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心得體會精選 >

什麼心得體會4篇

什麼心得體會4篇

本文目錄什麼心得體會“六個為什麼”一書學習心得體會《讀大學究竟讀什麼》讀書心得體會國中生讀書心得體會:幸福是什麼讀書心得

學了兩年的經濟管理專業(函授),雖然十幾門課都勉強得以通過,但到頭來捫心自問:什麼是經濟學?依然説不明,道不白。究其原因,固然有學習與考試兩張皮的問題,這個暫且不提。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沒有一本通俗易懂的、與社會實際乃至日常生活緊密結合的經濟學基礎性讀本,這一點,對於我這樣的文化水平不高且不是直接從事經濟工作的人來説,顯得尤為重要。

什麼心得體會4篇

説實在,經濟學這個名詞我們早已耳熟能詳,許多在市場經濟中拼搏的人都意識到掌握一些市場經濟規律、瞭解一些經濟學知識的重要性,就如我們這些並非直接從事經濟工作的人也都深深感到,經濟學知識的匱乏給我們的工作甚至日常生活帶來的不利。

然而現實的問題是,不是我們不想學習經濟學,而是無學習經濟學之門;或者説,無法以我們可以接受的成本獲得經濟學的知識。畢竟大多數人都不是專業搞經濟學的,我們大家都有着繁重的工作和生活壓力,有點空閒還要看看電視、聽聽音樂放鬆休閒一下,能夠拿出來學習經濟學的時間和資源是很有限的,根本無暇去拜讀厚重的經濟學經典。況且,如今的經濟學已經不是誰想學就可以學的了的,它那些陌生而又生硬的術語、極為複雜而深奧的數學模型,讓即使受過一般高等教育的讀者也敬而遠之,退避三舍。

經濟學因此成了少數經濟學家課堂上和書齋裏的陽春白雪式的欣賞品,成為可望而不可即的“皇冠”。在大眾迫切需要經濟學知識,市場經濟的發展又為經濟學有了這麼廣泛的接受對象提供瞭如此天賜良機的時候,這不能説不是一個遺憾。

這次參加中青班的學習,有幸拜讀了樑小民教授所著的《經濟學是什麼》一書,就好像交了一位好朋友,相信任何一個閲讀了《經濟學是什麼》這本書的讀者,都會佩服作者在書中表現出來的深入淺出、引人入勝的功夫。這本書,就好像有人用一個個日常生活的例子與你拉家常,雙方越談越投機,不知不覺中,你就瞭解並熟悉了那些經常在經濟學家口中蹦出來的術語。

比如,作者在書中談到通俗歌手的數量與高昂的門票價格,談到最先在成都出現的電影院5元票價的衝擊波,談到薄利多銷與穀賤傷農,當這些例子説完了,一個關於價格如何調節經濟的問題,即經濟學家常常説起的一隻看不見的手的作用就解釋清楚了。從這裏,我們不僅知道了什麼是需求定理,什麼是供給定理;也明白了均衡價格、均衡數量為何物;還懂得了需求彈性和供求彈性的作用。

再比如,作者在書中談到一個人中彩票後的變化,談到及時行樂的觀念,談到吃第三個麪包和第一個麪包的不同感受,談到不要把所有的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裏,這些例子説完了,家庭決策方面的問題就解釋清楚了。從這裏,我們不僅知道了什麼是效用;也明白了總效用和邊際效用為何物;還懂得了實現消費者均衡意味着什麼。

又比如,作者在書中談到曾經在農村風行一時的養雞專業户,談到“農夫山泉有點甜”這個家喻户曉的廣告,談到讓所有老百姓受益的彩電價格戰,這些例子講完了,關於企業市場競爭戰略的問題就講清楚了。從這裏,我們既瞭解了市場的不同類型,即完全競爭、壟斷競爭、寡頭和壟斷;又懂得了什麼叫單一價格,何為歧視價格;同時,對博弈論在市場經濟中的作用也略知了一二。

還比如,作者在書中剖析企業家的收入,以及現實生活中,一方面是幾千萬人尚未脱貧,另一方面是少數人開着寶馬車去高爾夫俱樂部等現象,強調了解決收入分配問題,就是解決效率與平等的問題,作者在這裏把這一問題比喻成蛋糕,“既包括如何把蛋糕做大,又包括如何使蛋糕分得更平等一些。”例子講完了,平等與效率得選擇問題也就清楚了。從這裏,使我們明白了企業家賺的是正常利潤這一道理;知曉瞭如何用勞倫斯曲線、基尼係數等來衡量收入分配狀況;懂得了用結果公平論和過程公平論來正確理解分配製度上的公平。

