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學習心得體會 >

學習中華傳統文化心得感悟(精選29篇)

學習中華傳統文化心得感悟(精選29篇)

學習中華傳統文化心得感悟 篇1

一、我終於找對了人生的方向

學習中華傳統文化心得感悟(精選29篇)

學習了中國傳統文化之後,我才知道要怎樣做一個人,我才明白人生的價值與目的在哪裏。

以前,我不是不努力,可以説我是一個很努力的人,甚至可以説我一直在拼命地努力。可上了十幾年的學,上了十幾年的班,還是不知道人活着為了啥?記得從上國中開始,關於「人生價值與意義」的問題就一直讓我迷惑,甚至苦惱。上班後,我便把自己的人生價值視同於我的薪水與地位,認為這些就是體現我人生價值的。為了追求更有「價值」的人生,我努力地工作,在工作中始終比較順暢。可薪水與地位讓我滿足時,我也沒快樂,還是心無主宰。我經常愁眉不展,難道我的人生就只是這樣嗎?生命就這樣漸漸老去而已嗎?我不甘心,但我也不知道怎麼辦,越努力,越迷惑。現在我知道,我走錯了方向,當然越走偏離的就越遠。

以前,我不知道作為一個女人應該相夫教子,當然也可能是因為從小沒有父母教我。我認為女人同樣要打拼天下,心裏認為相夫教子的人生太沒有價值。不懂女人的本分,我做女人是極不合格的,尤其是「婦功」一項,基本女人應會的,我全不會做,除了會上班。家裏的活我不太會幹,我們一家三口人,全在外面吃,兒子吃幼兒園,我們在單位吃食堂。當老師講到「婦功」時,我都很驚訝,心想:女人還要會這個呀?

以前主要是思想意識不對,努力的方向不對。如今,我可以説是洗心革面,重新做人。只要找對了人生方向,走的快點、慢點都沒有關係,但人生的方向一定要對。我是幸運的,我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可我知道,還有許多人,同樣也很努力地追求,但沒有人教他,他遇不到,仍然繼續拼搏奮鬥,生活在茫然與黑暗之中。所以,我認真地學習,希望將中國傳統文化傳遞給我的家人、我的朋友及所有有緣的人。

二、中國傳統文化化解我多年積怨。

撫平心頭重創事情要從我小時候説起。

五、六歲時,我看到有一次母親很喜歡一件旗袍,因捨不得錢而沒買,那時我就有一個理想:我長大了,一定要給母親買好吃的、好穿的,讓母親天天享受女兒的愛心與孝心,讓母親為有我這樣的女兒而驕傲。從小,我沒什麼大的志向,心裏就想着到那時,看母親笑容滿面,我就很陶醉,我一直規劃着以後如何孝養母親。

但在我還沒有能力供養母親時,母親就離開了我。當時我在讀高中,這個打擊對我來説太大了,我怎麼也想不明白,母親與父親不是一直在外地治病嗎?所有的人都告訴我,安心在家上學,母親治好病就會回來了。我天天盼着母親早點回家,怎麼突然治不好了呢?母親走時,我實在不明白,怎麼會成這樣了?我一時根本接受不了這個現實,因為在母親治病的整個過程中,我從來沒想過母親會治不好,會永遠的離開我們,我還等着要孝順母親呢!

母親就這樣走了,生活還是要繼續,我還要上學。我認為,我的生活不會有太大的變化,畢竟我還有父親,我還有家。可後來,在短短的一年裏,我就什麼都沒有了。

父親又找了一個女人,經常不回家。記得有一次,我放學回家,下了大雪,雪很厚,騎不了車,我與一個女同學搭伴走回家。天很黑,伸手不見五指,當我們走到衚衕裏時,突然有一雙黑手從後面把我按進了雪地裏。我回頭一看,一個蒙面人,我嚇得大叫。也許是我的大吼大叫嚇跑了那個壞人,那個壞人跑後,我瑟瑟發抖,不知道怎麼回的家。

回家後爸爸還是不在,我給爸爸寫封信,告訴爸爸晚上不要出去了,我很怕。可第二天,爸爸還是不在家,後來我想,不在就不在吧,我與弟弟有一個家就行。可後來,這個希望也破滅了,父親與繼母結婚,把我們的房子賣了,帶着我與小弟住進了繼母的家。

繼母原是一個四十多歲還沒結婚的女人,性格特別怪,很厲害。按理説,繼母的家也應該算是我們的家,可在那個家裏,我就找不到一塊屬於我的安全的地方,經常不知道是什麼原因,就遭來了大罵。當時,我只想找一個安全的角落,鑽進去想我的母親,舔我的傷口,可沒有。當我們受委屈時,父親每次都沉默,我感到父親不再能保護我們了,不再是我們的依靠了,我與父親反抗,我更加想念母親。

學習中華傳統文化心得感悟 篇2

上下五千年,中國一路風塵僕僕走來,腳下踏的是深厚的文化底藴。但在這天,一提及中國傳統禮儀,大多數人並沒有什麼清晰概念,甚至則一位這種傳統禮儀人化是過時的東西。因此,中國禮儀文化正在遭受着史無前例的以往與不屑。

然而,中華民族傳統禮儀文化是中國人民幾千年來處理人際關聯的實踐結晶,是人與人之間行為規範的準則。

楊時與他的學友遊酢為求的正確答案一齊去老師家請教。時值隆冬,天寒地凍,來到程家時,適逢先生坐在路旁打坐養神,楊時二人不敢驚動老師,就恭恭敬敬立在門外,等候先生醒來,過來良久,程一覺醒來,從窗口發現侍立在風雪中的楊時,只見她遍身披雪。腳下雪已有一尺多後了。此後,“程門立雪”的故事就成了尊師重道的千古美談。

禮儀是律己,進人是一種規範,是表現了對他人的尊重。古人云“不學禮,無以立”禮貌禮儀不僅僅是個人素質、教養的體現,也是個人道德和社會公德的體現。

東漢黃香僅僅九歲,就懂得尊老愛幼,孝順父母。在冬天嚴寒之時,就用自己的身體將父母的被子温暖後,再請父母安寢;在夏日炎熱之際,則用扇子給父母扇涼驅蚊,以侍奉父母安寢。黃香温席是在中國傳統孝之禮儀,孝順父母,從小事做起。

近百年來,由於種種原因,一些優秀的倫理道德遭到不一樣程度的破壞。如今的人們已經有了較之過去更為雄厚的經濟基礎來孝敬老人,心已經沒了,孝敬父母不是有心無力,而是有力無心。

唐朝貞觀年間,西城回綸國是大唐的藩國,一次,回綸國為了表示對大唐的友好,派使者帶一批珍寶見唐王,其中最珍重的是白天鵝。途中,白天鵝不謹飛走,使者只拔下幾根鵝毛,卻沒能抓住白天鵝,使者在擔心害怕之餘吧鵝毛獻給了唐太宗,唐代宗並沒有怪罪他,反而覺得他忠誠老實,不辱使命,從此,“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的故事幹為流傳開來。

中國傳統禮儀,應是體現精神價值的生活方式,傳錄它能夠使我們的禮儀化發揚光大。

傳統禮儀畢竟是中國傳續了幾千年的血脈,若血脈堵塞,中國只能被稱為是一個現代國,而不能稱其為中國了。中國傳統禮儀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國人和海外人引來容耀和自豪,它是中華民族重要的凝聚力,沒有它,國人將迷失自我;沒有它,中國便只剩下一個空殼。

縱觀古今中外各國發展,世上沒有一個民族失否定自身傳統禮儀的,沒有任何一個民族會認為自己的優秀的傳統禮儀是過時的,有害的。而傳來中國傳統禮儀文化。是每個華夏兒女的職責,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無愧地大聲説:“我是中國人!”

學習中華傳統文化心得感悟 篇3

聽完王君老師的課,想做一名語文老師。

聽完張麗鈞校長的講座,特想做一名讀書人。

為期兩天的學習,只有這兩個內容中間沒有打盹,説明她們講的很精彩?還是説明我對他們內容很感興趣?因為她們的精彩,所以感興趣。她們身上的那股深深的文化味是不需要包裝的,是自然的.。

王君老師的青春語文課堂,王君老師的一路修行,通過一節精彩的《孫權勸學》展示出教育的目的在於學生的發展,學生的能力得到發展,教學質量能低嗎?

張麗鈞校長的講座《信仰中文》讓我從想做一名語文老師轉變為想做一名讀書人。張校長從自我篤信和引人仰屬兩大方面闡釋了讀書的妙處。在自我篤信板塊張校長又分別從信其美、捍其潔、親其芳、味其旨、領其妙五個方面講了讀書的自我陶醉,並給大家開了一味祛病良方:多讀一點、多背一點、多思一點、多寫一點。而在引人仰屬板塊,張校長又分別從扣人心、祛人病、牽人魂、勵人志、偕人行五個方面講了讀書的作用。張校長的讀書不是功利性的,是自覺的行為,但卻也帶來了豐厚的成果。(張校長的成果太多)

學習中華傳統文化心得感悟 篇4

“中華民族在幾千年歷史中創造和延續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深刻揭示了社會主義文化的本質,將中華傳統文化的地位作用提升到一個新高度,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提供了根本遵循。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牢牢守住“根和魂”,讓中華文化永葆生機與活力,綻放出“盎然春意”,是當代中華兒女義不容辭的使命責任,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文以“留史”,保護文化的源流根基。與文相會,與史為友。唐詩宋詞的不同風韻映射出截然不同的社會環境,文房四寶的雅緻意趣藴含着文人匠心。可以説,文化是與過去的“對話框”,既刻錄着歷史,也見證着時代的變遷。“歷史文化是城市的靈魂,要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城市歷史文化遺產。”一羽之輕無以飛,一足之力無以至,五千多年的深厚歷史文化是祖輩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要妥帖地“收藏”好這些“家珍”,把文化的源流根基保護好。保護在心更在行,不忘本來方能開闢未來,讓保護傳統文化成為自身的生命自覺,是每一箇中華兒女的重要使命。惟其如此,才能讓延展文化根系脈絡的土壤更加堅實,讓文所留史,永綻光芒。

文以“接力”,傳承文化的民族基因。文化是精神的寶庫,滋養着世世代代的中華兒女,也是民族自信與自豪感的源流。頑強拼搏、奮發圖強的足音接續着文化的民族基因,流淌在中華兒女血液中的民族基因是團結精神的構成部分,一脈相承着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和改革進程中創造的精神文明成果。硝煙遠去,精神永存。中華文化裏的民族基因是接力“火炬”,而中華兒女是民族精神的“接力手”。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我們向世界展現了泱泱大國的民族凝聚力和“了不起的中國精神”,英雄故事不絕於耳,民族風采舉世矚目。我們的民族文化“可敬、可親、可學、可用”,把民族精神的“活教材”學好,才能把文化的民族基因傳承好,借文化之力鑄精神之魂,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注入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

文以“聚能”,發揮文化的資源優勢。文化的多樣性放射出巨大的魅力與能量。文化包括服飾、習俗、飲食等多個方面,不同地區的文化各具特色,比如蒙古人擅長騎馬射箭,新疆人擅長載歌載舞,福建人擅長飲茶之道,不同節日裏更有迥然不同的紀念方式。利用好各地區鮮明的文化資源優勢,對於脱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當前,文化旅遊業已然成為社會經濟活力的重要風向標。將文化資源與當地旅遊業深度融合,能夠充分拓展旅遊發展空間,讓文化成為拉動地區發展的強動能,迸發出更大的輻射能量,發展更多“小木耳”“小黃花”等特色產業,成為挑起“金扁擔”、滿載“幸福糧”的重要力量。同時,與其他領域的融合也是文化內涵的不斷豐富,是文化與時俱進的創新發展方式,聚合的也是自身的發展之能。

