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演講稿 >朗誦稿 >

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朗誦稿(通用17篇)

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朗誦稿(通用17篇)

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朗誦稿 篇1

“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這是《中庸》對文化的定義,雖然中西文化有差異,但是文化的這種屬性亦是用之萬世而不變,拋之四海而皆準的。

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朗誦稿(通用17篇)

文化不同於文明,一字之差,卻相去甚遠。“文化”就我微不足道的見解,其側重點在於文化的社會性,説到這難免會提及文化的社會性,簡而言之,就是人是主宰,一切社會活動都要由會獨立思考的人來付諸實施之。也就是説,人類的活動不是單純的生存,而是生活,生存是基於物質而存在的,生活卻是一種比較高的境界,是在生存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生活就存在於我們的身邊,並且每一個人都是生活的導演,那麼,生活是什麼樣的呢?

當你呱呱墜地的時候,媽媽躺在牀上看着你胖胖的身軀,也沉浸在爸爸抱着你歡笑的快樂中;當你牙牙學語的時候,爸爸媽媽一個在左邊牽着你的手,一個在右邊搖着你纂緊的小胖手,教你如何走路;當你胡嚼蠻咽、手舞足蹈、天真爛漫的時候,媽媽在一旁督促着你多看會書,不讓你和夥伴多玩一會,而奶奶卻摸着你的頭,抱你到她的腿上,替你説好話,爺爺也趁勢説那麼幾聲,讓你多玩會……當你即將離開人世的時候,你是真不想離開這個世界,不想離開你的親人,不想離開身邊的一切,於是心裏會想着卻又沒力氣説出的話:“活着,真好!”

説這麼多,並不是廢話連篇,之所以説的這麼多,這麼細,我的本意是要每個人自己讀完之後就能將一個人的一生浮現在眼前,也並不是多麼苛刻,要求你如何如何,讓你有所觸動,然後引起共鳴,知道我究竟是什麼立意,而現在水到渠成了,只欠東風了。

從蘇格拉底到柏拉圖,再到亞里士多德,從老莊到孔孟,從理想國中的烏托邦到大同世界,無處不閃耀着中西文化的結合點,然而,中華文明相較之下,有其難以啟及的地方,更有其別具一格的文化魅力。

無論是在東方還是在西方,傳承人類發展是毋庸置疑。然而,自從“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儒家的正統思想一直統治中國兩千多年,以至於到了近代新文化運動時期,對其的認識陷入了一個極端,那就是絕對的否定,什麼打倒孔家店,反對舊文學,反對封建文化。

顯而易見,這樣的做法是不對的,我真搞不懂那些被公認的大文豪,會犯這樣低級的錯誤,或許我們應該站在歷史的角度去看待問題,畢竟那時候還沒有辯證法,馬克思主義大旗在中國這片大地上還沒有豎起來,因為馬克思主義是五四時的產物,五四以後才傳到中國的。就算是這樣,他們那能一點也不知道傳統文化的重要性。

白話文不是新文化運動的產物麼,《狂人日記》不是第一片白話文文章麼,魯迅先生揚言要打倒孔家店,其實他這是站着説話不腰疼,他這樣的做法就比如蓋樓房,他站在樓房的中間説要把地基拆了,在他上方接着重起爐灶。他也不是提倡拿來主義麼,關鍵是權衡輕重,哪些應該拿,哪些不應該拿,恰恰是中國傳統文化在這裏起到潤滑劑的作用。試問,難道這一塊塊由文字所組成的磚不能算是中國傳統文化?再問,倫理道德難道他們沒有用嗎?接着問,文人所使用的語言以及理解語言的能力難道不是傳統文化所賦予的……當然,傳統文化的弊端他們否定,這是無可厚非的,在這不再討論,更不鞭辟入裏了。

胡適不是推崇世界主義麼,主張走向世界,也是極力反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就拿《嘗試集》來説,雖説是吸收了西方文化的產物,卻也是在傳統文化的基礎上的,如何理解,且想一想,嘗試是要有老底來嘗試的,不是空説嘗試就嘗試的,而嘗試的老底説白了就是中國傳統文化。話説到這,不免讓我憤憤不平,憑什麼説不要就不要,也不知道自己是什麼位置,譬如,文化革命的人站在竹筏上,振振有詞地説,我要造一艘新的船,這樣的人也不冷靜下來想想自己所處的環境,這是在茫茫苦海,是沒有着陸的地方的,談什麼創造。換言之,説成是修補還行,還説得過去,還算得上是批判的繼承,算得上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身為終身反動派的陳獨秀,縱觀其一生,少年反科舉,青年反清廷,再到反軍閥,反孔教,反舊文學,反國民黨獨裁專治,再到反共產國際肆意干涉,反對由自己親手創建的黨,他的一生是反對的一生,從未屈服。不論是對的錯的,他都反對,不愧是大家。

我已從反面説明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可傳承性,並論證了這幾個大文豪的不足,而這僅僅是我的一家之言,不然我也沒有那個膽子對其指手畫腳。

中國傳統文化中有一些相當有用的成份,無論是對過去,還是現在,以至於將來,都很實用,當今世界,“和諧世界”已深入人心。又如倫理綱常這些方面,成為道德約束的規範,除卻法制法規,道德便是約束社會的另位一隻手。所以説,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丟不得的。

人類要生存,就需要文化,中國人則需要中國傳統文化,適當的吸收西方文化也是有相當必要的,而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是世界其他文化所無法比膩的,比如説,詩詞歌賦,就是難以用別國的語言表達出來的,又如,書法這門藝術,也是中國文化的特產,其他國家卻很難理解,縱然是擺在其面前。

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朗誦稿 篇2

什麼是文化?著名作家餘秋雨講過一個故事:

在法國的一個陰雨濛濛的天氣裏,他和司機開車行駛在一個狹窄的小路上,小路只能容得下一輛車行駛。在他們的前面有一輛車開得很慢,使得他們無法快速前進,餘秋雨和司機都很生氣,司機在不停的鳴笛示意。前面的車窗裏有個小女孩一直看着他們,並向他們揮手。在經過一個拐彎處時,前面的車停下來了,一箇中年人下了車走過來對餘秋雨説,很不好意思一直讓你們開在我們後邊,為了不讓泥水濺在你們車上我們一路都開的很慢,我們覺得讓你們一直走在我們後邊很不公平,現在請你們先走。餘秋雨當時很震驚,這是什麼,這是一個國家的文化。他們本來可以很自在的行駛,可是他們沒有,而是在幹自己的事情時,還在考慮着別人,有種不自覺的東西在影響着他們,這就是文化。

