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致辭 >致辭致謝 >

記者節發言稿(通用10篇)

記者節發言稿(通用10篇)

記者節發言稿 篇1

又到九月,又是瓜車進城的季節。

記者節發言稿(通用10篇)

每當我在運城的大街小巷,看到暢通無阻的瓜車菜車;每當我在各個小區的門口,看到“歡迎瓜農來賣瓜”的橫幅;每當我在城市的街道兩邊,看到井然有序的瓜果臨時銷售區……我都會想起,我在8年前寫過的一篇評論,想起一位令人感動的讀者,想起他送給我的一萬斤西瓜。

那篇評論,其實就是個倡議書,是一篇關於號召市民多買西瓜的倡議書。

那是____年的7月,我們運城日報社的《黃河晨報》剛剛創刊4個月。那一年,運城的7萬多畝西瓜大獲豐收,但是,瓜農們還沒來得及高興,就不得不面對西瓜賣不了的難題。一車西瓜只能賣幾十塊錢,最便宜的甚至一斤只賣兩分錢。就算這樣,瓜農的房子裏、院子裏、田間地頭,還是到處都堆滿了賣不出去的西瓜。

就是在這種背景下,一個悲劇發生了——一位瓜農開着農用三輪車進城賣瓜,被交通執法人員扣住,還要罰款400多塊。他的妻子聽到這個消息後,一氣之下,上吊自殺!這個突發事件,直接觸發了新生的《黃河晨報》的第一個重大戰役性報道——幫瓜農賣瓜。

作為值班編輯,我的任務是在前方記者報道完突發事件本身之後,起草一篇倡議書,將輿論焦點從突發事件向“解決賣瓜難”引導。

但是,直到領導要求交稿的前一天晚上,我仍舊毫無頭緒。西瓜,西瓜……半個晚上,我的腦子裏全是圓圓的西瓜在滾來滾去。

忽然,我想到了曾經種過七八年西瓜的父親,一個靠種西瓜給我娶來嫂子,給我換來從國小到中學學費的瓜農父親。寂靜的夜中,我撥通了父親的電話。“永啊,啥事?”一聽到電話中這熟悉的聲音,我的心頭一顫,一種莫名的感覺衝向頭頂。

西瓜,父親,我,數以萬計的瓜農……那一瞬間,我找到了西瓜和我之間的邏輯聯繫,找到了數萬瓜農和我之間的情感共振。那一瞬間,我深刻地領悟了作為一名新聞記者,我到底應該屬於誰、為了誰,我的筆到底應該寫什麼,怎樣寫!

“他們,從遙遠的村中顛簸而來;他們,在陌生的街道上四處躲閃……”當第一句從嘴邊流出,寫作就異常的順利,順到正寫着這一句,下一句就在腦子中排着隊。

“就算我們的口才真的能壓下去幾毛錢的價格,但想想他們烈日下暴曬的汗水,想想他們西瓜賣不出去無奈的淚水,把那毛角錢給他們吧……”終於,在寫到這一句時,淚水,不爭氣地從我這個自認為冷靜客觀的“職業新聞人”眼中奪眶而出。我放下手中沉甸甸的筆,走到窗前,遙望窗外夜深人靜中的城市,彷彿看到了一片片碧綠的西瓜,彷彿看到了曾經年輕的父親,彷彿看到了和父親一樣的瓜農們……

第二天,這篇題為《市民多買瓜,瓜農早回家》的倡議書,刊發在《黃河晨報》二版頭條的醒目位置。

那一天是____年7月12號,我清楚地記得,那天早上,值夜班的我還沒起牀,就被手機鈴聲驚醒——

“你是寫倡議書的記者吧,我40多歲了,還是第一次被一篇文章感動得哭了,文章寫得真好,我給你背兩段吧……”不等我説話,一位男子便開始在電話中,背誦起倡議書中的句子來。

請原諒我當時的淺薄和幼稚,在那一刻,我真得被感動了。我從來沒有遇到過這樣的讀者,能背下我發表的文章,哪怕只是幾段話。我也從來沒有遇到過這樣的讀者,在外地給我打長途,激動地聊了20分鐘,只是為了表達對一篇文章的感動。

那位男子最後説:“我剛才聯繫了一家瓜農,買了他一萬斤西瓜,我讓他們明天把西瓜送到報社,送給你,就當是我替瓜農們感謝你吧……”

來不及辭謝,他就掛了電話。而我,被感動得一塌糊塗,睡意全無。我躺在牀上,靜靜地享受着新聞職業帶給我的最美好的感覺。原來,就算作為一名最基層、最普通的.新聞記者,就算是做着最基本、最本份的工作,也可以獲得如此高的評價!也可以如此幸福!如此驕傲!如此有成就感!!

