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心得體會精選 >

關於時代楷模發佈廳觀後感(通用12篇)

關於時代楷模發佈廳觀後感(通用12篇)

關於時代楷模發佈廳觀後感 篇1

我必須跑得更快,才能跑贏時間;我必須跑得更快,才能從病毒手裏搶回更多病人。作為疫情的主戰場,醫院收治病人超過800例,張寧宇帶領全院600名醫護人員,奮戰了30多天。沒有節假日,不分白天黑夜,每天往往凌晨2時剛躺下,4時就得爬起來,接無數個電話,協調、處理各種突發事件。“雷厲風行”,是同事們對他的評價。張定宇微笑着為自己打圓場:“全院都曉得我性子急、嗓門大。性子急,是因為生命留給我的時間不多了。我是一個漸凍症患者,雙腿已經開始萎縮,全身慢慢都會失去知覺。我必須跑得更快,才能跑贏時間,把重要的事情做完;我必須跑得更快,才能從病毒手裏搶回更多病人。”

關於時代楷模發佈廳觀後感(通用12篇)

我身為共產黨員、醫務工作者,非常時期、危急時刻,必須堅決頂上去。就在他日夜撲在一線,為重症患者搶出生命通道時,同為醫務人員的妻子,卻因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接受隔離治療。可是分身乏術的張定宇,卻顧不上去看一眼妻子。除夕夜,張定宇從接到市衞健委的電話後,腳不着地忙碌起來,先後接待了4支醫療隊500多名醫護人員。安頓完已是凌晨。大年七年級早,張定宇就開始為進駐醫療隊調整空間佈局。他堅定地説:“身為共產黨員、醫務工作者,非常時期、危急時刻,必須不忘初心、勇擔使命,堅決頂上去!”

我的生命進入倒計時,只能拼了命去爭分奪秒。全院沒有一個人知道,他一瘸一拐的腳步,緣於漸凍症的折磨。這是一種罕見的絕症,無藥可治。説起自己的病情,張定宇微笑着説:“這個病的名字真的很形象,上下樓梯的時候,腿真的跟凍住了一樣。”張定宇從來不説,是因為不想影響同事。可是回憶與病毒爭分奪秒的29天中,內心最艱難的時刻,眼前這位硬漢,忽然濕了眼眶。“我很內疚,我也許是個好醫生,但不是個好丈夫。我們結婚28年了,我也害怕,怕她身體扛不過去,怕失去她!”

我願用漸凍的生命,與千千萬萬白衣衞士一起,托起信心與希望。在災情關頭,張定宇總是衝鋒在前,四川汶川地震搶救傷員;隨中國醫療隊出征,援助阿爾及利亞;在巴基斯坦蒂默加拉醫院接生……這樣一位施恩於人的白衣衞士,卻總把“感恩”二字掛在嘴邊,“我非常感激我們的同事,我們的護理隊伍、我們的醫生隊伍、我們的檢驗隊伍、我們的後勤隊伍,我非常感激他們。”他認為,自己僅僅是帶領指揮大家,在給大家提供一些服務而已。雖然他説自己沒有他們做的更多。眼下,他還在生命極限狀態下,與白衣衞士們一起,繼續托起無數人的生命與健康。

魯迅先生曾説,“我們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拼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為國的人,他們是中國的脊樑。”張定宇就是中國的脊樑。廣大黨員幹部,要向張定宇致敬,向張定宇學習。大疫當前,要發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像張定宇那樣,不忘初心、勇擔使命,為打贏戰“疫”防控阻擊戰貢獻一份力量。

張定宇,人民的好院長,武漢人民感謝你,黨和祖國感謝你。祝願你健康平安。

關於時代楷模發佈廳觀後感 篇2

餘元君,生於洞庭湖畔,感受着水旱災害無情,從小就立志為家鄉做些貢獻。進入湖南省水利系統25年,走遍洞庭湖每一條水系、每一處堤防,全心守護這一江碧水,並最終將自己的生命獻給所鍾愛的事業。8月9日,中央宣傳部向全社會公開發布餘元君的先進事蹟,正式追授他“時代楷模”榮譽稱號。_時刻即日起推出“時代楷模餘元君”系列報道,細數他在平凡崗位和工作中的不平凡事蹟。他嚴謹務實、勇於創新,科學統籌生態保護與治理開發,始終保持創業激情和奮進狀態。

一、嚴以律己,清白做人

對待上門送卡送禮品,請求在水利工程項目上通融一下的承包商,餘元君向來都是嗤之以鼻。常在河邊走,就是不濕鞋。進入水利系統25年來,餘元君經手的項目有上千個,項目資金達到數百億元,但他始終保持着高度清醒,沒有動用手中的職權為家人和朋友行任何“方便”,為支持餘元君上學而輟學的兄弟姐妹,至今仍在農村務農,或在外省工廠務工。

二、寬以待人,熱心公益

對待上門求教施工技術難題的施工人員,餘元君卻是不厭其煩地詳細講解,甚至將自己辛苦收集整理的珍貴資料無償相授。餘元君乾淨做事的風格,一度讓家人認為他變得決絕無情。但聽説家裏晚輩上學費用有困難,餘元君二話不説,幫忙資助學費、生活費。家鄉要修一條水泥路,餘元君也立馬從工資卡中取出2萬元錢,當了解到修路資金缺口比較大後,他再次取出3萬元現金,交給村幹部。到底什麼是親情,什麼是鄉情,餘元君分得一清二楚。

三、後繼有人,星火相傳。

餘元君的事蹟讓人感動,他走後,更多的人開始瞭解這個平凡之人的非凡之處。全國水利系統幹部職工掀起向他學習的高潮。餘元君的兒子將許久未回家的爸爸視為偶像,立志將來成為爸爸那樣的科技工作者。他憑藉多年的技術積累,獲得同事們的一致認可,已經從臨時工成長為優秀的項目管理員,他的兒子也取名為餘夢澤,以洞庭湖為名,意為傳承好守護洞庭湖一江碧水的精神。

關於時代楷模發佈廳觀後感 篇3

在瀾滄拉祜族自治縣,很多人會唱這首《蒿枝壩的花兒開了》。這些淺顯易懂的歌詞是朱有勇為宣傳科技扶貧,專門為當地少數民族羣眾寫的,竹塘鄉雲山村蒿枝壩二組正是他在瀾滄的“家”。

蒿枝壩二組是個易地扶貧集中安置點、拉祜族聚居村寨,20_年完成了安居房、硬化道路、乾淨飲水等建設。20_年,朱有勇和科技扶貧團隊幫助這裏爭取到了美麗鄉村建設項目,重點實施綠化、美化、亮化。道路兩旁和公共綠化帶種上了三角梅、炮仗花,房前屋後增添了果樹,村寨裏有了路燈,新發展了馬鈴薯、蔬菜、水果等產業。20_年,蒿枝壩實現了脱貧。

家變美了,收入增加了,衞生習慣也改變了。“家家户户、公共區域打掃得乾乾淨淨。老百姓精神狀態很好,有自信,想致富。”朱有勇説,“我為他們感到由衷的高興和自豪。”

