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演講稿 >教師演講稿 >

最具成長力教師頒獎詞暨發言

最具成長力教師頒獎詞暨發言

何丹龍 鄭州市第八中學鄭東新區學校

最具成長力教師頒獎詞暨發言

頒獎詞:從“實習型”到“經驗型”再到“科研型”,每一次蜕變,都如此艱難而燦爛。博採約取,厚積薄發。唯有師者的大愛如陽光普照,校園裏一顆顆充滿渴望的心靈,才能綠遍天涯。

有些校長為了促進教師成長,在新課改理念的指導下,要求甚至是強迫老師們寫反思、寫隨筆、寫感悟,也出了不少有形成果,但其中不乏無病呻吟的東西,要麼胡亂拼湊,要麼網上下載,因為這些老師不是發自內心的、是沒有成長的渴望,就會敷衍了事、草草應付。

現在,各種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交織,各種各樣的誘惑太多,你如果沒有堅定的信念,沒有成長的強烈慾望,就很難有所作為,看書學習、備課思考遠遠沒有出遊上網輕鬆自在。我常以海爾首席執行官張瑞敏的一句話為座右銘:人活着,得有點創業的激情和成就感。由此,造就了我追求卓越、不甘平庸的人生信條,幹一行愛一行,幹就幹出點成就來,當老師就當一名好老師。在這一理念支配下,經過10多年的打拼,我從村裏走到了鎮上,從鎮上走到了縣城,又從縣城走到了省城。不是説城裏比鄉下好多少,至少也是對自己努力的一種認可。

當今社會,什麼都可以平等,唯有人的素質不能平等,也不會平等,而人的素質中最重要的是思維素質。會動腦筋的人會有更多更好的辦法,他的工作效率就更高。教師的成長應該在“思”上下工夫。

對於自己要幹什麼,要達到什麼目的,教師要有前瞻性的規劃,要做到心中有數,不能像斷了線的風箏隨風飄蕩、搖擺不定。

思路決定出路、思路決定命運已成為不爭的現實。會思維的人不為失敗找藉口,只為成功找方法,這也是一名教師能否走進學生心靈深處的關鍵所在。我們常説的換位思考,山不過來我就過去,都是這個道理。

有思想,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不隨波逐流、人云亦云;有創新,在繼承優秀成果和先進經驗的基礎上形成自己更有效的解決問題的方法來。這其實就是我們所説的教育科研。為什麼魏書生老師工作那麼多,卻幹得那麼卓有成效呢?就是他會思考,會科學安排,會想辦法。教育其實也是需要創新的,從內容到形式,無不如此。1996年,我設計的主題班會曾引起強烈反響。我上班會課,教育局局長親自到場聽講,並點名由我在市首屆德育現場會上作典型發言。去年,我班開展孝心、感恩教育,讓家長進課堂,我和學生一起進家庭、作家訪等,我在博客上發了《深夜,我們一路同行》的活動總結,引起了不小的轟動。這些都是獨到思想的結果。

只有多思才能及時總結、取長補短,才能進步更快、成長更快,新課改重視教師反思其實是很有道理的。也正是有了對教育教學實踐中遇到的實際問題的思考,我才能出版4本論著,每年發表上百篇文章。

專家評委、華南師範大學教授劉良華現場點評:

何丹龍有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在鄉村做教師的時候,他就夢想成為研究生,成為著名教師。他的夢想實際上就是他個人的職業生涯規劃。他的夢想、規劃推動着他一直在努力。

劉本舉:讓教研成為專業成長的助推器

劉本舉 濮陽市第一高中

頒獎詞:當一門關於生命的科學真正融入了學生的生命,你的生命便有了理由,詩意地棲息於大地。誰才是學生的生命導師?你説自己不過是一縷春風,但是那些怒放的花朵怎會忘記是誰喚醒了他們,並和他們一起把生命歌唱?

