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學習心得體會 >

中華傳統文化學習心得怎麼寫(精選24篇)

中華傳統文化學習心得怎麼寫(精選24篇)

中華傳統文化學習心得怎麼寫 篇1

聽完王君老師的課,想做一名語文老師。

中華傳統文化學習心得怎麼寫(精選24篇)

聽完張麗鈞校長的講座,特想做一名讀書人。

為期兩天的學習,只有這兩個內容中間沒有打盹,説明她們講的很精彩?還是説明我對他們內容很感興趣?因為她們的精彩,所以感興趣。她們身上的那股深深的文化味是不需要包裝的,是自然的.。

王君老師的青春語文課堂,王君老師的一路修行,通過一節精彩的《孫權勸學》展示出教育的目的在於學生的發展,學生的能力得到發展,教學質量能低嗎?

張麗鈞校長的講座《信仰中文》讓我從想做一名語文老師轉變為想做一名讀書人。張校長從自我篤信和引人仰屬兩大方面闡釋了讀書的妙處。在自我篤信板塊張校長又分別從信其美、捍其潔、親其芳、味其旨、領其妙五個方面講了讀書的自我陶醉,並給大家開了一味祛病良方:多讀一點、多背一點、多思一點、多寫一點。而在引人仰屬板塊,張校長又分別從扣人心、祛人病、牽人魂、勵人志、偕人行五個方面講了讀書的作用。張校長的讀書不是功利性的,是自覺的行為,但卻也帶來了豐厚的成果。(張校長的成果太多)

中華傳統文化學習心得怎麼寫 篇2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發揮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

拋棄傳統、丟掉根本,就等於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盪中站穩腳跟的根基。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積澱着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中華傳統美德是中華文化精髓,藴含着豐富的思想道德資源。不忘本來才能開闢未來,善於繼承才能更好創新。努力實現中華傳統美德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引導人們嚮往和追求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讓十三億人的每一分子都成為傳播中華美德、中華文化的主體;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恆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把繼承傳統優秀文化又弘揚時代精神、立足本國又面向世界的當代中國文化創新成果傳播出去;綜合運用大眾傳播、羣體傳播、人際傳播等多種方式展示中華文化魅力;對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和光榮歷史,要加大正面宣傳力度。通過學校教育、理論研究、歷史研究、影視作品、文學作品等多種方式,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引導我國人民樹立和堅持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

一、什麼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是指來自真如自性,而傳承不悖、真常普適,充滿智慧的文化。其意有六:一是原始性,即其內容不需要經過任何人為加工,完全順承宇宙人生規律的自然屬性,如果經過所謂的發展或完善,則會失去其原有的真如實性。二是真理性,即其內涵完全與宇宙人生自然規律相符合,是自然屬性的真實表露,是真正意義上的絕對真理,就與之契合的程度而言,過與不及皆非絕對真理。三是恆常性,即其內涵不但具有連續性、完整性,而且是超越時間和空間,歷久而彌新,永遠不會過時。四是普適性,即其精神內涵適應任何不同時代的國家、地區、民族、黨派、組織和個人等,是真正意義上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歷歷可考,顛覆不破。五是涵容性,即其不但能夠適應融入一切文化,而且能夠包容涵蓋一切文化,圓融無礙,潤物無形。六是實用性,即其來自真如實性,應用於實際,效用真實微妙,只要肯遵循順應,皆得其益,其受益多少隨契入程度不同而有所差別。上述六個方面實際上就是傳統文化的根本屬性。傳統文化是具有圓滿道德的聖哲智慧與宇宙萬有本體完全契合的產物,即是宇宙人生規律通過聖哲智慧的完美表露。它是宇宙人生規律的真實反映,是聖哲親證聖現量境界的真實展現,是絕對真理,而不是經過實驗或實踐總結概括所得到的比量結論,即相對真理,此即傳統文化產生的客觀本質條件。通過對世界主要文化歷史的學習考察認為,一種文化要被確認為傳統文化,一般要經過千年的承傳作用。即使放寬條件,至少也要經過五百年的傳承作用才能確認。那些歷經滄桑、經過時代淘汰而巍然獨存下來,光芒永不磨滅的才稱得上傳統文化。這是傳統文化產生的主觀認知條件。

據上所述,代表中華民族文明的原始儒釋道三家文化(簡稱傳統三家文化,下同),完全符合相應標準,具備傳統文化六種根本屬性,是當之無愧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

佛教產生於古代印度,但傳入中國後,經過長期演化,佛教同中國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合發展,最終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文化,給中國人的宗教信仰、哲學觀念、文學藝術、禮儀習俗等留下了深刻影響。不但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極其重要的核心成分,而且矯正和提升了人們對中華民族本土文化的認知。

由於傳統文化傳承作用的主要載體是語言及文字典籍等,其中以原始經典最為可靠,所以本文所述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主要指儒釋道三家文化原始經典,這也是儒釋道三家文化最純正的精華部分。不包括因演變退化而失真,甚至與相應傳統內涵相悖的現代三家文化,也暫不含傳統儒釋道三家文化以外的其他國學(因無暇全面考察,故寧缺毋濫)。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之所以能夠承傳至今,綿延幾千年而不絕,至少有以下五方面原因:

第一,由於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是宇宙人生規律的真實表露,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絕對真理(其六種根本屬性,如果缺少其中一個,都有被淘汰的可能)。而人類有認知真理、掌握真理、應運真理的迫切需要(任何組織與個人都很難阻止和改變人類這最根本而又最崇高的追求)。因此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能夠綿

延幾千年而不絕,這也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被世界其他文化所宗崇的主要原因。因此,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是人類最先進的文化。我們必須樹立民族文化堅定的自信之心!

第二,由於聖哲和祖師大德們慈悲濟世的弘願,和圓滿智慧起用的結果,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能夠承傳幾千年而不絕。如果沒有他們善巧方便的闡發、演説和承傳宇宙人生的圓妙真理,我們人類至今還會處在黑暗迷濛之中。因此,我們應真誠的感恩聖哲及祖師大德,和所有為傳統文化承傳做出貢獻的人們。第三,由於中華民族的先祖們創造了人類獨有而充滿智慧且先進實用的漢字和文言文,這是傳統文化傳承的絕妙工具。中國的漢字是智慧的符號,文言文是智慧傳承的絕妙載體。如果不把語言和文字分開,隨着時代的演化變遷,過若干年後就不會有人懂得三家文化典籍內容的真實含義。因而中華民族的漢字和文言文對人類文明的貢獻,遠遠超過世界其他任何人類文明,包括中國的四大發明在內。因之,中華民族的漢字和文言文也必將成為引領世界文化交流和傳承的理想而先進的工具,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包括英國在內)已經開始學習漢語了。因此,我們應真誠的感恩具有偉大智慧的先祖們。

第四,由於中華民族在幾千年來,形成了傳統文化完備的教育傳承體系:一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祖輩世代沿襲的家文化(包括家道、家學、家風、家業等),尤其是傳統文化世家,做到了言傳身教、信解行證,使傳統文化枝繁葉茂、根深蒂固;二是私塾獨特的教學方式和選賢用能的科舉制度,扶助、鞏固和加深了人們的傳統文化理念;三是不可忽視的多元文化社會教育,培養了人的良好習性,保護了人的善良稟性,開發了人的純真本性;四是整個社會大環境有崇尚學習和落實傳統文化的風氣(包括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各個方面)。這四者分別體現了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和國家教育,其內容均未超出倫理、道德、因果、科學、哲學的智慧教育範疇。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做出不可磨滅的突出貢獻,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能夠一脈相承,綿延幾千年而不絕。因此,我們要真誠的感恩偉大的祖國,熱愛勤勞純樸的人民。

第五,由於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具有深遠的本源和渾厚的底藴,與宇宙人生規律暗合道妙。因而,使佛家這一外來文化能夠根植於華夏大地,並且提升與矯正了我們對本土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的認知和篤行,從而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能夠綿延幾千年而不絕。因此,我們要真誠的尊敬和愛戴崇德興仁,具備人

類優良傳統和智慧,胸懷博大、善於包容的偉大中華民族;同時,也為能夠出生在這樣的國度而倍感慶幸。

由於上述原因,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能夠綿延傳承幾千年而不絕,成為人類文化傳承應用成果卓著的唯一獨特典型範例,這絕非偶然,世界著名歷史學家(英)阿諾爾德.約瑟.湯恩比博士對此認識可謂深刻而又透徹。

二、必須糾正和化解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錯誤誘導和認知。

幾千年的歷史經驗告訴我們,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是充滿智慧的圓滿真理,它不但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而且是整個人類的文化瑰寶。這是因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不但是唯一完美的倫理、道德及因果規律寶典,而且是唯一圓滿的哲學大典,同時也是唯一終極的科學盛典。但在現今社會,一提到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有相當一部分人則認為是封建、是宗教、是迷信、是糟粕。其實這些觀點純屬主觀臆斷,完全不符合事實,只要有這樣觀點的人,就可以肯定他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認知很粗淺,甚至根本不瞭解,這樣一味否定是很不科學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由其產生的主客觀條件和六種根本屬性所決定,因而不是封建,亦非宗教,不存在迷信,更不是糟粕。就以誤會最深的佛家文化而論(下同),正如著名學者高志其所説:「佛學不是純粹的宗教,但它卻具有宗教的功能與使命;佛學不是純粹的科學,但它卻能涵蓋與闡述科學發展的原理;佛學也不是純粹的哲學,但它卻具有超越哲學而抵達哲學本源的認識論與方法論。」「實際上佛學包容了文化的根本原理與精義,包容了科學的根本原理與精義,包容了哲學的根本原理與精義,同時也包容了宗教的根本原理與精義。由於它既可闡述物質領域的科學原理,又可闡述精神領域的科學原理;既具至高無上的理性思惟,又具深入透達的實證境界,所以可稱為是大科學。」

(一)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本身不是封建。儒釋道三家傳統文化,就其產生的社會形態而言,均在封建社會以前就早已形成,絕非封建分封制下的產物。就其根本屬性及其形成的主客觀條件而言,封建社會及人類任何社會制度本身不會產生宇宙人生規律,而揭示宇宙人生規律的聖哲智慧不受任何社會制度限制。所以,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不能強加「封建」而予以否定。德國馬克斯.米勒説:我們在聖哲所倡導的美德上,找不到一點人性的弱點和低劣的東西,它是迄今所知最完美無上的道德準則。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能夠受到世界上那麼多大師級專家學者的尊崇,有那麼多仁人志士身體力行,而且被無數實踐所檢驗,被現今諸多科學領域的大量成果所證實,也絕不是以。

就能否定得了的。況且,封建社會也曾較長時期多次出現過讓世界矚目的太平盛世,同樣也產生了讓世界尊崇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不能以短暫的末代衰落而否定一個朝代乃至整個民族文化,否定民族文化就等於摧毀整個民族的精神靈魂,這豈不是彌天之大謬!

