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學習心得體會 >

學習時代楷模朱有勇的先進事蹟觀後感心得1000字(精選17篇)

學習時代楷模朱有勇的先進事蹟觀後感心得1000字(精選17篇)

學習時代楷模朱有勇的先進事蹟觀後感心得1000字 篇1

“我就是一個會種莊稼的農民。”這是中國工程院院士朱有勇對記者的回答。朱有勇有很多頭銜,植物病理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全國農業先進科技工作者,但是他最喜歡的是村民叫他“農民院士”。他的心裏裝着黃土地,裝着老百姓,他是一名接地氣的院士。

學習時代楷模朱有勇的先進事蹟觀後感心得1000字(精選17篇)

1955年,朱有勇出生在雲南省紅河州箇舊市的一個普通農户家庭,自1977年恢復大學聯考以後他考取了雲南農業大學,接着又出國深造,之後毅然謝絕悉尼大學的挽留回到祖國,為祖國,為家鄉,為老百姓做科研,做實事。他説他是人民培養出來的科技工作者,那麼一定要讓家鄉的老百姓享受到科研成果,因此,在20__年已時年60歲的朱有勇主動申請到雲南省的蒿枝壩村,去調研,去扶貧。

朱有勇帶着自己的扶貧團隊來到這個邊疆山村,扛起鋤頭,背上揹簍,將他們的實驗室搬到了田坎上,將他們的科研論文寫在了這片黃土地上。村民起初對他們是心存疑慮的,但朱有勇團隊用他們的誠心,他們的堅持打動了村民,他們的“冬季馬鈴薯”將村裏的“冬閒田”變成“效益田”,在不曾開發的“人工松林”裏成功科學種植有機三七,創辦的技能培訓班讓越來越多的農户學會了科學種植技術……

不止是朱有勇,越來越多的科研學者活躍在農業農村生產一線,他們走入基層,紮根土地,既是實踐他們的科研成果,也為廣大農民解決了實際困難,增加了收入,提高了經濟效益,為脱貧攻堅、鄉村振興提供了科技產業支撐。

學習時代楷模朱有勇的先進事蹟觀後感心得1000字 篇2

在雲南,有這樣一位農業專家,他紮根雲嶺大地,奉獻三農事業,幾十年如一日,恪守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從羣眾中來、到羣眾中去,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用辛勤汗水育希望之苗、澆幸福之花,用淵博學識盡興黨之責、務為民之實。這位專家,就是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十七次、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和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雲南農業大學名譽校長朱有勇。羣眾説他是知百姓冷暖、解民生疾苦的貼心人,學生説他是彰學者風範、顯師者情懷的傳道者,同行説他是“頂天立地”、矢志創新的科學家。而他自己卻説: “我不過是一名農民教授,農民在前,教授在後”。

朱有勇出生在雲南省紅河州箇舊的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在家排行老四,家鄉獨特的風土民情給這顆日後閃亮的學術明星打下了獨特的烙印,歷經時代紛紜變化造就了他一以貫之的自稱“農民教授”。

從我們朱院士身上,我們不難發現屬於他們那個年代的獨特品質和個性,做一行愛一行,兢兢業業,霸氣十足,不作出一番事業決不罷休,正因為這樣,他堅守自己的領域,一頭鑽進自己的植病學,一干就是幾十年,行程萬里,走遍大半個雲南省,深入田間地頭,為了農業的發展,為了窮苦的中國農民們的幸福生活,我們的朱院士勵精圖治,辛勤耕耘,有人疑惑朱院士為何如此孜孜不倦,我想這首先得有堅定的信念,中國是世界農業大國兼農業人口大國,然而現實不容忽視,中國的農業發展水平從大的範圍來講是不高的,一代一代的農民兄弟總是難逃脱貧窮的境地,作為農民的兒子嗎,這樣的現實一直是他心頭的一塊病。其次是敢於突破勇攀科學高峯的那份執着,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不深入農業一線,就不能和中國的農民心連心,情繫情,把農民的事情當自己的事業來幹,如今朱院士的事蹟已經傳遍雲嶺的大街小巷,當年和朱院士一起激情燃燒過的知青們都成了當代中國的脊樑,教導指引中國的青年一代。

朱院士作為雲南省本地首位晉升為中國工程院農業領域的第一位院士,激勵了雲南農大的所有人,振奮了5000萬雲南同胞,為雲南農業乃至整個中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要像朱院士一樣不平凡。得做到,不怕寂寞,潛心研究;不甘平庸,勇攀高峯;不辭辛勞,敢於吃苦;不求名利,教書育人;不圖享受,愛崗敬業。

學習時代楷模朱有勇的先進事蹟觀後感心得1000字 篇3

李夏同志在人民羣眾生命財產安全受到極大威脅的危急時刻,他第一時間奔赴搶險一線,在護送羣眾途中遇難,年僅33歲的生命定格在了抗災搶險路上。他用年輕的生命詮釋了一名共產黨員的初心使命和責任擔當,作為基層黨員幹部,我們應當以李夏同志為榜樣,勇擔使命。

勇擔使命,就是錘鍊勇於擔當的政治品格。廣大黨員幹部要自覺踐行黨的根本宗旨,把羣眾觀點、羣眾路線記在心中、落實在行動上,時刻心繫羣眾,着力解決羣眾最關心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李夏同志時時刻刻把人民羣眾利益放在首位,舍小家顧大家。錘鍊勇於擔當的政治品格還要求我們加強自身修養,從內在的身心嚴格要求自己,加強黨性修養,堅定理想信念,做到修心養性,躬身自省,在基層一線起到先鋒模範作用。