文化是一個國家的靈魂,只有文化長存,一個國家才能興旺發達。都德的《最後一課》講的是普法戰爭時期,普魯士佔領法國首都柏林後,對法國人進行文化滲透和法國人對守住自己文化的抗爭。其中有句話是,只要我們的文化不死,我們總有站起來的一天。是的,區分不同民族的最重要條件就是文化,沒有了屬於自己的文化就沒有了屬於自己成長的血脈。我們中華民族是一個擁有五千年文明的國家,我們的祖先創造了燦爛而輝煌的文化。我們一直以身為炎黃子孫而驕傲,一直以我們的文化而自豪。可是在時代發展的今天,屬於我們自己的文化卻在逐漸遠離我們,成為我們遙遠的記憶。

其實朱七七作為一個很年輕的學者能夠為傳統文化的傳承而奔走而呼喊,我覺得本身是一個很令人感動的事情。我們的傳統文化之所以能夠走到今天,是有多少像她這樣的人用汗水和辛勞在默默守望。我覺得他們是我們民族的脊樑,用青春和生命在守護我們的心靈家園,我們的民族血脈。

我也從小受到家人的薰陶,對於傳統文化情有獨鍾。我也一直關注着我們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並把它視作我人生的一個理想。今天朱七七的講座更加堅定了我的信念,我覺得傳承和保護民族文化,知識分子首當其衝,責無旁貸。我很佩服文化保護的舉旗人----賈平凹,默默地在這條路上耕耘,不為時代的金錢利益所誘惑,不為眾人的不解所羈絆,遍訪全國即將消失的古村落,為非物質文化的保護搖旗吶喊。賈平凹是一個緘默的,有良知的,有責任的學者。

我喜歡蒲劇,對蒲劇有特殊的感情,所以今天聽了來自運城蒲劇藝術家的表演格外興奮。蒲劇裏有很多的歷史故事,會教給我們很多知識,帶我們領略那個遙遠年代裏人們的思想。近些年來,由於政府的支持,蒲劇事業能夠得以繼續發展,一批優秀的蒲劇演員也相繼進入人們的視野,比如王藝華,武俊英,孔祥東,景雪變等等;蒲劇事業後繼有人,梅花獎,杏花獎多次被年輕新秀抱入懷中。但是,蒲劇也面臨像其他劇種一樣的發展難題,怎樣和現代快節奏的生活相融合,怎樣為戲曲的發展培養後繼人才,怎樣為戲曲的演出獲得廣闊的市場。這是我們應該思考的,因為戲曲是我們傳統文化的瑰寶,是我們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繼承和保護戲曲文化是當前一個刻不容緩的時代課題。

沒有深刻傳統文化積澱的人,不是一個優秀的人;沒有一定傳統文化意識的人,不是一個合格的人。使自己成為一個有傳統文化氣質的人,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不可操之過急,不可氾濫無邊,而是慢慢吸收,慢慢品嚐,慢慢消化。做一個傳統文化的守護者,因為沒有傳統文化,就沒有我們中華民族得以維繫的紐帶,就沒有我們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血脈和靈魂。

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朗誦稿 篇3

中國傳統文化,最具魅力的莫過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經過幾千年的延續和發展,形成了我泱泱大國的民族精神,並倍受世界各民族的推崇。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具有不朽的地位,有着光輝的作用。發揚中國傳統文化有利於人們正確對待人與人,個人與集體之間的關係;善於區別真、善、美與假、醜、惡,並能作出正確評價與判斷;培養愛科學、愛勞動、守紀律、有禮貌、誠實、勇敢、尊師敬長、孝敬父母、團結友愛、助人為樂、勤勞節儉、見義勇為等優良道德品質和良好的行為習慣。

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中的埃及,雖然歷史比中國早一些,但先後被波斯、羅馬、阿拉伯帝國所征服,其文化也被阿拉伯文化所代替;古代印度,其本民族歷史的文字記載早已喪失殆盡;古巴比倫,作為一個國家的名稱早已在歷史上消失,其文化也被中斷。人類文明的四大發源地,有三個都先後衰落了,或者分裂成許多國家,唯獨中華民族的歷史和文化的發展綿延不斷,經久不衰,世代相襲,至今仍然屹立於世界的東方,始終保持着旺盛的延續力,這是什麼道理?原因方方面面,但其中有一個重要的根由,就是中國不僅有着共同祖先遺傳下來的血統,而且有着共同的優秀文化和美德傳統。就是這血統與傳統,繁衍、培育、造就了世世代代的炎黃子孫;就是這兩統影響着、凝聚着人口眾多的中國社會的穩定運行,維繫了社會和諧;就是這兩統的凝聚性與延續性,使中華民族祖德與祖魂代代相傳。

傳統美德教育是前人經過五千多年不斷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的結果。

我國是有幾千年文明歷史的古國,刻苦耐勞一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勞動創造了世界,勞動創造了人類。古往今來,湧現出多少勤勞向上的名人,成為世人學習的楷模。

但據調查,現在的中小學生,愛勞動、有較好勞動習慣的約佔1/3,另外的2/3是不愛勞動或不太愛勞動的。有些孩子,懶得鋪牀疊被,懶得洗襪子、洗手絹,懶得收拾書包、收拾桌子,甚至於懶得洗臉、洗腳,連喝水也懶得自己倒。過去的公子哥兒、嬌小姐什麼樣,他們也差不多了。

事實上,家長重視對孩子從小培養熱愛勞動品質的並不多。 現在,我國幾千萬個獨生子女家庭中,有不少家庭把獨生子女視為“小太陽”,凡事都圍着獨生子女轉。現在的青少年學生大都是獨生子女,處於幸福家庭,優越的生活環境,祖輩父輩們過多的照顧、寵愛、放任和袒護,致使獨生子女從小就以家庭“小皇帝”自居,養成了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不良習慣,產生了父母寵愛自己是天經地義、本該如此的錯誤思想。而一些學校為了迎接科技挑戰,只顧傳授科技知識和能力,卻嚴重地忽視了對學生進行民族精神與民族道德素質的培養。結果,智能上去了,德能下來了。一些青少年思想品質出現問題,見利忘義、騙財害人,不講人格、不顧國格;自私自利、損害公德;虐待父母、不講孝敬的非道德現象時有發生,民族形與民族魂,遭到嚴重的扭曲。要遏止和消除這些社會的非文明、非道德現象,除採取綜合治理的辦法外,還必須進行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而傳統美德的教育除了家庭、學校的教導以外,更需要整個社會的配合。

二十一世紀,人類第三次站在了世紀的起跑線上,未來的中國面臨嚴重的挑戰,迎接跨世紀的挑戰,關鍵在於人的素質。試想一下如果未來的接班人連修身也做不好,更不用説什麼“齊家、治國、平天下”了。