文以“載道”,豐富文化的實踐形式。實踐形式在文化傳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生動載體,打造的是文化的亮麗“名片”。無論是展現中國美食文化的李子柒,還是《經典詠流傳》裏的歌詠詩篇,亦或是以唱演秀來弘揚傳統文化的《國風美少年》,活潑有趣又多姿多彩的文化實踐形式如同“大珠小珠落玉盤”,視覺與聽覺的聲色交織,讓傳統文化更“火”的同時,也讓其更“活”。中華文化底藴深厚、意藴深遠,要以兼收幷蓄的豐富實踐形式,把中國故事講得生動、説得細緻,“老生常談”而新意常在,聲動華夏、道傳四海,老樹抽新枝,枝上結新花,讓中國的文化之“道”與時代活力並肩,走出“家門”,走得更遠。

在新的奮鬥征程上,我們當繼續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發揚好中華傳統文化,致力於擴大中華文化影響力,讓文化的“盎然春意”舞動四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

學習中華傳統文化心得感悟 篇5

我的家鄉在順德,賽龍舟是順德傳統的民間體育活動。過去,由於順德河涌水道縱橫交錯,以農業耕種、種植業、飼養塘魚為主,順德農民習慣了“開門見山,舉步登舟“的生活,逐漸演化成賽龍舟的習俗。每年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平時深埋河涌下的龍舟裝扮一新,各鄉各鎮擊鼓游龍。順德的男女龍舟隊實力顯赫,享譽國際,十多年來在國內外大賽中,多次勇奪桂冠。

去年農曆五月初五這天,我也隨媽媽去馬崗管理區觀看當地的賽龍舟。一大早的河岸邊,早就是人山人海,水泄不通,熱鬧非凡了。此時,人聲鼎沸,呈現出一派喜氣洋洋的節日場面。每條彩龍顏色各異,千姿百態,它們都張着犄角,睜着眼睛,顯得神采奕奕。

“預備,開始!”隨着裁判員的一聲令下,各色各樣的“龍”如箭離弦,順流而下,欲爭羣龍之首。它們都在你追我趕,力爭上游,誰也不甘落後,那激動人心的場面,催人振奮。頓時,樂聲響徹江面,鼓聲咚咚,鑼聲噹噹,號子高亢。龍舟上的健兒們如同出征的戰士一樣,個個神采奕奕。他們狠勁猛劃,奮力衝刺,岸上山呼海嘯,滾起陣陣“加油”聲浪。

看龍舟賽,作壁上觀,每一條龍舟都牽動着觀眾的`心,我的心猶如大海里的波濤,時起時伏。健兒們果然不負觀眾所望,他們沉着、冷靜、鎮定,揮動着肌肉鼓鼓的臂膀,拼命地划着。終於有一條龍舟遙遙領先,成為了羣龍之首,岸上的人歡呼雀躍、擊掌喝彩。

就這樣,賽龍舟在歡樂的氣氛中結束了,但那催人奮發的鑼鼓聲仍在我耳邊迴盪,那拼搏向上的情景常在我眼前閃現。朋友,請到我們家鄉來,來看看這富有民族特色的賽龍舟吧!

學習中華傳統文化心得感悟 篇6

中華傳統文化漢字漢字,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文化的結晶。點,橫,豎,撇,捺,每一筆都至關重要。作為一箇中國人,我們應該寫一手中國字。小時候吧,用鉛筆寫字,我不是班級中寫字好的。那是我經常抱怨:這可惡的漢字這麼難寫。長大一些覺的這想法似乎有些大逆不道,況且用上了鋼筆,字歪的不那麼厲害,也就不那麼討厭了。現在,我愛漢字,雖然我的字仍舊歪歪扭扭不好看,雖然老師已經讓用可擦及中性,但是我仍舊喜歡用鋼筆,因為鋼筆可以練字。漢字在整整一天都和我們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聯繫。早晨起來讀着課文,我愛課本上的漢字。中午,打開練習冊,做着題,我愛練習冊上的漢字。晚上,打開電視,我愛電視上的漢字。整整一天,我都愛漢字!

追遂漢字,從甲骨文,金文,小篆到隸書,楷書,草書,行書,有8000多年的歷史。至於漢字的個數,沒有人細細的統計,但是可以從古代的調查中看出問題。從秦朝的《倉頡》、《博學》開始,一共有3300字。有人統計過十三經(《易經》、《尚書》、《左傳》、《公羊傳》、《論語》、《孟子》等十三部典籍),全部字數為589283個字。漢字在時代的不斷變化中也在不斷變化,這種變化大致可以分為改革和自然流變。漢字的變化好像路的變化一樣,路是人們走出來的;路走出來後,人們隔一段時間就得修繕一次;修繕之後,路又漸漸發生一些變化,如變寬、變直、損毀,或者出現新的分支,需要再次修繕。此外,隨着時代的發展,以前的路漸漸不能滿足時代發展的需要,需要建設新的道路,如鐵路、高速公路等等。從繁體字到簡體字,漢字經歷了多少蜕變啊!

我愛漢字。因為它飄逸,它整齊。我愛漢字。因為它輕盈,它歡快。我愛漢字。因為它就像中國人,堅韌不拔,端端正正,因為它是中國千百年來的文化精髓。作為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我們不但要牢記歷史的恥辱,更要感謝祖先為我們創造了漢字。做一箇中國人寫一手中國字!

學習中華傳統文化心得感悟 篇7

我國自古有“東方禮儀之邦”美譽,禮儀一直被當作人生的基礎課程,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也是文明禮儀發展史。孔子曾説過:“不學禮,無以立”。人在社會中生活,必須學會講究禮儀,才能立足於社會。文明禮儀要注重平時,從小培養,形成良好習慣。有句老話:“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國小階段是進行文明禮儀教育的最關鍵的時期。我校的基於傳統文化的禮儀教育正是通過中國傳統文化對國小生進行禮儀教育,來加快促進學生健全人格、全面健康成長,影響學生的一生一世。在學校的“學校現代公民教育的實踐研究” 之“基於傳統文化的禮儀教育行動研究”子課題研究帶動下,作為班主任,我的具體做法是:

一、 積累傳統禮儀文化,滲透文明禮儀教育之根本。

從誦讀《三字經》《弟子規》《論語》等國學經典入手,滲透文明禮儀之根本教育。

《三字經》《弟子規》孩子們雖然在一、二年級時已經背誦過了,但是當時是否理解了呢?卻不得而知。現在重新複習誦讀,五年級的孩子很快就理解了其中的含義。在此基礎上讓孩子們每週誦讀五條《論語》,他們就能輕鬆,愉快地完成任務。在誦讀的過程中,他們驚奇地發現:原來《三字經》《弟子規》裏的很多內容大多都來自於《論語》。比如:《論語》中的“有子曰: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人之本與?”與《弟子規》中的“弟子規,眾人訓,守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都講到了“孝悌”是做人的根本。就這樣,他們一邊背誦,一邊聯繫舊知,熟記了誦讀的內容,加深了理解,滲透了做人的根本——仁、義、禮、智、信。在誦讀這些國學經典中傳承了我國文明禮儀的文化,明白了許多做人的根本。

二、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促進文明禮儀行為習慣養成。

1、開展豐富的文明禮儀系列的主題教育活動 。為了使弘揚傳統美德與文明禮儀教育具體化,生動化,貼近生活實際,真正起到教育實效。我班從三月份開始就開展了一系列的文明禮儀系列的主題班會活動。如:“徵集文明禮儀班訓”、“如何使用禮貌用語”、“講中華傳統禮儀故事會”、“文明禮儀小品”展演活動、“文明禮儀演講比賽”和“文明禮儀書法比賽”活動。活動中,人人蔘與,個個都當演員,人人都背詩歌,既鍛鍊了同學們的表演能力,又生動的對自己和同學進行了教育。活動中,我們討論出了具有班級特色的班訓,評選了最佳演員、最佳課本劇、最具創意獎、最佳演講能手、小小書法家等多個獎項。這一系列的活動增加了孩子們的榮譽感,加深了他們對文明禮儀的認識,力爭要做校園“文明禮儀小標兵”。

2、利用節日,開展“我是優秀好少年”系列少先隊活動。“三八”婦女節和母親節,我號召孩子們在家做優秀好少年,為母親做一件事,感恩母親做孝順父母的好少年;植樹節,我號召學生栽花、植樹,美化環境,做心繫祖國和他人的好少年。愚人節,我讓孩子們談“愚人”和“被愈”的感受,讓學生深刻認識到尊重他人的重要,要做誠實的好少年。

這些多彩的活動豐富了傳統文明禮儀教育的內涵,鍛鍊了孩子們的能力,促進了文明禮儀行為的養成。

三、 抓住課堂教學,進行全文明禮儀教育。

現代的學生,很多時間都是在學校裏度過的,我們要利用好語文課堂和思想品德課堂這個平台,利用好教科書這個素材,創設樂學氛圍,落實禮儀規範訓練,把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教育,中華傳統美德教育和文明禮儀教育有機統一於教材之中,把傳授知識和陶冶情操及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結合起來。例如,毛澤東的《七律 長征》,全詩生動地概述了二萬五千里長徵的的艱難歷程,謳歌了中國工農紅軍長征途中所表現出來的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可以培養愛國主義精神增強民族自豪感的優秀傳統文化作品還有很多很多,如,《夢圓飛天》、《秦兵馬俑》《示兒》、《春望》等,這些內容的教學中我們都可以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開展愛國主義教育。

學校還要求各學科在教學中都要滲透禮儀養成教育,授課時力求熔知識傳授、能力培養、智力發揮、思想情操陶冶於一爐。全方位地對學生進行文明禮儀教育。

四、 立足常規管理,常抓住文明禮儀教育。

文明禮儀教育要注重平時,不可今日做,明日不做,必須貫穿於日常的教學管理中,力爭讓孩子養成良好的文明禮儀習慣。比如:上課鈴打響後,孩子們要迅速回到座做好上課準備;上課時,要起立站直,向老師問好,並行注目禮;課堂上聽講,坐在板凳上要頭正、身直、腳放平;升國旗時,要莊嚴肅穆,站直、立正、敬隊禮;見到老師,要恭恭敬敬的向老師敬隊禮;與同學相處,要寬容,禮貌用語不離口,等等。平日裏,同學們互相監督,互相提醒,發現做的好的,及時表揚,為其他同學樹立榜樣,發現做的不好的及時給予提醒。並且每週評選一個優秀文明小組和評選一個文明之星,以此來激勵孩子把文明禮儀行為養成習慣。

總之,在學校“基於傳統文化的禮儀教育行動研究”活動的引領下,在班主任的用心教育下,學生良好的文明禮儀行為習慣正在逐漸養成,學生素質在逐漸提高。我們還要結合爭創文明學校工作,充分發揮班集體的積極作用,來弘揚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努力提高學生的文明禮儀程度,為國家培養合格的小公民。

