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教師心得體會 >

教師《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讀書心得(精選18篇)

教師《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讀書心得(精選18篇)

教師《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讀書心得 篇1

暑假期間,我拜讀了鄭傑校長的《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這本書。翻開書本第一頁,便看到鄭校長在書中謙遜地寫到“不妨一讀此書,這是一本無害的書”。正是這一句話,給了我讀完此書的慾望,因為我想看一看這位 “另類校長”究竟有何另類之處。然而讀完全書之後,我深深地被鄭校長獨到的教育教學觀點所吸引,真是感覺受益匪淺。下面我就自己感觸較深的幾點談談自己的體會。

教師《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讀書心得(精選18篇)

一、教師要有靜氣

鄭校長在《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第23條中寫到:教師要的是靜氣,就是要靜下心來備每一堂課,靜下心來批每一本作業,靜下心來與每個孩子對話,靜下心來研究學問,靜下心來讀幾本書,靜下心來總結規律,靜下心來反思自己的言行和方式,靜下心來細細地品位與學生在一起的分分秒秒,品嚐其中的樂趣,品味其中的意義。

回想自己兩年的教學經歷,似乎我已在不知不覺中培養了自己的燥氣。其實,我也有這樣的體會,工作之後的我脾氣變得越來越暴躁。有時候在學校工作累了,就回家發泄一頓,有意無意之間傷害自己的家人。每次看到學生做錯事情或是做錯作業,我總是按捺不住自己內心的情緒,先是對學生髮火,然後再來解決問題,這無疑對孩子幼小的心靈造成了很大的傷害。

靜氣才能平心,心一平,生活會是另外一番景緻,工作也會是另外一番景緻。所以,我要趁這暑假期間,好好地調節自己的心態,使自己帶着平穩的心緒去工作、去生活。

二、教師要繼續學習

古人云:活到老,學到老。現代的教育觀念提倡的也是“終身學習”,所以我們每一個人都離不開學習。正如鄭校長所説的,一個人一旦停止了學習,他的工作便如同機械的運作,生活毫無意義,沒有活力。

那麼教師亦是如此。我們常説:要給學生一滴水,自己必須有一桶水。教師一旦停止了學習,他的課程將會變得沉悶、無趣。學生沒有學習的慾望,又如何讓他們做到“終身學習”呢!特別是課程改革之後,我們的教學必須滿足新的教學理念。所以,我們只有通過繼續學習不斷地更新自己的教學方法,將一些新的教學手段引入自己的課堂,使學生輕鬆地學、快樂地學。只有這樣,才能展現出我們教師的魅力。

三、教師要學會讚美

鄭校長在《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第9條中寫到:學會讚美真的很難。在我們的學校文化成分裏批評和挑毛病壓倒讚美,我們的常用表情是批評時的一臉嚴肅、被批評時的滿臉無辜;我們的心態是挑毛病時的尖鋭刻薄、被挑毛病時的緊張與痛苦;我們學校的通用語言是批評者的指責與訓斥、被批評者的不滿與抱怨。學校的空氣因缺少了讚美而時常凝固。

的確,現在的社會,要想聽到讚美確實不容易。在學校裏,每次開周前會,班級表現不好的班主任總要受到領導的批評,而班級表現好的也不會受到特意的表揚。長此以來,有時候真的難免會產生惰性的心理,總覺得反正工作做得再好也得不到領導的賞識。無論是誰,總希望自己所做的事情受到他人的讚美,那麼老師都如此,更何況是學生呢?

我們可以發現這樣一個問題,低段的學生往往會比高段的學生髮言要積極。這不光是心理因素的影響,我覺得有時候是我們教師扼殺了孩子的自信心。無論是學困生還是優等生,他們都希望受到老師的表揚。但由於種種因素,他們在學習上總落後於優等生,使老師一次又一次的失望。長此以往,他們受到的是老師的批評,使他們厭倦了學習,更嚴重的是喪失了信心。所以,我們教師應該多讚美學生,讓不信任的陰霾被讚美聲逐漸地驅散,使學生的心裏充滿陽光。

總之,讀完這本書,對我的影響很大。一百條建議,正如一百個藥方,為我們道出了問題的癥結所在,對我們教師有着現實的指導和借鑑作用。這本書確實值得我細細地去品味,去領悟它的精髓所在。但由於能力有限,有些建議還需要我在平時的教育教學過程中不斷地學習、實踐。

教師《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讀書心得 篇2

鄭傑,上海市北郊學校校長,中學高級教師,上海市十佳青年校長,上海市優秀教育工作者,上海市十大讀書成材標兵。近年來,他對社會轉行期校長角色變遷、教師身份變化、學校生存與可持續發展、師生的生命質量與人生幸福等問題,進行了諸多有價值的思考和實踐,因其觀點新鋭而獨特,被戲稱為“另類校長”。或許正是這段介紹成了我閲讀這本書的最初原因,其實真正吸引我的還是書中的文字:沒有枯澀難懂的理論,有的是作者對現代學校教育的獨特見解,是娓娓道來的人生哲理,是一本會對讀者產生影響的書。正如作者所説:“我認為真正的影響就是在偶然的不經意間的閲讀過程中自動地產生的,尤其是我們當教師的在聽慣了各種各樣講台上、主席台上滔滔不絕的説教後,在難得的清閒之中,對不經意間的一點心靈的萌動,會覺得是那麼珍貴。”

一、讀“登上人生幸福的三層樓”有感。

幸福人人追求,只是每個人追求的目標和方式不同。有的人追求的是物質生活,在作者看來這是幸福的第一層樓。但物質生活是要靠自己努力才能獲得的,而且對物質生活的追求需要人們為此付出代價。如果對物質生活的追求一旦成為人的惟一目的時,人將會迷失自己。

對於我們教師來説,物質生活都有了保障,平時大家在一起訴苦的是做教師的工作壓力問題。現在學校領導、家長、社會對教師工作要求很高,學生也越來越難教,我們常常為此而苦惱。這時作者告訴我們要學會用藝術來“宣泄”,可以將音樂、美術、小説、電影等作為自己人生的精神導師,通過欣賞藝術來獲得幸福感,忘卻暫時的煩惱。其實更幸福的是創造藝術,對於我們教師來説,不僅要培養自己藝術的眼光和心靈,更應把教書當作是一種藝術創作。享受藝術生活就是作者所提出的幸福的第二層樓:“單純的物質生活其實是一片沙漠,精神生活是沙漠中的一片綠洲,使人永葆年輕之心。”

幸福的第三層樓是獨立思想。巴爾扎克曾説:“一個能思考的人,才真是一個力量無邊的人。”作為教師我們思考更多的應是教育人的問題,思考我為什麼而教、怎樣教的問題。在思考這些問題的同時,我們還要不斷地探索,經常求教於書本和理論,進而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這就是一個教育工作者的幸福的第三層樓。

作者就是用這樣一個淺顯易懂的三層樓的比喻,告訴了我一個優秀教育者所追求的人生目標。這個比喻也像一面明鏡,讓我對照自己,令我慚愧:我常常徘徊於第一、二層樓之間;也令我奮進:我不能再徘徊不前,我應努力登上第三層樓。

二、讀“順乎人性是最美”有感。

在這條建議中作者想表達的思想是在教育民主化平民化的今天,不應再將教師的職業神聖化,也更應告訴所有人:每一個教師都是普普通通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神。而對於我們教師來説,首先應擺正自己的位置:“當老師,首先是當回自己,不要刻意扮演,更不要老想着證明自己像個老師。其實你無須證明,你就是老師。如果你真實,如果你善良,如果你有學問,那麼就盡情地在學生面前表現你自己吧。當你表現自己的時候,在學生心中,儘管你不高大,也不漂亮瀟灑,但是你最美。”這使我想起了愛因斯坦的那句話:當你把學校教給你的所有東西都忘記以後,剩下的就是教育。“幽默”是一種優美、健康的品質,一個老師能把他自身的優秀品質潛移默化地傳給了學生,那是他最成功的教育。捫心自問,我留給了學生什麼?我又為學生做了什麼?在讀了作者的另一條建議“為了孩子們當下的人生幸福服務”後,我深受啟發。

