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讀書心得體會 >

有關月亮和六便士讀後感(精選22篇)

有關月亮和六便士讀後感(精選22篇)

有關月亮和六便士讀後感 篇1

大部分人的人生都在做加法,一個個身份,一個個角色,不停地往身上加,人的每一種身份都是一種自我綁架,將你困在生活這個大牢籠裏,掙脱不得。思特里克蘭德卻在做減法。他甩掉一個一個身份,如同脱去一層又一層的衣服,最後一抬腳,赤身踏進內心召喚的冰窟窿裏去了。

有關月亮和六便士讀後感(精選22篇)

總有這樣一個朋友:長得一般,業務湊合,有老婆孩子,勤勤懇懇養家餬口,不愛説話,但如果開口説話,也多半無趣無味——形象就如同一杯白開水,在任何一個社交場合都是角落裏不大起眼的人。事實上你肯定有不止一個這樣的朋友,事實上你自己沒準就是這樣的人。

你能想象這個近似於一杯白開水的朋友,突然有一天離家出走了嗎?然後等你再聽説他的消息時,據説他已經到了巴黎,正從頭開始學畫畫。我覺得這件事情要是放到現實生活裏,他沒準兒就會被冠以瘋子的稱呼,但確實周圍的人都認為他瘋了,瘋的不輕啊。但是我覺得是生活中缺少這樣的人,才會被人們視作怪物,文中的“我”同思特里克蘭德對話中説,如果世界上的人都像你這樣做的話,地球就不要轉了。但是正如思特里克蘭德説的那樣,不是每個人都這樣想。就算敢想,卻是不敢做的。因為愧疚,內心的愧疚,對於家庭的愧疚、社會責任的愧疚;因為害怕,害怕別人的閒言碎語,你永遠也不知道自己的形象會以怎樣的言語傳到陌生人的耳朵裏、害怕自己會變得窮困潦倒,成為眾人的笑柄,害怕失去,失去現在已經得到的一切。

但是毛姆卻寫了這樣一個人。在留下一張內容為“晚飯準備好了”的紙條之後,他拋開自己已經擁有的身份、地位,離開了自己結婚17年的妻子和兩個孩子,去了巴黎。那一年他40歲,住在全巴黎最破舊的旅館,身上只有100塊錢。如果到這裏,你以為作者是要説一個追尋夢想,經歷千辛萬苦最終成功的勵志故事的話,那就忽略了主人公的年齡了,他不是20出頭的小夥子,是40歲!環顧四周,40歲的人們在做些什麼呢?我不瞭解。中年的人們要麼依舊碌碌無為,但是誰也説不準之後會變成怎麼樣;要麼已經攀上事業的高峯,誰又肯放下塞到嘴邊的肉呢?説到底是名利在作祟,讓人們畏懼不敢向前走的是已經得到的名利。

文中寫中年追夢的不只思特里克蘭德一人,還有那位老醫生,在快要進入事業的高峯的時候,毅然決然地去到小島上當個小醫生,很不多人不理解,更多的人説他的了精神病。他沒瘋,他只是跟着心走,追逐夢想。這裏的夢想不是別人説的夢想,而是自己想要的生活。這樣的人是可惡的又是可恨的。他的眼裏只有自己,沒有別人。自私,沒有責任心。但他們又很無辜,因為他們的眼裏豈止沒有別人,甚至沒有自己。他們不是選擇了夢想,而是被夢想擊中。用思特里克蘭德的話來説,“我必須畫畫,就像溺水的人必須掙扎”。他們做了一般人不敢做的事,多少人在死前後悔,要是自己也邁出了當時想跨出去的那一步,之後的人生會有怎樣的不同?如果説他們與別人有什麼不同,就是他們比別人更服從宿命。夢想多麼誘惑,多麼妖豔,人們在驚慌中四處逃竄,逃向功名,或者利祿,或者處在求功名利祿而不得的怨恨之中。但是思特里克蘭德拒絕成為大眾。

六便士是英國價值最低的銀幣,代表現實與卑微;而月亮則象徵了崇高。兩者都是圓形,都閃閃發亮,但本質卻完全不同,或許它們就象徵着理想與現實。滿地都是六便士,思特里克蘭德卻抬頭看見了月亮。我不敢説我看懂了這本書,但是誰都有選擇自己如何生活的權利,不論是選擇“六便士”還是選擇“月亮”,都沒有什麼不對。

有關月亮和六便士讀後感 篇2

最近,我讀了《月亮與六便士》這本書,感觸頗多!

月亮是夢想與信仰,六便士是安逸與舒坦,縱然腳下鋪滿了便士,而他的眼裏卻只有月亮。我為斯特里克蘭歡呼!對於故事中主人公拋棄妻子的行為,我沒有太多想法,甚至能寬容,但對他能有勇氣活出兩個完全不一樣的人生,卻表示無限敬佩。夢想與信仰,從我們呱呱落地起,就與我們相隨,本是靈魂一部分,但在俗世不斷浸染中被磨滅。斯特里克蘭,在他活到四十歲,渾身已沾染了俗氣時,能毫不回頭,拋棄一切,內心的堅毅已徹底的震撼了我。

拉近點,我想起中國第一位女艦長韋曉慧,35歲前她是華為企業的一名高管,有非常優秀業績,拿着可觀的年薪,有着令大家都羨慕的社會地位。35歲後,她卻棄筆從戎,成為一名軍人。39歲時,更成為中國海軍第一位女副艦長。我時常在想,當她拋棄原來優越生活,決定追尋夢想,成為一名軍人時,她的內心要經歷多少次博弈,有多少個久久不能入眠夜晚,多少次幻想自己人生道路選擇的後果。她所受到的挑戰與壓力並不比斯特里克蘭少。但是她做到了,前半生和後半生,她過了兩種截然不同生活,以勇氣和智慧,活出人生中的高度和寬度。

不知道,大家有感覺不?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有點業餘愛好,孜孜不倦,從不懈怠,比工作更有趣!寫作,做木工,剪紙,唱歌,或是遊戲業餘玩家,或是電影發燒友。曾幾何時,這些業餘愛好在我們還是孩童或者青少年時,是我們夢想和信仰。就如我,也曾想過成為一名舞蹈演員,但在生活道路上,我卻離夢想越來越遠。當我們有了家庭,有了孩子,有了活口的工作,有了安逸與舒坦,我們便有了更多借口告訴自己,要甘於現狀,要把過去幼稚想法好好的藏起來。

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同一個時間,同一個地鐵口,同一趟列車,同一個表情,同一種匆忙,我們生命就這樣,被偷偷的擷取,靜靜的,甚至都忘記時間存在。皺紋悄悄爬到臉龐,我們從別人口中的孩子,變成孩子口中的阿姨甚至奶奶。我們的生命,真實的來過人間,但卻從來沒有感到過燦爛。我們還沒有告訴世界,我來了!世界卻讓我離開了!

讀了《月亮與六便士》,我的心底產生了一絲勇氣和希望。縱然,我們缺乏足夠勇氣做翻轉,但至少在彎腰撿便士時,努力抬抬頭,看看天上的月亮!

