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心得體會精選 >

2023《感動中國》心得體會及啟示(精選19篇)

2023《感動中國》心得體會及啟示(精選19篇)

2023《感動中國》心得體會及啟示 篇1

孫水林、孫東林兩兄弟雖然仍都是農民工但他們身上無處不彰顯“信義”二字。大雪封路,擋不住哥哥孫水林踏上歸途的腳步。胸中懷揣的,不僅是那26萬元工資,更是滾燙的熱火心腸!但事不盡如人意,孫水林路上遭遇車禍,不幸身亡。但是孫東林並沒有一味沉溺在悲傷中,因為他沒有時間去悲傷,他必須儘快去完成哥哥未完成的遺願:去發工錢!兩兄弟完成了一次以生命為代價的生死接力。雪落無聲,但情義落在地上鏗鏘有力!

2023《感動中國》心得體會及啟示(精選19篇)

而才哇,只是一名普通的藏族村幹部。當玉樹地震來臨,遠在他方的他接到女兒的電話,急忙往回趕,但是他卻放不下路上向他求助的村民。來來回回,一次又一次,把傷員送到醫院,再也顧不上自己的家人。但是,迎接這位挽救了30多個生命的英雄的,卻是三位親人的遺體。這才是真正的鐵漢!堅強的他,是廢墟上不倒的柱子,不倒的樑,為人民撐起一片天!

同樣的,一個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鋼鐵工人,自己家都還不寬裕,卻將自己工資的.一大半去幫助別人。他資助180多名特困學生及特困家庭共12萬元,並無償獻血6萬多毫升,是自身血量的整整10倍!不僅如此,他還是無償獻血、無償捐獻造血幹細胞、無償捐獻遺體器官的志願者。他總問別人還需要什麼,總問自己還能做什麼。他,就是郭明義。

這些英雄的事蹟在全中國播出,為的就是要感化中國人,感化冷漠的中國人。試想,如果我們都認為國家的建設、社會的發展不差自己一個人,那麼,這世界會怎樣?反之,如果我們都做一點自己力所能及的小事,那麼,這世界又會怎樣?愛國已成為每個人常喊的口號,但依然不能做出一點實際的事情,只顧着自己的小家,顧全大家的反成了“傻瓜”。殊不知,正是這些“傻瓜”們,才給了我們現在富足的物質生活,而我們之間卻沒有幾個人能站出來,繼續他們的事業。這聽起來難道不諷刺嗎?不管別人,只顧自己,那麼,我們的後代會不會站出來指責我們這些貪圖享樂的先輩們呢?

醒醒吧,炎黃子孫!讓我們為這些英雄齊聲歡呼!並用我們自己的平凡,承接他們肩上的責任,去締造新的傳奇!

2023《感動中國》心得體會及啟示 篇2

“感動中國”節目被人們譽為“中國人的精神史詩。”每一次觀看《感動中國》,感動都會在剎那間匯聚在一起,形成一股無限的力量,強烈的震撼着我的心靈,衝擊着着我的每一根神經,直到感動的淚水潸然而下。就在昨天晚上,我觀看了CCTV1直播的《感動中國》,看完後,我的心裏有一種説不出的感覺。給人以長久的思索與追問:是什麼樣的情懷使他們成就瞭如此浩瀚宏闊的精神世界?是什麼樣的機緣使他們令九州動容?感動之每一位中國乃至全世界。

高淑珍,一個普通的農村婦女,兒子從小殘疾,生活不能自理。為了滿足兒子學習的渴望,她勸女兒王國光放棄讀書回來為兒子上課。後來又接收了幾位殘疾學生。5位學生,4張桌子,2張黑板和借來的舊課本。高淑珍家裏響起裏讀書聲。在這14年裏她一共接收了一百一十幾位殘疾學生。卻未收取一分學費。她用粗糙的手支起了課桌,寬厚的背擋住了風雨。有了愛,小院裏的孩子一天天的茁壯成長。你的心和泥土一樣質樸。你灑下辛苦的種子。善良會長成參天大樹。張麗莉,只是一名十分普通的老師,但她卻做出了不普通的事。

5月3日晚,一輛突然失控的客車撞向校門口的學生,在慘劇即將發生的一剎那,站在路旁的一位老師做出了一個選擇,她推開了四位學生。自己卻被壓在車下,永遠的失去了雙腿。他憑直覺挺身而出,那直覺背後是純正的師德。他深深的震撼着我的心靈,刺激着我的神經。她是如此的偉大,她就是張麗莉。一個人存在的意義,並不是收取,而是給予、奉獻。李文波,能受天磨為鐵漢。他在大學畢業後。來到了南沙。在20多年來,他先後29次赴南沙執行守礁任務,向有關部門提供了氣象數據140多萬組。他是一位國民英雄。位卑未敢忘憂國,大浪孤膽守海疆。她用自己的行為告訴了當代大學生如何選擇人生。我長大以後一定要成為一名為國家作出貢獻的軍人。羅陽,長使英雄淚滿襟。他是一名中國知識分子,卻做着中國軍人的使命,他是兩彈一星的精神後人。

中國需要更多的羅陽。而我則願意成為另一個羅陽。我身處一個優越的環境中我又有什麼資格不去好好的學習呢?為了自己的前途,為了父母,更是為了國家,我一定要把學習放在第一位。我相信,在不久以後,我一定能成為一名國家英雄。他們沒有什麼超強的能力,但他們有一顆堅強、執着的心。他們是那麼的普通,但他們卻用平凡的雙手、高尚的心靈,成就了偉大的事業,感動着中華赤子,相信每位看了《感動中國》的人都有一種真實的清潔感,這是一次精神的沐浴。同時使我們走路的腳更結實一分。

就像一年一次的充電,一個缺電的電池再次充實。於是,又可以支撐自己,也希望可以幫助別人。這——正是感動的力量。

2023《感動中國》心得體會及啟示 篇3

前不久我在我訂閲的《感動中國》這本書上讀到一篇文章,使我深有感觸。

這篇文章的題目叫:《我是導遊,先救遊客》文中的主人公是一個叫文花枝的年輕導遊發生的感人故事文章是這樣寫的:20x年8月28日,剛剛做了三年導遊的文花枝,帶領旅遊團隊行至陝西省洛川境內。由於下雨路滑,突然,一輛載重40頓的加長大卡車載着一車煤炭猛撞過來。一瞬間,一場6人死亡、14人重傷、8人輕傷的慘劇發生了,坐在前排的文花枝當即暈死過去。

