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專題 >熱點專題 >

中國古代文學大學考研筆記

中國古代文學大學考研筆記

下面是本站的小編為你們整理的中國古代文學考研筆記文章,希望你們能夠喜歡

中國古代文學大學考研筆記

秦諸子散文

1.名詞解釋:《魯論語》

2.簡答:《論語》的文學特點:

a.《論語》是什麼?(名詞解釋)簡短語錄,辭約義豐。

b.有些語句、篇章形象生動。能夠通過人物的言談舉止表現其形象和性格。如子路的坦白直率、曾皙的瀟灑不羈等。

3.簡答:《老子》的文學特色:

a.《老子》是什麼?

b.形象化的説理。老子往往通過有形物來説明闡釋無形理。如“道”“無”“德”“處柔”等抽象的概念。

c.語句上的韻散結合。

4.簡答:《墨子》的文學特點:

a.由小及大。連類取譬,逐層推理。如《非攻》上篇,反對侵凌性的不義戰爭,運用具體可感的事例,相互比喻,增加形象性。

b.質樸無華,遣詞造句的口語化。

c.整體而言,《墨子》重理性輕感性,追求質實不講文采,文學價值不大。

5.簡答:《孟子》的文學特色:

a.雄辯(把握對方心理、設置機括,氣勢豐沛、是非鮮明,長篇大論、鋪張恣肆)

b.善於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説理。如“挾太山以超北海”“魚與熊掌不可兼得”“五十步笑百步”“揠苗助長”等。

c.“吾善養吾浩然之氣”。

6.名詞解釋/簡答:《莊子》三言(重言、寓言、卮言)

7.簡答/論述:《莊子》的藝術特色

a.異彩紛呈的故事情節

b.奇幻詭譎的想象

c.空靈飄忽的行文風

d.人物形象的出神刻畫

e.細膩逼真的描寫

f.諧趣和譏刺橫生

7.《荀子》、韓非子的説理文:

a.《荀子》論題集中、邏輯嚴密、説理透闢、淋漓盡致:成熟的説理文形態。

b.《荀子》長於比喻,少用寓言。

c.《荀子·賦篇》對與漢賦的關係(p120)

d.韓非的説理文明切犀利、冷峻峭拔、極善分析、條理嚴密,議論透徹。

e.韓非子善於運用寓言。(採用歷史故事,闡明道理,表達思想,較之《莊子》,顯得單調。)

8.論述:先秦説理散文/歷史散文的發展。

不僅要對作家作品及其文學特點有充分的瞭解,而且還要加以貫穿,使之呈現出發展的動態,也就是“史”,這樣就可以看出文學觀念的進步。簡單來講,先秦説理散文從萌芽到成熟、從語錄體到論説體,其文學價值由低到高

9.名詞解釋/論述:《詩》《騷》(承:人文精神的高揚與政治現實的關懷;變:表現手法、審美趣味。)、《莊》《騷》(代表的是先秦的浪漫主義文學傳統)。

10.先秦説理散文對後世文學的影響。

a.思想的深邃,成為中國文學重要的源泉。

b.確立後世説理文的體制。

c.影響後世的創作風格。

d.豐富的文學語言範式(詞彙成語、修辭手法、語言風格)

十二、秦漢政論散文

1.名詞解釋:《呂氏春秋》(秦相呂不韋組織門客集體編撰、思想成分駁雜、文章短小、説理平實、寓言故事)

2.簡答:分析李斯《諫逐客書》

a.秦國因修建灌渠之事下令驅逐所有外來客卿,於是李斯上書。

b.首先鋪敍歷史上客卿輔助秦國並使之強盛的事實,以表示客卿不曾有負於秦。

c.其次敍述秦始皇看重異國異物,而輕視客卿的事實,論其重物輕人的事實。

d.最後分析納客與逐客的利弊。

e.文章敷陳諧偶,頗具縱橫家法,使重物、輕人形成對比,事理昭彰。

3.簡答:西漢初期散文的創作情況

a.以與治國有關的政論為主,針對問題而發,行文平實明白;又受戰國縱橫文風影響。這一時期散文重要的作家有:賈誼、晁錯。

b.賈誼。(以濃厚的憂患意識指出藩國之憂、匈奴之患、政序紊亂、經濟無序的問題,氣盛而情濃;據實設論、理直氣壯、深情懇切,如《治安策》“臣竊惟事勢······”;氣勢犀利、情感激揚、切實曉暢,如《論積貯疏》;鋪排渲染的縱橫家風。)