勇擔使命,就是做一個為民思考的幹部。基層黨員幹部學習知識不僅僅是為自己而學,更是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而學,我們只有不斷學習,善學善思,善作善成,不斷提高自己、充實自己,才能增強為人民服務的本領,才能在人民需要的時刻伸出援手。不僅如此,我們還有要善於運用所學到的理論知識,鍛鍊冷靜思考,有方向性思考的能力,結合基層實際,為解決所遇到的難題尋找突破點、創新點。

勇擔使命,就是踐行知行合一。李夏同志在入黨申請書中告訴我們,作為一名黨員,就應該舍小家顧大家,勇於奉獻自己,洪水襲來時,有人用身軀的堅強去壓制洪水的怒吼。他用年輕的生命詮釋了自己的錚錚誓言。“知行合一”四字箴言值得廣大幹部學習和踐行,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攻堅克難精神,擔負起基層一線幹部為人民服務的使命,以高標準、高要求踐行“實幹興邦”的奮鬥理念,在基層的大舞台上奉獻如“夏花”般的青春和熱血。

基層是一切工作的落腳點,作為一名基層黨員幹部,我們更需要對黨忠誠、明職責、敢擔當,把自己的一片丹心照耀在基層的大地上,用一片赤誠之心和勤勞的雙手實現自我。

學習時代楷模朱有勇的先進事蹟觀後感心得1000字 篇4

張連印從軍報國40載,解甲不懈志。退休後,他深念組織培養之恩,心懷鄉親養育之情,抱定治理風沙、植樹造林、為民造福的如磐信念,捨棄舒適的城市生活,毅然紮根在風沙漫天的毛烏素沙漠邊緣植樹造林18年,將昔日連綿的荒山禿嶺變為綠水青山,是新時代領導幹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一個生動縮影。

張連印是新時代共產黨員的榜樣。一名黨員就是一面旗幟。作為一個56年黨齡的老黨員,張連印對黨有着深厚的感情。他從小吃百家飯、穿百家衣,長大後參軍入伍保家衞國,是黨把他培養成一名軍隊高級領導幹部。退休後回到故鄉,他把對黨忠誠的堅定信念轉化成為民造福的實際行動,一干就是18年,詮釋了共產黨人愛黨為黨、服務人民的政治品格。

張連印是新時代革命軍人的標杆。軍人的血性是敢於鬥爭、敢於勝利,軍人的本職是履行使命、擔當盡責。張連印以軍人特有的勇氣和毅力披荊斬棘,勇往直前,把“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作為人生信條,始終堅守在防風治沙最前線。即便身患癌症直至癌細胞轉移擴散,他依然鬥志不減,手術不到一個月就重返荒山繼續植樹。他用生命書寫了革命軍人不負韶華、不辱使命的拼搏底色。

張連印是新時代領導幹部的楷模。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退休後,他本可以在大城市裏安享晚年,卻選擇在家鄉改善生態環境,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精神帶領鄉親植樹造林。為了種樹,他動員家人解囊拼湊啟動資金,堅持不要林權、不要地權,承諾30年後無償交還集體。他的無私奉獻生動詮釋了領導幹部堅守初心本色、不懈奮鬥奉獻的境界情懷。

學習張連印同志的先進事蹟,廣大黨員要永葆赤子之心,汲取前行力量,把使命放在心中,把責任扛在肩上,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征程中奮楫揚帆。

學習時代楷模朱有勇的先進事蹟觀後感心得1000字 篇5

回顧李夏同志短暫卻又精彩的一生,是堅定理想信念、堅守初心使命,紮根基層,服務基層;是堅持原則、一身正氣,在紀檢監察工作崗位上,敢於較真碰硬,鐵面執紀執法;是不懼艱險、不畏犧牲,遇到困難危險總是衝在前面。“有事情,找李夏”是李夏生前工作地的羣眾口頭禪。這簡短的六個字,卻見證着李夏同志的愛民初心,更是凸顯出黨和羣眾濃濃的魚水情。全體黨員幹部更是應該向李夏同志學習,學習李夏同志為我們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

要身懷愛民初心。習近平同志指出:“我們講宗旨,講了很多話,但説到底還是為人民服務這句話。我們黨就是為人民服務的。”廣大黨員幹部要始終把愛民放在心間,因為只有把老百姓放在心上,才能最大程度地激發各族人民對祖國的愛國熱情,才能讓13億中華兒女緊跟黨前進步伐,才能凝聚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磅礴力量。正所謂:“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黨員幹部應學習李夏同志的愛民初心,牽掛百姓冷暖,關心民生大事,用實際成果取信於民,善作善成。

要勇擔為民使命。習近平總書記曾在《努力造就一支忠誠乾淨擔當的高素質幹部隊伍》中明確指出:“幹部敢於擔當作為,這既是政治品格,也是從政本分。”敢於擔當,才能肩負起最艱鉅最複雜的任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才能應對好工作中的各種風險和考驗,才能在平凡的崗位上創造出不凡的政績。廣大黨員幹部應學習李夏同志的責任意識、擔當意識,在大是大非面前敢於堅持原則,掌握工作的主動權。

要落實為民服務。習總書記反覆告誡我們,“一分部署,九分落實”。只有狠抓落實,才能打通服務羣眾的“最後一公里”,才能讓羣眾切實感受到黨和國家的關懷,才能讓黨和國家的事業蓬勃發展。廣大黨員幹部在工作中必須切實狠抓落實的本領,以“咬定青山不放鬆”的韌勁苦幹實幹、時刻牢記羣眾之事無小事,強化服務意識,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不斷滿足人民羣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心之所向,素履以往”。只有問民情,為民生,方能暖民心,贏民意,成就不凡人生。

