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讀書心得體會 >

活着讀書筆記心得體會(通用17篇)

活着讀書筆記心得體會(通用17篇)

活着讀書筆記心得體會 篇1

又是一本沉重的書。花了六個小時讀完了福貴曲折的一生,但我想人的一生可不是僅僅五個小時就能讀懂的。開始福貴種種惡劣的行為真是讓我恨的咬牙切齒,看到後面兒子、女兒、妻子、女婿、外孫相繼離世,獨留福貴一個人在世,彷彿身上的力氣也一點點抽盡。最心疼的還是有慶和苦根,他們年紀還那麼小,放在這個時代,他倆誰還不是一個家的寶兒。看到有慶死後,福貴那句話:“我看着那條彎曲着通向城裏的小路,聽不到我兒子赤腳跑來的聲音,月光照在路上,想是撒滿了鹽。”想必這鹽是撒在了福貴的心上。心疼有慶,他活着還沒穿過一雙好鞋,那麼善良、有愛的孩子,有糖懂得分享給媽媽和姐姐,為了不把鞋子穿壞,在大冬天都能赤腳上學,我們現在穿這麼好的鞋有時都覺不暖和,可想而知有慶的小腳丫該有多冷,沒想到他最後死去都是因為給別人獻血……

活着讀書筆記心得體會(通用17篇)

“人是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以我現在的年齡還不足以讀懂這句話,理解的還不夠透徹。第一遍讀這本書,我的理解只浮於表面,如果有機會我一定要對這本書一讀再讀,也許那時我會改變我此時的一些想法,亦或者讀懂更多。

活着讀書筆記心得體會 篇2

隨着年齡的增長,淚點越來越低,真的看不得這種書。99年第一次看這書怎麼就沒感覺哪?不可否認,《活着》是一次殘忍的閲讀。黑色的書皮簡潔的名字,頓時有一種沉重和滄桑的感覺。它讓你看到了在歷史的大潮流中,一個人,甚至一個家庭在時代浪潮中只能被無情地牽引着,對命運有的只是無能為力的苦苦掙扎。想來是多麼的殘忍和可怕,即便知道方向是錯的,卻連站在原地尋求正確出路的權利都沒有。屈服,屈服,還是屈服,最後剩下的,只有:活着。

作者以第一人稱福貴的口吻,平靜地講完了他這一生的故事,看似近乎冷漠的語調,織就了一幅人性的掛毯,語言風格簡潔而有力,直抵人心。福貴開心,你會跟着開心,福貴難過,你也會跟着有了一絲的慟泣。人生總是奔向美好的,走向光明的,充滿希望的,可是書中主人公福貴的命運卻截然相反:福貴的人生從地主家庭出生,而命運卻一次一次的與他開着玩笑:首先是他的頑劣乃至逐漸的使他的家庭敗落在他的手上,從此由“天堂”開啟了通往“地獄”之門。和他相依相伴的最為親密的人一個一個的憾然離世,讓他承受着不能承受的痛苦,可就是這樣,命運也沒有放過他,悲劇一個接着一個,眼淚完全不能表達那種刻刀在心頭刻下的烙印。

整本書讀起來都讓人替主人公和其中的人物唏噓不已,慨歎命運多桀,也都從書中或多或少的看到了自己、自己身邊的人的童年和過往,因此產生共鳴,我想這就是餘華文學作品做大的魅力吧。雖然整本書都很壓抑,但是隻有一段讀來讓人欣喜若狂:就是福貴的聾啞女兒鳳霞託人找了一個對象,她的那個對象二喜出現後,整部書的最淋漓盡致的部分出現了:在那樣悲慘的命運中忽然伸出了一雙温暖的手,有力的支撐了這個搖搖欲墜的家庭,不但出現了轉機,還帶來了新生——鳳霞和二喜的兒子降臨了。不知道別人,反正我是看到這裏非常的激動,體會了那種壓抑後突然釋放的快感。

其實每個人內心都有糾結和掙扎:一方面對於殘酷現實的不滿,一方面對於美好未來的憧憬和渴望。而在這糾結和掙扎中,人們變得或勇敢,或懦弱,或消沉,或積極,總之是痛苦萬狀乃至憎恨這個世界。而就如作者的本書序所言:做作家的使命不是發泄,不是控訴或者揭露,他應該向人們展示高尚。這裏所説的高尚不是那種單純的美好,而是對一切事物理解之後的超然,對善和惡一視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至少我覺得作者在這部作品中是做到了這一點。他冷靜的看着福貴的人生從繁榮走向了悽苦,可是這個過程裏感覺不到作者的同情或者悲憤,反倒是那種出奇的冷靜讓讀者的思想肆意發揮,任意馳騁。

小的時候家裏比較窮,爸媽總是為了生計忙碌着,到了晚上再忙家務,給我和哥哥縫縫補補、洗洗涮涮。有時候我説“媽你早點睡吧,別幹了”記得媽媽曾經對我説過:“人只要不死就得活着,活着就得幹”。隨着年紀的增長慢慢的也體會了父母的艱辛。不管怎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每個人的生活最後都要他自己去體會,在這個過程中,在最悲壯的時刻出現的時候,我希望我們能夠記住:“人是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生活,只是一件外衣,有的人為它別上璀璨奪目的胸針,有的人在上邊縫着一個又一個粗糙的補丁,但無論是華麗還是襤褸,我們都穿着專屬於自己的外衣行走在風塵中,承受着外界的一切,感知着身邊的一切,有愛有痛,有苦有甜。生存,還是生活,僅僅是一線之隔,一生為什麼而活,需要我們用心去體驗,只有當內心與外物和諧之時,在人世的一遭才叫真正的生活。

正如我的題目“苦莫如福貴,樂莫如活着”。

活着讀書筆記心得體會 篇3

沒有主題,沒有中心,沒有刻意安排與佈局,就這樣寫了。

只是因為讀完《活着》太過感動,便覺得一定要寫些什麼讓這個世界知道,讓這樣珍貴的感動留在我的生命中。

此時此刻,我是帶着淚寫的,不自禁啊,請原諒我的年輕。

再想想,不知道鼻根酸了多少次,紙巾已經堆積成雪原,不知道熱乎乎的眼淚什麼時候停了,什麼時候又湧了出來,只覺得涼在枕頭上,被單上。夜晚讀書真的承受不住這樣的感情。夜早就深了,可是現實全變了,找不到自己,找不到睡意,忘了明天的一切計劃,忘了夏夜窗外的蟬鳴。

有慶離開人世的那一段,心裏一抽一抽,止不住的又酸又疼,我真不該怎麼表達。福貴抱着兒子走回去的那一路,我好像也走了一遍。那風呀,那路呀,那黑暗的夜呀,那個抱着兒子的父親,都像是我自己一樣。

感情豐富,我一向認為這是福分。那時候,我覺得流着眼淚就是一種莫大的幸福,它讓我感受到自己血肉的存在,感受到勃勃跳動的心臟,感受到生命的真實與厚重,眼淚的寬廣和偉大。好像自己也付出所有,愛了一場,能幫他承擔一次生離死別的痛苦。

我幾乎是立刻想到了《天藍色的彼岸》,想到了哈里。我記得當初讀到死去的他回家看望父母與姐姐的場景,那種可望而不可及,那種欲言又止,那種隔離,那種思念,也是這般感慨萬分,心酸難釋。也許死亡是一個平常而真實的東西,它自然而然就來了。活在一個甜蜜的保護傘裏,我將永遠感受不懂何謂生命。而這兩本書,卻讓我感受到更多的痛苦與離別。我恍然發現:我命裏的幸福,簡直是幾百輩子修來的福分。是因為我年輕,才讓我如此理所當然地認為自己會擁有他們一輩子,好像只要憑藉善良和努力就可以。可是它也許不是這樣的,我從一開始就錯了。

命運本就是我自己,我離不開它,它離不開我。我們來的時候因為不得不來;走的時候因為不得不走。所謂的幸福和不幸,都是相對的,是內心給自己的安慰或者打擊,是我們選擇“活着”這一選項的底氣和毅力。説實話哦,有點誠惶誠恐,不知該如何去守住我所謂的福氣。

看着福貴,我還明白了生活不易,不僅如此,擁有了生命也很不易。個人,家庭,社會,世界,你有你自己的一切追求和美好的小天地,也會有逃不掉的責任與還不完的債,錯綜複雜的命運大網裏,每個人都是一個點,不知誰是誰的開始,誰是誰的結局,誰和誰走散了,誰和誰走下去。

甚至是你自己,都無法預料明天你是否會如自己期望的那樣站在同樣的陽光下,大口大口呼吸着新鮮的空氣,足下是生你養你的土地。當這一天又如你所期望的那樣過去了時,大聲笑吧,好好感謝生命給予你這樣的幸福,能讓你如願地愛着與被愛着,如願地活着。