所以,應當站在培養21世紀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的戰略高度來認識和理解開展傳統美德教育的重要意義。 提高學生道德認識,使他們知道懂得什麼是美德,什麼是非美德,從中能正確分辨真與偽、善與惡和美與醜,知榮辱、明愛憎,讓學生實踐良好。

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朗誦稿 篇4

中華文明有着悠久的歷史,博大精深的文化。

若從黃帝時代算起,已有五千年了。在這漫漫的歷史長河裏,它給我們留下了最精美的傳統文化。有着藴含美麗傳説的傳統節日,精美的民間工藝、光輝燦爛的文學名著、大氣磅礴的字畫藝術、典雅唯美的民族戲曲等等,總之中華的傳統文化形式多樣,內容豐富。

要提起傳統文化,成長於文化從遠古走向現代,從民族走向世界。它代表着過去,也代表了未來,在我眼中他是彌足珍貴的歷史精華,是中華民族凝聚力的象徵,是華夏兒女對美好理想、智慧、道德與追求的嚮往。

斷層期的現代人多數沒有什麼清晰的概念,而我對漢家衣裳特別獨鍾。漢服;這個集聚了中華4500多年的歷史,而滿清入關,漢服又中斷了300多年,如今身為華夏兒女還有多少人知道這個大氣華麗的美麗衣裳,有多少人還認識這是我們的漢裝華服,還常常承受諸多子虛烏有的罵名,有人説它是日本的和服、有人説是朝鮮服、還有人説是古裝,實在可笑,身為炎黃子孫,卻不知道漢服乃和服之祖,這種本民族文化的精髓,泱泱華夏、文明千古,怎麼能就這麼被遺忘呢!

中華民族是由56個民族組成的多民族大家庭,除了漢族,而其他55個民族遇到重大節日,通常都會穿上自己的民族服飾,越南、德國、英國、埃及等任何一個有點歷史的國家和民族。日本有和服,朝鮮有朝鮮服,滿族有旗袍、藏族有藏袍……而現在的我們穿得西裝革履,但在傳統節日的時候竟然沒了自己的漢家衣裳。

實在不願我華夏衣冠倒靠日本人去宣揚,作為華夏兒女請記住吧,曾經有一個時代叫漢唐,有一條流河叫長江,有一隊圖騰叫龍鳳,有一件羽衣名叫霓裳。

中華的漢字漢語也具代表意義。(漢字、漢語、對聯、謎語、歇後語、成語、射覆、酒令等……)最喜歡的還是詩詞歌賦,很特別,韻味深遠,清靈的感覺。看多了那些詩詞,覺得那些古人的才情是現代人無可比擬的。很佩服他們,為了寫好一篇文章或詩詞,每一個字都很用心去想,還找一些典故,我想這種精神是值得我們去學習的,也是現在很多人做不到的。

也常常把自己想象成文人墨客的樣子,托腮冥思,覺得那些傳統的文字,詩詞就是一副意境高遠的中國畫,用流動的眼眸,欣賞藍天白雲;又覺得是一首清朗圓潤的古曲,可以閉目凝神,聽鶯歌燕語……我眼中的文學應該像李白那樣有豪情萬丈。“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有李清照的哀婉。“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也該是陶淵明的怡然自得,超凡脱俗閒適的心態。“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我也很欣賞徐志摩的柔情,席慕蓉的細膩、三毛的真實親切、林微因更是一代才女,他們的思想精華我想這輩子都吸取不完,頓悟不息,對於他們的內心世界我更是充滿了好奇,我想也許我暫時不理解,但是在這些知識分子的薰陶、引導下,我的視野也會逐漸開闊、思考角度也會拓寬吧!文學太絢麗、太多彩,既深刻又內涵。像一盞明燈,照亮前進的道路;又像一縷清風,抹去我眼中的晨霧;像一場及時的甘霖,滋潤我乾涸的心田。

身在現代的我們走在時尚潮流的前端,可以隨處可見流行網絡語,也可以通過電子網絡訊息知道很多國際前端的事物,但是別忘了在追逐科技創新的信息時代,持有一顆優雅寧靜的心。別忘了那些深刻在歷史長河中有我們不可丟棄的歷史文化和文學藝術。説到藝術,首先讓我想到的便是古典樂器了。

對於古典樂器,中國的古典樂器更是數不勝數,音樂更是動聽、唯美。“古琴、嗩吶、蕭、竹笛、笙、揚琴、琵琶、古箏……等等”這些裏面我比較熟悉的就是古箏了,一弦一音,按五聲音階排列,唐宋時有弦十三根,後增至十六根,十八弦,二十一弦,二十五絃等,目前最常用的規格為21弦。因音域寬廣,音色優美動聽,被稱為“眾樂之王”,亦稱為“東方鋼琴”。

記得白居易的《夜箏》 寫過這樣一句話“紫袖紅弦明月中,自彈自感闇低容。弦凝指咽聲停處,別有深情一萬重。”古箏的音樂柔美,清雅,因樂曲的變化而呈現出不同的風貌,以清新中不失莊嚴,淡雅中不失通俗的獨特風格。

聆聽時令人充分得到寧靜,空靈、飄逸,悠揚動聽的古曲,會帶給你一個與眾不同的音樂意境。彷彿是一個久遠的約定,當那清淨如水的音符在這夜色裏飄起,空靈悠遠的足音,久久的迴盪在心中,心靈一片意外的寧靜,很美……很美。

中華民族的統文化真的很豐富。歷史、飲食、宗教、科技、教育、建築、文學、風俗、藝術…我們作為中國青年一代,應該很好地繼承和發展祖國傳統文化,把優秀中華文化應奉獻給人類社會。從遠古走向現代,從民族走向世界。它代表着過去,也代表了未來,在我眼中他是彌足珍貴的歷史精華,是中華民族凝聚力的象徵,是華夏兒女對美好理想、智慧、道德與追求的嚮往。

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朗誦稿 篇5

妃色的歲月在時光的空隙中漸漸沉澱下來,一聲銅質編鐘渾厚而清亮的敲擊,穿越中華民族五千年陳跡斑斑的記憶,響在華夏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不屈的中國傳統文化在傳承之路上屹立不倒,歷經代代坎坷,最終在斑駁的老牆上靜靜綻放泫然的美麗。不知從何時起,我走進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世界,而後對它的鐘愛和痴迷也成為了我生活的一部分。漸漸地,我從中感悟到一個古老的國度點燃的文化之火。

