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專題 >熱點專題 >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精選17篇)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精選17篇)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 篇1

第一次看到這本書是在網上,勵志的書看過不少,靈脩的書卻從沒涉及過,總覺得所謂靈脩總有些玄學的味道,看上去似乎有些“唯心”。然而,一次偶然的機會看到了這本書的作者張德芬的介紹,從一個光鮮亮麗的新聞主播到一位為追求自我真相不辭艱辛跋山涉水的心靈脩行者的蜕變,讓我對所謂“靈脩”有了一個新的認識。從關注這個人,進而關注起她的作品來。而關於張德芬的作品,首推的應當就是這本《遇見未知的自己》,據説這是華語世界第一部身心靈小説,她用一個深入淺出的故事把多年來靈脩的心路歷程分享給大家。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精選17篇)

這本書教會我們如何快樂地生活,走出困境,如何循序漸進地改變生活,使之更加美好。她以小説的形式來向人們講解和詮釋一個個耐人尋味又貼近生活的道理,感覺很特別。人生,在瑣碎的細節中,讓天性的純真蒙塵,不能再以純真明亮的眼睛注視身邊的人事和這個世界。競爭和自由主義經濟模式,極大地放任了人性私慾的膨脹,於是,人就陷入到貪婪和佔有的漩渦之中,正如書中主人公若菱所言“活着好累!”,以至於漸漸累到失去自我,以至於連“我是誰”這個基本問題都看不起清楚的地步。正因為失去了真實的自我,追求的是內心真實需要以外的東西,所以,佔有得越多,迷失得越嚴重,內心就更加迷茫痛苦。所以,不管是在工作中,還是家庭中,壓力越來越大,失望越來越多,因此越來越多的人常常困惑——我為什麼常常不快樂?

書中一位老者給出答案:那是因為我們失落了真實的自己,沒有學會用潛意識的方式去處理情緒。記得老人的教導:“你不是你的工作,你不是你的表現,你不是你的成功,你不是你的失敗。這些外在的東西,絲毫動搖不了你那個內在的真我,看清楚小我的虛假認同。”我們常常用許多的信念、價值觀、態度、標準,來約束自己,也來衡量、批判他人。這些就是我們每日所想的基礎,可是我們從來不去檢測我們思想的基礎,從來不去檢測我們思想的正確性。生活中發生的一些事情,我們會根據我們的經驗和掌握的知識去判定它,不管它帶給我們的是快樂還是痛苦,其實大多數是因為我們的思想導致的。很多事情,並不是它自然的發生,是我們自己的選擇,是我們自己選擇他們這樣的或那樣的發生。就像書中所説的,事件本身都是中立的,因為同樣的事情發生在不同人的身上,就會產生不同的結果。

當情緒不好時,請默唸:“我看見我尋求被虐待的痛苦感受,我全心地接納這種感受,並且放下對它的需要。我們人受苦的最大的原因,就是抗拒事實。臣服的第一步,就是要先看到自己的抗拒,而且看到自己的抗拒是徒勞無功,無濟於事的。所以,我不會繼續在上面撒鹽。我會努力讓傷口好好癒合,使自己的情緒和心靈恢復健康。”快樂不快樂決定權在自己,事情的最後結果也是自己的選擇,和別人無關。不停地向外界抓取,去抓本不屬於我們的東西,當然會痛苦,當然會失落。要正視自己的想法,真正的快樂是自己給予自己的,別人給不了,也無法給予,不要找錯了方向。想要快樂,首先要平靜的接受生活中的不快樂,正視我們的不幸,學會“臣服”於自己不完美的人生事實,甘心地去接受,慢慢找到一條可以使自己喜悦的路,不在以前,只在當下。

當然,快樂不等於膚淺,恰恰相反,真正的幸福,來源於對生命深刻的認識和理解。從這個意義上説,思考、孤獨、痛苦、彷徨、堅持、執著,就是獲得人生幸福的必由之路。只不過,要有技巧,能夠使自己在恰當的時候,陷入沉思,感受孤獨;又可以在恰當的時候,打開心懷,投入生活,變得真正的開心快樂

書中給我感觸最深的一句話是“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沒有人能知道自己最終會走到哪裏,但是總可以確定想去的方向。無論身處力爭上游的快跑階段,或逢人生變故減速慢行的彷徨時刻,或是看盡千山萬水絢麗歸於平淡的躊躇關頭,面臨着其中許許多多的喜怒哀樂,唯有保持關照內心並惜福感恩的心態,一切才會走向完美。

這本書裏有很多很棒的提示、指引、提問和探索。如果你的人生正在不知何去何從,不如拿起《遇見未知的自己》,它將成為你的一份人生地圖。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 篇2

這本書雖然是在我急需的時刻買的,但買來之後,未敢急着去讀,怕這一頓温馨柔情的盛宴被饕餮得杯盤狼藉;或者僅是草草吃完,勉強充飢。我不是想用來充飢的,而是想從中吸取豐富的營養,受益一生。想使自我這“無心”之人,讀完後,能夠為自我找回一顆鮮活的“心”。

發現這本書是作者20xx年秋完成的,20xx年1月出版。所幸在我迫切需要成長,需要破繭而出的20xx年,有朋友推薦給我,感覺自我真的很幸運!

它以小説的形式,講述女主人公經過偶遇的一位老人的指點,從煩惱的工作生活中找到快樂,並取得生活事業雙豐收的故事。它通俗易懂,少了純心理學書籍的深奧枯燥,講解和詮釋一個個耐人尋味又貼近生活的道理。

生活中,我們會遇到許多煩惱,比如對某人的厭惡、對工作的煩惱、對待遇的不滿等等,都是我們自我人為地在放大。沒有任何事情能夠造成心理上的痛苦。痛苦是來自你對事情的解釋。痛苦是你創造出來的,因為那個是你對事情的解釋。

這本書告訴我們:我們人所有受苦的根源就是來自於不清楚自我是誰,而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們的東西!我們為什麼不快樂?那是因為我們失落了真實的自我。學會用潛意識的方式去處理情緒。

我們所揹負的一切都是我們自我帶來的,別人是無法強壓給我們的,因為我們能夠不理解。總是認為自我的苦惱時因誰或其他什麼而帶來的,其實不然,真正讓自我苦惱的是我們自身,過於看重那些會讓自我苦惱的事。

我們多少人是因為與別人攀比而疲於奔波,為財富為地位,可一旦擁有了所追求的財富地位卻並沒有感到幸福反而有些人更懷念以前清苦的日子。因為那不是真正自我內心想要的東西,那是外在的東西。就象作者在書中所談到的快樂和喜悦的區別,快樂是取決於外在的東西,一旦那個令你快樂的情境或事物不存在了,你的快樂也隨之消失了。而喜悦是由內向外的綻放,從你內心深處油然而生的。所以一旦你擁有了它,外界是奪不走的。所以因與別人攀比去追求財富地位過程會帶來快樂,但一旦實現了快樂也就消失了。而如果是自我真正想擁有財富和地位且明確擁有了財富和地位就會造福社會讓更多人幸福那就不一樣了,那就到達了喜悦的境界。

每個人都有自我的最頂端,不要為虛榮追求那遙遠的不現實,自我會被自我活活壓垮。是你的終究是你的你逃也逃不掉,不是你的得到了也會失去至少失去原有的光澤。那麼你得到的好處又是什麼呢?