不知過了多久,文花枝醒來了,眼前的一切似乎是一場噩夢:旅遊車變了形,遊客們血肉模糊,哭喊聲、呻吟聲、血腥味包圍着自己。她被這一切驚呆了,自己被撞爛的車頭牢牢卡在座位上,危急關頭文花枝忍住劇痛,艱難的打出了報警電話,又立即向旅行社報告了事故消息。聽到遊客們的呻吟,她用盡全力大喊:“大家一定要堅持,救援人員馬上就來了……”她的聲音穩住了大家的情緒,激起了遊客們求生的慾望。

救援人員趕到現場,看見血流不止文花枝準備先救她,但文花枝卻吃力的説:“我是導遊,我沒事,先救遊客!”但救援人員看文花枝傷重便不顧他的請求先救文花枝。文花枝再次喊道:“拜託你們先救遊客,我年輕,我挺得住!”救援人員這才放下她去救遊客。在救援人員救遊客時她還用盡力氣喊:“加油,加油!”知道在確認車上沒人才叫救援人員把自己抬下車。

這是多麼感人的故事啊!在我們這個和諧文明的社會裏,就需要像文花枝這樣的人時時處處為他人着想,在生命危難時刻,把生的希望留給別人,把死的可能留給自己這是何等崇高的思想境界啊!

我們國小生從小開始就應該學習文花枝的這種大公無私、捨己為人的精神,時時把方便讓給別人,把困難留給自己,使我們的社會更加文明,人民的生活更加幸福安康。

2023《感動中國》心得體會及啟示 篇4

看了感動中國,知道了有一位為了中國核潛艇隱姓埋名三十年的黃旭華老爺爺;知道了有一位為了兑現諾言,守墓十多年的陳俊貴;知道了有一位為了村民付出一切的段愛平等等為了別人不惜犧牲自己的青春、金錢和一切的偉大人民,我心中感慨萬千,但最令我印象深刻的還是那個崇仁厚德、為了幫助貧困學生上學攢錢,而自己本身也十分貧困潦倒的九旬老人——劉盛蘭。

劉盛蘭,一個普通人民,孤寡老人,可是就是這麼一個十分普通的老人,卻幫上百個貧困兒童搭出了一條屬於他們人生自己的光輝道路:劉盛蘭老人一直是孤身一人,雖説三十歲的時候有過一段短暫的婚姻,可是不久卻又破碎了,老人一個人風裏來雨裏去,他一個人所經歷的風霜艱辛全部都寫在了他的臉與手背上。劉盛蘭老人第一次捐助的時候雖然僅僅只是五十塊錢,可是對於一月僅有三百元的他來説,也是一筆很大的開銷。後來,他不斷地資助那些貧困兒童,十塊、二十塊、三十塊,他在盡着自己所有的力量資助兒童。可是偏偏天意弄人,不久,老人工作的工廠倒閉了,老人連每月三百也沒有了,可是他並沒有因此停止資助,而是改成撿垃圾換錢繼續資助。後來,房子被毀、獨自回到老家、撿不到垃圾、賣不出錢這些重重困難都沒有絆倒老人資助貧困孩子的決心和腳布,也沒有動搖他“生”的力量,那些孩子的回信就是他精神唯一的支柱,儘管他自己也是那麼的貧窮,儘管有些孩子們連他的性別、身世背景都不知道······

當我第一次看到這裏時,已經淚如泉湧,老人這種捨己為人的偉大事蹟令我感動,他遇到困難仍然能夠堅強向前,彷彿為了見證“車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橋頭自然直”這兩句話,讓我明白了遇到困難,不僅不能放棄希望,默默等待奇蹟降臨,而要堅持不懈地向前,才可能獲得成功。就算沒能獲得成功,那至少你努力過了,你問心無愧,你可以大聲和大家説:“我做過了,就算沒成功,至少我努力過了,我心甘情願!”人並不是一定要像花兒一樣綻放才是美麗的,因為就算是再美的花兒也遲早有一天是要凋謝的,一時威風八面又如何?像綠葉一樣默默奉獻一生讓大家都快樂才是最美麗的。

比起不起眼的綠葉,當然是鮮花更受人歡迎,可是當鮮花凋謝的時候,又有幾個人會去回憶它昔日的美麗呢?鮮花一直綻放着,供別人觀賞,獲得了不少的讚美,可是它為人們做了些什麼呢?像那些明星們自然都是一朵朵嬌豔的鮮花,受人追捧,可是真正提到幫助人們,他們又哪裏及得上為人默默奉獻的綠葉呢?他們只會工作,工作完了就做自己的事情,自己去享受,可是有幾個人會想到自己的今天是人們一路辛辛苦苦把他們“捧”上去的呢?唯有綠葉,才能是永恆的。綠葉也想鮮花一樣,一直綻放着他們的光芒,卻沒有幾個人可以注意到他們,可是他們也並沒有因為人們一時的疏忽而氣餒,而是選擇堅持綻放下去,去幫助別人,儘管可能還是沒有幾個人會注意到他們。明星是鮮花,那些拍攝的工作人員是綠葉,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可是比起那散發出耀眼光芒的明星,我會選擇去關心那些默默無聞的工作人員。

如果你問我,想當華麗的鮮花還是樸實無華的綠葉,我想明確地告訴你,我只願當綠葉!

2023《感動中國》心得體會及啟示 篇5

做好事的人,很多很多,但能做到感動中國的人,卻沒有幾個。

今天晚上,我和弟弟早已坐在電視機旁,等待着收看CCTV——新聞頻道的《感動中國——人物評選》的頒獎典禮。

開始啦!第一位感動中國年度——魏青剛。8月8日,成百上千的人聚集在青島嶗山海岸邊觀看“麥莎”颱風帶來的海潮。不料,一個巨浪襲來,把岸邊的一個女青年捲入海中。此刻,正在岸邊、從河南農村來青島做裝修工的魏青剛沒有絲毫猶豫,縱身跳下兩米多高的防浪牆,向落水青年游去。一次、兩次、三次,魏青剛跟大浪拼搏了四十分鐘,而在這次下海前,他從未見過海,也從未在海浪裏遊過泳。魏青剛終於把女青年拖了上來!他真是個俠之大者。

接下來的感動中國年度人物是——叢飛。這是最令我感動的人物,也是我最喜歡的人物。叢飛在十二年前的一次義演改變了他的人生,從些他熱愛公益事業,為社會公益演出四百多場,義工服務時間六千多小時,他無私的捐助金額超過三百萬元。但叢飛的家儉樸的令人難以置信,經濟狀況時常捉襟見肘。

去年,叢飛患胃癌晚期,被送入了醫院。叢飛躺在病牀,説話聲音沙啞得很!在貧困山區有一百七十八個乾兒女,但他們就像是親生兒女一樣,一百七十八個乾兒女知道了自己的乾爸爸生病了,而且,病得不輕!他們都留下了傷心的眼淚。叢飛在醫院裏仍然擔心孩子們的學習進度和學費……叢飛在醫院的病牀上説道:“我沒錢賺,也就沒錢給孩子們,我該怎麼辦?”他把大家捐給他治病的錢留出三個療程的話療費用後,拿出二萬元捎往貴州織金縣貧困山區的孩子們。

在錄製頒獎會的時候,叢飛説:“我剛剛做完第十次化療,還要做第十一次、十二次,因為我要盡最大的努力活下去。我活一天有一天的意義,哪怕多活一個小時都很有意義的。”他説到這裏,我的眼眶已經濕潤了,接着,一顆顆斷了線的珍珠不停地往下掉!

