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專題 >熱點專題 >

鼓樓導遊詞(通用15篇)

鼓樓導遊詞(通用15篇)

鼓樓導遊詞 篇1

天津簡稱津,意為天子渡過的地方,別名津沽、津門等。

鼓樓導遊詞(通用15篇)

天津始於隋朝大運河的開通。在南運河和北運河的交會處、現在的金鋼橋三岔河口地方,史稱“三會海口”,是天津最早的發祥地。唐中葉以後,天津成為南方糧、綢北運的水陸碼頭。金代在直沽設“直沽寨”,元朝設“海津鎮”,是軍事重鎮和漕糧轉運中心。

從明朝永樂二年,公元1420xx年到20xx年,天津建城已有600週年。

明建文二年(1420xx年),朱棣率兵經直沽渡河南下奪取政權,1420xx年改元永樂,天津這個名稱出現於永樂初年。天津作為軍事重地,於永樂二年(1420xx年)正式設衞,翌年設天津左衞,轉年又增設天津右衞。清順治九年(1652年),三衞合一,歸併於天津衞。

1860年天津被闢為通商口岸後,西方列強紛紛在天津設立租界,天津成為中國北方開放的前沿和近代中國“洋務”運動的基地。由天津開始的軍事近代化,以及鐵路、電報、電話、郵政、採礦、近代教育、司法等方面建設,均開全國之先河,天津成為當時中國第二大工商業城市和北方最大的金融商貿中心。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天津作為直轄市,經濟建設和社會事業全面發展,進一步鞏固了中國重要的綜合性工業基地和商貿中心的地位。改革開放以來,天津的港口優勢不斷增強,對外交往進一步擴大。進入新世紀,天津已經成為現代化的國際港口大都市和中國北方重要的經濟中心城市。

鼓樓導遊詞 篇2

鐘鼓之聲滄桑、渾厚,讓我想到一切永恆的東西。我想,這曠野上的迴響是一種廣博包容的心境。

在人類漫長的歷史裏,我們肩負着沉重的使命在掙扎中前行。戰爭的炮火卻摧殘着文明,踐踏着生命,讓我們痛心疾首。越來越多的人呼喚和平。

我聽到智慧的聲音説:“科學無國界,藝術無國界。”其實,生命中深刻的本質同樣不存在國界。

瑪麗·居里把鐳獻給了世界,世界獻給她永遠的愛戴。這是一種最博大偉岸的互助。這樣的境界需要我們忘記爭鬥,不計較狹溢的“得”與“失”,拋棄個體的私心高遠地看世界。這樣,人的心靈才能沐浴在暮鼓晨鐘的深厚裏得到淨化。

我是一個柔弱女子,但我的心裏常常充溢着勇氣。我願用我的精魂鑄一把劍,斬斷人們心中的壁壘和國界線上冰冷堅硬的城牆。我願各種膚色的人親如兄弟,都能體會到“互助”的快樂與温暖,為着這夢想,我願在日出的地方日日禱告上蒼。這也是我們都該不倦追求的明天,因為“互助”的世界是那樣美麗而安詳。

暮鼓與晨鐘,在如水的夜色裏,又一次迴響在我不眠的心中。朋友,讓我們一起許一個美好的願望吧。

鼓樓導遊詞 篇3

鼓樓橫跨北院門大街之上。鼓樓和鐘樓是一對孿生兄弟,相距僅半里,互相輝映,為古城增色。鼓樓是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建成的,比當初的鐘樓早建4年。樓基面積比鐘樓樓基大738.55平方米,通高34米,雄傑秀麗不亞於鐘樓。古時樓上懸掛一面大鼓,傍晚時擊鼓向全城居民報時,故稱鼓樓

古時擊鐘報晨,擊鼓報暮,因此有“晨鐘暮鼓”之稱。同時,夜間擊鼓以報時,“三鼓”,就是“三更”,“五鼓”就是“五更”,一夜共報5次。明代的西安城周長11.9公里,面積為8.7平方公里,鼓樓地處西安城中部偏西南,為使鼓聲能傳遍全城,就必須建造高樓,設置大鼓。明、清兩代,鼓樓周圍大多是陝西行省、西安府署的各級衙門,這些衙門辦公和四周的居民生活都離不開鼓聲,鼓聲亦成為當時人們最熟悉的悦耳之聲了。李允寬所書寫的“聲聞於天”的匾額,畫龍點睛,説明了鼓樓的實際意義。

現在樓內設有樓梯,登臨樓上,憑欄便能眺望全城景色。西安鼓樓是城內明清建築物的主要標誌和代表之一。

從50年代開始,人民政府曾多次修繕鼓樓,90年代又貼金描彩,進行了大規模的維修,為進一步開發和利用文物資源,促進文化旅遊事業的發展,恢復 “晨鐘暮鼓”,1996年西安市決定重製鼓樓大鼓。重製的大鼓高1.8米,鼓面直徑2.83米,系用整張優質牛皮蒙制而成。鼓腹直徑3.43米,重1.5 噸。上有泡釘1996個,寓意1996年制,加上4個銅環共20xx年,象徵公元20xx年,催人奮進,跨入21世紀。該鼓聲音洪亮、渾厚,重槌之下,十里可聞,是中國最大的鼓。在鐘樓和鼓樓之間,開闢為鐘鼓樓廣場,綠草紅花點綴其間,造型獨特的聲光噴泉不時變換,逝城人民休閒、娛樂的好去處。

鼓樓導遊詞 篇4

大家看我們身後的就是鼓樓商業街了。我先給大家做個簡單的引見。鼓樓商業街重建後是以鼓樓為中心,向北,南,東延伸,構成三條繁華的商業街道。整個街區都是明清建築作風,是集旅遊,文化,休閒,文娛,購物於一體的大型旅遊商賈步行街。我們後面的就是南街,又稱“東方不夜城”,它對面的北街又稱古董珠寶街,東街又稱“精品購物街”。

而它的重中之重還要説是鼓樓。鼓樓位於城的中央,我們在這裏就能夠遠遠的看到。鼓樓其實並沒有鼓,實踐是鐘樓。樓上原有一副對聯:“高敞快登臨,看七十二沽往來帆影;繁華誰喚醒,聽一百八杵早晚鐘聲”。原來大鐘每日早晚各敲54下,緊十八慢十八,不緊不慢又十八。大鐘每天提示市民的作息時間,與人們日常生活親密相關,因而鼓樓被列為天津衞三宗寶,即鼓樓,炮台,鈴鐺閣之首。重修後的鼓樓共有四層,下面三層是天津危陋平房改形成果展,四層為鐘樓,新鍾重達3頓。新建鼓樓又以新的風姿成為天津的意味。

在東街上還有全國第一座以戲劇為主題的博物館——天津戲劇博物館,也是廣東會館原址。一會兒我會在那給您做細緻地引見。下面就讓走進鼓樓商業街來領略一下它共同的文化氣息。

我們如今看到的就是廣東會館的戲樓,這些是當時看戲的茶座,大家先找個位子坐下歇一會兒,聽我簡單地給大家引見一下廣東會館。

廣東會館始建於1920xx年。20xx年被提升為國度級重點文物維護單位;20xx年被收入《世界精品建築》,天津獨此一家。戲樓作為會館的主體建築,也是目前我國範圍最大,保管最為完好的古典式戲樓。廣東會館在建築上集南北作風為一體,外部採用北方的樓磚建築,內部採用潮州的建築作風——雕樑畫柱。大家能夠看到,這整個戲樓都是金漆木雕的,它是在南方雕琢完之後運到北方,又重新拼接起來的,整個建築沒有用一個釘子,在76年唐山大地震時,它也是絲毫不動。

我身後的這個舞台是伸出式舞台,這種舞台三面接觸觀眾,您坐在下面時視野不受阻撓,可與演員到達充沛的表情交流。自1920xx年上海遭到西方的影響興建了第一座鏡框式舞台,也就是幕在前,台在後,我們傳統的伸出式舞台就從中國舞台建築中絕跡了。因而,廣東會館的戲台成為我國伸出式舞台建築的絕唱。

