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導遊詞 >導遊詞精選 >

鼓樓導遊詞(精選8篇)

鼓樓導遊詞(精選8篇)

鼓樓導遊詞 篇1

走進侗鄉,不論向哪個寨上望去,最先映入眼簾的,就是那個象徵民族團結、吉祥興旺的鼓樓。

鼓樓導遊詞(精選8篇)

鼓樓是侗寨的標誌。在侗鄉,有寨必有鼓樓。它古樸端莊、雄偉壯觀,集寶塔和亭閣的優雅於一身,全部純杉木結構,不施一釘一鉚,頂樑柱拔地凌空,排枋縱橫交錯,上下吻合,運用槓桿原理,層層支撐而上,牢固而謹嚴。每層檐口採用我國至今保存不多的古典建築“人字形斗拱”藝術,數百年不斜不朽。頂部中央多安琉璃葫蘆,陽光照射,耀眼生輝;翹角上雕塑的禽獸飾物,神形兼備,栩栩如生;層檐多施彩繪,玲瓏雅緻,五彩繽紛。其頂層常置一面牛皮大鼓,遇事則由主事擊鼓聚眾,決策定奪。

侗族的鼓樓,在《北史》卷就有侗族先民“依樹積木,以居其上,名曰幹欄”的記載。《唐書》、《夢廣雜著》等古代文獻中,均對侗族的鼓樓有較詳細的描寫,“以巨木埋地作樓,高數丈,歌者夜則緣宿其上。”由此可見,鼓樓史侗家人集會、議事、休息和娛樂的活動場所,是他們喜愛集羣社會生活最明顯的體現,更清楚地展示了以原始鼓樓文化的情景。

每當夜幕降臨,男女老少都愛聚集在鼓樓,吹起蘆笙曲,彈起牛腿琴,跳起多耶舞,唱起琵琶歌。他們載歌載舞,歡慶豐收,歌唱美好的新生活。鼓樓成了歌的海洋,洋溢着幸福和歡笑。著名的多聲部合唱——“侗族大歌調”,就是在這裏得以完善和提高,為填補祖國音樂藝術的空白作出了重大貢獻。

這是侗族人民的驕傲,是侗族鼓樓文化的最好見證。

我常想,侗族人民為什麼對鼓樓有着一種特殊的感情,對建造鼓樓格外熱心?不論工程多大,耗資多少,都是侗民自願捐款、捐料、捐工集體修建。鼓樓建成後,要推選一位熱心於公益事業的壯年人看護,每天把鼓樓打掃得乾乾淨淨。炎炎夏日,將一桶桶清泉水掛在樓柱上,供人們解渴;隆冬歲月,則燃起篝火,使鼓樓裏温暖如春。

鼓樓,連着侗家人的心。

千百年來,鼓樓作為歷史的證人,一直和侗民的命運息息相關,它包含着侗家人的無數辛酸和歡樂。有首侗歌是這樣唱的:“鼓樓是村寨的暖和窩,沒有鼓樓沒處尋歡樂,高高的杉豎起鼓樓架喲,有了聚集的場所有了歡樂的歌……”

我雖是漢人,卻生長在侗鄉,是鼓樓裏的山歌把我養大,自然對鼓樓有着深深的眷戀。無論走到哪裏它都在我的心中佔據着重要的位置,伴隨着我的生活,激勵我邁步在人生的旅途上……

鼓樓導遊詞 篇2

鐘鼓之聲滄桑、渾厚,讓我想到一切永恆的東西。我想,這曠野上的迴響是一種廣博包容的心境。

在人類漫長的歷史裏,我們肩負着沉重的使命在掙扎中前行。戰爭的炮火卻摧殘着文明,踐踏着生命,讓我們痛心疾首。越來越多的人呼喚和平。

我聽到智慧的聲音説:“科學無國界,藝術無國界。”其實,生命中深刻的本質同樣不存在國界。

瑪麗·居里把鐳獻給了世界,世界獻給她永遠的愛戴。這是一種最博大偉岸的互助。這樣的境界需要我們忘記爭鬥,不計較狹溢的“得”與“失”,拋棄個體的私心高遠地看世界。這樣,人的心靈才能沐浴在暮鼓晨鐘的深厚裏得到淨化。