有關月亮和六便士讀後感 篇3

讀這本書的經歷有些曲折,天才畫家梵高和高更的故事一直很傳奇,得知《月亮與六便士》中主人公的原形是高更,而且《月亮與六便士》的名氣很大,便想一探究竟,想看看書中到底寫了什麼故事。先是從圖書館借,沒能借到,只借到了一本作者毛姆寫的評論其他著作的書,想着同一個作者,應該也不錯,結果書中所涉獵的故事都不太瞭解,讀不下去,心裏有些失望。後來有幸從朱老師那裏借來一本,書到手便立馬讀了起來,也許是期望太高,前幾章作者只鋪墊了一些事情,很無趣,心裏有些小失望,此書就被擱置一邊了。突然有一天朱老師發了一些關於本書的評論,很有意思,又有了趕快讀完此書的興趣。

本書作者以第一人稱的敍述手法,講述思特克里蘭德放棄美滿家庭,穩定社會地位,追求繪畫理想的故事,書中主人公為了追求夢想,不畏生活的貧窮,無視病痛的折磨,幾十年來從不後悔,這種做法也許只有天才才能做到。此書越往後越精彩,思特克里蘭德最後和土著人結婚,生活在與世隔絕的小島上,每天畫畫,得了麻風病後依舊堅持作畫,眼睛瞎了仍然阻擋不了,他的遺言是死後要把掛滿壁畫的房子一起燒掉……他是用生命在畫畫。

雖然小説的故事有些誇張,我想作者正是想要通過這種對比來表達理想與現實的差距。月亮高高在上,虛無縹緲,六便士很不起眼,卻很實在,兩者差距很大,但都不可或缺。在生活中,我們埋頭奔波忙碌的同時仍需抬頭仰_亮,不忘追求夢想,只有這樣生活才更有意義。

最後特別感謝朱老師,能讀完此書,多虧了朱老師!

有關月亮和六便士讀後感 篇4

這是我讀的第一本毛姆的小説,也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前面一小半花了我快兩星期的功夫,每天睡前看一段;後面一半卻在兩個晚上就看完了。毛姆確實是講故事的高手,他羅嗦了小半本書,前面還寫得跟論文似的,當你快沒有興趣的時候,突然來了個轉變,發生了大事,於是你一路飛快地看了下去,還激動得不行。

讀完全書,我也沒發現哪裏提到月亮,哪裏又提到六便士,不知道他為什麼起這麼個名,也許只是個名吧。實際上我對毛姆基本是隻知道名字,剛才Google了一下才看了他的生平。又有説法説這本小説是以畫家高更的生平為基礎的,於是我又Google了一下高更,發現完全不是那麼回事,雖然高更確實落魄過,確實跑到過塔希提島,也確實畫了很多原始生活的畫。但小説本身確實和高更關係不是很大,沒有高更這個人也完全沒有關係,倒是毛姆在那裏自言自語,自得其樂。

先説一下大概的故事。作家先講了番某畫家如何如何優秀,他的畫如何熱賣,他的家人如何八卦等等。然後就講“我”在倫敦,混一些文學類的日子過,認識一些人,其中一位是個證券經紀人的老婆,她自己不寫,但熱愛文學及文學男女青年,於是經常請他們吃飯。偶爾遇到她的丈夫,發現就是個標準的老實的職員類型的中年人,也不説話。然後他們去度假。這已經是小半本書了。

當我正要看不下去的時候,突然間,這位老實的事業小成的職業中年突然跑掉了,拋棄了家庭,金錢,職業,什麼都不要,跑去了巴黎。然後這位妻子就講作家幫忙去巴黎找他。這位中年男子已經變了個人,完全不講情理,對家庭社會這一套完全失去了興趣,也完全不認為自己所為有什麼不妥。他全部身心都在畫畫上,自稱感受到了召喚,整個人受到某種力量的支使,而不再是他自己了。

雖然“我”不認為他畫得如何,另外一位二流畫家卻認為他畫得很好,不世之作,於是老是借他錢,幫助他,他快病死了還請他到家裏去養病。此人養病期間勾搭上人家二流畫家的老婆,二流畫家自己只好離家出走。三個月過去,突然間,二流畫家的老婆自殺了,而他仍然沒有任何表示,只是留下了一幅以這位可憐的女子為模特的畫,二流畫家深為拜服。他還明説,這位女子他根本不愛,只是需要一位模特,畫完了,就沒用了。

後來他請“我”去看了三十來張畫,“我”感受到他在其中的掙扎。然後數年間沒有消息。後來他就成了名,死在塔希提島上了。於是“我”就到這個地方,採訪了一些人,瞭解到他在這個島上的生活。他同土著女子結婚,生了孩子,住在茂密的叢林裏,一直畫畫,後來生了麻風病,於是死掉了。

從這位畫家,書裏叫斯德里克蘭德的,出走巴黎並以一幅毫無人性的態度出現開始,毛姆實際上已經取代了傳説的高更,不管高更自己是否真的經歷過這個心靈歷程,我想毛姆是經歷過的,他把這些想法全寫了出來。

一開始的思路是人生沒有意義,你必須儘可能活得有意義些。為此故,你可以犧牲你自己,這許多人可以做到,你可以犧牲其他人,這隻有極少數人可以做到。書中畫家表現得對這個問題完全沒有概念,他已經根本不想這個問題,他自己的身體沒有關係,別人的身體也一樣沒有關係,一切只為了他的畫畫。

其次這個意義到底是什麼,一個人怎麼去探究它,如果能有所感悟又如何表現它?上面提到的“我”看出他在掙扎,便是在此處掙扎。這位斯德里克蘭德已經有所感悟,並且在他的畫上有所表現,但畫風仍然不統一,沒有一個完善的思路,也就是他還不知道如何精確地表達這種突破,以及他是否可能去表達這些,以及是否他根本就沒有能力去表達。

到後來在塔希島上,毛姆開始轉向思考如何生活去達成這個意義,以及是否一定要走這種六親不認的道路。他舉了一位正要獲得提升的外科醫生的例子,他在亞歷山大城突然覺得像回了家,於是放棄一切,住在埃及當一名低下的海關檢疫員,但也從來不後悔,感覺自己活得很好;又有一位農民,他在太平洋小島上開闢了自己的農場,蓋了自己的房子,生了孩子,只等着自己兒子長大接班,他也很快樂。

在前面,毛姆講究的是突破人性的枷鎖,似乎只要突破這些後天的束縛,人就得獲得生活的自由;但我感覺到在後面毛姆自己突然對這個結論變得不自信起來,轉而描述了其他一些只是聽從內心召喚但並不反駁人性的例子。而在此之前的巴黎段落裏,作家甚至借畫家之口説了許多對女性甚為不恭的話,似乎女性都是在把傑出的男人往人性的火坑裏拉,甚至於二流畫家的老婆也是在此舉毫無成功希望的情況下才自殺的。

實際上毛姆在靠戲劇成名後的第一部小説就叫《人生的枷鎖》,這似乎成了他一貫的主題。單就這本小説而言,我不認為他對這個問題解析得很成功,但這仍舊是一本很好的書。

毛姆確實是講故事的好手,其實挺無聊簡單的事也被他講得高潮迭起,沒有什麼曲折的情節也顯得很有內容。説起來大段的內容是他自己在説,既不是故事,也不是背景,夾雜了各種心理哲學社會的描寫,但仍然不失有趣。毛姆生前就極受歡迎,但似乎也因為這個原因,他不受評論家的喜歡,就好像偉大就不能暢銷一樣,而毛姆賣書的錢可以在法國買別墅並住到納粹入侵。但毛姆自己説他是二流作家裏的一等人物,也真是謙虛了,他雖然不一定是最好的,但説是一流應該沒有問題。

