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讀書心得體會 >

著作《論語》閲讀心得感想(精選16篇)

著作《論語》閲讀心得感想(精選16篇)

著作《論語》閲讀心得感想 篇1

孔子説過好多的名言有關於友誼的,時間的,孝敬父母的等等。可我讓我感觸最深的一句話是的: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歟。這句話讓我們知道了做人要懂的仁。

著作《論語》閲讀心得感想(精選16篇)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生於公元前551年死於公元前479年是春秋末期魯國人是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仁——是世界上珍貴的的東西他最平凡可又珍貴,我們要獲得它這樣就可以讓自己變得有品德,它就像大科學家愛迪生説的:仁慈是心靈美而不是行為美的體現。

有一天,子路身着戎裝,全副武裝地來拜見孔子,見到夫子後,拔起劍就舞了起來,問:「夫子,古時的君子,也是用劍來自衞的吧?」孔子答道:「古時的君子,以忠義為人生追求的目標,用仁愛作為自己的護衞,雖然不出窄小的屋子,卻知道千里之外的大事。有不善的人,就用忠信來感化他;侵擾的人則用仁義來使他們安定。這樣,又何須持劍使用武力呢?」子路聽了非常的敬佩感慨道:「啊!我今天才聽到這樣的話,我願從今以後,至誠恭敬地向您求教啊!」

孔子你是偉大的人物,我要向你學習。

著作《論語》閲讀心得感想 篇2

《朝花夕拾》中有一篇叫《二十四孝圖》的文章,給我印象十分深刻,頗有感受。

文章講的是作者憶述兒時閲讀《二十四孝圖》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虛偽和殘酷。作品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鯉”、“老萊娛親”、“郭巨埋兒”等孝道故事,指斥這類封建孝道不顧兒童的性命,將“肉麻當作有趣”,“以不情為倫紀,誣衊了古人,教壞了後人”。作品對當時反對白話文、提倡復古的傾向予以了尖鋭的抨擊。所謂《二十四孝圖》是一本講中國古代二十四個孝子故事的書,主要目的是宣揚封建的孝道。但其中的“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嘗糞憂心”令人髮指。先説説那個郭巨埋兒吧。

説是晉代有個叫郭巨的,原本家道殷實,父親死後,他把家產分為兩份,給了兩個弟弟,自己獨養母親,對母極孝。後來家境逐漸貧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擔心養這個孩子,必然影響供養母親,就和妻子商量:“兒子可以再生,母親死了不能復活,不如埋掉兒子,節省糧食好供養母親。”夫妻遂把兒子抱出,挖坑要埋。興好挖出一罈金子來,才免了兒子一死。郭巨雖有孝心,但殺兒之舉,卻有違人性,不合儒家“天地之性,人為貴”的人本觀念。看似大孝,其實是殘忍。古有為求神為父母治病舍身的,也有割股肉以解父母想吃肉之念的,今有為父母治病獻五臟的,極少有為父母去殺人的。為了節約糧食,就想把自己的親生兒子殺了,一則有違老母愛孫之心,二則陷老母於不仁。所以後來有人把這種孝舉,稱為“愚孝。“隨便一翻《二十四孝圖》,這樣的字眼映入眼簾:“賣身葬父”、“埋兒奉母”、“哭竹生筍”。“刻木事親”、“埋兒奉母”讓人感到冷酷無情;“孝感動天”、“卧冰求鯉”、“哭竹生筍”迷信思想嚴重;“嘗糞憂心”則讓人噁心。

孝是應該的,迂腐是愚蠢的,盲從是可悲的,衞道是可恨的。

著作《論語》閲讀心得感想 篇3

讀了三遍《百年孤獨》,並對作者的身世及所處的時代背景進行了深入的瞭解,這種執着探索的精神着實讓我敬佩,不由得讓我想起無論是在工作上還是生活上亦是如此,只要你有誠心,也夠努力,總會有一定的收穫。

《百年孤獨》描述的是霍塞·阿卡迪奧·布恩迪亞家族的一部興衰史,其脈絡就是自閉到開放,開放到繁榮;再由開放到自閉,自閉到毀滅,其實寫的就是拉丁美洲十九世紀中期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的一個多世紀的興衰。在《百年孤獨》獲得諾貝爾獎的時候,作者加西亞·馬爾克斯在接受專訪時對孤獨的解釋意味深長:孤獨就是不團結。

“不團結”在我的印象裏有很多解釋,從片面的角度説,它是自閉的、可怕的、是要反省的、是要摒棄的。其實在職場上也不乏這樣的案例,團結協作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礎和前提,而實際上我們往往是在本職工作上傾盡了全力,而忽略了其實一個團隊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性,這也説明越是淺顯的.道理,越是難以企及。

偶然吸引到我的文字引導我的這次閲讀,也讓我感覺到自己思維的侷限性。閲讀,到底能給我們帶來什麼呢?可能有時,讀着讀着,我們會發現它是在寫自己的故事,裏面的主人公就是正在閲讀的自己,這種感覺會拉着我們繼續閲讀;有時,當發現自己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出現在眼前時,那種興奮之情無以言表。

閲讀不乏是個好習慣,它不僅能豐富人們的知識,也能養成價值的判斷力,那我們為何不取別人所長,來逐漸提升自己呢?