或有人問,儒家男尊女卑的觀點難道不是封建嗎?其實,此封建並非彼封建。這裏所説的男尊女卑最早是來自《周易.繫辭上》,「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幹道成男,坤道成女……」。其意是在闡述男幹(天)女坤(地)的人生哲理,即:男子要自尊自愛、仁義忠恕,為家國天下樹立良好形象;女子要謙卑柔順,承托維系家庭的和諧運營,給家人以温暖和安寧。男女分別依大自然所賦予的稟性及能力各司其職,各盡其責,維護天道人倫,這樣家庭社會才能和諧,進而達到民族團結、國家穩定、天下太平。然而,許多辭書將「雖不曾夫貴妻榮,我只知是男尊女卑」中的男尊女卑解釋為,尊,地位高;卑,低下。在封建社會裏男子地位高,女子地位卑下,這是重男輕女的不平等封建禮教。顯然,「男尊女卑」至少有兩種不同解釋,不能將元朝「男尊女卑」的含義強加給周朝的「男尊女卑」,然後又批判周朝的男尊女卑是不平等的封建禮教。其實如果細細體會元朝男尊女卑的含義,也有周朝男尊女卑的韻味,因為它是出自內心的真誠,沒有絲毫強迫的意味。類似於這種張冠李戴、誤解和錯解,甚至歪曲之處很多,諸如「致知在格物」、「割不正不食」、「仁者無敵」、「人性本善」與「人性本惡」、「唯我獨尊」、「人定勝天」等等,是以自我見解望文生義解錯了,而不是古聖先賢表錯了。

(二)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非宗教。現有宗教概念可概括為四類。一是進行了較深入研究,明白事理,瞭解真實情況的專家學者及大師們所稱的宗教,其含義是「人類主要的教育、重要的教學、尊崇的教化」。就此意義而言,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是名符其實的宗教,這樣的宗教也可稱為傳統的宗教,而絕不是現在社會上所認為的宗教。二是佛家自稱的宗教,宗指宗門,即禪宗;教指宗門以外的九個宗派,即教下,宗門與教下合稱為宗教,即佛家十個宗派的簡稱,與現在社會上所謂的宗教毫不相干。三是一般學術界所稱的宗教。這實際是外來語,由於對其闡釋定義很多,「一般認為,宗教是以信仰和崇拜超自然力量和境界為核心的社會意識,是由宗教觀念、宗教體驗、宗教行為和宗教體制四個基本要素構成的社會文化體系」。此宗教的主要特徵是,一般都有唯一創造並主宰宇宙(萬能)的神,神與教徒是父子或主僕關係,教徒不能懷疑質問神,不可妄稱神名,不許信奉其他宗教,更不能升格為神。而傳統的儒釋道沒有樹立這樣的神,教學中只有師生關係,學生對導師的教導不懂可存疑,允許質詢。

中華傳統文化學習心得怎麼寫 篇3

我們是二十一世紀的接班人,要做好這一點,首先要做好弘揚中華美德,這是有着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中華美德這一方面我們都可以做到的。在學校了見到老師問好,有禮貌,於同學團結友善,學習生活上勤儉節約,在社會中,多為他人做好事,樂於助人,無私奉獻,默默無聞,我們只要想做,一定會做到的!作為一名中國人,我們本身就要有一正確的觀念,從子身觀念意識上做到弘揚中華美德。

現在社會的現代化帶來了價值觀念的衝突。在這場衝突中要不要保持中華美德,關係到中華民族的前途問題。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就是要把傳統價值思想體系中德優秀精華髮揚光大,把它和現代化結合起來。創建社會主義現代化新文明,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鬢繁的國際交往帶來了許多外來的價值觀念。“麥當勞文化”正在侵蝕着中國文化。對於西方文化,我們不是一概排斥,而是要加以選擇和改造,要丟起一切腐朽落後的,或者我國國情不符合的的價值觀念。弘揚中華美德就是要振奮民族精神,抵禦一切不健康的價值觀念的侵蝕,樹立健康的社會主義美德。

當前我們這樣的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現狀迫切要求加強中華美德的教育,長期以來,我們中國道德教育中存在的理想化,空泛化,形式化的缺點。青少年知道一些空洞的大道理。但對最初步的道德教育要求卻不清楚,不實行:不能判斷現實生活中的醜惡的東西,有的甚至還受到社會上醜惡行為的影響,因此急需告訴他們中華美德是什麼,讓他們知道中華民族創造了中華傳統美德,同時又是在中華美德的哺育下壯大發展起來的;今天我們要建設祖國,振興中華,需要身體力行,發揚中華傳統美德,遵守“愛國守法。名利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公民道德,今天為祖國的繁榮富強努力學習。

弘揚中華美德離我們並不遙遠,我們要從小做起。成為社會建設的骨幹,因此我們必須有健康的價值觀念,樹立健康的社會美德。讓我們一起奔向現代化吧!

中華傳統文化學習心得怎麼寫 篇4

我們是二十一世紀的接班人,要做好這一點,首先要做好弘揚中華美德,這是有着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中華美德這一方面我們都可以做到的。在學校了見到老師問好,有禮貌,於同學團結友善,學習生活上勤儉節約,在社會中,多為他人做好事,樂於助人,無私奉獻,默默無聞,我們只要想做,一定會做到的!作為一名中國人,我們本身就要有一正確的觀念,從子身觀念意識上做到弘揚中華美德。

現在社會的現代化帶來了價值觀念的衝突。在這場衝突中要不要保持中華美德,關係到中華民族的前途問題。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就是要把傳統價值思想體系中德優秀精華髮揚光大,把它和現代化結合起來。創建社會主義現代化新文明,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當前我們這樣的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現狀迫切要求加強中華美德的教育,長期以來,我們中國道德教育中存在的理想化,空泛化,形式化的缺點。青少年知道一些空洞的大道理。但對最初步的道德教育要求卻不清楚,不實行,不能判斷現實生活中的醜惡的東西,有的甚至還受到社會上醜惡行為的影響,因此急需告訴他們中華美德是什麼,讓他們知道中華民族創造了中華傳統美德,同時又是在中華美德的哺育下壯大發展起來的;今天我們要建設祖國,振興中華,需要身體力行,發揚中華傳統美德,遵守“愛國守法。名利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公民道德,今天為祖國的繁榮富強努力學習。

弘揚中華美德離我們並不遙遠,我們要從小做起。成為社會建設的骨幹,因此我們必須有健康的價值觀念,樹立健康的社會美德。

中華傳統文化學習心得怎麼寫 篇5

最近,我學習了濟寧學院第二附屬國小校長李成泉專家的《傳統文化進校園之學校方略》的講座視頻,我很受鼓舞,收穫很大。下面我就來談談自己的心得體會。

一、目前學校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必要性

當今學生中,有不少人在家受親人寵愛,儼然是家中的“小太陽”、“小公主”,

因而他們身上毛病很多,缺少合作、奉獻精神,缺少“謙讓”、“友善”等品質,為人很自私。學校是教書育人的場所,教師應從傳統文化中取其精華,教育學生,促其成長,使他們成為國家未來的接班人、建設者。這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需要,是社會和諧、家庭幸福的需要,也是廣大學生個人成長髮展的需要。

二、孔子教育思想理應走進現代學校,生根,開花,結果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自古就是文明禮儀之邦。中國現代的教育理應具有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風格和色彩。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局,是儒家學派創始人,他的一些思想對我們今天的教育改革仍具有啟發、指導意義。

三、孔子的教育思想在現代學校中的運用

孔子曾言“有教無類”,並將此言落在實處。孔子創辦私學,打破了官府、貴族壟斷學校教育的特權,使普通大眾有了學習的機會。今天,我國教育均衡發展還有很多工作要做,因為目前教育上還存在着不公平現象,如城鄉差異,東西差異,沿海與內地的差異等。

孔子説:“仁者愛人”。教師應用“仁”去熱愛學生,感化學生,激勵學生,讓他們感受到人性的温暖,從而受到好的啟示。關愛學生是師德的要求。

孔子云:“文質彬彬,然後君子”。今天的教師要認識到傳統文化與我們的社會生活密切相關,要明白:只有瀰漫着儒雅文化氣息的校園才能造就温文爾雅的一代君子。教師要從孔子思想等傳統文化中吸取營養,教育學生,使其成為我國現代的“四有”新人,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者。

孔子的學思結合、知行統一的言論,啟示我們:教師要告訴學生學習方法,要把學習與思考結合起來,做到知行統一,言行一致。

孔子提出“因材施教”,這已成為現代教育的一個重要原則。我們教師要在平時的教學中,根據學生的差異,採取不同的方式方法,以取得好的效果。

孔子提出“學而不厭,誨人不倦”,這對我們今天的師生仍然具有啟發、教育意義。教師要研究教法,要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知識,掌握技能。教師要在自己的努力教學中體會到成就感、幸福感,從而更加熱愛教育事業。

總之,學校,教師要注重從傳統文化中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教育學生,使他們成長為國家未來的有用之才。

中華傳統文化學習心得怎麼寫 篇6

是的,魯迅已不在了。如果他健在的話,至少,至少多一個和我一樣具有吶喊精神的中國文化的崇拜者與維護者。然而他確定已經不在了,他的軀體安卧九泉,已是無可辨駁的事實。

缺少了他,缺少了吶喊者的領導人物,一切,一切都變得那麼沉寂。縱使從深幽的山谷中傳出幾聲沉悶的吶喊,也不會有任何心靈的迴應。更令人驚恐的是,連回音也沒有,留下的孤獨無助者是全部效果。

我沒有他深厚的文化底藴,沒有他鋒利的言辭,更沒有他一呼雲聚的威望,但我與他一樣流淌着炎黃的血,擁有一顆振興中國的心,我是一個怎樣的幸福者與哀痛者。

對於敦煌文化的流失,王圓籙是罪魁禍首,而對於中國文化的流失,誰是罪人呢?

