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培訓心得體會 >

新理念培訓心得體會(精選15篇)

新理念培訓心得體會(精選15篇)

新理念培訓心得體會 篇1

二十一世紀是各方面飛速發展的時代。隨着時代飛速發展的步伐,人類知識的更迭,教學設備的更新,現代教學技術的發展,教育觀念的轉換,藝術觀念的變化等。使得我們用現掌握的有限知識面對現在的教育已是落伍,跟不上科學技術發展的步伐,也不能完成時代賦予我們教師的神聖使命。

新理念培訓心得體會(精選15篇)

俗話説:“活到老,學到老,越學越覺得自己知識少。”這是多少年來,人們在學習進程中得出的結論。學習教育新理念,使我發覺科學知識浩如煙海,無邊無際。而自己所掌握的知識是多麼的膚淺,只不過是滄海里的一粟罷了。學習了教育新理念,使我開闊了視野,增長了不少的知識。下面是我對這次學習的一些認識和體會:

一、豐富的文化知識是教學的底藴。

教師從事的是教書育人的神聖事業。文化基礎知識是教師職業必備的重要方面。而紮實的文化基礎是從事教育教學工作的文化基礎,也是教師進一步自學、進修的文化基礎,是提高教育理論、教學質量的基礎,是教師知識技能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

教師的工作是傳遞人類的文化,為提高全體學生的文化素質、培養未來的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矗由於教師在兒童的眼中是“無所不知,無所無曉的知識寶庫”。因此,教師具有的知識面愈廣博、愈豐富愈好。

二、全面推進素質教育。

素質教育的落實必須突破應試教育的控制,人的思維發展是情感和理性均衡發展的結果,而應試教育從一定意義上説,則是一種片面追求理性發展的教育。在這種教育下,學生失去了豐富的感性和情感,變得呆板,以致部分學生為了滿足感情的需要,產生了盲目追星的傾向,嚴重影響了個性的和-諧發展。重視感性和情感的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個性的感性和理性才可能均衡、協調發展,才能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促進其健康成長。

三、創新精神的的培養。

教育新理念是讓我們的目光看得更遠一點,把培養學生創造精神和能力作為我們的主要教學目的。在教學設計中,要讓學生成為主體、讓他們在得成功的感受的同時,融進自已的情感和想象、創造。

過去我們用的教學方法往往是傳授知識技能,現在是讓學生來主動參與教學,讓他們自己去發現去探討,如果我們真正把學生的主體發揮出來了,那麼學生的創造性也就發揮了出來。

創新精神是發展創造力的前提,是一個人勇於改變自己,改造社會,勇於破舊立新,勇往直前的精神風貌。因此在與素質教育中我們應當把培養學生創新精神放在首位,充分體現教育以人為本的的教學目的。

國小教育是基礎教育,擔負着為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打好基礎的重任。我們教師應當加深對教育新理念的學習,不斷地探索教學教法,為教改做出貢獻,為培養祖國未來高素質人才奉獻自已的力量。

新理念培訓心得體會 篇2

新課標註重“因材施教”、“以人為本”、“過程與方法”、“能力的培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與過去的應試教育有很大的區別。

物理課是一門嚴謹的學科,是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對基本概念、原理、技能和方法等的要求永遠是物理教學的核心。基礎打得是否紮實,直接關係到學生能否對迅速發展變化的經濟社會有較強的適應,能否在今後的學習和工作中繼續有效地學習和運用各種科學文化知識和現代科學技術,能否開創新領域,探索新問題。新課程理念要求教師和學生從灌輸和被灌輸的“填鴨式”教學中走出來,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善於提問、敢於提問進而探討的思維方式。特別是現在對學生的創新教育,要改變“創新教育是個筐,什麼都往裏面裝”的局面。

新課程要求物理教師指導學生開展研究性探究性學習,需要教師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注重學生的親身體驗,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將知識轉化為能力。科學方法的訓練是為適應現代社會對人才的需要,時間久了,有些知識會被忘掉,但通過學習培養起來的能力卻對人們起着久遠的作用。現代科學技術發展一日千里,為適應這種新形勢,高中物理教學要密切注意培養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要提倡獨立思考,培養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探索問題的興趣和能力,使學生能夠不斷地學習和更新知識,適應社會不斷髮展的需要。物理教學要注意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善於把物理知識應用於實際生產、生活當中,鼓勵學生和培養學生養成愛動手,敢動手,手腦並用的好習慣。

物理教學要培養學生善於利用身邊的科學技術,在信息社會中查尋資料,及時吸收和處理某些信息,會運用學過的知識,用物理和數學語言進行表達和交流。忙碌了一個學期的老師們想必都在好好享受着假期,無論是選擇休閒娛樂,還是繼續充電,或者是為下一學期的教育教學工作做準備。作為老師,我是幸運的!假期我有了一個這樣的外出學習的機會。那麼在這裏我想説謝謝小教部給我們林區教師提供一個這樣的學習機會,希望這項活動能永保青春,讓每位林區的教師都能受益.下面我就我個人學習談一點心得體會:

此次學習我聆聽了十位教育專家的講座,分別從師德修養、教育敍事研究、國小語文閲讀法、新課程下的教學反思、教學研究導論、數學課題教學的實效性、語文教學中的朗讀指導、數學課堂教學評價指南、有效教學促進學生思考、信息時代下教師專業發展這十個方面對我們進行了培訓。

一、提升師德修養

師生關係的新註解,對話與理解、愛與平等。課程實際上對教師提出了教育專業工作者的要求,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所遇到的“老”問題必須以新的理念為指導,師生關係的正確處理是教學工作的一個關鍵問題。新課程要求師生關係從對抗走向對話,從壓迫走向平等,教師角色從傳統的課堂主宰轉變為教學的促進者,學生成長的引路人,學生潛能的喚醒者。只有在新型師生關係下,學生的素質、教師的智能、新課程的優勢才可得到充分的發揮。

“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陶行知老先生曾用這句話來高度概括了教師無私奉獻的精神。

通過些次學習使我更清楚的認識到:作為新時代的人民教師,更應該用自己一顆摯熱的愛心去了解學生,公平地對待他們,尊重。

新理念培訓心得體會 篇3

一、將課程資源和新課程理念的整合

從大的範圍來説,課程資源具有一定的廣度和寬度。回溯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明史,我們會發現在歷史的長河裏有着許許多多的課程資源我們已經在自覺不自覺地使用着,比起其他國家來説我們的教育資源是豐厚的,有震撼力的。然而從小的範圍來説,相比較全球國際化的趨勢來説,我們的教育資源又是不完備的,是相對匱乏的,有待與世界文明相融合,便於與國際接軌。因此,要研究課程資源與學生綜合素質教育的養成就不能不注意它的本土性和借鑑性。

二、認可教師與學生的角色。

課程資源的開發由於沒有現成的路子可以模仿,光靠一定的教育理念依據按圖索驥只能是事倍功半,更多的要靠廣大教育工作者在新課程實施中不斷摸索,不斷探究,善於歸納,形成理念,指導實踐。因此,在開發課程資源的艱辛道路上教師應當是實施者,開發者;學生是享用者,受益者。而教師的價值獲得和成就感就建立在學生能心滿意足地接受所開發的課程資源帶來的愉悦心情之上,從而成為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三、讓課程資源與學生綜合素質教育的養成相輔相承,互相促進