在脱貧攻堅一線,他始終堅持求真務實科研精神

“家”越變越美的過程,也是朱有勇在科技扶貧中不斷探索的過程。

剛到蒿枝壩住下時,朱有勇就給了村民們一份見面禮——每家10只小雞、兩隻豬仔。“養大,賣掉,基本可以達到脱貧標準。”可是過了一段時間,他發現效果不好,“雞豬養大後,都被村民自己吃了,變不成收入。這樣的扶貧方式不可持續,還是得靠產業。”

反覆地調研、思考、討論後,朱有勇確定了科技扶貧方向和目標。

“中興呀,你們的任務很重,但是瀾滄不應該窮啊。”調研後,朱有勇語重心長地對瀾滄縣委書記楊中興説。

在朱有勇看來,瀾滄縣發展的短板和優勢都十分突出。水、土地、光熱資源非常豐富,但產業發展、科技應用等方面有着明顯的短板。朱有勇和其他院士專家一道,對瀾滄縣科技扶貧進行了定位——立足地區資源稟賦,依靠科技建設特色農業產業,把當地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效益。

冬季馬鈴薯和林下三七是朱有勇科技扶貧的重點產業示範項目。儘管已經有了完整的技術體系,也有實踐案例,但朱有勇仍然堅持不鋪攤子,不搞冒進,必須在當地完成試點、總結,再推廣。

尋找林下三七的示範點比較艱苦。竹塘鄉募乃村小廣扎村民小組有塊林地,土地、光熱、人工林等條件都具備,但是沒有親眼看到水源情況,朱有勇一直不放心。當時是雨季天,山上根本沒有路,但朱有勇堅持要去水源地查看。“撿了一根樹枝當枴杖,朱院士就鑽進樹林裏。山很陡,有的坡度估計有六七十度。路上摔了幾跤,他不準扶,爬起來繼續走。手腳都被樹枝劃破了好幾處。”一同前去的竹塘鄉鄉長龔老五説。親眼看到了水源地,朱有勇才拍板定下示範點。如今,冬季馬鈴薯從最初100畝的技術示範推廣種植到17000畝;林下三七從2畝示範擴大到了8000多畝,成為瀾滄縣脱貧摘帽的重要產業。蔬菜、水果等產業也基本完成了試點、示範,準備推廣發展。

“朱院士求真務實的科研精神、循序漸進的工作方法、踏實苦幹的工作作風,是我們全縣幹部羣眾學習的標杆。”楊中興説。

作為院士,他親自給農民學員講課,手把手傳授技能,培養出上千名鄉土技術員和致富帶頭人

11月22日下午,朱有勇來到竹塘鄉大塘子村的實訓基地,檢查院士指導班的培訓情況。

思茅松樹下,60名來自各鄉鎮的學員正在練習林下三七的點種。朱有勇來到學員中間,接過一把耙子,示範起拉種植溝。示範幾遍後,他讓身旁學員操作。“輕一點,邊抖邊拉耙子。”“對了,拉得好。”朱有勇向學員豎起大拇指。教完拉溝,他拿起幾個三七種,擺放到種植溝裏。“每壟地是1.4米寬,一行栽12棵苗,不能多也不要少。”朱有勇直起身子,對學員大聲説,“每個人都來操作一下。過兩天每個人發1000棵苗,就是你們的家庭作業,第一年成活率要在90%。第二年成活率要在70%以上。不能偷懶,我們要到實地抽查的。”

院士專家科技扶貧指導班是朱有勇和扶貧團隊的全國首創,針對瀾滄縣素質性貧困和產業發展的實際,把課堂直接設在田間地頭,由院士和專家授課,手把手講解和傳授農業實用技能。

中國工程院派駐竹塘鄉掛職副鄉長毛如志博士説,20_年以來,院士指導班已經招收了24個班1320名學員,學習內容包括了林下有機三七、冬季馬鈴薯、中藥材、冬早蔬菜、熱帶水果種植和養殖技術等。

“課堂在田間、考試看收成。”院士指導班全新的教學模式,為瀾滄縣培育了一大批立足農村的技能型人才和致富帶頭人。

這一期三七班10月份開班,第一天軍訓,第二天朱有勇就上了一堂課。隨後的課程都在林子裏的實訓基地,老師邊講解邊示範,學員現場實際操作。林下三七課程分為四個階段,每個階段7天左右,要到明年3月份才結業,能夠學到林下三七從種植、管理、採收全過程技術要領。謙六鄉和平村丫口寨小組學員張開明説,和平村來了6個學員,今年正好有一家公司在和平村投資發展120畝林下三七,公司答應,他們結業了就可去當管理人員和技術員。“每個月會有20_元到3000元的工資吧,等過幾年我也想自己種些三七,收入會更高的。”張開明説。

他因地制宜找準突破點,把山區的高原特色農業提升到新高度,用科技的力量為脱貧攻堅提供堅實支撐

竹塘鄉大塘子村的李娜努,今年收穫了第一批林下有機三七。“我的三七沒有管理好,只收了10多公斤。”李娜努有點懊悔。即便這樣,三七還是給她帶來了一筆不小的收入。“加上以前賣過三七花,可能有五六萬塊錢的收入吧。”李娜努是20_年度院士三七班唯一的女學員。回家後,她投入2萬多元種了2畝,家裏還有其他產業,精力分散,三七地沒有好好管理。“種三七不容易,管理要精細。”李娜努説,“如果不是自己種出來了,真的不敢想象,我們拉祜族山區羣眾也可以種這麼精細的東西。”

迴歸山野林中的林下三七,不用農藥化肥,是品質優良的有機產品,價格高效益好,因此對技術要求高,投入也較大。

根據林下三七的產業特點,朱有勇和扶貧團隊加強與企業合作,為當地引進、培育了一批科技型企業。目前,已有深圳田豐科技有限公司、瀋陽龍寶集團公司、瀾滄澎勃生物藥業有限公司等一批科技企業到瀾滄縣落户,使林下三七產業進入了規模化、市場化發展的軌道。院士專家團隊還制定了瀾滄縣林下有機三七種植技術規程,堅持規劃控制、堅持嚴格審批,嚴格種植標準、嚴格基地管理,力爭將瀾滄林下有機三七打造成為全國三七行業中的著名地理標誌。

當地的農民,依靠土地出租、打工等獲得了不錯的收入。竹塘鄉募乃村小廣扎村民小組共有農户73户279人。20_年時有建檔立卡貧困户66户245人,貧困發生率達90%。20_年至20_年,瀾滄澎勃生物藥業有限公司在小廣扎村民小組種植林下有機三七1280畝,農民通過租賃林地、為企業管護林下三七,成功實現脱貧,20_年人均純收入達4674元。