學習時代楷模朱有勇的先進事蹟觀後感心得1000字 篇6

近日對張富清同志先進事蹟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老英雄張富清60多年深藏功名,一輩子堅守初心、不改本色,事蹟感人。在,他保家衞國;到地方,他為民造福。他用自己的樸實純粹、淡泊名利書寫了精彩人生,是廣大官兵和退役軍人學習的榜樣。要積極弘揚奉獻精神,凝聚起萬眾一心奮鬥新時代的強大力量。

今年95歲的老黨員張富清是原西北野戰軍359旅718團2營6連戰士,現建設銀行來鳳縣支行離休幹部,在解放戰爭的槍林彈雨中九死一生,先後榮立一等功三次、二等功一次,被西北野戰軍記“特等功”,兩次獲得“戰鬥英雄”榮譽稱號。1955年,張富清退役轉業,主動選擇到湖北省最偏遠的來鳳縣工作,為貧困山區奉獻一生。60多年來,張富清刻意塵封功績,連兒女也不知情。20xx年底,在退役軍人信息採集中,張富清的事蹟被發現,這段英雄往事重現在人們面前。

張富清老人是我們身邊的英雄,是我們不斷學習的榜樣,他的先進事蹟為我們今後的工作注入了強大的精神動力,更加堅定了我們的信心。我們必將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堅持“功成必定有我”的實幹拼搏,全身心地投入到來鳳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進程中,爭做新時代先鋒,爭做來鳳楷模。

在瞭解了張富清同志的先進事蹟後,除了向張富清同志致敬外,我更多的是感恩,感恩他們的付出,如果沒有他們的付出,就沒有我們現在的美好生活。他們勞苦而功高,卻隱榮而清譽,風骨氣節高山仰止。這才是真正的英雄模範,居功不傲,低調做事,真正的共產黨人!

學習時代楷模朱有勇的先進事蹟觀後感心得1000字 篇7

新湖南報道“最美扶貧書記”黃詩燕的先進事蹟,在湖南省各地基層幹部中引發強烈反響。大家表示,要向黃詩燕同志學習,做疾風中的勁草,當烈火中的真金,堅守初心,砥礪前行,堅決打贏脱貧攻堅這場偉大的戰役。

一曲蕩氣迴腸的讚歌

“‘功成不必在我,建功必須有我。但脱貧功成,務必在我。’這句話,黃書記經常對我們説。他還説,精準拔‘窮根’,必須在感情上真心實意、工作上真抓實幹、投入上真金白銀。”炎陵縣扶貧辦主任羅金亮説,“黃書記走了,但他的精神、他的工作方法留下了,他對羣眾的熱愛深深影響着我們。”

“我們婁底市扶貧戰線很多同志到過炎陵縣,學習‘炎陵黃桃’帶動貧困羣眾增收致富的先進經驗,引進種植和管理技術發展扶貧產業。”婁底市扶貧辦幹部劉敏説,“黃詩燕去世的噩耗傳來,我們情不自禁流下了淚水。黃詩燕用自己的辛苦指數換來了貧困羣眾的幸福指數,把心血汗水灑在脱貧攻堅戰場上,譜寫了一曲蕩氣迴腸的新時代英雄讚歌。我們既為他惋惜,更為他驕傲!”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黃詩燕為扶貧燃燒自己,這種責任和擔當將永遠鞭策我們前行。”花垣縣委駐十八洞村幫扶工作隊隊長石登高説,“作為‘精準扶貧’重要論述首倡地的扶貧幹部,我們將時刻以黃詩燕同志為榜樣,爭取在脱貧攻堅偉大事業中作出更大的貢獻。”

新化縣楓林街道黨工委書記龔國旺説:“詩言志,燕銜泥,感天動地音容在,英魂不泯浩氣存。黃詩燕的事蹟讓我感動、震撼。為改變農村貧困落後面貌,他用心用情,真抓實幹,擔責於肩,履職於行,將共產黨員的初心使命深深烙在了羣眾心中。”

“黃詩燕心中只裝着羣眾,唯獨沒有自己。他用實際行動,詮釋了共產黨員的本色,直到生命最後一刻。他是我們學習的榜樣。”辰溪縣委宣傳部幹部楊娟表示,作為一名基層宣傳工作者,要時刻牢記初心使命,向先進榜樣學習,把黨的聲音送到羣眾心坎上,講好身邊鮮活生動的故事,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凝心聚力。

一聲催人奮進的號角

20__年底,通道侗族自治縣雙江鎮羅武村脱貧出列。湖南省統計局駐該村幫扶工作隊隊長、村黨支部第一書記周志強表示,黃詩燕同志在脱貧攻堅決勝年即將到來之際離開人世,既是一曲催人淚下的悲歌,也是一聲催人奮進的號角,為廣大脱貧攻堅工作者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我們將以黃詩燕同志為榜樣,鞏固好、提升好脱貧成果,讓侗鄉人民生活越過越好。”周志強説。

“黃詩燕書記50多歲了,還奮戰在扶貧一線。我才30多歲,有什麼理由和藉口鬆勁歇氣?”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委老幹部局派駐瀘溪縣洗溪鎮杜家寨村扶貧、擔任村黨支部第一書記的覃佔波是一位80後幹部,已3次駐村扶貧並擔任村黨組織第一書記。他説:“年輕幹部更要珍惜機會,做疾風中的勁草,當烈火中的真金。”

“黃詩燕在帶領全縣脱貧摘帽後,依舊奮鬥在扶貧一線。”新邵縣委宣傳部駐村扶貧幹部楊衞軍表示,在接下來的扶貧工作中,他要紮紮實實工作,更多傾聽百姓訴求,全力幫助羣眾解決困難,帶領未脱貧的貧困户早日脱貧,確保脱貧羣眾不返貧、生活更富足。

隆回縣小沙江鎮黨委書記楊方且説,脱貧攻堅任重道遠,他們將以黃詩燕精神為指引,急百姓之所急,帶領全鎮百姓,發展產業、解決就業,紮實推進金銀花、中藥材、生態旅遊等扶貧產業發展,實實在在幫助老百姓增收致富。

作為一名在脱貧攻堅一線奮戰了4年的鄉鎮幹部,麻陽苗族自治縣錦和鎮黨政辦主任滕月嬌説:“黃詩燕‘功名利祿全放下,一心只為千萬家’的使命擔當,激勵着我們越是艱險越向前。堅守初心,砥礪前行,我們一定能打贏脱貧攻堅這場偉大的戰役!”

