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心得體會精選 >

時代楷模發佈廳朱有勇最新觀後感心得5篇

時代楷模發佈廳朱有勇最新觀後感心得5篇

朱有勇是中國工程院院士、雲南農業大學名譽校長、雲南省科學技術協會主席,我國著名的植物病理學專家。在全國上下埋頭苦幹、萬眾一心,決戰決勝脱貧攻堅戰之際,中央宣傳部2日在北京向全社會宣傳發布朱有勇的先進事蹟,授予他“時代楷模”稱號。這裏給大家分享一些關於時代楷模朱有勇的學習心得,方便大家學習。

時代楷模發佈廳朱有勇最新觀後感心得5篇

20xx時代楷模朱有勇事蹟學習

初冬,走進雲南瀾滄拉祜族自治縣竹塘鄉,處處是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山林裏,拉祜族村民們在熱火朝天地挖土齊壟;田野上,村民們在興致勃勃地種植冬季馬鈴薯。紅色的馬鈴薯地裏一排排長長的土壟,翠綠的思茅松下的一條條整齊的水溝,就像一行行鋪設在大地上的五線譜,譜寫着一個個直過民族擺脱貧困的千年夢想。

中國工程院院士朱有勇和他的扶貧團隊,以及成千上萬追隨他們的瀾滄鄉村各族羣眾,便是五線譜上一個個跳躍的音符,演奏着邊疆科技扶貧鄉村振興的美麗樂章。

與老百姓成了一家人

“朱院士與老百姓沒有隔閡,老百姓經常請他到家裏喝茶,親如一家。”竹塘鄉退休幹部趙勇華説,他近兩年在蒿枝壩負責管理朱有勇居住工作的院士工作站和科技小院。他告訴記者,每年年初許多村民家殺年豬,都排隊請朱有勇做客,朱有勇工作忙,村民們就等朱有勇哪天有空時再殺年豬。

“他看上去就跟我們一樣是普通農民,和我們一起挖地,手把手教我們種洋芋。”瀾滄竹塘鄉雲山村蒿枝壩二組村民劉明生談起對朱有勇的印象時,正在用鋤頭整理土壟。他身後大片田地上,一條條流線型的整齊土壟已種下了馬鈴薯。這位24歲的拉祜族小夥前幾年在緬甸打工,今年回家,聽説村裏辦院士扶貧指導班,馬上去報名學種冬季馬鈴薯,不交一分錢,還免費吃住。在地裏聽朱有勇講課通俗易懂,他很快學會了種植技術。

雲山村黨總支書記李明告訴記者,全村種冬季馬鈴薯500畝,其中蒿枝壩3個小組就種了300多畝,3個小組馬鈴薯收入佔了經濟總收入的一半,帶動了今年全村脱貧,所以村民們對朱有勇和他的團隊非常感激。

荒地變成聚寶盆

竹塘鄉的拉祜族村民們深深感受到,朱有勇團隊帶給他們的不僅是經濟收入的增加,還有田野裏、山林中、村莊裏發生的巨大變化。

“過去我們種田就只在夏秋種一季水稻、苞谷,冬天田地就荒着。現在朱院士教我們種冬季馬鈴薯,全年地裏都有活兒幹,還可以到馬鈴薯和三七基地裏打工。”竹塘鄉募乃村委會主任顯毅傑説。

過去靜悄悄的山林熱鬧起來了,瀾滄漫山遍野的思茅鬆,成為朱有勇團隊試驗推廣林下三七的天然聚寶盆。在募乃村荷花塘林下三七種植新基地,記者看到村民們正在松樹林中挖溝壟土。朱有勇科研助理尹兆波正在指導村民施工,他告訴記者,松樹林就是天然遮陽網,林下種三七不打農藥不施化肥,採用生物多樣性的原理防病害,松樹長得更好。

“這個基地的林下三七種了3年,多數都採收了,林地又輪種黃精等中藥材,還留有一片三七作觀察試驗。”竹塘鄉大塘子村小壩子林下三七基地負責人朱相林説,他也是朱有勇的學生,隨朱有勇在瀾滄扶貧5年。基地裏,一羣村民正在收攏曬乾的三七,準備在烤箱裏烘烤。村民們來基地打工,又增加了一筆收入。

