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演講稿 >精選演講稿 >

關於弟 子規演講稿(通用19篇)

關於弟 子規演講稿(通用19篇)

關於弟 子規演講稿 篇1

欲治國先齊家,欲齊家先修身,欲修身先正心。

關於弟 子規演講稿(通用19篇)

《弟子規》這本書,是依據至先師孔子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姊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語行為中要小心謹慎,特別要講信用;然後要有一顆慈悲的愛心,對一切事物都平等博愛,善待天地萬物,自覺保護生態環境;更要主動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學習;最後在利用剩餘的時間和精力,來好好地學習其他有益的學問。

我們90年代的小孩,似乎每個人都呈現出不同於別人的個性。有的時候,我們愛去哪就去哪,根本不會跟父母説;有些時候,我們回到家裏,就一頭栽進房間裏,根本也不會跟父母説。其實,在背後的父母都隱含着無比的擔心。孩子在外邊的時候,擔心他是否迷路了,被拐了。我們根本不會想象到他們的焦慮,只會自己玩,不會想到別人的感受。我們愛我們的父母就該“出必告,反必面”,即出去的時候告訴父母知道你們去哪裏,回來的時候,要當面告訴父母我們回來了,讓他們放心。

曾經,我跟我的哥哥姐姐們相處,或許是因為我們玩得太熟了,所以我總愛直稱呼他們的名字。也許是因為習慣了吧,我叫他們名字時候,他們也不見怪,哥哥姐姐們也沒跟我説過什麼怨言。但其實,他們自己背後可能有些怨言,但卻不會跟我説任何,或許怕我難為。我愛哥哥姐姐們就該“稱尊長,勿呼名”,即稱呼長輩的時候,不要直稱呼他們的名字,要稱號“哥哥,姐姐,叔叔,阿姨”等稱呼,尊重他們,因為他們是長輩。

我最喜歡不分大小的跟長輩説話。有的時候,遇到我跟他們意見不同時,我總愛大聲反駁,不分尊卑。他們有時候也會教訓一下我,但我總是這樣子左耳入右耳出,不太理會。其實,他們內心也很不滿,但也不會狠狠地罵我,而我也不會想到這一點。我們愛長輩就該“尊長前,聲要低”,即與長輩説話的時候呢,聲音要柔和適中,不要大大聲音地駁回,雖然他們比不會很嚴厲地教訓,但其實他們內心也不好受的。

我們常常喜歡自出自入,“敲門”這個動作,我們根本大多數都不會用到。其實,別人的房間並不是可以讓你隨便進出的,有些人或許無所謂,但有些人卻很在意別人進入他的放假的。然而進別人房間前,不敲門是一種壞習慣。我們尊重別人就該“將入門,問孰存”,即在入門之前,應該先敲門問一下:“有人在嗎,我可以進來嗎?”不要貿貿然就跑進去。

……

《弟子規》裏的行為作則,就是作為學生,晚輩應該具有的規矩。我們要把《弟子規》中所賦予我們優秀品質的導向,跟着書內的作則好好學習,繼承我國傳統的美德。道德於現在社會是不可缺的,我們是祖國的花朵,所以我們必須學習《弟子規》內存在的良好品質,從而扎德育之根。

增城市鄭中鈞中學高一:凌韻儀只要天真_

關於弟 子規演講稿 篇2

尊敬的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講話的主題是踐行《弟子規》!

古人云:“百善孝為先”

一個人能夠孝順,他就有一顆善良仁慈的心,有了這份仁心,就可以利益許許多多的人。

《弟子規》中講到:“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意思是説:在家中,父母叫我們時,應該一聽到就立刻回答,不要許久才答應。父母有事要我們去做,就要趕快行動,不要藉故拖延,或者懶得去做。父母教導我們時,必須恭敬地將話聽到心裏。我們犯錯了,父母責備我們,應當順從並且承擔過失,不可忤逆他們,讓他們傷心。

《弟子規》中又講到:讀書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也就是説:讀書的方法要注重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這三點要實實在在的做到。

《弟子規》中還講到:事雖小,勿擅為;物雖小,勿私藏。

意思是説:事情雖然小, 不要擅自做主而不告訴父母和老師;東西雖然很小,也不要揹着大人偷偷地藏起來,

《弟子規》這些規矩看起來很簡單,看似平常無奇,但是我們不妨捫心自問,我們做到了嗎?

從這個月開始,我校將開展《踐行〈弟子規〉,好習慣養成教育》活動,希望同學們在活動中養成:良好的安全習慣、良好的衞生習慣、文明懂禮貌的好習慣、節能環保的好習慣、良好的學習習慣、熱愛集體的好習慣、愛護公物的好習慣、良好的生活習慣。學校將對優秀集體和個人進行表彰。

同學們,播種一種行為,收穫一種習慣;播種一種習慣,收穫一種性格;播種一種性格,收穫一種命運。讓我們從現在開始認真去踐行《弟子規》,修養自己的品行,做一個對祖國,對社會有用的人。

我的演講結束了,謝謝大家!

