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專題 >熱點專題 >

描寫樓觀台的原創遊記:到知“道”

描寫樓觀台的原創遊記:到知“道”

編者按:陝西周至的樓觀台是中國古代道家的聖地,《到知“道”》是作者遊覽了樓觀台之後所寫下的感悟。

描寫樓觀台的原創遊記:到知“道”

去一個地方,有王維李白在前面帶路,有杜甫蘇軾同行,還有一位聖人在等你,這該是一種怎樣的幸福?

這個地方就是陝西周至的樓觀台。這位聖人,就是老子李耳。

中國文化越琢磨越神奇,就連每一句俗語,都有它獨特的來歷。中國人喜歡自稱“老子”,正源於此老子。“老子天下第一”原來也並非自吹自擂的話。老子被唐太宗李世民追為遠祖,建“隴西堂”以供奉,並修族譜定隴西李氏為全國姓氏第一:“李氏凡十三望,以隴西為第一”。

“老子天下第一”,來源在李世民的姓氏標榜,更在老子和道教的地位。先秦時代是中華文明的奠基時代。春秋戰國五百年,文化思想巨星亮徹蒼穹,他們集聚着原子核般的動能,至今仍是激發中國發展的力量。且不説孔子學禮問道於老子,莊子、列子學於老子等文化上的影響,單就老子對自然規律和科學技術的認識而言,諸子百家當以老子為大。《道德經》是哲學,也是了不起的科學。老子精準地揭示了宇宙的原理,神祕地預測了諸如航天航海、原子分子裂變等現代高新技術。英國學者李約瑟認為,中國古代科學的發達程度遠勝於西方,在十四世紀以前,一直在世界領頭。

道家五術“醫山命卜相”,則客觀上推動了中國古代醫學、天文曆法、數學、地學、機械製造、冶金學等學科的發展。中國兩千多年的科技史,現在看起來,不過是道教偉力的自然生髮。

千百年來,官方流行在儒家,而民間信奉卻多在道家。道教的很多儀式活動,演化為中國最為普遍的習俗,如送灶神、元宵節燃燈、祭祀神靈、祭拜祖先和婚喪嫁娶中的儀式等等。道教的一些節日,更直接成為全中國的節日,如清明節、重陽節、“七月半”中元節等等。中國未必有多少人讀過老子《道德經》,《道德經》中“命運、無中生有、疏而不漏、根深蒂固、暴風驟雨、來者不善、相差無幾、自知之明”等等詞句卻天天在人們脣舌間滑過。全世界的華人,幾乎都有過算命、測八字、看風水、唸咒化符、貼膏藥等親身經歷,這些也來自於道教。

魯迅先生説“中國根柢全在道教”,無論褒貶,都説明道教對中國社會的浸潤之深。民間有大俗如封建迷信般的活動,廟堂也有大雅的詩文書畫。流傳至今的文人、官員書法作品中的句子、對聯,多數都是平和、淡泊、守心、與世無爭的,表現的是道家思想。包括書畫創作這種形式本身,也極為道教風範:人站起來運動,卻並不劇烈,這是一種動靜適宜的養生方式;那一靜一動、一筆一畫看似簡單隨意,卻又把人的想象、人的情緒帶動起來,我手寫我心,何嘗又不是在養心養靈性呢?好的書法作品,講究不激不厲、節奏疏朗的用筆,這何嘗不是天人合一的精神和美的追求,何嘗不是人與心與天地相通的交流方式?

老子是烙印在中國人心裏的文化符號。樓觀是生長在中國大地上的人文標識。天下能保留至今的古建築屈指可數。若無老子,何存樓觀台?若無樓觀台,會否還有《道德經》?

思想要有思想的基礎,需要與之契合的環境。路遙創作《平凡的世界》是在一個煤礦招待所,陳忠實寫《白鹿原》回到了鄉下祖屋,賈平凹寫《廢都》是在一座水庫。他們的創作環境艱苦,但在他們自身,卻覺得最為相宜。陳忠實先生曾説,回到鄉下讓他“遠離塵囂”,“耳根清淨”,因為城市雜拌着喧譁,厚此薄彼七長八短的議論,聽了容易分心,“回到原下祖居的屋院,可以靜心讀書,更可以回嚼在鄉村工作20xx年的體驗,形成作品。這並不是清高。”

作家思想家值得驕傲的作品,往往都是在艱苦的環境裏面,在他們人生困頓期寫就的。人都有惰性,但凡過上日日美酒、夜夜笙歌,錦衣玉食的日子,舒服得直哼哼,哪還有毅力去創造?庭院裏遛不出千里馬,花盆中栽不活萬年鬆,安樂窩裏也產生不了鉅作。當不再為柴米油鹽發愁,不再有普通人的企盼和苦惱,不再承擔和參加任何社會實際工作時,一些作家藝術家即便還在出作品,也不過是製造垃圾而已。

