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教育心得體會 >

淺談親子教育的體會(精選4篇)

淺談親子教育的體會(精選4篇)

淺談親子教育的體會 篇1

彈指揮手間,孩子就到了上幼兒園的年齡。隨着孩子慢慢長大,教育的方式和內容自然也相應有了一些變化。不過,我想大部分的內容,可能每個家庭都差不太多吧。因此,這裏就寫寫我的一點點心得體會。

淺談親子教育的體會(精選4篇)

幼兒的成長,我想大部分時間是在父母的陪伴、教育、正確引導中長大的。比如説,我們出去散步,遇到紅綠燈時,就告訴他怎樣遵守交通規則。遇見紅燈亮時停下來,綠燈亮時再走,黃燈亮時要左右看,安全之後再通過。去公園時,告訴他愛護公物。不要在牆上亂圖、亂畫,不要亂扔垃圾,不要踩踏小草等。

去年過年時,我告訴他,有一件很好玩的事情,問他要不要一起做。孩子當然很高興就答應了。於是,我就説,有一本書,叫做《千家詩》,很好玩。春天到就背春天的詩,夏天到就背夏天的詩。孩子很快地接受了我的建議。因此,在他的印象裏,覺得背詩歌還是一件挺好玩的事。然而在除夕夜,我就教他《元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户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這樣,在震天動地的爆竹聲中,孩子很容易就記住了這些詩句。對於背古詩這件事,我的想法是這樣的:1、重要的是讓他對這事有興趣。2、是不是記住不重要。這一點,特別是家裏有老人家的,也要和老人家説清楚。不要強破孩子,否則會讓孩子覺得這事沒趣。3、選擇《千家詩》,是因為這本書是按照四季來編排的。這樣能讓孩子體會四季萬物的變化。當然,像《千家詩》裏,較難的,就沒必要給孩子背了。4、家長最好自己和孩子一起成長。不要只要求孩子自己背,而是家長自己也要背。

感謝孩子,讓我們能看到他的成長。

淺談親子教育的體會 篇2

父母對待孩子無外乎三種情況:一是事事管、時時管,做了很多事,效果卻不好;二是什麼都不管,什麼都不做,放任自流,不聞不問,結果更不好;三是也管但不全管,做得不多,但都切中要害,孩子成長一帆風順。傑出的父母從來都選擇“有所為有所不為”,更明確地説,只做三件事。

第一件事:培養良好的親子關係

好的關係勝過許多教育。父母什麼時候與孩子關係好,對孩子的教育就容易成功;什麼時候與孩子關係不好,對孩子的教育就容易失敗。而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其關鍵在於“定位”:

1、不當“法官”,學做“律師”

有些父母看到孩子出了問題,便迫不及待地當起了“法官”,這是很危險的。

孩子的內心世界豐富多彩,父母要積極地影響與教育孩子,不瞭解其內心世界便無從談起。而瞭解孩子的第一要訣是呵護其自尊,維護其權利,成為其信賴和尊敬的朋友。

即父母對待孩子,要像“律師”對待自己的當事人一樣,瞭解其內心需求,並始終以維護其合法權利為惟一宗旨。

2、不當“裁判”,學做“拉拉隊”

在人生競技場,孩子只能自己去努力。父母既無法替代孩子,也不該自作主張去當“裁判”,而應該給予孩子一種保持良好競技狀態的力量,即“拉拉隊”的力量。這樣更能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心,而這正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務。

父母做孩子的“拉拉隊”,既要善於發現和讚美孩子,還要引導孩子正確面對失敗,在挫折前做孩子的戰友。

3、不當“馴獸師”,學做“鏡子”

孩子只有認識自己才能戰勝自己,但他們通常只能依據他人的反饋來認識自己,這時父母的“反饋”作用即鏡子的作用就很重要了。

不做“馴獸師”,學做“鏡子”,才能幫助孩子提高自我意識,才能讓孩子不害怕父母的“權威”,轉而和父母溝通。

教育是三分教,七分等。“等一等”是很有用的。比如我們被蚊子叮一下,不管它,很快就會沒事,若總去撓,卻要很長時間才能好。原因就是人體有一定的自我治癒功能,被蚊子叮一下自己很快就會好,施加外力只會適得其反。

教育也是這個道理。停下來,等一等,給孩子傾訴的機會,和孩子有效地溝通,不用教育就能解決問題。

第二件事: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

習慣決定孩子的命運,再也沒有什麼比習慣養成更重要了。父母如果不注重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無疑是在葬送孩子美好的未來。

1、一切從習慣培養開始

養成教育是管一輩子的教育。智育是良好的思維習慣,德育是細小的行為習慣,素質教育更加體現在人的細小的行為上。

大量事實,習慣是一種頑強的力量,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孩子的一切都從習慣培養開始。

