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讀書心得體會 >

最後一課的讀後感心得(精選8篇)

最後一課的讀後感心得(精選8篇)

最後一課的讀後感心得 篇1

星期五下午,我們到餐廳看電影,電影名字叫《最後一課》。故事説的是在汶川大地震中,有一位叫譚千秋的老師,在地震爆發的那一刻,為了疏散同學,失去了逃生的最佳時機。又為了保護未來得及逃走的四名學生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

最後一課的讀後感心得(精選8篇)

觀看演出現場,同學們嘰嘰喳喳、嘻嘻哈哈,一點兒也不嚴肅。拍這部電影是為了教育學生的:不要等到失去了,才懂得珍惜;不要等到犧牲了,才懂得尊敬。可學生們為什麼不感動呢?這與編劇有關,台詞很多是從其他電影中套過來的;演員的演技不高,很做作;模擬地震爆發時的場景讓人一看就知道是假的。其實最糟糕的,就是它的説教成分。譚千秋老師在中國可謂家喻户曉,現在又拍成電影,讓人覺得太過了。

作為學生,我們知道人活在世上,無論有多大官職,無論有多少家產,無論存活多久,最後都將歸於塵土。不如趁自己年輕做一些有益於家鄉,有益於國家的事,這樣將來死後也落個好名聲。

從古至今,有許多英雄豪傑因為做出了驚天地、泣鬼神的事情而流芳百世,他們的精神與品質就成了後人學習的榜樣。社會為了繼承和發揚這種精神,就張貼標語、喊出口號、——————我覺得吧,光説不練有什麼用呢?“學習雷鋒好榜樣”,現實生活中雷鋒並不多見;學習任長霞好局長,當下冤假錯案並不少見;學習好書記焦裕祿,官場中貪官昏官越來越多;——————我覺得,樹立一個過於完美的形象,反而讓大家覺得可望而不可即,起不到應有的作用,不如制定一個切實可行的制度,讓大家按規矩行事,用身邊的平凡人的不平凡的事來教育我們,這樣效果也許會好些。

譚千秋生的平凡,死的偉大。這是地震中的譚千秋,平常生活中的老師們只要敬業、愛生,我也覺得他們很偉大。我們生在一個多元化的社會,不必要求所有人都單一的去追求同一種東西。

我們是二十一世紀的學生,我們的世界是豐富多彩的。我們有我們自己的審美觀、價值觀,我們不喜歡被説教,過多的説教會讓我們在課堂上倒下;我們喜歡去做,喜歡用行動來詮釋自己的價值,哪怕像譚老師一樣也不怕。

最後一課的讀後感心得 篇2

今天學了《最後一課》學完後,認為這是一首悲憤的愛國主義交響曲。

這篇文章以小弗郎士的口吻,在最後一課的見間和感受為線索,刻畫了小弗郎士和教室韓麥爾的經典形象,反應呢法國淪陷區的人民對慘遭異族統治的悲憤和對祖國的熱愛。

第一次初讀時,只覺得民族語言是一個民族代表。而羅老説,亡了國的人民,如果還説着自己的語言,保留着自己的文化,實際上就説明這個民族沒有徹底滅亡,還在以自己的方式存在着,如果一個民族完完全全喪失了語言,那麼,她就幾乎失去了她生存的土壤。人們把一個民族在千百年共同生活經歷的語言稱為母語,意味着語言對民族文化,這個民族就永遠存在向心力,不論異族統治多麼嚴酷,這個民族的人再怎樣被分離,民族的精神文化隨時可以把他們團結到一起來。侵略者只能奴役其身,不能奴役其心。所以民族語言能使民族內部產生凝聚力。

在日本帝國主義佔領我國台灣和東北三省之後,也是不不遺餘力地大肆推行日語和日本文化教育。他們都是出於同樣的目的——在軍事佔領之後開始文化的侵略奴役!因此可以説對一個民族真正的佔領和征服。但這,往往是最困難的。

