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讀書心得體會 >

佳作《最後一課》讀書心得感想2022(精選16篇)

佳作《最後一課》讀書心得感想2022(精選16篇)

佳作《最後一課》讀書心得感想2022 篇1

《最後一課》這篇文章是由法國的小説家都德寫的。文章主要講述的是普魯士戰勝法國後,強行兼併阿爾薩斯和洛林兩省。通過一個小學生在上最後一堂法文課的所見所聞與內心的感受,表現了法國人們強烈熱愛祖國的感情。

佳作《最後一課》讀書心得感想2022(精選16篇)

文中最感動我的是在這最後一堂法文課中,一輩子不曾上學讀書的老爺爺捧着一本破舊的識字課本坐在了座位上,平常上課總是跑神遲到的弗朗士,在最後一堂課中也格外的用心。老師在那一天裏穿上了平時過節才穿的禮服,講的東西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多。在文章的最後,老師因為傷心過度而説不出話來,就在黑板上用盡可能大的字寫下了“法蘭西萬歲”這幾個大字。

這篇文章中老師説的一句話對我的影響非常大,那就是:我們阿爾薩斯的不幸,就是總把教育推到明天。這句話讓我想起了自己,總是把事情往後拖。看了這本書心裏真是説不出的難受。

這篇文章不僅交給了我要熱愛自己的祖國,還讓我懂得了今天的事今天做的重要性。

佳作《最後一課》讀書心得感想2022 篇2

在我們的學習過程中,我們有許許多多堂課,可我們卻不曾珍惜。今天,我讀了法國作家都德所寫的《最後一課》後,使我深有感觸。

在普法戰爭中,法國慘敗。一堂法文課再普通有不過,但這是最後一課,文育老農歐塞爾,一輩子都不肯學習,卻來聽這最後一堂法文課。拿着識字課本像國小生一樣認真拼讀。國小教師阿梅爾,多少年循規蹈矩的教書,可是在接到佔領軍不準在學校再教法文的命令之後就穿上節日禮服,精心準備的上完這最後一堂課,聽見下課的鈴聲,他語不成句,拿起粉筆用全力寫下:“法蘭西萬歲。”這平凡的舉動產生的震撼了,不亞於同敵人拼死搏鬥的英雄行為。小弗蘭茲上這一堂課,彷彿一下子懂事了。他這一堂課中所受到的教育,恐怕他這一生受益匪淺。

都德用這些看似普通的事情,卻更深的教育着你們這《最後一課》深深地震撼了我,使我被法國人民所表現出的深切的愛國情懷所感動。

讀了《最後一課》,我了在那一瞬間變得懂事起來了,我明白了以後的學習中應認真的上好每一節課,學好每一節課,不給自己以後有後悔的機會。

佳作《最後一課》讀書心得感想2022 篇3

法國小説家都德的短篇小説《最後一課》,用第一人稱的口吻向我們展示了一個頑皮不愛學習,也不知道什麼是國家命運、民族尊嚴的男孩形象----小弗郎士,通過上最後一堂法語課,他認識到普魯土軍隊不僅佔領了他的家鄉,還要剝奪他們學習本民族語言的權力實行奴化教育,這使得小弗郎士在心靈上精神上受到了極大的震動。在最後一堂法語課上,小弗郎士有對自己的悔恨、有對侵略者的憎恨,心情久久不能平靜。當韓麥爾先生翻開講義又講法語課時、小弗郎士對自己平時最厭煩的語法,居然“全都懂”,覺得韓麥爾老師“講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讀完這篇充滿愛國主義激情的小説,對於我們這些從事教學工作的人來説,難道從這個故事中能不有啟示嗎?

因為是最後一堂法語課,韓麥爾先生包括阿爾薩斯小鎮上的村民,都懷着極大的民族義憤來到課堂上,參與到這莊嚴而神聖的活動中來、使得課堂氣氛凝聚在一個前所未有的焦點上。韓麥爾先生面對這些平常不關心孩子學習的只顧自己幹活村民們和這些活潑可愛的孩子們----今後再沒有權力學習自己語言的孩子們,激動的情緒就像火山一樣噴發出來了。雖然小説中沒有詳細的描述,但可以想象得出,他最後一課的講解是充滿了對法國、對法語的真摯的熱愛之情,飽含着對民族語言深深的眷戀之情,一定是感人至深的。

因為是最後一堂法語課,小弗郎士的心靈受到了很大的震動,他面對的嚴酷現實是他始料不及的,這突如其來的打擊,使得小弗郎士的思想一下子高度集中起來,他已經敏鋭地感覺到,他不但花失去生養他的這塊再熟悉不過的土地,而且格失去一個民族賴以共同生存下去的紐帶----本民族的語言。一種懊悔、憤恨、失落、茫然的複雜情緒,一股腦兒湧上了他的心頭。面對如此不可抗拒的如此冷酷的現實,小弗郎士突然開始感到祖國的一切都是那麼美好,他悔恨自己沒有好好學習,愛國之心在此時此刻也表現的那麼強烈,他一下子成熟了,懂事了,過去討厭的東西一下子變得那麼可愛了,他眼裏的一切都跟“祖國”兩個字緊緊地不可分開了。這時的小弗郎士恨不得一下子把所有該學的祖國語言知識都學好。

