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演講稿 >精選演講稿 >

關於弟子規的演講(精選26篇)

關於弟子規的演講(精選26篇)

關於弟子規的演講 篇1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關於弟子規的演講(精選26篇)

大家好!我今天演講的題目是——美好的精神食糧《弟子規》。

《弟子規》以簡潔的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的形式我們概括出來的精神財富,它教導我們,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其次在一切日常言語、行為中,要小心謹慎,要講信用;與大眾相處時要平等博愛,並且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學習,這都是很重要非做不可的事。

為人子,早上要儘量早起,晚上要晚點睡覺,因為人生的歲月很有限,光陰容易消逝,少年人一轉眼就成老年人了,所以我們要珍惜現在的寶貴的時光。

講到這裏,大家一定能猜出我今天要給大家帶來的話語了吧。沒錯,就是“朝起早、眠遲、易至、惜此時。”“在今天和明天之間,有一段很長的時間,趁你還有精神的時候,學習迅速辦事。”這句話是歌德説的,他説得沒錯,如果我們不珍惜時光,就浪費了我們生命中的大好時光,大家千萬別忘了“一寸光陰一寸金”吶。

為人子女,對父母要時時關心、處處留意。二十四孝中的黃香,為了讓父親安心睡眠,夏天睡前會幫父母把牀被扇涼;冬天寒冷時,會為父親温暖被窩,實在是值得我們學習。早晨起來要向父母請安,下午回家之後,要將今天在外的情形告訴父母,向父母報平安,使老人家安心。

是父母給了我們生命,我們要懂得感恩。對一個人來説,應該報答的最大恩情就是父母的養育之恩。我們應該知恩感恩。一個人能知恩感恩,孝心才得以萌生。正所謂“百善孝為先”嗎?

“孝”為會意字,一個“老”字,加一個兒子的“子”,合在一起就是一個“孝”字。老是指上一代,子是下一代,上一代跟下一代融成一個“孝”。所以,上一代和下一代密不可分。我們看這個字就好像一個兒子揹負着一個老子。

試想想,一個孩子如果沒有受過《弟子規》的教育,任由着自己的習氣來成長,長大以後,這個習氣已經變得根深蒂固了。因此,一個孩子的成長,如果沒有這種良善的教育,吃虧的絕對不只是這一個孩子啊!他會影響身邊所有的人,甚至是影響到孩子的下一代,所以,一定要學好這本美好的精神食糧——《弟子規》。

《弟子規》中講訴了太多的道理,讓我們再慢慢品味,從實際行動中驗證吧!

人人都學《弟子規》,如果我們都按照《弟子規》中的要求去做,那麼,我們的校園該是多麼的快樂、和諧,我們的國家會更加安定、和諧,讓我們為做過美好的明天而起努力吧!

關於弟子規的演講 篇2

大家好!我演講的題目是《學〈弟子規〉以孝為先》。

沐浴在柔和的晨光中,耳邊傳來琅琅的讀書聲:“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聽着這親切的聲音,我不禁停下腳步,輕聲跟着讀起來。

我喜歡讀《弟子規》,它是中華民族幾百年來的禮儀精髓,是我們生活的典範,它讓我明白了做人的道理:在日常生活中,要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姐妹,要誠實守信、小心謹慎。和大眾相處要平等博愛,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如果有剩餘的時間與精力,要多向有德學的人學習。它把文明禮儀縮略成了24個字,教人們應該怎樣待人處世。

如果説《弟子規》是一本好書,我便是讀書人;如果説《弟子規》是一條河流,我便是魚兒;如果説《弟子規》是一片藍天,我便是翱翔的雛鷹。《弟子規》像清晨的第一縷陽光,它至真,至純;《弟子規》是引領孩子步入規範殿堂的老師,它至善,至美。

學了《弟子規》,我知道了百善孝為先。一個人能夠孝順,他就有一顆善良仁慈的心,有了這份仁心,就可以利益許許多多的人。很多人所理解的孝道一定要表現在大事上才為孝,方不知,小孝不盡,大孝難顯。“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是啊,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這是為人子女最痛苦的事。《弟子規》,從小做起,從孝做起。這是我學習《弟子規》以來最深刻的感受。講到孝,誰都會想到自己的父母。我們從一個嬰兒呱呱落地到長大成人,從吖吖學語到能在社會上立足,需要耗費父母多少心血啊!他們一邊工作養家餬口,一邊騰出時間來照顧我們,想自己所不能想,做自己所不能做。二十八年前,就像我們現在這樣的年齡,他們沒有一天懈怠,把近三十年的青春年華毫無保留的付出;他們無時無刻不在關心和愛護着自己的孩子,並且重複着一千遍、一萬遍的問題—好好吃飯、好好讀書、好好工作、好好相處......;但他們卻從來不讓兒女為他們擔心,每次也總是重複同樣的話—不用你們擔心,你們把自己照顧好就可以了......。是啊,我們的笑臉就是他們疲憊一天後最好的獎賞,我們的健康平安就是對父母最好的安慰。所有這些,都讓我體會到了“母愛的無私,父愛的深沉”。我偉大的父親,我善良的母親,我深深的向二老鞠躬,我永遠也報答不了你們的養育之恩,不敢忘記你們的諄諄教誨,我將用一生來履行對你們的諾言,用一生來孝敬你們......

父慈子孝,不一定讓我們的家富裕有錢,不一定有花園別墅可以住,但是,孝行卻可以建立天然和諧的秩序,讓我們活在安和樂逸的環境中。家,如果是一個人的堡壘,孝,就是堡壘下的基石。多一份孝心,家就多一份保障,讓我們用孝行把家鑄成固若金湯的堡壘。

讓《弟子規》點燃我們心靈的火把,讓她記載華夏兒女成長的腳印,讓經典永恆,讓愛永恆。

關於弟子規的演講 篇3

各位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

我是來自三(2)班的曉玲,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踐行<弟子規>,學會感恩》。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相信大家一定還記得這段熟悉的旋律吧。上學期,在老師的帶領下,我們一起學習了《弟子規》”入則孝“部分,至今仍對我影響很深。

孝道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然而對我們這些喜歡我行我素的獨生子女來説,我們又做到了多少呢?我們只會一邊玩電腦或做着手中的事,一邊聽父母嘮叨,但其實已經左耳進右耳出了;我們只會冬天的時候讓父母幫我們暖被窩,夏天的時候讓父母想辦法幫我們解暑;我們只會想方設法地溜出去玩耍,然後疲憊不堪地回來,卻還要父母幫我們端茶送水。

同學們,當你在享受這些幸福時刻的時候,可曾想到了感恩,可曾想到了回報。可能同學們會問:感恩?感恩誰?回報?又回報什麼?其實很簡單,感恩我們的父母,回報我們的父母。或許只是臨別時的一句叮嚀,或許只是見面時的一句問候,或許只是午後的一杯清茶……其實,只要我們留心,一個很小的細節都會讓父母記憶猶新,一個很小的動作都會讓父母倍感欣慰。

烏鴉反哺,尚知母恩。今我少年,孝道弘揚。同學們,讓我們從《弟子規》開始,讓我們常懷一顆感恩之心,盡我們的全力,使我們的民族美德再放光華!