我們都反對儒家思想的束縛,追求自由,個性解放,這是時代潮流、發展的需要。然而,失去了束縛,我們可以六親不認;失去了束縛,我們可以損人利已;失去了束縛,我們可以為所欲為,以至做出天理難容的事。由此看來,我們還是需要傳統文化與道德觀念的,那又為何不快快行動,繼承發揚傳統文化呢?

現在,那個曾自以為是吶喊者清清楚楚的明白了,吶喊終歸是吶喊。這正如他大聲喊着要吃飯而最終飢餓的原因。貪婪惰性慢慢地消磨了鬥志,腐化了身軀。我不要變成一個空殼,我有自己的思想與靈魂,我可以不做一個吶喊者,我必須驅散心靈上的污點,做個行動者。

中國文化的流失到底是誰的錯?

中華傳統文化學習心得怎麼寫 篇7

漢字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基。黨的全會提出,堅持和完善繁榮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制度,鞏固全體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國家領導人近日致信祝賀甲骨文發現和研究120週年,向長期致力於傳承弘揚甲骨文等優秀傳統文化的專家學者們表示熱烈的祝賀,並致以誠摯的問候。

一撇一捺總關情,一橫一豎傳文脈。歷經3000多年的時間洗禮而不朽的甲骨文,是漢字的源頭,是千年中華文明的標誌,具有崇高的象徵意義。作為世界四大古文字之一,1899年甲骨文的發現是中華文明乃至人類文明發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勾勒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脈,有力推動了世界文明進程,在億萬中華兒女心中築牢了最堅實的文化認同、最堅挺的文化自豪和最堅定的文化自信。我們要倍加珍視甲骨文,更好地傳承發展這一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壯大新時代的文化基因。

讀懂甲骨文,築牢最堅實的文化認同。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人民同心勠力,用辛勤勞動創造的成果,凝結着每一位中華兒女的心血,在增進各族人民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上發揮着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甲骨文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脈,傳承弘揚甲骨文等優秀傳統文化具有鮮明的時代意義。值得注意的是,文化的接力棒從來不是由歷史傳遞給我們,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主動學習、自覺傳承、用心發展。我們要積極響應全會號召,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加大甲骨文等漢字文化的學習與宣傳力度,進校園、進課堂、進教材、進社會,繫好文化認同的第一顆釦子,努力營造崇尚甲骨文的熱潮與風尚。

讀深甲骨文,築牢最堅挺的文化自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的文化沃土。在5000多年奔騰不息的中華文明長河中,中華民族創造的文化精品高潮迭起,各民族創作了詩經、楚辭、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説等偉大作品,成為中華文化自信屹立於世界的生動註腳。作為文化精品的根本基礎,文字的多樣性成就了民族文化的豐富性,甲骨文是迄今為止中國發現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統。無論走多遠,不忘來時路。漢字是世界上唯一僅存的最古老而又正在使用的文字,甲骨文作為漢字源頭,承載着勤勞善良的中華兒女的奮鬥精神與創新稟賦,激勵我們在新時代更加自信向前。

讀透甲骨文,築牢最堅定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3000多年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學者,用智慧、汗水和家國情懷,破譯了甲骨文的“文明密碼”,開創了甲骨文到漢字的“文明奇蹟”。新中國成立70年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以甲骨文為代表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發展,多部門多學科協同開展甲骨文研究和應用,培養了一批跨學科人才,經過幾代人辛勤努力,甲骨文研究取得顯著成就。新時代,我們要更加堅定文化自信,發揚老一輩學人的優良學風,培育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新人,大力推進以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為代表的文化事業,必須進一步走上更高水平,走進更深層次,作出更大貢獻。

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甲骨文跨越時空,見證了中華民族一路前進的光輝足跡,必將書寫中華民族走向復興的偉大新篇。我們要認真學習領會、切實貫徹落實國家領導人賀信精神,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全會精神,廣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打牢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深厚支撐。

中華傳統文化學習心得怎麼寫 篇8

中國,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歷史源遠流長達5000年之久,從遠古的孔孟思想到當今的社會主義文明,從甲骨文到簡體漢字,華夏人民的千古智慧築造了一個輝煌的中國。

首先,不得不説,現今中國發展迅速,可以説是日新月異,在國際上的地位日益提高,但在這背後,中華文化卻陷入了一個難堪的境地:如中國某些大學自主招生不考語文,語文即中文,中國人的母語,卻糟的如此待遇,何嘗不讓人痛惜。

再者,中國向來以“禮儀之邦”為著名,而現金各國有幾人會去注重所謂的禮儀:公交車上,許多中年人坐在座位上老年人只能瞅着上方的“老弱病殘孕坐席”而歎息,抑或破口大罵,打架鬥毆,聚眾鬧事。中國人如此“注重”禮儀,還有何臉面打着“禮儀之邦”的名號去面向世界。

再次,中華大門對外開放本是一件利國利民的好事,西方文明湧入中國,中國人喜歡過聖誕節寧願棄端午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於不顧,韓國江陵申請端午節傳統節日,這難道還不夠點醒中國人嗎?

還有,中國計劃生育政策本來是提高人口素質的好政策,卻造成了家長溺愛孩子之風,家長説不願讓孩子過以前的苦日子,但中國有句古話“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不經歷風雨的錘擊怎練得一身正氣。

最後,日本作為一個小小島國,二戰後,經濟迅速崛起遠超中國,日本人大力發展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弟子規”、“三字經”,日本很多人都會背,中國人呢?日本人不僅會背,而且還會時間在生活中,中國人能知道就很不錯了。當今世界經濟競爭激烈,很多人都在試圖尋找解決方法,一位博士在上世紀70年代曾經説過:挽救21實際的社會問題唯有中國的孔孟思想和大乘佛法。中華文化以和為貴,確實為當今實用典範,可中國人卻做出了一個讓人驚奇的事情:捧着金子在大街上乞討流浪。這讓中國如何迅速發展經濟?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是世人眼中的寶藏,卻成了中國人眼中的垃圾,這讓聽着不得不捧腹大笑,但這是事實,是不可更改的事實。

再此,我希望諸位中華骨肉同胞可以認真學習研究中國文化,弘揚發展中華文明,讓中國這個文明古國可以再次以文明的面貌站在世界之巔!

中華傳統文化學習心得怎麼寫 篇9

在這場與疫情抗擊的大戰大考中,中國取得了顯著的抗“疫”成果,中國在疫情防控中的舉措也獲得了國際社會的認可。在中國疫情形勢逐漸好轉的關頭,全球疫情形勢發展日益嚴峻,在全球戰“疫”過程中,中國從未缺席,提供“中國經驗”為世界抗“疫”爭取黃金時間,貢獻“中國力量”展現實實在在的大國擔當。在這之中,中國戰“疫”產生了積極的國際影響,與此同時也激發了全球中華兒女對國家的認同。

對偉大祖國的認同,為中國夢實現凝聚強大中國力量。

一方面,疫情阻擊戰打響以來,在以國家領導人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全體中華兒女上下一心、英勇奮戰,廣大黨員幹部挺身而出衝到一線,團結帶領人民羣眾心往一處想、勁兒往一處使,這種強大的凝聚力以及在應對疫情的過程中展現出來的中國速度、中國效率,進一步地激發了中華兒女對偉大祖國的愛國主義情懷,凝聚起眾志成城、共克時艱的強大力量,也讓中華兒女樹立起對祖國未來發展的堅定信心,這就是對偉大祖國的認同。另一方面,隨着全球疫情形勢的發展,很多曾經給中國捐助過的國家在醫療物資、診療經驗等方面向中國提出了援助請求,“中國將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提供必要的援助”,“投桃報李”、共同戰“疫”就是中國給出的答覆,這種在全球抗“疫”中彰顯出來的大國擔當及大國力量,都紮紮實實地樹立起了一個大國應該有的國家形象,這也不同程度地讓全球中華兒女建立起對祖國的自豪感和歸屬感,比如説,會表現為對不利於祖國發展的“言論”進行理性批判,這同樣也是對偉大祖國的認同。

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增強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和精神的情感歸屬。

中華民族是生活在960萬平方公里中華大地的所有民族以及海外華僑華人的統稱,中華民族這個大家庭是一個相互依存、休慼與共的“命運共同體”,這種意義在全球抗“疫”中顯得比任何時候都更加真切。為響應黨中央的號召,全國各地中華兒女秉持和發揚着“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優秀傳統,明知征途有險阻,越是艱險越向前,紛紛逆行而上奔赴疫情嚴重地區支援,不怕犧牲、攻堅克難,這種山川異域、與子同袍的“家國”“天下”觀念就是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全球華人在“中華民族”這一大前提下共同抗擊疫情,在疫情發生之初,世界各地華人華僑、中國留學生大批量捐贈物資回國,一時間,中華民族的力量表現為“全世界的口罩都被運往中國了”,當前,全球疫情形勢“告急”,中國人民遍佈世界各地,面臨着不同的困難,中國讓世界各地的中華兒女知道,有中國在,他們永遠都有家。團結一心的中華民族精神,就是無論在國家順利發展、興旺發達的時期,還是在祖國面臨危難、生死存亡的關頭,都迸發出來的一股強大力量,這些都是對中華民族的認同。

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凝聚思想共識進一步堅定道路自信。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創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是關乎黨的命脈,關乎國家前途、民族命運、人民幸福的重要道路,疫情大考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優勢,正是因為這條道路,抗擊疫情中華兒女充滿信心,正是有了這條道路,中國在全球戰“疫”中發揮着舉足輕重的積極作用,併成為為世界公共衞生事業做貢獻的中堅力量。這是一條以科學理論為指導的道路,抗擊疫情,黨中央堅持全國一盤棋,抓關鍵、找重點,發展地、全面地、系統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拿出巨大的魄力果斷做出一系列重要決策,依法防控、變革創新,阻擊疫情、穩定發展都取得了良好的成效,這是中華兒女戰勝疫情的信心與底氣所在。這是一條人民創造歷史、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道路,抗擊疫情,人民羣眾是主體力量,疫情防控中人民力量得到了充分的彰顯,無論是召之即來、來之能戰的醫務工作者、人民子弟兵、志願者、愛心人士,還是火速建造雷神山、火神山的建設者、勞動者,亦或是情繫祖國的海內外中華兒女,凝聚起了一道堅不可摧的抗“疫”城牆,人民力量的激發就源自於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

我們都有一個家,她的名字叫中國!每一箇中華兒女都要牢固樹立起正確的祖國觀、歷史觀、民族觀,共同守護這個家!

