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學習心得體會 >

農民豐收節心得體會(通用7篇)

農民豐收節心得體會(通用7篇)

農民豐收節心得體會 篇1

20__年6月21日,國務院關於同意設立“中國農民豐收節”的批覆發佈,同意自20__年起,將每年農曆秋分設立為“中國農民豐收節”。“中國農民豐收節”,這是第一個在國家層面專門為農民設立的節日,充分體現了國家對“三農”工作的重視,對廣大農民的深切關懷,向全社會傳遞了重農崇農的價值取向。

農民豐收節心得體會(通用7篇)

農民豐收節,全中國農民的節日。20__年中國農民豐收節主題為“慶豐收、迎小康”。今年的農民豐收節,非常時期非常之節。今年年初我國發生了新冠肺炎疫情,廣袤的農村也未能倖免,一個時期內全國不分城鄉均進入應急一級響應狀態。儘管疫情肆虐,但是我國的糧食生產並沒有受到太大影響,得益於人們的勤勞,夏糧已經取得豐收,秋糧生產也是豐收在望,可喜可賀。在此情形下農民豐收節款款走來,的確值得慶祝,值得珍惜。

然而,慶豐收莫忘節約應成為國人的基本遵循。首先,在場面上不要過於鋪排,應本着節約精神能省則省,不要過於講究,搞什麼大製作,大演出,應該適可而止,點到為止。今年是脱貧攻堅的收官之年,也是關鍵之年,需要花錢的地方很多,好鋼用在刀刃上,錢要花在點子上,過於鋪張很容易造成浪費。要充分利用過去的舊有設施和設備,不可盲目購置新設備。利用一些現代燈光和音響同樣能烘托氣氛,製造出好的效果。另外,可借鑑網絡春晚的形式進行慶豐收的網上直播,防止造成無謂的浪費。

其次,要本着節約精神,珍惜手中的每一粒糧食。前不久就制止餐飲浪費作出專門批示,要求人們要厲行節約,反對鋪張浪費,珍惜每一粒糧食。按照農家人的習慣,慶豐收總要擺一些宴席以示慶賀,公家場合也好,私人宴請也罷,都要本着一種節約精神,適可而止。一來宴會要縮減規模,能省則省,別搞什麼千人宴、萬人宴之類的活動;二來要減少菜品數量,別總是“吃不了兜着走”。可以説,以勤儉節約方式來慶祝農民豐收節是送給農民豐收節的禮物。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眼下我國疫情形勢持續向好,已經一個多月沒有本地新增病例出現,發現的病例均為境外輸入者。但是世界疫情形勢卻越來越嚴峻,據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實時統計數據顯示,截至北京時間9月21日01時02分,全球新冠病毒確診病例達3083萬例,為30838610例,死亡病例達95萬例,為958090例。疫情未除,世界未來充滿着諸多變數,人們應該具備一種打持久戰的心理準備,本着一種節約精神來慶祝農民豐收節應成為非常時期“非常之舉”。節儉是送給農民豐收節的禮物應成為社會共識。

農民豐收節心得體會 篇2

歷來高度重視“三農”工作,對做好“三農”工作提出了許多新思想和新論斷。這些新思想和新論斷契合精準扶貧、鄉村振興戰略,着眼於我國經濟發展大局,為新時期我國農業改革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引。

“説一千,道一萬,增加農民收入是關鍵”。我國要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就必須消除貧困,改善民生。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在於農民收入明顯增多,農村面貌明顯改變,農業生產明顯改善,經濟水平明顯提高,農民的腰包鼓了、羣眾的笑臉多了,我國脱貧攻堅的擔子也就輕了。

“注意鄉土味道,保留鄉村風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雪山冰川也是金山銀山。環境就是民生,我們廣大農民過去“盼温飽”,現在“盼環保”,農村是我們老百姓賴以生存的棲息地,也是我們生長繁衍的根據地。記得住鄉土鄉愁,才能建設好美麗鄉村;留得住綠水青山,才能處理好經濟同環保的關係;保護好生態環境,才能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這樣中華大地的天會更藍、山會更綠、水會更清,人民也會更加幸福。

“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農業、不能忘記農民、不能淡漠農村”。農民富了,農村美了,農業也就強了。十九大以來,我國進入了社會主義新時期,而第一個中國“農民豐收節”就是這個特殊歷史時期的產物。不僅讓我們重温了古今農耕文化的悠久厚重,更使我們體味到了豐收的喜悦。不同地域會孕育出不同的民族文化,不同地域也都有自己慶祝豐收的獨特方式,可是那種從骨子裏透露出來的喜悦感和滿足感卻是相同的。