有關月亮和六便士讀後感 篇5

讀這本書是因一位繪畫老師的介紹,也是因這本書的名字看起來很有趣,毛姆的《月亮與六便士》講述了主人公恩特里克蘭德是個在倫敦做事的證券經紀人,他有一個富裕和美滿的家庭:妻子漂亮,喜愛虛榮,兩個孩子健康快樂。按理説,他應該滿足於這種人世的快樂才對,儘管這種生活未免太過平淡。但是,就在他們婚後的第17個年頭,他突然離家出去去了巴黎,拋棄了令外人羨慕的事業和生活。就在人們以為他的出走是因為有外遇的原因時,人們發現的事實是:他原來只是為了畫畫。這時的恩特里克蘭德沒有任何的繪畫基礎,也沒有任何人教過他這些,他也不打算向任何人學習什麼。在外人看來,他簡直瘋了,他開始變得生活窘迫,幾次險些因飢餓和疾病而死。他畫的畫也完全不像個樣子,總是在原有的事物上進行破壞,除了有個蹩腳的畫家把他當成上帝外任何人都不會買他的畫,事實上他也從不輕易賣畫。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他拒絕了愛情和家庭,拒絕物質和慾望,一心追求個人精神的自由和藝術上的美,孤獨地生活在他自己的精神世界裏,艱難地跋涉着。他不需要錢,但有時金錢會束縛他,他不停地流浪,最後來到了塔西提島上與土著人生活在了一起。這時的他看起來似乎很知足,他有了一個土著人作妻子,他們生活在與世隔絕的地方,他每天都在那裏作畫。在他因麻風病病逝的前一年,他成了瞎子,但卻在他的住所的地方畫的壁畫前整整面壁坐了一年,直到死去。他的妻子依照他的遺言焚燬了這一切,甚至沒有留下一根木頭。

這本書看着可能會讓人覺得糾結,與以前看到的東西完全不同,習慣於用自己是常人的標準去衡量那些有個性的人,覺得他們對世界的理解和自身夢想的追求有些傻,但那些精神層面的東西本就不能用任何物質來衡量。我們並不必非要去理解那些為了夢想而放棄一切,甚至生命的人,但至少我們要學會尊重他們,必竟每個人都有追求自己夢想的權力。

作者始終對超出自己認知範圍的人事抱有了解的慾望,並千方百計地接近他們,研究他們,最終有所體悟。

主人公在已不年輕的時候,放棄了體面的工作和温馨舒適的家庭生活,踏上艱辛的學畫作畫之路。

從此衣冠楚楚的證券經紀人開始流浪,而當現在的生活越背離原來安逸的生活環境他離自己的理想就越近,靈感也不斷湧現,當他徹底拋棄自己的肉身的時候,他精神中最具有藝術氣質的一面終於通過他留在塔希提小島上的畫凸現出來。主人公在塔希提島上貧病交加悲慘死去的一幕令人震驚,這和其留下的驚世名作被毀一樣讓人惋惜卻又無耐。主人公的行為真的是讓人不知道該怎樣評價,從來沒想到有人會為了自己的理想進而做到這種程度,不管對誰來説應該都是不容易的,但他做到了。很神奇。

藝術家貧病交加的死去的故事很多,這本書的作都通過主人公的悲劇探討了該如何對待天才、個性這個嚴肅的話題,在常人眼中,天才,藝術家總是特立獨行、行為怪異,讓人們覺得不管是生活上還是精神上都無法達成共識,進而難以讓人接近。但正是因為有各種不同的生活方式,世界才會如此多彩有趣。

有關月亮和六便士讀後感 篇6

“風會記得一朵花的香”,多麼優雅美妙的名字!我忍不住翻開了這帶着花香的書。“丁立梅”,連作者的名字都這麼精緻,怪不得書名起得那麼棒。

我一篇篇地讀着,細細品味着,愛不釋手。當看到《愛到無力》這篇文章時,我不禁潸潸落淚。

“母親恨不得把自己也塞到袋子裏,讓我帶回城,好事無鉅細地把我照顧好。”每個母親不都是這樣的嗎?為了兒女自己多累多行。每次我們去外婆家做客,外婆總是叮囑這叮囑那,臨走時外婆又總是手忙腳亂地把自己辛辛苦苦拎回來的菜一股腦兒地放進我們的袋子裏,很得意地説:“農民種的,好嫩好新鮮哦!你們南昌買不到的。”要麼就是:“哎喲,怎麼買得那麼貴?我買的又便宜又好!”邊忙邊擦了擦汗,不亦樂乎。而我們卻只會説“謝謝”。

有時我們買一點好東西給外婆,外婆就要“唸經”了,“哎喲,買這麼好東西給我呀!多麼錢一斤哪?我買都要十多塊錢一斤,你們南昌肯定更貴!”外婆一臉不好意思地説。每每這時我和媽媽就要説了:“這一點點小錢有什麼關係嘛!身體是革命的本錢,你把身體養好我們就放心了。再説你幫我們曬香腸、臘雞等就要用花錢了嗎?”我和媽媽就會裝作很生氣的樣子,外婆只好就範,心裏卻是高興的。

“母親愁得夜不成眠,逢人便問,孩子沒有眼睛咋辦呢?都快問成祥林嫂了。”我想起了我的同學塗欣的母親。這些天,塗欣發高燒40 多度,請了一個多星期的假,眼角膜都燒壞了,要去做手術,現在還在重症監護室。我們做同學的心都是揪在一起的,可想而知,他的母親現在一定是坐立不安、茶飯不思的,日夜守在門口,眼睛都會哭腫來,活像一隻大金魚。我想如果讓她母親做一個選擇,她一定會毫不猶豫地和兒子互換身體。“可憐天下父母心”,只希望塗欣能早日康復,回到我們身邊。

“我跳進廚房要幫忙,母親慌了,攔住,連連説:‘快出去,別弄髒了你的衣裳。’”我的媽媽何嘗不是這樣説的呢?吃完飯,我想到自己快寫完作業了,想幫勞累的媽媽分擔一點,走到廚房熱心地説:“媽媽,我快寫完作業了,我想洗碗行嗎?”媽媽急了,説:“別別別,我會弄。你説安心地寫作業,複習功課吧,馬上要考試了,你考好了媽媽就最輕鬆了。”我碰了一鼻子灰,憤憤不平地説:“哼,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那時的我覺得自討沒趣,把椅子一摔,氣嘟嘟地翻開了書,心想:“這媽媽也真是的,就知道要人家讀書!”現在想想,真是羞愧難當。

“母親猶如一棵老了的樹,在不知不覺中,它掉葉了,它光禿禿了,連輕如羽毛的陽光,它也扛不住了。”媽媽真的老了!——前段時間忙着校運會為學生訓練,結束後就大病了一場,變得弱弱的,只會一味地吸收我放出的怨氣,連一縷陽光照在它身上都接受不了了,她為了我,付出了青春,她真的累了,只想歇歇。