第二天,兩輛載滿西瓜的農用三輪車,真的就出現在報社門口。一萬斤西瓜啊,滿滿兩大車,不管是我個人還是報社,收下來都不是最好的決定。徵求了當事人意見之後,我帶着那兩車西瓜,來到河東廣場,將西瓜分給了市區的數百名環衞工。

如今,距離那次轟轟烈烈的賣瓜報道已有8年。但是8年來,每到夏天和秋天,市區設立“瓜果臨時銷售區”的制度還在繼續,小區向瓜車菜車開放的慣例還在繼續,農業部門對農產品的預先監測還在繼續……

每當看到這些,我都會想起那篇1000多字的倡議書,想起那位令人感動的讀者,想起他送給我的1萬斤西瓜。

一位記者,他的腳下有多少泥土,他的筆下就有多少真情;他的筆下有多少真情,他的報道就有多少力量!

一次報道,感動得讀者送來一萬斤西瓜;一次報道,幫瓜農賣掉數百萬公斤的西瓜;一次報道,讓瓜車菜車在城市自由穿行了8年。

這,就是新聞的力量!這,就是愛的力量! 這就是媒體上傳下達的力量!這更是黨和政府執政為民的力量!

這就是我要和大家分享的故事,感謝有這個機會,可以再一次感受新聞理想的狂熱,與追逐理想的感動,謝謝大家!

記者節發言稿 篇2

初來_大不久,便經歷了學長學姐口中的“百團大戰”。

這對於一個剛剛脱離高中三點一線式枯燥生活的我來説,一切都顯得是那麼新鮮和刺激,雖然天上下着淅淅瀝瀝的小雨,但是北區籃球場上各個社團搭起來的雨棚,學長學姐對着喇叭賣力吼出的聲音,都充滿着青春的躁動和狂熱。而我,就是被這種狂熱的氛圍所吸引,揹着書包撐着雨傘不停地穿梭在人羣中。

走回宿舍,手裏拿着一堆的傳單,興奮地思考着我要去哪些社團……然而,接下來的幾天,奔波在不同面試地點上的我,卻感到了迷茫,像是狂熱之後的空虛,我失去了明確的方向。

不再對這些東西感興趣,或許我覺得自由一點度過大學也挺好,直到我遇見了在東區一處牆壁上貼着的校報宣傳海報“終於等到你”。我才意識到,生活不是沒有方向,而是我還沒有遇到值得我留戀的東西,而校報,就是那個可以真正讓我重拾對生活的熱愛的地方,沒錯,我要做一個記者,用自己的筆記錄下校園的點點滴滴。

經過面試和文章的複試考核,我終於加入了校報這個團體,同眾多熱愛生活熱愛文字的小夥伴一起,正式成為了校報的小記者。從那天開始,我就知道,從今以後,我要以一個記者的視角去看待生活。

第一篇實習期新聞稿是寫的我們院裏的迎新晚會,那天晚上我和舍友一起坐在文新樓裏,同樣是看着台上的演出,而我卻看得更為認真仔細,並且時不時地往筆記上記着東西,那是我第一次以一個記者的視角來看待一次演出,沒有什麼經驗,記錄的東西也是雜亂不堪,但是回到宿舍之後我卻整理得極為仔細,因為沒怎麼寫過新聞稿,我對自己寫得稿子改了好多遍才給學姐發過去。

第一次的嘗試,學姐給了我很多指導,甚至細緻到了每一個標點的地步,就這樣,我的第一篇新聞稿寫了出來,雖然沒能發表,但是我還是覺得收穫很多,這也更加堅定了我選擇校報的信心。在以後的一個月的時間裏,我也陸陸續續地寫了幾篇新聞稿,雖然水平還有待提高,但是我相信,通過自己的努力,我可以做到更好。

終於等到你,這次我想我的選擇沒有錯。

記者節發言稿 篇3

在20__年的記者節座談會上,我奉命發言,説了這麼幾句話:“在經濟領域已經基本市場化、而在別的領域還停留在計劃經濟時代的今天,做記者,尤其是做一個好記者很不容易。當一個羣體有了自己的節日的時候,我看也算是社會上的弱勢羣體了。”

本來,大家在座談會上談成績、唱讚歌、抒豪情、表決心,大言炎炎,其樂融融,我卻説記者淪為了“弱勢羣體”,分明是一聲不和諧音符,據説讓領導不大高興。

記者節是在中國是除了“護士節”、“教師節”之外的第三個行業性節日。大凡政府或社會為一個行業設個節日,與其説這個行業非常重要,不如説這個行業非常辛苦。醫生與護士相比不重要嗎?為什麼不設個醫生節?為什麼不設個“公僕節”、“老闆節”?