對於傳統文化的闡釋,讓我有第一感觸的是“孝”與“忠”。談起這,我不得不提起我高中所學的《陳情表》。“烏鳥私情,願乞終養。臣之辛苦,非獨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見明知,皇天后土實所共建”。對於“以孝治天下”的泱泱晉國。“孝”的意義可想而知。孔子曾曰:何為孝?即繼承先父之志。從古至今,“忠”和“孝”已成為中國人論好男人的標準。“忠”於事業,“孝”於家庭。在我的理解中,一個標準的好男人就是在家庭和事業上都成功的人,事業的成功是一個男人夢想實現終身奮鬥的結果,是實現個人價值的標誌。儒家學説裏曰:“孝者,所以事君也”。孝的適用範圍遠比忠來的廣大,這絕不僅僅是對父母而言,更更要的是對君父、授業解惑的老師。因此,“忠”即“孝”的一部分,那自古忠孝不能兩全的説法便不攻自破。

源遠流長的文化長河孕育中,褪去華麗的外衣,大浪淘沙,留下的一筆永久的財富,那便是五千年的沉澱—愛國情懷與民族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歷來為世人所推崇,感悟中國的傳統文化使我們一方面增強了愛國主義情感,另一方面也培養了我們的社會責任感。歷代民族英雄身上所體現的愛國主義精神讓我牢記“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使命。我想起了先秦哪那些宣揚禮儀仁道的先哲們,想起了“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誓不休”的文天祥,想起了那正直廉潔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清官海瑞,想起了救國救民拋頭顱灑熱血的戊戌六君子••••••

他們為了國家,為了自己的信念,付出了生命,這種膽魄值得每一個華夏兒女去膜拜。

剛健有為、自強不息,這是我從中國傳統文化中學到的有一個價值觀。“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句話給了很好的詮釋。自古以來,不論在天災還是人禍面前,中華兒女從不屈服和放棄。面對各種挑戰而不喪失鬥志,敢於向一切自然與社會的危害和不平進行頑強抗爭,永遠保持着不屈不饒的精神,在我的人生中,需要這種自強不息的精神,在實現人生價值的問題上,我更應該做到“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這種對真理的執着追求。

瑰麗的詩篇是我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尋到的又一個收穫。我聽阮籍呼號“天下無智者,使豎子成名”而哭,那是魏晉的憤恨之淚。我在“草色遙看近卻無”中感受到春的氣息。在劉禹錫的“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的事故變遷後,我又展望了“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的蓬勃景象。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鐵骨錚錚,岳飛“壯志飢餐胡虜肉”的豪情壯志,都讓我深深的沉醉。流芳百世的不只是他們絕妙的詩句,還有他們的忠肝義膽,就像秋之落葉,那般返璞歸真。

道德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核心,是中國文化保持長久生命力的重要因素。三綱五常: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仁義禮智信。我內心深處情有獨鍾的是感恩。兒行千里母擔憂,記得懷揣着大學錄取通知書離家之時,母親很早為我起牀煮餃子,之後父母懷着希望與憧憬把我送上火車站,一直到現在每次離家,父親還是以一樣的方式送我,每次的電話那頭總是囑咐我、關心我,從沒有訴説過自己的苦,在此我想再道一聲:“感謝你們!”

或許久久地回味於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裏難免會汲取一些浩然正氣吧,中華五千年沉澱的獨有的忠孝、愛國民族魂、瑰麗詩篇、道德也值得我們受用一生。宛如冬天裏徹骨寒風,落拓不羈。這些精神,於是化為血液,流動在文化的全身,於是成為烙印,鐫刻着中華的文明,於是成為一種永恆的文化流轉。徜徉於中國傳統文化的海洋裏,不知何時,我走進了它的世界,幸福的我流連於它的世界裏,找不到出口。此時,僅需一杯清茶,伴隨着傳統文化流入心田,就可以領略到傳統文化的無窮魅力。

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朗誦稿 篇6

談起中國的傳統文化,我就不得不從我們的歷史開始説了。

中國至少也有五千年的歷史了。在這五千年的歷史中,我們的先祖用智慧和汗水創造了現在萬人矚目的華夏文化。

其實,中國的傳統文化要比其他國家的文化更受歡迎。只是我們自己國家的人對國外文化更加青睞,甚至以為什麼東西只要不是中國的就是好的。對此,我有些不解。我為什麼不在別人來我們這裏取經的同時,把我們自己的文化發揚的更加光大嗎?

雖然我有諸多的不滿,但是凡事都要講究證據。那麼,我就來把中國文化受的委屈和獨特魅力列舉出來一些,讓你們看看你們的無知讓我們的歷史文化受到了多大的傷害。

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傳統節日,碰巧前一段時間韓國把端午節申請為自己國家的非文化遺產。那麼我們就來説端午節吧!我們國家的端午節是從戰國時期就開始流傳下來的節日,是為了紀念戰國時期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的。

這原本是眾所周知的事情,本不必拿出來説,但是碰巧韓國的端午節得到了國際的認可,所以有很多人都認為端午節是韓國的節日。這一消息散播出來,就馬上得到了很多人的認可,反對的人可算是寥寥無幾。但只要是懂歷史的人都知道,韓國的端午節是在戰國以後的才流行起來了。所以不懂歷史的人就不要亂説了,趕緊回去補補歷史吧。別在這裏不懂裝懂了。

衣食住行,衣排第一位,那就來説説華夏的漢服吧!但在説漢服以前,先給大家講一個故事吧——記得在唐朝時期,有一位波斯的商客來長安遊玩,在長安街上看見一個穿着絲綢的官吏,就驚訝的説:“您的衣服做工真精細,隔着五件紗衣,我還能看見您胸前的痣。”那位官吏聽了以後笑着説自己的自己穿了七件。

波斯商客連連稱奇,之後又試穿了唐裝,覺得很舒服,就在長安定購了很多的衣服帶會了波斯國。當時的日本和韓國與唐朝交好,兩國使者見波斯國商客很是喜愛唐朝的服裝,自己也試着穿了一次唐服就覺得唐服寬鬆舒適,就連忙回到自己的國家,讓人在唐服的基礎上做一些改動讓人看起來與唐服很相似。所以今天我們才回覺得漢服與日本和服還有韓國的朝鮮服很相似。至於現在有些人説,漢服是抄襲日本和服還有韓國朝鮮服的説法,那根本就是不切實際的漫天空談。

歷史,是由文字記載才能流傳千年,現在,我再來説一下文字吧!早在3000多年以前,我國就有了世界上最早的文字。這些文字是刻在烏龜和扁平的骨頭上的,所以叫做甲骨文。而現在所流傳的文字,都是在甲骨文的基礎上做的改動。在唐朝時期,是日本與中國交好的鼎盛時期,那時候日本還沒有自己國家的文字。