“媽媽”——世界上最偉大的人。她無時無刻不為我們付出,用盡了一生的心血,讓我們活得更好。她的愛令我們很難察覺,卻每時每刻地我們身邊,就算愛到無力,也要堅持下去。讓我們多關心呵護一下她們,讓陽光灑滿她們全身。

有關月亮和六便士讀後感 篇7

要在閲習經典時,日漸規範自己的言行也是非常重要的。就好比吃東西前要洗手的意義一樣! 經文中講: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併為他人演説,其福德不可思量。讀誦可以,但受持二字最難。道理雖明白了,但要轉化為思想和行為那就更需要勇氣和恆心(善護念)

《金剛經》提到了時間,空間,生命形態,心靈等方面的問題,它的宗教性並不突出。

這本書有張三,李四,王五,趙六等不同人感興趣的話題。一來因為是讀後感,二來是理解和表達能力的侷限,所以就不全面展開。

(一)從 生命的形態開始來入手,我們無法想像死後會是什麼樣,所以只能依託各種宗教來解釋這個問題,現代哲學,現代科學還沒有能力來解決和解釋。所以不管你想不想這個問題,它都在那裏。很多人説好好的,想這玩意幹嘛?那只是暫時逃避,終究那一天還是會來到,正如經文所説:人一生如露亦如電。我們死後成為鬼的可能很大,但鬼非鬼,是名義上的鬼!(經文裏説: A非A,是名A),鬼它是永恆的嗎?會怎麼轉變?原文形容眾生:若胎生,若卵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若非無想!作為讀後感,也不展開,有興趣的可以翻閲,百度。

(二) 各個宗教的見解,一定都各有獨到之處,但不管信解的過程是如何產生的,個人認為辨析最為重要,否則與“迷信”無差別。記得前年在拉薩的色拉寺看到羣僧辯經,這也是佛教為歷朝文人所信奉,流傳至今的原因。同樣西方很多近代科學家就有因辨析懷疑神權,而遭迫害和犧牲,比如伽利略,布魯若,哥白尼等。所以敢於懷疑和被懷疑,這才是真正的經典,中國的禪宗便是如此。

(三) 我們看問題都是以人(也就是我)的立場開始的:認為這樣,那樣,比如認為蛇可怕,熊貓可愛,可熊貓和蛇自己可怕可愛嗎?相反它們覺得人很可怕!同樣,人認為有外星人,認為有鬼魂,認為有神仙,認為生命是空的,實的,等等。都是以人和我的觀點來看問題和解決問題。這個就住了一個我相,我見的觀念,所以得出的結論未必是正確,顯然沒有跳出來看問題,相對宇宙來説,人類的知解,好比井底之蛙。在天地的眼裏,人和祭祀用的芻狗(稻草扎的狗)沒什麼分別,所以: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釋迦摩尼佛就讓大家從放下我見,放下自我開始,如果沒有了我就沒有了很多痛苦煩惱,知解也就慢慢走向正確!但大多數人害怕失去自我,我也是!

(四) 一個想法,用文字很難表達,即使説出來,也只能表達10%,別人理解你的意思時又打折扣,所以我們用語言表達時還要用眼神和動作。所以誤會也從言語開始,有時候發現説出的話,並不是自己的意思,但話卻已經説出口。釋迦摩尼佛的表述精簡到位,但他最後説他無法可説,因為實在沒有辦法用文字語言來窮真相。為什麼這麼説?比如宇宙的速度,維度,我們根本無法用大腦來想像。霍金那樣的科學家也只是探取了宇宙海洋的一粒沙子而已,最近説關於之前黑洞的觀點有錯誤。所以我們人類的眼睛虹膜只能看到三維空間的事物,佛説宇宙至少有十個維度,對於四維我們人類已無法識別,何況更高維度。所以我們説在找外星人,但外星人可能在研究“人類細菌”,就像細菌感覺不到人類一樣。

(五)《金剛經》原文: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從不住心開始,有些事情過去了,就過去了,忘記它。第2天就讓它空掉,煩惱也就沒了。我們昨天心裏恨一個人,但到今天就該忘記了,或時間長的,2年3年也該忘記了,原來存儲恨的地方,現在空了,煩惱就沒有了。一笑抿恩仇,像閃電一樣的肉體生命,多大的事情。

(六)A非A是名A,所以佛非佛,是名佛。空也非空,是名空,因為有了我們這個真實的存在,才會體現有虛空。所以我目前不認為什麼都是空的,不然還上班幹嘛,在家等死算了,反正是空的。釋迦摩尼在世時,和普通人一樣,吃好飯坐在那講法。這是一件真實的事情,所以《金剛經》並沒有説什麼都是空的。相反是因為有,才相對出來這麼一個空。易經的陰和陽也是這樣一個道理。比如當我們失去我們這個曾經擁有的肉體時,我們的靈魂回過頭來看着自己的身體時,才體會出來相對的一個空。

(七)《金剛經》: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入邪道,不能見如來。看過林語堂寫的一本散文《人生不過如此》,他是這樣形容他那個時代(120xx年前),國人對於佛教有種既相信又懷疑的心態。我們這個時代的人,燒香拜佛猶如交易的很多,直接的,含蓄的,具體就不展開了。所以我們可能見到佛的形象嗎?可能因為懇求佛祖保佑而得到什麼?我目前認為只有通過研習,辨析經典,從而使自己內心得到昇華,從而理解真相,完善自己的言行。

(八)有人如果做到了沒有了我見,沒有了偏見後。這個時候你去做好事,去佈施。就開始走向佛所説的不住色,聲,香,味,觸,法佈施的道路上去了。那確實是一種境界,普通人只能想像,所以知道了,並不一定做得到,這當中有段過程叫:修行!

(八)去潛心閲讀學習一部宗教經典,如果你説自己是光從哲學,人文,宇宙觀,生命科學,文學的角度為出發點的話,那可能有點蒼白。也許你自己也不知道,其中可能包含了某種名的宗教情結在裏面。每個人都有一種情結,各式各樣的,但唯獨宗教情結是最為神祕和莫解的,不論你信仰或正在信仰某個宗教中。

(九)道家的想法是:爬山不一定非要到高峯,半山腰的風景同樣獨道!所以我選擇發發微信,非常希望遇到有同樣見解或不同意見的朋友來探討。我還是和以前一樣的想法,暫時可以把學些當成哲學,生命科學,宗教,宇宙觀等任何一種形式來看待!

