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職場指南 >職業生涯規劃 >

發展空間與IT從業者的職業規劃

發展空間與IT從業者的職業規劃

近年來,隨着計算機與互聯網的普及,it行業發展迅速,it人才競爭激烈。除了已經投身奮戰在it工作崗位上人外,更有大批後備力量想投入其中。it這一朝陽產業涉及的範圍和領域相當廣,同時也是人員流動非常頻繁的行業。如何在這種頻繁的流動中保持職業的持續穩定發展呢?it人應該具備什麼樣的素質呢?什麼樣的平台對你的職業規劃發展有利呢?這些是it人與準it人都應該思考的問題。

發展空間與IT從業者的職業規劃

一、it哪一領域適合你

張森今年畢業於浙江省某高校的計算機專業。當初報考這個專業也是看中it的好前景。在校期間,軟件、硬件、網絡等方面的課程都涉及了。張森也算比較努力上進的,成績一直不錯。但擇業時卻完全找不到方向了,只知道做專業相關的it行業,但從來不知道原來it中還有這麼多的領域,就算相同的領域也包含眾多不同性質的崗位。張森也不知道哪個適合自己,看到it方面的差不多就投了簡歷

適合做什麼不是主觀上的想當然,而必須由客觀的因素來揭示。這裏的客觀因素指的就是內在個性。這裏的內在個性與生活中的個性或性格是不同的,它指的是職業中的“個性”,它折射出來的是個人在工作中的心理特徵、心理傾向等。通過內在個性的分析,可以得出一個人擅長做什麼工作,喜歡以何種方式工作,工作中待人處事的風格以及判斷與決策能力的強弱。

眾所周知,it作為一個大的行業,其涉及的範圍和領域極廣,包括:計算機軟件、硬件、網絡、通信以及其它的電子信息方向。it人與準it人往往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大學讀的計算機專業,雖然所學課程也有所側重,但實際操作和理論還是有很大的差距。學了很多,但是進入哪一個領域最能發揮自己的能力,以及哪一個領域的發展前景好,自己心裏其實並不清楚。只是將就業的方向定位在了it這樣一個模糊的範圍內。對於入行沒多久的新人而言,這方面恐怕是頗有體會的。

二、解析自身能力架構

孫剛是公司骨幹,技術一流,參加過公司多個大項目的開發工作。老闆對孫剛的表現頗為滿意,早就有意要提拔他。之後,公司接到一個項目,老闆於是將它交給孫剛負責。孫剛對老闆的賞識與栽培心存感激,決定一定要把項目做好。可是事情並不像孫剛想的那麼順利與簡單,孫剛以前只是負責技術開發,對於組織領導團隊沒有任何經驗。項目組中也有一些老員工,很不配合,孫剛也不知道怎麼找他們溝通,結果整個項目組的工作效率低下,項目期一拖再拖。老闆對頗為不滿。孫剛對此感到既無辜又很無奈。

職業顧問認為,個人能力可以分為:硬能力與軟能力。硬能力包括:個人受教育情況、專業背景、工作經歷與成績等。軟能力主要指溝通協調能力、組織能力、團隊協作精神、學習能力等。一個人的能力是從事某項工作的基礎。有什麼樣的能力決定了一個人的處於什麼樣的層次。但在現實操作中除了“適才適用”外,還有兩個極端。一是自身的能力不被認可,能力達到了但沒有找到相應的職位。二是公司提拔時沒有考慮到個人能力是否達到,造成職業人高處不勝寒的窘境。高位雖好,但如果能力達不到,很可能遭遇彼得原理陷阱。

具體到it方面,專業知識與專業背景無疑是為你打開it大門的鑰匙。同時,我們也知道it是個發展迅速、日新月易的行業,其知識技術更新換代之快是傳統行業所無法比擬的。這就要求it人在擁有突出的學習能力。通過業內企業招聘人才的標準,可以肯定的是it型的複合人才越來越走俏了。因此,it人要想有持久的發展應該分析一下,除了專業背景外,自己在其它方面還具有什麼樣的能力呢,尤其是軟能力方面。因為軟能力在你的崗位確定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it行業裏的崗位素質要求