從小弗郎士思想行為都發生了巨大變化的情節之中,我們應該從中受到一點怎樣的啟迪呢?我們常説學生是學的主人,是主體。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對提高教學質量起着至關重要的關鍵作用。這就要求我們教師不只要講好每一節課,更重要的是啟迪學生心靈深處的激情,使他們樹立遠大的志向,把學習與國家,人民的命運緊緊聯繫在一起,鼓足上進的風帆、乘風破浪不斷向着新的高峯攀登。

佳作《最後一課》讀書心得感想2022 篇4

最近,我們學習了《最後一課》這篇課文,老師要求我們把課文讀幾遍。

我翻開課本,認認真真地讀起來,聲情並茂,有聲有色。就這樣,我與書中的人物產生了共鳴。一篇課文讀下來,我的心被震撼了,不知不覺中思緒萬千。

啊!他們的國家正在遭受苦難,他們是多麼的悲傷、痛楚。他們在國家和平時,浪費時光,不好好學習,當國家遭到壓迫時才覺悟。晚了嗎?晚了,國家已被侵略。後悔了嗎?後悔了,在國家遭難時後悔了。懂了嗎?懂了,在國家滅亡是懂了。為什麼!難道每個人只有在危難緊急時刻才知道努力嗎?

我們現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繁榮富強,國力強盛。可這不代表每個人都在奮鬥、在努力!如今,有多少人真正在勤勤懇懇地努力着?大多數人都在不學無術,為自身利益着想!再想想20世紀初的中國,遭受危機。當時是有一些賣國賊、漢奸,不以國家為重、民族為重,喪盡天良。但當時有那麼多中國人積極努力、熱愛祖國!雖然沒有現在的優越條件,但他們有着梅花般的骨氣,有着“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思想,有着“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氣概!以國家為重,以人民幸福為重。為什麼!難道只有等到失去了才知道珍惜!

再比如説我,每次週末作業都一拖再拖,直到星期天才加緊地補,後悔自己為什麼不早一些寫?可事已發生,只好熬夜加班。為什麼!難道只有等到最後一刻才知道懊悔?

難道你想和《最後一課》中的人們一樣?難道你是等着中國滅亡時發奮學習?難道你是想等着危難時刻再悔過?

雖然孔子曾説過:“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試想在危急時刻時看出一個人的精神品質。但我認為我們不應該等待“歲寒”來而“不凋”,而應該時時刻刻保持“青綠”,這樣才是明智的。

佳作《最後一課》讀書心得感想2022 篇5

讀罷都德的《最後一課》,猶如親身經歷了這非比尋常的一課。書中的小弗朗士在都德的筆下栩栩如生,一如我們鄰桌調皮搗蛋的小男生。

這篇文章,記錄了淪陷了的法國阿爾薩斯省的一個國小校因為普法戰爭法國失敗而被迫關閉的事情。整篇文章中,都德並沒有去廣泛地談自己的祖國如何之好,淪落敵國如何之痛。他只是從細微處入手,藉助了小弗朗士的視角,以一個孩子的口吻,以一個孩子的心去感受喪失祖國的哀傷。

一開始,調皮的小弗朗士懼怕考試、總想逃學。但當他知道了自己的家園已經淪陷,這已然是最後一課的時候,他開始了後悔,開始了難過。開始為以後再也不能學自己的母語——法語,而感到深切的痛苦。文章很純樸地寫出了一個小男孩從擁有到失去祖國的心路歷程。從一開始的懶散到最後的哀傷,一個孩子在失去祖國時萌發的愛意表現得淋漓盡致。而韓麥爾先生最後書寫的“法蘭西萬歲!”也深深震撼着大家的心,一筆一劃中飽含着作者對祖國最深沉的愛!

和愛國的法國人民一樣,中國人民也同樣品嚐過亡國之痛,也同樣有着愛國之心。老舍先生與鄭振鐸先生筆下中國版的《最後一課》,雖然都是以老師的視角去詮釋人們愛國、愛民族的精神,但給了我同樣的感動與震撼!