著作《論語》閲讀心得感想 篇4

這本書跟我也有兩個星期了。也該還回圖書館了。老舍的月牙兒。

我們根本無權去批評植根在中國中古老的封建制度,跟無權去批評人性是如何如何的冷漠。女兒痛恨母親的的所作所為,卻還是愛着她,她拼命地想從這種怪圈中逃離,可是仍然無濟於事,不得不走上了母親的道路,做了暗娼。她説:“媽媽是我的影子,我只好不過將來變成她那樣:買了一輩子的肉,剩下的只是一些白髮和抽皺的黑皮,這就是生命”。她們活在社會的最下層,處處受鄙視受擠壓,生活中好像只有了一個個目標,那就是賺錢賺錢,只要有了錢就能活着,所以全然不顧用什麼樣的方式,也沒有其他方式可選。可以從中透視出在這種社會背景下,漸漸被扭曲的人性。“我勉強的笑,勉強的瘋狂,我的痛苦不是落幾個淚所能減除的。我這樣的生命沒什麼可惜的,可是它到底是個生命,我不願撒手。況且我的所作並不是我的過錯,。死假如可怕,那只是因為活着是可愛的。我決不是怕死的痛苦,我的痛苦久已勝過了死。我愛活着,但不應當這樣活着,我想象一種理想的生活,像做夢似的。這個夢一會就過去了實際的生活使我覺得更難過”。生命中並不是沒有反抗,只是她無力去反抗。

月牙兒,在此中一直以一個線索的身份存在着,最後她被關進監獄,還説監獄裏是個好地方,它是人類堅信人類沒有起色,在我做夢的時候都見不到這樣醜惡的模樣。她再次看到她的月牙,帶着寒氣的一鈎兒淺金,它帶着不同的感情,不同的景物,時時刻刻出想在她的生命之中。

老舍用他一貫幽默暗含嘲諷的筆,慢慢描摹出這些下層百姓的生活,就讓我們在閲讀的時候慢慢反思吧。

著作《論語》閲讀心得感想 篇5

“一度我也曾英俊像個少年,但那時我生澀的詩脆弱不堪,我的詩神也很蒼老,現在我已蒼老且患風濕,形體不值一顧,但我的繆思卻年輕起來了,我甚至相信,她永恆地向青春的歲月前進像,使維登堡靈視所見的那些天使一樣。——葉芝”

看過了《少年維特之煩惱》,那是在我大一時,看的是歌德25歲時的作品。現在看了《浮士德》,那是在我大三時,看的是歌德59歲(第一部),83歲(第二部)時的作品。

作為第一部我在閲讀時升起只恨不懂原文的作品,我很難給予這部作品更高的評價。按照前言中所述,“理想的一本應當在幫助堵住比較接近原著的真諦之後,是他得魚而忘笙,對原著產生一窺全豹的渴望。”這大約是我第一次在閲讀外國文學作品時產生這種感覺。甚至在閲讀過程中我發現自己不必去摘引一些心有慼慼的文字,因為全文都是那樣精彩。

但這並不表明這部作品就沒有瑕疵。首先的問題是用典太多,以至於對於對希臘神話都幾乎一無所知的我來説,想讀懂那些詩樣語言背後的寓意實在有些困難,這影響了我對這部著作的理解。更算是未能堅持一氣讀完的一個原因。雖然詞人中我愛極辛棄疾,但遇到通篇砌典時也只能徒呼奈何。

其次則是譯本的事。以後我要想着不去看什麼“大學生必讀”,哪怕是人民文學的譯本也是一樣!什麼資產階級的侷限性啊!!!坑爹呢啊!!!最討厭神馬價值觀一類的主觀教導了!!!有木有啊!!!解釋一下概念就解釋啊!!!加上階級教育有毛用啊!!!搞毛啊!!!

最後是書本身的瑕疵。還是不夠完整啊。第一幕自成體系。第二幕雖然將故事深化了許多,但完整度明顯不足。第三幕(海倫)是原來寫得放入暫且不提,第四幕實在有些可惜,感覺筆力不足,幸而第五幕是之前就寫就的,一下子將《浮》一書提升到了至高的境界。倘天假年,再給歌德老先生以十年時間,那時的《浮》一書,必定能讓異國讀者亦能手不釋卷一氣讀完吧。