c.晁錯。(切中肯綮,質實樸厚,擅長分析,提出可行的對策,如《論貴粟疏》;具有戰國策士遺風,如《上書言兵事》論“得地形”。)

d.枚乘《上書諫吳王》(體現文人而非政客之色彩);鄒陽《獄中上樑王書》(縱橫情濃)。

4.簡答:西漢中後期散文的創作情況

a.這一時期散文呈現出言必稱經,以陰陽災異議論政事的新特點,代表作家有董仲舒及劉向。

b.董仲舒是春秋《公羊》學派的大師,其作品主要有《春秋繁露》《天人三策》;行文邏輯嚴密、聯類引證、雍容沉穩,無縱橫氣。

c.劉向。(其奏疏結構嚴整、邏輯清晰,正論、反證、總結、落腳。其《戰國策敍錄》情感濃郁,氣勢縱橫,文采出色。其《新序》《説苑》為代表作,逸聞瑣事,承《左傳》寫人筆法,獨立成為故事,寓教化訓誡之意,類於志人小説,最具文學價值。)

d.當然有與董、劉之不同的文風。(如司馬遷《報任安書》、楊惲《報孫會宗書》抒寫個人懷抱,以情感真摯勝。又如桓寬《鹽鐵論》(名詞解釋)以史為鑑,言切時事,對話文體,簡潔犀利,質實平直,無縱橫氣,但個別章段情濃氣盛。)

5.簡答:東漢散文的創作情況

a.這一時期則是對西漢虛妄文風的指斥為主,展現出士人的懷疑與批判精神。

b.桓譚《新論》:行文樸實無華,開抨擊虛妄之先河,反映文風趨質之傾向。

c.王充《論衡》:提出疾虛妄、反華偽、斥模擬、排晦澀的創作主張,並親自實踐,勇於忤俗逆流而昭彰事實,行文明白暢達,如《藝增篇》。

d.王符《潛夫論》:切中時弊,明白暢達,鏗鏘簡練,富於情感。

e.仲長統《昌言》:文風較為質樸、論辯激烈;受老莊影響,寫得瀟灑美麗。

f.少量抒寫個人情感之文。如馮衍《與婦弟任武達書》、朱穆《崇厚論》《絕交論》。

十三、兩漢史傳散文

1.論述:《史記》的文學特色:

a.精巧的剪裁與安排。(《左傳》:文學性的剪裁與歷史事件的故事情節化)

互見法(名詞解釋):本人傳記寫主要性格與事件,側面性格與事件置於別人傳記之中,作用在於:形象完整,性格突出。太史公善於一傳之中寫人之複雜之性格,精心選材,詳略得當,如對項羽性格的塑造。

b.人物之間的對比襯托。(《左傳》:刻畫人物性格神形必現,有立體感)

不同篇章、一篇之內、並列對比、正反對比,又以次要人物作為主要人物的襯托。

c.在特定的環境和場面中凸顯人物特點。(《左傳》:生動的場面描寫)

緊張的場面營造激烈的矛盾衝突。如“荊軻刺秦王”。

d.出色的細節描寫與心理描寫。(《左傳》:傳神的細節描寫)

以細節刻畫人物,如作為庶人的李廣殺霸陵尉之情節足見其負能使氣之一面;以人物獨白、他人言語披露人物心理。

e.以個性化的語言表現人物性格。(《左傳》:善於敍寫外交辭令,理富文美)