外在環境影響着我們的內心世界,我們所處的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讓我們容易失落真實的自我;認識真我,從自身做起。因為外面沒有別人。這本書讀了之後讓人受益頗深,要試着學會放下,當我們真正放開的時候,你就會覺得一切都是另外一種結局,要試着看開看淡一切,學着清心,靜心,修心,做個小小的真我!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 篇3

不是每個人的成長曆程都沐浴着温暖的陽光,不是每一段心路都會有貴人為你撥開雲霧,通達了悟。那些遺留在心裏的困惑和陰暗,揮之不去,凝結成黑壓壓的烏雲,遮蓋住我們原本明亮無染的心空。

前一段日子,外表的平靜下,實則一直很痛苦,度日如年。在家裏的時候,我知道我是誰,我是爸爸媽媽的女兒,是他們的希望。在中學的時候,我知道我是誰,我是老師眼裏的好學生,精益求精是我們奮鬥的口號。而在大學,衡量一個人得標準變得多元,再想為自己標記一個閃亮的標籤很難,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我隨着人潮不自覺的走着,解開各種身份的束縛,我一時間不知道自己是誰了。

我想,也許我的外表可以代表我,於是開始關注自己的着裝;也許我的工作可以代表我,於是積極參加社團,想在忙碌中體會自我的存在;也許成績可以代表我,於是勤啃書本,為成績單上的分數下力氣。可是當我閒下來,獨處時,還是會感到空虛撲面而來,我不快樂,這是為什麼?伸出雙手想去抓住自己卻落空,我到底是誰?

“我有一副身體,但我並非自己的身體。我可以看見並感覺到我的身體,然而凡是可以被看見以及被感覺到的,並不是真正的觀者。我的身體也許疲憊或興奮,生病或健康,沉重或輕鬆,但這與內在的真我全然無關。我有一副身體,但我並非自己的身體。

我有情緒,但我並非自己的情緒。我能覺察出我的情緒,然而凡是可以被覺察的,並不是真正的覺者。情緒反反覆覆,卻影響不到內在的我。我有情緒,但我並非自己的情緒。

我有思想,但我並非自己的思想。我可以看見與知曉自己的思想,然而那可以被知曉的並不是真正的知者。思想來來去去,卻影響不了內在的我。我有思想,但我並非自己的思想。

我就是那僅存的純粹的覺知,是所有思想,情緒,感覺與直覺的見證。”

這是曾經台視知名女主播張德芬《遇見未知的自己》書中的一段話。對於有宗教信仰的人來説,你可以理解為你是一個歷經幾世輪迴的古老靈魂與肉體精神的融合;對於更多的人來説,我們可以知道,我們是可以感受,觀察,檢驗自己思想情緒的一種覺知,我們擁有身體,身份,甚至思想,可我們不是他們。這其實是換了一種更高的觀點來看待自己。當我把自己定位為駐紮在身體裏的覺知,藉助身體,身份等來體驗這個世界,突然發現以前的一些問題不再是問題,只需正確對待自己的得與失,不因為外界的褒貶而喪失對自己的信心。有錯改錯,就事論事,絕不將對事情的看法變成對自己的人身攻擊。因為任何一種身份都代表不了我自己。

書中還講到,每個人在剛剛出生時,都擁有喜悦平和的心境,偶爾會有情緒,會哭會鬧,可是情緒來得快走得也快,不久又會回到喜悦的狀態。這就是我們最初的模樣,是我們最真實的自我。沒有吃過糖的孩子不會留戀糖的甜蜜,正是因為我們曾經喜悦滿足,長大後就不停的抓取外在的事物,抓的盆滿缽滿,擺到自己面前,試圖讓自己快樂滿足。然而我們的心就像一系列同心圓,我們的真我是最中間的那個圓,而身份,情緒等等,是外面的同心圓,將我們與真我的喜悦平和層層隔離。我們太執着於外物,反而遠離了真正的快樂。

其實錯不在我們追求外物,不是要我們不食人間煙火,而是不要過於追求。太執着於外物,對事物就會起分別心,對於那些我們認為極好的就有了強烈的慾望,將自己的情感全然寄託在外物上,患得患失,找不到真正的喜悦和平,也看不到生命的豐滿充盈。並且學會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感受到生命的重心,有強烈的方向感,不至於在高度繁華的世界裏,淪落為一個不知道自己是誰,要幹什麼,要到哪裏的窮忙族。

寫的這些,其實只是書中內涵的冰山一角。我在書店看到時,以為它只是空講道理的勵志書,然而翻開書,卻是一個充滿驚喜的精彩世界。它解開了我的很多困惑,讓我相信,與它的相遇,實在是一種美好的緣分。

沒有人可以給我們一個完美的解決方案,也沒有道理可以徹底讓我們覺悟。因為這個相對的世界,沒有絕對的道理。但是,對於初入心理學、心靈脩正的人,把這本書比作靈脩地圖,是不過分的。只是每個人可能選擇不同的主幹道。另外,覺得原來很多宗教裏的東西,被越來越明確的證明為是合乎科學的,比如説,心想事成,臣服態度,祈禱時的能量場變化……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 篇4

《遇見未知的自己》據説這是華語世界第一部身心靈小説,她用一個深入淺出的故事把多年來靈脩的心路歷程分享給大家。

這本書教會我們如何快樂地生活,走出困境,如何循序漸進地改變生活,使之更加美好。她以小説的形式來向人們講解和詮釋一個個耐人尋味又貼近生活的道理,感覺很特別。人生,在瑣碎的細節中,讓天性的純真蒙塵,不能再以純真明亮的眼睛注視身邊的人事和這個世界。競爭和自由主義經濟模式,極大地放任了人性私慾的膨脹,於是,人就陷入到貪婪和佔有的漩渦之中,正如書中主人公若菱所言“活着好累!”,以至於漸漸累到失去自我,以至於連“我是誰”這個基本問題都看不起清楚的地步。正因為失去了真實的自我,追求的是內心真實需要以外的東西,所以,佔有得越多,迷失得越嚴重,內心就更加迷茫痛苦。所以,不管是在工作中,還是家庭中,壓力越來越大,失望越來越多,因此越來越多的人常常困惑——我為什麼常常不快樂?