藝術需要逃避花天酒地,修道更需要遠離世俗享受。寺廟道觀修在深山,想必正是要用清靜孤苦的環境、肅穆的氣氛、粗茶淡飯的生活,來磨鍊定力。有了非凡的定力,方可入紅塵而身不羈絆,雲遊四海而心無固系。

老子與樓觀台,便是這樣的因緣際會、喜悦相逢。

我多次拜謁樓觀台。樓觀靜謐幽美,儼然有氣場。

西安到樓觀不過幾十公里,卻似乎是兩個世界。步入樓觀,清風如水迎面潑來。每呼吸一口空氣,都是在清洗肺腑。銀杏樹、柏樹、青檀、黃連木、皂角樹、榔榆樹……,姿態迥異、粗壯蒼勁的古樹老樹不知何人所栽,也不知何時就已經存在。參天古樹,萬畝修竹,有名無名的花草,織成青山綠水畫卷,人行一步,畫卷便徐徐展開一幀。見慣了鋼筋水泥的高樓大廈,見慣了千篇一律的廣場商鋪,走近樓觀,心已悠然。

城市時時喧囂,樓觀處處寧靜。而在2500多年前,老子見到的樓觀,又該是何等的模樣?“關中河山百二,以終南為最勝;終南千峯聳翠,以樓觀為最佳”。遙想當年,原生的林木高大聳立,成片成林,粗壯的溪流嘩嘩滾動,滿山的雲霧如紗似煙飄逸。山是山、水是水,卻也山水交融;花草樹木各自向天生長,卻也相互依纏。這自然和諧,老子一打眼就喜歡上了吧?

樓觀因老子而名彰,卻為甘肅天水人尹喜所建。古時,人們認為地理天象昭示着國家興衰、帝王運數。觀星之術由此成為顯學。“下則為河嶽,上則為日星”,尹喜在終南山巔搭建草樓,觀星望氣,精思悟道,樓觀由此得名。今日樓觀,在甘肅天水人任法融大師的主持下,氣派非凡。冥冥之中,似有機緣巧合。

樓觀存世,似乎一直在等待老子到來。《史記》記載:“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楚國苦縣大約在今天河南的鹿邑縣,老子在這裏出生,後來擔任周朝管理圖書的史官。“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那大約是在公元前520xx年,周景王駕崩,王子姬猛與王子姬朝在因為爭奪王位,在王室廝殺。姬朝敗而被逐,心猶不甘,走時將保存了數百年的周朝典籍搶掠一空帶至楚國。也有文章説,典籍藏室被搶劫一空,有老子的責任。心灰意冷之際,老子便離開洛陽王室,雖然不知究竟該再去何處,但毅然拔足西行。

遠在樓觀的尹喜,見天象“紫氣東來”,測知有聖賢高人將至,便在長安古道邊的函谷關守候。不久,老子果至。尹喜如何説動老子到樓觀,我們不得而知。可以想象的是,老子當時名滿天下,內心卻空蕩寂寞。世道紛亂,人心惶惶。權貴爭權奪利、笑裏藏刀,百姓利益至上、寡廉鮮恥。人間事物,越看心越堵。老子看到了真誠的尹喜,尹喜描繪的樓觀,也讓老子怦然心動。反正我茫然西行,還沒有找到最好的去處,那就去樓觀看看再説吧!

老子到了、留下了。樓觀於是被後世稱為“仙都”、“天下第一福地”、道文化的發祥地、道教祖庭聖地。而在當時,樓觀不過一兩座草樓。這草樓用樹幹立柱、草泥做牆、茅草鋪頂,幾根木棒綁在一起就成了門板。尹喜執弟子之禮,極盡殷勤。饒是如此,老子還得自己種植的糧食,自己織布做衣服。不過這倒正合老子的脾胃。“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獨泊兮,其未兆。”——你們有了好事都熙熙攘攘着去高興,有舒服的房子就歡天喜地進去,春天到了就登高望遠賞風景,但我卻有些淡泊寡淡,那些事對我不會有什麼影響。