我是一個柔弱女子,但我的心裏常常充溢着勇氣。我願用我的精魂鑄一把劍,斬斷人們心中的壁壘和國界線上冰冷堅硬的城牆。我願各種膚色的人親如兄弟,都能體會到“互助”的快樂與温暖,為着這夢想,我願在日出的地方日日禱告上蒼。這也是我們都該不倦追求的明天,因為“互助”的世界是那樣美麗而安詳。

暮鼓與晨鐘,在如水的夜色裏,又一次迴響在我不眠的心中。朋友,讓我們一起許一個美好的願望吧。

鼓樓導遊詞 篇3

改革開放,中華振興,津沽文脈,得以傳承。1994年天津開始了危陋房屋大片改造工程,作為危改重點的老城廂地區也因此使鼓樓有了重建的機會。鼓樓重建工程於20_年11月25日開工,20_年9月28日竣工

重建後的鼓樓體量增大,彌古而不拘古,雅俗共賞。為27米見方,高27米的體量。取"9"的倍數,因為"9"為陽數之極,有吉祥內涵。鼓樓廣場9乘9共81平方米。鼓樓主體為鋼混結構,磚城木樓,須彌基座,木樓外形按明清木作大式,設斗拱和飛檐,做殿式旋子彩畫,重檐歇山屋頂。瓦作大式灰色簡瓦屋面,綠琉璃券邊,漢白玉欄杆,脊上飛檐走獸。磚城四面做明式七券七伏鍋底券拱門,穿心門洞,四拱門上方恢復漢白玉城門石,仍鐫刻鎮東、安西、定南、拱北字樣。新鐘的體量增大,高20_毫米,寓意為20_年製作。鐘的材料為響銅,重及三噸。鐘上銘文由馮驥才、張仲先生撰寫,字體為繁體魏碑。

鼓樓高聳,迎八方來客;鐘聲悠遠,送四海賓朋。新建的鼓樓位於天津老城廂中心。重建後的鼓樓宏偉典雅,青磚牆面,白玉欄杆,飛檐斗拱,碧瓦丹楹,油漆彩繪,雕樑畫棟。鼓樓及周邊的商業街,既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也是新的旅遊勝地。

建的鼓樓與新建的商業街為明清風格的仿古建築。青磚瓦房,碧瓦丹楹,雕樑畫棟,商鋪林立,是一道天津傳統文化韻味十足的風景線。

作為天津衞標誌建築物的鼓樓,歷史上曾兩建兩拆。明永樂二年(公元1420_年)天津設衞築城。至明弘治年間(公元1493年左右),山東副使劉福兵備天津,將土城甃以磚石,並於城中心十字街處建鼓樓。1920_年,八國聯軍侵津。第二年城牆被迫拆除。鼓樓也日漸頹圮。1920_年,鼓樓拆除重建。1952年11月7日,因貫通道路,鼓樓又被拆除。

1999年本市開始的危陋房改造使擁有天津三宗寶之首的鼓樓有了重建的機會。重建鼓樓於20_年11月25日開工,20_年9月28日竣工。重建的鼓樓體量增大,彌古而不拘古,雅俗共賞。為27米見方,高27米的體量。取9的三倍數。"9"為中國傳統陽數之極,泛指多數或多次。在我國古建築中,"9"或9的倍數實例比比可見。鼓樓廣場9乘9共81平方米。鼓樓主體為現代鋼混結構,磚城木樓,須彌基座,木樓外形按明清木作大式,設斗拱和飛檐,做墨線小點金帶火焰球的殿式旋子彩畫,重檐歇山屋頂。瓦作大式灰色筒瓦屋面,綠琉璃券邊,漢白玉欄杆,脊上飛檐走獸。磚城四面開拱形穿心門洞,做明式七券七伏鍋底券拱門,四拱門上恢復漢白玉城門石,仍鐫刻鎮東、安西、定南、拱北字樣。重建的鼓樓是利用現代技術和材料與傳統建築形成的完美結合。

