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讀書心得體會 >

著作《論語》閲讀心得感想(通用15篇)

著作《論語》閲讀心得感想(通用15篇)

著作《論語》閲讀心得感想 篇1

孔子説過好多的名言有關於友誼的,時間的,孝敬父母的等等。可我讓我感觸最深的一句話是的: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歟。這句話讓我們知道了做人要懂的仁。

著作《論語》閲讀心得感想(通用15篇)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生於公元前551年死於公元前479年是春秋末期魯國人是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仁——是世界上珍貴的的東西他最平凡可又珍貴,我們要獲得它這樣就可以讓自己變得有品德,它就像大科學家愛迪生説的:仁慈是心靈美而不是行為美的體現。

有一天,子路身着戎裝,全副武裝地來拜見孔子,見到夫子後,拔起劍就舞了起來,問:「夫子,古時的君子,也是用劍來自衞的吧?」孔子答道:「古時的君子,以忠義為人生追求的目標,用仁愛作為自己的護衞,雖然不出窄小的屋子,卻知道千里之外的大事。有不善的人,就用忠信來感化他;侵擾的人則用仁義來使他們安定。這樣,又何須持劍使用武力呢?」子路聽了非常的敬佩感慨道:「啊!我今天才聽到這樣的話,我願從今以後,至誠恭敬地向您求教啊!」

孔子你是偉大的人物,我要向你學習。

著作《論語》閲讀心得感想 篇2

這幾天,我看了大仲馬寫的《基督山伯爵》。這本書講的是一個名叫埃德蒙·唐代斯的法國水手,受到了船主的器重,要提拔為船長,船員丹格拉爾很嫉妒他,於是他和唐代斯的情敵菲爾南一起誣陷他是拿破崙黨人。檢察官維爾福因為害怕唐代斯暴露出他爸爸就是拿破崙黨人,私下裏把他關進了伊夫堡監獄的地牢裏。而他們依靠投機鑽營,進入了上流社會。

在監獄裏,唐代斯認識了一名神甫,神甫教他了許多知識,並幫他推斷出誰在誣陷他,在長期交往中,神甫最後被他的勇氣、善良和正義感打動,告訴了他基督山島寶藏的位置。在暗無天日的地牢裏忍耐了十幾年後,唐代斯終於逃出了監獄,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他登上了基督山島,找到了財富。

他回到了家鄉,發現自己父親早已餓死,女友也嫁給了菲爾南。他先是化名為水手辛巴達,給老船主許多錢,使他們擺脱了破產危機,然後改名為德·基督山伯爵,混跡於上流社會貴族之間。他收買了電報員,發出錯誤電報,使丹格拉爾在投機中虧本,然後把自己存放在丹格拉爾銀行的錢全部取出,丹格拉爾無力支付,最終破產了。

基督山伯爵又假裝和維爾福夫人談話時提到毒藥,維爾福夫人為了讓自己親生兒子繼承財產,毒死了維爾福的岳父岳母,又接着準備毒死維爾福的父親和女兒,基督山伯爵救出維爾福女兒後,揭露了維爾福不為人知的罪惡,維爾福家破人亡,最後發瘋了。隨後,基督山伯爵把菲爾南發跡前出賣主人,背叛國家的事情傳開,菲爾南身敗名裂,妻子和兒子離開了他,菲爾南找基督山伯爵決鬥,發現基督山伯爵就是自己曾經陷害的埃德蒙·唐代斯後,羞愧難當,回到家後就自殺了。

我覺得這本書十分精彩,情節曲折引人入勝,人物刻畫個性鮮明,文章揭露了當時上流社會貴族們的腐朽沒落和陰險狡詐,基督山伯爵也刻畫的十分神祕,他知識淵博、沉着冷靜、機智勇敢、快意恩仇的人物形象也躍然於紙上。實在是一本值得閲讀的經典名著。讀完這本書,我還領悟到:邪不勝正,惡有惡報。

著作《論語》閲讀心得感想 篇3

從小,我就很喜歡看書,什麼故事書,童話書都是我的最愛。有時,我愛看書甚至到了入迷的地步,爸爸媽媽為此責備了我不少。爸爸媽媽為了我的眼睛着想,千方百計限制我看書的時間,但是依然阻止不了我愛看書的熱情,我用他們給我的零花錢買來電筒,晚上躲在被子裏看書。我偷看書的事最終被他們發現了,爸爸媽媽阻止不了我,也就不再阻止,我不但看自家的書,還不時到書店裏借來看,鄰居們都誇我是一個愛看書的好孩子。

五年級時,有一次我在課堂上偷看《魯賓孫漂流記》,被老師發現了,他沒有批評我,而是對我説:“你熱愛讀書我不反對,但是你不能只看故事和童話書,還要看一些和學習有關的書。就像魯迅先生説過的.:讀書如蜜蜂採蜜,只有採過許多花,才能釀出蜜來。”聽了老師語重心長的話,我改變了讀書的方向,我找一些其他的書來看。慢慢地,我發現在其他的書裏,也有一些讓我感興趣的東西,尤其是作文選,可以讓我的作文水品有了很大提高……我遨遊在書籍的海洋裏,如痴如醉,讀書,成了我的一項業餘愛好。五年級下學期,我的一篇作文在縣上獲了獎,老師説這是我平時愛看書的結果,我欣喜萬分,從此我看書的興趣更加濃厚了。

隨着我讀的書籍的增多,我積累的知識越豐富,這使我在平時的生活、學習中得心應手。學習中,我憑着積累的知識在學習中佔據優勢,我的作文多次在學校裏和縣上獲獎;在生活中,我和同學們談話也妙語連珠,侃侃而談,同學們都對我羨慕不已。這讓我深深地明白: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書籍是人類的朋友。正是人類不斷地看書、學習,才有今天的文明社會,正是我從小不斷地看書,才有今天的收穫。今後,我一定把我愛讀書的這個好習慣繼續發揚下去。同學們,讓我們從今天開始,養成熱愛讀書的好習慣吧,我相信你一定會有所收穫!

