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演講稿 >發言稿 >

國小數學評課發言稿

國小數學評課發言稿

各位領導、老師:

國小數學評課發言稿

大家上午好!

伴着時間這匆匆的腳步,我們又迎來了XX年的教學研究周,XX年,很多地區將它看作是有效教學年,我想此時我們相聚在東苑國小開展着以有效教學為主題的研討活動是有着非常特殊的意義。

上午我們聽了兩節課,分別是人教版三上、四上數學廣角的內容,這是人教版新教材中增加的一個新內容,也是人教版教材獨有的內容。看過教材的老師都知道其實這一內容就是我們常説的奧數,以前的教學只針對個別優等生,而現在卻要面向全班學生,可以説這是一個具有思維挑戰的課題,是一個新的探索。它展現了在國小數學教學中對具體數學思想方法的探索,讓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的同時,領悟其中的數學思想方法,形成數學素養。那麼怎樣讓學生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親歷思想方法的形成過程呢?在這兒我們就這樣一個具體內容在研讀教材的思路和策略上作了粗淺的嘗試和探索。

參考教師用書,不難發現上面的教學建議是這部分內容的活動性和操作性比較強,學習方式大多是採用動手實踐及小組合作,所以相當一部分老師把這類課當作是活動課,歸在綜合實踐運用這一領域,因此我們首先作了一個歸類整理工作,明晰了數學廣角在課標中的地位,通過學習,我們知道了數學廣角的內容都屬於《數與代數》領域中“探索規律”。(數與代數領域:數的認識、數的運算、常見的量和探索規律)。同時我們還對分佈在幾冊教材裏的相關和相近內容作了一個清晰的瞭解,比如説關於排列組合的知識是分佈在二上和三上兩冊教材完成,理解了該內容的前後聯繫,才能更好地把握教材。更好地提高自己使用和駕馭新教材的能力,極大限度的避免課堂教學中的盲目性和隨意性。

在研讀教材時我們看到了這一內容的主題圖已經很好地創設了學習情境,圖中提供了相關的問題信息,不僅顯示“教什麼、學什麼”,而且提供了“怎麼教、怎麼學”的思路,併為學生提供積極思考與合作交流的機會。但是我們怎樣才能把教材中提供的教學思路轉化為自己的教學策略呢?教材呈現方式只在一定程度上提示着教學方式,開始我們的老師在上這節課時也只是把它當作問題來教,只是注重引導學生説出問題,把解決課本上的具體問題當作教學目標,其實它應該是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形成對策略的體驗,應該給學生一種思想,讓它們生長知識。

四年級上冊數學廣角一單元向學生滲透的是運籌思想和對策論方法。其中例1是烙餅問題,怎樣操作最省時間,充分利用資源(鍋要充分利用,儘量不空着),例2是沏茶問題,能同時做的事情儘量同時做,在實際備課中我們發現例1的教學難度比例2大,因為例2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另外如果將兩例題安排在一節課內,教學容量又太大,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學任務,於是我們對教材進行了重組,選擇了先單獨教學其中的例2,上午的第二節課就是圍繞例2展開教學的。聽完這節課,我的感受是:首先我認為這是一節常態和樸實的課。這節課創設了有效教學的情境和策略,使學生產生了學習的需要,他們在操作的過程中思考,在生活經驗中學習數學,他們在課堂上是專注和投入的,感受到優化的過程和優化帶來的好處,學生在操作後的交流中説到:我忙着思維都來不及寫了;請允許我説出來等等。他們表現出來的情感是真實和鮮活的,

四年級的孩子已經積累了一定的生活經驗,課始老師選擇了課本上的主題圖,但並沒有立即提出活動課題,怎樣呈現?教材是靜態的,因此教師讓學生髮揮想象,看圖説一段話,語文作為學生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理所當然地應該為數學學習提供源頭活水,在這兒語言文字作為載體觸動了學生的思維。老師接着又問要想喝茶需要哪幾道工序?此時學生調用生活經驗,將心思集中到課堂生活中來,隨着學生的回答教師相機板書,繼續追問:那你們能估一估每道工序大概會用幾分鐘嗎?關注細節就是追求教育的智慧,這一個小細節就是藉助“估”讓數學教學更好地還生活面貌,有利於增強學生對周圍事物的敏感性和主動捕捉信息的能力,從而促進他們的觀察力,引導他們時時處處注意留心生活中的許多常量,並積澱成生活的常識。但在這兒教師的評價語言有些貧乏,未能真正起到表揚的作用。大多數學生估的非常接近準確值,雖然學生自己説是猜,但這並不是盲目地猜,也是在一定的生活經驗基礎上,但老師只是説你們和我想的都一樣了,在這兒老師可以這樣評價:你們的生活經驗很豐富;你們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啊!等等。在此基礎上教師再次追問:怎樣才能讓客人儘快喝上茶?問題層層遞進,操作活動拾級而上,這個問題是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學生相當熟悉,同時國小生更容易理解情境,而且他們已經具備所需要的數學知識,學生們被老師的問題吸引住了,探索新知的情感被激活了。這時教師放手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水平擺放學習材料,藉助流程圖使問題的結構更清晰,流程圖是一個學習策略,教師結合尋找最佳方案展示了學生探索活動的過程。