叢飛的頒獎詞是——叢看到失學兒童的第一眼,到被死神顧之前,他把所有的時間給了那些需要幫助的孩子。他曾經用舞台構築課堂,用歌聲點亮希望,如今,他的歌喉不如往昔嘹亮,卻獲得了最飽含敬意的喝彩!

2023《感動中國》心得體會及啟示 篇6

一年一度,觀看感動中國。開學前夕,接受精神洗禮。

人活着,要像錢偉長那樣,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要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勇敢地擔當起建設祖國的歷史重任。錢偉長是中國知識分子的楷模,是科學家報效祖國的典範。作為國小教師,雖然談不上純粹意義上的研究學問,但是我們雙手托起的是祖國的希望。教書育人,培養棟樑,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擔當。

人活着,要像郭明義、劉麗那樣,做一個地地道道的好人。自己是一介平民,卻關愛着更為弱勢的貧民。超越了世俗的金錢觀,迴歸了做人的本真。以己度人,舉己全力,幫困扶貧。平凡的工作,不平凡的境界,贏得了所有人的尊重。當我們為一點個人的利益而斤斤計較的時候,不要忘記這兩位本同我們一樣,甚至收入還不如我們的草根平民。不要忘記,人生的意義不在索取,而在奉獻。

人活着,要像王茂華、才哇、王偉那樣,舍小家顧大家。在困難面前,在生死抉擇面前,先人後己,出生入死,捨死忘生,盡顯英雄本色。中國,從來不缺這樣的英雄人物,正是這些錚錚鐵漢挺起了民族的脊樑,築起了堅不可摧的鋼鐵長城,鑄就了中華民族引以為豪的華夏精神。

人活着,要像孫東林兄弟那樣,講一個“誠”字。一諾千金,人無信而不立,自古就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尤其在這樣一個物慾橫流的功利社會,呼喚誠信、堅守誠信、以生命捍衞誠信,當看孫氏兄弟。

人活着,要像草原醫生王萬青那樣,義無反顧到最需要的地方去。人往高處走,不應成為選擇工作的準則,更不應成為獲取名利的不正當追求。到最需要的地方去,到最艱苦的地方去,是偉人時代的響亮口號,理應穿越時空的隧道,響徹在追求公平公正的和諧社會。

人活着,要像軍人何祥美那樣,立志崗位成才。縱然司馬遷感歎李廣生不逢時,英雄無用武之地,但和平年代依然需要神兵強將。愛崗敬業,崗位成才,在當下社會更具廣泛意義的職業價值。把本職工作做好,做到極至,努力成為各領域裏的行家裏手,當是每一個人畢生的事業追求。

人活着,還要像孫炎明那樣,坦然面對有限的人生。也許經常跟死神打交道的人,更懂得生命的可貴。“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是美國盲聾啞作家海倫·凱勒的名言;“今天不知道明天怎樣”,是身患絕症的孫炎明的口頭禪。笑對生活,愛灑有罪之人,以情動人,金石為開,拯救靈魂,贏得尊重。仁者愛人,人恆愛之,短暫的生命演繹精彩的意義,並創造了生命的奇蹟。

向感動中國的草根英雄們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2023《感動中國》心得體會及啟示 篇7

王婭是居住在天津市西青區的一名退休職工。從1985年開始走上了愛心公益之路,默默堅持了三十餘年,從西南旱災、青海震災、南方水災、希望工程到汶川地震,處處都有她愛心善舉的痕跡。

此外,她還常年無償獻血。20__年,王婭被查出罹患胰腺癌晚期,她放棄治療,治療費全部捐給貧困學生,並將唯一房產捐贈給公益機構。在她去世後,親友們按照她的遺願為她辦理了遺體捐獻手續。

2023《感動中國》心得體會及啟示 篇8

張桂梅的事蹟感動每個人,為了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家庭的幸福、社會的和諧。這個活着的榜樣,她頑強拼搏、不屈不撓、無私奉獻、善良慈愛、她全心全意投入教育事業、慈善事業的精神讓我們欽佩。“俯首甘為儒子牛”是魯迅先生的寫照也是張桂梅的寫照。

人們常不解的問她:這樣做有什麼目的,有什麼好處?什麼力量使她這樣堅強?張老師總是笑着説:“如果我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業:如集我有企盼,那就是我的學生;如果我有動力,那就是黨和人民”。她沒有生育自己的兒女,卻有着世界上最偉大的母愛。那些失去父母的貧苦孩子在她的身上感受到了母愛,分享着人間最美好的親情。她一位普普通通的人民教師,用真愛點亮了那些無依無靠的孩子們的希望之光,譜寫了一曲感人至深的愛的奉獻之歌。她就是華坪縣民族中學教師兼“兒童之家”福利院院長張桂梅。向傳遞真愛的使者張桂梅學習為主題的“感恩行動”在迅速掀起,成為推動和諧社會建設的強大動力張桂梅為何與“感恩”產生聯繫,她的感恩情懷源自何處?從她的人生軌跡中找到了答案。張桂梅同志參加工作30多年來,愛崗敬業,無私奉獻,深深紮根於邊疆民族貧困地區,全身心地投入到教書育人的崇高事業中;她身患多種疾病,卻常常超負荷地工作,以驚人的毅力克服病痛的折磨,始終堅守在三尺講台上;憑着對教育事業的熱愛,不斷學習先進的教學經驗和教學方法,精心研究,積極探索教育規律和民族教育發展的新模式,因材施教,進行素質教育,總結出一套適合民族貧困山區教育特點的教學方法,教學成績突出;她沒有子女,生活節儉,把自己一天的生活費控制在3元以內,而拿出自己絕大部分工資接濟困難學生,給沒有學費的學生墊交學費,帶患病的學生去看病,天冷了給他們添置衣被,把母親般的慈愛全部獻給學生和孤兒;她不僅生活上關心學生,而且積極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和健康的業餘愛好,從各個方面無微不至地關愛他們,與迷戀網絡的學生同吃、同住、同學習,精心引導,細心照顧,使他們戒除了網癮。華坪。媽”、“張媽媽”。