學生綜合素質教育的養成是教師與學生的雙邊交流活動,其成效取決於課堂實施的過程,而課堂實施過程中課程資源的開發又取決於教師的教學行為。好的課程資源的使用可以很大程度地調動學生參與教學過程的積極性和自覺性,從而促進學生綜合素質教育的養成,相反,不好的課程資源或者説沒有什麼讓新時代的學生感興趣的教育資源,學生則是被動的,不情願的,就難得談綜合素質的養成與提高了。一旦學生綜合素質有所養成與提高,使他們對學習有了一定的能力和方法那課堂教學的實施就輕鬆得多了,也變得有效了。

四、課程資源與學生綜合素質教育的養成方式的探究

課程資源的有效配置決定了教育的最終結果。國家為此投入了大量物力,人力,在近幾年徹底改變了絕大多數大學,中國小的校園學習環境,包括教學樓的興建,圖書,實驗儀器的統一配給以及學生宿舍樓的興建,使得大多數學校逐步趨向花園式,樂園式,學園式。這些舉措為現代教學,為學生綜合素質的養成和提高提供了強有力的基礎保障,相信隨着我國在全民教育加大資金投入,實行政策傾斜的狀況下,中國的教育將走向一前所未有的輝煌。然而硬件設施的配置和興建並不就意味着教育可以高枕而卧,關鍵是要能把這些有利於課堂教學的硬件發揮它的作用,真正做到物盡其用,這就不得不考慮它的軟件管理。

“授學生以魚不如授學生以漁”,只要我們不斷開發出好的課程資源並使之服務於教育,逐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我相信長江後浪推前浪,一輩更比一輩強,到那時,中國的國民教育會有一次大的飛躍,中國的國民綜合素質也會有較明顯的提高,那麼我們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就會成為現實,而不只是一句空話。

新理念培訓心得體會 篇4

自參加工作,已經過去了30餘年。反觀自己之前在教育教學工作,得失兼有。越來越覺得要給每一位學生更多的發展空間。讀了《教育新理念》,更堅定了自己的信心,其中對教育觀的闡述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促進人和諧發展的教育是理想的教育”

花草需要季節和等待,不能拔苗助長,孩子需要寬容和時間,不能急功近利。傳統教育與現代教育,都有各自的特點與優點。我們應批判昨天,但不反對昨天;憧憬理想,又承認現實。在矛盾中找到一個結合點,讓我們的教育更和諧,把空間還給學生,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

你是否把學生的課堂的全佔了?你是否把學生的課外時間全規劃了?你是否把學生要知道的東西全講光了?你是否把學生應該做事全代勞了?今後,我想要做個“懶”教師。

二、“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

課程標準要求我們關注每一位學生的發展,將光投向每一個孩子,讓每一位學生都能體驗到成長的快樂,都能獲得成功的喜悦。哈佛大學350年校慶時,有人問校長:“學校最值得你自豪的是什麼?”校長回答:“哈佛最引以自豪的,不是培養了6位美國總統,不是造就了36位諾貝爾獎獲得者,而是給予每個學生以充分選擇和發展的空間,讓每一塊金子都閃閃發光,讓每一個從哈佛走出來的人都創造成功。”

校長説得很棒,也在理。因為能進哈佛的都是精英人才。對於面向大眾的基礎教育,我覺得基礎與空間得並重,為學生的發展提供優質的基礎。過去我們習慣於“帶着知識走向學生”,而現在,我們更強調“帶着學生走向知識”,教會學生學習方法,讓學生自主地發展。

給學生一些權利,讓他們自己去選擇;給學生一些機會,讓他們自己去體驗;給學生一點困難,讓他們自己去解決;給學生一個問題,讓他們自己去探求;給學生一種條件,讓他們自己去磨鍊;給學生一片空間,讓他們自己去拓展;給學生一片陽光,讓他們自己去燦爛。

三、那接下來我就要考慮作為教師,怎樣面對新形勢下的教育工作?

教師要轉變觀念。教學意識,就有什麼樣的教學方法。教師和學生的地位是平等的,真正努力使自己適應這種教學中新的角色定位。教師要敢於發現、勇於發現、善於發現學生的潛在優點和能力,引導學生在課堂學習的過程中充分享受心靈的自由和個性的表露,使師生共同沐浴在“教學相長”的真誠交流的氛圍中。作為一名國小英語教師,素質教育強調教育的目的不是“傳授”“強加”“灌輸”英語知識,而是教會學生獲取知識的方法,應使學生求知慾得以最大範圍的發揮,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和技巧,促進學生想學。課堂的革命倡導的是研究性學習,要保護和引導學生創新意識和探索意識。

追逐知識前沿的教學。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是我們教師課堂教學一直以來所遵循的,可跳躍式發展讓我們的眼前一亮,不謀求跳躍式學習,很難達到創新思維,這個理論以前聞所未聞,還有散點教學,這些都是西方教育的成功的優勢所在,我們在發揮自己優勢的同時,可以借鑑。

教師要不斷地加強學習。一切知識都在發展之中,一切科學都在發展之中,如果一個教師僅僅滿足於本學科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教育的最後目標卻在種種境界的綜合,而綜合性教學的關鍵是教師綜合知識的水平和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理想的課堂教學需要教師涉獵各方面的知識。就拿國小英語學科來説,它是一門語言教學,語言的使用與文化背景息息相關,僅僅掌握語言知識是不夠的,有時候涉及到西方的文化,在課堂教師能否根據所教孩子的年齡和心理特點進行有效教學,語言也和其它學科一樣,隨着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不斷變化,教學模式也在不斷更新,只有學習,才能不落伍。

北師大研究院院長顧明遠説過這樣一句話:“一個成功的教師,首先是一個善於不斷自我更新觀念的學習者,只有在及時地汲取當代最新教育科研成果的基礎上,才能立於不敗之地。”我想我會記住這句話,並以此為目標。

我常想:生命即使平凡得像片樹葉,也因有它存在的價值。我沒有成功後的自傲、沒有失敗後的頹廢,我要用我對教育的滿腔熱忱把對學生的愛表現得更加理性、更加美好、更加永恆!

