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學習心得體會 >

感動中國人物蘇炳添學習心得(精選20篇)

感動中國人物蘇炳添學習心得(精選20篇)

感動中國人物蘇炳添學習心得 篇1

奧運會,全稱為奧林匹克運動會,發源於兩千多年前的古希臘,因舉辦地在奧林匹亞而得名。各個國家在奧運會上,用運動交流各國文化,切磋體育技能,其目的是為了鼓勵人們不斷進行體育運動。

感動中國人物蘇炳添學習心得(精選20篇)

奧運會每四年一屆,原應在20__年舉辦的東京奧運會,因為疫情而姍姍來遲,直到前晚才與我們相見。開幕式上,當中國代表團出場時,那鮮紅的五星紅旗,那高達四百多人的運動健將,都無不令人熱血沸騰,為之自豪。

我國的“首金”是由楊倩奪得的。在我們的認識中,無論是考上大學,還是奧運得金,基本上可以武斷的説他有了一個較為成功的人生。而楊倩,這兩個都做到了。能夠在全世界脱穎而出,獲得奧運冠軍已實屬不易,同時又能兼顧起學業,在兩個方面上都有所成就,説明其掌握了一種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這也是我們要從中學習的。

第二枚金牌獲得時,全家人坐在電視機前加油喝彩。這場比賽一反我們的刻板印象,侯志慧舉起了二倍於自己的重量,超越所有選手,取得冠軍。

截止目前,中國已獲得五金、一銀、三銅,位列獎牌榜榜首。對於我們來説,這可能僅僅是一串令人為之驕傲的數字,但對於運動員們來説,卻是幾年的傷痛、汗水換來的結果,來之不易。馳騁在賽場上的他們,以拼搏激勵着我們:努力鍛鍊,超越自我。

參加奧運會的運動員們有一萬餘人。毋庸置疑,一大部分運動員們將無緣獎牌。即使是這樣,他們也是各個國家中鳳毛麟角般的存在,同樣付出了諸多的努力,值得我們去學習、去尊敬。

祝奧運健兒們在東京奧運會上勇創佳績!

感動中國人物蘇炳添學習心得 篇2

伴隨着聖火的熄滅,東京奧運會落下了帷幕。在17天時間裏,我們的中國健兒在賽場上頑強拼搏的身影,感動了一個又一箇中華兒女。

青年一代的蓬勃朝氣,推動時代前行的腳步。在賽場上,“90後”,“00後”展現着中國年輕一代的風采,“00後”小將楊倩,以沉穩的心態,為中國拿下首枚金牌。年僅14歲的全紅嬋,在跳水比賽中三跳滿分,以巨大優勢包攬該項目的金牌……一個又一個年輕的身影,書寫出一頁又一頁亮麗與輝煌。

你也許只看到運動員在領獎台上的光鮮亮麗,卻不瞭解成功背後的心酸。中國乒乓球選手馬龍獲得了男子單打冠軍。可是為了備戰奧運,馬龍強忍着傷痛,進行了膝蓋手術。遭遇了人生的低谷,他在比賽中屢次與冠軍失之交臂。作為一名32歲的老將,馬龍曾想過退役,但為了夢想,他努力堅持,永不放棄,刻苦訓練。功夫不負有心人,馬龍向自己交上了一份滿意的答卷。

在田徑賽場上,“亞洲飛人"蘇炳添創造了9秒83的成績。一個黃種人,與一羣黑種人在百米賽道上競爭,蘇炳添創造了新的記錄。32歲的蘇炳添,明白所有的定律都要靠自己打破,不是超過28歲就跑不動了,渴望在東京奧運會賽場上,再飛一次。從第一個站上世錦賽男子百米決賽跑道的中國人,到跑出9秒91的亞洲紀錄。蘇炳添用強大的意志去戰勝自己,戰勝過去的成績,戰勝年齡,用衝破極限的速度去迎接眼前的挑戰。從第一次跑進10秒,到跑進奧運決賽,蘇炳添一次次逆天改命,跑贏了時間。這是中國驕傲,也是亞洲榮耀。奔跑是一種狀態,更是一種風采。致敬中國速度,致敬每位創造歷史的英雄!”

一個個中華健兒拼搏的印記,一次次國歌在賽場上響起。我們都會為之驕傲與自豪。在人生的賽場上,我們每個人都要走出自己的風采,發揚奧運精神,以更團結的力量,以磅礴之力,燃起民族復興的火焰。

奮鬥的人生,無悔的青春!

感動中國人物蘇炳添學習心得 篇3

“每一次比賽,我們的目標都是升國旗,奏國歌。”

辛丑年半,東京奧運會的大幕拉開。短短几日內,捷報頻傳,國人歡呼吶喊。運動員們用汗水鋪就冠軍路,用拼搏攀上最頂峯,執信念築血肉、擊高牆!

從第一金到第三十二金,中國以昂揚的姿態闊步向前,打破一個又一個不可能,捍衞每一個得來不易的榮耀!“除卻君身三重雪,天下誰人配白衣。”楊倩一個沉穩的轉頭,瞄準靶心,瞬間擊落奧運首金;“桐花萬里丹山路,雛鳳清於老鳳聲。”陳芋汐、張家齊“複製”彼此,以曼妙身姿躍下十米跳台,摘下水中桂冠;“一棹逍遙天地中,浮沉煙浪自從容。”四人雙槳在水面穿梭從容,槳推船行,無謂浪打風吹,仗依默契信任,捍衞海上明珠;蘇炳添在百米賽道上大放異彩,以9秒83的成績打破亞洲紀錄……從一到三十二,一個個運動員拼盡全力,不問終點,全力以赴,擊下一塊塊金色的榮耀!

我們為賽場上奏響的國歌而揚起嘴角,也為遺憾退場的競技英雄全力吶喊。排球賽場上,朱婷手纏繃帶、腳裹固定板,用黑青的右手奮力擊球,可惜終無緣八強;肖若騰完美髮揮,卻無奈疊好收回國旗,帶着落寞大度地為對手鼓掌;孫煒扶着手腕,埋頭在地,有傷痛也有惋惜;乒乓球混雙不敵日本,劉詩雯哭着不斷道歉;蘆玉菲脱槓重重摔下,站起來第一句話:“我可以再翻嗎?”……奧運會的賽場上,每一位運動員都是奮力一搏。無論是初出茅廬的少年,還是身經百戰的老將,無論是獨自上場,還是團隊拼搏,他們身上都閃耀着永不言棄、為夢想堅持、為祖國拼搏的豪情與信念。拼搏過就無悔,無論賽場內外,總有一塊金牌叫“拼搏”。

每一次奪冠,都意味着中國的國旗在世界賽場上冉冉升起。熱烈的中國紅與光明的黃飄揚在東京上空,激昂的《義勇軍進行曲》迴盪在每一箇中國人心中。讓國歌在東京奏響,這是運動員們的追求,也是中國人民的驕傲!