學習時代楷模朱有勇的先進事蹟觀後感心得1000字 篇8

河北省軍區原副司令員張連印,退休後回到故鄉植樹造林。18年綠化荒山18000多畝,植樹200多萬株,和鄉親們一起將昔日的荒山頭建成如詩如畫的美麗鄉村。

這兩天正是秋冬森林火險期,為了做好森林防火工作,張連印正忙着跟值班人員一同在林間巡查。張連印的故鄉山西省左雲縣是典型的黃土丘陵區,常年受風沙侵襲。為了改善這裏的生態環境,退休後的張連印沒有在省城安度晚年,而是返回家鄉,立志讓左雲縣綠起來。

可聽説當了將軍的張連印退休要回家鄉種樹,鄉親們並不相信。面對質疑,張連印,一不要林權,二不要地權,30年後生態建設成果全部無償交還集體。

萬事開頭難,張連印和家人第一批栽種的1萬棵樹苗幾乎“全軍覆沒”。為了搞清楚來龍去脈,他虛心向苗木專家請教,終於使沙化土地栽下樹苗的成活率達到了85%以上。20__年,張連印被確診為肺癌中期,隨後幾年,又相繼查出腦梗、肺癌骨轉移等多種病症。面對疾病的折磨,張連印沒有畏懼退縮,病情稍有好轉就又回到了“戰鬥崗位”。

十多年來,他通過不懈努力,和鄉親們一起將昔日的荒山頭建成如詩如畫的美麗鄉村。為人民謀幸福的路上沒有終點,為了喚起全民綠化意識,張連印建起清風林黨性教育基地,先後為省市縣黨政機關、各類學校和企業作報告200多場,他還優先吸納貧困人口在造林基地務工,既促進了貧困人口增收,又促進了荒坡荒地增綠。

學習時代楷模朱有勇的先進事蹟觀後感心得1000字 篇9

近日,中科院原院士、華南農業大學原校長盧永根被中宣部追授“時代楷模”稱號的消息傳回了他長期工作生活的廣東,在初冬的嶺南大地引發了熱烈反響。廣東各界,尤其是來自高校和農業農村系統的黨員幹部們,追憶着“布衣院士”矢志報國的初心,堅定了自己在新時代幹事創業的信心。

恰逢華南農業大學建校110週年,消息傳來,讓學習、工作於這所盧院士傾注一生心血高校的同學和老師們更添激動和感慨。“歲月更替,精神永恆。學習盧永根院士精神,就是要學習他的愛國情懷,將個人理想融入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中去;就是要學習他胸懷坦蕩,做一個純粹的、高尚的、大寫的人;就是要學習他一生勤儉甘願奉獻,燃燒自我的蠟燭精神;就是要學習他愛崗敬業,為人民的事業奮鬥終身的愛國情懷。”“長江學獎勵計劃”青年學者、華南農業大學農學院教授王少奎説。

“安於清貧,是盧院士一生的寫照;不忘初心,是盧院士終生的信仰。回望盧永根的奮鬥歷程,他愛國、愛校、愛民,堅定地繼承和發揚了‘丁穎精神’,一心追求和實現作為一名共產黨員、一名科學家的崇高境界和遠大理想。他早已把科教工作當作畢生的事業,傾注了全部熱情和心血,勇攀高峯而不慕虛名。”華南農業大學工程學院20__級碩士生丁允賀表示,作為一名當代大學生,他會努力學習老校長始終把自己的命運同國家的需要聯繫在一起,為實現偉大的中國夢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盧永根院士一生報效祖國,對祖國深沉的愛、對學科熾熱的情感,貫穿一生。生活中節儉樸實,是‘布衣院士’,畢生積蓄回饋教育事業,他以‘科學無國界,科學家有祖國’的愛國情懷獻身農業科研和教育。盧院士的事蹟激勵着我更加努力,以盧院士為榜樣,踐行人民教師的光榮與責任。”談到如何將盧永根院士的精神與高校教師的工作實踐相結合時,暨南大學藥學院中藥及天然藥物研究所所長、全國模範教師高昊動情地説。

在日前剛剛結束的廣東省“時代新人説——我和祖國共成長”演講大賽總決賽上,來自華農外國語學院的輔導員黨林夕以《七十載黨齡的院士情懷 永不褪色的堅定信仰》為題,向大家講述了盧永根院士的故事,感染了現場眾多觀眾。“盧院士是我們華農人學習的榜樣,也是每一位共產黨員學習的榜樣。對於我來説,我將繼續講好盧永根院士的先進事蹟,讓他的精神成為弘揚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火種,生生不息,代代相傳。”黨林夕表示,在講述院士故事的同時,自己也找到了值得為之奮鬥的人生方向。

作為一名奮鬥在基層的農業系統工作者,來自江門市農業科學研究所的張文芝認為,身為農業系統工作者,在被這樣心懷家國、品德高尚、節儉樸素的學界泰斗深深感動之餘,更應該學習大師的奉獻精神,時刻不忘畢業時的初心,紮紮實實做好本職工作,更好地服務農民,服務農業,在農業基層平凡崗位上發揮自己的光和熱。