著作《論語》閲讀心得感想 篇4

在寫下這個題目時,我的臉龐似乎有些發熱——太自不量力了。就好象用一隻最渺小卑微的手去觸摸一個最偉大的靈魂——我毫無理由對這位名垂千古的作家和他的作品做出任何形式的評價,我只能説,這是一篇小小的讀後感

拉丁美洲古老的沿海村莊、神祕瑰麗的印第安傳説,和一位聰慧而慈祥的外祖母,正是這些最純樸原始的因素構成了馬爾克斯的童年,也構成了《百年孤獨》最深處的靈魂。人們彷彿是從《百年孤獨》才開始重新發現拉丁美洲的美麗與神奇。因為在這裏,文字在魔幻而絢麗的面紗後隱藏着一位拉美作家注視本土的熱忱的眼睛。

《百年孤獨》哥倫比亞有史以來最偉大文人的代表作品,是魔幻現實主義的開山鼻祖。正因如此,馬爾克斯成為了的一個沒有因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而引起激烈爭議的作家。也正是這個人所共重的馬爾克斯,用他無羈然而絢麗的想象為我們構造出了一個讓人沉迷其中不可自拔的世界。

毫無疑問,《百年孤獨》所以取得這樣令人矚目的成就,同它強烈的魔幻色彩是分不開的。在過多的強調與重視理性的時代,書中那隨心所欲的描述,嚴肅的誇張,以及那莫可名狀的神祕的命運,無一不使讀者對其充滿了驚喜與嚮往。馬爾克斯對人類天性中的孤獨感進行了深刻的、前所未有的描繪。主人公們孤僻的神情、倔強而隨心所欲的性格,以及內心深處那從未停止過的激烈衝突與掙扎,使手中緊握着這本書的讀者呼吸也急促了,心靈的震撼更是無可描述。那從初生之時起便深深蜇伏在心底的、對孤獨天性的嚮往、對原始自然的肉慾般的渴求,以及對所有未知的世界和不可名狀的新事物的深深的恐懼,全數冒失地掙扎着要浮出水面、翻江倒海了。

回到書中,從智慧而執著的霍塞·阿卡迪奧·布恩蒂亞被綁到橡樹上那一刻開始,直至這個家族中的一個因愛情而受孕的嬰兒的死亡,這片在憂鬱中喧囂了一百年的土地終於回覆了最原始的寧靜。

而在這百年家族的歷史中,有一個偉大的女性由始至終都佔據着不可替代的位置,那就是烏蘇婭。這個矮小、堅韌、有着完美性格的女人。毫無疑問,她是這個家族在物質、精神以及其他各個方面的支柱。在初期,她曾那樣雄心勃勃地要使布恩蒂亞家族強大並興盛;而到了末期,她又徒勞卻樂觀地要復興這架因腐朽而吱吱作響的龐大機器——只有她才擁有這樣的精神與力量,也只有她,瞭解並愛着這個家族的每一個人。

很明顯,整書中僅有的幾個性格堅毅勇敢,思維邏輯正常的人(如烏蘇婭、雷蓓卡)都是同布恩蒂亞家族毫無血緣關係的人。因此,可以説使這個龐大的“瘋人院”日漸走向毀滅的,並不是戰爭、鬥雞,也不是_蕩的女人以及那些令阿卡迪奧們心醉神迷的異想天開的事業,而是家族中代代相傳的孤獨。似乎,他們的悲劇是在最初始的時候就早已命定了的。

馬貢多就如一座孤獨的小島在與世隔絕的沼澤上徑自漂盪。外界的每一樣新鮮事物都令這兒的居民們驚奇而恐懼;好似不屬於這個地球的吉卜塞人墨爾基阿德斯在這個家族的不斷出現(不管是開始的實體還是後來的靈魂),指引了家族中的幾代人在銀匠工作間的沉迷;養女雷蓓卡與老姑娘阿瑪蘭塔的坎坷、多厄的愛情;家族中一再出現的不可避免的、在狂亂激情掩飾下的亂倫;因與情 婦的縱情酒色而導致牲畜的瘋狂繁殖;香蕉園工人被政府軍成批地屠殺,屍體用火車載到海邊去丟棄,從此以後,馬貢多陷入了無休止的暴雨之中,以及,這個家族中最後一對情侶的真實而又迷茫的愛戀,等等等等……這一個個看似荒唐的情節,由始至終都在一種淡淡的悲傷而恐懼的氛圍籠罩下被馬爾克斯不動聲色地講述着,最終講述成這樣一部流芳後世的不朽名著。直至今天,在我第N次閲讀《百年孤獨》時,即依舊感到慶幸。如果我傺讀到過這本書,如果我終生都與它錯過,那麼在我的生活裏,將少了多麼濃重而絢麗的一筆;在我的思想裏,將缺了一場多麼令人心悸的洗禮!

我愛《百年孤獨》。

著作《論語》閲讀心得感想 篇5

《基督山伯爵》是法國作家大仲馬的作品,講述了一個正義的付仇故事:平凡而幸福的水手愛德蒙·唐泰斯在迎接自己更加光明未來時被人陷害入獄,他在地牢中與另一位犯人通過地道聯繫,那位神甫教會了愛德蒙上流社會的禮儀,物理、化學、多種語言等知識,讓他成為了一名有涵養的人,並在死前留給他十分巨大的財富。愛德蒙在十四年之後逃出牢獄,進入了巴黎的上流社會找到了陷害他的小人並報了仇。作為一本記敍復仇故事的書,《基》已經是同類書中的了。

文中的主角,愛德蒙·唐泰斯,也就是之後的基督山伯爵,這一人物的各方面變化刻畫得相當傳神,他從一個貧窮善良,單純能幹的水手變成了一位知識淵博,舉上的伯爵,外貌、心理上的變化都是十分具體的。全書的一句話起着決定唐泰斯命運的走向的話:“在您心中注入了一種您前所未有過的情感,那就是復仇。”這是神甫,在幫助單純怕愛德蒙分析了他受害的原因之後,對他説的,也就是在此之後,愛德蒙·唐泰斯決定要向那些人復仇。