凡此種種,不一而足。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經濟學是一門高深莫測的學問,從經濟學家口中蹦出來的各種術語和概念,讓其他行業的人和普通百姓敬佩之餘,又多少有些不明所以。《經濟學是什麼》這本書,把經濟學和非經濟學專業人士、甚至普通百姓的距離拉近了。也許在這之前,我們會覺得經濟學術語和概念晦澀難懂,但是看完這本書,我們就會發現,這些術語和概念,原來很簡單,並且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

有專家説,猶太人是世界上最善於經商的民族,當一個猶太人蔘觀一家企業的時候,他一邊聽解説員講解,他的大腦同時會像計算機一樣高速運轉,參觀結束的時候,不僅這家企業經營的數據被他計算出來了,並且,如果他有意與對方合作,一整套的談判策略已經成竹在胸。

我國正在進行市場經濟建設,市場經濟的大潮不可避免地使國人的思維方式發生變化。我們也許達不到猶太人那樣的精明,但是,我們應該向這個方向努力,正如《經濟學是什麼》第一章的題目所説:像經濟學家一樣思考。

那麼,如何像經濟學家一樣思考呢?我以為要注意三個方面:

一是要做到像經濟學家一樣思考,首先必須學好經濟學這門課。俗話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正確的思維方式要有豐富的知識做保障。

經濟學是研究如何配置和使用相對稀缺的資源,來滿足最大化需求的社會科學,即研究社會活動中的個人、企業、政府如何進行選擇,以及這些選擇如何決定社會資源使用方式的一門科學。經濟學的構成有兩大部分,即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經濟學方面的知識極其豐富而有複雜,同時門類繁多,通過短短几天的中青班上各位老師的授課,我們領略到了它的博大精深,如經濟學可以細分為信息經濟學、發展經濟學、新制度經濟學等等,單就微觀經濟學對市場價格機制的研究,就有均衡價格理論、消費者行為理論、生產者行為理論、市場結構理論、收入分配理論等七個方面的理論,林林總總,在《經濟學是什麼》一書中只是蜻蜓點水。

所以,要學會像經濟學家那樣思考,這本書僅僅介紹的是一些最基本的概念、工具、方法和理論。雖然這些內容有助於我們學會像經濟學家一樣思考,也有助於我們分析各種現實問題,從而有助於我們作出更加理性的決策。然而,我們也應當清醒地看到,讀這本書僅僅是我們進入經濟學這座科學聖殿的一個起點,一個入門,而現實問題往往又是十分複雜的,因此,要真正像經濟學家一樣思考,還需要我們在今後的工作之餘,多讀一些經濟學著作和教材,多關心一些這方面的理論研究,紮紮實實地打好經濟學的理論基礎,惟又這樣,才有可能像經濟學家一樣思考。

經濟學家[/page]

二是要做到像經濟學家一樣思考,還必須經常加以實踐。人們認識世界的過程就是不斷地從實踐上升到理論,然後再把理論帶到實踐中去檢驗,並指導人們的實踐。要像經濟學家一樣思考,也應當不斷地實踐。經濟學家常常喜歡説這麼一句話:學習經濟學並不能保證你不站到領取救濟金的隊伍裏,但至少可以讓你懂得為什麼失業。可見經濟學這門知識對於認識事物的重要性。正如約翰•梅納德•凱恩斯所説:“經濟學理論並沒有提供一套立即可用的完整結論。它不是一種教條,只是一種方法、一種心靈的器官、一種思維的技巧,幫助擁有它的人得出正確的結論”。

我們學習經濟學並不是要用現成的理論去套現實問題,而是要學會一套分析這些問題的方法。經濟學不可能為所有問題都提供現成的答案,但能教會我們分析這些問題的方法。我覺得,通過學習,最大的收穫就是對於現實問題又多了一種思考的方法,那就是從經濟學的角度去觀察、去分析、去判斷。尤其要從一些常見的、微不足道的現象中去發現更為深刻的內涵,這方面,著名經濟學家茅於軾在浙江圖書館作的一場題為“誰妨礙了我們致富”的演講,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如説,馬路上有人吵架,大家駐足觀看,必欲究其所以才肯走;紅燈搶行,十路口亂作一團,彼此擠得動彈不得;開會時因某人未到,大家等上十幾分鍾……