關於弟 子規演講稿 篇3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我今天演講的題目是——美好的精神食糧《弟子規》。

《弟子規》以簡潔的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的形式我們概括出來的精神財富,它教導我們,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其次在一切日常言語、行為中,要小心謹慎,要講信用;與大眾相處時要平等博愛,並且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學習,這都是很重要非做不可的事。

為人子,早上要儘量早起,晚上要晚點睡覺,因為人生的歲月很有限,光陰容易消逝,少年人一轉眼就成老年人了,所以我們要珍惜現在的寶貴的時光。

講到這裏,大家一定能猜出我今天要給大家帶來的話語了吧。沒錯,就是“朝起早、眠遲、易至、惜此時。”“在今天和明天之間,有一段很長的時間,趁你還有精神的時候,學習迅速辦事。”這句話是歌德説的,他説得沒錯,如果我們不珍惜時光,就浪費了我們生命中的大好時光,大家千萬別忘了“一寸光陰一寸金”吶。

為人子女,對父母要時時關心、處處留意。二十四孝中的黃香,為了讓父親安心睡眠,夏天睡前會幫父母把牀被扇涼;冬天寒冷時,會為父親温暖被窩,實在是值得我們學習。早晨起來要向父母請安,下午回家之後,要將今天在外的情形告訴父母,向父母報平安,使老人家安心。

是父母給了我們生命,我們要懂得感恩。對一個人來説,應該報答的最大恩情就是父母的養育之恩。我們應該知恩感恩。一個人能知恩感恩,孝心才得以萌生。正所謂“百善孝為先”嗎?

“孝”為會意字,一個“老”字,加一個兒子的“子”,合在一起就是一個“孝”字。老是指上一代,子是下一代,上一代跟下一代融成一個“孝”。所以,上一代和下一代密不可分。我們看這個字就好像一個兒子揹負着一個老子。

試想想,一個孩子如果沒有受過《弟子規》的教育,任由着自己的習氣來成長,長大以後,這個習氣已經變得根深蒂固了。因此,一個孩子的成長,如果沒有這種良善的教育,吃虧的絕對不只是這一個孩子啊!他會影響身邊所有的人,甚至是影響到孩子的下一代,所以,一定要學好這本美好的精神食糧——《弟子規》。

《弟子規》中講訴了太多的道理,讓我們再慢慢品味,從實際行動中驗證吧!

人人都學《弟子規》,如果我們都按照《弟子規》中的要求去做,那麼,我們的校園該是多麼的快樂、和諧,我們的國家會更加安定、和諧,讓我們為做過美好的明天而起努力吧!

關於弟 子規演講稿 篇4

上二年級的時候,老師帶領我們學習《弟子規》,在朗朗上口的韻文中,我懂得了許多深刻的道理。

入則孝

“孝”是什麼?媽媽總對我説,要做一個孝順的孩子,我也振振有詞地説:“我是孝順的孩子,有什麼好吃的東西我都留給爸爸媽媽吃……”可是學了《弟子規》“入則孝”篇,我才知道自己做得遠遠不夠。

比照“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來説,我做得真的是差遠了。以前,我總是不聽媽媽的話,媽媽吩咐我做事的時候,我總是嘴上説着:“嗯,來了來了。”身子卻紋絲不動,為這經常把媽媽急得不得了,可是我卻總改不了。還記得那個早晨,媽媽喊我起牀,我賴在牀上就是不起來,媽媽生氣地對我説:“兩分鐘後我再過來,如果你不起的話,我就把手伸進你的被窩!”兩分鐘後媽媽進來了,見我坐了起來,就走了。可是媽媽一走,我就倒頭又睡,直到爸爸又來叫我:“錚錚,快七點了,你還上學嗎?”我這才急忙起牀。自從學了這句話,我意識到了自己的不足,就像變了個人似的,媽媽一叫我,我都是馬上答應,跑去看看媽媽有什麼吩咐。另外,我還跟媽媽立下軍令狀:每天早晨六點半準時起牀。男子漢説到做到,媽媽再沒為起牀的事和我着急。

“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這句話告訴我們要做有誠信的人,答應別人的事,就應該努力做到。學這句的時候,讓我想到了借書的那件事。

我和對門的澤澤都很愛看書,我們經常互相借對方的書看,澤澤總是在規定的時間內還書,可是我,比起她來就差遠了。剛放寒假的時候,我借了澤澤一本《腦筋急轉彎》,答應一星期還她,可是回到家因為媽媽又給我買了別的書,我就把這本書忘在了腦後。一個寒假過去了,我忽然想起了這件事,可是,我連這本書的影子都沒見着,我把家都翻遍了,還是一無所獲。我問媽媽見沒見到這本書,媽媽一聽就火了,批評我不講信用,我心裏後悔極了。後來媽媽和我一起找,終於在我的牀縫裏找到了那本書,還給了澤澤。

