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心得體會精選 >

閲讀教學心得體會(通用8篇)

閲讀教學心得體會(通用8篇)

閲讀教學心得體會 篇1

美國教育家杜威先生曾説過一句話:“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教育,就意味着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生活!”是啊,孩子的童年生活大部分都是在學校中度過的!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語文課堂,就是給了孩子什麼樣的生活。一念及此,我不由感到了肩上擔子的沉重。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是新課程理念的核心,也結結實實成了我課堂教學的惟一標準。

閲讀教學心得體會(通用8篇)

一、創設情境,披文入情

“感人心者,莫乎於情”,課堂上激動學生的是情,打動學生的是情,震撼學生的仍然是情!每節課上,調整好自己的心緒,深挖教材、教學環節、教學過程當中的每一個情感因素,把對於課文內容、對於生活、對於人生的每一份感悟、每一種情感,用語言、眼睛、動作……激發起孩子們的情感渴望,點燃起孩子們的心靈火花,展現給學生一個“充滿激情的我”,讓語文成為學生們人生成長的心靈雞湯,讓學生在琅琅書聲中,用心靈去擁抱語言,用情感去融化語言。

在教學實踐中,努力從日常生活入手,創設生動有趣的問題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從生活經驗和客觀事實出發,在研究現實問題的過程中學習語言、理解語言,同時把學習到的知識應用到生活實際,使學生親近語文,感受到學習的快樂。

二、創造“開放的課堂”

1、讓孩子盡情地去“展示自己”。

“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和感悟。”課堂上,千萬別讓我們的“告訴”扼殺了屬於孩子的一切!讓他們去體驗,去探索,去感悟,去盡情地展示自己吧!

在課堂上,有許許多多與課文內容有關的資料都是學生自己通過課外書、網絡、家長等多種途徑蒐集來的。他們往往期待着能將自己的成果展現給大家,這樣,無論是在課內還是課外,他們都表現得十分積極,而且極大的豐富了知識的儲備量。

2、在生活中學語文 環顧周圍,在我們的教學中還存在許多這樣的現象:一些學生在生活中早已熟悉的東西,我們還在不厭其煩地從頭講起;一些具有較高綜合性和較高思維價值的問題,教師卻將知識點分化,忽視了學生自主探究和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的培養;一些本該讓學生自己去動手操作、試驗、討論、歸納、總結的內容卻被老師取而代之;一些學生經過自己的深思熟慮形成的獨特見解和疑問,往往因為老師的就照我教的來而扼殺。在新課程下,教師應當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創造性,為學生提供從事活動的機會,構建開展研究的平台,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讓語文走進生活,在生活中學習語文。”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使孩子們深切地感受到:語文離他們很近很近。這樣,孩子們便會更加自信、更加主動地去學習。

靈活使用挖掘教材,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現有水平,在認真領會教材編寫意圖的同時,學會靈活、能動地運用教材,根據學生實際進行必要的增刪、調整,這樣才能從有限的教材中無限延伸。抓住生活的點點滴滴,眼裏有資源,心裏有教育,課程資源就無處不在。

三、多一些感悟

要使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讓課堂充滿思維的張力。既要有個人的靜思默想,又要有同學之間的思維的碰撞;既要發展形象思維(讀文章,想畫面),培養想象力,又要發展創新思維(在不誤讀的前提下,鼓勵個性化乃至創造性解讀),培養創造力,要讓學生在課堂上充分地讀、思、議,不僅要展開師生之間的對話,而且要組織好、引導好師生之間的對話。要圍繞有價值的問題,抓住交流中的閃光點、稍縱即逝的思維火花,進行思維碰撞,展開真實的對話、交流,使課堂真正成為學生學語習文的舞台,成為老師培育和綻放創新思維之花的沃土。

“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發展”為21世紀教育的“四大支柱”,是未來人才的培養目標。面對這個大課題,面對新課改,讓我們大膽地去實踐,留下我們共同探索的足跡。

閲讀教學心得體會 篇2

美國教育家杜威先生曾説過一句話:“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教育,就意味着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生活!”是啊,孩子的童年生活大部分都是在學校中度過的!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語文課堂,就是給了孩子什麼樣的生活。一念及此,我不由感到了肩上擔子的沉重。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是新課程理念的核心,也結結實實成了我課堂教學的惟一標準。