我珍視生活,從前是,現在是,將來只增不減。每一束温潤的陽光,每一滴輕輕的雨,每一場熱烈的日出,每一朵盛放的雲,都令我感到那麼幸福。春秋冬夏,花草樹木,親臨摯友,衣食起居——組成我生活的每一部分,我都熱愛它,發自肺腑地熱愛它,拼盡全力地熱愛它,因為它們是我創造的,是隨我而產生的,是我每分每秒存在的證明,是我的每一滴血,每一根骨頭,每一次呼吸。

福貴的生活,就是一下一下有力的心跳。咱中國人是這樣過來的,從貧窮與落後中咬牙爬出來的,走過的彎路,含冤而去的事物,農村生活的苦,都爬出來了。就算這樣的苦中,也能有令人潸然的幸福,福貴和家人的陪伴是又酸又甜的,那些農田上度過的清晨與傍晚是又苦又香的,就連福貴一次次經歷白髮人送黑髮人的時光,也是五味雜陳的。

“想讓一個死去的人回來,就要讓他的精神在另一個人身上得到傳承,那麼他就會在這個人身上得到復活。”福貴懂,他仔細收藏好好家珍,鳳霞,有慶,二喜和苦根的精神和愛,繼續活下去。

所以,我讀到的那些苦,卻是福貴認為的幸福。

然而,這條路是必經的,早晚誰送誰都是永別。

所以,生活就是個含淚的微笑啊。

我不知道我是否從他身上,已經汲取到一點點面對苦難的堅強。

無論多久,我虔誠地希望,得到這份力量。

《活着》,活着,活着。

從我不受控制、如巖漿熱流般滾燙的淚水中,有什麼東西大聲呼喊着這兩個字,重複着,響亮的,彷彿在宣誓一樣,彷彿在證明一樣。

那是我迫不及待地想告訴一切:我認真且知足地活着!

我要加油,為了很幸福,要一直這樣守候着。

活着讀書筆記心得體會 篇4

今天,我讀了一篇文章:《小英雄雨來》。我剛讀,就被它吸引住了。

這篇文章主要寫了:機靈的小雨來巧妙地同敵人周旋,把敵人騙進真地雷區,又故意跌入河中,讓敵人放鬆了警惕,最後被民兵一舉殲滅!

瞧,小雨來是多麼機智、勇敢、臨危不懼呀!想想我自己,實在是太慚愧了:我睡覺的時候,無論看見什麼,我都會想像成鬼,使我睡覺經常失眠;不説這個,我看見什麼小蟲子我都害怕,看見小蟲子就會大聲尖叫!而小雨來呢?他和我差不多大小,就同敵人作戰,這勇敢的精神十分值得我學習。而且,他們當時學習多不容易呀!我們現在坐在乾淨又明亮的教室裏,用着漂亮又實用的文具,和當時的學習條件比起來,我們比他們幸福多啦!

同學們,讓我們珍惜這一切,好好學習,長大一起報效祖國吧!

活着讀書筆記心得體會 篇5

《茶館》講述了老北京裕泰大茶館幾十年間的跌宕起伏,歷經清朝、民-國、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黨統治時期這三個年代。《茶館》非常現實,好人不一定有好報,惡人不一定有惡報,充分體現瞭解放前社會的黑暗、官員的腐-敗。

老舍先生在《茶館》中刻畫的人物性格特點十分鮮明,這也是這個劇本的一大特色,王掌櫃、常四爺、鬆二爺、劉麻子、唐鐵嘴、宋恩子、吳祥子等人物的個性特點都躍然紙上。只需讀過一次,不必像上語文課那樣細細品讀,也能把各種人物的性格特點弄明白。例如裕泰茶館的王掌櫃,他為人正直、不做壞事,但有些軟弱,遇事就給錢、説好話。茶館的老主顧常四爺,他跟王掌櫃一樣,正直、不做虧心事,跟王掌櫃不一樣的是他比王掌櫃要硬,骨子裏有那麼一股傲氣,怎麼也不肯低頭,不肯讓步。

讀完《茶館》,我體會到我們現在是多麼幸福,那時候的很多孩子連一碗熱湯麪都很難吃上,而我們現在漢堡牛扒可以隨便吃。那時的人們真是生不逢時,生活在那樣一個黑暗的年代。

活着讀書筆記心得體會 篇6

《簡·愛》是英國著名的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人們普遍認為《簡·愛》是夏洛蒂·勃朗特“詩意的生平寫照”,是一部具有自傳色彩的作品。

小説主要內容是女主人公簡·愛的成長曆程,她從小失去父母,寄住在舅媽家,不平等的待遇讓她飽受欺凌。成年後,她成了桑菲爾德貴族莊園的家庭教師,她以真摯的情感和高尚的品德贏得了主人的尊敬和愛戀,但她為這段婚姻又付出了難以計算的代價,但自始至終她都一直堅持着自己的信念,執着自己的理想與追求。

簡·愛的父親是個窮牧師,當她還在幼年時,父母就染病雙雙去世。簡·愛被送到蓋茨海德莊園的舅母裏德太太家撫養,裏德先生臨死前曾囑咐妻子好好照顧簡·愛。簡·愛在裏德太太家的地位,連使女都不如,受盡了欺侮。一天表兄又打她了,她回手反抗,卻被舅母關進紅房子裏,她的舅舅裏德先生就死在這間屋子裏。她被幻想中的鬼魂嚇昏了。重病一場,過了很久才慢慢恢復健康。

簡·愛從小到大雖然吃盡了苦,但是卻始終堅持着自己的理想與抱負,她身邊的人、事、物不知改變了多少次,但是,最終惟一沒有改變的就是她真摯的感情與高尚的品德。雖然她只是個很卑微的人,根本不起眼,但是她的所作所為卻讓人深深地感動着。

貝西·利文是蓋茲海德府裏一個有同情心的女傭。經她照料康復後,簡·愛被送到五十英里以外的勞渥德學校。儘管學校的生活十分艱苦,但總的説來,在經歷了蓋茲海德府的痛苦日子之後,這倒使她感到寬慰。簡得到了一位名叫坦普爾小姐的友善幫助,功課學得很快。災難降臨了,一場時疫奪走了勞渥德女子學校一些姑娘的性命。這導致上級對該校情況進行一番調查,以及隨之而來的某些改善。

簡·愛在這所學校當了教師,但在十八歲時離去,為早慧的阿黛勒·瓦朗擔任家庭教師。阿黛勒·瓦朗住在米爾科特附近孤零零的桑菲爾德莊園裏。

簡·愛在勞渥德學校學習,後來因為生活所迫,去當了教師。但是在這所學校裏,根本就是讓我們看透了醜惡。這所學校裏的孩子十分艱苦,而且,一場可怕的瘟疫奪走了簡·愛好朋友的生命。簡·愛十分悲痛,但是學校的人卻置之不理。任他們痛苦的死去。她又怎麼做得下去呢?

活着讀書筆記心得體會 篇7

讓閲讀成為習慣有一種習慣,穿越歷史,歷經滄桑,因為終有所成,所以永不褪色。——題記

孔子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人生短短几十載,如白駒過隙,轉瞬即逝。當垂暮之年,回憶過去種種作為,不禁潸然淚下,後悔當初的年少輕狂,但為時已晚。對於我們來説,唯一的幸運便是我們手中還擁有一份相對其而言比較充足的時間。眼下,我們最明智的選擇就是珍惜時間,好好讀書。

千古詞人蘇東坡有詩曰:“發奮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由此可見,書的好處有多大。多讀書,不僅可以拓寬視野,還可以修身養性。書讀得多了,自然就會領悟人生的真諦,懂得品味生活的美好。沉浸在淡淡的墨香中,去享受陶潛“採菊東籬下”的悠閒自在,去領略李太白“天子呼來不上船”的豪邁清高,去欣賞李易安“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的純潔爛漫,去學習陸放翁“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台”的愛國情懷。沉浸在歷史的清香中,流連……

高爾基曾經説:“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這句話確實不錯,但書籍也有好壞之分。樂讀好書,會受益匪淺,甚至會一生受益;偏愛不好的書,會影響人生的航向,甚至會誤入歧途。所以説,不僅要好讀書,還要讀好書。讀文學書,可以提高個人修養,打造文學功底;讀科學書,可以活躍思維,培養創新意識;讀旅行遊記,可以開闊視野,增廣見聞。這三類書,皆有益處。

據説偉大的儒家學派創始人孔仲尼晚年酷愛閲讀《周易》,他愛不釋手,總是翻來覆去地讀,使穿連《周易》竹筒的皮條斷了好幾次。可以見得,孔子讀書多麼勤奮,多麼深入,並不是囫圇吞棗。“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精思子自知。”孔子大概就是在對書的精品細思中得到了啟迪,然後創建了偉大的儒家學派,被後人尊為“至聖先師,萬世師表”的吧。鑿壁偷光的匡衡應是家喻户曉的了。在那種艱苦的年代,匡衡都能有如此興趣和志向,那在現代美好的生活裏,何不讓閲讀成為一種習慣,用知識來武裝頭腦呢?作為一位偉大的軍事家,毛澤東有着雄心壯志,卻不失豪邁灑脱,也不忘體恤民情。如此周密的心思、卓越的軍事才能和難能可貴的高尚品質是怎樣養成的呢?毛澤東在轉戰全國期間,雖是兵荒馬亂的年代,但只要一有空閒時間,他就會拿出隨身攜帶的書來讀上幾篇,體味人生百態,學習軍事方略。如果條件允許的話,在吃飯的時候,毛澤東也會一邊吃着乾糧一邊看書,通常夜晚在煤油燈下要讀到深夜。