在老舍先生的文章裏,向來不討厭下課鈴聲的瑞宣,卻在最後一課上不知道要説什麼才好。瑞宣一直都將課講得很好,哪怕是他上的第一堂課,也沒有露出一點緊張。然而在這最後一課上,他卻忍不住顫抖。話到口邊卻又説不出來。他在猶豫:到底應當安慰自己的學生們,還是應該去鼓舞起他們的愛國心?到底應當告訴他們抵抗敵人,還是應該勸告他們忍耐呢?瑞宣一句話也説不出口,看着學生們,他也開始反省自己。然而,他終於還是什麼也説不出,只得宣佈了下課,頭也不回地走了。他對於國家的愛與痛,已經深刻地體現在他內心的掙扎上。

而鄭振鐸先生文章中的“我”也是一個教員。然而“我”卻與瑞宣不一樣,“我”只是想用最後的時間來告訴學生們最多的東西。“看到一個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經過校門時,立刻停課,將這大學關閉結束。”這是學校下達的命令。然而所有人卻都不去想這個,這些默默無言卻堅定的人們,想到的只是如何抗敵救國,所以他們也有一貫的計劃,在最艱苦的情形之下奮鬥着,絕對不作“苟全”之夢;該犧牲的時機一到,便毫不躊躇地踏上應走的大道,義無反顧。因為中華民族是個不屈的民族,我們默默無言,不表示我們懦弱,那是火山爆發前能量的默默積攢。正是這些默默無言的勇士,讓我們堅信“最後一課”只是暫時的!

三篇文章中,都德用小弗朗士的內心世界向人們展示了一個孩子對於國家的愛;老舍用精細的文筆去描繪了教員瑞宣在家園淪陷時面對學生們的踟躕與對國家的悲慟;鄭振鐸以一個老師的身份,去表現了自己在最後一課上希望學生們能多學習知識的願望。

三位作者身處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時代,書寫不同的《最後一課》,卻讓我感受到了同樣的愛——對於自己的祖國、對於自己的民族的愛!因為這份植根心中的摯愛,我們的祖國、我們的民族才不會被強暴征服!這種愛不分國家、不分民族、不分老少,跨越國界、跨越民族,真正讓我體會到了大愛之無疆!

佳作《最後一課》讀書心得感想2022 篇6

五千年的中華歷史,造就一顆璀璨明星——漢語。漢語,醖釀着中華子女愛國情懷。正如法蘭西的小弗郎士和韓麥爾先生:他們對侵略者的仇恨和對祖國解放的堅定信念,正是一種愛國的表現。

“亡了國當了奴隸的人民,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像一把打開監獄大門的鑰匙。”在普法戰爭中,阿爾薩斯省被迫割讓給普魯士。小弗朗士生活在阿爾薩斯省,是一個淘氣調皮的小孩。但是,在聽到這是“最後一堂法語課”時,認真投入;韓麥爾先生在這最後寶貴珍惜的時間,全神貫注;“最後一課”,鎮長、市民都專心致志地聽講。每個人都認真反思了自己過去的失誤、不足,對祖國深深地懺悔、祈禱:“法蘭西萬歲!”這種對祖國的熱愛、忠誠而堅定不移的精神,讓我陷入了沉思:

難道非要等到亡國的那一天,我們才肯學母語?中華民族,也曾是落後落魄的“公家”,但中華民族的英雄兒女,不甘於落後、不甘於捱打,謹記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握緊同胞彼此的手,咬緊牙關一點點堅強的爬起來、伸直了腰桿。當時對漢語知識的渴求、珍惜以及全國讀書的濃烈氣氛,為中華民族的日益強盛奠定基礎,讓我們越攀越高,屹立於世界強國之林。但現在的太平、強盛豈能作為我輩不學習漢語的理由?其一,中國古話説“居安思危”,不掌握基本語言,如何發展科技?還能守住“常任理事國”?再者,母親河黃河所表現出中華民族的奮鬥意志和不屈信念,豈能與我輩丟棄?

為何不學好漢語?一,隨着時代潮流,漢語精確度高的優勢極大發揮,趨向於國際語言的地位,掌握它就是掌握國際文化;二,身為中國人,不學好漢語,你不覺丟臉?據調查,百分之八十的中國人會寫錯“再接再厲”這個詞,令祖國母親膛目結舌。若是外國人問你“鱗次櫛比”怎麼寫,你左推右卸,扭扭捏捏,豈不是一國際笑話?三,漢語是我們的交流方式,一切雄辯、討論都以他做基石,一切表達、溝通都以他為媒介,不學好漢語,比口吃都嚴重。光是這三理由,貼近生活實際,就不允許我們學不好。

繞開繁瑣的理由,中華的歷史、文化是多麼有趣!形近多音字、燈謎字謎、唐詩宋詞元曲等等,都為我們的生活增添一份靚麗的色彩,將我們的生活裝扮的五彩繽紛。漢字的源遠流長,把我們帶到一個神奇的國度,“咬文嚼字”成為我的必修課。我們不光要學好她,還要熱愛她、由內而外地歌頌她。還有一些極度不文明現象:“到此一遊”,為漢語抹黑;“出口成髒”,把漢語羞辱。侮辱、侵害母語,與傷害祖國,無異!如此這般,還不如文盲!