中華傳統文化學習心得怎麼寫 篇10

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從古至今,從現代追溯五千年的歷史。傳統文化顧名思義,就是從古代一直流傳至今的文化,這些文化都是古人,我們的失人,從他們身上演變而來的。比如,屈原是清明節的代表,屈原如果穿越到現在,絕對會是一位偉大烈士,供在中國最大的烈士陵園。

由於屈老的堅貞不屈,為國為民,不畏強權,誓死不做賣國的,寧可跳入江中犧牲自己的性命,也不會為了一點小利益,而出賣國家出賣自己的人格,不會踐踏自己的尊嚴。

屈原死後,他的後人們為了紀念他,雖然他一直活在人們的心中,但是現實中還是需要表示一下的,他們在屈原自殺的江中划着小船,撒着用葉子包着的米團,人們覺得這樣魚蝦就會吃這些米團,而不會吃屈原的軀體了。由此在江中划船變成了賽龍舟,撒米團演變成了現在家家吃的粽子,而在那一天人們把那一天定位了紀念屈原這位偉大的愛國之士的紀念日,每年的4月4日就是紀念屈原的日子,我們叫它“清明節”。

例如這樣事例還有很多,很多人肯定都不明白,在除夕春節為什麼要放鞭炮,讓我來告訴你為什麼。

相傳每年有一天,有個叫“年獸”來擾亂居民的安全,出居民糧食,毀他們的房子,弄的他們人心惶惶。可是看年獸那麼兇惡高大,他們卻又不敢與之抗衡,終於有一天他們發現年獸怕響聲,於是家家户户都在年獸來的那天放起了鞭炮。年獸聽見這些鞭炮響聲,嚇得落荒而逃,人們終於又回到了平靜的生活。那天就成了除夕春節,就是這麼來的,家家户户都要過年,給紅包,這樣才吉利,説這一年都會富富貴貴,平安無事。

這些都是我們中華的傳統文化,我們中午的傳統文化節,所以源遠流長,就説明我例舉的僅僅是個皮毛,還有好多好多的傳統文化是我們所不知道的,就是有了這些傳統文化我們才會多姿多彩,這傳統文化代表了我國古代到今天,人民的智慧結晶。

就是靠的這些傳統文化,而就是這些傳統文化是別的國家,甚至別的星球所沒有的,它們是我國獨一無二的,是智慧,是結晶,是成果,所以它們會源遠流長。

中華傳統文化又是博大精深的,你想模仿想複製那是遠遠不可能的。如果是簡簡單單的,有何是堪稱“傳統”這兩個字,就算再給你十年,五十年甚至一百年,它只會越來越神祕,你永遠知道的不是它的皮毛,其精髓不是精深,而是很精深,非常的精深。

所以我説中華傳統文化是源遠流長,是博大精深,是獨一無二

中華傳統文化學習心得怎麼寫 篇11

我國有着豐富的傳統文化,其中,書法藝術是我最感興趣的傳統文化。

中國書法是一門古老的藝術,歷史悠久,也是中國最引以為自豪的文化瑰寶之一。書法大體可分為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等五種,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

我從小就認識了幾位藝術家,比如,書法家潘傑和畫家蔣耀輝。我很崇拜他們,他們還送我一些毛筆、宣紙,蔣耀輝伯伯還精心給我刻了一枚篆章。

我的爸爸媽媽都喜歡書法。我家的書房裏擺放着一個硯台和許多毛筆,只要有空,爸爸媽媽都會練習一會兒。爸爸最喜歡臨寫“柳體”。媽媽最喜歡臨寫古代著名書法家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媽媽告訴我這是天下第一行書,與我們語文課本中學過的《清明上河圖》一起被稱為“書畫雙絕”。著名書法家丁夢周爺爺還專門為我爸爸媽媽題寫了一首《白梅》。有時爸爸媽媽還教我寫,要我從楷書寫起。一開始,毛筆在我手中一點也“不聽話”,寫出來的字也東倒西歪,難看極了,爸爸媽媽就鼓勵我堅持下去。當我寫得好的時候,他們就為我鼓掌加油。漸漸地,我寫的字也有了進步!

今後,我要好好學習,努力學好祖國的語言文字。

中華傳統文化學習心得怎麼寫 篇12

感謝院長給我們提供這次傳統文化學習的機會,感謝全院職工在我們學習期間辛勤工作,讓我們安心學習。下面彙報一下9天學習的體會和心得。

一、各位老師、義工從自身實踐和落實傳統文化,示範作用好。使每位學員有了一個很好的學習環境,有了學習的榜樣,如鞠躬、吃素、講話隨和等。大福地確實是傳統文化的示範基地。

二、自己的受益和體會

1、學到了做人的基本道理。

50多歲了,在部隊25年的時間,接受過黨和軍隊不少教育,也有傳統教育,學習了哲學、政治經濟學,回想起來,這些對自己的人生,價值觀影響較大。但社會上和軍隊內部有的現象,也是自己的疑惑,就是官當的越大,這些理論學習的越多,學習的層次也越高,可貪腐的就越嚴重,可以説理論學習和實踐完全背離。

自己也變得麻木,説麻木是對這些不正常現象思空見慣,從當初的氣憤,到後來的無視,甚至隨波逐流。反思一下,完全是自己的自私造成的,一是對壞的社會風氣默認了、明哲保身了,二是也伸手佔點國家的便宜了,比如説:在部隊醫院,酒精、棉球、膠布開始需要什麼拿什麼,沒有感覺到。

但通過短短九天的學習,對自己有了很大的觸動,在以下幾個方面有大的受益:一是人不管學多少為人民服務的理論,如果潛意識裏(思想深處)不紮根,是無濟無事的。這次學習深入了靈魂,對孝道是道德的根本深信無疑,建立了自己的信仰,今後必將深入學習和理解、傳播,不斷去落實。二是太上感應篇對我的警示力,“禍福無門,

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通過幾天來幾位大師的案例分享,以及回顧自己前半生的經歷和果報,(好的果報感恩黨和政府好的政策對家人和自己的護佑、聽家長老師的話得好報;聽黨的話得好報,不聽放任自己則有壞的果報)深有感觸,對父母、生靈、聖賢必需有敬畏之心,對自己有緣的人和事有感恩之心。敬畏之心和感恩之心是律己的根源或者是保證。

三、做踐行傳統文化的使者。

學習傳統文化關鍵再做,不在説。

一是自己要按傳統文化的標準要求規範自己的言行,做到語善、視善、行善。播種福田。

二是傳播好傳統文化。

三是除正惡,不斷反省自己,懺悔自己,除不作惡。

中華傳統文化學習心得怎麼寫 篇13

觀看陳大慧老師講的《中國傳統文化聖賢教育》後,感觸很深,同時也深感自己傳統文化知識的匱乏,所以也希望有更多的人和我一起觀看,重新接受聖賢教育,重新認識人類的瑰寶——中華傳統文化,這部紀錄片,通過大量的史料和事實,幫助今天的人們,認清楚、想明白,什麼是正確的、什麼是錯誤的,把已經混亂和顛倒的,善惡、是非、美醜、智愚的標準,通通糾正過來。

在影片中陳老師講到《三字經》中大家耳熟能詳的一句:“人之初,性本善”,會背的人很多,但真正能理解的人卻很少。意思是凡是人他天然的那個人性,那個天性,那個人性是本善的,本來就是善的'。善是什麼呢?純淨純善,這是它的天性,自然的,道,人與生俱來就這樣。就像剛出生的嬰兒,就像一杯清水,無色,無顏色,無味,無味道,無嗅,也無這個氣息,沒有氣味。透明的,這就像人性一樣。人之初,性本善,天然的人性。

原本像一杯清水一樣的我們,現在卻面臨着重重“污染”,翻開報紙,打開網頁,天天充斥着我們視野的是:一件件罪惡的事件,一段段見不得光的醜聞,扭曲的價值觀,罪惡的金錢觀,老無所依,少無所養。為什麼物質生活不斷提高的現在人們,精神文化卻如此的可怕。陳老師講到“苟不教,性乃遷”意思是假如你不教育他、不讓他保持他這個純善的人性的話,他那個剛出生的時候、從孃胎裏就帶來的本善的人性啊就改變了,特別是傳統文化匱乏的今天,人們脱離了聖賢教育,拋棄了世界觀、價值觀,放縱了自己,丟失了本性。受電視、網絡、報刊雜誌、周圍的朋友,周圍人的錯誤的價值觀、不道德的價值觀的影響,養成自私自利的性格,這已經成了很多人的通病,也是社會噬待解決的問題。