作者在構思小説時,也先順着情節發展的脈絡,安排下一連串最精彩,最吸引諸者的情節,做為高潮,如下半部寫基督山伯爵分別對三個仇人報仇的故事時,作者就非常有力的設置情節,使情節的展開高潮迭起,精彩紛呈,而一部長篇小説中,有了節奏緊張,大起大落的高潮,也必然會有節奏相對舒緩,主要以交待情節,連綴故事作用的部分,但作者仍然在此安排懸念,設置伏筆,令人慾罷不能。

此外,這部小説記滿了浪漫的傳奇色彩。羅馬的狂歡節,基督山島的地下宮殿,強盜石帕的洞穴,都寫得色彩斑讕各具特點,把全書的氛圍烘托的美妙而壯觀。而其中穿插的典故傳説,奇聞軼事,異域風情和大誨島嶼的景色描寫,為讀者展開了一幅中世紀歐洲的沒來。書中大約有一半篇幅是對話,十分打動人心,尤其是後半部基督山伯爵的大片獨白,充滿哲理和對生命的思考,在這裏引用一句全書的最後一段話:請你們永遠別忘記,直至天主重允為人類揭示未來圖景的那一天到本之前,人類的全部智慧就包含在這個字裏面:等待和希望!

著作《論語》閲讀心得感想 篇6

文章講述的是:武松來到一家酒店,喝了十八碗“出門倒“,不顧別人的勸阻,趁着酒興,上了景陽岡,傍晚時遇到了一隻吊睛白額大蟲,在哨棒打斷時機靈地躲過了吊睛白額大蟲的撲咬,把大蟲按倒在地,用盡全力把吊睛白鵝大蟲打死。

武松來到酒店,對店家説來幾碗“出門倒”,喝完又叫店家拿幾碗,店家對武松説:“三碗不過岡,您已經喝了好幾碗了,不要再喝了”,可武松卻對店家的勸阻毫不在意,從這裏可以看出武松固執豪爽的性格。

店家勸阻武松乘着夜色不要過岡,等到第二天早上聚集幾個人再一起過岡,讓武松在酒店裏住一夜,可是,武松卻對店家的好意看成是想謀財害命,並趁着酒興自己獨自過岡。到了岡前,看見官府的榜文,才知道店家説的沒錯,可是現在回去恐怕會讓別人笑話,在這個時候,武松又想:如果真的有老虎我也不怕。從這裏體現出了武松的知難而進。

在與老虎的打鬥中,靈巧地避開了老虎的“撲、掀、剪”在哨棒打斷後,又用左手按住老虎的頭,右手拼命地打老虎的頭,把老虎打死,從這裏可看出武松的英勇無畏。、

武松那種知難而進、英勇無畏的精神真值得我們學習呀!

在這篇小説中,還有一個值得學習的特點,那就是要寫的真是感人,如寫武松打死老虎後筋疲力盡,踉踉蹌蹌下山的情形。今後我也要學習這種寫法。

讀了這個故事,我受到很多啟發。一方面,我覺得施耐庵遣詞用句十分恰當,將武松打虎的過程描寫得淋漓盡致,他用了“撲”、“吼”、“掀”、“剪”等詞語充分表現了老虎的兇猛可怕,用了武松赤手空拳打老虎這個情節突顯了武松的英雄氣慨。細緻入微的描寫,彷彿讓我身臨其境一般;另一方面,我要學習武松那敢於鬥爭、勇往直前的精神,武松“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是發自他那迎難而上的珍貴品質,我要學習他的這種精神,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攔路虎,不退縮,不放棄,成為現實生活中的“打虎英雄”!

著作《論語》閲讀心得感想 篇7

一個月來,我對《物種起源》進行了持續的閲讀和研究,體驗到了一種智力上的享受。達爾文理論的核心乃是“自然選擇”,這是一個雖不復雜,但易被誤解的概念。賴特在《道德的動物》中對這個概念的概括很是到位,這裏借鑑一下,“自然選擇”就是:如果在一個物種中個體之間存在遺傳性狀的變異,且某些性狀比另一些更有利於生存和繁殖,那麼,前者就會在羣體中(明顯地)擴散開來,結果(顯然是)物種中遺傳性狀的總體表現發生了變化。達爾文就是利用這一模型,對生物世界的各種現象展開了解釋。自然選擇具有強大的解釋力,這一點只有親自看一看此書才能理解。這本書內容豐富,值得探討的問題很多,這裏僅談談我印象較深的幾點吧。

一、博物學。這個學科有什麼特點,看看達爾文的著述就很明白了。對海量資料地把握,是我最為驚歎的。博物學者的確很“博”,種植、養殖、觀察、考察,從家鴿的毛色到白堊紀地質層的特點,無一不知。在對大量感性資料的佔有基礎上,博物學者們進一步整理、歸納,提出了諸多理論。許多現代科學如地質學、生物學等都產生自博物學。雖然現代學科劃分越來越細,傳統博物學似乎已“日薄西山”。但是,博物學或者説一種跨學科研究的思想方法,對現代科學研究的影響依然很大。

二、大自然的“想象力”。書中對某些動植物有趣習性的描述讓我不禁感歎自然選擇的神奇力量。大自然造就瞭如此“計劃周密”的行為,簡直超越我們的想象。如第六章關於盔蘭屬植物“大水桶”的作用,真令人拍案叫絕。

三、達爾文謹審慎的學風。達爾文有理由為自己建立了這一解釋力強勁的理論而驕傲。但是,從書中我們看到達爾文並不自負,他對自己理論的侷限性有清醒的認識並對所有質疑者者表示了可敬的尊重。如第九章“首次雜交不育性與多種不育性的淵源與原因”這一節中,達爾文寫道,“經過再三考慮,我確定這個結果大概不是經由自然選擇而來的”。達爾文的謹慎還表現在他對人類認識侷限性的承認。他在第七章中對為什麼與長頸鹿親緣很近的動物沒有長出長脖子時,寫道,“正如對為什麼人類過去有的事情沒有在這一國發生而在那一國發生這種問題,期望得到確切的回答一樣是不合理的。”