項羽“彼可取而代也”與劉邦“大丈夫當如此也”。

2.《史記》中的小説因素:

a.閭巷之人的入傳。體現其進步的歷史觀與開闊的視野。

b.人物個性與共性的展現。不但展現人物的性格特徵,還揭示性格性格形成的原因。

c.複雜人格的多維透視和旁見側出筆法。

d.神祕的傳奇色彩。把傳説故事寫入人物傳記。

d.善於運用多種敍述方式與描寫手法。善於寫複雜事件、重大場面。

3.論述:《史記》對後世文學的影響

a.史傳文學的高峯。《史記》是我國第一部描寫人物為中心的大規模作品,為後世文學的發展提供了多種可能性。駢文出現以前“古文”所取得的最高成就。

b.後世散文的楷模。中唐以後,唐(韓)宋(歐)古文運動興起,唐宋八大家、明代歸有光、清代桐城派。

c.士人品格的典範。

d.敍事文學的養料。寫法、作為題材提供了豐富的人物原型、體裁、敍事方式。

4.名詞解釋:“四史”(《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

5.簡答:《漢書》的思想內容與藝術特點:

a.班固具有正統的儒家觀念,不具有司馬遷相對獨立的學者立場,更不具有深刻的批判意識。

b.人物:描寫事實、記錄言行,不入情感,卻見形象。如對蘇武氣節的描寫。

c.風格:詳細嚴密,工整凝練,排偶藻飾,崇古好雅,與《史記》形成對照。

6.名詞解釋:《吳越春秋》《越絕書》(雜史類的歷史散文,記載春秋末年五月爭霸的歷史,事實之外有離奇荒誕的故事,《吳越春秋》較勝,對後世敍事文學有一定的影響)

十四、兩漢辭賦

1.名詞解釋:賦(特殊文體、非詩非文、但又是詩文綜合體,源自於《詩》《騷》、先秦散文,最早見於荀子《賦篇》,説理比物連類、誇飾鋪排,主客問答。一種以抒情為主:辭、騷;一種以狀物為主:漢大賦;一種則是抒情小賦)

2.簡述:西漢初期辭賦

a.賈誼:抒情述志、情感濃郁,又有幽憤後的豁達。如《吊屈原賦》《鵩鳥賦》;多直抒胸臆,議論多於形象。《旱雲賦》善於寫景狀物,文采斐然。承精神,變質樸。

b.嚴忌《哀時命》、淮南小山《招隱士》(為漢賦寫作提供基礎)

c.枚乘:對辭賦發展做了開拓性貢獻;《七發》開創大賦(一是鋪敍描摹,誇飾渲染;失去情感;語言繁難華麗;主客問答。)

3.論述:漢代大賦創作情況及文學特點

a.司馬相如:(名詞解釋:《天子游獵賦》,比拼文才,遊戲文字,而不在抒情言志,存在着創作意圖與客觀效果的反差,諷刺意義薄弱)《子虛》《上林》,將大賦創作推向高峯。)(名詞解釋:《長門賦》)

大賦對楚辭的新變表現如下:

採用了問難體制,句式整齊排偶;

喪失了真情實感;(劉熙載《藝概》:賦別於詩者:詩,辭情少而聲情多;賦,聲情少而辭情多。)

空間、段落、句子、辭藻的極度排比;(一是片面使用排比;二是空間的排比發展到了極限。)

直接單純的鋪敍描摹為主要表現手法。

b.揚雄(名詞解釋:揚雄四賦《甘泉》《河東》《羽獵》《長楊》)

揚雄對大賦的發展:

拓展了大賦的題材領域;一是寫祭祀,二是從京師寫到外郡等。

加強了“勸百諷一”的“勸”的色彩

藝術上的變化有:篇幅縮短,描摹集中;“以美為諷”,含蓄委婉。

但從根本上言,揚雄並未改變漢大賦鋪張揚厲、勸百諷一的基本模式。

4.簡答:漢代紀行賦的發展情況

a.紀行賦是什麼?(是抒情賦的一種,主要記敍旅途,抒發感慨,源於劉歆《遂初賦》,東漢賦家時有創作)

b.主要作家作品有:班彪《北征》、班昭《東征》、蔡邕《述行賦》。

c.文學特點:先敍路上見聞,然後即景生情。藝術水平較高

d.作用:開後世遊記文學與山水詩的先河。

5.名詞解釋/簡答:“京都賦”創作情況及特點

a.關於“都洛”“都雍”的爭議,所以產生了“京都賦”。

b.京都賦的開端是杜篤《論都賦》。

c.成就最高、影響巨大的是班固的《兩都賦》。(以東都賓與西都主人相互誇耀辯難來結構全篇;不再以園囿田獵、宮殿景觀、山川物產之類,而重在鋪敍京都觀念;加強了諷喻勸諫,表達作者思想;但規模宏大、描摹誇飾難脱大賦影響。)