有關月亮和六便士讀後感 篇8

烏騅馬一聲長嘶似閃電劃破黑暗的時空。身後是四面楚歌眼前是浩浩烏江。

哦我的霸王!黑色的虛空壓得你喘不過氣來沒有千軍萬馬沒有吶喊嘶殺你孤寂如同深秋的殘塔……力拔山河兮氣蓋世!是的霸王你可以拔山可以扛鼎可以號令三千鐵甲的征戰但此刻你已無力再拔心頭的那縷悲傷。

那些因你在鴻門宴中釋了劉邦而唾你為“婦人之仁”的人焉能知道在狼煙四起的秦王朝中你一聲巨吼扛起天下蒼生悽楚目光的膽量;你披甲上陣任鐵蹄踏遍關山萬里的勇猛;長城內外你揮臂奮斫在刀光劍影中劃出一道血色風景時的豪氣萬丈。

你是英雄!你不懂得詭計陰謀未必只是小人伎倆敗為賊寇勝為王!你西楚霸王不是君王你不會知道猥瑣小亭長也會唱出“大風起兮雲飛揚”!“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是的霸王你是個君子可是你是否知道在戰場上沒有道義只有伎倆!在萬騎逐鹿年代的君子正如那痴想飛過滄海的蝴蝶頃刻間跌落在大海腐爛或永恆。在四面楚歌中那個在主帳翩翩起舞的窈窕身姿微微顫抖。只一瞬一道銀光劃過。血如紗一般杜撰在絕望的空氣中。“虞姬虞姬奈若何”。虞姬只有以死來報你的滿腔柔情。

而你仍不醒悟麼?霸王!虞姬翩翩起舞祭你柔情萬丈。寶馬悽悽長鳴瀉你一世悲涼。你的一生中只有這兩個知己啊我的霸王!江水汩汩喚你回寂寞的岸邊。 你拔出長劍最後一絲亮抖抖過楚歌飄揚的夜空。

有關月亮和六便士讀後感 篇9

王安石23歲作《傷仲永》,論述了人的先天才能和後天教育與成才的關係,對吾輩教益匪淺。

天才到底是什麼?雖説餘已過不惑,但偶還是認為這是個説不清楚的問題。悲夫!“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愛迪生以為:天才是1%的靈感加上99%的汗水,但那1%的靈感是最重要的。思之,不禁汗顏。倘若靈感不光顧,豈不是俺們的汗水都白流了?還好,姓愛的並非只他迪生一人在説話,還有個叫愛因斯坦的,這個愛也説過一句話:成功=艱苦的勞動+正確的方法+少談空話。再思,確也是。你可能不是天才,但你卻可能成功。如是,吾心釋然。

想俺四十餘年光陰,書也讀了些,人也見了些,神童不少,天才不多。王荊公曉得個方仲永,然其父不使學,終泯然眾人矣。哎,咱也別老拿孩子説事,你如若攤上這麼個老爸,也只能由命了!只是可惜了仲永那孩子!

俺倒也附庸風雅,與琴書畫無緣,硬是和棋搭上個邊,説到玩棋的,以前有個吳神童,有幸碰到段執政,渡洋學弈,後竟自獨步天下;又有個高麗神童李,入曹府深造,數十年也無人能敵。此二人,不可不謂天才!我們所能知道的,就是他們執着、他們進取、他們拚搏、他們堅持不懈,---總之,他們成功了,你説他們是天才也就不為過,因為他們以前確是神童!好腦殼,爹媽給的,打小又不讓咱混吃混喝,見天叫咱黑的白的,直弄得咱是天才咱怕誰!

然則卻也知曉神童若干,終未進身天才,箇中原委,莫衷一是,餘生也愚,不明就裏,乞明者明示!

有關月亮和六便士讀後感 篇10

《那片星空,那片海》,超人氣華語作家、影視製作人桐華20xx最新夢幻愛情小説。這是小編閲讀《那片星空,那片海》之後的心得感悟,歡迎大家閲讀借鑑,想了解更多,請繼續關注本欄目。

吳居藍説:“我很清楚,奉獻的一方需要勇氣,接受奉獻的一方更需要勇氣!對不起!”

看到這裏,我的眼淚止不住的流下來。人魚和人戀愛就要付出常人不能想象的代價,這讓我想起了安徒生的《海的女兒》,美人魚為了和王子在一起,用美妙的聲音換取變成人的機會,但王子不愛美人魚,可是沈螺愛吳居藍。

這是我最近看的一本書—《那片星空,那片海》,是桐華20xx年最新夢幻愛情小説。桐華的小説我看的不多,但也斷斷續續看了《半暖時光》、《雲中歌》、《曾許諾》。知道桐華還是電視劇《步步驚心》的時候,若曦與四爺相愛,但最終沒有走到一起。桐華的文字很細膩柔滑,成全了女人們對愛情最初、最純粹的幻想,但又貫穿着一種悲傷。

收到《那片星空,那片海》這本書的時候,我就被封面深深的吸引住了,波瀾的大海上漂浮着許願瓶,許願瓶裏有月光下的小島,佈滿星星的天空,這一切都很夢幻。夢幻的場景下總會有愛情出現的,不是嗎?再加上開篇楔子所配的圖彷彿讓童話故事再現,而男子和死神的對話,更是激發了對故事的期盼,這一切都為了後面人魚的出現做了鋪墊。

沈螺認為,像她這樣經歷過父母離異,父母分別重組家庭,讓她對“流浪”和“神祕”沒有一絲幻想,甚至於做好了單身的準備。即使結婚,也是要穩定、堅實、可靠。她的理智讓她認為不可能會喜歡上吳居藍這樣沒有根,沒有家,什麼都沒有的神祕男人。

愛情有好多種,有一見鍾情,有日久生情。我想,沈螺和吳居藍就是後者這樣的愛情。或許最初的吳居藍是有目的的來接近沈螺。當初死神告訴他,只有用你真心換取她的心,讓少女放棄生命,把靈魂奉獻給他。或許沈螺一開始是拒絕的,試着用温和的方式疏遠吳居藍,發工資、説話用禮貌語、避免兩個人在同一個空間。但當愛情來臨的時候,擋也擋不住。即使沈螺知道了吳居藍的人魚身份,但沈螺還是愛上了吳居藍,她的堅持,一次次的融化了吳居藍的心。

還有一種愛情是單戀,就像周不聞對沈螺。雖然周不聞説“小螺,我回來了。”一句平淡的話,但裏面的艱難他們都明白。愛上了吳居藍的沈螺,當然沒有辦法接受周不聞。真正的愛情,不就是不一定要擁有相愛的人,而是讓愛的人幸福嗎。而周不聞的所作所為雖然有被逼的成分,但我還是鄙視他的,愛的那麼不光明正大。

故事的結局還是很美好的,沈螺和吳居藍有情人終成眷屬,壞人也得到了應有的懲罰。人和人魚之間的愛情註定艱難,就如同鮮花和荊棘同在一樣,愛並痛着。

愛情是世界上最神奇的巫術,它能讓無私者自私,勇敢者怯懦,善良者貪婪,愚鈍者狡猾。因為愛情,沈螺選擇了活下去;因為愛情,吳居藍也選擇了讓沈螺活下去。即使以後吳居藍會離開沈螺,但能擁有美麗的愛情,這一生足矣。

愛情的真諦就是,用你的心去換她的心,真心對待他人,就會收穫愛情。

願有情人終成眷屬。

有關月亮和六便士讀後感 篇11

愛上這本《八十天環遊地球》,是從愛它的名字開始的。眼睛裏閃過一絲驚奇,所以我買下了它。沒想到,我對這本書愛不釋手。它是我最鍾愛的一本書。

這本書是法國著名作家儒勒。凡爾納所寫。在他的眾多作品中,都將地理學與文學融合到了一起。《八十天環遊地球》也是如此。這本書就像唐僧師徒西天取經必經九九八十一難那樣,福克先生和他的僕人走歐洲,過非洲,越亞洲,跨美洲,沿途利用了輪船、火車、馬車、遊艇、商船、大象、雪橇等一系列交通工具。途中,印度食人部落的追殺、香港和烈酒的迷幻,太平洋颶風掀起的巨浪,美洲土著人颼颼過耳的槍彈,卻都未能阻攔福克先生的環球計劃。這位像木頭一樣生硬、像數學一樣刻板、像鐘錶一樣嚴肅的英國紳士,只是一絲不苟地實施自己的計劃。他所真正重視的,並不是輸贏,他只是要向世人證明:八十天環遊地球的可行性。最後,他終於成功創造了這一偉大的奇蹟。