三、讀“為了孩子們當下的人生幸福服務”有感。

作為校長的作者不僅為他的教師搭建“幸福的三層樓”努力,而且提出教師應為孩子們當下的人生幸福服務。作者提出教育本身的意義並不是培養領袖、科學家、企業家等有身份的人,教育必須要為學生的人生幸福服務,尤其是為當前的人生幸福服務。人生是由童年、少年、青年、中年和老年一個個階段組成,童年和少年是人生的重要部分,任何一個階段的缺憾都是一生的缺憾。許多人的一生不幸福源於他童年的不幸與受到的傷害。作為一名國小教師,我應該為我的學生童年時代的幸福服務。我想這種服務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更要引導學生尋找到自己的正確的幸福源泉。對那些樂於學習、擅長學習的學生,要為他們創造各種學習更多知識的機會,讓他們不斷獲得學習成功所帶來的幸福感和自信心;對於學習困難的學生,就要分析他們學習差的真正原因:是學習態度的問題就要及時幫助他端正學習態度;是學習能力的問題,教師除了不厭其煩地提供幫助外,更應引導學生尋找另一條到達幸福的道路。譬如,有的學生在綠蔭場上尋找到了幸福,有的學生在歌舞台上尋找到幸福,對於這樣的學生我們為何還要在學習上苛求他們取得同樣的成功呢。誠如作者所説:“我們要真正去感受每一名孩子的處境,瞭解每一個孩子的需求,成為孩子們學會把握自己追求幸福的權力的守望者”。

培根説:“讀書使人充實;人的才智一旦遇到窒礙,讀書則可使人順暢。”《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這本書確實值得一讀,尤其是從事教育的工作者們。從這本書中,普通教師可以讀出人生哲理,教育智慧;教育管理者可以讀出管理理念、辦學方向;而思想者讀出的更多是心靈的共鳴、靈魂的迴音。我是一名普通的教師,此書給了我很多的啟迪,也讓我深思。以上只是我的幾點感想,其實書中的每條建議都帶給我不同的感受,我想我現在最應該做的是將這些教育智慧賦注於教育實踐中,努力成為一名成功而幸福的教師。

教師《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讀書心得 篇3

我有幸讀了《影響教師一生的100個好習慣》這本書。剛看了幾頁,我就被書中的內容吸引了,讀後啟發很大,思想震動不小,感觸頗為深刻,受益實屬不淺。該書從教師的教育習慣、教學習慣、學習習慣、生活習慣、行為習慣五個方面進行了深入研究。靜下心來認真品味着這本書,看着書中一個個好習慣,自己感到收穫頗豐。讀後啟發很大,思想震動不小,感觸頗為深刻,受益實屬不淺。明白了好的教育習慣能促成教師專業成長,影響教師一生的教育生涯。書中描述的每一個好習慣常常是我們每天必須做的,又有我們必須嚴格遵守的,也有被我們時常忽略的。常常,有一些習慣,我們不以為然。然而作為教師,這些習慣往往超出了個人的意義,會在不經意間直接或間接給學生帶來種種影響或傷害;常常,有一些事情,我們做着、做過,卻沒有仔細去想該不該和怎麼樣。然而對於教育者,這些事情因為聯繫着一個個活生生的生命,所以值得去思索與拷問。作為一名教師,在我們的舉手投足之間,所傳遞的應是一種標準。學高為師,身正為範,其實做教師的我們平時要求學生養成很多的好習慣,我們自己的好習慣才是最好的行為典範。重視身邊的細節教育,教師要注意用自己的好習慣潤物細無聲悄悄的影響着學生。我國著名教育家葉聖陶説:教育就是習慣養成,但凡好的態度,好的方法,就要使它養成習慣。無論從學習到工作,從為人處事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要養成良好的習慣。好習慣出能力,好習慣出效率。而壞習慣是一個人身上藏不住的缺點,是人潛能發揮的大敵。習慣對我們的生活有着極大的影響,因為它是一貫的,在不知不覺中,終年累月地影響着我們的品德,暴露出我們的本性,左右着我們的成敗,因此,我們要不斷培養好習慣。

一、教師要做到以身作則

由於習慣是人最主要的、最穩定的素質,任何一種能力都是養成好習慣的結果。如果説教育就是要培養好習慣的形成,那麼首先要求教師以身作那麼地養成大量的好習慣。因為教師的腳印就是學生前進的方向,在學生面前,教師就是一面鏡子。教師作為班級教學的組織者、知識技能的傳播者,時刻要以自己的言行去教育學生、感化學生、併成為學生的楷模和學習的典範。教師要標準學生的行為,首先要標準自己的行為,要提高學生的素質,首先要提高自身的素質。身教重於言教是實踐驗證了的真理。但凡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而且要努力做好,但凡不允許學生做的,自己堅決不做,因為學生是有思想的人,他們對教師不但聽其言,而且觀其行,所以要當一名好教師,不但要有淵博的知識,正確的教育方法,還要有高尚的品德、良好的行為、真正做到以身作那麼、為人師表。

二、要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習慣

學習習慣是指學生在長期的學習實踐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不需要意志努力和監督的自動化行為傾向。古今中外的教育學家、心理學家都非常重視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我國當代教育家葉聖陶曾明確指出:什麼是教育?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首先我們想到的是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一個人養成了良好的習慣,對他的生活,學習和工作都大有好處。而良好的學習習慣那麼是他們順利進行學習活動的保證,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應從大處着眼,小處着手,在一舉一動、一言一行中逐漸養成。良好的習慣一旦養成,將會成為他們一生受用的珍貴財富。

古人云: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如能在培養學生學習的習慣上下功夫,既可提高學生的學習水平,也可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到達雙贏的效果。確實,好習慣真是可以給人受用一生。

讓我們在教育的舞台上,演好自己的小角色,讓台下的觀眾為自己的表現發自內心的喝彩。即使我們不會成為名家,但是許多年後,我們一定會桃李滿天下!這本書細看來其中的每一件小時都是常常法身在我們身邊的,常常是我們每天必須做的,又有我們必須嚴格遵守的,也有不見一見被忽略的,這些紛雜的大事小情從書中娓娓道來,讓我們靜下心來感受一下這點點滴滴的育人道理。其實做教師的`平時要求學生養成很多的好習慣,我們的好習慣才是最好的行為典範,重視身邊的細節教育,教師注意用自己的好習慣悄悄的影響學生是最有力的無聲語言。

本書列出教師應該養成的100個好習慣,對每一個方面都進行了簡單易懂的解説,還有許多案例和深刻的評析,沒有空洞條條框框。向讀者展現出優秀教師常態生活的每一個細節,使我們對教育人生有了更為深刻的理解。好習慣是做出來的,而不是説出來的,書中採用了案例分析的方法,把教師富有個性的實踐知識理論化、系統化,從而使理論更容易得到教師的認同、接納。

教師要使自己具備學生的心靈去感受,用學生的大腦去思考,用學生的眼光去看待,用學生的情感去體驗,用學生的興趣去愛好。因為孩子的心靈是最稚嫩的,他們的心受到傷害便會結疤。

教師要養成換位思考的良好習慣,時時變換自己的角色,站在家長和學生的角度去換位思考。只有換位思考,才能對事情的前因後果、來龍去脈及性質趨向有更全面、更客觀的把握,從而保證自己作出客觀、科學的判斷和選擇。懂得換位思考的人是心胸寬廣、聰明睿智的人,懂得換位思考的教師會在許多事情的處理上比別人技高一籌。人性化的教育要求教師將心比心,和學生換位思考。遇到事情時想想自己希望得到什麼,不希望得到什麼,然後把學生想要的給予,防止把學生害怕的施加給學生。那麼,怎樣進行換位思考呢?作為教師習慣於去欣賞讚美學生,習慣於尊重與關心學生;習慣於幫助關心學生;習慣於同事間的互相理解與支持;習慣於同事研究與探索;習慣於品味生活,尋找發現生活中的樂趣;習慣於髮絲審視自己,儘可能的參與探究體驗、交往實踐等學習活動;習慣於讀書筆耕積累。

學生所長。學生有被欣賞、肯定的慾望。教師要捕捉欣賞的閃光點,讚揚他們的優點,就能激發他們的潛能和創造力。學生所疑。教師要授業解惑,還要信任學生,解放學生。把教師的導轉化為學生的探索性研究,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教師作為教育教學活動的主體也應該養成好習慣,對於這一點卻很少有人能意識到。育人必先育己,非凡即平凡之堅持,我們教師同樣需要尋求自我的專業成長與開展,而只有自覺養成並堅持好的習慣,才能在平凡的職業中創造非凡的業績。好習慣是一種堅忍的品性,好習慣是一種獨特的力量,好習慣孕育着超凡的智慧,好習慣閃現着魅力的火花。還是讓我們循着100個好習慣的指引,養成了優秀的習慣,在人們眼中你就會顯得優秀。讓我們今天就學會微笑,把快樂帶給別人。不管你是真心的還是職業性的微笑,只要你笑了,就會很美麗很好看,就會給人留下美好的印象。翻開嶄新的書本,一同領略並感悟這激情和理性交織的篇章吧。

教師《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讀書心得 篇4

20xx年10月,得知日理萬機的常生龍老師又出了新著《給教師的5把鑰匙》,書名已經足夠吸引了我,當我非常榮幸地收到常老師的親筆簽名贈書時,更是愛不釋手!一個學期的忙碌總沒有時間讓我靜下心來仔細閲讀,但常常被我拿在身邊做為向學生展示閲讀的重要性時的樣書。所以,看到有些皺痕的封面,甚是愧疚。

寒假,靜下心來閲讀,一邊讀,一邊用筆圈圈畫畫。那認真的樣子,不但讓自己收穫了許多,還影響了在家窩着的"懶"孩子——她也不動聲色地捧起書本來了!