一、創設情境,披文入情

“感人心者,莫乎於情”,課堂上激動學生的是情,打動學生的是情,震撼學生的仍然是情!每節課上,調整好自己的心緒,深挖教材、教學環節、教學過程當中的每一個情感因素,把對於課文內容、對於生活、對於人生的每一份感悟、每一種情感,用語言、眼睛、動作……激發起孩子們的情感渴望,點燃起孩子們的心靈火花,展現給學生一個“充滿激情的我”,讓語文成為學生們人生成長的心靈雞湯,讓學生在琅琅書聲中,用心靈去擁抱語言,用情感去融化語言。

在教學實踐中,努力從日常生活入手,創設生動有趣的問題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從生活經驗和客觀事實出發,在研究現實問題的過程中學習語言、理解語言,同時把學習到的知識應用到生活實際,使學生親近語文,感受到學習的快樂。

二、創造“開放的課堂”

1、讓孩子盡情地去“展示自己”。

“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和感悟。”課堂上,千萬別讓我們的“告訴”扼殺了屬於孩子的一切!讓他們去體驗,去探索,去感悟,去盡情地展示自己吧!

在課堂上,有許許多多與課文內容有關的資料都是學生自己通過課外書、網絡、家長等多種途徑蒐集來的。他們往往期待着能將自己的成果展現給大家,這樣,無論是在課內還是課外,他們都表現得十分積極,而且極大的豐富了知識的儲備量。

2、在生活中學語文 環顧周圍,在我們的教學中還存在許多這樣的現象:一些學生在生活中早已熟悉的東西,我們還在不厭其煩地從頭講起;一些具有較高綜合性和較高思維價值的問題,教師卻將知識點分化,忽視了學生自主探究和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的培養;一些本該讓學生自己去動手操作、試驗、討論、歸納、總結的內容卻被老師取而代之;一些學生經過自己的深思熟慮形成的獨特見解和疑問,往往因為老師的就照我教的來而扼殺。在新課程下,教師應當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創造性,為學生提供從事活動的機會,構建開展研究的平台,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讓語文走進生活,在生活中學習語文。”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使孩子們深切地感受到:語文離他們很近很近。這樣,孩子們便會更加自信、更加主動地去學習。

靈活使用挖掘教材,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現有水平,在認真領會教材編寫意圖的同時,學會靈活、能動地運用教材,根據學生實際進行必要的增刪、調整,這樣才能從有限的教材中無限延伸。抓住生活的點點滴滴,眼裏有資源,心裏有教育,課程資源就無處不在。

三、多一些感悟

要使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讓課堂充滿思維的張力。既要有個人的靜思默想,又要有同學之間的思維的碰撞;既要發展形象思維(讀文章,想畫面),培養想象力,又要發展創新思維(在不誤讀的前提下,鼓勵個性化乃至創造性解讀),培養創造力,要讓學生在課堂上充分地讀、思、議,不僅要展開師生之間的對話,而且要組織好、引導好師生之間的對話。要圍繞有價值的問題,抓住交流中的閃光點、稍縱即逝的思維火花,進行思維碰撞,展開真實的對話、交流,使課堂真正成為學生學語習文的舞台,成為老師培育和綻放創新思維之花的沃土。

“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發展”為21世紀教育的“四大支柱”,是未來人才的培養目標。面對這個大課題,面對新課改,讓我們大膽地去實踐,留下我們共同探索的足跡。

閲讀教學心得體會 篇3

早期閲讀活動作為兒童獲得書面語言的重要活動,近年來在幼兒園越來越受到重視。我們的研究發現,3~8歲是漢語兒童閲讀行為和能力發展的關鍵期。在這個時期,兒童需要養成常閲讀的習慣,形成自主閲讀的能力。只有成為自主的閲讀者,才會對通過閲讀獲取信息具有持續的興趣和熱情,才能享受終身學習的樂趣。

經過了一年的閲讀學習,不僅我的收穫良多,幼兒在早期的前閲讀、前識字、前書寫等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進步。