鼓樓導遊詞 篇4

天津鼓樓,位於天津城中心,周圍有北馬路、東馬路、南馬路、西馬路所包圍,形成了今天的西北角、東北角、東南角、西南角地區,當時修建了東、西、南、北四個城門的城樓和四處城角的角樓,至今留下了北門外大街、南門外大街、東門內大街等路段。

這座鼓樓高三層,樓底的一層,是用磚砌成的一座方台,下寬上窄,闢有四個拱形門洞,通行東西南北四條大街。在這座台子上,修建了兩層樓。第一層供奉觀音大士,天后聖母,和關羽岳飛等。樓的第二層,懸有重三百斤的鐵鐘一口。樓前有清代天津詩人梅小樹撰寫的木板對聯:"高敞快登臨,看七十二沽往來帆影;繁華誰喚醒,聽一百八杵早晚鐘聲。"清末的另一位天津詩人周楚良在一首竹枝詞裏寫鼓樓撞鐘的景況説:"本是鐘樓號鼓樓,晨昏兩度代更籌。聲敲一百單零八,遲速鍋腰有準頭。"原來守鼓樓的是一位駝背的老人(俗稱駝背為"鍋腰"),他每日早晚兩次敲鐘,每次各敲五十四響,作為城門晨昏啟閉的信號。光緒庚子年,八國聯軍侵入天津,城牆被拆除,獨獨留下了鼓樓倖存。不久,樓為消防隊佔用,作為瞭望台。民國十年,直隸省長曹鋭,天津警察廳長楊以德,照原樣重建,樓頂大梁上改復綠瓦,較前更為美觀。重建後,把鼓樓四個城門的名稱"鎮東","定南","安西","拱北",請名書法家華世奎書寫,並重書了梅小樹的對聯。這座鼓樓,碧瓦丹楹,煥然一新重新成為津門一景。

鼓樓的大鐘直徑1.4米,高2.3米,重約1500公斤,被譽為天津的"鐘王"。此鍾用鐵鑄成,鑄工精細,造型古樸。鐘體都是陽鑄浮雕,鍾鈕鑄成交尾雙螭,片片鱗甲清析可辨雙螭的兩個頭和四隻腳,連接着鐘體,另四隻腳互相抓攀,弓身欲吼。鍾肩倒覆蓮瓣二重,沿鐘身周圍分隔成八塊長方形框格,上下兩層。鐘的腰部鑄着雲龍和折枝花卉連續紋樣,作為裝飾。鐘口八個蓮瓣的凹處,各鑄一個八卦符號。從鐵鐘的下框格間所鑄"袞(究)州長老院"五字可知,此鍾原為建於宋朝元佑年間的克州長老寺的東西,最晚鑄於明末清初,是後來移到天津鼓樓懸掛的。這口大鐘現在放在邃園迴廊的水泥座上,雖然不能撞響,但仍是一件鑄型精美的藝術品,可供人們觀賞、聯想。

鼓樓導遊詞 篇5

北京鼓樓位於北京市中軸線上、鼓樓東大街與地安門外大街交會處。與鐘樓一起,元、明、清時為北京全城報時中心。北京鼓樓

本數據來源於百度地圖,最終結果以百度地圖數據為準。

“暮鼓晨鐘”使全城有序可循。1920xx年後停止,1990年 起,每年除夕恢復鳴鐘擊鼓。鼓樓是一座單體的木結構古代建築物。灰筒瓦綠剪邊,重檐歇山項,通高46.7米,通 面寬34米,通進深22.4米,檐下有單昂單翹五踩鬥,旋於彩畫。樓底層共有拱券式門八座;南北各三座,東西務一座。北牆東側有旁門,內有登樓石階梯,南北向傾斜45度,共60級,然後拐彎向西,東西向傾斜45度,亦有9級, 即攀登69級石階梯方到達二樓。二樓四面均有六抹方格門窗,四周有廊,寬約1.3米,帶木護欄,望柱高1.55米, 建築面積為1925平方米。第三層是暗層。整座建築坐落在高約4米的磚石台基上,通寬為56米,通進深為33 米。南北有磚砌階梯,東西為墁坡路。鼓樓總佔地面積約為7000平方米。南側門前有石獅子一對,高約1.25米。