關於弟子規的演講 篇4

初次接觸《第子規》,認為和兒時背的《三字經》一樣,不過是兒童的啟蒙教育而已,因此很是不以為然。聽完某位名家的幸福人生講座之後,才知道這是一本做人之道的寶典,淺顯易懂的文字藴卻含着做人的真理,不僅對於教育少年兒童,對於我們成年人如何經營我們的幸福人生,和諧的家庭有着重要的意義。

所謂“弟子”就是學生,活到老,學到老,做聖人的學生。“規”是什麼意思?就是規範、道理,做人應盡的道理,做人應盡的規範。

“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是《弟子規》的總綱領。只要我們認真地去學習、去感悟,就會明白許多的道理,為人處世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有了做人的準繩,在生活工作中就會有正確的判斷,及時糾正自己錯誤的言行。

“父母呼、 應勿緩、 父母命、 行勿懶、 父母教、 須敬聽 、父母責、 須順承”,在過去孩童都懂得的道理,我們現代人又有幾人能知曉呢?父親早年讀過幾年私塾,對我們的教育是嚴而寬,用餐時長輩不上桌,晚輩絕不可以動筷子,“長者先,幼者後”,有好吃的長輩先嚐。

所以,在我們的人生理念中,長輩就是太陽,我們是星星,永遠圍繞着太陽轉。父親老家在農村,生活非常貧困,爺爺奶奶生病時,母親把家中所有的積蓄和每月工資,全部拿出來給老人治病,而父母只好借債過日子。父母從沒有刻意要求我們姐弟孝順他們,而我們如今對父母都很孝順,耳渲目染父母的言行,對孩子來説是刻骨銘心的。

早年雖然讀過《三字經》、《道德經》,但讀而不知其意,聽了幸福人生講座以後,才恍然大悟,《弟子規》是十善的細化,是孔孟之學和大乘佛法的契合點。儒家講的“仁”與佛家講的“慈”是息息相通的。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我是以五戒十善來檢驗約束自己的言行。

然而五戒十善比較概括,具體運用到生活中有點不知所以然,所以常常犯小惡卻不能覺察,時常因為工作忙碌而忽視了別人的感受,話説出口不是很柔和,“怡無色,柔無聲”沒有做到,和同事討論問題,意見不統一,語調會不知不覺就提高了八度,“言語忍,忿自泯”沒有落實,學習《弟子規》後才發覺自己的缺點竟然有這麼多。

除了前面的兩條,自認為還算及格外,其餘每一條都有很多的不足,試想,如果時光倒退220xx年,當我們面對無邪而知禮的孩童,該是怎樣的汗顏。

有關弟子規的演講稿2

《弟子規》是根據《三字經》編寫的。其中的禮儀規範是做人的根本。就像大樹,只有根扎得牢,樹才會長得茂盛。做人,只有將最基本的道德建立起來,一個擁有謙虛恭敬仁慈博愛的心的人,才會在今後的生活、工作中立於不敗之地。就像畫畫,讓沒有繪畫基礎的孩子發揮想象創作是不會創作出一幅優秀的作品的。不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憑着自己的意願任意胡為,那他不會被別人接受,他的人生不會快樂。

我也沒有接受過正規傳統文化教育,在學習了弟子規後,我就覺得自己有責任和義務在正確理解古老地中華文化的基礎上將這塊文化瑰寶傳承下去。真心希望我們每位教育工作者能夠認識到這一點,從我們班級教育的一點一滴做起,幫助每一位學生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

算起來,真正意義上接觸傳統文化已經有一年的時間了。其實,這麼算也不見得正確,因為生活在中國大地上的每一個人都隨時受到傳統文化

相關文章:

這句話,我是感受越來越深。一種思想理念在中華大地上延續了幾千年,這裏的人民哪裏還可能不會受到影響呢?雖然傳統文化在近代屢遭浩劫,她還是在中國大地上有很強的生命力。

在我看來,《弟子規》包含了《孝經》《禮》等傳統思想,特別是在行動方面做了規範。所謂弟子規的規,也就是規範的意思。本來這本書是作為兒童啟蒙讀物的,大約和《三字經》的效用差不多。可是,我們現在的人,普遍缺乏這種教育,所以現在學習這本經典也是恰當的。特別是當今,社會倫理失綱,人心不古,有志之士呼籲重新定位我們的教育,突出人本思想,突出人文關懷,創建和諧社會,和諧世界,學習經典也就顯得尤其必要。

學習的過程就是一個認同的過程,而對自身產生影響則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例如,我們學習《弟子規》,背誦下來應該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真正對一個人產生有益的影響,那就需要時間了。一個人處世必定有一些原則,在他們潛意識中受到這些原則的制約。學習了《弟子規》,就是要把聖人教誨貫徹到生活中,落實到一言一行中。

學習《弟子規》,我想不僅是一個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昇華的過程。對一個人的成長來説,是十分必要的。愛周圍的人,愛這個世界。只有這樣,這個社會才變成和諧的社會,這個世界才變成和諧的世界。

關於弟子規的演講 篇5

今天在班會課我們學習了弟子規的知識,領悟了弟子規的含義,書寫了弟子規的精髓。有些同學對這些知識受益匪淺,但有些同學還對這些知識領悟的不太深。對於我來説,這些知識是寶貴的,是我現在做不到的,是我現在缺少的。

在飲食方面,學校中餐有三種菜,可我很少三種菜都吃,昨天不要這個,今天不要那個,這就是我挑食的壞習慣。在這個方面我就沒有做好。

在孝順方面,我做的也不是很好,我只不過是偶爾做做家務,有時不做,有時甚至為了一點小事和媽媽吵起來。現在回想起來,心裏有着一種愧疚感,媽媽生了我,養了我,對我有着羣山般,海洋般的恩,我們卻沒有一點報答,我們不報答,難道還有理由和媽媽吵架嗎?

