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專題 >熱點專題 >

辛亥革命電影觀後感大全

辛亥革命電影觀後感大全

【一】辛亥革命電影觀後感

辛亥革命電影觀後感大全

在辛亥革命100週年來臨之際,我從《辛亥革命》這部電影中重温了那場震驚世界的革命運動,見證了前所未有的社會變革。在此,我深切緬懷孫中山先生等辛亥革命先驅的歷史功勛,從而學習和弘揚他們為振興中華而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激勵自己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不斷奮鬥。

1840年那場戰爭以後,中國逐步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西方列強野蠻入侵,封建統治腐朽無能,國家戰亂不已,人民飢寒交迫,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遭受了世所罕見的深重苦難。在那個內憂外患接踵而至的年代,一切關心國家和民族前途命運的人們無不痛切感到,要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人民富裕,就必須推翻封建專制統治,對中國社會進行根本變革。辛亥革命的爆發,是當時中國人民爭取民族獨立、振興中華深切願望的集中反映,也是當時中國人民為救亡圖存而前赴後繼頑強鬥爭的集中體現。

孫中山先生是偉大的民族英雄、偉大的愛國主義者、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驅。孫中山先生站在時代前列,“適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羣之需要”,大聲疾呼 “亟拯斯民於水火,切扶大廈之將傾”,高揚反對封建專制統治的鬥爭旗幟,提出民族、民權、民生的三民主義政治綱領,率先發出“振興中華”的吶喊,希望推動中華民族擺脱封建專制統治和外國列強侵略,推動中國跟上世界發展進步的步伐、躋身世界先進行列。孫中山先生以自己的模範行動實現了“吾志所向,一往無前,愈挫愈奮,再接再厲”的誓言。在他領導和影響下,大批革命黨人和無數愛國志士

集聚在振興中華旗幟之下,廣泛傳播革命思想,積極興起進步浪潮,連續發動武裝起義,有力推動了革命大勢的形成。

1895到192019年,革命黨人先後發動了多次起義,秋瑾、徐錫麟等一批革命黨先驅先後犧牲,革命陷入低潮。

192019年底,孫中山再次在海外召集同盟會骨幹,組織力量準備在廣州發動起義黃興與徐宗漢假扮夫婦,祕密潛入廣州。然而廣州之戰終因革命黨人寡不敵眾而告負,林覺民等一大批革命骨幹壯烈犧牲,黃興也身負重傷。徐宗漢等冒死收葬了烈士遺體72具,葬於廣州城外的黃花崗。

經過這次的起義,清政府對革命黨人進行了血腥鎮壓,同時積極尋求與帝國主義的賣國交易。

在四川,清廷又一次喪權辱國的行為,引發了轟轟烈烈的保路運動,湖北新軍被緊急抽調前去鎮壓。在武昌,新軍當中的革命黨名單泄露,湖廣總督瑞澂開始對名單上的革命黨人逐一捕殺,革命形勢十分危急,革命黨人熊秉坤、金兆龍等憤然打響了革命第一槍。經過一夜激戰,武昌起義的革命軍攻佔了總督府,黎元洪被革命軍將士緊急推為軍政府都督。

武昌起義成功,舉國震驚,消息傳到美國,孫中山和同盟會成員歡欣鼓舞。立即派黃興和徐宗漢趕到武昌戰場,大大振奮了革命軍士氣。不惜以熱血和生命保衞飄揚着革命紅旗的武漢三鎮。經過這麼多血與火的洗禮,黃興和徐宗漢的感情不斷昇華,兩人決定結為革命夫妻繼續比並肩戰鬥。