新理念培訓心得體會 篇5

培訓提出的新理念,為廣大教師進行新課程改革實踐提供了思想和理論依據。現在教師的職責已經越來越少地傳授知識,而越來越多地激勵思考;教師必須集中更多地時間和精力從事那些有效果和有創造性的活動,讓每個學生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生存、學會做人,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教師必須依據理念對每一堂課認真思考,精心準備,讓課堂成為學生的樂園,這就要求我們要有六大“改變”:

1、課程目標方面,反對過於注重知識傳授,強調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達成。要由過去的“重結果”轉變為現在的`“重過程”。

2、課程結構方面,強調不同功能和價值的課程要有一個比較均衡、合理的結構,符合未來社會對人才素質的要求和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突出的是技術、藝術、體育與健康、綜合實踐活動類的課程得到強化,同時強調課程的綜合性和選擇性。

3、課程內容方面,強調改變“繁、難、偏、舊”的教學內容,讓學生更多地學習與生活、科技相聯繫的“活”的知識。

4、課程實施方面,強調變“要學生學”為“學生要學”,要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學會合作。

5、課程評價方面,以前的評價過於強調甄別與選拔,現在強調評價是為了改進教學、促進發展。比如,有的學生基礎較差但很用功,只考了58分,沒及格,老師可以給他60分甚至65分,以促使他更有信心地學習。

6、課程管理方面,以前基本上是國家課程、教材一統天下,現在強調國家、地方、學校三級管理,充分調動地方和學校的積極性,也增強教育的針對性。

這就要求我們老師做到:

一、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是教育改革與發展的主題,加強與改進少年兒童思想教育工作則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關鍵。學生在思想教育中形成的共同理想和信念會轉化為激勵學生積極向上,為祖國發奮學習的強大內在動力;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確立對學生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科學態度和提高識別真善美的能力具有重要影響。

二、要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學校可以採取眾多有效的措施,但我認為,在眾多環節中,提高教師的師德修養是關鍵,作為一名教師,通過學習我認識到:要照亮別人,首先自己身上要有光明;要點燃別人,首先自己心中要有火種。一個好教師,不僅要有學術上的影響力,而且更重要的是人格的感召力。高尚的師就是一部好的教科書,就是一股強大的精神力量,對學生的教育是潛移默化的、巨大的、深遠的,甚至是受益終生的。而高尚師德的表現,我認為首先是行為。

三、教師要調整好自己的角色,改變傳統的教育方式。

教師在課堂上所扮演的角色直接影響着教學效果。教師應當幫助學生制定適當的學習目標,並確認達到目標的最佳途徑;指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學習策略;創設豐富的教學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提供各種便利,為學生的學習服務;建立一個接納性的、支持性的、寬容性的課堂氣氛;作為學習參與者,與學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學生一道尋找真理,並且能夠承認自己的過失和錯誤。真正體現“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而不是知識的奴隸。教與學的方式的變化,能不斷地給學生以新奇,讓學生保持學習數學的高昂勁頭,讓學生“樂學”,進而“會學”。而且學生的思維品質在學習過程中不斷地得以鍛鍊和提升,使觀察力更集中,注意力更持久,想象力更豐富,思考力更敏鋭。

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摸索新的教學方法,以適應素質教育的較高要求,是我們教師的責任,本文是就本次學習新課程理念並結合實際教學寫的幾點總結與心得體會,希望自己在以後的教學工作中進一步改進、完善。面對新課程教師首先要轉變角色,確認自己新的教學身份,教師要成為學生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參與者。教師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變成學生學習的組織者。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為學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時間與空間。教師應從“師道尊嚴”的架子中走出來,成為學生活動的參與者。

教師勇於蹲下來看學生,這是一種人文關懷。不僅是身體蹲下來,心靈也要蹲下來,全身心地融入到學生中間去,與學生一起合作、交流,共建有利於個性發展的課堂氛圍,使學生有效地獲取新的知識和能力。只有師生平等,才能調動

起師生合作的積極性,才有利於師生的交流。在新課標下教師要構建新的課堂教學模式,改變傳統教學模式下的某些做法,但並不是完全否定接受式學習,否定教師的講解。教和學的方式受多種因素制約,有些很難理解的問題,限於學生的知識水平、理解能力,即使討論也不會有什麼效果,這就要求教師要靈活處理,不能刻意的追求某些教學的外在形式,把課堂教學版式化。教學中只要能讓學生動起來,積極思考、交流,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思維方式,就是我們的教學目的。

課程資源需要教師去組織、去開發、去利用,教師應當學會主動地有創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資源,為教育教學服務。教師還應該成為學生利用課程資源的引導者,引導學生走出教科書,走出課堂和學校,充分利用校外各種資源,在社會的大環境裏學習和探索。

總之,只要用心去想去做,豐富的課程資源可以給課堂帶來無窮的樂趣。

新理念培訓心得體會 篇6

自參加工作,已經過去了30餘年。反觀自己之前在教育教學工作,得失兼有。越來越覺得要給每一位學生更多的發展空間。讀了《教育新理念》,更堅定了自己的信心,其中對教育觀的闡述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促進人和諧發展的教育是理想的教育”

花草需要季節和等待,不能拔苗助長,孩子需要寬容和時間,不能急功近利。傳統教育與現代教育,都有各自的特點與優點。我們應批判昨天,但不反對昨天;憧憬理想,又承認現實。在矛盾中找到一個結合點,讓我們的教育更和諧,把空間還給學生,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

你是否把學生的課堂的全佔了?你是否把學生的課外時間全規劃了?你是否把學生要知道的東西全講光了?你是否把學生應該做事全代勞了?今後,我想要做個“懶”教師。

二、“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

課程標準要求我們關注每一位學生的發展,將光投向每一個孩子,讓每一位學生都能體驗到成長的快樂,都能獲得成功的喜悦。哈佛大學350年校慶時,有人問校長:“學校最值得你自豪的是什麼?”校長回答:“哈佛最引以自豪的,不是培養了6位美國總統,不是造就了36位諾貝爾獎獲得者,而是給予每個學生以充分選擇和發展的空間,讓每一塊金子都閃閃發光,讓每一個從哈佛走出來的人都創造成功。”

校長説得很棒,也在理。因為能進哈佛的都是精英人才。對於面向大眾的基礎教育,我覺得基礎與空間得並重,為學生的發展提供優質的基礎。過去我們習慣於“帶着知識走向學生”,而現在,我們更強調“帶着學生走向知識”,教會學生學習方法,讓學生自主地發展。

給學生一些權利,讓他們自己去選擇;給學生一些機會,讓他們自己去體驗;給學生一點困難,讓他們自己去解決;給學生一個問題,讓他們自己去探求;給學生一種條件,讓他們自己去磨鍊;給學生一片空間,讓他們自己去拓展;給學生一片陽光,讓他們自己去燦爛。

三、那接下來我就要考慮作為教師,怎樣面對新形勢下的教育工作?

教師要轉變觀念。教學意識,就有什麼樣的教學方法。教師和學生的地位是平等的,真正努力使自己適應這種教學中新的角色定位。教師要敢於發現、勇於發現、善於發現學生的潛在優點和能力,引導學生在課堂學習的過程中充分享受心靈的自由和個性的表露,使師生共同沐浴在“教學相長”的真誠交流的氛圍中。作為一名國小英語教師,素質教育強調教育的目的不是“傳授”“強加”“灌輸”英語知識,而是教會學生獲取知識的方法,應使學生求知慾得以最大範圍的發揮,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和技巧,促進學生想學。課堂的革命倡導的是研究性學習,要保護和引導學生創新意識和探索意識。

追逐知識前沿的教學。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是我們教師課堂教學一直以來所遵循的,可跳躍式發展讓我們的眼前一亮,不謀求跳躍式學習,很難達到創新思維,這個理論以前聞所未聞,還有散點教學,這些都是西方教育的成功的優勢所在,我們在發揮自己優勢的同時,可以借鑑。

教師要不斷地加強學習。一切知識都在發展之中,一切科學都在發展之中,如果一個教師僅僅滿足於本學科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教育的最後目標卻在種種境界的綜合,而綜合性教學的關鍵是教師綜合知識的水平和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理想的課堂教學需要教師涉獵各方面的知識。就拿國小英語學科來説,它是一門語言教學,語言的使用與文化背景息息相關,僅僅掌握語言知識是不夠的,有時候涉及到西方的文化,在課堂教師能否根據所教孩子的年齡和心理特點進行有效教學,語言也和其它學科一樣,隨着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不斷變化,教學模式也在不斷更新,只有學習,才能不落伍。

北師大研究院院長顧明遠説過這樣一句話:“一個成功的教師,首先是一個善於不斷自我更新觀念的學習者,只有在及時地汲取當代最新教育科研成果的基礎上,才能立於不敗之地。”我想我會記住這句話,並以此為目標。

我常想:生命即使平凡得像片樹葉,也因有它存在的價值。我沒有成功後的自傲、沒有失敗後的頹廢,我要用我對教育的滿腔熱忱把對學生的愛表現得更加理性、更加美好、更加永恆!