於是日本使者受天皇的委託請求大唐皇帝,給他們創造屬於他們自己的文字。由於是在漢文的基礎上做的改動,所以日文和漢字很是相似。至於現在有些人説,中國人不僅抄襲鄰國的節日和服裝,還抄襲鄰國文字一類的話,都是無稽之談。

説了這麼多,我們應該知道,自己國家的傳統文化一點也不比外國的差。當然,我還有一些沒有説到,比如:震驚世界的四大發明,色香味俱全的中國美食,博大精深的唐詩宋詞元曲,百看不厭的明清小説,妙手回春且不傷身的中國醫學,流傳千古的四大戲劇,修身養性的太極拳,尊老愛幼的優良品德……

雖然我舉了很多中國的傳統文化,到那也只是傳統文化的皮毛。傳統文化的真正精髓,還是在於為什麼很多民族的傳統文化都淹沒在歷史長河的時候,是什麼支撐着華夏傳統文化在驚濤駭浪、危機四伏的歷史長河中依舊安全的行駛着、閃耀着。

如果,你正眼對待自己國家的文化,並把華夏文化發揚光大,那麼你就會發現你一直引以為豪的外國文化在華夏文化面前是多麼的渺小。

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朗誦稿 篇7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上午好。

我是來自高一(1)班的謝點點。今天我國旗下演講的題目是《傳承中華文化》。

同學們,《名偵探柯南》《海賊王》這些著名的日本動漫你們一定不陌生吧!少女時代,

Exo這些韓國著名歌手組合你們一定很熟悉吧!再説到美國的好萊塢影片,貝克漢姆,梅西等運動明星你們也一定耳熟能詳。豐富多彩的文化構成了這個美麗絢爛的世界。隨着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文化交流的逐漸頻繁,外來文化漸漸融入了我們的日常生活,對我們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但是同學們你們在追逐外來文化的同時,是否忘記了,忘記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漢字,忘記了瑰美華麗的詩詞歌賦,忘記了古代先賢具有哲理的諄諄教誨。

浩瀚蒼穹,蔚藍天空,孕育了華夏五千年古老璀璨的歷史與文明。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傳統,天地之間,莫貴於民的民本理念,以和為貴,和合思想,革故鼎新,因勢而變的創新精神,富貴不淫,威武不屈的高尚氣節,扶正揚善,恪守信義的社會美德,無不凝結着前人的心血智慧和思想精華,無不包含着中華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無不積澱着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無不代表着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示。這些傳統的優秀文化精神,幾千年始終延續發展,成為維繫民族成員的心裏紐帶,成為振奮民族精神的力量源泉,成為中華民族延綿不絕的精神支柱,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的滋養,對中華民族自立於世界民族之靈起到了巨大作用。

近年來,“洋節熱”現象層出不窮,而許多人對我們的傳統節日卻有些冷漠,瞭解也甚少。20xx年11月,由韓國申報的江陵端午祭於巴黎時間24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確定為“人類傳説及無形遺產著作”。一度沸沸揚揚的中韓端午之爭以韓國勝利而告終。為什麼韓國人能做到,而我們不能?為什麼同以端午文化為源,韓國端午祭有聲有色,而我們的端午已經淪落到只剩下一顆粽子呢?

同學們,挽救中國傳統文化已經刻不容緩。而實現中華傳統文化雄起的主力軍正是作為新一代青年的我們,更是作為擁有一腔愛國熱血的天一學子的我們。我們要在廣徵博採的基礎上,廓清歷史文化發展脈絡,認真挖掘提煉傳統文化的有益思想價值。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把傳統文化與時代精神相結合進行新的文化創造。同時,把有益的外來文化同優秀的傳統文化結合起來,融入中國文化元素,打上中華文化烙印,形成中國氣派,中國風格,使中華文化始終立於世界文化發展的潮頭。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這世界的未來將由我們締造,讓我們在中華文化精神的薰陶下,刻苦學習,頑強拼搏,為中國傳統文化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吧!

謝謝大家,我的演講完畢!

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朗誦稿 篇8

從我們的祖先開始創造發明甲骨文開始,到老子、孔子、墨子等諸子百家盛況,再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都是無一不是中華文化貫穿始終、一脈相承,都是歷史責任,更是光榮使命;傳承和發展中華文化時不我侍,需多措並舉。

傳承和發展中華文華要創新體制機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於人民、依靠人民、惠及人民。因此要想實現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推動文化體制機制創新,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改革目標”,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不斷創新體制機制。要進一步深化體制改革,拆除制約文化發展的各種藩籬,解開捆住文化發展的手腳,文化自由地在市場遨遊、自主地呼吸新鮮空氣。

中華文明為何能屹立在世界的前沿時隔幾千年仍然璀璨奪目而光輝不朽?就是因為中華民族獨具的領先世界的道德文明和生命文化!就是因為中華文化揭示了事物的本質和宇宙自然規律!就是因為中華文化是圓融和諧的文化!投射到個人身上,就是有內涵,學識淵博、通曉古今、具有洞察力;就是上善若水,把握大道,能圓融和諧一切;就是極其閃光的人格魅力,一身正氣,具有凝聚力。

傳承中華文化,共築精神家園。讓我們攜手來,眾志成城,把中華文化傳承好、發展好,共同築牢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強大的文化力量。

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朗誦稿 篇9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親愛的同學們,大家好!

我是來自。今天,我要演講的主題是:弘中化傳統文化,展名校學子風采。

浩瀚蒼穹,蔚藍天空,孕育了華夏五千年古老璀璨的歷史與文明。“路漫漫其修遠矣,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激勵着多少中華兒女立志成才,報效祖國。“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的教誨激勵和成就了多少中華偉丈夫,民族大英雄。還有岳飛精忠報國的故事,林則徐虎門銷煙的壯舉,孫中山“天下為公”的胸懷,周恩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信念,都讓我們回想起中華民族一段又一段蕩氣迴腸的歷史。從古代的四大發明到如今的“神八”飛天,中國人演繹了多少了不起的神話!

梁啟超先生早就説過: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作為祖國未來接班人的我們,肩上的責任重大。因而加強文化素質教育,培養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是青年全面發展的需要。而中華傳統文化有着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優良傳統,它以其強大的生命力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英才,為世界的發展做出了寶貴的貢獻。因此我們有必要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讓其指引着我們大學生前進的方向。那麼作為大學生應該如何最大限度地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呢?

我們孝敬父母,用一杯淡淡清茶,一句貼心的問候,傳承着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尊敬師長,文明禮貌,處處體現着我們禮儀之邦的風範;我們努力學習,“敬業樂羣、臻於至善”,不斷把自己培養成為具有“信敏廉毅”素質的創業型人才。雖然我們現在能做的只是一些簡簡單單的平凡之事,但是我堅信,潤物細無聲,終有一天,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一定會深入人心。

我們是華夏兒女,炎黃子孫,是中華民族的新一代。黃河在我們的血脈中流淌,長城讓我們永遠剛強,“神舟”載人飛船使我們的天地無限寬廣。傳承了五千年的民族文化,正等待我們去發揚光大。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未來屬於我們,世界屬於我們,讓我們在中華民族偉大精神的薰陶下,刻苦學習,頑強拼搏,時刻準備着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鬥!