風雨飄渺的清廷只好請袁世凱出山,率北洋軍鎮壓革命。袁世凱一方面鎮壓革命軍,另一方面仍試圖在各方勢力的博弈中,暗地裏通過革命黨人汪精衞傳達與革命黨和談的願望。

革命的危急關頭,孫中山奔赴海外,力排眾議,最終説服西方列國財團,不再借貸款支持清廷。

陽夏保衞戰打得異常慘烈,黃興和黎元洪艱難支撐,在各種反動勢力的夾擊下,黃興毅然決定率部撤往長江下游,集聚力量,以圖大業。

長江戰艦在行進中,傳來了多省宣佈獨立的消息,黃興等備受鼓舞。

自此,革命形勢進入了南北對峙的局面,經過多方努力,南北代表唐紹儀和伍廷芳終於坐下來會談,經過艱難談判,雙方達成共識,支持建立共和政體;經過十八省代表的公開民主選舉,孫中山被推選為首任大總統。孫中山表示,只要袁世凱敦促清帝退位,他即可讓位,由逼退清讓位的人,出任中華民國大總統。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統治,結束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傳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響力推動了近代中國社會變革。雖然由於歷史進程和社會條件的制約,辛亥革命沒有改變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沒有改變中國人民的悲慘境遇,沒有完成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但它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極大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為中華民族發展進步探索了道路。 孫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驅為中華民族建立的歷史功績彪炳史冊!在辛亥革命中英勇奮鬥和壯烈犧牲的志士們永遠值得中國人民尊敬和紀念!辛亥革命永遠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征程上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

光陰荏苒,一百年轉瞬即逝,今日之中華人民共和國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不可否認辛亥革命為我們今日的成就奠定的基礎。歷史的洪流滾滾向前,但我們也應適時回望,銘記歷史,在歷史經驗教訓中,把中國做大做強!

周恩來總理年輕時就曾説過:“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時至今日我們則應抱着“為中華之偉大復興而前進”的崇高信念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加強自身素質建設,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參與國家建設,讓我們在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之路上不斷前行。

“……故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美哉我少年中國,與天不老!壯哉我中國少年,與國無疆!”

“與天不老,與國無疆!” 前人的聲音再次激勵我們為了中華之振興而前進!“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就讓我們以實際行動來祭奠辛亥英魂,以實際行動來紀念辛亥百年,更要以實際行動來振興中華,強我國家!

【二】辛亥革命電影觀後感2019

穿梭於鏡頭之間,願用拙筆一支,記錄豪情滿懷的慷慨赴死,記錄大義凜然的奮不顧身,記錄用生命譜寫下的絢爛……

當無邊的黑暗蠶食着中原大地,當貪腐的統治奴役着華夏兒女,當列強的陰謀瀰漫在談笑之間,當疾苦的人民沉睡在麻木之中,有一羣人,截然相反,他們高舉革命的大旗,手擎希望的火把,投身革命,奮不顧身,以自身綻放絢麗,亦是甘之如飴。

秋 瑾:淡然赴死,高潔如白蓮

青石板上伴隨着鐵鏈劃過刺耳的咣噹聲,一位婦人手銬木枷,腳綁鐵鏈,卻毫無懼色,就如同出於淤泥之上的白蓮一般,一路平靜,一路淡然……

“我此番赴死,是為革命,中國婦女還沒為革命流過血,當從我秋瑾始……”明明是壯志凌雲的話語,明明是慷慨激昂的蔑視,但她,只是平靜的敍説,淡然到讓人心疼。是啊,即使是沉重的木枷依舊困不住自由的靈魂,哪怕是堅固的腳鐐依然鎖不住革新的腳步。

心裏,許是放不下天真可愛的孩子,心裏,許是放不下眷意濃濃的親情……面對滿官的指責,她置個人情思於度外,系國家未來於心中:“我的死是為所有的孩子!”寧靜温和而令眾人無言以駁。

秋瑾身處麻木的社會,遭眾人不解,但她依舊堅持自我,起義失敗了,但革命的精神,鼓舞了民族的奮鬥不息。青石板上高潔淡雅如白蓮一般的人消亡了,但她的倩影,永駐在所有人的心中……