新理念培訓心得體會 篇7

隨着醫療技術的不斷髮展、護理技術的發展也日新月異,護理人員在工作中如長期不接受學習和新的信息,會讓護理工作停滯不前,護理的質量也會下降。很榮幸我能參加這次腫瘤護理新理念.新技術培訓,和來自全省各家醫院腫瘤科護理同行在延煉商務酒店參加這次為期兩天(6月29-6月30日)培訓。

臨牀上注重基礎護理教學,腫瘤護理理論和護理技術的講學及傳授內容偏少,此次腫瘤專科護士培訓內容非常豐富。培訓內容有:1、安全護理分享與思考;2、腫瘤專科護士的角色和臨牀應用;3、癌痛規範化治療;4、乳腺外科治療進展;5、化療藥物安全給藥;6、腫瘤科護理人員心理調適;7、腫瘤治療進展;8、食物營養與癌症預防;9、DET評分表的臨牀應用;10、腫瘤患者心理護理;11、腫瘤患者的癌痛管理等。這些內容讓我受益匪淺,並且從內心認識到腫瘤並非絕症,它屬於慢性病的範疇。

為期兩天的緊張學習,豐富了我的腫瘤專科護理知識。從癌症的預防,食物營養的選擇,癌症病人的心理護理,化療護理,安全給藥及腫瘤治療進展,尤其是癌症病人的疼痛護理和治療。在以前的癌症治療中並不是特別關注病人疼痛,癌症病人約有62%會出現疼痛,讓病人特別痛苦,加重病人心理負擔,影響治療效果。主動詢問病人是否疼痛,評定疼痛程度,按階梯用藥。減輕病人痛苦,使病人更好地接受治療。還有化療知識的學習,如何正確配置、合理使用、使用中如何更好的進行職業防護。更好地保護了自己。劉彥君老師講的腫瘤科護理人員心理調適,幫助我們解壓,特別感動。

通過這次腫瘤專科的培訓和學習,我收穫了很多。使我認識到自身的差距,加強了責任心,掌握了溝通技巧,豐富了健康教育知識和更專業的專科護理知識。

以上是我的一點體會,非常感謝護理部和護長給我這次學習的機會,同時我向領導承諾,在今後的工作中,我會繼續取長補短,為患者奉上我的微薄之力。

新理念培訓心得體會 篇8

“以教師為中心”的特點是重教師傳授而不重自主探索,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難以充分發揮,獨立自主的學習能力也難以培養;“以學生為中心”的特點是學生被認為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的學習由自身負責,知識內容的難易程度由自己決定,這種“自負盈虧”的學習方式往往使學習陷入無序化、無效化;在以學習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中,教師和學生的地位都很重要,兩者是辯證統一不可分割的整體,形成學習的共同體,師生互相發揮作用,共同促進學習。這種教學觀念的轉變促進了教學實踐的變革,具有現實性和前瞻性意義。吳泓的語文專題模塊教學就是這種教學模式的典型。

所謂“模塊”,是指圍繞某個專題組織的一組教學內容,“語文模塊教學”就是在一定的語文知識的基礎上實施分塊、分專題的教學模式。傳統的模塊教學通常是將語文分為聽話、説話、閲讀、寫作、口語交際、研究性學習、綜合性學習等板塊;而在吳泓老師這裏,語文模塊被賦予了新的內容和意義:它將經典文學著作分為有內在關聯和邏輯結構的模塊,以專題研究性學習的形式呈現,由師生共同學習、共同探究、共同追求語文知識和精神內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令人耳目一新。

具體説來,吳泓老師的專題模塊教學有以下幾大特色:

設置專題,引路自學。建立以學習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並不意味着淡化教師的作用,相反,這種模式對教師的引導服務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要化有行為無形,從台前走向幕後。吳泓老師的專題模塊教學就是如此。他本着“言意一體”“精神與言語共生”的原則,設置了二十八個專題,分階段讓學生學習。這些專題涉及古今中外文學經典,承載了豐富的文化知識與精神思想,具有永恆意義和普適價值,對於促進高中階段的學生形成自己的思想、價值和觀念來説,顯得適當且必要。在課堂上,學生以自學為主,進行大量的專題研讀,老師只是陪同、引導。專題學習基本分為閲讀、思考、寫作、辨析這四個階段,雖然呈現出時間上的先後,但是在整個專題學習中,這幾個階段是有機結合、交叉進行的:在閲讀中思考,思考之後表達,表達之後進行交流達到深度辨析,從而形成自己的思辨能力。在這個有機的學習過程中,吳泓老師為學生的自主學習鋪好了路、搭好了台,然後與學生進入共同學習、同步學習、同時學習的狀態,促進學習過程順利有效地完成。

也許有人會問,設置這些專題,那學生的教材怎麼辦?吳泓的學生是這樣回答這個問題的:教材提供的僅僅是某個文本的片面或部分,就像在大江春水中之舀了一瓢水呈現給學生,而高中生需要更多更全面的文本來滿足情感上的認同,而老吳(吳泓的學生親切地將其稱之為老吳)的模塊教學就填補了這個空白,他提供了大量的、積極的、完整的經典文本資料,讓學生閲讀、體悟,進而形成自己的思想。①

吳泓敢於把教科書放在一邊,全心全意地與學生一起進行專題模塊學習,是因為這些專題的內容已經涵蓋甚至超過了教材中所包含的內容,在這些專題中,學生們學到的不僅是語文知識、語言知識,更是在潛移默化中形成的語文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打造平台,解疑思辨。以學習為中心,要求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主導,教學過程服從並服務於學習過程,學生的學習過程通過其讀、寫、思、議等主體學習活動來完成。國家教委國家教育發展研究中心提出,“為鼓勵這種相互作用式的學習,學習環境應當重新構:尊重並把學生帶來的東西作為一種學習環境的資源;學生確定目標;面向問題的學習;樹立學習事業心和開拓技能;學會合作;利用相互作用式的學習,廣泛利用教育技術;教師起學習促進者的作用而不是知識的源泉”②除了教室這個學習的空間,吳泓老師還利用現代網絡技術為學生打造了一個教師參與、學生學習、師生互動的三維開放式網絡學習平台,這個平台叫做“家園”。在“家園”這個學習天地裏,吳泓老師精心打造了一系列學習專欄,包括專題概述瀏覽、專題文本細讀、專題文萃精讀、師生學習社區、學生習作展評及吳泓工作室等,分不同層次給學生呈現相關文本資料,供學生查閲研讀。此外,老師還開發了專題鏈接,鏈接了包括國學網絡、紅樓夢網、百家講壇、新生代文學網以及各大文學家教育家的博客等大量有價值的網絡信息,這些資源包容性極大,都是吳老師經過了深思熟慮之後,有針對性地篩選出來的。通過這些資源學生們自己就可以完成閲讀文本——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整個學習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及時地與老師進行交流溝通,或者通過網絡課程尋找自己想要的資源,這種學習無疑是主動的、思辨型的、探究式的。