與張文芝懷有同樣想法的,還有肇慶市農業農村局幹部李向陽。“對於我來説,作為奮戰在基層‘三農’工作一線的黨員幹部,我們唯有立足崗位,切實增強工作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積極作為,努力推動工作再上新台階,為‘三農’事業作出貢獻。”

學習時代楷模朱有勇的先進事蹟觀後感心得1000字 篇10

近日,中央宣傳部追授在抗擊第9號超強颱風“利奇馬”時以身殉職的李夏“時代楷模”稱號。李夏是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中湧現出的先進典型,他的身上集中體現了一名共產黨員在緊急關頭,不怕困難、不怕犧牲、衝鋒在前、英勇無畏的崇高風骨,體現了在羣眾危難時刻,心繫羣眾、捨己為民的魚水深情,用寶貴的生命詮釋了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錚錚誓言。李夏同志用信仰的力量書寫了平凡中的偉大,他對黨忠誠的崇高品格、擔當敬業的奉獻精神、捨己為民的大愛情懷值得黨員幹部用心學習、用力傳承。

學習李夏對黨忠誠的崇高品格。李夏能夠在危難時刻響應組織號召,挺身而出絕非偶然,李夏殉職時年僅33歲,但卻把最高寶貴的8年時光奉獻給了黨的事業,他在最後時刻體現的無私無畏,既可以從他平時工作表現中窺見,更能從他堅定的信仰中探尋,是他對黨忠誠品格的自然展現。學習李夏對黨忠誠的崇高品格就是要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頭腦清醒、在急難險重面前挺在前面,始終立場堅定、經受考驗。

學習李夏擔當敬業的奉獻精神。李夏做過黨建工作,也抓過紀檢監察工作,無論在那個崗位,他都一絲不苟,兢兢業業、踏踏實實地做好本職工作。他不但肯幹事、肯吃苦,還善於把事情做好。在精準扶貧中,他走村入户幫助村民種上高山貢菊;在紀檢一線,他恪盡職守、真抓實抓,充分展現了紀檢鐵軍的風采。學習李夏對黨忠誠的崇高品格就是要保持勤勉工作、恪盡職守的工作作風,始終本着對黨的事業負責、對人民羣眾負責、對單位負責的態度做好工作。

學習李夏捨己為民的大愛情懷。正是懷着對羣眾的真摯情感,平時這個穿涼鞋還怕有沙子硌腳的“城裏娃”,變成了一個爬坡上坎的“本地幹部”。正是始終心繫羣眾,面對肆虐的颱風、山洪,李夏首先想到的自然是羣眾安全。學習李夏捨己為民的大愛情懷就是要牢記黨的宗旨,同人民羣眾想在一起、幹在一起、苦在一起,以實際行動取信於民、帶領人民。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崇尚英雄才會產生英雄 爭做英雄才能英雄輩出。在第二批“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開展之際,我們要深入學習李夏等先進榜樣,自覺學先進、做先進,以榜樣力量引領前行之路。

學習時代楷模朱有勇的先進事蹟觀後感心得1000字 篇11

今日認真學習了炎陵縣最美扶貧書記黃詩燕的先進事蹟材料, 深深感受到他對黨忠誠、 為民服務、 清正廉潔、 敢於擔當的黨性修養和為民情懷。黃詩燕同志從農村基層幹部做起, 經由鄉縣市多級多崗位鍛鍊, 逐步成長為主政一方的重要領導幹部, 崗位在變, 角色在變, 始終不變的是為民服務的情懷。黃詩燕同志始終堅持自省, 從小事小節上加強修養, 從一點一滴中完善自我; 不該去的地方堅決不去, 不該吃的飯局堅決不吃, 不該拿的東西堅決不拿; 始終堅持自重,淨化朋友圈、 純潔社交圈、 規矩工作圈、 管住活動圈。 最美的扶貧書記為我們樹立了 榜樣,我們一定要學習他對黨忠誠、 為民服務、 清正廉潔、勇於擔當的修養和情懷, 在今後的工作中始終牢記自己作為一名黨員幹部的使命擔當, 像黃詩燕同志一樣,一點一滴地做好每一項工作, 一點一滴地完善自己。

一片赤誠, 不忘初心, 黃詩燕同志的事蹟材料感人至深, 黃詩燕用生命兑現“脱貧功成, 務必在我” 的莊嚴承諾。 黃詩燕心中只裝着羣眾,唯獨沒有自己。他用實際行動, 詮釋了 共產黨員的本色, 直到生命最後一刻。

作為一名黨員幹部, 我們要認真學習黃詩燕同志先進事蹟材料, 學習他一心為民的公僕情懷, 鞠躬盡瘁、 死而後已的崇高境界, 腳踏實地, 無私奉獻。時刻牢記初心使命, 把黨的聲音送到羣眾心坎上, 砥礪前行, 全力以赴, “扛起責任繼續走, 越是艱險越前。 ” 在學校教職工人文關懷中,在當前疫情防控工作中,在學校恢復師專辦學工作中, 在學校教育教學工作中, 團結帶領全體工會會員奮力拼搏, 積極發揮工會應有的作用。

學習時代楷模朱有勇的先進事蹟觀後感心得1000字 篇12

澎湃被捕之後,為了營救特科人員專門使用剛剛從法國商人那裏購買的勃朗寧手槍,都是最高級的。由於行動匆忙,缺乏使用此手槍的經驗,他們沒有把槍身上的保護脂擦掉,所以手槍打不響。營救失敗後,蔣介石大為震驚,便下令殺掉彭湃等人,一次“粗心”的營救終究沒有成功,彭湃等人慘遭殺害。