d.張衡是賦史上承先啟後的作家。《二京賦》還寫都市生活,京都賦極致,漢大賦的絕響。

e.其他賦家的京都作品。

6.簡答:論述東漢抒情小賦(述志賦)的興起

a.東漢抒情賦主要有紀行和述志賦(作家在社會動亂、宦海沉浮中用以宣寄情志的作品)兩種,它的出現與當時的政治風氣和社會風氣有關,又反過來影響後者,使賦這種文體在抒情言志的道路上向前發展。

b.代表作品:馮衍《顯志賦》、班固《幽通賦》、張衡《思玄賦》《歸田賦》、趙壹《刺世疾邪賦》《窮鳥賦》、禰衡《鸚鵡賦》

c.形制短小、無誇飾堆砌;抒寫情志懷抱、個性鮮明。

十五、兩漢詩歌

1.名詞解釋:楚歌(《安世房中樂》、藝術表現簡俗質直:遣詞造句的直白,直敍直抒,實話實説,不甚追求藝術表現。)

2.簡答:兩漢樂府民歌的思想內容

a.傾訴生活艱難困頓和漂泊流蕩的詩。如《東門行》《婦病行》

b.反映人民厭倦戰爭的詩。如《戰城南》《十五從軍徵》

c.譏刺達官顯貴的詩。描繪富人顯貴奢侈,頗具漫畫意味。《雞鳴》

d.抒寫愛情、婚姻的民歌。如《江南》《上邪》《有所思》

e.表達人生哲理的詩。如《長歌行》

f.“感於哀樂,緣事而發”,是對《詩經》民歌創作精神的繼承,但顯得悲涼厚重。

3.簡答:兩漢樂府民歌的藝術特色

a.敍事增多,有情節,有人物形象。

b.民歌抒情真摯濃郁,有直抒胸臆,也有善於比興的。

c.語言質樸淺白,富有表現力。變為雜言和五言,不再有重章,對五言詩的最後定型產生作用。

4.簡答:東漢文人五言詩創作情況

a.最早的完整五言詩是班固《詠史》,用詞質樸。

b.秦嘉《贈婦詩》三首,是東漢文人抒情五言詩成熟的標誌。

c.《古詩十九首》代表漢代文人五言詩最高成就。

5.論述:《古詩十九首》思想內容及其藝術成就

a.內容(人同有之情):離情別緒、人生失意、生命無常、思念濃情

b.言有盡而意無窮。情感具有普遍性,寫得不具體,用比興手法,產生共鳴,留下想象的可能性。

c.質樸自然,沒有雕飾的痕跡。情感真摯,藝術手法自然天成。

d.情景交融。白描、比興、象徵

e.語言淺近而意藴深厚。多用疊字,精警凝練。

十六、魏晉詩歌

1.名詞解釋:建安風骨、建安詩歌、建安七子(何為建安?風骨所自?有何特點?)

2.簡答:建安詩歌創作情況及其特點

a.曹操首開風氣。(開創了文人“擬樂府”詩歌創作的全盛局面;多用樂府舊題,敍漢末時事,少數自擬新題之作,如《薤露》《蒿里》;啟發後人杜甫、白居易;形成了古直悲涼、慷慨沉雄的藝術風格,如《短歌行》;《步出夏門行》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首純寫自然景物的山水詩。)

b.曹植:(前期作品:多抒發遠大理想和宏偉報負,如《白馬篇》,也有對戰亂的悲慨與人生的歎息,如《送應氏》;後期多表現壯志未酬,備受壓抑的鬱憤心情,如《贈白馬王彪》;藝術成就:建安詩壇最有成就的人,一是描繪了廣闊的社會人生,述志言懷;二是“骨氣奇高,辭采華茂,情兼雅怨,體披文質”;三是壯大雄健豪放;四是語言華美表現在濃烈的情感與鮮明的聲色,在文人有意為詩有所發展;五是注重對稱迴環之美,律句律聯,善於起調,工於發端,警策語振起全詩。)

c.曹丕:一是對七言詩發展有重大貢獻,《燕歌行》二首,逐句押韻;二是語言綺麗工練,抒情深婉細膩,風格便娟婉約、纖麗清新。三是善寫遊子思婦與抒懷之作,追求悲涼之美。

d.七子詩歌創作及蔡琰五言《悲憤詩》。

3.名詞解釋:正始詩歌(時間,即“正始”;嵇、阮;玄風)