讀書的時間,就是這樣一點點擠出來的。面對現實繁複的世界,要做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最好的辦法應該就是讀書。從書中,隱約可以看到這樣一幅畫面:陶潛滿目憂傷的樣子站在菊花叢中,一襲青衫,一壺濁酒。無限惆悵,借酒消愁後皆雲飛霧散。讀史以明志。在悠悠的歷史長河中,點點星辰,朵朵奇葩,座座城堡,無不散發出迷人的光芒。四大名着無疑是中國古代文壇上最亮麗的一朵奇葩。三國亂世,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一代梟雄曹操,是治世的能臣,亂世的奸雄,他胸懷大志,從容不迫,卻飛揚跋扈,縱橫恣肆。仁者劉備,寄人籬下,一味謙恭,但他知人善任,用人唯才。千古良相諸葛亮,有經天緯地之才,鬼神不測之機。空城妙計、巧借東風,無不彰顯他的亙世才能。紛爭戰亂,爾虞我詐之間,尋找為人治世之道,安邦治國之理。浪漫西遊,師徒四人,歷經九九八十一難,方才取得真經。

人生就像西遊,陽光總在風雨後,不經歷苦難的磨礪是不能看到天邊絢爛的彩虹的。悽美紅樓,寶黛的愛情悲劇正因封建社會的落後所釀成的,無奈讓黛玉抱憾終生。所以,社會在進步,思想也要緊跟時代潮流。仗義水滸,一百零單八將齊聚梁山,奸臣當道,他們無懼無畏,為兄弟而戰,為正義而戰。即使結局悲慘,可過程不也轟轟烈烈嗎?兄弟與正義不可拋棄,不可放棄,更不可背叛。陽光肆意地灑向大地的每個角落,和煦的春風颳過,帶走了冬日的寒冷,帶來了希望。柔美的小花,在嫩綠的小草的襯托下,五顏六色,分外妖嬈。

捧一本好書,靜坐窗邊。窗外河裏的冰,好似被一縷陽光腐蝕得解凍了。潺潺的溪水劃過心房,不僅吟道:“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多麼美好的意境啊!陽光炙烤着炎熱的大地,蟬鳴穿過蔫頭耷腦的綠葉,劃過耳畔。在夏天這種快節奏、亂旋律的生活裏,尋一棵古柳,靜坐柳蔭下,默讀一本好書,即使再熱的天氣,心也會平靜水。秋風席捲,吹落了枯萎的落葉。看那蝶舞秋風,別具韻味。黃昏時分,坐在草地上,品味唐詩宋詞的韻味,任憑“夕陽無限好”,卻已近黃昏。暮色蒼涼,心如止水。冬天在落葉的呼喚下,終於邁着優雅的舞步款款走來。“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開”。一夜之間,滿樹枝頭已經盛開了一簇簇潔白的花朵。白色。冷漠。淒涼。不禁想起“花落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黛玉,你是否後悔過你的痴情柔腸呢?穿越五千年的悠悠歲月,回到現代紛繁複雜的的世界。黎明,車水馬龍。夜晚,燈紅酒綠。尋找一份心靈上的淨土,可謂難得。此時此刻,如果去野外,一個空氣清新的地方。讀一本好書,就等於和一個高尚的人談話。聽那潺潺流水,嗅那淡淡花香,黃昏時分,看百鳥歸巢。這應該是一種心靈上的享受吧。當職場失意,跌落在人生最低谷時,找尋一個山清水秀的地方,伴着陣陣鳥語,閲讀勵志的書籍,看那細水長流,會覺得人生雖曲折變化,但只要專心致志做一件事情,總會成功的。從此,在工作上兢兢業業,領導和同事好評如潮,事業蒸蒸日上。只緣於那本書的精心開導。

當很長一段時間,總是三點一線地來回,重複地做着一件事情,感到厭煩的時候,不如停下來休息一下。心平氣和地捧着一本書,津津有味地閲讀,當你在這本書中迷失自我時,你便會忘記工作的煩惱,腦海中只有故事的情節是怎樣的扣人心絃,故事的結局是怎樣的美好,所有煩惱,通通拋到九霄雲外去了。當好奇心不期而至,面對各種各樣的科學問題無以作答,這時,如果有一本關於科學的書籍,便會如飢似渴地讀起來。遨遊科學的海洋,強烈的好奇心終於得到了滿足。當感到累,想一個人去長途旅行,行李已經收拾好,但卻無從選擇目的地的時候,會覺得自己這些年雖然一直在辛苦工作着,但除了對工作的事情瞭如指掌外,似乎,一無所知。真是“書到用時方恨少”啊!這時,不妨找一本旅行遊記或風景指南一類的書來讀,當閲讀得知某地的名勝吸引的遊客以億計數時,絕對會歎為觀止的。就這樣,訂上了機票。一個人的旅途中,有書為伴,不覺寂寞。當因為一點小事生氣時,便會突然想起書中的一句話:生氣時拿別人的過錯來懲罰自己。頓時會覺得生氣是毫無意義的,是沒有絲毫積極作用的。然後心頭的濃煙繚霧就會散去。

不管是在混亂的戰爭歲月,在貧苦的封建社會,在繁華的開元盛世,還是在紛繁複雜的21世紀,始終有人不離不棄地以書為友,與書同行。古有孫康囊螢映雪,他家境貧苦,卻勤於讀書。所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孫康就是一個樂於讀書的人。東漢時期,孫敬懸樑刺股,以警醒自己。天道酬勤,他終於成為一名出色的政治家。近代有林海音,着有《竊讀記》,她少時在放學回家的路上就會衝進書店,不,是衝向書店,然後“偷偷”進入書店,並躲在人羣裏看書,還得時刻關心着書店老闆是否注意到自己。有時也會感到飢餓,但她把書籍作為精神食糧,如飢似渴地讀書。這也是後來她如此出色的原因之一。林肯,是美國曆史上最受愛戴的領袖,也是至今美國人仍然念念不忘引以為榮的偉大人物。林肯有年家境淒涼,到學校受的教育加起來不到一年。他的仁慈、智慧和卓越的能力基本上是自學成才。小時候,林肯沒機會上學,每天跟着父親在西部荒原上開墾、勞動。他放牛、砍柴、挖地時懷裏也總揣着一本書。當他得知鄰居家有許多藏書之後便去鄰居家借來了一本《華盛頓傳》,休息的時候,一邊啃着粗硬冰涼的麪包,一邊津津有味地讀書。晚上,他在油燈下常常讀書讀到深夜。少年的勤學苦讀,是後來他獲得巨大成功的重要基礎。

“人的影響短暫而微弱,書的影響廣泛而深遠。”書籍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實現了一位又一位有志者的夢想。書籍使人類從無知到有知,從有知到好知,從好知到樂知。書籍培養了各行各業的有用之才,推動了人類思想的快速進步,是社會發展的巨大貢獻者。不必驚歎於他人的出色才能,不必厭惡自己的過分愚笨,因為你是世界上唯一的你,與眾不同的,獨一無二的。“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善讀,可以,醫愚。如果你還有一顆上進的心,如果你還想超越某人,如果你還希望變得智慧,如果你還想保持一顆平靜的心,那就讓閲讀——成為一種習慣。“鳥欲高飛先振翅,人求上進先讀書。”現在,你可以選擇贊成閲讀,抑或是反對。但在絕版的青春裏,不能猶豫,更不能選擇一個錯誤的選項。

活着讀書筆記心得體會 篇8

用了三個晚上讀完了這本書,當時真是感慨良多,現在坐在電腦前敲下這些字,略記一下我的思緒。

對餘華的關注也是因為別人,但是不可否認,這是一次正確的選擇,餘華的筆下的世界讓我認識了另一種人生。

對於這本書,早就想讀了,只是當時沒有找到,於是先讀了《許三觀賣血記》,不同的故事卻又有着某種相似。

餘華,1960年4月3日生於浙江杭州,3歲時隨父母遷至海鹽,在海鹽讀完國小和中學。曾經從事過5年的牙醫工作,1983年開始寫作,已經完成長篇小説4部,中篇小説集6部,隨筆集3部,其作品被翻譯成二十種文字,在近三十個國家出版。曾獲意大利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1988年),法國文學和藝術騎士勛章(--年),中國圖書特殊貢獻獎(-年)等。現為杭州市文聯專業作家。