這些現象我們已經司空見慣了。但從茅於軾的眼光看來,這些現象是使中國成為窮國的根本原因。以經濟學的基本觀點來看,窮是因為許多生產潛力不能發揮,因為人們的勞動沒有用在生產上,甚至用在了抵消別人勞動成果的努力上;更因為各種各樣的浪費普遍存在,耗掉了社會巨大財富。只有老百姓們自己明白如何把自己弄窮的,才能改正,才有可能變富。誰妨礙了我們變富,答案可能就是“我們自己”。茅於軾認為,要想把我們的國家變富,就要“物盡其用,人盡其才”。

要讓“資本”和“勞動”充分地“就業”,流動到最適合他們的地方去,因此,交換能夠創造出額外的財富,任何有礙於自由交換的東西都有礙於財富的增加。閲讀了《經濟學是什麼》,尤其是幾堂經濟學的輔導課下來,使我對經濟的關注充滿了從未有過的熱情,比如在當前防治非典的特殊時期,我除了關心非典的動態情況外,非典對我國經濟的影響,“口罩”與gdp究竟有多大關係,這些成了我每天看報、上網的一個重點。我自信,我會更多地用經濟學的角度去思考現實問題,用成本、效益等經濟學方法去安排和指導今後的工作和學習,一句話,像經濟學家一樣思考。

三是在學會像經濟學家一樣思考的同時,我們還要防止片面的思維方式。經濟學家在研究許多問題時,都假設處在社會中的每一個人都是理性經濟人,他們都以追求各自利益的最大化為最終目的。許多定理、論斷都是在這樣的前提下得出的。然而,現實生活中真的就是那麼“整齊劃一”嗎?難道我們做每一件事,就都只僅僅考慮的是經濟利益嗎?就拿《經濟學是什麼》一書中所舉的小王下海一事來説,小王下海一年賺了5萬元,而失去了機關工作總的損失是5.4萬元,即付出的機會成本是5.4萬元,由此經濟學家就得出了由於機會成本大於所得利益,故結論是小王下海是得不償失。

這種分析方法固然有其積極意義的一面,但是這僅僅是從經濟利益角度來分析,假如説小王在機關裏雖然清閒一點,但整日埋沒在文山會海、是非堆裏,身心極度疲憊,一年下來絲毫沒有成就感。相反,雖然下海後付出了高額的機會成本,但小王卻學到了許多在原先機關裏學不到的東西,短期看在經濟上並不上算,但長遠而論,卻可能會有大的發展前景,如若這樣,我覺得小王下海又未嘗不可。這裏就有一個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的比較,物質利益(收入)與精神利益(愉悦)的比較。再比如,書中所舉硅谷離婚率低一事。

按經濟學家的看法,由於離婚訴訟需要花費很多時間,機會成本太高,所以導致離婚率低,那麼倫理道德、法律秩序又該擺在何等地位?我們認識任何事物,都應當用聯繫的觀點全面地去把握它。如果學經濟學的只強調經濟,學歷史的只強調過去,而不願關心與之緊密像聯繫的政治、文化等等,不知道事物存在着相互聯繫、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互動關係,這樣的思維方式往往會走向片面的誤區。經濟學之所以有這麼多的學派、觀點,我以為正是經濟學全面、聯繫地對待客觀事物的又一佐證。

總之,只要我們堅持全面、發展、聯繫的觀點去對待每一事物,我們才能從真正的意義上做到像經濟學家一樣思考,畢竟經濟學教會了我們又一種思維方式。

“六個為什麼”一書學習心得體會什麼心得體會2篇 | 返回目錄

中宣部理論局組織編寫的《六個“為什麼”》一書的出版,是貫徹落實黨的xx大精神、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具體行動,是新時期黨的理論宣傳工作的創新之舉,必將對解決一些深層次思想認識問題、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產生重要影響。該書有四個突出特點:

一是政治性強。全書貫穿的一條主線是,我們同各種敵對勢力和非馬克思主義思潮在意識形態領域的鬥爭,本質上是社會主義價值體系和資本主義價值體系的較量,必須把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作為重要的基礎工程、戰略工程抓緊抓好,不斷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該書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講清楚了必須堅持什麼、不能搞什麼,政治性強,導向作用突出。

二是針對性強。該書緊密結合人們的思想實際,從問題出發,不迴避矛盾,不繞圈子,着眼於回答幹部羣眾關心的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力求把道理講清楚、説明白,具有鮮明的針對性。

三是説理性強。該書緊密結合我國近現代160多年的歷史、新中國成立60年的歷程、改革開放30多年的現實,深刻地闡明瞭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不動搖,堅持改革開放不動搖,邏輯性強,説理透徹。