讓我們把愛國轉化為行動,把母語學好,秉承中華傳統文化,是愛國的基礎。

佳作《最後一課》讀書心得感想2022 篇7

然後他呆在那兒,頭靠這牆壁,話也不説,只向我們做了一個手勢:”放學了,——你們走吧。“

教室裏死一般的寂靜。我望着黑板上的大字,心中一遍遍念着,忽然,眼前的事物漸漸變得模糊。我咬了咬牙衝出教室,淚水奪眶而出。

走在平時令人開心的小路——放學的路上,而今卻那麼的悲傷。畫眉不再像早晨那般婉轉歌唱,彷彿是明白了什麼,訴説着失去國土的傷痛,叫聲如此淒涼。

經過鋸木廠後面的草地,普魯士兵得意地走着。我惡狠狠的盯着他們,拳頭緊握,卻什麼也做不了。

鎮公所前的布告牌邊早已空無一人,我走過去,忽然,兩個普魯士兵走來,看了看我,又看了看佈告,大笑道:”小鬼,看到佈告上的字了吧!你們以後只能用德語啦!誰叫你們這些亡國奴沒用呢?誰叫你們的法蘭西沒用呢?我們普魯士才是最強大的。哈哈哈哈。“我滿臉通紅,憎惡地瞪了他們一眼,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悲憤,舉起拳頭打在其中一個人的.臉上,隨後立馬拔腿跑回家,只聽見後面傳來一陣痛罵聲。

回到家裏,家人都在收拾着行李。

我拿出韓麥爾先生給的字帖,小心翼翼的抱在懷中,來到牀上,不知過了多久,我陷入了睡夢中。

在夢中,法國國旗重新飄揚在湛藍的天空中,而我變成了韓麥爾先生,深情的為大家講授者法語。

第二天,我和我的家人揮淚告別了這座如同童話般的小鎮。

佳作《最後一課》讀書心得感想2022 篇8

《最後的一課》的作者阿爾封斯﹒都德(1840——1897),法國十九世紀著名的小説家。他一生中,除一部詩集和一些戲劇外,共寫了十三部長篇小説和四部短篇小説集。《最後的一課})是他短篇小説的代表作。

《最後的一課》寫於1873年,即普法戰爭結束的第二年。1870年7月普法戰爭爆發,8月份普魯士軍隊深入法國境內,在色當大敗法軍,法國皇帝路易﹒波拿巴投降並當了俘虜。戰後法國和普魯士簽訂了喪權辱國的條約,將法國東北部的亞爾薩斯和格林兩省割讓給普魯士。《最後的一課》就是以這一歷史事件為背景的。主要反映了在普魯土侵略者的殘酷統治下,亞爾薩斯省人民的痛苦生活和他們敵汽同仇的愛國主義的思想感情。

作者在小説中表現這一重大主題時,既沒有正面描寫普魯士侵略者的強盜行徑,也沒有寫抽丁拉夫,敲骨吸髓的殘酷剝削,而是寫了淪陷區生活的一個小小的側面:已經被普魯士侵略者統治兩年的亞爾薩斯省人民接到了柏林的命令,不準在學校裏教授法文,一律改教德文。小説通過一個國小生的自述,描寫了一個鄉村國小接到這項命令後,全體師生和當地羣眾的強烈反映,深刻地揭示出了小説的主題。

小弗朗茨是一個貪玩的頑皮孩子。他法文學習成績差,怕考問,怕挨老師的訓斥,經常逃學。在這天的法文課上,哈墨爾先生心情沉重地宣佈;“這是我最後一次給你們上課。”“今天,是你們最後一堂法文課。”老師的話給小弗朗茨極大的震動,使他意識到,他們將要同祖國的語言告別了,現在他們將要喪失學習祖國語言的權利了。於是,他開始變得懂事起來,剛才還使他頭疼、討厭的法文課,一下子就像老朋友一樣捨不得離開。他悔恨自己沒有學好法文,並在悔恨中對祖國的語言產生了新的認識,新的感情。“要是我能從頭到尾把這些分詞的規則大聲地、清清楚楚地、一字不錯地背出來,任何代價我都是肯付的啊!”這是多麼巨大的思想飛躍,多麼深沉的感情變化呀!是啊,連一個愛逃學的頑童都如此地留戀祖國的語言,都如此地憎惡普魯士侵略者,那麼,熱愛祖國、不願做奴隸的成年人的感情則是不言而喻的了。作者採取這樣精巧的藝術構思,比直陳對普魯士侵略者的憤怒和譴責,更具有較強的感人力量。