在珍惜時間方面,我更沒有做到位。每節課下課,有時間不去做做題目,而是去和同學們嘻嘻哈哈;每天放學回來,有時間可以看會兒書,可我不能浪費一點看電視的時間;每個週末,做完作業可以預習或複習,可我卻是在看電視。這些不都是在浪費美好時光嗎?國小六年時間已如流水般逝去,我們不能再浪費國中三年的時間了。

這些都是我做不到位的,需要改正的。從《弟子規》中就可以反映出這些問題,從而改正。

關於弟子規的演講 篇6

《弟子規》使我懂得了許多許多。它讓我變得懂禮貌,學會禮讓;它使我懂得尊敬長輩,關心長輩;它使我們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它使我們懂得以理服人,不強詞奪理……不信,你看……

夏天一個炎熱的下午,我和媽媽坐公交車去公園玩。公交車上,人十分多。我和媽媽好不容易才擠景區找到了兩個位置。我慶幸自己運氣好。剛坐下沒多久,只見一位孕婦阿姨滿臉大汗地挺着個大肚子艱地上了車。忽然我腦子裏想到《弟子規》中説:“長着立,幼吾坐,長着坐,命乃坐。”阿姨年紀比我大,又挺着大肚子,肯定十分累。對,我應該讓個座。於是,我站起來對阿姨説:“阿姨,這個位置你坐吧!”説着我就坐到了媽媽那邊去了。阿姨見我如此客氣懂禮貌,連聲道謝。她剛想坐下來,另一位剛上車的阿姨眼疾手快,“咯噔”坐下,把位置搶走了。孕婦阿姨看了那搶位的阿姨一眼,皺了眉頭,挪開了,我和媽媽見此情景,不約而同的站了起來,請那位孕婦阿姨坐下。

我真想不通:連小孩懂得的道理,有的大人卻不懂。像這樣的大人們,真應該好好讀讀《弟子規》了。

原本我對家人的身體總是不知道怎樣去關心,自從我讀了《弟子規》以後,可不一樣了。《弟子規》裏説:“親有疾,及請醫,晝夜侍,不肯離。”

這次,奶奶到我家來玩,沒想到他老人家感冒了,只見奶奶面色憔悴,無精打采,四肢無力,連吃飯的胃口都沒有了。這下我可忙了:端起杯子倒來一杯開水,學者媽媽平時給我吹涼開水的樣子,撅起小嘴吹了幾下,感覺不燙了,遞奶奶喝,接着又送藥給奶奶吃。晚上,還給奶奶端熱水泡腳。第二天,奶奶氣色好多了。從此以後,奶奶逢人便誇:“我的孫女可真會關心照顧老人。”

以前,別人説我是小刺蝟,見誰就刺誰,現在大家都説我是有愛心的小貓,見誰就舔誰。大家都誇我懂禮貌得多了,懂事多了,自理能力強多了。這一切都歸功於《弟子規》。《弟子規》指導我們健康成長,它真是我的良師益友。我們要多讀《弟子規》,讓我們更瞭解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關於弟子規的演講 篇7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在中國好多人聽説過《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但是很少有人提起《弟子規》,前者更加註重於文化教育,但是《弟子規》才是中華五千年文明的結晶,教會了人們如何做人做事。在清代《弟子規》是作為國學課的啟蒙課本的,因為一個人只有先學會了如何做人才可能成為人才,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

《弟子規》篇幅不長,全文共計1080字,三字一句,一共五個部分。具體列出為人子弟在家、外出、待人、廚師、接物、求學應該有的禮儀和規範。首先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做到尊敬父母長輩,對兄弟姐妹一定要團結友愛,其次在日常生活中言行舉止要小心謹慎,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做人最重要的就是講信用,講仁義,講道德,換而言之就是做人一定要厚道。和大眾相處時一定要平等博愛,學會換位思考,須知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遇到有人德的人呢,一定要向他們學習,學習是一件崇高偉大的事情不應該有那麼多的想法。一個人只有掌握了文化和技能才能真正的立足於社會,這是亙古不變的真理,也是社會優勝劣汰的法則。

關於弟子規的演講 篇8

讀《弟子規》有感讀完《弟子規》,給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一句是:“無心非,名為錯,有心非,名為惡,過能改,歸於無,倘掩飾,增一辜。”

記得有一次我喝水的時侯,由於杯子沒有拿穩,不小心把杯子摔碎了,當時我想:“這回可慘了!爸爸回來一定會狠狠地訓我一頓的。”等爸爸下班回來,我一直躲着兇,沒有告訴他杯子摔碎的事。爸爸知道後,並沒有象我想象的那樣,而是跟我説:“一個人一生都會有做錯事情的時候,一些無心之錯,只要認識到錯了,以後引起注意就可以了。你摔碎杯子不敢告訴我,説明你已經認識到自己錯了,我就不會再批評你了,怕的是犯了錯誤而自己認識不到。”

通過這件事情,使我對這句話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一個人不經意間做錯了事,而自己又認識到並加以改正,是可以原諒的;而存心去做錯事或做錯事不去改正,就等於是錯上加錯,是不可以原諒的。”

關於弟子規的演講 篇9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按照鬱老師的要求,我們暑假期間要從《快樂暑假》上面自選5本以上的書來閲讀。我選的分別是《我愛你,中國》、《神話故事》、《科學童話》、《伊索寓言》、《中國漢字》還有《弟子規》,其中前面幾本,我每天都朗讀,而對於《弟子規》,父母要求我每天背誦一段,41段用了41天已經全部背誦完畢。

我感覺《弟子規》對我們生活很有幫助。它教會我們怎麼對待父母和長輩,也教會我們怎麼對待身邊的人和事情,甚至連怎麼穿戴吃飯、怎麼讀書、怎麼整理書籍都有很明確的要求。

有一次,有人按家裏門鈴,我正在玩IPAD, 媽媽讓我去開門,我坐着不動,媽媽就説“父母命,行勿懶”,我趕緊跑去開門了。我平時吃飯,不太愛吃冬瓜和木耳,家人又會從《弟子規》裏找到教育我的句子“對飲食,勿揀擇”。“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當我有時讀書不用心時候,我耳邊就有人會這麼説。

《弟子規》對於我們日常生活真的很有幫助哦!

關於弟子規的演講 篇10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弟子規》總序

張愛玲説,於千萬年之中,在時間的無涯的荒野裏,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就趕上了……讀《錢文忠解讀<弟子規>》這本書,給我的就是“剛好趕上”的這種感覺。雖説《弟子規》是一本啟蒙讀物,不過我要是在孩提時代就已經讀過的話,恐怕不會有多麼深刻的見解,甚至於會因為半知半解而淺嘗輒止,錯過經典。誠然,在適當的年齡讀相應的書籍也是很重要的。

以本人為例,相信現在很多學生跟我一樣,特別是理工類的學生,對文學經典幾乎沒有一點嗅覺,更別説文言文類的讀本了,平常肯定也沒怎麼讀過這類書籍,讀了也會是一知半解,很少會聯想到現實當中,產生自己的思考和見解。本書作者錢文忠先生風趣幽默,以全新的視角,藉助大量故事和案例,融入對現實的深層次思考,為我們解讀《弟子規》這一經典,使其所表達的思想更加淺顯易懂,耐人尋味。