"5把鑰匙",把把有魔力,只要你將"它們"拿在手上,定能開啟你想打開的每一扇大門。為何我對第四把鑰匙中《反饋的重要性》更加青睞呢?請允許我先分享一個生活中的小片段。

和老鄉一起吃飯,老鄉請客,點了很多菜。酒足飯飽後,大家都一個勁地誇讚主人:"今天的菜點得太多了!太豐盛了!"主人聽到誇讚,自然喜上眉梢,和大家謙虛、客氣着。我説:"你方方面面都考慮到了,有辣的,不辣的,老人吃的,小孩吃的,色香味俱全了!"主人聽我説完,非常認同地説:"嗯,你説到我的心裏去了,我點菜時,的確是從這些方面考慮的。"主人反過來對我評價的認可,馬上讓我想到了常老師書中的這篇《反饋的重要性》,閲讀教師的專業書籍,也能讓我在生活中更有見地,實在是太妙了!

先讓我們再次重温常老師在文中舉的心理學家赫洛克做過的一個著名的心理學實驗吧:他把被試者分成四個等組,讓他們在四種不同誘因的情況下完成任務。第一組為激勵組,每次工作後被鼓勵和表揚;第二組為受訓組,每次工作後都被嚴加批評和訓斥;第三組為被忽視組,每次工作後都沒有人收到任何評價,只讓其靜靜地聽另兩組受表揚和挨批評;第四組為控制組,讓他們與前三組隔離,且每次工作後也收不到任何評價。結果怎樣呢?成績最差的是控制組,激勵組和受訓組的成績明顯優於被忽略組,而激勵組的成績不斷上升,學習積極性高於受訓組。

這個實驗非常清晰地告訴了我們,反饋在學習過程中發揮着多麼重要的作用!

我們是不是常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教完一個單元,全班進行單元知識檢測。上午剛檢測完,下午就會有學生問你:"老師,什麼時候評講試卷?老師,我打了多少分?"如果你因為別的事情耽擱了,第二天還沒把試卷批改出來,你在跟學生解釋的時候,是不是收到了學生失望的眼神?還有,學生在回答完問題時,他並沒有馬上坐下,而是在期待着你對他回答的答案做出反饋和評價。以上種種表象,都説明每一個人非常在乎自己的表現,對反饋和評價充滿期待,中肯的評價是他對學習再次產生動機的推動力。明白了這個道理,我們就能理解學生的迫切心情了,就會耐心地告訴學生:"不急,下午還改不出試卷,明天就會有結果了!"而不是不耐煩或不置可否地迴應學生;我們也會克服重重困難,即使把試卷帶回家,熬夜也願意,一心只想把試卷早點批改完,不要讓學生期盼太久。這樣的老師,一定是學生最喜歡的老師;有這樣的老師教,這門功課學生一定學得好,有興趣學。

常老師在文中告訴我們,描述性的反饋比分數更能激勵學生。我對這個觀點的感觸更為深刻。

每每在聽老師上公開課時,我們常常會單一地從老師的課堂反饋和評價語就大致可以對老師的課堂駕馭能力和教學水平做出初步的判斷。有的老師在學生髮言後除了對學生説"你太棒了回答得真好表揚你"之類的籠統、模糊性的反饋評價外,再沒有別的實質性反饋評價語了。而有的老師卻會在課堂上善於傾聽和善於挖掘學生的閃光點,智慧地用描述性語言對學生學習的狀況具體地給予反饋評價或指出改進的方向。如評價學生朗讀時用"你體會到了作者心中的悲傷"來代替"你讀出了作者的感情";評價學生概括文章主要內容時用"你找出了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和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來代替"你概括得很全面";評價學生表演動作詞"踮起腳尖"用"你讓自己有點站不穩並伸長脖子來表現‘踮’的動作,非常形象"代替"你演得真好"……常老師在文中説的"你的解釋説明你已經掌握了主要觀點。我要提醒你一點,想想第三句話,看看能否用更好的表述來支持你的論點"比"你回答得不錯"要具體得多,學生獲得的有效信息更清晰更有指導性了。

我們在批閲學生的作業時,一個簡單的分數對學生留下的印象和發揮的作用雖然比不做任何反饋要強得多,但是,如果老師在批閲的過程中,更加用心一點地關注學生的作業,多用一個符號向學生傳遞你對他作業的稱讚;或多寫一兩個字告訴學生你對他的期望……學生得到的激勵、產生的效果又是完全不同的。

所以,反饋,及時的反饋,用描述性語言進行實質性反饋,不管是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是在教學中,都發揮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謝謝常老師!

教師《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讀書心得 篇5

假期我仔細閲讀了《教師的挑戰-寧靜的課堂革命》這本書。作為一名新教師,我真的收穫很多。作為一個深受中國文化影響的國家,日本的基礎教育跟中國有很多的相似之處,課堂以聽為主,缺乏討論;考試第一,講究“學而優則仕”;學生有好的成績,卻不一定有好的興趣。在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日本對教育進行了反思,並開始了“寧靜的課堂革命”,使日本的教育大大改觀,現在的學校也同西方發達國家一樣有着寬鬆的課堂紀律,自由的教育氣氛,讓學生找到了學習樂趣。

這本書最大的優勢就是提供了很多優秀課樣例供我們分析學習,我們可以結合理論充分體會到先進教學模式課堂是如何實施的。在教學實踐中我也發現自己存在的一些問題,而這本書正巧對我今後的教學起到很重要的指導作用。

寧靜的課堂革命以學生的學習為中心。在學習方式上表現為各自呆坐的學習轉向活動性的學習,從習得、記憶、鞏固的學習轉向了探究、反思、表達的學習。學生4、5人圍在一個書桌上,小組合作探討學習;在教學的方式上表現為從傳遞、講解、評價的教學轉向觸發、交流、分享的教學,教師漸漸變為課堂學習的設計者或者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在教學內容方面教科書只是配角,學生以有探究價值的課題為中心,藉助大量的資料和多彩的活動追求高品質的學習。

書中説到合作性學習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學會傾聽。作為學生,要傾聽其他同學的發言以及老師的引導,對於自己不懂的問題要勇敢地提出來,同學們合作學習解決問題。作為老師,要學會傾聽學生的想法,要不折不扣地接納,胸有成竹的應對,絕對不可以忽視孩子們提出的任何一個細小問題。在傾聽的同時,老師可以根據學生的提問,運用適當的連接語或引導語使偏離書本的學生回到正題上,充分調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學生的提問以及想法猶如一個個音符,而老師要做的事把這些音符集中到一起,形成交響樂似的課堂。學生提問,小組討論回答,主體地位得以充分地體現。實際教學中這一點我做的不理想,有些學生在別人回答問題時不尊重他人,亂説話,亂髮言,這就是平時老師忽視了細節。讀了這本書我深刻的懂得了一些小方法。

先進的教學理念也強調了教室的佈置。要用學生的作品裝飾教室來營造出家的氛圍。學校以後的發展趨勢一定是小班教學,傳統的成排成列的桌椅擺放形式將被分小組排座方式替代,因為這樣的座位便於小組探究學習。為了使小組探究達到更好的效果,學生分組也是要考慮文化和能力差距。我們班的人數較多,分組相對就會麻煩一點,通過學習我計劃把合理的分組式學習放在下學期。

