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心得體會精選 >

2023時代楷模發佈廳心得體會(通用26篇)

2023時代楷模發佈廳心得體會(通用26篇)

2023時代楷模發佈廳心得體會 篇1

在全國上下埋頭苦幹、萬眾一心,決戰決勝脱貧攻堅戰之際,中央宣傳部2日在北京向全社會宣傳發布朱有勇的先進事蹟,授予他“時代楷模”稱號。朱有勇是中國工程院院士、雲南農業大學名譽校長、雲南省科學技術協會主席,我國著名的植物病理學專家。他始終牢記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積極投身脱貧攻堅事業,主動來到深度貧困的“民族直過區”承擔扶貧任務,帶領村民發展特色產業,改變了當地貧困落後的面貌。

2023時代楷模發佈廳心得體會(通用26篇)

要讓脱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需要科技力量注入,更需要農業方面的科技人才去打頭陣。像“時代楷模”朱有勇這樣的脱貧攻堅人才越多,貧困地區的向心力、凝聚力就越強。朱有勇積極投身脱貧攻堅事業,用科學技術改變深度貧困的“民族直過區”落後面貌,為廣大科研人員投身脱貧攻堅樹立了一面旗幟,也為更多的科研工作者將論文寫在大地上提供了更好的示範。

在一些邊遠貧困地區,要改變當地面貌,既要為脱貧“輸血”,更要為他們凝心聚力“造血”。只有在貧困地區“造血”功能上多一點引領和奉獻人才,才能更好地讓當地農民改變陳舊的觀念,學會改變等靠要的落後思想,學會負重奮進、急起直追。像朱有勇這樣的立志改變農村面貌的科研帶頭人越多,脱貧攻堅戰勝利就越能贏得先機。一貫以來,為了改變貧困地區的面貌,朱有勇不僅把自己的專利無償獻出來,甚至為了和“民族直過區”落後村子的村民有心靈的交流,從頭學習拉祜話。為了改變老鄉們的觀念,他進村入户去動員。為了給鄉親們示範,他挽起褲腳,直接跪在了田地裏,先後收了1500個農民學生……如此竭盡全力為邊貧地區“造血”,才能為當地的脱貧攻堅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讓鄉親們在脱貧攻堅戰中精神倍增,加速前進。

打贏脱貧攻堅戰離不開“領頭羊”。只有多一點像時代楷模朱有勇這樣的“科研利器”、“思想鑰匙”,才能更好地在脱貧攻堅戰中改變村民的思想,以先進科技生產方式去攻下貧困的堡壘,主動破除陳規陋習,為落後地區輸入奔騰的“血液”,助力老百姓走出落後,用文明的風尚、勤勞的雙手去打贏脱貧攻堅戰,建設更美麗的家園。

今天,我們學習朱有勇院士,無論是當地羣眾,還是廣大科研人員,就要學習他把個人的人生追求融入國家發展、民族復興的大潮中。積極傳承和發揚朱院士的精神,胸懷家國,腳踏實地,為實現鄉村振興貢獻自己的力量!

2023時代楷模發佈廳心得體會 篇2

為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大力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按照廣東省教育工委和教育廳《關於廣泛開展向盧永根同志學習活動的通知》要求,在深入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之際,中央宣傳部在北京向全社會宣傳發布盧永根院士的先進事蹟,授予他“時代楷模”稱號。11月15日晚上21時,中央電視台一套《時代楷模發佈廳》節目播出盧永根院士感人的先進事蹟。廣州珠江職業技術學院經濟管理學院學生黨支部於11月15日晚上21時,積極組織廣大學生黨員、發展對象在圖書館306黨員活動室集中收看央視直播,認真學習盧永根同志的先進事蹟。

通過觀看視頻短片的介紹,學生們紛紛被“南粵楷模”、“優秀共產黨員”盧永根同志的事蹟所感動。盧永根同志以“先黨員,後校長,先校長,後教授”為原則,堅定對黨的信仰,始終把黨的教育事業和師生利益放在首位,這是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意識的昇華。他在自己的研究領域上不畏艱辛,前仆後繼,艱苦奮鬥,一絲不苟的研究態度,勇擔重任的敬業精神,更是為指引不同專業的預備黨員們在各自的專業領域上開拓創新和攻克困難方面,起到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在生活上,盧永根同志的艱苦樸素,嚴於律己,不忘初心,淡泊名利,無私奉獻的高尚情操更是體現了他爭做時代先鋒的精神,彰顯共產黨人的本色。

通過此次學習活動,讓廣大學生深刻地感受到勤奮學習和刻苦鑽研就是個人蔘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具體行動。學習盧永根同志的先進事蹟進一步培養了學生黨員強烈的民族自豪感,牢固樹立為祖國爭光的雄心壯志,也再次讓大家認識到自己的前途、命運和祖國的前途、命運是緊緊地聯繫在一起的。大家一致認為盧永根同志是當今時代的楷模,我們要學習他愛國敬業、甘於奉獻的好思想,學習他刻苦鑽研、真才實學的好本領,學習他拼搏奮進、淡泊名利的好作風,將盧永根院士的精神發揚光大。

2023時代楷模發佈廳心得體會 篇3

9月14日晚,我一人在電腦前觀看《時代楷模發佈廳》。這樣的場景,適合一人沉思。台上的主持人與嘉賓都不是主角,主角已經逝去。讓我們再次呼喚他們的名字——黃羣、宋月才、姜開斌。

生活,大多數都是在平淡無奇中流淌。在這裏,我們有時會安於平淡而覺得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但是,當我們看到這樣三位英雄般的人物永遠離我們遠去,我們才發現生活並非如此。有些人,當面臨巨大困難與挫折時,尤其是工作時,會選擇黯然退場;有些人卻會義無反顧的承擔下來,哪怕前面是條不歸路。

不必去説宋月才、亦不必去説姜開斌,這兩位同志對七六○所的感情是深厚的,因為他們有着時間的積墊,深受七六○所的薰陶。但是,黃羣同志,卻不得不讓人肅然起敬,他進入七六○所的時間才一年零三個月。當他進入了這個單位,就一心撲在了事業上,其業績也是有目共睹,讓單位的質量工作整體上升了一個台階。

當“温比亞”颱風來襲大連港灣時,七六○所的某國家重點試驗平台在風雨中愈發飄搖,其中纜樁已經發生嚴重變形、纜繩已經脱落,無論是試驗平台還是上面的工作人員都存在重大安全隱患。這時,在黃羣副所長的帶領下,大家義無反顧的向試驗平台衝去,去加固試驗平台。這短短的行程,在狂風暴雨下顯得是那麼艱難。回顧視頻監控,我們的心也被緊緊糾起,雖然已經知道結果,但是仍不忍是如此的結局。

在這個過程中,共有七名同志被風浪打入海中,幸運的是有四名同志被他人奮力救起,而不幸的是有三位同志卻永遠的長眠了。我們知道,人在自然災害面前仍然是無力的,但是,人的精神是值得肯定與讚揚的。在面臨這樣的災難時,有多少人能慷慨前進,去挽救國家的財產免受損受?

對於大多數黨員來説,工作都是在平靜中進行,將不會有生命危險,但是,我們每一個人的工作對於這個社會都是有意義與價值的。問題的關鍵,在於我們能否認真對待,踏實肯幹。如果,在安詳平和的環境中都不能將手中的工作做好,那麼遇到大風大浪時就更不能了。我們反觀黃羣副所長的事蹟,他在平時就是一個極有原則、極為負責的同志。雖然,他選擇加固平台,固然知道其中的危險性,但是義所當為,他就毫無顧忌的去做了,哪怕會奉獻自己的生命!這種大無畏的精神正是共產黨員的初心,也是共產黨員的本質。

2023時代楷模發佈廳心得體會 篇4

陳俊武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石化集團有限公司科技委顧問、中石化洛陽工程有限公司技術委員會名譽主任,是我國著名煉油工程技術專家、煤化工技術專家、催化裂化工程技術奠基人。他心有大我、至誠報國,新中國成立之初就投身到黨和人民的事業,與共和國同成長、共奮進,為新中國石化工業不懈奮鬥70年。他敢為人先、勇於登攀,推動我國催化裂化技術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為我國煉油工業進步作出開創性的貢獻,進入耄耋之年,仍然奮戰在科研一線。他淡泊名利、甘為人梯,為國家培養一大批高水平石化專家,資助多名貧困學生和優秀青年。榮獲“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勞動模範”“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等稱號,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

近一段時間,陳俊武的先進事蹟被中央媒體集中宣傳報道後,在全社會引起熱烈反響。幹部羣眾普遍認為,陳俊武把個人理想融入黨和國家事業,取得了非凡的技術成就,作出了傑出的貢獻,是我國石油化工技術的傑出開拓者,是愛國奮鬥奉獻精神的模範踐行者。廣大科技工作者表示,要學習陳俊武先進事蹟和崇高精神,弘揚科學報國光榮傳統,發揚不懈創新的科學精神,秉持淡泊名利的品德風範,主動扛起建設科技強國的使命擔當,建功立業新時代,以優異成績慶祝新中國70華誕。

“時代楷模”發佈儀式現場宣讀了《中共中央宣傳部關於授予陳俊武同志“時代楷模”稱號的決定》,播放了反映陳俊武先進事蹟的短片。發佈單位有關負責同志,陳俊武的親屬、同事、學生,及社會各界代表等參加發佈儀式。

2023時代楷模發佈廳心得體會 篇5

有一羣這樣的人——“輕”,讓他們的夢想更接近星空和宇宙;“重”,讓他們的腳步更加豪邁壯闊。

他們就是中國航天員。

國家很重 個人很輕

“我為祖國感到驕傲”

20__年10月16日6時23分,神舟五號載人飛船返回艙着陸在內蒙古中部的阿木古郎草原,當航天員楊利偉身着乳白色航天服跨出返回艙時,説的第一句話就是“我為祖國感到驕傲”。此後,聶海勝兩度飛天、景海鵬三上太空,每次凱旋後的第一句話,還是“我為祖國感到驕傲”。

八個字,字字懇切,重逾千鈞,折射出航天員對祖國和人民的摯愛。這份摯愛源於深知:為託舉他們一飛沖天,在祖國航天的各條戰線上,多少人把鋪蓋搬到車間,多少人伏在桌案上入眠,多少老專家透支了健康,多少年輕人霜染兩鬢……

“祖國託舉我飛天!”景海鵬記得,為了研製我國自己的艙外航天服,女設計師張萬欣先後7次赴俄羅斯參加學習培訓,不僅刻苦鑽研技術原理,還主動參加操作訓練。由於身材瘦小,她穿上充氣加壓後的艙外服,關節活動非常吃力,每次訓練結束後都渾身濕透,累得癱倒在地,半天也站不起來……俄羅斯專家十分驚訝地問:“她不會就是你們中國選出來的女航天員吧?”科研人員把一天當作兩天用,硬是靠着這種堅韌執着的拼勁,只用了4年時間,就完成了8年才能幹成的事。翟志剛完成出艙活動後自豪地説:穿着自主研製的艙外航天服漫步太空,感覺真棒!