如今,蒿枝壩各個村裏處處乾淨整潔,房前屋後、村路兩旁開滿了黃色的炮仗花和紅色的三角梅。劉明生感慨:“20xx年政府就扶持蓋了新房,但村裏道路、公廁都很髒。現在大家都主動去打掃衞生,因為院士都住在村裏幫我們脱貧,我們再不搞衞生會害羞的。”

他是我們的榜樣

在大塘子村的一片田地裏,記者遇到馬鈴薯種植企業的負責人郭鳳偉,他和妻子正坐在地裏教村民們切芽拌料,培育冬季馬鈴薯的種子。郭鳳偉夫妻原來在內蒙古種植馬鈴薯,被朱有勇邀請到瀾滄帶動村民發展冬季馬鈴薯產業。説起朱有勇,郭鳳偉讚不絕口:“朱院士特別實幹,特別認真。前不久我們簡單整理了土地就準備種馬鈴薯,朱院士來地裏看了就批評我,要求我們精耕細作,規範種植,給老百姓做榜樣。”

在蒿枝壩一組田地裏,竹塘鄉農業綜合服務中心主任彭扎發正在拉線丈量,指導村民們規範種植冬季馬鈴薯。他對記者説:“朱院士幫助我們基層農科人員提高了專業技能,是我們的榜樣!”

朱有勇近年提出在瀾滄興辦一所半工半讀、教育與生產相結合的新型職業學校的設想,培養面向農村的技能型致富帶頭人。如今,一所以瀾滄縣職業中學為基礎、可容納6000學生的普洱職業教育分中心即將變成現實。瀾滄縣職業中學校長金秀梅告訴記者:“朱院士讓我們學校的老師參與辦扶貧培訓班,提高了學校老師們的專業素質,對我們如何辦好職業教育促進很大,他給我們樹立了時代楷模的榜樣!”

“朱院士團隊在瀾滄的扶貧,聚焦素質提升、精準發力、產業發展和科技應用,解決了扶貧工作中不會幹、怎麼幹、幹什麼的問題。剛開始我以為朱院士是個‘怪老頭’,後來他成了我的知心好友,成了我學習的榜樣。”瀾滄縣縣委書記楊中興説。

20xx時代楷模朱有勇事蹟學習心得

在全國上下埋頭苦幹、萬眾一心,決戰決勝脱貧攻堅戰之際,中央宣傳部2日在北京向全社會宣傳發布朱有勇的先進事蹟,授予他“時代楷模”稱號。一段時間,朱有勇的先進事蹟被中央媒體集中宣傳報道後,在全社會引起熱烈反響。幹部羣眾普遍認為,朱有勇是精準扶貧精準脱貧基本方略的忠誠踐行者,是打贏脱貧攻堅戰中湧現出的先進典型,是奮鬥在脱貧攻堅主戰場的“農民院士”。(12月2日新華社)

“農民院士”是幹部羣眾對時代楷模朱有勇的美稱,這個“美稱”形象詮釋了朱有勇的事業,他已經把自己的生命、事業和農民的需求融合在一起。他説:“論文得寫在大地上,理論成果要放到實踐中檢驗。老百姓説好,才是真的好。”這種踏踏實實,務求實效的科研作風,恰是新時代院士必須的風采,唯有這種風采,才能讓科研成為國家發展強大的能量源泉,人民幸福的動力源泉。

在時代楷模朱有勇身上,他的信念堅定,志向深遠,情懷美好,是新時代黨員的楷模,是新時代科技工作者的標杆,是新時代公民學習的榜樣。

朱有勇的信念堅定,堅定在具體的工作行動中。他把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踐行到脱貧攻堅的行動中,主動到深度貧困區域承擔扶貧任務,帶領村民發展特色產業,改變了當地貧困落後的面貌。在他這裏,信念就是行動力,信念就是主動力,信念就是表率力。他讓時代楷模的“信念”二字閃爍出温暖的光輝,照亮人生之路。