書中一位老者給出答案:那是因為我們失落了真實的自己,沒有學會用潛意識的方式去處理情緒。記得老人的教導:“你不是你的工作,你不是你的表現,你不是你的成功,你不是你的失敗。這些外在的東西,絲毫動搖不了你那個內在的真我,看清楚小我的虛假認同。”我們常常用許多的信念、價值觀、態度、標準,來約束自己,也來衡量、批判他人。這些就是我們每日所想的基礎,可是我們從來不去檢測我們思想的基礎,從來不去檢測我們思想的正確性。生活中發生的一些事情,我們會根據我們的經驗和掌握的知識去判定它,不管它帶給我們的是快樂還是痛苦,其實大多數是因為我們的思想導致的。很多事情,並不是它自然的發生,是我們自己的選擇,是我們自己選擇他們這樣的或那樣的發生。就像書中所説的,事件本身都是中立的,因為同樣的事情發生在不同人的身上,就會產生不同的結果。

當情緒不好時,請默唸:“我看見我尋求被虐待的痛苦感受,我全心地接納這種感受,並且放下對它的需要。我們人受苦的最大的原因,就是抗拒事實。臣服的第一步,就是要先看到自己的抗拒,而且看到自己的抗拒是徒勞無功,無濟於事的。所以,我不會繼續在上面撒鹽。我會努力讓傷口好好癒合,使自己的情緒和心靈恢復健康。”快樂不快樂決定權在自己,事情的最後結果也是自己的選擇,和別人無關。不停地向外界抓取,去抓本不屬於我們的東西,當然會痛苦,當然會失落。要正視自己的想法,真正的快樂是自己給予自己的,別人給不了,也無法給予,不要找錯了方向。想要快樂,首先要平靜的接受生活中的不快樂,正視我們的不幸,學會 “臣服”於自己不完美的人生事實,甘心地去接受,慢慢找到一條可以使自己喜悦的路,不在以前,只在當下。

當然,快樂不等於膚淺,恰恰相反,真正的幸福,來源於對生命深刻的認識和理解。從這個意義上説,思考、孤獨、痛苦、彷徨、堅持、執著,就是獲得人生幸福的必由之路。只不過,要有技巧,能夠使自己在恰當的時候,陷入沉思,感受孤獨;又可以在恰當的時候,打開心懷,投入生活,變得真正的開心快樂

書中給我感觸最深的一句話是“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沒有人能知道自己最終會走到哪裏,但是總可以確定想去的方向。無論身處力爭上游的快跑階段,或逢人生變故減速慢行的彷徨時刻,或是看盡千山萬水絢麗歸於平淡的躊躇關頭,面臨着其中許許多多的喜怒哀樂,唯有保持關照內心並惜福感恩的心態,一切才會走向完美。

這本書裏有很多很棒的提示、指引、提問和探索。如果你的人生正在不知何去何從,不如拿起《遇見未知的自己》,它將成為你的一份人生地圖。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 篇5

嘿嘿。最近看了一本書叫做《遇見未知的自己》。好想得到了一個珍寶一樣,原來剛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沒想到它會這樣的好。看完了這本書讓我瞭解到我為什麼有這麼多的不好的想法。也讓我瞭解到這麼樣才能把這不好的想法去除掉。雖然現在心裏面還是有很多的不愉快。。但是已經真的這麼去排解自己了。告訴我自己應該這麼去做。

最近跟任姐和褚哥挺好的。他們總帶我出去吃飯。還帶我一起出去買東西。好想自己的哥哥姐姐。哈哈· 現在開始不僅僅是領導的關係了。而是那種我真的出自內心的去相信他們。我真的覺得身邊有他們就有希望,看見他們就像看見家人一樣。特別的親切。雖然還有一點恐懼感。但是已經好多了。希望我以後轉外勤的時候他們還能跟現在一樣的對我好。哈哈···真的很愛他們,好想象他們一樣。。。我一定會努力加油,不讓他們失望的。。。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 篇6

第一次看到這本書是在網上,勵志的書看過不少,靈脩的書卻從沒涉及過,總覺得所謂靈脩總有些玄學的味道,看上去似乎有些“唯心”。然而,一次偶然的機會看到了這本書的作者張德芬的介紹,從一個光鮮亮麗的新聞主播到一位為追求自我真相不辭艱辛跋山涉水的心靈脩行者的蜕變,讓我對所謂“靈脩”有了一個新的認識。從關注這個人,進而關注起她的作品來。而關於張德芬的作品,首推的應當就是這本《遇見未知的自我》,據説這是華語世界第一部身心靈小説,她用一個深入淺出的故事把多年來靈脩的心路歷程分享給大家。

這本書教會我們如何快樂地生活,走出困境,如何循序漸進地改變生活,使之更加完美。她以小説的形式來向人們講解和詮釋一個個耐人尋味又貼近生活的道理,感覺很個性。人生,在瑣碎的細節中,讓天性的純真蒙塵,不能再以純真明亮的眼睛注視身邊的人事和這個世界。競爭和自由主義經濟模式,極大地放任了人性私慾的膨脹,於是,人就陷入到貪婪和佔有的漩渦之中,正如書中主人公若菱所言“活着好累!”,以至於漸漸累到失去自我,以至於連“我是誰”這個基本問題都看不起清楚的地步。正因為失去了真實的自我,追求的是內心真實需要以外的東西,所以,佔有得越多,迷失得越嚴重,內心就更加迷茫痛苦。所以,不管是在工作中,還是家庭中,壓力越來越大,失望越來越多,因此越來越多的人常常困惑——我為什麼常常不快樂?

書中一位老者給出答案:那是因為我們失落了真實的自我,沒有學會用潛意識的方式去處理情緒。記得老人的教導:“你不是你的工作,你不是你的表現,你不是你的成功,你不是你的失敗。這些外在的東西,絲毫動搖不了你那個內在的真我,看清楚小我的虛假認同。”我們常常用許多的信念、價值觀、態度、標準,來約束自我,也來衡量、批判他人。這些就是我們每日所想的基礎,但是我們從來不去檢測我們思想的基礎,從來不去檢測我們思想的正確性。生活中發生的一些事情,我們會根據我們的經驗和掌握的知識去判定它,不管它帶給我們的是快樂還是痛苦,其實大多數是因為我們的思想導致的。很多事情,並不是它自然的發生,是我們自我的選取,是我們自我選取他們這樣的或那樣的發生。就像書中所説的,事件本身都是中立的,因為同樣的事情發生在不一樣人的身上,就會產生不一樣的結果。

