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教師心得體會 >

淺談教師四不為心得體會(精選6篇)

淺談教師四不為心得體會(精選6篇)

淺談教師四不為心得體會 篇1

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知識的“源頭活水” 。教到老,學到老,要不斷給自己“增氧” 、“充電” 、“擴容” 、“刷新” ,更新知識,創新理念,超越自我,厚實為師的底氣。把做為一名良師,做一名讓學生終身難忘的老師,成為我們每一個老師的終生的追求。只有這樣,講起課來才能才氣橫溢,充滿魅力,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他們自覺自願地接受你的教育。

淺談教師四不為心得體會(精選6篇)

第一,是讓學生瞧得起的老師。

是的,一個老師,如果連學生都瞧不起,就沒資格做老師,也無法在學校安身立命。如何呢?簡單來説,就是陶行知先生説的那八個字:“學高為師,身正為範。”

學高為師,就是要把課上得好一點。上一堂好課並不那麼容易。要讓學生佩服你,就要看你對課程、課堂的理解。你的課堂效率是不是高?你的講解評點是否深入淺出學生能懂?很多老師不是這樣提高自身素養,而是大搞題海戰術,把學生搞得苦不堪言,對這門知識、對這門學科的興趣喪失殆盡,自然談不上學高為師。

身正為範,就是要對自己要求高一點。老師的言行,是學生活生生的教科書。為人師表,才能引導學生向正確的方向前行。教師應該是一個主動幫助別人的人,應該有一顆善良的心,有一種悲天憫人的情懷,對弱者有着天然的同情。你不能對學生之中發生的各種事情視而不見,你應該關愛孩子們,尤其是關注班級裏那些看上去最不可愛的學生。這個要求其實並不高,只要用心去做,我們都能做到。

第二,是讓自己心安的老師。

老師這個職業,是吃良心飯的職業。我們怎麼去評價老師?很難。各種各樣的評估,一張又一張試卷,也無法真正瞭解教師。只有老師內心才真正瞭解自己——我是不是真正用心?我是不是把真正盡力?我是不是對得起面前的孩子們?社會把他們託付給我,他們的父母把他們託付給我,學校把他們託付給我,我是不是對得起這樣的信任?我心安嗎?

或許,評價一個老師好不好,複雜的表格和程序難以測量,倒是有個最小的行動可以估量:教師節的時候,看一看已經畢業了的學生會有多少記得給以前的老師送束鮮花、打個電話甚至來看望一下老師,這樣的學生越多,這樣的老師越好。在校生送多少鮮花,也比不上畢業多年的學生的鮮花一朵。如果學生離開你就再也想不起你,那你就應該及時反省。要做一個讓學生一輩子記住、一輩子懷念的老師,這樣的老師才算做到家了,才算可以心安理得,也就對得起這一生,對得起做老師這麼一個良心活兒了。

第三,是讓學校驕傲的老師。

教師的第三種境界,是做一個讓學校驕傲的老師,讓學校為你而感到榮耀。過去我們對學生講,“今日我以母校為榮,明日母校以我為榮”。實際上,對每位老師也應該提出這樣的要求,也應該寄予這樣的期待。如果一個老師做到在學校裏可以很難被取代,你如果走了,短時間內找不到人來頂替你,那麼,你自然是一個學校非常需要、校長非常讚賞、同事非常想念的人。

個人,在一個地方,在一個單位,能夠被人們記在心裏,真的是很了不起的。這種不可替代,並不是指我們的工作崗位很特殊。任何一個崗位,哪怕是一個普通的門衞,都可以做到這一點。香港大學把“榮譽院士”的稱號授予82歲的清潔工袁蘇妹,表彰她44年如一日地為學生做飯、掃地,悄悄地為生病的學生的煎涼茶、為熬夜的學生煲雞湯,“對高等教育界作出獨特的貢獻,以自己的生命影響大學堂仔的生命”。在清潔工的崗位上尚且如此,何況教師呢?