本書的閲讀使我理清了許多之前模糊的問題,如進化是否有方向,複雜性與適應性等等。但是,在我理解了很多的同時,產生的問題也越來越多,談兩點。

首先,物種的起源我們已經探究很深了,但生命的起源和初態是怎樣的呢?最初的生命是如何產生的,似乎就像宇宙學“一切物理定律在此失效”的大爆炸奇點一樣神祕。現在關於生命起源的兩種假説孰優孰劣,除此之外是否還有其他可能,是令人着迷的問題。此外,生命的最初形式是什麼,似乎已有公論,就是海洋中的藍綠藻。但是這種最初的生物是無性繁殖的,這就意味着沒有變異產生,而變異為自然選擇提供了材料。試問,沒有了材料,自然如何“裁剪”出其它類型的生物呢?有人可能説基因突變產生了變異,可眾所周知的是,突變對個體常常是災難性的。一種不利變異如何被自然選擇保存下來,是令人費解的。我認為一種可能的情況是當時其實存在會產生變異的生物,只不過我們沒有發現而已。一個與此問題相關的疑問就是“寒武紀大爆炸”,而對此的解釋現在只停留在假説階段,也值得我們深入探尋。

再一個,對複雜現象的認識。《物種起源》裏專門有一章“對自然選擇學説的各種異議”,是達爾文迴應各種質疑的。其中,達爾文對批評者提出的各種疑難現象做出了自然選擇的解釋。無疑,我們説這些解釋是精彩的,邏輯上是沒有問題的。但是,我們也不得不承認,想要“證實”這種解釋很難,“證偽”亦是如此。這主要是因為,進化作為一種複雜現象,我們無力瞭解它的每一環,於是我們對某一現象的原因只能做出推斷,確保邏輯上的正確性,至於進化歷程中是否真的是這樣,只有“上帝”知道了。這一點,歷來是進化論批評者的主要攻擊對象。這個問題説起來複雜,可能會涉及一些科學哲學的命題。但簡而言之,我認為,這是進化論的可能問題,也是進化論對人類世界觀的最大貢獻。對偶然性的肯定,對複雜現象的敬畏,是我們對自身理性能力侷限性認識的進步。進化、社會歷史、神經活動,都是複雜現象,它們的運作是無數因素綜合使力的結果,而這種綜合絕不是簡單求和,而是一種質變。我對複雜現象一直充滿興趣,所以,下一階段,準備讀讀梅拉妮·米歇爾的《複雜》,看有什麼啟發沒有。

著作《論語》閲讀心得感想 篇8

‘活着'在我們中國的語言裏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

高中時期就看過《活着》這本書,但那時從未體會到生命逝去的我,很難理解"活着"的真正用意。只是對富貴的悲苦感到同情,對命運的作弄感到不平。現在,三年後,有了不同經歷,再去回顧這本書時,所能理解的活着已經大為不同——人活着就是為了活着本身,而不是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

起初我並不贊同,覺得人是為了比"活着"更高的理想目標而活着。而這樣單純的為"活"而活則會使生命顯得空洞乏味。讓我聯想到那些為生活而奔忙的人們,那些起早貪黑養家餬口的人們,那些像富貴一樣貧苦而命運坎坷的人們。他們是為了活着而活,吃飽肚子,有衣服穿,有間屋子可以住。像曾經有個記者採訪的放牛娃一樣,放牛為了賺錢,賺錢蓋房子,蓋房子為了娶媳婦,娶媳婦為了生娃,生娃了,再放牛

這樣的活着我不理解,雖然不能否認,但是卻無法容忍在命運枷鎖下為農奴的活着。沒有精神追求的活着,就像是從來未曾璀璨的星空,只是周而復始的在浩瀚的宇宙中孤零零得打轉。

可是,其實,是我自己對"活着"的理解抬狹隘了。所有在為活着努力的人,都是可敬的人,都是勇敢堅強的。"活着"本身就是生命的闡釋,是生命完整的鮮活體現,不是單單的物質的活着,這才是富貴的活着。

富貴的命運多舛讓每個人揪心,讀他的故事,會心痛,會悲傷,會温暖,會堅強,會憤怒,也會安寧。

身為富家子弟,有着"富貴"的響亮名字,卻因嗜賭成性,傾其家蕩其產,老父親因此成了第一個離開富貴的親人。淪落為農民的富貴也頓悟了,決心踏實做人,改頭換面。於是離家的妻子帶着新生的小兒子回家和他團了圓。日子苦、窮,可富貴的母親説,只要大家在一起就好。殘破的家開始有了生氣,踏踏實實過着日子。但兵荒馬亂的年代哪裏容得下安定的生活——富貴被抓去充了軍。一去就是兩年,家人對他音訊全無。而戰場上死人堆裏存活下來的富貴,帶着能活着就是萬幸的樂觀終於回到了家。團聚的喜悦難以言喻,母親的離開卻又讓富貴無比心痛。"但活着比什麼都好,能活着就行。"樸實無華的一家四口人開始了新時代的生活。日子依然貧苦,但因大家的相互扶持而簡單滿足。然而厄運再一次降臨在這一家人身上——兒子有慶因不負責的護士抽血過多而忘。這次,幼小的生命離開了富貴。一家人心痛着,悲傷着,可時代依舊在頭也不回得前進,日子也一如既往的繼續走,幸好還有鳳霞在。可鳳霞呢,在家珍富貴為鳳霞懷孕生子而沉浸在新生的喜悦中時,命運卻又給了富貴一個晴天霹靂,帶走了他的女兒。鳳霞走了,女婿二喜也在幾年後工傷致死。自始至終陪伴富貴的家珍也帶着病離開了世界。只剩下鳳霞的兒子苦根。日子還是艱苦,但爺孫倆的相依為命,讓富貴還有個依託。最殘忍的是苦根居然最後也離開了富貴。

所有的親人接連離開了富貴,可富貴還活着,一頭老水牛陪着他,一起活着。很難想象富貴是如何一次次的苦難中走出來並堅強的。《活着》也許只寫了一個命運悲苦的故事,一個人苦難的一生。但卻格外有力量。因為活着遠不止這些。

富貴是堅強的。一個單純的好好活着的心,是他這一生的陪伴。人活着是為了什麼,而活着又代表了什麼。關於生命的所有詞語中,活着這個詞,或許就是本身的解釋。富貴的活着是生命最有力的證明,即使最後他孑身一人,孤苦伶仃,他也依舊在努力"活着".