朱有勇的志向深遠,深遠在農民的幸福夢中。他致力農業科學研究,取得多項重大科研成果,但是,他沒有躺在成果的榮譽殿堂裏安然享受,而是立足農村實際,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把科技成果變成農業生產力,他創辦院士科技扶貧指導班,為雲南少數民族貧困地區培養了1000餘位科技致富帶頭人。在他這裏,志向貴在落地生根,落到到農民的需求上;貴在開花結果,芬芳在農民的笑臉上。他讓時代楷模的“志向”二字釋放出強大能量,鋪就羣眾致富路。

朱有勇的情懷美好,美好在羣眾的生活中。他深入村村寨寨,接地氣,樹正氣,昂揚大氣;他跑遍田間地頭,腳下有泥土,心中有羣眾,手中有羣眾喜歡的工作;他與少數民族羣眾同吃同住同勞動,與羣眾手拉手,心連心,同羣眾融為一體,共同創造幸福生活。在他這裏,情懷是一首黨員羣眾親密無間歌,是一部理論與實踐結合交響樂,在歌聲中,初心閃爍;在樂章中,使命精彩。

打贏脱貧攻堅戰,需要更多的“農民院士”;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國夢需要更多的時代楷模,朱有勇的信、志、情為我們黨員幹部、科技工作者踐行“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書寫一部生動教材,為我們所有公民樹立了一個見賢思齊的新時代標準。

20xx時代楷模朱有勇事蹟學習體會

雲南農業大學體育館副館內座無虛席,來自該校各個專業的800餘名師生在此集中觀看、學習“時代楷模”朱有勇先進事蹟。當晚,朱有勇也現身會場,與該校師生進行分享交流。

朱有勇是中國工程院院士、雲南農業大學名譽校長,多年來致力於農業科學研究,取得多項重大科研成果,立足農村實際推動科技成果轉化,主動來到深度貧困的“民族直過區”承擔扶貧任務,帶領村民發展特色產業,改變了當地貧困落後的面貌。12月2日,中共中央宣傳部向全社會宣傳發布朱有勇的先進事蹟,授予他“時代楷模”稱號。

當晚,雲南農業大學的師生們聚精會神觀看“時代楷模”朱有勇事蹟視頻節目,現場不時發出陣陣掌聲。

“朱院士紮根鄉村為農民的精神感染、激勵着我,”雲南農業大學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大四學生王楷元表示,他希望將來也能用自己所學技術為需要的鄉親們搭建電商平台,打開農產品銷路。

“作為一名農業科技工作者,把‘論文寫在大地上’這是我的本分;作為一個科技扶貧代表,我不是一個人在努力,是成千上萬的科技工作者都在努力。”朱有勇在分享中説,“全國成千上萬的科技工作者把他們的科技成果應用到了千萬家,為打贏脱貧攻堅戰做出積極貢獻,他們才是千萬個‘時代楷模’。”

雲南農業大學校長盛軍説,朱有勇院士積極投身脱貧攻堅事業,立足農村實際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收穫了漫山遍野的科技成果,他是農大人的驕傲。“全校上下要以朱有勇院士為榜樣,弘揚奮鬥精神,凝聚奮進力量,堅守初心使命,書寫建設高水平教學研究型農業大學的新篇章。”

20xx時代楷模朱有勇事蹟學習有感

中安街道中心幼兒園全體教職工,結合“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通過微信、微博、電視及分別轉發各自的朋友圈等多形式收看中宣部“時代楷模”朱有勇同志發佈會。開啟向朱有勇同志學習的活動,學習了朱有勇同志先進事蹟。

朱有勇同志是一名科技工作者,他潛心科研、根植土地、矢志創新,以科教報國為理念,用滿腔熱血書寫了一名優秀科技工作者的科研匠心和奮鬥精神。成長於土地、根植於土地、收穫於土地,“農民教授”成為他最喜愛的稱號。他數十年如一日,紮根自己所深愛的大地,為我們詮釋了一名優秀共產黨員、一名優秀科技工作者、一名優秀人民教師的精神風範和時代。他堅定信仰、情繫農村、躬耕農業的為民初心和擔當精神,他愛崗敬業、明道信道、築夢育人的師者仁心和奉獻精神,他潛心科研、根植土地、矢志創新的科研匠心和奮鬥精神。