蘇小林給人的印象不太符合大部分人觀念中的it人的形象。他是個表現欲和溝通慾望非常強的人。而蘇小林入行兩年來一年在研發部工作,周圍的同事都善於用代碼和機器溝通,卻沉默寡言,不善於與人交流。蘇小林在這種環境裏覺得很不適應。於是蘇小林離職後應聘進入了it行業一家知名公司的營銷部工作。王他認為這份工作既發揮了自己的技術優勢,也充分發揮了自己的溝通能力,兩全齊美。

it行業所包含的崗位,可以大體上分為四大類:管理類、銷售類、技術支持類與研發類。調查顯示,溝通能力、團隊合作、學習能力、責任感、問題解決能力、誠信、主動性、理解能力、應變能力、抗挫抗壓能力、踏實、大局觀是這四類崗位都必須具備的素質,但是又各有側重。例如,對管理類人員而言,溝通能力、責任感、學習能力和團隊合作等四個維度的重要性就超過了對其他維度的要求,而銷售類人員則在溝通能力、問題解決能力、主動性和誠信等四個維度上,技術支持類人員在學習能力、責任感、團隊合作和溝通能力等四個維度上,研發類人員在團隊合作、學習能力、責任感和問題解決能力等四個維度上會有着其他維度所不可比的更高要求。

職業顧問認為,除了最基本的職業核心素質,四類崗位又分別有各自崗位進一步的要求:其中管理類人員對“成就導向”、“時間管理能力”和“執行力”有比較高的要求;技術類人員對“態度嚴謹”、“時間管理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有進一步的要求;銷售類人員除了基本職業核心素質要求外對“口頭表達”、“組織能力”和“顧客導向”有相比其它崗位更高的要求;研發類人員對“邏輯思維能力”、“時間管理能力”和“態度嚴謹”有別於其他崗位的自身要求。

四、發展空間

於樺大學畢業後,一直在一家小軟件公司呆了四年。用她自己的話説就是“我是和這家公司一起成長起來的”。現在的於樺是公司裏的業務骨幹,成功做了很多項目。四年的時間呆在同一家公司,對於it這樣一個人員流動性頻繁的行業來説已經很少見。尤其是在一家小公司呆四年。於樺談起當時進公司時,“自己當時完全是被老闆連哄帶騙弄進公司的”。四年中,雖然公司也在逐步發展,可是速度着實有點慢。老闆對於樺雖然不錯,可提到加薪就會擺出一副苦瓜臉,可想而知,加薪的可能性就幾近為零了。眼見年齡慢慢大起來了,於樺覺得是不是該走的時候了,要趁自己年輕再拼一把,找一家發展空間大一些的公司。

求職的過程中,職業人最常遇到的問題是用“薪水”與“發展空間”作比較。筆者認為,二者之間是一種利益分配的問題。薪水代表着眼前利益,而發展空間則代表着長遠利益。薪水是會隨着一個人的職業的發展有所提升的,因此發展才是硬道理,才是薪水上升的有力保證與根本。與發展空間直接相連的就是企業平台。在選擇企業時,也不是以大公司或外資企業就好,發展空間就一定大。職業人必須要明確發展空間是自己職業發展的一條線,可以由很多的階段和公司平台組成。在某一個平台無法提供發展空間的時候,可以重新選擇。

在一項針對it人的工作狀態的調查中,當被問及“在什麼情況下會選擇離開公司”,“如果可以拿到更加的薪水”高居榜首。這體現it人的一種從業心態。it是一個年輕化的行業,從業人羣年齡大多在20-40之間,同時it業也是一個人員流動非常頻繁的行業。在許多人的眼中,it人的職業發展在35歲就基本停止了,將發展問題留給了35歲後的自己,所以才會出現上述問題。抱有這種觀點的人,將it的範圍縮小到了技術人員方面。即使是這樣,這種觀點也有不當之處。遭遇35歲劫難的it人就是因為對發展空間問題沒有做好準確地評估與準備才導致問題的出現。如果在前期早有準備,這部分人就會沿着既定的路線發展上去或者在適當的時機完成了相應的轉型。

“適合的才是最好的”。職業顧問建議:it人應該將it行業細劃為不同的領域和崗位,結合自身的能力和素質,選擇其中最適合自己的一個方向,給自己的職業生涯做好相應的規劃準備,才能確保職業發展持久而旺盛的生命力。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zhichang/zhiye/oxkyr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