學習中華傳統文化心得感悟 篇8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演化而彙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現,是指居住在中國地域內的中華民族及其祖先所創造的、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發展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文化,它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的結晶。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在對大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過程中擔負着重要的角色,大學生是社會上極其特殊的一個羣體,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離不開大學生的積極參與。大學生作為社會上最富有朝氣、創造性和生命力的羣體,他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和理解程度,往往影響着社會民眾對這一問題的關注。傳統文化的內容極其豐富,並隨着當代社會的發展而不斷延伸,傳統文化教育和大學生認知的關係也必然是豐富的、複雜的、不斷變化發展的。通過視頻學習,在老師的講授中我認識到進行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過程中要求大學生要不斷地接受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以增強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中國傳統文化所藴含的豐富民族精神有利於提高大學生的民族凝聚力。在幾千年的中華文明發展歷程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這種民族精神貫穿於整個傳統文化之中。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辯證統一關係,決定了民族精神教育離不開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

優秀傳統文化對培養當代大學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質的積極作用和影響。傳統文化重視個人道德修養,有利於提高大學生的自身綜合素質。有利於培養大學生在現實的學習生活工作中待人接物的正確良好習慣。有利於培養大學生良好的生活態度,做的處於逆境能堅強面對,處於順境不驕奢淫逸的生活作風。

優秀傳統文化高揚生命意識,對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具有積極意義。如強調對生命的敬畏和終極關懷,在生與死的問題上,以強烈的生命意識來通透死亡意識。中國傳統文化所倡導的這種人生觀,用來教育當代大學生,既能醫治少數學生存在的“人生冷漠症”,又能高揚起生命意識,拓寬其精神空間,催其奮進,促其進取,形成積極有為、健康向上的人生觀。

優秀傳統文化為大學生的成長提供了精神動力。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崇尚道德、重視智慧、強調文化藝術修養、注重人文素質的培育等思想,有利於大學生思想素質的提高,應當認真的加以宏揚。

思想政治理論理論課堂是進行道德教育的重要陣地,因此必須重新審視傳統文化道德教育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優勢作用,採取有效措施,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和傳統美德在校園裏發揚光大,切實提高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讓五千年文化的精髓在世界文明的淘洗中越發閃出熠熠的光輝。

學習中華傳統文化心得感悟 篇9

1900年5月26日,王道士在清除洞窟中的積沙時無意的發現了一個隱藏的洞穴,洞內滿藏着古物,從此,敦煌莫高窟出土了。當他發現後找周圍的官員,官員們雖然知道洞窟的價值,但卻因為運輸和費用而擱置起來。

文中有這樣的一段話給我以很深的感觸:

“歐美的學者,漢學家、考古家、冒險家不遠萬里風餐露宿朝敦煌趕來,他們願意變賣自己的全部財產,充作偷運一兩件文物回去的路費,他們願意吃苦,願意冒着葬身沙漠的危險,甚至做好了被打,被殺的準備,朝這個剛剛打開的洞窟趕來。”

外國人尚知如此對待中國的文物,而與此同時的中國人、中國政府、中國官員卻無動於衷。王圓籙王道士更是以令人難以想像的低價大批大批的將文物賣給外國人,他的確是敦煌石窟的罪人。

今天,我們在痛恨王道士的同時,難道不應該反省自己對待中國文化的態度嗎?

就以這次歷史老師留下的作業為例,的確沒有引起我足夠的重視。我以為這並不重要,但在昨天晚上老師教育以後,我認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的確我不做作業不僅是對自己不負責,對老師不尊重,再往深處説更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蔑視,對中國的不屑……我不敢正視我自己,現在我到底還有多少老祖宗留下來的東西。

不僅我個人如此,整個社會亦如此。隨着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洋事物、洋思想、洋觀念湧入中國大地,衝擊着古老的東方文化,改變着中國人的意識、觀念。中國能否在這樣的衝擊下保持自己特有的文化理念,傳統的中國文明。當今我們痛恨韓國用中國節日申遺,但我們為中國的文化又做了什麼?

保持中國傳統文明的長河,靠你,靠我,靠大家。

學習中華傳統文化心得感悟 篇10

文字之所以比煙花更璀璨,是因為,我們可以看着它在光滑的紙頁間靜靜旋舞,演繹出永恆,淺唱低吟出歲月的旋律。

——題記

大風泱泱,大潮滂滂,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我們的血脈中流淌的是中華民族賜予的光榮。長江、黃河交織成幾千年歷史的經緯,我們的文明,以文字為載體的中華文明,便這樣地衝出了歷史的變遷,綿延了中華九百六十多萬平方千米的土地,橫跨了千年的時空,為我們世代所傳承、發揚。

從傳説的“倉頡造字”開始,文字歷經了幾千年的風霜,經歷歲月風風雨雨的洗禮。文字構成的漢語,更是我們的民族之魂。漢語它可以很豪邁,很大氣,亦可以很精緻,很婉約。它可以寫出“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蘇式感慨,演繹着“一蓑煙雨任平生”的灑脱;亦能傳達“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的李式風情,慨歎着人生“花自飄零水自流”的哀怨。

中國文化,千年風韻,文字夾帶着紙墨的香氣,被深深保存在歷史的長河中。中國文人素來就有一份悲天憫人的救世情懷,千秋萬古,世事浮沉不會使文人骨氣和情懷泯滅,卻只能激發文人的悲愴和責任。厚重文化漸漸被冷落,又有多少人會在意其背後的點點滴滴?在漂迫流浪中,餘秋雨演繹了一次文化的苦旅;在煙雨迷霧中,餘秋雨用平淡卻又璀璨的文字再現了中國文人的情懷和辛酸。漂泊流浪,煙雨平生。中國的文化,落在山重水複中,是歷史的多情造就中國千年的內涵。文字穿過時間,越過空間,碧水驚秋,黃雲凝暮,在廣褒的中華大地上,穿山越水,踏雪飛鴻。漢字,她承載了中華兒女的魂!

西方文化無休止地湧進街頭巷尾時,在《論語》與《三國》《紅樓夢》被相繼戲説時,在全球化的呼聲下學英語的浪潮正鋪天蓋地時,為什麼我們卻很難尋到一個國學教育機構呢?夢裏花飄落,這不是春的悲傷,而是夏天的果實已經孕育。在漫天飄飛的花瓣裏,光復漢語文明是多麼博大而沉重的民族責任。

淺吟低唱,我聽到她如詩的歌聲;沉思凝望,我嗅到她淡雅的氣息;舉目遙望,我看到她婀娜的身影。樓蘭古國消亡了,瑪雅文化消亡了,古巴比倫文明也亦消亡了。文明的缺失是因為語言的覆滅,語言喪失了載體便漸漸葬於荒漠中乾涸的河牀裏,幽幽地歎息。

中國傳統文化曾經一代傳一代的輝煌到如今的沒落,傳統文化正慢慢淡出人們的視野,讓人不禁遺憾。毛筆,可謂是中華傳統文化文字的代表。沒有毛筆,就沒有那千古絕唱的《離騷》和《史記》,就沒有中國燦爛的文化,然而現在,毛筆已逐漸走向了歷史的博物館。但是與我們隔海相望的日本,卻規定每所學校每週都要開設書法課,每個人都要會寫書法。日本的毛筆是由中國傳過去的,人家都如此重視,而我們呢?這也許是一面鏡子,唐太宗曾説過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從另一方面可以看出我們對待傳統文化漢字的態度。漢語,它絕不是“母語”兩個字那麼簡單。我們的祖先經歷了泛黃的歷史所賦予我們的,是它背後沉沉的文化使命。漢語不是我們文化載體的工具,它是我們任何一個時代都不能失卻的民族骨氣與精髓!

縱觀歷史長河,在眾多文明的誕生與消失、衰落與興盛中,在與我們一同到來的古文明中,中華文明是唯一一個沒有斷層的文明。它就這樣延續至今,而這一切或多或少與我們統一的文字有着關聯吧!我們有孔孟哲學,有百家爭鳴,有杜甫有李白,有唐詩有宋詞有元曲,有四大名著……漢語言文學的博大精深與豐富多彩,我們又怎麼能忘,怎麼敢忘呢?它豈是一個諾貝爾文學獎能承載得起的?

任憑時代如何發展,任憑世界如何變遷,縈繞在我們心頭的仍是那一個個精緻的方塊字,仍是那一句句親切的漢語。體內流動着的華夏民族的血液,不可改變,也不能改變。

“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這是一種深深的哀怨與憂傷。我們不是文化的閉關鎖國者,所以也應尊重我們自己的文化,珍惜祖宗留下的珍寶,保護我們大樹的根基。拯救我們的文化之“根”,也是補救國人的精神內傷!

學習中華傳統文化心得感悟 篇11

聽完馬主任的講課後,讓我受益匪淺,尤其是在講到《弟子規》《入則孝》這一篇時,我不禁深感慚愧,我能為父母做到的卻很少,真是太不孝了,當父母多嘮叨幾句時“氣涼了,多穿點衣服,別感冒了”我會很不耐煩的回答知道了。殊不知父母是為了我們好,應該恭敬的聆聽。

我們的父母為我們操碎了心,也付出了很多。他們累了,需要一把椅子坐坐;他們渴了,需要一杯清茶解渴;他們的心疲倦了,需要一顆真誠感恩之心去安慰。我們再也不要覺得,父母為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應該的;我們更不要對父母的艱辛付出和無限關愛,視而不見,無動於衷,甚至怨氣連天

孝敬父母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我們從呱呱墜地的那時起,父母便給予了我們愛,在愛的哺育下,成長,成才。這份愛是我們必須回報的,孝敬父母是我們應該做的,在現實生活中,有些兒女做的很不雅觀,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從不關心體貼父母,甚至有些子女從不記得父母的生日及其愛好,他們的行為的確令人有些傷痛,孝敬父母其實很簡單,一句虛寒問暖的問候,當父母身處困境時,應鼓勵他們。當他們摔倒在地上時,用雙手親切的扶起。當父母忙碌時,應主動幫助他們,去幫他們分解壓力;當父母心灰意冷時,應勸告他們應鼓起勇氣去面對。生活本應該是這樣,許多事是無法改變的。父母是我們生活的一半,如果父母是一朵荷葉,那麼荷葉裏包裹的便是我們,我們應該孝敬父母,用真誠而又熱情的愛去孝敬他們。感恩是有意義的。愛讓這個世界不停旋轉。父母的付出遠遠比山高、比海深,而做為我們,只知飯來張口,衣來伸手。讓我們變得自私自利,忘記了曾經父母的付出。學會去感激別人是自己的一份良心,一份孝心,因為如此才會有和睦,有快樂,有彼此間的敬重。懷着一顆感恩的心,去看待社會,看待父母,看待親朋,你將會發現自己是多麼快樂,放開你的胸懷,讓霏霏細雨洗刷你心靈的污染。學會感恩,因為這會使世界更美好,使生活更加充實。

我相信,只要我們對父母擁有一顆感恩之心,我們就一定能做得更好。雖然我們為父母做的事情很小,但父母一定能感受到我們對他們在生活中一點一滴的愛與感恩。定會被我們的感恩行為所感動。百善孝為先,孝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是民族歷史的佳話。讓我們用實際行動去感化父母,孝順父母從現在做起,從自己做起,孝敬我們的長輩。讓我們對着爸爸媽媽大聲説:爸爸媽媽你們辛苦了,我愛你們!