傳統課堂與網絡課程相結合是吳泓老師教學的一大亮點。在這樣的學習方式中,學生能自由地暢遊在高營養的學習殿堂裏,自主地與文本進行思想對話、精神交流,完全契合高中階段學生的學習心理——他們的心智亦趨向成熟,也擁有自己獨特的認知規律和學習方式,吳泓的教學模式迎合了學生的認知心理,因而倍受歡迎;同時,吳泓對知識、對信息的篩選與過濾,保證了學習資料的高營養、高品質,學生在面對眾多網絡資源時不至於迷茫和混沌,更不至於誤入歧途而導致“負學習”。

在學習過程中,肯定會存在因學生的閲讀速度快慢或接受能力強弱而導致學習進度的不一致,吳泓老師的做法是,提前完成專題學習的即可進入下一個專題模塊的學習,或者針對其興趣點,給能力較強的學生適當增加相關內容,進行拓展閲讀。學習無止境,只要學生願學、樂學、會學、善學,老師便欣然提供這樣的機會。

研讀經典,砥礪品質。學習方式反映了學生在完成認知任務時的思維水平。思維水平和認知任務的要求有關,可分為記憶操作類學習、理解性學習和探索性學習。吳泓老師的專題模塊學習濾去了簡單機械的記憶和重複低效的題海,與學生一起進入對經典的探索。

在專題模塊教學中,吳泓老師分三個組整合了二十八個專題,第一組為古代題材的9個專題:讀《詩經》,讀《楚辭》,讀《世説新語》,讀陶潛,讀李白杜甫,讀韓愈,讀蘇軾,讀王安石,讀《紅樓夢》;第二組為中國近現代題材的9個專題:讀蔣廷黼的《中國近代史》,讀《吶喊》《彷徨》,讀《雷雨》,讀穆旦,讀《邊城》,讀張愛玲,讀《呼蘭河傳》,讀《圍城》,讀中國當代詩歌;第三組是外國題材的10個專題:讀莎士比亞,讀雨果,讀托爾斯泰,讀海明威,讀《百年孤獨》,讀卡夫卡,讀《等待戈多》,讀加繆,讀里爾克。看這些名家、名著,無不包含了巨大的語言文學知識和豐富的精神文明價值。如若真的將這些經典研讀下來,加以探究吸收,對於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思維思辨能力和砥礪精神品質、形成文學素養意義深遠。

事實證明,對經典的研讀,收效甚優:讀了《詩經》,學生品出了《千古雪雨,綿延歸途——徵人歸家詩中的意象》《多情自古空餘恨,此恨綿綿無絕期——論<氓>女主人》;讀了《孟子》,學生寫出了充滿現實哲理意義的文章《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讀《老子》,學生感悟出了老子《“絕勝棄智”與“以柔克剛”糅合》;讀了韓愈,學生寫出了《雙面伊人——淺析韓愈排佛》,感悟了人性之複雜、之可愛;讀了蔣廷黼的《中國近代史》,學生總結了《由士階層的覺醒看中國近代救亡運動的失敗》;讀了魯迅,學生看到了《撕破黑暗的一絲陽光》;讀了海子,學生用詩意的筆觸寫出了《感悟神話之死》;讀了蕭紅,學生讀出了《蕭蕭風去,冉冉花紅——讀蕭紅心境與文字》;讀了“新詩”,學生學會了《用眼睛去諦聽》;讀了莎士比亞,學生寫出了《不妨留一份“缺憾”——評哈姆雷特的遭遇》;讀了加繆的《鼠疫》,學生明白了《選擇,不分對錯》這一充滿辯證智慧的人生主題……這些習作均出自高一高二學生,文章篇幅均在兩千字以上,有的甚至超過五千字;字裏行間充滿了學生的睿智思想、個性表達。這種深邃辯證的思想,這些個性而流暢的表達,如果不是經過了對文學經典的賞析錘鍊,對先哲文人思想的研讀思索,是難以獲得的。

“以學為本”的主體教學理念,只有結合了有效的教學方法,才能真正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學生的個性才能真正凸顯,才情智慧才能真正激發,自主意識才能真正張揚,思想才能真正成熟,人格才能真正平等,能力才能真正提升。

陶冶精神,終身受益。以學習為中心的教學關注學生終身學習的願望和能力的形成,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正如吳泓所説“生命留痕,精神不滅”,他是這麼説的,也是這麼做的。他的模塊教學最終要實現的就是培養學生的思想,讓學生能思考,會思辨。這種能力無論處在什麼階段都不可或缺的,在不久的將來,當學生走入社會之後,這種能力將顯得更為重要,會成為生活的能力,生存的本領。

新理念培訓心得體會 篇9

八月三日,我在沂南雙語實驗學校參加了沂南縣國小語文骨幹教師暑期培訓。我感覺受益匪淺,對於略讀課文的教學有了一個新的認識。

在實際的教學中,我們的略讀課文的教學,基本上是這樣上的:

一是走馬觀花,過於略。既然是略我就略的個徹底,讓學生自己讀讀課文,説説課文內容就算完了。

二是面面俱到,過分詳細。只要是教科書上有的我就得讓學生明白個透,從內容到思想,從寫作方法到句式分析,無一不講,總是怕學生讀不通、弄不懂,所以往往把一課時的教學時間變成兩課時、

三課時。不但拖延了教學進度,而且學生的獨立閲讀能力得不到培養。有時有把精力過多放在對文本的研讀上,而忽略了向文本之外的拓展延伸,所以使學生的閲讀興趣和閲讀量得不到提升。通過這次學習,使我認識到這兩種方法都是不對的,我們應該對略讀課文有一個正確的解讀。

略讀課文,並不是可以忽略的,首先要準確把握略讀課文在整個單元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立足單元主題,找準閲讀的重點、難點以及寫作特點。所以第二點就需要教師仔細鑽研教材,不要以為略讀課文就可以粗略的備,粗教卻要精備,只有教師找準了切入點,找準了需要精的“點”,才能引導學生粗中有細,略中有精的感悟文本。

第三由於略讀課文需要向外拓展延伸的內容有很多,所以這就需要教師課下精心蒐集整理與文本有關的書籍、文章、資料,為學生搭起一座走向課外閲讀的橋樑。

而略讀課文又是不能等同於精讀課文的,要把握略讀課文解讀的“度”,要讓學生在粗讀瀏覽中找準重點,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迅速捕捉與全文關係密切的信息——字、句、段。但又不能像精讀課文那樣逐字逐句剖析,要注意培養學生的獨立閲讀能力,讓學生應用學過的方法來解讀文本,重要的不是文章的內容,而是要引導學生從思維的深度和廣度兩個方面入手,更多關注語言特色、寫作技巧等,從而着力豐富語文素養。