我大學畢業時剛好趕上大學聯考取消了生物學科,這導致課堂教學異常艱難。現實逼迫我思考兩個問題:一是如何讓學生髮自內心地愛上生物,二是如何讓學生在課堂上完成所有學習任務,包括知識的學習、能力的提升、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等。思考中,我發現必須從專業上發展自己,讓自己具備高超的課堂教學水平才有可能達到這兩個目標。於是,學科生存的低谷期,為了一份學科尊嚴,我燃燒起專業發展的願望,開始走進課堂教學研究。

應該從哪裏入手呢?我發現,教育思想是支撐教學研究行走的基石,而思想的建構和傳播又必須來自於閲讀、寫作。於是,我首先走進閲讀,自費訂閲了《生物學通報》《生物學教學》《中學生物教學》《中學生物學》等教學期刊,並從圖書館借來了《教育研究方法導論》《著名特級教師思想錄》等書籍,通過“閲讀—轉化—實踐—反思—改進”這個途徑來提高自己。

經過幾年的深入學習和實踐,我在踐行名師理念和方法的同時,開始有了自己的一些想法,於是我走進了成長的第二個軌道——寫作。我的第一篇文章《應用探索性實驗培養學生科學素質》發表於《生物學通報》1998年第10期。伴隨着“實踐—反思—寫作”的課堂教學研究,至今,我已經在國家級期刊發表論文近50篇,在國家級教育類核心期刊《生物學教學》發表論文13篇。

很快,我又陷入了深思——教育教學就僅僅是課堂教學過程中如何讓學生掌握知識、提升能力嗎?如果是這樣,我下一步的發展方向如何?

從根本上改變我對課堂教學看法的是學生的一封信和我一年來的閲讀。XX年,我收到了學生的一封來信,從這封信裏,我深深感到,對學生影響最大的並不是我的課堂教學,而是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生命狀態的關注,而在這些方面我做得還遠遠不夠,甚至是空白。因為我總以為這並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還是如何讓學生學到知識並得到能力鍛鍊。此後,我開始有意識地閲讀這方面的書籍,並在網絡上查找這方面的資料,先後瞭解了張文質老師倡導的“生命化教育”和朱永新老師倡導的“新教育”。

我先後讀了張文質老師的《教育是慢的藝術》《生命化教育的責任與夢想》,劉鐵芳的《給教育一點形上的關懷》,等等,其中很多內容讓我震撼:我們的教育有時竟然如此霸道和殘忍,而我們竟然還茫然不知。此時,我開始深刻反省自己的課堂教學。

我終於明白了,教育絕不僅僅限於知識的傳授,更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中要滲透尊重與愛。

專家評委、華南師範大學教授劉良華現場點評:

劉本舉自己總結出了一套基於“科學史”的“探究性”課堂教學策略。我認為名師要有自己的教育信念,要有自己的關鍵詞,劉本舉的關鍵詞在這裏顯示為“科學史”。

韓素靜:讓文字為人生着色

韓素靜 濮陽市高新區實驗學校

頒獎詞:18年的語文課堂,18萬字的著作立身。以教師的幸福行文,以文學的心靈育人。有時候,不著一字,便可盡得風流。文學温暖了你的語文課堂,而你,温暖了學生的心房。

對文字的敏感,讓作為語文教師的我對一篇篇課文有了獨特的理解。每當我在課堂上或激情或詩意地講出和教參不同的見解時,孩子們總會充滿期待地看着我,那目光中,多的是信任,多的是思辨。對文字的反覆揣摩,讓我把自己的寫作體會用到了作文指導課上,於是,孩子們喜歡上了作文課。XX年,我參加了“濮陽名師赴上海培訓班”,在8省名師和上海市專家面前,我執教了一節作文觀摩課,獲得專家好評。專家如是説:“韓老師的這節課,猶如一陣清新的風,從遙遠的濮陽吹到了上海……”對文字的敏感,也讓我在批改學生的作文時,總能找到最合適的語句,那一刻,我筆下流淌的是靈動,學生收穫的是喜悦。慢慢地,孩子們的寫作興趣濃厚了,寫作能力提高了,他們的文章開始見報。

XX年,我有幸聆聽了李鎮西老師的報告,他介紹他之所以能成為特級教師,能在全國有一定影響,是因為別人只是做了但沒有寫,而他不但做了,而且寫了,不但寫了,而且編成書出版了。聽到這句話,我猛然一陣激動:是啊,我也擅長於書寫,我為何不把特長和工作結合起來?從此,我開始在教育教學隨筆的道路上摸索前行。