孝心無價,作為炎黃子孫的我們要時刻謹記做人要先做到孝,要把我們的傳統美德發揚光大。

學習中華傳統文化心得感悟 篇12

如果説經濟的主體是物質豐富的創造,政治的主體是根本利益的保障,那麼文化的主體則是精神家園的耕耘。文化,是民族延續的重要標誌,是國民素質和科技水平的重要保障;傳統文化則是民族的認同與歸屬。然而,在一個人心愈發浮躁功利化的社會,文化儼然成為一種奢侈品,似乎給人以可望而不可及的感覺。因此,我們應該重建文化家園,解決精神的歸宿與寄託問題,守住民族文化的根脈,這是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必須要求。

文化傳承是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是精神的寄託和靈魂的歸宿。泱泱大國,不曾斷代,五千年的華夏文明,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歷史。在這曲折迂迴但又不曾斷流的文化潮流中,我們有着無可比擬的傳統建築,我們有着引以為傲的傳統文化,我們有着修身養性的史書典籍。我們可以遊故宮,覽皇家王室之恢宏;登長城,觀羣山環抱之雄偉;賞園林,品江南水鄉之柔情;我們可以包餃子,盼遊子歸家之團圓;賽龍舟,思愛國屈原之情懷;插茱萸,念異鄉親友之安危;我們可以吟唐詩,贊平仄音韻之美妙;誦宋詞,歎國家興亡之蒼茫;讀小説,慨人生命運之起伏……在中華文化的長河裏徜徉,我們樂此不疲,流連忘返。傳承悠悠大國之風範,繼承光輝文明之偉大,不斷地從經典中汲取營養,才能不斷地煥發出生機與活力。

文化虛無,是對民族文化的否定,是信仰的坍塌時代的悲哀。大文豪魯迅在《拿來主義》一文中曾批判過對文化的不正確做法。我們處在一個急劇變革的時代,這是一個既充滿夢想又不乏困惑的時代;這是一個拋棄傳統,丟掉根本,一味奉行“民族虛無主義”與“歷史虛無主義”的時代;這是一個崇洋媚外,一切都是外國的好的時代;這是一個正在割斷自己的精神血脈,努力把自己打扮成老外的時代,這種虛無主義盛行、缺乏信仰的時代,它正影響着人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所以,研究生考試出現的問題,就能理解。中華文化強調以德治國,以文化人、強調“仁者愛人”等等思想。這些思無論過去還是現在,都有其鮮明的民族特色,它是滋養着中華民族五千年生生不息的血脈,深深融入每個炎黃子孫的精神基因中,成為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

文化創新,是文化發展內在動力,是繼承基礎上的創新發展。進行文化的創新,就必須立足於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用好這灣源頭活水,用其藴藏的精神財富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進行文化創性,要以科學態度對待傳統文化。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古為今用推陳出新,革故鼎新,有鑑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既不能厚古薄今,也不能厚今薄古。進行文化創新,要認真梳理傳統文化資源,認真汲取其中的精華,發掘其時代價值,增強文化自覺性與文化的自信,增強國人的骨氣和底氣,按照時代發展需求,對文化內涵及表現形式進行改造完善,激活其生命力。

“拂面春風好借力,正是揚帆遠航時”歷史車輪滾滾向前,我們不能坐以待斃,要以一種更加開放包容,兼收幷蓄,為我所用的態度,正確地對待外來文化與傳統文化的融合,使中華的傳統文化永遠在世界民族之林熠熠生輝,發揚光大!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守住民族文化的根脈是我們時代青年的責任和義務。

學習中華傳統文化心得感悟 篇13

中華民族,這一個歷史悠久,有着龐大智慧,傳承淵博文化的精神民族。中國歷史擁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巨大轉變和變化過程。從古至今,中國文化承載着歷史重任,無論國內外考古專家或精神文化的探究者。毫無疑問的,中國成了世界矚目的研究對象。

傳承經典,是在傳承文化精神。經典文明,經典書籍,精神美德,是中華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組成。深入來看其內有。

所謂經典文明,不僅僅包含行為方面的舉止談吐。亦説從古至今人們維持的狀態發展與生活常規。現在籠統的説法便是言語文明。當然,現代人亦不可缺少這一方面的文明所需,而經典文明中最重要的則是生活常規。追隨到封建社會,人們不可否認,封建社會中有一個理想繁盛的狀興局面—“貞觀之治”。此時期的人們生活狀態與常規與現代無差異,若是以古代劃分,則是中國史上最為鼎盛的統治時期。

那麼,為何可擁有如此豐繁的局面呢?李世民的賢仁是其主要原因。他與前人共有的思想則是以民安樂為國家之繁榮根基。他傳承了古賢人的思想使其百姓安居樂業,他採納雅言令民眾避免戰亂之苦。實質上,他以開拓了貞觀之治的重要一步。是啊,試問一位得民心的君主,還何需擔憂不可得天下呢?他廣閲書籍,使他形成一種重要思想。

無時無刻懷揣一本經典書籍,則像是同時與前人交流,隱隱地傳承着中華文化。李世民閲讀書籍雖是句句落實,深鑽其意,但令他最為感觸的則是司馬遷的《史記》。他曾多次以書中所述的故事為例告誡他的子嗣們。與魯迅的同樣思想,不愧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而後,魯迅這一代文人絕筆承載着賢人的妙點,寫下部部鉅著。誰能否認這一經典書籍對偉大的影響起着漠大的重要性呢?傳承經典書籍,則無他論的傳承着精神美德。

無論是人,軍事家,文學家。他們的幼年故事與人們生活形影不離。隨時隨地,人們都能脱口而出一個故事,他們在講述故事的同時,也是在評論精神美德。有意無意地吐露出中華民族由古至今不敗壞的傳統。如今的發展亦是離不開這種精神。

人們懂得謙卑禮讓,是從一個普通、耳聞能詳的故事受到啟發的。“孔融讓梨”變成口頭禪,形成一個定向模型謹慎地告誡這一精神要領。

由此可見,經典文明,經典書籍,精神美德是與傳承文化精神密不可分的,是其精要致髓所在。

中華民族的傳統精神,傳承在每個時代,影響着每個發展邏輯,滋潤在每個人的心裏。不可辯駁地説,傳承同樣是一種美德。

以古賢人的見解理論來摸索自身缺乏精神;以傳統思維方式淡化錯誤思想;以承載作為雨露滋潤人生。

傳承中華文化,體現在積極於領略前有的精神內存。

傳承中華文化,尋索在古今文籍言論談吐中。

傳承中華文化,紮根在現代文明被滋潤的每個豐富人生。

學習中華傳統文化心得感悟 篇14

首先我很高興能夠選上楊老師的傳統文化與現代管理。楊老師的傳統文化課讓我深刻的體會到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時也讓我領略到了傳統文化的魅力。這節課不僅僅在於教會你傳統文化知識,更在於通過我們的日常生活,讓我們知道如何去生活,如何面對生活,如何更好的生活,讓我對自己更加懂得了讓自己過的充實,讓自己學會了取捨以及灑脱。

記得小時候學古詩,學名著,當時只不過是為了學業要求,為了顯示讓父母開心。高中時學習孟子論語,只不過是為了大學聯考的要求。當時在我的心中認為這些文化的精華是很高深,但是當時卻很少去體會裏面真正所代表的意義。只知道三人行必有我師,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但卻沒有理解到底什麼是善什麼是惡,怎麼去分辨,最重要的是如何學,如何改,想不想學,想不想改。現在和以前最大的區別就在於,現在經歷的事情多了能夠真正的體會到了其中的含義。

上這堂課的開始,老師就讓我們每人準備自己對國學和傳統文化認識和自己的見解,讓每個學生都上去講講。在自己的準備和思考的過程中,自己才明白了原來傳統文化對我們人手的指導是如此的重要。在比如説我自己講的《中庸》的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講的是治學求進得道理。一個人要廣泛地多方面學習,詳細地問,慎重地思考,明確地分辨,踏踏實實地行。其實在很多的時候我們經常缺少主見,總希望依賴他人。很多時候要用到知識的時候才發現自己原來以前沒學到什麼。其實很多東西都要靠自己去學習的,別人的只能參考,每個人走的路都不一樣,我們可以聽但不能信。自己要成功還是要克服自己惰性,從根本上博學了,慎思了,明辨了才能順利伐舟。還有《論語-學而》中的過則勿禪改,其實一個人不要害怕做錯事,沒有誰是都不錯的。但很少人卻承認自己的錯誤,並且改正它。我們都只會選擇逃避,怕丟臉,總是找一堆的理由來推卸自己的責任。一個大丈夫如果連承認錯誤的勇氣都沒有的話,那麼他還能做什麼呢?我們最怕的不是犯錯而是一錯再錯,所以要勇於承認錯誤的同時,並且學會改正。還有《孟子-公孫丑上》的禍福無不自己求之者,自己從開始做一件事的時候,便決定我們要為自己的決定所要承擔的責任。不要抱怨什麼條件,運氣等一些因素不好,這些都是次要的。一旦我們做下了決定,我們就要有接受後果的那些擔當,無論是成功或者是失敗。或許有些東西的優劣並不會馬上表現出來,但總有一天我們要承擔我們以前做這些事情的後果,好比那句話出來混的遲早都是要還的。不是天要忘我,而是因果。從現在開始我們就要對我們的行為有正確的認識,不要貪圖享受,不要現在把自己在未來的某一天給毀了。一學期課當中,通過老師的教授和指導,更加深入的瞭解了傳統文化並不是只有四書五經,原來還有如此多的東西。老師的卦象講解更是精彩。這些枯燥的知識,通過老師幽默風趣的講解彷彿是一個小故事一樣,每一個道理都在鞭策着我。國學中的每一句話都是古人通過很長一段時間甚至是一生領悟出來的,每一句話言簡意賅,同時又是我們的生活寫照。其實回想一下,我們的生活又何嘗不是這樣的呢?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以及對知識的進一步學習,我現在覺得以前的我是如此的可笑和無知。以前的我每天都在渾渾噩噩,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每天都想着明天要怎麼做,以後要怎麼做,但是真正去做的卻很少。一個學期以後除了發現自己的年齡大了以後,什麼都沒有增長。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之後,我學會了在每天的課餘時間多看些書。我記得老師説過人這一生很短,很多人都覺得人這一生是如此的短暫可是為什麼還是有很多的人覺得無聊呢?

我當時就被這句話震住了。是啊,我已經不止不覺過了人生的二十年,可是我在虛無的時空裏就這麼浪費掉了。人生最開始的二十年,本應該是我學習,讓自己變得更強大,好讓自己過好接下來日子準備着。現在想想自己到底學會了什麼,每天都在霧裏看花,水中望月,不知道什麼是虛什麼是實。我記得老師解過一個慌字,人為什麼會慌,是因為心裏沒有底,心慌。每個人都應不斷地學習,不斷地豐富着自己的內心。只有這樣我們才可以從容的面對我們自己的人生,面對挫折。我偶爾會在星期二的時候跑去聽老師的從內盛到外亡。我記得當時你講海上鋼琴師的時候,你説了其實成功的人一生只做了一件事情,不要患得患失,要學取捨。我突然有所領悟,對啊,人這一生很幸運的就是有的選擇,但也不幸的就是我們的選擇太多了,很多小孩子學這學那到頭來什麼都沒有學會。我也是,學的東西太雜了,到頭來沒有什麼東西可以拿出來換飯吃,是該值得好好深思了。其實在課中你給的經典句子不僅僅是這些,還有很多很多。

其實傳統文化的範圍太廣太廣,太深邃了。它是一個民族的根,是民族的精神支柱。中華傳統文化是中國人民乃至全人類的寶貴財富。中國五千年文明歷史,奠定了人的一切文化與思想行為。接受古老的人類文化的教育薰陶,就深知道德底線存在,能夠辨別基本善惡。理解傳統人的理念和道德文明就容易處理好人際關係,明確人生價值觀念,提升人倫道德。傳統文化是中國古聖先賢幾千年經驗、智慧的結晶,她有強大的生命力和提升社會道德完善審美觀的作用,表現出來的是民族內涵和輝煌燦爛的中華文明。