在世界賽場上,中國運動員們奮力一搏。無論結果是勇奪桂冠還是遺憾落敗,他們都代表着十多億中國人民,展現出中國風采!運動健兒一展威風,世界賽場一現驚鴻!

感動中國人物蘇炳添學習心得 篇4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題記

如果説生命是一支常開不敗的花,那麼勇敢就是給予他力量傲然綻放的泥土,如果是生命是一曲經久未衰的歌,那麼勇敢就是藴涵其動人心絃的情感;如果説生命是一盞晝夜不滅的長明燈,那麼勇敢就是支持它盡情燃燈的燈油。

世界變化萬千,我們要學習和勇敢的面對它的過去、排行現在和未來,我們要懷着良心,舉着正義的火把,勇敢的面對一切,無懼任何挑戰。

只有手持良心的寶劍,勇敢的面對過去,才能在事實的考驗面前問心無愧,有一位日本老人用自己大半生的光陰不懈的的追問着日本侵華的罪行,他勇敢的態度,促進了他人格的昇華。浩浩青史,濃縮了幾百多年的歷史的希望,面對過去的我們要以良知的力量勇敢的戰勝它。

只有打開自已的潛能,才能勇敢的面對未來,才能無懼一切未知。一名年輕人在夜晚去拜訪一位知識人。他跌跌地走進了一片土地,來到了知識人的住處。第2天一早,知識人指前面那塊土地告訴他,那是一塊?若不小心,就可能喪命。年輕人大驚,不敢向前走一步。有些事在不清楚他到底有多難時,我們往往能夠做得更好,這或許就是人們常説的無知者無畏。面對未來,我麼要用無限的潛能挑戰他的未知。

只有凝結浩然正氣,勇敢面對現在,才能在未來淡然回首。在一個強大的集團,一張深不可測的網面前,劉珠威,一個如水般的人,毅然化身為正義的冰刀,堅持這場強弱懸殊的戰爭。有詞曰:“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他用自己的正氣,在歷史上留下一個永不褪色的名字。

泰格爾説過:“只有經歷地獄般的磨礪,才能練出創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過血的手指,才能彈出世間的絕唱。”去勇敢的面對一切吧,哪怕是沐浴風雨,哪怕是風雨兼程。

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

感動中國人物蘇炳添學習心得 篇5

今年的夏天特別熱,但還是熱不過蘇炳添,亞洲飛人、中國短跑男神……這些稱號讓蘇炳添成為微博、微信上的熱詞,成為頻頻刷爆朋友圈的當下紅人。這位僅僅有着1米72身高的大男孩,讓國人刮目相看的同時,更讓世界側目———黃種人的“極限速度”是怎麼突破的?全球短跑專家紛紛驚歎小個子跑出的“中國速度”。

當蘇炳添正被世界矚目時,他回到了家鄉———中山,見到久別的父母,他説,很想念家裏人,想好好陪一下父母,安安靜靜休息一下。沒有榮歸故里的張揚,有的只是對家人的牽掛,對未來體育事業的思索。這就是中山人,敢想敢思敢為天下先,這是中山先賢留下來的精神特質,它被中山人很好地繼承,而蘇炳添用自己特殊的方式在百米賽場上將這一精神特質表現得淋漓盡致,也正因為這種“敢為天下先”的精神讓蘇炳添一次次創造奇蹟。

蘇炳添説,一開始,他的短跑事業並不順利,而自己的進步源於起跑技術和前半程跑法的改變,即從以前先出右腳改為先出左腳,並且重點訓練了30米至50米,以及50米至70米兩段途中跑技術,兩項技術的改變讓他進步飛速……看起來,這裏面似乎沒有太多祕密,更多的是一種善於發現問題,不斷嘗試改變,甚至不斷創新的過程。我們看到的是9秒99,而我們看不到的是9秒99背後的汗水與淚水、煎熬與奮鬥,蘇炳添用成績證明亞洲人同樣能站在百米決賽的跑道上,用成績展示出“敢為人先、不斷超越、奮勇拼搏、為國爭光”心得體會範文的“蘇炳添精神”。

“添仔回來了!”家鄉人在朋友圈裏歡呼、祝福,平靜下來,作為蘇炳添的家鄉——中山需要這種“蘇炳添精神”,它帶給家鄉人驕傲的同時,帶來希望,激勵着中山各行各業砥礪前行。

中山,曾創造出可喜的成績,但成績代表着過去,如今的中山正處於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關鍵時期,有機遇同時面臨挑戰和壓力。如何破局,是否能從蘇炳添的身上看到些什麼,是否能像全球短跑專家研究蘇炳添一樣來研究學習些什麼,“主動適應和引領經濟新常態,加快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像蘇炳添那樣發現問題的同時敢於改變,敢於嘗試,敢於創新,從而推動中山新一____發展。

我們相信,香山先賢們留下的“敢為天下先”的精神特質,不僅僅在蘇炳添身上傳承,同時會在每一箇中山人的身上傳承,成功沒有祕密,成功靠的就是這種在蘇炳添身上完美呈現的“敢為人先、不斷超越、奮勇拼搏、為國爭光”精神。

我們希望這種精神不僅是帶來9秒99的____,朋友圈裏的雀躍,而是將這種精神傳承下去,凝心聚智,將中山推向最美的巔峯,讓生活在這裏的人們每一天都感受到9秒99被不斷刷新的愉悦!

感動中國人物蘇炳添學習心得 篇6

連日來,“支教奶奶”周秀芳遠赴湖南山區援建學校扶智扶貧的感人事蹟,深深感動了寧波市民,並激發了廣大市民奉獻愛心的熱情。在周秀芳發起漵浦縣紅花村希望國小眾籌項目後,眾多愛心人士慷慨解囊支持,5313名市民愛心接力,短短3天就集齊了50萬元建校款項,再次彰顯了寧波這座文明城市的博愛,書寫了一曲奉獻愛心的讚歌。

鄞州中河街道榮安和院幼兒園將義賣所得的2714.2元捐了出來;姜山幼兒園華泰星城分園將4062元義賣所得捐贈;象山石浦鎮中心幼兒園教師傅萃等愛心人士紛紛響應;一位身患癌症的60多歲的老人,在周秀芳的微信裏留言,她要捐贈5000元……市民的愛心接力,讓項目捐款數額不斷攀升。網友在朋友圈裏轉發支持:“與愛同行,一起為‘愛心搬運工’周奶奶圓一個助學夢”“在六一節來臨之際,為山區孩子送上一份大禮”。

本次愛心籌款目標金額為50萬元。到昨天(5月31日)下午5時,善款募集達到500314.14元,參與人數達到5313人。其中,單筆最大捐款金額來自存希公益基金,為16.8萬元。

“我們公益基金的幫助領域就是建希望國小、愛心結對和捐贈教學設備。自紅花村希望國小眾籌項目啟動以來,我們就一直在關注。我們看到了周秀芳老師對山區孩子的愛心,也看到寧波人對扶貧事業的熱情,我們很感動,覺得應該盡一分力。”存希公益基金負責人宋麗娜説。

“這是給孩子們最好的兒童節禮物,我比他們還要高興,我的心要飛起來了。”周秀芳激動地説。她第一時間發微信語音給紅花村黨支部書記向前:“告訴你一個好消息,50萬元的眾籌目標實現了,建主體大樓的錢夠了,告訴孩子們,告訴村民們,告訴那兩位80多歲的老教師,寧波好人幫我們圓夢啦!”