“我們村在三七地打工的婦女日子最好過了。手機比我們的好,一人有一輛摩托,樹林下上班,不曬太陽,皮膚還白。”李娜努説,明年她還要接着種林下三七,多種一些。

“瀾滄江邊蒿枝壩,洋芋花啊三七花,千朵萬朵科技花,拉祜山寨幸福花。”朱有勇每天都寫日記,過幾年,他想把在瀾滄的經歷寫成一本書,書名就叫《蒿枝壩的花兒紅了》。

20_時代楷模朱有勇事蹟學習感想

初冬,雲南普洱市瀾滄拉祜族自治縣的田地裏,村民正圍着中國工程院院士朱有勇,聽他講解種植注意事項。在他的團隊推廣下,冬季馬鈴薯已成為山區農民的致富金寶貝。朱有勇常説:“論文得寫在大地上,理論成果要放到實踐中檢驗。老百姓説好,才是真的好。”

●問題從田間來,成果到田間去

“用化學農藥不足百年,在幾千年傳統農業生產中,用什麼控制病蟲害?”1982年,朱有勇在研究生面試時被這個問題難倒。此後,他踏上漫漫求索之路。

20_年,一項題為“水稻遺傳多樣性控制稻瘟病理論”重大科研成果在《自然》雜誌上發表。他構建的水稻品種多樣性控制稻瘟病技術體系累計推廣應用超過1000萬畝,作物多樣性控制病蟲害技術推廣應用超6000萬畝,大面積應用累計3億餘畝,減少農藥使用60%以上。

靈感來自朱有勇與石屏稻田的一次偶遇——有的稻田出現了“稻瘟病”,而另一些間栽了高矮不同水稻的田,發病程度卻很輕微。

從田間地頭中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成為朱有勇團隊解決農業難題的鑰匙。在建水,他們成功推廣了以科學滅蟲“酒石榴”的技術,當地石榴產業逐漸壯大。如今,他又帶着冬季馬鈴薯、林下三七項目研究來到了瀾滄。

研究林下三七項目10多年,在瀾滄這個天然大實驗室裏,朱有勇有了更大的發揮空間。思茅鬆鬆針的化合物,對三七的病原體有明顯抑制作用,松林環境可以提供天然“涼棚”。不使遮陰網、不打農藥、不用化肥,在保證藥材優質生產的同時生產成本大大降低,朱有勇為當地開拓出產業脱貧致富新路徑。

●言傳身教,帶動學生服務“三農”

“要研究真問題和好問題,尤其是農民關心的問題。”朱有勇常常這麼告誡學生。

20_年12月,朱有勇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成為雲南農業教育科研系統的第一位院士。他用學校獎勵的200萬元,成立雲南農大“有勇獎學基金會”,激勵學生學農愛農、潛心研究、服務“三農”。他把被企業高價求購的中藥材林下種植核心技術帶到瀾滄,無償把扶貧企業給予的15%技術股全部拿出來分紅。

從事科研幾十年,朱有勇始終以技術推動農業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提升,到了60歲,這些畢生所學成為科技扶貧中的法寶。

朱有勇的言傳身教,影響着他的學生。作為雲南農大教師,毛如志在竹塘鄉掛職副鄉長,冬季馬鈴薯、林下三七,每個項目勞心勞力。雲南農大植物保護學院院長朱書生追隨他從北京回到雲南,又來到瀾滄,為林下三七種植環節技術把關。

科技人員的長期駐紮,把科研成果轉化為實實在在的扶貧效益。中國工程院定點幫扶瀾滄後,越來越多的教授、專家加入到扶貧隊伍。

●授人以漁,科技力量生根發芽

今年4月,馬鈴薯評比大賽在瀾滄竹塘鄉蒿枝壩院士科技小院舉行,村民馬正發、衞成金雙雙問鼎“薯王”。

馬正發是朱有勇在瀾滄開辦的冬季馬鈴薯班第一期學員,為期3個月的培訓裏,朱有勇和專家從選種到定植,從種子處理到後期管理,冬季馬鈴薯種植的每個技術環節,都教授得清清楚楚。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協調整合雲南農大教師和瀾滄職中教師團隊,朱有勇創辦了“鄉(鎮)農技人員+學員+農户”模式的院士專家科技扶貧指導班。以瀾滄各個產業示範點為實訓基地,手把手將農業生產技能傳授給貧困羣眾。

冬季馬鈴薯、林下三七、中藥材資源與種植、畜禽養殖……在院士培訓班上,近1500名農民學員學成而歸。像馬正發這樣的學員,返回村寨就帶動村民一起種植一起收穫。

朱有勇想得更遠,要實現“要我發展”到“我要發展”的轉變,“未來會有更多培訓班、職業學校和更多技能型人才、致富帶頭人、新一代農民,我也會接着做下去”。

關於時代楷模發佈廳觀後感 篇4

如今的90後,再不是長輩口中讓人擔憂的一代,他們代表着未來與希望,奮鬥在各行各業的第一線。而在我們熟知的消防員羣體裏,就有這樣一個90後,懷揣着導演夢卻中了父親的“激將法”。他離開了自己的舒適圈,跨過滾滾濃煙,趟過滔滔洪水,只為人民羣眾的平安。他就是“抱火哥”由浩杞。

上了父親的“套”,學表演的他穿上消防戰鬥服

20__年,27歲的由浩杞,本來有機會開始一段“藝術人生”。從小到大一直熱愛表演藝術的他,大學報考了上海師範大學話劇表演專業,夢想自己有一天也可以成為一名導演或者演員。如今由浩杞的大學同學想必無論如何,也不能將學生時代那個話劇表演專業的“大男孩”與如今這個在烈火濃煙中身先士卒的硬漢聯繫在一起了。而這一切,全都源於由浩杞父親的一次“激將法”。

由浩杞的父親,是一名從消防員轉業的交通警察,年輕時的參軍經歷使得父親對部隊有很深厚的感情。因此,他始終想讓由浩杞體驗一次軍旅生涯。然而,由浩杞雖然對未來一片迷茫,但滿腦子都是“導演夢”,對參軍入伍完全不感興趣。最後還是父親拿話激他:“你先考,你考不上的。要是你能考上,你不去算你厲害。”年輕人到底心高氣傲,由浩杞當即就決定去試試。誰想到,這一試,就試出了一個火場英雄。

父親用愛給兒子下了一個温暖的“套”,一個火熱的“套”,這裏面,是一片新的人生。

20__年8月12日,由浩杞參軍入伍。那天,正是天津港大爆炸的日子,110名消防員犧牲。由浩杞把這個消息瞞了下來,沒有告訴媽媽。而老師同學們聽到由浩杞要去做消防兵的時候,都覺得他瘋了:大學畢業做點什麼不好,為什麼要放棄做光鮮亮麗的演員,而去做危險的消防員?關於這點,其實由浩杞自己一開始也不明白。

從一個自由散漫的地方大學生,到一個紀律嚴明的部隊。剛開始進入消防部隊,由浩杞並不適應。從每天不疊被子到被子要疊成豆腐塊,從每天懶懶散散到每天要仔細打掃衞生,不乾淨就要繼續重新掃,從把運動當成愛好到烈日下的1500米跑和高強度體能訓練……改變的過程痛苦而漫長。