林覺民:白衣飄袂,傲然如白梅

他,僅僅一襲白衣就足以構成殘酷戰爭中最美的一道風景,臉上革命的驕傲足以讓末路之人看不到生還的退路,甚至望而生畏。俠肝義膽,鐵骨錚錚,利落的裝槍上膛,迅捷的瞄準射擊,一舉一動,凌厲中飽含詩意,白衣上點點血色漫延而開,踉蹌的身影凝聚了毫不屈服的意志……

這不是翩翩公子的白衣,這不是文人墨客的白衣,這是獨屬於林覺民的白衣,白衣之下,隱藏的是堅韌不拔的革命之志;白衣之下,跳動的是義薄雲天的赤血丹心;白衣之下,燃燒的是奔流不息的民族血脈。

面冠似玉,肝膽如鐵,心地赤誠如朝陽。即使沉屍於水下,嘴角依舊有淺淺的笑意,此情此景,悽美如畫,可不難讀出其中的深韻。也正是這個人,讓我心疼,卻也讓更多的人看到了革命,看到了他所作的努力,相信了他所相信的一切。

一個俠骨柔情的男人,用年輕而熱血的生命換取了畢生的信仰,卻留下了一個支離破碎的家庭。自古情義難兩全!

他們,在那個黑暗的年代,用自己年輕的生命,綻放出革命的芳華……他們用身軀支撐起黎明前的曙光,他們用生命鋪築出推翻清廷的大道,他們用熱血喚醒了麻木不仁的人民,他們用信念維護了泱泱大國的不屈。他們的生命之花,開得無比悽美,無比震撼。

我深信,革命的先驅,那年輕的生命,那不屈的靈魂,便是《辛亥革命》中最動人的鏡頭。

【三】《辛亥革命》電影觀後感

以前,辛亥革命這個名詞總是在歷史書中看到或是在新聞中聽到。至於對它的瞭解也只是從歷史老師的口中得知而已。辛亥革命這個名詞在我腦中很平面,沒有立體、鮮活的感覺。但是《辛亥革命》這部影片不似其他任何一部主旋律電影,它兼顧藝術欣賞性和歷史的客觀性鮮活的展現了辛亥革命這段歷史。

《辛亥革命》中有一句孫中山説的話讓我記憶猶新:“死不是革命的目的,革命是改變命運,為天下人謀取幸福;是許多年輕人用生命的代價換取讓活着的人更好的活着”。回顧歷史,192019年前後,那時的清政府貪腐無能,政權搖搖欲墜,人民深受壓迫。革命對於當時的人來説是改變命運,更好的生活;對於孫中山等一批革命家來説是歷史賦予的不可推卸的責任和使命。他們要為天下人造一個寧靜温和的世界,縱使這些被奴役久了的人們早已麻木,不知寧靜温和為何物。

《黃花崗烈士序》中寫道:“碧血橫飛,浩氣四塞,草木為之而含悲,風雲因而變色。”林覺民、方聲洞、喻培倫等七十二烈士為了革命一個一個倒下,我不禁想問:為什麼要革命呢?犧牲了那麼多性命的革命是不是太激進了?看了《辛亥革命》才對革命者的選擇有了更清醒的認識。其實,孫中山等一批革命家也不想這樣。只是192019年清政府的改革方案太令人失望了,説是要讓大清帝國變成一個君主立憲制的國家,但朝廷在組織內閣的時候過半數都是皇族和滿人。讓人看不到一點兒清政府推行憲政的誠意。所以孫中山等人要革命。只有革命才能改變命運,才能為天下人謀取永久的幸福。

以前,我一直想不明白孫中山為什麼要將臨時大總統讓位於袁世凱,使得他復辟帝制,竊取革命果實。但我在《辛亥革命》中找到了答案。因為孫中山希望中華民國這個共和體制的政體可以完整,所以他承諾將臨時大總統之位讓給令清帝退位的人。雖然説孫中山不該讓位於一個滿腦子封建思想的軍閥,但看了《辛亥革命》之後,我理解了孫中山此舉的無奈。但孫中山這樣做也有一定的積極意義: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統治。