學習中華傳統文化心得感悟 篇15

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古聖先賢留給我們的這些東西有助於我們走好人生的路途,有助提高個人思想道德修養。在學習傳統文化《弟子規》的過程中,使我受益非淺。其中有些道理很簡單,但就是沒有真正去體會其中的道理。因為在學習《弟子規》之後才真正的懂得。《弟子規》增長了我的智慧,震撼了我的心靈。

做人要懂得感恩。佛法裏説人有四種恩德必須報答:父母、師長、國家和眾生。對一個人而言,應報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養育之恩。感恩父母對很多人來説,感觸最深切。“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行孝需越早越好。父母給了我們生命,撫育我們成長,供我們讀書,教我們做人的道理;長大後,離開了他們,他們在家鄉仍然是無盡的惦念。

父母已逐漸老去,有一天一定會離我們而去,盡孝的時日無多,作為子女,應該做得越多越好,讓他們盡享天倫之樂。我自己深有體會,父母親養育了十個子女,母親因操勞過度,得了肝癌,在患病期間,還早早起來為我燒粥做飯,怕我上班遲到,怕我勞累,為我做好準備。在彌留之際,還竭盡全力為子女操勞,多給子女一份愛。因為母親的病確診的晚,當我做子女的得知噩耗時,都來不及怎樣去回報母親的愛,報答母親的恩,只有搶着時間多陪一下母親,短短的十五天母親離我而去,留給子女的是自責、後悔、遺憾,而這份遺憾永遠無法彌補。之後,我的兄弟姐妹吸取了這慘痛的教訓,把對母親的思念化作怎樣照顧好父親的行動,日後的生活中,捨不得得罪父親,父親的冷暖、愛好、健康都在子女的言語、行動中得到體現。現在,父親已進高齡,由於子女的尊重、珍惜,身體、精神都很好。

這個暑假,我問父親想到北京玩嗎?(因為村裏有的老人去玩過了)父親説:“想到廣西桂林看看你舅舅、舅媽。”就這樣,雖然自己家經濟不是那麼寬裕,還是帶老爸去桂林玩了一星期,帶老爸到桂林的景點看看,這可樂壞了老爸。看到桂林的奇石山峯、巖洞,老人家讚不絕口,看到“劉三姐印象”,老爸懷疑是神仙下凡,我告訴老爸是人工合成的,老爸説,現在人真聰明,科技發展真快。一趟訪親旅遊,給老爸長了見識,了卻一樁心願。我一家人也感到很高興,能陪陪老爸走走。

鮮花感恩雨露,因為雨露滋潤它成長;蒼鷹感恩長空,因為長空讓它飛翔;高山感恩大地,因為大地讓它高聳;我們應感恩我們的祖先,因為他們打開我們智慧的大門,讓我們享受的到傳統文化帶給我們好處。在這個世上,父母是最無私愛我們的,他們的愛讓我們的人生陽光普照。孝敬父母要趁早。

學習中華傳統文化心得感悟 篇16

上下五千年,中國一路風塵僕僕走來,腳下踏的是深厚的文化底藴。但在今天,一提及中國傳統禮儀,大多數人並沒有什麼清晰概念,甚至則一位這種傳統禮儀人化是過時的東西。因此,中國禮儀文化正在遭受着史無前例的以往與不屑。

然而,中華民族傳統禮儀文化是中國人民幾千年來處理人際關係的實踐結晶,是人與人之間行為規範的準則。

楊時與他的學友遊酢為求的正確答案一起去老師家請教。時值隆冬,天寒地凍,來到程家時,適逢先生坐在路旁打坐養神,楊時二人不敢驚動老師,就恭恭敬敬立在門外,等候先生醒來,過來良久,程一覺醒來,從窗口發現侍立在風雪中的楊時,只見她遍身披雪。腳下雪已有一尺多後了。此後,“程門立雪”的故事就成了尊師重道的千古美談。

禮儀是律己,進人是一種規範,是表現了對他人的尊重。古人云“不學禮,無以立”文明禮儀不僅是個人素質、教養的體現,也是個人道德和社會公德的體現。

東漢黃香僅僅九歲,就懂得尊老愛幼,孝順父母。在冬天嚴寒之時,就用自己的身體將父母的被子温暖後,再請父母安寢;在夏日炎熱之際,則用扇子給父母扇涼驅蚊,以侍奉父母安寢。黃香温席是在中國傳統孝之禮儀,孝順父母,從小事做起。

近百年來,由於種種原因,一些優秀的倫理道德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如今的人們已經有了較之過去更為雄厚的經濟基礎來孝敬老人,心已經沒了,孝敬父母不是有心無力,而是有力無心。

唐朝貞觀年間,西城回綸國是大唐的藩國,一次,回綸國為了表示對大唐的友好,派使者帶一批珍寶見唐王,其中最珍貴的是白天鵝。途中,白天鵝不謹飛走,使者只拔下幾根鵝毛,卻沒能抓住白天鵝,使者在擔心害怕之餘吧鵝毛獻給了唐太宗,唐代宗並沒有怪罪他,反而覺得他忠誠老實,不辱使命,從此,“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的故事流傳開來。

中國傳統禮儀,應是體現精神價值的生活方式,傳錄它可以使我們的禮儀化發揚光大。

傳統禮儀畢竟是中國傳續了幾千年的血脈,若血脈堵塞,中國只能被稱為是一個現代國,而不能稱其為中國了。中國傳統禮儀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國人和海外人引來容耀和自豪,它是中華民族重要的凝聚力,沒有它,國人將迷失自我;沒有它,中國便只剩下一個空殼。

縱觀古今中外各國發展,世上沒有一個民族失否定自身傳統禮儀的,沒有任何一個民族會認為自己的優秀的傳統禮儀是過時的,有害的。而傳來中國傳統禮儀文化。是每個華夏兒女的責任,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無愧地大聲説:“我是中國人!”

學習中華傳統文化心得感悟 篇17

初學《弟子規》,看到首孝悌,孝悌,是中國文化的基礎。好像真沒怎麼盡過孝,慚愧!想起小時上學,教師就講的尊老愛幼,孝敬父母,總以為是自己有錢了,有能力了,才能儘儘孝心。在外上學了,上班了,結婚了,有孩子了,感覺跟父母離的更遠了,也更少了關懷與孝順。以前每次回去都很少跟父母溝通,很少做過什麼家務,覺得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甚至,讓幹個什麼也懶的去幹,就是做也不及時,彷彿是個外人一樣的處之。甚至有時候會因為一些小事跟他們頂嘴,鬧矛盾,拍拍屁股就走了,根本沒有顧及他們的心情。現在讀了《弟子規》:“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感覺很無地自容。教養自己那麼大,怎麼我依然像個孩子一樣的不懂事呢?現在自己孩子也上學了,自己做的榜樣在哪裏呢?深深自責的同時,我因為工作原因,爭取一星期或兩星期回去一次。説實話,看到父母不知何時變白的頭髮,累彎的腰,我的心像是被揪一般,不用再叫我,我主動去搶着幹家務,只要他們能幹動的,我也一定能幹動。其實他們也不圖我多有錢多有能力,健健康康,和和睦睦,有時間一家人陪着吃頓飯,聊會,就已經很滿足了。這點為人子的,我一定要努力盡心做到,這也是《弟子規》讓我學會一個做人子應盡的責任與義務!

其次是對“唯德學,唯才藝,不如人,當自礪”的思考,以前一直覺得,人比人氣死人,人家有才華,比什麼,再學也趕不上,就這樣吧,抱着破罐破摔的心態安慰自己。學了這幾句後,覺得自己很頹廢,很墮落,怎麼會沒有上進心呢?就算不如別人,也應該努力的去充實自己吧,如果自己不努力,那永遠趕不上別人,天資短淺,勤能補拙吧。自己跟自己的昨天比,一天一小步,水滴石穿,總算努力過吧!

然後是對“寬有限,緊用功,工夫到,滯塞通”的理解。聯繫到工作當中,感覺沒有個計劃。這也急着做,那也等着完成,這個沒做完就忙於另一個,眼高手低,結果一件也不能圓滿完成,還會給工作造成麻煩,不能及時完成領導安排的任務,反而還感到委屈,是在幹啊,怎麼達不到效果呢?原來是犯了“緊有限,寬用功”了,只是想着為了完成任務而完成,事倍功半。理解“寬有限,緊用功,工夫到,滯塞通”後,對工作方法有了重新的認識,要一頭一頭的來,仔細做完一件,再做另一件,不可急,要用心下功夫的做好每一樣工作。再一個要專心,一切以大局為重,不可做工作以外的事,不然不但不能完成領導交託的任務,反而會令自己手忙腳亂,得不償失!

以上,是我學習《弟子規》淺顯的認識,以後繼續學習,領悟,努力改善,把它用在生活,學習,工作中,努力踐行。正確經營好自己的家庭,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以身作則,為社會和諧貢獻自己的一已之力!

學習中華傳統文化心得感悟 篇18

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團結奮進的不竭動力。_年,為了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偉大民族精神,提高全鎮村民文化素養,推動我鎮文化建設向縱深發展,組織開展有效活動,取得一定成效。現就我鎮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有關活動情況彙報如下:

一、中國小校認真開設傳統文化教育課

弘揚中國傳統文化關鍵在教育,教育重點在廣大青少年,青少年受教育的主課堂在學校。我鎮中國小自_年下學期起開設傳統文化教育課,把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滲透到中國小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和思想品德課教學之中,要求每週不少於一節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課,並倡導通過有關課程及活動開展書法教育、國學經典誦讀等活動。例如,各國小在國學經典誦讀,主要誦記內容以新語文課程標準中推薦的優秀古詩文篇目:《三字經》《弟子規》《論語》《大學》《中庸》、神話故事、寓言故事等。同時,精選中外現、當代美文。一年級:語文課程標準中推薦的優秀古詩文20首、《弟子規》或《百家姓》。二年級:語文課程標準中推薦的優秀古詩文20首、《三字經》《論語》1篇。三年級:語文課程標準中推薦的優秀古詩文_首、《千字文》《論語》4篇。四年級:優秀古詩文20首、《論語》、寓言故事十則、神話故事。五年級:《大學》《中庸》、現代詩文10篇。六年級:《孟子》、現代詩文10篇。在確定內容後,提出多項落實的措施:保證誦讀時間、保護誦讀興趣、積極創新誦讀形式、做好檢測工作、閲讀篇目的保證。在國中學校,我鎮設立了選修科目:內容有國學經典課、文學欣賞課、楹聯教學、詩文寫作、書法等等,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自己喜歡的傳統文化科目。對於該科目的考試,老師們讓同學們充分發揮主動性,寫一些小小的感想,自己學後的心得體會等即可。

二、農村現代與傳統文化教育並舉

我們民族的傳統文化是人們從長期實際生活經驗中概括出來的,深深地影響着我們民族精神的形成。我鎮能夠充分利用那些仍得以保留的文化資源和方式,如各種法定節日、傳統節日,重大歷史事件紀念日,革命領袖、民族英雄、傑出名人等歷史人物誕辰和逝世紀念日等,加以開拓和創新,開展主題班會、專題演講、知識競賽、歌詠比賽、文藝演出等多種形式的主題教育活動,引導中國小生弘揚民族精神,增進文化自信和愛國情感,提高道德修養。現代的、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可培養村民的興趣特長和創造能力、動手能力。為此,我鎮充分利用各種文化資源,拓寬文化領域,開展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圍繞愛國主義教育、民族精神教育、感恩教育、誠信教育等主題,充分表達對祖國、家鄉的熱愛。

1、開展“感恩共產黨”。_年底,我鎮結合“兩學一做”學習教育,舉辦“感黨恩。黨員固定活動日”文藝晚會,激發黨員奮發向上,努力拼搏的熱情,創先爭優爭當一名新時代合格黨員。

2、開展“感恩祖國”。_年國慶節,中國小通過組織開展“建設幸福中國”主題讀書活動,提升學生感恩祖國、保衞祖國、回報祖國的樸素情感。

3、開展“感恩父母”。_年端午節,通過組織以“親愛的爸爸、媽媽我想對您説……”為主題的“感恩心語”活動,引導青少年表達對父母的感激之情,鼓勵青少年跟父母真誠交流、坦露心聲。

4、開展“感恩自然”。通過開展“熱愛自然,保護環境”為主題活動,在中國小生中倡導低碳理念,宣傳“善用資源,服務公益”精神,教育學生及其家長參與環保、關愛自然。

三、打造品牌和亮點,形成長效機制

我鎮形成傳統文化教育長效機制,採取了村民喜聞樂見的方式進行傳統文化教育。

在中國小,“輝煌共和國”“歷史的選擇”“魅力漢語”……豐富多彩的中華經典誦讀活動,讓學生在弘揚優秀民族傳統文化的過程中,真正做到“樂讀”“美讀”,受到良好校園文化的薰陶。在全校師生的踴躍參與下,校園誦讀氛圍愈發濃厚。

學習中華傳統文化心得感悟 篇19

泱泱華夏,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薪火相傳,雖歷經歲月滄桑,卻更顯芳香。中國書法作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已經歷了兩年多年的傳承和發展。在數字化與傳統書寫衝突尖鋭的今天,我們是否應該拋棄傳統的書寫轉而依賴於鍵盤,不必再傳承中國書法?