葉聖陶曾經説過:“就教學而言,精讀是主體,略讀只是補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讀是準備,略讀才是應用。”如果説,精讀課文在教學時,必須“細嚼慢嚥”,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的話;那麼,略讀課文在教學時,教師要更加放手,讓學生自主閲讀,運用在精讀課文中獲得的知識與方法自己把課文讀懂,並在學習中漸漸習得基本的讀書方法。

相對與精讀課文,略讀課文較為淺顯些,這樣正好為學生提供了閲讀的階梯,為他們創設了更好的獨立閲讀的實踐機會。略讀課文不一定都是粗糙的,不精緻的,古詩云:橫看成嶺側成峯。略讀課文也有其精巧之處,特別是新人教版的略讀課文都文質兼美,需要作為教師的我們仔細研究,從而改進我們的略讀課文教學,提高教學效果。

新理念培訓心得體會 篇10

XX年3月10——11日,我參加了石家莊教研室組織的國小語文教學培訓活動。在培訓過程中,不但觀摩了三位優秀教師的課,而且有幸聽取了三位老師的報告,感覺收穫很多。 其中印象最深的是薛法根老師講的一節課《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這次薛法根老師執教的課是《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他關注學情,引導學生獨立思考,來回品讀,深入思考,孩子自己提出議論文論據的選用特點,題目和選材之間的關係,從而培養孩子的思維,孩子們有了自己獨立的見解。他的課是一種深度語文,給我帶來了心靈的震撼。

他沒有課件,沒有花言巧語,沒有激情的場面,一根粉筆,一張嘴。清晰的教學模式,精緻的板書和作業設計,簡單就是他的教學特色。他就像是一本書,一本韻味無窮的書,一本可以指導我們實踐的活書。他的句句名言值得我去細細品味,品成自己的東西。 他在講授司空見慣這個成語時,給我的感受頗深。首先他問:哪些現象司空見慣?接着問:什麼叫司空見慣?一生讀參考書中的註解。 註解寫得太多,我們還要用自己的見解。有幾個學生用自己的理解談這個成語。司空見慣這個詞從哪兒來的?我們要有發問精神。

然後薛老師生動地介紹了司空和劉禹錫的故事,學生們聽得如痴如醉,台下的我們也恍然大悟,是啊,很多時候,我們總以為嘗過別人咀嚼過的知識之果就算是掌握了知識,學習就只能淺嘗輒止。原來學習不能司空見慣,要學會質疑,追根溯源。 聽完薛老師的課我感受很深,薛老師的幽默風趣,講課時瀟灑自如的風格讓我佩服,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 在今後的教學道路上,我一定會努力鑽研,不斷提高個人的業務素質,教給學生帶得走的學習方法。

新理念培訓心得體會 篇11

7月27日,我在東長壽國小裏參加了市教育局組織的新教材培訓,聆聽了專家對教材的理念分析和方向指導,使我對新教材有了些許的認識,教學方法上也有了初步的把握,收穫頗多,受益匪淺。

培訓中,通過各位專家、老師的指導和講解,我對新教材的編寫理念和編寫特色又有了更深的理解。

新版的部編教材就是由國家教育部組織編寫的教材,教材已上升到國家層面就必然受國家主流價值觀的影響和傳統文化的影響。第一點就是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材編寫實質上是國家行為,所以教材編寫立意要高,要立德樹人。這同時也提醒我們語文教師今後在教材的拓展與選文時要圍繞思想價值去選材,不做無效拓展。另外,部編本教材不僅關注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還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教材的編寫從兒童的現實生活和童真世界出發,圖文並茂,風格活潑,能夠吸引學生閲讀,激發學習興趣。她滿足了一線需要,對於教學中普遍存在的某些問題,也注意“糾偏”。簡言之,部編新教材具有揚正氣、接地氣、有生氣、更大氣的專屬特色。

教材結構上,部編新教材幾乎顛覆了以往的語文教學模式,先學一部分常用字,再學拼音,這在以往看來是不可想象的,其實是更關注了兒童的需求,並把閲讀提升到一個非常重要的地位,新增“快樂閲讀吧”“和大人一起讀”版塊,實現課外閲讀課內化,課外閲讀課程化,讓教材往課外閲讀延伸,往孩子的語文生活延伸。

教材內容上,與老版教材相比,大約一半課文被替換,新增幾首兒童詩,又恢復了一些經典課文,選用文質兼美、適宜教學的內容,突出了經典性、時代性特點,而短小精悍的兒童詩讀起來朗朗上口,孩子的閲讀興趣比較濃厚,學會後不由自主的哼唱出來,慢慢就會建立起語感,覺得語言文字有意思,從而愛上學語文。作為教師,教學中要夯實識字寫字教學,加強對學生書寫習慣和寫字姿勢的指導練習。

部編新教材讓我感觸深刻的另一點即是,增加了中國傳統元素,文化味很濃,中國本土文化滲透在書的各個角落。比如第一課“天地人”選用傅抱石的圖畫做插圖,給人以遼闊的空間感和濃濃的文化意境;漢樂府進入一年級上冊教材,也是傳統文化在語文教學中的體現。文字與水墨畫有機結合,既拓展了兒童的想象,又涵養了兒童的美感。教學中,我們的要求不能過分拔高,讓學生讀讀背背,在讀背中感受漢語之美,培養其興趣。

部編新教材尊重孩子的生活經驗,充滿濃厚自然的愛國情懷,重視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充滿童趣,又不失文化味,想來剛剛步入一年級的孩子們看了也定會喜歡。他們將在這本語文書中,感受祖國語言的無限魅力,感受中國文化的氣勢磅礴。

總之,這次國小語文統編教材培訓讓我們受益匪淺,我一定會認真閲讀筆記,結合實際,把本學期教學開展得更好。

新理念培訓心得體會 篇12

研討會上,我認真聽講,認真作筆記,認真研討,從而受到了很大的啟發,使我從根本上認識到了自己教學工作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現我將本次學習研討的心得體會作如下:

本次學習最大的收穫,是如何提高自身的素質,如何成為學生學習的榜樣,如何讓學生輕鬆學習,提高教育教學效率,是當前我們要狠抓的重點。

首先,提高自身的素質,通過學習,我才知道,什麼是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以前我總做一個固步自封、不求上進的人,認為自己很前衞,然而,通過學習以後,我才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之處,所謂學無止境,作為教師,應該建立終身學習的理念,不斷擴大自己的視野,提高自身素質,就像周益民老師説的那樣,要不斷地通過閲讀來充實自己,要與學生一起進步,其實,老師的進步是通過學生的進步來體現的,學生可以完全成就一個老師,可以幫助一個老師在專業成長方面提供強有力的幫助,因此,不僅要學生進步,而且要伴隨學生一起成長;

其次,教師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必須具備優良的師德修養,我認為,最關鍵的是要熱愛自己的職業,熱愛自己的學生,因為只有熱愛自己職業的老師,才會從心底裏踏踏實實地幹好自己的本職工作,時時把學生當成自己的親生孩子一樣,,不斷地為學生創造學習機會,