本書按照《弟子規》總序的順序為我們見解弟子規,分別詳細的講解“入則孝”、“出則悌”、“謹”、“信”、“泛愛眾”、“親仁”、“餘力學文”這七個部分。百善孝為先,讀弟子規,我覺得關於孝,我還是做的不錯的,幾乎每兩天就給家裏打一次電話,跟爸爸媽媽聊聊身邊的人和發生的事,常常報喜不報憂,怕他們會過多擔心我,我希望他們過得開心幸福。在讀這部分時,常常不覺眼睛會澀澀的,覺得自己的父母很平凡但卻很偉大,老爸雖然會去小賭,但為人老實,勤奮,很愛我們,常常跟我説,“我努力賺錢,你也要努力讀書哦”。老媽每次吃飯都會把最好的夾給我們,雖然囉嗦,卻是滿滿的愛意,每次打電話,都會跟我説“別太省了,多吃點好吃的”,而我常常會回答“放心啦,你們在家才別太省,您兒子在學校生活的很好,一點都不省”。對他們的愛,我從不吝嗇表達,雖然對於一個男孩子來説,這着實會有點矯情,但我無所謂,因為我要讓他們感受到,他們兒子也是愛他們的。記得高中時每次回校前我都會給我媽媽和奶奶一個擁抱,記得去年幫老爸買了部手機後我在鎖屏界面上寫了“爸,我愛你”四個字。誠然,有一些方面我還是做的不夠好的,不過我會努力去做好,我知道《弟子規》教我們的不是紙上談兵,而是要我們實實在在去做到,因為説容易,做不易,對父母的愛,有些人很難啟齒而我比較喜歡直率點的表達方式。

《弟子規》幾乎囊括了我們日常生活中會遇到的事情,無論在過去還是現在,大到為人處世,小到行走站立,無論社會家庭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具有很高的指導意義,雖然有些部分已經不合時宜,當從中引申出來的思想精髓還是值得我們繼承發揚的。

最後,以《弟子規》中,我最喜歡的一句很美的話作為結尾,“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

關於弟子規的演講 篇11

我在開始時覺得學習《弟子規》枯燥無味,我想:難道我們還學習古代人跪來跪去嗎?但是,經過後來老師的講解和同學的熱情,我被感染了,也加入了學習誦讀《弟子規》的行列中。在《弟子規》中,我最為喜愛的是“信”這一內容,講述了作為一個人應該怎樣誠實守信。“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意思是:凡是説出去的話,誠信為先;欺詐別人或胡言亂語,那怎麼可以呢?誠信是一種美德,只有擁有想、誠信的人,才能擁有幸福的生活。還有一句是“聞過怒,聞譽樂,損友來,益友卻。聞譽恐,聞過欣,直諒士,漸相親。”意思是如果一個人聽到別人説自己的缺失就生氣,聽到別人稱讚自己就歡喜,那麼不好的朋友就會接近你,而真正的良朋益友逐漸疏遠退卻了。相反,那些正直誠實的有德之士,就會逐漸成為好朋友與你親近起來。

北宋詞人晏殊,素以誠實著稱。在他十四歲時,有人把他作為神童舉薦給皇帝。皇帝召見了他,並要他與一千多名進士同時參加考試。結果晏殊發現考試是自己十天前剛練習過的,就如實向真宗報告,並請求改換其他題目。宋真宗非常讚賞晏殊的誠實品質,便賜給他“同進士出身”。晏殊當職時,正值天下太平。於是,京城的大小官員便經常到郊外遊玩或在城內的酒樓茶館舉行各種宴會。晏殊家貧,無錢出去吃喝玩樂,只好在家裏和兄弟們讀寫文章。有一天,真宗提升晏殊為輔佐太子讀書的東宮官。大臣們驚訝異常,不明白真宗為何做出這樣的決定。真宗説:“近來羣臣經常遊玩飲宴,只有晏殊閉門讀書,如此自重謹慎,正是東宮官合適的人選。”晏殊謝恩後説:“我其實也是個喜歡遊玩飲宴的人,只是家貧而已。若我有錢,也早就參與宴遊了。”這兩件事,使晏殊在羣臣面前樹立起了信譽,而宋真宗也更加信任他了。

同學們,晏殊的這則故事不就是大家應當學習的典範嗎?我們缺失的不也就是這種精神嗎?

同學們,誠信是金,它是一艘能夠駛向希望與快樂的航船,它是一個能扇動我們偉大理想的風箏與翅膀,我們為什麼不能好好的珍惜它呢?同學,不要猶豫,拿起《弟子規》,跟着我一起去享受誠實守信帶給我們的寶藏吧!

關於弟子規的演講 篇12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啟蒙經典之一《弟子規》,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吧,有的甚至都讀上百遍,可以倒背如流了。記得第一次深刻了解《弟子規》時是在父母大學網的有獎知識答題時。為了更好的參加活動,每天都更加認真去讀《弟子規》並且很好用心地去理解書中的第字每句,每讀一遍,自己對《弟子規》又加深了一遍理解,總之每多讀一遍,收穫都會多一點。

《弟子規》這本書是少兒誦讀經典之一,是古代聖賢的智慧結晶,它以無盡的思想光輝指引人們在茫茫的歷史長河中前進,是教育子弟養成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若能認真地閲讀《弟子規》,真正瞭解《弟子規》中的含義,它將會使你受益非淺。人生在世,品行不是天生的,它須在幼小的時候開始培養。《弟子規》中要求我們先端正品德。其中包括孝、悌、禮、仁、忠等。在做到這些後,它又教了我們一些學習方法,不但要認真學,還要實踐,這樣才能真正地讀好書,成為有用之才。

關於弟子規的演講 篇13

我讀《弟子規》有一年多了,它指導着我成長,讓我有更多的知識以致於平常的生活和學習中,讓我受益匪淺。

《弟子規》中的每一個字都藴藏着極其深刻的道理,使我受益匪淺。古人用簡單的1080個字繪出人生中131件事,每件事都藴含着一個人生道理。“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是啊!父母生我養我,天天為我早出晚歸,不分日夜的奔波者,父母到了家裏一定是累了,我們為父母幹一些不值得一提的家務活,是應該的。我們應該盡心盡力的去為父母“服務”,因為父母給予我們不求回報的愛,我們這輩子也報答不了!

提起孝敬父母,我想我做的還不夠,每天放學回到家,爸爸勞累了一天,疲倦得不得了,而我卻因為作業而發着牢騷。“來,好兒子,給爸爸按按摩吧!”爸爸疲憊的聲音又在我的耳邊縈繞,“沒時間,沒看見我正寫作業呢嗎?”我不耐煩的應對着。我錯了,爸爸累還不是為了我,為了這個家?我就算是毫不猶豫的去給爸爸按摩,也不足以爸爸對我的付出啊!

