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職場指南 >創業人生 >

大學生求職亟待走出頻繁跳槽怪圈

大學生求職亟待走出頻繁跳槽怪圈

近日,共青團湖北省委就“大學生就業創業”到武漢幾所高校調研時,一些大學生創業者“訴苦”説,部分大學生求職者缺乏責任意識,説走就走,“怕遲到了挨批評”、“跟女友分手了”等也成為其辭職的理由。武漢科技學院就業中心負責人指出,在大學生就業相對較為困難的今天,部分大學生動輒用匪夷所思的理由“炒公司”,受傷的不只是用人單位一方,甚至還會影響到高校就業工作開展以及其他大學生求職。

大學生求職亟待走出頻繁跳槽怪圈

大學生辭職理由很“雷人”

近日,一條大學畢業生辭職理由很“雷人”的報道,引發廣泛關注。報道説,重慶一位銅梁籍大學畢業生田楓(化名),面對來之不易的好工作,在上班第二天就以“上班要早起,無法睡懶覺”為理由“踹掉了”。

在武漢大學的一場招聘會上,浙江一家房產公司的招聘負責人介紹,公司從9月份開始就在一些大學招聘,本來對有的學生很滿意,但在後來的試用期中發現,有學生對公司不能開QQ很不適應,他們認為“這個年代不開QQ就不是正常的”,最後沒幹幾天就辭職了。

何川是湖北荊州一家培訓結構的負責人,一些員工的莫名離職讓他有些“欲哭無淚”。一名大學畢業生提出辭職的理由是“跟女朋友分手了”。還有畢業生提出辭職時“説走就走,一天的交接期都不給公司”。因為是培訓機構,老師突然離職難免會影響到教學秩序

作為一名大學生創業者,武漢完美網絡服務有限公司的董事長劉統洲介紹,公司對新招聘的10名大學畢業生進行培訓,第一天竟然有5個人沒有到。劉統洲聯繫其中的一名“員工”,對方説:“起晚了,怕遲到挨批評,所以乾脆不去了。”

畢業3個月連“跳”3家單位

武漢某大學新聞學碩士楊洋,在走入社會的3個月裏連“跳”3個單位。據温州大學對學生的一項跟蹤調查顯示:“工作第一年跳槽率在70%左右”。智聯招聘的一項調查表明,有三成大學生畢業一年就換掉了工作。一家企業負責人説:“公司裏‘80後’的新員工3個月內流失率可達60%以上。”

面對招聘來的大學畢業生流失嚴重的現狀,一位民營企業負責人一開始感到很困惑,但後來通過與這些離職的大學生交流才知道:“他們走的原因很多,比如工廠的工作環境不好,待遇一般,看不到前途在哪兒。”

在一家雜誌社工作的小林畢業一年,已先後換了3份工作。她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管理諮詢公司做傳媒採編,幹了不到兩個月時間。“工作環境壓抑,工作量大。關鍵是,公司對我們這個小部門不夠重視。”於是幾個同為新人的同事接連離職。

一位畢業後先後在兩傢俬企工作的大學生表示:“跳槽很正常,主要原因還在於公司對員工素質要求很高卻又不願意提高工作待遇。如果是好的工作,誰願意走?”更有大學生直言:跳槽不存在任何理由和問題,歸根結底就是利益,“誰給錢多就跟誰幹,哪兒的待遇好就去哪兒”。

剛畢業的大學生,頻繁跳槽好不好?對於這個問題,中國調查網調查的數據顯示,在300多名參與者中,認為不好的超過了90%,認為好的僅佔8.6%。但大學畢業生頻繁跳槽的現狀,並沒有因此而消失。

就業要有好心態更要會規劃

湖北一家大型民營企業集團的人力資源部負責人表示,每次招聘都是一次巨大的付出。他認為,員工動輒辭職對雙方都是一種損失,既不利於企業的發展,也不利於個人職業的發展。現在,一些企業為了避免大學生頻繁跳槽的損失,招聘時公開宣稱:“應屆畢業生免談”,這讓一些大學生感到很無奈。

“一個企業能不能留住人和發展好不好,管理很重要”。一位工作了兩個月的應屆畢業生説,員工跳槽用人單位也要找自己的原因,不能單方面責備誰。武漢科技大學中南分校的素質導師李鬆認為,大學生求職應綜合考慮各方面的因素,以避免隨意跳槽,作為用人單位也應通過為員工提供適當的待遇、福利和發展平台等方式來留人。

武漢一所新興高校的畢業辦負責人坦言,學生頻繁跳槽會對就業工作造成巨大的衝擊。“與用人單位建立穩定的聯繫,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如果幾年下來,別人錄用你的學生一個都留不住,最後誰還會來你們學校招聘?”

針對這種情況,有些學校建立了相應的懲戒機制,武漢商貿職業學院建立了“誠信銀行”:對於校方向用人單位推薦就業的學生,如果其沒有履行所簽訂的就業意向書,學校會將違約的學生打入黑名單,不再作為學校推薦對象。但是在就業途徑多元化的今天,對於不靠校方推薦就業的學生,“誠信銀行”也無法約束。

對於大學生頻繁跳槽引起的問題,一位人力資源管理專家建議,首先大學生在從“校園人”向“社會人”轉變時應有良好的就業心態。其次,高校應重視學生的職業生涯設計教育。再其次,用人單位對新入職的大學生要給予更多的關心和幫助。最後,政府部門還應規範就業市場,保障勞資雙方的合法權益。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zhichang/rensheng/ylnxg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