然而天下沒有白下的功夫。經過一番嚴苛的訓練,由浩杞黑了,瘦了,規矩了,結實了。在消防這支具有優良傳統的部隊的培養下,由浩杞成為了一名合格的消防員。

而真真正正讓他對這個職業,產生髮自肺腑的認同感和榮譽感,來自於一次現場救人。

20__年,在轄區內某高速公路上發生一場車禍,被困住的司機血流不止,情緒緊張。凌晨三點,由浩杞和戰友出動到現場,用工具和身體,把卡住被困者的車輛,像撬野獸的嘴一樣撬開,救出了被困者。當把人救出送上救護車那一刻,由浩杞突然感受到:這一身戰鬥服,是職業,更是一份無形的責任。而這份責任也許可以讓自己明白人生真正的意義。

“在你生命中,有沒有過救人的機會?有的人恐怕一輩子不會有。我有。我和我的戰友們,日日奮鬥在救人一線。我想,人這一輩子,沒有什麼比拯救生命更有意義,更有價值,更自豪。消防,是我畢生的驕傲。”

警笛一響就要出發,隨時準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

眾所周知,消防員這份職業充滿了危險性。“犧牲”、“險情”、“爆炸”這些詞,似乎離我們普通人的生活很遠。但對於消防隊員來説,這些充滿着危險的字眼,卻是他們再普通不過的生活日常。很多消防員處理完火情之後,都會有這種心理:能活下來真是一種僥倖。而這樣九死一生的經歷,由浩杞自然也有過。

20__年3月1日23時47分,廣東省某鎮一個雜貨店着火。囤積的煙花爆竹炸翻了一個燃燒的煤氣罐。瓶口一直向下噴火,烈焰包裹瓶身,內部温度壓力越來越高,隨時可能爆炸!千鈞一髮間,由浩杞和指導員毫不猶豫衝進火場。靠近“炸彈”,舉起壓在煤氣罐上燃燒的木樑,緩緩地把它扶正。屏住呼吸,小心翼翼,一步一步生怕一丁點撞擊。烈火把由浩杞的手套和戰鬥服燒得滾滾發燙,但他死也沒有鬆手。忍着疼、咬着牙,抬出、降温、關閥、熄滅。

談及這次救火經歷,由浩杞記憶猶新。“當時感覺我的心跳到嗓子眼,一直在狂跳,因為也是第一次遇到煤氣罐着火。但是想想我們中隊裏還有很多比我更年輕的,加之作為中隊長的我又是一名黨員。想到這些,我就告訴自己,我必須得上,就算犧牲,也必須是我。”

事後由浩杞發現,自己整個手臂全是燙傷的水泡,他開玩笑説,這是一名合格消防員的勛章。

那次戰鬥後,中隊小兄弟問起來,由隊,當時你就不怕嗎?

由浩杞説:怕啥?拯救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咱消防員乾的就是這個!他還打趣説,將來我老了給自己的孫子講起這個故事,他肯定也會為我驕傲!

不過話説回來,怎麼會不怕呢?既不是鋼鐵英雄刀槍不入,更何況家裏還有年邁的父母。但是當時那種場景,容不得由浩杞考慮其他。險情當前,由浩杞的身份不再是“一個普通人”或者“一個兒子”。他是一個消防員,是一箇中隊長,更是一個黨員幹部。從面對黨籍,舉起右手宣誓那一刻,不管自己是80、90還是00後,是黨員就得第一個上!

救火的照片被傳上網絡後,很多人親切的稱呼他為“抱火哥”,由浩杞成為了許多人心目中的英雄。“抱火哥”這個稱呼由浩杞很喜歡,然而“英雄”兩個字,自己是擔待不起的。消防員這個崗位雖然既特殊又平凡,平時在營區裏,大家一起打籃球、下下棋、看電影,或者一起去鍛鍊跑跑步,跟普通男孩沒什麼兩樣。非要説有什麼不一樣,大概就是一旦警鈴響起,他們就會瞬間完成角色轉換,作為一名戰士去維護人民的安全,這時生死便不在考慮範圍之內了。

如果你問消防員,何為信仰?何為忠誠?何為使命?何為初心?

他們用逆行的背影告訴你,生命的長度無法把握,但生命的厚度掌握在我們每個人的手中!

他們也用自己的“逆行而上”,保衞了萬家燈火!

心懷家國,只能對父母説聲“對不起”

做消防員四年了,由浩杞只回了一次家,胸前多了勛章,而媽媽多了白髮。媽媽問起由浩杞身上的傷是怎麼弄的,怕媽媽擔心,由浩杞始終不説。但看到兒子傷痕斑斑的手,就算想也能想象到兒子經歷過怎樣生死一線的危險。母親的淚水止不住往下淌:“爸媽不讓你做英雄,只希望你能平平安安地回來!”

舍小家,為大家。平安回家,是每一名消防員家人日日夜夜的期盼。就連網友的祝福,都是希望消防員每次出警能平平安安回來。確實,給消防員最好的祝福就是平安。而消防員的期盼,則是人民羣眾都能平安回家。

由浩杞説:“每名消防員家屬都是特別擔心自己的親人,但是有時候想想,沒有辦法,總有人要去幹這行,總有人滅這個火,做這件事情。首先是常年不在家,無法陪伴父母左右;其次,消防員經常赴湯蹈火、出生入死,惹得父母時刻惦記着,對父母有虧欠,只能跟他們説聲對不起了。”

父親由煥臣作為一個消防“老班長”,轉業多年之後仍然心繫消防。每當路過消防隊,看到消防隊紅色的大門,或者看到消防車帶着警笛出發的時候,由煥臣的心情還跟以前在消防隊的時候一樣激動。“感覺警笛一響人民就需要我,我的責任感、使命感就出來了,那種血性勁就出來了。”

如今,唯一的兒子接過了他的信仰,披上了這身戰服。接過了榮譽的同時,也接過了這份生命的危險。

但是由浩杞由衷感謝父親,父親對國家、對人民的忠誠與責任感,對他而言是一種光,點亮他的同時,也將忠誠與責任傳遞給他。

“我不後悔當消防員,這是我這輩子做得最明智的決定,每個消防員都應該是自豪的。”由浩杞如是説。

傳遞信仰,不忘初心。我驕傲,我是逆行者!