當情緒不好時,請默唸:“我看見我尋求被虐待的痛苦感受,我全心地接納這種感受,並且放下對它的需要。我們人受苦的最大的原因,就是抗拒事實。臣服的第一步,就是要先看到自我的抗拒,而且看到自我的抗拒是徒勞無功,無濟於事的。所以,我不會繼續在上方撒鹽。我會努力讓傷口好好癒合,使自我的情緒和心靈恢復健康。”快樂不快樂決定權在自我,事情的最後結果也是自我的選取,和別人無關。不停地向外界抓取,去抓本不屬於我們的東西,當然會痛苦,當然會失落。要正視自我的想法,真正的快樂是自我給予自我的,別人給不了,也無法給予,不要找錯了方向。想要快樂,首先要平靜的理解生活中的不快樂,正視我們的不幸,學會“臣服”於自我不完美的人生事實,甘心地去理解,慢慢找到一條能夠使自我喜悦的路,不在以前,只在當下。

當然,快樂不等於膚淺,恰恰相反,真正的幸福,來源於對生命深刻的認識和理解。從這個好處上説,思考、孤獨、痛苦、彷徨、堅持、執著,就是獲得人生幸福的必由之路。只但是,要有技巧,能夠使自我在恰當的時候,陷入沉思,感受孤獨;又能夠在恰當的時候,打開心懷,投入生活,變得真正的開心快樂

書中給我感觸最深的一句話是“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你自我”。沒有人能明白自我最終會走到哪裏,但是總能夠確定想去的方向。無論身處力爭上游的快跑階段,或逢人生變故減速慢行的彷徨時刻,或是看盡千山萬水絢麗歸於平淡的躊躇關頭,面臨着其中許許多多的喜怒哀樂,唯有持續關照內心並惜福感恩的心態,一切才會走向完美。

這本書裏有很多很棒的提示、指引、提問和探索。如果你的人生正在不知何去何從,不如拿起《遇見未知的自我》,它將成為你的一份人生地圖。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 篇7

這本書雖然是在我急需的時刻買的,但買來之後,未敢急着去讀,怕這一頓温馨柔情的盛宴被饕餮得杯盤狼藉;或者僅是草草吃完,勉強充飢。我不是想用來充飢的,而是想從中吸取豐富的營養,受益一生。想使自己這“無心”之人,讀完後,能夠為自己找回一顆鮮活的“心”。

發現這本書是作者20xx年秋完成的,20xx年1月出版。所幸在我迫切需要成長,需要破繭而出的20xx年,有朋友推薦給我,感覺自己真的很幸運!

它以小説的形式,講述女主人公經過偶遇的一位老人的指點,從煩惱的工作生活中找到快樂,並取得生活事業雙豐收的故事。它通俗易懂,少了純心理學書籍的深奧枯燥,講解和詮釋一個個耐人尋味又貼近生活的道理。

生活中,我們會遇到許多煩惱,比如對某人的討厭、對工作的煩惱、對待遇的不滿等等,都是我們自己人為地在放大。沒有任何事情可以造成心理上的痛苦。痛苦是來自你對事情的解釋。痛苦是你創造出來的,因為那個是你對事情的解釋。

這本告訴我們:我們人所有受苦的根源就是來自於不清楚自己是誰,而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們的東西!我們為什麼不快樂?那是因為我們失落了真實的自己。學會用潛意識的方式去處理情緒。

我們所揹負的一切都是我們自己帶來的,別人是無法強壓給我們的,因為我們可以不接受。總是認為自己的苦惱時因誰或其他什麼而帶來的,其實不然,真正讓自己苦惱的是我們自身,過於看重那些會讓自己苦惱的事。

我們多少人是因為與別人攀比而疲於奔波,為財富為地位,可一旦擁有了所追求的財富地位卻並沒有感到幸福反而有些人更懷念以前清苦的日子。因為那不是真正自己內心想要的東西,那是外在的東西。就象作者在書中所談到的快樂和喜悦的區別,快樂是取決於外在的東西,一旦那個令你快樂的情境或事物不存在了,你的快樂也隨之消失了。而喜悦是由內向外的綻放,從你內心深處油然而生的。所以一旦你擁有了它,外界是奪不走的。所以因與別人攀比去追求財富地位過程會帶來快樂,但一旦實現了快樂也就消失了。而如果是自己真正想擁有財富和地位且明確擁有了財富和地位就會造福社會讓更多人幸福那就不一樣了,那就達到了喜悦的境界。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最頂端,不要為虛榮追求那遙遠的不現實,自己會被自己活活壓垮。是你的終究是你的你逃也逃不掉,不是你的得到了也會失去至少失去原有的光澤。那麼你得到的意義又是什麼呢?

外在環境影響着我們的內心世界,我們所處的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讓我們容易失落真實的自我;認識真我,從自身做起。因為外面沒有別人。這本書讀了之後讓人受益頗深,要試着學會放下,當我們真正放開的時候,你就會覺得一切都是另外一種結局,要試着看開看淡一切,學着清心,靜心,修心,做個小小的真我!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 篇8

書中講解我們人類一生所追求的東西,也不過五個字就可以表達,那就是愛!喜悦!和平!為什麼我們這麼努力還追求不到自己想要的幸福?真我和愛,喜悦,和平之間又有什麼樣的關係?為什麼我們會遠離真我呢?我們每個人不都是天天在演戲?扮演各種角色,然而在戲份中,有多少是我們心甘情願演出的?為了演好這些人生大戲的不同角色,我們每個人都要因地因時地戴上一些面具,難道這就是我們看不見真我的原因之一? 我想是,我也認同這樣的觀點。

所有的人事物都是你內在的投射,就像鏡子一樣的反映你的內在,當外境有任何東西觸動你的時候,記得要往內看,看看自己哪個方又被觸碰了,看看自己有哪些陰影還沒有整理好。不要浪費能量在那些外在的,不可改變,不可抗拒的東西上。先在內在層面做一個調和整理,然後再集中精力去應會付外在可以改變的部分。 因為我們人所有受苦的根源就是來自於不清楚自己是誰,而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們的東西!” 快樂是取決於外在的東西,那麼一旦那個令你快樂的情境或事物不存在了以後,你的快樂也隨之消失了。而喜悦不同,它是由內向外的綻放,從你內心深處油然而生的。所以一旦你擁有了它,外界是奪不走的。

所以如果一個人充滿了快樂、正面的思想,那麼好的人、事、物都會和他起共鳴,而且會被他吸過來。同樣的,如果一個人老帶着悲觀、憤世嫉俗的思想頻率,那麼難怪這個人常有倒黴的事發生在他身上了!這大概就是書中提到的臭味相投、物以類聚的道理!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 篇9

看完《遇見未知的自己》,很多自己很有感受而平常無法用語言描述的感想,心情或者説一些迷惑都被這本書一一地表現出來了,這是一本修身養性而又富有人生哲學的書。看完後深有啟發。

書中指出快樂是由外在事物引發的,它的先決條件就是一定要有一個使得我們快樂的事物,所以它的過程是由外向內的,這樣一來,就有了一個問題啦:既然快樂是取決於外在的東西,那麼一旦那個令你快樂的情境或事物不存在了,你的快樂也隨之消失了。而喜悦不同,它是由內向外的綻放,從你內心深處油然而生的。所以一旦你援用了它,外界是奪不走的