……

從《弟子規》中,我懂得了很多很多,孝敬父母,尊老愛幼,謙虛謹慎,珍惜時間……我將謹記《弟子規》,讓它指導我的思想和行動。

關於弟 子規演講稿 篇5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第一次拜讀《弟子規》一書,是在單位工作時間,當時現場給每人都發了這本金色的小書,當時拿到手上,我先看到的卻是書上寫着的“新課標國小語文閲讀叢書”,我和同事談笑道:“國小生讀本,是要帶回家給孩子看的麼?……”直到一個休息日,出於無聊,我隨手拿起這本小書看了起來。但漸漸才發現它——《弟子規》的內容是如此精彩。

俗話説得好:百善孝為先。弟子規中的第一篇便是“入則孝”,這裏主要是教育我們要孝順父母、親人。讓我感觸最深的就是這一篇,按弟子規所言:“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短短的幾句話,以三字韻文形成,卻讓我慚愧萬分。原以為為父母買幾件衣服,做幾件家務就是對父母是“孝”,現在才發現什麼是“孝”我一點也不懂。反而想想父母對自己才是百依百順,言聽計從。平時在家裏,父母為了喊自己吃飯的時候,都是在“嗯嗯、啊啊……”的應付中,讓父母喊了一遍又一遍,而自己只是為了多看一眼手中的手機或者精彩的電視節目中。每次犯了錯誤的時候也不但沒有聽從父母的教誨,總有自己説不完的委屈,道不盡的藉口,和父母強詞奪理,談何做到“父母教,須敬聽”…………

其次就是第二篇“出則弟”也是告訴我們在外面的時候要尊師重長,要學禮、懂禮。還有“謹”、“信”、“泛眾愛”、“親仁”、餘力學文“一共八篇,每一篇都有它詮釋的意義,組成了這本小小的金色小書,組成了一個完整的道德系統,讀完這《弟子規》我不再笑它是國小生讀本,它將是我做人的準則,也是我們當代人都應該細細品讀的一本好書,通過它,你會發現自己習以為常或者自己認為都是對的言行,原來都是這樣或那樣的存在着。

在古時,《弟子規》是蒙學的課本,也許讓我們現代人也讀《弟子規》並不難,但是需要我們努力的是,能將《弟子規》實踐到我們的當代現實生活中,一直傳承下去!

關於弟子規演講稿範文

尊敬的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講話的主題是踐行《弟子規》!

古人云:“百善孝為先”,

關於弟 子規演講稿 篇6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想必這段文字大家早已耳熟能詳,我們會讀,會寫,會背,可是我們真的有用心去體會過這些話的意思嗎?“孝”是我們作為學生主修的第一門課,“入則孝”的意思是在家裏要善事父母。

“入則孝”這一部分都是規範我們在家裏對父母的言行舉止。對父母的態度不能專橫無禮;説話時要和顏悦色;冬夏季節要讓父母舒適,在飲食起居上照顧好父母;即使父母對我們的態度不好,也應孝順父母。

無論在什麼時候,都要在心裏想着父母。因為是父母養育了我們,我們欠父母的太多的恩情,我們只能以此為報。如果我們能以這樣的心去做,就是善事父母,這才是做人的根本,這才是學習“入則孝”的意圖。

父母對我們的恩情永世難忘。所以我們要儘自己最大所能去回報父母。父母在世時我們把最好的東西留給父母;父母去世後我們要守孝三年,三年裏,應杜絕酒肉,居處住所要固定。“出必告,反必面”父母是最關心我們的人,如果他們不知道我們幹嘛去了,就會擔我們,讓父母擔心,也是不孝的。反過來,如果我們讓父母知道自己在哪,在幹什麼,父母就能把我們把好處想,會替我們加油,這很利於我們事業的成功。這句話讓我改變了許多。

俗話説“百善孝為先”。孝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歷經幾千年的悠久歷史。歷史上還有二十四孝作為我們的典範。所以,我們要把“孝”發揚光大。雖然我們現在做不了什麼,但是孝可以通過各種途徑來表達:我們可以在學校認真聽講;在考試中取得好成績。父母看見我們那一張張認真聽講的臉,一張張成績優異的卷子,也會十分高興。這也算我們對父母的小小的回報。

孝,其實是一種有效的互動,是長輩和小輩之間愛的交流。它的範圍非常廣,然而,究其本質,孝,就是要做到不讓父母擔心,讓父母事事順心,為父母慮,替父母憂。人都説“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而父母為我們付出的又怎能是滴水?我們對父母的付出只是滄海一粟。

關於弟 子規演講稿 篇7

巍巍章山腳下,悠悠石亭江畔,矗立一所有着百年辦學歷史的名校-----什邡市實驗國小,她是我的母校。五年前,我讀一年級,一踏入校園,最醒目的就是學校教學樓的根根石柱,上面刻滿的字,我好奇的瞅着,只認識其中的幾個字。從那時起,每天沐浴着清晨縷縷的陽光,我們就開始咿咿呀呀的吟誦那些柱子上三字一頓的《弟子規》了。

一晃五年過去了,那些柱子上的句子早已倒背如流,銘刻於心。我爺爺是個喜歡讀書的老人,鶴髮童顏,髯白且長。他常常讓我和他背誦接龍《弟子規》。我們背得那樣順暢,背完後,爺爺總會和我説很久的話。有的話至今我才慢慢明白其中的意思。爺爺説:“《弟子規》是古代聖賢的智慧結晶,是教育子弟養成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若能認真地閲讀《弟子規》,真正瞭解其中的含義,將會使你受益匪淺。”