感動中國人物蘇炳添學習心得 篇7

彭士祿,1925年出生於廣東省汕尾市海豐縣,是革命先烈彭湃的次子。作為我國核動力領域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彭士祿主持了我國潛艇核動力裝置的論證、設計、裝備、試驗以及運行的全過程,參加指揮了我國第一代核潛艇的調試和試航工作。改革開放後,他負責我國第座百萬千瓦級核電站--大亞灣核電站的引進、總體設計和前期工作,組織自主設計建造秦山核電站二期,為我國核事業發展做出了開創性的貢獻。

他能從堆芯一直推算到螺旋槳”

我國第一艘核潛艇上有4.6萬個零部件,全部由我國自主研製3月22日,中國工程院院土、我國核潛艇第一任總設計師、核動力專家彭士祿在京逝世,享年96歲。生命的最後歲月裏,彭士祿的病房中始終掛着一頂海軍軍帽,帽子上繡着中國的核潛艇。幾個月前過生日那天,他的病房裏擺放的也是中國第一艘核潛艇的模型。核潛艇、核事業,是彭士祿一生的牽掛。

1970年12月26日,我國第一艘核潛艇“長征一號”被徐徐推向大海。艇上有4.6萬個零部件,全部由我國自主研製。至此,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擁有核潛艇的國家。

1962年2月,彭士祿開始主持潛艇核動力裝置的論證和主要設備的前期開發。核潛艇技術極為複雜,全艇設備、儀器儀表等多達2600多項,近5萬台件,電纜總長近百千米,管道總長30餘千米。作為核潛艇心臟的動力裝置,反應堆的研製更是難上加難。

當時中國在核潛艇建造方面所掌握的知識近乎為零,包括彭士祿在內的所有人,誰都沒見過真正的核潛艇到底長什麼樣。這種條件下怎麼開展工作?彭士祿説:“我們這批人有學化工的,有學電的、儀表的,我們大多數人不懂核,搞核潛艇全靠4個字-一-‘自教自學’。”

沒有資料、圖紙、設備,沒見過實物…彭士祿帶領科研人員用簡陋的計算工具計算了十幾萬個數據,建立起中國核動力裝置主要參數的計算方法,並最終確定了100多個參數。有時為了驗證一個參數,科研人員沒日沒夜地“三班倒”,用僅有的一台手搖計算機和幾把計算尺,連續算上好幾天。有的人手臂搖腫了,有的人手心磨起泡,仍然堅持搖下去,直到驗證準確為止。

彭士祿主持了核動力裝置的擴大初步設計和施工設計,攻克了諸多重大技術關鍵一一不到3年,就完成了潛艇核動力裝置的基本設計方案;僅用不到6年,我國建造的1:1第一代核潛艇陸上模式堆成功實現滿功率運行。

他能從堆芯一直推算到螺旋槳!”如今,82歲的熱功專家黃士鑑回憶起與彭士祿共事的經歷,做出這樣的評價。那時的彭士祿説過這樣一句話:“我一生也離不開核事業!”

對了,成就歸大家;錯了,我來負責”。

經常“敢於拍板”,他引領我國核工業從無到有、由弱變強,賦予國家自立、民族自強以無窮的力量。

核潛艇是大國重器,於無聲處壯國威;核電則是戰略性高科技產業,事關國計民生。和平運用核能,將核能服務於社會,是彭士祿的畢生心願。他曾説,自己一輩子幹了兩件事:一是造核潛艇,二是建核電站。

中國發展核電,究竟該走哪種技術路線?上世紀70年代,熔鹽堆方案和壓水堆方案如何取捨,一時成為爭論的焦點。經過科學論證和調研,彭士祿力排眾議,提出應採用國際上技術成熟的壓水堆並充分利用我國剛建成的陸上模式堆技術經驗及其工業配套設施,容量可暫定為30萬千瓦。

壓水堆方案很快得到認可。這一方案也為我國核電走“以壓水堆為主的技術路線”起到了關鍵作用,使我國核電走上了健康發展的道路。

回顧彭士祿的一生,像這樣“敢於拍板”的事例不勝枚舉。“時間很緊,總要有人拍板,不能無休無止地討論呀!”彭士祿曾對其他科硏人員説,“做實驗用數據説話,最後我來簽字。對了,成就歸大家;錯了,我來負責。”

雖然經常“拍板”,但工作中的彭士祿卻絲毫沒有領導的“架子”。他曾説:“凡工程技術大事必須做到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心中有數,一點兒也不能馬虎。但人總不完美,對事物總有幾分模糊。這時就要不恥下問、調査硏究、收集信息,通過試驗等來搞清楚。”

1983年,彭士祿被任命為我國第一座百萬千瓦級核電站--大亞灣核電站建設總指揮,為我國核電事業發展做出了開創性的工作;1988年,彭士祿又擔任核電秦山聯營公司董事長,成功實現了我國核電由原型堆到商用堆的重大跨越。

幾十年來,我國核工業從無到有、由弱變強。從自主成功硏制原子彈、氫彈、核潛艇,到建設秦山、大亞灣等一批先進核電站,再到自主研發三代核電“華龍一號”……以彭士祿為代表的核工業人,用自己的韶華與汗水,賦予國家自立、民族自強以無窮的力量。

“活着能熱愛祖國,忠於祖國,為祖國的富強而獻身,足矣”。

他心裏揣着兩筆賬,一筆是公事的“明白賬”,另一筆則是私事的“糊塗賬”

很長時間以來,彭士祿的事蹟,甚至連他的名字都鮮有人知。有人叫他“中國核潛艇之父”,被他嚴詞拒絕:“核潛艇工程是個龐大的系統工程,不是我個人的創造,是千萬科技工作者和幹部、工人集體努力的結晶。我不過是與同事合作,為中國的核事業做了該做的事。”

3歲時母親犧牲,4歲時父親就義,兩次被捕入獄……這讓彭士祿從小就過着顛沛流離的苦難生活。15歲輾轉來到延安後,彭士祿常對延安中學的同學們説:“我們的父母經過殘酷的鬥爭,有的流血犧牲了,要不好好學習,怎麼對得起自己的父母親,怎麼對得起黨?”