樓觀契合老子的天然淡泊,老子疲憊的身心終得安寧。

真正的成就者,必會獨立思考,必有內心的力量。當代的我們,以為自己很聰明,每個人至少都比古人聰明。卻只知道凡事從網上找答案,頭腦心地早成了“知識”的跑馬場。我們被信息攪拌成灰漿,塗抹在所謂互聯網時代的大道上。離開手機和網絡,我們彷彿分分鐘鍾都忍受不了。而老子在樓觀,沒有像手機網絡一樣的東西獲取外部信息,也沒有更多的考察調研手段。他有的,只是自己的大腦和內心。他在樓觀的山間土路徜徉,也在山野中思考。星辰亙古不熄,天地恆久致遠。老子仰望着日月星辰,用自己的內心與天地對話、與遠古未來對話,用自己的大腦思索着萬世萬物。要知城中事,得從山中來。山野原來就是學問,就是根源呀。

在一個薄霧的清晨或微雨的下午,老子凝望着終南山中的如煙如絲的霧氣,轉身回到石塊案桌,在竹簡上寫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一時奮筆疾書,卻沒有想到這會是千古不朽思想著作的第一行文字。

在一個紅日初升的早晨,或是夕陽金輝佈滿大地的黃昏,在山中漫步的老子,不由吟哦出聲:“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樓觀山霧多,雨水多,羣山壑谷常常被雲霧遮罩。那一天,午間小憩的老子被風雨驚醒。雨水如注,裹挾着泥沙,也刮動着巨石。風雨停歇,天空清澈而透明,絢麗的彩虹拱生於大地之上。老子在門前佇立良久:天地萬物,是如此的和諧,如此的完美,又如此的神祕,這就是“道”的魅力吧?大“道”不言,我又怎麼能説得透呢?於是,老子返身在竹簡上書寫下了最後一行文字:“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此後老子每天只在銀杏樹旁打坐。尹喜來了又去,去了又來,故意輕手輕腳,折騰出虎跑狼竄般的動靜。老子終於睜開眼睛,叫過尹喜,説起了道就是天地之間有與無的循環往復、是與不是之間的徘徊交替;説起了以道治國,以柔取勝,無為並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要減少主觀臆斷,順勢而為、不妄為,讓事物隨其自身規律發展;説起了人要致虛守靜,合着自然的節奏休養生息,見素抱樸,少私寡慾,讓生命達到陰陽圓融的和諧。

老子最後對尹喜説:“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

老子説完,大概就起身長去了。尹喜捧着那一部後世稱之為《道德經》的竹簡,看萬丈光芒升起。後來就有了影響天下的“樓觀道派”;有了莊子、張道陵、張衡、張魯、葛洪、漢鍾離、呂洞賓、陳摶、張伯端、盧循、張正隨、王重陽、全真七子、張三丰、孫思邈等以《道德經》為源頭,將道教發揚光大的一眾歷史人物;有了玉真公主與李白、王維在樓觀的逸聞軼事;有了白居易、歐陽詢、蘇軾等諸多名家在樓觀的抒懷詩詞。

歷史就是這樣被選擇性解讀變為傳説,傳説又被附會成神話。

樓觀那棵銀杏樹、説經台、上善池等景點,今天都是神蹟的存在。但老子和樓觀台,原本是樸素的。《道德經》雖然語言多有晦澀、汪洋恣肆獨具一格,但其內容本身卻是樸素的。特別是到了秦漢以後,往往是踐行老子“無為而治”理念的王朝,得到了發展;而“有為”的帝王往往把王朝從盛世推到衰敗。老子的思想得到了一些帝王的推崇,也就有了帝王們在樓觀的建廟供神運動。歷史記載,周穆王、秦始皇、漢武帝、晉惠帝、隋文帝、唐高宗、唐玄宗等諸多帝王都曾到樓觀躬行饗祀。帝王親至,自會修路架橋,至少也得搭個涼棚。這些帝王願意在樓觀築台造樓、給户灑掃,祈福皇運長久。到李氏唐朝,朝廷追老子為先祖,樓觀更迎來建設高潮,瓊樓玉宇鱗次櫛比,層台累榭連天接地。一時間,樓觀成為規模最大的皇家道觀和道教聖地,能同時容納修行參拜上萬人。

今日樓觀的景點,應該不及全盛時代建築的一半。饒是如此,也讓我等一年兩年難走遍。

去樓觀,最適合的方式是徒步上山。登高爬遠,大汗淋漓之時,就有那種無罣無礙、物我兩忘,像是靈魂出竅的境界:真的忘記了此時是何夕,忘記了此身在何處,忘記了自己是何人。只聽得喘息聲聲、心跳咚咚、血脈突突搏動。來自身體的聲音如此急切,讓人甚至懷疑,這真是來自自己心臟和血脈的聲音嗎?