更鼓,為報時器具,置於鼓樓二層上,原有25面,其中,大鼓1面、小鼓24面(以代表1年24個節氣)。現僅存大鼓 一面。這面大鼓鼓面直徑約1.5米,是用整張牛皮蒙制的,但鼓面已是刀痕累累,是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八國 聯軍侵入北京時日本軍隊所為。當年鼓樓擊鼓報時,有一定的規律。每晚7時“定更”,擊鼓兩通,共108聲,以後,每個 更次都擊鼓兩通108聲,直至五更(晨5時)擊最後的“亮更”鼓。擊鼓也有一定的節奏,至今,北京仍流傳着“緊十 八,慢十八,不緊不慢又十八”之説。鼓樓上原有銅壺滴漏一座,但早已遺失無考。載:“鼓樓之銅刻漏制極精妙,故老相傳,以為先宋故物,其製為銅漏壺四:上曰'天池’,次曰'平水’,又次曰'萬分’,下曰'收水’。

口安撓神,設機 械,時至,則每刻擊鐃者八,以壺水滿為度。涸則隨是增添,冬則用火温之。”民國以後,鼓樓曾改名為“明恥樓”,在樓上陳列 了一些圖片和模型等實物,展示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後-和搶劫的情形,供人蔘觀,以示不忘國恥。以後還曾先 后辟為“京兆通俗教育館”、“第一民眾教育館”等。

鼓樓導遊詞 篇6

大家看我們身後的就是鼓樓商業街了。我先給大家做個簡單的引見。鼓樓商業街重建後是以鼓樓為中心,向北,南,東延伸,構成三條繁華的商業街道。整個街區都是明清建築作風,是集旅遊,文化,休閒,文娛,購物於一體的大型旅遊商賈步行街。我們後面的就是南街,又稱“東方不夜城”,它對面的北街又稱古董珠寶街,東街又稱“精品購物街”。

而它的重中之重還要説是鼓樓。鼓樓位於城的中央,我們在這裏就能夠遠遠的看到。鼓樓其實並沒有鼓,實踐是鐘樓。樓上原有一副對聯:“高敞快登臨,看七十二沽往來帆影;繁華誰喚醒,聽一百八杵早晚鐘聲”。原來大鐘每日早晚各敲54下,緊十八慢十八,不緊不慢又十八。大鐘每天提示市民的作息時間,與人們日常生活親密相關,因而鼓樓被列為天津衞三宗寶,即鼓樓,炮台,鈴鐺閣之首。重修後的鼓樓共有四層,下面三層是天津危陋平房改形成果展,四層為鐘樓,新鍾重達3頓。新建鼓樓又以新的風姿成為天津的意味。

在東街上還有全國第一座以戲劇為主題的博物館——天津戲劇博物館,也是廣東會館原址。一會兒我會在那給您做細緻地引見。下面就讓走進鼓樓商業街來領略一下它共同的文化氣息。

廣東會館始建於1920_年。20_年被提升為國度級重點文物維護單位;20_年被收入《世界精品建築》,天津獨此一家。戲樓作為會館的主體建築,也是目前我國範圍最大,保管最為完好的古典式戲樓。廣東會館在建築上集南北作風為一體,外部採用北方的樓磚建築,內部採用潮州的建築作風——雕樑畫柱。大家能夠看到,這整個戲樓都是金漆木雕的,它是在南方雕琢完之後運到北方,又重新拼接起來的,整個建築沒有用一個釘子,在76年唐山大地震時,它也是絲毫不動。

鼓樓導遊詞 篇7

鼓樓是舊時天津"三宗寶"之一,位於天津老城中心,緊鄰聞名遐邇的廣東會館,周圍與國內外著名的古文化街、天后宮、呂祖堂等景點相輝映,形成了濃郁的地方文化氛圍。已完成主體修復工程的鼓樓時常舉辦各種展覽,如本市危改展覽,天津住宅發展史展覽。展出金、元、明、清、近代、解放前幾個歷史時期本市住宅的發展變遷史,除此還開闢了天津風貌和名人名居展覽。集中展示了70多處典型建築和名人名居等。

歷史上的天津鼓樓曾是天津衞的“三宗寶”之一,民諺説:“天津衞,三宗寶,鼓樓、炮台、鈴鐺閣。”