由浩杞選擇成為一員逆行者,選擇成為那道守護人民身前的偉大身影。作為一名入警大學生幹部,他利用自己大學的專業特長,把藝術帶進警營,用鏡頭捕捉最美的逆行,用情懷刻畫軍人的樣子。由浩杞根據普通消防戰士的真實生活改編,自編自導的微電影《獨子的逆行》,就曾在網上掀起一波不小的反響。

微電影《獨子的逆行》反映了由浩杞入伍前8個月在基層的日常生活和滅火救援的真實經歷,片中的消防官兵與家屬等角色均由真實的消防員和家屬參演。“身處其中的驕傲與光榮,每一名消防員都深有體會。軍人寫自己的故事,一定更真實和感人。”

影片取名“獨子的逆行”,由浩杞有他自己的考慮。“現在的兵基本都是90後,大部分都是獨生子,作為父母,他們能把唯一的孩子送到最高危的崗位,是最大的無私。這便是《獨子的逆行》劇本的靈感來源。”而“逆行”則是一語雙關,一方面是兒子毅然決然參軍入伍的選擇;一方面也是消防員面對危險無懼無畏、逆火而行的身影。

此前,《獨子的逆行》還曾獲20__年北京國際微電影“微博FANS選擇最佳影片”、“十佳公益微電影獎”,入圍“百部中國夢網絡微電影”,受到中宣部大力表彰。

除了微電影獲獎,由浩杞還積極參加朗誦大賽、擔任事蹟報告會主持人。希望在舞台上能讓全國觀眾更多人瞭解消防官兵的真實日常生活,訓練戰鬥這些日常點點滴滴。讓消防貼近百姓,也讓百姓瞭解消防。百姓對消防多點關注,平時的日子裏就會多一份平安,消防員也就少了一份犧牲。

在參加全國“時代新人説——我與祖國共成長”演講大賽之“建黨初心”主題賽時,由浩杞將自己的入伍經歷以及經歷過的消防戰鬥,以及在消防工作中犧牲的一些戰友的事蹟串聯在一起,完成了一篇主題為《初心的熱度》的演講。傳達消防員為了人民赴湯蹈火,竭誠為民,不懼生死的奉獻精神。打開消防隊伍宣傳的一扇“天窗”,讓“中國消防”四個字,響徹舞台,也彰顯了90後軍人的力量和追求。

是氣所磅礴,凜冽萬古存。當氣貫日月,死生安足論。我們的逆行者,當他們踏上這條道路的時候,就選擇了與挑戰並行,與危險同路。他們都是英雄,他們都該被銘記,正是有這些英雄無悔的逆行,才有中國驕傲的前行!

關於時代楷模發佈廳觀後感 篇5

隨着退役軍人信息採集工作的推進,張富清老英雄的先進事蹟才被人們知曉,並迅速引起網上網下熱議,贏得了廣大網民的衷心欽佩。我們廣大黨員幹部,也應學習張富清老英雄堅守初心、不改本色、樸實純粹、淡薄名利的先進精神。

學習張富清老英雄,堅守初心,擦亮共產黨員本色。在血與火的革命戰爭年代,張富清老英雄矢志不渝聽黨話、跟黨走,當前鋒打頭陣,負傷不下火線,以無比堅定的革命意志和不怕犧牲的大無畏精神,彰顯了革命軍人一往無前的戰鬥精神。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他急國家之所急,在人民最需要的地方主動作為,不務虛功、矢志奉獻,彰顯了共產黨員的先進性,擦亮了共產黨員的本色。

學習張富清老英雄,樸實純粹,始終做到表裏如一。在轉業之後,張富清老英雄接受組織安排,先後在多個部門工作,在每一個崗位上,張富清老英雄都始終堅持勤勤懇懇做事,踏踏實實做人,樸實純粹,始終做到表裏如一,以執着堅定的理想信念和一心為民的奉獻精神,將黨的純潔性和先進性內化於心、外律於行。

學習張富清老英雄,淡泊名利,正確對待功權名利。在革命戰爭年代立下赫赫戰功,退役轉業後選擇將功績封存,從不以此要名譽待遇,不居功不自傲,真正把對黨的無限忠誠融入血脈、刻在心上,以自己的淡泊名利、矢志奉獻,為大寫的共產黨人寫下了最好的註解。

今天,我們向張富清老英雄學習,就是要學習他堅守初心、對黨忠誠的黨員本色,學習他樸實純粹、表裏如一的理想信念,學習他淡泊名利、矢志奉獻的高尚情操,在各自的崗位上勤奮工作,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鬥。

關於時代楷模發佈廳觀後感 篇6

近日,錢海軍被評為“時代楷模”。平凡人能獲得如此榮譽,更令人敬佩。

錢海軍是浙江慈溪的一名普通電工師傅,他的名字卻在當地人盡皆知。他説他就是普通人,幾十年如一日做普通的事。他説的這些普通事,卻點亮了無數百姓的生活,温暖了那些受他幫助人的心。他的手機24小時開機,他是無數孤寡老人的“親人”,颱風中、暴雨中,總是有他奔波在風雨中的身影。他守護着那些需要他的人。

簡單的換燈泡,對於獨居的老人來説也是一件大難事,錢海軍有求必應。頂風冒雨,他都會為老人上門服務。他知道這些老人有太多的不容易,他也想到自己老了以後,也希望能有一個人能在身邊。他知道許多老人不方便用手機,製作了一疊卡片,上面寫着他的姓名、聯繫方式,發給每一個家中沒有親人、孩子的老人。

本是為大家服務的電工,卻成了無數人的“義務”親人,這個親人不是親人勝似親人。

關於時代楷模發佈廳觀後感 篇7

由中央電視台製作播出的節目《時代楷模發佈廳》-盧永根“布衣院士”在央視一套正式播出,中科院原院士、華南農業大學原校長盧永根同志的事蹟通過電視熒屏被更多人知曉。

今年8月12日,中國科學院院士,華南農業大學教授,時代楷模盧永根永遠離開了我們,享年89歲。生前,他已將一生積蓄880餘萬元捐出;身後,他又將遺體無償捐獻給醫學科研。節目通過影片和講述,讓觀眾們瞭解了盧永根同志無私奉獻的事蹟,也讓我縣奮戰在各行業的羣眾深受鼓舞。

剛剛觀看了盧永根院士的紀錄片,感受到了他勇於奉獻的精神,他把自己的知識和力量,無私的奉獻給了社會,對於我個人來説,就是立足好自己的本職工作,服務好他人,奉獻社會。

盧永根刻苦鑽研的精神,讓我深受鼓舞。就我個人而言,在創業道路上給我很大的啟發,讓我知道,堅持一件事情,才能看到成功的腳步

盧永根同志,有很多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作為一名黨員,我們要學習他忠貞愛黨,無私奉獻的高尚情懷。作為教師,我們要學習他奮發有為,先進模範的名師之風。他的精神將進一步激勵我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爭做新時代的楷模。

關於時代楷模發佈廳觀後感 篇8

如今,“連鋼創新團隊”經過幾年發展,已從最初的8人發展到百餘人。奔跑着的AGV、運行着的軌道吊、高高矗立的橋吊……碼頭上,鐫刻着“連鋼創新團隊”踐行新時代“振超精神”的每一個腳印。

“現場是最好的老師”

碼頭導引車該跑什麼路線、什麼時候轉彎?軌道吊該把集裝箱放在堆場哪個位置?抓取集裝箱怎樣準確辨明方位?……這些問題,過去都要靠人來規劃,而在山東港口青島港自動化碼頭,這些全交給了自動化碼頭流程管控系統。