説起國家,航天員們似乎總有説不完的話,但提到個人,他們卻常常輕描淡寫:

20年來,在很多人看來,鄧清明是個“消失”的人,甚至不少老家的親戚都會這樣問起:“只聽説是航天員,咋不見他上天哩?”作為目前航天員大隊唯一沒有執行過飛天任務的首批現役航天員,鄧清明二十年如一日訓練備戰,3次入選任務梯隊,卻始終沒能圓自己的飛天夢——“把生命中最寶貴的年華都獻給了漫長的等待,你後悔嗎?”鄧清明這樣回答:“不管主份還是備份,都是航天員的本分!戰友飛就是我在飛!”

“神九”出征前,北京航天城裏迴盪着《祖國不會忘記》這首歌,航天員們至今都感動不已……劉洋説:“如今當大家對我説‘你沒有變’的時候,我知道我不曾忘記初心,不曾迷失自己。因為我清醒地知道託舉我們飛天的雙手,一隻叫‘科技’,一隻叫‘國力’。”

榮譽很重 名利很輕

做得最多的是回報國家、回報社會

三度飛天,榮譽等身。景海鵬收穫了無數的鮮花和掌聲。他仍然十分清醒:“我是一個從農村長大的孩子,能夠成長為一名航天員,實現人生一個又一個夢想,登上一個又一個台階,所有的這一切,都是黨和國家教育培養的結果,我沒有別的方式來回報,只想盡我最大的可能多幹幾年、多飛幾次。”

如今,航天員中有7人已是年過半百的將軍,每次訓練他們仍然帶頭參加,高難科目搶着上,航天生理功能、航天環境耐力與適應性始終保持在優良等級。備戰“神九”任務的那年春節,劉洋在模擬器訓練館遇到了正練得熱火朝天的聶海勝,他笑着説:“年紀大了,只有多花點時間才能不落後你們年輕人啊!”

面對黨和人民給予的崇高榮譽,他們説得最多的是“榮譽屬於祖國,屬於全國人民,屬於每名航天科技工作者”;他們做得最多的是回報國家、回報社會。20年來,航天員們走進校園、走進軍營、走進社會,用上千場報告、數百次公益活動,宣傳航天精神,播撒科學種子,詮釋了肩負的社會責任。

“大家好,我是王亞平,本次授課由我來主講……”完美的太空一課讓“教師”成了航天員王亞平的第二職業;這些年,她到過全國近百所學校,與青少年學生面對面交流。短短的一堂太空授課,點燃了無數中國小生心中的航天夢想。一個孩子在給她的來信中這樣寫道:“我的夢想也是當一名航天員,請放心把接力棒交給我吧!”王亞平覺得,這是除了作為航天員飛上太空以外最美好的記憶。

計利只計國家利,留名只留集體名。“歸零,歸零,還是歸零……”發射前的讀秒倒計時沒有“零”,但每次任務結束後,航天員們的心裏都會補上這個“零”。“歸零”讓他們一次次放下個人的成績、經歷、得失,輕裝上陣,始終以從零開始的心態去迎接新的挑戰。

大愛很重 小愛也重

獻身航天事業的愛最重

從航天員公寓到家屬樓,直線距離不到500米,卻成了“最遠的距離”。10多年來,除雙休日外,航天員都按規定集中管理、訓練,經常過家門而不入。

“他們心裏不是沒有家,只不過自己的家是小家,築夢九天的家才是大家;他們心裏不是沒有愛,只不過家庭親情是小愛,獻身航天事業的愛才是大愛。”一位航天員家屬這樣説。

在神舟六號航天員選拔訓練的關鍵時刻,航天員聶海勝的母親突發腦溢血。這個村裏公認的孝子曾經發誓要讓母親有一個幸福的晚年,可為了載人航天事業,他卻只能在病榻前守候3天。為了不讓哥哥分心,弟弟聶新勝説:“哥,咱倆分個工吧,你盡忠,我盡孝。”

“一人航天員,全家航天員。”在學習訓練最艱苦的時候,家就成了航天員的“第二課堂”。成為航天員後,轉椅是劉洋的第一道“攔路虎”。為提高成績,劉洋的愛人就陪她一起“打地轉”,幫她計數,還要做好保護……

王亞平報名參選航天員之初,愛人決定放棄自己鍾愛的飛行事業,專心陪伴妻子踏上飛天征程。那段時間,細心的王亞平體會到了他的不捨,她説:“你就自由自在地飛吧,我能照顧好自己。”如今,夫妻二人雖然見少離多,但卻正如他們約定的那樣,在天空和太空比翼雙飛,在各自的領域書寫着人生的精彩。

“爸爸,你是不是不喜歡我了,不要我了?”在備戰“神十一”任務期間,航天員陳冬的愛人為了讓他專心訓練,不得已,將雙胞胎兒子中的一個送回了老家,經常“失蹤”的爸爸讓孩子心裏“犯了嘀咕”。聽到電話那頭稚氣的疑問,陳冬在愧疚之餘,只能極力剋制自己,心無旁騖地投入到訓練任務中,用完美的33天太空表現回饋家人。

“太空真的很神奇,人在太空身體會失重,心靈卻不會。”20年來,這句話深深銘刻在每一位航天員的心裏,激勵着他們接續奮鬥,一次次地在“重與輕”間做出人生無悔的選擇。

2023時代楷模發佈廳心得體會 篇6

在全國上下埋頭苦幹、萬眾一心,決戰決勝脱貧攻堅戰之際,中央宣傳部2日在北京向全社會宣傳發布朱有勇的先進事蹟,授予他“時代楷模”稱號。

朱有勇是中國工程院院士、雲南農業大學名譽校長、雲南省科學技術協會主席,我國著名的植物病理學專家。他始終牢記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積極投身脱貧攻堅事業,主動來到深度貧困的“民族直過區”承擔扶貧任務,帶領村民發展特色產業,改變了當地貧困落後的面貌。他致力農業科學研究,取得多項重大科研成果,立足農村實際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創辦院士科技扶貧指導班,為雲南少數民族貧困地區培養了1000餘位科技致富帶頭人。他情繫三農,紮根邊疆,掛鈎聯繫瀾滄拉祜族自治縣以來,深入村村寨寨,跑遍田間地頭,與少數民族羣眾同吃同住同勞動,受到各族羣眾真心愛戴和社會各界高度讚揚,被親切地稱呼為“農民院士”。先後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傑出專業技術人才”“全國模範教師”等榮譽稱號。

近一段時間,朱有勇的先進事蹟被中央媒體集中宣傳報道後,在全社會引起熱烈反響。幹部羣眾普遍認為,朱有勇是精準扶貧精準脱貧基本方略的忠誠踐行者,是打贏脱貧攻堅戰中湧現出的先進典型,是奮鬥在脱貧攻堅主戰場的“農民院士”。廣大科技工作者、教育工作者表示,要深入貫徹落實關於扶貧工作重要論述,學習朱有勇科技扶貧的先進事蹟和忠誠擔當的崇高精神,積極投身攻克深度貧困堡壘,決戰決勝脱貧攻堅戰的偉大事業,為奪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勝利作出應有貢獻。

“時代楷模”發佈儀式現場宣讀了《中共中央宣傳部關於授予朱有勇同志“時代楷模”稱號的決定》,播放了反映朱有勇先進事蹟的短片。發佈單位有關負責同志,朱有勇的同事、學生,村民代表,及社會各界人士等參加發佈儀式。

2023時代楷模發佈廳心得體會 篇7

在全黨深入開展第二批“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之際,中央宣傳部23日在北京向全社會宣傳發布李夏的先進事蹟,追授他“時代楷模”稱號。

李夏同志生前是安徽省宣城市績溪縣荊州鄉黨委委員、紀委書記,縣監委派出荊州鄉監察專員。他堅定理想信念、堅守初心使命,主動到皖南山區偏遠鄉鎮工作,十餘年來,始終奮戰在脱貧攻堅、鄉村振興、正風肅紀第一線,用腳步丈量民情,用實幹贏得民心,“有事情,找李夏”成為當地羣眾口頭禪。他堅持原則、一身正氣,在紀檢監察工作崗位上,敢於較真碰硬,鐵面執紀執法,突出整治羣眾身邊腐敗和作風問題這個重點,主辦參辦問題線索77件,立案審查32件,給予黨紀處分31人次,推動全面從嚴治黨不斷向基層延伸。他不懼艱險、不畏犧牲,遇到困難危險總是衝在前面,20__年8月10日,在抗擊第9號超強颱風“利奇馬”時,臨危受命、一線救援,在轉移羣眾過程中突遇山體塌方,以身殉職,年僅33歲。

近一段時間,李夏的先進事蹟被中央媒體集中宣傳報道後,在全社會引起熱烈反響。幹部羣眾普遍認為,李夏同志紮根基層、為民服務,堅持原則、敢於鬥爭,是忠誠乾淨擔當的基層黨員幹部的標兵模範,是新時代青年紀檢監察幹部的優秀代表。廣大紀檢監察幹部表示,要認真貫徹落實關於鍛造“忠誠堅定、擔當盡責、遵紀守法、清正廉潔”紀檢監察隊伍的要求,學習李夏先進事蹟和崇高品格,嚴格監督執紀執法,持之以恆正風肅紀,推動全面從嚴治黨不斷向基層延伸,切實擔負起黨和人民賦予的政治責任。