大家抬頭看,舞台頂部有一個螺旋狀的藻井,小巧剔透,富麗堂皇。它由數以百計的斗拱組成,演員在舞台上不用擴音器,它將聲音吸進,再折射進來,可以堅持自然的音質和音量。而且我們發現戲樓內和舞台上沒有一根柱子,您的視野不受阻撓。同時,舞台僅比空中高一米,您的視野也根本是平視的;假如您坐在高4米包廂裏,俯視台上的角度為100—150度,正好契合生理視覺特性;這表現出戲樓的設計者充沛地為觀眾着想,很好地處理了視、聽效果的問題。

我們看這塊匾額,寫着“薰衣南來”,意義是好運從南方飛到北方來;在它下面是鑲嵌着“天官賜福”的彩色鏤空木雕,中間有一個穿紅袍的天官,他站在祥雲之上,手指着紅日,意為“指日高升”。天官前面跪着一個仙童,手裏託着一個花瓶,瓶裏插着三枝氈,意為“平升三級”。也就是説升官發財的日子不遠了,還要連升三級;在天官的身後刻有猴子,向日葵,蜜蜂,意作“早日封侯”。在它的四個角浮雕着口銜桃枝的蝙蝠,意作“福從四方來”。整個畫面緊湊勻稱,可謂彩色木雕的傑作。

會館建成後,在1920xx年孫中山先生北上,在此發扮演講“我億萬萬同胞,同牀異夢,何難稱雄世界”。還有許多藝術家像鄧穎超、梅蘭芳等都在此演出過。作為全國第一座戲劇博物館,我們在戲樓的後面展出了戲劇人偶像,一共展出了50多個劇目,將近百十人。再有,後面還有一個四合院,包括中國戲曲開展史,中國京劇開展史和梨園拜師堂。

現場講解到此完畢,下面的時間,大家能夠本人旅遊。在此提示大家旅遊中留意平安,保管好本人的財物,我們的匯合時間是12:00,到時我會在車場恭候大家,我們的車牌號是津A1111,白色車。

我們一天的旅遊就要完畢了,效勞中的缺乏之處,希望大家多多包涵,多提意見。俗話説:“兩山不能相遇,兩人總能重逢”。希望能有時機再次為大家效勞。謝謝!

鼓樓導遊詞 篇5

各位遊客大家好,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座古城堡就是明西安城牆。明西安城牆是明初在唐長安皇城的基礎上建築起來的。它是我國中世紀機後期歷史上最著名的城垣之一,也是我國古代城垣中至今保存最完整的一處,同時,也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軍事城堡設施。

城牆是中國冷兵器時代城市的傳統防禦設施。我們在距今6020xx年前的半坡遺址看到,半坡人在居住地周圍挖掘深溝,以提防野獸和外部的襲擊。如果把半坡村落視為城市的最初萌芽,深溝也就是當時相當於城牆的設施。待到人們發明築牆技術後,城牆自然伴隨城市同時誕生,成為古代城市的顯著標志了。據史冊記載:“築城以衞君,造郭以居,此城郭之始也。”這大約是在距今約4520xx年前的原始社會晚期。

西安作為千年古都,歷代曾多次修築城牆。它們多數被歷史的塵埃掩埋。但我們看到的這座城牆仍可追溯到公元六世紀的隋代。公元581年,隋文帝楊堅建立隋朝,並於第二年在龍首塬北麓修建了大興城。大興城規模龐大,結構嚴密。除環繞城市的外郭城城牆外,城內環繞宮城和皇城也築有城牆,形成“城中有城”的格局。唐王朝建立後,將隋代的大興城改名為長安城。唐長安城基本上沿襲了大興城的規模和佈局,只是對大興城進行了擴建和修建。唐代末年,朱温挾持唐昭宗逃往洛陽,留守長安的佑國軍節度使韓建出于軍事防守需要,放棄外郭城和宮城,把長安城縮小到皇城之內,以皇城城牆作為長安城的城牆,形成自五代至元的長安城規模。公元1369年,明王朝大將徐達從山西進入陝西,將原來的奉天路改為西安,意為“西方長治久安”。從此開始了明在西安的統治,也拉開了明在西安修築城牆的序幕。由於西安在歷史的政治、軍事地位極高,所以,明王朝在對全國廣築城牆的過程中,對西安城牆的修築更為重視。朱元璋任命長興侯耿柄文和都指揮使璞英主持修築。從洪武三年,也就是公元1370年,到洪武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378年,歷時8年,西安城牆的修築才全部竣工。明西安城牆修築得高大堅固,西、南兩面城牆基本上和唐長安城皇城的範圍相同。東、北兩面城牆分別向外擴移了三分之一。這座城牆的外形是一座長方形。城牆高12米,頂寬12—14米,底寬15—18米。南城牆長4256米,北城牆長4262米,西城牆長2706米,東城牆長2886米,周長13.9公里。最初的西安城牆採用黃土夯打而成。在城牆牆基和牆頂還分別有一層厚80釐米和45釐米的三合土層。這種三合土用黃土與石灰、糯米汁、獼猴桃汁拌合而成。乾燥之後,堅硬如石,用鎬都刨不動。

西安城牆自明代初年建成後,歷代屢有修葺。明穆宗隆慶年間,也就是公元1568年,陝西都指揮使張祉為原來的城牆內外包砌了青磚。清乾隆年間,也就是公元1781年,陝西巡府畢沅對城牆進行了大規模補修。沿舊城牆先圍基石後灌腳,再用黃土逐層夯打,至頂部鋪砌青磚,並對整個城牆外壁加厚磚面。城牆內每隔40—60米,用青磚砌築水槽一道,排除城牆頂面雨水,對西安城牆的長期保護起了重要作用。尤其是自1983年以來,陝西省和西安市人民政府對這座古城牆進行了大規模修繕,補建已被拆毀的東門、北門箭樓、南門閘樓、吊橋,並建成了環城公園,使這座古建築重新煥發了昔日風采。

西安古城牆包括護城河、吊橋、閘樓、箭樓、正樓、角樓、敵樓、女兒牆、垛口等一系列軍事設施,構成科學、嚴密、完整的軍事防禦體系。

護城河也叫“城壕”,是城牆的第一道防線。它可以阻滯敵人進攻,甚至可以利用有利地形把敵人趁機消滅。環繞西安城牆的護城河寬20米,深7米。跨過護城河就是城門,而連接護城河與城門的唯一通道就是吊橋。吊橋的橋頭兩側有鐵環,貫以粗大的鐵索與麻繩,系在閘樓上,用滑輪控制升降。平時,守城士兵聽從晨鐘暮鼓的指揮,早晨降下吊橋,開啟城門;晚上升起吊橋,斷絕交通。一旦發生戰爭,吊橋升起,城門緊閉,城門就成為堅固封閉的戰鬥堡壘。

城門是城防體系的重點,也是薄弱點。平時,它是出入城市的通道。戰爭時,又是攻守雙方爭奪的首要目標。因此,明代十分重視完善城門防禦設施。尤其值得注意的一大技術突破是採用了券拱式城門。明代以前,城門沿襲磚門的過樑式結構。從軍事角度看,這種城門的最大弱點是經不起火攻。因此,城門上往往眼設置水池,以防敵人火攻。也因此留下“城門失火,殃及魚池”的成語。券拱式城門的出現從根本上解決了這個問題,一色青磚結構不僅使得城門更加堅固,而且可以有效地抵禦火攻。

在古代,雙方作戰,當敵人跨過護城河時,城門卻又攔住了去路。所以,在攻城的一方常有幾個人扛着粗重的木樁前來撞門,要花費好長時間才能將城門撞開,而有時也可能撞不開。明西安城的城門非常堅固,門扇用厚達16釐米的木板製成,一扇城門須用木材2.8立方米,重達3.19噸。門扇上下橫匝着9道寬15釐米,厚23釐米的鐵條加固,每兩道鐵條的間隔處,釘有180枚四稜攢頂的鐵蘑菇針。整個門扇上共有1800枚鐵蘑菇針。這樣密集的釘羣,擠密了門扇的木材,增加了門扇剛度,使箭矢無法射入。有的城門還在門扇後的城門洞內,設置了拒馬樁、陷馬坑、鐵蒺藜等,進一步阻擋敵人進攻。