在這兒我想和大家説一個小插曲:這節課的教學是以小組合作學習方式為主,當時在第二次試教時,例1的教學中老師採用的都是四人一小組用學習材料擺一擺,合作交流,當時的想法是讓每個學生的生活經驗在交流中得到充分的發揮,可以拓展學生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思路。可兩次的試教中上課的老師在巡視中發現經過這樣的交流後只出現了一種方案,而且只是最優方案,但我們都知道這節課的教學重點是通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簡單事例,讓學生嘗試從優化的角度在解決問題的多種方案中尋找最優的方案,體會優化的思想。有對比才能更好地體會優化,只有一種怎麼談得上體會優化?於是我們進行了預設,如果在第三次磨課中還是隻出現了一種方案,那麼上課老師自己出示另一種方案讓學生們進行對比從而體會優化,第三次磨課中我們按預設正常進行。課後我們開展了討論,國小數學教學中的很多內容都適合於合作學習,但合作學習何時介入,那應該是以個人思考為前提,一般當出現個人難以解決的問題時採用。為什麼只出現一種而且是最優方案,我們的思考是因為生活經驗比較欠缺或數學知識不夠紮實的學生在與同組夥伴的交流中得到啟示,所以可能未出現老師想要的第二種方案,但應該説在儘快讓客人喝上茶的最優方案上小組內學生達成了共識,這種合作交流是有效的,但是我們還是決定在例1教學中改變學生活動方式,多安排了一些小組,同桌兩人一小組,儘可能地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根據自己的特點以自己的步調進行學習,如果還只是出現一種方案,那就證明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儲備比我們教師預想的要多,當然我們只能根據學生實際來組織教學,由老師直接出示另一種方案進行對比,並運用數學思維為選擇的方案進行合理的闡述,今天的課堂就出現了我們預想的2種不同的方案。但這時有一個同學還有不同的方案,可惜老師並沒有留出足夠的時間讓他表述清楚,而只是簡單地認為他説的和第二種方案相同,其實不盡然,因為在試教時也出現過這種情況:學生可能認為洗水壺(1分鐘)和找茶葉(1分鐘)能夠同時進行,在這兒要讓學生理解雖然這兩道工序所用時間相同,但還要考慮到能不能優化的問題?優化過程不是僅僅展現學生不同的方法就行了,而是比較方法之後,思考:能不能優化?怎樣優化?所以老師應該讓這個學生大膽地、完整地説出自己真實的思維過程。

習題是教材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教師選用了一個與例題匹配的基本題(教材上練習第2題),讓學生熟悉的生活事實再次進入課堂,使數學有了親近性和現實性,從而引起了學生的共鳴,學生在自己的生活經驗中感悟數學,學會用數學眼光去觀察客觀世界,增強了數學應用意識,學生認識到生活中有數學,在學習中感受數學,很好地起到了鞏固新知的作用。

當然在這兒同樣只出現了一種最優方案沒有凸顯出解決問題過程中不同策略的展現、對比和調整,也可以説這樣的話教學重點不夠突出,但我想我們應該尊重課堂事實,我們的理解是在數學學習中,解題是最基本的活動形式,解決問題的過程也是數學思想方法的運用過程。學生在例1的教學後已經產生了初步的運籌思想,所以結合豐富的生活經驗,他們直接用生活的眼光去選擇了最佳策略,課上我們也聽到了學生的回答(用最短的時間去完成最多的事情),那麼在這兒老師所要做的就是引導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對解決問題的最優策略進行合理的解釋、分析和評價。但建議老師多讓幾個學生説説。

然後教師訴諸生活找原型,聯繫實際講數學(課堂上學生説的很精彩:吃飯時可以聽磁帶;洗衣機洗衣服時可以拖地等等),學生的生活經驗轉變成為了智慧經驗,真正讓學生把知識用於學習和生活、學會學習和生活,提高生活能力。

最後教師安排了一道變式題,與例題不是完全匹配的,起到加深理解新知識的作用,此時安排了小組合作學習活動,應該説此時的合作交流有了厚實的“物質基礎”,學生將實際問題轉化成數學問題,自覺運用數學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並能充分展示自己思想,陳述自己的想法。但第一種方案最好讓學生説清楚,因為流程圖上只看到爸爸取文件的路線,其實媽媽的購物時間是含在爸爸取文件的時間當中,媽媽只需在超市門口等1分鐘,要結合算式讓學生理解這一過程所用時間。總之整節課學生的學習情緒飽滿,參與學習活動的積極很高,這都表明他們體會到了數學思維的樂趣。

現在情感目標的實施越來越受到老師們的關注,但常常會有遊離於外的感覺。本節課課尾充滿詩意,教師選擇了切合教學內容的文字材料:朱自清先生優美的散文《匆匆》,教師入情入境的話語激發了學生的情感體驗,科學合理地安排時間,節約寶貴的時間,讓我們留住時間那匆匆的腳步吧!教師對課程資源進行了有效的整合,以知生情,最終使數學學習變得生動豐滿而深刻,三維目標有機融合,教育無痕,我想這就是數學的文化價值所在吧。

既然是研究課,那自然也就產生了一些問題,這也是我們在教學這類課時一個共同的問題:練習設計缺少層次感,挖得深,有沒有必要呢?對個別學生來説,最基本的都難以理解;但對另個別學生來説,卻想學得更多些。關鍵是,在四、五十人的課堂內,如何使他們都有滿足、成功感?當然上午兩節課中也存在着這樣的困惑。

應該説磨課的過程是充滿艱辛和智慧的過程,我們享受這個過程,在這研究過程中,老師們都在成長,我---教研員也在成長,所以最後我想對大家説如果今天的您能走進我們的課堂,且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那將是我們最好的期盼。

以上是我一些不成熟的思考,不足之處請大家指正。也非常希望在座的老師們能就這個話題繼續展開交流。謝謝!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yanjiang/fayan/zg8en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