首先,在早期閲讀方面,他們對書本和閲讀表現出興趣,能回答針對故事內容提出的預期和假説的提問,按照一定的順序閲讀並理解閲讀。一些小朋友們還能逐字地背誦整本圖畫書,例如李俊彥小朋友,他剛接觸閲讀時,回答問題只是幾個字,且咬字也不很準確,而現在呢?不僅能熟練且能完整地回答問題,同時,在閲讀方面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能夠自主地進行閲讀並對感興趣的事向老師進行提問了。 其次,在早期的識字方面。幼兒開始瞭解文字是一種有意義的符號。能區分畫畫和寫字,知道文字與圖畫是不同的,也願意唸書給別人聽。 最後,在早期書寫方面,他們能用畫圖來代表寫字,喜歡拿筆在紙上塗寫,能將所寫的內容説給他人聽。

在閲讀的教學過程中,我們教師不僅看到了幼兒的種種進步,同時也收穫了一份份的感動!例如在《沒有不方便》這一課中,孩子會在自己的生活中遇到一些殘障兒童。比如故事中的阿明,由於外形的特異,許多幼稚的孩子會對殘障兒童產生本能的排斥與恐懼。教育環境中有一個重要的課題,就是讓孩子們以健康的心態接受“不一樣”的人、事、物。對每一個孩子不説,要懂得:“友愛”,應該一視同仁,沒有任何的選擇。每一個孩子都應當有建立在尊重基礎上的同情心,主動地幫助弱者。同時,殘障小朋友也要學習用健康的心態來和他人相處。本書的作者温馨地講述了這樣一個可能發生在任何人身邊一故事,用這樣一個樸素的故事觸動我們和孩子的心,去深層次地感悟友誼的互動、平等、尊重,還有愛的表達。

記得上完這節課時,要求小朋友們設計一些特別的東西為身邊有殘疾的小朋友帶來方便。小朋友都能參與其中。過了一會兒,王一川小朋友拿着他畫的畫過來對我説:“老師,我給他們設計了一把電掃把。”我問:“那有什麼作用呀?”他説“一按開關就能自動地幫別人掃地了,對手不方便的人來説最好了。”聽了他的話,真為他有這份愛心而感動啊!

總之,在幼兒園早期閲讀教育活動中,我們教師應有鼓勵幼兒創造表現的策略。引導幼兒在閲讀學習過程中大膽想象創造,並用自已的語言和其他方式來表達自已的創新內容,幫助他們成為一個可以獨立自主閲讀的人。

閲讀教學心得體會 篇4

為了提高自己對閲讀課文的認識高度,對關於閲讀教學的講座和拓展資料,做了細緻的解讀,改變了我的一些想法,認識到了,閲讀教學,是憑藉文本這個材料,去實現語言文字的積累和運用,注重讀法、寫法、學法的指導;是學生、老師和文本三者之間的對話,尤其是學生與文本的對話。

11月2日早上,周老師執教的《老人與海鷗》一課,即抓住了文本內容的解讀,又注重了讀法寫法的指導。教學中教師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充分閲讀,抓重點段、重點句。如“人少的地方,是他喂海鷗的領地。老人把餅乾丁很小心地放在湖邊的圍欄上,退開一步,撮起嘴向鷗羣呼喚。立刻便有一羣海鷗應聲而來,幾下就掃得乾乾淨淨。”在讀的同時,老師引導學生抓住表示動作的詞“掃”體會海鷗吃東西速度快,比較飢餓等。“海鷗們急速扇動翅膀,輪流飛到老人遺像前的空中,像是前來瞻仰遺容的親屬。照片上的老人默默地注視着周圍盤旋翻飛的海鷗們,注視着與他相伴了多少個冬天的“兒女”們……過了一會兒,海鷗紛紛落地,竟在老人遺像前後站成了兩行。它們肅立不動,像是為老人守靈的白翼天使。”讓學生在反覆朗讀中體會海鷗與老人的感情。 “在海鷗的鳴叫聲裏,老人抑揚頓挫地唱着什麼。側耳細聽,原來是親暱得變了調的地方話——“獨腳”“灰頭”“紅嘴”“老沙”“公主”……”在讀中引導瞭解老人對海鷗的喜愛。教師不僅僅是停留在對文本的解讀上,還引導學生了解文章所表達的方法。如:動作、語言、外貌、神態等。

《去年的樹》的教學設計有四篇,結合自己的教學。我喜歡第四篇教學設計本篇設計共四個板塊,板塊一讀故事,講故事,整體感知。板塊二讀故事,交流感悟,多元理解。

1、 默讀故事,勾畫、反覆讀讓自己感動的內容,想想:為什麼感動了?