我的演講完畢,謝謝大家!

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朗誦稿 篇10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弟子規 聖人訓 首孝悌 次謹信 泛愛眾 而親仁 有餘力 則學文……”這朗朗上口的經典詩文《弟子規》一直被我們全市的中國小生誦在口裏,記在心間。在一遍遍誦讀中我們潛移默化地知禮儀、懂道理、親師友、孝父母、愛讀書、講誠信……《弟子規》就像陽光温暖着我們因被愛得太多而日漸冷漠的心靈;《弟子規》就像燈塔指引着我們被電視、網絡迷惑了的寶貴的理想;《弟子規》就像甘泉滋潤着我們小樹一樣飛快成長的身心。我們在每一段,每一句中汲取着中華傳統文化的營養。今天我要演講的題目就是我感受最深的一方面------誦經典《弟子規》 做守信好少年。

《弟子規》“信”這一章前兩句就是“凡出言 信為先”,提到守信古人的故事中就有許多讓我們深受啟發的。其中《曾子殺豬》的故事最為典型。曾子,又叫曾參,春秋時期魯國人,是孔子的弟子。曾子深受孔子的教導,不但學問高,而且為人非常誠實,從不欺騙別人,甚至是對於自己的孩子也是説到做到。有一次,曾子的妻子要上街,兒子哭鬧着要跟去,妻子就哄他説:“你在家等我,回來給你殺豬燉肉吃”。孩子信以為真。妻子回來,見曾子正磨刀霍霍準備殺豬,趕忙阻攔説;“你怎麼,你真的要殺豬給他吃?我原是哄他的”。曾子認真地説:“對小孩子怎麼能欺騙呢?我們的一言一行對孩子都有影響,我們説了不算數,孩子以後就不會聽我們 的話了”。他果真把豬殺了。曾子言傳身教以身作則,為後世傳頌。

古人一諾千金,言而有信為我們做了榜樣,而現代的人也因為同樣誠實守信告訴我們投機取巧的後果。一個士兵,非常不善於長跑,所以在一次部隊的越野賽中很快就遠落人後,一個人孤零零地跑着。轉過了幾道彎,遇到了一個岔路口,一條路,標明是軍官跑的;另一條路,標明是士兵跑的小徑。他停頓了一下,雖然對做軍官連越野賽都有便宜可沾感到不滿,但是仍然朝着士兵的小徑跑去。沒想到過了半個小時後到達終點,卻是名列第一。他感到不可思議,自己從來沒有取得過名次不説,連前50名也沒有跑過。但是,主持賽跑的軍官笑着恭喜他取得了比賽的勝利。 過了幾個鐘頭後,大批人馬到了,他們跑得筋疲力盡,看見他贏得了勝利,也覺得奇怪。但是突然大家醒悟過來,在岔路口誠實守信,是多麼重要。

兩個小故事,一個大道理,就是要告訴我們少年兒童從小養成誠實守信的好習慣,生活和學習中要遵守時間,與同學朋友交往時要真誠友愛,答應父母老師的事要努力做到,對待自己也要實事求是。墨子説過“言不信者,行不果。”只有我們言而有信才能取得學業的進步和未來的成功。所以我希望同學們和我一起時時誦讀《弟子規》,事事踐行《弟子規》,爭做新時代的守信好少年。

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朗誦稿 篇11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親愛的同學們,大家好!

我是來自。今天,我要演講的主題是:弘中化傳統文化,展名校學子風采。

浩瀚蒼穹,蔚藍天空,孕育了華夏五千年古老璀璨的歷史與文明。“路漫漫其修遠矣,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激勵着多少中華兒女立志成才,報效祖國。“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的教誨激勵和成就了多少中華偉丈夫,民族大英雄。還有岳飛精忠報國的故事,林則徐虎門銷煙的壯舉,孫中山“天下為公”的胸懷,周恩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信念,都讓我們回想起中華民族一段又一段蕩氣迴腸的歷史。從古代的四大發明到如今的“神八”飛天,中國人演繹了多少了不起的神話!

梁啟超先生早就説過: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作為祖國未來接班人的我們,肩上的責任重大。因而加強文化素質教育,培養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是青年全面發展的需要。而中華傳統文化有着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優良傳統,它以其強大的生命力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英才,為世界的發展做出了寶貴的貢獻。因此我們有必要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讓其指引着我們大學生前進的方向。那麼作為大學生應該如何最大限度地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呢?

我們孝敬父母,用一杯淡淡清茶,一句貼心的問候,傳承着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尊敬師長,文明禮貌,處處體現着我們禮儀之邦的風範;我們努力學習,“敬業樂羣、臻於至善”,不斷把自己培養成為具有“信敏廉毅”素質的創業型人才。雖然我們現在能做的只是一些簡簡單單的平凡之事,但是我堅信,潤物細無聲,終有一天,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一定會深入人心。

我們是華夏兒女,炎黃子孫,是中華民族的新一代。黃河在我們的血脈中流淌,長城讓我們永遠剛強,“神舟”載人飛船使我們的天地無限寬廣。傳承了五千年的民族文化,正等待我們去發揚光大。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未來屬於我們,世界屬於我們,讓我們在中華民族偉大精神的薰陶下,刻苦學習,頑強拼搏,時刻準備着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鬥!

我的演講完畢,謝謝大家!

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朗誦稿 篇12

是誰,在白露橫江的夜低低的呤着:“露從今夜日月是故鄉明。”是誰,在滄海橫流間為白話文開路,為新文化吶喊?

一代代仁人志士曾是那麼捍衞着我們的文化,可長城寂寞了,琵琶喑啞了,人們不再願“浪費時間”在這些傳統的慢文化,而是傾心於那快餐文化不願回頭,冷落了傳統,所以我語疾呼:紮根基於傳統,強吾身以外城文化!