“時代楷模”發佈儀式現場宣讀了《中共中央宣傳部關於追授李夏同志“時代楷模”稱號的決定》,播放了反映李夏先進事蹟的短片。發佈單位有關負責同志,李夏的親屬同事、當地羣眾及社會各界代表等參加發佈儀式。

2023時代楷模發佈廳心得體會 篇8

12月3日,普洱市學習“時代楷模”朱有勇同志先進事蹟座談會召開。市委副書記、思茅區委書記陸平出席會議並講話,市委常委、市委組織部部長肖峯主持會議。

陸平強調,“時代楷模”朱有勇院士是普洱、是雲南乃至全國脱貧攻堅戰線上湧現的傑出代表,是全市各族幹部羣眾學習的榜樣。我們要學習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和中國工程院要求,把論文寫在脱貧攻堅主戰場,忠誠踐行共產黨人初心和使命的忠誠品質;學習宣傳他致力於農業科學研究,屢獲重大科研成果,用科技力量改變民族地區貧困落後面貌的感人事蹟;學習宣傳他情繫三農,紮根邊疆,與少數民族羣眾同吃同住同勞動,淡泊名利,無私奉獻的質樸情懷。

陸平要求,全市各級各部門要迅速掀起學習宣傳“時代楷模”朱有勇院士先進事蹟的熱潮,加大宣傳報道力度,用朱有勇院士的精神和行為激勵廣大幹部羣眾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市關於脱貧攻堅的決策部署要求,一鼓作氣,攻堅克難,堅決打贏打好脱貧攻堅戰。要對照先進典型、先進榜樣,找差距抓落實,推進“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深入開展,把主題教育成果轉化為謀劃工作推動落實的強大動力,不斷匯聚推進普洱高質量跨越式發展的強大合力,譜寫好實現中國夢的普洱新篇章。

肖峯就深入學習好朱有勇同志先進事蹟,做好全市人才工作提出了要求。

會上,部分科技工作者代表圍繞學習朱有勇院士先進事蹟交流了心得體會。

2023時代楷模發佈廳心得體會 篇9

“低調二字不難寫,奉獻一生實不易。”的確,老英雄張富清,戰功赫赫,深藏功名60載,生活在艱苦的山區,一輩子堅守初心,無私奉獻。讓我們新時代的年輕人震撼,讓廣大黨員幹部深深感動。

在這個浮躁的時代,浮躁的人們急於求,急於表現,好大喜功。張富清的事蹟如一股清流,沁人心脾。讓人久久不能釋懷。人們驚訝於一個戰鬥英雄可以一生不顯擺,人們震撼於一個戰鬥英雄甘於選擇到最邊遠的山區奮鬥,人們感觸於一個共產黨員的堅定信念。

轉業到來鳳的數十年,張富清深入生活、紮根人民,帶領當地人民幹着一件又一件事實,在我們印象中戰鬥英雄就應該得到物質富裕的生活,這是用生命換回來的,這是理所應當該他們擁有的,我們不會嫉妒,我們會崇拜。但是張富清顛覆現在人們對英雄的看法,原來英雄張富清可以做到不計得失,一心只為黨為人民付出,真真做到不計榮辱,到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這樣的英雄讓人佩服,這樣的黨員更是我們廣大黨員幹部學習的榜樣。

“我有什麼資格,拿出來擺”張富清這麼説自己的英雄事蹟。在他看來自己的這些功績都是和戰友們一起用命換來的,戰友們都倒下了,只是自己幸運活了下來,這些名譽、獎章都應該是犧牲的戰友們的,所以他不認為自己有什麼資格拿出來顯擺。這即在情理之中,又在情理之外。我們能夠理解他的想法,我們震撼於他做法。一生想想也太長了,這種甘於默默無聞地生活,只做不説的人,實在值得我們年輕人學習。老人不是故意隱藏軍功,而是覺得不需要拿出來跟人炫耀,更不會以此向黨和政府提要求,這種淡泊名利的做法令人敬佩,也讓我們對人生價值有了更深的思考。

“要不斷改造主觀世界、加強黨性修養、加強品格陶冶,老老實實做人,踏踏實實幹事,清清白白為官,始終做到對黨忠誠、個人乾淨、敢於擔當。”張富清是一名共產黨員,90幾歲還在不斷學習,一直向黨,一心向黨,把為人民服務看作自己的本分,不居功、不自傲,他是一名真正的共產黨員。

我們必須要以張富清老英雄為榜樣,樹立正確政績觀、人生觀、世界觀,發揚求真務實、真抓實幹的作風。如果你是一個黨員,就應該在自己崗位上甘於平凡,做一個黨員幹部該做到的事。

2023時代楷模發佈廳心得體會 篇10

“把論文寫在大地,把農民裝在心裏”“到人民需要的地方去發光發熱”……連日來,“時代楷模”、中國工程院院士朱有勇先進事蹟引起強烈社會反響。

朱有勇院士是雲南農業大學名譽校長、雲南省科學技術協會主席,我國著名植物病理學家。他牢記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主動投身脱貧攻堅事業,帶領團隊紮根深度貧困的瀾滄拉祜族自治縣,用科技成果帶動村民發展冬季土豆、林下三七等產業,培養了1400多名科技致富帶頭人,被譽為奮鬥在脱貧攻堅主戰場的“農民院士”。中央宣傳部近日授予他“時代楷模”稱號。

2日晚上9時,朱有勇院士母校——雲南農業大學組織師生集體收看“時代楷模”朱有勇發佈會。發佈會期間,會場不時響起熱烈掌聲。

“‘時代楷模’榮譽稱號,既是對朱有勇院士的高度褒揚,也是對全校師生的極大鼓舞。”雲南農業大學黨委書記吳伯志説,朱有勇院士堅持把科研論文寫在大地上,用科技成果助力脱貧攻堅,以實際行動彰顯守初心、擔使命的共產黨員本色,“他是雲南農業大學的驕傲,是全體師生的榜樣!”

“朱院士獲得‘時代楷模’稱號實至名歸,全縣幹部羣眾受到極大鼓舞。”瀾滄縣委常委、宣傳部長李瓊珍説,“目前,瀾滄縣正處於衝刺脱貧摘帽關鍵時期,任務重、壓力大,大家受到朱院士先進事蹟的鼓舞,鬥志更加昂揚,我們有信心實現今年摘帽。”

瀾滄縣竹塘鄉雲山村蒿枝壩組是朱有勇院士駐紮的村寨。村民劉明生是朱有勇“院士班”學員。“朱院士教我們種土豆、種三七,從種植原理到實際操作,每個環節都包懂包會。”劉明生説,他自己上個月也遞交了入黨申請書,“我想做一個像朱院士一樣不忘初心、幫助羣眾的好黨員。”

雲南省科技廳廳長董保同説,朱有勇院士先進事蹟深深感動了廣大科技工作者。瀾滄縣脱貧攻堅能有今天的成績,與朱院士及其團隊的努力分不開。我們要學習他把論文寫在脱貧攻堅主戰場、把科研成果用在廣袤農村沃土的奮進姿態,更要學習他心裏時刻裝着百姓、始終牢記共產黨人初心使命的精神品質。

朱有勇院士先進事蹟在網絡上也引發強烈反響。網友留言表示,“這是國家的脊樑,是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的院士”“跟袁隆平一樣,都是中華民族之寶”……

“朱院士把數十年的科研成果帶到邊遠山區,無償提供給農民使用,為的是那方土地上的農民能脱貧致富。”雲南農業大學校長盛軍説,“朱院士對農民和土地飽含深厚感情,我們要學習他情繫人民、服務人民的奉獻精神,用更多的教學成果、科研成果造福人民。”

2023時代楷模發佈廳心得體會 篇11

最近幾天,我校師生紛紛在朋友圈轉發、點贊朱有勇同志先進事蹟。我校各學院、各部門紛紛組織師生收看中央電視台綜合頻道中宣部“時代楷模”朱有勇同志發佈會,“把汗水灑在田野,把論文寫在大地”的朱有勇院士的先進事蹟,在我校師生中引起了強烈反響。

法律與公共管理學院黨總支教師黨員紛紛表示,要深入學習朱有勇的先進事蹟和忠誠擔當精神,積極投入到教學和科研工作當中。學生黨員們也表示會在“時代楷模”朱有勇等的感召下,學習他們無私奉獻的精神,立足自身,努力學習,為國家和社會做貢獻。繼續教育學院教職工在收看後紛紛表示,要學習朱有勇科技扶貧的先進事蹟和忠誠擔當的崇高精神,為奪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勝利作出應有貢獻。

美術學院黨總支組織部分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集中收看發佈會實況直播,大家紛紛表示要以“時代楷模”朱有勇為榜樣,學習他攻堅克難的決心,無私奉獻的精神,始終牢記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立足自身,努力學習,多做貢獻。音樂舞蹈學院師生在收看發佈會實況直播時紛紛表示,向朱有勇同志學習,就是要學習他把個人的人生追求融入國家發展、民族復興的大潮中,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勇登科學高峯,紮實耕耘大地。

外國語學院師生紛紛表示,要向朱有勇院士學習,牢記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忠誠擔當,積極攻堅克難。20180312班學生餘林芸説:“朱院士把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他為人質樸,我們要向他學習。”20170312班學生範雪梅説:“朱有勇院士堅持不懈,果斷拒絕商家出巨資購買其研究成果,無私奉獻給人民,當地農民把朱院士當成自己的恩人和親人。他的事蹟深深鼓舞着我們要努力學習,投身國家和人民的事業中。”

2023時代楷模發佈廳心得體會 篇12

在張富清身上,集中體現了“奉獻精神”。在部隊,他保家衞國,奉獻勇敢,在解放戰爭的槍林彈雨中九死一生,先後榮立一等功三次、二等功一次,被西北野戰軍記“特等功”,兩次獲得“戰鬥英雄”榮譽稱號;到地方,到湖北省最偏遠的來鳳縣工作,為貧困山區奉獻一生,他奉獻的是默默奮鬥,淡泊名利。奉獻是張富清的靈魂,張富清是奉獻精神的使者。新時代,我們要學習張富清奉獻精神,凝聚新時代奮鬥力量。