為了更深刻地揭示小説的主題,作者還別出心裁地在這“最後的一課”上,安排了一些校外的村裏人到課堂裏來。他們有前任村長,有退職郵差,還有像霍瑟老頭那樣的老年人。這些羣眾在敵人的殘酷統治下,飽嘗了淪為異國奴隸的苦痛,對祖國的眷戀之情是非常真摯而強烈的。他們到學校來聽課,不僅表現出對哈墨爾先生在本鄉任教四十年的感謝,而更重要的是表明他們對失去的祖國的無比熱愛和對普魯士侵略者的憤怒抗爭。小説曾細緻入微地描寫了在哈墨爾先生教小班學生練習拼音時,課堂內所有的人都“一齊頌唱”的情景。那個霍瑟老頭,“戴上了眼鏡,兩手捧着識字課本,也和小孩們一起拼字母。看得出他也很用心;他的聲音由於激動而顫抖,聽起來有一種説不出的味道。”深受敵人蹂躪之苦的羣眾,因為從明天起就聽不到朗讀祖國語言的聲音了,於是他們不顧自己的年邁口拙,也同國小生一起讀起來。這種場面怎能不扣動人的心扉,使人心酸落淚,悲憤填胸呢?作者在情節上大膽設計羣眾聽課的場景,與小弗朗茨的悔恨、醒悟是互為表裏,相得益彰的。它們從兩個生活側面表現出小説的思想傾向,使小説對揭露和鞭撻普魯士侵略獲得了感人至深,無可辯駁的力量。

《最後的一課》在表現其重大主題時,從淪陷區的現實生活中攫取並概括出典型化的生活場景,並從這些場景中挖掘出生活的本質特徵,從而收到“以一斑而窺全豹”的藝術效果,給人們以深刻的思想啟示和強烈的藝術感染。這篇小説把對普魯士侵略者的憎恨和對祖國、對民族的熱愛,熔鑄於國小校的一堂法文課上,從而使這堂法文課的意義得到了昇華,使我們感到這不是一般的課堂教學,而是一次聲討普魯士侵略者的集會,是亞爾薩斯人民向祖國語言告別的儀式。這樣,就給小小的場景和平平常常的情節賦予了深刻的內容。

《最後的一課》中的哈墨爾先生的形象,是凝聚着作者感情的一個形象。他是在亞爾薩斯省農村國小服務40年的國小教師。作者在刻劃這個人物時,沒有介紹他的全部歷史,而是把他放在“最後的一課”的典型環境中,集中刻劃,雖用筆墨不多,卻能把他的聲音容貌展現在讀者面前。

在這“最後的一課”上,他比任何時候都更如認真地完成自己的教學任務。從服裝上,他穿上了“只在上級來校視察”時或給學生們發獎的日子才穿戴的衣帽;講課的語言也變得“温和而嚴肅”。對於小弗朗茨背不過書來,也不再像以前那樣訴諸於戒尺,而是由此責備起自己在教育工作中的一些沒有盡職的事情。這時,他當眾自我譴責的感情同小弗朗茨的悔恨自己沒有學好法文是一脈相通的,同樣是表現了對祖國語言的熱愛和留戀。哈墨爾先生的自譴,為我們更為深刻地表達了他在民族命運生息攸關的時候,所表現出來的愛國熱和高尚的情操。

作者還巧妙地通過小弗朗茨的觀察,進一步刻劃了哈墨爾先生離開本鄉前痛心疾首的心情。他“站在講台上一動也不動,眼睛死死盯着周圍的東西”。40年來,他所在的這個學校,桌橙因長期使用變得光滑了;院子裏那棵核桃樹長高了;他親手栽的啤酒花已經跳上窗子碰到屋檐了。這是他多麼熟悉的地方啊!然而,現在他卻要離開這裏了,這該是多麼讓人傷心慘目的事情!這種描寫決不是單純地對故地的留戀,它卻凝結着多少對祖國深沉的愛和對普魯士侵略者強烈的恨啊!不是嗎,當外面傳來普魯士軍隊的軍號聲時,他再也不能自制了,感情的波濤沖決了堤岸咆哮而來。他在黑板上奮筆疾書“法蘭西萬歲!”幾個大字。這幾個大字是法國人民愛國主義思想的高度集中和概括,也是《最後的一課》主題思想的昇華和結晶。作者匠心獨運,設計了這樣一個畫龍點晴的結尾,對於揭示哈墨爾先生的思想境界,對於表現亞爾薩斯人民對祖國的熱愛和對敵人不妥協精神,收到了“一目盡傳精神”的藝術效果。

高爾基在談到19世紀歐洲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時,曾經指出他們的作品“在技巧上是典範的文學作品”。都德的小説《最後的一課》正是這樣,它以獨特巧妙的藝術構思、高度凝鍊的藝術概括、生動鮮明的人物形象和質樸而富於感情的語言,表現了重大的社會題材,揭示出生活的本質,是短篇小説創作的優秀範例。