由這本所謂“歐洲四大名著”中的最後完成之作,我不由想起了相應的一本寫作時間相差不大的鉅著,成書於1784年的《紅樓夢》。

正是這種對比令我唏噓。同為悲劇,卻給讀者以截然不同的感受。我有時甚至在想,《紅樓》就這樣截然而止,也是種很好的結局了。連“二木頭”都還活着,雖然很苦。釵黛還在等着寶哥哥,湘雲還在夢着嫁入衞家。所有的美夢還沒醒,儘管有些敏感的人已經寫着誄詞。如果真要把一切結局都赤裸裸地攤開,等到釵在奩內待時飛,等到質本潔來還潔去,等到雲散高唐水涸湘江,等到紅顏枯骨,等到白茫茫大地真乾淨時,那一份悲涼又是怎樣讓人難過。還不如就這樣吧,把最後的悲劇留白,給人心一點温慰的遐想空間。

就像有的時候我希望《哈利波特》到第五本就結束,這樣哈利和赫敏還能有着一點點小小的曖昧。此時相望不相聞。而不是我們沒有在一起至少還像家人一樣,總是遠遠關心遠遠分享。也許是這個原因吧,我發覺自己已經記不起《混血王子》和《死亡聖器》的大半劇情,也不想再去看。

好吧,迴歸正題,《浮士德》也是悲劇啊。個人的生活碰壁了,格蕾琴崩壞了。大世界更是悲劇得一塌糊塗,入仕反成弄臣,追求海倫終也是海倫已隨那清風去,化成了一片白雲,最後填海也終如精衞,被憂愁吹瞎了雙眼,在錯覺中死去。可為何讀着卻是能讓嘴角掛上微笑呢?特別是那句“逗留一下吧,你是那樣美!”有一種令人情不自禁讀出來的力量。彷彿“給我更多的燈吧!”,全不似《紅樓夢》中那種眼睜睜看着韶華遠逝的無力與虛無。

圈子兜兜轉轉,還是回到了剛剛咆哮過的屁話上。十八世紀末的清朝,是所謂“康乾盛世”的迴光返照。老邁的賈家已經負擔不起過往的榮耀,庚吃卯糧,糊裱匠勉強修飾。十九世紀初的歐洲,是拿破崙的時代,是神聖同盟最後的迴光返照。用雨果在伏爾泰墓前的講話:“既然黑夜出自王座,就讓光明從墳墓裏出來!”一個新時代即將到來。

社會如此,文壇亦如此。

讀到了,去翻看歷史,那個時代真得令人振奮。歌德,席勒,拜倫,雪萊,貝多芬,康德,黑格爾,高斯,拉普拉斯,拿破崙……一片星空閃耀,不由神往啊。有點理解“青藤門下牛馬走”的感覺了。

於是也真得難怪魏瑪古典時代會走向希臘,難怪浮士德要溯柏涅俄斯河而上去尋找海倫而梅菲斯特卻隨河而下,難怪浮士德想征服海波。確實有一團火燒在那個時代歐洲人的心中啊!從少年的維特,到成年的浮士德,那是一個冬天的童話!是衷心信仰着“凡人不斷努力,我們才能濟度”的時代。“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這是一個最壞的時代。”

過往的一切易於蓋棺定論,如今呢?狂飆過了頭,懷疑否定一切之後,當下的時代是什麼?物理學的大發現過去了,互聯網的普及過去了。下一個科技的突破點在哪裏?生物學,還是心理學,社會學?民族國家組成了,世界大戰打過了,全球化和恐怖主義出現了,下一個世界趨勢是什麼?是進一步地更完整地融合,還是在各種壁壘阻礙下分開?歐洲的哲學與詩歌,美國垮掉的一代,《哈利波特》的全球化流行,下一種文化是什麼?需要在速食文化中保持深刻嗎?還是這本身其實是個偽命題。

再看《浮士德》時,大三的我,這個時代的我,並不很激動。感受着熱情的同時,我在懷疑着熱情的破壞力。可若當下懷疑太多的我去學習去拾取這樣一份激情呢?也許會是件好事吧。

此外,所謂“浮士德難題”,在閲讀中反而沒有什麼太深的感受。善惡本就共生嘛。是説因為看過《莊子》的原因?

著作《論語》閲讀心得感想 篇6

今天,我閲讀了由清代小説家褚人獲所著的清代長篇歷史演義小説《隋唐演義》。

這本書以楊廣伐陳為序幕,楊廣是一個兩面派,在他的父皇面是個前儉樸節儉、遵法愛民的好晉王,在背地裏卻是個驕奢淫逸的晉王。後來楊廣陷害楊勇當上了太子,最後他弒父登上了皇位,成為歷史上的隋煬帝。隋煬帝登基後,他的本性逐漸顯現,後來百姓越來越不滿隋煬帝的暴政,天下英雄紛紛揭竿而起,一共有三十八路英雄反抗。秦瓊、單雄信、徐茂公等三十九名好漢在一家酒店結義,後招兵買馬攻下了瓦崗寨作為基地,成為了反隋的主力軍。後來瓦崗寨的首領李密昏庸無道,瓦崗寨眾好漢都散了。之後唐高祖李淵建立了唐朝,宣告着隋朝僅統治了三

