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職場指南 >HR管理 >

跨國公司內地獵頭新趨勢

跨國公司內地獵頭新趨勢

港人北上的趨勢正發生着一種微妙的變化:隨着中國大城市生活條件的大幅改善,願意被派駐中國的海外僱員數量大增,此前阻礙港人北上的因素逐步消除。北上者阻力雖然變小,但壓力卻越來越大。

跨國公司內地獵頭新趨勢

“跨國公司到內地投資,以往可以接受長達10年的投資期,例如德國的大眾汽車在1980年代中進軍中國,可以接受到了1990年代中才有盈利貢獻,他們的目的是早日佔據中國的市場。但現在外資要在佔據市場的同時,往往要在兩三年或更短的投資期之後,得到實際的利潤回報,不單是中小企業如此,連大型的跨國公司也是如此,他們給管理層定下的收支平衡限期愈來愈短,成為管理人員的最大挑戰。”XECUTIVE創辦人兼首席執行官韓易和()説。韓易和是一個有超過20年經驗的“獵頭”,他在瑞士出生及成長,能操德語、法語及英語,曾任職多家跨國公司負責人事顧問工作,1999年創辦XECUTIVE,主攻亞洲市場的跨國企業。

內地與海外薪酬差距拉近

當然,巨大挑戰之下也有更強大的誘餌,那便是“更大部分的報酬與業績掛鈎”。

根據韓易和掌握的資料,在新趨勢下,跨國公司為管理人員提供的薪津組合有了明顯變化:“1980年代大約只有5%的薪酬與業績掛鈎,95%是固定回報,現時與業績掛鈎的比例已上升至30%甚至50%。”

該公司的觀察同時顯示,在內地受聘於跨國企業的香港人與內地人,薪酬差距日漸拉近,以同一個中層管理職位而言,1996年香港及內地的薪酬相差是2至3倍,現在只差1倍或以下。

據XECUTIVE研究所得,現時內地人與亞洲其它地區的管理人員薪酬已很接近,以財務總監為例,內地人的年薪介乎6萬至12萬美元,香港人要7萬至13萬,台灣人要7萬至11.5萬,新加坡人要8萬至10萬。

韓易和表示,目前同樣資歷的人才,不論是香港人還是內地人,跨國企業都願意付出相近的報酬。事實上,近年愈來愈多土生土長的內地人,受僱於大型跨國企業,例如美國通用電氣GE、拜耳藥廠Bayer、百事Pepsi聘用土生土長中國人,作為中國總部的總經理、營業總裁等。

XECUTIVE的研究顯示,內地管理人員的薪酬近年突飛猛進,1996年一個跨國企業的總經理,每年收入是5萬至8萬美元,2004年已增至8.5萬至20萬美元。

韓易和指出,由於內地的個人所得税率較高,而且計算方法較繁複,跨國公司一般會為管理人員提供除税後的薪酬組合;另一種方法是向來自香港或海外其它地區的管理人員,提供個人所得税差額補償,以香港管理人員為例,如果他派駐內地造成他要多交税款,差額由他受聘的公司負責。

韓易和在“獵頭”的過程中,發現內地人與香港人的心態有明顯分別:“內地人較香港人才更鐘情於著名的跨國企業,對他們而言,大就是好(Bigisbeautiful),他們認為曾為著名跨國企業公司服務,就是為自己履歷表貼金,有利日後更上一層樓。”

“香港人才就更為成熟一點,他們更看重本身的發展機會、薪津福利、滿足感等不同因素,考慮更為全面。但香港人會較抗拒uprooting,即不想遷移到另一城市工作及生活。”

需求與供應的失衡

隨着中國逐步落實世貿組織(WTO)的開放市場措施,加上本土企業的崛起,中國進入求賢若渴的時代。根據XECUTIVE的估計,在不同範疇如人力資源、信息科技、財務管理等,中國每年需要25萬至30萬名高級管理人員,包括行政總裁、首席執行官、銷售總監、市場推廣經理等崗位。怪不得不少企業總是慨歎請人難。