《遇見未知的自己》告訴我們,生命的困頓轉折是建立內在力量的最好時機。問題和困境不是來找你麻煩,而是來幫助你,幫助你找到你自己,幫助你內在成長,變成一個更接近你自己本質的人。而大部分的人碰到困境時,都有很多的埋怨、躲避、壓抑,但真正有智慧的人會從中找到成長的契機。曾幾何時,內心的能量被消耗殆盡,取而代之的是消極和抱怨。常常覺得自己很倒黴,社會不公,《遇見未知的自己》在帶我尋找真我的過程中讓我更清楚的認識了自己,消極抱恨的我不是真正的我,真我應該是樂觀向上、祥和快樂的我。於是我卸掉身上揹負的消極的東西,努力獲得心靈內在的力量,重拾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

所以我們可以從很多角度來看待自己。就像若菱一樣,她可以把自己認同為一個不行的人,是不幸的命運,不公的待遇和他人的錯誤行為的受害者,可以把造成這一切的原因都歸咎給別人。她也可以把自己認同為一個優秀的,事業有成,才華橫溢的人。這一切都和看待自己的角度有關。即然這樣,那麼為什麼我不能從正面的角度去看待自己呢。是的,我經常會覺得自己弱小,無力,沒有自信心,但是想想也有許多可取之處啊。誠實,善良,在一所不錯的學校讀書,衣食無憂,身體健康,家人們都很關心和疼愛我,和許多人比起來我並不差。在生活中發生過很多不如意的事情,既然已經發生了就臣服它吧,已經不可改變了。能夠改變的就只有對待事情的態度,然後再把這種態度轉化為實實在在的行動,那樣才是行之有效的解決辦法。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 篇10

讀了《遇見未知的自己》,一直認為讀該類書便是需要人生指導的人。終究,事實並非如此,生活在喧囂匆忙世界中的我們,需要這樣一股使心靈歸於靜謐的清流。總在想,我是否也能有機會遇見在我心中的智慧老者,穿越心事的重重黑紗,遇見全新的自己……

故事是從一個冬天的雨夜,在荒郊野外的山區,一個沒有手機、沒有汽油的孤單女人開始。

該故事的主角若菱,名校畢業,擁有令人羨慕的高薪白領工作,但心中卻不時的自問:為什麼我不能擁有想要的生活?為什麼我不快樂?為什麼我如此之不幸,沒有父母的愛,失去丈夫的愛,終日面對婆婆的尖刻、冷漠,就連企盼擁有一個自己的孩子都是如此奢侈的想法(多年不孕),惶論擁有任何生活的任何寄託?我該如何當自己生命的主人? 在一個下雨的寒冷冬夜,若菱巧遇一名智慧老者,在與智者數度交談的過程中,她漸漸填補不快樂、挫敗的心靈缺口,找尋回最真實勇敢的自我。

想來,這個智慧老者只是另外一個自己的載體罷了。 我們永遠都難以知道自己真正該怎麼活、真正渴望的是什麼。所以一次次我們錯過了隱身於思想深處的另一個自己。總在嘗試着改變些什麼,可是生活會毫不保留地告誡我們,既然改變不了,就唯有適應。

人生其實很簡單,最終追求的莫過於“真我、喜悦、和平”罷了……最欣賞本書中的一句話:“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自己。”外面沒有別人,所有的外在事物都是我們內心透射出來的結果。

向世界竭力證明自己的價值,是每個人時刻都在想的事情。易地而處,活於世上,我們真的不需要對世界作出任何解釋,世界只接受我們對自己的評價罷了。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 篇11

感謝張老師能夠讓我讀到此文,先不説從中能夠獲得什麼能量。首先你能分享你所擁有的能量,並且傳授給我們,這本身就是一種美德。感謝,感恩。

看完此書歷時3個月左右,原因有幾個。第一,我這個人比較懶,有時候偶爾翻幾頁。第二,書中您提到‘您期望’我們能夠慢些讀,讀完幾章好好的咀嚼,反思一下。這樣正好為我自我懶惰的行為找了藉口,嘿嘿。

我對此書印象,感觸,共鳴,最深刻的有以下幾個。1,我們到底要的是什麼?2,主角面具。3,吸引力法則。4,潛意識。5,學會臣服,接納自我的不完美。

第一,我們到底要的是什麼?這句話倘若你此刻問一些人,他們的回答大致包括以下幾個。金錢,權勢,名牌,美女,心中嚮往的地方。然而此書中的答案卻是:愛,喜悦,和平這五個字。雖然看起來平凡的五個字體,但是它的力量卻遠遠能超越一切。愛這個東西我們懂得,與生俱來,愛的本能你我都有,愛的技巧需後天學習。喜悦,它跟‘快樂’不一樣。正如您書中寫到:快樂是由外在事物引發的,它的先決條件就是必須要有一個使我們快樂的事物,所以它的過程是由外向內。如果快樂的事物或情境不存在了,你的快樂也會隨之消失了。而喜悦不一樣,它是由內向外的綻放。所以你一旦擁有它,外界是奪不走的。和平,這個世界上沒有人願意或喜歡紛爭。

第二,主角扮演。生在這個紛繁複雜的社會,我們每一天都要去扮演很多不一樣的主角,故此我們很疲憊。各種壓力,各種應酬。導致的我們慢慢失落了那個真實的自我。(veryok)如果能找到那個真實的自我,能夠肯定的是。你的智慧、喜悦、看待事物的態度,要比別人多出很多。一齊努力尋找,加油。

第三,吸引力法則。以前的我,看到這個詞第一反應,我不懂。不懂就應來如何去解釋這個詞。此刻讀完此書後,對此我有新的認知。看看你身邊的人或物,他們的出現就是應證了一個理論物以類聚,人以羣分説到那裏,大家都就應明白什麼是吸引力法則了吧。如果一個人充滿了快樂、正面的思想,那麼好的人、事、物都會和他起共鳴,而且會被他吸引過來。同樣的,如果一個人老帶着悲觀、憤世嫉俗的思想頻率,那麼難怪常有倒黴的事情發生在他身上了。

第四,潛意識。什麼是潛意識?我相信很多也人不懂,我之前也不瞭解潛意識是什麼意思。甚至不明白它的危害。我們人人都明白吸煙有害健康意識是正確的,但是往往控制我們的是潛意識。它會透過各個渠道跟我們溝通,比如:每一天出現的負面感受,感覺自我不被愛,不受重視,不重要,自我是受害者等等,都是潛意識的運作。意識是吸煙有害健康,但是意識不能夠阻止這種慢性自殺行為,這就是潛意識的力量,它在慢慢操控我們的身體。有人問:有沒有辦法消滅它?我的回答是,不好意思沒有意識與潛意識的存在是相對的,缺一不可。我們能做的是就是好好去摸索潛意識,更好的跟它相處,接納它。