歷史上,天津鼓樓曾兩建兩拆。公元1420xx年(明永樂二年)天津設衞築城,到明弘治年間(公元1493年左右),山東兵備副使劉福將原來的土城固以磚石,並於城中心十字街處建鼓樓。樓高三層,磚城木樓,樓基是磚砌的方形城墩台,四面設拱形穿心門洞,分別與東西南北四個城門相對應。鼓樓城台建有木結構重層歇山頂樓閣,上層樓內懸大鐘一口,約兩噸,鐵鑄,為唐宋制式。大鐘初用以報時,以司晨昏,啟畢城門,早晚共敲鐘108響。鼓樓北面有清代天津詩人梅小樹撰寫的一副抱柱聯:“高敞快登臨,看七十二沽往來帆影;繁華誰喚醒,聽一百八杵早晚鐘聲”。

1920xx年,八國聯軍侵津,第二年天津城牆被迫拆除。由於遭兵燹之災,鼓樓日漸頹圮。1920xx年(民國十年),有拆建鼓樓之議,並於年內完成。重建的鼓樓,用舊城四門樓之名,由天津書法家華世奎重書,鐫於鼓樓四門,曰鎮東、安西、定南、拱北。

1952年11月7日,因貫通道路,鼓樓拆除。

改革開放,中華振興,津沽文脈,得以傳承。1994年天津開始了危陋房屋大片改造工程,作為危改重點的老城廂地區也因此使鼓樓有了重建的機會。鼓樓重建工程於20xx年11月25日開工,20xx年9月28日竣工。

新建的鼓樓位於天津老城廂中心。重建後的鼓樓宏偉典雅,青磚牆面,白玉欄杆,飛檐斗拱,碧瓦丹楹,油漆彩繪,雕樑畫棟。鼓樓及周邊的商業街,既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也是新的旅遊勝地。

重建後的鼓樓體量增大,彌古而不拘古,雅俗共賞。為27米見方,高27米的體量。取“9”的倍數,因為“9”為陽數之極,有吉祥內涵。鼓樓廣場9乘9共81平方米。鼓樓主體為鋼混結構,磚城木樓,須彌基座,木樓外形按明清木作大式,設斗拱和飛檐,做殿式旋子彩畫,重檐歇山屋頂。瓦作大式灰色簡瓦屋面,綠琉璃券邊,漢白玉欄杆,脊上飛檐走獸。磚城四面做明式七券七伏鍋底券拱門,穿心門洞,四拱門上方恢復漢白玉城門石,仍鐫刻鎮東、安西、定南、拱北字樣。新鐘的體量增大,高20xx毫米,寓意為20xx年製作。鐘的材料為響銅,重及三噸。鐘上銘文由馮驥才、張仲先生撰寫,字體為繁體魏碑。

鼓樓導遊詞 篇8

各位團友,我們眼前一前一後兩座高大的建築就是鐘鼓樓。鐘鼓樓坐落在北京南北中軸線北端,即今天的東城區地安門外大街,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兩樓前後縱置,氣勢雄偉,巍峨壯觀,佔地約13000平方米。

鐘鼓樓是鐘樓和鼓樓的合稱。在古代,鐘樓和鼓樓通常建造在城市中心地帶,作為報時和聚眾議事的工具,還有另一種,建於宮廷內,做報告時間和朝會時節制禮儀之用。鐘鼓樓各地都有,但從某種程度上説,在元明清三朝,北京的鐘鼓樓相當於每日發佈標準“北京時間”的國家授時中心,是鐘鼓樓中的“權威”。