走近樓觀,就是迴歸自身。平常日子裏,我們把自己當成全宇宙的大總理,忙着關心全球大事要事,關心天災人禍政情變化,關心趙家得勢失勢錢多錢少,關心潮流風向明星冷熱,關心營養劑無人機。我們關心着世間一切的一切,唯獨忘了關心我們自己的身體,關心自己的心靈。我們隨同世俗的潮流漂浮,日益空虛煩躁,習慣於呼朋喚友去喝酒唱歌,不斷地尋找刺激排遣寂寞,卻忘了自己為什麼活着,該怎麼活着。人,或許應該在孤獨和內省中體味生命的本真,用安寧來滋養心靈,培養靜氣。

走進樓觀,就是走進簡單。在樓觀,山路上的一朵小花、一隻螞蟻、一片竹葉印在地上的圖案,都能帶給你欣喜,讓你重回童真快樂。現實生活中,我們為前程而謀,為事業而謀,為金錢而謀,為所有的名利而謀。謀的不過是在樓宇裏生活、在樓宇裏工作、在樓宇裏酒肉歌舞。而種種“享受”過後,我們才發現,更好的享受,只能帶來更大的預期。慾望沒有止境,人生怎可能感到滿足?因為功名利祿拋不開,情志鬱結者、暴病身亡者屢見不鮮。老子認為,生命之道在於順應自然,不為外物所牽掛。在道家看來,生命本如油燈,耗得越快,越早乾枯。歷史上有名的老道,少思寡慾、正心修真,都很長壽。人若法天地自然,食飲有節、起居有常、致形神合一,能活一百五十多歲至二百歲而不見衰老,是因為他們孫思邈在《孫真人養生銘》中説,大怒損傷肝臟之氣,思慮過多容易耗傷人的精神,如果修身養性並生活在美好的自然環境之中,平常之人亦可達到本來應該享有的天年。而今天,人們卻不知節度,殫精竭慮務求一時快意,不惜榨乾精力損耗本元,故致憔悴早夭。人,或許應該學會放下世俗的慾望,學會抽出時間用身體和心靈去感受自然,追求簡單,讓生命在晨鐘暮鼓的輪迴中休養生息。

走過樓觀,就是走進坦然。樓觀巍峨,青山挺立。太陽東昇西落,分割出山之陰陽。陽面山上山脊白如鹽霜,陰面山脊則黑似煤鐵。山脊年復一年經受日曬雨淋風蝕,早被剝去表層草木滋養保護,卻並沒有分崩離析。山樑貧瘠,能承受風雨雪霜冷月驕陽。人生豐富,卻難承受痛苦。天天奔波忙碌,以為利益權力就是生命的全部。錯過一兩次機遇,晚了幾年進步,犯過幾次失誤,就有怨恨充滿心屋。為了所謂的成長,蔑視別人卻又用甜言蜜語去誇讚,欺騙別人卻又用嘴去許諾千金。罪惡裹上了清潔衞生的包裝,把苦難和不安推給別人的劊子手多如牛毛。人類駕着火箭向人性的黑暗飛奔,辦公室充滿虛偽背叛不信任。人,或許只有如大山般踏實沉穩,才能堅韌,才能笑對榮辱浮沉。老子説:“聖人處世,調和而順應者,有德之人也;隨勢而順應者,得道之人也。”在孔子來問道時,老子也曾説:“當今之世,聰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難而幾至於死,在於好譏人之非也;善辯而通達者,其所以招禍而屢至於身,在於好揚人之惡也。為人之子,勿以己為高;為人之臣,勿以己為上。”人啊,是否應該保持純潔,讓心宇澄靜?人,也許只有如樓觀大山那樣淡泊安定,才能久遠,才能迎四海客不卑不亢、猝天下事不驚不怒,才能“遇事而不背,事遷而不守,順物流轉,任事自然”,收穫到人生的圓滿。

問道樓觀台,養生終南山。養生其實是在養心性、養靈魂。樓觀處處有風景,處處有學問。乾巴的人生需要綠水的滋潤,蒼白的人生需要青山着色。常去樓觀也並不能改變生活,但可改變人的心境。幸福與貧富無關,只與內心相牽。快樂也只是一種感覺,而非物質享受的滿足。

據説德國從十八世紀至今流傳着一句諺語:“左手一本《聖經》,右手一本《道德經》,你將無往而不勝。”走過樓觀,自有丘壑在胸,自能吸入竹林之氣,自能悠然萬事,自能擴大格局,自能讓人生飽滿芳香。

作者|黎峯

公眾號:東方散文雜誌

標籤: 樓觀 遊記 描寫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zhuanti/redian/vrnep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