有人常説:“記者是‘無冕之王’!”這是受了西方歪理邪説毒害的結果,很可笑!在民主國家,媒體掌握着輿論監督權,是相對於立法、司法、行政權之外的“第四種權力”,記者可以被認為是“無冕之王”,沒有問題!但在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國家,媒體只是黨的喉舌,這是比較準確的定位。喉舌,只是喉舌而已,沒有腦子,讓説什麼説什麼,讓叫幾聲叫幾聲。這算哪門子“無冕之王”啊?

目前正值報刊徵訂之時,報刊辦得怎麼樣,讀者和市場的選擇才是實實在在的檢驗標準。媒體的尷尬之處在於,説是機關吧,財政卻不撥款,需要自己在市場上覓食;説企業吧,又不能完全走市場化的路子,一派官衙作風。所以有人説,媒體是還沒有倒閉的國有企業。國有企業在市場大潮的衝擊下已經潰不成軍、所剩不多,媒體卻無法像國有企業那樣改制,又不得不面對市場,所以舉步維艱。

我向一個同學推銷某個定位一直不準的報紙,同學説:“這個報紙白送我也不要!”報紙辦到這個份上,我不知道擺成績唱高調自欺欺人究有何益!

當然,過節了,為了“鼓勁”,大家説説場面上的話,也未嘗不可。但是,我認為,如果大家都能講講實話,更為可貴。我相信“驕兵必敗”、“哀兵必勝”!認識不到不足,即使認識到了卻不敢承認、不敢正視,尤為可悲。

按説,大家無論從事哪個職業,都是靠勞動謀生,職業本沒有什麼高低貴賤之別,又何必為某個職業設個節日?如果為某個職業設了節日,大概是因為這個職業既重要又辛苦,而且充滿了風險。媒體和記者遇到的風險很多,也很複雜。一是容易遭罹政治風險,如因為信奉“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結果犯了“政治性”錯誤;二是容易遭遇人身危險,如因為揭露某黑幕而得罪某團體或個人,輕者被打,重者鋃鐺入獄;三是易犯技術性差錯,別小瞧這技術性差錯,一字之誤,輕者被降職罰款,重者會丟了飯碗……

從這一方面來看,設個“記者節”,也算是社會對這個高風險行業的一種撫慰。在第22個記者節來臨之際,中國新聞出版總署就“保障新聞採編人員合法採訪權利”發出通知指出:“新聞採編人員合法的新聞採訪活動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干擾、阻礙新聞採編人員合法的新聞採訪活動。”似乎給了記者們一柄“尚方寶劍”。但我認為,就這麼空泛的一句話,不可能有什麼法律效應,也不會真正能夠保障記者的合法的新聞採訪活動。憲法第三十五條還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言論、出版、集會、結社、遊行、示威的自由”呢!

儘管傳統媒體目前處境艱難,但其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用不着説那些漂亮的口號,為了生存,也要將報刊辦好!畢竟,讀者才是媒體的衣食父母。都説南方的一些都市類報紙思想解放、敢説真話,與其説他們“鐵肩擔道義”,不如説他們是為生存所迫。走向市場的報紙,必須敢於報道真相、説出真話、為人民代言,才能得到讀者的認可。否則,你的報紙就訂不出去,就沒有影響力;影響力小了,商家誰還來做廣告?

今天是記者節,匆匆在博客上拉雜瞎扯幾句,算是個人感言,只與二三博友交流,實不足與外人道也。

記者節發言稿 篇4

讓青春夢想綻放在新聞路上

大家好! 我是一名來自羅江縣廣播電視台的新聞工作者董霄。 我 今天演講的題目是——讓青春夢想綻放在新聞路上。青春和夢想永遠都是人們津津樂道的主題。年少時我就夢想着 將來做一名電視人,所以考大學時我報考了播音與主持專業,____年 6月畢業後,我來到羅江廣播電視台,同學和朋友有些不解,幹 嘛到一個小縣城去啊?現在許多像我一樣的年輕人都向往大城市、大舞台,有的為了留在大城市甚至放棄自己所學專業,打鐵還需自身硬!