學習張富清一輩子堅守初心的奉獻精神。革命戰爭年代,勇敢衝鋒;和平時期,不怕偏遠。初心在心,始終如一,為了黨和人民的利益,永遠是奉獻、奉獻、再奉獻。在張富清身上,奉獻就是底色,奉獻就是追求,奉獻就是夢想。深藏功名,堅守奉獻,這就是新時代我們奔跑者應該具備的精神,奔跑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人民,為了國家,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奉獻精神是奔跑的營養,奔跑有奉獻,奔跑有力量,有速度。新時代,我們都在奔跑,我們應該用奉獻精神去奔跑,奔跑出一個輝煌的成績。

學習張富清不改本色的奉獻精神。不論是在戰場,還是在地方,張富清始終保持着一個英雄的本色,對黨忠誠,對人民忠誠,沒有任何個人的名利,甚至刻意塵封功績,連兒女也不知情。這種本色很淳樸,很潔白,沒有任何私慾,沒有任何功利。這樣的英雄本色最偉大,最可貴。中華民族正是因為有這樣的英雄本色,才能創造中華民族偉大成就的色彩斑斕。我們從張富清身上看到了生活中的無數“活雷鋒”,看到了我國國防科技事業做出巨大貢獻的科學家,這些默默奉獻的無名英雄,是中華民族力量的源泉,是中華民族追夢的強大能量。

要積極弘揚奉獻精神,凝聚起萬眾一心奮鬥新時代的強大力量。張富清是奉獻精神的榜樣,我們要學習好榜樣,我們要見賢思齊,萬眾一心,無數中華兒女的奉獻精神凝聚起在一起,就是新時代的奮鬥強大力量,就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磅礴能量。學習張富清奉獻精神,凝聚新時代奮鬥力量,這是新時代我們每個人的必須擔當。

2023時代楷模發佈廳心得體會 篇13

在瀾滄拉祜族自治縣,很多人會唱這首《蒿枝壩的花兒開了》。這些淺顯易懂的歌詞是朱有勇為宣傳科技扶貧,專門為當地少數民族羣眾寫的,竹塘鄉雲山村蒿枝壩二組正是他在瀾滄的“家”。

蒿枝壩二組是個易地扶貧集中安置點、拉祜族聚居村寨,20_年完成了安居房、硬化道路、乾淨飲水等建設。20_年,朱有勇和科技扶貧團隊幫助這裏爭取到了美麗鄉村建設項目,重點實施綠化、美化、亮化。道路兩旁和公共綠化帶種上了三角梅、炮仗花,房前屋後增添了果樹,村寨裏有了路燈,新發展了馬鈴薯、蔬菜、水果等產業。20_年,蒿枝壩實現了脱貧。

家變美了,收入增加了,衞生習慣也改變了。“家家户户、公共區域打掃得乾乾淨淨。老百姓精神狀態很好,有自信,想致富。”朱有勇説,“我為他們感到由衷的高興和自豪。”

在脱貧攻堅一線,他始終堅持求真務實科研精神

“家”越變越美的過程,也是朱有勇在科技扶貧中不斷探索的過程。

剛到蒿枝壩住下時,朱有勇就給了村民們一份見面禮——每家10只小雞、兩隻豬仔。“養大,賣掉,基本可以達到脱貧標準。”可是過了一段時間,他發現效果不好,“雞豬養大後,都被村民自己吃了,變不成收入。這樣的扶貧方式不可持續,還是得靠產業。”

反覆地調研、思考、討論後,朱有勇確定了科技扶貧方向和目標。

“中興呀,你們的任務很重,但是瀾滄不應該窮啊。”調研後,朱有勇語重心長地對瀾滄縣委書記楊中興説。

在朱有勇看來,瀾滄縣發展的短板和優勢都十分突出。水、土地、光熱資源非常豐富,但產業發展、科技應用等方面有着明顯的短板。朱有勇和其他院士專家一道,對瀾滄縣科技扶貧進行了定位——立足地區資源稟賦,依靠科技建設特色農業產業,把當地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效益。

冬季馬鈴薯和林下三七是朱有勇科技扶貧的重點產業示範項目。儘管已經有了完整的技術體系,也有實踐案例,但朱有勇仍然堅持不鋪攤子,不搞冒進,必須在當地完成試點、總結,再推廣。

尋找林下三七的示範點比較艱苦。竹塘鄉募乃村小廣扎村民小組有塊林地,土地、光熱、人工林等條件都具備,但是沒有親眼看到水源情況,朱有勇一直不放心。當時是雨季天,山上根本沒有路,但朱有勇堅持要去水源地查看。“撿了一根樹枝當枴杖,朱院士就鑽進樹林裏。山很陡,有的坡度估計有六七十度。路上摔了幾跤,他不準扶,爬起來繼續走。手腳都被樹枝劃破了好幾處。”一同前去的竹塘鄉鄉長龔老五説。親眼看到了水源地,朱有勇才拍板定下示範點。如今,冬季馬鈴薯從最初100畝的技術示範推廣種植到17000畝;林下三七從2畝示範擴大到了8000多畝,成為瀾滄縣脱貧摘帽的重要產業。蔬菜、水果等產業也基本完成了試點、示範,準備推廣發展。

“朱院士求真務實的科研精神、循序漸進的工作方法、踏實苦幹的工作作風,是我們全縣幹部羣眾學習的標杆。”楊中興説。

作為院士,他親自給農民學員講課,手把手傳授技能,培養出上千名鄉土技術員和致富帶頭人

11月22日下午,朱有勇來到竹塘鄉大塘子村的實訓基地,檢查院士指導班的培訓情況。

思茅松樹下,60名來自各鄉鎮的學員正在練習林下三七的點種。朱有勇來到學員中間,接過一把耙子,示範起拉種植溝。示範幾遍後,他讓身旁學員操作。“輕一點,邊抖邊拉耙子。”“對了,拉得好。”朱有勇向學員豎起大拇指。教完拉溝,他拿起幾個三七種,擺放到種植溝裏。“每壟地是1.4米寬,一行栽12棵苗,不能多也不要少。”朱有勇直起身子,對學員大聲説,“每個人都來操作一下。過兩天每個人發1000棵苗,就是你們的家庭作業,第一年成活率要在90%。第二年成活率要在70%以上。不能偷懶,我們要到實地抽查的。”

院士專家科技扶貧指導班是朱有勇和扶貧團隊的全國首創,針對瀾滄縣素質性貧困和產業發展的實際,把課堂直接設在田間地頭,由院士和專家授課,手把手講解和傳授農業實用技能。

中國工程院派駐竹塘鄉掛職副鄉長毛如志博士説,20_年以來,院士指導班已經招收了24個班1320名學員,學習內容包括了林下有機三七、冬季馬鈴薯、中藥材、冬早蔬菜、熱帶水果種植和養殖技術等。

“課堂在田間、考試看收成。”院士指導班全新的教學模式,為瀾滄縣培育了一大批立足農村的技能型人才和致富帶頭人。

這一期三七班10月份開班,第一天軍訓,第二天朱有勇就上了一堂課。隨後的課程都在林子裏的實訓基地,老師邊講解邊示範,學員現場實際操作。林下三七課程分為四個階段,每個階段7天左右,要到明年3月份才結業,能夠學到林下三七從種植、管理、採收全過程技術要領。謙六鄉和平村丫口寨小組學員張開明説,和平村來了6個學員,今年正好有一家公司在和平村投資發展120畝林下三七,公司答應,他們結業了就可去當管理人員和技術員。“每個月會有20_元到3000元的工資吧,等過幾年我也想自己種些三七,收入會更高的。”張開明説。

他因地制宜找準突破點,把山區的高原特色農業提升到新高度,用科技的力量為脱貧攻堅提供堅實支撐

竹塘鄉大塘子村的李娜努,今年收穫了第一批林下有機三七。“我的三七沒有管理好,只收了10多公斤。”李娜努有點懊悔。即便這樣,三七還是給她帶來了一筆不小的收入。“加上以前賣過三七花,可能有五六萬塊錢的收入吧。”李娜努是20_年度院士三七班唯一的女學員。回家後,她投入2萬多元種了2畝,家裏還有其他產業,精力分散,三七地沒有好好管理。“種三七不容易,管理要精細。”李娜努説,“如果不是自己種出來了,真的不敢想象,我們拉祜族山區羣眾也可以種這麼精細的東西。”

迴歸山野林中的林下三七,不用農藥化肥,是品質優良的有機產品,價格高效益好,因此對技術要求高,投入也較大。

根據林下三七的產業特點,朱有勇和扶貧團隊加強與企業合作,為當地引進、培育了一批科技型企業。目前,已有深圳田豐科技有限公司、瀋陽龍寶集團公司、瀾滄澎勃生物藥業有限公司等一批科技企業到瀾滄縣落户,使林下三七產業進入了規模化、市場化發展的軌道。院士專家團隊還制定了瀾滄縣林下有機三七種植技術規程,堅持規劃控制、堅持嚴格審批,嚴格種植標準、嚴格基地管理,力爭將瀾滄林下有機三七打造成為全國三七行業中的著名地理標誌。

當地的農民,依靠土地出租、打工等獲得了不錯的收入。竹塘鄉募乃村小廣扎村民小組共有農户73户279人。20_年時有建檔立卡貧困户66户245人,貧困發生率達90%。20_年至20_年,瀾滄澎勃生物藥業有限公司在小廣扎村民小組種植林下有機三七1280畝,農民通過租賃林地、為企業管護林下三七,成功實現脱貧,20_年人均純收入達4674元。

“我們村在三七地打工的婦女日子最好過了。手機比我們的好,一人有一輛摩托,樹林下上班,不曬太陽,皮膚還白。”李娜努説,明年她還要接着種林下三七,多種一些。

“瀾滄江邊蒿枝壩,洋芋花啊三七花,千朵萬朵科技花,拉祜山寨幸福花。”朱有勇每天都寫日記,過幾年,他想把在瀾滄的經歷寫成一本書,書名就叫《蒿枝壩的花兒紅了》。

20_時代楷模朱有勇事蹟學習感想

初冬,雲南普洱市瀾滄拉祜族自治縣的田地裏,村民正圍着中國工程院院士朱有勇,聽他講解種植注意事項。在他的團隊推廣下,冬季馬鈴薯已成為山區農民的致富金寶貝。朱有勇常説:“論文得寫在大地上,理論成果要放到實踐中檢驗。老百姓説好,才是真的好。”