閒暇之餘,我喜歡一遍又一遍地細讀那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句子,體味那也許需要一生去體味的意藴。漸漸地,我發現其中的道理看似小,卻是我們最無知和薄弱的地方。古人訓誡做人要孝順父母、友愛兄弟、關懷朋友,都因為心懷感恩。

“恩欲報,怨欲忘,抱怨短,報恩長。”這些足以讓我心悦誠服,古人云:“受人滴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弟子規》讓我們知道感恩。感恩給予我們生命的人、感恩給予我們知識的人、感恩給予我們

衣食的人、感恩給予我們住所的人、感恩曾經批評過我們的人。將別人的愛永記於心,把別人的美德汲取。完善自己,感動別人。

百善孝為先。行孝是為人子的本分,但我往往注重以大行而實孝,卻不曾注重細小。而《弟子規》恰恰就告訴我們行孝必須從細小入手,要做到孝心常在,而非一時之念想。

人生在世,品行不是天生的,它須在幼小的時候開始培養。《弟子規》中要求我們先端正品德。其中包括孝、悌、禮、仁、等。在做到這些後,它又教了我們一些學習方法,不但要認真學,還要實踐,這樣才能真正地讀好書,成為有用之才。

讀了《弟子規》之後,我才發現,以前自己習以為常或自己認為對的言行,原來都這樣或那樣地存在着不足。我知道,這樣的一個學習過程,不僅是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思想昇華的過程。

我想,一個人活着就要講點道德,有點品位,這才贏得別人的賞識。而《弟子規》中所講的道理,正是教人倫理綱常的最基本的常識,在當代仍然影響着更多的人,教育我們如何做人。人生中重要的不是生命的表象,而是生命的本質。人生百態,最重要的就是品行,欲做事,先做人。文明健康的品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才是真正的自我歸宿,是照耀心靈永恆的陽光!我在細細品讀《弟子規》的同時,也帶走了我心靈上的塵埃。有人曾這樣説過:

播下思想的種子,便收穫文字;

播下文字的種子,便收穫行為;

播下行為的種子,便收穫習慣;

播下習慣的種子,便收穫人格;

播下人格的種子,便收穫命運。

《弟子規》其中的禮儀規範是做人的根本。就像大樹,只有根扎得牢,樹才會長得茂盛。做人,只有將最基本的道德建立起來,一個擁有謙虛恭敬仁慈博愛的心的人,才會在今後的生活、工作中立於不敗之地。

關於弟 子規演講稿 篇8

小時候,媽媽教我背《弟子規》,那時候的我就像順口溜那樣一下子就背出來了,但裏面的意思,我卻不懂。上國小了,老師教我們背《弟子規》,還耐心的給我們講意思,那時的我,似懂非懂。上六年級了,我自己鑽研《弟子規》,這時的我,不僅背得熟,還懂得了許許多多做人的道理。

《弟子規》,是人類經過幾千年的流傳,眾所認的“最有價值的書”,它們是人類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結晶,是一些光輝的、就有永恆價值的精品。書可以讓我們陶製性情,涵養氣質,培養人格智能有着;替移默化的作用。

《弟子規》這本書讓我從一個無知的兒童,變得知道尊敬長輩,老師,關愛小朋友……

《弟子規》裏面的每一句話都使我受益匪淺。而感受最善的則是出則悌這一篇章。其中“兄道友,弟道恭,”給我的感受最深。原來,我經常和弟弟搶電視,搶零食,搶玩具,經常鬧得不可開交。而讀了《弟子規》後,我就做什麼事都讓着弟弟,而弟弟也對我十分尊重。

記得有一次,我正津津有味地看我最喜歡看的電視劇時,而偏偏在這個時候,弟弟又哭又鬧的説他要看動畫片,我不想給他,為什麼都要讓着他呢?可轉念一想,《弟子規》裏面謙讓比自己小的孩子,於是,我説:“給,你看吧!”弟弟興高采烈地拿着遙控器,臉上突然從陰轉晴了。還巴結的説:“姐姐真好,姐姐真好!”我心想:原來謙讓別人才能得到別人的尊重。

而“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這句話,讓我得到了家人們的誇獎和讚賞,也讓我養成了尊老愛幼的好習慣。原來我不管是吃飯還是做別的事,只想着自己,可看了《弟子規》後,我在做各種事的時候,都讓這長輩,和小輩,它們都誇我懂事了,長大了,成為了一個懂得關心別人、為別人着想的大女孩兒了。

高爾基説過:“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而《弟子規》這本書正是證實了這句話。讓人類的品性在道德中昇華,讓生命變得更具有價值!