1951年,彭士祿以優異成績獲得留學蘇聯的名額,前往喀山化工學院化工機械系學習。後又因國家建設的需要,改學原子能核動力專業。在國家經濟困難時期,彭士祿和同事們“吃着窩窩頭搞核潛艇”,有時甚至連窩窩頭都吃不飽。糧食不夠,他們就自己動手挖野菜、白菜根吃。

為了建造核潛艇陸上模式堆,他“打起揹包就走”,在四川的一個偏僻山溝裏,一干就是好幾彭士祿心裏揣着兩筆賬,一筆是公事的“明白賬”,另一筆則是私事的“糊塗賬”。他説:

“做一個明白人談何容易?要有超前意識,對問題有新思路、新見解;對工程技術能親自計算主要數據;對工程進度能説出某年某月應辦哪幾件關鍵事;對技術攻關能親自掛帥出征,出主意,給點子……但當一個糊塗人則更難,凡對私事,諸如名利、晉升、提級、漲工資、受獎等,越糊塗越好。”

49歲時,彭士祿就在一次核潛艇調試工作中突發急性胃穿孔,胃被切除了3/4。可是手術後,他僅僅住院一個月,就又開始了工作。彭士祿曾在自述中寫道:“也許因是屬牛的吧,非常敬仰‘孺子牛’的犟勁精神,不做則已,一做到底。活着能熱愛祖國,忠於祖國,為祖國的富強而獻身,足矣!”

感動中國人物蘇炳添學習心得 篇8

今天,我看了這部片子頒獎典禮中那一幕幕感人的事蹟、感人的創造、感人肺腑的場面讓我心潮澎湃、熱淚盈眶。

其中,最讓我感動的一人就是朱光亞。_世紀50年代末,朱光亞被任命為中國核武器研製的科學技術領導人。他負責並組織領導中國原子彈、氫彈的研究、設計、製造與試驗研究,地下核試驗的攻關,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的制定與實施,國防科學技術研究發展及軍備控制問題研究等工作,為中國核科學技術事業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_世紀80年代中期,他還參與了“863”計劃(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的制定和實施。

感動中國推選委員陳章良這樣評價朱光亞:縱覽全局,心繫祖國,中國核事業的領航人,保衞的是家,捍衞的是尊嚴,顯示的是中華民族的錚錚傲骨!推選委員閻肅説:肅然起敬,卓越功勛,他代表的羣英,使我們的民族——自強,自信,自力,自尊!

人生為一大事來。他一生就做了一件事,但卻是新中國血脈中,激烈奔湧的最雄壯力量。細推物理即是樂,不用浮名絆此生。遙遠蒼穹,他是最亮的星。

其實我想,生活中,有太多太多的人在自己平凡的生命中感動着別人,也感動着中國。中華民族之所以逐漸富強起來,也是因為這些有太多的有道德,有品質的中國人。

也許作為一個平凡的人,無力去做一些感天動地的事情,但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為別人做些什麼,為集體做些什麼,為家庭做些什麼,那我們會成為一個感動中國的人。而我們的家庭,集體,祖國也就越來越好了。

相信每個看了感動中國的人都會有有一種真實的清潔感,就像一次精神上的沐浴,而同時,走路的腳也更結實一分,就像是一次年度的充電,一個缺點的電池再度內心充實,於是,又可以支撐自己,也希望可以幫助別人。這,正是感動的一種力量……

感動中國人物蘇炳添學習心得 篇9

女排世界盃第七輪,中國隊3:0完勝美國隊。9月23日的這場比賽,不僅一掃今年世界女排聯賽江門站中0:3失利的陰影,女排的姑娘們也找到了抑制對手的方法。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一向以嚴肅示人的郎平,比賽中不時地露出了笑容。1981年世界盃,初出茅廬的郎平跟隨中國女排站上了世界盃舞台,同樣是對陣勁敵美國隊,同樣是關乎獎盃的焦點戰,郎平和隊友們同樣創造了七戰七捷的成績,最終拿下了中國“三大球”的第一個世界冠軍。時至今日,國人對中國女排的關注,可以説超過了眾多體育競技項目,不只是因為比賽的“含金量”,更多的是因為“女排精神”。上世紀80年代,中國女排的比賽,舉國關注、萬人空巷。30多年後的今天,再次感受這樣的氛圍,再次因女排精神而心潮澎湃。女排精神,是中國女排奪得“五連冠”之後的經驗總結。女排精神的基本內涵,可概括為無私奉獻精神,團結協作精神,艱苦創業精神,永不言敗精神。女排精神,很好地詮釋了“為國爭光、無私奉獻、科學求實、遵紀守法、團結協作、頑強拼搏”的中華體育精神。女排精神之所以備受推崇,最重要的是不畏強敵、奮力拼搏,這比“五連冠”本身鼓舞人心。從某種意義上講,女排精神不僅成為體育領域的品牌意志,更被強烈地昇華為民族面貌的代名詞,演化成引領社會文化的時代符號。從郎平的燦爛笑容裏,我們看到了新時代的女排精神。眾所周知,在30多年的時間裏,中國女排經歷輝煌、低谷和重生。重振女排精神,比衞冕世界盃更為重要。新一代中國女排的首要任務,不是急於出成績,而是用女排精神激勵隊員刻苦訓練,用女排精神凝聚力量,用女排精神創新先進技術,這才是中國女排重振雄風的動人力量。對於全社會而言,傳承和創新女排精神,是對中國女排最好的褒揚。為女排精神注入新的內涵,喚起億萬國人的精氣神,在面向未來的進程中,展現出強大的中國精神,凝聚起磅礴的中國力量。

感動中國人物蘇炳添學習心得 篇10

雖然珠峯高程測量項目野外工作已接近尾聲,國測一大隊第一批隊員已於日前凱旋,但是還有極少量的珠峯東側地區基礎測量工作還在繼續。目前,還有不少交會測量組的隊員在珠峯地區默默堅守,他們從3月2日至今,已在高原上連續奮戰3個多月。

程璐,交會測量組西絨交會點組長,三上西絨,被其他隊員戲稱為新一代的“高原犛牛”。據國測一大隊辦公室主任任秀波介紹,相對來説,西絨點是所有交會測量點中難度的點。當時,二本營指揮韓超斌正為分配任務作難時,程璐主動要求到最困難的西絨測量點,每天擠在簡陋的帳篷裏,化雪飲水,重複吃着方便食品。雖然條件艱苦,但他毫無怨言,一絲不苟完成了測繪任務。