這本書以一個故事的講述作為脈絡,我作為一個旁聽者,和觀眾一起聆聽着故事親身體會者的講述。主人公叫做福貴,典型的中國古老的名字。以前父母總是會給孩子取這樣的名字,代表着自己和祖輩的寄託。福貴的家人當然也是想他能夠大福大貴,可真的是這樣,就不會有接下里的故事了。如果名字能夠決定一切,那麼中國會減少多少悲劇啊,可是寄託只是寄託,和現實還是有很多難以企及的差距。年輕的福貴生活放蕩,紈絝子弟可以説,家境優越,地主父親。可是越是這樣的家庭就越難有優秀的兒女,福貴的眼中,生活就是享受和揮霍,不顧父親的反對,不顧妻子的心傷…終於有一天,他把家業敗光了,輸在了賭博上,輸給了龍二。為了還債,父親賣了家業,搬出了祖宅。然後父親去世了,或者説是被他氣死的,接連的不幸還在繼續…

一個人只有有所經歷才會有所成長,彷彿福貴也就一夜之間長大了。他向龍二租了五畝地,然後開始了未來的生活。所謂禍不單行,岳父帶走了妻子家珍,只留下了自己,母親和幼小的女兒。不久妻子帶着剛出生的兒子回來了,一家人團圓。其實無論多麼不幸,只要有愛就還是會有幸福的。又過了不久,母親病了,妻子安排福貴到城裏請醫生,可是意外又發生了。陰差陽錯間他進了軍隊,開始了幾年的膽戰心驚,後來解放軍解放了全中國,也解放了福貴。回到家裏的福貴,母親去世了,可愛的女兒也因為一場病而又聾又啞…

生活還在繼續,此刻的福貴已經完全脱胎換骨了,他知道了自己的責任,明白了自己的生活。那段中國的歷史,真的不是我們正常人可以承受的。

生活如果沒有了信仰和追求,就算是苟延殘喘,無異於行屍走肉。雖然沒有了物質財富,但還有天倫之樂,還有妻女相伴左右,又有什麼可追求的呢?

貧苦的生活困擾着每個普通中國人,包括福貴一家。兒子有慶,到了一定的上學年紀,他們為了有足夠的錢,決定將女兒鳳霞送給別人撫養,後來給了別人當傭人。但是與鳳霞的愛,還是讓他們決定留下鳳霞,一家人一起,什麼困難都可以戰勝。很快到了大躍進時期,此刻的妻子因為常年勞累得了軟骨病,妻子本是大家小姐,因為他卻又過着如此艱辛的生活。有慶和鳳霞都是懂事的孩子,這或許也算是不幸中的有幸吧!可事情很少有絕對的,因為善良,有慶為縣長夫人輸血結果因為醫生的自私和想要邀功,讓年輕的有慶因為失血過多而死亡。當然最早知道這個噩耗的是福貴,雖然他極度忍受不了,但為了妻子和女兒,他還是把有慶埋在了村西的地裏,找個藉口安慰還在病中的妻子。可夜夜的腳步還是暴露了事實,妻子還是知道了真相。一度,他以為妻子已經病入膏肓,無可救藥了。可奇蹟還是發生了,妻子竟然好了,能正常生活了。

沒有了兒子,女兒還是他們的牽掛。因為又聾又啞,到了出嫁年紀的鳳霞只能在羨慕中和別人的閒話中度過自己的每一天。終於有一天,女兒迎來了她的春天。雖然這個女婿是個偏頭,但是女兒與他兩情相悦,這就足夠了。而且這個女婿還真的是個好人。女婿名叫二喜,風風光光地娶走了鳳霞,兩個人生活還算不錯。福貴和家珍都很滿意,有一天女兒女婿告訴他們他們也有了愛的結晶,這無疑是一個天大的喜訊。可是鳳霞的生產卻帶走了她的生命,還是在那家醫院,那個奪走有慶生命的醫院。

家珍不久之後也去世了,因為病魔,因為傷心,因為無牽無掛。只剩下他,女婿,還有女兒的孩子,苦根。二喜帶着苦根每天工作,懷念鳳霞。可是,屋漏偏遭連夜雨,二喜被石板活活夾死了。當他趕到那家小小的醫院,已經見不到二喜的最後一面了。帶着苦根,生活還是要繼續。

苦難已經經歷太多,就不會因為苦難的深入而有所難以承受了。

苦根真的是個苦孩子,沒見過母親的芳顏,不久父親又去世了。

可是命運還是沒放過他,因為貧窮,苦根竟然被一碗很難吃到的豆子撐死了。這種死法,也許有人會覺得很可笑,可是透過表面卻有難以言盡的淒涼。

於是,就只剩下他了,孤獨的存在這個世上。最痛苦的不是死去,而是留下來承受所有的痛苦,可是他已經不再痛苦了,因為他所愛的人都已經遠離痛苦了。

後來,他的伴侶變成了一頭牛,至少這樣他就不會孤單了。人生的最後時光,和一頭牛相伴,他也學會了自娛自樂。沒有什麼比活着更重要,即使沒有一個人相伴,為了死去的親人,愛人,還是要繼續活着…

一個人的生活,沒有什麼捨不得,該是你的誰也拿不走,不是你的,誰也留不住。

活着,有意義就好,還是有很多不好表達…

我們都要好好活着。

活着讀書筆記心得體會 篇9

張愛玲關注人性,表現人性,《金鎖記》寫的就是人性受到壓抑以至扭曲的故事,小説充滿了“人生味”(張愛玲語)。在張愛玲看來,什麼是“人生味”呢?她在散文《道路以目》中寫道:“有掙扎、有焦愁、有慌亂、有冒險,所以‘人的成份’特別的濃厚。我喜歡它,便是因為‘此中有人,呼之欲出’”,我想這便是她對於“人生味”的解釋吧,就是人生的本來狀態,人和社會的複雜性,“虛偽之中有真實,浮華之中有樸素。

小説的語言簡練、凝重,比喻新奇,人物對話上頗有《紅樓夢》的風格。注重製造典型場景和人物心理刻畫,借鑑了電影的一些表現手法。小説不足的地方我認為在某些地方主觀性太強,比如對曹七巧主觀上為什麼那麼看重錢,交待得不夠,令讀者推斷起來就有些牽強。在刻畫人物時也有這種缺憾,做不到象《紅樓夢》那樣不露痕跡地表現人物的內心和性格。這也許是現代小説的特點,但仍然給人有些突兀的感覺。

活着讀書筆記心得體會 篇10

餘華先生的小説《許三觀賣血記》看了好幾遍了,每次合上書之後,總想寫點兒什麼,卻總是不知道該從何處寫起。

這是一個小人物的故事。

主人公許三觀沒有複雜離奇的經歷,他只想踏踏實實地過日子。在他的人生經歷中,遇到了不少坎兒。而每到一個坎,他都要付出血的代價——賣血才能邁過。

透過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看到很多。比如,經濟落後條件下的小人物艱難的生存狀態;小人物追求平等的過程是多麼的艱難,以至許三觀牢騷滿腹地説:“屌毛出得比眉毛晚,長得倒比眉毛長。”等等。我在餘華筆下看到的是一個面對艱苦的生存仍然保持樂觀和尊嚴,內心充滿温情和善良的形象,我不得不感歎,餘華不愧是一個語言大師,他用詼諧幽默的方式,讓我明白了不少生存之道。

許三觀是一個優秀的父親。他對孩子的愛也許是與生俱來的,但卻是隻講付出不求任何回報的。在那樣艱苦的條件下,他無法獲得巨大的財富,從而讓孩子們生活在衣食無憂的狀態下。但他卻以一個父親的愛、一個男人的擔當撐起了一個家。他的大多數賣血經歷,都是和孩子有直接關係。特別是大兒子得病在上海住院,他一路賣血到上海差點把自己的命都賣沒了,以十天賣血四次的悲壯經歷,把自己對孩子的愛,表達得淋漓盡致。而當他年老之後,一家人不再有缺錢的時候了,他因為自己的血沒有人要了,想到的仍然是家裏再有災禍怎麼辦?

許三觀是一個善良的人。他的做人原則是“多行善事,不行惡事”。當初養子闖禍了,養子的親生父親為了幾個錢而不認兒子,給許三觀及家人造成了巨大的困難,但許三觀賣血挺過來了。後來,為了救養子的親生父親的命,許三觀沒有幸災樂禍,也沒有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而是忍受了巨大的精神壓力,支持養子出手相救。這,應該不是一般的善良吧?