我們的母語是最偉大的。

最後一課的讀後感心得 篇3

韓麥爾先生還靠着牆壁,目光無神而空洞。小弗朗士戀戀不捨地看着教室,依舊坐在位置上。韓麥爾先生走了過去,歎了口氣,輕輕的對他説,“小弗郎士,我可愛的孩子,以後再也見不着你了,但願你不要忘了我,以及在這裏學到的一切。”他的目光有些許期待,拍了拍了小弗郎士的肩,回頭走掉,眼中是即將決堤的淚水。小弗郎士慢慢地收拾着書包,一步一步的離開,再見,法語;再見,韓麥爾先生;再見,教室。那些曾經令小弗郎士感到枯燥的法語課本,如今卻希望他們永遠陪在身邊,一想到以後沒有機會上法語課了,他的心就蔓延着痛·····

小弗郎士啜泣着走出了教室。草地上的普魯士兵正在練習,現在看來卻十分可笑與滑稽,杜鵑的叫聲也出奇地變得令人煩躁。不知何時,天陰沉了下來,市民們一個個歎氣着從小弗郎士身邊走過。小弗郎士有一種不安,他似乎看到了他們眼中的惋惜與同情。“唉··又是一個不能上法語課的孩子。”“是呀,我的孩子以前那麼討厭學習,現在卻爭着要看法語書。”“唉···”原來大人也為這件事感到痛心,小弗郎士有點觸景生情,突然很想哭。他一邊踢着石子,一邊痛罵普魯士人。他走的極慢,在不遠出看見韓麥爾先生和他的妹妹正在普魯士兵的催促下坐上離開的車子。“韓麥爾先生!”小弗郎士奔過去,“韓麥爾先生,你要走了嗎?真的再也回不來了嗎?”

“不!我相信我一定能回來的!”他的眼中透着堅定,那是對國家的信心!“快點,羅嗦什麼?”普魯士兵有開始催了,韓麥爾先生無奈的跟着汽車離去,探出車窗向小弗郎士揮手告別。小弗郎士心中有悲慼,他越來越厭惡普魯士,他要報仇,他要保衞祖國!他跑到徵兵出,毅然寫上了自己的名字。“孩子,你這麼小為什麼要當兵?”長官有點不可思議。“因為我是法蘭西人

最後一課的讀後感心得 篇4

今天,我和同學一起來到赫山電影院觀看了一部電影——《最後的一課》。

這部電影最讓我感動的一個鏡頭是:在地動山搖時,譚千秋老師為了學生而忘記了個人的安危:他弓着身子,張開雙臂緊緊地趴在講桌上,伴着雷鳴般的響聲,磚頭、瓦礫、灰塵、石塊紛紛墜落到他的頭上、手上、背上,頓時血流如注,一滴滴滴在學生的手上、身上。但他咬着牙,告訴學生,不要害怕,自己卻拼命地用手撐住講桌,如同一隻護衞小雞的母雞。他在廢墟中奄奄一息時,沒有忘記鼓勵自己的學生:他鼓勵劉燁同學確定好自己的人生的目標,把音樂當成愛好,參加奧林匹克數學競賽,他批評黃婷婷同學沒有理解自己的母親,自暴自棄,鼓勵她一定要努力學習。他作為兒子沒有忘記讓學生捎去給母親的撫養費。他作為父親,在臨終前交代黃婷婷同學將那幅沒有畫完的畫,畫完,交給自己的女兒,並轉告她的女兒:爸爸愛她!就這樣譚老師在多次餘震的摧毀下為了4個學生的生命,他義無反顧地獻出了自己的生命。他用自己的英雄壯舉,詮釋了什麼是為人之師;他用自己的行動為學生上了生動的《最後一課》,讓我們也體會到了生命的真正的價值。

這讓我想起了我自己的老師,老師們為了我們每天起早貪黑,兢兢業業、默默無聞地工作着。他們備課、改作業經常到深夜。他們無微不至地關懷着我們:有一次我們班24個同學練廣播操耽誤了學習,吳老師雖然嗓子很啞了,但還是利用中午的休息時間給我們補課。我們班同學生病了,高老師就給學生泡藥,並噓寒問暖。每天放學,老師都叮囑我們一定要注意安全……想到這些,我的眼淚不禁奪眶而出,以前我沒有理解老師對我們愛,現在我要大聲告訴老師:老師,我愛你們,從今以後我一定要好好學習,長大了一定做一個對社會有益的人!