活着就有希望。希望是富貴像"活着"一樣從未放棄的東西。無論是在最接近死亡的戰場上面對死亡的威脅,還是眼睜睜看着心愛的兒女活生生的笑容化為永久僵硬的活着的留戀,富貴都未曾放棄活着。是怎樣一種巨大的力量才足夠支撐着他繼續生活。

父母離開了,還有家珍和孩子,他們需要富貴;有慶和鳳霞走了,還有家珍和苦根,他們需要富貴;家珍和苦根也走了,富貴還有什麼,還有誰需要他?只剩下和他不離不棄的命運了,讓他又愛又恨,鼓勵他卻也奪走了他的幸福的命運。就像作者説的,這是一個人和他命運之間的友情,這是最為感人的友情。"他們活着時一起走在塵土飛揚的道路上,死去時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

親人在的時候,富貴活着,為了給需要他的家人帶來希望,所有人離開後,活着,為了給死去的人帶去慰藉。這也是《活着》最感人的地方。死亡永遠是不可避免的,但是那份親情,將會比死亡更加永恆。

有的人,會在失去後沉浸在悲痛中不可自拔,停滯不前;有的人,會把失去化作生命的另一種不可名狀的力量,勇往直前。富貴就是勇敢的人。那些曾經陪伴着富貴一同分享喜悦和悲傷的親人,那些在最絕望時的相互扶持和鼓勵,那些承受着苦難卻依舊選擇堅強的心,都化為一股堅韌的信仰,讓富貴能在命運中坦然直麪人生,好好活着。活着的美好就是,只要富貴在,所有人就都活在他心中,從來不曾遠去。

活着,為了希望,為了堅強,為了命運的抗爭,為了對生命的執着,為了對至親不離棄的愛,為了活着。這是我們活着的力量,承受生命的重量,所有的苦難與輝煌,對生命的樂觀。活着就是幸福。

著作《論語》閲讀心得感想 篇9

我們平常在電影、電視、甚至課本上看到的一些故事有;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西楚霸王四面楚歌自刎烏江等。一幅幅生動的畫面,慢慢展現眼前,下面我就説一個讓我感受很深的小故事吧。

廉頗和藺相如的故事相信大家都知道吧,它是講述了:藺相如當職位超過了廉頗,廉頗不服,當眾説:“我是趙國的大將,多年來出生入死保衞趙國,而他藺相如就憑一張嘴皮子竟爬到我頭上來了,他要是碰到我我一定要當眾出他的醜。”並處處為難藺相如。藺相如不但不生氣還處處讓着他,並對別人説:“我之所以對廉將軍這樣忍氣吞聲,寬容退讓,就是為了把國家危難放在首位,而把個人私怨放在後面啊!廉頗知道後,懊悔不已,馬上_着上身,揹着荊條,跑到藺相如家裏去請罪。從此將軍和藺相如成了生死與共的知心朋友,將相兩人同心協力保衞趙國。古代的大將軍都能知錯就改,為什麼我們不能勇敢承認錯誤呢?

在《史記》故事裏我學了很多很多的道理和知識,知道了許多歷史名人。雖然我現在又的地方還看不懂也不明白,但讀每一遍都受益匪淺,它將伴我成長,他將是我吸取”營養“的寶庫!

著作《論語》閲讀心得感想 篇10

友情是燃燒孤獨的心靈之燈,親情更能給人長久的撫慰和想念。從降生到離去,從嬰兒到老人,親情始終伴着你,它是你一生永遠無法擺脱的情感。

讀完李密的《陳情表》我感觸頗深。李密從小境遇不佳,出生6個月就死了父親,4歲時母親改嫁。他是在祖母劉氏的撫養下長大成人的。幼時體弱多病,求知好學,博覽五經,以文學見長。李密於祖母感情甚深,孝心可表。祖母有疾,他痛哭流涕,夜不解衣,侍其左右。膳食、湯藥,必親自口嘗後進獻。秦始三年晉武帝下詔徵密為太子。詔書累下,郡縣不斷催促,這時。李密的祖母已經96歲,年老多病。於是他向晉武帝上表,陳述自己無法應詔的原因。

在表中,一方面感激朝廷的知遇之恩,一方面又要為病重的祖母牀前盡孝。進退兩難,實為忠孝兩難。他説道“我是敗亡之過的俘虜,身分卑微低賤,受到朝廷的提拔和委命,哪裏還敢遲疑徘徊,有更高的希求呢”感恩之心,感激之情溢於言表。於祖母相依為命,在她年高體弱的時候,實在不能棄她離家遠行。在最後,他乞求陛下憐恤苦心,成全其願,準允他為祖母養老送終。那樣的話,生願以生命奉獻,死後也要結草圖報。忠君之情於一片孝心,令人感動涕零。這種樸素、深沉、知恩圖報的情感,放射出恆久而温情的人性美。

李密是懂得感恩的,他為了報答祖母的養育之恩,而放棄做官顯達的機會;他又為了回報朝廷的知遇之恩,許下了“生當隕首,死當結草”的報國之心。最終晉武帝為其孝心所感動,不僅同意暫不赴詔,還賞賜奴婢二人,併發給他贍養祖母的費用。

人,應該常常懷着一顆感恩的心。

感恩是發自內心的。俗話説“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更何況父母,親友為你付出的不僅僅是“一滴水”,而是一片汪洋大海。而我們又是否察覺到那縷縷銀絲,那一絲絲皺紋。感恩需要你用心去體會,去報答。