李科,本次珠峯高程測量中負責高程導線、GNSS測量和III7點的交會測量工作。他五次前往海拔5700米的III7點,幫助重力測量組運送儀器設備到達東絨5800米營地,曾多次前往中絨、西絨,被隊友親切地稱為“嚮導”。“嚮導”這個詞在高海拔地區是一個非常高的稱謂,意味着有他在,保命的概率就大得多。

李飛戰,東絨2交會測量組組長、天文測量組組長,他帶領年輕隊員孫文亮,晝夜堅守,只為測量珠峯天空上的星星。由於珠峯地區氣候變化極快,往往架設儀器時還是漫天繁星,等他們冒着夜間零下幾十度的嚴寒架好儀器時,星空卻被雲霧遮擋。就算是運氣好,遇到漫天繁星時,他們也要堅持觀測星空整整一夜。

謝敏,東絨3交會測量組組長,本次珠峯測量項目中負責高程導線、GNSS測量和東絨3點的交會測量工作。他的父親謝忠華是國測一大隊退休的一名駕駛員,在珠峯測量期間過世,因為測區工作繁忙,謝敏沒能回到西安送老爺子最後一程。他強忍着失去父親的悲傷,堅持在測區努力工作。苦活、累活他總是搶着幹,希望通過繁忙的工作使自己沒有閒暇時間來想父親過世的事。身邊的隊友都知道他心裏難受,但又不知如何疏導,只能看着他用自己的方式努力調整。

史志剛,重力測量組組長,除完成珠峯地區加密重力測量之外,還完成了海拔5200米至6000米所有六個交會點的重力測量,在帶領其他隊員完成海拔6500米的重力測量返回途中時,他們經歷了能見度只有幾米的暴風雪,所幸平安無事。據瞭解,他是本次珠峯高程測量項目中,一個走遍所有交會測量點的人。

劉澤旭,是一名“測三代”,他的爺爺、父親都是國測一大隊的老隊員。此前,他由測繪隊員轉崗為一名駕駛員,本次珠峯高程測量項目中,他又從駕駛員轉崗到了後勤保障,負責二本營隊員的飲食和所有物資的調配管理,“珠峯肉夾饃”就是出自他手。在珠峯高程測量報名時,他主動請纓説:“我既可以開車,也可以參加具體測繪,最不濟我還是一個二級廚師,可以把隊員們的飲食搞好,吃好了才能有力氣幹活。”説到做到,他實現了參與珠峯測量的夢想,也做好了隊員們的飲食保障,更是把二本營的物資管理得井井有條。

如今,這些國測一大隊交會測量組的隊友還在珠峯東側進行基礎性測量的掃尾工作,並未返回西安。除了上述的幾位,還有很多默默奉獻的隊員,同樣堅守在珠峯地區。當我們在慶祝珠峯登頂測量勝利的同時,也請記住那些還在堅守的人們,等勇士凱旋,盼你們歸來。

感動中國人物蘇炳添學習心得 篇11

應該説全身很多地方的機器都有損壞。但是你做高原,你沒有這樣的獻出你不可能會有這樣的獲得。

身體屢遭重創,而理想的火焰卻愈然愈旺,吳天一對於高原病學的研究也愈發深入、透徹。20__年,青藏鐵路修建,吳天一擔任醫學專家組組長,他主持修建了45個高壓氧艙、38個低壓艙,建立了三級救援體系,以確保每一位築路工人都能得到最有效的高原救治。

感動中國人物蘇炳添學習心得 篇12

“這就是‘血戰’,我們每一場球都不能輸。不能想贏怕輸,只能是想贏不怕輸。”四年前的世界盃,進入奪冠的關鍵階段,郎平曾這樣給隊員們鼓勁。四年後,這樣的“血戰”再次來臨。激戰正酣的女排世界盃上,中美兩強再度相遇,這場被普遍視為“冠軍爭奪戰”的焦點戰役,最終以中國女排零封對手而告終。看比分,似乎沒有想象中的那般犬牙交錯,但女排姑娘力拼下的每一個球,都重若千鈞。

“每一次比賽,我們的目標都是升國旗,奏國歌!”在本屆世界盃贏得開門紅後,郎平的這句話一舉衝上熱搜,引得網友帶淚轉發。三連勝、五連勝、八連勝……女排姑娘在比賽中所表現出的堅韌、拼搏、穩健,像一股雄奇的力量,叩響每個中國人的心扉。平心而論,這些年中國女排有過高光時刻,也遭遇過低谷困境,但只要站立賽場之上,這支隊伍就總能讓人感受到一種不一般的血性。在最要勁兒的時刻,呈現出最頑強的精神,這或許就是中國女排最動人之處。

競技體育本來就不僅是身體、技巧的比拼,也必然會包含意志力的較量——有賽場上對勝利的強烈渴望,更有賽場外向着夢想默默的堅持。郎平説,“不要因為我們贏了一場就談女排精神,也要看到我們努力的過程。”的確,“女排精神”不是喊出來的,而是靠日復一日的強化訓練、一點一滴的艱辛付出凝鑄出來的。有記者就觀察到,女排隊員在訓練局很少能碰到其他運動隊吃飯,因為來得最早、練得最久、結束最晚。就拿此次世界盃來説,女排姑娘剛到札幌就放下行李直奔訓練場,郎平親自上陣,用她的話説,“我一個快60歲的老太婆都還在拼,沒有人好意思偷懶。”

女排是中國三大球中唯一奪得過世界大賽冠軍的隊伍。作為一種情結,女排精神承載着幾代人的共同記憶。38年前的冬日,女排姑娘首次榮獲世界冠軍。咚咚的“鐵榔頭”,敲響了“團結起來,振興中華”的戰鼓,提振了中國人的精氣神。這支光榮的隊伍不僅是競技舞台上一張亮麗的國家名片,更成為無數中國人的勵志榜樣。“三連冠”“五連冠”,在那個國門剛剛打開、人民呼喚精神力量的時代,中國女排以她們無畏的拼搏攀上巔峯,向世界證明了“中國人能行”。在那個改革開放大幕初啟、中國奮力追趕世界的時代,女排精神如同一面旗幟,讓世人看到中國的集體主義、愛國精神、自強意志,能達到怎樣的高度、能創造怎樣的奇蹟。

