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學習心得體會 >

學習閲讀心得體會(精選13篇)

學習閲讀心得體會(精選13篇)

學習閲讀心得體會 篇1

怎樣培養真正的人?我想這是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應該烤問自己的問題。所以當我的目光觸及蘇霍姆林斯基《怎樣培養真正的人》時,心中蕩起震顫的喜悦與激情,就像久在黑暗中摸索的人突然看到了一盞明燈,在沙漠中跋涉的人遇到了一口清泉一樣,我撲入這本書的懷抱,一氣讀完了這部著作。

學習閲讀心得體會(精選13篇)

這位老人痴情着心愛的教育事業,用崇高的品格和對教育的痴情點燃人性的燈盞,照徹教育者的心底。這部書是一線教師對學生進行道德倫理教育的好教材,它會使你在迷茫困頓中洞啟心扉,收穫豐裕的教育智慧。

蘇霍姆林斯基的人生主題是培養真正的人——具有和諧的、多方面精神生活的人。他從馬克思主義關於人的全面發展理論出發,創造性地將“全面發展”“和諧發展”個性發展"融合在一起,提出"個性全面和諧發展"教育思想,並將其作為學校教育的理想和目標。在他看來,所謂"個性全面和諧發展"即"意味着人在品行上以及同他人相互關係上的道德純潔,意味着體魄的完美、審美需求和趣味的豐富及社會和個人興趣的多樣。"蘇霍姆林斯基認為,一個個性全面和諧發展的人,應當"第一,是社會物質生產領域和精神生活領域中的創造者;第二,是物質和精神財富的享用者;第三,是有道德和文化素養的人,是人類文化財富的鑑賞者和細心的保護者;第四,是積極的社會活動者、公民;最後,是樹立於崇高道德基礎之上的新家庭的建立者。"

蘇霍姆林斯基強調指出,全面發展是指學生的身體、品德、智力、勞動和美感等方面都得到發展。忽視哪一方面或只偏重哪一方面的教育,都是片面的教育。個性全面和諧發展教育則要求"使智育、體育、德育、勞動教育和審美教育深入地相互滲透和互相交織,使這幾方面的教育呈現為一個統一的完整過程。但是,個性全面和諧發展並非要求每個人的所有方面都均衡發展,也不意味着每個人能夠勝任所有的工作,能夠不停地從一個職業轉到另一個職業。蘇霍姆林斯基對此作了清楚的説明:"全面發展的思想是跟樣樣都做而又不求甚解是毫不相容的,"於是,全面和諧發展就與個性發展有了必然的聯繫。在他看來,人的全面發展同掌握高深的知識、同積極的社會活動和勞動活動、同任意選擇職業的可能性聯繫着。所有這一切都要求個人興趣與社會需要相結合,職業則應適合於人的天賦和志向。因此,可以説,個性發展和全面和諧發展是一個相互聯繫的統一體,沒有個性發展,全面發展是難以實現的。

蘇霍姆林斯基關於個性全面和諧發展的觀點是他的"個性全面和諧發展"教育思想和實踐活動的基石,也是他的全部教育理論和教育實踐活動的起點和終點。以當前上海市、青浦區“二期”課改“人本”理念觀照大師充滿人性的教育思想,我們會驚奇地發現,課改中的諸多倡導在其中早有精闢的闡述。他無意要穿透什麼,而是依循了教育的的本真——人的相互關係。在新課改大潮的背景下,閲讀大師的書,感到無比親切與温馨。

蘇霍姆林斯基把“培養學生接受教育的能力”當作教育的首要任務,他認為,假如我們的孩子都能以樂觀的情緒看世界,周圍的世界都能向他展示美麗、精細、温和色彩,他就會貪婪地聆聽你的每一句話,接受教導和進行自我教育。“教育必須保護孩子們心靈中巨大的、無可比擬的精神財產和精神財富——歡樂和幸福。”可以讀出,大師的“培養接受教育的能力”並非是教化孩子,而是通過與孩子和諧交往,給孩子的生活以無比的歡愉和幸福。而我們眼下又在做什麼?我們的許多老師把精力疲於“執行”與“管束”,將生動活潑的心靈拘囿於所謂道德條例的狹小空間裏,並非從“人性”情感的需求出發,做坦誠幽默的對話者和學生心聲的傾聽者,而是從教師的權威出發,將自己異化成德育條例的執勤者,儘管有些教育者擺出一副和藹的動人姿態,對學生進行循循善誘的教育,但最終還是將學生温柔地奴化。理解了這一點,我們的德育工作就不會僅剩餘幾面流動紅旗和幾張量化考核表,而是關注孩子健康的心態、昂揚的情緒、以及忠誠奉獻、慷慨無私等敏鋭崇高的道德感。這就需要教育者們拋開功利和權威的慾望,於細微處關愛學生,從“人性”而非奴性的角度出發,開闢自己的語言如音樂一般,錚錚奏響在學生心靈,使那些冥思苦想的話語,成為孩子無比的歡樂,這時的學生就成了靈動的受教育者。“要照着應該做的那樣去做,不是為了給人看,不是為了讓人看到你的好舉動而誇你,而是憑着良心辦事”,這樣的話語似乎每一位教育者都會給孩子講述,蘇霍姆林斯基卻認為,這是心靈中最細微、最嬌嫩的一角——自尊心的輕微觸及。要讓孩子創設這樣的感受:在他周圍沒有任何人監看,而是他自己善於捫心自問,讓“自我”的聲音在“人”的身上説話,也就是練就孩子自我教育的能力。反思在日常的教育中:要麼是不厭其煩地催促,機敏地注視着學生的每一個動作,使學生最後變得麻木和意志的虛弱無力;要麼是通過表揚或物質獎勵來督促,使學生的良心依附於外在利誘。一旦形成這種外力的慣性,學生內在的自我教育能力就會弱化或喪失。也許他的一生都不會善於控制自己,靠自己的力量處理問題。康德説:“有兩種偉大的事物,我們越是經常執著地思考它們,我們心中就越是充滿永遠新鮮、有增無已的讚歎和敬畏,那就是我們頭上的燦爛星空和我們內心的道德法則!”只有外在的社會要求要求轉化為自我內在的價值取向,內心的道德法則才會如星空一樣發出璀璨的光芒。從“人”的相互關係來講,啟迪孩子用良心支配自己的行為,也意味着信賴和至誠,意味着“人性”的喚醒。