人在一天天老去,我們是否可以像李密那樣做到,暫棄某些機遇而回報親人的養育之恩。感恩是一種對恩惠心存感激的表示,是每一位不忘他人恩情的人縈繞心間的情感。學會感恩,是為了擦亮蒙塵的心靈而不致麻木,學會感恩,是為了將無以為報的點滴付出永銘於心。

感恩是一個人與生俱來的本性,是一個人不可磨滅的良知,也是現代社會成功人士健康性格的表現,一個人連感恩都不知曉的人必定是擁有一顆冷酷絕情的心。在人生的道路上,隨時都會產生令人動容的感恩之事。且不説家庭中的,就是日常生活中、工作中、學習中所遇之事所遇之人給予的點點滴滴的關心與幫助,都值得我們用心去記恩,銘記那無私的人性之美和不圖回報的惠助之恩。感恩不僅僅是為了報恩,因為有些恩澤是我們無法回報的,有些恩情更不是等量回報就能一筆還清的,惟有用純真的心靈去感動去銘刻去永記,才能真正對得起給你恩惠的人。

父母即使有一天不在了,他們還會長久地佔據在兒女的記憶裏。但這種同在更多的是睹物思人的追念和尋無覓處的黯然神傷:還有誰會呼喚你的乳名,牽掛你的冷暖,注視着你的一舉一動?

人間真情——無論是親情、友情還是愛情,都值得我們回味、留戀,讓我們懂得感恩……

著作《論語》閲讀心得感想 篇11

在書香品讀中、我閲讀了《鄉土中國》。

有人評論的好:“這本書雖然是社會學入門級讀物,卻有着深厚的理論素養作為支撐;通俗易懂的語言,加上鄉土濃濃的氣息,沒有了讓人忘而卻步的拗口難懂的理論術語,讀後卻有萬條萬縷瞭然在胸的豁然開朗感。”恐怕已經很難有哪本書能夠像《鄉土中國》一樣,將中國底層的鄉土社會進行如此細緻而又深刻卻又通俗易懂的描繪與分析了。雖然此書寫於幾十年前(1947年出版),但在現在的中國社會,《鄉土中國》中所描繪的現象依然能在我們心中找到共鳴。

費孝通在這本書中對我過底層的鄉土社會進行了不同層面的描述,相信所有中國人在讀完此書之後都會有一種心照不宣的默契感,而後微微一笑。費老雖然一再強調,這本書只是適用於對於底層的鄉土社會的描述,可是,城市人不都是由農村人發展過來的嗎?如果他們的上一代不是農民,那麼他們的上上一代也一定與農村與土地有過千絲萬縷的關聯,在如今的城市生活中,我們依然能看到在城市人西裝革履之下隱藏的鄉土氣息,如“熟人社會”,“長幼有序”等,中國,依然是一個有着濃重“鄉土”痕跡的中國。

城市的強大與繁榮離不開農民所為之做出的貢獻甚至可以説是犧牲,儘管這樣的犧牲並不是處於自願。在這麼一個注重三農問題的時代,閲讀《鄉土中國》一書,的確能給我們帶來很深是思考。接下來是我對此書的一些思考與分析。

《鄉土中國》是在費老對幾個農村社區進行調查後,繼《剩餘制度》後對社會結構的分析的有一本著作,筆者認為它是在前面幾本書的基礎上對中國農村的一個更加概括性的總結。

整本書呈獻給我們一個對中國基層社會認識的清晰而又完整的分析脈絡,費老在講述某些問題時會舉出一些具體的實例,讓讀者更好的瞭解他的觀點。《鄉土中國》文字理論通俗易懂,事例生動而貼近生活,對於初學社區研究和人類學的人來説有很大指導作用,讓未免對農村的平實生活有了一個基本的,深刻的瞭解。

雖然上面説鄉土性在漸漸離我們遠去,但也許很多人都和我一樣,在看到這本書中某些篇章時會會心一笑,因為《鄉土中國》解釋了中國社會人們身上一些很深層的東西,雖然他指出他所寫的是中國的基層,但現代的中國社會也是有基層發展起來的,或多或少的帶着鄉土的痕跡。

著作《論語》閲讀心得感想 篇12

圍繞着靈魂的拷問和救贖,《罪與罰》開始了直逼人心的解剖。冷峻峭厲的文筆,讓人讀得異常艱難;深入骨髓的文字,無情地展示人性的虛偽、冷酷、殘忍和搏鬥。

19世紀的俄國文學燦爛輝煌、光彩奪目,湧現出像普希金、屠格涅夫、托爾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享譽世界的文學大師,讓後人敬仰不已,陀思妥耶夫斯基就是其中非常傑出的一位作家,他們被冠之以批判現實主義作家。籠統地講,這大體不錯;但從細微處看,從文字魅力看,從語言的圈套來看,從人物塑造來看……從各個方面來看,用心品鑑,我覺得這遠遠概括不了陀氏的風格。

有人説《罪與罰》,是一部卓越的社會哲理小説。與許多俄國同時代的小説一樣,作者在《罪與罰》反應了俄國當時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探討了貧窮與犯罪等一些社會問題。

有人説《罪與罰》,是一本社會心理小説。小説以主人公拉斯科爾尼科夫犯罪及犯罪後受到良心和道德懲罰為主線,展現了拉斯科爾尼科夫在殺害了放高利貸的老太婆及其妹妹麗莎維塔後掙扎、焦慮、懺悔、亢奮、抑鬱、頹廢的複雜內心,複雜的心理活動交織出現,呈現出令人難以想象的巨大心理落差和事件的跌宕起伏,讓人驚愕與困頓……

然而,我倒覺得《罪與罰》是對人類靈魂的拷問和救贖,是對不合理現實的控訴和憤懣,更是對人類自身的前途和未來進行了艱難的探索與瞭望,正是對人類命運前途的不懈揭祕才更顯得謎團重重,深陷其中難以自拔……從這維度上來説,撼人心魄的心路分析使之具有了更為形而上意義上的文學價值和享受。

按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説,人有三個層面——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