許三觀是一個智慧的人。他沒有多少文化,但卻擁有在艱苦條件下生存下去的智慧。在全家都餓得不行的時候,他利用自己的生日,用嘴巴給全家人每人炒了一個菜,讓他們用耳朵聽着吃了。在大家實在堅持不住的時候,他賣血幫全家度過了難關。文化~開始以後,他的老婆受到,他想盡一切辦法去幫助老婆,並減輕她的痛苦。他的所有行為,都讓我笑中含淚,悲喜交加。對他在無奈中表現出的生存智慧,只有佩服。

其實,許三觀就是一個普普通通的人,他也有不少缺點,但他卻是那麼的有血有肉,讓我感到他就生活在我的身邊。他用他的堅強告訴我如何面對困難,他用他的温情告訴我如何對待親人,他用他的善良告訴我如何與人相處。我註定成不了那種高大全的人物,但卻可以從許三觀身上吸取營養,讓自己更加男人一些。

許三觀如一縷春風,直達我的心田。

活着讀書筆記心得體會 篇11

卡夫卡的敍述是你看了之後覺得就那樣,但你即使要模仿也模仿不出來,形式上可以做到類似,內涵上就差遠了,帶着先入的模仿心態創作,餘華的很多早期作品就是這樣。

格里高利是莊子所説的“外忘形骸,內德充實”的其中一個,雖然他沒那麼高的內德,但他出於為家人考慮的初衷實在是太純良了,即便在一個人與人之間氣氛非常冷漠的環境裏。這小説虐就虐在即使受到無論怎樣不公的待遇,也出自純真善良地為別人考慮這個主題。其實同樣一個主題,到了雨果那兒是浪漫主義,到了卡夫卡這兒就被人忽略了。異化怎麼能是這小説的主題呢?明明是一種被疏離的孤獨感,在人與人之間瀰漫,即使是最親近的人。虐就虐在,共同生活的親人竟然那麼在乎你的形骸,竟然無法從最根本上理解你,竟然沒法再體會你善意的初衷。格里高利有三次無法忍受,最後一次升級到被父親拿一個蘋果砸傷,他終於放棄任何自己還是家庭成員的一個的期望,最後一次用死亡讓家人擺脱恥辱和負擔。

“他懷着深情和愛意回憶他的一家人。他認為自己必須離開這裏,他的這個意見也許比他妹妹的意見還堅決呢。”“他的鼻孔呼出了最後一絲微弱的氣息。”

母親是很善良的,相對來説是最愛格里高利的;父親的角色同卡夫卡自己父親角色有重疊,父子之間從來就無法交流和溝通,在格變形之後父親一直用暴力對付他,暗示了卡夫卡父子之間矛盾;妹妹是格里高利寄託希望的存在,卻也是傷害哥哥最深,妹妹年紀小凡事只從自己出發,幾乎沒有體諒過哥哥,最後也是她讓格里高利徹底放棄繼續生存的希望。這一家人索格里高利於形骸之外,而格里高利與之遊於形骸之內,顯然他幾乎並不對自己的外形有多注意,他的目標明確而清楚。

如果一切都只是晨起之前的一個夢呢?卡夫卡也未嘗沒有這種意圖在裏面。從一開始的變形就是一筆荒誕,接下來祕書主任的親自到訪,從邏輯上來説也不大可能實現。格里高利醒來之後按時趕上火車去上班,他會想起這個夢嗎?他縱然也許知道家人對他變形之後的反映,下班回家之後也依舊要笑臉相迎,為了暫時的幸福和成就感。

人們觀察事物有了徼相和軌轍之後,也隨物所轉,與物俱沉俱浮。要打破這種把握事物的方式,莊子提出了“齊物”,事物的長短、高矮都是相對而言,要“齊物”以打破這種特定的觀察視角。難得的就是七竅未開的混沌。

活着讀書筆記心得體會 篇12

其實家裏也有可以閲讀的書,學校也有。

可就是喜歡這樣背來背去。好似蝸牛一般。生怕想看的時候,手邊恰好沒有這一本書。

從昨晚臨睡開始閲讀沈復的《浮生六記》。

今天值班時偷暇將《閨中記樂》讀完。

只覺得這夫妻的歡娛如此真實地有趣。

吃豆腐滷這樣的小事寫起來亦是生動非凡。

他們印刻章,“願生生世世為夫婦”,夫為朱文,妻為白文。

沈復外出,兩人通信,在信箋結尾必定要蓋上這一個“願生生世世為夫婦”的章。

三百年前的浪漫,卻是如此別緻,讓人感懷。

然而在字裏行間卻充溢了沈復的哀愁。

在妻子先亡以後,他回憶起以往甜蜜瑣碎時竟找出了許多可以印證“不得白頭”結局的徵兆。

他們做了二十三年的夫妻。雖然後期顛沛流離,然而伉儷情深,清貧而善於作樂,比起失偶的李清照,已經是何其有幸了。

古代文人,寫悼妻詩的不在少數。

譬如元縝。他的《遣悲懷》。

可他與“鶯鶯”的故事卻使我對他的深情有了很深的懷疑。

譬如陸游。他的《釵頭鳳》。

雖然他到老來還數次到沈園題詞懷念唐婉,然而他在面對母親的強權時遠沒有沈復對愛情的堅貞。

陳芸不得公爹喜愛竟被逐出家門,沈復居然追隨她離開了家庭的庇廕,以至一世顛沛流離,而他卻未曾有悔。

如此深情決心,試問,古今有哪位男子可以做到?

林語堂説,陳芸是中國文學上一個最可愛的女人。

那麼,我也不禁要説,沈復亦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最可愛的`奇男子。

這兩個最可愛的人的結合,怪不得連老天也要嫉妒,讓他們後半輩子嚐遍坎坷,而使陳芸早夭。

我們生活的這個時代。

愛情似乎越來越速食麪了。而愛情好似也只有那麼幾個月的保鮮或者一年兩年的保質期。

這本薄薄的小品文。

白色的精緻封面。淡雅樸素的小插圖。註解不多,讀來亦只能不求甚解。

然而,這段三百年前的凡人婚姻卻令我深深感動。

這使我的心增添了無畏和珍惜的因子,亦使我前行的步履分外輕盈起來。

活着讀書筆記心得體會 篇13

作為一名女生,我一直以為對科幻類別的小説不感興趣,但《三體》這本小説完全改變了我這樣的看法。

《三體》系列小説分為三部,而昨天剛剛看完了第一部。

作者劉慈欣在當前的科技基礎之上,向讀者們構造了一個架空的科幻世界,故事基調宏達、神祕而又悲壯。在故事當中我遇見了很多物理學的名詞,比如宇宙背景輻射,哈勃紅移,為了搞清楚故事的發展,我也隨時準備着百度百科,遇到不懂得名詞就查。

故事假設在銀河系之外的一個天狼座中有另一個可適宜生物居住的星球,名為三體。一次偶然的機會,三體文明和地球文明相互知道了對方的存在,於是雙方陷入了一種思考。而地球上,知道對方的存在的人類很少但基本是居於社會高層當中,由於知識背景的差異,他們對三體文明的看法相互之間存在着很大的等分歧,有些人希望三體人能夠在地球上生存使地球上的醜惡消失,而有些人希望三體人永遠都不要登陸地球,因為三體人能夠給地球帶來的未必是福音等等。

儘管地球人對三體人的態度褒貶不一,但是三體人卻將地球人當做一個敵人。儘管就科技水平而言,三體文明要大大高於地球文明,但三體人要成功登陸地球需4。5個世紀,從中地球可以發生很多次科技革命,大大提升其科研水準,而這對未來的三體人而言是一個大大的威脅。

這就是《三體》小説的總基調。同時這樣的基調也讓我陷入了一個思考,即兩個之前沒有任何接觸的文明碰撞時帶來的到底是和平還是戰爭。

顯然,就歷史看,這個結論可能並不是那麼樂觀。當年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後,歐洲文明大肆的入侵美洲,掠奪財產,殺燒擄掠,使得美洲的原始文明永劫不復,最終被歐洲人統治且殖民。

我想,這是因為每個文明體都像一個個體一樣,如果讓其走入一個伸手不見五指的黑暗當中時,他們便缺乏安全感,而這樣的不安全感很可能導致一些殘酷的後果。歷史中的印第安人或許就是這樣的一個犧牲品。

而《三體》小説中也是這樣,儘管三體文明比地球文明先進很多,隨着時間過渡,未來有非常多的不確定性,或許過了三四百年地球文明就會趕超三體文明,到了那個時候三體文明能不能保全自我也是一個問題了。所以作為地球人和三體人而言,最為理智的做法可能就是盡最大的努力保全自我,同時消滅對方。

或許這樣的一個結論讓很多人感到悲觀,但這卻是一種最為現實的結果,尤其是生活在我們現實的社會當中,可能會常常遇到於此類似的情形或者作出於此類似的選擇。

但是就作為一個個體的我們,我還是希望不同的民族、種族、宗教、國家等能夠引以為界,找到一條超出武力威脅的和平之路從而相互理解相互認可,共同構建更加美好的將來。

所以,一個好的方法是太空城自轉軸與木星自轉軸同向平行,然後在中段的一些支撐位置建造不旋轉的固定環,環上有推進器,用這個推進器調節高度。或者就是不構造這樣的支撐環,就在旋轉的外表面安裝可以改變方向的推進器,然後計算好旋轉的角度來控制方向和推進器的開關。後面一個方案比較適合無中軸(也就是無骨架型的太空城)。