關於弟 子規演講稿 篇9

《弟子規》,它是中國舊時的蒙學課本,相傳是清朝李毓秀所着。它主要記載了聖人對學生的訓示。讓我們體會先人智慧的同時,不僅可以瞭解古文化知識,還教育我們如何孝敬父母、如何禮貌待人、如何為人處事……

這本書大概是説了:我們要關心自己的兄弟姐妹,要關心自己的長輩,還要懂得該怎樣做人。

我讀了《弟子規》最令我深刻的部分是:“不離牀喪三年居處變酒肉絕。”這句話使我感受到了:古人原來對自己父母的喪禮是這樣重視的,父母死了之後要三年不能喝酒,吃肉,這三年裏他們要把屋子變得簡樸,樸素,不能有一點兒富貴的東西出現。但換回我們現代人能這樣做嗎?絕對不行!他們只能喪一個星期,過了一個星期,他們就到處去玩,喝酒吃肉類。現代人也不會把屋子變得樸素。

“冠必正,紐必結,襪必履,俱緊切”這句訓示教育我們外出時衣冠齊整。例如上學吧,一個人衣冠齊整,讓別人看上去就覺得這學校的校風一定很好,但如果一個人頭髮不整齊、校服的鈕釦沒扣好,讓別人看了就誤認為這學校的校風很差。所以一個人的形象很重要。現在的社會,你的形象也可能決定你的前途。假若兩個人同時去面試,學歷一樣,其他條件差不多,但一個衣冠整齊,講求衣服的衞生;一個不注重自己的衣着,穿起衣服歪歪斜斜。你説老闆會選誰呢?當你找工作面試時,別人不但看你的學歷、能力

關於弟 子規演講稿 篇10

為了加強學校的德育工作建設,豐學習弟子規的體會與感受富校園文化,根據教育局的安排,我校號召全校師生誦讀《弟子規》。學習聖人經典,傳承民族經典文化的讀書學習活動在我校開展。現在,學生誦讀、學習《弟子規》的情景給我們的校園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在師生誦讀、學習的過程中,使我受到了身心的洗禮與教育。

我從學習《弟子規》有四點體會:

第一,做人要懂得感恩。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對一個人而言,應報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養育之恩。所以《弟子規》第一章就是《入則孝》,感恩之心最先體現在一個"孝"字上。"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這些都是孝順父母的基本要求,但我卻有很多做不到。平時感到做得不錯,可仔細回想,做得並不是盡善盡美。學習弟子規的體會與感受

第二,待人接物要懷着恭敬之心。佛法裏説人有四種恩德必須報答:父母、師長、國家和眾生。上面已經提到了父母之恩;老師的恩德,啟發我們的智慧非常的大;今天如果沒有國家,沒有一切的施政,我們就沒有辦法生活在安定的社會裏頭;我們今天所享有的一切,都是一切眾生努力才有的結果。時常懷着感恩之心,念念想着別人的恩德,人才不會那麼自私,不會有那麼多的不滿和怨言,人才會活得開心,社會才會和諧。

第三,為人要謙虛。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朋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要想讓別人喜歡與你相處,你的態度首先要恭敬,行動上要多為他人着想。"為他人着想是第一等學問","人情練達皆文章",所謂做人難,不就是難在這裏嗎?我們有時候會覺得敏感度不夠,其實是缺乏平日的訓練。《弟子規》讓我知道在平時的一些小事上,在人前人後,在獨處時都要持恭敬的態度,恭敬才會成為一個人自讓更多的人得到快樂和幸福!為社會和諧和穩定出自己的一份力!

第四,要找準人生目標。《弟子規》教人向善,長養人的德行,目的是讓人活得有意義,而我也是想從《弟子規》學到做人的智慧。人生是一個過程,過得如何很大程度取決於選擇什麼樣的目標。"唯德學,唯才藝,不如人,當自礪;若衣服,若飲食,不如人,勿生戚。學習弟子規的體會與感受"從這句經文讓我明白了要以"德學"和"才藝"為重。

學習《弟子規》,我想不僅是一個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昇華的過程,對一個人的成長來説,是十分必要的,特別是對於國小生來説,更需要這樣的經典為他們指路、引航,讓他們從心中愛周圍的人,愛這個世界。學習的過程是一個認同的過程,而對自身產生的影響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例如,我們學習《弟子規》,背誦下來不是很難的事情,但真正對人產生有益的影響,那會需要很長一段時間。學習《弟子規》,就是要把聖人的教誨貫徹到生活中,落實到一言一行中。然流露的品質。

《弟子規》給我的生活一個指導,一個方向,讓我學會了什麼是知足,知道了享受現在生活的快樂同時又有積極人生目標的人才是真正幸福的人,其次,看了復旦大學教授-錢文忠講座我深深地感受到不僅自己要去學習《弟子規》而且要不時的把自己的行為和《弟子規》的要求對照,看看哪些做到了,哪些差距還比較遠,我要從小事情,小細節做起。要繼續努力完善自己,讓自己的快樂帶給周圍的人,《弟子規》講述的是我們身邊的學問,我們學習聖人經典文化,是教育學生及自己的子女從國小會為人處事的根基,所以作為教育工作者,更應學習、解讀、實踐這一經典,使聖人經典文化代代傳承下去!