每一個崗位,每一個科目,只要用心去做,都能做好,都可以成為讓學校引以為榮的人。

第四,是讓歷史銘記的老師。

最後的一種,當然也是難度最大的境界,就是做一個讓歷史銘記的老師。從一所學校來看,學校文化的最高境界,就是創造了自己的故事和傳奇。而學校的故事和傳奇,是依靠老師的故事與傳奇。

正如當年清華校長梅貽琦在就職演講中提出的:“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學校靠一個個的人承載着歷史。因此才有昔日的西南聯大,儘管現在學校已經不復存在,但由於它出了幾十個院士,由於它出了一批讓歷史銘記的大師,所以這所學校依舊被歷史銘記。

從做一個讓學生瞧得起的人做起,向上攀登

事實上,這四個境界,也就是四級階梯,它是連貫的。起初你做一個讓學生瞧得起的人,然後就努力做一個讓自己心安的人,接着你要求自己成為讓學校感到榮耀的人,那麼你就很有可能成為一個讓歷史銘記的人。

所以,我很欣賞你提出的這個最低的要求——讓學生瞧得起。我也是這麼要求自己的,從做老師的第一天開始,我就希望自己和學生們在一起,學生們生病的時候我和他在醫院裏,學生打球時我和他們一起在操場上。現在,我在大學第一年教書時的一些學生,仍然與我保持着聯繫。我到現在仍然還是一個老師,仍然和所有老師一樣,就這樣教學相長地一步步往前走着。

當我們能夠不混日子,願意努力成為一個讓學生內心瞧得起的老師,當我們在這樣的起點上,一步一步堅持往前走着,從每件小事開始,一件一件堅持不懈地做着,當我們用心書寫着自己每一天的歷史,從教學中得到了成長,收穫着幸福,也就是在不知不覺中沿着階梯繼續攀登。

淺談教師四不為心得體會 篇2

教育中重要的一部分是管理。然而,教育的核心卻不是管理。為了保證自習課的紀律,班主任安排小密探,或者,如果條件好的話,乾脆在教室裏裝一個攝像頭,班主任在辦公室裏遙控。紀律問題一定解決。這是有效的管理,但不是好的教育。

在幾十年的急功近利之後,大家突然意識到迴歸自然的重要性。綠色,環保,健康。蔬菜要有機,家禽要散養。其實教育也是一樣的,管到後來,還是得放。

管是為了不管,教是為了不教。教師在,秩序井然;教師不在,一盤散沙。這一定是管理方式出了問題。其背後,是管理理念的偏差。而管理理念的偏差,是教育意識的不足所致。

我們這一代人小時候,父母在教育上多半是不作為的。那時候剛解決温飽問題,還關注不到教育,再説孩子也多,不像現在這麼珍惜。可是很多人成長得很好,長大後照樣大有作為。

教育者不作為至少比亂作為要好。今天我們這個民族創新能力的缺失,一大批應試教師的“有作為”是脱不掉干係的。如果老師們消極一點,孩子們的世界可能要更寬廣些。

不作為也可能導致孩子們的發展方向不可預知。因此,一開始適當地有作為也是必要的。但一定要記住,有作為的目的是不作為。哪一天,孩子自己成長了,發展了,渾然不覺是老師的幫助,以為是自己的努力,這才是老子推崇的最高管理境界,也就是無為。

教師要時刻意識到自己的身份,明確自己的定位,不可越俎代庖。

説的太好了,我們的學生現在厭學部分要歸咎於老師的全方位管理,什麼都替他規定好,上課大多還是被動接受知識,體會不到思考的快樂,他們怎麼會喜歡讀書呢?現在的課改提倡學生獨立思考,但會考大學聯考這根指揮棒逼着大家走應試教育的路。學生在校埋頭讀書,回到家大多不做家務事,因為被老師父母逼着讀書做作業。導致他們的讀書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全面下降。道理大家都懂,何時能解放我們的孩子,讓他們自由發展?

淺談教師四不為心得體會 篇3

一、提高認識,從自身做起

自古以來,庸政一直為世人詬病,庸政誤國、誤民,貽害無窮。庸,顧名思義即為平庸、碌碌無為。庸與懶、散是天然的孿生兄弟,庸是內在的,懶、散則是表象的。庸,首先存在於思想、意識形態,得過且過,圖安逸、怕責任、怕擔當,因而墨守成規、因循守舊;其次,庸,表現在行為中,只顧眼前,不圖長遠,欣賞既得利益,不思進取,甚至不作為、亂作為。庸衍生出懶和散,懶和散又導致進一步的庸。而我作為一名普通的黨員教師,是國家未來的建設者和培養者,責任重大,使命神聖。庸,表現在教師工作上就是甘於平庸,安於現狀,不思進取,不願創新。這對於教師工作和學生是不負責任的態度。因此,轉變作風,振奮精神,必須從我們日常的工作細節着手。