這部小説成功地塑造了主人公福克先生這一極具個性的人物形象。對於他,我除了敬佩就是尊敬。這位深居簡出、寡言少語的英國紳士,與俱樂部的會員們打賭自己能用八十天的時間環遊地球一週。當我讀到這一段,心就像被重重地敲了一下。當時就在思索,不管他到底能不能在八十天內環遊地球,他能有這種想法和勇氣就很值得我學習了。但同時,我的腦海裏又浮出了一個問題:他為什麼敢拿身家性命去打賭呢?讀完此書,我才豁然開朗。那是因為一八七二年的他知道地球是圓的,那是因為他敢於拿賭注以外的全部家當即兩萬英鎊去做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路費,那是因為他熟知沿途舟車等交通狀況如自己的掌紋,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就是他具有驚人的意志力與決心,為了實現自己的諾言,為了捍衞紳士的尊嚴,他甘冒一切風險,不畏一切險阻。他是一個真正的英雄!

在這本書中,還有一位人物格外引人注目,他就是福克先生的僕人——萬事通。他也與福克先生一起環遊了地球。他聰明、伶俐、一心保護主人、維護主人而且還非常勇敢,我非常喜歡他。説起來萬事通還真是功不可沒啊。要不是他跑向教堂得知他們其實早到了二十四小時,福克先生打得這個賭就輸了。

我還想談談書中福克先生的妻子——艾娥達小姐。無疑,她是非常幸運的,也是幸福的。她沒有殉葬,是萬事通救下了她的生命。説她幸福,是因為她在和福克先生環遊世界後,她嫁給了他,有一個好歸宿,我真替她高興啊!

《八十天環遊地球》交給我的是勇氣;《八十天環遊地球》交給我的是毅力。這本書不僅有極高的科學價值,還有我最珍重的純潔、道德價值和精神力量。初升的太陽將晨光灑滿我身,我帶着書,站在陽台。被晨光沐浴就像被知識沐浴一樣金貴……

有關月亮和六便士讀後感 篇12

“萬法本空”第一次接觸這四個字的時間在國中。那是綻開在蓮花之上的,由上慧下律法師所提的悟道之法。百般思索,終不能解。“萬法本空”。既空,何來法?無法,怎傳道?若萬般佛法緣本是空,那誦經為何?持咒為何?誦經,持咒皆無表意,那學佛為何?

相傳, 有一次大梵天王在靈鷲山上請佛祖釋迦摩尼 説法。 大梵天王 率眾人把一朵金婆羅花獻給佛祖,隆禮之後大家退坐一旁。佛祖拈起金婆羅花,意態安詳,卻 不發一語 。大家面面相覷, 不解其意。 唯有摩訶迦葉破顏一笑。佛祖當即宣佈:“ 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 ”然後把平素所用的金縷袈裟和缽盂授與迦葉。這就是禪宗“拈花一笑”和“衣缽真傳”的典故。中國禪宗把摩訶迦葉列為‘西天第一代祖師’。

“ 涅槃妙心,實相無相 。”禪宗作為佛教中最重要的一支流派。以頓悟為特色,用以心傳心為法門,不立文字,無跡可尋。故萬法本空,非空,非非空。這是一種境界。空,非空,非空亦空。如何理解?“因緣所生法,我説即是空。”萬法因緣生因緣滅,究其本質,當體即空,無所有。但法就是法,真空不礙妙有。孤明歷歷,如鏡中幻影。事求則應,事去則滅。謂之真空。不是不知道,而是不貪執。如禪宗公案所説,銅鏡執與此相,那此鏡是不空彼相,銅鏡也就失去了能照的本性。

究其本相,為不空之空。世人貪執我慢,故佛陀告誡大眾要萬般放下,破除我執我慢,又因其人身有六根,六塵。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對應色身香味觸法六塵。六塵是外境,六根是內境。外境加內境產生身心現象,心為外境所轉,也就是被六塵所動,就會以六根造作善惡,好壞等行為,即造業。故《金剛經》把六根、六塵形容為如夢,如幻,如泡,如影。宣稱若人能夠徹悟六塵世界的虛幻不實,當下就是解脱自在。

與“萬法本空”相對的還有另外一句話,叫做“諸法無我”。 “諸法無我是佛教對主體的獨特意識,本義為軌持,即‘軌生物解,任持自性。’諸法無我認為一切存在都沒有獨立不變的主體或主宰者,一切事物都沒有起着主宰作用的自我或靈魂,世界上沒有單一獨立、自我存在的、自我決定的永恆事物,一切事物都是因緣而生,都是相對的、暫時的。”簡單地説,就是指一切事物 , 都是特定條件的因緣和合,是可分的,是多體的。任何一個物質,有其組成成分,每個組成成分又有其組成,可以無限推演下去,這樣找不到一個不可分的實體存在,一切是緣起性空,是沒有不可分粒子的大空性,沒有固定不變的實體從過去到現在到未來,人是這樣,其他一切事物也是這樣,是無基無根的空,這就是諸法無我!

與“諸法無我”相對應的也有一句話,叫做“諸行無常”。 《涅盤經》偈雲:“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所有事物的運行都是無常變化的,有生就有死,有死就有生。而只有有了生與死的概念,才會感到所有事物的無常生滅;如果沒有生與死的分別,就不會感到諸行無常了。 運動是絕對的,一切事物都是瞬間變化,沒有絲毫靜止。 我們生活在這個世間,看見種種的物質和東西都一剎那不停的流逝着,遷流變化。世界的一切事物沒有一樣是永恆的。任何東西都有它形成的時候,形成過後會保持一定的相貌。過了一個時期,它慢慢的壞掉,最後消失的無影無蹤。故而稱之為“空”。我們所認識的這個世間,世界上的物質,我們的身體和生命,以及心念。沒有一物不是生滅變化的。故説“無常”

眾生的身心是眾多因緣聚合的結果,即是我們過去有種種的業因緣,它們湊合形成我們現在的身心,所以它是一個聚合體,以佛法來説,即是五藴。五藴就是因緣和合的結果。當中並沒有一個實體是“我”。我是誰?是我們把這副皮囊叫做“我”。是“假名我”。我們眾生給每樣東西名稱後,就認為它是實在的。但佛陀説不是,是假的,是一個名稱而已,“假名我”亦復如是。在這個名稱裏面,並沒有一個實體存在。但是我們凡夫將這些假名我執著以為真,佛教稱之為“我執”。而《金剛經》破的就是我執。故而: 萬法本空,非空,非非空。是則為解。

有關月亮和六便士讀後感 篇13

愛,有很多種,也有很多形式。今天,我們就從沈石溪寫的短篇動物小説中學到了一種全新的愛的形式。

這篇文章叫做《再被狐狸騙一次》。主要寫了有一次,“我”拿着大閹雞準備回寨子時被狐狸夫婦使用“調虎離山”計騙走了雞。第二次公狐狸為了吸引“我”的注意力,又故伎重演了。可惜“我”沒有相信,於是公狐狸用自殘的方法使“我”不斷注意它,為的是讓母狐狸將它的子女們安全地轉移。可最後它卻因為失血過多而死了。