我認為,對於我們才畢業的大學生 來説,想要業務精、自身硬、最終實現自己的電視夢,就必須系統 地接觸瞭解廣播電視行業,而縣級電視台就是很好的鍛鍊平台,由於人員有限,一個人扛起幾份工作是很平常的事,上午拿着攝像機 跑新聞,中午寫稿子,下午配音,晚上寫活動策劃,睡前備稿準備第二天的活動內容,這些都是家常便飯。雖然我沒有更多的時間去 遊玩,但在採集新聞的路上,不停地嘗試,不同的經歷充實了我的 青春,讓我有種踩在地面的踏實感。

從第一篇不到 100 字的簡訊新聞,到今天上千字的連續報道, 我從沒想過原來自己可以走這麼多路,也從沒想過原來自己可以和陌生人這麼熟絡地聊天。在這一年多的工作經歷當中,我感受很多, 感受到了單位領導的關愛,同事的幫助。記得第一次出外鏡,自認為學這個專業的我不成問題,可面對攝像機拿起話筒時,我的面部表情開始僵硬,説話變得結巴,同事安慰我説,沒啥,第一次都這樣,你把鏡頭當成自己的戀人就不緊張了。

從第一次的結巴到今天 主持大型文藝活動,我從沒想過自己可以站在上千人參加活動的舞 台上瀟灑自如地主持節目,當我第一次交出粗糙的稿件時,是熱情的同事幫我潤色修改,在我為找不到好的選題而苦惱的時候,也是 他們及時給我點撥提醒。在這個温暖的集體裏我感受了什麼是關愛, 什麼是責任,什麼是付出。

記得去年剛到單位時,正好趕上羅江“7·9”洪災,台裏的幾 位老記者迅速出動,為了第一時間瞭解災情,不顧自身的安危,深入重災區芒江村,我記得當時我們所在地的水位已經漫過了我們的 肚臍,而且水位還在上漲,我們新聞中心的老記者張熙,卻仍站着一動不動,扛着攝像機,就為了捕捉到重災區第一支救援隊伍的鏡 頭,一股水浪打來,他險些跌倒,我趕去扶住他時,只見他高舉攝像機,向我喊道的第一句話是:“看好機器!” 我隔壁辦公室的彭妮娜,是電台走進鄉村節目的記者兼主持人, 在她的辦公桌下面,始終放着一雙平底鞋,剛開始我有些奇怪,後來才明白,那是她下鄉時的專用鞋,作為對農節目的主持人下鄉是 常事, 別看她文靜瘦弱, 走在鄉間的小路上比我這個 90 後還跑得快,跟娜姐一起下鄉採訪總會有農民朋友上前搭訕,向她反映家裏養的 雞鴨生病啦,地裏的莊稼出什麼問題了,外出打工遇到什麼麻煩了等等,娜姐總是耐心地聆聽他們的心聲,詳細記錄他們反映的情況。

記得有一次在金山鎮大井村採訪,村民向東説他家的雞苗大量死亡,不知什麼原因?娜姐立即與縣畜牧局聯繫,請技術人員到向東家現場查看,原來是他把雞鴨兔混養在一起造成的,針對這個案例娜姐製作了《盲目養殖要不得》節目,之後還做了回訪瞭解向東改進後 的養殖情況,提醒農民朋友如何科學養殖,娜姐説,做對農節目就是要通過具體的事例加技術講解説給農民朋友們聽,他們才容易接 受。一年了,娜姐的辦公桌下又換了一雙新的平底鞋,她説一年跑爛一雙鞋沒啥,只要我們的節目有人聽,能幫到農民朋友那才是最 重要的。 還有一個人他的手機隨時隨地都不離身,全天 24 小時開機,無論在單位還是在家裏,無論是在白天還是在午夜暖暖的被窩裏,他 就是我們現在的新聞中心主任楊俊。當時俊哥還是一名普通記者,他是在去年當的父親,記得當時俊哥的妻子已經到了預產期,這時 候正是一名丈夫最應該在他妻子身邊的時候,但他就在家守候妻子 的一天晚上,新盛鎮金龍村 10組一汽車側翻在防洪溝內,駕駛員被 困車內,急需救援。接到熱線電話後,他沒有打擾熟睡的妻子,立 即出發,第一時間到達事故現場進行採訪,並以那次事故為由頭,在《羅江新聞》中播發交通安全常識系列報道,向全縣羣眾宣傳交 通安全常識。過後我們説他應該在家陪妻子,他卻説:“丈夫的責任我確實沒盡到位,但是我對社會責無旁貸!”