佳作《最後一課》讀書心得感想2022 篇9

快到聖誕節,我們卻學了一篇傷感的課文《最後一課》。

這篇課文主要講了小弗朗士和韓麥爾先生在最後一課上的所作所為。其中韓麥爾先生説的那一番話頗為感人,他説:“亡了國當了奴隸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開監獄大門的鑰匙。”從這可以看出韓麥爾先生是多麼地愛國。

我不禁又想起了抗日戰爭。那時的人們受盡戰爭的磨難,卻不屈於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所以他們挺過來了!他們可能不得不背井離鄉,不得不説日語,但他們沒有忘記自己是一箇中國人,要有中華民族的精神!所以他們勝利了,這是當然的。也許説不定多少年後,如果小弗朗士還沒有忘記祖國文化,沒有忘記韓麥爾先生的話,阿爾薩斯和洛林就能奪回來了!

所以我們一定要記住:我們是中國人,我們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繼承人!

佳作《最後一課》讀書心得感想2022 篇10

《最後一課》是一篇小説罷了,第一印象便是一篇高大上的課文,因為它告訴我們要熱愛母語熱愛祖國。可細細讀來,它又何嘗不是在告誡我們要珍惜眼前美好時光呢?

小弗朗士的厭學以及貪玩,若説我從沒有過是絕不可能的。從前的我厭惡學習,稍遇些挫折便想着逃避,想着放棄。5歲練習游泳,嗆了一口水就稱病一週,用趕不上課程的拙劣藉口逃避游泳。下半年去學鍵盤音樂,認真練習時,偶爾聽到有一個練鋼琴的小夥伴説鍵盤聲音不好聽,從此我開始哭鬧着不學鋼琴,鍵盤樂器就此荒廢。類似的事情在我身上發生了許多,若真一一列舉出來怕是沒數千字説不完。

錯過了太多的我還不自知,總想着我還年輕,未來的時間很多。我們可以放縱享樂,課堂上的心不在焉似乎已成家常便飯;心中常常埋怨着父母不近人情,一味地花錢迫使我們學這學那。讀完文章,細細回想,才發現我已錯過了太多太多。我開始害怕失去,畏懼時光不再。

曾經,我並沒有去珍惜過去的歲月,當時的我總想着快些長大。以為長大了就不會被父母嘮叨,長大了就可以去做一些平時一直嚮往的事,長大了就不用面對那些黑乎乎的文字,也不用面對那些凶神惡煞的老師。時光聽從了我的意願,她轉瞬即逝,在我沒有意識到的時候離我而去。成長途中的我隨着知識面逐漸增大,明白了從前我的想法是多麼幼稚可笑。如今在成長的路上,值得我為之奮鬥拼搏的青春還未曾遠去,後悔還來得及。不是嗎?我現在擁有健康的家人,良好的教育,安寧的時代。我無法想象有一天失去了這些的我會變得什麼樣子;無法想象當我碌碌無為的步入成年壯年,再回首現在,是否又會悔不當初?

小弗朗士在最後的一天明白了從前的所作所為多麼可笑。可後悔卻來不及了,大家都在懺悔着曾經荒.唐的行為。

很慶幸,這篇文章被排在了課本中。讓我在年少的時候,在迷惘的時候,在讓時光白白流逝的時候,讀到了它,讀懂了它。

少年朋友們,珍惜眼前吧。未來給予你的誰也料不到,虛構於腦海中的美好的未來,現在不去為之奮鬥又如何實現?珍惜年少青春吧!不要等人散了,燈滅了,花謝了,驀然回首,只餘下空枝在寒風中輕輕顫動。是的,那棵花樹不正是在遺憾着自己開花時的隨意?懊惱着自己沒有留住當時的風華嗎?

於是,想起了一句話:回到那一剎那,歲月無聲也讓人害怕;枯藤長出枝椏,原來時光已翩然輕插……

於是,永遠記住了一首詩: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

佳作《最後一課》讀書心得感想2022 篇11

今天在課上老師讓我們默讀了法國小説家都德的短篇小説《最後一課》,讀完這篇文章後,我被深深地震撼了。

這篇文章向我們展示了一個頑皮、不愛學習,也不知道什麼是國家命運、民族尊嚴的男孩形象——小弗郎士。通過上最後一節法語課,他認識到普魯士軍隊不僅佔領了他的家鄉,還要剝奪他們學習本民族語言的權利,實行奴化教育,這使得小弗郎士在心靈上、精神上受到了極大的震動。在最後一堂法語課上,小弗郎士有對自己的悔恨、有對侵略者的痛恨,心情久久不能平靜。當韓麥爾先生翻開教材,開始講法語課時,小弗郎士對自己平時最討厭的語法,居然“全都懂”,覺得韓麥爾老師“講的似乎很容易、很容易”。但是一切都已經晚了。

是的,就像韓麥爾先生所説的“亡了國當了奴隸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開監獄大門的鑰匙。”

母語對於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文明的承傳載體。如果母語沒了,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將不復存在。因為一國人民語言彼此不通,就是一盤散沙。

那麼,外語與母語到底哪個重要呢?