而且,事實上,考慮到太空城最終在打擊到來的時候需要作出各種不可預知方向上的規避動作,這種建築在環(或者球等各種不同形狀)上的多方向推進器本身也是必須的,不然規避動作只靠兩極附近的推進器是很難完成的。

而對於太平洋一號這種當作衞星在運動的,就更加應該和木星的自轉方向一致了,不然潮汐鎖定效應會對整體造成極大的影響(包括導致無謂的機械金屬疲勞)。而且,就算太平洋一號不自轉,在木星強大潮汐力下還是會自轉的,這就是潮汐鎖定的威力。木星對其衞星的潮汐鎖定效應就是造成其衞星表面冰層裂縫、地下火山活動和高温的一個重要影響源,所以不能小看。

當然,這依然是小問題,因為説不定未來科技的推進器完全不用考慮能耗、機械疲勞和方向問題。

比較好的技術設定,就比如説通過將空間降到零維,然後“再降低”來實現全部十個維度都廣延的“新世界”。

活着讀書筆記心得體會 篇14

假期是一個教師最能入靜的時候,所以也是教師最有收穫的時候。假期是教師閲讀的最佳時期,也是教學反思的最好時機。因為我們不再瑣事纏身,不再疲於應對。有的是時間可供我們靜心讀書,深入思考

教師的成長之旅是一部漫長的心靈之旅。這個旅程是從閲讀開始的。讀最好的書應當是為人師者身體力行的職責。不在於讀很多,而在於讀最好的。即使有一些書很難輕易地讀進去,但也要設法讀進去。

《愛怕什麼》是畢淑敏的散文名篇,被現代人稱為“心理散文”。在讀的過程中,我對文章產生了特有的激動,或許是畢淑敏在字裏行間對我的打動,

我在畢淑敏散文中,體味到“愛”的真諦——“愛是神奇的化學試劑能讓苦難變得香甜,能讓一分鐘永駐成永遠,能讓平凡的容顏貌若天仙,能讓喃喃細雨壓過雷鳴電閃。”

“愛”是教育者的情懷,“愛”是教師的職業特性,“愛”是靈魂工程師們的之情,“愛”是學生成長的土壤,“愛”是學生快樂的源泉。“愛”是孕育萬物的草原。在這裏,能長出能力、勇氣、智慧、才幹、友誼、關懷……所有人間的美德和屬於大自然的美麗天分,愛都會贈與你。”

讓我們盡情的賦予學生們更多的“愛”,面對鮮活充滿童貞的孩子們,讓我們釋懷人本的真“愛”。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看見“愛”的種子成長的奼紫嫣紅。

其實對孩子的愛也分為很多種,特別是對不同的學生,我們要理智地去愛。什麼樣的學生適合什麼樣的愛,你需要去量身定做。對於成績優異又傲氣的孩子,你儘可以嚴愛;對於成績較差又自卑的孩子,你儘可以慈愛;對於對什麼都無所謂的孩子,你要引導他去愛。。。。。。

這是我對畢淑敏阿姨《愛怕什麼》最認真的理解與詮釋了,是內心顫動的結果。

我國偉大詩人杜甫説過:“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高爾基也説過:“書是人類的進步階梯。”書,是知識經驗的載體,它記載着古今中外的各類知識,它可以對我們擴大視野、增長見識、豐富積累、提高素質,有着十分積極的意義。

書是無言的誠實者,書籍是智慧的海洋船:從野蠻到文明,從庸俗到崇高。莎士比亞説:“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生活裏沒有書籍,就像沒有陽光;智慧裏沒有書籍,就像鳥兒沒有翅膀。”讀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精益求精。俗話説:“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沒錯,田要細耕,書要精讀,只要這樣,你就可以讀懂好書裏的“救濟糧”。啊!對,在此,我想到了名人的一句偉話:“書是精神的糧食。”是的,書可以以糧食的名義替代,生活中的難題可以在書中尋找解決的方法。書就像無聲的導師,引導我們走向美好的未來,使我們學識淵博,使我們心胸開闊。

活着讀書筆記心得體會 篇15

曾經在人藝看過話劇版的《茶館》,但可能是因為那時的我太小了,並沒有真正理解《茶館》講得到底是什麼,只是傻傻地跟着周圍人們笑而笑、周圍人們傷感而不住流淚。隨着時間的流逝,在劇院中看的有關《茶館》的一幕幕已經漸漸模糊的時候,我又從新翻開了《茶館》的封面,渴望尋回自己年幼時的記憶。

在看《茶館》,已不像小的時候,僅僅是看熱鬧了,而是有了更深、更切實的感受。茶館,在我們眼中只是彼此嘮家常,談山海經的地方。誰能想到它竟能折射出一大社會問題!除非有一位具有獨特視角的大師使它“活”起來,否則茶館依舊會是那樣的平庸無奇,永遠不會有更深的意義。而那位大師便是老舍,他用其獨特的視角和手法使整部劇本的語言綻放生命的炫彩,讓它成為真正的藝術品,以幽默、風趣的語言,有力的諷刺度,深刻地體現了人們在舊社會時的生活、背景,深刻的諷刺了當時社會的黑暗,三個時代對人們的欺壓,及三個時代統治的黑暗,真實地揭示了當時社會的真正本相。《茶館》也成為了老舍個人漫長創作生涯中的高峯,也是五十六十年代劇作界的高峯,是前輩作家中少見的後期超過前期的高峯。

以老舍先生獨一無二的創作手法,使全劇顯得乾淨、簡潔。它最突出的特點便是全劇只有三幕,一幕一時段,從清末戊戌維新失敗到民國初年北洋軍閥割據時期再到國民政府政權覆滅前夕,是時間變遷,同時也是歷史變遷。用人物來表現年代,同時又把年代作為人物表現的背景,二者相輔相成,使小小一茶館成為中國舊時代的一個縮影,讓人以看“歷史劇”的眼光來評審。三教九流市場彙集地的茶館,仍有幾位核心人物始終貫穿其中,例如茶館掌櫃王利發,膽兒小的鬆二爺,十分愛國並胸懷正義常四爺等等。茶客間説的不是客套話便是奉承話,他們之間的談話使人更能深刻的體會到世態炎涼。

《茶館》中語言的精妙運用,同樣讓人印象深刻,尤其是第一幕裏茶客的東一句西一句,左一下右一下。那都是北京語言的精華,都是近百年京都生活的沉澱。它們多彩而不雜亂,節奏明快又一氣呵成。這使得第一幕成為全劇的高峯,後邊兩幕也是由第一幕而來,託着襯着第一幕構成整部戲。

但是,老舍先生的《茶館》,並不像曹禺先生代表作《雷雨》一樣,在舞台上演了半個多世紀,《茶館》低調的很,僅有一個電影演員劇團,算是業餘演話劇,排過,在郊區劇場也只演過一兩場。因為《雷雨》寫的是貴族家庭,而《茶館》則是市井社會,三教九流,恰巧《茶館》在上演時,又正趕上--,更是由於作者老舍的原因被舞台“排擠”。可真的藝術,無論何時,都會散發光輝。現在的《茶館》已經成為人藝的經典保留節目,同時也在人們的心中紮下了根。

希望多年以後,我們也不會忘記那一句“我們吃下午茶去!”

活着讀書筆記心得體會 篇16

中學時代,不記得是在課本還是課外讀物裏面,有一篇瓦爾登湖節選,在魯智深拳打鎮關西以及一棵是棗樹,另一棵也是棗樹的映襯下,覺得讀起來真是優美,於是我在西南風把它買了下來,去年底搬家收拾東西,從書櫃角落翻出來,薄薄一本,依然很新,因為基本沒有翻過幾頁,這本書和追憶似水年華,英語詞彙紅寶書一起,被我列為了最催人入睡類的書籍。

到現在,我記得的都是每次翻的前幾頁,搬到森林小屋後孤獨的自白,以及,翻譯是徐遲。

曾經想要把它讀完,然後可以寫個讀後感什麼的,而這彷彿是kpi一樣的任務,描寫手法不小心誇大了一點,雄心勃勃制定,而到年末,均要列入未完成部分。彷彿就跟每次都説要改掉的壞習慣,每次都説只吃一個的烤雞翅,每天重複同樣的工作一定要改變,以及忘記一個人一樣,都是誰也説不清楚,誰也控制不了的事情。

而沒看完書的這十年來,漸漸的,可以和我盤着腿嗑瓜子看球賽,還能吐槽加繆絕對是個烏鴉嘴的人越來越少,現在我主要是聽説誰誰買了個車,誰誰娃生了以及大數據時代要咋咋咋。而我也沒有去南極度蜜月看帝企鵝,沒有賣了房子環遊世界,沒有咬牙拿下最心儀的包包,要説這十年有什麼相同之處,就是每年kpi制定,都喜歡這樣誇張和比喻堆疊嘛,嗬嗬,就跟要讀完這本書一樣。