使他們的智力得到合理的開發利用。在學習方面,我們要成為學生的領路人,要用豐富的學識和高尚的人格,去感染學生,去影響學生;

第三,教學方法的改革是至關重要的,我們要以一種鋭意改革的精神去對待我們的教學,要把以前的陳舊觀念通通去掉,不斷學習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先進的教育教學方法,並把它們有機的運用到教學實踐中去。在新課程的教學中,我們要嚴格按照新課標的要求執教,讓學生充分體驗學習的樂趣,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環境中學到更多的的知識。因此,我們要借鑑他人的方法,學習他人的長處,彌補自己的短處,在擴充知識結構的同時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

第四,要結合當前的形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這其中,最關鍵的是要如何掌握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通過學習研討會,我認識到真正有效的方法是要熱愛學生,要關心愛護後進生,關注他們的所思所想所感,真正成為學生的學科帶頭人,要讓學生尊敬我們,喜歡的我們,才會從心底裏喜歡我們的課,在教學中,我們要肯定學生的成績,不要隨便動不動就批評學生,打擊他們的學習積極性,要把他們的潛能充分地激發出來,把他們真正變成學習的主人,而不是老師教學的工具,我們要考慮學生的思緒方式,站在學生的立場,幫助他們,在他們最需要的時候出現在有他們的身邊,與他們一道克服困難;

另外,通過本次學習,使我認識到了加強學生課外閲讀的重要性,它既能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又能幫助老師進步,在課外閲讀過程中,老師不能是旁觀者,要與學生一起,成為忠實的參與者,時時刻刻站在學生的身邊,與他們同甘共苦,成為他們學習的好朋友、好夥伴,

這樣,我們就能與學生共同進步,共同發展,共同在教學過程中體驗到無限的樂趣。

總之,無論怎樣的學習方法和教育方法,我們都要通過不斷的學習來刷新自己,保持終身學習,直到終老,並且 ,我們要把這種終身學習的理念傳遞給我們的學生,讓他們也從小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併為之不斷地奮鬥終身。

新理念培訓心得體會 篇13

我有幸參加了江西教師網的遠程研修平台培訓,真的欣賞了山那邊的迷人風景,看到了真理冰山的一角,找到了指引我們前進的導向標。雖然只有短短的時間裏,我們有幸涉獵了教師研修平台為我們安排的豐富多彩的學習內容。緊張而充實的時間匆匆過去了,我們這羣上下求索的教師,尚覺意猶未盡。細細的回味這些天的一點一滴,彷彿再次徜徉在知識與真理的海洋裏。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遠程研修平台像一架雲梯,讓我能不斷的向上攀登。

自從參加網絡遠程研修以來,我在教育教學理論知識方面,經歷了迷茫懵懂、漸呈清晰到教學觀念上有了較大的提升,可以説研修平台像一扇窗口,讓我眼界更加寬廣,教學思路更加清晰。通過學習,使我大開眼界,深受啟發。我深刻體會到,教師新課程遠程研修活動,對澄清課程實施中的基本理念,提高對課程改革的認知具有重要意義,對促進課程改革的有效性,提升教師的課程意識和教育教學行為方式,建立網絡教研模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下面,我説一下這次學習的一些感受:

首先,它讓我融入了一種求學的氛圍,不學習就要落後,不進步就得被淘汰,各位學員思維活躍,團結互助,開放而又嚴肅,競爭而又寬容,形成了良好的氛圍,擴大了專業視野,使自己足不出户就能夠與更多的同行進行異地交流。培訓中不斷蒐集教育信息,學習教育理論,增長自己的專業知識。其次,這次培訓也給我帶來了一種機遇,要知道不是每一朵花都能迎風怒放,不是每一塊金子都有機會閃光。非常感謝學校領導給了我一個鍛鍊自己的平台。

其次,制定教學目標固然很重要,但是關鍵是能否有效的實施。讓每節課都能達到預期目標是非常不易的,因為學生個體有差別,他們的思維活躍且獨特,有些時候讓老師措不及防。首先我們必須做到吃透課程標準,制定了適合學生的切實有效的教學目標,學會把眼光放遠,才會遊刃有餘,做個優秀的、幸福的老師。

再次,在學習過程中,我做了一些聽課記錄,寫了許多研修日誌,記錄專家的精闢論述和有效的教學策略,物化自己的學習反思和心得體會,以便有甄別、有選擇地汲取專家講座的精華,並內化為自己的教學理念,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不斷提高語文教學水平。

通過網絡,與各位專家交流,與各位同仁溝通,讓思想碰撞思想,使智慧啟迪智慧。自己從中認識到在語文教學中的不足,懂得了作為語文教師的職責,更加堅信能走好小語這條路,感謝專家教授的培訓,感謝這次遠程培訓,感謝輔導教師,正是因為有你們的堅實後盾,我們才會滿載收穫。

資料來源:教師在教學中要做到“教”與“學”,“教”指的是擔當着教授學生知識,也就是“師説裏的傳道、授業、解惑”;“學”指的是教師要在教學中學會自我學習,使自己的專業知識可以不斷的提高,這是一個教師首先所必備的專業能力。僅有專業能力還不夠,還要有着高尚的品德修養,教師是學生的榜樣,學高為師,德高為範。學生都有向師性,教師的為人處事在教育學生的同時也將影響着所教學生終生的道德修養,學生在受教育的過程也是人格完善的過程,故教師要做好學生的引路人。

二、培訓的收穫

1、參加培訓,使我在教學科研方面的認識有了進一步提高,為我今後的實際工作提供有切實有效的方法和策略。

在培訓中,從事教育多年、教學經驗豐富的專家根據自己的實際經驗給我們講解了許多當好一名好的教師所需要具備的要點和方法,他們豐富的經驗與趣味興的講解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談到教師的發展問題上,幾位專家都強調了適時調整和更新自身知識結構、終身學習的做法;在談到面對困難如何克服的問題上,各位專家還提出瞭如何加強教師之間團結合作的方法;在教學教法經驗方面,通過“説課、聽課、評課”的指導,讓我更加明確上好一堂專業課的標準,適時改進教學方法和策略,以藝術的眼光去對待教學,爭取精益求精。

2、重視交流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

過去,只知道埋頭於書本知識,信息閉塞,不善於交流,使得一些好的經驗未能融於自己的教學,而自己的一些體會又未能及時整理,因此使自己的發展緩慢前進。通過繼續教育網上培訓,我有了長足的進步,使我感到自己的教師修為有了深一層次的提高。今後我會努力並不全身心地投入教育事業,為祖國培養更多的棟樑之才。

三、今後工作方向

教師是人類永恆的職業,但社會對教師的選擇條件將隨着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而不斷變化,對教師的要求也會越來越高。這就要求我們在工作當中要做到:

1、終身學習,教師只有不斷的學習專業知識,才能提高自已的專業素養。僅有自己

本職工作的專業知識是遠遠不夠的,這就要求我們有一個多元化多方面的學習。通過學習提升師德修養,豐富知識結構,增強理論底藴。同時我們要學會做事與人際交往。教師從事的是和人打交道的工作,如果能善於觀察、研究、思考,處理好與學生、家長、同事之間的關係,那麼相對來説,工作起來就會更得心應手。