如今這個社會,不學英語你就別想上高中大學,更別想找個好工作了。既然外語如此重要,學外語的人多就不奇怪了。現在連幼稚園都開設英語課了。英語成了全球通用的“國際普通話”,其他語種已經受到嚴重威脅,面臨消失的危險……這是不能忽視的。

讓我們以小弗郎士的經歷為戒,好好學習自己的母語、好好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吧!

佳作《最後一課》讀書心得感想2022 篇12

今天,爸爸給我買了一本書,名叫《最後一課》,我對它愛不釋手,如飢似渴地讀了起來。

《最後一課》是法國著名作家都德的作品,分為《星期一故事集》和《磨坊信札》兩個短篇小説集。其中,最令我感動的是《最後一課》這篇文章,它以普法戰爭中普魯士強行兼併法國阿爾薩斯和洛林兩省為背景,講述了一個國小生小弗朗士在最後一堂法文課時的所見所聞和感想。尤其是馬上就要背井離鄉還認真地給學生上最後一課的老師,以及老師在黑板上寫下的“法蘭西萬歲”,我心中就非常激動。這是怎樣一種愛國精神呀!雖然沒有為國捐軀的悲壯情景,但比激昂壯烈的場面更加有震撼力。

我們中國在晚清時期也淪為殖民地,於是許多愛國的人都站起來,奮勇反抗,不畏強敵為祖國拋頭顱撒熱血,才換來了我們今天幸福快樂的生活和良好的學習環境,我們的今天和小弗朗士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呀!

讀完這本書,我明白了:我們要熱愛自己的國家和民族,並且要珍惜現在良好的學習環境,不能虛度光陰。為祖國的繁榮昌盛而更加努力學習。

佳作《最後一課》讀書心得感想2022 篇13

今年寒假老師佈置我們看高爾基的《母親》、都德的《最後一課》等。我看完《最後一課》後心情很沉重,所以想寫寫我的感受。

《最後一課》是著名作家都德寫的,故事講述法國阿爾薩斯省被德國佔領後,就命令學校學德語。而小弗朗士和同學們由於平時不好好學習,因此連母語還沒學好。

當他那天去學校時,看到教室裏靜悄悄他很納悶。尤其是阿麥爾先生,身穿新衣服,看到小弗朗士遲到不但不批評他,而且讓他坐到座位上聽課。小弗朗士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頭腦。阿麥爾先生説:“孩子們,我這是最後一次給你們上課了。柏林來了命令,阿爾薩斯和洛林兩省的學校只准教德語……新的老師明天就到。今天是你們最後一堂法語課,所以我請你們一定專心聽講。”聽到這時,小弗朗士心裏難過極了,後悔那些逃學的日子。看到這兒,我心裏也很難受。因為我聽爺爺説過,解放前日本侵略我們中國時,也是要中國的學校學日語。而且日本人對我們中國人殺光、搶光,犯下了滔天大罪。特別是南京大屠殺,更是慘不忍睹。我現在一想到就很難受。我敬佩我們的國人奮勇抗日,終於打敗了日本帝國主義。

《最後一課》這篇文章使我想到:一個國家不能用自己的語言是一件多麼痛苦的事,我們一定要熱愛自己的國家,好好學習,祖國的繁榮昌盛還得靠我們共同去創造。現在我們中國正在向世界發達國家邁進。因此我們學生一定要好好學習,從小打下基礎將來才會為祖國做貢獻。

佳作《最後一課》讀書心得感想2022 篇14

今天學了《最後一課》學完後,認為這是一首悲憤的愛國主義交響曲。

這篇文章以小弗郎士的口吻,在最後一課的見間和感受為線索,刻畫了小弗郎士和教室韓麥爾的經典形象,反應呢法國淪陷區的人民對慘遭異族統治的悲憤和對祖國的熱愛。

讀完這篇文章,我最受震驚的一句話:“亡了國當了奴隸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它的語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開監獄大門的鑰匙。

第一次初讀時,只覺得民族語言是一個民族標誌。而羅老説,亡了國的人民,如果還説着自己的語言,保留着自己的文化,實際上就説明這個民族沒有徹底滅亡,還在以自己的方式存在着,如果一個民族完完全全喪失了語言,那麼,她就幾乎失去了她生存的土壤,後來,覺得民族語言能使民族內部產生凝聚力。人們把一個民族在千百年共同生活經歷的語言稱為母語,意味着語言對民族文化,這個民族就永遠存在向心力,不論異族統治多麼嚴酷,這個民族的人再怎樣被分離,民族的精神文化隨時可以把他們團結到一起來。侵略者只能奴役其身,不能奴役其心。