●問題從田間來,成果到田間去

“用化學農藥不足百年,在幾千年傳統農業生產中,用什麼控制病蟲害?”1982年,朱有勇在研究生面試時被這個問題難倒。此後,他踏上漫漫求索之路。

20_年,一項題為“水稻遺傳多樣性控制稻瘟病理論”重大科研成果在《自然》雜誌上發表。他構建的水稻品種多樣性控制稻瘟病技術體系累計推廣應用超過1000萬畝,作物多樣性控制病蟲害技術推廣應用超6000萬畝,大面積應用累計3億餘畝,減少農藥使用60%以上。

靈感來自朱有勇與石屏稻田的一次偶遇——有的稻田出現了“稻瘟病”,而另一些間栽了高矮不同水稻的田,發病程度卻很輕微。

從田間地頭中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成為朱有勇團隊解決農業難題的鑰匙。在建水,他們成功推廣了以科學滅蟲“酒石榴”的技術,當地石榴產業逐漸壯大。如今,他又帶着冬季馬鈴薯、林下三七項目研究來到了瀾滄。

研究林下三七項目10多年,在瀾滄這個天然大實驗室裏,朱有勇有了更大的發揮空間。思茅鬆鬆針的化合物,對三七的病原體有明顯抑制作用,松林環境可以提供天然“涼棚”。不使遮陰網、不打農藥、不用化肥,在保證藥材優質生產的同時生產成本大大降低,朱有勇為當地開拓出產業脱貧致富新路徑。

●言傳身教,帶動學生服務“三農”

“要研究真問題和好問題,尤其是農民關心的問題。”朱有勇常常這麼告誡學生。

20_年12月,朱有勇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成為雲南農業教育科研系統的第一位院士。他用學校獎勵的200萬元,成立雲南農大“有勇獎學基金會”,激勵學生學農愛農、潛心研究、服務“三農”。他把被企業高價求購的中藥材林下種植核心技術帶到瀾滄,無償把扶貧企業給予的15%技術股全部拿出來分紅。

從事科研幾十年,朱有勇始終以技術推動農業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提升,到了60歲,這些畢生所學成為科技扶貧中的法寶。

朱有勇的言傳身教,影響着他的學生。作為雲南農大教師,毛如志在竹塘鄉掛職副鄉長,冬季馬鈴薯、林下三七,每個項目勞心勞力。雲南農大植物保護學院院長朱書生追隨他從北京回到雲南,又來到瀾滄,為林下三七種植環節技術把關。

科技人員的長期駐紮,把科研成果轉化為實實在在的扶貧效益。中國工程院定點幫扶瀾滄後,越來越多的教授、專家加入到扶貧隊伍。

●授人以漁,科技力量生根發芽

今年4月,馬鈴薯評比大賽在瀾滄竹塘鄉蒿枝壩院士科技小院舉行,村民馬正發、衞成金雙雙問鼎“薯王”。

馬正發是朱有勇在瀾滄開辦的冬季馬鈴薯班第一期學員,為期3個月的培訓裏,朱有勇和專家從選種到定植,從種子處理到後期管理,冬季馬鈴薯種植的每個技術環節,都教授得清清楚楚。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協調整合雲南農大教師和瀾滄職中教師團隊,朱有勇創辦了“鄉(鎮)農技人員+學員+農户”模式的院士專家科技扶貧指導班。以瀾滄各個產業示範點為實訓基地,手把手將農業生產技能傳授給貧困羣眾。

冬季馬鈴薯、林下三七、中藥材資源與種植、畜禽養殖……在院士培訓班上,近1500名農民學員學成而歸。像馬正發這樣的學員,返回村寨就帶動村民一起種植一起收穫。

朱有勇想得更遠,要實現“要我發展”到“我要發展”的轉變,“未來會有更多培訓班、職業學校和更多技能型人才、致富帶頭人、新一代農民,我也會接着做下去”。

2023時代楷模發佈廳心得體會 篇14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長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

一是學習朱有勇矢志不渝堅守初心的奉獻精神。

朱有勇是一名已經邁入花甲之年的科技工作者,也是一名有着38年黨齡的老黨員,他數年如一日始終牢記初心使命,紮根雲嶺大地,奉獻“三農”事業,把脱貧攻堅當作自己的主戰場,盡心竭力為農民羣眾解難題、謀幸福。在朱有勇身上,我們看到的是奉獻的底色,是卓越的追求。

向朱有勇同志學習,就是要學習他矢志不渝、初心永恆的執着精神,學習他舍小家為大家的無私奉獻精神。

二是學習朱有勇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為民情懷。

“沒有讓老百姓享受到科技成果,就是我的失職”。朱有勇的這句話,道出了他對農民、農業和農村的深厚感情。朱有勇之所以被當地村民親切地稱為“農民院士”,正是因為他始終心繫羣眾、緊貼羣眾、關愛羣眾、幫助羣眾,他奮鬥的目標就是為了讓一家家農民富起來、一個個村寨脱貧。在朱有勇身上,我們看到的是為民本色,是一腔愛民熱血。

向朱有勇同志學習,就是要學習他“人民利益至上”的價值追求,爭做無愧於時代的人民公僕。

三是學習朱有勇知難而上刻苦鑽研的拼搏精神。

知難而進、迎難而上是朱有勇先進事蹟的重要內容,面對“三農”工作中出現的各種困難,尤其是脱貧攻堅的緊迫任務,作為一名科技工作者,朱有勇同志展現出來的是共產黨人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在朱有勇身上,我們看到的不僅是科技工作者的刻苦鑽研精神,更看到了一名黨員幹部的頑強拼搏精神。

向朱有勇同志學習,就是要學習他“以身許國,何事不可為”的使命擔當。

2023時代楷模發佈廳心得體會 篇15

雲南農業大學體育館副館內座無虛席,來自該校各個專業的800餘名師生在此集中觀看、學習“時代楷模”朱有勇先進事蹟。當晚,朱有勇也現身會場,與該校師生進行分享交流。

朱有勇是中國工程院院士、雲南農業大學名譽校長,多年來致力於農業科學研究,取得多項重大科研成果,立足農村實際推動科技成果轉化,主動來到深度貧困的“民族直過區”承擔扶貧任務,帶領村民發展特色產業,改變了當地貧困落後的面貌。12月2日,中共中央宣傳部向全社會宣傳發布朱有勇的先進事蹟,授予他“時代楷模”稱號。

當晚,雲南農業大學的師生們聚精會神觀看“時代楷模”朱有勇事蹟視頻節目,現場不時發出陣陣掌聲。

“朱院士紮根鄉村為農民的精神感染、激勵着我,”雲南農業大學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大四學生王楷元表示,他希望將來也能用自己所學技術為需要的鄉親們搭建電商平台,打開農產品銷路。

“作為一名農業科技工作者,把‘論文寫在大地上’這是我的本分;作為一個科技扶貧代表,我不是一個人在努力,是成千上萬的科技工作者都在努力。”朱有勇在分享中説,“全國成千上萬的科技工作者把他們的科技成果應用到了千萬家,為打贏脱貧攻堅戰做出積極貢獻,他們才是千萬個‘時代楷模’。”

雲南農業大學校長盛軍説,朱有勇院士積極投身脱貧攻堅事業,立足農村實際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收穫了漫山遍野的科技成果,他是農大人的驕傲。“全校上下要以朱有勇院士為榜樣,弘揚奮鬥精神,凝聚奮進力量,堅守初心使命,書寫建設高水平教學研究型農業大學的新篇章。”

2023時代楷模發佈廳心得體會 篇16

近期,中央宣傳部向全社會宣傳發布餘元君的先進事蹟,追授他“時代楷模”稱號。

餘元君生前是湖南省水利廳副總工程師兼洞庭湖水利工程管理局總工程師。20__年1月19日,因連續多日高負荷工作,殉職在水利工程施工現場,年僅46歲。

餘元君同志的優秀事蹟值得我們學習。

一、學習他踐行宗旨、崇尚實幹。他刻苦鑽研、業務精湛,是公認的洞庭湖保護與治理的專家和複雜水系的“活地圖”。求真務實、敢抓敢管,敢於較真碰硬、嚴格把關,組織建成了一大批利在長遠、惠及百姓的優質水利工程。學無止境應該是我們工作與生活的主旋律,無論黨性學習、業務學習還是德育學習,在我們一生之中,不應該劃上條條框框,不應該有年齡界限。我們要以元君為榜樣,不斷追求進步。

二、學習他不忘初心無私奉獻的精神。他主動挑起最艱苦繁重的工作,加班、出差是常態,洞庭湖治理每一處工地都留下了他忙碌的足跡;面對急難險重任務身先士卒、衝鋒在前,汛期經常奮戰在洞庭湖防汛一線,遇重大搶險更是不顧個人安危、經常吃住在堤上,險情不除,不下火線。他常説“我們做的每一項工程,都事關老百姓安危,一定要認真負責,保證質量,對得起自己的良心。”我們應像餘元君同志那樣,業務要精通,事業要謀劃,責任要牢記,不斷提升專業能力,用釘釘子的精神落實好每一項工作。

三、學習他嚴以律己、清廉淡泊。他乾淨幹事、克己奉公,先後主持了洞庭湖區數百個項目的技術評審和招投標工作,經手的資金、合同不下百億元,無一例違反黨風廉政規定的舉報和負面反映;為人純樸,不計較個人得失,不追求個人名利,從不向組織提任何個人要求。我們必須時刻保持警醒,不斷提高黨性認識,甄別身邊的陷阱,打好自身防禦的補丁,自覺踐行共產黨人的價值觀,樹牢“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堅決做到“兩個維護”,以餘元君同志為代表的,專注於共產主義事業的優秀共產黨員們為榜樣。

2023時代楷模發佈廳心得體會 篇17

餘元君,生於洞庭湖畔,感受着水旱災害無情,從小就立志為家鄉做些貢獻。進入湖南省水利系統25年,走遍洞庭湖每一條水系、每一處堤防,全心守護這一江碧水,並最終將自己的生命獻給所鍾愛的事業。8月9日,中央宣傳部向全社會公開發布餘元君的先進事蹟,正式追授他“時代楷模”榮譽稱號。_時刻即日起推出“時代楷模餘元君”系列報道,細數他在平凡崗位和工作中的不平凡事蹟。他嚴謹務實、勇於創新,科學統籌生態保護與治理開發,始終保持創業激情和奮進狀態。