最後一課的讀後感心得 篇5

我很同情小弗郎士那小鎮上的人們,或者説,是很同情“阿爾薩斯”和“洛林”的人們。失去了學習祖國語言的機會是痛苦的,成為亡國奴的日子更是痛苦。

這痛苦,來自於失去。

小弗郎士不久前還對法語頭痛不已,然而,短短的時間內,他便覺得“法國語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語言―最明白,最精確……亡了國當了奴隸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開監獄大門的鑰匙”。他的轉變使我驚訝,他的愛國熱情讓我感動,同時,他的情感也給了我一些啟示。

為什麼人往往在失去某種東西時,才會感受到它的重要,才知道後悔,才知道責怪自己?或許有些東西,失去了還可以再尋回;然而,有些東西是永遠也無法尋回的。

就像小弗郎士,他一定會責怪自己當初為什麼要貪玩,為什麼不認真學習,為什麼那麼討厭韓麥爾老師,為什麼……其實這種感受不一定在當了亡國奴之後才會深有體會。比如,和形影不離的朋友爭吵以致友誼破裂;因為虛偽而失去身邊人的信任;為了追逐名利而失去生活的快樂……這時後悔已來不及了。

有了小弗郎士的前車之鑑,我希望我們每一個人都能珍惜現在所擁有的一切,而不要經歷痛苦的“最後一課”。

最後一課的讀後感心得 篇6

大家應該都知道,如果一個國家喪失了主權,那麼對這個國家的人民又意味着什麼呢?被他國所奴役,在他國的強權統治之下用他們的生活方式開始噩夢般的生活,漸漸地把母語遺忘,漸漸地淪為強盜中的一分子……不會的,絕對不會淪喪到如此地步!有血有肉的國人哪會這麼輕易被打倒,他們的靈魂定會在某個時刻高聳屹立起來……我讀這《最後一課》,曾深深地為法國人民的悲慘際遇而傷懷,但是我也為他們感到驕傲,法國人民在都德的筆下如英雄一般,那麼勇敢,那麼自豪地用他們的法語向世人傾訴着深深的愛國之情。

文章通過描寫阿爾薩斯省的一個國小生小弗郎士在最後一堂法語課上的見聞和感受,真實地反映了法國淪陷區的人民慘遭異族統治的悲憤和對祖國的熱愛,還有爭取祖國解放統一的堅定意志,集中表現了法國人民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文中韓麥爾先生説的一句話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法國語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語言——最明白,最精確。”每個人都喜愛自己國家的語言。試想:如果一個人連自己國家的語言都説不好,學不了,那麼這個人將會多麼可悲啊!他下意識裏覺得時間很充足,學習機會多的是,反正我天天都在自己的國土上踩踏,反正我天天都在我的同胞交流……他們肯定想不到自己的國家會戰敗。等到失去的時候才珍惜,難道不是嗎?小弗郎士,包括韓麥爾先生,他們都在懊悔曾經沒有好好對待自己的校園學習生活,就如同現在的我們總是懊悔童年時代沒有好好享

用還覺得那段時光太過短暫……

最終他們是醒悟了,骨子裏的愛國情愫蹦出體外感染了大多數整天飄渺度日的人們。他們的靈魂在被剝離身體的那一刻奮起反抗,沒有眼淚的哭訴,沒有半點哀怨的呻吟,默默地向我預示着,法語將要帶領它的人民掀起新的鬥爭,而且是勝利的。

語言是喚醒大腦意識的最有效的工具,它能傳遞出人類最為大眾化的情感,在民族危難之際,我們的語言奔走相告:不想當亡國奴的,要緊隨其後!