最初,我只是簡單敍事,在敍事中滲透自己的教育思想。慢慢地,在敍事之餘,我不再只關注自己的班級和自己的學生,在生活中,只要聽到的和看到的,我都往教育的規律上想。有一次,我聽到一位教師和家長談話,這談話引起我的思考:家長和老師到底應該是什麼關係?於是寫下了《如果家長這樣問》,發表在《班主任》;有一天,我和兒子散步,兒子讓我猜猜他最喜歡哪位老師,我對兒子的問題很感興趣,當天就寫下《我們應該做什麼樣的教師》,發表在《河北教育》;當我參加完一次省級培訓時,我寫下了《我們參加培訓的目的是什麼》,發表在《中國教師報》;聆聽了餘映潮老師執教的《記承天寺夜遊》後,我為他精彩的設計喝彩,寫下了《從有味朗讀談有效朗讀》,發表在《黑龍江教育》;品讀了薛瑞萍老師的《給我一個班,我就心滿意足了》後,我寫下《路上讀書悟語文》,發表在《教育時報》……

我努力從日復一日的教育生涯中尋找新鮮、芳香的教育細節:學生的一個眼神就是一個故事,班級的一次活動就是一個思考,和學生的一次談話就是一個道理……這一切,引領着我向教育的縱深處探索前行。慢慢地,坐在電腦前靜靜地書寫,成為我最好的休閒方式。

專家評委、洛陽外國語學校校長裴素青現場點評:

人為什麼需要文學?巴金老先生的回答是:“需要它來掃除我們心靈的垃圾,需要它給我們帶來希望,帶來勇氣,帶來力量!”從韓素靜身上,我們看到了文學帶來的希望和力量。

劉娟娟:走向充滿生命活力的課堂

劉娟娟 南陽市河南油田實驗國小

頒獎詞:從中師生到教育碩士、從學校一等獎到全國一等獎,對你來説,只不過是一項有趣的課改實驗。生活處處皆語文,語文時時有生活。活力課堂,只不過是你記錄為師者幸福的日記。

在課堂人生中,我經歷了這樣的3個階段:我為課苦,我為課狂,我為課甜。10多年前,是“我為課苦”的練課階段,領導每週都要聽我一節課。教材處理,重難點把握,教學流程設計,行嗎?對嗎?合適嗎?不知道。苦惱、焦灼,手足無措。XX年前,是“我為課狂”的賽課階段,從油田一級一級的優質課中走出來,一節一節的參賽課中磨出來,我走向了省第四屆優質課比賽的現場,獲得一等獎之後,又先後到駐馬店、信陽等地上邀請課,還有展示課、接待課,我像超人一樣打磨着一節節課,幸福、狂熱,顧不得疲倦。如今,是“我為課甜”的階段。這“甜”,並不是我上的課節節精彩、堂堂成功,而是逐步找到了上課的感覺,把握住了課的基本脈搏,我懂得了我在為誰上課——為學生上課,為釋放自我上課。這“甜”,是反思,是提升,是課後的收穫和體驗。這“甜”,是微微的甜,也是澀澀的苦;是開心的笑,也是淡淡的遺憾。

3個階段走來,我深深懂得了什麼是好的教學。好的教學是對學生的親切款待,是與學生亦教亦學的共舞,是心靈與心靈之間的默契與關聯,是對學生本性保持着的開放、信任和期待。教與學,這偉大的事物,使我們的生命更完整、更美好。沒有“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的迷惑,沒有“為伊消得人憔悴”的痛苦,怎能體驗到“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幸福?我慶幸,在課堂教學的漫漫長路里,這感覺,我一一走過。從教20年,細品其中味,我想,這就是成長。