2、提升個人魅力,作為一名教師,首先要讓學生喜歡你,喜歡聽你的課,進而喜歡聽你的指導。這就要求個人魅力不斷提升,在積累經驗中獲得一種平和優雅的心境,在和學生相處的過程中獲得學生的信賴。書是最好的老師,多讀書,提升自己,在實踐中反思自我,做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

3、不斷反思,要想從工作中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就少不了這個環節;不斷的反思、改進。教師職業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在不斷的反思與積累中獲得屬於自己的經驗與方法,並且能將這種方法深化為一種理論,這便是做一名教師的最高境界了。

最後真的很感謝培訓中的老師,是他們的豐富經驗和知識讓我認識到了自己的不足之處,也學到了很多有用的知識。培訓結束了,但我們的教學工作還在進行中,也可以説,我的教學生涯才是一個開頭,在以後的工作中,我將比以前更加註意自已的專業知識和道德修養的加強。

新理念培訓心得體會 篇14

我有幸拜讀了袁振國先生編寫的《教育新理論》這本書。這本書闡述了:作為教師究竟應該樹立哪些新的教育理論,轉換哪些舊觀念。在教育模式、學習方式正在發生根本性變革的今天,我們在轉換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觀念方面應如何去做?在閲讀中給我啟發最深的是“開發數學教育”這一章,可能這與我任教的科目有關吧,書中闡述道:自然科學是對自然現象本身客觀規律的揭示,從這個意義上説,科學的本質是發現,而數學是人們為建立自然和社會現象的主人聯繫,從這個意義上説,數學的本質是發明,是主觀建構。説實在的,數學其實是一種工具,是一種將自然、社會運動現象法則化、簡約華的工具。

數學本身是人為的,是開放的,是豐富多采的,一句話,數學是為人所用的,然而不幸的是,由於教育競爭的壓力,由於“應試教育”的扭曲,在我們的數學教育中,數學變成封閉的系統,成了固定的邏輯聯繫。不是數學成為人的工具,而是數學教育使人成了數學的工具,成了解題的工具,特別是成了尋求唯一答案的工具,書中一句句的論述,一個個事例生動地告訴我們,不同的教育觀念,不同的思想方法會有不同的教學思路和教學方法,學生會有不同的發展結果。教學的開放首先需要思想的開放。

新理念培訓心得體會 篇15

參加諸暨市教師進修學校32學時培訓,有幸聽了羅才軍老師講的《文體意識觀照下的語文教學》,感觸很多,大有啟發,發現在教學中還有很多不足。下面我就談談我的體會:

羅老師總結了我們教學語文的教法:整體感知、字詞教學、語言感悟、迴歸整體、小結作業。的確如此,羅老師可謂把基層老師的教法説明白了。這樣的教學使我們的學生對語文課堂敬而遠之呢?語文教學成了一種模式,我們真的該重新思考語文教學了。

羅老師從文體出發,告訴我們語文就要上出語文味,上出文體味。具體來説,教散文的時候,我們不能不抓住“形散而神聚”的特點,“執其形,感其神,悟其言”;教學童話時不能不讓學生髮揮想象,親歷文本,感受語言的詩意和美好,這是童話最大的特徵;而教學敍事性文章的時候,不可不引領學生從簡單表層的理解走向立體豐富的感受。再有敍事性文章,把握內在的張力和矛盾衝突,;教説明性文章的時候,我們不能不帶領學生洞見內部結構的井然有序,結構的清晰縝密和語言的準確簡練,從而發現另一種與含蓄纏綿相反的練達和灑脱之美,這是説明性文章的美學追求;教學古典小説,我們不能不進行閲讀方法的訓練,人物形象的感知和情節的分析,教學文言文和古詩,我們不能不引導學生誦讀積累語感,獲得審美體驗,並傳承其中的經典文化,所以教每一類文章我們都要有張顯這一類文體特徵的過程。如果任有不尊重文體特徵的千篇1律的模式化教學大行其肆,不僅消弭了課文,作為文學作品的美感被消弭了,更消弭了作為語文教師的專業立場和職業的尊嚴。

一、作為一線老師,面對學校經驗式管理傳承下來的“陳規陋習”,上級教研部門的“指手畫腳”,課程標準的“條條框框”,網絡書本上“五花八門的模式”, 就好像“誤入藕花深處” ,陷入 “山重水複疑無路”的境地,迷茫加疲憊,然後就麻木了。這時候就需要清晰的思辨力,指導都沒錯,但不是任何指導對自己都是百分百的有益,都要滿盤皆收,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同理,盡信師也不如無師,盡信“專”更不可取。要選擇,取其精華——適合自己和學生的爭取內化,遺棄糟粕——不適合自己的堅決丟掉,深度鑽研課標,關注實際教學效果,一點一點的去琢磨,實踐,反思,總結,積累,總會柳暗花明又一村。

二、“警惕走入慣性的迷茫:所有課文,一種教法!”曾幾何時,我們在剛走上工作崗位的教師面前振振有詞:語文課就是那幾個環節,導入新課,整體感知,文本細讀,拓展延伸等等。十多年來,都是在使用一種套路,不斷重複昨天的故事,泥古模式,落於窠臼。週一貫老師説“對一個老師來説,最拿手的往往是下招”,我們每天也在想“招”,大多數“招”都是用來“對付”學生管理、學校管理,應付檢查、考核與評比的,對教材的理解除了上公開課才去網上搜羅新招、奇招,何曾有自己灌注心血之招?沒有誰的成功是隨隨便便的,習以為常、固步自封就是最大的障礙,只有紮根教學的土壤,與學生泡在一起,摒棄浮躁,潛心研究,不隨大流,方可有所為。

三、管建剛老師十年磨一劍,矢志不渝研究習作教學,才得一鳴驚人。羅老師“擁有開闊的課程視野、出色的文本細讀能力和靈動的課堂駕馭技巧,教學風格精巧大氣、紮實穩重、底藴渾厚、語言詩意。”這樣的功夫“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啦。其他名師、特級哪一位不是耐得住寂寞,忍得住孤獨,熬得住苦痛,數十年如一日的讀書、研究、寫作,最後才能一舉成名或一課成名。所以,看名師大腕的今天光環有多閃耀,就該看到昨天他的求索之路有多艱辛。

四、小語教壇向來都是百花齊放,近乎亂花漸欲迷人眼,各種教學主張流派精彩紛呈,那都是各位或數位特級們的泣血之作。情境教學,主題教學,單元整組教學,詩意語文,情智語文……每一種都散發着迷人的芬芳,都是小語園地綻放的一株奇葩。比如今晚羅老師提出的文體觀照下的語文教學,解讀文本需體現文體特點,有老師立即追問“指向寫作的閲讀教學”,苗老師回答的非常好,“羅老師也只給我們打開了一扇語文教學的窗”,我們又多了一個瞭望口、思索點,而不是顧此一定就要失彼,博採眾長,學習諸子百家,指導自己的教學,為我所用,豈不美哉!

總結:聽“軍”一席話,勝讀三年書。感謝,羅老師,感謝,諸暨教師進修學校。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peixun/w70kyy.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