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心得體會精選 >

十六屆六中全會心得—先進文化篇

十六屆六中全會心得—先進文化篇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的一項重大戰略任務,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也是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重要方面。

十六屆六中全會心得—先進文化篇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歷史和時代賦予我們的一項具有深刻內涵和重大意義的戰略任務。在這個過程中,先進文化不僅處於重要地位,而且具有特殊作用。只有從先進文化中獲得強大的精神支撐和智力支持,我們才能真正實現持久的充滿活力的和諧發展。

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所有這些目標的實現,除了相應的物質基礎之外,一個重要的條件就是文化的發展。因此,先進文化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重要地位是全局性的。

社會發展既是人類改造自然的過程,又是人類改造自身的過程。由社會矛盾所產生的社會差異,特別是由社會變化所形成的社會失衡,是社會變革與發展過程中難以避免的。構建和諧社會的過程,實際上就是積極面對和正確解決前進中所出現的社會矛盾,並使之不斷趨於平衡的過程。

無論在東方還是在西方,人們對和諧社會的嚮往與追求從未中斷過。在中國,從《詩經》中提出的“樂土”、“樂國”到《禮記》中提出的“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從洪秀全的《天朝田畝制度》到康有為的《大同書》;在西方,從空想社會主義者傅立葉發表《全世界和諧》,指出現存資本主義社會是不合理的,必將為“和諧制度”所代替,到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明確而莊嚴地肯定“提倡社會和諧”是“他們關於未來社會的積極的主張”,這些理念都反映了一定歷史條件下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體現了進步的思想家在文化上的不同程度的自覺。而真正使人類這一美好理想成為科學的,則是科學社會主義的思想理論。

和諧社會之所以成為人們的理想境界和崇高目標,就是因為人只有在公正、誠信、安定、有序的社會環境中才能得到全面自由的發展。對於一個由複雜因素構成的社會來説,和諧意味着將各種社會因素充分調動起來、激勵起來,形成巨大的合力,得到均衡的發展。因此,和諧社會實際上是一個在比較雄厚的物質基礎上,以文化、精神和道德為規範與支撐,以公平、誠信、民主、法治、開拓、創新為基本內容的充滿活力的可持續發展的社會。而在一個文化衰落、精神貧乏的國度裏,是很難建成真正的和諧社會的。

從一定意義上説,構建和諧社會這一戰略目標的提出,是對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在實踐中的重要地位和特殊作用的充分肯定。

人們普遍認為,當一個國家的人均GDP達到1000美元至3000美元時,就會進入一個臨界點:或者振翅高飛、乘勝前進,進入新的發展境界;或者矛盾叢生、困難重重,裹步不前,乃至“翻車”。不論這種現象所反映的是否是經濟社會發展的一條內在法則,對於我們來説,它都具有警示意義。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黨中央高瞻遠矚,運籌帷幄,正是在我國人均GDP跨越1000美元之際及時而明確地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發展戰略,並將之與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連為一個整體,從而發展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

任何經濟社會的發展都離不開相應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文化不僅是知識的積累,而且是人用以認識自己和相互理解的工具,是道德意識、價值觀念和創造活力的精神來源。這種重要性有時候也許是潛在的、隱性的,但它的效能卻是實在的、巨大的。一個民族或國家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組織方式,不論在什麼情況下,總要受到其文化的影響。我們是社會主義的發展中大國,擁有悠久的文化傳統和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因此,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中,我們必須更自覺地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作用。這就要求我們樹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信念,不斷提高人們的思想道德素質,不斷提高人們的科學文化素質。這既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的歷史使命,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根本要求。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既具有民族性和時代性,又具有理論性和實踐性。應當看到,協調好各方面的利益關係,維護社會的公平與正義,實現政通人和、經濟發展、社會安定的局面,離不開先進文化的支撐;建立健全人民內部矛盾處理機制、社會福利協調機制、社會輿情彙集與分析機制、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機制,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形成和諧相處的人際關係,也離不開先進文化的智力支持。在新的條件下,牢固確立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形成社會活力與效率勃發、公平與正義彰顯、求真與務實並舉的和諧社會格局,激勵和增強全社會的開拓精神與創新活力,使一切有利於社會進步的創造願望得到愛護、創造活動得到支持、創造才能得到發揮、創造成果得到肯定,從而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和經濟社會的全面進步,先進文化都是必不可少和大有可為的。

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中,如何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自覺發揮先進文化建設對構建和諧社會的巨大作用,是我們面臨的重大問題。

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當今世界,文化與經濟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文化建設作為構建和諧社會的精神支撐,其目的在於全面提高人民羣眾的綜合素質,不僅要加強思想道德建設,樹立共同的理想信念,同時也要不斷提高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

最近幾年,我們山西始終將文化建設的着力點放在積極推進文化事業全面繁榮和文化產業快速發展上,以不斷髮揮文化所具有的精神支撐和智力支持的作用。正是基於對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性質和特點、地位和作用、價值和意義的認識與把握,我們在工作實踐中才更加迸發了建設和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自覺性與積極性,着力在發掘和弘揚文化的民族性和時代性、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上,進行了開拓性的嘗試和創造性的探索,並獲得了雖然是初步的但卻是豐碩的成果。

山西的文化底藴十分深厚,長期的歷史積累和偉大的革命實踐,賦予這塊土地以豐富的文化資源與昂揚的文化精神,被認為是華夏文明的主題公園、古代東方藝術的博物館、現代羣眾文化與革命文物的薈萃地。面對如此富饒的文化資源,我們的任務就是要儘早、儘快、盡好地以開拓精神和創造性的勞動,將文化資源轉化為精神優勢與經濟優勢。

我們以建設文化強省為目標,積極發掘文化優勢,努力形成文化強勢,不斷開創文化建設的新局面。“華夏文明看山西”大型系列展演活動、平遙國際攝影節和攝影精品巡迴展、山西古代壁畫精品展等盛大的文化節日,《立秋》(話劇)、《一把酸棗》(舞劇)、《華夏之根》(民族交響樂)、《八路軍》(電視連續劇)、《暖春》(電影)、《劉胡蘭》(電視政論片)、《晉南》(電視專題片)等精品劇目的創作和演播,對確認中華民族5000年文明史具有重要價值的晉文化與堯文化的考古與發掘,對晉商、北朝、古代文明、五台山佛教、文化產業和文化創新等重大理論與實踐問題的專題專項研究等,已初步塑造了山西的文化形象,顯示了山西的巨大文化潛力和文化前景。所有這些,正是我們以文化的力量構建和諧山西的實際舉措。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jingxuan/wzqvy.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