通過閲讀這本書,我對國外先進的理念有了進一步瞭解,我對自己的教學也有了更深的認識,在班級管理方面,也有很多借鑑。我也深深的認識到教師內心的寧靜是源於對教材的深刻理解、爛熟於心,才會張弛有度地進行課堂教學,學生的寧靜是源於具有個性的發展和思考,才會誠實地去想問題、説想法。

教師《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讀書心得 篇6

1、學習參與的實踐

新的教學理念強調家長不應是參觀者,他們也要參與到教與學中,成為孩子的輔助教師。我們可以給家長一封信,告知該探究中心以及方向,家長會協助孩子查資料,調查、參觀某地,拍照,做實驗等,促使孩子對主題中心思想有更好的理解。當然為了更好地輔助孩子,他們也會在網上學習更多相關知識。我們的家長會實際上也是老師,家長和孩子共同探究學習的過程。為了和家長有更多的溝通學習機會,我還申請了我們班的博客方便交流孩子學習情況。作為老師,我們也需要不斷地學習,擴展知識面,以滿足學生知識的需求。所以説老師學生以及家長都是學習的參與者。

2、信任締結的共同體

信任是一切學校改革的核心。學生與學生,學生與老師,家長與老師,教師與教師之間都應互相信任。信任是對人尊重的一種體現。作為老師,我們必須要對學生有信心,相信他們的潛力是無限的。還記得我第一次上公開課時,拋出一個問題,學生還沒來得及回答,我就急着説出了答案。這實際上就是我對學生不夠信任,擔心他們説不出而出現空堂的表現,而後來的教學實踐證明我錯了。對於學生來説,老師對他們的信任會使他取得很大的進步。

3、評價方式改革

新的教學理念指出,以分數和等級評價方式不能全面地反應孩子的表現,我們最好選擇文章記錄式評價。針對學生的作品以及學校情況給出一個全方位評價,指出優缺點,這樣才能夠給孩子指明今後努力的方向。本書還提到建立學生成長檔案袋,收集學生優秀作品,方便評價,這方面我們也正在做,並取得了很好地效果。

4、教師之間的互助與共同成長

學校是教師們互相學習和成長的場所,本書也提到課堂改革需要老師們之間分享經驗,互相聽課觀摩學習,甚至請專家知道培訓。這一點我們部門做的很好,今後我也會抓住機會聽更多的課,不斷地學習好的教學方法。

5、教室佈置以及座位安排

先進的教學理念也強調了教室的佈置。要用學生的作品裝飾教室來營造出家的氛圍。學校以後的發展趨勢一定是小班教學,傳統的成排成列的桌椅擺放形式將被分小組排座方式替代,因為這樣的座位便於小組探究學習。為了使小組探究達到更好的效果,學生分組也是要考慮文化和能力差距,同時還要考律國際等多方面因素,是學生不致孤立。

通過閲讀這本書,我對國外先進的理念有了進一步瞭解,我對自己的教學也有了更深的認識。我們必須要運用好這種先進理念,我們的學校設施,教學對象以及所有的條件也都與這種理念相吻合。我相信在這本書的指導下,我會在教學方面取得跨越式的進步。

教師《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讀書心得 篇7

作為一名一線的數學教師,在幾十年的教學生涯中,讓我逐漸體會到了作為一名教師的也讓我領悟到了作為教師肩上的重擔,當前我國正在進行新一輪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此次改革是建國以來規模最大,涉及內容最全面的一次課程改革。它對廣大教師提出了全新的挑戰,從中體會到了課程改革對課堂、對教師、對學生的衝擊,同時也存在一定的困惑。最近,有幸拜讀了範梅南先生的力作《教學機智——教育智慧的意藴》。書中用了很多的事例和體會,把枯燥的教育學、心理學的基本觀點闡述得生動、明白,讀來令人倍感親切、深受啟發。那些關於教育的真知灼見,值得我們一遍又一遍地閲讀、品味。書籍是人類指揮刀結晶,書是人類進不到階梯。讀書,就是一次與大師的對話,與智者的交流,是一次難得的精神之旅,同時也會讓人收穫非淺。範梅南先生説,機智是“智慧的化身”。因此,教師要做到“機智”地處理教學中的偶發事件,必須具備諸多素質和條件。我以為,以下幾方面是不可獲取的。

首先要有一顆熱愛學生的心,涵養師愛,以情促教。育人之道,愛心為先。老師要把美好的笑容帶到學校,像孩子一樣等着好奇的眼睛清點知識;把遊戲這一人類最古老的快樂的方式引入課堂;把那些用了好些年的訓詞換成讚美,換成幽默;把那些塵封在角落裏的各種各樣的表情豐富在臉上。那些孩子正是通過犯各種各樣的錯誤來學習正確的;我們永遠都不要絕望,是因為只要我們充滿期待,他們或許很有希望。照亮學校的將永遠不是升學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東西,而是聖潔瑰麗的師道精神,是一種對孩子的不染一絲塵埃的博大的愛。從這些話中我們深深地感受到用愛心去開啟學生心靈的窗户,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成為他們的良師益友的重要性。其實後進生同優秀生一樣都是祖國的希望,對於那些尚未開放的花朵,我們就應該傾注更多的耐心,傾注更多的温暖,特別的愛給特別的他們,百花齊放才能迎來滿園的春色。

其次,要平等地對待每一位學生,尊重人格,嚴慈相濟。《數學課程標準》“基本理念”中的第一條説:“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應突出體現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使數學教育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教師要“目中有人”,切實關懷每個學生,開發每個學生的潛能,為每個學生的成才提供機會。人性中最寶貴的是受到別人的尊重和賞識,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他們體驗人生的價值,並提升這種價值,這才是真正的教育‘成功的教育。

第三,要有敏捷的思維,開拓眼界、拓寬思路,機智地處理課堂教學中的偶發事件,實際就是或因勢利導,或拋磚引玉,或移花接木,巧妙地把話題轉移,拜託眼前的窘境。這就要求老師必須具有敏捷的求異思維、發散思維,才能左右逢源,化險為夷。

第四,要有豐富的學識。有這樣一句話: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就要有一桶水。我覺得不對,在信息爆炸的時代,一桶水遠遠不夠,要開鑿一眼泉,有了源頭活水才能信任今天的教學。老師要用知識武裝自己的頭腦,融匯到教育教學活動中,保護學生愛問為什麼的好習慣,讓自己的課堂更豐富,更充實。讀書的生活是精彩的、高尚的、幸福的,教師更要把讀書當成生活中的一部分並學以到用,時時用全新的教學理念來支撐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讀了這本書,給了我很大的影響,在今後的工作中我還需不斷地學習以充實、以發展。

教師《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讀書心得 篇8

對於本版的一部分老師和自稱老師的言行,本人頗不認可,甚至為其感到羞愧。教育別人容易,教育自己難。若拿教育學生時説的一些話,放到自己頭上,如一面鏡子,能照出平時看不見的東西。

關於學習

學習,學而實習之,學了還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斷踐行。對於這個“習”字還可以有多個層面的理解,從應用層面講,應用型知識需要不斷實踐、驗證;從思辨層面講,學到的思想、道理要不斷思考、理解、消化,對於錯誤的要懷疑、否定,直到形成自己的認識。這才構成了一個完整的學習過程。

“教師職業道德行為規範”是每個老師都學過、記過、背過、考過的。我看了那麼多帖子,居然除了我,沒有一個老師從這個角度去反思這個事件。是忘的光光,還是選擇性失明?有些人説我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什麼叫我站在道德的制高點,這些東西本來就應該在你心裏的。有些人説我書呆子,是,學的東西不能盡信,可以自己發揮、理解,有沒有哪個老師從自己的角度去談談對師德的解讀、感悟?也沒有。

老師們的言行告訴我們,學的東西背過、考過,拿到了資格證,就一乾二淨了,不用去實踐,不用去思考。然後也用這樣的方式,指導學生的學習,做作業、記這個、背那個、應付考試,然後煙消雲散。

關於批評

老帥們説,錯了就要批評,錯了不批評是不負責,批評你是為你好。善意、準確、適當的批評,絕對是有益的。

家長通報會視頻裏,校長聲淚俱下的講“但是我也沒有更多的關注我的老師,讓我的老師犯了這麼大一個錯誤”。是的,如果在最初某老師有這樣的過激言行的時候,有人去指正、批評她,也不至於到今天的地步。