我們學習她的精神品質,有利於在社會主義經濟大潮中保持清醒的頭腦。物質固然重要,可是決定我們生命價值的東西不是物質,而是精神品質。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要牢記使命,教書育人,培養一大批對國家發展有用的人才,這些人才,首先必須是政治上過硬的,必須熱愛我們偉大的祖國和人民。他們才能肩負歷史的重任。我們教育工作者,如果沒有過硬的政治思想,學校德育建設的落實就是一句空話。我們培養的人才質量就會出問題!這是很危險的,學習張老師的事蹟,很有現實意義。

2023《感動中國》心得體會及啟示 篇9

在前不久結束的雅加達亞運會,中國隊可以説是戰果累累,我們記得每一個運動員取得勝利的時候的樣子,我想大家對於蘇炳添應該不陌生吧!這個成為了許多次的亞洲第一人,一次比一次優秀,一次又一次讓人對他刮目相看!每一次槍聲響起,每一次的起跑,每一次咬着牙在跑道上不斷加速,每一次衝破終點從嘴裏長吐一口氣,見證着他每一次的成長,誰都不是一出生就懂事,誰都不是一出生就帶着某種天賦,上天給予我們的不足,是告訴我們要通過後天的努力去彌補,那樣才會成就更加強大的自己。蘇炳添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他的逆襲的人生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蘇炳添是一個80後,看似成熟穩重的他,其實在國中的特別調皮,他不喜歡上課,更不喜歡做作業,就因為此事,還受了老師的懲罰,為了逃過懲罰,他報了學校的田徑隊,也正是因為他的這個逃避,讓他在跑步方面發揮了自己的長處,成為國人所稱讚的年輕人。

經常好動的他在一次比賽中,跑出了11.72的好成績,這對於一個小孩子真的是一個不錯的成績了,正因為這一跑,他被中山市體校的老師發現了,從此他進入了一個正規的訓練課程。進入正規訓練的蘇炳添成績不斷的提高,跑進了10秒之內,成為亞洲第一個人,黃種人在體質上與黑種人有一定的差異性,在我們大家心裏,黑種人的耐力強體質好,田徑賽場上黑種人的天下,但是29歲的蘇炳添告訴我們,田徑成績的好壞與體質無關,但是與努力成正比,事實上正是他説的,努力是克服所有困難和障礙的最好方法。

本次亞運會的第一名,正好填補了他在各項大賽中的空白,為他的事業又添上了重要的一筆,更增強了國人對田徑這個項目上的信心,也是為許多後輩做了榜樣。母校暨南大學與蘇炳添達成協議,讓他回到學校做副教授,我們想想,從一個愛逃課,不寫作業,各種調皮的事都做,到如今的副教授,説實話,不羨慕是假的,同時也告訴我們只有通過努力才會成就自己,越努力越幸運,所謂幸運都是通過自己換取而來的,從未有天上掉餡餅的説法,這些説法都是空虛有的,人的一生要有許多目標,我們通過實現目標的過程來提升自己,發現自己的價值,這才是最重要的!

這個夏天我們要感謝這個大男孩,因為他讓我們這個夏天格外清涼,因為他的努力讓我們震驚,他的逆襲讓全世界人肅然起敬,希望他在以後的路途上繼續強大!繼續勇往直前,續寫傳奇人生!

2023《感動中國》心得體會及啟示 篇10

1986年,庫爾班·尼亞孜從新疆大學漢語言專業畢業後,成為阿克蘇職業技術學校的一名國家通用語言教師。“我是大學才開始學習國家通用語言的,我教學生國家通用語言,發音並不標準,自我評價只能得30分,而即使這樣的水平,我依然被評為學校最優秀的老師,我覺得在耽誤學生的未來,並一直內疚慚愧。”庫爾班·尼亞孜説,當了20xx年教師後,他決定去外面闖一闖。

雖然對自己上課不滿意,但跑調的普通話並不影響他與義烏、温州的商人交流。他從內地購進物美價廉的商品,回家鄉開批發城、超市和藥店,兩三年就賺了120萬元。此時他卻苦惱起來,“誰都能做生意,可我是個大學生啊!總覺得有一種負罪感,高興不起來。”

一天,他和3個背書包的國小生擠上了一輛車,閒聊着問:“幹啥去?”孩子們答:“去學校。”“鄉里不是有學校嗎?”“我們要去烏什縣上國家通用語言國小!”

孩子們的話好像驚醒了庫爾班·尼亞孜,下了車,他知道自己該幹什麼了。

幾年沿海發達地區的闖蕩經歷讓他感受到,那裏的人們觀念開放、重視教育,在他從小長大的前進鎮,很多維吾爾族鄉親一輩子都沒有走出過烏什縣。

庫爾班·尼亞孜説,語言不通是一些少數民族羣眾接受更高層次教育的障礙之一,讓孩子們學好國家通用語言,就等於為他們搭建一座橋樑。

20xx年,庫爾班辦國小的想法得到了前進鎮黨委的大力支持,場地確定後,庫爾班拿出60萬元積蓄建設校舍。同一年,新疆開始實施雙語教育,越來越多的家長希望孩子能夠從國小習國家通用語言。

庫爾班有着長遠的考量:“為了讓農村孩子從小接受正宗的國家通用語言教育,彌補我當老師時發音不準的尷尬問題,國小的教師必須由漢族老師兼任!”

在他的印象中,最適合的教師就在託什幹河對岸。

“前進鎮旁邊有一條託什幹河,河的另一邊就是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一師四團。”庫爾班回憶道,自己小時候,“用砍土曼耕種的爸爸看到河對岸的漢族人用拖拉機種地,科學又高產,就帶着我們舉家搬遷到了緊鄰四團的英阿瓦提鄉三村居住。”

兩種不同的文化衝擊着少年庫爾班,從小想當木匠的夢想漸漸被改變。

“我的夢想變成了考大學!”後來,庫爾班果然成為前進鎮第一個考出去的大學生。

託朋友介紹,庫爾班找到了適合當教師的“兵團二代”李永紅。眼前這個維吾爾青年有理想、有熱情,剛當媽媽的李永紅被他的夢想激勵得濕了眼眶,不顧家人反對,和另外4名漢族教師加入了庫爾班的教學團隊。

回到前進鎮,庫爾班租了一輛麪包車,扯出一條橫幅,在巴扎最熱鬧的地方支張桌子,開始宣傳他的國小:“為什麼要學國家通用語言?農民種地養羊購買肥料,説明書看不懂怎麼辦?出去做生意,是不是要交流?很多人沒出過烏什縣,我們的國家很大,你們不好奇嗎?”