在我看來,中國書法必須傳承和發展。對中國書法的廢棄,會嚴重影響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在數字化的今天,我們應該認真解讀中國書法的內涵,感受中國書法的魅力,感悟中國傳統文化之根,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聖火更好地傳承下去。

中國書法生於文人的世界。文人們用優美的線條、剛柔兼濟的筆鋒對漢字進行藝術化創造,將其形態與意藴之美詮釋得淋漓盡致。且看顏體,停而不斷,直而不僵,彎而不弱,正氣凌然,展現出其堂堂正正、不卑不亢的氣質;而懷素的狂草則全然不同,筆畫簡練飄逸,瀟灑自如,無需刻意而為,筆下自有一番乾坤,展現出的則是其存天地於心的浩蕩,以及遨遊天地無所待的逍遙。可見,書法並不僅僅是一種書寫形式,更是歷代讀書人展現自身審美與理想的重要途徑,也是讀書人修身養性,積極入世的重要表達。

中國書法長於文人的世界,興盛於文人的時代。從追求曲線美的金文書法到派別眾多的兩漢書法,我們看到了讀書人對於書法的熱愛與初步探索;從平和瀟灑的魏晉書法到剛健大氣的隋唐書法,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的繁榮,更是一代又一代文人對於前人成果的繼承與發展。可以説,書法藝術能夠擁有如此持久的生命力,在於人們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尊重、繼承與大膽創新。

從這番對中國書法的解讀中,我們不難發現,中國書法之所以能代代相傳,經久不衰,正是因為中國書法融入了天人合一的理念和內外兼修的人文情懷。而天人合一、內外兼修正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根。可以這樣説,正是因為中國曆代書法愛好者把中國書法這種中國傳統文華的表現形式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天人合一、內外兼修之根緊密連接起來,中國書法才枝繁葉茂、碩果累累。

作為新青年的我們也應該認識到,數字化與漢字書寫和中國書法並不是完全對立的關係,而是一種對立統一的關係。我們應把天人合一的理念和內外兼修的情懷融入書寫和書法中,將書法的精髓融入到數字化時代的發展潮流中,將數字化的快速傳播等優勢與書法發展相結合,促進二者共同發展,和諧共生。

文明聖火,千古未絕者,唯我大中華。中華文明之所以長盛不衰,正是因為有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表現形式豐富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浸潤其中。新時代的青年們,我們更應該深刻解讀中國書法的文化內涵,感悟中國傳統文化注重天人合一、內外兼修之根,更好地傳承中國書法這一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更好地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併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發展注入新動力。

願中國書法,更具魅力;願中國文化,與天地並存;願中華文明,與日月齊光!

學習中華傳統文化心得感悟 篇20

觀看陳大慧老師講的《中國傳統文化聖賢教育》後,感觸很深,同時也深感自己傳統文化知識的匱乏,所以也希望有更多的人和我一起觀看,重新接受聖賢教育,重新認識人類的瑰寶——中華傳統文化,這部紀錄片,通過大量的史料和事實,幫助今天的人們,認清楚、想明白,什麼是正確的、什麼是錯誤的,把已經混亂和顛倒的,善惡、是非、美醜、智愚的標準,通通糾正過來。

在影片中陳老師講到《三字經》中大家耳熟能詳的一句:“人之初,性本善”,會背的人很多,但真正能理解的人卻很少。意思是凡是人他天然的那個人性,那個天性,那個人性是本善的,本來就是善的'。善是什麼呢?純淨純善,這是它的天性,自然的,道,人與生俱來就這樣。就像剛出生的嬰兒,就像一杯清水,無色,無顏色,無味,無味道,無嗅,也無這個氣息,沒有氣味。透明的,這就像人性一樣。人之初,性本善,天然的人性。

原本像一杯清水一樣的我們,現在卻面臨着重重“污染”,翻開報紙,打開網頁,天天充斥着我們視野的是:一件件罪惡的事件,一段段見不得光的醜聞,扭曲的價值觀,罪惡的金錢觀,老無所依,少無所養。為什麼物質生活不斷提高的現在人們,精神文化卻如此的可怕。陳老師講到“苟不教,性乃遷”意思是假如你不教育他、不讓他保持他這個純善的人性的話,他那個剛出生的時候、從孃胎裏就帶來的本善的人性啊就改變了,特別是傳統文化匱乏的今天,人們脱離了聖賢教育,拋棄了世界觀、價值觀,放縱了自己,丟失了本性。受電視、網絡、報刊雜誌、周圍的朋友,周圍人的錯誤的價值觀、不道德的價值觀的影響,養成自私自利的性格,這已經成了很多人的通病,也是社會噬待解決的問題。

所以,現在的人們更應該接受聖賢教育,改變自己的錯誤價值觀與自私自利,多學習古人留給我們的傳統文化,接受真善美的教育。並且要拋棄一切雜念,真正的理解和體會傳統文化的精髓,其實這一過程並不難,只要我們善於學習,接受正確聖賢教育,拋棄太多的物慾和金錢觀,一旦這教育恢復,實現和諧社會、和諧家庭、和諧身心,絕對不難。現在的人慾望太重,每一個人都慾望熾熱,完全糊塗了,慾望把我們的心給包裹住了,像廚房裏的燈泡一樣,被油煙燻黑了,到最後到廚房開燈跟沒開燈一樣了。所以我們要擦燈泡,先擦自己的燈泡,和諧自己的身心,擦一點亮一點,最後身心就光明瞭,一切罪惡、不和諧全都消失了。

學習中華傳統文化心得感悟 篇21

__年2月5日,我有幸參加了__市“十二五”第一批骨幹教師培訓。並聆聽了由陝西師範大學圖書館書記、副館長馬曉雄老師關於《傳統文化與師德新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佛更要金裝》的專題報告。深受啟發,受益匪淺。馬曉雄老師以鮮活的案例、豐富的知識及深刻的理論闡述,給了我很多指導、引領和啟發,使我進一步開拓了視野,更新了觀念。

馬老師從當前傳統文化現象談起。並從以下切入點進行詳盡分析:

1.認識現代教育之特點是開放而非封閉的。因此務必要實現從培養勞動者、建設者到培養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三個面向轉身;

2.鼓勵教師自由發展、自我提升,倡導依靠崗位實現個人價值和利益最大化;

3.尊重、關愛教師而非強化約束和控制。

4.幫助教師享受職業樂趣而非增加職業和心理壓力。

5.幫助教師塑造“師道尊嚴”而非銷蝕和詆譭“師道尊嚴”。

6.幫助教師實現家庭文化的傳承和提升。

馬老師的報告中,着重強調的六個方面的問題,目的是要求教師要認真把握現代教育的基本特點。要認清人的發展關鍵,在教育實踐中,應當努力使“個性化教育”要成為現代教育的核心理念,並通過學生教育之成功重塑“自身師德建設與師道尊嚴”。

學習中華傳統文化心得感悟 篇22

祖國曆史浩若煙海,華夏文明燦爛輝煌。一代代人的經驗,積澱成這偉大的傳統文化。

——題記

今天,我看了一段“聖德教育,改變命運”的紀錄片,看完後,我百感交集……。

紀錄片的內容是這樣的:故事一開始就以世界各地的災難引出“想要救現在的世界,必須回到兩千多年前的中國的觀點,專家認為:只有代表中國精神和靈魂的傳統文化才能改變現狀,端正人們的價值觀。而這偉大的傳統文化,在西文的影響和侵蝕下,幾乎要後繼無人了。所以我們要領悟“儒佛道”的核心思想,並在現實生活中付諸行動,弘揚偉大的傳統文化,讓中華文化經久不息。

看完後,一個個“仁、義、禮、智、信”的字眼還在我腦海中久久迴盪。

現在社會上有部分人的潛意識是西方的文化更先進,於是不斷地“洋化”,甚至比西方人還要西人,比如説:那些崇尚所謂的自由而脱光衣服遊行的蕩婦;那些為了賺錢而使用地溝油的奸商;那些為了推銷汽車而一絲不掛的車模;那些為了贏得一台電腦而脱衣服的女性等等。如果説這是求“自由”、為了錢,就不顧羞恥;那什麼又是尊嚴呢?有部分人認為古代的東西聽不懂、不理解就是糟粕,誰又能説不是這些人見識短淺呢!

我認為古代的文化十分偉大,不然漢語怎麼成為世界上最偉大的語言!就比如説“聖”字古代的寫法由“耳、口、土”組成,“耳”代表要擅於聽聞、觀察,擅於發現;“口”代表要傳播倫理教育;一個類似站在地上的彎腰的人代表要結合實際,腳達實地,付諸行動。

我們不能讓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消失於我們這一代,我們要繼承中華民族的精神,宣講優秀的古文明,弘揚中國傳統文化。

學習中華傳統文化心得感悟 篇23

早晨四節課的時間聆聽了王老師的演講,自己受益非淺。王竑錡老師的演講猶如一縷陽光照入了我的心房,讓我看清了黑暗中的道路。

王竑錡老師説人的煩惱來自有所求,對啊,你想要做的事而達不成的時候你會煩惱。去做一件事有對有錯不能用不成熟的思想去衡量別人的思想,畢竟每個人所在的位置高度,看待問題思想都是不一樣的。其中老師放了一部宣傳片有一句話讓我記憶猶新:出生是原點也是起點,讓我感觸很深幫助別人成就自己,印象最深的便是王竑錡老師講出的一粒種子的故事,當別人播種下這裏種子時,用了各種方法,對現在還是一粒種子來説,憑什麼自己要屈尊在這小小的泥土裏,可等種子慢慢長大的時候,那粒種子不會再去埋怨別人把它種下,更不會去埋怨踩它一腳的人,種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吸收着,它還是那粒種子時別人給予它的養分,它會感激。同樣,當我們在感到受別人折磨時,不要難過,不要埋怨,那是別人在為你以後的成長與發展做鋪墊,不經歷風雨那能遇到彩虹?