經過學習,我對照標準,深刻剖析,深刻反省查找自身存在的問題如下:

1.思想政治理論知識學習不夠全面深入。

在學習方面主要偏重於與工作需要和個人愛好,如“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科學發展觀”學的比較徹底深入,而對於馬列主義只是聽説,沒有真正的讀過一本馬列原著,對於毛澤東思想只是粗淺的從長輩的教導那裏瞭解,學過一些皮毛,沒有全面地學習,對於鄧小平理論只停留於以前在上學讀書時代的學習,沒有進一步持續學習,感覺自身的思想政治覺悟還需提高。

2.黨員模範作用發揮不夠充分。

在工作中對發現的不作為亂作為現象不敢指出,自身的教學行為需要進一步規範,沒有充分發揮一名黨員模範帶頭作用。

二、認真剖析,查找原因

1.沒有學習動力,認為本職工作有關的的教學教研工作都整天忙不完,再去學一些與工作不直接相關的理論,對實際工作幫助不大。

2.怕講實話得罪人,怕影響團結,怕對同事之間得關係有影響。

三、整改措施

經過分析找到了問題,查明瞭原因,今後工作中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轉變工作作風和工作態度,提升自身素質:

1、認真學習,深刻轉變思想。加強政治理論學習,努力提高自身素質。全面認真系統地學習黨的方針政策,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的重要論述。認真學習相關教育法律法規。

2、進一步改進工作作風。要努力做到克服消極思想、僥倖心理、鬆懈情緒所造成的各種束縛,嚴於律己,紮實工作,不斷提高自己,腳踏實地地投入到教育事業中去。

3、樹立開拓創新思想,養成勤于思考和自我反思的習慣,增強工作主動性,從實際出發,勤於實踐,勇於探究。力爭做一名有自己獨特教學風格的“研究型”教師。

淺談教師四不為心得體會 篇4

縣教育系統認真踐行“三嚴三實”,努力建設科學民主的領導班子管理體系,通過完善“四項機制”,治理“為官不為”現象,促進全縣教育事業穩步發展。

一是完善能上能下的幹部進出機制。樹立“無功就是過,功不能抵過”的觀點,着力整治當前存在的教育管理失之於軟、失之於寬,部分學校常規管理差、校園建設缺乏緊迫感、不能體現地方特色等問題;近日,對“為官不為”的兩個校長予以免職。

二是完善獎優懲劣的考核機制。要求各學校(單位)進一步細化考核細則,將績效與出勤、六認真檢查、教育教學教研成績結合,與評先選秀、晉升晉級緊密結合,打破績效工資“大鍋飯”現象。充分發揮其槓桿作用,提振幹部教師精神面貌,促進幹部教師幹事創業信心明顯回升。

三是完善科學高效的督查機制。局主要領導、分管領導、各股室負責人等進一步深入學校督查。常規督查、專項督查相結合,無論課堂紀律到上班紀律,發現問題及時反饋,及時解決。尤其加大對學校財務管理力度,促進學校財務管理更加規範。

四是完善上下協調的聯動機制。特別是在推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過程中,要求各單位、學校嚴格執行上級主管部門下達的各項任務,幹部教師要以“忠誠、乾淨、擔當”好乾部、好教師為標準,自覺履職,主動作為;對反應遲緩、辦事拖沓、敷衍塞責的領導幹部堅決問責。

淺談教師四不為心得體會 篇5

教育家馬卡連柯説:“學生可以原諒老師的嚴厲、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不能原諒老師的不學無術。”可見,擁有紮實的專業功底對教師站穩講台是多麼的重要啊!過去常説:“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如今,時代發展了,社會進步了,“一桶水”已遠遠不能激起受到信息浪潮衝擊的學生的興趣。一位好的老師不但要掌握本學科的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還須具備多方面的知識和技能。這樣才能真正的掌握教材、才能在課堂上真正的吸引學生,成為一個有魅力的教師。