十八年就滅亡了。秦王李世民是一個明主,所以原瓦崗寨很多好漢都去了秦王李世民的帳下,跟隨着秦王打下了大唐天下。最終李世民登基成為了皇帝,也就是歷史上的唐太宗,開始了歷史上的貞觀之治。 讀了這部歷史演義小説,裏面人物的精神讓我感動。王伯當是一個神箭手,他在瓦崗寨任丞相,明明知道李密昏庸,但他忠心耿耿地跟着李密,最後和李密一起遭亂箭射死。他雖然跟了一個庸主,但是他的忠心值得我們學習。雄闊海在《隋唐演義》並不是個主要人物,但是他在揚州比武大會中為了阻止隋朝加害十八路反王,他托住千斤閘爭取時間讓十

八路英雄逃出去。最後各路的英雄好漢都逃了出去,但是他自己則被千斤閘壓至七竅流血而死。他的身上有一種捨己為人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如果我們都學會了《隋唐演義》中好的精神,那麼我們的國家乃至我們這個世界都會變得更和諧、更美好,人與人之間會變得更信任、更團結。 這本書藴含了很多道理,正等待着人們來探索、學習。

著作《論語》閲讀心得感想 篇7

老舍先生的《月牙兒》是很少的、我看了又看的作品。

小説主要是講一對相依為命的母女倆為了生活不得不相繼成為暗娼的故事。用主人公的話説,她的母親為了養活她不得不用這種方法,最後,她長大了又用同樣的方法來贍養媽媽。第一次接觸作品是在高中時期,那時候不能理解為什麼這個女孩子上了學,讀了書,受了新思想的感化,還要這樣做呢?在她接受胖校長的侄子時,她其實就已經開始走向墮落了。最後,她一步步,從風塵場所的招待到淪為暗娼,大概都是她不想受苦而得來的結果。那時候這篇小説只是給我講了一個情節簡單的故事。

沒有哪個女人願意用自己的身體去交換生活,除非她真的走投無路了。所以,月容希望自己能夠找到養活自己的工作,可是現實又一次的讓她失望了。她開始知道了,如果媽媽能夠找到任何解決生存問題的辦法,她都不會也不遠這樣吧。生活真是殘忍啊,吞噬了媽媽也沒有放過女兒。再次看到以為再也看不到的媽媽,原來母親已經如此蒼老。趁年輕利用這唯一的成本換來的生活值不值得,這樣的問題已經沒有機會被考慮了。

所謂的月牙兒,不過是月容在想像的世界裏,自己給自己找的一個虛無的朋友,在自己難過的時候、孤獨的時候,安慰和陪伴自己的朋友,一個靈魂的守護者。為什麼在父親在世的時候,月牙兒沒有出現,生活裏沒有黑暗;為什麼在繼父供自己上學的那三四年裏,月牙兒沒有出現,因為在學校生活是美好的、快樂的;在自己做了暗門子之後,她為什麼説她看不見任何月光了,因為她認識到自己的人生已經沒有救了,靈魂要死去了。內心的孤寂、無助和生活的艱難,再加上自己受過的新式教育,夢想和現實之間巨大的差距,月容要怎麼活下去。幸好有月牙兒,最後,在監獄中久違的月牙兒出現,月容內心安慰自己説,這就是自己最好的結局,是好朋友也認同的結局。

著作《論語》閲讀心得感想 篇8

歲月悠悠,古老的中國擁有五千年的歷史。在飛逝而過的五千年中,這龍的故土上出現了多少傑出的人物。如酒仙詩人李白;地動儀的發明家張衡;數學家祖沖之;偉大的設計師詹天佑……但是,有一位學術精湛的學者,他的許多有見地的思想,直到今天都令我們無法忘卻,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他就是儒家學派代表人物——孔子。他的第子根據他的言行舉止寫出了響譽世界的《論語》。下面是我讀孔子《論語》的一些感想: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孔子認為,沒有仁德的人不可能長久地處在貧困或安樂之中,否則,他們就會為非作亂或者驕奢_逸。只有仁者安於仁,智者也會行仁。這種思想是希望人們注意個人的道德操守,在任何環境下都做到矢志不移,保持氣節。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孔子認為,一個人斤斤計較個人的吃穿等生活瑣事,他是不會有遠大志向的,因此,根本就不必與這樣的人去討論什麼道的問題。孔子這些思想時至今日對我們仍有很大的教育作用,我們生活在一個不愁吃穿的年代,作為學生的我們應該樹立遠大志向,能享福也要做好吃苦的準備,不要被學習中的困難嚇倒,搞好學習,報效祖國。

孔子一身以仁德為道,一生安貧樂道。而我們現在呢?亂扔垃圾的現象隨處可見。讓我們來見證一下吧,國慶期間,全國各主要旅遊景點遊人散去後留下的是可觀的垃圾,神聖的天安門廣場,留下了九噸垃圾:香口膠,零食袋,紙屑等遍佈廣場。海南三亞大東海景區三公里海灘遍佈五十噸生活垃圾;長沙高速公路上遍地也是垃圾……與之對比鮮明的是像香港這個人口密度很大的全世界有名的旅遊城市或像新加坡等國家,人們無論在大街還是小巷都很少找到一片紙屑。作為深受儒家學派思想影響的中國人,我們的傳統美德到哪去了呢?