2、 全班交流:學生朗讀讓自己感動的內容,交流自己的感受。

3、學生結合“鳥兒尋找樹”的相關內容填寫“交流卡”,多元理解。

4、 結合故事結尾,學生換位體驗,感情朗讀。板塊三拓讀童話,口頭編故事。

1  閲讀童話《白蝴蝶》(PPT 出示前半部分)。

2  對《白蝴蝶》的後半部進行想象,口頭編童話。

3  發現《白蝴蝶》和《去年的樹》的相似之處。板塊四簡介作者並推薦童話,激發閲讀興趣。從板塊設置看,簡潔明瞭。一二板塊重視了讀,強調了閲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重視了學生的閲讀體驗;第三板塊拓展了閲讀的空間,學生的閲讀不僅僅侷限在課文,教師適時的進行了引領。提高了學生閲讀其他讀物的興趣。

國小閲讀教學重點是培養感受、理解、積累和初步運用的能力。各年段要有所側重。需要注意的是,各年級都要重視朗讀、默讀訓練,都要重視詞和句的教學;再者,感受理解、積累、運用的能力,不能割裂開來逐一培養,而應既有側重,又要整體推進,螺旋上升。作為一名語文教師要找準閲讀教學的點。

閲讀教學心得體會 篇5

傳統的閲讀教學,多侷限於分析文章的結構層次、中心思想、寫作特色方面,其實要提高學生的語言綜合能力,在閲讀教學中還必須要注重“讀”的訓練。因為,在新課程實踐中,語文教師一定要着眼培養學生閲讀的能力。“讀”是培養和提高學生語感的重要途徑,朗讀是把躺着的書面文字,用聲音立起來,出口的聲音載着思想感情,增強了語言文字的可感性。學生通過反覆多遍的朗讀,與課文的語言文字反覆接觸,能深刻領會作者在字裏行間的語音節律,受到直接、強烈的感染。學習語言,單憑講解思想內容,寫作技巧,是難以達到理想的效果。而抓住讀這一主線,反覆實踐,精於指導,學生才能從讀中由感而悟,由悟入境,最終與作者的心靈相通。這種藉助讀而達成的悟性理解,是富有創造力的。也正是閲讀教學中由學生讀中理解語言的有效方法。

一、嘗試性朗讀 嘗試性朗讀一般在剛接觸課文時進行,很多學生閲讀文章,往往不知道從什麼地方去了解和把握文章內容。這樣,就要注意教給學生攝取篩選信息的能力。

1、 學會尋找關鍵詞語。 學會尋找關鍵語句,是一種攝取、篩選信息的能力。例如,在學習《永遠的歌聲》一文時,教師提問:課文從哪幾件事體現了學生對老師的愛?開始,學生不知道該如何概括。教師提示説:你們能否從課文中找出能揭示問題的關鍵詞語嗎?在教師的提示下,學生們很快把答案找出來。課文主要從學生為老師“採藥”和“捉魚”兩個方面體現了學生愛老師的特點。

2、 學會尋找中心語句。 中心語句往往是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有的起點題作用,有的起總結作用。學會尋找中心語句,也是一種攝取、篩選重要信息的能力。例如,學習《“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一文時,我提出了這樣的問題:文章有哪些中心句能揭示作者的感悟?學生們帶着問題,很快從文章中篩選出有關的語句信息。 在閲讀中學會尋找關鍵詞語和中心句,有利於增強學生攝取、篩選信息能力,對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是大有益處的。