我剛剛接觸民生新聞的時候,覺得繁瑣、累心,因為時常要下 鄉,要花時間,要用精力。而我們的老記者勇哥,卻時常比我們這些年輕人精力還要旺盛,勇哥原名李元勇,因為他常跑民生新聞,接觸的人、遇到的事、處理的問題比我們任何人都要多得多,所以我們常戲稱他為街道辦劉主任。勇哥是個事兒媽,一次下鄉採訪農業的相關新聞時,他細心的發現有幾片田無人問津,打聽後才得知, 這户人家的壯勞力只有父親和兒子,兒子常年在外打工,而身患重病的父親不想讓兒子擔心,一直隱瞞着病情,在勇哥和當地村民的 勸説下,這位父親終於到醫院做了檢查,結果是尿毒症!鉅額的醫療費用讓這位父親幾乎放棄了治療,而勇哥卻在鼓勵這位父親堅持 活下的同時對降臨在這個家庭的不幸做了報道,社會的力量是無比的強大,不僅村鎮上舉行了捐款,醫療單位也表示將按政策減免部 分治療費用。

我始終認為自己是幸運的,以自己熱愛的工作為職業。我感謝 記者這個職業讓我融入在感動和温暖中,給了我更廣泛地瞭解社會、理解這個職業的機會,對於記者而言,每一天、每一刻都是嶄新的。 每天一睜開眼,我想着:哦,又是一天,一個未知的一天,這一天我又像往常一樣出門,找選題、想角度、做採訪、寫文章,這其中 的每一個環節都有不可預料的情況出現,我必須時時打起精神來應對、解決,也許辛苦就在這裏,挑戰、誘惑也在這裏。

當一天結束 時,我會回想着對自己説:還行,這一天我把不可能的採訪完成了, 我為報道找了一個很好的角度。發現自己對苦難還會感動,對不平還會憤慨,對英雄還會敬佩。正如我的同事説的,做新聞就像談戀 愛,唯有實踐才能抵達幸福。 我熱愛我從事的這個職業,每天都會有新的挑戰出現,每天出門都有無數的未知等着我,在這個信息已變得觸手可及的媒體時代裏,成為“當下”的記錄者,成為“歷史”的見證人,我為“新聞”兩個字激動和驕傲。人生,因青春而美麗;青春,因夢想而絢爛;夢 想,因努力而閃耀,讓我的青春夢想綻放在新聞路上。 謝謝大家。

記者節發言稿 篇5

“記者節”定在意藴着收穫的深秋,她的蒞臨讓我們充滿喜悦和激情。

我們舉杯祝賀,一起感動着、惦念着,一起回望過去的歲月。我們共同見證了恩施的改革發展,目擊了恩施的日新月異;我們也共同關注着社會,感受着生活,也一起在風雨中走過,並且用心記錄着。

我們為“記者”這個稱號自豪——新聞宣傳工作,如同一葉風帆,為全市的發展鼓勁;如同一個號手,吹響奮進的號角。做好全市新聞宣傳,是我們的使命。我們用所見、所聞、所思、所感,記載着中國硒都發展的每一個腳印;每一篇稿件、每一個鏡頭,都書寫着恩施的光榮與夢想,都是我們為恩施吶喊助威的鏗鏘鼓聲,都將成為永不褪色的繽紛畫面。

“三大戰役”、“三張名片”,以及所有的新聞活動,我們都參與了、經歷了、見證了、記錄了。我們已經數不清多少次採訪歸來深夜趕稿,多少次加班;為了一句話、一張圖片、一個版面、一個創意,我們反覆琢磨反覆討論。我們忙碌,但是我們幸福,因為恩施的發展有我們的一份力量,每想到這一點,心中都有一種自豪悄然萌生。

“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我們深深懂得,社會對新聞工作的尊重和認同來自這份職業的特殊性,更來自於新聞工作者的自律和職業道德操守。為此,我們時刻不忘身份,落筆不忘責任,始終保持着為恩施的改革和發展吶喊、高歌的熱情。我們為自己所肩負的參與恩施發展的歷史使命而驕傲!