子曰:“已所不欲,勿施於人。”孔子認為自己不情願做的事情就不要推給他人去做。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想想別人,學會關心他人,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小悦悦事件的發生,震撼人心,全國上下議論紛紛。她被車撞倒後,有十八個路人陸續經過,竟然都視而不見。他們本來可以挽救一個活潑可愛的生命,可他們都選擇了放棄。然後,小悦悦又被一輛車二次碾壓之後,才被在路邊撿垃圾的陳阿婆發現,並把她送進醫院搶救。幾天後,小悦悦離開了這個美麗的世界。夏洛能編織出愛的大網,孔子為了見患了嚴重感染病的弟子回最後一面,可以不顧自己的安微。這不是我們常説的道德嗎?已所不欲,勿施於人,那些怕被人説而不管小悦悦的人,就可以把死亡和痛苦留給小悦悦來承受?孔子教導我們要心善如水,我想請問:對奄奄一息的小悦悦熟視無睹就是善嗎?

孔子的一生安貧樂道,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以詩、禮、樂修身成性。讓我們攜起手來,共同學習德、智、仁、美樣樣精通的孔子!傳承中華民族的美德並讓之發揚光大。

著作《論語》閲讀心得感想 篇9

看了魯迅先生所寫的《阿Q正傳》從這篇文章裏面,我感受最深的就是阿Q那被踐踏的人權以及覺得自己永遠是對的的“精神勝利法”了,我覺得遇到困難應該去真正的解決問題,而不是轉身而逃。

《阿Q正傳》風韻有趣,同時又含有傷痛,寫得淋漓盡致,是我們學習阿Q精神的結晶,是開啟我們精神大門的鑰匙,也是糾正我們內心不足的尖刀。而在文章中阿Q為了減輕外力給來的欺壓和凌辱,阿Q只能自欺欺人來逃避現實,也就使得阿Q都活在自己的世界了。也許精神勝利法是給缺乏自信心的弱者的人的金色書籍。

因為外在種.種的失落,於是只有用精神勝利法來取得心靈上的安慰,但這畢竟只是一種自欺欺人的方法罷了,它並不會使自己變得更加好強,所以,這就像手中的玉鐲碎了,即使重新修好也沒有原先那樣的光澤。這是我看完這本書體會和思考的一些地方,雖然,又是我們因為一些煩惱的事會鬱悶,會撒氣,但是讀了阿Q正傳後,我明白了魯迅先生想要告訴我們的應該是不要總是剋制自己,不要只活在自己的世界裏,不然就永遠都不會進步。

著作《論語》閲讀心得感想 篇10

其實,很早就聽説過《活着》這本書,自己卻遲遲沒有刻意的接觸。某天一個下午,隨手一翻,便深深的陷入主人公曲折的命運之中。三個小時,我一直攥着手繃緊了神經,直到書一頁一頁的被翻完。晚上,又把同名電影翻了出來,相比之下,電影顯得太温柔,張藝謀顯的太温柔。

死去,其實才是活着的真正名字。

由於賭博,本來錦衣玉食的福貴少爺,一夜之間傾家蕩產。從此福貴就像被命運拋棄在某個暗無天日的角落,喘息着痛苦着。有時候,我們彷佛看到了希望。鳳霞結婚懷了孩子、年少就懂事的有慶是長跑第一名,儘管簡陋但是也有歡快,絲絲的暖意時時衝上心頭。但是命運的利劍還是無情的揮向了福貴。福貴無奈的看着自己深愛的人一個一個的死去,我們的心也被一次一次的戳痛。

有慶是第一個突然死去的,也是我記憶最深刻的。

我腦海裏的有慶是這樣的:炯炯有神的眼睛、短短的頭髮、笑起來有酒窩、總是向着陽光的方向奔跑。看到他彷彿就看到了希望。在他看來,生活艱辛沒什麼!他熱愛生活就像熱愛他的兩隻小羊一樣,單純且美好。終於,有一天,有慶拿了長跑第一名的時候,彷佛有一道曙光射進了福貴家,一切都在變好。

突然有慶死了,冤枉而且荒謬。由於有慶血型和臨盆的縣長夫人相同,被抽血過多而死!

噩夢在延續,讀者看到所有的絲絲的温情和點點的希望,都被一個個悲劇扼殺在了搖籃裏。

所有的一切都在變冰冷和麻木,只剩福貴平淡的敍説。

我們為什麼要活着?