夜色闌珊,那些充滿人性的話語如醍醐灌頂,強烈撞擊着心靈,“人生下來,並不是為了像塵埃那樣無影無綜地消失,而是為了在自己身後留下痕跡——永久的痕跡。”

我們的身後是發展中的一個個豐滿的生命,要培養真正的人,在教育身後留下動人的痕跡,就需教育者學會尊重學生的情感,站在人性的角度,用激情和智慧奉獻自己衷愛的教育。

學習閲讀心得體會 篇2

初識《愛的.教育》,真是緣於偶然,偶然間在學生課桌上發現,並隨手翻閲了兩頁,而後便又翻了第三頁,第四頁,再然後便翻完了全冊書,當時的情形真可稱得上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少兒書”。書中那一個個平凡的人所做的一件件平凡的事無不深深的觸動着我,讓我為之魂牽夢繞;那無處不在,無所不包的一個“愛”字,更是讓我為之潸然淚下……

本文是一部極富感染力的小説,通過一個四年級國小生安利柯的眼睛,以日記的形式,記錄了他四年級的全部生活點滴。“愛”是整篇小説的主題,字裏行間無不流露出這種人與人之間的最真摯的情感,樁樁件件絲毫不見有什麼驚天動地、轟轟烈烈,卻總能感人肺腑,引人深思。小説以時間為順序,用“愛”貫穿始終。

夏丐尊先生在翻譯《愛的教育》時説過這樣一段話:“教育之沒有情感,沒有愛,就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成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在書中,無論是學校家庭,甚至是整個社會這樣一個大環境都在努力營造一種“愛”的氛圍,使兒童在感受被愛的同時也學會付出他們的愛。作為一個老師,我不禁想到,其實我們也可以擠出一個固定的時間來讓我們的孩子也來聽聽類似的“愛的故事”。就像書中老師講的“每月故事”一樣,給我們的孩子感受愛的機會,給他們的靈魂洗洗澡。陶行知先生曾經説過:“愛滿天下,樂育英才。”老師只有充滿了愛,教育才是快樂的,有效的。學生只有親其師,也才會樂於信其道。那麼,如何才能做一個讓學生樂於親近的老師呢?答案恐怕就在於一個“愛”字,熱愛教育,更要熱愛學生,熱愛每一個學生。如果老師能以發自內心的愛對待學生,那麼學生就會把你作為知心朋友,有什麼心事就會向你訴説,讓你幫他出主意、想辦法,你也會從中瞭解他們的性格特點以及在日常學習、生活中的興趣、愛好等,從而尋找出最佳的教育方法。老師對每一個學生都應一視同仁,要善於發現每個學生的長處,看到他們的閃光點,尤其是那些某方面存在不足的學生,當他們有了進步,那怕是一點進步,都要及時給予表揚和肯定,幫他們樹立自信心,從而促使學生在良好的發展軌道上前進。

有人説,世界上最大的幸福就是有人愛我們。其實,愛如同空氣一般無時無刻不在環繞着我們,而我們卻似乎總是少一雙發現“愛”的眼睛。掩上書本,靜下心來,平日裏漠不關心的一幕又一幕便潮水般湧上心頭……媽媽這個世界上最最無私的愛着我的人,記憶中好總是在不停的煩我:“多穿件衣服,天冷了!”“多吃點菜,還有肉,看你這兩天都瘦了!”“記得打個電話!”……經常性的一句話要重複上好幾遍,不耐煩的語氣裏卻滿是對我的無限的愛!爸爸是個內心情感豐富,但卻不願外露的人。他從來也沒有對子女説過一個“愛”字,卻又無時無刻不以他那無慾無求的愛包圍着我們,一句鼓勵的話,一個支持的舉動,甚至是一個細微的讓你無法察覺的眼神……父愛無語、父愛無邊……我們的老師啊,及至自己也做了老師,我才能理解你們那一句句的嘮叨裏包含的無限期待,一次又一次的示範,一遍又一遍的講解,惟恐落下一個字,就怕少講一個題,你用自己那一道道歲月的刻痕和不時沙啞的噪音深深的震撼了我們!我的朋友們,雖然我們有的並不能時常見面,可我明白,在我高興時會有你們一起分享,在我面臨困難與無助時,你們更會毫不猶豫的伸出友誼之手……感謝上天,讓我擁有了你們,讓我知道這個世界上有那麼多人愛我,疼我,讓我知道我原本就是一個多麼幸福的人啊!

贈人玫瑰,手有餘香,當你能夠感受到別人的那份極為温暖的愛的時候,我相信你也一定不會吝惜付出你的愛的,對嗎?所以,我親愛的朋友們,勇敢的去付出你的愛,並收穫無數的即將回報給你的愛!

學習閲讀心得體會 篇3

澄邁縣永發中心幼兒園邢安曼書,是我們人類的好朋友,是我們獲取知識,伴隨我們一生的良師益友。幼兒園新《綱要》中明確指出要培養幼兒“喜歡看圖書”。我就從小班幼兒的繪本閲讀中,談談自己的一點體會。x年5月9日有幸在澄邁縣縣委禮堂傾聽瓊台幼兒園園長丁麗的專題講座,讓我感受到瓊台師範幼兒園從定題,開展幼兒早期閲讀的滴點,很受啟發,也想自己開展園內的幼兒早期閲讀活動,借鑑他們的經驗,自己對幼兒早期閲讀的積累説一説自己的心得。

一、如何讓選擇符合小班幼兒年齡特點的圖書

1、選擇的繪本要色彩鮮豔。繪本是一種獨立的圖書形式,文字與圖畫共同承擔着講故事的重要責任,圖畫不再僅僅起輔助和詮釋文字的作用,圖畫、文字之間是一種平衡的關係,相互襯托,才能營造出整個繪本的完美感覺,所以繪本特別注重文字與圖畫的內在關係。當然,也有一些相當著名的繪本只有圖畫,而完全沒有文字。而對於小班幼兒來説,他們對於色彩的直接視覺衝擊大於文字的影響,如:《小蛇散步》、《好吃的葡萄》。