關於規矩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沒有規矩的孩子,我們會説沒教養。校有校規、班有班規、學生有學生手冊。我們批評學生的時候,學生若還不認錯,我們會拿出學生手冊來説,哪一條如何如何。

同理,教有教規、師有師德。我拿出《教師法》和《中國小教師職業道德規範》的時候,有人會説我上綱上線。我不諱言上綱上線,如果剔除政治鬥爭的背後陰謀和無限擴大化的錯誤傾向,上綱上線也是個中性詞。在我理解,上綱上線就是守規矩,講原則。法律法規、規章制度,制定出來不是擺設,是要實踐的,用來規範行為的。

以什麼“家長也有錯”、“情有可原”、“情急之下”、“出發點是好的”、“也是好心”、“也想盡責任,只是方法欠妥”這樣的藉口,就可以言行出格,這叫沒規矩。

關於習慣

我們常説,培養好的學習習慣很重要,好的習慣受益終身,壞的習慣跟你一輩子。

同樣教師的教學方法也有一個習慣問題。新教師經過幾年的教學能力上升期,達到峯頂後,其教學方法、教學模式、教學風格都開始逐漸定型。後期的教學方法和前期的習慣養成非常有關係。一個好的習慣最終會變成內在的修養和人格魅力,終身受益。在面對學生的時候,不説始終,至少大部分時候,能表現出一個正面的形象。同樣,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也會成為一種習慣。

教師《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讀書心得 篇9

讀了《有效教師》一書,我發現自己的心靈得到了淨化;人格得到了完善理念實現了飛躍。

一、博大而熾熱的愛,在愛中不斷認識自我

教師的愛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的心靈也能甦醒;教師的愛是融融春風,即使冰凍了的感情也會消融。——巴特爾。愛是教育的源泉,“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教師有了愛才能夠發現孩子的閃光點,只有全身心地去愛孩子,愛教育,才能讓孩子真正的熱愛學習,熱愛生活,才能讓孩子發現並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對於教師來説,愛是不可須臾或缺的,只有以摯愛奠基,教師才會傾盡精力,激活智慧,把自己的全部熱情,甚至生命獻給它所熱愛的事業和學生。名師魏書生,李鎮西,李吉林都向教育、向學生獻上了最寶貴,最有價值的愛。這也是他們實現人生價值,人生追求的原動力。愛因斯坦説過:“熱愛是最好的老師,它往往勝過責任。”教育尤其需要熱情,需要愛,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沒有博大而熾熱的愛,就不能成就有效教師。古今中外的名師們都是在以德之教,以身示範的教育過程中站立起來的,都是在無私奉獻、無私的愛中不斷認識自我。我也要像他們一樣,把我全部的愛與熱情獻給我的學生,我所從事的教育教學工作。

二、在不泯的童心面前,時刻警醒自我

書中的每一位教師都具有一顆未泯的童心,他們與學生一起活動,一起遊戲,一同歡笑,一同煩惱,試問他們又怎麼不會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學生又怎麼會不親其師信其道呢?

“多改變自己,少埋怨環境”是魏書生老師總結的涵養性情的一條法則。有效教師給予我的啟示便是教師要以平穩的情緒和愉快的心境投入工作,善於營造親切、和諧的愉快的教育氣氛,使學生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激發他們生動、活潑、主動的學習與發展。在今後的工作中,以名師們為榜樣,使我認識到了自己的不足,我將放下老師的架子走進學生當中去,努力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融入他們的學習與生活當中去,讓那顆未泯的童心生根發芽。

三、在學習與反思中,不斷髮展自我

現代社會是需要終身學習的社會。教師更是需要不斷學習的職業。對於我們教師學習新的知識來面對新的挑戰,更是不可忽視的。它能提供我們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正如高爾基所説,沒有任何力量比知識更強大,用知識武裝起來的人是不可戰勝的。但是由於工作的限制,上班族們不能象學生那樣坐在課堂裏學習,而讀書就成了我們最有利的知識武器,書本中的知識可謂是包羅萬象,他能拓寬我們的視野,讓我們的知識更全面。從而能夠更深刻的思考問題,事物都是廣泛聯繫的,現代的許多實踐都證明了各種信息的相關性,如果只知道一個領域的信息,必然會有礙於自身的發展,掌握更多方面的知識,才能使未來的不確定風險降至最低。就像做股票的人都應瞭解當今的政治經濟形勢,以便能更好的分析股票走勢一樣。研究物理學的學者們都要有一定的化學和其他基礎,才能有所成就。記得一位諾貝爾獲獎者在復旦做講演時就曾説過,現代科學已沒有明顯的界限,我們必須對相關的科學都有所瞭解才行。通過書本我們可以充分利用業餘時間,也不受空間的限制,方便的學到新的東西,擴展新的思路。

陶行知先生説過:“教師必須天天學習,天天進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學之樂而無教學之苦。”讀了這本書之後,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作為一名教師必須成為學生的源頭活水,必須通過不斷的學習,向書本、向實踐、向各種信息渠道學,引千道清泉、聚萬座富礦、集百家之長,豐富自己,充實自己,才能用自己淵博的學識激發學生的求知慾,發展學生的興趣。成為學生的“活字典”和“百科書庫”將是我今後努力的方向。

總之,做一個“有效的”教師,實施有效的教學,是所有教師應有的追求。

教師《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讀書心得 篇10

閲讀《教師的挑戰》一書,很受啟發。其中最能讓我產生共鳴和思考的一句話是“當孩子通過搗亂或自卑等行為表達目的時,老師需要有覺察的意識和能力,才不會陷入與孩子錯誤目的的互動中。”

我曾接手一個六年級,在沒有任何人和你交接班級情況下,第一個月我都會用心觀察每個孩子的言行,在充分了解他們的性格和班級先前的運轉模式之後,第二個月,我會開始班級學生的個性和共性的教育。

班上有一個孩子名叫小文(化名),愛好閲讀,讓你從外在看,定會認為他很文靜,可平日裏在班級偶爾對於一些事情,他會爆發高聲、很衝動的舉止,讓您感覺很任性。

記得有一次,他在課堂上突然間大嗓門、自由地出行,我在講台上靜止片刻,他以為我已默許他的言行。在他出去的時候,其他同學還小聲地對我説:“他就是這樣的人,我們都知道。”哦,原來同學們和他相處了幾年,都知曉他的性格。再這樣下去,孩子就會扶不正了,我有責任指導他的行為。

待他回到教室做好之後,我直接在班級説:“小文,在國小,同學和老師瞭解你,凡事會慣着你。可到了國中,學業課程多,新老師、新同學,沒有人會給你特殊優待。我已經關注了你很長時間了,你不能再這樣裝糊塗下去,你愛好閲讀,知書達理,相信你會有規矩意識和集體意識。”

面對我直擊不良行為的建設性方法,小文低着頭沒有支聲了。可其他同學的眼神傳遞給我的信號是“驚呆了”。課下,同學們悄悄告訴我,這些年來,沒有老師敢點名批評他。原來如此呀,為幫助小文做最好的自己,我持續性地關注他、鼓勵他、指導他。當然,小文也發生了很大改變。

記得有一次中午去他家家訪。

我11:50從食堂快速吃完中餐,就爬樓返到教室叫小文出校門坐車。下樓梯時,他要我觀察他今天與昨天有什麼區別?我瞧瞧他的臉沒有什麼變化,看看他的衣服也沒有穿新衣,便搖搖頭,説不知道。他告訴我,他昨天掉了一顆牙。他就是這樣童真。

上了公交沒有並排的空座位,看得出他想和我坐一塊兒。隨着乘客的下車,他更換了三次座位,只有一站了才和我並排坐着。即使先前不併排,他不管隔空隔人,和我津津有味地談着玩具、機器人。我感覺他的世界是那麼美好。他還告訴我:為了我的到來,媽媽把家裏打掃乾乾淨淨,昨晚還買了零食。他還問我會不會變魔術,我笑而不答,他説回家給我變一個魔術。一路上,他的語氣是那樣平和,沒有課堂的衝動、高聲。

到了他住的樓棟,沒有電梯,爬到6樓對有7個月身孕的我而言有些困難了,他走得快,但會在6層樓梯口等我。進了家門,他遞大白兔奶糖給我吃。我要他趕緊去吃中飯,他很乖巧去廚房吃飯了。我便和孩子媽媽聊了起來,媽媽説:“這些年為了他操碎了心,辭職在家照顧他,還請了家教。前些年,老師們經常打電話來説孩子這個沒做好,那個沒有做好,還要求我到學校陪讀。今年,換了新老師,再也沒有接到電話了,我每天緊張的心才慢慢放下來。”