輸過贏過奮鬥過,哭着笑着堅持着,近40年來,這支隊伍用一次次的拼搏展現體育的本質。人是需要一點精神的,一支球隊如此,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更是如此。縱然今天的中國早已無需用更多金牌去證明自己的強大,但正因此,我們才更要去理解、去體悟、去喚起那貫穿於“女排精神”當中的強大力量。我們前進的每一步,都需要“一分一分去拼”,這是時代和國人對精神的渴望和呼喚。把困難踩在腳下,把責任扛在肩上,把夢想化作風帆,有了這股子精氣神,夢想再大,未來再遠,也終將抵達。(北京日報 張砥)

感動中國人物蘇炳添學習心得 篇13

加起來只有一隻手和一雙腳的東川張順東、李國秀夫婦,在決勝脱貧攻堅的路上不等不靠,不找不要,以常人無法想像的堅韌意志克服重重困難,不僅自己成功脱貧,還不斷幫助村裏的其他殘疾人脱貧。他們的事蹟,感動了紅土地。

天黑漆漆的,坪子村還在沉睡,張順東、李國秀夫婦已經起牀了。早上,張順東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打掃院子。和每個愛美的女人一樣,李國秀起來的第一件事情是梳洗打扮。這時,她站在窗前,單腳支撐,另外一隻腳夾住梳子,藉着微光給自己梳頭。

屋外有公雞開始打鳴。梳完頭、刷完牙的李國秀熟練地用腳拿起臉盆,打開水龍頭接水,弄濕毛巾再擰乾毛巾,輕輕地擦臉。

洗完臉的李國秀把水倒了,又為丈夫接了半盆水。她用腳端着臉盆,以方便丈夫洗臉。張順東微微彎腰,拿起盆裏的毛巾,匆匆抹了幾把。經過多年練習,李國秀的雙腳很靈活,好像常人手指一樣,抓、拿、推、拉樣樣自如。

天剛矇矇亮,張順東打開大門,把改裝過的代步三輪車推出來,一擰鑰匙,發動起來。張順東坐在前面駕駛,李國秀坐在後面的座位上。後座還放了兩齒叉鋤和揹簍。三輪車對張順東意味着很多,家裏建新房時,為節約運費,建築材料都是張順東一車一車從鎮上拉回來的,最多時,一天要來回跑20多趟。拉了一個月,節省了一萬多。

今天,兩人要到地裏挖紅薯。東川廣袤的紅土地上還籠罩着一層薄霧,樹木若隱若現,偶爾能聽到早起的小鳥在樹林嘰嘰喳喳。此時的地裏,麥苗正在在迎接朝陽。地裏的麥苗已經結穗,來年收成想必不錯。

路邊的野草上還掛着白色的霜,種了苜蓿的地裏白茫茫一片。張順東把代步車停在路邊,夫妻倆沿着田埂,朝自家的地走去。田埂邊到處開着太陽花,張順東扛着鋤頭,揹着揹簍,走在前面,李國秀緊緊地跟着丈夫。

來到地裏,夫妻倆開始挖紅薯。這塊地不大,狹長形,今年種的是紅薯。紅薯苗已經枯了不少,蔫在小土墒上面。張順東家種的紅薯用來餵養牲畜,賣牲畜的錢用來補貼家用。今年張順東養了三頭豬,大女兒結婚的時候殺了一頭,用作喜宴上的肉食。

感動中國人物蘇炳添學習心得 篇14

30年來,好人王婭傾盡所有堅持助學,直到彌留之際,王婭還專門寫了一封遺贈書,委託陳海蘭把她去世後會得到的一些錢款捐給甘肅興華青少年助學基金會,並委託居委會幫忙進行公證。遺贈書裏寫着:“本人王婭,女,66週歲,特立遺贈書如下,料理自己身後事,以終餘年,了無牽掛。我一生行善,已將生前主要財產捐贈,幫助了很多貧困的孩子,而今卧於榻上,每念及此,終覺欣慰之至,此生無憾。……”

王婭生病期間,來自河北、浙江、甘肅,甚至海外的愛心人士紛紛為她捐款、捐藥。陳海蘭説,所有個人捐款王婭都退了回去,因為這有悖於王婭的初衷。

“王婭資助貧困學生多少錢都不在乎,但是她對自己節省到苛刻。”王婭生前好友高桂芬邊收拾王婭的遺物邊説,王婭買菜都買處理的,問她原因,她只説“你不懂”,直到後來,高桂芬才知道王婭將省下的錢用來助學。“雖然王婭走了,但是她的大愛還將繼續温暖着貧困學子,也將影響着包括我的更多人……”高桂芬感慨地説。

在生命倒計時之際,王婭簽署了遺體捐獻協議,將自己的身體也奉獻給了祖國的醫學事業。

陳海蘭一直照顧着她。陳海蘭告訴關心王婭的人,王婭與病魔頑強地抗爭了11個月,她走得從容安詳,紅十字會尊重王婭的遺願,已經幫助她成功捐獻遺體。而得知王婭病逝,很多關心她的人蔘加了她的緬懷告別儀式,表達哀痛之情,送好人王婭最後一程。

王婭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把自己全部融入到了人間大愛,燃盡自己,照亮他人,是“最美國網人”。她的無私奉獻,燭照人間。

感動中國人物蘇炳添學習心得 篇15

新學期,周秀芳老師走進學士國小、行知實驗國小、宋詔橋中學等分享自己的育人故事和支教經驗。“以周老師為支點撬動愛心,我們也會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讓正能量傳播下去。”學士國小王佳露老師説,要把周秀芳老師大愛無疆的精神傳承下去,落實在今後工作的方方面面。行知實驗國小全體教師則莊嚴宣誓:堅定理想信念,加強師德修養,更好地成為孩子們的引路人。

周秀芳老師支教助學事蹟傳播以後,首南街道日麗社區渠成支部黨員紛紛為這位退休的老師點贊,他們認為,周老師的心從未離開過教育事業,為踐行公益夢想不斷髮光發熱,是大家的學習榜樣。

從20__年起,“渠成”開始支持山區建校項目,至今已參與了雲南、貴州、廣西等地6所學校的重建。9年來,“渠成”和員工們共同捐資75萬元,支持貧困山區教育事業。黨員葉迎媛説:“公司開設了1:1配捐的愛心公益模式,看到周秀芳老師事蹟後,大家更加有信心要把這個事情做下去,讓每一個進入企業的員工都有一顆公益心,拿出作為一個公民應有的擔當。”

對於下應街道景湖社區的居民來説,周秀芳老師讓社區的愛心之路走得更遠。幾年前,景湖社區裏一批退休阿姨成立愛心裁衣班。今年3月,街道啟動“與愛同行”公益項目,由培羅成集團提供布料,愛心裁衣班成員縫製,共製作300多件衣服,在區婦聯牽線搭橋下,由周秀芳老師帶到湖南漵浦。9月4日,愛心衣物送至漵浦兩丫坪鎮敬老院。社區主任楊麗君説,今後社區居民們還將繼續向周秀芳老師學習,儘自己最大努力去幫助有需要的人,讓志願公益成為一種生活習慣。

