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學習心得體會 >

聽課體會:從“教課文”向“教語文”的轉變大綱

聽課體會:從“教課文”向“教語文”的轉變大綱

看了17堂風格各異,精彩紛呈的課,給我帶來了美好的享受。下面,就來具體談談這17堂課帶給我的一些收穫和體會。

聽課體會:從“教課文”向“教語文”的轉變大綱

第一,從學科性質上看,這17堂課較好地彰顯了語文課程的基本屬性,還以語文教學的本來面目。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這17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都能夠恪守語文姓語不動搖,緊緊抓住語言這個中心,強化語言文字的運用,着力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聽、説、讀、寫、書),提高人文素養,努力為學生營造語文實踐的“場”,讀、寫、思、問,是學生最基本的語文實踐活動,提高語文學習的文化品位。這17位教師能夠比較好地處理了工具性與人文性之間的關係,使兩者達成了一種平衡,非語文抑或泛語文的東西少了,還以語文教學的本來面目。

第二,從教學目標上看,這17堂課較好地體現了語文課程標準中有關高年段閲讀教學的目標,還以語文的清爽與乾淨。

布盧姆説得好:“有效的教學始於準確地知道希望達到的目標。”這17位老師有着比較強烈的目標意識,課堂上能夠貫徹落實語文課程標準的目標要求。具體説來——

1.把語文課上成了語文課。

這17位教師都想把語文課上成語文課,在課堂上,他們關注文本的語言,以語言學習為中心,引導學生正確地理解、積累和運用祖國的語文文字,努力地幹好語文該乾的事情。

2.把語文課上成了高年段的語文課。

高年段的語文課不同於低中年級的語文課。這17位教師都想在課堂上凸顯出高年段閲讀教學的特點。所以,在教學中,他們注意引導學生推敲重點詞句,體會詞句的感情色彩和表達效果。這是其一。

其二,他們都注意引導學生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

其三,他們都注意以讀書為主線,加大思維力度,致力於培養學生的閲讀能力和習慣。

第四,他們都注重語言積累和運用。

3.把語文課上成了符合那種文體特徵的語文課。

對於敍事性作品的教學,老師們能夠注意引導學生了解事件梗概,簡單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場景、人物、細節,説出自己的喜歡、憎惡、崇敬、嚮往、同情等感受。

對於詩歌的教學,老師們能夠注意引導學生利用註釋大體理解詩歌的意思,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作品的情感。在教學中,能夠強化誦讀,讓學生在誦讀中加深對詩歌的理解和感悟。

對於説明性文章的教學,老師們能夠注意引導學生抓住要點,瞭解文章的基本説明方法。令人欣喜的是,這次3位教學説明性文章的老師在教學中有許多匠心獨具的設計,把這類文體教得很有語文味和人情味。比如,盧老師教學《大自然的文字》,引導學生做資料檢索,寫讀書心得;黃老師教學《變色龍》,引導學生進行合作學習,教會學生做批註,揣摩體會説明性課文語言的特點——準確、生動。

第三,從教學內容上看,這17堂課較好地發揮了課文的例子的作用,實現了由“教課文”向“教語文”的華麗轉身。

我們認為,語文教學要堅守語文的本真,得要關注語言文字本身的物質存在,要着眼於從一個個標點、一個個詞語、一個個句子開始構建或更新學生的語言世界和精神世界,讓學生的語言和精神同生共構。

這17位教師有着強烈的語文意識,發掘課文中的語文元素,精心選擇教學內容。

歌德説得好:“內容人人看得見,涵義只有有心人得之,形式對於大多數人是一個祕密。”遺憾的是我們的語文教學目前還停留在人人看得見的內容層面。但是這17位老師在教學中,能夠向只有有心人得之的涵義層面邁進,有些還能夠注意向對於大多數人是一個祕密的形式層面邁進。比如,姚老師執教的《姥姥的剪紙》,趙老師執教的《鞋匠的兒子》,晉老師執教的《愛之鏈》,黃老師執教的《變色龍》,等等。這些老師的課堂呈現出以下幾個鮮明的特徵——

1.在教學中,他們能夠關注文本語言的音、形、義,引導學生揣摩語言文字的音、形、義,品味語言的色、香、味。

2.在教學中,他們能夠關注文本的用詞造句、語言風格,引導學生探尋和發現語言的特點和規律。

3.在教學中,他們能夠關注文本的“文質”“情采”,引導學生掂量和品味語言文字的質地、情味、分寸和美感。

4.在教學中,他們能夠關注文本的佈局謀篇,引導學生揣摩和發現作者是怎麼寫的和為什麼這麼寫。

5.在教學中,他們能夠關注文本的體裁樣式,引導學生感悟文體的特徵。

還有的老師對教材進行了大膽地重組,取得了比較理想的教學效果。像晉教學《愛之鏈》,姚教學的《姥姥的剪紙》,李教學的《伊索寓言》,等等。

第四,從課堂形態上看,這17堂課較好地彰顯了學生主體的地位,還以語文課堂的本真狀態。

語文課堂應該是兒童的學堂,是學生充分施展和表現才能、取得學習成果的時空。在課堂上不管老師表現了多麼高超的語文才華,如果學生沒有充分活躍起來,沒有思維、想象、情感的迸發,就算不上一堂好的語文課。