為了提高城門防禦的保險係數,城門實際上由三重組成,即:閘樓、箭樓和主樓。閘樓在最外,它的作用是升降吊橋,也叫“闕樓”、“樵樓”。象徵門闕,兼用來打更。閘樓三面有城牆與主城牆相連,形成一個半月形的立體空間,叫“羊馬城”。敵人即使攻入閘樓城門,也好似進入甕內,會受到來自四面居高臨下的攻擊,因此樓下這一空間也叫“甕城”。箭樓在正中,正面和兩側都有窗户,供射箭用。箭樓與箭樓之間用圍牆連接起來的也叫“甕城”,甕城內可屯兵。無論敵人進入第一甕城還是第二甕城,箭樓均可發揮攻擊作用。正樓在最裏,正樓上面的城樓是城門的主題建築。城樓距地面高約32米,長43.2米,三重飛檐,四角高翹,迴廊環繞,莊重穩健,是主將鎮守指揮的所在。城牆外側,每隔120米有一個突出於城牆主體之外,寬20米,長12米的敵台,俗稱“馬面”。整個城牆上共有“馬面”98座,“馬面”上面的建築叫敵樓,兩個敵台之間相距120米,正好形成一個立體交叉射擊區域。也正是弓、弩、箭等古代遠射程冷兵器的有效殺傷射程。而它的一面為60米,為“一箭之遙”。這樣的佈局便於從側面射殺攻城的敵人。因此,古人有評論説:“有城無台,亦如無城,是城所以衞人,台又所以衞城也。”敵樓供士兵避風雨和儲備物資。城牆上外側有矮雉,又稱“垛牆”,整個城牆共有5984個矮雉。垛牆上有垛口和方孔,可供射箭和嘹望。內側的矮牆稱為“女兒牆”,牆高1米,沒有垛口,它的作用是為了防止士兵行走時墜入牆下。在西安城牆四角各有一座城樓叫“角樓”。如果你繞城一週,就會發現,城牆的四個角唯獨西南角是圓形的,其它三個角是直角,那麼這是為什麼呢?其實這個角是保持了元代長安城蒙古式風格的轉角圓狀。明城牆在隋、唐、元代城牆遺址基礎上改建而成,範圍和唐長安城皇城範圍基本相同。

在箭樓與正樓形成的甕城中,有同向城頭的馬道。緩上沒有台階,便於戰馬上下。全城共建有登城馬道11處。登城馬道底部道口的門是朱漆的,俗稱“大紅門”。戰爭期間,這裏是調兵遣將的咽喉要道,必須保證暢通無阻。為防敵人奸細混入城牆守衞部隊中,登城馬道戒備嚴密,平時不允許守成士兵私下,也不許閒雜人等靠近逗留。等到軍中禁夜炮響後,鐵門便緊鎖了。

西安城牆除明代在東、西、南、北有四個門:長樂門、安定門、永寧門、安遠門外,隨着歲月的變遷,城門也發生種種變化。現在我們除了可以看到這四個門,還可以看到:勿幕門、朱雀門、含光門、玉祥門、中山門、尚德門、建國門、和平門、文昌門等等,這些名稱的來歷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古城沉浮衰興。

明西安城牆顯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它以悠久的歷史,偉岸的雄姿,神祕的色彩吸引了八方遊客。好了,西安城牆就參觀到這裏,我們將繼續帶大家去參觀鐘鼓樓。謝謝大家!

鐘樓和鼓樓是古代中國城市的特有建築。鍾與鼓本是中國最早出現的打擊樂器,它的誕生至少有3020xx年以上的歷史。最初作為祭禮、朝儀、娛神中的禮器和樂器。大約自春秋時期,也就是公元前八世紀開始用於軍事指揮。古代中國城市兼有軍事城堡性質,除城市四周構築城牆,挖掘城壕,設置吊橋外,與之配套的還需要在城市中心修築鐘鼓樓作為指揮中樞。平時以晨鐘暮鼓報告時辰,定時啟閉吊橋,緊急狀態是用以報警戒嚴,指揮城防。這種嚴密的城市防禦系統在明代發展到頂峯。西安是明代西北軍政重鎮,它的鐘樓和鼓樓無論從建築規模、歷史價值或藝術價值各方面衡量,都居全國同類建築之冠。

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座建築就是鐘樓。鐘樓位於西安市東西南北四條大街的交匯處,佔地11260平方米,建築面積是1378平方米。它建於公元1384年,也就是明洪武十七年,最初位於西大街的迎祥觀,距目前位置1000米左右。當時迎祥觀是西安市的中心,但鐘樓在建成220xx年後,隨着城市中心的東移,城門改建,新的東、南、西、北四條大街形成,位於迎祥觀的鐘樓便日益顯得偏離城市中心。到了明神宗萬曆20xx年,也就是公元1582年,在陝西巡撫龔懋賢的主持下,將鐘樓來個整體拆遷,遷至今址。據鐘樓的碑文記載,移建工程除重新建造基座外,木質結構的樓體全是原樣原件。所以耗資不多,工程迅速。

鐘樓呈典型明代建築藝術風格,樓高36米,重檐斗拱,攢尖高聳,屋檐微翹,華麗莊嚴。由基座,樓身和樓頂三部分組成。基座是正方形,每邊長35.5米,高8.6米,全部用青磚砌成。基座四面正中各有一個高和寬都是6米的十字交叉券洞。樓身為正方形木質結構,邊長22米,高26米,四面五開間,外面以迴廊環繞,裏面為二層樓,樓內有木梯盤旋而上。樓內上下兩層正方形大廳裏,陳列着明代以來各種名貴瓷器及紅楠木傢俱,四面門上佈滿浮雕畫,風格厚朴生動。樓頂為四角攢尖結構,上面覆蓋着碧綠色的琉璃瓦,頂端大圓頂高達5米,裏面是木心,外貼銅皮,銅皮上再箔敷一層黃金,金光閃閃,輝煌燦爛。

鐘樓的西北角上陳列着一口明代鐵鐘,重5噸,鍾邊鑄有八卦圖案。這口鐘建造以明成化年間,也就是公元1465年—1487年間。但它比鐘樓早先懸掛的銅鐘卻小得多了。鐘樓原先懸掛的巨鍾是唐代景雲年間鑄造的“景雲鍾”。現在這口鐘收藏於西安碑林。據説,鐘樓從迎祥觀遷到今址後,雖然樓的式樣大小並沒有改變,但景雲鍾卻怎也敲不響了。沒有辦法,只有另換。對於景雲鐘不響的原因,有人認為它是“歷世久遠,神武有靈”,不願被熱挪動;也有人説,鍾置於室內正好像是“待甕以呼”,當時應該移到樓外。但無論如何,這給鐘樓的歷史又添上一層神祕的色彩。

為了將景雲鍾移到新建的鐘樓上,當年在西大街西段搭起一座斜橋,利用橋面斜坡把景雲鍾運到了鐘樓上。據説“橋梓口”也因此而得名。鐘樓內西牆上嵌刻有《鐘樓歌》和《鐘樓記》碑刻。《鐘樓歌》是當年修建鐘樓的陝西巡撫龔懋賢在解職赴京時登樓所賦。詩中對鐘樓做了熱情的讚頌。《鐘樓記》是督修過鐘樓的巡撫張楷所作,詳細記述了鐘樓的身世。在鐘樓的門上有木刻浮雕故事畫共64幅,其中有木蘭從軍、嫦娥奔月、柳毅傳書、八仙過海等等。這些木刻浮雕故事,給鐘樓增添了不少歷史趣味。建國後,西安市人民政府又對鐘樓進行了三次大規模修葺,使這座古建築又煥發了昔日的風采。

與鐘樓遙遙相對的是鼓樓。鼓樓位於鐘樓的西北角。鼓樓樓底門洞為南北向,北通北院門,南達西大街。鼓樓建於明太祖洪武十三年,也就是公元1380年,比鐘樓要早四年,與鐘樓是姊妹樓。在鼓樓的第一層北面有一面巨鼓,與鐘樓上的晨鐘形成暮鼓,所以稱為鼓樓。鼓樓佔地1999平方米,建築面積1804平方米。樓體呈長方形,總高33米,基座高8米。基座的門洞高與寬均為6米,洞深38米。鼓樓建築為重檐歇山式,琉璃瓦覆頂,重檐三滴水。樓分上、下兩層。南北檐下各有一塊匾,每塊匾重約3噸。南邊的匾額是:“文武盛地”,為清乾隆皇帝御筆刻書。北面的匾額為“聲聞於天”,是咸寧縣書生李允寬書寫。在鼓樓的外檐都飾有斗拱,四面有迴廊。在鼓樓的三樓有14根紅色顯柱,24根隱柱交叉立。裏面掛有3只大宮燈,12盞中宮燈,16盞小宮燈。天花板上油漆彩繪雲形圖案,古色古香,十分美麗。1953年,國家撥款對鼓樓進行了大修,設立了文管所,精心保護,使鼓樓更加秀麗巍峨。現在,鐘鼓樓交相輝映,使古城西安更加美麗壯觀。

好了,鐘鼓樓的參觀到這裏就結束了。謝謝大家!