如果用一個詞來概括我對語文課堂的追求,那就是——活力。語文課堂應該是充滿活力的課堂,不同時期的課,有我對“活力”的不同詮釋。

新課改實施後,“探究性學習”的提出為課堂刮來一股清新的風,我想讓這風成為語文活力課堂新的增長點,於是,以《楓橋夜泊》為代表,我着力將語文的活力定位在“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變革”。我構建的“質疑漫談”教學模式以學生自主探究為核心,通過學生自己質疑、自主解決、課上合作、課外延伸等形式,構建課內外聯繫、校內外溝通、學科間融合的大語文體系。“詩人為什麼而愁?”“從哪裏可以看出詩人很愁?”“你還知道誰為愁做過什麼?”“你還知道哪些關於愁的名句?”一首28個字的小詩,在探究性學習的理念引導下,融入的卻是古今中外名人的萬縷愁緒,可謂牽一髮而動全身。

專家評委、安陽市殷都區教體局副局長原綠色現場點評:

課堂永遠是教師走向成功的主戰場。教師的人生之花要在課堂上綻放,就必須在課堂上下工夫,研究課堂,為課苦、為課狂、為課甜,提高課堂質量,加厚課堂深度、效度、温度,使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

張佔營:親近語言,迴歸文本

張佔營 商丘市梁園區雙八鎮第一中學

頒獎詞:在奔往聆聽全國名師課堂的路上,你像一個信徒,虔誠而執著;站在自己的課堂上,你像一個信使,向學生和同事傳遞語文的靈動。18年求索,無限風光在腳下。向前走吧,你的腳板下是快樂的旅途!

你若問我,在我專業成長的道路上,給我影響最深的一件事是什麼?我會説,是XX年省教研室中語室組織的中學語文優秀教師教研員研修班活動。在那次會上,我聆聽了餘映潮老師的《讓我們做得更好》專業引領報告,我沉睡的靈魂受到觸動。那次會議喚醒了我的人生,我確立了自己的人生目標和專業追求,並進行了人生規劃,而後為之付出了艱苦而不懈的努力,一直走到今天。

要進步,就必須多讀書。我自費買來了很多專業理論書籍,有《給教師的建議》《聽餘映潮老師講課》《錢夢龍與導讀藝術》《韓軍與新語文教育》等。後來,自己又訂了《中學語文教學》《語文教學通訊》雜誌,這些很貼近教學。當時真是覺得一切都那麼前沿,這足見我的落伍,我邊讀邊畫,邊批註邊作讀書筆記。關於讀書,我不認為讀一遍就能讀出多少精髓、多少內涵來,我是慢讀深思,爭取嚼出點味道來,那樣才有收穫。我很笨,但我很努力。我最初讀的是名師的課例,一心想模仿他們的具體教法,力求逼真。漸漸地,我懂得僅僅學一些技術層面的東西會使語文課失根,學名師要學其思想,於是開始研讀教育理論書籍。中師畢業的我,讀起這些理論書籍還是有一定困難的,但我很執著。我們教研室領導鼓勵我:“你把半懂不懂的書讀懂了,你就進步了。”

我現在主要的精力是研究閲讀教學。目前,農村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的開發受到極大限制,農村中學生的學習內驅力較弱,語文課堂教學追求華麗包裝。面對這些,我探求着農村中學語文教學的新思路。

如何讓學生樂學?如何讓學生在課堂上學到實實在在的東西?餘映潮老師的板塊式教學思路清晰,以學生的學展開學習活動,設計細膩;洪鎮濤老師注重語言的感受、品味、積累和運用,立足文本,實現了語言的迴歸。在尋求一條適合自己的教學之路上,我虛心向餘映潮老師和洪鎮濤老師學習。我堅持着自己“立足文本、品味語言、注重生成、豐富積累”的語文教學追求,並躬身踐行。中華語文網這樣評價我:“親近語言、迴歸文本、注重積累是張老師的課堂教學特色。作為一線語文教師,他靜心感悟教學真諦,重視學生能力培養,一枝一葉總關情。”對這個評價,我不敢當,深知我要走的路還很長,很長……

專家評委、焦作市教科所研究員張碩果現場點評:

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人可以救你,上帝只救“自救”的人。當許多老師還在抱怨應試的壓力,還在埋怨環境的惡劣,來自農村的一線教師——張佔營卻用行動給了我們答案。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yanjiang/jiao/knzk4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