辛亥革命雖然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社會性質和人民悲慘的生活境遇,但它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制度,消滅了皇帝制度,打破了君主世代相襲的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此後發生的兩次帝制復辟都沒能成功。最重要的是:辛亥革命揭示了一個真理:歷史的潮流浩浩湯湯,不可阻擋,順其者昌,逆其者亡。

【四】觀《辛亥革命》有感

片場的燈已重新開啟,電影《辛亥革命》已經播映結束了,但那滾滾的硝煙,那慷慨激昂的話語,卻仍縈繞在我的心頭。

難忘劇中孫中山先生説的那一句“前線赴死易,喚醒生者難”,語氣中透露出一種怎樣的無奈啊!流血犧牲又有何妨,又有何懼,但怕只怕這些也只是徒勞無功而已。死並非不足懼,亦並非不足惜,可犧牲卻總要有價值,要達到一定的目的。但那時的中國早已貪腐不堪,清廷因循守舊,粉飾虛張;人民愚昧盲從,苟且偷生。這樣的國家,是一定要有人來改造了!

戰場上,血流成河,硝煙瀰漫,無數人穿梭在qiāng林彈雨中,他們無怨,亦無悔,他們只希望用自己的生命換來人民的清醒,換來國家的富強! 就像宋慶齡所説的那樣,中國是一隻沉睡的獅子,可它已經沉睡太久了,現在是該醒過來了,是該重頭收拾舊山河了!那種不齒於列邦,被輕於異族,任人宰割的時代終於要結束了!於是,辛亥革命便拉開了序幕。

戰爭的硝煙已然四處蔓延開來,無數的人倒在血泊中,他們倒下了,但在他們身後,又站起來了無數人,又有無數人前仆後繼。他們有的家境殷實,有的新婚燕爾,有的即為人父,但面對肩上的責任,他們毅然拋家棄子,勇於挑起!

但讓他們如此舍小家,顧大家,除了責任,還有信仰!

信仰讓他們捨生忘死,信仰讓他們不顧一切,信仰讓他們無所畏懼,信仰讓他們勇往直前!

這,便是信仰!

國內,革命黨人冒死進軍,而在國外的華僑也並未停止鬥爭,他們也同樣愛着自己的國家,也都有着一顆愛國之心,因此他們也在進行着一場無硝煙的戰爭。在推翻清朝的鬥爭中,革命黨人曾經先後發動了十次武裝起義,屢次失敗,而又能屢次重起,海外華僑的大量經濟支援,實在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對於海外華僑在海內海外的中國人都聯合在了一起,辛亥革命又豈會有不成功之理?正如何香凝所認為的“辛亥革命是一個偉大的勝利,它摧毀了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在廣大人民中傳播了民主共和國思想的種子,促進了中國人民革命鬥爭的新發展”那樣。但辛亥革命成功了,同時也失敗了,無數革命烈士用生命換來的勝利果實被北洋軍閥統領袁世凱竊取了。就連孫中山在遺囑內也囑咐曰“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於是,新一輪的鬥爭又開始了……

但無論過去有多麼輝煌, 亦或是多麼不堪,歷史終歸是過去了,新的21世紀,看我們這一代人如何絕地反攻,讓中國立於世界強國之前列!

【五】《辛亥革命》觀後感1500字

國難當頭,捨我其誰?這是我觀看大型電影記錄片《辛亥革命》最大的感觸。我們中華民族也正因為有了這種精神,才得以不斷地走向繁榮富強!

影片從秋瑾就義開始,廣州起義的準備、過程與失敗,孫中山在美國的募捐演講,試圖回答這麼一個問題:為什麼要革命?為什麼一個女人、母親寧可犧牲生命要去革命?為什麼參加廣州起義的20多歲的小夥子們要犧牲生命去革命?為什麼海外的華僑要捐款甚至賣掉祖宅贊助革命?