可是生活並不是永遠讀不完的書,各種要完成的事情,總是時不我待,就跟腰圍一樣,放任下去只會越來越粗。讀書的時候總是希望將來生活的地方種滿女貞和香樟,圖書館一定是要有大落地窗户讓下午的陽光透進來,後來發現其實由不得自己,畢竟不能把靈魂給一座城市,而肉體卻生活在另外一座城市,無論我多麼想念一個地方,睜開眼也還是在這整年四季都是炎熱夏天的城市,無論選擇在紐約死於八百萬種可能,或者躲在洱海邊開個小客棧,都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所以,固執的堅持並不容易,然而所有的明天都是現在,今天消化不良吃着白粥就肉鬆過了一天,希望一覺醒來生龍活虎好殺出去吃個烤肉或者大骨拉麪,想到這個,晚上立馬跳了一個小時的操幫助消化。跟每年的計劃一樣,如果不馬上開始,就永遠不可能讀完自己那本瓦爾登湖了吧。就讓這本書成為我的失敗之書,提醒變化和更替都在進行,每個人心中夢想的瓦爾登湖,最終指向的還是自己。

—–即使它描繪的境界讓你沮喪,你也應對待它的純灼,如同仰視黑夜裏的繁星。

活着讀書筆記心得體會 篇17

週日到今天為止,連續四天利用空閒時間,才讀完這本書《大敗局》,《大敗局》一書,作者吳曉波,畢業於復旦大學新聞系,記者出身。讀上一本《激盪三十年》書,也是他寫的,這本書又被評為“影響中國商界”二十本書之一。當我讀這本書的時候,在浙大讀研的好友劉志通,説吳曉波給他們上課,是本書的作者,感覺何時有幸也能現場聽一聽本書作者的授課,本書的主要目的便是探尋著名企業“中國式失敗”的基因。詳細分析了改革開放三十年來失敗的著名企業的原因以及給後來者的警示分析了瀛海威、秦池、愛多、巨人、玫瑰園、飛龍、三株、太陽神、南德、亞細亞、健力寶、科隆、德隆、中科創業、華晨、順馳、鐵本、三九、託普中國新興企業盛極而衰的失敗基因。

當我準備寫讀後感的時候,感覺又是不知道如何寫,有一些壓力,雖然知道自己也寫不出什麼精彩的亮點,但我覺得每次寫一點東西的時候,養成自己思考的行為習慣,也許後面很多情況下,工作很忙,沒有時間顧及閲讀,這樣就會讓自己越來越缺少讀書的思維,缺少思考問題的行為,也擔心到時候自己不會寫東西,現在經常也面對很多話題,迷茫的不知道如何下手討論説起。所以只想讓語言這種文字一直伴隨我們的生活與生命!希望身邊更多的朋友們,不論多忙碌的時候,在自己空閒的時候去寫一點讀書與生活的感想,讓自己的文字能力在生活中伴隨,這樣也能去思考更多生活中的一些東西。

對每件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話語權,雖然很多的時候我們評論並不是那麼完美,並不是那麼讓人信服,因為我們年輕,還有很多不完整的世界觀,但我還是要説的,因為如果你沒有説,那麼以後有可能自責會一直伴着你,一次一次沒有説,那麼我不知道自己以後還會不會“説”。所以我決定寫點什麼,不管每次寫的好與不好,盡成一家之言,難等大雅之堂,姑妄言之,大家也就姑妄聽之,沒看過這本書的可以看看,看過的大家一起説觀點。簡單有時候想,做企業和做一起人又有什麼分別呢?其實很多的問題,探究其本質,原理都是一樣的。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大概就是八零後出生的時候,中國的社會正在進行着深層次的改革,這是怎樣的一場變革呢?我們沒有機會趕上,我想用一個“狂風驟雨”來形容。在經歷了動盪的十年之後,中國太需要改革了,太需要進步了,太需要的能站在風口浪尖領導這場該改革的人物了,只能説我們太需要了,很大程度上我認為他們這一羣人更是那個時代的產物,(而誰又能説我們不是呢?)他們更是那個時代的引領者,就像作者説的“我們應該給失敗者掌聲”也是因為太需要了,所以那個時代的人們又忽略了什麼,就如同我們如果太喜歡一個東西的話,總會不自覺地忽略它的某些缺點,這本是人之常情,但到了企業裏忽略了某些卻能造成永久的遺憾。那是一個瘋狂追求財富的年代,他們總是把企業的利益放到了高於一切的位置上,剛剛興起的廣告行業成了造就他們神話的利器,我想在那樣的一個年代,廣告似乎對於剛剛從災難中出來的人們有着異乎尋常的魔力,人們太容易受廣告的影響了。當我們回過頭再看的時候,發現那時的廣告甚至比我們現在的許多廣告更加的瘋狂,誇大,處處體現了一種浮躁,一種自欺欺人的欺騙。憑藉這樣的利器雖然能獲得成功,卻並不能讓成功留住,正所謂“創業難,守成難,知難不難”,我想也許那個年代的人們註定是很難“知難”的,因為他們忽略了,他們的激情,熱情,瘋狂,那種為挽救中國民族企業的豪情,讓他們不得不忽略某些東西,而這也註定了他們的悲劇命運。

有時候“做企業和做人的分別”。這裏面的深層次的本質問題其實是一樣的。我們容易浮躁,容易瘋狂,容易受成功的影響,也許失敗了對我們是好的,而成功卻給了我們更深層的危害,一些小的,暫時的成功讓我們相信自己是無所不能的,似乎我們就是那華山之巔的英雄,正在“比武論劍,笑傲江湖”。浮躁的上升猛烈,一旦衰落,也是迅速的,甚至讓人來不及思量就轟然崩到了。我們做人是不是該思考一些讓自己更加沉靜的東西呢?但同時我還是非常欽佩他們的那股豪情壯志,激情滿懷的,我想在我們沉穩理性的背後更應該有激情的理性,我們是自豪的一代,我們有他們沒有的東西的但同時我們也缺少他們那個年代的人們所擁有的東西----激情。

浮躁讓他們忽略的東西是什麼呢,如此致命,讓我們曾以為那些不會倒下的“巨人”們,一個一個的倒下了。這裏面的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我只是説我的一家之見,我想最主要的是他們忽略了一個企業的靈魂的培養,正如我們所知,一個人如果沒有靈魂那無非是一具行屍走肉。試想如果一個企業沒有形成它的靈魂,那麼短命也許是必然。一個企業的靈魂代表了這個企業的文化,精神,內涵,制度,管理等等,可以説這是一個企業向心力,沒有他就算聚到一起的人們最後還是會分散。那個年代的人們我想大概是受毛澤東思想影響最深的一代吧!他們成長在把毛主席當神的時期,所以對毛主席頂禮膜拜,深受其思想的影響,當毛主席去世,剛好他們將到而立之年所以難免的將毛主席的一些思想用到了企業裏。就像開頭史玉柱説的買毛澤東的書,但在那個“狂風驟雨”的年代人們崇拜的更多的是毛主席的戰爭理論,而沒有看到的毛主席思想更深層的東西,或者説是忽略了吧,他們將毛主席的戰爭理論一次一次的用到了自己企業發展當中,在初期為自己為企業立下了汗馬功勞,但到後期就不行了,激情總有退卻的時候。沒有靈魂的支撐,是很難長久的。

總結《大敗局》中企業失敗的原因基本如下:

1、企業戰略,跨界延伸

巨人、愛多在VCD領域成功後,瘋狂向地產領域擴張,造成主業精力不夠,造成了企業資源分散,而且不斷用主業利潤去彌補跨界延伸的行業。無論巨人、還是愛多,最終都是由於資金鍊斷裂,而讓企業深陷泥潭,而不能自拔。對於多元化跨界戰略,必須有幾個前提,首先不影響主業,其次資金佔用,可以自力更生,最後善於退出,而不是一味前進。 比我們的董事長俞敏洪老師,雖然他也投資很多,今年也創立投資公司,互聯網公司,但是他始終定位到他的核心戰略-教育培訓的核心主打產品。

2、產品戰略傷害品牌戰略,

每一個品牌都有一個特定形象,而產品則是形象載體,如果不分高、中、低全面擴張的話,短期看,銷量是提升不少,但是對品牌是巨大的傷害。 大敗局最為典型案例就是孔府家,一句叫人想家的廣告語,喚起了國人無限的思鄉之情,但在成功後,孔府家從10元—300元產品,全線擴充,最後極大影響了其良好品牌形象,最終造成消費者的購買力底下。

3、以次充好,忽略產品質量

市場龐大需求,極大刺激了企業慾望,為了快速滿足市場需求,這些往往是以次充好,嚴重忽略產品質量的重要性。最終在山東演繹了一場場假白酒、勾兑酒、喝死人等一系列風波。再強大品牌,如果沒有卓越產品支撐,那該品牌職能是空中樓閣,經不起任何風吹雨打。