我們應該要無時無刻的感激別人對自己做過的事情,他讓我們得到了不一樣的成長,也獲得了更多的力量,慢慢的儲存能量,等待時機能成熟時迸發出無窮的力量,震撼着那些曾經“幫助”自己的每一位人,感謝他們的存在才能成就今天的自己。感謝人生旅途中每一位拉引者,帶我們走向光明。

學習中華傳統文化心得感悟 篇24

中國,最貼切的形容詞便是:文明古國、千年大國、禮儀之邦。可不管是哪個形容詞,都凸顯出中國是一個文明的特性。是的,因為有文明,中國才會有千年的底藴。因為有文明,中國才會成為舉世聞名的禮儀之大國。中國是一個千年的大國,其中不知道湧現出了多少影響世界的文明。四大發明:造紙術,因為有造紙術,中國的文化才得以傳承。活字印刷,因為有活字印刷,中國的文化得以傳向世界。指南針被廣泛用於航海和指向。炸藥更是礦物開採的必備品。四大發明是影響世界的文明,是中華文明最傑出的著作之一。除了四大發明,在科技方面,中國更是有許多其他的著作:趙州橋凸顯出我國古代先人的智慧,萬園之園的圓明園更是我們華夏文明的結晶,古代中國王權所在的故宮及其文化也是我國的寶貴遺產。

中國,一個有五千年文明的國度,中間經歷了數十個朝代,從夏商的青銅文化到現代56個民族多樣的文化,哪一個不是中華文明的象徵?!中國文明從唐朝開始興盛,唐代的詩詞是最著名的。其中出現了詩仙李白、詩聖杜甫等著名詩人,李白的詩飄逸嚮往自由,詩聖杜甫的詩悠閒恬靜,唐詩是中國詩歌的一顆明珠。宋代詩詞更以詞曲聞名中外,出現了李清照、“三蘇”等大詞人。明清小説將白話文推向高峯,《西遊記》、《水滸傳》、《紅樓夢》、《三國演義》並稱四大名著,流傳後世。

雖然我們華夏文明曾經是影響世界的文明,可是我們不得不沉痛的看到,我們的傳統文明正慢慢被丟棄和竊取,從基本禮儀到科技發明,為什麼我們還要向韓國學習拜孔儀式,為什麼韓國人説孔子是他們的祖先?為什麼日本人説我們的武術是從日本學的?我們不珍惜自己的文化,別人就將之竊為己有,我們紀念屈原端午節居然是韓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國人們,覺醒吧,不好好保護自己的文明,我們就丟棄了自己的精神家園。

一個強大的國家一定有自己燦爛的文明,我們應該以史為鑑,珍視傳統文化,保護我們的精神家園,讓我們攜手同行,共同傳承我們的五千年文明!

學習中華傳統文化心得感悟 篇25

感謝院長給我們提供這次傳統文化學習的機會,感謝全院職工在我們學習期間辛勤工作,讓我們安心學習。下面彙報一下9天學習的體會和心得。

一、各位老師、義工從自身實踐和落實傳統文化,示範作用好。使每位學員有了一個很好的學習環境,有了學習的榜樣,如鞠躬、吃素、講話隨和等。大福地確實是傳統文化的示範基地。

二、自己的受益和體會

1、學到了做人的基本道理。

50多歲了,在部隊25年的時間,接受過黨和軍隊不少教育,也有傳統教育,學習了哲學、政治經濟學,回想起來,這些對自己的人生,價值觀影響較大。但社會上和軍隊內部有的現象,也是自己的疑惑,就是官當的越大,這些理論學習的越多,學習的層次也越高,可貪腐的就越嚴重,可以説理論學習和實踐完全背離。

自己也變得麻木,説麻木是對這些不正常現象思空見慣,從當初的氣憤,到後來的無視,甚至隨波逐流。反思一下,完全是自己的自私造成的,一是對壞的社會風氣默認了、明哲保身了,二是也伸手佔點國家的便宜了,比如説:在部隊醫院,酒精、棉球、膠布開始需要什麼拿什麼,沒有感覺到。

但通過短短九天的學習,對自己有了很大的觸動,在以下幾個方面有大的受益:一是人不管學多少為人民服務的理論,如果潛意識裏(思想深處)不紮根,是無濟無事的。這次學習深入了靈魂,對孝道是道德的根本深信無疑,建立了自己的信仰,今後必將深入學習和理解、傳播,不斷去落實。二是太上感應篇對我的警示力,“禍福無門,

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通過幾天來幾位大師的案例分享,以及回顧自己前半生的經歷和果報,(好的果報感恩黨和政府好的政策對家人和自己的護佑、聽家長老師的話得好報;聽黨的話得好報,不聽放任自己則有壞的果報)深有感觸,對父母、生靈、聖賢必需有敬畏之心,對自己有緣的人和事有感恩之心。敬畏之心和感恩之心是律己的根源或者是保證。

三、做踐行傳統文化的使者。

學習傳統文化關鍵再做,不在説。

一是自己要按傳統文化的標準要求規範自己的言行,做到語善、視善、行善。播種福田。

二是傳播好傳統文化。

三是除正惡,不斷反省自己,懺悔自己,除不作惡。

學習中華傳統文化心得感悟 篇26

_上任伊始,就提出了實現“中國夢”的宏偉目標,就是要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美好理想。為了這個宏偉目標,我們無疑要繼續搞好改革開放,搞好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生態建設、軍事建設等,還要搞好文化建設,發揮文化強國的巨大作用。

在文化強國方面,我們首先要重視億萬人民羣眾的文化實踐創造,其次要重視吸收世界上的先進文化,而優秀的傳統文化,則是文明的源泉,是寶貴的歷史遺產,是世界上少有的精神財富,是我們實現文化強國的歷史支撐。

傳統文化的歷史支撐,首先是給中華兒女以自信。傳統文化有很多精華,給人類作出過重要貢獻。

眾所周知,中華民族是世界上少有的文明古國,具有五千年以上的文明史,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曾數度輝煌。有過秦皇漢武的文治武功,有過唐宗宋祖的盛世雄風,有過明朝鄭和的七下西洋,有過大清初期的康乾盛世,有過具有人類文明裏程碑意義的四大發明,還有諸子百家的學術殿堂,流派紛呈,羣星燦爛,有綿延不絕的二十四史,卷帙皇皇,還有抵達西亞、北非、歐洲的陸地與海上絲綢之路……,直至17世紀,中國的經濟實力一直領先於世界各國。只是從18世紀開始,中國才逐漸落後於西方資本主義文明。到了19世紀中葉,西方列強憑藉堅船利炮,轟開了中國農業文明的國門。割地賠款、喪權辱國的警鐘,喚起了中國人民的警醒和鬥志。先進的中國人開始尋求新的救國方略。最終由中國共產黨人用社會主義救了中國,發展了中國,走上了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道路。這段由屈辱到重新站起來的歷史,就是中國近代史,用了1_年的時間。一部中華文明史告訴人們,中華民族是偉大的,不可戰勝的,歷經磨難而不衰,千錘百煉更堅強。

_在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0週年座談會上深情地説:我們“站立在960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土地上,吸吮着中華民族漫長奮鬥積累的文化養分,擁有13億中國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們走自己的路,具有無比廣闊的舞台,具有無比深厚的歷史底藴,具有無比強大的前進定力。中國人民應該有這個信心。”

今天中國人民可以滿懷自信地走在人類文明的大道上,建設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創造輝煌。

傳統文化的歷史支撐,其次表現在理性、智慧、力量的傳承上。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不竭的源泉,是建設現代化大廈的雄厚根基,是不斷攀登人類文明高峯的豐厚積澱。

_年4月1日,_在比利時布魯日歐洲學院的演講中指出:“_多年前,中國就出現了諸子百家的盛況,老子、孔子、墨子等思想家上究天文,下窮地理,廣泛探討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關係的真諦,提出了博大精深的思想體系。他們提出的很多理念,如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者愛人、與人為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自強不息等,至今仍然深深影響着中國人的生活。中國人看待世界、看待社會、看待人生,有自己獨特的價值體系。”

_年五四青年節_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明確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國人內心,潛移默化影響着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今天,我們提倡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從中汲取豐富營養,否則就不會有生命力和影響力。比如,中華文化強調“民惟邦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強調“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強調“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主張以德治國、以文化人;強調“君子喻於義”、“君子坦蕩蕩”、“君子義以為質”;強調“言必信,行必果”、“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強調“德不孤,必有鄰”、“仁者愛人”、“與人為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出入相友,守望相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扶貧濟困”、“不患寡而患不均”,等等。像這樣的思想和理念,不論過去還是現在,都有其鮮明的民族特色,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時代價值。這些思想和理念,既隨着時間推移和時代變遷而不斷與時俱進,又有其自身的連續性和穩定性。我們生而為中國人,最根本的是我們有中國人的獨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覺的價值觀。我們提倡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充分體現了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昇華。

我們應該熟悉民族的傳統文化,研究民族的傳統文化,尊重民族的傳統文化,真正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繼往開來,綜合創新,使中華文明在新的千年放射出新的光彩,走在人類文明的前列。

學習中華傳統文化心得感悟 篇27

對於傳統文化,我最開始以為就是學生時代學習的“之乎者也”,但當我真正接觸時我才感受到它的魅力之大。剛開始,看到董事長、汪總、秦總等其他各位領導學完傳統文化後的變化,我內心非常期待這次傳統文化學習的,但是呢,聽説6天的課程壓縮到4天、特別是看到作息時間表的時候,我就產生了抗拒心理,抗拒的原因有兩個:一是我覺得中華傳統文化本來就博大精深,4天的時間能學到什麼東西,用老師的話説就是如果把傳統文化比作一個人,那麼在我看來四天的學習可能連這個人腳趾甲裏面的灰都比不上;二是我覺得在科技高度發達的當今社會,花精力去學習幾千年的封建文化“古董”,就是在浪費生命,跟不上時代潮流的步伐,只是重蹈封建思想覆轍。懷着較勁找茬的心態呢,我就開始了四天的培訓,但是結果卻讓我又恨又喜,恨是因為相見恨晚,喜是因為如夢初醒。四天的封閉學習使我這顆浮躁的心得到了沉澱和洗禮,也給我的心靈也帶來了很大的震撼,更重要的是讓我明白了兩點,也是我這次學習傳統文化的收穫,非常非常重要的兩點:1、知道我以前錯哪了;2、知道我以後怎麼做了?那麼先我就談談我的第一個如夢初醒:

我的第一個如夢初醒就是對孝、忠、禮的重新概念:

很多人都説孝那誰不知道啊?以前呢,我也是覺得我非常懂孝,就覺得自己挺孝順父母的,有時發工資了給爸媽打點錢,有時他們需要什麼東西的時候,網上給他們一買郵回去,或者回去的時候買點吃的、用的,從小到大也非常聽我爸我媽的話,爸爸媽媽讓去幹的活也都會去做,而且我這個人不抽煙,不酗酒,不賭錢,自我感覺也沒有好吃懶惰的惡習,我總覺得在同齡人中做的挺好了。但是學習了傳統文化以後,我覺得我就是老師口中所説的那個妖怪。我想起了我20多年從來沒有給我爸我媽洗過一次腳;想起了我高中的時候,在學校打架鬥毆、晚上去網吧上網玩遊戲;想起了我大學時拿着父母的血汗錢渾渾噩噩的活了四年;想起了自己那第一次和我爸抬槓、吵架;想起了我媽每一次嘮叨的時候,我總是很不耐煩。從來沒有注意到我媽眼角的魚尾紋越來越深,皮膚也不再像以前一樣那麼好;我爸的腰不知何時已經直不起來了,眼睛也不再像以前那樣有光芒。儘管我很不願意承認,但是我卻不得不承認:他們真的老了。