四是可讀性強。該書堅持從實際出發,緊緊圍繞六個“為什麼”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進行闡釋解讀,擺事實、講道理,深入淺出、通俗易懂,文風樸實、文筆生動,具有很強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説服力。

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務是培養人才。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內容,引導當代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對於培養千百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當前,我們要緊密結合高校和大學生思想實際,重點做好三個方面的工作:

加強研究與教學,切實做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三進”工作。結合新形勢,在前一段工作的基礎上,繼續組織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圍繞“六個為什麼”,深入開展理論研究;通過進一步加強學科建設、教材建設和教學體系建設,更好地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進教材、進課堂、進學生頭腦,使其為廣大學生所感知、所認同、所接受,內化為價值觀念,外化為自覺行動。

創新體制機制,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把各方面的力量動員起來,把各方面的資源整合起來,形成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強大合力。加大學校內部育人力量的整合,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的各個階段、各個方面,體現在育人的各個環節;建立健全教育機制互聯、教育功能互補、教育力量互動的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教育網絡,推動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由學校向家庭輻射、向社會延伸,實現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的有效銜接,努力構建全員、全方位、全過程育人的工作格局。

維護高校和諧穩定,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校園思潮。準確把握國際國內形勢發展變化對大學生的影響,有針對性地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教育;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武裝大學生頭腦;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始終做到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堅持把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主渠道,把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主陣地,狠抓主渠道、主陣地不放鬆。

《讀大學究竟讀什麼》讀書心得體會什麼心得體會3篇 | 返回目錄

首先,這本書讓我改變了我之前的許多觀點。譬如以前,我在上大學之前,心中就有了一個根深蒂固的觀念,逃課的學生不是個好學生。而此時,我卻得到了完全相反的答案。作者用幽默詼諧的語言方式,列舉了三大理由,寓諧於理,大膽地批判了中國的“填鴨”式教學,並侃稱“君子有所逃,有所不逃”,切中肯綮地道明大學生是願意與柏拉圖為友,與亞里士多德為友,與真理為友,並指出雖然沒有權利選擇優秀的老師,但我們有權利拒絕學術投機分子。

還有很多一反傳統觀念的“謬論”比如:眾所周知兼職、勤工儉學往往有利而幾乎無弊,在上大學以前,早有李開復寫的《怎樣在大學裏掙回你的學費》等等諸如此類大肆弘揚“兼職無害論”的文章,而進大學不到一週,也有很多位好友約我去做兼職,而且現在我身邊的同學確實很多已經“公務纏身”了,統觀看來,他們大多是想鍛鍊自己的能力,但值得思考的是,確有覃總指出的 “不管蚊子還是蒼蠅、逮着就抓”,“不管啥形式,只要是兼職”的觀念,浪費一天就是站在烈日之下往行人手裏遞張傳單到底能收穫多少?值得親愛的朋友深深反思啊!

最引起我情感共鳴的當屬考研。魯迅老先生曾打了個比方:某人在路口吐了一口痰,然後找兩個人盯着看,過一會兒就會有很多人圍着看,再過一會還會有更多的站在外面的削尖腦袋擠進去看。現在,考研熱似乎也有這點味道,越來越多的學生加入到考研的隊伍中,然而覃總卻將考研比作“痛苦的安樂死”。對此,作者援引了北大論壇裏的故事,主人公李均大學畢業後回貴州家鄉的縣城法院做了書記員,可是為了留京,為了得到女友父母的支持進而和女友在一起,他毅然放棄工作,回到北京專心考北大研究生。然而在連考五年未能考上的殘酷現實面前,他由希望到堅持到冰冷粗暴再到為了填補絕望而報復女友的沉淪,如同巨石擊入平靜的海面一般,給人心靈以久久的撼動。同那些考研專業户類似,考入重點高中以後,我依然沉浸在過去的輝煌裏,高一高二幾乎在荒廢中度過,高三為了彌補而專門在校外租了一間房子,家裏忙,我便自己住在那裏,由於學習壓力大,晚上常熬夜,為了省時間學習,也很少和同學來往,漸漸地,我的性情很暴躁,動不動就發火,家裏也很困難,我的心裏更是充滿了壓力,常想:考不上怎麼辦?一定要考上一類…大學聯考成績出來後,果真不如人意,差一點就上一類了。想想當時真是自己把自己逼出毛病了,正如書中的考研學生一樣,唉,逝者如斯,不復返矣…後來準備復讀的,但家裏沒同意,最終我是抱着一定要考研的信念來上大學的,現在這本書又讓我對考研有了重新而深刻的認識:雖説不是所有考研的都是李均,但有時真的不必在一棵樹上吊死,放棄也是一種智慧,又何苦“為伊消得人憔悴”。