碼頭裝卸曾是一項集髒、苦、累、險於一身的特殊工種。從“汗水經濟”邁向“智慧高地”,背後是一代代港口人“不甘心、不服輸、不畏艱、不怕難、不滿足”的堅守。

“連鋼創新團隊”成員李永翠,清楚地記得20__年初,她發現橋吊雙小車的平台訪問邏輯出現問題,作業效率大受影響。大家分析生產數據,怎麼也找不到癥結所在。

到現場去看看。李永翠克服“恐高”的心理障礙,爬上56米高的橋吊大梁,和團隊成員連續觀察了兩個小時,完整看到設備配合的全過程後,解決方案浮出水面。

“現場是最好的老師,要多往現場跑,善於在現場發現問題。這也是張連鋼組長常對我們説的話。”李永翠説。

紮根生產一線,“連鋼創新團隊”不斷優化碼頭流程管控系統,讓這個“大腦”越來越“聰明”。從開港作業至今,幾個主要系統累計升級173次,優化功能20__多項,自動化碼頭也成為世界各大集裝箱船公司爭相靠泊的港口。

“大國工匠”家國情

全自動化碼頭是集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自動控制等技術和業務於一體的複雜系統工程,被譽為“大國重器”。它的締造者,是“連鋼創新團隊”。

作為團隊帶頭人,張連鋼將“不能熬夜、不能勞累”的醫囑統統拋在腦後。黨員幹部就是要衝鋒在前,他帶領整個團隊如同火焰一樣燃燒自我,拼搏向前。

在全自動化碼頭,團隊的通力協作尤為重要,每個人都不敢懈怠。

8月26日一大早,記者見到了山東港口青島港自動化碼頭操作部閘口冷箱經理管廷敬。20__年3月15日,全自動化碼頭一期工程首船測試成功。就在首船測試前,管廷敬的母親突然去世,他沒能見上最後一面。提及往事,管廷敬紅了眼眶。

徐永寧擔負着自動化碼頭數據中心的建設、調試工作。攻關時期,妻子確診癌症。妻子去世後,不擅表達的徐永寧寄情工作,和同事一起建成了國內首個基於雲技術的自動化碼頭雙活數據中心和神經網絡系統。項目成功的那一刻,徐永寧一個人遙望大海,任淚水流淌。

對碼頭的付出有多少,家人的支持就有多少。山東港口青島港自動化碼頭黨委書記、總經理殷健説,“我知道大家心裏苦。工作要顧,家庭也要顧。但團隊裏沒有一個人因為個人的原因,造成整個項目的拖延。每個人都咬着牙挺過去,最終實現整個港口的夢想。”

變“不可能”為“可能”

以許振超為榜樣,“連鋼創新團隊”彷彿生來就帶有創新的基因:“創新讓我快樂”“紀錄是用來打破的”“幹就幹一流,爭就爭第一”……採訪時,團隊成員的話裏流淌着膽氣和幹勁兒。

他們向難題叫板。660米×430米的堆場內,高低差控制在正負2.5毫米之內,解決了“碼頭堆場不均勻沉降和平面度”這一世界難題。

他們與時間賽跑。16002米的軌道樑工程提前30天完工,1440段箱角樑工程20天竣工,15762米的鋼體軌道15天鋪設完成。

高4米、寬2米的氫燃料電池模塊要與軌道吊合體,350個接口要在72個小時內完成,團隊成員三天三夜沒回家。

就這樣,“連鋼創新團隊”將一個個“不可能”變成了“可能”。

“‘連鋼創新團隊’有不少我熟悉的面孔,他們幾乎是‘白手起家’,在沒有樣本可供學習、複製的情況下,用精神催化生產力,最終讓山東港口青島港有了顛覆性變革。”“改革先鋒”、金牌工人許振超説。

如今的山東港口青島港,是工業互聯網時代國際一流海洋港口的模樣。自動化橋吊在港口上空劃過,優美的弧線穿越海霧,一個個集裝箱精準高效,箱起箱落。這座新興的自動化碼頭,逐漸舒展身姿,探向深海。

關於時代楷模發佈廳觀後感 篇9

為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大力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按照廣東省教育工委和教育廳《關於廣泛開展向盧永根同志學習活動的通知》要求,在深入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之際,中央宣傳部在北京向全社會宣傳發布盧永根院士的先進事蹟,授予他“時代楷模”稱號。11月15日晚上21時,中央電視台一套《時代楷模發佈廳》節目播出盧永根院士感人的先進事蹟。廣州珠江職業技術學院經濟管理學院學生黨支部於11月15日晚上21時,積極組織廣大學生黨員、發展對象在圖書館306黨員活動室集中收看央視直播,認真學習盧永根同志的先進事蹟。

通過觀看視頻短片的介紹,學生們紛紛被“南粵楷模”、“優秀共產黨員”盧永根同志的事蹟所感動。盧永根同志以“先黨員,後校長,先校長,後教授”為原則,堅定對黨的信仰,始終把黨的教育事業和師生利益放在首位,這是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意識的昇華。他在自己的研究領域上不畏艱辛,前仆後繼,艱苦奮鬥,一絲不苟的研究態度,勇擔重任的敬業精神,更是為指引不同專業的預備黨員們在各自的專業領域上開拓創新和攻克困難方面,起到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在生活上,盧永根同志的艱苦樸素,嚴於律己,不忘初心,淡泊名利,無私奉獻的高尚情操更是體現了他爭做時代先鋒的精神,彰顯共產黨人的本色。

通過此次學習活動,讓廣大學生深刻地感受到勤奮學習和刻苦鑽研就是個人蔘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具體行動。學習盧永根同志的先進事蹟進一步培養了學生黨員強烈的民族自豪感,牢固樹立為祖國爭光的雄心壯志,也再次讓大家認識到自己的前途、命運和祖國的前途、命運是緊緊地聯繫在一起的。大家一致認為盧永根同志是當今時代的楷模,我們要學習他愛國敬業、甘於奉獻的好思想,學習他刻苦鑽研、真才實學的好本領,學習他拼搏奮進、淡泊名利的好作風,將盧永根院士的精神發揚光大。

關於時代楷模發佈廳觀後感 篇10

孫景坤(1924年—),安東(現丹東市)山城村人,中國人民志願軍老戰士。1947年參軍入伍,先後在遼瀋戰役中立三等功,在平津戰役和海南島戰役中分立二等功。

20__年10月14日,中宣部在中央廣電總枱舉行“時代楷模”發佈儀式,授予孫景坤“時代楷模”榮譽稱號。

72年前,孫景坤入伍,遼瀋戰役中,榮立三等功;平津戰役中,榮立二等功;解放海南島戰役中,榮立二等功;抗美援朝戰爭中,榮立一等功和三等功各一次。

1948年,24歲的孫景坤告別新婚妻子,毅然參軍,一年後加入中國共產黨。1950年,他隨部隊跨過鴨綠江,開赴朝鮮戰場,征戰中落下20多處傷疤。孫景坤選擇了深藏功名,返回家鄉務農。

關於時代楷模發佈廳觀後感 篇11

男兒從軍去,百戰衞家邦。

70年前,青春年少的他剛參加完解放戰爭,又踏上保家衞國、出國作戰的征程,用錚錚鐵骨,和將士們一道築起血肉長城;