元代鼓樓在大都中心,原名齊政樓,取齊七政(日、月、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之義,其位置在明清鼓樓以西,今舊鼓樓大街南口。明永樂十八年營建北京城,重建鐘鼓樓。據談遷《北遊錄》記載,清順治十一年(1654年),鐘樓和鼓樓毀於火災,乾隆時重建,嘉慶五年(1820xx年)重修。1920xx年,“八國聯軍”入侵京師時,鐘鼓樓上文物遭到了破壞,建築倖免於毀。民國年間鐘鼓樓對外開放,民國十三年(1920xx年)將鼓樓改為明恥樓,第二年復改為齊政樓。1957年鐘鼓樓被列為北京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84年政府撥款重修鐘鼓樓,1987年和1988年鼓樓和鐘樓相繼開放,隨後作為展覽功能的文物建築得到了保護和利用。1996年,鐘鼓樓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家在看西方的電視劇或者電影的時候,經常可以看到高大的尖塔式鐘樓,上面有一面巨大的機械鐘。每到整點或者半點自動報時。中國早在宋朝時候,宮廷內就有了以水流作為動力的自動報時的機械鐘,當時叫做水運儀象台,主要作用是觀測天文,但是,由於這種技術被皇室壟斷,無法普及,終於導致技術失傳。所以,中國古代的城市報時裝置還是使用青銅鐘。鐘樓建築高大,所以鐘聲可以傳的很遠,把時間告知這個個城市。

而鼓樓在城市中的作用一般是聚集眾人議事,當有重大節日或者戰爭時候,也用來聚集民眾。此外,古代城市中夜晚是實行宵禁的,禁止一切商業活動和娛樂活動。每到傍晚,鼓聲敲響,商販們便開始收攤,鋪面也紛紛打烊,待到第二天早上五點敲完亮更鼓以後,人們才開始新一天的生活。

大家一定都很想知道,鐘樓和鼓樓都是怎麼工作的呢?那就隨我一起來探索吧„„

清代原規定鐘樓晝夜報時,乾隆後改為只報夜裏兩個更時,而且由兩個更夫分別登鍾、鼓樓,先擊鼓後敲鐘。其計時方式按古人將一夜分為五更來計算,每更為一時辰,即現在的兩小時,19點為定更,21點為二更,23點為三更,1點為四更,3點為五更,5點為亮更。鐘鼓樓每到定更先擊鼓,後敲鐘,提醒人們進入睡眠,二更到五更則只撞鐘不擊鼓,以免影響大家睡眠。到了亮更則先擊鼓後敲鐘,表示該起牀了。擊鼓的方法是先快擊18響,再慢擊18響,共擊6次,共108響。撞鐘與擊鼓相同。

20xx年歲末的午夜11時57分,北京鼓樓沉寂了近百年的羣鼓再度被敲響——25位年輕鼓手錶演了《二十四節令鼓之冬》樂章(鼓譜的作者是中央民族樂團打擊聲樂部首席朱嘯林先生),鼓聲持續3分鐘,到20xx年元旦0時結束。鼓樓從20xx年元旦起,正式對外開放。每天將四次擊鼓,每次15分鐘。

距離我們較近的這一座就是鐘樓(北面那一座),它是老北京中軸線的北端點。原址為元大都大天壽萬寧寺之中心閣。明永樂十八年(1420xx年)建,後毀於火。清乾隆十年(1745年)重建,十二年後竣工。其樓身為正方形平面,重檐歇山頂,無樑式磚石建築。屋頂為黑琉璃瓦綠剪邊,正脊兩端安背獸,兩層屋檐的戧脊上均安獅子為首的五跑小獸。上層檐下施重昂五踩斗拱,下層檐下施單。

翹單昂五踩斗拱,是我國現存唯一的無樑拱券式全磚石結構的大型單體建築,也是中國古代建築中將建築與傳聲巧妙結合的傑作。樓身四立面相同,當心開一拱券門,左右對稱開券窗,窗上安設石刻仿木菱花窗。內部結構採用複合式拱券,除主體拱券之外,還於圍護牆體中設有環路通道。基座為漢白玉須彌座,周圍環以漢白玉欄杆。樓身之下為磚砌城台,城台上四面有城垛。台身四面開券門,內部呈十字券結構,東北隅開門,內有石階七十五級供登臨。鐘樓原有明永樂年間鑄造的鐵鐘一口,置放於樓外平地上,後由古鐘博物館收藏。鐘樓內正中位置安架一八角形木框架,其上懸鐘。該鐘鑄造於明永樂十八年,鍾通高7.02米,最大直徑3.40米,重約63噸,為目前我國發現最重的銅鐘,被譽為“古鐘之王”它是研究古代冶金史和大型青銅器物鑄造技術的重要實物。鐘樓正南為一座與圍牆相連的三聯大門,中門內為清乾隆十二年(1745年)重建鐘樓碑一通,螭首方座,碑首題額《御製重建鐘樓碑記》,碑陽為經筵講官户部尚書樑詩正奉敕敬書碑文,碑陰為民國十四年(1920xx年)十月京兆尹薛篤弼書的《京兆通俗教育館記》碑文。