兩三個星期裏,庫爾班轉遍了全鄉,招了87名孩子,他和漢族教師們開始在學校等孩子入學。

2023《感動中國》心得體會及啟示 篇11

一個個閃耀的名字,刻寫了偉大時代的凡人善舉;一串串感人的事蹟,彰顯着推進社會前進的精神力量。

9月5日,中央宣傳部、中央文明辦、全國總工會、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政治工作部組織開展的第七屆全國道德模範評選表彰活動舉行了頒獎儀式。評選出的58位全國道德模範以平凡無私的舉動,創造了不平凡的感人事蹟,傳遞着人間温暖,傳遞着善行的力量。

在這些道德模範中有這樣一位老人。她是浙江寧波的一位國小退休教師,在古稀之年放棄退休安逸生活,不遠千里到貴州、湖南支教,在湖南漵浦和寧波兩地架起了愛心橋樑,將長三角上萬市民的愛心源源不斷地搬運到漵浦的大山深處。在她的努力下,新建了29所希望國小,幫扶了400多名貧困學生,為學校捐款捐物3400多萬元……

她就是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李惠利國小退休教師周秀芳。

周秀芳不僅助學,還是“扶貧帶頭人”。她牽頭成立愛心基金,精準幫扶湖南漵浦、吉林延邊等地產業脱貧。她在吉林和龍成立周秀芳愛心驛站,在湖南漵浦創設滬杭甬(鄞州區)研學實踐基地……她用大愛情懷為山區點燃了希望之燈。

2023《感動中國》心得體會及啟示 篇12

就在王婭去世前兩天,終於拿到了她生前的最後一份公證材料“遺贈書”。加上之前辦理的房產捐贈公證書、遺體捐獻公證書,王婭實現了全部財產捐獻,真正做到了“裸捐”。

王婭今年1月9日簽訂下的遺贈書裏寫到:“本人王婭,女,66週歲,特立遺贈書如下,料理自己身後事,以終餘年,了無牽掛。我一生行善,已將生前主要財產捐贈,幫助了很多貧困的孩子,而今卧於榻上,每念及此,終覺欣慰之至,此生無憾。我去世後,會有醫療二次報銷的錢款、我的單位發放的補貼、以及本人未及處理的錢款等,全部捐贈給甘肅興華青少年助學基金會”。

“她把醫療報銷費都捐了。”居委會主任宮濟輝説,王婭住院前委託居委會找到西青區公證處,為她做了這個遺贈書公證,就是為了確保她去世後儘可能幫助更多貧困孩子上學。

宮濟輝是王婭居住的華亭麗園社區居委會主任。去年11月底,已經臨近胰腺癌彌留之際,王婭想到要再立一個遺囑,把自己身後的事情做處置。包括身後的財產、屋裏傢俱、看病報銷下來費用等等,這些錢她想着也要全都捐贈給甘肅興華青少年助學基金會。

因為去世後需要委託其他人幫她辦這些事,於是需要做一個公證,叫遺贈書。在家裏,王婭最開始執筆,並和宮濟輝一次次商量,該怎麼完善公證的內容。等到定了稿後,又由宮濟輝一個字、一個字的念給王婭聽,最終騰抄到一個條格本上。“就覺得這是她的一個心願,一定要幫她完成。”隨後,宮濟輝與公證處聯繫,瞭解到王婭的身體條件已經無法親自趕到公證處了,於是公證處工作人員上門為她服務。

聽到王婭去世的消息,宮濟輝回想起前幾天辦理公證書時的情景。那時候,王婭的身體已經非常虛弱了,一開始見到她的時候,只在肚子上貼止疼帖,後來再見到她,就連頭上都貼了止疼帖。

讓宮濟輝感到欣慰的是,正月初十那天,宮濟輝接到了公證處的電話,告訴她王婭的贈遺書已經辦理完畢。拿到贈遺書,宮濟輝立刻給王婭撥打電話,她告訴記者:“當時,接電話的是王婭生前好友陳海蘭。想到可能會打擾王婭休息,我們只説了幾句就掛斷了電話。沒想到,第二天晚上,王婭就和大家永別了。”

2023《感動中國》心得體會及啟示 篇13

1920xx年,葉連平出生于山東青島。1940年隨父親到上海進光夏中學讀國中。18歲時,他隨父親到南京進入到美國大使館做勤雜工。“我的英語底子就是在美國大使館打雜時磨出來的。”在大使館工作的三年零六個月裏,葉連平認識了司徒雷登、巴特沃斯,“也見過宋子文、孫科、白崇禧等公眾人物,還跟宋美齡握過手。”1949年後,葉連平同幾位居民合夥開辦了夜校,開始做掃盲工作,後來在江蘇南京的琅琊路國小一直工作到1955年。1965年,葉連平輾轉來到安徽和縣。1978年,因為人員調動,卜陳學校一個畢業班連續一個月沒有人上課。有人推薦了葉連平,已經50歲的他重回熱愛的講台。國中不能組織晚自習,他就把40個孩子按照自然村分成五個組,打着煤油燈,一個星期到村裏五天輔導孩子學習。他帶的第一屆畢業班,11人考上中專,比另一個班多9個。發現孩子們成績下滑,他就會上門家訪。

1991年,63歲的葉連平退休了。那天,葉連平捧着教材、參考書,還有兩個省下的黑板擦,交到教導處,久久沒有走出來,“趴在桌子上哭得不像樣”,他捨不得那三尺講台,不願意離開他的學生。

退休後,他幾乎一天沒歇,附近國小有老師請假,都找他代課,短則幾天,長則三年,哪有需要,喊一聲就去了。“我失去的太多了,怕來不及補償。整整20xx年啊。現在就想拼命幹,能補一點是一點。”

長期的教學中,葉連平獨創了“四步教學法”。“葉老師的授課方法,一般在黑板上分成四塊,即病句、辨析、新單詞、語法。”程雨秋今年讀九年級,六年級時,她來這裏補過英語。

程雨秋父親早逝,母親打工。今年9月,葉連平讓程雨秋在他家裏吃午飯。“我剛開始覺得很尷尬,但時間久了覺得葉老師就像爺爺一樣,我也就自然了一些。到現在,我開始有了家的感覺。”程雨秋告訴記者,“我六年級的時候,英語很差,經常不及格。媽媽把我送到葉老師的英語補習班來補課,因為葉老師從來不收任何費用。今年我九年級了,英語考了139分。”

到卜陳村工作生活40年,連同退休後的20xx年來,葉連平教過的學生有1000多名,村民們對他都有着説不出的喜愛和尊敬。57歲的村民曹法銀一家三代都是葉連平的學生,“葉老師一毛錢都沒收過。有時候我們感覺不過意,把家裏雞下的蛋給他,他都不肯收。”