2、繪本的動物和人物形象要可愛、內容短小有趣。如《鼠小弟的小背心》、《鱷魚怕怕牙醫怕怕》、《尿牀了》等。

3、繪本的選擇要貼近生活的故事內容、情節變化起伏,最好有重複的情節。有重複的語言,適合兒童在發現、模仿的基礎上深入閲讀。有懸念和猜想,兒童可以主動探索和想象。如《好餓的小蛇》、《香香的被子》、《熊媽媽笑了》、《小兔乖乖》、《好朋友》《小黃和小籃》等。

二、培養幼兒繪本閲讀的的興趣。

1、首先,小班的幼兒注意力集中時間較短,如何抓住孩子的興趣是第一步。優秀的繪本能給幼兒提供無限的想象空間,而包含了幼兒豐富想象的繪本更是拓展了原有作品的內涵,使其變得更加豐滿。小班幼兒面對新奇的世界,好奇的天性促使他們樂於去探索,這時候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如果開發出來,那學習效果可以説是事半功倍。因此,在培養他們閲讀的興趣要注意運用各種方法抓住他們的注意力,吸引他們。例如,開學後班裏有些幼兒的情緒還沒有穩定下來,哭鬧不止,為了緩解他們的焦慮、不適應,我連忙選擇了一些適合小班年齡孩子聽的繪本故事,如《小玻上幼兒園》,並運用手指偶、布袋偶、動物毛絨玩具,邊講邊演示繪本故事裏的不同角色的語氣、表情、心情,儘可能給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幼兒果然被深深吸引,漸漸停止了哭鬧。所以給孩子講故事需要老師用豐富誇張的肢體語言、面部表情來引起他們傾聽的興趣。

三、幼兒繪本閲讀中行為習慣的培養。

培根曾説過:“習慣是人生的主宰”。確實,良好的習慣不僅能讓孩子懂得閲讀,懂得關注書中的細節描寫、人物情感、故事內容,更能使閲讀伴隨他的終生,在閲讀中獲得最大、最多、最好的發展。對於小班的幼兒來説,當他們對書產生了興趣之後最迫切的事就是在教師的引導下逐漸養成良好的閲讀習慣。小班幼兒良好的閲讀習慣有:愛護圖書;會整理圖書,看完後會把書放回原處;認真看書,一頁一頁地從封面開始看;初步學會傾聽,能認真聽別人講故事、讀書。

1、小班幼兒是以成人的言行為參照物,而白天陪伴他們共同生活的教師的一言一行對他們的影響很大。首先讓幼兒觀察老師逐頁有序的閲讀大圖書,幼兒模仿老師的行為,學習翻閲小圖書。翻閲時,在幼兒的大拇指和食指上點上紅點子,知道要用這兩個手指翻書。接着嘗試能跟着老師的指令翻閲圖書。有時候,當我們發現有些幼兒把書卷了起來,就馬上説:“你這樣,小書要疼的。”在擬人化的語氣下,孩子善良的天性得到發揮,他們就會自覺約束自己的行為。在小班的繪本閲讀的實踐中,我發現,孩子存在許多行為問題。有一次,我們發現一個孩子開心地翻看着一本新書,把書拿反了卻不自知,我發現之後指導他認識書的封面,知道了看書時封面要朝上,這個孩子以後還會做小老師指導別的孩子別拿反書。在觀察中他們也發現並瞭解了每本書的封面上都有幾個大字,那是書的名字。為了引導孩子將不同的書整齊擺放,我們給書拍了照片貼在相應的位置做標記,孩子們知道了每種書都有自己的家,看完書的時候要讓書放回去,在之後的一段時間裏,他們在放書的時候就特別留意標記,自然就將書放得整齊了。在閲讀區活動過程中,要時刻關注每一個孩子看書時的狀態,當發現有孩子出現不良行為時要及時指出,並提醒他們正確的做法。有時也可以激發幼兒互相監督,讓一起看書的朋友相互督促,共同進步。

2、孩子閲讀習慣的養成不是一天兩天可以形成的,或者可以説,閲讀習慣是對孩子的終身發展有益處的培養,因此,習慣的培養也是長期的,持之以恆的。

四、創設良好的閲讀環境,並引導幼兒運用多種方法和繪本形成互動。

蘇霍姆林斯基説過:“在學校走廊的牆壁上,在教室裏,在活動室裏,學生看到的一切,對於他精神面貌的形成具有重要意義。這裏的任何東西都不應當是隨便安排的。學生周圍的環境應當對他有所誘導,有所啟示。”因此創設適合幼兒閲讀的環境、氛圍是極其重要的,在我班的閲讀區放上毯子、沙發,便於他們他們舒適地坐下看書。在四周還有繪畫製作的圖示,提醒大家閲讀區應該遵守的常規,營造出安靜的閲讀氛圍。這樣的一種環境氛圍,隱性地、温馨地提醒每一個來閲讀區的孩子進行閲讀活動時要養成的好習慣,更加專心於閲讀活動。在創設教室環境的過程中,豐富班級閲讀區的圖書也是主要的方面。教師應該運用多種方法,例如一起裝飾閲讀區的牆飾,製作閲讀習慣的圖示卡等活動,讓幼兒從小認識到自己是班集體的主人,讓他們自動自發地願意豐富閲讀區的圖書,這樣的過程也是從另一個角度激發了幼兒的閲讀興趣。我們班每月都會讓孩子們帶一些書和小朋友們分享。並讓他們知道書更多了,這樣大家就能看到各種各樣好看的書了,他們和同伴交換看書,懂得了分享的快樂。

早期閲讀是終身學習的基礎,作為教師,我們如何從小班開始引導、培養幼兒繪本閲讀,是今後我們要始終關注、研究的主題。

學習閲讀心得體會 篇4

假期裏,我讀了《窗邊的小豆豆》一書,不禁為小林宗作校長那無痕的教育藝術和真正關注孩子的愛心所深深折服和感動。

小林校長創建的學校——巴學園是一所令人嚮往的學校:教室是用電車做成的,教室的座位可以根據當天的心情和方便自由選擇,上課時可以從自己喜歡的那門功課學起,如果大家學習很努力,上午便把一天的學習計劃都完成了的話,下午便可以去散步,散步時,老師便相機教授理科,歷史,生物等知識,還可以去露營,去野炊,去温泉旅行——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在與大自然親密接觸,融洽相處中,孩子們像小鳥一樣快樂地學習着,成長着——巴學園真是孩子們學習的寶庫,成長的樂園!