鼓樓導遊詞 篇6

西安鼓樓建於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三年,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陝西省西安市中心,坐落於城內東西南北四條大街的交匯處西安鐘樓的西北方向,建在方型基座之上,為磚木結構,頂部為重檐形式,總高36米,每邊長35.5米,佔地面積1377平方米,內有樓梯可盤旋而上。在檐上覆蓋有深綠色琉璃瓦,樓內貼金彩繪,畫棟雕樑,頂部有鎏金寶頂,金碧輝煌,是西安的標誌性建築。西安鼓樓是我國古代遺留下來眾多鼓樓中形制最大、保存最完整鼓樓之一。

鼓樓導遊詞 篇7

各位遊客大家好,我是鐘鼓樓及城牆沿途講解的導遊 鐘樓的鐘聲詮釋了西安古城的古樸和這座歷史古城的渾厚。那麼接下來的時間裏大家會在欣賞鐘鼓樓城牆沿途風景的同時也能夠感受到西安這座古城風韻的另一面,那就是西安的飲食文化,説起西安的飲食,大家能否説出西安有哪些比較有名的小吃嗎?

西安的飲食文化洋溢着濃郁的西北風情,品嚐西安的風味小吃是遊西安的一大樂事,無論是一直被西安人鍾愛的羊肉泡饃,還是名揚海內外的“西安餃子宴”,都帶有鮮明的地方特色。

在我的右手邊有兩幢仿明清的建築,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建築上很醒目的一句話“千古風味餃子香,傳奇品質德髮長”,對,這就是享譽海內外的中華老字號德髮長,德髮長是以餃子宴而著名的。大家如果想去品嚐的話可以在我們旅行完之後互相結伴去感受一下德髮長的非同尋常之處,同時也告訴大家一件很不幸的事:我也沒品嚐過這裏的餃子!不過我想它既然打出了千古風味這一名號,想必一定實至名歸吧!説完了餃子那麼有的人就要問了羊肉泡饃在哪個地方有賣的? 那麼請大家隨我來,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德髮長隔壁有個同樣建築風格的酒家——同盛祥。在同盛祥的門口我們會不經意留意到一個雕塑,那麼大家能説出這個雕塑展示了陝西八大怪中的哪一怪呢?(凳子不坐蹲起來)同盛祥主營牛羊肉泡饃、各種特色小吃,而且將傳統特色與現代時尚融為一體,所以來這個地方來就餐的話我想大家會感受到西安文化的多姿多彩吧!

穿過鐘鼓樓廣場,我們現在到了雄健宏大、古雅優美的鼓樓,鼓樓的街道兩邊都是古色古香的仿古建築,各種知名的西安小吃應有盡有,那麼我想問一下大家,西安最有名的小吃一條街是什麼街?不言而喻,就是回民小吃一條街,來到西安的遊客如果有機會來回民一條街的話都認為西安回民街有它很獨特的一面,那麼為什麼這麼説?我想不光是因為街道兩旁大量的美食店鋪和飾品店 帶給我們無限的吸引,更是因為這條街道深厚的文化內涵吧。

回民街一般指的是鼓樓到北院門一線,南北走向的街道,不過有時也會把相連的化覺巷、西羊市還有大皮院一同算進去。回民街顧名思義就是回民聚居之地。西安回民街是回民區的一條街道,大約500米左右,特點是青石鋪路,綠樹

成蔭,路的兩旁是古色古香的仿明清建築物,兩邊的商鋪主要是以經營餐飲和一些具有陝西特色的飾品為主的,而且都是由回民經營的,具有濃郁的清真特色,深受外來遊客的的喜愛。

大家現在看到的街道兩旁的飯店都是正宗的回民飯店。其中有幾家比較有名的飯店如清真平娃烤肉店、賈三灌湯包、紅紅酸菜炒米、大皮院的老孫家羊肉泡饃等等。其中關於西安的羊肉泡饃還有一段比較風趣的傳説,相傳大宋皇帝趙匡胤在稱帝前受困於長安,終日過着忍飲捱餓的生活,有一天他來到一家正在煮制牛羊肉的店鋪前,掌櫃見到他非常的可憐,所以就讓他把自帶的幹饃掰碎,然後掌櫃就澆了一勺滾熱肉湯之後放在火上煮透。接着趙匡胤就大口大口的吃完了那頓飯,當時他感到這頓飯是天下最好吃的美食。後來,趙匡胤做了皇帝。有一天,他路過長安時,仍忘不了當年在這裏吃過的牛羊肉煮饃,就同文武大臣專門找到這家飯鋪吃了一碗牛羊肉煮饃,吃完之後仍然感到鮮美無比,所以就重賞了這家店鋪的掌櫃。從此皇上吃泡饃的故事一經傳開,牛羊肉泡饃便成了長安街上的著名小吃。北宋大文學家蘇東坡曾有“隴饌有熊臘,秦烹唯羊羹”的讚美詩句。所以有機會大家可一定要品嚐一下當地的民俗風味。

其實在回民小吃一條街上,還有很多的具有地方特色的飾品供大家選購,大家可以看到這些飾品可謂是琳琅滿目,種類多樣,比如這裏還擺放有世界第八大奇蹟的兵馬俑飾品,那麼大家可以買上一兩個作為來西安的紀念。於此同時我們可以注意到這裏的有很多有賣小孩穿的老虎鞋、大紅帽子等等,大家都知道紅代表吉祥與如意,所以我想大家還是有必要在回民街選購一些紀念品的。

剛才我們説到回民小吃一條街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那麼大家誰知道它的來源嗎?早在一千多年前的漢朝,回民街曾經就作為絲綢之路的起點,迎來了來自古阿拉伯、波斯等地的商人、使節、學生。那麼這些人也就是後來的回民。據歷史記載,許多人沿着絲綢之路來到繁華熱鬧的長安城後,在這一區域經商、留學和做官,一代代繁衍生息。到了今天,這裏成為6萬多回族穆斯林羣眾的聚居區。作為伊斯蘭文化的傳承之地,這一區域今天仍然有唐代含光門、明代西城門樓羣、眾多保存完好的清真寺和道教城隍廟、佛教西五台、喇嘛教廣元寺等眾多文化遺蹟。街區內眾多街道具有濃郁的伊斯蘭風格,清真飲食城、民族購物中心和清真寺、回民生活區相映成趣。

大家現在看到這座寺廟位於化覺巷內,始建於唐玄宗天寶元年,距今已經有1200多年的歷史,之後經過了宋、元、明、清的幾次重修和擴建,逐漸形成了規模宏大、樓台亭殿佈局緊湊和諧、莊嚴肅穆的具有明清風格的巨大古建築羣。其建築風格體現了伊斯蘭文化與中國傳統建築藝術的有機統一,是迄今為止我國最具特色、保存最完整、最典型的中國式清真寺之一。全寺分5進院落,佔地13000平方米。經過政府和寺院前後30年的重修,不僅保持了寺院的原貌,而且還新增了不少與寺院風格相一致的明清建築。

相信通過對這一地帶文化的有效保護,西安回民歷史街區將會成為一個能夠體現我們西安的文化特色、黃土文化、穆斯林文化特色的旅遊景點區。

接下來呢,我們將趕往我們的下一站——西安古城牆。在去古城牆的路上我會簡單的為大家介紹一下沿途的景區,那麼值得一提的是古文化一條街,

從西安鐘樓南行,快到南門時然後往東拐,便是書院門古文化街,街口有一座古韻十足的高大牌樓,牌樓上方是“書院門”三個金色顏體大字,兩旁是“碑林藏國寶,書院育人傑”的醒目對聯,從這幅對聯我們很容易就可以看出這條街的主題。顯而易見,書院門比我們剛才介紹的回民小吃一條街多了幾番詩韻在其中,如果大家有興趣的話可以去書院門遊覽,或許大家會在這裏有更多的收穫。

那麼從鐘鼓樓到城牆沿途的講解就到此為止,如果大家還有什麼不懂得地方儘管來問我,我會盡量為大家解答。同時衷心希望大家能夠在西安玩的愉快、開心!