11月8日,記者節。以職業為節,為了記者的光榮,也為了光榮之後,腳步更從容。作為記者,在中國是幸運的。是的,在這裏,廣泛而深刻的變革正在發生,在這裏,30年走完了國外近百年的發展路程。所謂的“幸運”,不僅是事件多、新聞多,也不僅是能記錄下日新月異的變化、見證一個民族的偉大復興,更重要的是,能夠參與進來,在風雲激盪中,成就記者的職業價值,成就作為記者的人生價值……

所以,記者的光榮,並不屬於一己,而是屬於這個偉大的時代,這個偉大的國度。古人有云:“躬逢其盛”,“躬”既可解為“親自”,也可解為“曲身”:面對偉大,個人怎能不心生敬意,怎能不滿懷謙卑?細數光榮後,請束之高閣,在這個幸運的時代,從容前行。

這是個幸運的時代,這也是一個複雜而矛盾的時代。“當今世界正在發生廣泛而深刻的變化,當代中國正在發生廣泛而深刻的變革。機遇前所未有,挑戰也前所未有,機遇大於挑戰。”這是xx大報告對國際國內形勢的基本判斷。因此,不能不提到來自美國著名新聞工作者普利策的比喻:“倘若一個國家是一條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聞記者就是船頭的瞭望者。

他要在一望無際的海面上觀察一切,審視海上的不測風雲和淺灘暗礁,及時發出警告。”這個比喻,當下中國的記者,尤其該牢記於心。在這個複雜的時代,光榮只屬於過去:船頭的瞭望者不需要太多行李,他需要的,是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一支善於表達的筆,或許,還需要一副能嚷嚷的好嗓門……從容,是為了自己的腳步,也是為了國家這條大船的征途。

然而,這也是這樣一個時代:很多人汲汲於名,碌碌於利。剛剛發生的“排隊領封口費”事件,雖然只是個別行為,但仍然讓人警醒。金錢、權力,總有着大於想像的誘惑力。然而同時,績效考核、評價稿費、收視大戰、末位淘汰……也讓“無冕之王”倍感壓力。這些,也需要記者們坦然面對,既須謹記記者的節操、堅守道德的底限,也須爭取自己的權利、維護自身的權益。這些,與做“船頭瞭望者”,同樣重要。

實際上,記者,像教師、工人、農民或者公務員一樣,本來只是一種職業。種.種光榮,與其説是人為賦予的光環,不如説是由職業派生的責任。記錄社會前進年輪,推動巨輪前進,發現暗礁淺灘……説到底,這些,都不過是“記者”這個職位的基本要求。做得好,是應該;做不到,是失職。因此,更需要看輕光榮,從容邁步。

我是一名編輯,遊離於“記者”的邊緣,但我想,謹以此與記者們共勉!

記者節發言稿 篇6

一輪圓月,一葉孤舟,深邃的夜空擁抱着波光粼粼的大海。望着這張令人陶醉的明信片,彷彿又回到與校報初相識的那天。

與君初相識,猶似故人歸。想起校報的見面會,有熟悉的面孔,也有陌生的面孔,我默默地找了個地方坐下,有些期待,也有些惶恐。聽着同學們一個個的介紹,覺得自己和她們很像,彷彿大家已是故人,卻又有些隔離與生疏。待我上台自我介紹時,故作鎮定地説完下台,學姐問我,同學,你叫什麼名字?不禁啞然失笑,原來,我竟緊張得連名字都忘説了。

初次聽到“每週一篇新聞稿”的任務,心裏暗暗説道會有這麼多新聞嗎。後來慢慢地發現,原來在海大,缺少的不是新聞,而是發現新聞的眼睛。從此,走在校園裏,我彷彿肩負了一份神聖的使命。迎新晚會上,第一次認真地記下節目的順序、名稱和自己靈光乍現的隻言片語。當然,最忐忑不安的時刻還是將寫好的稿子發給學姐等待修改。剛開始的幾次,因為是新手,學姐會給我耐心地指出注意事項和修改的方法,讓我受益匪淺;後來,也是最讓我驚喜的,學姐居然誇我寫得不錯,久違的肯定讓我獲得了繼續走下去的勇氣。打開QQ郵箱,滿滿的都是我和學姐的稿件,一封封地點開,一次次的感動。