聽完媽媽的講述,我才知家裏有這樣一個孩子,作家長的也是不易。憑着自己多年的實踐經驗,我一貫用教師的指導性方法去育兒,報喜不報憂,才讓這樣一顆焦灼的家長心有了安心。正如書中所言:“老師必須練習實踐,並根據自己的智慧和性格特點形成自己的技巧”。

教師《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讀書心得 篇11

鄭傑,上海市北郊學校校長,中學高級教師,上海市十佳青年校長,上海市優秀教育工作者,他對社會轉型期校長角色變遷、教師身份變化、學校生存和可持續發張、師生的生命質量與人生幸福等問題,進行了諸多有價值的思考和實踐,因其觀點新鋭而獨特,被戲劇性成為“另類校長”。

世紀老人冰心曾説過:“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這是一句至理名言。之前讀過蘇霍姆林斯基的《給老師的一百條建議》,感覺受益匪淺,最近到到書店轉了轉,看到了鄭傑老師的給《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他在書的代序中很謙虛的説,不妨一讀此書,這是一本無害的書。大體看了一下書目,感覺不錯,就讀了讀。

鄭傑校長在文中提到一百條建議,每一條都讓人受益匪淺,尤其是下面幾條對我的啟發更大。

首先,教師要有靜氣。

有的人一身匠氣,只知機械地幹同樣的事,幹得毫無生氣。他們眼中的工作,僅僅是要完成的任務,為了完成任務,只習慣於從過去的經驗中去搜取營養,在這種消極態度下,人們形成了一種定勢:凡事都可應付,只需照老規矩辦就是了。有的人沾滿俗氣,或者叫市儈氣,又叫小市民。他們遇事總先考慮自己的得與失,不斤斤計較一番,他絕不罷休。有的人躁氣,這種毛病許多人都有,躁氣就是浮躁之氣,千起事來冒冒失失,想急於求成,沒有多少事情能幹到徹底,卻急於表功,事情沒有幹完,就要評這許那。

教育是長期投資的事業,教師乾的工作需要紮紮實實,點點滴滴,任何包裝、宣傳、炒作,都不能替代一天天薰陶,一本本作業,一句句話語。所以,教師要的是靜氣,就是要靜下心來備每一堂課,靜下心來批每一本作業,靜下心來與每個孩子對話;靜氣就是要靜下心來研究學問,靜下心來讀幾本書,靜下心來總結規律,靜下心來反思自己的言行和方式,以便最好地超越自己;靜氣就是要靜得下來細細地品味與學生在一起的分分秒秒,樂趣自然在其中,生活的意義也在其中。靜氣才能平心,心一平,生活會是另外一番景緻,工作也會是另外一番景緻。

靜下心來,受益的是學生,受益的是你身邊的每一個人,而最終受益的是你自己。是呀,作為年輕教師,有的是滿腔的熱情和把事情做好的信念,但是要把工作做好,做精,的確需要靜。需要靜下心來備好每一堂課,批改每一本作業,讀幾本好書,總結一下自己的不足,細細品位與學生在一起的每分每秒,品嚐作為老師的樂趣。何樂而不為呢?來,一起放飛心情吧!

其次,教師要學會做減法。

這一點其實與我們學校老師們口頭上流行的要學會“偷懶”相似。那麼,在重壓之下,我們教師該如何正確偷懶,如何把減法做得更好呢?

減掉那些不合目的的勞動。教育目的是什麼?這是做教師的首先應理清的。教師的目的在於促進孩子發展,這是教師目的的全部。一旦將其他目的摻雜其中,尤其將個人目的混入其間,則會帶來無盡的苦痛。

減掉那些無效用的勞動。教師的勞動嚴格地説是腦力勞動,教育的智慧首先在於運用智慧減輕體力的勞作。如果我們靜下心來反思一下自己的一天,我們會恍然發現我們有許多事情白做了,有一些事情做下來卻起了反作用,我們為無效勞動付出了青春與心力的代價。

當然了,做減法先要做加法。在我們的頭腦中加入知識,用知識來修煉智慧;在心靈中加入理性,用理性指揮我們的軀體。人只有在克服了盲目和情緒化反應之後,才能在繁瑣的事務中找到一個支點,依靠這個支點,我們才能揮灑自如,遊刃有餘。還記得,當時教某班的時候,我對班上不完成作業的同學的要求是可以只完成一半或三分之一,但要自己認真完成。連續幾天,這部分同學的作業都做了一半按時交了,我也都很滿意,並在班裏表揚了他們。課堂上,他們也聽得認真了,不斷受到老師們的表揚。“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當你用“加法”不奏效時,為什麼不試一試“減法”呢?

再次,教師應享受生活。

不僅是教師,人——作為人都應該享受生活。看到這一條我不僅想到,以前看到的一則報告,現在教師的平均年齡只有六十幾歲,遠遠低於人口的平均年齡。有十分充足的證據證明,我們的許多先輩活的比我們幸福快樂,儘管我們已遠離了饑荒,先人們沒有,在我們今人看來祖先們簡直生活在地獄之中,分析原因,我們現在人的工作壓力太大了。作為一名教師,每天有大量的工作需要我們去完成,既然我們不能改變現在的生活,我們就要想方設法適應現在的生活,享受我們的生活。

作為一名教師,我們每天與孩子接觸,班上不乏優秀的學生,聰明好學,討老師喜歡,但也有調皮,不愛學習,經常跟別的同學打架,讓老師頭疼上火的學生。作為一名教師,只憑自己一己之力去捍衞學校這一塊自由而悠閒的天地,我們甚至根本就沒有權利阻礙質樸、而天真的孩子們的生活。他們不應過早的參與角鬥,他們太過弱小,他們正處於做夢的年齡,請勿打擾。我們每天與孩子打交道,用心去愛我們的孩子,給他們平等受教育的權利。建立老師的威信,以誠相待,,尊重學生的選擇,把思考的空間留給學生。當學生犯錯時,耐心的批評教育,使他們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張潔老師在書中指出,“對教師而言,享受勝過有着天生的有利條件。只要我們打開所有的感官。”孩子是天真無邪的,我們每天與最快樂的人打交道,享受我們的生活,我們就會童年常在。

最後,教師要有寬容精神。

寬容很不易,才成為一種美德。如果我們在教書時,只認了教科書和大綱,卻容不得半點質疑;如果我們只守着自己習慣的教法,藉助於習慣的手段和方式,拒絕一切新的想法和創意;如果我們聽了某些宣傳或説教,認為某種教育理論或政策就是惟一正確或惟一必須信守的,那麼我們還是不寬容。

當面對每一個有個體差異的孩子們時,如果我們只以個人的眼光去取捨,唯獨偏愛那些乖孩子,排斥那些笨孩子、髒孩子、調皮的孩子、被父母遺棄的孩子,那麼我們尚不具備寬容精神。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已邁入了一個多元化的世界,進入這個世界的資格就是具備寬容精神。寬容不易,才使寬容成為美德。

寬容不僅在面對異己時有用,對自己的衝突着的人性而言,寬容意味着造福於自己。寬容會使我們掙脱身心的一切束縛,使我們每一天都很自由。陶行知先生忠告我們:“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裏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讓我們教師學會寬容,給學生多一點寬容,學生自己就會多一點自尊,多一點自省。寬容,是讓學生感受到愛和友誼的先決條件,更是能令其健康成長的必要條件;同時寬容也會使我們教師處事變得更加理性,使自己的工作變智育中心為以人為中心,造就一種民主的教育、生動活潑的教育,這不正是現代教育所提倡的嗎?

