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專題 >熱點專題 >

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努力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雙贏

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努力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雙贏

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

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努力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雙贏

努力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雙贏

1972年6月5日,“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召開。這是聯合國史上首次研討保護人類環境的會議,標誌着全人類對環境問題的覺醒,是世界環境保護史上第一個里程碑。為了紀念大會的召開,當年聯合國大會做出決議,把6月5日定為“世界環境日”。

從1972年聯合國召開人類環境會議以來,人類為保護“唯一的地球”進行了不懈的努力。在當今世界,各國政治家對許多重大國際問題有着不同的見解,但在保護資源和環境、保護人類家園方面卻能達成高度的共識。這是因為,資源和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繁衍和發展的基本條件,而資源短缺、環境污染和生態惡化問題從沒有像今天這樣突出,環境問題已經嚴重影響到人類的可持續發展,環境與發展已經成為擺在世界各國面前的一個重大問題。

一、牢固樹立和全面理解科學發展觀

發展的概念最初來自胚胎學,代表一種自然而然的生命演變過程。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隨着經濟規模的擴大,競爭的加劇,科技作用的迅速增長,發展一詞作為經濟增長的代名詞越來越得到普遍使用。今天,發展的概念已具有更深刻、更廣泛的內涵。而發展觀則是人們關於發展的本質、目的、內涵和要求的總體看法和根本觀點。發展概念的轉變實際上是人類發展觀的演變,而發展觀的轉變與深化,則是生產力在意識形態上的反映不斷提高。有什麼樣的發展觀,就會有什麼樣的發展道路、發展模式和發展戰略,就會對發展的實踐產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響。

科學發展觀,即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是我們黨總結了20多年來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成功經驗,吸取了世界上其他國家在發展進程中的經驗教訓,提出的全新的發展觀,是在發展觀認識上的一次質的飛躍。科學發展觀的內涵極為豐富,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發展各個領域。可持續發展作為科學發展觀的基本特徵之一,深刻理解其內涵,對於全面理解和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可持續發展的思想是從70年代以後關於經濟增長的辯論中逐漸萌發和形成的。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把歷經4年研究和論證的報告《我們共同的未來》,提交給聯合國大會,報告中正式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模式。該報告對可持續發展的定義是指“既滿足當代人需求又不危及後代人滿足其需求能力的發展”,其中表達了兩個基本觀點:一是人類要發展,尤其是窮人要發展;二是發展有限度,不能危及後代人的發展。胡錦濤總書記在2004年中央人口資源環境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更進一步指出:“可持續發展,就是要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實現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保證一代接一代地永續發展。”

可持續發展是從環境與自然資源角度提出的關於人類長期發展的戰略與模式,它不是在一般意義所指的一個發展進程要在時間上連續運行,不被中斷,而是強調環境與自然資源的長期承載力對發展的重要性以及發展對改善生活質量的重要性。他強調的是環境與經濟的協調,追求的是人與自然的和諧。其核心思想就是經濟的健康發展應該建立在生態持續能力、社會公正和人們積極參與自身發展決策的基礎之上。它的目標是不僅滿足人類的各種需求,而且還要關注各種經濟活動的生態合理性,保護生態資源,不對後代人的生存和發展構成威脅。在發展指標上與傳統發展模式所不同的是,不再把GDP作為衡量發展的唯一指標,而是用社會、經濟、文化、環境、生活等各個方面的指標來衡量發展。

從可持續發展的定義和內涵中可以看到,做好環境保護工作,是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關鍵環節之一,是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內容。

二、嚴峻的環境資源形勢

當前,全球環境保護正呈現新的特點。一是一批影響全球環境並關係整個人類今後持續發展的問題日益顯現。如氣候變化、臭氧層破壞、生物多樣性鋭減、持久性有機污染、海洋污染、土地荒漠化等。二是隨着人口的增長、經濟的發展、消費猛增,出現資源大量消耗、廢物大量產生、資源緊缺的局面,突出表現在能源、水和一些不可更新的資源上。據來自95個國家1300多名研究人員歷時4年完成的《千年生態系統評估報告》指出,全球60%以上的生態系統資源沒有被可持續地利用。1945年以來將土地變為耕地的面積幾乎等於18世紀和19世紀的總和。1985年以後,複合氮化肥的使用更加加劇了土壤環境的惡化。地球上10~30%的珍稀野生動物瀕臨滅絕。15個生態系統當中只有4個環境有所改善,其中,漁業和淡水已難以承受人類需求所帶來的巨大壓力。