4.簡答:正始詩歌產生的時代背景。

a.政治時局是影響士人心態及詩歌創作的重要因素,使得韜晦曲折,追求人生境界;

b.玄學思潮對正始士人心態及詩歌創作影響更為重大。人與自然,山水詩思想濫觴。

c.文學創作出現哲理化傾向。玄言詩濫觴,詠懷詩議論化。

5.簡答:正始時期詩歌創作概況及藝術特色。

a.阮籍《詠懷》八十二首:一是具有一種意藴深沉之美,表達人生無常,創造空曠寂寞的意象氛圍;二是清逸玄遠之美,是莊子式的理想境界;三是用典頗多,語言清麗流暢,善用比興、象徵渲染氣氛;四是融哲理、情思與意象,創造抒情組詩的形式,開左、陶先河。

b.嵇康詩歌雖不如阮,但:一是創造了詩化了的人生境界,如《贈兄秀才入軍》;二是詩中作峻切語,表達對世道人心險惡的激憤,抨擊社會,如《秋胡行》;三是於四言詩另闢蹊徑。

c.應璩、何晏。

6、簡答/名詞解釋:太康詩風(士人心態的變化,拋棄建安、正始風格,代之以“縟旨星稠,繁文綺合”)

a.“兒女情多,風雲氣少”。如潘岳《悼亡詩》,婉轉悽惻,悲不自勝。

b.擬古模仿,缺乏現實內容。陸機達到擬古的高峯,擬《古詩十九首》之十二,《短歌行》是曹操的翻版。

c. 縟旨星稠,繁文綺合,追求文字華美與辭藻華麗,注意排偶,描寫細膩。

7.名詞解釋:《文賦》

8.簡答:西晉剛健詩風

a.注重內心真實感情的抒發,形成一種不事雕飾慷慨悲歌的剛健詩風,是建安詩歌精神的繼承與發展。

b.左思(西晉詩壇第一人;一是有建功立業、功成身退的闊達胸懷;二是常充滿着一種悲憤不平之氣,對門閥制度猛烈批評;三是有些詩作又表現了遺世歸隱的超脱思想。左思在藝術上繼承建安風骨,“文典以怨”“左思風力”;一改班固《詠史》之質木無文,借古人之事,抒個人懷抱。)

c.劉琨:存詩四首,《扶風歌》《重贈盧諶》,寫國家動亂,壯志報國,有剛健雄放之情致。

9.名詞解釋/簡答:遊仙詩(淵源、得名、兩種內容、郭璞)

郭璞《遊仙詩》十首

a.內容:一是“坎壈詠懷,非列仙之趣也”,以隱逸或遊仙表達不滿。二是寫求仙長生,服食採藥,創造浪漫的神仙境界。

b.情采斐然,形象生動,色澤豐富,與玄言詩大異其趣。

10.名詞解釋/簡答:玄言詩的發展歷程

a.正始時期,嵇康、阮籍已有玄言成分;

b.西晉玄學家不工詩,故只有少數人以玄言入詩;(廣義的玄言詩)

c.東晉中期玄言詩成熟和高潮期。

d.東晉末年,玄言成為詩中殘餘,式微。

11.簡答:玄言詩的思想內容

a.內容上談論老莊玄理,也有佛教,抽象玄虛,淡乎寡味,背離藝術原則;

b.另外就是山水之中談玄説理,寫山水,對山水詩及後世沖淡自然、曠達閒適的詩風多有影響。

11.論述:陶淵明詩歌

a.陶淵明:“開千古平淡之宗”(《詩籔》),達到了物我一體、心與道冥的人生境界。

b.其在中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貢獻在於開創了文人詩歌創作的新領域——田園詩。(描繪田園風光、刻畫躬耕生活、記錄農夫交往,描摹意境,表達心志)

c.創造了情味極濃的沖淡之美。蘇軾之評價,一是源於其心境平和散淡,而在於詩歌語言質樸。《詩品》、元好問評價。

d.此外,陶還有豪邁之一面,如其《讀山海經》寫得慷慨激昂、豪情萬丈;此外還有悲憤不平之句,也有忍飢受寒之音。

十七、南北朝詩歌

1、名詞解釋:永明文學(p353)、永明體(p354)、宮體詩(注重聲律,辭采麗靡輕豔)、徐庾體、北地三才(温子升、刑邵、魏收)、竟陵八友(p354)、元嘉三大家(p346)、吳歌西曲