剛開始讀時,我認為狐狸是可惡的,用最卑劣的技法去得到“我”手中的大閹雞,而“我”卻因為經驗少而上了當。狐狸也是狡猾的,它詭計多端,能想出這樣的辦法來騙“我”。於是我和文中的“我”一樣,既氣憤懊喪,又想找機會對狐狸進行報復。

當公狐狸第二次用同樣的騙術騙“我”,而“我”卻沒有輕易上當時,我在心裏不住地叫好,心想騙子總算能得到應有的報應了,就算失敗也是自作自受,罪有應得了。

但這時,作者的筆鋒忽然一轉,介紹清楚了事情的來龍去脈,原來公狐狸是想把自己的子女安全轉移,因此才再一次欺騙“我”,並以殘忍的自殘方式來吸引“我”的注意力,來為妻兒轉移拖延時間,並最後失去了自己寶貴的生命時,我的心裏立即湧起了陣陣熱浪——公狐狸用那種特殊的方式表達了它對子女濃濃的父愛,它寧願如此殘忍地傷害自己,也不願讓自己的孩子受到絲毫的傷害。它對子女的無私奉獻不僅使“我”深受感動,更讓每個人為之敬佩!

他用實際行動告訴人們:不僅人世間有愛,動物世界中更有真摯的愛,而且這種愛更能使人感動!每一種生命都擁有愛的權力,愛是生命的本能!

有關月亮和六便士讀後感 篇14

一股涼風吹過,坐在窗前的我也感受到了這絲涼意。我放下手中的書,彷彿思緒也跟着這涼風飄走了,一直飄到了那鄉村野外,圓形露天劇場的廢墟里……每當那微風拂過面頰,我彷彿都會跟着毛毛來一次神祕的探險。這幾天我閲讀了一本書——《毛毛》。

在某個鄉村的一個圓形露天劇場的廢墟中,住着一個無人看管的小女孩,名叫毛毛。她不知道自己幾歲了,也不知道自己的家人是誰,彷彿她就是一縷青煙,不知身在何處。直到有一天,鄉村裏面的人們發現了她,她也和大家成為了好朋友。她的朋友可多了,有調皮的“故事大王”男孩吉吉,有沉默寡言的老頭兒貝波,他們每天都聚在露天劇場講故事,玩耍,過着無憂無慮。可是不久之後,這附近來了一些灰紳士。他們穿着灰色的衣服,帶着灰色的帽子。他們是搶奪時間的高手,他們把人們空餘的時間通通偷走,讓人們總感覺時間很緊促,生活變得乏味。為了好朋友們和大家,毛毛決定去冒險,去和灰紳士挑戰。這是無比困難的,這個看起來只有8~9歲的小女孩,又獨自挑戰一大波灰紳士,需要非凡的勇氣才能夠戰勝。在好朋友烏龜的幫助下,他與灰紳士殊死搏鬥,終於戰勝了灰紳士,搶回了時間花,為大家帶來了幸福和充足的時間。

在這本書中毛毛戰勝了灰紳士,為大家帶來了充足的時間。可以説,毛毛是我們的守護天使。在生活中,雖然沒有灰紳士,但時間依舊像一把沙,是一去不復返的。在生活中,灰紳士指得其實就是我們浪費了的時間,只要珍惜時間,時間也是絕不會被浪費的。

生活中,也有許多不珍惜時間的人。他們整天無所事事,生活毫無樂趣。這其實就是一種浪費時間的做法,我們一定要向毛毛學習,讓自己的“時間花”開得更燦爛!做到“珍惜時間,從我做起”!

有關月亮和六便士讀後感 篇15

《世説新語》中每則故事的篇幅都很短,但讀起來有如今日讀的極短篇小説,故事有首尾及高潮迭起的情節。其中所記載的人物言行,往往是一些零星的片斷,但言記言方面有一個特點,就是往往如實地記載當時口語,不加雕飾,因此有些話不很好懂但是言簡意賅,很能傳達人人物特徵。一般都是很質樸的散文,反映出有時如同口語,但是意味雋永物的個性特點。

善於抓住人物特徵。作者常用簡單幾個字,精確地描繪出主角的語言、動作,主角的性格便清楚的呈現在讀者的面前。如“曹操捉刀”時的描寫。

善用對比突出人物性格。比如淝水之戰時謝安的沉着和朝中大臣們的驚慌。還有,桓温伏甲設宴,廣請朝士,想借機除去謝安、王坦之。王坦之驚恐萬分,謝安卻“謝之寬容,愈表於貌,望階趨席,方作洛生詠,諷浩浩洪流。”

有關月亮和六便士讀後感 篇16

蕭紅是中國文壇的傳奇,海內外許多文學批評家認為,蕭紅以自己的女性之軀跋涉過漫長的道路,以女性的目光一次次透視歷史,終於站到了與魯迅同一的高度,達到了同一種對歷史、文明以及國民靈魂的了悟。呼蘭河傳是着名作家蕭紅創作的一部長篇小説,1940年寫於香港,1941年由桂林河山出版社出版。

呼蘭河傳讀後感:童年的寂寞與快樂

今年暑假讓學生讀呼蘭河傳,順便我又細細讀了一遍,書裏講了好多“我”和祖父有趣的故事,如果想知道就往下看吧。

我記得有一段特別有趣,講了“我”在後園裏摘了一束玫瑰,給祖父戴在草帽上,而祖父不知道,還説:“今年春水大,花香二里都能聞見。”從這能看出祖父非常幽默,非常疼愛我。

作者出生時祖父都已經六十多少了,作者三、四歲時,祖父快七十了,七十歲的祖父非常愛作者,他們爺倆在後園笑個不停。祖父的後園就是小作者的天堂,想幹什麼就幹什麼,想怎麼樣,就怎麼樣,一切都是自由的。

書裏講到在東二道街上有個大泥坑,六、七尺深,在那個大坑裏淹死過人、豬、狗、貓、馬,那個大坑家家户户都知道,有的人説拆牆,有的人説種樹,就是沒有説把這個坑填平。

在作者的描述中,她的童年是快樂的,也是寂寞的。她從小在後園裏長大的,作者和祖父在後園裏一起玩,一起幹活,作者和祖父時時刻刻在一起,童年充滿了快樂。

文章中寫到團圓媳婦是一個美麗可愛的小姑娘,才十二,本該是有一個無憂無慮的童年,而她卻早早的賣給了一户人家做童養媳,是多麼的可憐!這不由得讓我想起了我們的新社會,人們用知識變得智慧,用自己的雙手去創造自己美好的生活,沒有男女的不平等,沒有可怕的戰爭。

呼蘭河傳我讀完了,可我的思想還停在那灰色的境界裏。

呼蘭河傳讀後感700字範文

它是一篇敍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悽婉的歌謠。——茅盾

那是一個樸素清麗的故事,那是一本回味無窮的書籍。那個故事,正是呼蘭河的故事;那本書,正是呼蘭河傳。

在這部温婉如詩的小説裏,蕭紅筆下的“我”是一個不諳世事的孩童,滿懷着對於廣闊世界的好奇和爛漫的童真,用一雙清澈的眼打量着四周的一切。祖父、後園和她自己,就成了全部的天地。在小説的開篇,作者細細地描繪了小城呼蘭河的風俗人情,在她的眼裏,在她筆下,別有一番風味。