也正因為如此,普魯士政府在軍事佔領阿爾薩斯説洛林後,就馬上強迫當地學校取消法語教學而改教德語;同樣,在日本帝國主義佔領我國台灣和東北三省之後,也是不不遺餘力地大肆推行日語和日本文化教育。他們都是出於同樣的目的——在軍事佔領之後開始文化的侵略奴役!因此可以説對一個民族真正的佔領和征服。但這,往往是最困難的。

而同樣,漢語,是我們的母語,漢語,也是偉大精闢的語言,承載着五千年的華夏文明。學好漢語,也是熱愛我們偉大祖國的直接表現。

佳作《最後一課》讀書心得感想2022 篇15

在前幾天,老師發給我一本《兒童文學》,我看了一篇文章《最後一課》。裏面的人物——譚千秋,他的所作所為讓人感動的淚如雨下。這篇文章是近期發表的。文章的內容大概是講:在20__年5月12日14時28分,四川省發生了舉世聞名的大地震。在四川省汶川縣僅一山之隔的漢旺鎮東汽中學成了一片廢墟。地震前,在東汽中學高二(1)班的教室還洋溢着同學們的歡聲笑語。直到上政治課時,可怕的地震就發生了,教政治的譚千秋老師反應最快。他快速的帶領同學們往樓下跑。後來,他聽見後面的同學喊了一聲:“教室裏還有幾個同學……”他又義無反顧地返回教室。在教室裏,有四個學生因害怕而躲在課桌底下。譚老師用自己的身體死死護住課桌下的他們。不過,他的手被落下來的石頭砸成了肉泥。他還鼓勵着學生堅強活下去。最後,譚老師還是被水泥板砸死了。當那四個學生知道他們敬愛的譚老師死去消息,悲痛萬分。他們立誓要活着出去,把譚老師的故事告訴天下人!還要把老師教他們的最後一課是如何堅強,堅持與捨己為人的精神發揚光大!

讀了這篇文章,使我深深震撼。譚千秋為了救學生而犧牲了自己的寶貴生命。但是,在生活中,想譚老師這樣的人不多。甚至與譚老師相反——他們遇到困難就退縮,還會放棄生命去尋短,去自殺。我看過這樣一則報道:有一個婦女,因為她的孩子不見了,她着急過火,就從三樓跳下來而死。後來,她的孩子回來見到自己的媽媽竟然死了,他傷痛欲絕。如果那位母親不會過火地擔憂孩子,就不會發生悲劇了。但是,像譚千秋的人也有:我還記得小時候,爸爸曾經講過:在以前的人們挖煤礦,隨時可能發生大爆炸,生命時時刻刻都受的威脅。有一個煤礦小組在工作。突然之間發生了大火。人們都爭先恐後的湧向一個窄小的出口,大家都出不去。這時候,組長來了。他讓大家排好隊,一個跟一個出去。組長走在最後,被火燒死了……可見,這位組長的精神並不遜色於譚千秋啊!

所以,我們做人要捨己為人,並堅強的活下去!

佳作《最後一課》讀書心得感想2022 篇16

昨天我們學習了《最後一課》,一篇短短的三千字左右的故事,在文學史上一直是膾炙人口的名篇,它曾給予不同時代、不同國度的讀者以強烈的感染,深深得到他們的喜愛。學完之後,我的心中久久不能平平靜。

阿爾薩斯和洛林的人本來生活地很平靜,但是,戰爭卻無情地摧毀了他們的家園,被迫改學德語,遠離祖國的懷抱。

小弗郎士一開始還為學習法語而苦惱不已,短短几分鐘內,他的心情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我這些課本,語法啦,歷史啦,剛才我還覺得那麼討厭,帶着又那麼重,現在都好像是我的老朋友,捨不得跟它們分手了“覺得“法國語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語言,最明白,最精確”

其中,韓麥爾先生説“亡了國當了奴隸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開監獄大門的鑰匙。”深深觸動了我。一個國家的語言是多麼重要,一個連自己國家的語言都不會説、不會寫的人,還怎麼説自己愛國呢?我覺得韓麥爾先生説的很對,語言是一個國家的文化基礎,沒有語言就沒有文明。

我也不得不佩服韓麥爾先生的勇氣,他有勇氣上完最後一課,為學生灌輸最後的愛國意識。如果是我,我很可能連上完最後一課的勇氣都沒有。

文章中沒有對韓麥爾先生的心理變化有很細緻的描寫,但我們可以推測出,整堂課上,他是有多麼的傷心、不捨以及對侵略者的憤恨。

由此,我又有了更深一層的想法;世界上為什麼會有戰爭?每個國家都好好相處不行嗎?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災難想必每個人都清楚,可明知如此,為什麼還要打仗呢?這是一個值得每個人深思的問題。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dushu/kgllj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