“平凡的豐收,不平凡的喜悦”。金秋是個豐收的季節,也是一個喜悦的季節,而農民是豐收的主體,更是豐收的關鍵。我們每餐食用的五穀雜糧無不出自樸實的農民之手,正如小説《平凡的世界》裏面寫的:“只有勞動才可能使人在生活中強大,不論什麼人,最終還是要崇尚那些能用雙手創造生活的勞動者”,而豐收節給農民那像土地一樣平凡的日子留下了太陽一般的光輝。

增進民生福祉是我們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是我們黨的奮鬥目標。幸福不會從天而降,好日子都是幹出來的,除了黨和國家惠農為農的好政策以外,我們廣大農民羣眾也應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用自己的辛勤勞動早日實現脱貧致富。也為早日建成鄉風文明、生態宜居、生活富裕的新鄉村,早日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鬥目標注入新力量。

農民豐收節心得體會 篇3

農民豐收節,為農民集體點贊。“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千古佳句,教育每一個人都應珍惜來之不易的糧食、尊重精耕細作的農民。然而,現實卻存在發人深思的“倒掛”——農民,時常成為沒有文化的代名詞;時常因體力工作、收入不高,而被輕視。每一口糧食都是來自農民們那佈滿繭子的雙手。從國家層面專門為農民設立“農民豐收節”,成為繼教師節、醫師節、護士節、記者節之後我國第5個社會行業性節日,不僅是傳承尊重農民、珍惜糧食、熱愛勞動的傳統美德,也正是為農民點贊、為豐收喝彩、為致富助力,推動社會重拾對農民那份久違的尊重。

農民豐收節,為奮鬥詳盡註解。運鋤耕劚侵星起,隴畝豐盈滿家喜。辛勞耕作的酸甜苦辣,只有體驗過才會知道。脱貧致富、奔向小康,不靠自己的勤勞雙手是不現實的。可以看到,那些在豐收節上曬出漂亮瓜果、秀出穩穩幸福的農民,沒有懶漢和愚民,只有奮鬥路上的志士和走向勝利的戰士。今年“豐收節”也有着特殊意義——70年來,中華人民共和國走向繁榮強盛,源自艱苦卓絕的拼搏、勠力同心的奮鬥,也昭示着開創下一個70年的輝煌,同樣離不開樸素的道理:唯有靠勤勞雙手,才能奏響奮鬥之歌、贏得豐收喜悦。

農民豐收節,為發展強基固本。農村、農業和農民問題,事關國家安全、發展大局和民生福祉。70年來,我們創造了以不到世界9%的耕地,養活佔世界近20%的人口的偉大奇蹟。讓人民羣眾的餐桌子、菜籃子更加豐盛,既要靠廣大農業科技工作者再攀創新高峯,也要靠億萬農民用雙手創造出一個又一個美好的豐收時節。唯有如此,現代製造業、現代服務業才有繁榮發展的基礎,民族復興才有應對各種風險挑戰的底氣。

農民豐收節心得體會 篇4

國務院決定,自20__年起,將每年農曆秋分設立為“中國農民豐收節”,意義不言自明:不僅有助於營造良好的尊重農民、愛護農民、關心農民的良好氛圍,也提醒社會各方面更加重視和關注“三農”工作,關心和愛護廣大農民,以實際行動表達對農民職業的尊重。

事實上,我國很多少數民族都有慶祝豐收的傳統節日,如彝族的火把節、畲族的豐收節、藏族的望果節,但在國家層面上缺少一個各民族共同參與、共慶豐收的節日。去年全國兩會期間,45名人大代表提出設立豐收節的建議,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支持。

各級以及相關部門對今年的首屆“農民豐收節”不僅高度重視,為舉辦好首屆“農民豐收節”可謂新招頻出:類似億萬農民慶豐收、成果展示曬豐收、社會各界話豐收、全民參與享豐收、電商促銷促豐收等豐富多彩的活動,旨在把每個地方的特色挖掘展示出來,讓全社會共同感受豐收的喜悦。

