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專題 >熱點專題 >

河南省大學聯考作文

河南省大學聯考作文

每年的大學聯考作文之所以受到了全社會的關注,這不僅是因為大學聯考的焦點效應,還説明了它代表一種導向,即公眾意識、主流文化對考生人文素質的期望。以下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20xx河南省大學聯考作文,給大家作為參考,歡迎閲讀!

河南省大學聯考作文
20xx河南省大學聯考作文篇1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壘土。可見無論是一沙一木,還是一葉一花,總在細枝末節處隱現端倪。

小小的蠟燭竟會產生如此大的影響,它改變了整個山洞的環境,迫使那些斑斕的大蝴蝶只能另尋棲所。

一葉零落,便知秋天將至。的確,注重細節需要有如“塵”的心思。這是一門洞察世事的學問,並非機械地觀察記錄,也不是四處探聽偷窺,而是以一種至情至性的眼光來看待萬物。這幾位朋友,在進洞前只有對大蝴蝶的好奇和探索,全無對生命的尊重,因而他們貿然點燃蠟燭。如“塵”的心思是一種有血有肉的心靈探索,並不是高等生物對低等生物的征服。“鈎簾歸乳燕,穴紙出痴蠅。為鼠常留飯,憐蛾不點燈。”這是蘇軾對於生命的大度。這位執鐵板唱大江東去的真男兒,心中也有這種如“塵”的時刻。不過,此情並不令人費解,倘若沒有這等如“塵”的心思,又怎能留下“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的綿綿無絕的佳句?

心思如“塵”,不僅需要“憐蛾不點燈”的大度與包容,還需要我們有觸動事物核心的敏感。

當我們有了觸動事物核心的敏感時,才真正明白細節給我們帶來的巨大力量,因為它可以使我們看得更多,看得更遠。佛説:“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佛獨具慧眼,從一花一葉之中,看到比凡人深得多也遠得多的東西。懂得細節的人,往往能佔盡先機。但凡有智慧的作家,在他們的作品中總會表現出一定的先知性。同為凡人,為何他們會有這種先知性?究其原因,是他們觸碰到時代的脈博和神經,從細節出發,觀凡人之不能觀,悟常人之不能悟。

細節,總是腐朽事物的報喪者、新鮮事物的召喚人。當宗法制度在第一個諸侯國被破壞時,當文字獄興起、抓起第一個書生時,當官僚資本主義壓迫第一個民眾時,當中國國門第一次被外國列強打開縫隙時,這些細小的跡象都預示着某種地覆天翻,而有智慧的中國人會毫不猶豫地見微知著,迎接變化,抓住機遇,從而成為一個時代的先驅者。

常言道:“細節決定成敗。”這話一點也不誇張。但凡心中懷有大愛又能關注細節的人,必能為時代所成就進而成就一個時代。

20xx河南省大學聯考作文篇2

面對人類一往無前的探索,自然如同洞壁上棲息的美麗蝴蝶,向縱深之處隱匿而去。我們,或許早該意識到,是時候了,對環境應留下一段敬畏又適當的距離。

美國有一首流傳已久的詩:“在田納西放一隻罈子,原野上的一切將繞此重新展開。”這,無疑是將人的影響置於了世界的中心。人,在所向披靡的征途中為自己加上了無上的尊冕。的確,天地有大美,壯闊無垠,可天地又是如此的脆弱,人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對其造成無法逆轉的影響。而這些影響,註定會成為人們想要承擔卻又無法承擔的重任。對此,我們可以做的並不很多,只有在一開始便小心翼翼,不誤闖入自然不容侵犯的領地。

對自然環境保有一定的距離,實在也是出於一種對人自身的保護。自然脆弱,人實則更為脆弱。人類作為一個整體,是無往不勝的,而作為個體,又何其渺小。試想,當我們大呼“山登絕頂我為峯”時,背後又隱藏着多少對於高山的畏懼與不安。而面對後退的蝴蝶以及逝去的美麗,我們追隨的腳步裏又還凝聚着多少無奈與擔憂。我相信頻發的災難是自然備受重壓後憤怒的吶喊。人會不會有一天像古龍所描述的蓋世英雄,“登上了山頂,卻發覺自己已一無所有。”那樣的人類會不會感到萬分的孤獨與惶恐?