課堂上肖老師説孝順父母就是想父母之所想,給父母之所需,所以我對孝的理解就是做好以下三點:

1。孝就是愛惜自己。古人云: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我記得小時候,經常喜歡下河洗澡,因為安康河特別多,但是我媽不讓我去,只有她去河裏洗衣服時才帶上我,有一次我就偷偷去了,結果第二天着涼生病了,起都起不來,整個身體都是軟的,難受的我直哭,那時我媽就做我牀邊也哭,她就坐那邊哭邊説:難受也沒辦法啊,如果我能替你難受就好了。就是這句話我記得特別深。所以説身體是父母給的,不是我們自己的,那是咱們行孝的工具,如果咱們抽煙、喝酒、打架、違法犯罪、和別人生氣等等做出一些不愛護自己的身體的行為,使身體有絲毫損傷,讓父母擔心,這就是不孝。

2。孝就是養父母之身、父母之心、父母之志。養父母之身就要關心爸爸媽媽的冷暖、温飽,要時時刻刻去關懷爸爸媽媽的身體,年紀大了所以平常要多叮嚀他們不可以吃太鹹,不可以吃太油,要多吃蔬菜水果等等,每年能帶他們去醫院檢查一次身體,抽時間應該去研究一些正確的養生之道,讓爸爸媽媽的晚年生活可以不用藥物來度過。養父母之心就是恆順爸爸媽媽的心,就是要時時能夠關注到爸爸媽媽的心情,主動陪爸爸媽媽吃頓飯,做點家務事,聊聊天,讓爸爸媽媽不再為咱們操心,這就是養父母之心。養父母之志呢?就是做子女的給爸爸媽媽增添了光彩,為家族光宗耀祖,讓爸媽臉上有面子,因為在爸爸媽媽的眼中,他們一生的成就就是看見咱們有出息,這就是養父母之志。所以,我們在企業一定要好好上班、努力工作,只有拿到成果,才有能力養父母之身、之心、之志。3。孝就是不能等。有人説,那就等我拿到成果、功成名就、衣錦還鄉的時候,再去孝順父母,其實不然。在我上大學時,我加入了青年志願者協會,有一次我們社團組織去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那時候因為我們社團經費不怎麼多,就買了一些水果、米、面、油等日常用品去,一行三十多人就去了敬老院,最開始我以為那些都是無人贍養的老人,去了之在和老人交談過程中,我才發現其實他們大部分都是有兒女,但是由於兒女太忙所以只能委託敬老院,有的老人已經連續好幾年沒有看見子女。我們給老人們剝香蕉、喂水果、演節目、幫忙做飯。。。。臨走時,那些老人們眼裏含着淚花把我們送了很遠很遠,我在想他們的兒女就算是億萬富也不過如此吧,這個在我QQ空間都有照片……所以説其實孝是隨時隨地存在着的,也許是偶爾的洗一次腳,也許是偶爾身邊陪伴的身影,也許是一個問寒問暖的電話,不見得贈與爸爸媽媽錢財萬貫就是孝順,也不見得給他們買一個幾十塊錢的小禮物就是不孝,雖然他們嘴上説亂花錢,其實他們心裏是特別的高興,最重要的是我們在行動,爸爸媽媽年紀越來越大,也越來越嘮叨,但是我們

千萬不要嫌他們煩躁,陪他們説説話,聊家長裏短,他們會感覺到自己是被需要的。就像歌曲裏唱的“我願用我一切,換你歲月長留”,不所以留下人生的遺憾就是的孝。

有人説,你説的第二點和第三點就是自相矛盾,既説是努力工作才有能力孝養父母,又説是孝不能等,要多陪陪他們。其實這兩者一點也不衝突,為什麼這麼説呢,古話説“物極必反”,而且咱們中國的“陰陽五行説”裏也特別講究的就是兩個字—平衡,這個平衡也就是所謂的道,春夏秋冬四季交替是道,太陽東昇西落也是道,火車脱離軌道就會車毀人亡,飛機脱離軌道就會迷失方向道就是在正確的道路上做正確的事,凡事都要把握一個度,所以説盡孝既要努力工作,又不能等。

那麼孝、忠、禮三者又有什麼關聯呢?孝道分為大、中、小三類,小孝養之父母,中孝報效國家,大孝敬之天地宇宙。所以在家行孝、在企業盡忠、在社會有禮,這才是所謂真正的孝道。

我的第二個如夢初醒就是對工作的重新定義:

對於剛剛畢業一年的我來説,不知何時已經忘記畢業時的豪言壯志,更在蹉跎歲月中泯滅的曾經書生意氣、揮斥方遒。記得剛進入蓮花時,自己把未來的規劃做過無數次推敲與肯定,卻從來沒有想到會被時間這個小人吞噬了一切,在我的每一個筆記本的第一頁我都會寫一句話“我不是在幹工作,我是在幹事業”但是結果卻恰恰相反。

我的第三個如夢初醒就是對義工的重新概念:

我的第四個如夢初醒就是對自己的重新定位:

四天的學習正本清源,智慧煥發,四天的學習心懷感恩,棄惡揚善,四天的學習反躬自省,明示人生,四天的學習雖然疲憊辛苦,但是卻碩果累累。有人問我,你到底收穫了多少,其實我自己也説不清楚,我敢説的就是:知道我以前錯哪了,知道我以後怎麼做了!學習完傳統文化後,我喜歡把我收穫的成果,比作紀檢委,為什麼這麼説呢,因為在以後的人生中,我所做的每一件事,在我

自己的內心會給它一個最準確的判斷:它是對,還是錯。而我需要做的就是身體力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為世俗所奴役,把知道和做到之間的落差降到最低,努力做到知行合一!再次感恩企業、感恩華學恩學、感恩老師、感恩義工、感恩學長。

學習中華傳統文化心得感悟 篇28

中國傳統文化燦若星空,擁有無窮的文化底藴,中國傳統文化美如山河,擁有高尚的精神品質。悠悠漫漫中華五千年的歷史,風骨猶存,源遠流長,獨樹一幟,而又熠熠生輝,深深念念中華悠久歷史古蹟,風韻猶存,博大精深,而又清新自然。

學習中國傳統文化不僅可以培養我們的文化氣質,還可以開闊我們的人生境界,啟悟生命的智慧。學習誦讀名家經典,領悟傳統道德的魅力。“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那是仁愛精神的象徵,“色思温,貌思恭,居處恭,執事敬”那是禮法的遵守,“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那是和的終極追求,“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那是內聖外王的思想,“上善若水”那是道的境界。接觸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瞭解道家,悟道求道體道行道,無為而無不為,感悟佛教,利己利人功德圓滿。古聖先賢以己之思明我之智哉,明心見性,睿智篤行。

學習中國傳統文化,洞察體悟人生,開闊心胸。也許我們能夠體悟中國傳統文化天人合一的精髓,接受傳統文化的薰陶。如今的社會是一個安靜祥和的社會,但是人心卻在逐漸的泯滅,高貴的道德修養又有幾人能擁有。古人有云:“半部《論語》治天下”,如果我們能夠潛心專修傳統文化的一小部分,那麼我們心中的那份不安與焦慮將會煙消雲散,我們的心胸會開闊許多,我們的心境會開朗許多,我們的心靈也會純淨許多。當有一天我們擁有古人那般深厚傳統文化的底藴時,我們離佛家所説的無悲無喜、無慾無求的境界又近了一步,真正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為世俗所奴役,那人生會是一種怎樣的境界?

學習中國傳統文化,體悟方能感知,感知方能做到。中國傳統文化承載着數千年先人的寶貴經驗和智慧,我們每個中華兒女都應學習感悟與行動。人的處世之法其實深藏其中,幫助人類處理好人與物、人與人、人與自己內心三大問題之道也深藏其中,中國乃至世界的救市之道更深藏其中。五千年的歷史傳承至今,風雨無阻,彩虹依舊。所以我們沒有理由不學習它,不傳承它,不發揚它,不去做到它!仁義禮智信,温良恭儉讓,如今的你應該倍加珍惜與運用之道。

中國傳統文化是民族的瑰寶,要傳承,要發揚,但它更需要我們去接受,去實踐,去體悟。學古不泥古,我們要將傳統文化結合時代精神,融入到我們的工作、學習、生活中去。以傳統文化規範自己的言談舉止,用傳統文化寬撫我們的內心,讓傳統文化促進社會的和諧。只有與時代結合,運用到生活中去,傳統文化才是有生命的,才能在世界文化之林立於不敗之地。“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一個人要廣泛地多方面學習,詳細地問,慎重地思考,明確地分辨,踏踏實實地行。在學習中,如果我們時時如此,積極主動地學習。那麼,我們的學習也許會是一件和諧愜意的事,至於學,而樂在其中已矣。

感悟了,知曉了,學習了,懂得了。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心領神會方可。

學習中華傳統文化心得感悟 篇29

欲為人師表,先學會做人。

剛剛學完《傳統文化教育》,內心受到了很大的震撼。才真正的感悟到自己活得多麼失敗!多麼的不在道!由衷的感恩學校領導給我們這個認識自己,改變自己的機會。讓我真正的找回了自己那顆丟失已久的良心!

傳統文化的`學習,剛好有吳老師講的“如何做一位如理如法的好人”,如何讓傳統教育滲入生活,融入工作。但我感覺自己對“弟子規”還是停留在“聖人訓”的階段?慚愧啊,可見自己的確不是上根之弟子?不過“勿畏難、勿輕略”“勿自暴、勿自棄、聖與賢、可馴至”,要知恥近乎勇,只要嚴格堅持按照恩師的教導,每天按時完成作業,勇猛精進,相信一定會得到身心和諧、家庭和諧、校園和諧、乃至社會和諧的理想生活。

傳統文學並不是談玄説妙,“話説多、不如少,唯其是、勿佞巧”,聖賢留下的經典,沒有一句是多餘的話,正如“聖賢乃實語者、不妄語者、不異語者、這些經典,都是從聖賢人的自

性中流出,自己只有時時刻刻提起恭敬心,才能與古之先賢心心相應。自己修學不得力,正是因為對恩師、對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缺乏恭敬心,才會讓煩惱習氣障礙自己。而恭敬心不夠,也就證明了自已的孝心不夠,自己是否時時刻刻念着父母的恩德?是否時時刻刻想着父母的健康?是否做到了養父母之心、養父母之志?自己身體不健康,已是大不孝,檢討仁、義、禮、智、信,自己沒有一樣做得及格?

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感恩“傳統文化講座”!感恩父母養育之恩!

感恩領導辛勤教導!

感恩農夫辛勤勞作及所有付出的人!

也通過此次學習,讓我真正知道了自己走上教師這個崗位是多麼的榮幸。教師這個職位是多麼的神聖。要想成為師之典範,必先成為一個好人!對於怎樣成為一名優秀教師我感悟到了以下幾點:

1:教師須是有道德修養的人,須修身養性讓自己具有自己獨特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學生。

2:教學生先教會學生如何做人,讓學生有一顆感恩的心。讓學生知道學習的真正意義。

3:點燃孩子的學習興趣,授之以漁,而不是授之於魚。

4:增強教師業務素質,努力成為孩子成長中的一汪源源不斷的泉水,不斷滿足孩子的求知慾。努力把傳統文化持之以恆的滲入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時刻警惕自己踏踏實實做人,認認真真做事!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xuexi/zjgevy.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