一百條建議,一百個法寶,似陽光,如雨露,滋潤着我乾涸的心田。從這本書中,我們可以讀出人生哲理,教育智慧;而讀出的更多是心靈的共鳴、靈魂的迴音。作為一名平凡的教師,此書讓我感動,更讓我深思。但願在此書指導下,我們能以一顆平靜的心,寬容的精神,享受我們平凡而又不平凡的生活。

教師《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讀書心得 篇12

《教師的挑戰》裏講到一個例子,有一堂課是討論跑夜路去請醫生的豆太的心情,課堂有一個叫和樹的好動男孩拼命舉手,發言的內容明顯與文章內容不符,教師沒有問“為什麼這麼想的?”而是問“從哪裏看出來的呢?”從而以和樹的見解為契機,重新“迴歸”課文,圍繞奔跑的豆太的形象展開了討論。以下是我的幾點感想:

一、傾聽有助於師生交流,增進師生感情,提高課堂效率。

巴西著名學者弗萊雷曾説過:“沒有了對話,就沒有了交流;沒有了交流,也就沒有真正的教育。”就課堂教學而言,交往主要表現為師生之間的傾聽和應答。因此,提高教學質量,需要探索課堂傾聽的有效性。

二、創設良好氛圍,讓學生喜歡傾聽

創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真實、具體、富有情趣的情境裏樂意傾聽。傾聽是一種能力、一種素質。要求學生在課堂上的每一分鐘都全神貫注,聚精會神是不可能的。作為教師要有意識的去培養,去提醒,去督促學生養成習慣,讓其樂於傾聽。教師先要做到傾聽學生。無論學生的發言是對還是錯,是口齒伶俐還是吞吞吐吐,教師都要專心去聽,偶爾稍作提示,但決不會去打斷。

三、樹立“傾聽”的好榜樣

教師認真的傾聽有助於教師及時瞭解學生的認知水平,有針對性的調整教學,同時也是對學生人格的一種尊重,幫助學生弄清思路;學生在回答問題或發表自己看法的時候,教師要全神貫注地聽,可以邊聽邊稍稍點頭,並用眼神鼓勵他們説下去,讓學生知道老師在認真他講,讓他們感受到老師也是全體成員中的一員,是他忠實聽眾中的一員。

教師《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讀書心得 篇13

作為一名從教二十多年的教師,自知讀書甚少,尤其是教育教學方面的書籍更是很少涉獵。今年暑假,在學校要求下,耐下性子開始閲讀常生龍先生的《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一書,不想無心之舉卻收穫頗豐。下面僅就我感觸最深的兩點談一談。

一、怎樣讓孩子愛上學習

雖然素質教育已提倡了多年,但是考試製度仍讓我對分數看得很重,對於考試經常出現的題目我會反覆講,多次練,即便這樣仍然有不少學生記不住,考試丟分,我也因此常常責怪學生不認真,不用心。

讀了《怎樣讓學生愛上學習》一篇,我才明白原來是大腦的自我係統在作怪。得不到學生自我係統的關注,無論老師講的怎麼賣力,知識如何重要,老師的講解卻根本無法進入他的認知系統。因此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是關鍵,而良好的師生關係和充滿情趣的講課方式比教材內容更重要。

二、如何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

習慣於教師講授為主的教學方式的我,很想轉變為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雖然也多方嘗試,但效果一直不理想。

閲讀了常先生《如何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一文後,我有所頓悟。首先要讓學生對每節課充滿期待;其次將課堂上的話語權讓位給學生,注重學生能力的提高;再者讓坐在教室裏的每個學生都充分的互動交流,而教師要善於把學生的注意力轉移到課堂參與的氛圍和課堂文化上來,讓學生與手頭的學習內容活動,促進學生創新思維的形成。

常生龍先生的這本書將精髓提煉、昇華,並融入了自己的思考與實踐,讓閲讀與工作的有機結合。我會繼續認真研讀,用其中的理論指導自己的教學實踐。

教師《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讀書心得 篇14

《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是美國作家帕克·帕爾默的著作。在導言部分,作者帕克·帕爾默提出:“這本書適合這些教師:他們體驗過快樂和痛苦的時日,而且其痛苦僅僅源自於其所愛,因為他們熱愛學生、熱愛學習、熱愛教學生涯。”

“自身認同”是《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中的一個核心概念。在這本書經常可以看到這樣一些句子:“真正好的教學不能降低到技術層面,真正好的教學來源於教師的自身認同和自身完整”、“自身認同是指一種發展的聯繫,在這種聯繫中,自我生命中所有力量匯聚,進而形成神祕的自我”、“自身完整,就是説,無論怎樣我都是一個整體,這種整體特點能後在朝着一定方向形成和再形成我的生活模式時的內在聯繫中發現。”……而自身完整與自身認同又是密不可分的。個體通過對自身認同中的工作與各種聯繫進行整合,可以提高自身完整。

作者認為,優秀教師的核心不在於教學技巧的純熟,“真正好的教學源於教師正直、誠實的優秀品質” 。這講的是榜樣的力量,“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説一萬遍,不如自己做一遍,可見教師的品質在日常的生活中更是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一個品德低下的教師,無論他技術怎樣純熟,他也不可能把學生教好。因為,學生在時時模仿着他的行為。相反,一個好的教師,不需要繁多的話語,只要一個個動作示範,自會帶動着一批學生。

作者強調了優秀教師的一個共同特點,“完全沉浸在課堂上,和學生做深層次的交流”,也就是我們説的,和學生打成一片。教師,面對的是一羣有血有肉的孩子,他們有思想,有感情,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和他們進行感情交流,時刻地關心着他們。正如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説:“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應以教師的人格為依據。因為教育力量只能從人格的活的源泉中產生出來,任何規章制度,任何人為的機關,無論設想得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業中教師人格的作用。”

時代對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會對教師寄予了更多的期待,我們需要不斷豐富自我、完善自我、發展自我,努力達到書中描述的“守護教師靈魂的同時,呵護學生的心靈”的美好境界。

教師《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讀書心得 篇15

法挽回一個人的沉淪。人生活在世上,當無法承擔做為人的義務時,也同時失去了他作為人的權利,即使他曾獲得家人最初的同情,但最終將被無情遺棄,這不是個別家庭的冷漠,而是人性一次真正的裸露。

相對温暖的家庭尚且如此,社會恐怕對這種個體的不幸遭遇會更加殘忍,他們會把他送進實驗室,每天對他進行各種各樣的實驗,而且會引起無數的眼睛好奇地逼視他,無數張嘴巴無休止的討論他,他生命的每一秒種將暴露在慘白是日光燈下,直到他死去還要被製成標本供後人研究。他作為人的資格和尊嚴被完全忽視了,沒人在乎他心裏的感受,羣體只在乎他們的好奇心可以獲得滿足,他們擁有做為幸運者的活生生的見證。

也許正如小説後序中的評價:“卡夫卡並不會按俗人的思緒延續他的筆觸,在格里高爾的死亡中,他就是要讓我們這些俗人看到更多不願看到的東西。”是啊,她向我們揭示了一個荒誕的惡夢,卻也預示了一個未來。

教師《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讀書心得 篇16

他用精妙的筆觸把我們帶到一個又一個課堂上,讓我們在“教學事件”中去觀察、去體會、去發現、去回味。看到了一個教育學者對教師、對學生深沉而理智的關切。他就是佐藤學教授,一位教育理論的集大成者,又是一位親臨一萬多間教室的紮紮實實的實踐者。在書中作者聚焦課堂教學實踐,以現場速描的方式真實再現了教師們多樣的教學實踐和學生們多彩的學習生活。談談令我感受頗深的點:

一、關注課堂中的“小事”

作為東京大學的一位教授,佐藤學的獨特之處在於他雖然是個教育學者,但他似乎並不把高深理論作為自己的研究重心,而是幾十年如一日地關心發生在教室裏的“小事”。跑學校、進課堂成了他最大的愛好。這樣的大學教授似乎讓人不可理解,但他對此有自己的主張。在《教師的挑戰》的後記中,他説:不知從何時起,人們開始有意無意地漠視教室中的“小事”,但教育改革不正是由“小事”積累起來的嗎?“小事”不正是改革成果的具體體現嗎?