所以,現在的人們更應該接受聖賢教育,改變自己的錯誤價值觀與自私自利,多學習古人留給我們的傳統文化,接受真善美的教育。並且要拋棄一切雜念,真正的理解和體會傳統文化的精髓,其實這一過程並不難,只要我們善於學習,接受正確聖賢教育,拋棄太多的物慾和金錢觀,一旦這教育恢復,實現和諧社會、和諧家庭、和諧身心,絕對不難。現在的人慾望太重,每一個人都慾望熾熱,完全糊塗了,慾望把我們的心給包裹住了,像廚房裏的燈泡一樣,被油煙燻黑了,到最後到廚房開燈跟沒開燈一樣了。所以我們要擦燈泡,先擦自己的燈泡,和諧自己的身心,擦一點亮一點,最後身心就光明瞭,一切罪惡、不和諧全都消失了。

中華傳統文化學習心得怎麼寫 篇14

“90後”非遺傳承人楊昌芹,立足傳統文化產業,挖掘“赤水竹編”特色潛力,讓傳統文化為鄉村振興注入靈魂;“網絡視頻達人”李子柒,用文房四寶、琴棋書畫向世界傳播中國文化、藝術和智慧;國漫驕傲《哪吒之魔童降臨》取材中國經典傳統神話英雄故事,喚起文化自信……當打之年,“國貨”正當“潮”,越來越多的中國青年在民間民俗、非遺元素、經典文化中進行創新創意衍生,讓“國潮”風生水起,傳統與創新、經典與潮流的融合逐漸成為文化傳承、守正創新的新步調,中國青年要扛起文化傳承大旗、擔起文化傳承重任,當好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者和創新者。

傳統文化與時下潮流結合中的文化認同。

中國傳統文化世代相傳、歷史悠久、博大精深,並具有獨一無二的民族特色,當代青年要傳承傳統文化,必須在充分了解傳統文化的前提下築牢文化認同的堅實根基,才能更好地將傳統文化與時下潮流相結合。文化是連接歷史與現在及未來的一種精神力量,傳統文化與時下潮流的結合根本是舊與新、傳承與創新的衝突化解與相互共生,既要全面認識傳統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古為今用推陳出新,使傳統文化精髓與現代文明相協調,也要不斷挖掘、保護、整合祖國優秀傳統文化,在此基礎上形成一種“共同的文化”,以共同的價值情感培育起文化認同和民族認同的基礎。正確價值觀引導正確的文化認同,當代青年應在文化繼承的基礎上不斷堅持文化創新,瞭解傳統文化、尊重傳統文化、認同中華文化,汲取中華文化的智慧,在自我發展中既繼承發揚優秀傳統文化也充分體現時代精神,讓中華文化展現出經典魅力和時代風采。

“國潮風尚”崛起背後的文化自信。

從時尚大牌到綜藝節目,從非遺傳承到文創產業的發展壯大,越來越多的本土品牌以潮流的方式傳承中國傳統元素及文化,“國潮風尚”在各行各業掀起了一波時代風潮,也成為當代青年喜好的“復古熱”,這是年輕一代對中國文化自信的體現,也是各方力量匯聚推動的成果。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藴含着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當下“國潮風尚”的崛起正是以時代創新創造的力量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並在延續中華民族文化血脈中不斷增強文化自信。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展現着中華兒女的精神志氣,要對中國文化價值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並對文化生命力持有堅定的信心,要堅定文化自信,以文化自信激發新時代新時期的文化創新創造能力。“國潮風尚”的背後正是不斷的創新,有一種潮流叫做經典,有一種創新就叫做“國潮”,把握時代脈搏、聆聽時代的聲音,以開闊的胸襟和兼收幷蓄的態度努力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性發展。

“國潮青年”用傳統定義“潮範”的文化精神傳承。

5000多年文明發展進程中,中華民族創造了博大精深的燦爛文化,要在繼承傳統優秀文化的同時,大力弘揚那些跨越時空、富有永恆魅力又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下去、傳播出去,立足本國、面向世界,努力展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精神是中國文化的靈魂和精髓,是以人為本的主體精神,是愛國主義的民族情懷,是仁者愛人的人道思想,是剛柔相濟的堅韌精神,是和而不同的包容精神等等,從古至今,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精神始終指導和推動着中國文化不斷向前發展,繼承和弘揚文化精神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選擇。當下,以90後為主體的“國潮青年”正在成為傳統文化精神傳承的主力軍,無論是“國潮”還是“國學熱”“傳統文化熱”,都是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精神的傳承和弘揚,當代青年正在用年輕的方式汲取中華傳統文化精華,讓傳統文化永葆青春活力,用傳統定義“潮範”,賦予文化精神以新的時代光芒。

“國潮”背後,是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是文化自信的彰顯,也是文化精神的接續傳承,“國潮”趨勢勢不可擋,“國潮”動力堅定而強大。當打之年,講好“中國故事”是中國青年的時代責任,在傳統中定義“中國潮”,青年一代是最重要的角色擔當,中國青年要努力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者、踐行者和傳承者。

中華傳統文化學習心得怎麼寫 篇15

中華民族擁有五千年的悠久歷史,這樣的一個文明古國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藴。

中國的文字也歷時久遠。從最初的倉頡造字,後來有了孔子的“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孟子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又經過李白的“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李清照的“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經過多年的流傳,有了如今的中華文化。

中華文化淵源流長,自然是學養深厚。

相傳,伯牙善彈琴,鍾子期善聽琴。伯牙彈到志在高山的曲調時,鍾子期就説“峨峨兮若泰山”;彈到志在流水的曲調時,鍾子期又説“洋洋兮若江河”。鍾子期死後,伯牙不再彈琴,因為沒有人能像鍾子期那樣懂得自己的音志。後遂以“知音”比喻對自己非常瞭解的人。一個“知音”裏,就有這樣一個動人的故事,可以想象,成千上萬的詞語中,包含了多少中國的歷史文化。

“願得一心人,白首不相離。”希望能有一個一心一意的人,就這樣,和他一起走到白頭也不分離。這樣一句家喻户曉的詩句,沒有堆砌的華麗辭藻,卻扣人心絃,因為它飽含着真情實感。

古語云“百善孝為先。”那麼説起美德,孝順就是中華民族薪火相繼的傳統美德。父母給了我們生命,教育我們長大,不知付出了多少心血。我們應當感謝,應當報答。一篇廣告,至今讓我記憶猶新“一個小男孩吃力地端着一大盆水,笑着對媽媽説説‘媽媽,洗腳!’”讓我記憶猶新的,不僅僅是那個小男孩的乖巧,還有他那份發自內心的感謝和至深的愛。他給了我們一個典範,一個讓年幼的孩子尚有這樣的感恩之心,我們又該怎樣做呢?

大家應該聽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個人大學畢業,到一個公司應聘。他走進大廳,看見地上有一張紙屑,來應聘的人很多,卻都只顧着自己的事,沒有一個人撿起那張紙屑。於是,他走過去撿起紙屑,扔進垃圾桶裏。就是這樣一個舉動,改變了他的命運。他並沒有很高的學歷,卻在這次應聘中脱穎而出,正是因為那一個小小的舉動。”這樣微不足道的事,但它足已顯示出一個人的品行。這也是中華民族的美德。

身為中華民族的一員,讓我們肩負起這個責任“傳承文明,弘揚文化。”

中華傳統文化學習心得怎麼寫 篇16

我國自古有“東方禮儀之邦”美譽,禮儀一直被當作人生的基礎課程,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也是文明禮儀發展史。孔子曾説過:“不學禮,無以立”。人在社會中生活,必須學會講究禮儀,才能立足於社會。文明禮儀要注重平時,從小培養,形成良好習慣。有句老話:“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國小階段是進行文明禮儀教育的最關鍵的時期。我校的基於傳統文化的禮儀教育正是通過中國傳統文化對國小生進行禮儀教育,來加快促進學生健全人格、全面健康成長,影響學生的一生一世。在學校的“學校現代公民教育的實踐研究” 之“基於傳統文化的禮儀教育行動研究”子課題研究帶動下,作為班主任,我的具體做法是:

一、 積累傳統禮儀文化,滲透文明禮儀教育之根本。

從誦讀《三字經》《弟子規》《論語》等國學經典入手,滲透文明禮儀之根本教育。

《三字經》《弟子規》孩子們雖然在一、二年級時已經背誦過了,但是當時是否理解了呢?卻不得而知。現在重新複習誦讀,五年級的孩子很快就理解了其中的含義。在此基礎上讓孩子們每週誦讀五條《論語》,他們就能輕鬆,愉快地完成任務。在誦讀的過程中,他們驚奇地發現:原來《三字經》《弟子規》裏的很多內容大多都來自於《論語》。比如:《論語》中的“有子曰: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人之本與?”與《弟子規》中的“弟子規,眾人訓,守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都講到了“孝悌”是做人的根本。就這樣,他們一邊背誦,一邊聯繫舊知,熟記了誦讀的內容,加深了理解,滲透了做人的根本——仁、義、禮、智、信。在誦讀這些國學經典中傳承了我國文明禮儀的文化,明白了許多做人的根本。

二、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促進文明禮儀行為習慣養成。

1、開展豐富的文明禮儀系列的主題教育活動 。為了使弘揚傳統美德與文明禮儀教育具體化,生動化,貼近生活實際,真正起到教育實效。我班從三月份開始就開展了一系列的文明禮儀系列的主題班會活動。如:“徵集文明禮儀班訓”、“如何使用禮貌用語”、“講中華傳統禮儀故事會”、“文明禮儀小品”展演活動、“文明禮儀演講比賽”和“文明禮儀書法比賽”活動。活動中,人人蔘與,個個都當演員,人人都背詩歌,既鍛鍊了同學們的表演能力,又生動的對自己和同學進行了教育。活動中,我們討論出了具有班級特色的班訓,評選了最佳演員、最佳課本劇、最具創意獎、最佳演講能手、小小書法家等多個獎項。這一系列的活動增加了孩子們的榮譽感,加深了他們對文明禮儀的認識,力爭要做校園“文明禮儀小標兵”。