時代滾滾的前進,愈開放國門,愈是讓我們感受到異域文化的不同,求之於詩,外國直白易懂,我們含蓄沖淡,求之於節日,外國搞的轟轟烈烈,像那萬聖節時的化粧舞會,聖誕節時家家一棵聖誕樹,而我國都只有中秋黃月,端午賽龍舟,比之他人,我國的確失於含蓄內斂,於是在時代的熱浪下,越年輕越熱衷於熱鬧喧囂的外國文化自是當然。

可對外國文化的熱愛並不等於拋棄自我啊!可殊不見拔地而起的建築哪還有飛檐雕花,廊腰縵回檐牙高啄之景,若説地少、為何西洋別墅遍地開花?殊不見多少大學生早讀四級英語,晚看《生命不能承受之輕》,或沉迷於波西米亞的異域風情中?金陵十二釵談出了人們的視線,張愛玲的小説因一部電影而再度的據飯後雜談,同是文化,為何傳統文化如此寂寥?是時代的快節奏拋棄了傳統文化,還是我們自己,不夠愛它?

答案自然是後者,這個社會依然有人效仿古人流觴曲水論畫閒談,依舊有人在為論語歷史的傳播而努力,事實上,傳統並未遠離,它在我們的心深處時刻等着我們——回家。

是的,我們需要外來文化,我們喜歡那種有別於自己的新奇的事物,但沒有了傳統,我們只能是逐浪的萍,天所依的落葉飄浮不定,葉落歸根,百川到海,只有傳統才是我們文化發展的最深的動力。

鋪牀涼滿梧桐月,月在梧桐缺處明,傳統文化就是這月,是我們生命中最初的美好,也許我們會熱衷於過聖誕節,看評電影,但永遠都應銘記:歷史的大河不能黯淡於我們手中,我們應做的是為傳統批上外城文化的大衣,讓它抵禦傷害走的更遠,但它永遠是不變的自己。

“不是我,而是風”,勞倫斯夫人如是説,迷失了路的我們,隨風一般變動的我們,何時才能為傳統找到回家的路?

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朗誦稿 篇13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我今天演講的主題是:中國傳統。

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我最喜歡川劇中的變臉。變臉藝術以其獨特的、奇幻的魔力,就像地心引力一樣,把我深深地吸引住了。

20xx年春節,一吃過晚飯,我就興沖沖的打開電視。我為什麼這麼激動呢,你們不知道吧。因為爸爸告訴我,今天的電視節目中有我最喜歡的變臉。

表演變臉的人一上台,台下就響起了熱烈的掌聲。變臉人肩披黑色的斗篷,身穿彩色的衣裳,腳套長靴。一臉的油彩,像面具一樣。變臉開始了。只見變臉人拿黑色的斗篷臉前面迅速一晃,瞬間,他就由藍色的竇爾敦變成了黑色的猛張飛;緊接着,他伸開五指,臉上一摸,這黑張飛又變成了紅臉的關公,威風凜凜。接下來,他一聲大吼,一個鯉魚打挺,又變成了白臉的曹操。然後,變臉人一個猛踢右腳,他的臉又變成了一張五彩的臉,再一猛踢左腳變成了一張沒有油彩的臉,再一猛踢右腳又變回了那張五彩的臉。台上精彩紛呈,台下喝彩聲、鼓掌聲經久不息,電視外的我也連連拍手叫好。

川劇變臉真是太神奇了。我相信你看了也一定會喜歡的。如果你想看變臉,就一定不要錯過今年的春節聯歡晚會喲!

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朗誦稿 篇14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親愛的同學們,大家好!

我是來自。今天,我要演講的主題是:弘中化傳統文化,展名校學子風采。

浩瀚蒼穹,蔚藍天空,孕育了華夏五千年古老璀璨的歷史與文明。“路漫漫其修遠矣,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激勵着多少中華兒女立志成才,報效祖國。“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的教誨激勵和成就了多少中華偉丈夫,民族大英雄。還有岳飛精忠報國的故事,林則徐虎門銷煙的壯舉,孫中山“天下為公”的胸懷,周恩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信念,都讓我們回想起中華民族一段又一段蕩氣迴腸的歷史。從古代的四大發明到如今的“神八”飛天,中國人演繹了多少了不起的神話!

有詩云:

梁啟超先生早就説過: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作為祖國未來接班人的我們,肩上的責任重大。因而加強文化素質教育,培養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是青年全面發展的需要。而中華傳統文化有着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優良傳統,它以其強大的生命力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英才,為世界的發展做出了寶貴的貢獻。因此我們有必要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讓其指引着我們大學生前進的方向。那麼作為大學生應該如何最大限度地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呢?

我們孝敬父母,用一杯淡淡清茶,一句貼心的問候,傳承着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尊敬師長,文明禮貌,處處體現着我們禮儀之邦的風範;我們努力學習,“敬業樂羣、臻於至善”,不斷把自己培養成為具有“信敏廉毅”素質的創業型人才。雖然我們現在能做的只是一些簡簡單單的平凡之事,但是我堅信,潤物細無聲,終有一天,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一定會深入人心。

我們是華夏兒女,炎黃子孫,是中華民族的新一代。黃河在我們的血脈中流淌,長城讓我們永遠剛強,“神舟”載人飛船使我們的天地無限寬廣。傳承了五千年的民族文化,正等待我們去發揚光大。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未來屬於我們,世界屬於我們,讓我們在中華民族偉大精神的薰陶下,刻苦學習,頑強拼搏,時刻準備着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鬥!我的演講完畢,謝謝大家!

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朗誦稿 篇15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

古人描繪的美好生活,,仙鶴長鳴,神鹿奔躍,日月輪迴,世代不息。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東方文化美德幾千年長盛不衰,文化是民族的生命,文化與民族共生共存,只有民族文化的復興,才有完整意義上的民族偉大復興。道德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靈魂,也是民族的價值觀,更是一個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標誌。傳統社會的美德教育往往最初從親緣關係開始,靠的是世世代代傳承下來。幼兒從小就感受到親情的薰陶:

中華傳統美德,是世代相傳並不斷調整和更新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為準則和風俗習慣;她既有強烈的歷史遺傳性,又有鮮活的現實變異性;她作為文化的基因,在每個中國人的血液中流淌;她無時無刻不在影響着每個中國人和自己的後代。

一個民族特有的民族精神,既是對民族傳統的繼承,又要不斷適應時代的需要,使歷史與現實相聯,使民族精神真正體現傳統精神和時代精神。

民族精神“重在弘揚”、“重在培育”,但在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過程中尤其要處理好繼承和創新的關係。繼承是前提,創新才是根本,是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永恆動力。作為一個民族的精神支柱,僅有歷史的傳承是遠遠不夠的。惟有創新,才能發展;惟有創新,才能不朽。歷史沒有止步,創新就不應該停止,民族精神也就不會終結。中華民族精神是與時俱進的精神,是歷史性和時代性的統一,繼承與創新的統一。它始終是發展的、前進的。在我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每一個重要歷史關頭,都會孕育出新的民族精神。無論是中國共產黨人在革命戰爭年代形成的“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紅巖精神”、“西柏坡精神”,還是建設和改革年代形成的“大慶精神”、“兩彈一星精神”、“抗洪精神”、“抗擊非典精神”等等,都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艱苦奮鬥精神的延續與昇華,是中國共產黨人與時俱進的時代創造。