朱有勇院士愛崗敬業、潛心科研、長年根植土地,為雲南當地農業發展和脱貧攻堅作出了巨大貢獻。通過學習朱有勇院士的先進事蹟後,中安街道中心幼兒園全體教職工深刻感受到朱有勇同志是一名人民教師,他愛崗敬業、明道信道、築夢育人,以立德樹人為根本,用滿腔熱血演繹了一名優秀人民教師的師者仁心和奉獻精神。一名黨員幹部,他堅定信仰、情繫農村、躬耕農業,以強農興農為己任,用滿腔熱血詮釋了一名優秀共產黨員的為民初心和使命擔當。

學後教職工紛紛表示,朱有勇院士是我們身邊最鮮活的榜樣,時刻提醒着我們作為幼兒園的一分子,應該嚴於律己、積極向上、履職盡責,以昂揚的鬥志和精神狀態,投身到幼兒園的保教工作中。

20xx時代楷模朱有勇事蹟學習感想

前一陣子,袁隆平團隊屢屢建功,讓大家把目光又重新投回生養我們的大地。而就在昨天,一位來自雲南,默默無聞地做着扶貧事業的農業院士——朱有勇院士,獲得了中宣部授予的“時代楷模”榮譽,他的事蹟這才為人們所知。

“要把論文寫在大地上”

朱有勇院士説:“我們習慣了把論文寫在紙上、發表在刊物上,現在要把論文寫在大地上,讓一家家農民富起來、一個個村寨脱貧!”

自從20xx年我國吹響了精準扶貧戰役的衝鋒號角,整片中國大地都在熱火朝天之中穩步邁進。朱有勇院士深入我國西南貧困地區,以身作則,深入羣眾,一干就是5年。這5年來,朱有勇帶領自己的團隊深深紮根於人民羣眾之中,紮根於廣袤的貧困地區之中,依靠科技戰勝貧窮,讓農民們過上了好日子。

真正的學術,從來都是由理論誕生,再反哺於現實。朱有勇院士的事蹟讓一個個名不見經傳,奮鬥在扶貧第一線的新時代扶貧攻堅手的形象,躍然於紙上。扶貧從來不是一句空話,還有許許多多以此為事業的“平凡人”在扶貧的戰場上奮戰,也正是他們,令貧困逐漸消失,也許將來,貧困將會成為一個歷史名詞被收藏在博物館裏。

10億專利無償贈送

20xx年,朱有勇在當地推廣林下三七,作為脱貧產業。據瀾滄縣林業部門調研,全縣有50餘萬畝思茅松林,其中適宜三七生長的有40餘萬畝。假以時日,林下三七有望成為瀾滄縣一個支柱產業。

“林下種植三七”,能不用農藥就解決三七易生病的難題。對於這項專利技術,曾有企業開出10億的天價轉讓費,但朱有勇院士婉言謝絕了,轉頭將“林下種植三七”這項專利無償贈送給了當地貧困農民。他説,讓農民受益就是自己最大的心願。他還説,自己也只是一個會種地的農民。

我們身上流着共同的血脈,我們都是大地母親的子女。讓每一個農民都過上好日子,不再受貧困折磨,就是朱有勇院士一生為之奮鬥的目標!

時代楷模,扶貧為志

20xx年12月2日,中宣部在北京向全社會宣傳發布朱有勇院士的先進事蹟,號召大家向院士學習,並授予他“時代楷模”的稱號。

這份榮譽對於朱有勇院士來説實至名歸,是對他投身扶貧事業的肯定和高度讚揚,也讓大家看到,只要一心為民,哪怕只是種地,也能得到全社會的認可與尊敬。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全國還有無數的先進事蹟與模範人物深耕於自己的領域,為我們共同的事業添磚加瓦。中華巨龍,騰飛在即!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jingxuan/owjpx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