“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在人的一生難免會有犯錯的時候,而我也不例外,每次做錯事的時候,總是要被媽媽説一遍。當然,我那不爭氣的淚珠,也隨之在眼角流落下來,看在我表面上不敢反抗,可心裏面生出不少埋怨。可是在讀完《弟子規》後,我知道了媽媽都是為了我好,為了我有一個好的未來。正如大人們整天嘮叨的,我們就像一棵小樹,不為它修枝剪葉,總也長不成一棵參天大樹。

今後,我一定要管好自己,自己心裏所想的,就要用心去做。《弟子規》裏所講得每一個道理,都給我帶來了啟示。“孝”悌“謹”“信”“愛”“仁”這六個大字,我將用一生去踐行。

關於弟子規的演講 篇14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親愛的同學們,大家晚上好,我是來自模具101班的黃升思,下面我演講的題目是;學習《弟子規》,感受傳統文化經典。

我喜歡讀《弟子規》“弟子規”,顧名思義,就是學生的規範。它是中華民族幾百年來的禮儀精髓,是文明的靈魂,是學生文化的瑰寶。學《弟子規》做文明人。

在學習《弟子規》的過程中,使我受益非淺。《弟子規》增長了我的智慧,震撼了我的心靈。面對它我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中國是具有五千年燦爛文化的文明古國,知恩圖報,尊老愛幼,待人誠懇……這些優良的傳統從古至今都為人所熟知,家喻户曉;翻開《弟子規》一讀,就彷彿置身於文明的氛圍當中,置身於做人的倫理大道當中。

俗話説;百善孝為先。行孝是為人子女的本分,但我們往往注重以大行而實孝,卻不曾注重細小。而《弟子規》恰恰就告訴我們行孝必須從細小入手,要做到孝心常在,而非一時之念想。古人云:“受人滴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只有心存感恩之心,才能完善自己,感動別人。

在古代《弟子規》是做人的準則,在當代仍然影響着更多的人,他教育我們如何做人處事。人生中重要的不是生命的表象,而是生命的本質。人生百態,最重要的就是品行,欲做事,先做人。文明健康的品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才是真正的自我歸宿,才是照耀心靈永恆的陽光!

學習了《弟子規》,被它所藴藏的深厚內涵而打動,此時我才明白中華民族綿延數千年的真正原因;因為我們有很深厚的文化底藴!有着優良的文化傳統!造就了一代代優秀的中華兒女。

《弟子規》是根據《三字經》編寫的。其中的禮儀規範是做人的根本。就像大樹,只有根扎得牢,樹才會長得茂盛。做人,也是一樣,只有將最基本的道德建立起來,一個擁有謙虛恭敬仁慈博愛的心的人,才會在今後的生活、工作中立於不敗之地。學習的過程就是一個認同的過程,而對自身產生影響則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就像我們學習《弟子規》,背誦下來應該是很件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真正對一個人產生有益的影響,那就需要一定的時間了。學習了《弟子規》,就是要把聖人教誨貫徹到生活中,落實到一言一行中。

親愛的同學們,讓我們一起誦讀並牢記《弟子規》吧!我深信,學習《弟子規》,不僅僅是一個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昇華的過程。對一個人的成長來説,是十分必要的。愛周圍的人,愛這個世界。只有這樣,這個社會才會變成和諧的社會,這個世界才會變成美好的人間!

我的演講完畢,謝謝!

關於弟子規的演講 篇15

尊敬的各位領導、教練、老師,親愛的各位同學們大家好:

我是九年級一班的x,在此我很榮幸能夠代表六棟樓來和同學們分享學習弟子規後的心得,以及感受。

《弟子規》原名為《訓蒙文》是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淑敏所作,其內容採用《論語·學而篇》第六條 :“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的文義以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編纂而成,分以五個部分而成,分為五個部分加以演述;具體列舉出為人子弟在家、外出、待人接物、求學應有的禮儀與規範,特別講求家庭教育與生活教育,後經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而成,並正式改名為《弟子規》

《弟子規》於20xx年2月進入校園,至今已快一年了,相信同學們對《弟子規》也有自己的感想,我認為“弟子”就是學生,父母的孩子;從廣義上來講,“弟子規”就是每一個人,“規”就是規範、道理。自從弟子規入校以後,學校少了隨手亂扔垃圾的人多了主動揀起垃圾的人;學校少了講粗言爛語的人,多了尊師愛幼的人。我認為《弟子規》要從小做起,從孝做起。這是我接觸弟子規以來最深的感觸。孝是我們中華民族五千年的優良傳統美德,所以我們要一直傳承下去。在中國,父母無時無刻不再關心自己的孩子。我的父母老是這麼説:“好好讀書、好好吃飯、出門小心一點兒、不要感冒了——”但是他們去從來不讓我擔心他們的身體;每次他們總是重複着那句話——我們不用你擔心,你把自己照顧好就行了。我清楚地知道,我無法也不可能讓父母為我放下心來,因為我無論我有多聽話,或是有多麼快樂,我永遠都是他們的兒子,永遠都是他們心中最難割捨的、長不大的、不懂事的孩子。

除了行孝之外還要泛愛眾,論語中有句話是:“欲人愛己,必先愛人。”由此可見泛愛眾的重要性。

除了要泛愛眾之外,還要以“信為先”這裏就給我們的老師、教練和同學們敲了個警鐘。比方説教練、老師答應或承諾學生説你要做什麼事,但是你去忘記去做了或者是沒有去做都會造成學生對你的不良印象。而同學們也要以信待人,如果你沒有信用,別人就會看不起你,你就會沒有朋友!

同學們,讓我們共同學好、學透徹《弟子規》,並落實到生活中去吧!他可以幫助我們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念,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培養敦厚善良的品性。同學們,讓我們一起建設和諧校園、一起譜寫青春的樂章吧!!!!!!

關於弟子規的演講 篇16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讀了《弟子規》我懂得了父母叫時要立即迴應不能慢慢騰騰,父母要我們做事是不能託辭拒絕,認真聽父母的教訓,改正錯誤。也懂得了不要因為錯雖小就故意去犯,不要因為東西不值錢就隨便拿走,那會讓父母傷心難過,是不孝,以父母的喜好而喜好,父母不喜歡的儘量不做,更不能做有違道德的事,讓父母蒙羞、我知道了從現在開始熱 愛 生活,最 愛 的不是自己,而是父母,然後才是自己,而這種愛才應該是理性而又深穩的愛, ,我想,付之行動,方算得上吸收了精髓。

做人的最根本是從一個孝字開始的,懂得了父母對我們的恩情,才會知道回饋,報答我一定好好學習,孝敬父母,感恩父母。

關於弟子規的演講 篇17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謹慎做事,從小事開始!》

”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這便是《弟子規》的第四部分《謹》。它三字一句,文字淺顯,朗朗上口,好讀易記。從中可以讓我們學到很多為人處世的道理。

那麼,作為一名七年級新生,有那些事情是需要謹記於心的呢?弟子規中説:”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是呀,時光匆匆,為人子,早上就要儘量早起,晚上就要晚點睡覺,因為人生的歲月很有限,光陰容易消逝,少年人一轉眼就是老年人了,因此我們一定要珍惜現在的寶貴時光。趁現在精力旺盛,要一鼓作氣,多讀書,多瞭解中國的文化傳統,將來成為祖國的棟樑之才。

西漢時期的匡衡就是這樣一個珍惜時間的人。想必大家都聽説過鑿壁借光的故事吧!匡衡是一個特別有學問的人,小的時候家境貧寒,但它為了讀書。就鑿通了鄰居家的牆,藉着射過來的一縷微弱的光讀書,終於感動了鄰居,在大家的幫助下,小匡衡學有所成。後來不負重望,在大馬司史高的推薦下,被漢元帝封為郎中,遷博士。這是一件多麼光榮的事情呀!由此可見,珍惜時間是多麼地重要。

“衣貴潔,不貴華,上循分,下稱家”説的真對,穿衣服注重的是整齊清潔,不在衣服的昂貴華麗,而且我們都是學生,穿衣不用太過花俏,要依着自己的身份穿。學校要求全天日地穿校服,那麼每天早晨出門前,我們是否應該檢查一下:紅領巾是否帶歪?校徽是否扣上?清清爽爽地出門,每天才會擁有一個愉悦的好心情。

將《弟子規》的要求熟記於心,我們就從身邊的點滴小事開始做起!