2、利用節日,開展“我是優秀好少年”系列少先隊活動。“三八”婦女節和母親節,我號召孩子們在家做優秀好少年,為母親做一件事,感恩母親做孝順父母的好少年;植樹節,我號召學生栽花、植樹,美化環境,做心繫祖國和他人的好少年。愚人節,我讓孩子們談“愚人”和“被愈”的感受,讓學生深刻認識到尊重他人的重要,要做誠實的好少年。

這些多彩的活動豐富了傳統文明禮儀教育的內涵,鍛鍊了孩子們的能力,促進了文明禮儀行為的養成。

三、 抓住課堂教學,進行全文明禮儀教育。

現代的學生,很多時間都是在學校裏度過的,我們要利用好語文課堂和思想品德課堂這個平台,利用好教科書這個素材,創設樂學氛圍,落實禮儀規範訓練,把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教育,中華傳統美德教育和文明禮儀教育有機統一於教材之中,把傳授知識和陶冶情操及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結合起來。例如,毛澤東的《七律 長征》,全詩生動地概述了二萬五千里長徵的的艱難歷程,謳歌了中國工農紅軍長征途中所表現出來的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可以培養愛國主義精神增強民族自豪感的優秀傳統文化作品還有很多很多,如,《夢圓飛天》、《秦兵馬俑》《示兒》、《春望》等,這些內容的教學中我們都可以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開展愛國主義教育。

學校還要求各學科在教學中都要滲透禮儀養成教育,授課時力求熔知識傳授、能力培養、智力發揮、思想情操陶冶於一爐。全方位地對學生進行文明禮儀教育。

四、 立足常規管理,常抓住文明禮儀教育。

文明禮儀教育要注重平時,不可今日做,明日不做,必須貫穿於日常的教學管理中,力爭讓孩子養成良好的文明禮儀習慣。比如:上課鈴打響後,孩子們要迅速回到座做好上課準備;上課時,要起立站直,向老師問好,並行注目禮;課堂上聽講,坐在板凳上要頭正、身直、腳放平;升國旗時,要莊嚴肅穆,站直、立正、敬隊禮;見到老師,要恭恭敬敬的向老師敬隊禮;與同學相處,要寬容,禮貌用語不離口,等等。平日裏,同學們互相監督,互相提醒,發現做的好的,及時表揚,為其他同學樹立榜樣,發現做的不好的及時給予提醒。並且每週評選一個優秀文明小組和評選一個文明之星,以此來激勵孩子把文明禮儀行為養成習慣。

總之,在學校“基於傳統文化的禮儀教育行動研究”活動的引領下,在班主任的用心教育下,學生良好的文明禮儀行為習慣正在逐漸養成,學生素質在逐漸提高。我們還要結合爭創文明學校工作,充分發揮班集體的積極作用,來弘揚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努力提高學生的文明禮儀程度,為國家培養合格的小公民。

中華傳統文化學習心得怎麼寫 篇17

隨着西方文化思潮和價值觀念不斷湧入,“愚人節”等西方的民間傳統節日在我國也隨之流行起來,體現的是文化的包容並蓄,互融互通。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中指出要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傳承中華文化基因,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汲取中國智慧、弘揚中國精神、傳播中國價值。作為黨員幹部來説,更應該在傳統文化中去找到參“愚”感。

以“愚公”的身影,踐行不懈的奮鬥。“沒有比人更高的山,沒有比腳更長的路。”愚公移山的故事講述的是愚公不畏艱難、子孫相繼、挖山不止的故事,體現了中華民族知難而進、艱苦奮鬥的偉大精神。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領導人多次強調要弘揚愚公精神,並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被稱為“太行山上的新愚公”的李保國同志、被讚譽為“當代愚公”的黃大發同志都是實現深刻踐行愚公精神的先進代表,廣大黨員幹部要學習他們身上紮實苦幹、奮發作為、無私奉獻的精神,面臨艱難困苦時,始終保有樂觀向上的態度,敢於逢山開道、遇水架橋、啃硬骨頭,努力做出無愧於時代的業績。

用“愚誠”的舉動,彰顯無悔的擔當。“半生蹤跡浮滄海,一片愚誠唱赤旗。縱有繁霜摧兩鬢,更磨利劍擊蒼鷹。”是著名劇作家、詩人杜宣同志跌宕起伏、絢麗多姿傳奇人生的真實寫照。當民族危難、家園破碎之時,他義無反顧地選擇了回國抗戰,成為了隱蔽戰線上的文人,85歲之後,他還堅持創作,用文字書寫他那激情噴湧的赤子情懷。黨員幹部要秉持這種“愚誠”精神,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擔當,切實擔負起黨和人民賦予的職責,把羣眾的冷暖時刻放在心上,增強服務羣眾的本領,創新羣眾工作的方式方法,不斷打開新局面、開闢新境界,讓敢於擔當在新時代蔚然成風。

表“愚見”的實言,打撈真誠的民意。《晉書·王渾傳》“私慕魯女存國之志,敢陳愚見,觸犯天威”講的是為了國家安危,不惜代價而敢於發表意見。現實生活中,一些黨員幹部在公共場合説官話、講套話的“羣體失語”現象時有發生,把真話藏在肚子裏,卻讓假大澀言語成了場面上的“硬通貨”,這種語言上的形式主義勢必會影響民情民意的表達,導致黨和政府政策決定失去依據。在工作中,黨員幹部既要在講真話、講實話上樹立榜樣,又要有“言者無罪,聞者足戒”的胸襟氣度,在服務羣眾中營造寬鬆、愉悦的談話氛圍,主動打撈來自基層的真實聲音,讓黨的幹部真正成為人民的貼心人。

中華傳統文化學習心得怎麼寫 篇18

中華傳統文化是指以華夏民族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融合、形成、發展起來的,具有穩定形態的中國文化。他包括思想觀念、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文學藝術、教育科技等諸多層面的內容。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在總結歷史經驗的基礎上,不斷髮展、創新自己的理論體系,從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誕生,到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再到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論基礎。黨在堅持根本理論陣地的同時,對傳統文化的發展和繼承,也給予了更多的關注。通過學習《弟子規》、《道德經》等中華傳統文化,感想、體會頗深。

一是認識上的轉變。在以前的學習和工作中從沒有真正接觸過國學方面的知識,只知道是儒家學問,還有些封建思想意識,認為學這些也沒有多大的用處。然而,通過這段時間對《道德經》和《弟子規》的學習,認識有了新的轉變。我認為,國學博大精深、歷史悠久,幾千年來一直是中國人安居樂業,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華文化的精神脊樑。中國之所以成為世界上唯一一個文化延綿五千年而沒有中斷的國家,正是因為有如此深厚的國學文化作為支柱,這種文化一直貫穿於我們每個人的成長曆程。

學國學是當今很熱門的一個詞兒,是人們對於傳統文化的反思和正視。其概念廣泛、內涵豐富、分類多樣,把我們祖輩們的經歷、體驗、方法以及感悟都融入在這些文字中,為我們後人所一一品讀,並領悟其中的奧妙。他們把這些經典留給我們,自然是希望我們代代相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二是學習的重要。人的一生是從學習開始的,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開篇即提出了以學習為樂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注重修養,嚴格要求自己的主張。一個人在生命的歷程中,有很多不可知的部分,但是知識可以增長才幹,知識可以改變命運。因此,我感到愛學習是一種快樂,想學習是一種幸福,求知若渴是一種喜悦。學習新知識,温習舊知識是一件讓我們感覺愉悦的事情,學習能使我們提高素質、增長才幹。所以我們要樹立終身學習的思想。

三是努力踐行。“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是《弟子規》的總綱領,只要我們認真去學習、去思考、去感悟,就會明白其中的許多道理。在為人處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準則,在生活、工作中,就會有正確的判斷和及時糾正自己錯誤的言行。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説話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就是指凡事説出去的話,首先要講信用,不可以欺詐別人或者胡言亂語,話説得多,不如説得少,説話只要恰當,切題就行,不要花言巧語。尤其是我們面對學生,要為自己説過的話負責,所謂“君子一言,駟馬難追”,説的就是這個道理。言既出,行必果,説出去的話就像潑出去的水,不可收回,不可反悔。對學生們提出的意見建議要認真研究解決,要敢於承擔責任。

中華傳統文化學習心得怎麼寫 篇19

從今年春節後開始,我們人大機關逐步開展了傳統文化的學習教育活動,通過觀看這一系列的報告和電視專題片,感到自己受到了一次很大的心靈震憾,思想上接受了一次洗禮,糾正了以前的很多錯誤認識,也開始學會從一個新的角度來思考我們的古代傳統和現代生活。

《弟子規》我以前接觸到的不多,只是想當然的把它當成是和《三字經》、《百家姓》一樣是以前古代兒童剛開始學習的啟蒙讀物,但裏面提到的《二十四孝》的故事太熟悉了,我小的時候,奶奶雖然不識字,但天天都給我講,什麼王小冰魚,丁郎刻木、蘆花絮衣等,長大上了中學以後,就開始感覺這些都是封建落後的東西。到今天都這麼大的人了,還用再學這個嗎?但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特別是聽了錢文忠教授所講述的《弟子規》後,才感覺自己對傳統文化的瞭解太少了。《弟子規》通篇360句,1080個字,三字一句,聽起來全部是通俗易懂的大白話,好象沒有什麼深奧的道理,但它是古人根據《論語》等儒家經典編寫而成,它集孔孟、老子等聖賢的道德教育之大成,是古時候對孩子從小在學習、生活、待人處事等各方面樹立道德規範的典範之作,也可以説是一部教給我們該怎麼學習做人道理的綱領著作。

現代社會是物慾橫流、道德和價值觀扭區,人情冷漠,我們把以前的很多很美好的傳統道德都給拋棄了,因此傳統文化的學習很有必要。前段時間網絡上流傳很廣的這種事情我們實在聽得太多了,廣東小悦悦事件、老太太倒地該不該扶等問題,這種問題都能拿出來討論,説明現在社會的道德滑坡已經很嚴重了,象傳統文化論壇中陳大惠老師做得是一件春風化雨般很有意義的工作,逐步喚醒人們心中的良知,糾正人們扭區的價值觀,大力弘揚和繼承傳統道德和文化,這在現在確實是很有必要的。看了這一系列片子後,確實也應當引起我們的反思,回過頭來想想自己有哪些做的不夠的。