2、習慣養成絕非一日之功

習慣是個大問題,是大智慧。良好習慣的養成絕非一日之功,其主要原則是:低起點,嚴要求,小步子,快節奏,多活動,求變化,快反饋,勤矯正。

習慣養成關鍵在頭三天,決定在一個月。父母要充分尊重孩子的權利,讓孩子在習慣養成中發揮主人作用。

3、通過習慣培養鑄造品格

教育猶如海上行船,必須按正確的航線行駛,否則,船越大越有觸礁沉沒的危險。

人的品質,決定了人的發展方向。家庭教育的一個核心任務就是培養孩子成為一個真正的人。但人格的培養問題通常很難落實到具體操作上來。

不過,研究者發現,習慣與人格相輔相成,習慣影響人格,人格更會影響習慣。正派、誠實、責任心、愛心、合作精神、講究效率等品格都可以通過習慣培養來鑄造第三件事:引導孩子學會學習

第三件事:吸引孩子熱愛學習、引導孩子學會學習是父母的一項重要職責,也是父母的真正魅力所在。

1、孩子厭學是有原因的

放任不管,任其瀟灑;亂管瞎管,種瓜得豆;嘮叨數落,肆意打罵;代替包辦,製造“機器”……父母若採取如此種種不明智的做法,只會使孩子越來越不愛學習。

孩子不愛學習只是表面現象,背後一定有原因:是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是沒有找到孩子最擅長的方面?是沒有科學用腦?是父母阻礙了孩子的“玩中學”的天性?是孩子沒有意識到學習是他自己的事情…… 找到背後的原因,才可能幫助孩子走出厭學的陰影。

2、孩子的求知慾和學習潛能是可以激發的

孩子缺乏求知慾,通常不是父母的影響或者嚴格要求不夠,而是阻塞了孩子的興趣。

興趣(好奇心)、夢想、成就感、質疑、感恩、發奮、發憤等都是疏通和啟發孩子求知慾的通道。而對於孩子來説,所謂競爭優勢就是潛能得到有效的開發而已。心情、開竅、暗示、遐想、激勵、是激發孩子學習潛能的六大原則。

潛能開發雖沒有絕對的“時間表”,但也有步驟,比如建立目標、控制情緒、磨礪意志、專注於一點等都是非常重要的。

3、孩子考第一是有方法的

“愛學”是“會學”的前提,而“會學”是“愛學”的保證,“會學”才能“學好”。

孩子要想考第一,必須要掌握一些具有決定性作用的好方法,如:按計劃完成、認真寫字、慢慢看課本、整理錯題、隨手筆記、無私幫助同學、高效率考試、自由自在地作文等。

現在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步入了一個新的誤區,即盲信盲從甚至痴迷於所謂成功教子的家教經驗,但這些經驗聽着容易,做起來難。因為它們沒有“可遷移性”,如果只是一味的克隆、模仿,不但不能落實到自己孩子的身上,反而容易“邯鄲學步”,適得其反。

最有用的真東西是需要靜下心來思考、提煉的。教育孩子並沒有父母想像的那樣複雜,抓好了親子關係、習慣培養、學習這三件大事,父母成為傑出的父母,孩子成為傑出的孩子,就都不是遙遠的夢幻了。

這是篇值得所有家長閲讀與思考的文章,它向一盞明燈指明瞭我們教育下一代的前進方向,讀了此文後,我深有感觸,也在不斷反思自己在教育孩子與學生中存在的問題,今後我會在這盞明燈的指引下,不斷提高自己的育人能力。

淺談親子教育的體會 篇3

虛榮心是成功的絆腳石

記得小時候,母親很疼愛我,她總是喜歡問,媽媽以後老了,你會怎麼做呢?我總是會説:長大以後掙錢給父母買大房子,孝敬父母之類的話。説的志向遠大,不太符合實際,套用現在的網絡用語,就是説一些高、大、上的話讓母親高興。在那個年代,普通家庭的父母都一樣,感覺聽孩子説大話很高興,認為孩子有理想。即使是現在,孩子在學校,老師問孩子們長大以後想做什麼職業,有孩子説當宇航員,有的説做著名演員。可是你知道嗎?做一名宇航員,首先要成為一名天體物理科學專家,還要成為一名飛行器專家,學習相關專業知識、技能,其中付岀的辛苦,不是常人所能想像。孩子説岀這樣高、大、上的理想,在全班同學面前可能會很有面子。可在我看來這只是滿足自己和父母的虛榮心而以,在網絡高度發達的今天,因才施教,如何規劃孩子的未來,什麼樣的資料在網上找不到呢?孩子家長是否深思熟慮,做過正確的引導嗎?難道這不是一個應該正硧思考的問題嗎?