第二,覃總的書生動具體解析了很多問題,我明白了人生規劃關於三大方向的選擇;我懂得了“天道未必酬勤”,要學適合自己的;我瞭解了記筆記切不可不分青紅皂白,一律工整記下,英語和計算機只是工具,不應太過投入;我領悟到了大學是學知識的地方,不是擺闊氣的地方,要剔除自己的虛榮心;我深刻體悟到了要想擴展自己的人脈,必須先讓自己具有成為別人朋友的資本及怎樣去更好的與人相處;我知曉了愛情的不期而至,“花開堪折直須折,莫讓鮮花敗殘折”。

第三,作者的寫作思路和技巧值得學習,首先是作者文筆流暢,妙用比喻,文學性較強。如用“買一送一”的套餐效應來比喻自己除了專長之外不要一無所有,把自己的特長作為非賣品贈送;又如把互聯網喻作倚天劍和達摩克利斯之劍,生動解析了網絡的利弊;又如用希緒弗斯推巨石這徒勞的苦役比喻了考研專業户的艱辛歷程和無賴,説明了每個人都是自己的宙斯,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裏…其次,作者嚴密的辯證思維能力。可從“天道酬勤,但天道未必酬一切勤”理解勤奮的內涵;可從“不可一業不專,不可只專一業”中明曉專業與特長的關係及怎樣增加自己的籌碼;可從“互聯網有着倚天不出,誰與爭鋒”的威力,但也有達摩克里斯之劍的可以隨時引來殺身之禍的破壞力。洞悉互聯網的利弊,把握好尺寸。最後,作者引用大量事例,文學作品,文人名言,詩歌等予以佐證,敍議結合,生動而不乏味,此不贅述。

讀智者之言,性品香茗。而此書正是如此,掩卷長思,只覺心中更生一絲澄亮,眼前送過一縷陽光,耳旁飄過聲聲迴響,鼻前頓嗅陣陣芳香……

國中生讀書心得體會:幸福是什麼讀書心得什麼心得體會4篇 | 返回目錄

幸福到底是什麼,對於這個問題,我以前真的沒有好好想過。讀了<幸福是什麼>這篇文章之後,才有一了些認識。

這篇文章主要寫了三個牧童的故事。有三個牧童,他們不知道什麼是幸福,智慧姑娘就引導他們做好事。他們來到森林清理了噴泉,然後又砌了一口小井,過路的人渴了可以來喝口水,他們為過路的人做了一件好事。他們通過自身實踐,明白了幸福的獲得是要靠勞動,做對別人有益的事情。

以前我認為吃好吃的,穿漂亮衣服,整天高高興興得玩,那就是幸福。()在那種思想的支配下,我整天什麼都不想幹,就想玩。爸爸、媽媽回家以後已經是疲憊不堪,可還得為我做反洗衣服等等,忙得團團轉。每逢到買菜的時候,總要先問問我想吃什麼,我説什麼就買什麼。

記得有一次,我跟我爸爸進城,街邊賣有紅紅的石榴,又大又圓,我很想吃。可是價格確高得嚇人,一斤10塊。爸爸一看太貴,就對我説,等會再買個其它的吃吧。我眉頭一皺,撅起嘴耍性子。爸爸沒辦法,只好給我買了。吃着甜甜的石榴,我笑了,可我哪知道,那天我把爸爸本打算給自己買藥的錢給花了。

隨着年齡的增長,我漸漸覺得那不是什麼幸福,特別是讀了<幸福是什麼>這篇文章之後,我更覺得自己以前做得不對。

那天,我跟乘車到姑媽家去,途中一位白髮老奶奶上了車,但此時已經沒有座位可坐了。她那麼老了,路又不是太好,她能堅持得住嗎?想到這兒,我毫不猶豫得站了起來,對她説?老奶奶,你到這兒來坐吧!?她先是推辭着不坐,但在我的一在堅持下,她坐下了!坐下之後,她就開始誇我,車上的人不住地誇我。當時,我心裏充滿了幸福的感覺,比小時候吃石榴可好多了!

我要像文章中三個小牧童那樣,從小有一顆愛心,從點點滴滴的小事做起,像智慧姑娘所説的那樣,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去創造幸福,去尋找幸福!

標籤: 心得體會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jingxuan/vnevp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