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用短短20多年的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上百年的路程,取得舉世公認的偉大成績。但是,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在很大程度是以資源能源的大量消耗和環境污染加重為代價的,是在生態透支的基礎上實現的,是一種不可持續的發展方式。2003年,我國的GDP僅佔世界GDP的4%,卻消耗了世界鋼鐵總產量的30%,水泥總產量的40%,煤炭總產量的31%;萬元GDP的能耗水平超過發達國家3~11倍;我國石油消費量的1/3要靠進口,世界鐵礦石和鋁礬土貿易量中的大部分被中國採購。此外,我國人均水資源佔有量不到世界水平的1/5,土地資源不到1/3,已出現全面緊缺的勢頭。粗放的發展模式加劇了污染和生態破壞,環境不堪重負。

我市地處長白山區向松遼平原過渡地帶,是典型的生態環境脆弱帶。幾年來,我市經濟實現了跨越式發展,環境保護也取得了可喜成績,市區大氣環境質量得到改善,東遼河水污染嚴重狀況好轉,擾民噪聲得到有效控制,人們的環境意識、環境素養有所提高。但是,由於經濟還沒有擺脱傳統粗放的發展模式,加之環境容量小,我市的資源和生態環境問題仍然十分突出。我市的人均水資源佔有量遠遠低於全省和全國平均水平,分別為全省和全國人均佔有量的38.3%和23.2%,特別是城區人均水資源佔有量僅為139立方米,僅為全國人均佔有量的5%;水土流失是全省最重的地區之一;主要水域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污染,特別是東遼河干流市區下游河段污染嚴重,為劣V類水質,成為全省污染最重的河段之一,給下游四平市和整個流域帶來嚴重影響,對四平市人民的飲水安全構成威脅。市區大氣污染仍較嚴重,大氣環境質量超過環境空氣質量三級標準,要達到適合居民居住的環境空氣質量二級標準,還需要做出很大努力。耕地人均佔有量低於全省平均水平,並且中低產田佔耕地總面積的80.5%;由於不施或少施有機肥,化肥、農藥的大量使用,土壤有機質含量逐年下降,理化性狀變壞,土壤中殘留毒量較大。森林資源總體質量不高,森林的生態功能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引以為榮的煤炭資源經過一百多年的開採,面臨枯竭,並造成大面積採煤塌陷區,礦區的生態環境受到嚴重破壞。

三、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雙贏

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決定了發展是第一要務。我市既是老工業基地,又是資源枯竭型城市。在計劃經濟時代,我市經濟發展也曾有過輝煌時期,被人們譽為東北的“小上海”。但是,隨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到來,與其他老工業基地一樣,體制上的弊病逐漸顯露,並日益突出,加之煤炭資源的枯竭,以煤炭開採業等一批主導產業逐步衰退,全市經濟下滑,落在了全省的後面。近幾年,我市經濟發展速度得到快速增長,但在總量上仍然很小,國內生產總值和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在全省仍處於落後狀態。由於受到老工業基地和資源枯竭型城市的雙重壓力,與其他地區相比,在社會和經濟發展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也更加突出。加快發展,改變落後面貌,是全市上下的共同願望,是當前全市各項工作中的頭等大事,是壓倒一切的硬道理。但是,在加快經濟發展過程中,必須要解決好兩個方面的重大問題:一是加快經濟發展對資源和生態環境產生的壓力和破壞;二是資源與生態環境保護對經濟發展的持續支撐。2004年遼源生產總值(原GDP)比上年增長26.8%,固定資產投資比上年增長55.0%,工業主要污染物化學耗氧量、煙塵、二氧化硫、粉塵分別比上年增長15.5%、46.3%、46.2%和46.9%。可見,我市經濟還沒有擺脱高投入、高污染的粗放型增長方式。今年我市經濟發展目標是,遼源生產總值實現135億元,增長31%,要想改變落後面貌,實現跨越式發展,今後一個時期必須還要保持一個較高的增長速度。如果不改變傳統的經濟增長方式,單純追求GDP的增長,對環境保護重視不夠,在老污染還沒有完全得到有效控制的情況下,又增加新的污染,我市的資源將難以為繼,環境將不堪重負,經濟的發展也難以持久,十六大提出的“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生態環境得到改善,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的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目標將無法實現。

怎樣發展,採取什麼樣的發展模式,關係到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關係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能否實現,關係到我市130萬人民當前和長遠利益。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是解決環境與發展矛盾的治本之策,加強環境保護也是促進經濟結構優化、推動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和解決經濟發展“瓶頸”的重要手段。