感動中國人物蘇炳添學習心得 篇16

一、學習她恪盡職守、忠誠擔當的專業精神

王婭,1976年成為一名電力工人,1986年進入天津高壓供電公司(現國網天津檢修公司)工作,先後在220千伏北郊變電站、海光寺基地站任值長,20__年5月退休。在王婭的職業生涯中,始終堅持學習,求知探索,勤奮鑽研電力專業技術。她參與編寫的《電力系統運行技術問答》作為變電運行專業培訓的基礎教材,在全國電力系統使用了十幾年,她參與主持編寫的《監控中心現場規程》等技術規範,在天津市電力公司變電運行管理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她愛崗敬業、恪盡職守,始終堅守變電運行一線,一絲不苟落實各項工作要求,累計執行操作票3100多張無差錯,僅在退休前一年時間裏就發現並緊急處理了7次設備缺陷,實現了26年安全生產無責任事故,展現了一名優秀變電運行職工的風采。

二、學習她扶弱濟困、舍已助人的高尚品德

王婭積極參與無償獻血、捐款捐物等活動,用大部分積蓄捐資助學,情暖寒門學子。1989年“希望工程”剛剛發起時,月收入不足200元的王婭就捐出100元。從1998年抗洪救災到20__年汶川地震,從南方水災、西南旱災到青海玉樹震災、甘肅舟曲地質災害,從中國教育發展基金會到天津市慈善基金會,王婭愛心捐贈的足跡從未間斷。退休後的17年裏,她把捐資助學當做畢生心願,累計捐贈23次以上,她用善心善行弘揚社會公德,生動詮釋了志願精神,善行天下,大愛無疆。

三、學習她淡泊名利、大愛無聲的人格力量

王婭為人謙和、不慕名利,她的慈善之舉在退休多年之後才為人所知。她尊重每一個受捐助者,處處為別人着想。中央電視台《朗讀者》邀請她錄製公益節目,她到場支持但婉拒出鏡,説“不要給孩子們帶來心理負擔”。當時一名受助學生就坐在她身後,她始終不肯相認。在她病重時還跟隨興華青少年基金會遠赴甘肅山區家訪,渾然忘記病痛折磨。她樸實無華的仁愛之心、默默無聞的奉獻之心,體現出一名普通職工的高尚品行。

感動中國人物蘇炳添學習心得 篇17

看完感動中國,我真心覺得,閒着是罪惡的,浪費錢也是罪惡的。閒着,其實就是浪費時間,那麼概括起來,浪費是罪惡的,應該怎麼辦?應該珍惜,珍惜生命,珍惜時間,珍惜金錢,珍惜資源。當有真的感觸的時候,這些詞句就不是空話和口號,不空洞也不高大。98歲的`胡佩蘭奶奶一生堅守在工作崗位上;格桑吉德教書的那個地方,拍的那個小孩子,穿的那麼髒,那麼破,我們隨便給他們一點也是好的,既然如此,我們怎麼好意思浪費,怎麼好意思隨便把衣服什麼的丟掉,應該捐出去。還有撿破爛資助孩子上學的劉盛蘭爺爺,他活的那樣勤勞;還有為孩子湊學費在生命的最後搶時間為孩子們繡制清明上河圖的母親姚厚芝,時間對她來説多麼寶貴,我想她每天都會企盼哀求上天能多給他一點時間,這讓我想到了一句話:你所浪費的今日,是昨日殞身之人所期盼的明日。

有的時候我會覺得閒,會覺得不知幹什麼好,好像找不到意義所在,而現在,在剛看完感動中國人物之後的強烈感情下,我覺得,有一件事,我們可以花大量的精力去做,以後忙完自己份內的事也不會覺得閒得慌,那就是:慈善。有時候我也會想,有什麼好捐助的啊,他們有那麼窮嗎,再説政府幹嘛去了?

會有這種想法,是因為沒有同情困難人羣的感情基礎,我沒有見過那種場面,或者通過媒體看過幾眼已經被歲月沖淡了,但是一旦把那個畫面放到我眼前,我會被震撼,然後內心柔軟的説不出話來。我想這就是為什麼成長環境艱苦的孩子長大了會更加惦念自己當初那種窮鄉僻壤,會更加懂得同情困難的孩子,不是説家庭條件比較好的孩子心硬,而是他們沒見過,沒有那個觸動。所以説,讓所謂温室裏的花朵去“體驗生活”,體驗苦,生活的苦,真的是有意義的。

真的是有很苦的地方吶,真的是有需要捐助的地方(不過還是建議有可能的話少通過紅十字會神馬的中間途徑)。還看到因為急着救孩子跳水導致高位截癱的方俊明,很欣慰他工作的工廠很夠義氣,他的母校也很好,會有孩子們組成專門的義工團去陪伴他,其實這就是他們學校的一個精神楷模。還有自己撿破爛省吃儉用的劉盛蘭老爺爺,在他家裏的牆上貼着義工團的孩子們去陪伴他的照片,他説這讓他很温暖,我當時就想,原來義工團的工作真的是有意義的,有舍友發説説表示做義工很有意義因為老人們很開心,我當時還想她太傻太天真,你們去哪兒説一些不用不癢的話能有什麼用呢,真的能幫到什麼呢,但也許義工活動真的有它存在的價值。但是轉念一想,做義工也要有好的心理準備,因為畢竟很多需要義工幫忙的老人居住條件也不是很好,做好吃點苦頭的心理準備再去。

感動中國人物蘇炳添學習心得 篇18

備受關注的“飛人大戰”結果終於揭曉,在亞運賽場最受矚目、最激動人心的男子百米飛人大戰中,中國男子百米飛人蘇炳添以9秒92新的亞運會紀錄摘得金牌,引起了全場沸騰。“中國飛人”蘇炳添加冕“亞洲飛人”,其9秒92的成績不僅刷新亞運會紀錄,與亞洲紀錄也僅有0.01秒之差,他也是參加決賽的8人中唯一一個跑進10秒以內的選手。蘇炳添帶給了我們太多的驚喜和榮耀。

決賽前,蘇炳添的外教蘭迪·亨廷頓曾説:“如果比賽的氛圍、環境和氣候都合適,加上運動員感覺良好的話,蘇炳添能在雅加達給中國帶來一個奇蹟。”外教在訓練場上信心滿滿地留下這番話,而蘇炳添果然也不負眾望取得了傲人的成績,成為中國乃至亞洲的驕傲。