要填補上述的缺口,人才來源主要的內地人、海外華人及香港人。中國本土不乏大學生,每年都有210萬至220萬年青人大學畢業,但他們卻面對就業問題。根據去年7月的統計,去年大學畢業生中,三分一即達70萬人找不到工作。

韓易和説:“問題就在這裏,我們的客户是西方文化中成長的,他們需要的是同時能與他們溝通,亦能瞭解國內文化價值觀,以及實際情況的人才。硬件的職業技能如語文能力已不足夠,成功求職者不但要懂翻譯,還要懂得詮釋,同時瞭解東西方的文化及差距,所以在中國眾多大學生當中,只有少數的優秀分子才會被選中。”

中國改革開放已超過20年,留學生愈來愈多。資料顯示,每年大約20萬至25萬人出國留學,部分學成歸來,受聘於跨國公司派駐內地,統稱為“海歸”。

韓易和説:“20年前,中國留學生都不願回國,現在10個之中,有七八個願意歸來。他們較香港人更認識中國,早已成為香港人北上的最大競爭對手。但相對於龐大的需求,海歸的供應依然不足,而且大企業所需要的人才,最少在行業內擁有超過5年經驗。海歸普遍缺乏實戰經驗,相信需要5至6年時間,才能成熟起來。”

香港人還有五年優勢

儘管本土人才不斷壯大,香港人依然在中國人力市場上佔有一定優勢。根據XECUTIVE估計,到2004年底,將有140至160萬海外僱員在中國。其中香港人佔大部分約70萬人,65萬人來自中國台灣,來自新加坡及馬來西亞者約5至6萬人。另外5至6萬人來自歐美、日本等國家。

雖然香港人北上的個案愈來愈多,但韓易和指出,很多香港人還是不大願意派駐內地,但是近年情況確有改變。在1980年代,韓易和接觸的10個香港人招攬對象之中,幾乎1個都不願北上,現在10個人中有3個願意北上。“一家跨國藥廠願意以除税後的150萬港元年薪僱用一名香港人,長駐內地做總經理,這個香港人拒絕了,原因是他不想改變現有的生活方式。”

他續稱,多數合資格的香港人年齡為30至50歲,他們大多有小孩,配偶在香港也有工作,親人及朋友都集中在香港,在本身的專業已建立了地位,若非新僱主提供十分優厚的條件及發展機會,很多時合適者不會只為一份工作而北上。

韓易和指出,港人北上往往造成與配偶及子女分隔兩地,衍生不少社會問題,現時有個別跨國公司,為了打動合資格的港人北上,會為同時為其配偶提供工作機會,但這些例子不多。

撇除以上因素,韓易和呼籲港人要有長期在國內發展的眼光,及早融入國內,捷足先登。“目前海歸在人數和經驗上都未及香港人。然而五年左右,當對手成長壯大,香港人的機會將大大減少,到時已後悔莫及。”韓易和並指出,香港人時常高估了本身對中國的瞭解,以及當地的人際網絡;也高估了自己的溝通能力,如普通話的水平。

“一些本應合適的香港人選,受聘於跨國企業到內地工作,但只維持了很短暫的一段時間,大家便分道揚鑣。”韓易和慨歎這情況經常發生。原因不在於求職者沒有相應的技能,而是僱主與僱員工作理念不一樣。他提醒一些正在找機會的人,這世上沒有便宜事,就是找到報酬十分好的工作,如果自己本身沒有真材實料,在崗位的時間一長,便無所遁形。

韓易和指出,中國加入WTO之後,跨國企業陸續在國內大城市成立辦事處,甚至想亞太區總部遷移到內地,海外人才北上的時間會愈來愈多,以他本人為例,5年前只會用很少時間在中國,現時差不多一半時間會在上海工作,在這個愈來愈大的森林打獵。
上傳日期:2004-06-07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zhichang/hr/pxpl3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