澎湃的犧牲對於家庭來説是巨大的災難,年少的彭士祿兩次被關進監獄,多次和死神擦肩而過。或許是那次“粗心”營救的遺憾和歉意,在重慶八路軍辦事處,周恩來見到彭士祿後十分激動,緊握着他的手説:“終於到你了,你父親是我的好朋友,你要繼承你父親的遺志,好好學習,努力工作。”

在幾十年之後,彭士祿兩次為新中國掀起“核巨浪”,為國家和人民創造了卓越不朽的功勛!他是我國著名的核動力專家,中國核動力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近日,中共中央宣傳部追授中國核工業集團有限公司彭士祿同志“時代楷模”榮譽稱號,並向社會宣傳發布其先進事蹟。

可以猜想,彭士祿從父親的犧牲感悟到,安全工作實在是太重要了,容不得一點馬虎,來不得半點虛假。他在長期從事核動力研究工作時,時刻保持如履薄冰的敬畏,試想稍微出現一點差錯,核潛艇、核電站將會怎樣?

1986年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發生放射性物質泄漏事故,35年過去了,可陰影仍籠罩在人們頭上。以該事故原型創造的歌曲《faded》,歌詞裏出現了很多次“Whereare younow(你現在身在何方)”,呈現出“尋找式”的迷茫感。在革命戰爭年代,稍微疏忽就會出現同志犧牲。和平年代研究和應用核能,更需要講究安全,否則將造成難以挽回的損失。

彭士祿曾在自述中寫道:“幾十位‘母親’給我的愛撫,感染了我熱愛百姓的本能。父母親把家產無私分配給了農民,直至不惜生命。我雖姓‘彭’,但心中永遠姓‘百家姓’。”彭士祿於20__年3月逝世,父子兩在天堂相見,相信彭士祿可以拍着胸脯對父親説:“爸,我沒有疏忽,一切安全!”

學習時代楷模朱有勇的先進事蹟觀後感心得1000字 篇13

駐拉祜山村、帶老鄉脱貧,中國工程院院士朱有勇——

“我就是一個會種莊稼的農民”

10月,一場競買會在雲南省普洱市瀾滄拉祜族自治縣大塘子村進行,朱有勇院士扶貧工作站科技扶貧項目培育出的首批林下三七成功出土。現場,各企業代表此起彼伏喊出高價,他趕緊叫停,“我們要種的是好三七,是老百姓吃得起的三七。價格太高,不是我們種植的目的。”

發明專利20餘項、榮獲各種重大科技獎勵18項,朱有勇科研成果豐碩;植物病理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全國農業先進科技工作者,朱有勇頭銜眾多,但他最喜歡村民們叫他“農民院士”。“更準確地説,我就是一個會種莊稼的農民。”

“既然是扶貧,當然要到最窮的地方去”

20__年,中國工程院決定對瀾滄縣開展對口幫扶。這裏貧困面廣、貧困人數多,是脱貧攻堅主戰場。討論會上,院士雲集,環顧一週,當時已經60歲的朱有勇發現自己最年輕,毅然挑起了大梁,“我最年輕,我來幹。”

進村考察,朱有勇連連歎氣,漏風漏雨的籬笆房,放上幾張牀,堆着點玉米雜糧,就是很多人的全部家當。“是真的窮,但是不該這麼窮。”朱有勇更加堅定了自己的想法,“既然是扶貧,當然要到最窮的地方去。”

瀾滄當地主要是拉祜族,大部分人世世代代生活在大山裏,以種植野谷、玉米和打獵為生。在中國工程院進駐之前,這裏的很多村民還生活在絕對貧困線之下。

全面調研之後,雲山村蒿枝壩村民小組被確定為科技扶貧示範點,以此為突破口,朱有勇率領百餘人的教授、博士專業團隊,正式進駐蒿枝壩。

20__年,蒿枝壩就實施了道路硬化、安居房建設等一系列項目,卻並沒有讓當地村民的生活真正得到改善。“這裏不是資源貧困,是典型的素質貧困。”信息閉塞、語言不通、人均受教育年限短,正是當地貧困的根源。這裏的貧困讓朱有勇一股熱血湧上心頭,“越是艱難,科技扶貧就越有大作為。”

“手把手領着老鄉幹,實實在在做給老鄉看”

調研分析當地的氣候、土壤、降雨後,冬季馬鈴薯成為朱有勇及其團隊試點扶貧的第一個重點項目。

但在項目推廣初期,卻吃了閉門羹。院士的名聲,在這個小壩子上並沒有太大的作用,迎接朱有勇的,更多是村民們懷疑和打量的目光。早年間,村裏嘗試種植新品種卻慘遭市場“滑鐵盧”,是不少村民心中的陰影。

“難道院士比我們農民更會種地嗎?”“種地就是掙口飯吃,還能指望着掙大錢?”“冬天種了,賣給誰?院士還能管你賣土豆?”

村民的疑慮,是擺在朱有勇面前最實際的問題。為證明自己是個地地道道的農民,他選擇了用事實説話。

在當地政府和雲山村村委會的支持下,100畝冬季馬鈴薯示範種植項目正式上馬。帶着新研發的馬鈴薯品種,朱有勇扛起了鋤頭。每天一大早,就在田裏紮了根,有時候甚至直接跪在田裏,雙手刨土,查看土壤土質和農作物生長情況。

20__年11月,冬季馬鈴薯的種子正式在蒿枝壩種下。從播種、看護、澆水,每個環節,朱有勇和他的扶貧團隊都精益求精。20__年3月,密密麻麻的馬鈴薯破土而出,平均畝產3.3噸,最高畝產4.7噸,產值達90萬元。

劉扎襪是第一批貸款入股種植的村民,這個項目讓他增收上萬元,“沒想到院士還真的管我們賣土豆啊。”過去的冬季閒田,生出了金子,院士小站的門檻快被村民們踏破了。“要讓村民們真正看到效益,我們可以手把手領着老鄉幹,實實在在做給老鄉看!”朱有勇的科技種子在這裏結出了果實。