第五,學會臣服,接納自我的不完美。人為什麼要學會臣服?此書真的是能夠獲得很多正能量的書籍,只要你好好去閲讀。所有已經發生了的事物,我們沒有辦法去改變。因為畢竟已經發生了,我們唯一能夠做的就是學會臣服。倘若你一向在抱怨,厭惡,嫌棄自我。那麼負面的很多東西,都會跑來找你,臣服是我們唯一能夠做的。

感謝自我能夠喜歡上看書,感恩身邊出現的每一個人,事,物,你們的出現使我的人生極具色彩。當然此書讓我獲得的東西遠遠不止這些,書中藴含很多人生哲理需要去體會、去實踐的。感謝張老師,多謝你的分享。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 篇12

平靜,是我讀這本書時一直保持的心情。這本書教會我學習內在思維,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我們會被很多東西所影響,從而心情或好或壞。雖説情緒的轉變是我們內在真實的心情寫照,但是細想下,心情的好和壞都是表示我們對某件事情是否在乎。我們常常感到越是在乎的事情,就越容易失去。其實在很大程度上,我們僅僅看到了成與否這兩個簡單的結果。殊不知,我們已經忽略了這件他們的本質,那些我們忽略的才是真實的體現。當事情發生的時候,我們有沒有先沉下心來,冷靜地看待這件事情,然後才決定要以何種態度來對待這件事情。

在《遇見未知的自己》這本書中,女主人公通過無意間遇見的一位神祕老人,進行了一系列貌似離奇的探尋真我的路程。這段旅途一路走來,有痛苦也有失去,但是女主人公最終找尋到了自己真正要走的路。現在的我們還年輕,正是汲取知識和塑造發展自己的最佳時間,但此時的我們也因此顯得不夠安定。我們有着很多很多的理想渴望去實現,但是卻太多、太雜,不經意間,就悄然迷失了自己。我經歷過,我迷失過,我也有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想幹什麼的時候。或者説,我都想要,都想做,結果卻不知道該怎麼做了。魚和熊掌不可兼得,漸漸地我學會了選擇和放棄。我開始思考自己真正想要什麼,做什麼才能使自己安定、成長。現在的我明白了,遇事先擺正自己的位置,然後再將要全力以赴的事情做好,活在當下,一步一個腳印,這或許就是一種提升。

一本好書,需要反覆品讀。她給我帶來了人生的哲理,更引領我走過了一段人生必經的心路歷程。感激這本書,也感謝公司在生日之時將她贈與了我。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 篇13

來到爸媽在線工作不久,對心理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同事給我推薦了一些心理學的專業書籍。當聽到《遇見未知的自我》這個書名的時候,內心頓感新奇,單是書名就深深吸引了我。工作閒暇間,我迫不及待的打開了這份神奇的禮物,開始了內在心靈成長的漫漫旅程。

《遇見未知的自我》是中國台灣女作家張德芬的成功力作,於20xx年6月在中國台灣出版,是一本有關身心靈成長的小説。張德芬以其深入淺出的筆觸揭示出了困擾人們的煩惱痛苦的深層的原因,以明線暗線雙線結合的形式講述了主人翁心靈成長的歷程,以通俗易通、平實樸素的言辭解讀了深刻的人生道理,讓我們一同走進張德芬,品讀《遇見未知的自我》,搭乘心靈成長的列車,達成身心靈的和諧統一。

腦海裏一向有個念頭兒,總覺得《遇見未知的自我》是上帝送來的禮物,在打開禮物的過程中我收穫了許多許多……

《遇見未知的自我》,讓我明白世上只有三件事:老人的事,他人的事,自我的事。

所謂的三件事,不只是單純的三件事,而是看問題的三種視角。老人的事指的是老天爺安排好的、人力無法改變的事實。對待這樣的事,我們只能順應自然、遵其規律,不與之抗衡,內心平和,要淡然悦納。他人的事,不是發生在自我身上的事情,即使是自我的家人,那也是別人的事。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管好自我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 篇14

我想推薦的這本書,是中國台灣作家張德芬的《遇見未知的自己》。看完這本書,就好像上了一堂精彩紛呈的身心靈脩行課,醍醐灌頂;又好像是練完一次高難度的瑜伽,酣暢淋漓。這本書其實是作者自身經歷的一種影射,她用主人公的故事暗示了自己的蜕變過程,在這過程中領悟與透析人生,看似受高人指點,實際上她完全依靠自己,實現與自己的心靈對話,最終找回那個陌生又熟悉的自我。

書中分享了幾個有趣的實驗,共同説明了一個道理——吸引力法則。一個人充滿快樂、充滿正能量,那麼好的人、事、物都會和他共鳴,被吸引過來。同樣,一個人如果總是帶着悲觀、帶着憤世嫉俗的負能量,那麼經常有倒黴的事情發生他身上也就不足為奇了。

那麼我們應該怎樣去召喚好的事情呢?首先總結一下我們內心追求的是什麼,或者説這世界上大多數人追求的是什麼?無非就是追求快樂、幸福、健康、美麗、金錢、權力等等,但是這些快樂是建立在外在基礎上的,比如老年人追求身體健康,生病了就不快樂了;男人追求事業有成,一事無成就不快樂了;女人追求幸福的婚姻,離婚就不快樂了。全世界的人都在追求快樂,都追求到了嗎,為什麼真正快樂的人那麼少?書中有句話:我們人類所有受苦的根源,就是來自於我們不清楚自己是誰,而盲目地去攀附和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們的東西。比如前面説的那些人。

那麼我們到底追求什麼呢?書中用3個詞概括出來:愛、喜悦、和平(擁有愛、喜悦、和平的“真我”)。這裏的愛不是狹隘的愛情,而是無私的不求回報的愛。這裏的喜悦不同於快樂,喜悦是從內心油然而生的,由內而外散發出來,不依附於任何事物,不會因為外在事物的缺失而消失。

那怎樣去追求“愛、喜悦、和平”呢,以“真我”為圓心,往外不停的畫同心圓,一層一層往外,分別代表身體、情緒、思想、身份認知…等等。

同心圓的第一層代表身體,不同於我們的思想,思想通常都在過去或者未來,但身體和呼吸永遠是在當下的,是最直接的,所以我們要做的就是與身體對話,傾聽身體發出的信息。任何能讓你專心一致、活在當下的運動都可以幫助你與身體建立聯結。比如跑步、快走、游泳、太極、瑜伽等等,不喜歡運動的朋友,可以嘗試最簡單的靜坐冥想,採用腹式呼吸法,來聯結自己的身體和呼吸。

通過與身體聯結開始,慢慢的,你就會感知自己的身體,感知自己的內心,你真正追求的、需要的就會漸漸明朗起來,你吸引的、你召喚的都會慢慢跟着你來了,或者説相同頻率的人事物被你吸引了。

