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專題 >熱點專題 >

關於臨灃寨的文章欣賞:探訪臨灃寨

關於臨灃寨的文章欣賞:探訪臨灃寨

本站:臨灃寨是我國保存完好的一座古村落,有着優美的風景和令人神往的傳説,下面我們一起看看這篇《探訪臨灃寨》。

關於臨灃寨的文章欣賞:探訪臨灃寨

聽説郟縣堂街鎮境內有一座保存完好的古村落,心往神馳,總想去看看。

雪後初晴,和幾位古村落興趣愛好者一道,驅車二十公里開始了探訪臨灃寨之旅。

車子在停車場停穩,放眼望去,四米見高的寨樓遠遠的矗立在約3米寬5米高的寨門之上,雖無城樓之雄偉但不失奇特之壯觀。約七米高的清一色紅石磊就寨牆渾厚堅實,完好無損,素有“中原第一紅石寨”之稱。環繞寨牆周圍有一條人工鋪設的平坦而蜿蜒的小道,供人畜通行,小道外圍便是寬十米深四米的護城河。

走近寨門,咋一看去不像傳統的正方向建築,從寨門向裏觀望,斜拉建着幾棟民房擋住了人們的視線,再往裏走豁然開朗,一條筆直的青石築就的主街道映入眼簾,寬敞幽深。民房牆角幾位老人在雪後暖陽下圍坐閒聊,我們帶着疑問拜訪了那幾位老人,其中一位侃侃而談,介紹了臨灃寨前世今生。

來臨灃寨有東西南三門,看似斜向的東門其實是正朝東方,其中軸線與紫雲山皇姑殿中心一致。太陽跳出地平線,東門寨樓接受第一縷陽光,取其意紫氣東來。從寨門外向裏面看不到正中街道,是古人為了防止敵人對寨內的軍事窺探,故設計了和寨門有120度夾角的視線盲區,帶着好奇我們又返回寨門外,選擇了合適的角度,真的看到了寨內筆直的大道,驚歎古人超人的設計智慧。

再次進寨,才發現略帶斑駁的兩扇寨門約厚二十公分,外鑲鐵皮,一行“同治元年制”大字清晰可見於門楣之上。推拉之下還活動自如,門後兩側牆上各有一個約四十見方,深二十公分的青石洞穴,想必是門栓裝置了。

順着寨樓一側陡峭而又狹長的石梯拾級而上,已是微微冒汗。登樓遠眺,寨外東南向是來時的省級公路,寬敞暢通,寨內“井”字形的兩縱兩橫街道車水馬龍,行人川流不息,熱鬧非凡。一排排一幢幢原生態明清古建民房盡收眼底,真乃錯落有致,華而樸實,竟然沒有一所現代氣息的建築。順着寬厚的城廓圍走,發現每個城垛之間都有窺視眼、撓刺孔,想來是冷兵器的作戰時代的軍事設計。城牆排水利用天然地勢,採取防洪防坍塌的精巧溢流溝將積水引入護城河,巧妙設計令人咋舌。

繞城一週近一個小時。走下寨牆,深入民居,朱姓老人熱情地接待了我們,自豪地介紹自己是這個古寨的朱姓第六代傳人,祖先是明朝皇帝朱元璋後裔。明末清初為躲避清政府絞殺滅族,其中一支從山西洪洞移民至此,隱姓埋名,奮發圖強,嶄露頭角於咸豐晚期,鼎盛於同治初年,出了一位朝廷身兼鹽政司二品大員,修建了這座古寨。由於世道混亂匪患猖獗,寨牆以及民居、街道、小巷全部以軍事化設計,敵進不能出,敵出而不能攻,就連日寇進犯中原時也沒能攻下此寨。此寨原名叫水田村,後因朱氏家族以鹽為生髮達改名朱窪寨,再後來因當初護城河起始經汝河、過沙河、鏈接京杭大運河,匯入天津港,朱氏鹽商把持河南全境,縱貫半個中國,鼎盛時期,護城河上運鹽船隻磨排長龍,陸路駕車絡繹不絕,因汝河名灃,村寨臨灃而居,即改名臨灃寨。老人講起祖先事蹟眉飛色舞,儼然沉浸在盛極一時的遙遠過去的家族風光。

臨離臨灃寨,感歎老人家族的輝煌,也感歎年近80歲卻依然守護着祖產家園。如今空穴老巢,雖有三進三出的四合建築已被國家列入文物保護,但辛酸依然寫在那溝壑縱橫的臉龐,我們主動買了他幾份自種的土特產紅辣椒,權做對老人的一絲慰藉和尊敬。

回眸臨灃,在除四舊的蒼涼時代,若不是因為臨灃寨牆擋住了那一場大洪水的襲擊,救下了全寨百姓而被政府特批保存,也許今人再也看不到它輝煌的過去,再也聽不到它的神祕和神奇。

臨灃寨,我們身邊的古民居建築,為你自豪!

公眾號:花洲文學

標籤: 臨灃 探訪 文章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zhuanti/redian/0e8d7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