關於弟 子規演講稿 篇11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今天我要演講的題目是《國學經典弟子規》。

《弟子規》這本書是少兒誦讀經典之一,是古代聖賢的智慧結晶,它以無盡的思想光輝指引人們在茫茫的歷史長河中前進,是教育子弟養成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若能認真地閲讀《弟子規》,真正瞭解《弟子規》中的含義,它將會使你受益非淺。以下是我閲讀此書後的點滴體會。

人生在世,品行不是天生的,它須在幼小的時候開始培養。《弟子規》中要求我們先端正品德。其中包括孝、悌、禮、仁、忠等。在做到這些後,它又教了我們一些學習方法,不但要認真學,還要實踐,這樣才能真正地讀好書,成為有用之才。我讀完《弟子規》後,再衡量一下自己的品行,確實有一定的差距。

在孝方面,現在想起自己的過去,雖然沒有做過對父母不住的大事,但對他們也沒有盡過多少孝心,反而他們對我千衣百順,照顧到家,我想得到的東西,想方設法地滿足我。父母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覺得應該的,有時,父母過於關心自己,哆嗦了幾句,反而責罵他們,討厭他們,那多不應該啊!我的兄弟姊妹較多,經常不顧及父母的感受,因為一些小問題而爭執,在一旁的父母看見了,多難過呀。現在自己既為人子女,又為人父母,該做些什麼呢?

一方面,作為子女,應按《弟子規》所講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最起碼做到這些,才能對得住苦養自己成人的父母。另一方面,自己作為孩子的母親,應正確引導子女誦讀《弟子規》,讓他們慢慢品出其中的真諦,潛移默化,從小養成良好的品行,為日後健康成長奠定良好的基礎,這也是作為父母最大的收益。

另外,我對書中提到的“寬為限,緊用功。工夫到,滯塞通。心有疑,隨札記。就人問,求確意。”這幾句話,感觸最深,亦是受益非淺的。因為這幾點也是我在學習和工作中做得最不足的地方。如有時領導佈置做的工作,總是拖拖拉拉,不到最後一刻都不想去做,就算做,也是馬馬虎虎的。有時遇到不懂的問題,不但沒有記錄下來,深入研究或查閲資料,而且也沒有虛心向別人請教,含糊了事。這兩種錯誤都是我經常犯的,這樣的工作效率通常不高,甚至被領導批評。在讀過了《弟子規》後,我終於明白了我的缺點所在,若今後能按照它上面所説的去做,相信我的工作效率會更上一層樓。

我想,一個人活着就要講點道德,有點品位,這才贏得別人的賞識。而《弟子規》中所講的道理,正是教人倫理綱常的最基本的常識。今後,我還會深入內心地反覆讀誦《弟子規》,從中學會做人處事的道理,真正孕育出正人君子的品行。這樣既可打造健康、和諧社會,也可提升自己的修養,何樂而不為?

關於弟 子規演講稿 篇12

寒假裏,老師讓我們去自學國學知識,建議我們先去背《三字經》、《弟子規》、《千家文》、《千家詩》這些國學典籍,今天,我就來説説我背弟子規的體會吧。

《弟子規》原名叫《訓蒙文》,是清代李毓秀寫的,主要講的是要對父母孝敬、對兄弟友愛,言行謹慎,做人要誠實守信,對他人仁慈博愛,還要多學習,多讀書,向聖人學習。《弟子規》中有一段話:“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讀此,勿慕彼;此未終,彼勿起”。意思是讀書的方法是要注重心到、眼到和口到,要專心致志,一本書開才始讀,不要又想看別的書。

而我讀書時,總是忘了做到這三到,有時看書時不夠專心,一邊看書,一邊想我家養的兩隻小白兔怎麼樣了?它們愛吃的蘿蔔吃光了沒?它們現在是在睡覺還是在搶東西吃?想到這,我就坐不住了,忍不住要去兔籠邊瞧瞧,結果,什麼內容也沒記到腦海裏。

讀了《弟子規》這段話後,讓我更加體會到讀書不專心,效率就很不高,花很多時間在學習上,結果仍學不好,今後我讀書時一定要做到心到、眼到和口到,以較少的時間獲得最好的學習效果。這就是我學習《弟子規》後的一點體會。

關於弟 子規演講稿 篇13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我是來自福建省柘榮縣城關國小的。今天我演講的主題是《讀弟子規,做文明人》。

我記得有這樣一段話:“播下思想的種子,便收穫文字;播下文字的種子,便收穫行為;播下行為的種子,便收穫習慣;播下習慣的種子,便收穫人格;播下人格的種子,便收穫命運。”我覺得《弟子規》就是一部播撒種子的中華典籍,一部中華禮儀美德的範本。

《弟子規》,顧名思義,這是作為學生的規範。它是中國古代聖賢的良言,是中華民族幾百年來的精髓。它原名《訓蒙文》,是清朝康熙年間的秀才李毓秀所做,它用最簡短的文字,把一個人如何孝敬父母、友愛兄弟、立身處事、待人接物、修身治學等進行了概括和揭示。有句話叫“細節決定成敗”,而《弟子規》就是教導我們要重視生活行為的各個細節,把小事做細、做好,才能成就大事。例如“事勿忙,忙多錯,勿畏難,勿輕略。”是指做事情不要慌張,不要畏難;“房室清,牆壁淨,几案潔,筆硯正。列典籍,有定處,讀看畢,還原處。”講的又是良好的日常生活習慣的養成;“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教會我們的是如何做一個孝順的子女。

人生百態,最重要的就是品行,欲做事,先做人。文明健康的品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才是照耀心靈永恆的陽光!《弟子規》以無盡的思想光輝指引人們在茫茫的歷史長河中前進,讓我們一起用心去感受它的魅力,用意去品味它的文明,把聖人教誨貫徹到生活中,落實到一言一行中,讓中國傳統美德再放異彩!