一、嚴以律己,清白做人

對待上門送卡送禮品,請求在水利工程項目上通融一下的承包商,餘元君向來都是嗤之以鼻。常在河邊走,就是不濕鞋。進入水利系統25年來,餘元君經手的項目有上千個,項目資金達到數百億元,但他始終保持着高度清醒,沒有動用手中的職權為家人和朋友行任何“方便”,為支持餘元君上學而輟學的兄弟姐妹,至今仍在農村務農,或在外省工廠務工。

二、寬以待人,熱心公益

對待上門求教施工技術難題的施工人員,餘元君卻是不厭其煩地詳細講解,甚至將自己辛苦收集整理的珍貴資料無償相授。餘元君乾淨做事的風格,一度讓家人認為他變得決絕無情。但聽説家裏晚輩上學費用有困難,餘元君二話不説,幫忙資助學費、生活費。家鄉要修一條水泥路,餘元君也立馬從工資卡中取出2萬元錢,當了解到修路資金缺口比較大後,他再次取出3萬元現金,交給村幹部。到底什麼是親情,什麼是鄉情,餘元君分得一清二楚。

三、後繼有人,星火相傳。

餘元君的事蹟讓人感動,他走後,更多的人開始瞭解這個平凡之人的非凡之處。全國水利系統幹部職工掀起向他學習的高潮。餘元君的兒子將許久未回家的爸爸視為偶像,立志將來成為爸爸那樣的科技工作者。他憑藉多年的技術積累,獲得同事們的一致認可,已經從臨時工成長為優秀的項目管理員,他的兒子也取名為餘夢澤,以洞庭湖為名,意為傳承好守護洞庭湖一江碧水的精神。

2023時代楷模發佈廳心得體會 篇18

大紅山礦業公司組織幹部職工110餘人,在生活區綜合樓六樓會議室集中觀看了中央電視台綜合頻道播出的“時代楷模”朱有勇同志發佈會,學習朱有勇科技扶貧的先進事蹟和忠誠擔當的崇高精神,致敬時代楷模。

朱有勇是中國工程院院士、雲南農業大學名譽校長、雲南省科學技術協會主席,是我國著名的植物病理學專家。在他60歲那年,他作出了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決定,離開熟悉的校園和實驗室,加入了“扶貧大軍”。他主動來到深度貧困的“民族直過區”承擔扶貧任務,帶領村民發展特色產業,改變了當地貧困落後的面貌。他致力農業科學研究,取得多項重大科研成果,立足農村實際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創辦院士科技扶貧指導班,為雲南少數民族貧困地區培養了1000餘位科技致富帶頭人。他情繫三農,紮根邊疆,掛鈎聯繫瀾滄拉祜族自治縣以來,深入村村寨寨,跑遍田間地頭,與少數民族羣眾同吃同住同勞動,受到各族羣眾真心愛戴和社會各界高度讚揚,被親切地稱呼為“農民院士”。12月2日,中共中央宣傳部授予朱有勇“時代楷模”稱號。

觀看過程中,大家聚精會神,被朱有勇的先進事蹟所打動,不約而同地拿起手機,掃描二維碼參與到節目中進行互動,並將朱有勇先進事蹟轉發到朋友圈,又紛紛在評論區留言,表達自己對這位雲南大山裏出來的“時代楷模”的敬意。觀看結束後,廣大幹部職工深受感動,紛紛表示朱有勇的先進事蹟感人肺腑,榜樣的力量催人奮進,在今後的工作中將以朱有勇為榜樣,積極學習他勇擔使命、服務人民的堅定信念,紮根基層、甘於奉獻的崇高精神,立足崗位,恪盡職守,砥礪奮進,為礦業公司高質量轉型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礦業公司領導與廣大幹部職工一同觀看了此次節目。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邢志華強調,朱有勇是精準扶貧精準脱貧基本方略的忠誠踐行者,是打贏脱貧攻堅戰中湧現出的先進典型,是奮鬥在脱貧攻堅主戰場的“農民院士”。他號召廣大幹部職工以朱有勇為榜樣,心懷遠大的抱負和使命,深入到基層和險、髒、苦、累一線,堅守孤獨和寂寞,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地前行。在工作中,要秉持“礦業開發、產業報國”的情懷,潛心研究推進“綠色、深地、智能化”礦山的建設,為職工謀薪酬、為企業謀高質量轉型發展,更要堅定地扛起社會責任,為國家脱貧攻堅戰略和共同富裕夙願作出應有的貢獻。

2023時代楷模發佈廳心得體會 篇19

中安街道中心幼兒園全體教職工,結合“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通過微信、微博、電視及分別轉發各自的朋友圈等多形式收看中宣部“時代楷模”朱有勇同志發佈會。開啟向朱有勇同志學習的活動,學習了朱有勇同志先進事蹟。

朱有勇同志是一名科技工作者,他潛心科研、根植土地、矢志創新,以科教報國為理念,用滿腔熱血書寫了一名優秀科技工作者的科研匠心和奮鬥精神。成長於土地、根植於土地、收穫於土地,“農民教授”成為他最喜愛的稱號。他數十年如一日,紮根自己所深愛的大地,為我們詮釋了一名優秀共產黨員、一名優秀科技工作者、一名優秀人民教師的精神風範和時代。他堅定信仰、情繫農村、躬耕農業的為民初心和擔當精神,他愛崗敬業、明道信道、築夢育人的師者仁心和奉獻精神,他潛心科研、根植土地、矢志創新的科研匠心和奮鬥精神。

朱有勇院士愛崗敬業、潛心科研、長年根植土地,為雲南當地農業發展和脱貧攻堅作出了巨大貢獻。通過學習朱有勇院士的先進事蹟後,中安街道中心幼兒園全體教職工深刻感受到朱有勇同志是一名人民教師,他愛崗敬業、明道信道、築夢育人,以立德樹人為根本,用滿腔熱血演繹了一名優秀人民教師的師者仁心和奉獻精神。一名黨員幹部,他堅定信仰、情繫農村、躬耕農業,以強農興農為己任,用滿腔熱血詮釋了一名優秀共產黨員的為民初心和使命擔當。

學後教職工紛紛表示,朱有勇院士是我們身邊最鮮活的榜樣,時刻提醒着我們作為幼兒園的一分子,應該嚴於律己、積極向上、履職盡責,以昂揚的鬥志和精神狀態,投身到幼兒園的保教工作中。

2023時代楷模發佈廳心得體會 篇20

如今的90後,再不是長輩口中讓人擔憂的一代,他們代表着未來與希望,奮鬥在各行各業的第一線。而在我們熟知的消防員羣體裏,就有這樣一個90後,懷揣着導演夢卻中了父親的“激將法”。他離開了自己的舒適圈,跨過滾滾濃煙,趟過滔滔洪水,只為人民羣眾的平安。他就是“抱火哥”由浩杞。

上了父親的“套”,學表演的他穿上消防戰鬥服

20__年,27歲的由浩杞,本來有機會開始一段“藝術人生”。從小到大一直熱愛表演藝術的他,大學報考了上海師範大學話劇表演專業,夢想自己有一天也可以成為一名導演或者演員。如今由浩杞的大學同學想必無論如何,也不能將學生時代那個話劇表演專業的“大男孩”與如今這個在烈火濃煙中身先士卒的硬漢聯繫在一起了。而這一切,全都源於由浩杞父親的一次“激將法”。

由浩杞的父親,是一名從消防員轉業的交通警察,年輕時的參軍經歷使得父親對部隊有很深厚的感情。因此,他始終想讓由浩杞體驗一次軍旅生涯。然而,由浩杞雖然對未來一片迷茫,但滿腦子都是“導演夢”,對參軍入伍完全不感興趣。最後還是父親拿話激他:“你先考,你考不上的。要是你能考上,你不去算你厲害。”年輕人到底心高氣傲,由浩杞當即就決定去試試。誰想到,這一試,就試出了一個火場英雄。

父親用愛給兒子下了一個温暖的“套”,一個火熱的“套”,這裏面,是一片新的人生。

20__年8月12日,由浩杞參軍入伍。那天,正是天津港大爆炸的日子,110名消防員犧牲。由浩杞把這個消息瞞了下來,沒有告訴媽媽。而老師同學們聽到由浩杞要去做消防兵的時候,都覺得他瘋了:大學畢業做點什麼不好,為什麼要放棄做光鮮亮麗的演員,而去做危險的消防員?關於這點,其實由浩杞自己一開始也不明白。

從一個自由散漫的地方大學生,到一個紀律嚴明的部隊。剛開始進入消防部隊,由浩杞並不適應。從每天不疊被子到被子要疊成豆腐塊,從每天懶懶散散到每天要仔細打掃衞生,不乾淨就要繼續重新掃,從把運動當成愛好到烈日下的1500米跑和高強度體能訓練……改變的過程痛苦而漫長。

然而天下沒有白下的功夫。經過一番嚴苛的訓練,由浩杞黑了,瘦了,規矩了,結實了。在消防這支具有優良傳統的部隊的培養下,由浩杞成為了一名合格的消防員。

而真真正正讓他對這個職業,產生髮自肺腑的認同感和榮譽感,來自於一次現場救人。

20__年,在轄區內某高速公路上發生一場車禍,被困住的司機血流不止,情緒緊張。凌晨三點,由浩杞和戰友出動到現場,用工具和身體,把卡住被困者的車輛,像撬野獸的嘴一樣撬開,救出了被困者。當把人救出送上救護車那一刻,由浩杞突然感受到:這一身戰鬥服,是職業,更是一份無形的責任。而這份責任也許可以讓自己明白人生真正的意義。

“在你生命中,有沒有過救人的機會?有的人恐怕一輩子不會有。我有。我和我的戰友們,日日奮鬥在救人一線。我想,人這一輩子,沒有什麼比拯救生命更有意義,更有價值,更自豪。消防,是我畢生的驕傲。”