鼓樓導遊詞 篇8

大家早上好!歡迎大家來到古城西安,很高興認識大家,我是你們本次的導遊,我叫許晨軒,大家叫我許導或晨軒就可以了。下面讓我們開始西安古城牆之旅吧!

首先,我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西安古城牆,西安古城牆又稱為西安明城牆,位於陝西省西安市中心區,牆高12米,頂寬12-14米,底寬15-18米,輪廓呈封閉的長方形,周長13。74千米。城牆內人們習慣稱為古城區,面積11。32平方千米,著名的西安鐘鼓樓就位於古城中心。

請大家緊跟我不要掉隊,我們前面的是城牆的主城門,像這樣的城門共有四座:我們面前的長樂門(東門);還有永寧門(南門);安定門(西門),安遠門(北門)。它們四座城門作為明城牆的原有城門,因當時的軍事,防禦需要,都是單門洞,且都修建了三道城牆,兩道城牆之間又形成了翁城。至今為止,四座城門中除永寧門外,其餘三座城門都只剩下兩道城牆。

好了,下面是大家自由活動的時間,請大家一個小時後在這裏集合。

鼓樓導遊詞 篇9

鼓樓位於天津市紅橋區東南側,與和平區交界,東鄰海河,西臨西馬路,南近南馬路,北靠北馬路,以鼓樓為中心,有東南西北街,現闢為商業步行街。

4月30日上午,我們從北京南站乘坐和諧號列車到天津西站,再乘坐840公交車經過意大利風情區到位於南馬路的鼓樓站下車,往北步入鼓樓南街。街入口處築中式古雅排坊,街內兩側建築物具有中式古建築特色風格,多數為四層古建築小樓,開設各式天津特色商品店和旅館。街兩側有飲食店、狗不理包子店、工藝品店、黃金手飾珠寶店、麻花食品店、重陽府酒店、紅巖海鮮酒樓、吉優捷酒店、樂佛賓館、龍道旅館、北方古玩城、“泥人張”泥人工藝品店、天津老城廂博物館、廣東會館、格格府、攝影店等等。街中安置雕塑人物造型小品,街傍設有園林綠化小品和涼亭,宏偉壯麗的鼓樓矗立在鼓樓東西南北街的中心廣場位置。

我們中午餐在鼓樓北街品嚐天津名食狗不理包子,這是我們第一次到天津品嚐當地特色小食。

我們逛街逛商店,拍攝風景照片,觀賞各式工藝品,特別吸引人的地方是“泥人張”工藝品店,店內陳列的泥人種類眾多,熠熠如生,讓人看後愛不擇手。

鼓樓導遊詞 篇10

走進侗鄉,不論向哪個寨上望去,最先映入眼簾的,就是那個象徵民族團結、吉祥興旺的鼓樓。

鼓樓是侗寨的標誌。在侗鄉,有寨必有鼓樓。它古樸端莊、雄偉壯觀,集寶塔和亭閣的優雅於一身,全部純杉木結構,不施一釘一鉚,頂樑柱拔地凌空,排枋縱橫交錯,上下吻合,運用槓桿原理,層層支撐而上,牢固而謹嚴。每層檐口採用我國至今保存不多的古典建築“人字形斗拱”藝術,數百年不斜不朽。頂部中央多安琉璃葫蘆,陽光照射,耀眼生輝;翹角上雕塑的禽獸飾物,神形兼備,栩栩如生;層檐多施彩繪,玲瓏雅緻,五彩繽紛。其頂層常置一面牛皮大鼓,遇事則由主事擊鼓聚眾,決策定奪。

侗族的鼓樓,在《北史》卷就有侗族先民“依樹積木,以居其上,名曰幹欄”的記載。《唐書》、《夢廣雜著》等古代文獻中,均對侗族的鼓樓有較詳細的描寫,“以巨木埋地作樓,高數丈,歌者夜則緣宿其上。”由此可見,鼓樓史侗家人集會、議事、休息和娛樂的活動場所,是他們喜愛集羣社會生活最明顯的體現,更清楚地展示了以原始鼓樓文化的情景。

每當夜幕降臨,男女老少都愛聚集在鼓樓,吹起蘆笙曲,彈起牛腿琴,跳起多耶舞,唱起琵琶歌。他們載歌載舞,歡慶豐收,歌唱美好的新生活。鼓樓成了歌的海洋,洋溢着幸福和歡笑。著名的多聲部合唱——“侗族大歌調”,就是在這裏得以完善和提高,為填補祖國音樂藝術的空白作出了重大貢獻。

這是侗族人民的驕傲,是侗族鼓樓文化的最好見證。

我常想,侗族人民為什麼對鼓樓有着一種特殊的感情,對建造鼓樓格外熱心?不論工程多大,耗資多少,都是侗民自願捐款、捐料、捐工集體修建。鼓樓建成後,要推選一位熱心於公益事業的壯年人看護,每天把鼓樓打掃得乾乾淨淨。炎炎夏日,將一桶桶清泉水掛在樓柱上,供人們解渴;隆冬歲月,則燃起篝火,使鼓樓裏温暖如春。

鼓樓,連着侗家人的心。

千百年來,鼓樓作為歷史的證人,一直和侗民的命運息息相關,它包含着侗家人的無數辛酸和歡樂。有首侗歌是這樣唱的:“鼓樓是村寨的暖和窩,沒有鼓樓沒處尋歡樂,高高的杉豎起鼓樓架喲,有了聚集的場所有了歡樂的歌……”

我雖是漢人,卻生長在侗鄉,是鼓樓裏的山歌把我養大,自然對鼓樓有着深深的眷戀。無論走到哪裏它都在我的心中佔據着重要的位置,伴隨着我的生活,激勵我邁步在人生的旅途上……

鼓樓導遊詞 篇11

今天我們將去參觀西安城牆、鐘樓和鼓樓。很榮幸能為大家服務。

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座古城堡就是明西安城牆,是明初在唐長安皇城的基礎上建築起來的。它是我國中世紀後期歷史上最著名的城垣之一,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軍事城堡防禦設施。

西安作為千年古都,歷代曾多次修築城牆。它們多數被歷史的塵埃掩埋。我們現在看到的城牆可追溯到隋代。公元1369年,明王朝大將徐達從山西進入陝西,將原來的奉天路改為西安,意為“西方長治久安”。拉開了明在西安修築城牆的序幕。歷時8年修築完的城牆外形是一座長方形。城牆高15米,頂寬12—14米,底寬16—18米,周長13.9公里。最底層用黃土與石灰、糯米汁拌合而成,乾燥之後,異常堅固。

西安古城牆包括護城河、吊橋、閘樓、箭樓、正樓、角樓、敵樓、女兒牆、垛口等一系列軍事設施。好了,現在讓我們親自來感受這座科學、嚴密、完整的軍事防禦體系。

城牆最外圍是護城河,也叫“城壕”,是城牆的第一道防線。它可以阻滯敵人進攻,甚至可以利用有利地形把敵人趁機消滅。環繞西安城牆的護城河寬20米,跨過護城河就是城門,而連接護城河與城門的唯一通道就是吊橋。平時,守城士兵聽從晨鐘暮鼓的指揮,早晨降下吊橋,開啟城門;晚上升起吊橋,斷絕交通。一旦發生戰爭,吊橋升起,城門緊閉,城門就成為堅固封閉的戰鬥堡壘。

城門是城防體系的重點,也是薄弱點。平時,它是出入城市的通道。戰爭時,又是攻守雙方爭奪的首要目標。因此,明代十分重視完善城門防禦設施。尤其值得注意的一大技術突破是採用了券拱式城門,以防止敵人火攻。明西安城的城門非常堅固,門扇用厚達16釐米的木板製成,一扇城門用木材2.8立方米,門扇上下橫匝着鐵條加固,每兩道鐵條的間隔處,釘有180枚鐵蘑菇針。整個門扇上共有1800枚鐵蘑菇針。這樣就擠密了門扇的木材,增加了門扇剛度,使箭矢無法射入。

