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學習心得體會 >

赴蘇州學習心得體會

赴蘇州學習心得體會

下面我從三個方面談一談自己的體會和認識。

赴蘇州學習心得體會

一、蘇州市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情況和主要特點

蘇州市地處江蘇省東南部,東接上海,西望南京,北臨長江,南抱太湖,是長江三角洲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區域面積8488平方公里,XX年底在籍人口630多萬,現管轄張家港、常熟、太倉、崑山、吳江5個縣級市和吳中區、相城區、平江區、滄浪區、金閶區以及蘇州工業園區、蘇州高新技術開發區等7個區。蘇州是全國首批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蘇州既有園林之美,又有山水之勝,有眾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和各式各類的能工巧匠,是聞名遐邇的魚米之鄉、絲綢之府,素有“人間天堂”之美譽。世界500強中五分之一的跨國公司落户蘇州,構築了規模實力雄厚、產業配套齊全的it產業鏈,成為了國家級信息產業基地。

蘇州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特點是:

1、三大產業協調發展。農業以發展生態型農業為重點,走農業產業化的路子,建立了社區股份合作、土地股份合作、專業經濟合作等新型農村經濟組織。工業以調整優化產業結構為重點,大力實施外向帶動戰略和發展民營經濟,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第三產業重點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大力培育新興服務業,加快提升傳統服務業,使第三產業所佔比重逐年增加。

2、經濟社會協調發展。XX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9168.9億元,名列全國第五位。地方一般預算收入900.6億元,在XX年全國百強縣評比中,所轄5個縣級市全部進入前10名。全市僅國家級經濟開發區就有五個,省級開發區十一個,其中與新加坡政府合作開發的蘇州工業園區,無論在城鎮規劃、管理體制、服務體系,還是社會的和諧穩定方面,均成為全國工業開發區的典範。在注重經濟發展的同時,蘇州堅持“幾個文明一起抓,幾個成果一起要”,統籌經濟社會各項事業協調發展,社會發展城市化率達到70.1%,城鎮三大保險覆蓋率均超過98%,市區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219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2967元,是全國城鄉差距最小的城市,呈現出政通人和,繁榮穩定的良好局面,湧現出張家港、崑山等一批全國協調發展的先進典型。

3、城鄉統籌協調發展。在統籌城鄉發展方面,蘇州人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改革為動力,把小城鎮建設作為發展農村非農經濟,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的重要載體,最大限度地轉移農民,富裕農民,讓廣大農村充分享受到現代城市文明。推行了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制度,逐步建立起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全市農村勞動力參加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率達95%,83萬農民領到基本養老金或養老補貼,實現了農民老有所依,老有所養。

4、人與自然協調發展。蘇州以“天人合一,持續發展”的理念,把產業佈局、產業結構調整與生態環境建設和資源保護利用結合起來,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大力推進綠化造林和水源生態保護工程,走出了一條經濟繁榮與環境優美有機結合的發展之路。張家港、常熟、崑山三市被命名為首批“國家生態市”。蘇州成為全國第一個國家園林城市羣。榮獲XXcctv“中國魅力城市”之冠。

二、蘇州發展的主要經驗

在學習培訓中感覺蘇州的基本經驗很多,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發展意識強。改革開放30年來,蘇州在任何情況下都始終把加快經濟發展作為執政興市的第一要務,敢闖敢幹,敢為天下先。上世紀80年代初,蘇州不是經濟特區,也不是沿海開放城市,但他們積極尋找機遇,出台優惠政策,創造了不是特區、勝似特區的投資環境。1992年4月,鄧小平同志南巡講話發表後,蘇州市委明確提出蘇州發展戰略調整為大開放大開發戰略,併發文提出市縣兩級都要辦開發區,這在全國都是少見的。1994年,蘇州市創辦了中新聯合開發的蘇州工業園,在我國開了國際合作興辦開發區的先河,創造了比經濟特區建設層次更高、比國際合作更緊密的開發區模式。尤其值得我們學習的是,蘇州幹部羣眾在推進發展上有着良好的精神狀態,“謀發展、促發展、求發展、比發展”的氛圍十分濃厚。