當然了,我們需要更多更長遠的修煉,所以不能僅僅停留在與身體聯結的淺層,不能單單依靠跑步、冥想,應向深層次發展。同心圓往外,下一層就是情緒,情緒就像能量一樣,每天圍繞我們、牽引着我們。這世界上確實有很多人一輩子都被自己的情緒所牽引,比如新聞裏經常看到的,讀後感.類似去麪館吃麪發現漲價了,就把老闆給砍了;在醫院和人發生口角,結果年輕小夫妻一死一傷;新手媽媽因為被老公責罵把孩子扔下5樓,然後自己也跳下去等等。這些人,就是沒有真正成為情緒的主人。如何管理我們自己的情緒呢,在另一本書中看到過,人的情緒與認知有着很大的關聯,認知層面越高,越容易管理情緒,所以單純地學習掌控情緒不如説努力提高認知,有多種方法,讀書,健身,冥想等等。這本書中介紹了一個簡單的方法,把世界上的事情分成了三類:“上天的事”、“他人的事”、“自己的事”,我們只要做好自己的事就可以了。比如堵車,這是上天的事,你沒有辦法改變,所以堵車着急也沒用,不如聽聽音樂,或者呼吸呼吸。對於“他人的事”,無需改變也盡少去幹涉。已經發生的事實,要全面接受,因為事實最大,沒法改變。但是如果你的情緒真的受影響,真的是“自己的事”帶來的煩惱,那麼臣服於他,接納他,不要抗拒,越抗拒的越來,不要試圖去驅趕心裏的陰影,只要把光帶進來照亮它就好了。

情緒往外是思想、身份等…,是對未知的自己的深入探究。

當然,在追求愛、喜悦、和平的“真我”道路上,要做到“身、心、靈”的修行合一不會一帆風順,世界上有太多的誘惑、阻礙、困難、荊棘,不是僅僅靠跑步靠呼吸可以解決的,人的習慣也不是一朝一夕建立的,不可能因為看了一本書,或是參加一次讀書分享會就破除了一個行之有年的模式。如果你覺得需要重新認識自己,重新遇見自己,可以看一看這本書。希望每一個人都可以遇見更好地自己。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 篇15

不是每個人的成長曆程都沐浴着温暖的陽光,不是每一段心路都會有貴人為你撥開雲霧,通達了悟。那些遺留在心裏的困惑和陰暗,揮之不去,凝結成黑壓壓的烏雲,遮蓋住我們原本明亮無染的心空。

前一段日子,外表的平靜下,實則一向很痛苦,度日如年。在家裏的時候,我明白我是誰,我是爸爸媽媽的女兒,是他們的期望。在中學的時候,我明白我是誰,我是老師眼裏的好學生,精益求精是我們奮鬥的口號。而在大學,衡量一個人得標準變得多元,再想為自我標記一個閃亮的標籤很難,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我隨着人潮不自覺的走着,解開各種身份的束縛,我一時光不明白自我是誰了。

我想,也許我的外表能夠代表我,於是開始關注自我的着裝;也許我的工作能夠代表我,於是用心參加社團,想在忙碌中體會自我的存在;也許成績能夠代表我,於是勤啃書本,為成績單上的分數下力氣。但是當我閒下來,獨處時,還是會感到空虛撲面而來,我不快樂,這是為什麼?伸出雙手想去抓住自我卻落空,我到底是誰?

“我有一副身體,但我並非自我的身體。我能夠看見並感覺到我的身體,然而凡是能夠被看見以及被感覺到的,並不是真正的觀者。我的身體也許疲憊或興奮,生病或健康,沉重或簡單,但這與內在的真我全然無關。我有一副身體,但我並非自我的身體。

我有情緒,但我並非自我的情緒。我能覺察出我的情緒,然而凡是能夠被覺察的,並不是真正的覺者。情緒反反覆覆,卻影響不到內在的我。我有情緒,但我並非自我的情緒。

我有思想,但我並非自我的思想。我能夠看見與知曉自我的思想,然而那能夠被知曉的並不是真正的知者。思想來來去去,卻影響不了內在的我。我有思想,但我並非自我的思想。

我就是那僅存的純粹的覺知,是所有思想,情緒,感覺與直覺的見證。”

這是以前台視知名女主播張德芬《遇見未知的自我》書中的一段話。對於有宗教信仰的人來説,你能夠理解為你是一個歷經幾世輪迴的古老靈魂與肉體精神的融合;對於更多的人來説,我們能夠明白,我們是能夠感受,觀察,檢驗自我思想情緒的一種覺知,我們擁有身體,身份,甚至思想,可我們不是他們。這其實是換了一種更高的觀點來看待自我。當我把自我定位為駐紮在身體裏的覺知,藉助身體,身份等來體驗這個世界,突然發現以前的一些問題不再是問題,只需正確對待自我的得與失,不因為外界的褒貶而喪失對自我的信心。有錯改錯,就事論事,絕不將對事情的看法變成對自我的人身攻擊。因為任何一種身份都代表不了我自我。

書中還講到,每個人在剛剛出生時,都擁有喜悦平和的心境,偶爾會有情緒,會哭會鬧,但是情緒來得快走得也快,不久又會回到喜悦的狀態。這就是我們最初的模樣,是我們最真實的自我。沒有吃過糖的孩子不會留戀糖的甜蜜,正是因為我們以前喜悦滿足,長大後就不停的抓取外在的事物,抓的盆滿缽滿,擺到自我面前,試圖讓自我快樂滿足。然而我們的心就像一系列同心圓,我們的真我是最中間的那個圓,而身份,情緒等等,是外面的同心圓,將我們與真我的喜悦平和層層隔離。我們太執着於外物,反而遠離了真正的快樂。

其實錯不在我們追求外物,不是要我們不食人間煙火,而是不要過於追求。太執着於外物,對事物就會起分別心,對於那些我們認為極好的就有了強烈的慾望,將自我的情感全然寄託在外物上,患得患失,找不到真正的喜悦和平,也看不到生命的豐滿充盈。並且學會傾聽自我內心的聲音,感受到生命的重心,有強烈的方向感,不至於在高度繁華的世界裏,淪落為一個不明白自我是誰,要幹什麼,要到哪裏的窮忙族。

寫的這些,其實只是書中內涵的冰山一角。我在書店看到時,以為它只是空講道理的勵志書,然而翻開書,卻是一個充滿驚喜的精彩世界。它解開了我的很多困惑,讓我相信,與它的相遇,實在是一種完美的緣分。

沒有人能夠給我們一個完美的解決方案,也沒有道理能夠徹底讓我們覺悟。因為這個相對的世界,沒有絕對的道理。但是,對於初入心理學、心靈脩正的人,把這本書比作靈脩地圖,是但是分的。只是每個人可能選取不一樣的主幹道。另外,覺得原先很多宗教裏的東西,被越來越明確的證明為是合乎科學的,比如説,心想事成,臣服態度,祈禱時的能量場變化……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 篇16