孝敬父母在中華傳統道德文化中是第一位最重要的,以前沒看這些片子前確實對這些沒做過深入地思考。為什麼,因為身在福中不知福啊。我因為從小在縣城長大,從上學、工作、結婚、有孩子,基本沒大受過什麼罪,因為有很多事都是父母給包辦代替了,前段時間在網上看到一篇文章《快樂的大樹》,非常感動,感到父母就象是那棵大樹,把自己的所有全都給了孩子,還恐怕孩子不快樂。現在才感覺到,孩子對父母的感情與父母對孩子的感情相比真是少得太多太多了。前段時間我們買房子,沒有兩邊父母的資助也實在是不敢想,這兩天裝修,父親一直説“你們還貸款不容易,過段時間我們再想辦法給你們籌集一點。”老人是隻要有一點能力,也都會想着孩子,什麼時候我們能做到老人的百分之一也就他們也就使他們滿足了。

中華傳統文化學習心得怎麼寫 篇20

詩以言志,文以載道,歌以詠懷。中華詩詞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富含哲思,是廣大黨員幹部的精神寶庫。《中國詩詞大會》節目自20__年推出至今,走過七個年頭,已成長為具有社會影響力、輿論引導力的文化類節目品牌。《20__中國詩詞大會》再次以創新的姿態亮相熒屏,獲得收視和口碑的雙豐收,實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

塑詩詞文韻之魂,聚時代奮進之力。眼下,春回大地,奼紫嫣紅,春意正濃,生機勃勃,令人心曠神怡。邁向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新的趕考路,黨員幹部不妨來一場“春日詩詞大會”,從中汲取先賢智慧和力量,實幹爭春早、建功新時代。

“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熱烈而奔放,綻進取之姿,展初心風采。

“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春光無限好,只是來也匆匆去也匆匆。唯有珍惜人生大好時光,不負春光不負韶華,才能擁有人生的春天。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年輕幹部精力充沛、思維活躍、接受能力強,正處在長本事、長才乾的大好時期,一定要珍惜光陰、不負韶華,如飢似渴學習,一刻不停提高。對於新時代的黨員幹部來説,爭春沒有四季之分,正所謂春有桃花、夏有荷花、秋有菊花、冬有梅花,每個季節都有花兒綻放。只要想拼搏進取,想幹出一番事業,任何時候都可以出發。只要我們把握好、利用好自己的每一分每一秒,不虛度光陰,不蹉跎歲月,勤於學習、刻苦鑽研,不斷提升自我,始終保持幹事創業的濃烈激情,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踔厲奮發,沿着自己理性的目標堅實向前邁進,那麼就能讓自己的人生“四季如春”,讓自己腳下無悔、不留遺憾。

“不隨夭豔爭春色,獨守孤貞待歲寒”,慎獨而靜思,顯清廉之態,守紀律底線。

“慎獨者,慎其閉居之所為。”意思是説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仍然自警自律、光明磊落,仍然能夠按照道德原則行事,不做任何有損道德品質的事。爭春,並非一擁而上,人云亦云,而是要沉着內斂、清醒理性、獨立自主,沿着自己的步調進行,否則就會譁眾取寵、華而不實。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講政治必須嚴以律己”,要“做到慎獨慎初慎微慎友”。黨員幹部手握人民賦予的權力,更要善於“慎獨”,要在獨自一人時“三省吾身”,捫心自問:自己這一天是否盡到了為官之責?人民羣眾對自己是否滿意?自身還有哪些問題和不足,離人民羣眾的要求和期待還有哪些差距?其實,這樣的自我“檢視”既是一種謙遜姿態,也是一種自淨能力。只有這樣勇於自我革命,方能不斷自我淨化、自我提升,才能切實堅定理想信念,始終做到對黨絕對老實忠誠,成為廉潔奉公的好乾部。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愛眾而親仁,懷赤子之心,增民生福祉。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春花凋零,化作泥土,滋養母體,其心當贊。黨員幹部要始終牢記,自己是人民的公僕,是人民的兒子,服務人民、奉獻人民是自己的天職和本分。中國共產黨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共產黨人必須牢記,為民造福是最大政績。我們謀劃推進工作,一定要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好事實事做到羣眾心坎上。眼下,推進脱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實現共同富裕和下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加快補齊民生短板,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努力增進民生福祉,依然任重道遠。黨員幹部當爭做那朵“落紅”,化作造福人民的“春泥”,埋頭苦幹、真抓實幹、一心為民,奮力書寫無愧於時代和人民的趕考新答卷。

中華傳統文化學習心得怎麼寫 篇21

源遠流長,博大精深,這是中華文化所具有的特質。但是,在當今各種“變異”文化的衝擊之下,人們開始褻瀆文化,把文明積澱看作炒作的工具。這怎能不令人擔憂?堅守文化的本真,守護心中那泓清泉迫在眉睫。

曾幾何時,我們悄悄地淡忘了李白、杜甫,淡忘了那清新自然、沉鬱頓挫的氣質和風格。微博時代的我們,早已習慣了“藍精靈體”,習慣了那句例行公事的套話:“元芳,你怎麼看?”殊不知,在我們戲謔調侃之時,傳統文化在離我們漸行漸遠。半文半白的“甄嬛體”在社會上風靡一時,不痛不癢、無病呻吟的“瓊瑤體”居然號稱能“醫治心靈創傷”。這時的我們,情何以堪!

當“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被修飾、被改造得面目全非,我們該作何感想?一片真切的思鄉之情被無聊地調侃,這是一種怎樣的悲哀!對於中國沉澱已久的文化,我們雖然沒有能力去完全深諳,但也沒有理由不保持它自然之美的本性,更沒有資格去胡編亂造,去挑戰先人們高超的文學功底。因為我們生在一個有着古老文明的國度,所以我們要堅守本真,不要丟失了對文化應有的崇敬和敬畏之心,在文化調侃中迷失前進的方向。

在網絡高度發達的信息時代,人們追求適宜的精神愉悦本無可非議。但各種不倫不類的體例的出現卻是一個不好的徵兆。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連自己的文化都保護不了,那還有什麼存在的意義呢?當我們對“TVB體”、“流氓體”朗朗上口津津樂道的時候,我們是否能夠聽見那一聲聲來自於幾千年前的天空的無助哀號?

堅守文化的本真,並不是要我們一成不變地照搬先哲的思想,創新和突破是必要的,畢竟,那是人們前進的動力源泉。堅守本真,意味着天空的圓月依然是圓月,它是一輪思鄉的月,而非被人們俗化了的月亮;堅守文化的本真,意味着那融在酒中的是一片真情,而不是被整飾得面目全非的一潭污水。堅守文化的本真,給先哲們一份尊重和敬畏,不要矯揉造作,不要畫蛇添足,更不要將經典俗化。

保持一顆敬畏之心,堅守文化的本真,讓自然和諧的春風吹向每一個角落,讓經典文化之樹綻放鮮花朵朵,滋潤萬物。

中華傳統文化學習心得怎麼寫 篇22

我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愛好者,中國傳統文化都包括哪些內容呢我個人認為起碼應該有如下的內容:

1.自然科學,工程機械,農林氣象,天文歷算等方面的成就

2.中國的歷史,文學,哲學,宗教。

3.中國古代和近現代的藝術。

4.中國傳統的醫學,養生學。

5.中國傳統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宇宙觀。其中包括了中國傳統的周易,命理,風水,預測學等等。

6.中國民間一些不為人知頻臨失傳的文化遺產。

在拙作碧雲隨筆中我已經談了不少文物藝術類的話題。今天想談談第五點,就是中國傳統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宇宙觀的問題,這其實就是一個認識論的問題,我們古代先賢在長期的生存鬥爭中用樸素的歸納法,分類法簡單巧妙的解決了這個問題,這就是中國的陰陽五行學説,你千萬不要小看這個學説呀!這個學説雖然在中國流傳了幾千年,但是卻在近現代受到了批評和非難,1840年以後列強入侵中國,滿清政府腐敗無能,導致了中國落後的局面,很多人就把這個問題的癥結歸罪於中國傳統文化,認為是中國傳統文化限制了近代科學的發展,導致了中國受制於列強,我個人認為這是十分片面和錯誤的。中國的落後絕不是文化造成的,試舉一例:就拿中國的科舉考試製度來説吧,對中國封建社會的科舉制度,尤其是八股文,可以説早已是臭名遠揚的了。從本世紀初或上世紀末,就已被人罵臭了。

直到近年報紙上,還有人寫文罵它,可以説是罵了已一個多世紀,可是八股文這一經歷明清兩代,延續了五百年的惟一教育、考試專用文體,五百年來中國知識分子無一不是這一教育制度訓練出來的人。在漫長曆史時代中的那些名人,那些學者,那些志士仁人,今天尚均予以肯定。而培養他們的卻是腐朽不堪,空洞無物的八股文教育,這又該如何解釋呢?科舉考試有很多值得思考和學習的地方,我們在這裏暫不討論。我認為中國近現代的落後的原因在於掌握政權的政治家的無能造成的,就看清朝入關後的十代皇帝,你就可以清楚的知道,從道光開始清朝就開始加速衰亡了,道光帝讓咸豐繼位就是一個原則性的大錯誤,其實恭親王奕欣的能力和素質比咸豐強的不是一點兒半點兒;咸豐就是一個無能的昏君,後來的慈禧太后就更不用説了,慈禧就是一個家庭婦女呀!不過這個人思維敏捷,有一定公關能力,如果操作一個家庭還行,讓他統治一個國家,那不是開玩笑嗎?中國的半個多世紀就是在這些愚婦稚童的手裏,那還能有什麼好結果呀!!當然也要看到是時事造英雄,而不是英雄造時事,就拿偉大領袖毛主席説吧,我認為他本來可以把中國搞的更好一點兒,他的能力,權威都可以把中國建成一個具有民主政治的新中國,但是他是1893年生人,是光緒20xx年,他本人有社會給他的影響和侷限,所以他最後搞了一場文化大革命,用葉劍英同志的話説,使中國的經濟到了崩潰的邊緣!