警笛一響就要出發,隨時準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

眾所周知,消防員這份職業充滿了危險性。“犧牲”、“險情”、“爆炸”這些詞,似乎離我們普通人的生活很遠。但對於消防隊員來説,這些充滿着危險的字眼,卻是他們再普通不過的生活日常。很多消防員處理完火情之後,都會有這種心理:能活下來真是一種僥倖。而這樣九死一生的經歷,由浩杞自然也有過。

20__年3月1日23時47分,廣東省某鎮一個雜貨店着火。囤積的煙花爆竹炸翻了一個燃燒的煤氣罐。瓶口一直向下噴火,烈焰包裹瓶身,內部温度壓力越來越高,隨時可能爆炸!千鈞一髮間,由浩杞和指導員毫不猶豫衝進火場。靠近“炸彈”,舉起壓在煤氣罐上燃燒的木樑,緩緩地把它扶正。屏住呼吸,小心翼翼,一步一步生怕一丁點撞擊。烈火把由浩杞的手套和戰鬥服燒得滾滾發燙,但他死也沒有鬆手。忍着疼、咬着牙,抬出、降温、關閥、熄滅。

談及這次救火經歷,由浩杞記憶猶新。“當時感覺我的心跳到嗓子眼,一直在狂跳,因為也是第一次遇到煤氣罐着火。但是想想我們中隊裏還有很多比我更年輕的,加之作為中隊長的我又是一名黨員。想到這些,我就告訴自己,我必須得上,就算犧牲,也必須是我。”

事後由浩杞發現,自己整個手臂全是燙傷的水泡,他開玩笑説,這是一名合格消防員的勛章。

那次戰鬥後,中隊小兄弟問起來,由隊,當時你就不怕嗎?

由浩杞説:怕啥?拯救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咱消防員乾的就是這個!他還打趣説,將來我老了給自己的孫子講起這個故事,他肯定也會為我驕傲!

不過話説回來,怎麼會不怕呢?既不是鋼鐵英雄刀槍不入,更何況家裏還有年邁的父母。但是當時那種場景,容不得由浩杞考慮其他。險情當前,由浩杞的身份不再是“一個普通人”或者“一個兒子”。他是一個消防員,是一箇中隊長,更是一個黨員幹部。從面對黨籍,舉起右手宣誓那一刻,不管自己是80、90還是00後,是黨員就得第一個上!

救火的照片被傳上網絡後,很多人親切的稱呼他為“抱火哥”,由浩杞成為了許多人心目中的英雄。“抱火哥”這個稱呼由浩杞很喜歡,然而“英雄”兩個字,自己是擔待不起的。消防員這個崗位雖然既特殊又平凡,平時在營區裏,大家一起打籃球、下下棋、看電影,或者一起去鍛鍊跑跑步,跟普通男孩沒什麼兩樣。非要説有什麼不一樣,大概就是一旦警鈴響起,他們就會瞬間完成角色轉換,作為一名戰士去維護人民的安全,這時生死便不在考慮範圍之內了。

如果你問消防員,何為信仰?何為忠誠?何為使命?何為初心?

他們用逆行的背影告訴你,生命的長度無法把握,但生命的厚度掌握在我們每個人的手中!

他們也用自己的“逆行而上”,保衞了萬家燈火!

心懷家國,只能對父母説聲“對不起”

做消防員四年了,由浩杞只回了一次家,胸前多了勛章,而媽媽多了白髮。媽媽問起由浩杞身上的傷是怎麼弄的,怕媽媽擔心,由浩杞始終不説。但看到兒子傷痕斑斑的手,就算想也能想象到兒子經歷過怎樣生死一線的危險。母親的淚水止不住往下淌:“爸媽不讓你做英雄,只希望你能平平安安地回來!”

舍小家,為大家。平安回家,是每一名消防員家人日日夜夜的期盼。就連網友的祝福,都是希望消防員每次出警能平平安安回來。確實,給消防員最好的祝福就是平安。而消防員的期盼,則是人民羣眾都能平安回家。

由浩杞説:“每名消防員家屬都是特別擔心自己的親人,但是有時候想想,沒有辦法,總有人要去幹這行,總有人滅這個火,做這件事情。首先是常年不在家,無法陪伴父母左右;其次,消防員經常赴湯蹈火、出生入死,惹得父母時刻惦記着,對父母有虧欠,只能跟他們説聲對不起了。”

父親由煥臣作為一個消防“老班長”,轉業多年之後仍然心繫消防。每當路過消防隊,看到消防隊紅色的大門,或者看到消防車帶着警笛出發的時候,由煥臣的心情還跟以前在消防隊的時候一樣激動。“感覺警笛一響人民就需要我,我的責任感、使命感就出來了,那種血性勁就出來了。”

如今,唯一的兒子接過了他的信仰,披上了這身戰服。接過了榮譽的同時,也接過了這份生命的危險。

但是由浩杞由衷感謝父親,父親對國家、對人民的忠誠與責任感,對他而言是一種光,點亮他的同時,也將忠誠與責任傳遞給他。

“我不後悔當消防員,這是我這輩子做得最明智的決定,每個消防員都應該是自豪的。”由浩杞如是説。

傳遞信仰,不忘初心。我驕傲,我是逆行者!

由浩杞選擇成為一員逆行者,選擇成為那道守護人民身前的偉大身影。作為一名入警大學生幹部,他利用自己大學的專業特長,把藝術帶進警營,用鏡頭捕捉最美的逆行,用情懷刻畫軍人的樣子。由浩杞根據普通消防戰士的真實生活改編,自編自導的微電影《獨子的逆行》,就曾在網上掀起一波不小的反響。

微電影《獨子的逆行》反映了由浩杞入伍前8個月在基層的日常生活和滅火救援的真實經歷,片中的消防官兵與家屬等角色均由真實的消防員和家屬參演。“身處其中的驕傲與光榮,每一名消防員都深有體會。軍人寫自己的故事,一定更真實和感人。”

影片取名“獨子的逆行”,由浩杞有他自己的考慮。“現在的兵基本都是90後,大部分都是獨生子,作為父母,他們能把唯一的孩子送到最高危的崗位,是最大的無私。這便是《獨子的逆行》劇本的靈感來源。”而“逆行”則是一語雙關,一方面是兒子毅然決然參軍入伍的選擇;一方面也是消防員面對危險無懼無畏、逆火而行的身影。

此前,《獨子的逆行》還曾獲20__年北京國際微電影“微博FANS選擇最佳影片”、“十佳公益微電影獎”,入圍“百部中國夢網絡微電影”,受到中宣部大力表彰。

除了微電影獲獎,由浩杞還積極參加朗誦大賽、擔任事蹟報告會主持人。希望在舞台上能讓全國觀眾更多人瞭解消防官兵的真實日常生活,訓練戰鬥這些日常點點滴滴。讓消防貼近百姓,也讓百姓瞭解消防。百姓對消防多點關注,平時的日子裏就會多一份平安,消防員也就少了一份犧牲。

在參加全國“時代新人説——我與祖國共成長”演講大賽之“建黨初心”主題賽時,由浩杞將自己的入伍經歷以及經歷過的消防戰鬥,以及在消防工作中犧牲的一些戰友的事蹟串聯在一起,完成了一篇主題為《初心的熱度》的演講。傳達消防員為了人民赴湯蹈火,竭誠為民,不懼生死的奉獻精神。打開消防隊伍宣傳的一扇“天窗”,讓“中國消防”四個字,響徹舞台,也彰顯了90後軍人的力量和追求。

是氣所磅礴,凜冽萬古存。當氣貫日月,死生安足論。我們的逆行者,當他們踏上這條道路的時候,就選擇了與挑戰並行,與危險同路。他們都是英雄,他們都該被銘記,正是有這些英雄無悔的逆行,才有中國驕傲的前行!

2023時代楷模發佈廳心得體會 篇21

《時代楷模發佈廳》節目讓我們又一次走近這17名勇於奉獻、不怕犧牲的英雄羣體。

黃羣到......,節目最後用一個特殊的點名儀式,讓所有觀眾替壯烈犧牲的黃羣、宋月才、姜開斌點到,一聲比一聲堅定有力、一聲比一聲震撼心靈。淚光中彷彿看見,他們意志堅定、身體筆直,洪亮地吼出一聲到......

家裏有參加過國家重點項目的人都知道,一旦參加項目,代表的是無數個不歸家的日子,無數的思念與擔憂,看完發佈會,為老是嗔怪老公陪不了自己、陪不了孩子而感到愧疚,自己應多給他一些支持和鼓勵,讓他少一些擔心才是自己應該做的。

願英烈們保佑所有參加國家科研項目人員平安,願所有思念的人早日歸來團圓!

面對颱風與巨浪,黃羣、宋月才、姜開斌三位同志英勇無懼,用寶貴的生命兑現了共產黨員的入黨誓言隨時準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和平年代,少了流血,淡了硝煙,但為國、為民奉獻犧牲的精神從未離去。建國初期的錢學森為了國防事業,犧牲掉國外優厚生活待遇,回到祖國,奠定兩彈基礎。新時代的黃羣等同志為了試驗平台及其保障人員的安全,犧牲自己,保護國家利益。

時代在變,但無論過去還是現在,我們優秀的黨員、科技工作者在國家集體利益面臨危難之時,總能做出了自己正確的選擇挺身而出。我們應向榜樣學習,學習他們對黨忠誠、恪盡職守、敢於擔當的精神,用實際行動為國防事業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中船重工是一個英雄輩出的大集體,鐵漢丹心的張進同志,為了企業的發展和心繫的國防事業,殫精竭慮,死而後已;七六〇研究所抗災搶險英雄羣體不惜用生命保護國家重點試驗平台,他們用生命詮釋了軍工人為國防事業不怕苦、不畏難,恪盡職守、不怕犧牲的偉大情懷。有幸工作在這個大集體裏,榜樣就在我們身邊,時刻激勵着我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履職盡責、許黨報國,為我們所熱愛的國防事業貢獻智慧和力量。

有的人活着,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卻還活着。渤海海畔,七六〇所的英雄們用偉大的精神譜寫了一曲新時代愛國壯歌。

當海平面不再寧靜,暗流洶湧,狂風巨浪企圖吞沒研究平台,讓科研成果付之東流。若纜繩鬆落,將造成不可估量的嚴重後果。緊急關頭,七六〇所的英雄們毅然決然的衝進碼頭抗災搶險。英雄無畏,大愛先行,國家財產高於一切,同胞生命勝過自己,黃羣、宋月才、姜開斌同志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什麼是責任,是熱血,是共產黨人不怕犧牲的榜樣精神。巨浪面前,沒有生與死的抉擇,沒有退縮與恐懼,唯有紅色的信仰熠熠生輝。

狂風掀起海浪,忠魂鑄就豐碑。英烈安眠碧海,壯歌永鳴心間。

狂風海浪肆虐,一次次撤退的喊聲勸不退搶險隊員們,黃羣等3名同志最終因公殉職。是他們,用生命撐起了心中的船舶夢,用行動詮釋了入黨時的錚錚誓言。血肉之軀雖已倒下,精神豐碑將牢牢樹起,英雄們的精神永放光芒,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向楷模學習,向英雄致敬!