讀《遇見未知的自己》心得體會我通過這段時間對張德芬的佳作——《遇見未知的自己》的閲讀,心裏有很多感慨,每一章節都觸動我心,首先要説的是,這是一本很特別的現代修心書,僅僅一遍的閲讀,比你更不能完全的吸收其中奧祕。

這本書需要我反覆的閲讀、咀嚼、吸收,才能從中獲取更多感悟,漸漸的才會發現,他已經慢慢的淨化着我的心靈…我以前看的書都是些講道理,學做人的書,告訴我遇事怎麼去做,為什麼這麼做…等等,一些只看到表面的東西,而從來看不到真正的自我,離真我越來越遠,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麼,而這本書明確的告訴我,我們生活在這世界上追求的是什麼,該如何瞭解自己,看到真正的自己,他將心靈的思考,人生的哲學都融入到了一個小説故事裏後,引導着我們漸入佳境深入淺出的對自己的心靈進行了深刻的探索。書中的老人就是個智者,第一章中的“我是誰”,讓我驀然驚醒,我問自己:我是誰?而我和作者一樣,並不知道自己是誰,所有的定義只是一個代號,並不能給自己一個準確的定義,只是從外由內看自己,而且看不到真正的自己,為什麼會這樣,其主要的原因是在於我們每個人都戴上了一層層的角色面具。

而真我恰好被這些面具包圍了,所以但我們隨着生活的改變,包圍真我的面具越多,我們就離真我越來越遠。“人生就像一場戲——角色面具”我非常贊同作者的這一觀點,因為在看這本書之前,我憑着我這二十年的生活感悟領會到了:‘生活就是一個大舞台,我們每個人就是台上的演員,我們的人生觀念就是導演,在不同時間,不同的場合,面對不同的人,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而我們要做的事,就是要扮演好每一個角色。’書中對於我們所有人所追求東西而下了定義——愛、喜悦、和平。這一點解開了藏在我心中多年的困惑——我們在世界上生活到底為什麼?我們最終所最求的不就是愛、喜悦、和平嗎?

他是由內至外的散發,而不是由外來物質所獲得的,一切的付出,都是為了一個目標而奮鬥。當然,不能説每個人想要的都一樣,雖然追求的目標一樣,但所追求的愛、喜悦、和平想要的程度不同,是我們的目標有所不同,生活就有了差異。我們喜歡或討厭的一些人或事,其實都是我們內心的投射或需要,就像鏡子一樣,反映我們的內在,當我們看到了自己受到外在事物觸動時,不能只看表面,要往內看,看看自己以前的舊傷有沒有碰觸到,看看自己有哪些陰影沒整理好,不能把能量浪費在那些外在的,不可改變的,不可抗拒的東西上,當我們面對外在的事物影響到我們的情緒時,我們要把那些的當作是為我們包裝的的禮物,不同禮物就有不同的包裝,他會影響到我們的心情,但是當我們鼓起勇氣,一點點的大開包裝合,我們會發現裏面的禮物值得我們去珍藏。最後讓我深深的懂得,其實一切的問題都出在我們自己身上,要我們去適應這社會,並不是讓我們來改變這社會來改變自己,只要我們改變自已,改變自己的心境,所有的人外在事物都會隨之改變。對於這本書,我會細細的去品味,去斟酌,從而提升自己的境界。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 篇17

老天的事指的是老天爺安排好的、人力無法改變的事實。對待這樣的事,我們只能順應自然、遵其規律,不與之抗衡,內心平和,要淡然悦納。他人的事,是指不是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即使是自己的家人,那也是別人的事,我們不能掌握,只能像書中所説“擔心是最差的禮物,不如給他祝福吧!”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管好自己的事情,覺察自己的心聲,修心養性,尋找內在的真我。

《遇見未知的自己》,告訴我“外面沒有別人,只有自己”。所有外在的事物都是你內心投射的結果。所有讓你心理上受苦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們對事件的想法,和圍繞這個事件所編造的故事。我們費力的在別人和外界尋求答案,結果卻徒勞無功,因為我們找錯了方向,答案不在外界,而在內心。生命本是來無影去無蹤,無法臆測也難以捉摸,無論是在身處逆境茫然徘徊之時還是看盡繁華歸於平淡之際,唯有抱持觀照內心並惜福感恩,一切真相才能水落石出。

《遇見未知的自己》,讓我開始思考“我是誰?”“我追求的到底是什麼?”我們覺得疲憊是因為我們在生活中不自覺的變換着不同的面具,失落了真實的自己,我們痛苦的根源就在於不清楚自己是誰,而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們的東西!而當死亡來臨的時候,會把所有不能代表真正我們的東西席捲一空,真正的你是不會隨時間甚至死亡而改變的,它可以觀察人世百態,欣賞日落日出,雲起雲滅,歲月的流轉,環境的變遷,都不會改變它。

《遇見未知的自己》告訴我:所有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件都是一個仔細包裝的禮物。只要我們願意面對它有時候有點醜陋的包裝,帶着耐心和勇氣一點點地拆開包裝的話,我們會驚喜的看到裏面珍藏的禮物。因此我想感謝曾經傷害過我的人和事,他們何嘗不是給了我這樣一個禮物,也給了我堅強和成長的契機呢?浴火重生的鳳凰才能更有生命力,飛得更加高遠!

《遇見未知的自己》揭示了一個不變的真理,那就是要學會“臣服”。“愛過、通過、哭過之後——是臣服的體驗”發生了就是發生了,就像時光無法倒流一樣,所以要學會臣服。但這臣服,不是臣服於人,而是臣服於事。不是讓我們做軟弱的人,而是要學會接受!因為越是你抗拒的就越會持續,當你真正放開的時候,你就會覺得一切都會是另一種結局。我們的思想總是在過去或者未來,但是我們的身體卻永遠是在當下的,所以我們要活在當下,學會傾聽自己內心深處的聲音,和身體聯結,那將會是一種難以想象的力量!

這本書並沒能治癒我生命中百分之百的傷痛,我依然在事情來的時候應激性的感到痛苦,陷於其中,但是我覺得它教給我的理念能讓我把痛苦的長度和深度大大縮短和降低,我想這已足夠。人生旅途繁雜紛沓,置身其中才知那是獨來獨往的終身體驗——沿途的浮光掠影,何嘗不是為了成就我們或豐饒或貧瘠的內在?讓我們就像那隻看見彩虹的狗一樣,在谷底驚見陽光。我希望有一天我也能看到自己:站在青青的草地上,徐徐的微風裏,蔚藍的天空下,看着我,輕輕的微笑!

標籤: 讀後感 遇見 精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zhuanti/redian/dl9lr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