正是這種閃爍着時代光輝的民族精神,造就了一大批具有先進思想並頑強奮鬥精神的傑出人物:林則徐、譚嗣同、瞿秋白、方誌敏、魯迅、雷鋒、王進喜、焦裕祿、孔繁森,他們為振興中華上下求索、矢志不渝,推動了歷史發展和民族進步,深刻地改變着時代的面貌,他們高揚着鮮明的時代精神,挺起了堅強的民族脊樑。這就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和力量。

漢唐氣象,時代華章。與中華民族邁向現代化的雄健步伐相伴,一種昂揚向上、與時俱進的時代精神正在神州大地激越弘揚。

一部中華五千年文明史,正是一部浩氣長存正氣磅礴的絢麗詩史,在這個歷史長河中,不斷有正氣人物,正氣故事出現。在我們宏偉壯闊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中,英雄人物、英雄事蹟也是層出不窮的,在他們的身上真正體現着中華民族的美德和社會公德,也張揚着浩然的民族正氣和民族精神,這些是我們對青少年學生進行公民道德和民青少年學生是祖國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在他們身上有沒有優秀的民族精神,是關係到社會主義千秋大業的大事。因此,我們一定要切實加強對青少年學生民族精神的教育,努力把其培養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

族精神教育的生動教材。只有不斷弘揚和培育符合時代特徵的民族精神,並用它來哺育下一代,我們的民族振興才會有希望。

愛國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是中華子孫的美德,愛國更是對中華民族精神的一種生動的詮釋。而中華民族精神則是中國革命勝利和建設的精神動力,是光照千秋的高尚情操,是偉大的中華之魂。

我的演講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朗誦稿 篇16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我是六年級(1)班的樑小雨,今天我所講故事的題目是《學習經典應從讀準字音開始》。

六年級上冊有篇課文叫《索溪峪的“野”》,大家還記得嗎?文中在描寫“山是野的”時有句話“……婷婷玉立,則好似‘窈窕淑女’”。我們當時在上這課時,常有同學説“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而只要有同學説“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就有同學笑,同學們為什麼一聽到“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就笑呢?想來大家一定是往歪裏想,不理解這句話的意思了。通過上個學期的學習,我們知道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是《詩經》,“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出自《詩經》中的《關雎》篇。原詩是這樣寫的“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聽老師説這首詩採用“比”“興”的寫法,主要意思是表現了一年輕男子對賢慧端莊,年輕貌美女子的思念之情。至於每個字,每句詩的意思,我就不説。坦誠講,按我現在的能力,也無法説清。《關雎》這首詩我們國中會學到,屆時我們一定要好好聽老師的講解喔。下面我就現學現賣試着給同學們講講“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這句話。

要真正弄懂這句話的意思,我們先要從讀準這句話開始。我們原來都讀“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其實這句話正確讀法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意思是“姿態美好而又善良文雅的女子,是君子很好的配偶。‘窈窕淑女’是指‘姿態美好而又善良文雅的女子’,‘逑’是指‘配偶’,而‘好’就是‘很好、好’的意思。如果讀成‘好逑’,就變成‘喜好、愛好的配偶’了。那也就曲解了整首詩的意思。”

類似經典的誤讀還真不少,如我們曾把《論語》裏的‘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中五個‘知’都讀‘zhī’,其實第五個‘知’應讀‘zhì’,它通‘智慧’的‘智’,是‘聰明、智慧’的意思。這句話的意思是説‘知道就説知道,不知道就説不知道,只有這樣的人才是聰明智慧的’。如果讀成‘知’,整句就變成‘知道就説知道,不知道就説不知道,這樣的人是知道的。’這顯然誤讀經典。當然,這句話我聽到我們學校某個老師都讀錯了,這實在不該。類似古詩詞中這種漢字通假的我們還學過《示兒》中的‘家祭無忘告乃翁’中的‘無’通‘勿’,這裏的‘無’就讀‘勿’音。再如影視作品中我們常見官員宣讀皇帝聖旨的畫面,聖旨第一句話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那些演讀聖旨官員的演員們都讀成‘奉天承運,皇帝詔曰’。不久前有古文專家説應讀成‘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類似經典誤讀的例子層出不窮,它等着你去發現,去糾正。

最後我再次強調,我們在學習經典時應從讀準字音開始,不要犯了“讀字讀半邊”“不懂裝懂”的錯誤。當我們不認字時,可查字典;不理解意思時可問老師或上網求教。大家一定要謹記先哲的話“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zhì’也!”

我的演講完了,謝謝大家!

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朗誦稿 篇17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大家好!今天,我要演講的題目是:中華出色傳統文化。

俗話説的好:“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中華傳統美德是中華民族經過五千年的文明發展,歷代流傳下來的寶貴的道德文化遺產,它包含了優良的民族品質,優良的民族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氣節以及高尚的民族情感……有許許多多的人對中華美德有着獨到的見解。

晁説之説過:“不信不立,不誠不行。”這就是中華美德——誠信。

父愛比山高,母愛比海深,這是中華美德——孝順。

魯迅爺爺曾經説過;“感謝命運,感謝人民,感謝思想,感謝一切我要感謝的人。”這就是中華美德——感恩。

華羅庚説過:“聰明出於勤奮,天才在於積累。”這是中華美德——勤奮。

盧梭還説過:“善良的行為使人的靈魂變得高尚。”這是中華美德——友善。

中華民族不但有着優良的美德,還有着豐富的歷史文化。

同學們,你們知道我國的四大名著有哪些嗎?讓我來告訴你吧!

四大名著有:《西遊記》《紅樓夢》《水滸傳》《三國演義》。它們個個都是作家嘔心瀝血的作品呢!還有流傳千百年來的歷史故事:屈原投江,孔融讓梨,司馬光砸缸……還有流芳百世的神話故事:嫦娥奔月,后羿射日,女媧造人……以及耐人尋味的寓言故事:揠苗助長,守株待兔,掩耳盜鈴……其中,我最喜歡的就是那《三字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他教會了我做人的道理。

無論是什麼中華文化,我們都應傳承下去,從現在開始:讀聖賢書,立君子品,做有德人;要行得正,坐得端;要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無私奉獻精神。努力學習出色文化,傳承傳統美德。

作為中華兒女,我們應該把這份屬於我們炎黃子孫的傳統美德傳承下去併發揚光大,同學們,讓我們一起努力,昂首闊步,向着和諧而文明的社會前進吧!

標籤: 朗誦 通用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yanjiang/langsong/wk88j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