4、自大,忽略了媒體力量

曾經的三株帝國,因為媒體誤導而損落,當時在湖南市場,一場三株喝死人事件鬧得沸沸揚揚,一時間,全國媒體對三株是口誅筆伐,而三株也沒有重視,造成倒三株現象越來越嚴重。從最終判決來看,三株根本沒有喝死人,但該判決顯然來的太遲,此時三株已經倒閉,判決只能還企業一個公道,但不能挽回三株的命運。

5、忽略了政府力量

企業小了是自己的,做大了確實國家的,看來健力寶李經緯忽略了中國市場特徵。健力寶在自己最輝煌時刻,確因政府的介入而走下坡路,最後三水市政府寧願低價賣給新加坡企業,也不願高價賣個李經緯團隊,最終李經緯也鋃鐺入獄直至今天。如果當時李經緯團隊能有柳氏智慧,健力寶可能是另一番景象,柳傳志為了能將聯想私營化,拐過了三次政策大彎,最終夢想成真。

6、普遍缺乏道德感和人文關懷意識。

這裏並不是指經營者本身的個人品質,而是指他們的市場行為。他們對民眾智商極度地蔑視,在營銷和推廣上無不誇大其詞,隨心所欲(特別是在保健品行業)。同時,他們對市場遊戲規則十分漠然,對待競爭對手冷酷無情,兵行詭異,例如當年VCD行業老二的愛多不惜重金,大打行業價格戰,使中國的VCD行業從暴利的天堂進入微利時期,這種“損人不利己”的市場競爭特別是在家電行業頻頻上演。

7、普遍缺乏對規律和秩序的尊重。

這些失敗的案例中,他們有相當一部分人以“不按常理出牌的人”為標榜,於是他們天馬行空,百無禁忌,他們所獲取的超額利潤,其實是以傷害大多數按牌理出牌的人的利益為前提的,是通過以破壞市場秩序為策略而亂中取勝的。可是這樣的後果就是,就在很多企業家兵敗落難之際,往往冷眼旁觀者、落井下石者、冷嘲熱諷者多,挺身救險、雪中送炭者少。

例如當年一夜之間聲名鵲起的標王秦池,那個要實現年營業額15億的秦池,就因為一則關於“秦池白酒是用川酒勾兑”的新聞報道,引來了全國上下,各大媒體、行業同仁的一致嚴厲聲討,不到兩年時間,就一蹶不振,從傳媒視野中消逝。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我們看到其他企業的快速發展的同時,更應該思考我們本身,努力找到一個適合我們企業長期發展的道路,一步一步從內部打好堅實的基礎.更要注意的是,我們還必須學着警惕及防範純思維之外的種種風險.這種環境分析能力及所需要的應對智慧,不是西方管理學或歐美大牌商學院教授所能傳授的.企業家馮侖甚至認為:"面對國有資本,民營資本始終堅持合作而不競爭、補充而不代替、附屬而不超越的立場,才能進退自如,持續發展."雖然未必全面,但有其參考價值.

失敗是後來者的養料。企業的發展是複雜的、多種因素的綜合體,特別是在多元化的今天。書中介紹的那些草創的企業家們,用一個個鮮活的失敗案例,一次又一次地告訴了後來者一個道理:任何一家企業都不可能僅僅靠一個創意或一則神話取得長久的成功,我們應該吸取教訓,謹慎發展佈局。

8不信不立,不誠不行。

首先説説《大敗局1》,有兩個基本印象:白手起家、廣告宣傳(甚至是虛假廣告宣傳)。當看到史玉柱懷揣4000元準備進行一場豪賭的時候,就像那時候視他為偶像的上萬年輕人一樣,我也很佩服他的勇氣。可是後來他把企業領域由電腦擴寬到保健品和藥品不由覺得他急功近利。鋪天蓋地的廣告宣傳是那時候的企業家的共同手段,但是誇大功效的虛假廣告,讓他把社會責任拋諸腦後,最終喪失人心。在這點上,同樣是以保健品壯大的“三株”有着相似的經歷,最終這個“帝國”在創下80億的銷售記錄後轟然倒塌。吳曉波曾在書中這麼形容:“一家年銷售額曾經高達80億元——迄今中國尚無一家食品飲料或保健品企業超過這一記錄——累計上繳利税18億元、擁有15萬員工的龐大“帝國”就這樣轟然倒塌,淡出舞台,竟聽不到一聲惋惜和同情。”

以前大學時候記得老師曾在課堂上留下“泰諾危機”的案列。同樣是藥品出問題,強生集團用於承擔社會責任,及時的補救,最終換來了更多的消費者的信任。三株與強生的不同做法告訴我們,企業要勇於承擔社會責任,只有誠信經營才能獲得最大利益。

9、管理是通過其他人來完成工作的藝術。

管理,是企業經營必不可缺的一個名詞。 吳曉波在寫鄭州亞細亞這一商界航母時説:“王遂舟在商場形象塑造及商業活動策劃方面堪稱高手,可是對於管理他卻始終提不起興趣。在華麗高貴的外衣下面,亞細亞的經營管理卻顯然頗無章法,缺乏監督約束機制。”然而,在我個人看來愛多VCD更是有許多荒謬之舉,第一批隨胡志標出徵的業務員可謂千奇百怪,其中有賣鹹魚的,有賣雪糕的,有賣假肢的,有賣水泥的,還有剛剛賣完三株口服液的,惟獨沒有賣過家電的。

或許,愛多危機的導火索是那份“律師聲明”,可是愛多不遵循管理學的基本規律早已為愛多的衰敗埋下了種子。

10、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健力寶這一案例,是最令我惱火的一個案例,尤其是為李經緯不平。怎麼也不能理解一個如此龐大的商業帝國,就在三水政府的無理干預下日漸衰落。健力寶成為人盡皆知的品牌,最大的功臣是李經緯,但是我們也不得不承認,健力寶日後的發展壯大離不開三水政府的大力扶植,但最後健力寶最後被兼併卻也同樣是因為三水政府的“搞鬼”,最終,健力寶這一“東方魔水”成了宏觀調控的犧牲品。同樣,秦池,這一代“標王”的悲劇也有相似之處。秦池的興起是以最高價標下了央視黃金時段的廣告,但也是因此,秦池成為眾人焦點,被查出用川酒代替最終滅亡。

月滿則虧,水滿則溢。這句話形容物極必反,事物發展到一定階段就會走向相反的方向,沒有永恆的完美,同時告訴我們做人不要太驕傲,否則就會吃虧。孫宏斌本可能成為聯想的接班人,卻因過於自滿想建立屬於自己王國而被最器重自己的人送入監獄。當看到柳傳志對孫宏斌説:“我從來沒對人説過誰是我的朋友,現在,你可以對別人説,柳傳志是你的朋友”的時候,不禁為柳傳志的惜才而感動。但是,在離開聯想後,孫宏斌依然傲慢,大勢購入土地,和萬科作對,最終導致他的慘敗。原本可以成就一番事業的孫宏斌,最終敗在了自己的性格下。

邁克爾·舒馬赫是地球上開汽車最快的人。 這位“速度的寵兒”在F1 比賽中獲得過7 次年度總冠軍,舉世無人可及。有人問舒馬赫:“賽車最關鍵的技術是什麼?” 他説:“剎車。”同時,史玉柱、吳炳新等也因為不懂得“剎車”,最終墜入懸崖。

11、只有遵循規律才能運用規律。

這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上的一句話,運用規律的前提是認識規律遵循規律。企業的管理也存在一些基本的定律,也就是管理學的科學性,只要是違反了這些基本定律中的一條,企業就會失敗,企業的失敗往往都是因為違背了這些基本定律中的一條或幾條。但是,即使遵循了所有這些基本定律,企業也未必一定能成功,因為企業成功只有必要條件,沒有充分條件。對於企業管理者來講,無論應用什麼現代企業管理理論,都必須首先遵循而不是違背這些基本定律,以它們為戰略起點,只有這樣,企業才具備了基本的安全性。張海,一個28歲的小夥子,居然忽悠了三水,控制了紅極一時的健力寶,玩的是資本。託普的宋如華更無意做實業,在全國各地建高科技園,炒作高科技概念,利用地方政府招商引資的盲目心理,在全國建了120xx畝的科技園,風光一時。但所有玩弄別人的人也必將被別人所拋棄,騎虎難下,不是每個人販了鴉片能金盆洗手的。

在《大敗局》中有不少案例是企業成為國家宏觀調控或則國有企業改革的犧牲品,例如鐵本、健力寶等。“自古凡革命,無不流血犧牲者”是戊戌六君子之一譚嗣同的原話,看到這兩個案例時不禁有些憤怒,兩個還算“規矩”的企業就犧牲在了宏觀調控下。近10 多年來,中國商界風雲詭譎,每隔一兩年便有一些龐大而知名的企業轟然倒地。我們或許只看到了仍然傲立羣雄的企業的輝煌,遺忘了那些曾經璀璨的明珠。但是,不論是成事敗,每個企業經營管理都有值得我們借鑑和反思的地方。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dushu/oj33r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