為了提高城門防禦的保險係數,城門實際上由三重組成,即:閘樓、箭樓和主樓。閘樓在最外,它的作用是升降吊橋。兼用來打更。敵人攻入閘樓城門,好似進入甕內,會受到來自四面居高臨下的攻擊,因此樓下這一空間也叫“甕城”。箭樓在正中,正面和兩側都有窗户,供射箭用。箭樓與箭樓之間用圍牆連接起來的也叫“甕城”,可屯兵。正樓在最裏,正樓上面的城樓是城門的主體建築,是主將鎮守指揮所在。城牆外側,每隔120米有一個突出於城牆主體之外的敵台,俗稱“馬面”。整個城牆上共有“馬面”98座,“馬面”上面的建築叫敵樓,兩個敵台之間相距120米,而它的一面為60米,為“一箭之遙”。這樣的佈局便於從側面射殺攻城的敵人。因此,古人有評論説:“有城無台,亦如無城,是城所以衞人,台又所以衞城也。”。城牆上外側有矮雉,又稱“垛牆”,上有垛口和方孔,可供射箭和嘹望。內側的矮牆稱為“女兒牆”,是為了防止士兵行走時墜入牆下。在西安城牆四角各有一座城樓叫“角樓”。在箭樓與正樓形成的甕城中,有通向城頭的馬道,便於戰馬上下。戰爭期間,這裏是調兵遣將的咽喉要道,必須保證暢通無阻。因此守衞異常嚴格。

隨着歲月的變遷,現在我們可以看到西安城牆的長樂門、安定門、朱雀門、含光門、玉祥門等等,這些名稱的來歷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古城沉浮衰興。明西安城牆顯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好了,西安城牆就參觀到這裏,我們將繼續帶大家去參觀鐘鼓樓。

鐘樓和鼓樓是古代中國城市的特有建築。鍾與鼓本是中國最早出現的打擊樂器,有3020xx年以上的歷史。最初作為禮器和樂器。大約自春秋時期,開始用於軍事指揮。古代中國城市兼有軍事城堡性質,除城市四周構築城牆,挖掘城壕,設置吊橋外,與之配套的還有在城市中心修築鐘鼓樓作為指揮中樞。平時以晨鐘暮鼓報告時辰,定時啟閉吊橋,緊急狀態時用以報警戒嚴,指揮城防。這種嚴密的城市防禦系統在明代發展到頂峯。西安是明代西北軍政重鎮,它的鐘樓和鼓樓無論從建築規模、歷史價值或藝術價值各方面衡量,都居全國同類建築之冠。

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座建築就是鐘樓,位於西安市東西南北四條大街的交匯處,它建於明洪武十七年,最初位於西大街的迎祥觀,隨着城市中心的東移,到了明神宗萬曆20xx年,將鐘樓來了個整體拆遷,遷至今址。

鐘樓呈典型明代建築藝術風格,樓高36米,重檐斗拱,華麗莊嚴。由基座,樓身和樓頂三部分組成。基座是正方形,全部用青磚砌成。樓身為正方形木質結構,外面以迴廊環繞,裏面為二層樓,樓內有木梯盤旋而上。樓內上下兩層正方形大廳裏,陳列着明代以來各種名貴瓷器及紅楠木傢俱,四面門上佈滿浮雕畫,風格厚朴生動。樓頂為四角攢尖結構,上面覆蓋着碧綠色的琉璃瓦,頂端大圓頂高5米,金光閃閃,輝煌燦爛。

鐘樓的西北角上陳列着一口明代鐵鐘,重5噸,鍾邊鑄有八卦圖案。它比鐘樓早先懸掛的銅鐘小得多。鐘樓原先懸掛的巨鍾是唐代景雲年間鑄造的“景雲鍾”。現在這口鐘收藏於西安碑林。據説,鐘樓從迎祥觀遷到今址後,雖然樓的式樣大小並沒有改變,但景雲鍾卻怎也敲不響了。沒有辦法,只有另換。為了將景雲鍾移到新建的鐘樓上,當年在西大街西段搭起一座斜橋,利用橋面斜坡把景雲鍾運到了鐘樓上。據説“橋梓口”也因此而得名。

鐘樓內西牆上嵌刻有《鐘樓歌》和《鐘樓記》碑刻。《鐘樓歌》是當年修建鐘樓的陝西巡撫龔懋賢在解職赴京時登樓所賦。詩中對鐘樓做了熱情的讚頌。《鐘樓記》是督修過鐘樓的巡撫張楷所作,詳細記述了鐘樓的身世。在鐘樓的門上有木刻浮雕故事畫共64幅,其中有木蘭從軍、嫦娥奔月、柳毅傳書、八仙過海等等。建國後,西安市人民政府又對鐘樓進行了三次大規模修葺,使這座古建築又煥發了昔日的風采。

與鐘樓遙遙相對的是鼓樓,樓底門洞為南北向,北通北院門,南達西大街。鼓樓建於明洪武十三年,與鐘樓是姊妹樓。在鼓樓的第一層北面有一面巨鼓,與鐘樓上的晨鐘形成暮鼓,所以稱為鼓樓。樓體呈長方形,基座的門洞高與寬均為6米,洞深38米。鼓樓建築為重檐歇山式,琉璃瓦覆頂,重檐三滴水。樓分上、下兩層。南北檐下各有一塊匾,南為清乾隆皇帝御筆刻書:“文武盛地”,北為咸寧縣書生李允寬書寫“聲聞於天”。在鼓樓的外檐都飾有斗拱,四面有迴廊。天花板上油漆彩繪雲形圖案,古色古香,十分美麗。鐘鼓樓交相輝映,使古城西安更加美麗壯觀。 好了,鐘鼓樓的參觀到這裏就結束了。謝謝大家!

鼓樓導遊詞 篇12

大家好!首先,我代表天津旅行社歡迎大家參加本次旅遊活動。我叫,大家叫我小x就可以了,我旁邊這位是經驗豐富的駕駛員*師傅。今天就讓我們這一老一少為您服務,如果大家在旅途中有什麼要求,請儘管提出來,我們一定會盡量滿足。我真心的祝願大家能在今天度過一段美好的時光。

大家注意一下,我們現在是在南門外大街上,很快就到鼓樓了。我在這裏先給大家做一個簡單的介紹。鼓樓商業街位於天津老城廂繁華商業區。它是天津的發源地和歷史上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在洪武三十一年,明太祖朱元璋病故,朱棣發動了"靖難之役",他奪取皇位後,於1420xx年在天津設衞,同年修建了天津城即老城廂,並以鎮東,安西,定南,拱北命名四個城門。它也是鼓樓商業街的前身。

好了,我們到鼓樓商業街了,現在是9:30,我們12:00準時回到車上,請大家一定要注意安全,下車時隨身帶好自己的物品,不要放在車上。記住我們的遊覽車為白色客車,車號為津A。

大家看我們身後的就是鼓樓商業街了。我先給大家做個簡單的介紹。鼓樓商業街重建後是以鼓樓為中心,向北,南,東延伸,形成三條繁華的商業街道。整個街區都是明清建築風格,是集旅遊,文化,休閒,娛樂,購物於一體的大型旅遊商賈步行街。我們後面的就是南街,又稱"東方不夜城",它對面的北街又稱古董珠寶街,東街又稱"精品購物街"。

而它的重中之重還要説是鼓樓。鼓樓位於城的中央,我們在這裏就可以遠遠的看到。鼓樓其實並沒有鼓,實際是鐘樓。樓上原有一副對聯:"高敞快登臨,看七十二沽往來

帆影;繁華誰喚醒,聽一百八杵早晚鐘聲"。原來大鐘每日早晚各敲54下,緊十八慢十八,不緊不慢又十八。大鐘每天提醒市民的作息時間,與人們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因此鼓樓被列為天津衞三宗寶,即鼓樓,炮台,鈴鐺閣之首。重修後的鼓樓共有四層,下面三層是天津危陋平房改造成果展,四層為鐘樓,新鍾重達3頓。新建鼓樓又以新的風姿成為天津的象徵。