二、理解性朗讀。 朗讀是理解課文的主要方式。要把朗讀和理解緊密結合起來,引導學生理解地讀。因此,在新課程改革中我們不要輕易剝奪學生讀書的時間,不要動輒就要“朗讀”讓位,不要在完成了教學任務後,象徵性地讓學生讀一讀,使“讀書”通常成為一堂課的補白。我們要引導學生“熟讀精思”,“讀”出情,“讀”出韻,“思”出義,“思”出神,使語文教學充滿活力,煥發蓬勃生機。通過引導學生在朗讀的基礎上邊思邊議,才能真正理解課文內容,從而更好地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只有這樣才能讀出課文感情。如學《明天更輝煌》一課,為了讓學生理解到位,我把這一課,進行三次導讀:第一遍指名讀,讓學生注意速度和重音,從整體上把握文章的內容;第二遍教師範讀,讓學生知道注意適當的停頓,能使人感受到文章的意境,同時能加深理解具體語句的意思;第三遍學生輕聲讀,品味文章的意藴,深層理解文章的主題意義。教師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指導朗讀,使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朗讀,並通過朗讀加深語言文字的理解。學生只有把握文章主體意義和人物的思想感情,才能讀出感情。

三、感受性朗讀。 真情實感是朗讀的靈魂。指導學生進行感受性朗讀時,要把理解思想感情和朗讀技巧有機地結合起來,指導時,可以作示範朗讀,要誘導學生去感受,讓他們進入“角色”,獲得自己的情感體驗,發揮自己的創見性,去表現課文的思想感情。如教《桂林山水》一文,着重引導學生抓住桂林的水靜、清、綠和桂林的山奇、秀、險的特點,結合文中插圖去理解課文內容,讓學生體會“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的意境,引導學生想象桂林山水的圖畫美,讓學生在邊看邊讀邊想中,有如身臨其境的感受。在這基礎上,再有感情地引導學生朗讀,這樣會產生強烈的感染效果。

四、品味性朗讀。 傳統語文教學特別重視誦讀。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講的就是“讀得熟則不解説自曉其義”。學生學習課文,不是靠教師去分析教材,主要靠自己反覆誦讀、品味,加上教師講解、點拔來理解課文。因此,在新課程實踐中,我們仍要繼承這傳統語文教學的精華,讓學生進行品味性朗讀,可以給學生帶來美的享受,通過品讀,還可以提高學生的鑑賞、領悟能力在朗讀的過程中,品味領悟課文所表露出的形象美、情感美、意境美。當然,如果只是“不求甚解”地讀,漫無目的地讀,這又陷於簡單、機械的操作。我們強調要“熟讀”的同時還要“精思”。古人注重“多讀”,更重“自悟”、“精思”,重視在熟讀中感悟。一篇文章,是作者辛勤勞動的結晶,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們學習,或是思想內容,或是寫作技巧,或是語言運用,或是藝術價值。在教學中,我們應當指導學生在閲讀中正確地加以理解、感悟,讓學生在品味感悟中對文章的藝術價值和思想價值有更高的認識,從而也提高了學生的鑑賞、領悟能力。

國小語文教材中的作品大多數是閲讀的精品和典範,語言風格各異,思想內容豐富,表現技巧不同。因而,在新課程實踐中,語文教師在閲讀教學中一定要注重加強“讀”的訓練,恰當地指導學生在“讀”中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和認識,從而使學生從書中積累豐富的文化知識,提高閲讀能力。

閲讀教學心得體會 篇6

閲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在過去的閲讀教學中,由於過分地強調給課文分段、歸納段意、概括中心思想方面,而忽視了閲讀教學能力的培養,使得學生一味地抄、背詞語解釋、段意和中心思想,以應付考試,使閲讀教學缺乏情趣、缺乏活力。針對當前語文教學的弊端,國家制定了新的《語文課程標準》(以下簡稱《課標》)。認真學習新《課標》,

深刻領會新《課標》的精神,能幫助我們更新觀念,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從而達到“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質,”的目的。

一、朗讀是閲讀教學的主線。

新《課標》在各階段目標的閲讀要求中均有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閲讀教學應抓住“閲”和“讀”。“閲”即看,實際上是用心讀的過程。“讀”一般指看着文字讀出聲音來。無論是“閲”,還是“讀”,都是學生的學習活動。