又是一年深秋至,紅葉在風中舞動,彷彿還能嗅到剛剛過去的雨季的氣息。不同的是,現在,我是站在梧桐大道上,與校報一同感受着這濃郁的秋意。

記者節發言稿 篇7

__年夏天,我獨自一人坐上南下的火車,去了福建一份都市報,在那裏開始了我的新聞旅程。

幾年裏,我時常在想:我們為誰怎樣寫作?有前輩告訴我,做新聞就是做事,做事的根本是做人。

是的,事實上,我們一生都會面臨相同的問題:我們要做什麼樣的人?我們要做什麼樣的事?我們要怎樣去做事?

我們會很容易給出一個答案:做正確的人。做正確的事。正確地做事。可是實踐我們的答案,可能需要耗費一生的時光。

是什麼讓我們永遠抓不住正確的答案?我想,答案是:我們始終沒有解決內心的衝突———我們為誰寫作?

做記者,有人追求的只是一種謀生手段,有的人只追求一份體面的職業。分歧在於內心。

幾年來,我一直為“新聞”兩個字激動和驕傲。我熱愛我從事的這個職業。在這個行當中,我曾經被朋友和同事們寄望去“開創大場面”,也曾因為能力的欠缺而自怨自艾。但是,有多少人能如同我們這般幸運,在一個風雲際會的時代裏成為“當下”的記錄者,成為“歷史”的見證人?

我們是記者。顯然,我們不是作家、不是教師、不是評論家、更不是什麼無冕之王……

記者要做的事情,不是創作,不是教導讀者,不是對事物發表看法,我們要做的事情只是代替背後成千上萬的讀者,替他們選擇的對象發問或是探查一件讀者感興趣的事情,然後用旁觀者的身份、平靜的心態,客觀真實地寫出一份報道,回答讀者的困惑……

做記者,幾乎每天要研究選題,寫作稿件,然後是每週,每年。

要做一個好記者,我的強烈感覺是,一定要有長跑的毅力和心理準備。

我們很多青年記者,包括我總是在詢問:怎樣成為一名好記者?怎樣寫出一篇好新聞?

我想,這一方面能證明我們對於新聞事業的激動與熱情,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我們面臨最緊迫和焦慮的問題。

有時候我聽到一些“訣竅”,有人推薦我們閲讀一些範文,更多時候,我被告知:去做,去寫,去思考。然後告訴自己:我這一篇比上一篇寫得好。做新聞就像談戀愛,唯有實踐才能抵達幸福。

我還聽到一個關於閲讀的“訣竅”,那就是讀傑作,讀偉大的故事。好新聞就是一個好故事。好記者就是一個傑出的講故事的人。新聞與小説一樣,都是故事,它們之間的本質區別在於:新聞是真實的,小説是虛構的。那些偉大的故事會告訴我們,將故事講好是很值得驕傲的事……所有東西都要回歸到信仰。你相信什麼,你就可能成為什麼。

在通往信仰的道路上有無數條岔路,這時已不存在天賦、能力或者運氣的差別,關鍵在於你的選擇。你選擇了什麼,你就可能成為什麼。

記者節發言稿 篇8

在校報記者團一年多了,回想這一路走來,感覺自己遇到了很多美好的人和事。

我遇上了很多棒棒的活動。進入校報之後,我開始去聽各種講座,觀看各類活動,體味不一樣的校園文化。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中外同樂會和圖書漂流的活動了,它們不僅僅是一次活動,更是一個讓自己收穫和成長的機會。

我遇上了一個好時光。剛上大學,就遇__週年校慶,那時可以看校慶的節目,還可以寫相關的報道或者人物專訪,結交很多的朋友,收穫很大。

我也遇上了一個美麗的校園。印象中刊登在校報的第一篇文章是散文《秋日睡蓮》,那時候從圖書館出來,沿着木橋走,想放鬆一下心情,突然一朵睡蓮出現在眼前,那種感覺難以言表,明明已是晚秋,睡蓮還在開放着,雖然只是一朵,但是令人欣喜若狂。今年春天發表了一篇《春天來了》,或許是因為從來沒有看過北方的春天吧,忍不住絞盡腦汁尋找適合的詞彙去讚美她。

我還遇上了一個好機遇。__日報開啟了創客,到我校召集學生記者。我有幸參加了那次會議,併成為__創客校園記者團的一員。今年,在大學生創業指導中心老師帶領下,和同學一起寫創業報道。