本我(ID)是在潛意識形態下的思想,代表人最為原始的、屬滿足本能衝動的慾望,如飢餓、生氣、性慾等;本我為與生俱來的,亦為人格結構的基礎,日後自我及超我即是以本我為基礎而發展。本我只遵循一個原則——享樂原則(pleasureprinciple),意為追求個體的生物性需求如食物的飽足與性慾的滿足,以及避免痛苦。弗洛伊德認為,享樂原則的影響化是在人的嬰幼兒時期,也是本我思想表現最突出的時候。

自我(EGO)是人格的心理組成部分。這裏,現實原則暫時中止了快樂原則。由此,個體學會區分心靈中的思想與圍繞着個體的外在世界的思想。自我在自身和其環境中進行調節。弗洛伊德認為自我是人格的執行者。

超我(super-ego)是人格結構中的管制者,由完美原則支配,屬於人格結構中的道德部份。在弗洛伊德的學説中,超我是父親形象與文化規範的符號內化,由於對客體的衝突,超我傾向於站在“本我”的原始渴望的反對立場,而對“自我”帶有侵略性。

圍繞着主人公——拉斯科爾尼科夫,陀思妥耶夫斯基塑造的一系列人物極其形象鮮明地呈現了出來。

殺死放高利貸的老太婆表面上看沒有明顯的動機,而實際上拉斯科爾尼科夫則認為她是社會的毒瘤,剷除她理所當然,客觀上無意識中又殺死無辜的麗莎維塔,這既是邏輯的圈套,也是語言的圈套,更是生活的圈套,還是作家的圈套。

表面上看來拉斯科爾尼科夫是作為一個救助者出現在馬爾美拉多夫的家中,他先是把受傷了的馬拉美拉多夫護送回家;在其死後又出資幫助其孤兒寡母安排葬禮;在索尼婭受到陷害時又助其洗清冤屈。卡捷琳娜甚至將其當成家裏的靠山和救星,指望着他能夠幫助她開辦女子寄宿學校,從而徹底擺脱貧窮悲慘的命運。而實際上馬爾美拉多夫一家才是拉斯科爾尼科夫的拯救者。當拉斯科爾尼科夫救助重傷的馬爾梅拉多夫後,之前痛苦不堪的心靈卻因一個憐憫和救助而有了全新的感覺,心中產生了一種生命感和力量感,覺得自己的生命並未和那個老太婆一起死去。而索尼婭正是他最終獲得拯救的“聖母”。

斯維德里蓋洛夫,這是一個老_巨猾的享樂主義者,所做的每一件事情,哪怕去栽贓陷害別人,只要對他有利他就去做,而從斯維德里蓋洛夫的行事説話來推斷,他很可能年輕時和拉斯科爾尼科夫一樣,曾經很狂熱,也很聰明博學,但當一切夢想破滅後,他所選擇的道路就是縱慾和享樂,但是當他對漂亮女人的無限慾望在杜尼亞那裏受到挫折之後(他甚至想強_杜尼亞,但最後一刻放棄了),他就意識到自己的生命終歸虛無。

盧任要娶拉斯科爾尼科夫的妹妹杜尼亞就是因為她貧窮而且美麗,所以能把她很方便收做自己的奴隸,並且還要她感激他,把他當作恩人。

陀氏的小説世界,揭示了一個殘酷扭曲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裏面充滿着人和人之間的對峙和戰爭,伴隨着吵鬧和咒罵,甚至是癲狂的吶喊,無怪乎魯迅這樣的作家也説妥思妥耶夫斯基太偉大,但是隻敬服,卻總不能愛。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事》一文裏,魯迅説:“一讀他二十四歲時作的《窮人》,就已經吃驚於他那暮年似的孤寂。到後來,他竟作為罪孽深重的罪人,同時也是殘酷的拷問官而出現了。他把小説中的男男女女,放在萬難忍受的境遇裏,來試煉他們,不但剝去了表面的潔白,拷問出藏在底下的罪惡,而且還要拷問出藏在那罪惡之下的真正的潔白來。而且還不肯爽利的處死,竭力要放它們活得長久。而這陀思妥耶夫斯基,則彷彿和罪人一同苦惱,和拷問官一同高興似的。這決不是平常人做得到的事情,總而言之,就因為偉大的緣故。但我自己,卻常常想廢書不觀。”

眼下,艱難地閲讀這本小説,正暗合了某種心理,在這種心理和生活的壓迫下,《罪與罰》刻骨銘心,這是很多年輕人無法理解的,也許有些書註定要用心才能讀得通……

著作《論語》閲讀心得感想 篇13

我很小的時候就愛聽故事,也是那時就與書結下了不解之緣。

小時候,我家住在大慶新村的時候我就特別愛聽故事。早上我特愛賴牀,媽媽就會想出一個個好辦法——給我講一個好故事把我從牀上“驅趕”下來。晚上,只要沒聽故事我就鬧的慌,媽媽沒辦法只好又起來給我講。白天去幼兒園,上課時老師總是會講許多故事,我別提聽得多認真啦。有一次,老師讓我們在課堂上講個故事,班上一個人也不舉,只有我把手舉了起來。到了講台前,我給老師和同學們講了個小白兔和大灰狼的故事,我的故事講的繪聲繪色逗得老師和同學們哈哈大笑。最後老師又當着全班同學把我表揚了一番,為這事我可得意了好一陣呢!(我去年還在全年級講故事比賽中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績呢)到了大班的時候我已經會點漢語拼音了,我又吵着媽媽帶我去書店買了好多那種帶圖畫帶漢語拼音的書,有《小故事大道理》。《寓言故事》。《安徒生童話》……我那時最喜歡的就是那套《十萬個為什麼》,從那本書上我知道了鳥類為什麼沒有牙齒;蝴蝶的翅膀為什麼那麼美麗;為什麼電燈泡會發光……

一轉眼又到了國小,我們搬了新家,我終於有了屬於自己的房間,媽媽還特地為我買了一個帶書架的寫字枱;再配上盞枱燈。我實在是太開心了,我更加愛坐在書桌前看書了。這些年媽媽有陸續為我添了好多的書,這不暑假裏老媽又在我的藏書裏又加了一本新書——《中國未解之謎大全》,因為我最近迷上了歷史,它是我的藏書裏最大最重的書,足足有一個大磚頭那麼厚。我打算看完了再買一本《世界未解之謎》呢!