陰陽五行學説的內容是什麼呢?很簡單就是陰陽加上金木水火土五行,中國古代的先賢很睿智,他們觀察了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看起來是紛繁複雜,其實就是兩大類,既對立又統一的兩大類,這就是陰陽,比如説太陽和月亮,男人和女人,水和火,勇敢和怯懦等等等等,這樣分類雖然簡單但是分析事務的精度就不足了,所以就提出了五行學説,在對自然和事物的長期觀察中得出了金木水火土這五種不同的類型來概括萬事萬物。以金木水火土的生剋制化來概括萬事萬物相互間的關係,這種提綱攜領的方法把複雜變成了簡單。陰陽五行學説描述了世界萬事萬物的屬性和狀態,他是屬性和狀態的函數,這是靜態的描述,而周易是對陰陽的動態描述,是把陰陽變化的過程呈現出來,64卦裏的每一卦都是説明了事務變化的一個過程,説到這裏我已經把陰陽五行學説和周易的關係説清楚了,同樣命理學呢,就是對五行金木水火土變化的動態描述,當然這裏面也包括了陰陽的變化過程,這是一回事,所以我們可以把周易叫做陰陽動力學,把命理叫做五行動力學,其實奇門遁甲和大六壬都是陰陽五行的動態描述,只是前者重點在於天干,後者重點在於地支,這就是古聖先賢之心法也!!

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構成的六十花甲子從表面上看是我國古代先賢記錄時間的一種方式,其實他是陰陽五行學説的進一步細化,比如説十天干,其實就是10個自然數,但是他不僅僅是十個數字,而是把他賦予了陰陽五行的生命。

總之陰陽五行學説是一個認識論,是對人生,世界和宇宙的認識論,他是從宏觀的角度出發,力圖進一步的對人生,世界宇宙加以更細密的説明,他不是方法論也不是實踐論,中國傳統文化的方法論和認識論是比較滯後的,這一點我們應該清楚。西方科學的方法論和實踐論應該説發展比較先進,但是發展到一定的階段,由於認識論的枯竭,所以也會走上歧路,這是我個人的觀點,大家可以討論!

中國的堪輿學即風水學,就是應用陰陽五行學説對空間進行的研究,其實中國的風水學説是世界第一的先進科學,其他的國家和地域根本就沒有的,是我國古代先賢在生存鬥爭中積累的最輝煌的成就,可惜被很多無知的人看做是迷信,而受到了不公正的批判,其實那些大喊風水是迷信的人,對什麼是風水一無所知,我自己進研風水數十年,覺得我們祖先的偉大和輝煌,我希望有志青年你們先不要輕易的下結論好不好!你自己先學習學習,遵照偉大領袖毛主席的教導:“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親口嘗一嘗”,然後再下結論。

如果你是學習天文和曆法的專業,你就應該清楚我國古代天文歷算的偉大成就,這些成就就不僅是認識論的範疇了,就已經進入了方法論和實踐論的領域,那麼你學習過中國古代的建築學專著-魯班全書嗎?你學習過天工開物嗎?你學習過九章算數嗎?可惜我老了,已經沒有精力再涉獵這些領域了!我希望能把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的全過程,做一個全面的描述,看看我國傳統文化那一點比西方的所謂科學落後呢

中華傳統文化學習心得怎麼寫 篇23

聽完馬主任的講課後,讓我受益匪淺,尤其是在講到《弟子規》《入則孝》這一篇時,我不禁深感慚愧,我能為父母做到的卻很少,真是太不孝了,當父母多嘮叨幾句時“氣涼了,多穿點衣服,別感冒了”我會很不耐煩的回答知道了。殊不知父母是為了我們好,應該恭敬的聆聽。

我們的父母為我們操碎了心,也付出了很多。他們累了,需要一把椅子坐坐;他們渴了,需要一杯清茶解渴;他們的心疲倦了,需要一顆真誠感恩之心去安慰。我們再也不要覺得,父母為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應該的;我們更不要對父母的艱辛付出和無限關愛,視而不見,無動於衷,甚至怨氣連天

孝敬父母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我們從呱呱墜地的那時起,父母便給予了我們愛,在愛的哺育下,成長,成才。這份愛是我們必須回報的,孝敬父母是我們應該做的,在現實生活中,有些兒女做的很不雅觀,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從不關心體貼父母,甚至有些子女從不記得父母的生日及其愛好,他們的行為的確令人有些傷痛,孝敬父母其實很簡單,一句虛寒問暖的問候,當父母身處困境時,應鼓勵他們。當他們摔倒在地上時,用雙手親切的扶起。當父母忙碌時,應主動幫助他們,去幫他們分解壓力;當父母心灰意冷時,應勸告他們應鼓起勇氣去面對。生活本應該是這樣,許多事是無法改變的。父母是我們生活的一半,如果父母是一朵荷葉,那麼荷葉裏包裹的便是我們,我們應該孝敬父母,用真誠而又熱情的愛去孝敬他們。感恩是有意義的。愛讓這個世界不停旋轉。父母的付出遠遠比山高、比海深,而做為我們,只知飯來張口,衣來伸手。讓我們變得自私自利,忘記了曾經父母的付出。學會去感激別人是自己的一份良心,一份孝心,因為如此才會有和睦,有快樂,有彼此間的敬重。懷着一顆感恩的心,去看待社會,看待父母,看待親朋,你將會發現自己是多麼快樂,放開你的胸懷,讓霏霏細雨洗刷你心靈的污染。學會感恩,因為這會使世界更美好,使生活更加充實。

我相信,只要我們對父母擁有一顆感恩之心,我們就一定能做得更好。雖然我們為父母做的事情很小,但父母一定能感受到我們對他們在生活中一點一滴的愛與感恩。定會被我們的感恩行為所感動。百善孝為先,孝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是民族歷史的佳話。讓我們用實際行動去感化父母,孝順父母從現在做起,從自己做起,孝敬我們的長輩。讓我們對着爸爸媽媽大聲説:爸爸媽媽你們辛苦了,我愛你們!

孝心無價,作為炎黃子孫的我們要時刻謹記做人要先做到孝,要把我們的傳統美德發揚光大。

中華傳統文化學習心得怎麼寫 篇24

“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中華文明五千多年,是人類歷史上唯一未曾中斷的原生文明,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延續力、包容力,表現出豐富多元、連綿不絕、兼容幷蓄的文化特質。此次有幸觀摩故宮博物院與央視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聯合主辦的“何以中國”展覽,使我深刻感受到文化的力量,感受到文化自信對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意義。

以中華文明之“源”,感文化自信之奠基。

源,水之本也。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而文物則是文化奠基和傳承的最好載體,中華文明能綿延至今,是先民們在順應自然、參悟天地之間,將自己對自然的所思所想凝結成一件件器物,又經無數代人的努力,得以流傳至今。中華文化之“源”,不是單一的,是多源頭的,有史前紅山人的“玉龍”,是中華龍文化文明的源泉之一;有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的“玉琮”,良渚人以玉為配飾,以顯示尊貴和財富,而如今的中國人,也對玉情有獨鍾;而到了商周時期,商人於龜甲刻辭,不僅為後人研究商代的社會歷史文化和語言文字提供了珍貴資料,同時也能讓後人一睹早期漢字的風采;而秦始皇時期,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廢分封、行郡縣,建立中央集權、創建三公九卿,為後世建立大一統國家打下了堅實基礎;漢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使儒家學説成為中國封建正統思想,一直延續了兩千多年,對後世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正是這些“源”,才造就瞭如此璀璨綿長的中華文明,為中華文明之河奔流千載、綿延萬方提供不竭動力。

以中華文明之“流”,感文化自信之傳承。

流,集多源之水。現實和歷史都表明,一個拋棄或背叛自己歷史文化的民族,不僅不可能發展起來,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歷史悲劇。而中華民族就是一個善於將多樣民族文化融合並傳承的民族,在中華文明的歷史長河中,各民族共同開疆擴土、共同書寫歷史、共同創造燦爛文化、共同培育偉大精神。我們有喜愛自然主義裝飾的古滇族,有生活在甘、青、川的古老民族羌和氐,還有在大理國時代融合了佛教文化並尊“金翅鳥”為護衞神鳥的北方遊牧民族。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鑑而豐富。海上、陸上絲綢之路的暢通也為中華文明同外部文明的融合創造了良好條件,我們採用中東鈷藍釉料製作出青花瓷、用阿拉伯的“銅胎掐絲琺琅”工藝製作“香薰球”,用源於古印度的“本生故事”描繪莫高窟壁畫《鹿王本生故事圖》,同時我們又將我們瓷器、茶葉、絲綢等出口出去,在絡繹不絕的交流中獲得發展創新的契機與動力。

以中華文明之“匯”,感文化自信之包容。

匯,攏萬流於一處,成百川之淵藪。我們今天所走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從中華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傳承中走出來的。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源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盪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中華民族憑藉着以和為貴、海納百川的包容特質、天下一家的大國氣度,汲百家之長,取萬物之精華,將各族兒女緊密團結在一起,秉持着天下為公之胸懷,凝聚萬眾一心之偉力,共築萬里山河,共護江山萬里。

華夏是歷史也是現在,中國是家邦更是信仰。古人講“萬物有所生,而獨知守其根”。中華文明綿延至今,正是因為有這種根的意識。而作為一名共產黨員,作為一名基層工作人員,我們更應該身體力行,做好中華文化的繼承者和傳播者。社區是社會的基因,將中國傳統文化的諸多精髓融入社區文化之中,成為建設和諧社會的內驅力。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長征,我們應該增強文化自覺、堅定文化自信,積極投身到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建設中,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展示中華文化新氣象、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時刻牢記歷史文化遺產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我們一定要完整地將它交給後人!

標籤: 學習心得 精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xuexi/ope4r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