十七名試驗團隊的勇士,在國家財產受到危害時,不顧個人安危,挺身而出,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保證了試驗平台及其保障人員的安全,黃羣等三名同志因此奉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他們是新時代的楷模,是船舶人學習的榜樣。作為一名普通黨員,我們要以英雄為榜樣,堅定理想信念,立足崗位,從點滴做起,用實際行動踐行入黨時的初心和誓言。

2023時代楷模發佈廳心得體會 篇22

由中央電視台製作播出的節目《時代楷模發佈廳》-盧永根“布衣院士”在央視一套正式播出,中科院原院士、華南農業大學原校長盧永根同志的事蹟通過電視熒屏被更多人知曉。

今年8月12日,中國科學院院士,華南農業大學教授,時代楷模盧永根永遠離開了我們,享年89歲。生前,他已將一生積蓄880餘萬元捐出;身後,他又將遺體無償捐獻給醫學科研。節目通過影片和講述,讓觀眾們瞭解了盧永根同志無私奉獻的事蹟,也讓我縣奮戰在各行業的羣眾深受鼓舞。

剛剛觀看了盧永根院士的紀錄片,感受到了他勇於奉獻的精神,他把自己的知識和力量,無私的奉獻給了社會,對於我個人來説,就是立足好自己的本職工作,服務好他人,奉獻社會。

盧永根刻苦鑽研的精神,讓我深受鼓舞。就我個人而言,在創業道路上給我很大的啟發,讓我知道,堅持一件事情,才能看到成功的腳步

盧永根同志,有很多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作為一名黨員,我們要學習他忠貞愛黨,無私奉獻的高尚情懷。作為教師,我們要學習他奮發有為,先進模範的名師之風。他的精神將進一步激勵我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爭做新時代的楷模。

2023時代楷模發佈廳心得體會 篇23

95歲的老英雄張富清,是恩施州來鳳縣退役軍人。他71載黨齡,在64年裏深藏功名,一次次顯赫的功勛,都沉積在一個紅包裹裏,連兒女都不知情。何等的胸懷,何等的境界!我們要向張富清學什麼?從媒體對老英雄報道的事蹟中,讓筆者從中得到了一次次靈魂的洗禮。

張富清出身陝西省洋縣一個貧困農民家庭。8歲時便失去父親,大哥因為吃不飽而夭折,母親孤身帶着兄妹3人艱難度日。經歷了社會動盪,張富清靈魂深處受到洗滌和震撼:只有中國共產黨才是勞苦大眾真正的貼心人!人生捭闔,感恩“解放”,張富清找到了自己人生的開始和歸宿,這一堅持,就是一生一世。

張富清説:“我打仗的祕訣就是不怕死。一衝上陣地,滿腦子都是怎麼消滅敵人,決定勝敗的關鍵是信仰和意志!”信仰,靈魂裏的忠誠!張富清因為有了對共產黨的堅貞信仰,在一次次槍林彈雨中,將生死置之度外,捨生忘死,英勇善戰。

張富清從部隊轉業到地方工作,並沒有回到故里,而是來到了湘鄂西革命根據地湖北省來鳳縣。從“人民功臣”到“人民公僕”,直到95歲高齡,張富清一直隱姓埋名64年,從未向他人透露自己的輝煌過去。

黨性乾淨,是“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典範。選擇條件無比艱苦的恩施,是因為張富清知道恩施需要幹部。面對許多質疑他為什麼要到無人問津的山區工作,張富清回答很乾淨:“這裏苦,這裏累,這裏條件差,共產黨員不來,哪個來呀!”

經歷乾淨,是清正為官、反腐倡廉的旗幟。無論是在戰爭年代,還是在和平時期。張富清與同志之間、單位之間、社會之間都保持着乾乾淨淨的革命本色。變換過那麼多崗位,權力在手,但他對金錢從未有過絲毫的貪圖,終始嚴於律己、克己奉公。

家風乾淨。張富清的4個孩子,除大女兒因傷致殘外,其他3個都憑自己的努力讀書,當上了幹部或者職工,沒有一個沾過父親的光。他的妻子嫁他的理由“就是因為他思想純潔、為人正派”。

2023時代楷模發佈廳心得體會 篇24

隨着退役軍人信息採集工作的推進,張富清老英雄的先進事蹟才被人們知曉,並迅速引起網上網下熱議,贏得了廣大網民的衷心欽佩。我們廣大黨員幹部,也應學習張富清老英雄堅守初心、不改本色、樸實純粹、淡薄名利的先進精神。

學習張富清老英雄,堅守初心,擦亮共產黨員本色。在血與火的革命戰爭年代,張富清老英雄矢志不渝聽黨話、跟黨走,當前鋒打頭陣,負傷不下火線,以無比堅定的革命意志和不怕犧牲的大無畏精神,彰顯了革命軍人一往無前的戰鬥精神。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他急國家之所急,在人民最需要的地方主動作為,不務虛功、矢志奉獻,彰顯了共產黨員的先進性,擦亮了共產黨員的本色。

學習張富清老英雄,樸實純粹,始終做到表裏如一。在轉業之後,張富清老英雄接受組織安排,先後在多個部門工作,在每一個崗位上,張富清老英雄都始終堅持勤勤懇懇做事,踏踏實實做人,樸實純粹,始終做到表裏如一,以執着堅定的理想信念和一心為民的奉獻精神,將黨的純潔性和先進性內化於心、外律於行。

學習張富清老英雄,淡泊名利,正確對待功權名利。在革命戰爭年代立下赫赫戰功,退役轉業後選擇將功績封存,從不以此要名譽待遇,不居功不自傲,真正把對黨的無限忠誠融入血脈、刻在心上,以自己的淡泊名利、矢志奉獻,為大寫的共產黨人寫下了最好的註解。

今天,我們向張富清老英雄學習,就是要學習他堅守初心、對黨忠誠的黨員本色,學習他樸實純粹、表裏如一的理想信念,學習他淡泊名利、矢志奉獻的高尚情操,在各自的崗位上勤奮工作,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鬥。

2023時代楷模發佈廳心得體會 篇25

他出身農家,對土地和農民有深情厚誼,懷抱“讓農民過好一點”的樸素願望,被人稱為“農民院士”,而他自己説“我就是一個會種莊稼的農民”。

中國工程院院士、雲南農業大學名譽校長朱有勇,一位“頂天立地”的農業科學家,一位脱貧攻堅主戰場的奮鬥者,一位不忘初心、踐行使命的共產黨人。

一道考題,促使他攀登農業科學高峯

三十多年前的一道考題,冥冥之中決定了朱有勇為農業科學奮鬥的一生。

1982年,朱有勇參加研究生面試。後來成為他導師的段永嘉問道:“追溯世界農業歷史,依靠化學農藥控制病蟲害不足百年,在幾千年傳統農業生產中,人們靠什麼控制病蟲害?”

這一問把他問懵了。

那個年代,農作物單一品種大面積種植容易發生病蟲害,致使農藥用量大幅增加,對生態環境、食品安全和糧食生產構成潛在危險,水稻稻瘟病即為典型。世界各國的科學家提出了很多辦法,但收效甚微。

1986年,朱有勇在雲南省石屏縣田間考察,偶然發現“當地農民用雜交稻和糯稻間種,稻田很少發生稻瘟病”。難道稻瘟病發病率跟水稻品種的多樣性有關?循着這個思路,他開始了利用生物多樣性防治病蟲害的研究。

此後10多年,他邊研究控病機理,邊進行了近千次試驗,最終確證了作物多樣性時空優化配置是有效控制病害的新途徑。20__年,他的研究成果在國際權威期刊《自然》上作為封面文章發表,引起全球關注。

作始也簡,將畢也鉅。朱有勇研發的“遺傳多樣性控制水稻病害”技術在全國推廣6000多萬畝,並獲得聯合國糧農組織科研一等獎和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物種多樣性控制作物病蟲害”技術在國內外應用3億多畝,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這兩項技術都創造了顯著效益,為國家糧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貢獻。

2023時代楷模發佈廳心得體會 篇26

錢海軍自費製作了500張名片,利用社區服務的機會把名片送到老人手中,告訴老人有需要可以隨時聯繫。

23年來,為了讓老人們能第一時間找到他,錢海軍從未換過手機號碼,手機保持24小時開機。

23年來,錢海軍結對幫助過100多位空巢、孤寡、失獨老人。只要老人一個電話,不論颳風下雨,他都會用最快速度趕到。針對老年人的用電習慣和需求,他還自學了電視機、洗衣機、電磁爐等常用家電維修技能。

服務的時間長了,錢海軍車子的後備廂儼然成為一個維修用的“百寶箱”,裏面放着日光燈、啟輝器、開關、插座、螺絲等各種設備備件。這些材料設備都是他自掏腰包買的,從不收老人一分錢。

每逢週末,只要沒有搶修任務,他就會抽時間去陪伴社區裏認識的孤寡老人,同他們聊天解悶,幫助他們解決一些生活困難。他已有五六個年頭沒和家人一起過年了。

在錢海軍服務過的老人中,有一位名叫趙金伏的新四軍老戰士,已是耄耋之年。他曾經對錢海軍説:“當年,我打仗的時候是扛着槍衝在前面,現在你是拎着工具箱衝在為人民服務的前面,我們都是真正的共產黨員。”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jingxuan/y0npn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