我的演講結束了,謝謝大家!

關於弟子規的演講 篇18

尊敬的各位家長:

您好,感謝您對我校工作的支持與配合。學校根據工作的需要,從 20xx年2月開展“誦讀《弟子規》、規範言與行”的讀書活動。

《弟子規》是中華傳統經典文化的精髓,也是一把幸福和諧的人生金鑰匙。師生們在誦讀的同時,可以從古人的經典中尋找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和崇高品質,激發他們崇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思想感情,形成良好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為此,我校制定了具體的讀書方案,並利用晨讀、讀書活動、班會等時間具體組織學生學習《弟子規》中的“孝、悌、謹、信、愛、仁”等方面的內容,讓學生讀《弟子規》,背,理解,踐行《弟子規》,使學生受到了中華文化經典的薰陶。

學生學習《弟子規》“有餘力,則學文”,“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等內容,能明確學習的意義和方法。

我們把對《弟子規》的誦讀與師生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相結合,從坐、立、走、着裝、説話等方面入手,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瑾》中有這樣一句話“冠必正、紐必結”,是要求帽子要帶端正,衣服鈕釦要扣好。

我們把《弟子規》作為文明禮儀的學習內容,開展“古人教我懂規範”活動。發動學生在《弟子規》中找《守則》、《規範》的影子。通過從古文中找事例,從古人身上學精神,使學生感受到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產生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在《弟子規》教育中,我們重視師生關係的和諧建設。正如《弟子規》所述“兄道友,弟道恭,事諸兄,如事兄”,“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我們着重引導學生如何正確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引導學生掌握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學生能運用《弟子規》的內容分析、解決自己遇到的矛盾和難題,構建和諧的人際關係。

我們在師生理解《弟子規》的深刻內涵之後,還將開展了讀《弟子規》演講賽、讀《弟子規》讀書筆記和徵文的評選,讓師生們在讀中思,思中寫,寫中悟,悟中行,使讀書、做人、習文於一體,增加學生語言積累量。

今後,我們將繼續開展好誦讀《弟子規》的活動,在誦讀古詩文中弘揚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加厚師生的人文底藴。在我們的努力下,相信我們的學生們會繼承傳統,弘揚傳統,去開創更加美好的未來!

關於弟子規的演講 篇19

如果説你要讀儒家的經典,除了《論語》等大家耳熟能詳的經典外,還有《弟子規》也是一本很好的書。如果説《論語》等是面向所有人的,那麼《弟子規》就是針對孩子的。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原作者李毓秀,是清朝康熙年間的秀才。以《論語》“學而篇”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為中心。分為五個部分,具體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守則規範。後來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訓蒙文》,並改名《弟子規》,是啟蒙養正,教育子弟敦倫盡份防邪存誠,養成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

《弟子規》的核心,本自孔子的言論。它教導我們孩子需要講孝悌,要謹慎誠信,要愛周圍大眾,親近仁德賢人。倘若有富餘精力,多讀書多做學問。《弟子規》的教育觀念,我是非常贊同的,它崇尚的是儒家的思想,以“仁”為本。我認為,這個世界上聰明人不多,有作為的人更少,而我們中國當前的教育是以成績為主,恨不得大家門門優秀,個個成為大科學家。中國現在的中、大學聯考似乎完全決定了學生一生的命運。其實不然,有消息稱,中國自恢復大學聯考的三十年來,並沒有一個大學聯考狀元成為各領域工作者中的頂尖分子,這是為什麼呢?我認為|||,成績不能説明一切,因為成績只能説是理論知識掌握了,而真正的研究,實驗工作等,光有理論知識是不夠的,動手能力和邏輯思維等都是很重要的,而最最重要的就是情商,包括性格脾氣等等。你在工作中不能與人家良好溝通、良好合作,甚至不能與他人和諧相處,還能談什麼工作呢?

因此,我非常贊成以道德為基礎的教育方式。因為你做人首先得講道理,要文明要有修養,這樣才是一個真正的人。在這個基礎上,努力學習,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學識素養,若是你能掌握得很好很深,那麼你就是一個優秀的人了。

畢竟人的智商,人的接受能力等總是會有差異的,這樣導致人的成績有高低,但是,道德這方面,就拿《弟子規》來説,你想做就一定能做到,但每時每刻都做到,那需要時間,需要毅力。古時候,孩子們都學習儒家思想,做一個有道德的人,那才會受人尊重與敬愛。那時,除了貧窮和不愛學習的孩子,大多數孩子們都努力學習,特別是隋朝開始了科舉制度,“學而優則仕”,有志之士就通過科舉,考取進士後就可以做官,為百姓造福。因此,歷史上自從儒家思想佔據統治地位的時期,除戰爭時期外,神州大地都很先進,很繁榮。但是現在,中國都沒有一個接受中國教育的人獲得諾貝爾獎;還有人均經濟水平實在是太低了!而中國,作為一個有着五千年曆史的大國,人民的素質卻是越來越低,導致很多人去日韓和東南亞等地旅遊時,被當地人罵!

我認為,要讓中國成為真正的大國,那麼就應該從孩子們的教育抓起,而孩子們的教育,應是以道德為基礎的。《弟子規》應該重新回到教育的基礎中來,讓未成年人懵懂之時,就開始習讀《弟子規》,踐行《弟子規》,做有素質的國人,民眾素質高,不愁國不強。

關於弟子規的演講 篇20

《弟子規》是中國國學的瑰寶之一,它以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編成的,它告訴我們在生活中,要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其次在日常生活中言語行為要誠實勤奮,小心謹慎。

我讀了《弟子規》感悟深刻,尤其是這幾句話讓我非常深刻“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意思是父母的呼喚,應及時回答,不要過很久才答應;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去做,不要拖拉和偷懶;父母教育我們做人處世的道理,我們應該恭敬地聆聽;做錯了事,父母責備時要虛心接受,不可強詞奪理使父母生氣、傷心。

有一次,媽媽讓我去把課外老師留的書法作業寫了,我就沒寫,幹別的事去了,結果快到上課的時候我一陣狂補,沒有寫好,被老師訓了一通。今天我讀了《弟子規》上這幾句時,我不禁回想這件事。“父母命,行勿懶”正好和這件事呼應,而我沒有做到立刻去做父母交代的`事,以後要立刻去做。