關於弟 子規演講稿 篇14

《弟子規》的禮儀標準是做人的基礎。就像一棵大樹,只有當它的根扎牢了,它才能茁壯成長。做人,只有建立最基本的道德,一個有謙虛、尊重、善良、博愛之心的人,在未來的生活和工作中是立於不敗之地的。如果一個人的願望是武斷的,他不會被別人接受,他的生活也不會幸福。在學習了《弟子規則》後,我覺得我有責任和義務在正確理解中國古代文化的基礎上傳承這一文化瑰寶。我真誠地希望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都能意識到這一點,從我們班級教育的每一點做起,幫助每一個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生活在中國的每個人都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文化畢竟是一個不斷傳遞的過程。就像一個語文老師説的“不管是貴族子弟還是山裏的村民,不管是懂一點字還是一個字都不會讀,他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體現了儒家文化的修養”。這句話,我感覺越來越深。一個觀念在中國延續了幾千年。這裏的人哪裏不受影響?

雖然傳統文化在近代遭受了許多災難,但她在中國仍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傳統文化將是我們的基礎,它將使我們的社會更加繁榮和強大。

關於弟 子規演講稿 篇15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第一次拜讀《弟子規》一書,是在單位工作時間,當時現場給每人都發了這本金色的小書,當時拿到手上,我先看到的卻是書上寫着的“新課標國小語文閲讀叢書”,我和同事談笑道:“國小生讀本,是要帶回家給孩子看的麼?……”直到一個休息日,出於無聊,我隨手拿起這本小書看了起來。但漸漸才發現它——《弟子規》的內容是如此精彩。

俗話説得好:百善孝為先。弟子規中的第一篇便是“入則孝”,這裏主要是教育我們要孝順父母、親人。讓我感觸最深的就是這一篇,按弟子規所言:“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短短的幾句話,以三字韻文形成,卻讓我慚愧萬分。原以為為父母買幾件衣服,做幾件家務就是對父母是“孝”,現在才發現什麼是“孝”我一點也不懂。反而想想父母對自己才是百依百順,言聽計從。平時在家裏,父母為了喊自己吃飯的時候,都是在“嗯嗯、啊啊……”的應付中,讓父母喊了一遍又一遍,而自己只是為了多看一眼手中的手機或者精彩的電視節目中。每次犯了錯誤的時候也不但沒有聽從父母的教誨,總有自己説不完的委屈,道不盡的藉口,和父母強詞奪理,談何做到“父母教,須敬聽”…………

其次就是第二篇“出則弟”也是告訴我們在外面的時候要尊師重長,要學禮、懂禮。還有“謹”、“信”、“泛眾愛”、“親仁”、餘力學文“一共八篇,每一篇都有它詮釋的意義,組成了這本小小的金色小書,組成了一個完整的道德系統,讀完這《弟子規》我不再笑它是國小生讀本,它將是我做人的準則,也是我們當代人都應該細細品讀的一本好書,通過它,你會發現自己習以為常或者自己認為都是對的言行,原來都是這樣或那樣的存在着。

在古時,《弟子規》是蒙學的課本,也許讓我們現代人也讀《弟子規》並不難,但是需要我們努力的是,能將《弟子規》實踐到我們的當代現實生活中,一直傳承下去!

關於弟 子規演講稿 篇16

一個人能夠孝順,他就有一顆善良仁慈的心,有了這份仁心,就可以利益許許多多的人。

《弟子規》中講到:“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意思是説:在家中,父母叫我們時,應該一聽到就立刻回答,不要許久才答應。父母有事要我們去做,就要趕快行動,不要藉故拖延,或者懶得去做。父母教導我們時,必須恭敬地將話聽到心裏。我們犯錯了,父母責備我們,應當順從並且承擔過失,不可忤逆他們,讓他們傷心。

《弟子規》中又講到:讀書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也就是説:讀書的方法要注重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這三點要實實在在的做到。

《弟子規》中還講到:事雖小,勿擅為;物雖小,勿私藏。

意思是説:事情雖然小, 不要擅自做主而不告訴父母和老師;東西雖然很小,也不要揹着大人偷偷地藏起來,

《弟子規》這些規矩看起來很簡單,看似平常無奇,但是我們不妨捫心自問,我們做到了嗎?