舉辦好“農民豐收節”,不僅在節日,應更多做好節外功夫。首先,不應只注重儀式感。近些年來,一些地方辦鄉村節會成為普遍現象,這種政府搭台的方式,對於促進農副產品銷售、增加村民收入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實事求是地説,有的節會太注重儀式感,“熱鬧”一陣子後,“驟冷”表現明顯。村民的農副產品,僅僅在節會期間俏銷,之後很快又陷入“銷售難”。舉辦“農民豐收節”,應避免這種現象發生。

其次,應從政策、資源、資金、環境等各個方面,為農村發展、農業生產、農民生活等創造良好條件,並探索鄉村振興的辦法,創新“三農”工作的思路,讓廣大農民能夠安心農村、安心農業、安心發展農村經濟,真正讓農民成為具有吸引力的職業。

“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總之,讓農民口袋鼓起來、讓農民收入多起來,才是“中國農民豐收節”要義所在。

農民豐收節心得體會 篇5

今年9月__日是中國農民豐收節,當下正值秋收季節,___新聞推出系列報道《大地頌歌·慶祝首箇中國農民豐收節》,聚焦三湘四水新農村,談農事、曬豐收、亮幸福,稻花香裏説豐年。近年來,湖南省漢壽縣通過農業專家及水產專家規劃指導,充分利用易澇低湖田、水塘、湖汊,大力推廣蓮藕、菱角等高效“節約型”水生作物的種植,到目前,漢壽縣已推廣蓮藕、菱角等“節約型”水生作物6萬多畝。每到採蓮摘菱的時節,農民們穿行於田田蓮葉、參差菱萍之間,享受着豐收的愉悦,那場景真是如詩如畫,美澈心脾。

“採蓮南唐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荷絲傍繞腕,菱角遠牽衣。”多麼詩情畫意的場景,令人為之神往。這種採蓮摘菱的活兒,在城裏人看來,簡直是太浪漫了,可在農民眼裏極為普通,乃是最常見的日常,每到秋季都會下湖採摘,迎來新的豐收季節。在農民迎接豐收季節、收穫勞動成果的行為裏,實際上充滿了對美的嚮往,藴含着豐厚的文化意義,而這也正是“農民豐收節”文化價值屬性。

在我國5000年的文明歷史中,農耕文化佔據了很重要的位置。從古至今,無數文人墨客用飽含真情的色彩,書寫了無數田園詩文、描摹了無數田園畫,吟哦讚頌田園風景,描繪各地風土人情,其中很多精品流傳千古,為世人所傾倒,從而將優美的農耕文化深深烙印在中國人的精神裏,一代代傳承下來。我國自古就有慶五穀豐登的習俗,如畲族的豐收節、藏族的望果節、彝族的火把節等,都是具有不同文化內涵的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

即便進入到信息時代,還有很多人身在大城市,享受着現代科技文明,心卻留戀着故鄉農村的點點滴滴,念念不忘故土的風土人情,偶爾發出感歎,希望以後能夠回到家鄉,房前種花,屋後種菜,春播秋收,做一個逍遙自在的農家人。這種濃郁的思鄉情懷,其實也是對農耕文化的嚮往,土地孕育滋養着我們每一個人,如同血脈一樣,不可割捨。

“農民豐收節”的設立,不僅是為了給廣大農民羣體一個專有的節日,讓國人認識到農民在國家經濟發展不可磨滅的貢獻,提升農民的社會地位,提高農民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同時,也是藉此傳承與弘揚悠久傳統文化,讓國人體味迎接豐收的喜悦之情,體驗各地農民慶豐收的娛樂活動,增進對我國古老農耕文化的認知,增強國人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這是自然作物生長繁衍的規律,也是農業經濟發展的根基。對於廣大農民而言,豐收意味着揮灑汗水後的甘甜回報,改善家庭生活品質的動力,對未來美好生活的無限暢想,都寄託於土地的無私奉獻。“農民豐收節”賦予人們美好的願景,讓大家對農民、土地有了全新的瞭解機會,認識到農耕文化的可貴,善待農民和農業,從而更加熱愛這片土地,更加珍惜美好的生活。