鐘樓後面(南面那一座)是鼓樓。鼓樓總佔地面積約為7000平方米。南側門前有石獅子一對,高約1.25米。 鼓樓,初名齊政樓,建於元至元九年(1272),明永樂十八年(1420)重建,現存建築為明嘉靖年十八年(1539)所建.樓高46.7米,,為重檐三滴水木結構樓閣建築,通高46.7米。樓身有上下二個功能層和中間的一個結構暗層,平面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外帶周圍廊;城台(下層)外顯面闊七間,進深五間,內部為拱券結構,前後各有三座券門,左右各一券門,南門前有一對石獅。樓台東北隅有一門,門內有石梯69級,由此登臨。鼓樓屋頂為灰筒瓦綠琉璃剪邊重檐歇山式,正脊兩端安背獸,平坐周圍以木製滴珠板封護,下層檐為四坡屋頂,各層屋頂戧脊上曾置獅子為首的五跑小獸,現為仙人為首的七跑小獸。上層檐下施重昂五踩斗拱,下層檐下施單翹單昂五踩斗拱,平坐下施重翹五踩斗拱。室內方磚漫地,外檐裝修採用六抹方格格扇門窗。上層室外環樓有走廊,設木欄杆,四角支撐有擎檐柱。鼓樓二層內原有主鼓一面,羣鼓二十四面,代表代表一年二十四個節氣,清代的羣股如今僅存一面主鼓,鼓高2.22米,長2.25米,腰徑1.71米,鼓面直徑1.40米,已殘破不堪,並在鼓皮上留有侵華日軍用刺刀捅破的刀痕;有木製鼓座,鼓座為紅油漆上雕雲紋,高1.8米,長2米,寬1.9米。1988年依據舊主鼓複製兩面新鼓;後又依據清嘉慶年間的史料記載仿製主鼓一面,鼓高2.40米,鼓面直徑1.60米,二十四面小鼓高1.60米,鼓面直徑1.12米。

從前在鼓樓上還有用於計時的“銅刻漏”,可惜早已遺失。據文獻記載:“鼓樓之銅刻漏制極精妙,故老相傳,以為先宋故物,其製為銅漏壺四:上曰‘天池’,次曰‘平水’,又次曰‘萬分’,下曰‘收水’„„口安撓神,設機械,時至,則每刻擊鐃者八,以壺水滿為度。涸則隨是增添,冬則用火温之。”當年鼓樓擊鼓報時,有一定的規律。每晚7時“定更”,擊鼓兩通,共108聲,以後,每個更次都擊鼓兩通108聲,直至五更(晨5時)擊最後的“亮更”鼓。擊鼓也有一定的節奏,至今,北京仍流傳着“緊十八,慢十八,不緊不慢又十八”之説。

鼓樓以漏刻計時,擊鼓定更;從元朝到清朝,鐘樓撞鐘報時的歷史延續了652年。1920xx年後鐘樓,鼓樓成為京城民眾教育及娛樂場所。曾一度名為“明恥樓”,展有八國聯軍在北京屠殺和搶掠的圖片、實物和模型。現在,為了傳承古老民族文化精華,鐘鼓樓文物保管所已完成了銅刻漏的仿製及二十五面定更鼓的複製。再現了“漏刻計時、擊鼓定更、撞鐘報時”的恢弘曆史畫面,精心仿製的 銅刻漏可生動演示古代計時與報刻;每日定更的擊鼓表演,每年新舊交替的撞鐘活動,吸引越來越多的中外遊客走進鐘鼓樓。鐘鼓樓之上還是鳥瞰北京古都風貌最好的地方,您可以在這裏好好欣賞一下北京城。

各位遊客,關於鐘鼓樓的講解到此就暫告一段落了,謝謝大家。

標籤: 導遊詞 鼓樓 精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daoyou/jingxuan/oy4w7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