“能幫農民兄弟解決問題是幸福的事”

冬季馬鈴薯只是當地致富的一塊敲門磚。“冬閒田”變成“效益田”,不曾開發利用的人工松林,成功用於科學種植有機三七,冬季蔬菜和水果種植提升效益……科技成果的轉化,讓朱有勇的理想一點點實現,“這比拿多大的獎項、給多少錢都更讓我高興。”

從20__年駐村蒿枝壩以來,朱有勇一大半時間都在村裏度過。很多當地村民不會漢語,為能順利溝通,他還從頭學起了拉祜話。

朱有勇有晨跑的習慣,繞着蒿枝壩,每天5圈,雷打不動。開始,只要聽見村裏一大早此起彼伏的狗吠,就知道大城市來的扶貧院士又在跑步。慢慢地,村裏的狗不叫了,來蒿枝壩參與扶貧的教授、專家也加入晨跑。

好幾次,每當朱有勇要離開村子,村民就跟在後面,一起唱當地的民族歌曲《實在捨不得》:“最怕就是要分開,要多難過有多難過,最想麼就是你再來,要多快樂有多快樂……”

“能幫農民兄弟解決問題是幸福的事。他們離不開我,我也離不開他們。”朱有勇説。

學習時代楷模朱有勇的先進事蹟觀後感心得1000字 篇14

他是女兒眼中的好爸爸,妻子眼中的好丈夫,荊州鄉羣眾眼中的好乾部, 20__年8月10日,李夏在抗擊第9號超強颱風“利奇馬”時,臨危受命、一線救援,在轉移羣眾過程中突遇山體塌方,以身殉職,年僅33歲。他把年輕的生命用這樣壯烈的方式奉獻給了祖國,作為一名基層的幹部,我深感惋惜,同時更肅然起敬。

忠誠於黨,兢兢業業。颱風“利奇馬”無情,席捲而來,李夏同志,為挽救人民羣眾生命財產安全,不顧個人安危,迎難而上,始終把人民羣眾生命財產安全放在第一位,他用行動來完美的詮釋了,作為一名共產黨員的擔當與責任。作為一名基層幹部,在今後的工作中我要以李夏同志為榜樣,踏踏實實做好自己的工作。

平凡崗位,細緻入微。李夏同志生前是安徽省宣城市績溪縣荊州鄉黨委委員、紀委書記,縣監委派出荊州鄉監察專員。工作期間,主動申請去到皖南山區偏遠鄉鎮工作,十餘年來,一直戰鬥在脱貧攻堅、鄉村振興、正風肅紀的前線,用踏實肯幹,助力荊州鄉的脱貧;用細緻入微,贏得荊州鄉羣眾的真心。“有事情,找李夏”成為當地羣眾口頭禪。

堅持原則,一身正氣。在紀檢監察工作崗位上,敢於較真碰硬,鐵面執紀執法,突出整治羣眾身邊腐敗和作風問題這個重點,主辦參辦問題線索77件,立案審查32件,給予黨紀處分31人次,推動全面從嚴治黨不斷向基層延伸。他不懼艱險、不畏犧牲,遇到困難危險總是衝在前面,作為一名基層工作者,我要堅守基層,堅守原則,踏實實幹,做好每一件事,用實際行動向他看齊,向他致敬!

學習時代楷模朱有勇的先進事蹟觀後感心得1000字 篇15

用知識改變農民命運的院士

——記中國工程院院士、雲南農業大學名譽校長朱有勇

5天前,他還是一位在西南邊疆拉祜族自治縣村寨忙於種植冬季馬鈴薯的“農民”。5天后,11月29日,他在北京接受頒獎成為全國時代楷模。30多年來,他研發的作物多樣性控制病蟲害技術大面積應用累計3億餘畝,成為國際上利用生物多樣性控制病蟲害的成功典範。近5年,他又在雲南普洱瀾滄拉祜族自治縣躬耕山野科技扶貧,讓上千農民學會冬季馬鈴薯、林下三七等種植技能,帶動了一批深度貧困中的拉祜族羣眾脱貧致富。

他就是中國工程院院士、雲南農業大學名譽校長朱有勇。

跪在泥土裏的農業科技工作者

在拉祜族村寨旁一片剛種植的馬鈴薯地裏,張六均等三個拉祜族村民手杵着鋤頭站在地邊,全神貫注地聽一位老人説話。老人蹲在地上,手握着竹竿,一邊用竹竿丈量地塊,一邊耐心地講解馬鈴薯如何規範種植。老人蹲着累了,便很自然地右腿跪在泥土裏,面帶微笑反覆解説示範。在一旁的雲山村黨總支第一書記何朝輝感動地用手機拍下了這珍貴的瞬間。這一幕發生在11月19日上午,地點在瀾滄縣竹塘鄉雲山村蒿枝壩村小組。這位65歲的老人就是朱有勇院士。

20__年,朱有勇帶領中國工程院的專家和雲南農業大學創新團隊,在瀾滄竹塘鄉蒿枝壩開展100畝冬季馬鈴薯示範種植,當年平均每畝為農户增收3000至5000元,至20__年在全縣已推廣種植1萬畝。朱有勇團隊還應用林下三七科技成果,在瀾滄示範種植7305畝,帶動三七種植農户749户,每户平均增收2.5萬餘元。