反思我們過去的閲讀教學,實際是教師設計好問題,學生回答的過程。課堂上教師圍着學生轉,不需要自己的思維。如此被動地學習,不能培養學生的能力。閲讀教學過程實質上是感知—領悟—習得的過程。過去的閲讀教學只停留在感知的層面上。領悟即領會,領略事物而有所體會。感悟不是教師講出來的、教出來的,而是靠朗讀體驗的。通過閲讀,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語文課堂充滿活力,同時還可以發展學生的語言,激發學生的想象力。習得是學生學到了某種知識,方法、技能。通過課堂上的朗讀和領悟,學生受到了情感的薰陶,學到了閲讀的方法,並用之於課外學習。

二、自主、合作、探究是閲讀教學中學生學習的主要方式。

自主,即學生始終是學習的主人,是自己思維的主宰,而不是跟着教師的思維走。合作,即課堂上學生的多項交流,它是自主學習的更高層次。探究是最深層次的自主學習,是某個學生在某個問題上探索追究,是一種發現學習。它能夠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好實踐能力。教師在課堂上該串講為精講,改教師講書為引導學生讀書、看書,並且還根據教材和學生的特點,做到以學定教。課堂重視學生的質疑,鼓勵學生提問,這無疑為學生的自主學生營造了良好的氛圍,提供了機會,使課堂氣氛非常活躍。但仍有許多需要我們思考和探究的問題,如學生是否主動參與了學習,學生回答問題和朗讀課文不是因為學習活動才產生了內在和積極性,而大多是因為得到老師德好評和表揚。又如,在學生合作方面,只有小組討論一種形式,而且討論時間倉促,討論無結果;師生間的合作在某些課堂上只是教師和某幾個學生的對話,而未面向全體學生。學生的質疑,也未能通過教師的指點,由學生自己查閲資料而探究下去,而是由教師和盤托出。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在閲讀教學中的真正落實,需要教師不僅要從教學觀念尚改變,同時還需努力改進教學方法。

三、語言訓練和語言積累是閲讀教學的重點。

“積累”,就是多讀多實踐。“積累”不僅彙集了傳統教學的精華,又注意了新世紀對人才的要求。

在閲讀教學中,教師根據教材和學生的年齡特徵,採用多種教學方法,聯繫語言環境及生活實際理解詞語和句子。低年級的閲讀教學,以詞句為重點,可以藉助圖畫、實物、動作、聯繫上下文來理解詞句意思。對於優美的詞句,要鼓勵學生背下來。中高年級的閲讀教學,要引導學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鼓勵學生在交流和探討中,敢於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斷。這樣,有利於學生用課堂中學到的閲讀方法進行課外閲讀,培養閲讀能力,積累語言材料。

四、學會讀書是閲讀教學的目的。

學生獲得的知識是重要的,但培養能力更重要。在教學中,要學會用多種閲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鑑賞文化作品,受到高尚情感與情趣薰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教師要教給學生讀書的方法並能自主、有效地學習人類無限的知識。如果我們的學生不會讀書、不會學習,沒有自主學習的能力,將是我們教學的重大失誤,也是我們教師的失職。因此,從新世紀人才培養的目標出發,教學生學會讀書的問題必須引起我們高度重視。閲讀教學的目的就是培養學生學會讀書,學會獨立思考。

總之,閲讀教學是學生讀書的過程,也是學生閲讀能力(學生讀書)形成的過程,是思維過程,也是情感培養的過程。我們要以全新的理念,展現閲讀教學的目標、重點、基本策略。這樣有利於我們深入理解並研究當前的閲讀教學,有利於提高閲讀教學效率,從而有利於學生學習能力及各方面素質的培養。

閲讀教學心得體會 篇7

早期閲讀活動作為兒童獲得書面語言的重要活動,近年來在幼兒園越來越受到重視。我們的研究發現,3~8歲是漢語兒童閲讀行為和能力發展的關鍵期。在這個時期,兒童需要養成常閲讀的習慣,形成自主閲讀的能力。只有成為自主的閲讀者,才會對通過閲讀獲取信息具有持續的興趣和熱情,才能享受終身學習的樂趣。

經過了一年的閲讀學習,不僅我的收穫良多,幼兒在早期的前閲讀、前識字、前書寫等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進步。

