滅……”

我想我會深深的記住這一刻,我知道電影只是展現了當時革命的一個小小的一面,但已經足以教育我們新一代人。

辛亥革命電影觀後感(二)

這部電影,細膩,深刻,把辛亥革命的精神體現得淋漓盡致。尤其喜歡影片開頭寧靜的那段告白,她帶着腳鐐走向斷頭台的那一刻,出影時間最短,但是卻讓我最為感動,她在犧牲前説的:“我的死是為了所有孩子的幸福!”,頓時,我有一種眼淚要衝出眼眶的感覺。

今天的我們其實就是她當年説的孩子們,在享受幸福生活的同時真的不要忘記那些流過鮮血和犧牲的革命先烈,是他們用寶貴的生命堅定的信念換來了我們今天的歡笑和幸福。戰爭的場面看着讓人揪心,那麼到底是什麼讓他們勇敢的拋棄家中的妻兒和一切,拿起捆綁的手彈跑向敵軍的那邊。一個個響噹噹的名字,一件件忘我犧牲的事蹟,一幕幕不能忘記的場面,深烙在心底!

秋瑾説:“革命是為了給天下的孩子造一個温和的世界……”林覺民説:“革命是給天下人謀求幸福……”孫中山説:“革命是……使全國之人無一貧者,使中華民族屹立世界之東方……”。這一句句,無不感人肺腑,而我所流淚的真正原因,其實也正是因為他們的美好願望——這是多麼美好的、直到現在仍尚未實現的願望啊!以至於我在心裏懷疑,他們的願望,永遠只能是一個理想的、美麗的願望而已。那麼,他們拋頭顱、灑熱血,又到底是為了什麼呢?結果,我迷茫了,迷茫得流下了眼淚。

我們知道,這部電影的主角是孫中山,當然,還有一點是非常重要的,那就是他,還是一名醫生。他從一位醫生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民選總統,為了推翻封建帝制,發動11次武裝起義,失敗了再起義,越挫越勇,百折不撓,歷盡磨難,其堅定的愛國信念,深深地感動我們。為了給國家留下一個光明體制,為實現最高政治目標推翻帝制,他毅然辭職讓位,以總統一職換袁世凱叛清,實現共和制度,其偉大的人格令人景仰,這樣的情節只能是由偉人創造出來的,而不是電影情節塑造出來的!可是回到我們的現實,我們扣心自問,現在的生活條件照當時相比要優越得多的多,可我們是否能夠像孫中山先生那樣不畏艱險困苦,不畏挫折,為了自己的信念、信仰而堅持到底呢?我們又有多少人能夠做到像孫中山先生那樣無私呢?要知道,在當時,大總統的位置可是相當於皇帝寶座啊,這在現實社會中,還不要説什麼大總統的位置,有多少雞皮蒜毛之事又讓多少人為之斤斤計較,耿耿於懷。所以説孫中山先生的境界和覺悟,那是難人可貴的,更非等閒之輩所能及也。也正因為如此,當時才會有那麼多的熱血青年追隨於他,為之而獻出生命。

也許我們當中的有人會説,自己生錯了年代,如果也生活在那種亂世,説不定也將成為這些革命先烈中的一員。其實,我覺得這是遐想也好,假設也罷,都毫無意義。一個世紀的光陰猶如彈指一揮間,歷史是不容假設的,所以我很難想像,如果12019年前,沒有這樣一部分人為了心中的信念、自己的理想用拋頭顱灑熱血的方式執着的追尋新的希望,那麼如今的中國該是怎樣的一種場面?不過,既然歷史沒有留給我們血雨腥風的生活,沒有留給我們戎馬疆場的機會,那麼我們就該以我們這個時代所特有的新的方式去開拓進取,去尋找利國利民的新道路。

最後,謹以此片表達我們心中對於革命先烈的緬懷之情,也希望我們這些作為晚輩的,能夠發自內心的去保持對於前輩先賢們的崇敬,並以其為榜樣,激勵自己,為了那一份信念、信仰,勇往直前,永不放棄。