2、論述:南北朝詩歌發展流變

a.劉宋元嘉。

劉宋時代背景:思想領域玄學不佔主要地位;世族文人無權,多感慨;好山水。

元嘉詩歌變化:情思代替玄理,哲思回到感情;由淡乎寡味到對藝術技巧的追求。

元嘉詩歌的特點:一是山水題材大量進入詩歌,並不是作為玄思之載體,而是山水為正題,正是奠定了中國山水文學的根基。二是變玄言為抒情,大量擬古、擬《古詩十九首》、擬樂府;三是出現了不同創作個性的追求,“元嘉三大家”;四是對詩歌形式的有意探討。

謝靈運山水詩:奠定了中國山水詩寫實的雛形。第一,創造了一種山水詩的結構模式,玄言尾巴;第二,在局部景物描寫中,通過細膩的觀察和把握非常具體的畫面,表現出情思韻味,朝情景交融的方向發展;第三,對聲、光、色都有生動的描繪,“謝詩如出水芙蓉”;第四,謝靈運山水詩還是初期產物,意境不完整,有佳句無佳篇。

鮑照:出身寒族、感情濃烈,少宮廷色彩,有慷慨悲涼之氣。詩歌內容豐富,樂府詩成就最高。一是對門閥制度抨擊,懷才不遇,如《擬行路難》其四;二是寫邊塞征戍,寫戍邊艱苦與衞國決心,如《代出自薊北門行》,寫徵人思鄉不得歸,如《擬行路難》十四;三是婦女題材寫得細膩綺麗。就其藝術成就而言,南朝詩人中最高。首先樂府抒情濃烈、氣勢流暢,寫自己的遭遇,情感外露、強烈、流暢而節奏急速。其次,其語言注重凝練字句,辭采瑰麗,震撼人心;又吸收民間口語,平易流暢。再次,其對七言詩做出貢獻,隔句押韻,自由換韻,節奏鏗鏘,便於抒情。

b.齊樑永明。

永明聲律説提出的意義:古體近體過渡,詩律發展必然要求;提供了藝術形式,為唐近體詩奠定基礎。

永明文學的特點:裝飾與消閒,閨婦題材,詠物風氣,開宮體之先聲;詩歌技巧大有提升。

永明風氣之外的謝朓:一是有明確的詩歌思想,追求清新明麗,“好詩圓美流轉如彈丸”;二是其詩情思蕭靜明散,感情單純,明朗外露;意象清新明麗,天然韻味,山水,心象,淺暖色調;語言明白流暢,聲韻流麗和諧。三是革除山水詩中玄思哲理,情景交融。

沈約、王融。

c.樑陳宮體。

文風有三:一是重功利、主質樸的文學觀念,以裴子野為代表;二是尚自然、主風力的詩歌思想,吳均、何遜、陰鏗;三是重娛樂、尚輕豔的文學觀,為此階段主潮,代表是宮體詩。

宮體詩的發展:一是天監八年前,為先導階段。永明為宮體作準備,孕育了宮體的最初形態;二是天監至大通三年後,蕭綱周圍文人團體,徐陵《玉台新詠》是宮體詩的高峯;三是宮體尾聲,陳後主周圍,波及隋唐初年。

宮體詩的思想內容及藝術特色:一是創作上題材處理的娛樂性質。寫男女、詠物、遊宴、登臨;寫婦女獨寢;寫同性戀。二是對寫實技巧的追求,宮體從詠物到詠人,刻畫細微精緻,辭采美麗。三是宮體及尚娛樂、寫實的文學思潮是魏晉以來重抒情、非功利文學發展傾向的繼續,是文學覺醒的一種表現。

d.南北、庾信:

南朝詩歌承魏晉詩風,重藝術特質、重寫作技巧、重抒情乃至重娛樂的趨勢。

北朝詩歌直承漢詩之風,重政教、尚寫實、崇樸野。

南北文風交融:庾信、王褒。庾信:前期多綺豔之作,辭藻華麗,用典排偶自然工巧。後期故國之思,情緒深沉,詩風蒼涼,如《擬詠懷》二十七首。南北結合,技巧精工,格調蒼勁,成為集南北詩歌之大成者,對唐詩的巨大影響。

南朝民歌清新活潑。多男女之情。首先格調鮮麗明快,再現南方之美,還有女子温柔;語言上多用雙關、比喻;形制多五言四句,語短情長,對絕句形成有影響;《西洲曲》成就最高。

北朝民歌剛健激越。數量雖不及,內容更廣闊:遊牧、戰爭、勞動、愛情婚姻。抒情真率直爽,語言質樸有力,格調蒼勁豪邁。《敕勒川》《木蘭詩》

3、中國山水文學(山水詩)的演進

詩騷中的山水成分、紀行賦、曹操、玄言以山水為載體、山水賦、謝靈運、王孟及唐代山水遊記、蘇軾王安石等、明清小品。

十九、魏晉南北朝文賦

1.名詞解釋:駢文(對偶、用事、辭采、聲韻)

2.建安散文:

a.內容山不再依附經義,注重抒情;

b.形式上擺脱引經説教,注重文采,漸求駢儷。

c.風格上,建安作者有強烈的個性特點。

d.注意一下三曹的文。

3.建安辭賦:

a.自覺創作的作者羣,大量創作,相互探討。

b.思想自由,題材廣泛,反映社會風貌。

c.抒情性進一步加強。

d.藝術上,建安賦是漢賦向南北朝駢賦過渡的開端。

e.王粲《登樓賦》、曹植《洛神賦》:文學自覺的巨大能量、意象精緻美麗。

4.正始散文與辭賦:

首先,玄風,所以有許多談玄論文。

其次,價值更高的是抨擊時政與黑暗統治的,阮籍《大人先生傳》(描繪虛偽的名教中人,諷刺駁斥,駢散相間,譬喻,辭采)、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平易中見諷刺,比喻中寫不屑)。承建安重抒情、重文采、重個性,又有時代內容,是散文在藝術特質上發展的重要一環。

辭賦:向秀《思舊賦》(對現實的委婉)、阮籍《清思賦》(精神世界的營造)

5.兩晉散文與辭賦:

散文:潘岳、陸機

辭賦:

a.一是小賦為主,但大賦也有復興;西晉左思《三都》、潘岳《藉田賦》、木華《海賦》;東晉偏安,郭璞《江賦》、孫綽《遊天台山賦》

b.二是題材擴展,感傷賦、刺世賦外,還有山水賦郭璞《江賦》、孫綽《遊天台山賦》;

c.三是語言更加發展,妍麗工整,用典用事,聲律運用研究。

西晉賦壇有左思、潘岳、陸機

左思《三都賦》(一是內容豐博;二是語言辭藻;三是求實精神)