第一,大力發展“三大產業”,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全力打造新材料產業基地、大力發展健康產業和全面提升傳統優勢產業,是市委、市政府站在新世紀、新階段發展的高度做出的戰略決策,是我市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現實選擇,是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新材料具有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壟斷性和低成本化的特點,應用範圍廣,代表了科技發展的方向,是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科技發展水平的重要標誌之一。我市具備發展新材料產業的基礎和比較優勢,把新材料確定為我市主導產業,更能夠體現區域經濟發展特色,更能夠突出經濟發展的重點。健康產業是近幾年發展起來的朝陽產業。發展健康產業是堅持以人為本最直接最具體的體現,順應了世界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潮流。我市兼有低山、丘陵台地和河谷平原,生態環境類型多樣,生物資源種類繁多,地處東遼河、松花江流域上游,水質良好,得天獨厚的自然生態環境和近幾年健康產業湧現出的一批骨幹企業,為大力發展健康產業提供了良好的基礎條件。我市的傳統優勢產業大多屬於中小型企業,生產工藝技術落後,管理粗放,環境污染較重,受產業政策和生態環境制約,優勢地位逐漸削弱。只要我們立足現有基礎,堅持市場化運作,充分利用國家的政策機遇,深化改革,創新體制機制,有針對性地消除導致產業結構低度化和經濟增長方式粗放的體制性根源,進一步提高“三大產業”科技含量,就能夠徹底轉變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

第二,大力推進循環經濟。循環經濟是以最有效利用資源和保護環境為基礎,是追求更實用有效的科學技術、更大經濟效益、更少資源消耗、更低環境污染和更多勞動就業的先進發展方式。發展循環經濟可以有效解決我市經濟快速發展帶來的資源環境問題,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具體體現。我市發展循環經濟具有一定基礎條件,目前,全市湧現出一批循環經濟典型企業,如:以農產品深加工發展循環經濟的遼源市金昌企業集團公司,以利用廢棄煤矸石生產空心磚發展循環經濟的遼源礦務局矸石空心磚廠,以推行清潔生產審核發展循環經濟的大唐遼源熱電公司等等。但是,從總體上看我市循環經濟還處於剛剛起步階段,還只是少數企業的自發行為,還只是在少數企業內部和企業間的循環和鏈接。今後要儘快制定循環經濟發展中長期戰略目標和分階段推進計劃,要抓好各類循環經濟的試點示範工作,加快典型經驗的推廣。要制定一系列優惠政策,鼓勵發展循環經濟。要在大力發展“三大產業”中全面融入循環經濟理念,從資源開採、生產消耗、廢棄物利用、無害化處理和社會消費等環節入手,推進資源綜合利用和循環利用,不斷提高循環經濟比重,提高循環經濟層次和覆蓋面。

第三,加強環境監督管理,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環境監督管理是環保部門的基本職能,加強環境監督管理,嚴格環境執法,是促進經濟結構優化、推動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重要手段,是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同時,也是維護羣眾健康和環境權益、維護社會穩定、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保障。加強環境監督管理,一是要嚴把建設項目環境准入關,防止新污染源的產生。認真貫徹落實《環境影響評價法》。《環境影響評價法》將環境影響評價的範疇從建設項目擴大到與國民經濟發展緊密相關的各項規劃,在法律上確立了環境保護參與宏觀綜合決策的地位。重點抓好規劃環評和大項目環評,通過環評參與綜合決策,促進生產力合理佈局和經濟結構調整。對未按規定履行環評報批手續等環境違法行為要依法查處。二是要深入開展以“打擊環境違法行為,保障羣眾健康”為主題的環保專項整治行動。要嚴格實施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制度,嚴格執行污染排放標準,淘汰污染嚴重的企業、生產工藝和設備。充分利用環境執法手段,推進小襪業、小酒廠、小造紙等重污染行業的結構調整、優化和升級。

第四,加大環境宣傳力度,大力宣傳先進的環保理念。造成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根本原因,是人類對自然資源不合理的開發和利用,不加強環境保護的宣傳教育,其他任何治理環境的措施都難以奏效,宣傳教育是環境保護的治本措施。要加大宣傳力度,大力宣傳科學發展觀和正確的政績觀;宣傳轉變發展方式,發展循環經濟,實施清潔生產,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等先進的環境保護理念。要使人們認識到,只有加強環境保護,才能解決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的矛盾,才能走出一條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新型工業化道路,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要樹立破壞環境就是破壞生產力,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觀點。倡導環境文化和生態文明,開展形式多樣的環境宣傳活動,促進轉變不可持續生產和消費方式,建立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關係。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zhuanti/redian/mnr6l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