首先,在早期閲讀方面,他們對書本和閲讀表現出興趣,能回答針對故事內容提出的預期和假説的提問,按照一定的順序閲讀並理解閲讀。一些小朋友們還能逐字地背誦整本圖畫書,例如李俊彥小朋友,他剛接觸閲讀時,回答問題只是幾個字,且咬字也不很準確,而現在呢?不僅能熟練且能完整地回答問題,同時,在閲讀方面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能夠自主地進行閲讀並對感興趣的事向老師進行提問了。 其次,在早期的識字方面。幼兒開始瞭解文字是一種有意義的符號。能區分畫畫和寫字,知道文字與圖畫是不同的,也願意唸書給別人聽。 最後,在早期書寫方面,他們能用畫圖來代表寫字,喜歡拿筆在紙上塗寫,能將所寫的內容説給他人聽。

在閲讀的教學過程中,我們教師不僅看到了幼兒的種種進步,同時也收穫了一份份的感動!例如在《沒有不方便》這一課中,孩子會在自己的生活中遇到一些殘障兒童。比如故事中的阿明,由於外形的特異,許多幼稚的孩子會對殘障兒童產生本能的排斥與恐懼。教育環境中有一個重要的課題,就是讓孩子們以健康的心態接受“不一樣”的人、事、物。對每一個孩子不説,要懂得:“友愛”,應該一視同仁,沒有任何的選擇。每一個孩子都應當有建立在尊重基礎上的同情心,主動地幫助弱者。同時,殘障小朋友也要學習用健康的心態來和他人相處。本書的作者温馨地講述了這樣一個可能發生在任何人身邊一故事,用這樣一個樸素的故事觸動我們和孩子的心,去深層次地感悟友誼的互動、平等、尊重,還有愛的表達。

記得上完這節課時,要求小朋友們設計一些特別的東西為身邊有殘疾的小朋友帶來方便。小朋友都能參與其中。過了一會兒,王一川小朋友拿着他畫的畫過來對我説:“老師,我給他們設計了一把電掃把。”我問:“那有什麼作用呀?”他説“一按開關就能自動地幫別人掃地了,對手不方便的人來説最好了。”聽了他的話,真為他有這份愛心而感動啊!

總之,在幼兒園早期閲讀教育活動中,我們教師應有鼓勵幼兒創造表現的策略。引導幼兒在閲讀學習過程中大膽想象創造,並用自已的語言和其他方式來表達自已的創新內容,幫助他們成為一個可以獨立自主閲讀的人。

閲讀教學心得體會 篇8

什麼是有效的閲讀教學?關注學生的閲讀起點是有效的閲讀教學;培養良好的閲讀習慣是有效的閲讀教學;閲讀方法的指導和提煉是有效的閲讀教學;合理地處理教材是有效的閲讀教學。要是繼續下去,答案一定還有很多很多,一切盡在閲讀教學中。以下,結合執教《囑咐》這篇課文時的感受,就如何處理教材這個角度來談談我對閲讀教學有效性的理解和認識。

一、教材篩選整合

要能合理地處理教材,深入淺出地解讀是第一步。教師本人對於文本的研讀

是閲讀教學的基石。靜下心來反覆讀課文,發現《囑咐》這篇課文從是無聲的囑咐入手,到無聲的囑咐歸總。全文洋溢着着母愛的味道,這愛裏有甜蜜,也有酸楚。母親的愛,有的濃烈,有的細膩,有的壯烈,有的含蓄,甚至讓我們不易察覺的到。

本文的語言洗盡鉛華、樸素淡雅,至而,你可以説她是平鋪直敍不見有奇的。但細細讀來,你會發現這些文字卻能在波瀾不驚之中撥動你心底深處最深的那根弦。

所以,我希望打動學生的不僅僅是文章的內容與情節,更應該是文章的語言,那麼帶領孩子們品詞析句是第一要務。在這兒,我進行了第一次取捨,“舍”課文的情節內容,“得”課文的語言文字,進行紮紮實實的語言文字訓練,將訓練與感悟結合在一起,旨在提高學生的語言文字素養。我想,這也是一個語文老師最基本的最樸素的責任。