曾有人問葉連平,為什麼退休了不好好享福?“我這樣就非常幸福。只要和孩子們在一起,我就是享福,都忘記頭上有多少白髮了。”葉連平説。

2023《感動中國》心得體會及啟示 篇14

資助貧困學生480人次

捐款金額高達333萬元

帶動了100多名殘疾人就業

為22萬多人次患者緩解病痛

……

一串串數字

拼湊出盲人中醫師朱麗華

不平凡的人生

朱麗華生於1957年10月,1994年10月入黨,現任浙江省盲協副主席、嘉興市政協委員、嘉興市盲協主席,嘉興麗華推拿診所所長。四十多年前,兩次意外事故讓她的雙眼徹底失明,但她用奮鬥來追逐光明,靠着自己的雙手推出了璀璨人生。

她刻苦鑽研中醫推拿技術,成為嘉興市首位也是目前唯一的盲人中醫師,為22萬多人次患者緩解病痛,並帶動了100多名殘疾人就業;她熱心公益、無私奉獻,累計資助貧困學生480人次,捐款金額高達333萬元。近年來,朱麗華同志榮獲全國“自強模範”、浙江省“優秀共產黨員”、浙江省“道德模範”等諸多殊榮。

9月22日,嘉興市委書記張兵對朱麗華同志先進事蹟作出重要批示:“朱麗華的事蹟十分感人。她身殘志堅、自強不息,心有大愛、樂於奉獻,自己失去了光明,卻給許多人帶去了光明,她以自己的模範行為,生動詮釋了一名共產黨人的初心,生動詮釋了新時代‘勤善和美、勇猛精進’的嘉興人文精神,值得全市共產黨員和各級幹部認真學習。”

10月10日,中共嘉興市委印發《中共嘉興市委關於開展向朱麗華同志學習的決定》,在嘉興市廣泛開展向朱麗華同志學習活動。《決定》指出,朱麗華是嘉興市黨員“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優秀代表,值得嘉興市黨員和有關幹部認真學習:學習朱麗華同志堅守初心,一心向黨的政治品格;學習朱麗華同志身殘志堅,自強不息的頑強品質;學習朱麗華同志心有大愛,樂於奉獻的高尚情懷;學習朱麗華同志勇於擔當,奮發有為的崇高追求。

2023《感動中國》心得體會及啟示 篇15

朱老師的課總是那樣自然流暢。她的課一個環節接一個環節,環節之間都有自然的過渡,一句句的過渡語言都渾然天成。如在檢查預習情況後,她以一句“那北大荒的秋天到底美在哪兒呢?課文從哪些方面介紹北大荒的秋天的?”把孩子們帶進了下一個環節的學習。即使在一個教學環節中,她的教學語言也是如行雲流水般自然,毫無突兀生硬之感。如在引入新課時,她先在黑板上板書了一個“秋”字,這既是開始進入新課的內容,又是在給孩子們作寫字的示範。接着,她問:“同學們,看到這個‘秋’,你彷彿看到了怎樣的景色?”在孩子們根據生活的經驗,展開了充分的想象後,她又問:“同學們,除了想到秋天的景色,你們還想到別的什麼嗎?”孩子們又聯想到了學過寫秋天的古詩,齊聲背誦《山行》。這一設計是以前學習內容的一種鞏固,也是課堂學習的一種拓展。然後,她説:“看一個‘秋’字引發了我們這麼多的聯想。在這個‘秋’的季節裏,朱老師把你們帶進一個美麗的世界,一起走進——”孩子們隨着老師的板書,一齊朗讀課題——“北大荒的秋天”,就這樣很自然地進入了新課的學習。

朱老師的課總是散發着濃濃的語文味。何謂語文味?國內最早提出“語文味”概念的是深圳市語文教研員程少堂副教授。他説:“所謂語文味,是指在語文教學過程中,以共生互學(互享)的師生關係和滲透教師的生命體驗為前提,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豐富學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學生的人生境界為宗旨,主要通過情感激發、語文品味、意理闡發和幽默渲染等手段,讓人體驗到的一種富有教學個性與文化氣息的,同時又令人陶醉的詩意美感與自由境界。”我認為,説得通俗簡練一點,所謂語文味就是突出語言的認識、朗讀、感悟、積累和運用。看朱老師如何教“荒”字。她説:“北大荒在我國的東北黑龍江省一帶。看老師寫‘荒’字”。她一邊在黑板上給孩子們示範寫“荒”字,一邊通過語言引發孩子們的想象,理解“荒”的字義和字音:“沒有人耕種,長滿了野草,所以是草字頭。注意中間是個死亡的‘亡’字。”接着,她請孩子們用“荒”字組詞。孩子們昨晚預習過,很快就組成了荒地、荒涼、荒無人煙、荒山野嶺、天荒地老等詞語。在組織孩子們讀過這些詞語後,她又讓孩子們説説這些詞語給人的感覺,從而過渡到對“北大荒”地名的理解和對北大荒以前景象的想象。朱老師藉助“荒”字這個激發點,激活了孩子的生活積累,激活了孩子的想象,激活了孩子的表達慾望,孩子們掌握了“荒”字的音、形、義,積累了以“荒”字組成的詞語,體會了這些詞語的意味,積澱了語感,整個教學過程中,散發着濃郁的語文味。

2023《感動中國》心得體會及啟示 篇16

王婭生前致力於慈善事業30餘年,通過甘肅興華青少年助學基金會資助西部地區多名貧困學生。當得知自己罹患胰腺癌後,王婭放棄使用昂貴的化療藥物,將名下唯一房產無條件捐出,用作助學。今年2月16日,王婭因病醫治無效去世後,又將遺體捐獻給醫療事業。

任何時候都在替別人着想

“她的事蹟感動着我們每一個人,可是這些榮譽她卻再也看不到了!”王婭的“發小”陳海蘭輕聲説道,“王婭離開我們已經快10個月了。”12月2日,記者隨同陳海蘭從西青區中北鎮華亭麗園居委會領取了王婭去世後所獲得的榮譽——第六屆天津市道德模範證書、獎章、獎盃和綬帶。

記者再次來到王婭生前居所時,門上還貼着過年的春聯。打開房門,記者看到,屋內的衣架上還掛着王婭的衣服,廚房的灶台上還放着她生前用過的粉色水杯,這一切都像是在等着主人回家,只有卧室內的枱曆上“定格”在了今年2月,再沒有翻動過。