我們國小生要聽父母的話,也要聽進去父母的批評,不要強詞奪理,更不要在父母面前撒謊,使父母生氣傷心。做一個孝敬父母的孩子要從聽父母的話開始。

像《弟子規》這樣博大精深的國學還有很多,我以後要多讀、多記、多實踐。

關於弟子規的演講 篇21

今年十一長假,我和媽媽沒有像往年一樣出去旅行,媽媽給我安排了經典國學的課程,其中學習了《弟子規》。“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這些熟悉的句子我已經熟記於心,它是一本終身受益的好書。《弟子規分七個部分,入則孝、出則弟、謹、信、泛愛眾、親仁、餘力學文。它主要記載了聖人對學生的訓示,熱、讓我們體會了古人的智慧,不僅瞭解古文化知識,還教育我們如何孝敬父母,如何禮貌待人,如何 養成好的習慣。

我背了《入則孝》後,改正了 很多缺點,現在爸爸媽媽的呼喚,我多能及時回答,不再慢吞吞的很久才回答。對於爸爸媽媽的教導和責備,我都會耐心的 聆聽和虛心接受,不再和爸爸媽媽強詞奪理。

“唯德學、唯才藝、不如人,當自礪、若衣服、若飲食、不如人、勿生戚”,使我明白了學習和品德上不如別人的話,要發奮努力,迎頭趕上去。而衣服和飲食上不如別人,不要放在心上,不可以產生攀比心。“衣貴潔、不貴華”,告訴我們穿的整齊乾淨就可以了。“對飲食,勿揀擇”告訴我們不可以偏食。

“過能改,歸於無,倘掩飾 增一辜“我們國小生犯這樣那樣的錯誤是難免的。要拿出勇氣,勇敢面對錯誤,知錯就改,不能因為掩飾凡下的錯誤就説謊,又犯下了另一個錯誤,會錯上加錯。

《弟子規》是我的良師益友,教我懂了很多知識,我會和它做一生的好朋友。

關於弟子規的演講 篇22

我今天讀了我們的國學經典《弟子規》,從這本書中我受到了許多啟發,《弟子規》共有八個部分,這八個部分分別是:總序、入則孝、出則悌、謹、信、泛愛眾、親仁、餘力學文等。

總序部分概括地介紹弟子規的主要內容:首先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長,其次要做事要嚴謹,還要誠實、博愛,在做好以上這些事情的基礎上,還要去學習文化知識。

入則孝這部分內容主要講的是在家要孝順父母的道理。要虛心聽從父母的教誨,瞭解父母的好惡,力爭為父母生活的更好創造條件。在這些方面,我感覺自己做的還可以,為什麼説只是還可以而不是非常好呢,這是因為在大多數時間我做的是好的,但有些時候在有些細節上還不夠注意,比如,有時父母教育我時,我嫌他們嘮叨,沒有做到“父母教,須敬聽”。

出則悌的主要內容是:在外邊要尊敬師長,懂得長幼有序,並要學禮、懂禮等等。我在尊敬師長方面做的很好,對於老師和長輩我都能做到見面主動問好,從內心去尊敬他們,但是有些時候和同學相處的不太好,離“兄弟睦”的要求有點差距,我會努力做的更好。

謹和信的內容主要有:為人處事首先要做到品行端正,誠實守信,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衣着要端正,説話要文明,懂得反省自己,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等。我感覺自己在品行端正方面做的比較好,能夠以誠待人。但是在日常行為習慣的養成方面做的不夠,有時東西擺放比較亂,而不經常收拾。

另外,我在經常反省自己這方面做的不夠好,不擅於和不願意做自我批評,這是以後需要改正的,因為只有經常反省自己找到自己的缺點,才能改掉缺點,從而使自己進步。

泛愛眾、親仁的主要意思是:人在世上要有一顆博愛的心,要愛天地萬物,愛萬物生靈,要提高自己的品行修養,更要親近有仁德之人,不強人所難等等。

今天,我就讀到了親仁這一部分,以後我會把剩下的部分全部讀完的,從我讀的弟子規當中,我看到了自己的優點,我發現了自己的不少缺點,我一定會發揚優點,改正缺點,按《弟子規》的要求去做,做一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

關於弟子規的演講 篇23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每當坐在教室裏讀《弟子規》讀到這句話,我就會想去那一天……

我正坐在客廳上美美地吃着薯片和看電視。“小斯,你快點去幫我買鹽,我要做飯。”一道掃興的聲音傳了過來,媽媽道。“媽,我要看電視,正精彩着呢!你自己去,反正就在樓下。”我皺了皺眉頭,不耐煩地説。“你這孩子,我一下班就要趕去買菜做飯,我這是為了誰!還不是為了你,叫你去買包鹽,怎麼了?快去!”媽媽怒道。“我就不去,你累我不累啊!我也學習了一整天,好不容易寫完了像山一樣的作業,看會電視,還要被你差遣。”我把頭撇到一邊説。“好你翅膀硬了是吧!你不去!有種!今晚別吃飯。”媽媽氣得臉都白了。“不吃就不吃。反正我也不想吃你做的破飯菜,一點也不好吃,哼!”説完,我頭也不回地回到房間甩上了門。

在上學的路上,“死小斯,笨小斯,你幹嘛跟自己的肚子過不去,幹嘛跟老媽賭氣不吃早餐?”我一邊拍着肚子一邊埋怨自己。“唉……肚子好餓啊!”

“小斯,你今天看起來怎麼這麼沒精神,發生了什麼事?”老師發現了我的不對勁,問道。於是,我忍着肚子餓跟老師抱怨着。

老師聽清這件事後,拿了一本《弟子規》給我説:“你先看一下這本書。這是學校新增書籍,每日必讀,你先回去讀讀看。”“好,謝謝老師!”我忍着心裏的疑問道。

出了教師辦公室後,我迫不及待地翻開《弟子規》來看,沒想到,一翻翻到了“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起先,我還沒知道意思。視線一移,我呆了,這句話的意思就是:父母呼喚,應及時回答,不要慢悠悠地很久才應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動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辭偷懶。

“我應不應該跟老媽道歉?唉……真煩啊!怎麼辦,我怎麼跟她説啊?弟子規真是説得對極了,昨天那件事確實是我不對。我該怎麼辦?”我抓着頭髮很苦惱地想。“笨小斯,你可真笨!昨天干嘛不去呢?現在該怎麼收場?老媽生氣了?唉……”我埋怨着自己。“不理了,死就死吧。”

“媽,對不起,我錯了…”見媽媽下班回來,我橫着心去了,跟媽媽道歉。原以為會迎來一段臭罵,可是沒有,媽媽只是微笑地看着我。

從此,我會時刻銘記着: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關於弟子規的演講 篇24

在現實生活中有一些人還存在着素質低下、道德滑坡、不忠不孝、不仁不義、不知書不達禮、沒有責任感和事業心等現象,學習《弟子規》心得體會。這些人缺的是什麼?我覺得缺的就是民族優秀文化的薰陶。《弟子規》一書深刻地訓導我們如何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形成良好的品德和生活習慣;如何具備博愛的精神及正確的讀書方法等。諸如書中所寫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應勿懶;出必告,返必面;居有常,業毋變;”這是孝道的基本要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稱尊長,勿呼名;對尊長,勿顯能”。乃為如何友愛兄弟,尊長愛幼最基本的語言及行為規範。另外,書中通過列舉生活中最易被視作瑣碎的習慣及現象,進而訓導我們如何養成良好生活習慣、具備博愛的精神和正確的讀書學習方法等。本書中的每一章、每一句、列舉的都是生活當中最為普遍、最基本性的習慣和現象,而這些習慣和現象可以説是人人皆知,但有好多人做起來卻不是那麼容易,不是不知道,而是不去做。書中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不要因小而不為,良好的習慣都是從一點一滴做起的。