從這個月開始,我校將開展《踐行〈弟子規〉,好習慣養成教育》活動,希望同學們在活動中養成:良好的安全習慣、良好的衞生習慣、文明懂禮貌的好習慣、節能環保的好習慣、良好的學習習慣、熱愛集體的好習慣、愛護公物的好習慣、良好的生活習慣。學校將對優秀集體和個人進行表彰。

同學們,播種一種行為,收穫一種習慣;播種一種習慣,收穫一種性格;播種一種性格,收穫一種命運。讓我們從現在開始認真去踐行《弟子規》,修養自己的品行,做一個對祖國,對社會有用的人。

我的演講結束了,謝謝大家!

關於弟 子規演講稿 篇17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我是來自福建省柘榮縣城關國小的。今天我演講的主題是《讀弟子規,做文明人》。

我記得有這樣一段話:“播下思想的種子,便收穫文字;播下文字的種子,便收穫行為;播下行為的種子,便收穫習慣;播下習慣的種子,便收穫人格;播下人格的種子,便收穫命運。”我覺得《弟子規》就是一部播撒種子的中華典籍,一部中華禮儀美德的範本。

《弟子規》,顧名思義,這是作為學生的規範。它是中國古代聖賢的良言,是中華民族幾百年來的精髓。它原名《訓蒙文》,是清朝康熙年間的秀才李毓秀所做,它用最簡短的文字,把一個人如何孝敬父母、友愛兄弟、立身處事、待人接物、修身治學等進行了概括和揭示。有句話叫“細節決定成敗”,而《弟子規》就是教導我們要重視生活行為的各個細節,把小事做細、做好,才能成就大事。例如“事勿忙,忙多錯,勿畏難,勿輕略。”是指做事情不要慌張,不要畏難;“房室清,牆壁淨,几案潔,筆硯正。列典籍,有定處,讀看畢,還原處。”講的又是良好的日常生活習慣的養成;“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教會我們的是如何做一個孝順的子女。

人生百態,最重要的就是品行,欲做事,先做人。文明健康的品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才是照耀心靈永恆的陽光!《弟子規》以無盡的思想光輝指引人們在茫茫的歷史長河中前進,讓我們一起用心去感受它的魅力,用意去品味它的文明,把聖人教誨貫徹到生活中,落實到一言一行中,讓中國傳統美德再放異彩!

關於弟 子規演講稿 篇18

在我的“書庫”裏面,有許許多多的書。當然,也少不了一些經典作品。如:《三字經》、《百家姓》、《水滸傳》、《西遊記》……我都非常喜歡看。但我感觸最深、最喜歡的書,還是《弟子規》。你知道是為什麼嗎?

這還得從我上一年級的時候説起。那時候我只知道《三字經》,不知道《弟子規》。有一次,我看到《三字經》書背後有許多同系列的經典書籍。當我看到《弟子規》的時候,就很好奇地問爸爸:“‘弟子規’是什麼意思啊?”爸爸説:“它和《三字經》一樣,也是一本非常經典的書。古時候的學生就稱為“弟子”,“規”就是‘規範、規矩’的意思。”

後來我就去書店買了這本書,認真地閲讀。從中我學到了許多學習和做人的道理。如:“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告訴我必須要勞逸結合,不能死讀書。否則是不會有成果的。還有“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告訴我讀書要用心去想,仔細去看,專心去讀。又如:“用人物,須明求,儻不問,即為偷。”讓我明白了借用別人的東西,應先徵得別人的同意,不能不説先用……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經典作品讓我享受閲讀快樂的同時,明白了許多道理。在以後的學習中,我會閲讀更多的書,做一個有用的人。

關於弟 子規演講稿 篇19

今年十一長假,我和媽媽沒有像往年一樣出去旅行,媽媽給我安排了經典國學的課程,其中學習了《弟子規》。“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這些熟悉的句子我已經熟記於心,它是一本終身受益的好書。《弟子規分七個部分,入則孝、出則弟、謹、信、泛愛眾、親仁、餘力學文。它主要記載了聖人對學生的訓示,熱、讓我們體會了古人的智慧,不僅瞭解古文化知識,還教育我們如何孝敬父母,如何禮貌待人,如何 養成好的習慣。

我背了《入則孝》後,改正了 很多缺點,現在爸爸媽媽的呼喚,我多能及時回答,不再慢吞吞的很久才回答。對於爸爸媽媽的教導和責備,我都會耐心的 聆聽和虛心接受,不再和爸爸媽媽強詞奪理。

“唯德學、唯才藝、不如人,當自礪、若衣服、若飲食、不如人、勿生戚”,使我明白了學習和品德上不如別人的話,要發奮努力,迎頭趕上去。而衣服和飲食上不如別人,不要放在心上,不可以產生攀比心。“衣貴潔、不貴華”,告訴我們穿的整齊乾淨就可以了。“對飲食,勿揀擇”告訴我們不可以偏食。

“過能改,歸於無,倘掩飾 增一辜“我們國小生犯這樣那樣的錯誤是難免的。要拿出勇氣,勇敢面對錯誤,知錯就改,不能因為掩飾凡下的錯誤就説謊,又犯下了另一個錯誤,會錯上加錯。

《弟子規》是我的良師益友,教我懂了很多知識,我會和它做一生的好朋友。

標籤: 演講稿 子規 通用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yanjiang/jingxuan/0xve7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