陳海蘭向記者介紹了王婭生前手機裏和友人的一些往來信息,其中一條信息的內容是,在她彌留之際,有朋友想去看望她,卻被她婉拒了。“你們好好過春節,千萬不要到我這來,你一定得答應我,我這挺好的,放心吧。我病了,讓大家都沒有過好春節,心裏已經過意不去了,千萬不要再來了。”陳海蘭説,王婭總是這樣,任何時候都在替別人着想。

在她生病期間,有受資助的學生也發來信息,想要給王婭寄一些特產,王婭回覆説:“心意收下了,但是不能收你家鄉的特產。請轉告學子們,我只希望你們都有出息,希望你們對社會有貢獻,並把愛心傳遞下去,相信你們能做到。”

讓王婭精神帶動更多人

白瑞剛告訴記者,甘肅、青海、河南、四川等地的19所助學定點學校為好人王婭投了票。“各個學校從老師到學生都被王婭的事蹟深深打動着。雖然她生前為人低調,但是我們要懂得感恩,要把她的這種大愛展示出來,傳遞下去,讓王婭精神帶動更多人!”白瑞剛感慨道。

白瑞剛説,受到王婭助學事蹟的感召,越來越多的人主動聯繫基金會,資助貧困學生上學。讓人感動的是,陳海蘭將王婭生前留給她看病的10萬元也捐給了基金會。王婭資助了7名中學生和5名大學生,其中有3名學生在天津上了大學。今後還會有更多貧困地區的孩子受到王婭的資助來天津上學,因為這是王婭生前的心願!

2023《感動中國》心得體會及啟示 篇17

近日黃文秀的名字和事蹟從廣西傳遍了全國,她是廣西百色市樂業縣百坭的村第一書記,一個永遠陽光朝氣、笑容燦爛的姑娘,從貧苦大山走出,學業有成後毅然放棄大城市的優厚條件回到家鄉,不顧條件艱苦戰鬥在脱貧攻堅第一線,最終因遭遇山洪不幸遇難殉職。這個30歲的女孩,不施粉黛,不穿裙裝,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把“不忘初心”四個字詮釋的淋漓盡致。

不忘來處,銘記初心。黃文秀同志在北師大碩士畢業後,她沒有忘記還在貧困線上掙扎的鄉親父老,沒有忘記自己苦心求學走出大山的初衷,懷着一顆感恩之心毫不猶豫的選擇回到家鄉奉獻自我。廣大黨員幹部要學習黃文秀同志守初心、懷真情的精神,始終把人民羣眾裝在心中,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摒棄小我意識和享樂主義思想,同人民風雨同舟、榮辱與共,做廣大羣眾的的貼心人。

勇於擔當,有勇有謀。百坭村是深度貧困村,初來乍到的黃文秀經常會“碰釘子”、吃“閉門羹”,面對鄉親們的質疑,她很快轉變工作思路,從幫助村民幹農活到下地種油茶,從閒話嘮家常到幫助村民申領扶貧貸款,這個女娃娃用真心一點一點取得了貧困户的信任和尊敬。黨員幹部們要學習黃文秀同志敢擔當、用真心的精神,多彎下身子傾聽,多深入基層體察,把為民謀福祉、解難題作為自己的行動指南。只有做到“腳下有泥土、心中有真情”,用自己的智慧與行動解決困擾羣眾的一切難題,才能獲得人民的信賴和支持。

不畏艱難,甘於奉獻。百坭村全村472户中有195户貧困户,得知要到這樣一個深度貧困的村子赴任,黃文秀沒有絲毫猶豫和畏懼,收起裙子、挽起褲腿,滿懷熱情和信心奔赴脱貧攻堅的一線戰場。黨員幹部們要學習黃文秀同志肯吃苦、甘奉獻的精神,在脱貧攻堅的關鍵時期堅持以民為本、吃苦在前,作風過硬、工作務實,用高度的政治責任感詮釋共產黨員的擔當和作為。

黨員幹部特別是基層幹部要通過學習文秀同志的先進事蹟,傳承她常懷感恩之心、不忘初心使命的為民情懷,汲取她知重負重、直面挑戰、堅韌不拔的精神力量,學習她紮根基層、無怨無悔的責任擔當。只有俯下身去,沉下心來,為基層羣眾做好事、辦實事、解難事,永葆初心,牢記使命,才是對黃文秀同志的紀念。

2023《感動中國》心得體會及啟示 篇18

女排奪冠了!這久違的一刻,我們淚流滿面。

缺乏大賽經驗、傷病困擾團隊、整體實力不佔優……一支不被看好的球隊,一羣年輕的姑娘,在小組賽不利的情況下不斷逆襲,面對一支支世界勁旅,一球一球地搶,一分一分地拼,硬是把對手逼向死角拼出勝利,走上奧運最高領獎台,這驚心動魄的一幕幕,讓每個觀戰的國人熱血沸騰、熱淚盈眶。

中國女排奪冠,比一些項目奪金更能觸動我們的淚點,最重要的就是那曾令無數人感動和敬佩的女排精神。上世紀80年代中國女排勇奪“五連冠”後,無私奉獻、團結協作、艱苦創業、自強不息的女排精神,激勵了一代代中國人團結奮進、為國爭光。

時光荏苒,斗轉星移。經歷了10多年的低谷,中國女排卧薪嚐膽,在郎平主帥的帶領下再現傳奇,人們無不讚歎——女排精神又回來了!

面對如潮讚譽,郎平卻説,中國的女排精神一直都在,這就是女排精神的傳承。她説:“女排精神與輸贏無關,不是説贏了就有女排精神,輸了就沒有。要看到這些隊員努力的過程。”

的確,時至今日,我們總願用女排精神來褒獎一代又一代取得輝煌成績的女排姑娘,贏球説是女排精神的迴歸,輸球便説缺乏女排精神,彷彿欠佳的戰績會給女排精神失了色、抹了黑。這種將女排精神與比賽勝負捆綁在一起的功利心態,不僅漠視了姑娘們的付出,也對女排精神造成了傷害。

比賽總有勝負,賽場上本來就是實力的比拼、精神和意志力的對決。技不如人的情況下,選手們通過無所畏懼、勇爭一流的拼搏精神實現爆冷,也正是競技體育的魅力所在。

今天,我們越來越明白這一道理,“唯金牌論”的光環也已逐漸散去,我們已經懂得不必以勝敗論英雄,只要運動健兒勇於戰勝自我、超越自我,即使沒有奪金摘銀也值得尊敬和讚揚。同樣,我們也不應以勝負輸贏論及精神。真正的精神,應該是一種態度、一種意志、一種傳承。它是永不言棄的拼搏、追求卓越的執著、心無旁騖的專注。正如郎平所講:“女排精神不是贏得冠軍,而是有時候知道不會贏,也竭盡全力。”

締造於上世紀80年代的女排精神,不僅成為了中國體育的一面旗幟,更因契合時代需要,成為改革開放初期整個國家鋭意進取的精神動力。近年來,女排精神漸漸受冷,有人説女排精神過時了,那個靠拼搏精神取勝的時代過去了。這無疑是對女排精神的曲解和誤讀。

20__年,重新執掌中國女排的郎平在《人民日報》發表署名文章《奮鬥精神永不過時》,文中稱:“在實現自己夢想過程中,會遇到很多困難,應發揚永不放棄的精神去戰勝它。只有具備這種為夢想而努力拼搏的精神,才能在各自的領域裏取得成就。”兩年後的今天,中國女排再次傲視羣雄,重返世界之巔,憑藉的不正是這種對夢想的不懈追求、永不過時的奮鬥精神,和對這種精神一直以來的堅守和傳承嗎?