在東街上還有全國第一座以戲劇為主題的博物館——天津戲劇博物館,也是廣東會館舊址。一會兒我會在那給您做詳細地介紹。下面就讓走進鼓樓商業街來領略一下它獨特的文化氣息。

我們現在看到的就是廣東會館的戲樓,這些是當時看戲的茶座,大家先找個位子坐下歇一會兒,聽我簡單地給大家介紹一下廣東會館。

廣東會館始建於1920xx年。20xx年被晉升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xx年被收入《世界精品建築》,天津獨此一家。戲樓作為會館的主體建築,也是目前我國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好的古典式戲樓。廣東會館在建築上集南北風格為一體,外部採用北方的樓磚建築,內部採用潮州的建築風格——雕樑畫柱。大家可以看到,這整個戲樓都是金漆木雕的,它是在南方雕刻完之後運到北方,又重新拼接起來的,整個建築沒有用一個釘子,在76年唐山大地震時,它也是絲毫不動。

我身後的這個舞台是伸出式舞台,這種舞台三面接觸觀眾,您坐在下面時視線不受阻擋,可與演員達到充分的表情交流。自1920xx年上海受到西方的影響興建了第一座鏡框式舞台,也就是幕在前,台在後,我們傳統的伸出式舞台就從中國舞台建築中絕跡了。因此,廣東會館的戲台成為我國伸出式舞台建築的絕唱。

大家抬頭看,舞台頂部有一個螺旋狀的藻井,玲瓏剔透,金碧輝煌。它由數以百計的斗拱組成,演員在舞台上不用擴音器,它將聲音吸進,再折射出去,能夠保持自然的音質和音量。而且我們發現戲樓內和舞台上沒有一根柱子,您的視線不受阻擋。同時,舞台僅比地面高一米,您的視線也基本是平視的;如果您坐在高4米包廂裏,俯視台上的角度為100—150度,正好符合生理視覺特點;這體現出戲樓的設計者充分地為觀眾着想,很好地解決了視、聽效果的問題。

我們看這塊匾額,寫着"薰衣南來",意思是好運從南方飛到北方來;在它下面是鑲嵌着"天官賜福"的彩色鏤空木雕,中間有一個穿紅袍的天官,他站在祥雲之上,手指着紅日,意為"指日高升"。天官前面跪着一個仙童,手裏託着一個花瓶,瓶裏插着三枝氈,意為"平升三級"。也就是説升官發財的日子不遠了,還要連升三級;在天官的身後刻有猴子,向日葵,蜜蜂,意作"早日封侯"。在它的四個角浮雕着口銜桃枝的蝙蝠,意作"福從四方來"。整個畫面緊湊勻稱,堪稱彩色木雕的傑作。

會館建成後,在1920xx年孫中山先生北上,在此發表演講"我億萬萬同胞,同心協力,何難稱雄世界"。還有許多藝術家像、梅蘭芳等都在此演出過。作為全國第一座戲劇博物館,我們在戲樓的後面展出了戲劇人偶像,一共展出了50多個劇目,將近百十人。再有,後面還有一個四合院,包括中國戲曲發展史,中國京劇發展史和梨園拜師堂。

現場解説到此結束,下面的時間,大家可以自己遊覽。在此提醒大家遊覽中注意安全,保管好自己的財物,我們的集合時間是12:00,到時我會在車場恭候大家,我們的車牌號是津A,黃色車。

我們一天的遊覽就要結束了,服務中的不足之處,希望大家多多包涵,多提意見。俗話説:"兩山不能相遇,兩人總能重逢"。希望能有機會再次為大家服務。謝謝!

鼓樓導遊詞 篇13

大家早上好!歡迎大家來到古城西安,很高興認識大家,我是你們本次的導遊,我叫許晨軒,大家叫我許導或晨軒就可以了。下面讓我們開始西安古城牆之旅吧!

首先,我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西安古城牆,西安古城牆又稱為西安明城牆,位於陝西省西安市中心區,牆高12米,頂寬12-14米,底寬15-18米,輪廓呈封閉的長方形,周長13。74千米。城牆內人們習慣稱為古城區,面積11。32平方千米,著名的西安鐘鼓樓就位於古城中心。

請大家緊跟我不要掉隊,我們前面的是城牆的主城門,像這樣的城門共有四座:我們面前的長樂門(東門);還有永寧門(南門);安定門(西門),安遠門(北門)。它們四座城門作為明城牆的原有城門,因當時的軍事,防禦需要,都是單門洞,且都修建了三道城牆,兩道城牆之間又形成了翁城。至今為止,四座城門中除永寧門外,其餘三座城門都只剩下兩道城牆。

好了,下面是大家自由活動的時間,請大家一個小時後在這裏集合。

本次遊覽結束,感謝大家對我工作的支持,謝謝大家,祝大家身體健康,萬事如意,以後有緣再見。

鼓樓導遊詞 篇14

鼓樓是舊時天津"三宗寶"之一,位於天津老城中心,緊鄰聞名遐邇的廣東會館,周圍與國內外著名的古文化街、天后宮、呂祖堂等景點相輝映,形成了濃郁的地方文化氛圍。已完成主體修復工程的鼓樓時常舉辦各種展覽,如本市危改展覽,天津住宅發展史展覽。展出金、元、明、清、近代、解放前幾個歷史時期本市住宅的發展變遷史,除此還開闢了天津風貌和名人名居展覽。集中展示了70多處典型建築和名人名居等。

歷史上的天津鼓樓曾是天津衞的“三宗寶”之一,民諺説:“天津衞,三宗寶,鼓樓、炮台、鈴鐺閣。”

歷史上,天津鼓樓曾兩建兩拆。公元1420xx年(明永樂二年)天津設衞築城,到明弘治年間(公元1493年左右),山東兵備副使劉福將原來的土城固以磚石,並於城中心十字街處建鼓樓。樓高三層,磚城木樓,樓基是磚砌的方形城墩台,四面設拱形穿心門洞,分別與東西南北四個城門相對應。鼓樓城台建有木結構重層歇山頂樓閣,上層樓內懸大鐘一口,約兩噸,鐵鑄,為唐宋制式。大鐘初用以報時,以司晨昏,啟畢城門,早晚共敲鐘108響。鼓樓北面有清代天津詩人梅小樹撰寫的一副抱柱聯:“高敞快登臨,看七十二沽往來帆影;繁華誰喚醒,聽一百八杵早晚鐘聲”。

1920xx年,八國聯軍侵津,第二年天津城牆被迫拆除。由於遭兵燹之災,鼓樓日漸頹圮。1920xx年(民國十年),有拆建鼓樓之議,並於年內完成。重建的鼓樓,用舊城四門樓之名,由天津書法家華世奎重書,鐫於鼓樓四門,曰鎮東、安西、定南、拱北。

1952年11月7日,因貫通道路,鼓樓拆除。

改革開放,中華振興,津沽文脈,得以傳承。1994年天津開始了危陋房屋大片改造工程,作為危改重點的老城廂地區也因此使鼓樓有了重建的機會。鼓樓重建工程於20xx年11月25日開工,20xx年9月28日竣工。

新建的鼓樓位於天津老城廂中心。重建後的鼓樓宏偉典雅,青磚牆面,白玉欄杆,飛檐斗拱,碧瓦丹楹,油漆彩繪,雕樑畫棟。鼓樓及周邊的商業街,既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也是新的旅遊勝地。

重建後的鼓樓體量增大,彌古而不拘古,雅俗共賞。為27米見方,高27米的體量。取“9”的倍數,因為“9”為陽數之極,有吉祥內涵。鼓樓廣場9乘9共81平方米。鼓樓主體為鋼混結構,磚城木樓,須彌基座,木樓外形按明清木作大式,設斗拱和飛檐,做殿式旋子彩畫,重檐歇山屋頂。瓦作大式灰色簡瓦屋面,綠琉璃券邊,漢白玉欄杆,脊上飛檐走獸。磚城四面做明式七券七伏鍋底券拱門,穿心門洞,四拱門上方恢復漢白玉城門石,仍鐫刻鎮東、安西、定南、拱北字樣。新鐘的體量增大,高20xx毫米,寓意為20xx年製作。鐘的材料為響銅,重及三噸。鐘上銘文由馮驥才、張仲先生撰寫,字體為繁體魏碑。