其實,人完全可以與自然一同詩意地棲居,其關鍵在於不互相侵擾,不事征服。古人也尋幽探險,也流連於“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但他們的態度是如此的虔誠而小心。他們只是竹杖草鞋,手攀足踏,也適可而止。我以為,這樣的探險,才是真正觸摸了自然的心跳,卻不將其驚擾的方式。如此,既將人的環境詩化,也使萬物自然的環境留得一份清靜。我們可以自在地欣賞環境所贈予的天光雲影,花柳水月,卻切不可去探求、徵辟自然的禁地。古人所謂“天人合一”,我寧願將其理解為是人在天地之間安詳地棲息,而讓心神暢遊於世界。

很喜歡陸放翁一句詞:“沙鷗相對不驚飛。”這固然是説人要少機心,但人若能對環境毫無機心,不事窺看,自然想必也可與人安然相對不驚飛了。

20xx河南省大學聯考作文篇3

浩浩的江水載着揚帆的船兒遠征,然而船兒明白來時燈塔的方向是心底最依戀的港灣;碧藍的天空承載着鴿子飛翔的雙翅,然而家的方向是如此清晰。正如那江水中流淌着的依戀,天空中掠過的思念,當一個熟悉的名詞在腦際浮現,心中總是有些悸動。

曾經是如此驚詫於葉落的壯美,感懷於那極致的美麗。枝杈與土地僅有幾米的距離,然而葉兒毅然掙脱,任風翻飛,它飛旋:任車將它壓得粉碎,它依然高歌,向着根的方向飛旋着動容的美麗。我問落葉,落葉不語,那該是由內散發的情愫,慢慢體會。

直到那一年,陽光融融,拂過內心小小的激動,春風暖暖,卻吹過心底淡淡的苦澀,門前的柏樹窸窣作響,搖曳着內心的不捨,那一天我們舉家遷往城裏。遠去了清晨那晶瑩的露珠,遠去了薰豆茶在鄉土味中蒸騰出的清韻雅志,遠去了春雨下撐着傘漫步于田埂的愜意。鑽進門前等候的車內,望着陽光映襯出的古屋的倩影,記憶便塵封在這安詳佇立的院落,在那漸漸遠去的方向,我落淚了,止不住地落,從心底流淌出的。

遠離了家鄉,在一個陌生的城市一切都是那麼新奇,可心中似乎是愈加想家了。這時我彷彿能夠真切得體會到落葉掙脱枝頭的毅然,是家的力量,是根的力量呀。林語堂的一篇隨筆曾給予了我深深地慰藉。小時候的他住在鼓浪嶼,離海很近,他常常和父親在海邊傾聽海的沉吟,他常問父親海的那邊的圖景,他嚮往着,終於他飛過了那道海,可海的這邊依然深深地縈繞在他的心底。他説:“當我乘飛機越過這道海時,覺得其實它很小,而當我在海的那頭遙望家鄉時,它是如此渺遠。”短短的一句話是如此意味深長,因為鄉愁是人間最美的語言。

每個生靈都有着它的根,都有着牽引着它的一根絲,流淌着人間最美麗的情感。就在祕魯和玻利維亞的交界處有一條的的喀喀湖,上面住着一羣烏魯人,當日月鬥轉過多少個春秋他依然生活在浮島上,當印加文明漸去,當温室效應襲來,他依然堅持固守,他們説:“那是根生長的水域,根是拔不起,移不動的。”

那是多麼簡單卻是那樣動人的話語,帶着那樣尋找的願望,帶着按捺不住的依戀,再回到那片熟悉的土地,手捧一杯清綠的薰豆茶,踱步於鄉間小道,感受着那氤氲的濕氣裏瀰漫着的泥土的芬芳,猶如泰伊的彌撒曲一般令人銷魂,那一刻我覺得自己被融化了。隨手拔起路邊的野花,我驚詫於那根系的葱蘢,是它生成了絢麗的色彩,那時我找到了一直追蹤的答案。

青春的我正要揚帆起航,一卷書,一杯茶,蒸騰着脈脈鄉情,在心底一直有燈塔照着我來時的方向。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zhuanti/redian/plyvj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