在本屆亞運會前,蘇炳添兩度跑出平男子100米亞洲紀錄的9秒91,追平了卡塔爾選手奧古諾德創造的亞洲紀錄,成為“跑得最快的黃種人”。帶着這樣一份輝煌的成績單第三次來到亞運會賽場,蘇炳添的目標很簡單——拿到男子100米的金牌。最終以9秒92的成績奪冠,蘇炳添實現了自己的夢想,他説:“我覺得今天已經破了我的魔咒,作為男子百米選手訓練了十幾年,我參加的所有運動會都沒有嘗試過拿一個冠軍。29歲,我終於在亞運會上證明了自己。”手捧亞運金牌,蘇炳添終於成為名副其實的“亞洲飛人”。是的,蘇炳添用實力證明了自己,也證明了中國速度不容小覷。

2020__年初,那些關於“蘇炳添退役”的新聞不脛而走,蘇炳添的確動了這個念頭。然而,蘇炳添不甘心就這樣結束自己的運動生涯。於是,他堅持了下來,日復一日訓練比賽。數年如一日的封閉訓練,肩上積攢的各種壓力,局外人統統無法體會。正是這樣的堅忍不拔、堅持不懈、永不言棄的精神才成就瞭如今的亞洲飛人。

在整體水平依然無法與歐美抗衡的亞洲,亞運會百米飛人大戰的意義不言而喻,正如蘇炳添所言,“這是打破魔咒、揚眉吐氣的一晚”。輝煌背後總是藏着無人言説的艱辛,不過還好,蘇炳添堅持下來了,用辛勤和汗水成就了自己也鑄就了中國的驕傲亞洲的驕傲。

感動中國人物蘇炳添學習心得 篇19

“逆行者”這個詞最近悄然火了起來,那麼到底什麼是逆行者?逆行者就是在危險情況發生時,在所有人都在想盡辦法撤離時,那些把生命置之度外,向着危險的地方去拯救更多生命的人……

誰都知道武漢是疫情重災區,可是仍然有太多人選擇逆行而上。他們與病毒作鬥爭,他們與死神搶奪生命,他們用火熱的中國心書寫着大愛的文字,他們不斷地用行動詮釋着什麼是“信仰”,什麼是“使命”。奮鬥在一線的醫生,維護社會治安的警察,堅持前方報道的記者,許多滯留武漢的異鄉人,甚至還在上學的學生……千千萬萬人的命運,都在這個新年對彼此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人們關注着手機上的最新消息,一條條來自一線報道,一串串令人揪心的數字,越來越多的人被捲入這場巨大漩渦。讓人欣慰的是,更有越來越多的人請戰、報名,他們“不計報酬,不論生死”。不管是抗擊一線還是支援後方,他們都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以勇敢負責的精神,堅守自己的崗位,認真完成本職工作,用實際行動築牢疫情防控的防線。

奔跑着,在死神的世間與時間賽跑;穿梭着,在陽世和陰間搶救生命;堅守着,病毒不退前進的步伐不停;也逆行着,不怕困難病毒不消決不退縮!哪怕前方是萬丈懸崖,也要義無反顧往下跳;哪怕背後死神在揮着鐮刀,也要從容不迫向前跑。責任,他們的肩頭,承載的是全國人民對他們的信任。他們是最普通的中國人,卻也是最偉大的逆行者!

防控疫情,他們是“最美逆行者”。84歲的鐘南山院士,帶領一流技術團隊,在前線努力工作;無數志願者,從全國各地而來,全力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社區工作人員,用實際行動築牢基層防疫第一防線。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下,也正凸顯了全國人民的團結一心,我們在努力,我們再努力。

這本是一場毫無温度的災禍,但逆行者卻讓災區的人們感受到世間的温暖。20__年的非典,我們挺過來了,20__年的H7N9,我們也戰勝了,20__年的肺炎,肯定也會在各階層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取得最終勝利!

武漢封城,封鎖住的是病毒的擴散,而鎖不住的,是武漢人民生生不息的希望和全國人民對武漢的祝福。武漢,是一座美麗的城市,全國人民都在等待着,等待着病情過去,等待着武漢重新煥發生機,等待着……再去武漢吃一碗熱乾麪,再等一場櫻花盛開。

這世上本就沒有歲月靜好,我們所謂的安逸,其實只是因為有人在背後替我們負重前行。逆行者,是“偉大”的代名詞,在他們的不懈努力下,在他們的帶領下,在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美好的明天指日可待!

感動中國人物蘇炳添學習心得 篇20

“教育是最好的扶貧,我所做的這些都是為了孩子。”周秀芳説。三年多來,在她牽線下,為湖南漵浦山區捐建了22所希望國小,目前,已經建成16所,在建5所,還有1所,就是5000餘名愛心網友眾籌的紅花村希望國小,即將在月底竣工。“從北京回來,我就會去湖南,這次去參加紅花村希望國小落成典禮,順便會帶這邊的音樂、美術、體育、科學等老師到漵浦那邊去開講座,上示範課。”

此次進京參加表彰大會,周秀芳心裏最牽掛的還是貧困地區的孩子們。周秀芳愛心工作室募集了3大卡車的物資,她籌劃着要運往到延吉和漵浦;知道此次獲獎人士中也有建了很多希望國小的愛心人士,她希望有機會多和那位愛心企業家交流:“漵浦那邊還有很多事情要做,有些學校男生沒有宿舍住,只能睡走廊,看着真是令人心疼。”

在捐建希望國小,助學結對貧困學子之外,周秀芳也致力於產業扶貧。在她的努力下,象山“紅美人”柑橘有望免費在漵浦嘗試100畝的嫁接;浙江茶葉協會會長毛立民兩次到漵浦考察後,將於明年4月,到北斗溪鎮寶山村,幫助那裏的茶農們在採茶、銷售等品質提升上幫扶一把,進一步推進茶葉產業的發展。

上週,周秀芳參加了央視扶貧攻堅表彰特別節目錄製,節目以“莊嚴的承諾”為主題,通過視頻短片、現場頒獎、情景MV、光影表演秀等方式,對20__年獲得全國脱貧攻堅獎的99位先進個人和40個先進單位做一次集中展示。節目將在17日晚上播出。

在錄製節目的過程中,周秀芳認識了獲獎人士中安吉白茶生產基地的相關人士,她努力牽線,希望能夠把安吉白茶引進到漵浦去,繼續拓展產業扶貧的力度。16日晚上,她還和參會的延邊州一名扶貧幹部,商量運送愛心物資的事宜。

周秀芳告訴記者,上週的央視節目錄制和這一次表彰大會,讓她對脱貧攻堅事業又有了新的認識:“很多人致力於脱貧攻堅事業,有的獻出年輕的生命,有的患了癌症還繼續在扶貧的崗位,對比他們,我做得還太少太少。”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xuexi/0x68m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