是的,巴學園的確是一所獨具特色的學校,而它的每一個與眾不同之處無不滲透着小林校長的良苦用心,凝聚着他對學生真摯的關愛。正是這種對孩子的真正關心,才使他能夠時時、事事、處處站在孩子的角度,從孩子的需要出發,想孩子所想,做孩子樂做,這正是他教育成功的祕訣。是愛,創造了奇蹟!

愛是什麼?愛是耐心與尊重。為了訓練孩子們的表達能力,小林宗作校長專門設計了午飯時説話的節目,他認為“孩子們在別人面前清楚、自由、毫不羞澀的表達出自己的想法,是絕對必要的。”其中一個男孩無論如何也“不想説”,因為“我沒有什麼可説的。”通常,我們遇到這樣的情況可能就讓學生坐下了,但是小林宗作校長沒有這樣簡單地行事,而是一步一步地引導,從“哎”到“起牀了”到“刷牙了”到“到學校來了”。小男孩一點一點地找到了要説的話,並且獲得了師生熱烈的掌聲。我相信,這掌聲會使他終生難忘。這期間一點點樹立起來的自信,也會使他終生受益的。

在我們的生活和工作中,如果我們也能像小林宗作校長那樣,多一份耐心,少一點呵斥;多一點尊重,少一點輕視;多一些循循善誘,少一些粗暴專橫,我們的孩子是不是會發展得更好?

在我所教的班級中,有一個男生起來回答問題時,總是要顛來倒去地重複好幾遍,而且頻率很快,幾乎一眨眼的功夫他能重複兩三遍。比如説背詩吧,記得有一次,我檢查他背《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前邊兩句背得還可以,第三句便開始重複,“氣蒸雲夢澤,氣蒸雲夢澤,波撼波撼波撼……”每當此時,學生便忍不住鬨堂大笑,“哎呀,這都念的什麼經呀,煩死了!”“拜託x大人,您就別結了,俺都暈了。”更有甚者,竟低聲吹起了口哨。那個男生面紅耳赤,重複的頻率更快了。每當這時候,我都會嚴肅地要求學生保持安靜,耐心地聽他把話説完。“我們要給他時間!”“每個人都是有自尊的,不是嗎?”往往這個學生回答完一個問題後,臉上總是汗涔涔的,但同時也浮現出一絲笑容,如釋重負般。慢慢地,該生説話重複的毛病漸漸改掉了,而語文成績也越來越好。我想,這正是我們的耐心和尊重給他的鼓勵吧。誠然,課堂時間是寶貴的,該生回答問題確實費時較多,但是如果我沒有足夠的耐心,給他充足的時間讓他把話説完,而是無情地把話打斷,讓他在一片鬨笑聲中坐下,試想,他會怎麼樣呢?

愛是什麼?愛是信任和鼓勵。在書中,小林校長一有機會就對小豆豆説“你真是一個好孩子,”對高橋一直説的是“你絕對能做到!”正因如此,在別人眼裏“怪怪”的小豆豆內心也懷有了“我是一個好孩子”的自信,每天心情都是好的。慢慢地,變成了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孩子,最後成了著名的電視節目主持人和社會活動家。而身有殘疾的高橋君後來則成了某公司的要員。

我所教的`班級中,有一個女孩,長得很靚麗,忽閃着一對黑葡萄似的眼睛,透着一股聰明伶俐勁。這個女孩七年級時學習還不錯,可是到了八年級,不知為什麼,忽然好像換了個人似的,每天只忙着梳粧打扮,不愛讀書學習了,還經常在課堂上打瞌睡。作為班主任,我多次找她談話,女孩理直氣壯:“我就是不願意學習了”。“學不進去了”。“學好了有什麼用”。“能考上好大學嗎?”“考上好大學能找到好工作嗎?”雖然我講了好多道理,舉了很多事例,但是人家一點也不為所動。有時候嘴上答應得好好的,但課堂上照常心不在焉。唉,人呀,失去了目標和動力,怎麼能夠奮發進取呢?但我還是不甘心放棄,苦苦思索怎樣才能幫助她。

偶然的,我聽到她在教室裏唱歌,唱得還挺不錯。我決定抓住這個機會。我衝她豎起大拇指説:“哎呀,小彤,你唱得真好呀!”“是嗎?老師?你聽到了?好聽?”她臉上立刻露出了驚喜的神情。“好聽,好聽極了,都快趕上阿蘭了。”“謝謝老師!我就是喜歡唱歌。”

我的眼睛一亮,“那你可以學個音樂呀!學點藝術很不錯的。”“我這樣還能考上高中嗎?”她的眼睛裏閃過一絲疑慮。“沒問題!依你的素質和能力,考個三中音樂班還不是小菜一碟?”“真的嗎?老師,你真的這麼認為?”她的眼睛亮晶晶的,一眨不眨地看着我。“嗯。”我用力點了點頭。她的臉頓時笑成了一朵菊花。

那節課我們學習杜甫的長詩《石壕吏》,沒想到她竟然很快背過了,而且默寫時只錯了幾個字,看着這樣的成績,怎能不令人欣慰?更令人欣慰的是,她上課時的那種狀態,背書時的那種神態,那麼投入,那麼專注,一顆心完全沉浸在書本里了。而這不正是我們老師最希望看到的情形?

我心裏欣喜:“小彤,你終於回來了。”我和她約定,“小彤,希望能再看到從前的你!”“一言為定!”她爽朗地説道,並向我揚起了小手。聽着她銀鈴般的笑聲,心中蕩起的是隻有教師才能體驗到的幸福。

是的,教師對學生的信任和鼓勵是學生揚起風帆前進的動力!