餘華用它的筆桿直戳人性的弱點。福貴為什麼不去自殺?我們有時候會想。在經歷一次又一次的悲劇,無奈的看着身邊的人一個一個相繼離去。他不應該絕望嗎?他不應該對生活失去信心了嗎?他不應該很孤單嗎?我想,福貴是絕望、痛苦和孤單。餘華偏偏讓福貴活着,這活着是一種折磨,也是一種釋然。

“活着,在我們中國的語言裏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叫喊,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

福貴忍受着,訴説着。我們儼然不能從他平淡的語言裏,感受到過去的絕望和痛苦。

最終我們都會明白,不管是你拿到大學通知書時的喜悦,還是失戀時的傷心,只要活着,時間的力量最終會把他們變成蒼白的結果。時間總會讓你忘記一些東西,承受一些東西。

著作《論語》閲讀心得感想 篇11

《環遊地球八十天》講述的是十九世紀七十年代,斐利亞·福克先生和英國改良俱樂部的牌友們打了賭,説要在八十天內環遊地球一週,福克先生以兩萬英鎊來賭。最後,福克先生以他堅定的意志和超羣的智慧、勇敢克服了種.種自然的和人為的障礙,成功地在八十天內環遊地球一週!他完成了在常人眼中不可能實現的事情。

本書作者是法國作家儒勒·凡爾納寫的。故事生動,情節曲折,懸念迭起。他筆下的人物一個個栩栩如生,如沉着冷靜、聰明智慧的福克先生;機智幽默、行俠仗義的路路通等人。隨着故事情節的展開,我整個人融入到故事情節中,我的心情時而放鬆,時而興奮,時而憤怒,時而抽緊,時而喜悦,彷彿自己變成了福克先生。這本書帶給我的不僅僅是歡樂,更增長了見識,還有無窮的智慧。它教我做人要正直、守信、勇敢,真誠,以及怎樣面對困難,怎樣使自己從危險的困境中脱身……我感謝這位偉大的作家,給了我一片知識的海洋。

這本書讓我愛不釋手,讓我百看不厭。我相信,只要肯努力學習,有着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在不久的將來,我也會成為福克先生這樣的人。

著作《論語》閲讀心得感想 篇12

《八十天環遊地球》講了一個古板《八十天環遊地球》講了一個古板紳士福格(全名菲勒斯·福格)在賭場與朋友打賭:只用八十天就繞地球一週,這時候,恰好發生了一起盜竊案,小偷長相與福格十分相似,於是被一個英國皇家偵探菲克斯誤認為是小偷,於是和福格主僕兩人在一起。在途中遇到了一些事,如:因為鐵軌沒有修好而騎大象了,遇到了艾烏達並解救她了,遇到了海上暴風雪了,僕人路路通(全名若旺·路路通)被菲克斯灌醉了跟不上主人了,遇到了一個快斷了的橋差點掉到了下面的河流裏了,火車又遭到土人的攻擊了,火車太晚,只好坐雪橇了,到了最後,只差五分鐘,第二天,原來少算了一天,最後,他贏了的一件事。

我讀了這本書,覺得菲勒斯·福格在危難面前總表現的鎮定自若,這完全源自於他豐富的閲歷和強大的自信。在他冷冰冰的外表下,隱藏着強烈的對生命的熱枕。他從不放棄希望,無論前面的道路是怎樣的艱難他總是堅持到最後一刻;若旺·路路通有着法國人特有的浪漫的性格。他由於性格淳樸、衝動、莽撞總是不停地闖禍;可也因為他的機智和忠心耿耿,在危機關頭救了艾烏達。後來又冒着生命危險救了全車的人。菲克斯愚蠢又偏執。他對自己認為有盜竊英行鉅款嫌疑的福格的環球旅行設計了許多障礙,使福格在一路上陷入重重麻煩之中。

著作《論語》閲讀心得感想 篇13

《受戒》描寫了一個令人嚮往的世外桃源。在清香的蘆葦蕩中,幽靜寺廟裏青澀拘謹的小和尚明子,淳樸水鄉里率性天真的農家女小英子,發生了一段純美得驚世駭俗的初戀故事。

故事發生在庵趙莊,這裏的人們淳樸善良,熱愛生活。“在庵趙莊這個地方,是出和尚的。” 荸薺庵裏的僧侶生活與一般人們印象中的迥然不同,完全沒有一般佛門寺廟裏的清規戒律,甚至連“清規”這兩個字都沒有人提起。

荸薺庵裏的和尚,只要會一點做法事的基本功如放瑜伽焰口,拜樑黃懺之類,從此就可以吃現成飯,可以賺錢,可以還俗,可以娶親,還可以買田置地,過優哉遊哉的神仙日子。

庵裏的老師傅終日枯坐在那“一花一世界”裏沉醉。大師父仁山是“當家的”,管着經賬,租賬,債賬三本帳簿,在庵裏從不穿袈裟,經常是披件短僧衣,袒露着他那黃色的圓肚皮,光腳趿拉着一雙僧鞋;其他兩位師傅也是各有千秋,二師父仁海是有老婆的,甚至每年還把他老婆接來避暑納涼;三師父仁渡更是不僅人漂亮,還有一手“飛鐃”的絕活,甚至每場法事之後,村裏就會有大姑娘或小媳婦驀然失蹤,跟和尚跑了。最讓人詫異的是他們吃肉從不瞞人,甚至過年的時候就在大殿上殺豬。