潘岳最為突出。大賦有《藉田》《西征》,旁徵博引,貫通古今;小賦有《秋興》《閒居》,語言流利,點染情思;感傷賦最為成功,《悼亡賦》

陸機:《文賦》,其賦在語言技巧上,善用疊字,景物描寫,表現力強。

憤世嫉俗之賦作:一是針對性強,二是語言激烈尖鋭,嬉笑怒罵。

陶淵明文賦

6.南北朝文賦

1.駢文的發展

a.劉宋是駢文形成期。四特徵基本具備,顏延之《陶徵士誄》、鮑照、范曄《登大雷岸與妹書》。

b.齊樑後是駢文成熟期。寫景、理論,孔稚珪《北山移文》、吳均《與宋元思書》、《文心雕龍》

c.駢文至徐陵、庾信,到達高峯。全篇駢偶,四六隔句增加。庾信《哀江南賦》

2.南朝駢賦

a.主流狹小

b.也有抒情佳作。鮑照《蕪城賦》、江淹《恨賦》《別賦》

c.對唐代律賦有影響。

3.北朝文

《洛陽伽藍記》《水經注》

4.北朝賦

a.受兩漢魏晉賦影響。不事雕琢,自然流麗,詞義貞剛,重乎氣質。

b.由南入北,庾信《哀江南賦》

二十、魏晉南北朝小説

1.志人(記述人物言行片段)小説:士大夫言行放蕩,清談品評,人物品評,重儀容、重辭采。

《世説新語》是志人小説的代表作,現存志人小説的最高成就。

a.主要記述漢末至東晉的士族階層的逸聞軼事,玄虛清談,以晉代為主。魯迅《中國小説史略》評價。

b.言行、風貌、人物儀容,推崇士人雅量,推重才情,青睞於機敏對答,反映放達怪誕。

c.語言精練,簡約含蓄,雋永傳神,典雅詞句,生動口語,符合人物形象,具有哲理性。

d.筆記小説、小品文的先驅。

2.志怪(雜談神仙鬼怪)小説:先秦兩漢文學的滋養,魏晉佛教,巫師、方士,神仙鬼怪之説氾濫。

《搜神記》是志怪小説的代表作品,受《山海經》《穆天子傳》影響。

a.內容:民間傳説、史傳、早出的志怪書中的材料。如《三王墓》

b.宣揚鬼神真有,一些神怪故事,反映人民與惡勢力鬥爭的智慧與勇敢。

c.結構比較完整,描寫較為生動,初具短篇小説的規模。如《李寄》語言樸素,敍事生動。

d.對後世敍事文學的影響。

補充:

1.南開名詞解釋:枚馬(作家並稱類,出處,先指出各自代表作品,分析其作品的影響)《文心雕龍·詮賦》以“枚馬”並稱。

2.南開名詞解釋:蘇李詩(《文選》收錄,七首,贈答留別、懷人思歸、感傷人生,真偽,當為漢末人所作,梁啟超最有説服力)

3.南開名詞解釋:元嘉體(詩風,元嘉三大家,見於《滄浪詩話》,山水、抒情、形式)

4.名詞解釋:蘭亭唱和

5.南開名詞解釋:“嵇志清俊,阮旨遙深”

(《文心·明詩》,再對兩人風格進行闡釋)

6.南開名詞解釋:“骨氣奇高,辭采華茂”(《詩品》)

7.論述:兩漢辭賦創作的發展及流變。(定義、分類、作家作品介紹,形成線的概念,進行一定的總結)

8.論述:曹植對樂府的貢獻。(曹植促成這質的飛越,完全從樂府中獨立出來,擺脱音樂束縛,擴大了題材,而有保持了漢樂府自然質樸的特點,對漢樂府有所創新。)

9.論述:陶謝在晉宋詩風變革中的作用。

魏晉上承漢詩,南朝追求聲色,這種轉變,始於陶謝之差異。

陶為魏晉古樸詩風之集大成者,謝靈運另闢蹊徑,開一代新風。

由陶到謝具體而言:從寫意到摹象,從啟示性到寫實性,

10.論述:酒與菊在陶淵明詩歌中的象徵意義。

酒:自由與灑脱的精神狀態。

菊:獨立精神與隱逸情懷,隱士形象。

(對形象進行分析,象徵,結合作家的相關作品,一一印證,要求比較高)

11.論述:齊樑時期文學新變意識的表現。

永明聲律説的興起。

文筆之辯的深入。有韻之文,無韻之筆。顏延之肯定“筆”的文學性,分開經典與文筆,從本體上區分文學與非文學。

不拘常體的呼聲。文賦、詩體賦、寫景文、駢文,文學集團活動增多,追求個性,要求創新。

12.南開論述:曹植在五言詩文人化進程中的作用。

五言詩內容題材的開拓。

藝術上對抒情的重視。

對辭采的注重。

審美風格上的交流融合。

13.論述:建安詩歌的時代特徵、

內容上,一是反映現實,二是抒發個人情志。現實主義精神與積極進取精神。

繼承發揚了漢樂府的現實主義精神。

境界比較開闊,自由通脱。

文學體裁上的豐富。

14.論述:永明體在詩歌史上的地位。

(注重永明聲律説在詩歌形式上的進步意義)

15.南開簡答:劉勰評論“顏不如鮑、鮑不如謝”你怎麼看?

元嘉三大家的基本情況

與劉勰的文學觀念有關。

14.南開論述:蘇軾評陶“質而實綺,癯而實腴”,“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實美”

自然單純

日常生活詩化

情景事理的混融

平淡中見警策,樸素中見綺麗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zhuanti/redian/wvj398.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