做一個快樂並且懂得感恩的人

我對孩子的親子教育過程中,始終教育孩子做一個懂得感恩的人,在公平、平等、這樣的環境中做一個誠實、守信,有智慧的人。如何教育好孩子,只是單純的‘望子成龍’或‘望女成鳳’,這種心態是不對的。毎一個人來到這個世界都有自己生存的意義,無論身體健康、殘疾、眾生都是平等的,不應有絲毫的歧視。西藏的修行人常説:下一秒會發生什麼我不知道,是否能看到明天早晨升起的太陽,不是我今天所能決定的事情,一切只有隨緣。我們是否還在為自己不能決定的事情而煩惱呢?兒孫自有兒孫福,如果家長有能力,過多幹涉孩子的自由。從小養成沒有主見的性格,遇事只知騎牆觀望、隨風而倒,這是做父母希望看到的結果嗎?誰不希望自已的孩子長大有岀息,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呢?

什麼樣的人成功機會多

曾經看過一篇文章,説:“一個人的成功,絕不是一個人的事情”。不信鬼神的人會説,一個人的成功離不開親人的鼎力支持,好友的大力協助,加上自己堅持不懈的努力,最後走上成功的道路。相信鬼神的人會説,有親朋好友的幫助,還有很多看不見的眾生在默默幫助你。佛經上説,人生在世,即使再好的人也有三個敵人,既使再壞的人也有三個朋友。懂得感恩的人,心裏充滿善念,知足長樂,容易得到善緣的幫助。不知道感恩的人,認為別人做什麼都是應該的,自己的任何錯誤都是別人造成的,毎天都是噁心對人,只想不勞而獲。這樣的人即使成功,也只能是曇花一現,所謂‘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如果不信可以看看新聞,這樣的例子在當今社會實在是太多了。

佛教是教育而不僅僅是宗教

佛教在中囯有幾千年的發展歷史了,最初由印度傳入中國。國人對佛教的認識也只是停留在超度亡靈,這一層面上,最近十幾年佛教開始在中國快速發展。

很多學者、教授、知名人士都提倡兒童讀經,在國內外建立了一批讀經班。主要是讓孩子學習佛教經論,同時兼顧一些‘四書’《三字經》《弟子規》等古代經典。

有些教授將兒童讀經的教材,劃分為四個級別:最高級的是‘四書’,即《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第二級是《詩經》《易經》《老子》《莊子》等;第三級是唐詩、宋詞、元曲等古文;第四級是《三字經》《千字文》《百家姓》等童蒙典籍。讀誦古代傳統經典,對孩子的身心非常有益。

例如:《大學》有20xx字左右,講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它既是修身之法,也是治國之道,孫中山對其評價極高,稱為‘中國獨有之寶貝’。

《中庸》有4000字左右,‘中’是做人做事不偏激、公正平和,‘庸’是永恆不變之意,《中庸》就是永恆不變的和諧之道。通過學習這本書,可令自己有能力協調、平衡各方面的關係。

《老子》有5000字左右,是一本智謀奇書。此書的智慧可以運用到工作、生活中,例如,相傳著名科學家丁肇中,就是運用《老子》的思想進行科學研究,並獲得了諾貝爾獎。事實證明,熟讀《老子》、領悟《老子》,可以使人增長智慧,卓爾不羣。

《論語》約15000字,其中充滿了做人做事的道理,形象生動地教會我們如何洞察人生、了悟人生。很多大學生學習《論語》後,整個身心有極大的變化。如《論語》第一篇中説:‘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意思就是,做人首先要致力於根本,根本樹立了,‘道’就出現了。恭敬父母師長、愛護志同道合者,這就是做人的根本。我們一生中若能以這樣的理念來定位,會得到非常大的利益。

事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現在的很多書對人生沒有什麼引導,從中讀不到人類智慧的結晶。只能讀到戾氣和對物質的貪婪。有些父母覺得給孩子留財產,讓他(她)上大學,對孩子非常好。但如果孩子只懂科技文化知識,即使非常聰明、很有能力,卻特別狡猾、心腸惡毒、什麼壞事都幹得出來,長大之後,對社會不會有實在的利益。前段時間的復旦投毒案,以及最近一段時間的校園暴力事件,都可以看出一些問題。

很多孩子的業餘時間,都花在寫寫算算、唱唱跳跳、遊戲玩樂上面。而忽略了對孩子道德品質、生存技能的教育,從職業技能培養的角度看,對國家長遠發展也沒有任何益處。雖然掌握一些演算寫作、琴棋書畫等特長,據説能增強孩子的競爭能力,但究竟而言,對孩子未來的前途會有多大幫助,真的很難説。實際是子怨親累,勞民傷財。