愛是什麼?愛是寬容和理解。在掏糞事件中,我們看到了小林校長對孩子的寬容。小豆豆為了一個掉在糞池裏的心愛的錢包,居然連課也不上,而是奮不顧身地在廁所掏口舀糞,舀出來的東西在地上堆得像小山一樣高。當我們看到這種情形,瞭解到事情的原委,我們會怎麼做?怎麼處理小豆豆?是不是會罰她的站?甚至讓她寫檢查?而小林校長只是“稍微把臉湊近了小豆豆的面孔,像好朋友似的説:‘弄完以後,要把這些全都放回去。’”然後就走開了。既沒有發火,也沒有訓斥。而這樣處理的結果是:小豆豆不但把那座小山完全放回了原處,而且從此改掉了她之前一上完廁所就往下看的壞毛病!神奇吧?而這,其實正是先生獲得成功的原因:他總是懷揣着愛,總是站在孩子的角度,以一個孩子的視角來看問題。所以,他總能很好的理解孩子的心理,因為他走進了孩子的心靈。

這就是教育!你看不到一點教育的痕跡,但的確收到了“潤物細無聲”的效果!這是愛創造的奇蹟!

願我們的心中多一些這樣的真愛吧!多一些這樣的寬容吧!蹲下身來,彎下腰來,在與孩子平等的對視中,傾聽他們的心聲。

但願我們更多的孩子能夠接受這樣的愛的教育!

學習閲讀心得體會 篇5

説來慚愧,從參加工作至今已整整二十個年頭了,讀的教育專著少之又少,而且讀書也是為了應付考試。自從進入第二實驗國中,真切地感受到自己教育知識的匱乏和教育手段的單一,於是有了讀書的衝動,李鎮西的《教育是心靈的藝術》便第一次走進了我的視野。

這本書是李鎮西早期的教育隨筆選,書中的大多數文章是八、九十年代的作品,雖然年代較長,但李老師當時的思考和做法,至今還有意義,對我們大多數老師仍有很大的啟發意義,並且每一篇文章的後面又加上了“整理附記”,實際上是作者對當時問題的重新審視,也開闊了讀者的眼界。

這本書分四輯:第一輯《情寄教育》主要談了自己追隨教育大家,用永久的'童心做教育,用愛心和學生溝通。第二輯《若有所思》主要對我國當時的德育和班主任工作進行認真地分析與反思,二十年後,李老師思考的問題似乎還末解決。第三輯《“素質”漫談》李老師認為素質教育是一個無奈的概念,現在看來的確如此。第四輯《心靈寫詩》李老師強調要多從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引導學生自我教育,發現身邊的美,培養胸襟開闊的愛國者。

讀名家的書,首先感動的是李老師的童心。從工作開始到現在有三十多年了,竟然沒有丟掉童心,當了校長還可以和孩子一起玩,這真是難得啊!正是因為對教育的熱愛,才讓他樂此不疲。

其次,李老師的勤奮讓人佩服。李老師在畢業之初就讀了大量的教育書籍,特別是蘇霍姆林斯基和陶行知的書。多讀書才能使人快速進步,讀書也能引起人的思考,所以李老師進步很快。

第三,李老師還是一個豁達的人。李老師不計較個人得失,一心做自己想做的教育事業,並提出了“幸福比優秀更重要”的觀點。我非常認同這一點,人只有自我感覺幸福才最幸福。

對於李老師的教育理念,我十分認同,特別是他提出的“最好的教育是自我的教育”的觀點,這也是我一直在思考和嘗試的內容。李老師教給了我很多的方法和思路,我想,下一步自己的努力方向已經明確了。

當然,李老師是一個勤學、善思的人,當時的所思、所感,離頂級的教育大家還是有差距的,但他的經驗足夠我學習和借鑑的了。正像他自己説的,這麼大的中國沒有出一個舉世聞名的教育大家是一件憾事。經過近二十年的成長,李老師的眼界又開闊了不少,已經成為我國教育界的領軍人物。有機會一定要讀一讀他近期的作品,相信一定會給我們帶來醍醐灌頂的感覺。

學習閲讀心得體會 篇6

假中,我有幸讀到了由我國教育史學者趙祥麟、王承緒編譯的《杜威教育名篇》,感觸特別深刻,我自大學時代在教育學課程中就學習過杜威的《民主主義與教育》,現在再來系統地讀有關杜威理論的書籍,既有理論昇華,又有實踐體會,真正感受到實用主義教育的價值,感受到大師帶來的深刻教育影響。

《杜威教育名篇》一書,詳細地介紹了杜威生平,系統地闡述了他的主要教育理論,可以高效率地瞭解杜威教育思想體系,讓我受益匪淺。

杜威是美國哲學家、教育家,是現代西方教育史上最有影響的代表人物,是實用主義教育思想的創始者。他1859年生於美國阜蒙特州柏靈頓市,大學畢業後曾在中學和鄉村國小教過書,1882年入新建的霍布金大學研究哲學,獲得哲學博士學位,在明尼蘇達大學和密執安大學講授哲學,杜威從事教育活動和著作,主要是1894年到芝加哥大學擔任哲學、心理學、教育學系主任以後開始的。他提出“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的口號。其教育理論強調個人的發展、對外界事物的理解以及通過實驗獲得知識,影響很大。杜威曾經到世界許多地方演講,宣揚他的想法,他曾經到過中國、印度訪問,因此他的思想也影響着美國以外的地區,他的實用主義教育思想的代表著作《民主主義與教育》內容全面,條理清晰,結構合理,融科學性、系統性、理論性及學術性為一體,至今仍供教育工作者參閲。

《杜威教育名篇》包括了杜威的24本主要論著,又有一些重要文章,讀此教育佳作後,我感觸頗深、受益匪淺,對我有很大的觸動,支撐我更好地投入到教育工作中,其中有幾點更能觸動我的心靈,沁人心扉,在此共分享亦共勉:

一、教育是生活所必需

生活由傳遞而更新,因此教育就是社會生活延續的工具。從古至今,由野蠻部落到近代城市都是一個團體,團體的每一個成員都會經歷由小到大、由弱變強的成長,最終都會走向死亡,但是這個團體卻要一直延續下去,否則就不會有今天的當代社會,然而這個團體的成員如何成長,如何在社會中立足,如何延續文明,靠的就是言傳身教的教育,社會也通過傳達、傳遞而繼續生存,因此教育是生活所必需。

幼兒學習走路除了遺傳因素外,還有就是模仿成人的因素,其實這一過程就是一種教育的過程,他由爬行到直立行走就是人類的生活方式,而人的整個生活過程就是教育的過程,因此“從教育產生之日起,人受教育不是為了別的,而是為了生活。沒有人及人的生活,教育又從何談起。”

當然生活中的很多教育可能是一些非正式的教育,於是就從廣義的教育中分出正式教育的概念,那就是直接的'教導或學校教育,通過讓兒童掌握書籍和知識的符號,為他們開闢了一條獲得經驗的道路,這種正式的教育才能把複雜社會的全部資源和成就傳遞下去,自然成為了社會生活延續的橋樑。

二、教育即生長

生活就是發展,而不斷髮展,不斷生長,就是生活。生長的首要條件使未成熟狀態,由未成熟狀態發展或成長為成熟狀態,這種轉變或生長就是依靠教育,而習慣是生長的表現,這些習慣含有執行的技能、明確的興趣以及特定的觀察與思維的對象。杜威認為學校教育的目的在於通過組織保證繼續生長的各種力量,以保證教育得以繼續進行,從而使人們樂於從生活本身學習,並樂於把生活條件造成一種境界,使人人在生活過程中學習,也就是生活就是生長。

學生進入到學校,養成各種習慣,不僅僅是學習方面的,應該也有生活方面的,通過教師的言傳身教,通過學校生活提煉內化為自己的習慣,這就是一種生長的表現,這一過程就是教育,因為生活就是生長,所以一個人在一個階段的生活,內容同樣豐富,地位同樣重要,因此,教育就是不問年齡大小,提供保證生長或充分生活條件的事業,尤其是對於兒童和青少年,這一點至關重要。

三、教育即改造

杜威説過“生長的理想歸結為這樣的觀點,即教育是經驗的繼續不斷的改組或改造。教育始終有一個當前的目的,只要一個活動具有教育作用,它就達到這個目的,即直接轉變經驗的性質,嬰兒期、青年期、成人生活,他們的教育作用處於相同的水平,就是説。在經驗的任何一個階段,真正學到的東西,都能構成這個經驗的價值,也就是説,任何一個階段的生活的主要任務,就是使生活過得有助於豐富生活自身可以感覺到的意義。”這樣我們就得到一個教育的專門定義:教育就是經驗的改造或改組,這種改造或改組,既能增加經驗的意義,又能提高後來經驗進程的能力。

書中提到的兒童伸手碰火光燙痛後會把某一觸覺和某一視覺活動(或者某一視覺活動和某一觸覺活動)聯繫起來,從此知道火光意味着燙和痛,説明了改造在教育中的本質意義,也是經驗意義的增長,這與狹義方面上的罪犯進行監獄勞動改造是有區別的,真正的教育是廣義的,改造也是廣義的,泛指一切改造或改組,是一種發展的表現,是通過各種活動獲得有益的結果,避免不良的結果的一種預先準備,可以設想某些結果,而且這種經驗的改造既可能是個人的,又可能是社會的。

通過閲讀大師背影書《杜威教育名篇》,使我更加系統地瞭解了杜威教育理論,更加清晰地感受到大師的教育理念,更加明確了自己的教育目的和責任,為我以後的教育之路指明瞭前進的方向,那就是要做有實用價值的教育。

學習閲讀心得體會 篇7

“我們給孩子提供什麼樣的愛,孩子就以適應這種愛的方式成長。”——武志紅老師所著《為何家會傷人》中的這句話深深震撼了我。

當今的家庭中,孩子是中心,是一切。家長想盡辦法滿足孩子的外在需要,可對孩子的內心需要卻置若罔聞,這不是真愛,是溺愛!從現象上來看,溺愛的父母是通過犧牲自己來滿足孩子的需要。但實際上,溺愛源自父母的自戀,溺愛的父母無視孩子真實的成長需要,而是將孩子當作自己的另一個我,給予過度滿足。可以説,無限制的給予孩子,其實是在無限制的給予自己。

溺愛等於過度的阻礙,往往會出現父母不希望的結果!最著名的溺愛例子是楊麗娟事件,但楊麗娟的行為也並不是最瘋狂的。最瘋狂的故事可以在新浪網的社會新聞中屢屢看到,而且常是一個模式:溺愛中長大的孩子成了不孝子,常常向父母索取,如果不答應就拳腳相向,最後不是他將父母打死,就是他被父母或親人打死。網上曾流傳過一組圖片:一個男孩要媽媽買一個玩具,媽媽不答應,於是男孩一把揪住媽媽的頭髮,這時一個二十來歲的女孩過來解圍,被他呵斥“你滾”。之後他的反應更加激烈,還掐住了媽媽的喉嚨,最後媽媽被迫給她買了玩具。最寵愛的孩子反而與父母成為生死敵人,這種故事強烈的刺激了很多人的神經,於是這種孩子長被譴責為“狼心狗肺”,可家長是否也需要反思一下這種現象背後的原因呢?不是家長的錯嗎?父母對孩子過度溺愛,總是幫孩子完成對他來説看似困難的事,這其實意味着,父母破壞了孩子的`成長過程,使他在頭腦中形成一個邏輯——他能否實現一件事取決於大人是否幫他。所以上文中的“不孝子”現象就出現了。

長期以來,我們一直美化溺愛的傾向,認為溺愛就是過度的愛。其實真愛不存在“過度”的説法。如果是真愛,那麼父母不管給孩子多少,孩子都不會出問題,真愛越多,孩子的成長就越健康。

看到孩子的真實存在,發現孩子的真實需要,並幫孩子實現他的需要,這是真愛。

當一個蹣跚學步的孩子想去拿十米以外的球時,父母陪伴着、守護着孩子,看着他獨立完成這個任務,並且在他遇到危險的時候化解他的真實危險,這是真愛!