鼓樓導遊詞 篇15

今天我們將去參觀西安城牆、鐘樓和鼓樓。很榮幸能為大家服務。

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座古城堡就是明西安城牆,是明初在唐長安皇城的基礎上建築起來的。它是我國中世紀後期歷史上最著名的城垣之一,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軍事城堡防禦設施。

西安作為千年古都,歷代曾多次修築城牆。它們多數被歷史的塵埃掩埋。我們現在看到的城牆可追溯到隋代。公元1369年,明王朝大將徐達從山西進入陝西,將原來的奉天路改為西安,意為“西方長治久安”。拉開了明在西安修築城牆的序幕。歷時8年修築完的城牆外形是一座長方形。城牆高15米,頂寬12—14米,底寬16—18米,周長13.9公里。最底層用黃土與石灰、糯米汁拌合而成,乾燥之後,異常堅固。

西安古城牆包括護城河、吊橋、閘樓、箭樓、正樓、角樓、敵樓、女兒牆、垛口等一系列軍事設施。好了,現在讓我們親自來感受這座科學、嚴密、完整的軍事防禦體系。

城牆最外圍是護城河,也叫“城壕”,是城牆的第一道防線。它可以阻滯敵人進攻,甚至可以利用有利地形把敵人趁機消滅。環繞西安城牆的護城河寬20米,跨過護城河就是城門,而連接護城河與城門的唯一通道就是吊橋。平時,守城士兵聽從晨鐘暮鼓的指揮,早晨降下吊橋,開啟城門;晚上升起吊橋,斷絕交通。一旦發生戰爭,吊橋升起,城門緊閉,城門就成為堅固封閉的戰鬥堡壘。

城門是城防體系的重點,也是薄弱點。平時,它是出入城市的通道。戰爭時,又是攻守雙方爭奪的首要目標。因此,明代十分重視完善城門防禦設施。尤其值得注意的一大技術突破是採用了券拱式城門,以防止敵人火攻。明西安城的城門非常堅固,門扇用厚達16釐米的木板製成,一扇城門用木材2.8立方米,門扇上下橫匝着鐵條加固,每兩道鐵條的間隔處,釘有180枚鐵蘑菇針。整個門扇上共有1800枚鐵蘑菇針。這樣就擠密了門扇的木材,增加了門扇剛度,使箭矢無法射入。

為了提高城門防禦的保險係數,城門實際上由三重組成,即:閘樓、箭樓和主樓。閘樓在最外,它的作用是升降吊橋。兼用來打更。敵人攻入閘樓城門,好似進入甕內,會受到來自四面居高臨下的攻擊,因此樓下這一空間也叫“甕城”。箭樓在正中,正面和兩側都有窗户,供射箭用。箭樓與箭樓之間用圍牆連接起來的也叫“甕城”,可屯兵。正樓在最裏,正樓上面的城樓是城門的主體建築,是主將鎮守指揮所在。城牆外側,每隔120米有一個突出於城牆主體之外的敵台,俗稱“馬面”。整個城牆上共有“馬面”98座,“馬面”上面的建築叫敵樓,兩個敵台之間相距120米,而它的一面為60米,為“一箭之遙”。這樣的佈局便於從側面射殺攻城的敵人。因此,古人有評論説:“有城無台,亦如無城,是城所以衞人,台又所以衞城也。”。城牆上外側有矮雉,又稱“垛牆”,上有垛口和方孔,可供射箭和嘹望。內側的矮牆稱為“女兒牆”,是為了防止士兵行走時墜入牆下。在西安城牆四角各有一座城樓叫“角樓”。在箭樓與正樓形成的'甕城中,有通向城頭的馬道,便於戰馬上下。戰爭期間,這裏是調兵遣將的咽喉要道,必須保證暢通無阻。因此守衞異常嚴格。

隨着歲月的變遷,現在我們可以看到西安城牆的長樂門、安定門、朱雀門、含光門、玉祥門等等,這些名稱的來歷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古城沉浮衰興。明西安城牆顯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好了,西安城牆就參觀到這裏,我們將繼續帶大家去參觀鐘鼓樓。

鐘樓和鼓樓是古代中國城市的特有建築。鍾與鼓本是中國最早出現的打擊樂器,有3000年以上的歷史。最初作為禮器和樂器。大約自春秋時期,開始用於軍事指揮。古代中國城市兼有軍事城堡性質,除城市四周構築城牆,挖掘城壕,設置吊橋外,與之配套的還有在城市中心修築鐘鼓樓作為指揮中樞。平時以晨鐘暮鼓報告時辰,定時啟閉吊橋,緊急狀態時用以報警戒嚴,指揮城防。這種嚴密的城市防禦系統在明代發展到頂峯。西安是明代西北軍政重鎮,它的鐘樓和鼓樓無論從建築規模、歷史價值或藝術價值各方面衡量,都居全國同類建築之冠。

接下來跟大家介紹的是鐘樓,位於西安市東西南北四條大街的交匯處,它建於明洪武十七年,最初位於西大街的迎祥觀,隨着城市中心的東移,到了明神宗萬曆10年,將鐘樓來了個整體拆遷,遷至今址。

鐘樓呈典型明代建築藝術風格,樓高36米,重檐斗拱,華麗莊嚴。由基座,樓身和樓頂三部分組成。基座是正方形,全部用青磚砌成。樓身為正方形木質結構,外面以迴廊環繞,裏面為二層樓,樓內有木梯盤旋而上。樓內上下兩層正方形大廳裏,陳列着明代以來各種名貴瓷器及紅楠木傢俱,四面門上佈滿浮雕畫,風格厚朴生動。樓頂為四角攢尖結構,上面覆蓋着碧綠色的琉璃瓦,頂端大圓頂高5米,金光閃閃,輝煌燦爛。

鐘樓的西北角上陳列着一口明代鐵鐘,重5噸,鍾邊鑄有八卦圖案。它比鐘樓早先懸掛的銅鐘小得多。鐘樓原先懸掛的巨鍾是唐代景雲年間鑄造的“景雲鍾”。現在這口鐘收藏於西安碑林。據説,鐘樓從迎祥觀遷到今址後,雖然樓的式樣大小並沒有改變,但景雲鍾卻怎也敲不響了。沒有辦法,只有另換。為了將景雲鍾移到新建的鐘樓上,當年在西大街西段搭起一座斜橋,利用橋面斜坡把景雲鍾運到了鐘樓上。據説“橋梓口”也因此而得名。

鐘樓內西牆上嵌刻有《鐘樓歌》和《鐘樓記》碑刻。《鐘樓歌》是當年修建鐘樓的陝西巡撫龔懋賢在解職赴京時登樓所賦。詩中對鐘樓做了熱情的讚頌。《鐘樓記》是督修過鐘樓的巡撫張楷所作,詳細記述了鐘樓的身世。在鐘樓的門上有木刻浮雕故事畫共64幅,其中有木蘭從軍、嫦娥奔月、柳毅傳書、八仙過海等等。建國後,西安市人民政府又對鐘樓進行了三次大規模修葺,使這座古建築又煥發了昔日的風采。

鐘樓對面是鼓樓,樓底門洞為南北向,北通北院門,南達西大街。鼓樓建於明洪武十三年,與鐘樓是姊妹樓。在鼓樓的第一層北面有一面巨鼓,與鐘樓上的晨鐘形成暮鼓,所以稱為鼓樓。樓體呈長方形,基座的門洞高與寬均為6米,洞深38米。鼓樓建築為重檐歇山式,琉璃瓦覆頂,重檐三滴水。樓分上、下兩層。南北檐下各有一塊匾,南為清乾隆皇帝御筆刻書:“文武盛地”,北為咸寧縣書生李允寬書寫“聲聞於天”。在鼓樓的外檐都飾有斗拱,四面有迴廊。天花板上油漆彩繪雲形圖案,古色古香,十分美麗。鐘鼓樓交相輝映,使古城西安更加美麗壯觀。鐘鼓樓的參觀就要結束了,謝謝大家的配合。

標籤: 導遊詞 鼓樓 通用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zhuanti/redian/3q34rv.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