中華民族是幾千年歷經大小無數戰亂,文化傳承沒有斷裂的極少數國家之一。以目前的情況來看,再不推廣佛學、國學,祖先留下的文化寶藏將很難繼續傳承。這不僅僅是教育工作者的問題,也需要全體中國人產生思想上的共鳴才行啊。

淺談親子教育的體會 篇4

時光荏苒,到“紅黃藍”差不多有一年了,想起自己剛剛進入公司的情景,一切已經是那麼的陌生。雖然剛剛步入工作崗位時有着充沛的精力、創新的精神和豐富的教育理論知識,但往往由於那種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態總會在一定程度上出現不盡人意的地方。

剛剛走進教室就面對着一羣那麼小的孩子,心中有種説不出的激動,甚至有點不知所措,可接觸一段時間後,內心深處對他們的愛就被那無邪的笑容帶動得跳躍起來,自己的心也好像他們一般天真無邪了。魯迅先生曾説:“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們常常會想到星月上的境界,想到地面、想到花卉的用處,想到昆蟲的語言。他想飛上天,他想潛如蟻穴”。在我看來,孩子就像點綴在花蕾上的露珠,晶瑩透亮,那一眨一眨的眸子,映射着世界上一切最美好的事物。與他們心靈相通時感覺自己彷彿也在融化啦,我知道,那一刻,自己也在成長。當這心理體驗和情感思想接近統一的一瞬間,孩子的家長也成了我的摯友。在與家長和孩子交流的同時,也在他們身上學習到更多教育孩子的經驗。

同事們的熱情和善待讓我打破了因陌生帶來的最後一道隔閡,使我很快融入了這個大家庭。 回顧這幾個月,覺得每天都過得很充實。 在我們大興親子園,所有的老師都在非常努力踏實的工作着,工作中我們也有自己的快樂,一起備課時的努力奮戰,出去遊玩時的朝氣蓬勃以及對待孩子時的精心呵護都是我們一點一滴積累起來的快樂源 泉。在親子園這個大家庭裏,領導和老師們像父母一樣給我關懷指導,同事們像兄長一樣對我熱心幫助,在領導同事的帶教下,自己對本職工作也慢慢熟悉起來,在上課、聽課和評課方面有了很大的進步,得到領導的認可,真正成為了“紅黃藍”的一份子!

我們都知道作為一名合格的親子教育教師首先要經過專業的親子培訓。在我來大興親子園不到半年時間裏就已經被園長允許參加教師培訓,並且也取得了讓自己滿意的成績。通過培訓我清楚地知道親子教育教師除了學會基礎親子理論外,還要學習親子理論、親子游戲和本能的一些知識,只有這樣才能使幼兒身心發展得到更好的進步。在工作實踐中的學習同樣重要,切身體會才能真切掌握親子教師是如何用一種親切、温和的態度對待父母、孩子,如何在平等的情感溝通基礎上雙方互動的。

我是一名資質頗淺的新老師,剛好又趕上我們“紅黃藍”的新課程的推廣使用,大家對新課程都處於摸索探究階段,對於我挑戰更大。但與此同時許多前輩教師豐富資深的經驗讓我看到了無論如何變革,只要我們本着“真誠奉獻、勇於實踐,潛心研究,勤於學習”的精神從事教育與教學活動,就沒有攻不破的難題,解決不了的挑戰。新教案內容豐富,理念新穎,針對的是0-3歲的幼兒。起點高,坡度大,提倡“用到即學”。但作為我們的孩子來講,他們大多都在不斷的學習親子教育,對於新課程才初步入門。在新課程方面老師們也在齊心協力努力工作着。我想我能做到的就是和前輩們一同商討課程,希望自己的綿薄之力能起到些微妙作用從而為他們分擔一些壓力!

園長會上我們曾一起討論過説:當教師就要當快樂的教師因為我們有教師的睿智;當教師就要當奮鬥的教師,因為我們都在不斷的提升自己;我們大家都在不斷努力着借鑑這些經驗爭取做一名有思想的教師。所以我還是要快樂而踏實謹慎的工作,活潑而辛勤努力的工作,孩子的每一點進步、一句能連成句子的話語、一個可愛的表情、一個讓我想象不到的動作、一個閃動智慧的火花,都是我的快樂,都是對我教師稱號的獎賞。

“歌者使人繼其聲,師者使人繼其志”。作為一名幼教工作者,任重而道遠,但我相信只要能把教學精神內化為一種品質甚至人格,做事如做人,工作即生活,那“紅黃藍”就是我的快樂,我的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jiaoyu/yvzer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