我們非常欣喜地看到,這17位老師能夠正確處理課堂教學中的師生關係,能夠合理的退位讓學,儘可能地把課堂還給學生,引導學生潛心會文,圈點批註,課堂上學生學得積極主動,學得生動活潑,具有生命的活力。

縱觀這17堂課,在多數課堂中,學生是自由的,是思想的。課堂上有時呈現出一種豐富的安靜,學生能夠自由地讀,自由地思,自由地説。課堂上既有一定的深度,又有一定的温度。

第五,從學習氛圍上看,這17堂課較好地體現了民主平等的思想,貼近學生,迴歸常態。

在這17堂課中,教師都能夠甘願做學生的知心朋友。課堂上,教師和藹可親,笑容可掬,與學生展開平等的對話,進行着心與心的交流,情與情的融通,努力為學生營造一種良好的學習心理氛圍,教師的語言能夠貼近兒童的實際,沒有大段地煽情和獨白,課堂上始終洋溢這一種民主的、和諧的學習氛圍,學生的學習是愉悦的,是幸福的。

第六,從學法指導上看,這17堂課較好地體現了“教是為了達到用不着教”的理念,授人以漁。

語文教學要尋求一種平衡,這種平衡應該是以學生為本體,以教材為憑藉,是一種能夠使課堂和諧而有序地流動起來的平衡。有了這種平衡,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就能夠有效互動起來;有了這種平衡,教師就會在課堂上致力於為學生一種創設有效的學習語文的情境,引領學生親歷言語實踐的過程,學語習文,得言得意。

這17位老師在教學中努力地去尋求這種平衡的狀態,他們有着強烈地讀法、寫法、學法指導的意識,而且有切實可行、靈活多樣、適合那篇課文的讀法、寫法的策略,並且能夠使之內化為適合自己的讀法、寫法、學法,使學生具有較強的學習力。

在本次賽課,在語文學法指導上有許多創新的舉措。比如,趙和春老師引導學生對詞句的理解,朱老師引導學生利用註釋理解詩意,都是這次競賽中可圈可點的亮點。

第七,從學生髮展上看,這17堂課的教學效率較高,學生獲得比較好的發展。

教育是為了學生的發展。課堂應該是學生靈性和智慧生長的地方。這17位老師深諳此道,在教學中他們關注學生的學,努力讓學生提供具體的語文實踐來提升語文素養。在這17堂課中,我們都能夠真切地感受到學生的進步和發展,學生能夠經歷由不懂到懂、由不會到會、由不熟練到熟練、由不喜歡到喜歡、由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的發展過程。

第八,從教學個性上看,這17堂課較好地展示了師生的智慧和才情,彰顯出語文課程的獨特魅力。

從這17堂課中,我們可以強烈地感受到讓學生得到充分的、自主的、個性化的發展,這是語文教學的價值追尋。在此過程中,教師教學的個性化充分地彰顯了出來。語文教材是一篇篇不同的選文。不同的課文,就應該採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每篇課文都應該選擇最適合教材的個性化的方法。當然,不同的老師、不同的學生,也應該有不同的教學設計。

當然,這次高年段的閲讀課還給我們帶來了以下一些思考:

第一,對教材的處理和目標的把握要更準確一些,能夠更加符合文本的特點,體現編者的意圖,更好地貼近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走在學生髮展的前面。也就是説,我們應該要有一種更加強烈的課程意識和目標意識。

第二,對教學容量的理解要更科學一些,能夠更加符合教學的實際,要知道容量未必與內容成正比。抑或説,我們應該要有一種比較清楚的課時意識。

第三,對語言文字的揣摩和品味要更實在一些,能夠更好地還原文本,而不是挖掘微言大義,不能只見樹木而不見森林。或者説,我們應該要有一種更加強烈的整體意識和篇章意識。

第四,對一篇課文當中該完成的規定動作一定要不折不扣地完成,要知道國小語文是打基礎的課程,語文課一定要幹好語文該乾的事,真正讓每一位學生在課堂上能讀好書,寫好字,聽得明白,説得清楚,寫得通順,打好聽説讀寫的基礎。換言之,我們應該要有一種更加強烈的打基礎的意識。

第五,對文本的體裁樣式的研究要更深刻一些,要知道對文本形態的認識和關注重於文本的本身。也就是説,我們應該要有一種更加清楚的文體意識。

第六,對問題的設計要少而精當一些,要建構富有思維含量的話題,用話題驅動課堂教學,引導學生深入地鑽研文本。我們的語文教學要變繁瑣的提問,為適時的追問,追問是一種順學而導,能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也就是説,我們應該要有一種更加清楚的話題意識。

第七,對資料的拓展要更適度一些,不能把文本淹沒在無度拓展的資料當中,語文教學要咬定語言不放鬆,立根就在文本中,一篇文章之所以能變成課文,它一定是有説道的,課堂教學一定要把握這個道,對文本進行實實在在的教學。換言之,我們應該要有一種更加強烈的用教材來教的意識。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xuexi/lx03v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