學習時代楷模朱有勇的先進事蹟觀後感心得1000字 篇16

“李夏,洪水退了,大傢伙都平安回家了,衝倒的樹木及淤泥也都被清理乾淨了,你什麼時候回來呢?”荊州鄉的鄉親們熱切的呼喚着,但是卻永遠也得不到迴應了。

烏雲密佈、狂風怒吼、暴雨如注。8月10日凌晨,第9號颱風“利奇馬”突襲,導致安徽省宣城市寧國、廣德、績溪等地受災嚴重。這場超強颱風不僅留下了滿目瘡痍,而且帶走了績溪縣荊州鄉黨委委員、紀委書記李夏年僅33歲的寶貴生命。李夏同志走了,留下了他面對危險堅定的背影、留下了他對工作的熱愛、留下了人們對他的讚揚。

李夏同志把不畏風險、不懼艱難、忠誠擔當、恪盡職守的精神帶到了抗台搶險工作一線,用年輕寶貴的生命詮釋了共產黨員的初心和使命。他在羣眾危難時刻衝鋒在前,勇於擔當,不怕犧牲,用實際行動和寶貴的生命,踐行了一個共產黨員對黨的忠誠,他做到了“隨時準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的入黨誓言。

學做基層“守望者”,當要有基層情懷。我以為,當好基層“守望者”,沒有基層情懷是做不了的。就像老一輩的科研工作者,正是強烈的愛國情懷,促使他們在艱苦的條件下,幹出了許多驕人成績。而要想獲得“守望者”這份稱號則需要帶着感情、飽含熱情、充滿激情去幹工作,有時候還要有點痴情。同時在遇到困難挑戰時,要能夠敢於亮劍,衝鋒在前,還要具備“穿針引線”的繡花功夫。並且出差比別人都遠,加班比別人都多,陪伴家人的時間也比別人少。更得到村到户、爬坡下田,到羣眾中去處理家長裏短……所以擁有基層情懷就是當好基層“守望者”的不竭動力。基層幹部必須堅持羣眾立場,在做事時,牢牢將基層情懷銘記於心。

學做基層“守望者”,重在有過硬本領。古人常説“打鐵還需自身硬”,李夏同志之所以能夠長時間堅守基層,幹出實績,在於他練好了“台下十年功”,才能在基層的大舞台上唱好“紅黑臉”。唱紅臉時,他能勇於擔當,心繫羣眾,甘做羣眾的“遮陽傘”,更在超強颱風“利奇馬”來臨之時,冒着危險,主動請纓轉移羣眾。唱黑臉時,能做到鐵面無私,敢於鬥爭,堅決揪出幹部隊伍中的“蛀蟲”,將從嚴治黨不斷向基層延伸。這些事蹟若沒有過硬的真功夫,是難以登台演出並演的出色的。因而要想“守望”基層,廣大基層幹部就必須多學多做,勤練基本功,且要堅持紅線原則,推動自我革命,成為基層的“萬事通”。

學做基層“守望者”,定要能一以貫之。在古代,守望者可以是戍墾邊關的戰士。在如今,亦可以是大山深處教書育人的“園丁”。不過縱觀古今,他們始終都有一個不變的共同點,那就是無論嚴寒酷暑還是風吹雨打,都能夠將自己的使命始終如一的堅持下去。同理,作為基層“守望者”,也貴在一個恆字。李夏深耕基層,靠的就是咬定青山不放鬆的韌勁,才會收穫羣眾“有事情,找李夏”的高度評價。但是堅守基層卻不是件易事,唯有把深耕基層的“初心使命”記於心、踐於行,並以基層情懷為指引,用過硬本領為“法寶”,才能克服重重困難,耐得住堅守的“寂寞”。

李夏在調任績溪縣最偏遠的荊州鄉擔任紀委書記時,其愛人心疼他到艱苦鄉鎮工作,他説了一句“工作總要有人幹”。時下基層正是有無數像李夏一樣的幹部默默耕耘,才有無數基層羣眾實現了自己的“中國夢”。“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我們更應繼往開來,當好基層李夏式的基層“守望者”,為基層航行保駕護航。

學習時代楷模朱有勇的先進事蹟觀後感心得1000字 篇17

近日,對張富清同志先進事蹟作出重要指示,社會各界反響熱烈。人們感動於老英雄淡泊名利、無私奉獻的精神,敬佩老黨員一輩子深藏功名、堅守初心的境界。

20xx年12月份,因來鳳縣開展退役軍人信息採集,讓我們認識了一位深藏功名60多年的戰鬥英雄――張富清老人。一個紅色的包裹,裏面裝着的是張富清老人“九死一生”的赫赫戰功。

1954年張富清可以有多種轉業選擇,可以留在大城市工作,可以回陝西老家盡孝,但張富清主動選擇了湖北最偏遠的來鳳。

糧食局、三胡區、卯洞公社、外貿局、建設銀行……從轉業到離休,數十年如一日,張富清就像一塊磚,哪裏需要就往哪裏搬。張富清有四個子女,除大女兒長期患病外,兩個兒子成為縣裏幹部,一個女兒成為醫院職工,均通過全國大學聯考、公開招考等方式,沒有一個在父親任職過的單位工作。

偉大和平凡、赫赫戰功和質樸尋常,在張富清身上形成強烈反差,又融合得如此自然。離開戰功的63年,變化的是他的工作崗位,不變的是他面對困難的不屈不撓、對職責使命的堅守。

從重要指示中,我們看到了他對英雄的關切和敬意,對全社會凝聚奮鬥新時代強大力量的殷殷期許。重要指示,將推動全社會形成見賢思齊、甘於奉獻的良好氛圍,我們要深入學習貫徹重要指示精神,以張富清為榜樣,積極弘揚奉獻精神,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淡泊名利、砥礪前行,努力做時代的奮鬥者。我們要向老英雄張富清同志學習,在平凡的崗位上用刻苦奮鬥實現一個個不平凡,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把要求落到實處,凝聚起萬眾一心奮鬥新時代的強大力量。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xuexi/o36on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