解甲歸田後,丹心繫鄉梓。

戰場歸來,他收起軍功章,拿起鋤頭,帶領鄉親們改變家鄉面貌,一干近30年。他躬下身軀,把自己延展成一條路、一座橋,全然奉獻給羣眾……

遠去了金戈鐵馬,淡漠了碧血狂沙。今天,在如水的歲月裏回望,我們看到的是96歲抗美援朝老英雄孫景坤的家國情懷、無悔初心。

20多處傷疤,是刻在身體裏的軍功章

深秋,清晨。丹東市光榮院裏,孫景坤坐在牀前,打量着掛在牆上的一件掛滿軍功章的舊軍裝。陽光照進屋裏,軍功章上泛起金光。

“這是在遼瀋戰役中立的三等功,這是在平津戰役、海南島戰役中分別立的二等功,這是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立的一等功……”不久前剛做過一次手術,老人身體有些虛弱,但談到戰場上的過往,卻歷歷如昨。

1924年,孫景坤出生在安東(現丹東市)山城村。1948年1月,結婚後不到一週,他就參軍入伍,成為東北人民解放軍的一名戰士。臨走前,他留給妻子一句話:“只有打了勝仗,咱老百姓才能過上好日子!”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遼瀋戰役、平津戰役和解放長沙、解放海南島戰役……在一次次浴血奮戰中,孫景坤快速成長起來,併火線入黨。

“最險的一次,子彈貼着我後腦勺過去了,用手一摸,全是血。”正是一次次和敵人的生死較量,讓他養成了膽大心細、機智靈活的作戰風格。

1950年,為抗美援朝、保家衞國,40軍119師357團3營7連戰士孫景坤隨部隊從海南戰場撤回後集結在安東,待命過江。老家山城村就在眼前,戰友們勸他回家看看,他卻總是拒絕:“在外邊打了三年仗,咋能不想家?但別人都不回家,就我特殊?”

戰場上,對敵人的勇猛痛擊,就是對家人、對祖國最大的愛與告慰。

抗美援朝戰爭期間,孫景坤印象最深的是1952年秋季戰術反擊作戰中守衞161高地的戰鬥。

10月27日,已擔任副排長的孫景坤接到命令,帶領9名戰士增援已連續駐守161高地12個小時的戰友。彼時,161高地三面處於敵人的火力控制之下,天上飛機轟炸,地上眾炮齊發,增援部隊很難登上高地。

“當戰士的哪能討價還價?讓上咱就必須得上!”以敵軍飛機轟炸升騰起的煙霧做掩護,孫景坤帶領戰士們扛起彈藥箱衝上161高地。當時,高地上只剩幾名戰士活着。

副連長支全勝在爆破筒裏裝滿炸藥,準備與敵人同歸於盡。孫景坤等人到來,令他精神為之一振:“一定要守住陣地!”孫景坤帶領戰士們立即投入戰鬥,從中午到深夜,他們打退了敵人一次又一次進攻。

陣地守住了,但傷亡慘重。“陣地上算上我,只剩下4個戰士,其他人都犧牲了。”老人回憶着,兩行清淚無聲滑落。

這次戰役中,孫景坤斃敵多人,榮立一等功。後來,他被朝鮮授予一級戰士榮譽勛章,隨中國人民志願軍英雄報告團回國。

連年征戰,孫景坤身上留下20多處傷疤,“現在腿上還有一顆子彈沒取出來。”他指着腿上一塊已經變黑的皮膚説,“有一次戰鬥,我中了兩槍,一槍打在手上,一槍打在腿上。子彈有毒,後來腿上、連帶腳上的肉都爛了。”

這些傷疤,成為刻在老人身體裏永遠的軍功章。

解甲歸田,他默默拿起鋤頭

秋意漸濃,羣山環抱的山城村,山頭層林盡染,田間金黃一片。

“山城一隊北部灣,當年就是爛泥灘。一遇水澇就不收,如今變成米糧川。”山城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邱大鵬感慨地説,這首流傳下來的順口溜,是鄉親們對孫景坤帶領大夥改天換地最好的感念。

1955年,復員的孫景坤放棄到城裏工作的機會,選擇回鄉務農。“咱沒多少文化,還是回家本本分分做個農民。”孫景坤回憶。

回鄉後,孫景坤把各種獎章獎狀精心包好放到箱底,扛起鋤頭下地種田。很快,正直能幹的他被選為生產一隊隊長,帶領村民們向着貧困這個“敵人”發起新的衝鋒。

村裏有條河,經常氾濫引發水災。孫景坤的倔勁上來了:“還能讓條小河欺負了?”他帶領村民開山碎石、肩扛手提,築起一座堤壩,自此河水安瀾。

“他是軍人出身,身上有一股威嚴勁兒,從不強迫鄉親們幹這幹那。”86歲的村民劉振山回憶,“他在前邊幹,我們在後邊學,大家心服口服。”

山城村是有名的蔬菜村,市裏曾劃分一片公廁供村裏挑糞施肥用,村民都不願意去挑糞。正犯胃病的孫景坤第一個站出來:“沒有好的肥,菜怎麼能長好,我來挑。”挑着100多斤糞,走七八里的山路,他硬是挑了回來。看他忍着胃痛滿頭大汗顫巍巍的樣子,村民們紛紛挑起了糞桶。

靠着孫景坤的帶動引領,山城村把上百畝爛泥灘改造成良田,在數百畝荒山上種植板栗、落葉松等經濟林,一躍成為十里八鄉有名的富裕村。

村民劉玉慧説:“我們現在過上好日子,都得感謝這個老爺子。”

老兵心語:“我是在替戰友活着”

英雄,在驚濤駭浪中向死而生,也在平凡的日子裏甘守寂寞清貧。

許多年後,孫景坤的赫赫戰功才被村民們瞭解。65歲的村民張德勝回憶起最早發現孫景坤的“祕密”時,仍按捺不住內心的激動:“當年我從廢紙堆裏撿回一本舊書,翻書時,我看到裏面講一位戰鬥英雄叫孫景坤,還有他的照片,我一看這不是孫大爺嗎?”