再説説辛亥革命的得與失(謹代表是個人觀點)。

很顯然影片以孫先生回國為界分為前後兩部分,回國前主要是孫、黃合作領導軍事鬥爭。此部分為雙線敍事:一線是黃興在國內領導革命起義,一線是孫中山在國外募捐籌集軍費。雙線並行不悖卻又彼此牽動,有條不紊。在敍事節奏上,由於多涉及戰爭場面,矛盾衝突和情節起伏上都顯得緊張而又跌宕,激動人心而又扣人心絃。而孫先生回國後則由軍事鬥爭轉化為政治鬥爭,仍是雙線敍事:一線是孫先生在南方積極籌建共和,建立新政府;一線是袁世凱在北京與清廷斡旋,逼清帝退位。同時雙線交織,矛盾重重。因為這場鬥爭的的參與者是孫、清、袁三方,他們代表着不同的利益:以孫先生為首的革命黨極力要推翻腐朽的清王朝,清王朝又做着垂死的掙扎,袁世凱遊刃與二者之間,企圖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坐收漁翁之利,成為做後的贏家——手握權柄之人。最後在袁世凱逼退清帝當上大總統後雙線合一。此部分由於是政治戲,所以在敍事節奏上該部分較之前半部分略顯平緩,但並不意味着就平淡無奇,無甚可談了。張黎導演在這部分的處理還是有可圈可點之處的,比如袁世凱憑藉自己油滑老辣的政治手腕逼清帝退位的那段戲還是非常精彩的。不足之處就是對以孫先生為首的革命黨的展現就過於形式化了。

另外整部影片敍事的前後銜接上還是有一些問題的。影片主要涉及到了廣州起義、保路運動、武昌起義、陽夏保衞戰、籌建共和、清帝退位等幾件歷史大事,所説張黎導演對每部分的處理還是很到位的,該祥則祥,當略則略,重點突出。但有些部分之間的過度不夠自然,有割裂之嫌。尤其是在陽夏保衞戰和孫先生回國籌建共和之間似乎沒有什麼過度就直接轉過來了。

若從整體上説本部影片在敍事上還是比較成功的,可以説避免了先前《建國大業》、《建黨偉業》這些史詩性歷史劇敍事上的流水賬之嫌。

其次,影片中場景的設置是別具一格,有不少亮點的。筆者認為影片中對戰爭場面的再現是很出彩的。無論是廣州起義、武昌起義還是陽夏保衞戰都能讓觀眾在炮火聲聲中如身臨其境:炮彈落,片甲飛,無法躲閃。不等你做好死的準備,握有鋼槍的手就已經和身體分家了,足見戰爭之慘烈。可以説出身攝影的張黎導演把戰爭的場面渲染得淋淋盡致且酣暢淋漓。毫不誇張地説在目前國內同題材的影片中稱得上數一數二的佳作。

另外,還有兩組場面的的設置也是令人稱道的。一組是:廣州起義前年輕的戰士們在檳榔嶼的海灘上盡情的嬉戲;另一組是廣州起義失敗後七十二烈士的屍體遍佈在海灘上的情景,導演給了一個俯拍特寫,震撼之極。兩組畫面形成了極鮮明的對比:一喜一悲、一生一死,衝擊力極強。觀眾看過之後無不為之動容歎惋。

當然在個別場景的處理上,張黎導演還是存在着些瑕疵的。比如影片中給了小皇帝太多的鏡頭,使得後半部分顯得就有些宂長了。不如刪去一部分,留作他用。

第三,我認為本部影片較之前類似題材的電影,最大的不同也是亮點在於它在採用大視點進行宏大敍事的同時,沒有忽略或者説照顧到了歷史中的情感個體。使得他們個人的情感能夠呈現給世人,而不是被這歷史的宏大敍事給割掉。整部影片中還是充斥人性之光輝的。

比如:其一,片頭秋瑾就義的場景,雖然她的那段“此番我赴死……”的內心獨白略顯煽情和做作,但還是足以震撼人心的。她與監斬官的那段對白:

“從此這兩個孩子將失去了母親?”

“我是為天下所有的孩子死的!”

足見秋瑾之偉大,但細心的觀眾會發現説這句話的時候,她的眼淚早已滑落到嘴邊了。筆者以為就以前的慷慨陳詞彰顯了她的民族大義和革命信念,而這兩行熱淚是為自己和兒女們流的,而非其他。試想天下哪一個做父母的不心疼自己的兒女。在這裏我們不但看到了作為女英雄的秋瑾,而且也能感受到為人母的秋瑾的存在。這才是影片的高明之處。

其二,是關於影片中由成龍扮演的黃興和由李冰冰扮演的徐宗漢的感情戲,也許有人會詬病説是為了賺錢的商業買點,同時也會有損於題材的嚴肅性。筆者在此並不完全苟同。筆者認為要想把人物寫活,就不能只談民族大義和革命信念而回避個人感情,這樣做的結果只有一個把歷史人物片面化和神化。幸好《辛亥革命》沒有做這樣的蠢事。還記得在陽夏保衞戰的戰場上黃興負傷倒下後想到的是和自己九死一生、相親相愛的徐宗漢,而不是革命成敗。這才是作為正常“人”的黃興,而不是作為“神”的黃興。這樣才有人情、人味和人性。

《辛亥革命》這部影片在關注“大我”的同時,也照顧到了“小我”是成功的。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zhuanti/redian/zy3qo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