新課程方案中明確提出了“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命題,並且指出了實現教師專業發展的三種途徑——專家引領、同伴互助、自我反思。多年來,各地方的教育主管部門、業務部門、學校為了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可謂煞費苦心,甚至不惜重金,但是,就目前來看,教師專業發展的狀況並沒有達到預期效果,教師的專業水準仍無法適應課改的要求,也不能適應學生的變化。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們沒有抓住教師成長的關鍵,過度注重專業培養,忽視了精神培育所致。教師作為一個完整的人,也有一個成長過程,也必須經歷心理的、精神的、靈魂的培育和專業的培養,才有可能成為優秀的教師。所以,我認為把“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改成“促進教師成長”更為貼切。

淺談教師四不為心得體會 篇6

新的課改理念要求把“課堂還給學生”、“學生是課堂的主人和主體”、要“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同伴合作能力”;同時要求教師,要“從台前退到幕後,從演員變成導演,從權威變成朋友……”在實際的教育教學中,這樣的要求的確改變了教師以往的“一言堂”“滿堂灌”,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意識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高。但在教學活動中也出現了一些教師“教育不作為”的傾向。這些“教育不作為”的表現主要有三:

教師“不敢講”

新一輪課改推行後,許多地方很多學校的領導帶領學校領導班子去教育發達或理念先進的地區學習、培訓、取經。應該説這種動機是好的,相互學習交流、取長補短嘛。但問題是,有些培訓人員沒能理解新課改精神的實質,只是就“某一點”斷章取義。回來後,硬性的在教師大會上要求全體教師,不論什麼學科,教師的講解時間不能超過15分鐘,還親自聽課監督教師是否執行這一“時間標準”。在這種“監督”之下,很多原來“滿堂灌”的 教師,唯恐超過15分鐘的“標準”,“嚇”得“不敢講”了。於是出現了學生由老師看着自學,但我們都很清楚,學生畢竟是學生,他們的知識、學力、能力還是有限的,沒有教師的講解、點撥和指導,學生能學到什麼,學到多少?

教師當講不講

如果説第一種情況是因為校領導沒有理解“少講”的精神實質而誤導了教師的話,那麼接下來要説的這種情況則屬於任課教師對新課改下的課堂要求的誤解甚至曲解。

你不是要我“把課堂還給學生”嗎?你不是要我“退到幕後”嗎?那好,我就將桌子一拉,把學生一分,分成一組一組的,你們討論吧,合作吧!還有的教師當別人提出“你們就這樣上課嗎?的質疑時,還拿出葉聖陶先生的“教是為了不教”來做擋箭牌。(關於這句話,葉老的原句是“教的最終目的為:學生能自讀,不待老師講;學生能作文,不待老師改《葉聖陶語文教育論集717頁。”“凡為教,目的在於達到不需要教”720頁。而不是我們現在所説的“教是為了不教”的曲解)而事實上,不管是老課標還是新課改,課堂上,教師始終要把握好“三講三不講”這個規則,即,“講重點,講難點,講易錯易混知識點;學生已經會的不講,學生通過自學或合作會的不講,‘教師講了,學生還不會的’不講。”而不是看着學生不會、該講的時候也不開“貴口”。

教師對學生過度“賞識”

新課改以來,要求教師關注學生、賞識學生的呼聲越來越強烈,但賞識並不是對學生的錯誤和不足視而不見、任其自然、自由生長而“過度”的“濫”賞識。外出聽課,課堂上聽到最多的聲音就是教師在學生回答完問題後“好”“很好”“棒”“你真棒”的評論聲。而更讓人憂慮的是,面對學生跟問題毫無聯繫、毫不沾邊兒的回答,教師也是一味 “好!好!”的讚美賞識。每每這時,我就想,學生不至於連一句“真話”都聽不進去吧?教師這樣“討好般”的“賞識”學生,究竟對學生的學習和成長有多大幫助?

聽過“綠色語文”創始人趙謙翔老師的課的教師都知道,趙老師的課堂也賞識學生,但在學生回答問題中,學生即使有一個詞用得不恰當,趙老師也會提出來,讓學生再琢磨、推敲一番。筆者認為,這樣的態度才真叫對學生負責。

以上情況,希望隨着新課改的進一步推進和深化,通過對教師課堂的專業培訓得到及時的矯正,從而使教師真正為學生的學習和終生髮展奠基、服務,真正把課堂打造成學生好學、樂學和快樂成長的天堂。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jiaoshi/xnn8v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