當孩子明確地對你説:“我來—我來--”的時候,耐心的滿足孩子的這種願望,之後收拾孩子留下的混亂局面,這是真愛!

當孩子反常時,不自以為是的指責他,而是關注到反常行為背後孩子內心的真實需要,這是真愛!

孩子是天使,父母不是上帝,只是天使的守護者!請給孩子以真愛,讓他們健康成長。

學習閲讀心得體會 篇8

今天下午,我們又一次滿懷期待的隨老師進入了學校圖書館,準備上一節閲讀課。圖書館是知識的海洋,我們可以漫遊在這個具有無窮智慧的世界裏,探索知識的奧祕。

圖書館裏一片寂靜,我在桌上隨意拿起一本書,便津津有味地沉浸在了書中。

書中有這樣一則故事:一個乞丐來到了一位財主婆家裏,想討一口水喝,但財主婆卻把他趕出了門。財主婆家裏有一個女傭,長得很醜,但內心善良,她見到財主婆這般無情,非常氣憤。於是她把自己飯裏的一個飯糰取了出來,又準備了一杯牛奶,給那個乞丐送了去。乞丐十分感謝她,就送給女傭一塊手帕。第二天早晨,女傭用那塊手帕洗過臉後,來給財主婆送早餐,財主婆見到女傭變的這麼漂亮,驚呆了,而女傭以為是自己臉上有贓物,於是又用手帕擦了一下臉,她變的更漂亮了。財主婆見狀,立馬叫齊了家中所有的僕人去找回那個乞丐,僕人們在街上見到乞丐就往家拉,財主婆以非常好的態度招待他們,然後見一個乞丐手裏拿着塊手帕,就搶過來,往臉上一擦,結果她變成了一頭驢……

好人有好報,惡人終究會有惡報,我們應該有一顆善良的心,而不是像財主婆那樣。

不知不覺中,一節生動有趣的閲讀課接近了衞生。這節課裏,我收穫了許多,並且真正體會到了讀書的樂趣。

學習閲讀心得體會 篇9

我是班上的閲讀之星,愛看許許多多讀書如:楊紅櫻阿姨寫的《笑貓日記》,《淘氣包馬小跳》,《女生日記》等。鄭淵潔寫的《皮皮魯總動員》。下面講講我的讀書之旅吧。

我讀了一篇文章是:《穿衣服的醜狗狗》讀了這篇文章,我知道了這篇文章的主要人物是:馬小跳,安琪兒,醜狗狗的主人麥冬娜,醜狗狗。

這篇文章的基本內容是:有一隻醜狗狗患了眼病,被主人拋棄,它非常想回家。

我的感受是:小狗狗挺可憐的,馬小跳雖然是個小孩兒,很調皮,但也情深意重,愛護小動物。

我積累的詞語有:鬧哄哄不停地去走街串巷緊追不捨乖巧的小狗狗,鐵石心腸的女人一眨一眨傷心的咽哽温順的伏在低聲的嗚咽,我用積累的詞語造句:“好心人”帶着醜狗狗,走街串巷的尋找它那鐵石心腸的主人,可是它的主人還是蹤影全無。

課本閲讀:《醜小鴨》讀了這篇文章,我知道了這篇文章的主要人物有:醜小鴨。

這篇文章的基本內容是:一隻母鴨生了蛋,其中一隻小鴨特別的醜,但它最後成為了一隻漂亮的白天鵝。

我積累的詞語有:又醜又大美麗潔白垂頭喪氣難為情等待低下,堅持金黃游來游去五顏六色,我用積累的詞語造句:我的家鄉是一個美麗的家鄉,有清澈見底的小河,小河裏有游來游去的小魚小蝦,道路兩旁還有五顏六色的鮮花。

愛讀書、讀好書、好讀書、書是我的最愛。書,I LOVE YOU!

學習閲讀心得體會 篇10

我喜歡閲讀清晨的白霧,它在太陽出來的瞬間,迅速變得晶瑩光亮,而後漸漸消散。那一瞬間是我之最愛,因為就在披上陽光的瞬間,白霧的生命便得到了昇華……

我喜歡閲讀昏暗的天邊掛着的朝霞,它也只是在太陽露出笑臉前的瞬間披上了七彩,使自己變得富有活力與情感……

我喜歡閲讀雨後天上的彩虹,在那令人心有餘悸的風雨中極其漫長地等待着,它在中天的一現,宛如西施的回眸一笑,雖然很快消失,卻留給人無盡的遐思……

我喜歡閲讀流星,喜歡閲讀它在蒼茫的夜空中忽然劃過的瞬間。它留下一條光亮而美麗的弧線在天際,同時也留下一條明亮而多彩的弧線在人們的腦海中……

我也喜歡閲讀轉瞬即逝的朝露,變幻不定的浮雲,匆匆繁榮過的草木,潺潺流淌過的清泉小溪,還有海浪洶湧時的風暴……

我更希望閲讀人生,閲讀人生中如曇花一現般的光輝瞬間……

我喜歡閲讀孔子給六歲孩童讓路的瞬間,它讓我讀懂了偉人偉大之所在……

我喜歡閲讀秦王李世民説:“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瞬間,我從中感悟到了帝王之豪氣、帝王之遠見卓識……

我喜歡閲讀慷慨激昂的交響曲在貝多芬靈感的火花中撞擊的瞬間,那是一股無法用言語形容的急速翻飛、升騰的雲浪,是一種狂熱乃至瘋狂的熱戀……

深邃的星空因流星的飛逝更顯生機,浩瀚的大海因浪花的翻騰更顯活力,美麗的曇花因瞬間的綻放更顯美麗。這些短暫的點綴使得生命的歷程更顯得彌足珍貴。我喜歡閲讀,尤其是這些生命中短暫的、輝煌的瞬間。