最後一課的讀後感心得 篇7

今天我讀了德國小説家都德的短篇小説《最後一課》,讀完這篇文章後,我被深深地感動了。

這篇文章向我們展示了一個頑皮、不愛學習,也不知道什麼是國家命運、民族尊嚴的男孩形象——小弗郎士。通過上最後一節法語課,他認識到普魯士軍隊不僅佔領了他的家鄉,還要剝奪他們學習本民族語言的權利,使得小弗郎士在心靈上、精神上受到了極大的震動。在最後一堂法語課上,小弗郎士有對自己的悔恨、有對侵略者的痛恨,心情久久不能平靜。當韓麥爾先生翻開教材,開始講法語課時,小弗郎士對自己平時最討厭的語法,居然“全都懂”,覺得韓麥爾老師“講的似乎很容易、很容易”。但是一切都已經晚了。

讀完這個故事,難道我們就不能從這個故事裏受到啟發嗎?不,我們能!

這個故事通過一個無知的國小生的自敍,生動地表現了法國人遭受異國統治的痛苦和對自己祖國的熱愛,以及爭取祖國解放和統一的堅定意志。

讀到這裏,我忽然想自己,今天的我們和小弗郎士相比是多麼幸運啊!我們生活在和平的國家,有着良好的學習條件,身邊有給我們以諄諄教誨的老師,我們還有什麼了理由不好好學習呢?

“最後一課”結束了,但我明白了,熱愛祖國就應該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認真學好祖國語言,正是熱愛祖國的一種具體表現。今天我們有不少既熱愛祖國又認真學好語文的好同學,但不是也有個彆嘴裏喊着愛國,心裏也想愛國,卻並沒有認真學好語文的同學嗎?學了這篇小説,懂得了這個道理,我們就一定要以愛國主義思想為動力,積極自覺地學好祖國的語言文字,同時,還要分秒必爭地認真學好一切科學知識。

最後一課的讀後感心得 篇8

《最後一課》這篇文章是法國小説家都德寫的一篇文章,這篇文章從小弗朗士的角度寫出了在最後一節法語課裏韓麥爾先生和小弗朗士與以前相比的不同。

小弗郎士在上最後一課之前還是一個貪玩、不愛學習的孩子。早晨上學,他去的很晚,且連老師前邊佈置的作業是一個字也説不上來。可當老師宣佈“今天是最後一節法語課”時,小弗郎士心裏萬分難過和懊悔,而且非常希望自己可以背下那條分詞用法,哪怕付出任何代價。

讀到這裏,我忽然想自己,剛進國中時候我的成績還説得過去,可不知什麼時候我成績開始下滑,從第二滑到第6,而且上課的時候還老犯困。人坐在教室,可魂兒都不知道飛哪裏去了。就這樣一天天過去,課堂上我無精打采。唉~和小弗朗士相比,我還沒有意識到學習的重要性,難道真的要“不見棺材不掉淚”麼?

擁有時不去珍惜,失去時才覺得寶貴。最後的一堂課上小弗郎士學得很認真,以至於他覺得老師講地“似乎挺容易,挺容易”老師講的,他也全都聽懂了。其實每節課都如此,但不同的是小弗朗士的心態。

這最後一課的法語課,在韓麥爾先生愛國思想的教育,愛國精神的感染和愛行為的影響下,小弗郎士變了,他變得懂事,變得愛課本,愛學習了,可最後一課卻在不知不覺中上完了,以後的小弗郎士只有靠自己來學習法語了,到了那時,他才開始學會珍惜,但,一切都已經晚了……

小弗朗士的“最後一課”結束了,我們的“最後一課”還未開始。要學會珍惜你所擁有的,別等失去時才開始傷心、後悔,沒有人會等你太久,學會珍惜好麼?也許當你開始想

珍惜的時候,你可能無法去珍惜,因為你早已忘記你的初衷,時光是記憶的橡皮擦,一切都會被時光所沖淡,但有個東西卻可以在你心中紮根,成長,那就是一顆名叫“愛國”的樹。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dushu/rwp7xy.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