這裏的和尚過着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祥樂時光。和尚們娶妻養子,打牌賭博,殺豬吃肉,唱山歌小調。他們過着“俗人”的生活,享受着人性、人情煥發出來的歡樂與愉悦。這些都印證着和尚的俗人化與宗教的世俗化。《受戒》解構了佛門的莊重嚴肅,打破了人與宗教間的隔膜。小説的主人公明海隨舅舅仁山和尚來到了荸薺庵當和尚,認識並熟識了活潑可愛的小英子,漸漸的,他們成了好朋友,明子經常上小英子家,就這樣,他們間朦朧的初戀就悄然萌生了。

明海看到小英子挎着一籃子荸薺回家,在柔軟的田埂上留下一串腳印,明海看着她的腳印。傻了。五個小小的趾頭,腳掌平平的,腳跟細細的,腳弓部分缺了一塊。明海身上有一種從來沒有過的感覺,他覺得心裏癢癢的。這一串美麗的腳印把小和尚的心搞亂了。這就是朦朧,純美的初戀,有着愛情的懵懂,有着愛情的想往,就是這種感覺,小英子和明子之間的感情纏綿悱惻,婉而成章,深深印到人心裏去。再後來,小英子划船接去燒戒疤的明海回來,兩人互許終生。

小和尚明海與小英子相愛的過程描寫是一種返璞歸真的象徵,表明了對美好自由人性的禮讚。本文自始至終渲染的這種古樸淳厚的民風得到了昇華與深化。“受戒”與“情愛”這兩個看似對立的命題在這裏奇特地統一起來了。

《受戒》通過江南水鄉佛門弟子世俗化的故事,描寫了普通人的人生歡樂,表現了人性的解放,表達了對淳樸的民間日常生活的肯定與讚美,也含蓄地表現出對清規戒律的否定與嘲諷。汪曾祺説:“我寫《受戒》主要是説明人是不能受壓抑的,反而應當發掘人身上美的詩意的東西,肯定人的價值,我寫了人性的解放。”光明潔淨的明海與淳樸多情的小英子之間“桃花源”式的自然純樸生活理想正是自由人性的寫照。

《受戒》採用了散文化的小説結構,結構散漫、隨意、淡泊,具有詩的格調和韻律,風俗化的氣氛營造,體現出民間生活的閒適和人們對生活的熱愛,向讀者鋪開了一幅幅優美的水鄉風俗畫。文章語言風格閒淡典雅,敍述用語具有文言色彩,古樸而老成。

著作《論語》閲讀心得感想 篇14

知更鳥,是一種益鳥,它不傷害其他種類。因為傳説它與聖嬰出世有關,又被稱為“上帝之鳥”。它代表了善良,美麗。

本書站在一個女童的視角,用她的心態與所見,為我們描繪了上世紀初美國南部小鎮的人文風情,以及這背後的大時代背景,種族歧視嚴重,有色人種被區別對待,這讓我想起之前看過的電影《隱藏人物》(強烈推薦此片)。通過對黑人湯姆的“案”開庭審理的詳細描寫,我能感受到那份不公平。全文描述多在走温情路線,即便是提到這種社會不公時,也只是輕描淡寫,沒有激起多少浪花。

從阿蒂克斯接下這個“案”開始,所有積攢的情緒開始醖釀、升騰,終於在他做最後案情陳詞時爆發出來。一向温文爾雅的紳士,脱掉了外套,在女兒斯科特的眼中這真的是不可能會發生的事。通過這樣的細節描寫,來訴説作為一名律師,一名不滿社會現狀,為窮人伸張正義的律師,內心的那種憤怒與急切。然而,他也只能這樣,一如他告訴兒子詹姆(也可能是斯科特):“一些事情,我們明知道不管怎樣努力都不會改變,但是我們還是要去做,並一直堅持。”雖然最終湯姆仍被判有罪,雖然有那麼多的白人因為這件事諷刺芬奇一家,可是改變已悄然發生。在看到案敗後,芬奇家被各色農產品包圍,黑人朋友窮盡自己,也在對芬奇律師表達崇敬與感謝。讀到這裏時,我不禁流淚。芬奇想保護的不就是這樣善良的“知更鳥”嗎?