學習閲讀心得體會 篇11

生命是對於每個人不同的歷史。它不是一張白紙,你想塗什麼顏色就可以是什麼顏色;它不是一塊橡皮泥,你想捏成什麼形狀就可以是什麼形狀;它不是一塊綢緞,任你隨心所欲地裁剪來裝飾自己;它不是一把吉他,任你舞動手指在弦上彈出你愛聽的曲子。它很短,很短,一生的經歷只是彈指一揮間,但它又是長路漫漫,幾秒鐘或者一個瞬間都能讓你改變命運。

面對它,我沉默了。這是什麼是爭吵的妥協是抉擇中的迷茫是深夜中的冷靜我不知道,可能誰也不會了解。我喜歡音樂,它的旋律會帶領我整個思想。永遠沉浸在這裏,沉浸在這個沒有“硝煙”的氛圍中,但生命不允許,不允許這種妥協的安穩。

總是羨慕別人的生活,經歷,如被圍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裏的人想逃出來。每天在人潮湧動的城市裏穿梭,是時間的長鞭不停地抽打着我們:工作學習。麻木的人們也不再計較得失。為了學業或是金錢,榮譽,帶着不同的面具,肩並肩地在城市裏徘徊。難道不曾感動過嗎我只是生活在一個平凡的城市裏的一個平凡的學生,只是兩點一線的生活,但我慶幸的是,我找到了自己的兩極——寫作生活和音樂世界,學會了帶着細節去描繪。雖算不上睿智,但我偏愛散文與隨筆,跟着作者的心一道放浪形骸。

美好,是回憶的印象,但回憶僅僅只是回憶。縱然它再華美也只是逝去的風沙,難覺蹤跡。回憶沒有任何力量,往前看,可能會有更美的跡象。文字的世界,任人埋怨,沉默的淚水也不再幹澀。

不要讓陰鬱遮蓋現實,我沉默,但決不妥協。

學習閲讀心得體會 篇12

讀饒傑騰《真語文就是語文》這篇文章時,一下子被文題所吸引。因為前些時間,讀到一些關於真語文的文章,一直在語文教學崗位上,一直喜愛着語文課堂,一干就是二十多年。想看看不同的人對語文的理解,於是,認真讀完了此文,感覺受益匪淺。

作者認為真語文需要語文教師的真功夫。什麼是真語文真功夫?聽、説、讀、寫的功夫就是語文的功夫,如果可以這樣表述的話,那麼作為語文老師,我們在這樣的四項語文技能中,真的下了多少自己的功夫呢?單就後兩項的讀寫,一個語文教師自己實踐了多少。回看我們身邊一線的語文老師,他們把自己大量的時間用在了批閲學生作業上,用在自己日常繁多的教學事務上,真正能夠靜下心來讀書的,確實很少。至於寫的方面,一個語文教師一學期下來,可能沒有寫過一篇自己的文章,那些參加功利比賽的論文除外。真做,是從自我開始;真做是從現在開始;真做,是從讀寫開始。我國的學者魏書生也説的這樣的`話:少埋怨環境,多改變自己。這是一種思維,更值得語文教師思考。怎樣更好地生活?怎樣更好地豐盈自己的精神世界?怎樣讓自己的語文課堂鮮活靈動?我們別無選擇:語文老師需要真行動,需要聽説讀寫的真功夫。這可能是從“源頭”做起功夫。功夫不是一天兩天,而是長期一貫的習得。

真語文需要學生的真閲讀。説到閲讀,只要稍微內行的人,都知道它對一個學生語文水平提高的必要性、重要性。現在的學生真正在讀嗎?學生課外閲讀,我們只是倡導而已,一直很難得到真正的落實。一是孩子沒有自己的書讀,除了課本和教輔以外,孩子的書包別無其他。二是孩子連自己的作業都難以應付,大多數監護孩子的不喜歡閲讀的家長更是無法指導孩子課外閲讀。我班的40個孩子大多數父母都是打工一族,很多還是外地來膠州的打工者。本身文化層次不高,對學生的學習不是很用心,更別説讀書了。讓老師常掛在嘴邊的話一再落空。三是大量的作業壓的孩子沒有閲讀的時間。各科都在搶學生那有限的時間,課內作業都疲於應付,課外閲讀從何談起?這個問題需要我們全校教師尤其是校領導的高度重視才能解決。

真語文需要師生共振的真課堂。為什麼這樣説?我們靜下來看看語文課堂上的一些現實:一是課堂裏花裏胡哨的東西多,表面熱熱鬧鬧,實在沒有多少。老師“振動”的多,模仿的多,趕潮的多,標新立異的多。語文課越上越複雜,語文課越來越難教,這是事實。為什麼?語文課要學的要表現的東西多啊。其實大道至簡,大音希聲。越是簡單就是豐富。不要在語文教學中失去了語文的本真。

學習閲讀心得體會 篇13

我非常喜歡課外閲讀,因為它給我帶來了許多快樂。

我的課外書很多,如《一千零一夜》、《科學家的故事》等,但我覺得“寫給小讀者”這一套系列叢書給我帶來得快樂最大,其中《快樂精靈》這本書講了一個叫羅小卜的同學把快樂丟了,他經過千難萬險,終於找回了快樂。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快樂才是一個人最重要的。《美德花園》講了美德花園裏住的50位品德高尚的仙子的故事,它告訴我們要做一個品德高尚的人。《夢想風暴》講了夢想女神點石成金的法寶,只要擁有這些法寶,你所有的夢想都會實現。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怎樣給理想插上翅膀,成為一個夢想成真的人。《比糖果都甜蜜》這本書講了二十九個棒棒糖的神奇魔法,讓我們知道了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能夠比糖果都甜蜜,教會我們如何與他人和諧相處。

這套書給我帶來了極大的快樂,使我享受書中生動有趣的故事情節的同時,教我如何做一個時常快樂的人、有遠大理想的人、品德高尚的人、被人喜愛的人。並且積累了許多好詞佳句。“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我想像這樣好的書讀多了,寫起作文來,還會犯愁嗎?唐代詩人杜甫小時候讀書,反覆朗讀品味,非把書讀熟讀透不可,後來才寫出那麼多優美的詩歌。我想如果我能像他一樣用心讀書,也一定會寫出許許多多的佳作,那才是最大的快樂。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xuexi/kzyex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