害怕數學連書都不翻的芳樹,今天在敏子和秀樹的合作學習中雖然偶有失誤,但畢竟開始做練習題了。總是閉着嘴,躲開他人視線的良子,今天穿着繡着小花的褲子來上學了。這裏的每一件小事都支持和促進着每一個孩子學習,對教師來説這比“大規模”改革重要得多。他所追求的是每個孩子的點滴成長。這些在別人看來似乎不值一提,在他看來卻彌足珍貴。佐藤學在書中介紹的教師是在任何學校都可以遇到的尋常教師。每一位普通教師的小小挑戰與教室中的孩子們才是開拓未來的教育改革者。

二、尊重與信賴

佐藤學提倡的是一種寧靜、潤澤的課堂氛圍,他認為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處於一種自然狀態,不恐懼、不緊張的心態是他們安心學習的前提。濱野老師的課堂正是這樣。學生按照自己的步調來朗讀,他們在喜歡的段落旁寫出自己的所思所想,讀完課文他們互相討論着,自自然然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即便是快要下課了,他們仍然意猶未盡,想要繼續討論。佐藤學認為,濱野老師良好的教學效果來自於他對每一位兒童的尊重。濱野老師能夠接納每個學生的想法,他不僅僅拘泥於“好的發言”,而且對所有人的發言都寄予期待,在他看來“任何人的發言都是精彩的”,這使學生們能夠自由地思考、輕鬆地交流,從而使整個課堂更加豐富而深入。

但事實上,人們往往只會對那些“有能力”的學生產生尊重和信任,卻很難去尊重那些“不能”的學生。只有摘下“能”與“不能”的有色眼鏡,才能看到每個人挑戰固有學習水平的情景,才能看到他們個性化的創造。

佐藤學認為只有讓學生充分地與世界對話、與他人對話、與自己對話,才能實現真正的學習。但如何在學生中建立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助合作的關係對大多數教師來説卻是個難題。在《教師的挑戰》中,佐藤學給出了一個特別的答案,他認為:要構築合作互惠學習的關係,就要培養學生相互傾聽的能力,這首先取決於教師是否能夠認真傾聽每一位兒童的心聲。

書中的山崎老師、澀谷老師和勝沼老師,雖然都是普通教師,但在佐藤學看來,他們都是兒童心聲的傾聽者。山崎老師從不貶低任何一個學生的發言,他尊重每個孩子的思考和感情,並看到每個孩子身上潛在的可能性;澀谷老師注重營造一種自然的學習氛圍,她重視奇妙的發言,並把那些妙趣橫生的發言串聯起來,用學生的思考力來推進課堂;勝沼老師總是站在學生的斜側面位置上側耳傾聽每個人的發言,學生們將勝沼老師作為親密的傾聽者,從而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而勝沼老師則珍視每一個人的發言。

在佐藤學看來,如果教師以身作則,成為一位耐心的傾聽者,那麼學生之間的傾聽與合作關係就會水到渠成。作為教師的我們應時刻牢記:學生是成長中的人,學生是有差異的人,學生是有個性的人,學生是有能力的人。我們要“保障所有學生的挑戰性學習”,即使是暫時處於低學力的學生,老師也要確保他有挑戰學習的機會,激發孩子的學習主動性,這才是合作學習的精髓所在。教師要珍視每一個兒童的發言。

這本書為我們打開了一扇通向未來教育的門,在那裏可以找到與我們共同成長的朋友,雖然我們生活在不同的空間,但我們對學生的愛與執著是共通的。這是一場靜悄悄的革命,這是一個永恆的話題,這是對於每一位教師的挑戰,這是一本值得細細品味的書。

教師《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讀書心得 篇17

今年暑假,我閲讀了特級教師宋運來老師主編的《影響教師一生的一百個好習慣》,這本書從培養教育習慣、教學習慣、學習習慣、生活習慣、行為習慣五大方面全面論述了影響教師成長的100個好習慣,正是這諸多好習慣,鑄造了許多優秀教師。掩卷沉思,受益頗豐。

書中羅列出教師應該養成的100個好習慣,向讀者展現出優秀教師工作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使我對教育人生有了更為深刻的理解。細看來,其中的每一件小事都是常常發生在我們身邊的,常常是我們每天都會遇到的,有我們必須嚴格遵守的,也有不經意間被忽略的。

每讀到一條習慣,不由得對自己的行為進行評價和剖析。看到一些我已經養成的習慣,不禁感到欣喜,這是從另一個角度得到了肯定。例如:教育需要嚴格:“教不嚴,師之惰”。教師的嚴格要求是學生成才的重要途徑和保證。嚴格訓練、嚴格要求和熱愛學生是一致的。師愛體現在嚴格要求之中,不嚴格就體現不出師愛,名曰愛之,實則害之。要把握好“愛”與“嚴”的分寸。“嚴”是“愛”的具體表現,“愛”是“嚴”的最終目標。做到嚴中有愛、嚴中有度、嚴中有理、嚴中有方。所以,我們要牢記“嚴師出高徒”的古訓,對學生嚴愛相加,寬嚴相濟。提前三分鐘進教室,老師要提前進教室,便於做好課前準備,同時也是提醒學生安靜下來。這是特級教師於永正老師曾説過的,因此,提前幾分鐘進教室已成為我的習慣。

還有一些習慣,自己卻沒有養成。如:上課要有激情,蘇霍姆林斯基曾説過:“有激情的課堂教學,能夠使學生帶着一種高漲的激動情緒從事學習和思考”。激情是一種強烈而短促的情緒狀態。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有了激情的參與,才有認知的渴望,才有表達的慾望,才有智慧的靈動,才會引發學生深深的感悟、獨特的體驗。而可能是因為教育需要激情。因為教育是心靈的對話,是心心相印的性格的關係,這一點我做的很不好。我應牢記沒有激情就不能喚醒沉睡的人,沒有激情就不能鼓舞人,只有激情才能產生激情。教育因生命而美麗,上課因激情而精彩,在課堂上做一個有激情的老師。

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左傳》中有這樣一句話:“哀樂失時,殃咎必至”。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變化,避免因為情緒的變化而影響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情商關乎成敗,要認識好、調控好、激勵好自己情緒,切忌感情用事,喜怒無常。有些因為事情多,就變得急躁,消極,影響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當今年暑假參加完心理輔導員培訓並且看了這本書後,我才真正意識到管理好自己的情緒是多麼的重要,從中我也學到了一些管理情緒的方法。當覺察到自己的情緒出現問題時,第一步是找出原因,如果是身體方面的原因,那就要遵循生理規律,保證充足的睡眠,堅持經常運動,合理飲食,保持積極樂觀的態度。不要把事情悶在心裏,和同事訴説一下,和朋友交流一下,你就會變得非常輕鬆。在想發火之前,先數十下,或者深呼吸,你也許就會放鬆下來。要保持豁達的心態。教師的豁達開朗更能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創造和諧寬鬆的教學氣氛,有助於教學質量的提高。因此,從今以後,我會努力管理好自己的情緒,以豁達開朗、積極樂觀的健康心態對待教學工作,對待學生。

細節決定成敗,好的習慣成就精彩人生。亞里士多德説過:“優秀不是一種行為,而是一種習慣。”一種行為如果長期下去,就會成為習慣;而好的行為一旦堅持下來,就會成為一種好習慣。不管是在教育教學還是在學習生活上,任何一個好習慣的形成都需要長期堅持。要養成這100個習慣不是一日之功,但我堅信只要能明確目標,並踏實走好每一步,即使還在努力的過程中,也一定能感受到好習慣給我們帶來的觸動和促進。播下一個好的行為,必將收穫一個好的習慣。

教師《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讀書心得 篇18

“這一切都歸功於讀書,時間每過去一年,學校教科書這有一滴水在教師的知識海洋裏就邊得越來……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書。”(蘇霍姆林斯基語)”

又一次捧起大師的經典,想起初讀的時候,自己還是一個剛出學校的學生,懷着對大師的崇敬拜讀了它。教了近十年的書,當讀書成為自己的一種生活方式的時候,才發現自己知道的是那樣的少。

年少時總覺得教育是一件簡單的事,教師是一份輕鬆的活,教書的日子久了,越來越發覺做一名好老師不是那麼容易。就簡單的讀書而言,學生是一個裝不滿的水桶,自己永遠是被他們追趕的送水工。要想在課堂上成竹在胸,縱橫馳騁,不斷讀書是一條不錯的捷徑。社會的飛速發展,知識更迭的速度,讓人時刻感到知識的滯後。教科書的背景越發寬廣,學生的生活接觸豐富多彩,社會信息交流的通暢。作為課堂教學的行為主體,教師和學生應該有交流的基礎,從而也可以從學科知識的背景中取得相應的知識給予學生富有成效的啟發。

西漢的劉向有句名言:“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教師雖然不言愚鈍,但讀書,可以讓你充滿內涵;可以讓你變得深刻。讀書,使你聰慧;讀書,使人明理;讀書,使你站得高看得遠,使你的見解和視野更加開闊。面對學生捫心自問我準備好了嗎?感到不足,讀書是一種不錯的選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jiaoshi/636km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