因為滿清政府已經不可能給中國人生活的尊嚴,中國要擺脱被世界歧視的命運,只有革命這一條路!——孫中山先生如是説。為什麼?

翻開中國近代史,觸目驚心!由於政治的腐朽與經濟的衰退,無法扼制西方列強的侵略與壓迫,在一次次列強的進攻面前敗下陣來。兩次戰爭、中法戰爭、中日甲午戰爭的結果都是中國被迫割地賠款,被迫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進而引起列強的瓜分狂潮,直至八國聯軍進入中國並強迫簽訂《辛丑條約》,迫使中國“將大沽炮台及有礙京師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即解除防務,而外國軍隊則駐紮於中國京畿周圍的要地,實行永久軍事佔領。中國在西方殖民主義強加的不平等條約體系束縛下一步一步地“沉淪”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中國人民當然不甘心承認備受列強欺凌的侵略現實,面對列強侵略的加深也掀起過一波又一波的反帝活動。民族復興的追求是幾代人的目標、理想。但是,實現近代中國的復興則面臨十分艱鉅的困難:擺脱帝國主義的外來干涉侵略與壓迫是中華民族復興的第一步,而使廣大人民擺脱貧困,使中國作為大國富強起來,則是中華民族復興更艱鉅的一步。歷史上,許多人為這一目標曾經進行了多次嘗試,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都是前人從事的努力。中國近代史就是人們以這樣一種精神支撐着從坎坷中走過來的歷史。

觀看辛亥革命這一斷歷史,儘管我們知道:192019年的革命未能改變舊中國的社會性質和人民悲慘境遇的侷限,但是,辛亥革命掃除了兩千年來的封建制度,消滅了皇帝制度,打破了君主世代相襲的制度。此後發生過兩次帝制復辟的活動,但都不能成功,説明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為中國的進步打開了閘門,使反動統治秩序再也無法穩定下來,這是名垂千古的功績啊!

一個世紀的光陰猶如彈指一揮間,歷史不容假設,所以我很難想像,如果12019年前,沒有那些國難當頭,捨我其誰勇士們為了心中的信念、自己的理想用拋頭顱灑熱血的方式執着的追尋新的希望,那麼如今的中國該是怎樣的一種場面?

從秋瑾、廣州起義烈士(實際可考人名為89人)、武昌首義將士,以及舊體制內的同情者,清朝駐英大使的女兒唐曼柔,為孫中山遊説西方財團停止對清廷貸款勇敢地站在舊體制及父親的對立面,最後隨父親一起自殺的女性。還有:林覺民的《與妻書》代表了年輕的革命黨人,為什麼拋妻棄子、放棄富裕的家庭、個人的前途,去進行看不到前途的革命----因為革命代表了中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即使明知自己看不到勝利,也要為革命奉獻的精神!

革命者不全是不得已的逼上梁山者。中國近現代歷史最感人之處,就是很多富裕家庭、包括舊體制家庭的年輕人,甘願拋棄優越幸福的生活,投身到理想、奉獻給革命,這些人是先知先覺者,是中華民族新生的不滅的源泉,是魯迅所説的捨生取義的仁人志士!

同學們,今天,不應忘記這些民族的脊樑。也不應容許那些將自己的家庭、個人幸福奉為最高人生標準的人對革命者進行肆意及陰險的誹謗。我們的國家也不夠強大,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在我們國內、國外不斷地製造事端,挑起民族危機、國家危機,我們又怎能掉以輕心?

古人云: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我們,這些生活在安樂世界裏的人們,怎能忘記這段歷史?如今的我們要做的已不是追尋夢境中童話般的天真,而是在現實世界裏腳踏實地的去踐行黨和國家賦予的光榮使命!

天下興亡,捨我其誰?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zhuanti/redian/k8p3k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