農民豐收節心得體會 篇6

炎熱的夏天從我們身邊悄悄的離去了,秋天來了。它是一個火紅成熟,豐收在望的季節,倘若讓我設計一個節日,我會設計一個豐收節,這是為什麼呢?請聽我娓娓道來吧。

秋天稻田已長出來了,像陽光一樣金燦燦的,一陣風兒吹過,滾滾稻浪連綿起伏,淡黃,金黃,深黃……

遠遠近近,深深淺淺,蔚為壯觀。一位農民伯伯在稻穀中抬起頭來,他那古銅色的臉上掛滿了汗水。也掛滿了燦爛的笑容。

果園裏,樹上碩果累累,風兒一吹,果實搖搖晃晃,散發出誘人的香味,令人垂涎三尺。看,那紫色的葡萄一串接一串,擠擠挨挨

晶瑩剔透。紅彤彤的蘋果就像害羞的小姑娘,羞紅了臉。

淡黃淡黃的橘子也露出淘氣的笑容。黃澄澄的梨子像一個個葫蘆娃守護着美麗的果園。一位農民伯伯揹着籮筐來了,採着鮮美的果實

籮筐裏已是沉甸甸的,還有一位農婦,她是一個勁的採呀採,過了一會兒地上已堆的像一座小山了。她看看地下的果實,再看看五彩斑斕的果園,笑容充滿了她的臉。

菜園裏,白菜,扁豆,絲瓜……蔬菜在秋風姐姐的催促下也換上了金裝。南瓜熟了,就像一面面金鼓,農民伯伯抱着它,就像抱着個大元寶,樂的合不攏嘴。

瞧,農民伯伯有的忙着採摘果實,有的正為裝滿竹簍的果實,搬運呢,有的正為蔬菜施肥,還有的出神地望着無邊無際的稻田似乎在想什麼……

啊,好一幅豐收的景象呀,雖然農民伯伯各幹各的,但是他們的臉上都洋溢着喜悦的笑容。

難道這不是一個雄偉壯觀的豐收節嗎?農民伯伯一定很期待這個喜氣洋洋的豐收節吧!

農民豐收節心得體會 篇7

“瞧瞧,這晚稻,穗大,籽粒飽,看來今年秋糧又要豐收了。”湖南省炎陵縣中村瑤族鄉平樂村大户陳世丹忙得很,一邊忙着“三秋”生產,一邊還忙着把承包果園裏的優質黃桃通過電商賣到各地。

國以農為本,民以食為天。三農問題是關係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糧食安全是治國安邦的頭等大事。中國農民豐收節,是第一個在國家層面專門為農民設立的節日。經黨中央批准、國務院批覆,將每年農曆秋分設立為中國農民豐收節,充分體現出對三農工作的高度重視,對廣大農民的深切關懷,對抓好農業生產、保障糧食安全的殷切期望。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中國農民豐收節是農業的嘉年華、農民的歡樂節、豐收的成果展、文化的大舞台,以這樣具有歷史意義的大事為契機,加快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農業強國的進軍號角已然奏響。

億萬農民慶豐收,成果展示曬豐收,社會各界話豐收,全民參與享豐收連日來,全國各地紛紛舉辦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農耕文化、豐收文化活動,展示各具特色的農業物產,展現新時代新農民的精神風貌,讓全社會感受到豐收帶來的快樂。豐富的地貌,多樣的氣候,成就了中華大地不同風情的土特農產。勤勞的人民,勤奮的文化,也涵養出中華民族質樸渾厚的民族氣質。中國農民豐收節以農民和豐收為要義,既有身份職業特徵也有產業地緣,既有現實地理特性也有文化風貌韻味,這一節日受到社會各界的熱烈讚譽和廣泛支持並不意外。

中國農民豐收節不是一般的節日,既是億萬農民慶祝豐收、享受豐收的節日,也是祈願五穀豐登、國泰民安的國家意志的體現。從歷史脈絡看,千百年來的農耕社會孕育出多姿多彩的農耕文化,上至帝王祭祀社稷,下至黎民祭拜灶王,五穀蕃熟,穰穰滿家被視作國泰民安的標配。從文化現實看,在國家層面上設立一個全民族共同參與、共慶豐收的節日,有助於更好傳承和展示中華優秀農耕文化,凝練生成重視農業、尊重農民、慶祝豐收的新時代先進文化。

中國農民豐收節的設立,也是對中國農民偉大創造精神的充分肯定。截至今年,從農村發端的改革開放,已走過整整40年。40年來,從安徽小崗大包乾點燃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改革熱火,到浙江温嶺民主懇談增進協商民主的實踐經驗,億萬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的充分釋放,推動農業生產、農村面貌、農民生活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農民豐收節不僅是一個鮮明的文化符號、政策信號,也是一個鮮明的改革旗號,將極大調動起藴含在農業農村農民中的偉大創造精神,提升億萬農民的自信心、榮譽感、獲得感,為促進農業農村加快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xuexi/rwo9ev.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