通過學習《弟子規》一書,使我認識提高了,心得體會《學習《弟子規》心得體會》。每天應該做哪些事,不應該做哪些事,什麼時候應該做哪些事,不應該做哪些事,怎麼做好,人人都清楚。也許有人認為這是一本兒童讀物,是教育小孩子的和成年人沒有多大關係,其實做為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我們每個人都沒有理由去拋棄的。雖然時代在變化、人們的思想觀念也在更新,但中國國學博大精深,雖然歷時久遠,可仍具有極強的閲讀價值和深刻的教育意義。我們通過中國古典文化的薰陶,對我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以增強自已的審美底藴和人文意識都是非常有益的。

通過此次學習,我感到對自已是一場深刻的思想革命、一次心靈的洗滌,克服平時自己的一些惰性,要求學生做到的,必須自己身體力行,率先垂範,處處走在學生的前面,為學生做好表率。

學習的過程就是一個認同的過程,而對自身產生影響則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例如,我們學習《弟子規》,背誦下來應該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真正對一個人產生有益的影響,那就需要時間了。一個人處世必定有一些原則,在他們潛意識中受到這些原則的制約。學習了《弟子規》,就是要把聖人教誨貫徹到生活中,落實到一言一行中。

學習《弟子規》,我想不僅是一個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昇華的過程。對一個人的成長來説,是十分必要的。愛周圍的人,愛這個世界。只有這樣,這個社會才變成和諧的社會,這個世界才變成和諧的世界。

關於弟子規的演講 篇25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今天我要演講的題目是《國學經典弟子規》。

《弟子規》這本書是少兒誦讀經典之一,是古代聖賢的智慧結晶,它以無盡的思想光輝指引人們在茫茫的歷史長河中前進,是教育子弟養成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若能認真地閲讀《弟子規》,真正瞭解《弟子規》中的含義,它將會使你受益非淺。以下是我閲讀此書後的點滴體會。

人生在世,品行不是天生的,它須在幼小的時候開始培養。《弟子規》中要求我們先端正品德。其中包括孝、悌、禮、仁、忠等。在做到這些後,它又教了我們一些學習方法,不但要認真學,還要實踐,這樣才能真正地讀好書,成為有用之才。我讀完《弟子規》後,再衡量一下自己的品行,確實有一定的差距。

在孝方面,現在想起自己的過去,雖然沒有做過對父母不住的大事,但對他們也沒有盡過多少孝心,反而他們對我千衣百順,照顧到家,我想得到的東西,想方設法地滿足我。父母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覺得應該的,有時,父母過於關心自己,哆嗦了幾句,反而責罵他們,討厭他們,那多不應該啊!我的兄弟姊妹較多,經常不顧及父母的感受,因為一些小問題而爭執,在一旁的父母看見了,多難過呀。現在自己既為人子女,又為人父母,該做些什麼呢?

一方面,作為子女,應按《弟子規》所講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最起碼做到這些,才能對得住苦養自己成人的父母。另一方面,自己作為孩子的母親,應正確引導子女誦讀《弟子規》,讓他們慢慢品出其中的真諦,潛移默化,從小養成良好的品行,為日後健康成長奠定良好的基礎,這也是作為父母最大的收益。

另外,我對書中提到的“寬為限,緊用功。工夫到,滯塞通。心有疑,隨札記。就人問,求確意。”這幾句話,感觸最深,亦是受益非淺的。因為這幾點也是我在學習和工作中做得最不足的地方。如有時領導佈置做的工作,總是拖拖拉拉,不到最後一刻都不想去做,就算做,也是馬馬虎虎的。有時遇到不懂的問題,不但沒有記錄下來,深入研究或查閲資料,而且也沒有虛心向別人請教,含糊了事。這兩種錯誤都是我經常犯的,這樣的工作效率通常不高,甚至被領導批評。在讀過了《弟子規》後,我終於明白了我的缺點所在,若今後能按照它上面所説的去做,相信我的工作效率會更上一層樓。

我想,一個人活着就要講點道德,有點品位,這才贏得別人的賞識。而《弟子規》中所講的道理,正是教人倫理綱常的最基本的常識。今後,我還會深入內心地反覆讀誦《弟子規》,從中學會做人處事的道理,真正孕育出正人君子的品行。這樣既可打造健康、和諧社會,也可提升自己的修養,何樂而不為?

關於弟子規的演講 篇26

上個學期,老師發給我們一本小小書——《弟子規》。我好奇地打開這本小小書,知道了《弟子規》原名叫《訓蒙文》,是清朝的一位秀才寫的。我發現《弟子規》三字一句,讀起來還有韻味,非常有趣,我一下子就喜歡上了,興致勃勃地看了起來,書裏主要講了為人子弟的很多規矩和道理,有些我還似懂非懂。後來,我又認真地看了錢文忠老師的解讀《弟子規》,錢老師講得非常生動、有趣,裏面有很多故事,讓我快樂地瞭解了《弟子規》,首先要孝順,然後要講信用,和別人要平等博愛等等,錢老師還説:《弟子規》雖然説得都是些小事情,要做到也並不是太難,但也沒人全部都能做到。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弟子規把孝敬父母放在第一位。記得不久前的一天,吃晚飯的時候,爸爸出差回到家,風塵僕僕,看起來很疲倦,我見爸爸媽媽正在客廳裏談話,就悄悄地走到廚房,給爸爸盛了一碗飯,然後端給爸爸,輕輕地説:“爸爸,你快吃飯吧!”爸爸媽媽先是一愣,然後開心地笑起來,媽媽誇我懂事,爸爸更是激動地把我抱起來,説:“兒子,你終於長大了,知道孝敬父母了!”原來孝敬父母並不難,可以是一件小小的事,而且可以給爸爸媽媽帶來很大的快樂!我自己也感到很快樂!

《弟子規》還講到“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這裏説讀書要注重三到:眼到,口到,心到。我以前讀英語,經常是邊玩邊讀,有時候聽錄音機,眼睛卻被窗外的景物吸引,媽媽説我像小和尚唸經——有口無心,所以英語單詞老是記不住,心裏很着急。這個學期來,我讀英語時,非常專注,有時媽媽叫我都沒聽到,再也沒有三心二意,不知不覺中,英語單詞就輕鬆地記牢了,原來做到了“三到”,學習效果就提高了。

《弟子規》雖然是本小小的書,卻教給我們很多道理,只要我們認真地去做了,就一定會有收穫。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yanjiang/jingxuan/0vg4d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