但是最重要的是我遇上了一羣好的人。記者團的小夥伴都很好,我們一起學習,一起工作,一起加油!特別是藉助校報的平台,和大家一起去三下鄉,讓大學生活更加美滿。老師亦很親切,即使很忙也願意抽出時間來給我們講解相關知識。

讓我們走進校園的每一個角落,去報道更多的校園新聞,去書寫_大的美麗。

記者節發言稿 篇9

1998年我進入__電視台工作,作為一名記者,16年來,我親身經歷、見證了__從貧窮落後到歷史性鉅變的過程。特別是近幾年,__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公路、鐵路、航空方便快捷,文化、教育、醫療衞生各項事業蓬勃發展。作為一個__市民,我為__市的鉅變由衷地讚歎,為能成為一個__市民感到驕傲和自豪。

下面,我談幾點感受和體會:

加強學習,努力提高自身素質和修養。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一定要有淵博的知識,要掌握比常人更多的知識、存儲比常人更多的信息。學習的形式很多,首先要向書本學習,其次要向電視、網絡以及其它新媒體學習,還要向生活學習,向人民大眾學習。

勤于思考,不斷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要時刻保持清醒的政治頭腦,堅持黨的領導,堅持正確的政治導向,當好黨和人民的耳目和喉舌。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弘揚“真、善、美”,創作出更多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優秀作品。

改進報道方式,傳遞好聲音,凝聚正能量。隨着網絡、微信、微博等新媒體的發展,傳統媒體越來越受到挑戰。今天,不論是城市還是農村,觀眾都可以收看到至少五六十套電視節目,不論是節目形式還是內容都越來越精彩、豐富。我們必須要主動迎接挑戰,努力提高節目質量,改進報道方式,創作出具有地方特色,能引發更多觀眾共鳴與思考的精品節目。

__廣播電視台專題部《__週刊》欄目,今年進行了全面改版,欄目定位為:追憶流金歲月,聚焦社會熱點,展示時代風采。我們和市委老幹局聯合,對我市目前健在的13位離休老紅軍進行了採訪,這項工作既是一項搶救性、挖掘性採訪,又配合了今年我市開展的羣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最後製作成七集紀錄片,題目是:

英雄的足跡——尋訪__健在老紅軍。在追憶性報道方面,我們還報道了“那些年那些事——陳智亮的革命人生(上、下)”、“那些年那些事——許浚的援藏故事”、“許浚與佳臨黃河大橋的故事”等。其中四集系列專題節目“八項規定在__”在省新聞出版廣電局組織的廣電節目評議中受到了專家們的高度讚揚。此外,《__週刊》欄目今年還圍繞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開展了一系列主題性報道、成果性報道、經驗性報道和典型性報道。

記者節發言稿 篇10

一年的時間彈指一揮間,我從校報的實習記者轉變成為了記者。不知從何時起,只要一參加活動,拿起紙筆記錄,舉起相機拍攝的習慣早已養成。每次活動結束後,也會及時寫一篇新聞稿。因為我深知做一名記者的責任,以及新聞報道的時效性。每每看到自己寫的新聞刊登出來,那種喜悦和滿足,讓我更加有前進的動力。在平時的生活中,我也開始增加自己的閲讀量,勤於讀書看報練習寫作等等。

因為成為校報記者,我在不斷學習着如何真實客觀的敍述事件,如何更加精煉的組織語言;因為成為校報記者,我會鼓勵自己去參加各種活動,找到多種多樣的新聞素材,這也在無形中為我的生活增添了更多色彩;因為成為校報記者,我嘗試了許多以前沒有做過的事情,內向的我學會一個人去採訪,這樣既鍛鍊了我的膽量,還提高了我與人交往的能力;因為成為校報記者,我結識到一羣同樣熱愛傳媒,熱愛生活的同學和老師,我和他們一起奔走在活動的每一個角落,因為一起努力,再苦再累也是幸福的,他們還會熱心地幫助我修改新聞稿,甚至在我困惑時陪我談心。這一切的一切都對我的生活產生了積極的影響。我想説,做一名學生記者的經歷體會是豐富多彩的,我很慶幸來到了這裏,希望以後能創造更大的價值,這將成為我大學生活中最難忘的一筆。

珍惜,感恩。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zhici/zhixie/kjq74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