我愛讀書,讀書使我彷彿與一個高尚的人交流,讓我多了許多別人的知識!

著作《論語》閲讀心得感想 篇14

俄羅斯偉大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是世界文學史上一部不朽名著。

它以戰爭問題為中心,以庫拉金、保爾康斯基、勞斯托夫、別竺豪夫四家貴族的生活為線索,展示了19世紀最初15年的俄國曆史,描繪了各個階級的生活,是一部再現當時社會風貌的恢弘史詩。

小説最突出的藝術成就是那氣勢磅礴、宏大複雜的結構與嚴整有序的佈局。托爾斯泰以一天才之筆,遊刃於戰爭與和平、心理與社會、歷史與哲學、婚姻與宗教之間,主次分明,匠心獨具。作品中的各色人物刻畫精準細膩,景物如臨眼前,雖是19世紀的小説作品,但流傳至今,卻沒有任何隔閡感,其中流露出來對人性的悲憫情懷,穿越時空背景,仍舊撼動人心。

裏面有很多精彩的片段,值得我們咀嚼回味,如羅斯托夫一家因戰亂遷出莫斯科時娜塔莎與皮埃爾告別的場景。娜塔莎從車窗裏探出頭來,看到穿着邋遢匆匆走過的皮埃爾,就向他打招呼。他們簡單聊了幾句,皮埃爾因為痴戀娜塔莎又考慮到自身的處境而顯得漫不經心,最後他向娜塔莎揮手道別:“明天,不!再見,再見了。”隨即停下腳步落在了馬車後面。娜塔莎則好一陣子還把頭伸出窗外,對漸漸遠去的皮埃爾露出親切、快樂的微笑。

這一段特別使我感動,雖然他們之間的談話非常平淡,幾乎沒有什麼出奇的地方,但我仍然可以感覺到戰爭陰影下人與人之間的依依真情。尤其是皮埃爾那句:“明天,不!再見,再見了。”更加可貴。他似乎覺得這一分別,與娜塔莎將永無再見之日,戰爭逐漸臨近,明天風雨不定,所以説出這麼看似不經意卻沉痛之極的話來。

著作《論語》閲讀心得感想 篇15

整篇文章讀完後,好像幸福地自我釋放了一次。簡單的佈景,簡單的情節,簡單的心情——人性就是很簡單的,順其自然,從心所欲,可是對比我們不簡單的現實生活,這份温暖顯得有些無力。

小説的主人公小明子,從小就註定要出家,出家成為他們故鄉人謀生的手段,而並不是出於對人生的感悟等等。“跟爹孃磕個頭,就跟舅舅走了”;學名直接變成法名,一切看起來都很隨性。出家受戒,忽然有了種輕鬆自然的感覺,之後便開始了在“荸薺庵”的生活。看起來主要描寫了兩點——小明子和英子的交往與寺廟中的生活。作者筆下的和尚令人瞠目結舌——每天只念三聲南無阿彌陀佛,幾個大師父根本沒有吃齋的規矩,甚至帶着家眷一起管理荸薺庵,打牌、抽煙、唱酸溜溜的歌,無所謂什麼清規,他們只是在做自己願意做的事,悠閒自在,更談何壓力、鬱悶?這些和尚的生活看似會不恥於人世,可是他們活着只是為了那種寧靜,又管世人怎麼想呢?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三師父殺豬的場景,眼前出現猩紅的血濺在和尚袍袖上的場景,好是詭異,卻也隱約有一種快意。念着“往生咒”殺豬,帶着家眷出家,這些可愛的和尚讓人眼前一亮。

嘴角不自覺地泛起笑意,我的心情在慢慢沉澱着。小英子聰明靈巧,活潑善良,似乎她的世界永遠不會有悲傷。當她為小明子參謀畫什麼花,當她好奇受戒是什麼樣子,當她留下那一串美麗的小腳印,我看到了人性的純潔——哦,是聖潔。那一串腳印,既描繪出小女孩的純潔爛漫,又預示着小明子和小英子感情的發展。當他們兩人在一起時,鏡頭總是如此唯美,他們簡單得有些幼稚。小英子看流星雨時忘了在褲帶上打一個結,她會許什麼願呢?作者又用省略號引出無盡的遐想。有了他們兩個,佈景都活了起來,就像是兩個天使,我不禁莞爾。

其實初讀這篇文章,很難體會到最深層的東西。參閲一些資料,才對主旨有了大概的把握,有兩個字不斷的出現——人性。我不禁思考,什麼是人性。如果説是和尚們對自己的心靈、慾望的坦誠,恐怕我還不敢苟同。這當然是人性的一部分,如果用真善美來形容人性(當然這很俗),那麼還缺少最重要的美。於是來到文章的高潮部分,兩個人都直面自己的內心,把握住最單純的幸福,這才是人性最巔峯的部分,它是這樣的幸福和惟美,一瞬間我像是變成了故事中的主人公,這自然成了作者的昇華。小明子英俊多才,小英子温柔可愛,他們互相傾慕,也知道對方的心思。人性指引着他們勇敢地説出來,勇敢地尋求愛。於是他們便這樣做了,於是他們得到了人性中最美的東西。

離開這篇文章,我還是想問,什麼是人性?荸薺庵當然不可能存在,那種生活也只是個夢想。而我們的生活呢?是在疲勞時看一看窗外的風景,還是在壓力下釋放呢?我們有天性,可這種現實的生活,早已忽略了它。無奈的、遺憾的,我不想呼籲誰重拾天性,因為這不是我們能掌控的,只是希望我記住我自己還有天性,有對它的嚮往。所以,能像明海等人一樣幹着自己享受的事是一種可望不可及的幸福。

謝謝這篇文章,讓我在這段時間內找到天性。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dushu/qor0l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