經過一代代中國女排的傳承和發揚,今天,新一代中國女排正以新的姿態展示和豐富着新時期的女排精神。除了頑強拼搏、為國爭光的集體主義精神,這其中還有求新求變的不斷創新、開放包容的博採眾長、淡定自若的成熟心態等閃爍着科學化、職業化、國際化光芒的科學精神。這些都將成為中國女排新的瑰寶。

歲月輪迴,精神永駐。新時期女排精神所藴含的深刻意義、所煥發出的持久魅力,已成為融入各項事業中的寶貴精神財富。經濟發展新常態下,推動煙草行業持續健康發展,需要大力學習弘揚女排精神。

當前,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四大難題”日益凸顯,行業發展面臨着嚴峻複雜的形勢和前所未有的困難,迫切需要我們學習弘揚百折不撓的女排精神,堅定信心、奮勇拼搏,勇敢面對困難與挑戰,匯聚起磅礴的力量,在實現行業“十三五”“兩個略高於”發展目標的道路上砥礪前行。

要學習女排百折不撓、永不言敗的拼搏精神,越是在困難面前,越保持昂揚向上、奮發有為的精氣神,“一分一分咬牙頂”,以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克難關、創佳績。學習女排團結奮鬥、共創佳績的協作精神,統一思想認識,發揮集體力量,共謀發展之策,同做添磚加瓦之事,聚焦各項目標任務,努力實現行業“十三五”良好開局。學習女排腳踏實地、苦幹實幹、追求卓越的專注精神,努力發揮潛能,激發創造激情,保持戰略定力,努力把挑戰變機遇、壓力變動力,將行業“十三五”宏偉藍圖變為現實。學習女排與時俱進、勇於開拓的創新精神,用發展的眼光、科學的舉措、創新的手段,打造發展新引擎,培育發展新的增長點,不斷提升行業發展質量和效益。

時代精神是綿延不絕的文化血脈,是發展創新的興業之魂。讓我們以歷久彌新的女排精神為激勵,不斷夯實發展基礎,深化改革創新,努力實現煙草行業更高質量更高水平更可持續的發展。

2023《感動中國》心得體會及啟示 篇19

春天來了,沂河岸邊的一座小院花紅柳綠,生機勃勃。八旬老人朱彥夫盡情享受着眼前的春色,臉上寫滿笑意。老人總愛重複一句話:“我很幸福、很滿足,我的人生很美好!”

1950年12月,朱彥夫在抗美援朝戰場失去四肢和左眼。那一年,他剛滿18歲。從18歲到81歲,漫漫63年“無肢歲月”,老人經受的人生磨難説不完、道不盡。那麼,他的樂觀、他的滿足、他的幸福感到底從何而來?

相守55年,妻子甘當丈夫的“枴杖”

20__年2月27日,是朱彥夫一生最寒冷的日子,相守55年的妻子走了,他第二次失去了“手”和“腳”。

下葬那天,77歲高齡的朱彥夫執意要給妻子披麻戴孝,因為在他看來,妻子不光為他生育了6個子女,而且還是他的“四肢”和“枴杖”,母親般呵護着他的生命。他哽咽道:“她就像照顧自己的孩子一樣照顧着我的生活。”

那年春天,朱彥夫在康復醫院邂逅了一位姑娘。她叫希永,剛好20歲,身材高挑,面龐白淨漂亮。第一眼看到朱彥夫這個奇怪的“肉軲轆”,她嚇壞了,看都不敢多看一眼。

那是一個崇敬英雄的年代。善良的希永聽人説,朱彥夫是抗美援朝的功臣,便動心了:能為英雄做點什麼呢?

希永有個姑父叫武憲德,時任沂源縣民政局局長,正張羅着給這位戰鬥英雄找對象。

“既不能嫌棄殘疾人,還得善良勤快會持家。”按這個標準,武局長一連説了好幾個都沒有説成。一個偶然的機會,武憲德想到了他勤勞聰慧的內侄女希永。

憋了好幾天,武憲德試探着給內侄女做媒,沒想到,希永竟然爽快地同意了,理由很簡單:“朱彥夫是人民功臣,沒人照顧不成。”

愛情來得有點突然。1955年9月,希永與朱彥夫喜結連理。第二年,她跟着這個“無肢青年”回到了貧瘠的小山村。

希永萬萬沒有想到,婚後的生活會如此艱難。

每天天不亮,她就得起牀,為丈夫熬藥、穿衣、洗臉、裝假肢,幫丈夫如廁,伺候完丈夫還得伺候年邁的婆婆。上工號一響,她又要和村民一道下地幹活掙工分。

別的媳婦懷孕了有人照顧,希永懷孕了還要照顧丈夫和婆婆。她前後生了6個孩子,每次臨產前,都要挺着大肚子,把水缸挑滿,把衣服洗完,備好豬食雞料,再攤上幾十斤煎餅……

1960年的春天,村裏遭遇大饑荒,希永把能吃的東西先端給婆婆和丈夫,再端給孩子,自己則揹着家人大把大把吃槐花,臉腫了,眼睛只剩下兩道縫。朱彥夫心疼她,每次吃半碗留半碗,讓希永吃,可她説啥都不肯吃。

最苦的還是心裏。或許是因為頭部留有彈片,朱彥夫性格有時比較暴躁,往往會因為一些小事發脾氣。一次寫作時,因妻子進門打斷了他的思路,他趴在牀上大喊大叫。有人私下替希永叫屈,她卻説:“我再苦,還能有老朱苦?”

“妻子這輩子沒享過一天福,她把自己的青春、熱血和健康全都獻給了這個家,她守護我的生命,為婆婆養老送終,一手帶大了6個子女,她是我們朱家的恩人。”這是朱彥夫對妻子的評價。

受母親言傳身教,子女們都很孝順。只要有時間,他們就會聚到老人身邊。

生活在這樣的家庭,即便身體殘缺也幸福!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jingxuan/yj9gg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