第二,招商引資精。在學習考察中得知,蘇州各級領導幹部全年大部分時間都用在抓招商、跑項目、下企業上。蘇州把招商引資工作列入“一把手”工程,領導身體力行,各部門協調配合,專業招商人員全力以赴,形成了上下結合,條塊配合、舉全市之力的招商引資工作格局。在辦理審批手續時,不拖不推,能快則快,主動為外商提供良好服務,盡一切可能提供方便。在招商引資方式上,一是精明,二是精細,三是精誠,已經從當初的招商引資向今天的招商選資轉變。

第三,人才機制活。蘇州以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為根本出發點,以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為抓手,不斷推進人才結構調整,創新人才工作機制,建立了一套完善的人才管理與引進體系。一是注重加強對全市人才工作的調查研究和宏觀指導,建立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的人才工作機制。二是以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為抓手,加強人才資源能力建設。三是完善人才服務體系,進一步優化了人才成長環境。在人才市場建設方面,蘇州注重有形人才市場和無形人才市場的協調發展,疏通公有制組織與非公有制組織、不同地區之間的人才流動渠道,形成合理有序的人才流動機制。

第四,服務環境優。蘇州各地十分注重營造良好的發展軟環境,努力打造“親商、安商、富商”的服務品牌。他們為了提高辦事效率,搞行政服務一條龍,建立行政服務中心,將40個職能部門的610個審批及服務事項在中心進行“一站式”辦理。所有的企業要進來,只要在行政服務中心裏邊跑跑,所有的手續就都辦妥了。在創設優良的服務環境上,他們提出對外商“不講不能辦,只講怎麼辦,馬上辦”,着力打造“零障礙、低成本、高效率”的服務品牌,絕不允許外商白跑一趟。蘇州工業園區推出了“1對1”特色服務,投資者只要進管委會一個大門,只需在一個窗口,面對一個工作人員,就能辦妥全部手續。

三、蘇州經驗的幾點體會

通過學習和考察,分析我們與蘇州的差距,我認為最大的差距就在於思想觀念、體制機制和發展環境上的差距,漢中怎麼發展,我的體會是:

第一,要進一步解放思想,樹立強烈的發展意識。解放思想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無論是先進地區還是落後地區,都有一個不斷解放思想的問題。要想實現快速發展,首先要解決的就是發展意識問題。一是要不斷強化率先意識。二是要不斷強化機遇意識。蘇州在建設開發區方面,就是在1992年搶先抓住了機遇,做到先行一步,從而為蘇州多年的經濟發展贏得了主動權。三是要不斷強化創新意識。創新意識,包括思想觀念的創新、體制機制的創新、工作方法的創新和技術的創新。我感覺,在幹部隊伍中應大力提倡創新精神,選拔幹部時要傾向敢於創新的同志。

第二,要着力提高領導幹部的素質和管理經濟工作的能力。一是堅持用“xxxx”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武裝頭腦,提高把握方向總攬全局的能力。二是把握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和規律,提高搶抓機遇、加快經濟發展的能力。三是準確把握社會發展規律和趨勢,提高構建和諧社會的能力。四是增強黨性鍛鍊和作風建設,提高修身和自律的能力。要通過強化學習和培訓,提高領導幹部的宗旨意識、大局意識,深入羣眾,樹立科學的發展觀和正確的政績觀。要加強作風建設,正確對待名利,把握住人生方向,拒腐防變,廉潔自律,把自身的人生價值和理想追求融入於工作實踐中。

第三,要充分利用地理位置的優勢大力發展經濟。蘇州的經濟快速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得益於其優越的地理位置條件。蘇州地處長三角腹地和大中城市的密集地帶,隨時受大中城市的帶動、影響和輻射,公路交通非常發達。我市的地理位置也非常優越,地處關中—天水經濟圈和城—渝經濟圈輻射地,生態環境優美、資源豐富,市內高速公路網絡密佈,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因此,我們要以區位優勢來吸引投資,以便捷的交通條件促進各種生產要素的快速流動,大力發展綠色經濟、低碳經濟、循環經濟,促進漢中經濟社會飛速發展。

第四,要把制定和實施科學的發展戰略作為推動經濟社會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有效手段。我市應借鑑蘇州經驗,聯繫漢中實際,緊緊圍繞新農村建設發展目標,以超前的眼光準確把握政策,科學制定具有先進的思想理念,注重轉變發展方式,注重科技創新,注重改善民生,注重保護生態環境,注重文化建設的長遠發展戰略目標,努力實現經濟增長方式和運行機制、管理體制的兩個根本性轉變,推動經濟社會協調、可持續發展。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xuexi/w04e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