拿着這本書,張德勝跑到孫景坤家。孫景坤不識字,張德勝就把文章讀了一遍,聽到支全勝等戰友的名字,孫景坤點了點頭:“是,寫的是我。”

至此,孫景坤的英雄事蹟才被外界瞭解。

越是豐功偉績,越是低調樸實。一直以來,孫景坤住在低矮的平房裏,從不向組織開口、伸手。

為什麼對自己的功勞不提不念?為什麼不向組織要求應得的待遇?外界不理解,孫景坤的7個兒女也不理解。

在大女兒孫美麗看來,父親對自己嚴苛,對孩子們也幾近“無情”:小時候家裏窮,交不起學費,老師説你爸是生產隊長,開個證明來,學費就可以免了。孫景坤卻火了:“就因為我是隊長,才不能這樣做。”孫美麗被迫輟學。在生產隊幹活時,她幹得好,別人評3分工,生產組長給她評了7分工,孫景坤知道後,把組長批評了,硬逼着把多的工分給拿下去……

大兒子孫福貴也遭遇了類似的境況。不少好的工作機會都被父親逼着讓給了別人,他一咬牙,參軍入伍。這一次,孫景坤沒有阻攔,拿出珍藏多年的抗美援朝時用過的茶缸和毛巾送給兒子。

“到部隊後,首長看到我的茶缸上寫着‘贈給最可愛的人’,他舉着茶缸給戰友們説,孫福貴同志是革命戰士的後代,我們為有這樣的戰友感到自豪!在戰友們的掌聲裏,那一刻,我突然理解父親了。”孫福貴説到這裏,眼中淚光閃爍。

摩挲着舊軍裝上的軍功章,老人説出心底的想法:“當年村裏10個年輕人一起參軍入伍,回鄉的只有3個。和犧牲的戰友比,我做這點事算得了啥?條件再艱苦,能比戰場上苦?我活着,是替戰友們活,我要把他們想幹卻來不及乾的工作幹好,才對得起他們。”

温煦的秋陽照在老人珍藏多年的泛黃的報功書上:“孫景坤同志在朝鮮守備戰鬥中,創立功績,業經批准記一等功一次,這不僅是個人的光榮,全軍的光榮,也是人民的光榮,祖國的光榮……”光線明麗而柔和,為這張歷久彌新的報功書鑲上了一層金邊。

關於時代楷模發佈廳觀後感 篇12

使命呼喚擔當,榜樣引領時代。8月31日,中共中央宣傳部追授孫麗美“時代楷模”稱號,向全社會宣傳發布了她的先進事蹟。孫麗美17年如一日紮根農村基層,時刻把羣眾安危冷暖放在心上的先進事蹟再次在福建省廣大幹部羣眾中引發強烈反響。大家紛紛表示,要以楷模為鏡,向先進看齊,在奮力譜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福建篇章新徵程中,作出更大貢獻。

福建省委組織部廣大黨員幹部表示,孫麗美同志是新時代共產黨人的楷模,是基層幹部一心為民、真情服務的典範,是身邊最真實的好榜樣。要深入學習孫麗美同志的先進事蹟和崇高精神,結合黨史學習教育和“再學習、再調研、再落實”活動,對標先進、爭當先進,進一步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切實把學習成效轉化為工作實效,努力在新的征程上取得更大成績,為黨和人民爭取更大光榮。

福建省委宣傳部機關黨委幹部陳穎表示,孫麗美同志是黨員幹部一心為民、真情服務的典範。作為宣傳思想工作者,要以其為榜樣,汲取精神力量,堅守為民初心,用實際行動踐行共產黨員的信仰信念和入黨誓言。要學習她對黨忠誠、心繫羣眾、無私奉獻的優秀品質,立足本職崗位,自覺承擔起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奮力開創宣傳思想工作新局面。

福建省婦聯黨組成員、副主席陳鐵晗表示,要深入開展向孫麗美同志學習活動,牢記初心使命,踐行為民宗旨,講好平常時候看得出來、關鍵時刻站得出來、危急關頭豁得出來的巾幗故事,引領全省廣大婦女以先進典型為榜樣,立足崗位、奮發有為,用心用情用力解決羣眾急難愁盼問題,為全方位推進高質量發展超越貢獻巾幗力量。

福建省林業局有關負責人説,孫麗美同志身上集中體現了堅守初心、踐行宗旨的為民情懷。作為生態建設的主力軍,全省林業系統要把向孫麗美同志學習同林業工作結合起來,堅持生態惠民,全力推動生態成果全民共享。要持續培育壯大木材加工、竹產業、花卉苗木、林下經濟和森林旅遊等“五個千億”產業,結合鄉村振興戰略扶持林區羣眾發展特色林產業,鞏固脱貧攻堅成果,全力助推鄉村振興。

“沒有轟轟烈烈,也沒有豪言壯語,但孫麗美在平凡的基層崗位中,譜寫不平凡的美麗故事。”談到如何學習孫麗美的事蹟與精神,福建省農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土壤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員李清華説,作為一名農業科研工作者,首先要有農業情懷,其次要勇挑重擔、直面難題,最後還要守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在科研道路中踐行黨的初心和使命。

福建省糧食和物資儲備局教育引導廣大黨員幹部以孫麗美同志為榜樣,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勇於擔當、主動作為。同時把學習活動與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和“再學習、再調研、再落實”活動結合起來,與學習谷文昌、廖俊波等先進典型結合起來,堅決扛穩保障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安全的政治責任,增強憂患意識,防範化解糧食和物資儲備領域風險挑戰,為奮力推進新時代新福建建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孫麗美同志用生命踐行共產黨員‘隨時準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的初心和誓言,是基層幹部一心為民深情服務的典範。”霞浦縣人民檢察院檢察長周羣力説,“要以孫麗美同志為榜樣,把‘一心為民’的公僕情懷融入到檢察履職中,把滿腔熱忱完全投入到‘為人民謀幸福’的實踐中,立足檢察職能,為黨忠誠,敢於擔當,心繫羣眾,踐行好檢察機關在新時代發展大局中的政治責任、社會責任和法律責任。”

“孫麗美同志在廣大黨員幹部心中埋下一粒種子,豎起一面旗幟,建起一座豐碑。”霞浦縣松山街道長沙村黨支部書記俞雲燦説,“我們將以孫麗美同志為榜樣,把自己融入工作和羣眾中,與羣眾建立起真摯感情,帶着熱愛土地的情懷,懷着紮根農村為民服務的信仰,在實現鄉村振興大業中,踐行共產黨員的使命擔當。”

霞浦縣水門畲族鄉黨委書記陳廣昱表示,作為山區鄉鎮幹部,尤其要以孫麗美同志為榜樣,黨員幹部更要充分發揚艱苦奮鬥的精神,紮紮實實地真幹、實幹、苦幹,心裏想着羣眾,嘴裏念着羣眾,腦子裏裝着羣眾,帶領全鄉廣大人民羣眾共同在鄉村振興、軍民融合、產業發展等道路上唱好山歌,共同致富。

“基層幹部要真正把自己融入工作和羣眾,與家鄉的發展建設共進退,把自己的青春汗水揮灑在需要的土地上。”漳州市薌城區浦南鎮金沙村駐村第一書記劉欽賜表示,同為基層幹部,要學習孫麗美同志的奉獻精神,趁着鄉村振興的東風,俯下身子建設富美鄉村。

國家税務總局平潭綜合實驗區税務局第一税務所四級主辦汪寧表示,要以阿美書記為榜樣,從她的先進事蹟中汲取信仰的力量,以優化納税服務為重點,以納税人滿意為目標,以紮實的工作和精益求精的態度,把“堅守初心、踐行宗旨”的情懷融入到税收工作中,在服務新時期地方經濟發展建設大局中展現作為、貢獻力量。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jingxuan/3pkpl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