貫穿全文神祕的怪人,一直以‘陰森’、“恐怖”的形象出現。當斯科特、迪兒他們通過兒童劇去影射他時;當他們一次一次試圖引誘怪人出現時,阿蒂克斯都加以阻攔,開始,我認為是他發自內心的紳士品格,不允許孩子們去做這種帶有侮辱不敬的事情,看到最後我才知道,阿蒂克斯看問題的深刻,在他眼裏拉德利一家是不滿現實,逃避在自己世界裏“知更鳥”,善良了人值得被呵護。也正是這深居的怪人拉德利,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救下了詹姆和斯科特。

一切似乎沒變,一切卻又都在改變。除非你穿上一個人的鞋子,像他一樣走來走去,否則你永遠無法真正瞭解一個人。眼見未見真實,所以不要妄對人,對事輕易下結論,深以為然,勉。

著作《論語》閲讀心得感想 篇15

《史記》是西漢漢武帝時期的“史聖”司馬遷的著作,記載了上起三皇五帝,下至漢武帝時期中國三千年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多方面的歷史,為“二十四史”之首。

我十分佩服司馬遷在史書著作上的創新方式,“二十四史”中大多是使用編年體。以時間順序寫歷史,而《史記》以人物傳記為主,並吸收了編年、紀事等體裁的長處,創造了歷史書籍的紀傳體的新體裁。其它史書記載的歷史都很短,就是的《資治通鑑》,也只是記載了從戰國至五代十國的一千多年的歷史。而《史記》卻記載了三千多年的中國歷史,是“二十四史”中記載年代最長的史書。

我更佩服司馬遷那種絕不違背真理的不屈精神。司馬遷雖然是朝廷的史官,但在《史記》中卻並不體現統治者漢武帝的意志,司馬遷寫《史記》秉筆直書,他的文章公正,史實可靠,不空講好話,不隱瞞壞事。在某些方面,敢於批評朝廷,這是封建統治者所不能允許的。他在《史記》中直言不諱地記載了漢武帝迷信神仙,千方百計祈求不死之藥的荒謬行為,惹惱了漢武帝。而當時正好發生了李陵兵敗投降事件,李陵攻打匈奴戰敗被俘,司馬遷替李陵説了幾句解釋的話,觸怒了漢武帝,便把他投下監獄處以宮刑。宮刑既殘酷地摧殘人體和精神,也極大地侮辱人格。司馬遷當然不願意忍受這樣的刑罰,悲痛欲絕的他甚至想到了自殺。可後來他想到,人總有一死,但“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死的輕重意義是不同的,他覺得自己如果就這樣自殺,就像牛身上少了一根毛,是毫無價值的,他毅然選擇了宮刑。他只有一個信念,那就是一定要活下去,一定要把《史記》寫完,正因為還沒有完成《史記》,他才忍辱負重地活了下來,最終完成了《史記》。

《史記》中,我最感興趣的是《秦始皇本紀》。我覺得秦始皇做出的貢獻是統一了中國,統一了文字、貨幣等,為中華文明的強盛打下了基礎。但他也非常殘暴,焚書坑儒、廢黜百家,修皇陵,活埋了上萬人,是個殘虐的暴君,因此秦朝才短短十五年便滅亡了。

《史記》這本書是司馬遷在巨大恥辱下寫成的史書。讓我明白了許多治國的道理,治國不能太殘暴,但也不能偷懶放鬆。我要讀更多的好書,學習更多的知識,開創一個繁榮、富強的新時代。

著作《論語》閲讀心得感想 篇16

《浮士德》作為一部以戲劇形式寫成的作品,現在仍高居世界哲理性文學的頂峯。作者歌德先生花費了六十餘年的時間,成功地創造了浮土德與惡魔摩非斯托這兩大形象。這本書充分反映了歌德先生的人生觀、價值觀。

浮士德,初次登場時已年過半百。他受到許多人的崇拜,但他並不快樂。作為一個博士,他將一切的知識都研究殆盡,但最後得出的結論卻是“有用的學問我一無所知,我知道的,又毫無用處”。

一切的語言都反映了浮士德對知識的追求,以及他希望利用有用的知識去為人類造福的偉大願望。同時,他明白到知識與智慧之間的關係,知道擁有知識並不代表擁有智慧,這正如摩非斯托所説過的一句話:“我的朋友,一切的理論全是灰色,只有生命之樹長青。”他對神不屑一顧,他把自己稱為神,認為人才是人的神,人類的一切幸福都是人類努力創造的成果。這反映了無神論的觀點,是人文主義的偉大體現,是唯物主義的體現。

作品中還有另一個重要的人物,他就是浮士德的僕人--惡魔摩非斯托。他與浮士德訂下契約,他幫浮士德恢復青春,為浮士德追求海倫,還利用鬼怪幫助浮士德實現填海造城,幫助人類實現這一偉大願望。其實,與其稱他為惡魔,倒不如説他是一個另類的上帝,他看到了人類的不幸,看到了人類的禍根所在,他明白人類需要磨鍊。與浮士德相比,他雖不具有為人類造福這樣的偉大願望,但他對世界的認識絕不比浮士德淺,甚至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浮士德》的確是一本好書,每一次閲讀總會有不同的發現,雖説我已是讀了兩遍了,但它仍舊吸引我一直讀下去。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dushu/3jkw6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