縱觀《囑咐》一文中,圍繞着無聲的囑咐,通過三件事情三次寫了母親的眼神。在備課的過程中,我對這三個故事進行了取捨。在備課時,做這樣的取捨我的內心也很矛盾——這樣處理勢必使得文章結構不甚完整。但在反覆讀課文後,我發現課文這三個故事是有層次的,前二者講述的都是母親通過眼神傳遞給孩子,可以説是言傳的層次;後者則是母親的實際行動,是身教的層次。身教重於言傳,對於孩子的影響也更大,更深刻。可以分開處理。同時考慮到這是第一課時的教學,這樣的處理能使課堂更充實更從容。

對於教材做了這樣一個篩選,能更好地引導學生關注細節、關注語言,有更多的時間讓學生與文字接觸,可以充分去讀,去品。在這樣的基礎上,學生能更好地積累語言,一堂課下來,留在學生腦海中的字詞句才能是鮮活的,有生命力的,今後,遇到一個語言環境和合適的話題,學生就能自如地進行表達。這正體現了閲讀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學會運用語言。

二、教材分層處理

如何在篩選過的教材中做文章呢?分層處理,憑藉課文語言材料,特別是抓三次描寫母親眼神的話,能比較有效地讓學生感受到母親無聲的囑咐中包含着無微不至的愛。抓住重點句,調動課文相關語言文字,逐步去體會“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的意思。

文章中能體現“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這個意思的語言很多,,就如同大珠小珠落玉盤,四處散落,似飛花濺玉。所以在這兒,我必須舍掉這盛珠子的“玉盤”,而選擇一條將玉珠連成串的主線。這也是處理教材時第三次在舍與得之間徘徊。

基於此,我將“課文哪些地方寫了母親無聲的囑咐。”這個問題做為主線,開展教學。設計了三個層次:

第一層:將這三處描寫母親無聲的囑咐的話找到,讀通順。這一點是立足學生的學習基礎來説:一則,這是將五年級的教材放在四年級使用;二則,學生是上課鈴響之後才看到教材的,缺少一個預習的過程。

第二層,逐句去讀,説説有什麼發現?結果孩子們讀出了這三句話的相同處:都是寫母親眼神的。此時推一步,説説從哪些詞句中反映出來的,孩子找到了:黑亮的眸子、閃着淚花的眼睛、目光這三個語言點,從而明白了同樣一種事物卻有這麼多不同的表達方式,進而感悟到祖國語言文字的多樣性豐富性。

第三層:讀出感悟,訓練學生的表達能力,進行標點符號改換訓練等。

三、關注教材細節

文章中值得品味的語言很多,要作取捨;同時,一句話中的閲讀點也很多,也要作取捨。關注細節,品味語言時取捨的標準。抓母親動作描寫中的兩個動詞“舉”與“落”,在一唱三歎中語言文字落實到位。

在課文第三自然段中有這樣一句話:母親粗壯的手臂高高舉起,手掌落在我身上卻一點也不疼。這一舉一落之中,母愛的味道呼之欲出。這兩個動詞,體現了一張一弛、一緊一鬆的意境。在朗讀中,孩子領會了兩個動詞的意思後,感受到前半句該念重一些,後半句改唸輕一些,因為舉起的手是很有力氣的;而落下的手卻是輕柔的。這樣的説法充滿了童趣。此為一歎。

由於在教材的處理上作了篩選,騰出了更多的時間,得以安排在此基礎上拓展寫話,媽媽,我知道……孩子這樣寫道:媽媽是不忍心打我呀,媽媽很是疼愛我的;我錯了,我懂您的心意了,請不要再生氣了……此為二歎。

三歎,將此句的句尾改成“!”或“?”將這一切定格在感歎號的深刻中,定格在省略號的回味中。學生通過這兩個標點符號的異同,體會到作者情感的變化。 我們説,囑咐無聲,卻聲聲如雷撞擊在兒心上,讓我們咀嚼出母愛的味道;囑咐無聲,聲聲落在文字上,定格在你我心中。

次此上課,在舍與得之間穿行,在舍與得之間做教材處理,以提高閲讀教學的有效性。同時,如何使閲讀教學更富成效,這是個值得長遠探討,使學生終身受益的話題,值得在課堂教學中不斷去實踐,去驗證。而我則將帶着這點粗淺的認識走過今天,走向明天的思考。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jingxuan/ejd6d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