在那個被醜陋規則重重包圍的舊中國,呼蘭河寫滿了無奈。那個和蕭紅年紀相仿才12歲的小團圓媳婦,原本以為在富人家就能過上好日子,卻沒想到才短短几天,就受盡折磨命喪黃泉。

蕭紅的童年亦極其不幸,唯有祖父的愛就如同一團珍貴而温暖的篝火照亮和感動了她,“所以我就向這‘温暖’和‘愛’的方面,懷着永久的憧憬和追求”蕭紅童年的愛與恨都繪聲繪色地在呼蘭河傳一一展現。

“花開了,就象花睡醒了似的。鳥飛了,就象飛上天了似的。蟲子叫了,就象蟲子在説話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無限的本領,要做什麼,就做什麼,要怎麼樣,就怎麼樣,都是自由的……”我特別喜歡這一段,童話般的意境,詩意的語言,又簡單活潑,寫得多麼好!

那些好的與不好的,在蕭紅眼裏,極為分明。只有積極樂觀,沒有悲哀喪氣。也許正是這個原因,才能使蕭紅成為一位成功的女作家的吧。難道這不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嗎?在我們遇到挫折的時候,我們心裏想的不應該是失落氣餒,而是心中存有希望。只有這樣,你才不會被挫折打敗,才可以成為一個生活的強者。如果遇到一點不順或坎坷,就灰心喪氣,這樣,就算任何再簡單的事也會變成極難的。心中畏畏縮縮,就不會戰勝困難,就不會成功!只要心懷希望,充滿正能量,一切困難都會拜倒在你的腳底下!

我們的生活中,何嘗沒有這些那些的困難?我聽媽媽説有個學校的大姐姐因為學習的壓力大,沒有快樂自由的童年跳樓自殺了。我覺得不可思議,生活在蜜糖中的我們太以自我為中心,往往忽略了身邊的愛,以為自己沒有自由快樂,整天在題海中喘不過氣來而牢騷滿腹。我們來比比蕭紅,作者童年生活的地方儘管充滿着無知、愚昧、苦難、悲涼,甚至絕望。但是她還是用最平和的語氣描述着一切,以一顆包容的心將一切的不美好都包容了。在她的生活裏,有多少委屈、困難,但是她的心裏仍給快樂和希望留了一席之地。是的,生活不會一帆風順,擁有樂觀積極、充滿希望的心去對待,你的天空會一片晴朗。

童年不同樣,讓我們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吧,童年記憶中無論是美好或不美好,都是生命必經的旅程,好好活着,好好珍惜,活出我們屬於自己的一片天。

有關月亮和六便士讀後感 篇17

由於處理得當而產生的痛苦應該被看作是幸福,而不是苦惱。

——堂吉訶德

最近一直在看《堂吉訶德》,前幾天看到其中的這句話,很有感觸。雖然堂吉訶德被描寫成一個瘋癲的遊俠騎士,但説的話卻處處透着哲理,這也許就是這部偉大小説的偉大之處吧!

我想説的是這句話怎麼這麼適合我們銷售人員,銷售人員就應該有這樣的心態,我們不追求每次努力一定成功,我們只需要求自己做出正確的事即可,只要處理得當,不要管結果如何,我們要讓自己感到幸福,做到了這些,我想我們都會成為非常優秀的銷售人員的,所有同仁們,讓我們一起努力吧!做一個幸福快樂的銷售人員!!!

讀了《堂吉訶德》這本書,看了之後既感到好笑,又有一點感悟,深為他的不可思議而感到好笑,《堂吉訶德》 這本書語言幽默,形象生動。

《堂吉訶德》的小説主人公原名叫阿倫索·吉哈達,是一個鄉坤,他讀當時風靡社會的騎士小説入了迷,自己也想仿效騎士出外遊俠。他從家傳的古物中,找出一付破爛不全的盔甲,自己取名堂吉訶德·德·拉曼恰,又物色了一位僕人桑丘和鄰村一個擠奶姑娘,取名杜爾西尼婭,作為自己終生為之效勞的意中人。然後騎上一匹瘦馬,離家出走。堂吉訶德還按他腦子裏的古怪念頭行事,把風車看作巨人,把羊羣當做敵軍,把苦役犯當作受害的騎士,把酒囊當作巨人頭,不分青紅皂白,亂砍亂殺,鬧出許多荒唐可笑的事情,他的行動不但與人無益,自己也捱打受苦。他最後一次到家後即卧牀不起,臨終才明白過來。他立下遺囑,唯一的繼承人侄女如嫁給騎士,就取消其繼承權。

《堂吉訶德》是一本好笑的書,可當翻過最後一頁時,心裏卻不禁在問:“究竟是誰真的可笑?堂吉訶德?還是我?”突然想起剛進大學校園時,一位夫子説:“讀《堂吉訶德》第一遍是笑,第二遍是哭,第三遍是思考。”難怪每每想起這個奇情異想的末路騎士時,心裏總會湧起一種異樣的感覺——塞萬提斯創作了一個讓人不得不笑又不得不哭的悲劇。

《堂吉訶德》的悲劇在於它肢解了曾經神聖的道德觀念,而這種肢解是建立在一個個沉重的矛盾之上的:要消滅即將衰亡的虛偽的騎士道,卻設計了一個柔弱但真誠的衞道士。於是,人們在與腐朽道德戰鬥時,突然發現面前站着的“敵人”是個柔弱的老頭,沒有了摧枯拉朽的快感,沒有了流血犧牲的英勇,甚至在面對一個弱者的抵抗時,會檢討自己的正義性。

恰好,堂吉訶德奉行的不是虛偽的騎士道,不是道貌岸然的道德欺騙,而是人們久違了的一種精神:對上帝的無限忠誠,對愛情的至死不渝。 當堂吉訶德開始為自己的精神家園而戰時,第二層矛盾出現了:真正意義上的騎士道早就被虛偽的道德所滲透演變,而世俗的價值觀已經猶如一艘笨重的航空母艦,從對上帝的忠誠、對英雄的崇敬轉向了對個體價值的追求。世俗價值觀的改變雖然具有滯後性,但同時具有強大的慣性和持久的韌性,瘦弱但張狂的堂吉訶德卻妄想扭轉它,所以,他可以僅憑着信仰的力量不顧自身的渺小而義無反顧地衝向巨大風車,而其身後揚起的卻是一股荒謬的塵埃。

我們暫且不去討論新教倫理對社會發展是否有推動力量,只要想想,當人們舉着張揚個性的大旗從中世紀解放出來的若干年後,人們不是又一次產生了信仰的需求嗎?我們可以説這是歷史的波浪式前進和螺旋式上升,但由此我們也可以發現,堂吉訶德以及堂吉訶德式的口號可以一言以蔽之——不合時宜。 堂吉歌德是很很好笑,但現實中不也有和他一樣的人嗎?他們妄想着,結果害了別人也害了自己。 笑着至於我們也該反省下自己,別讓自己成為下一個堂吉歌德。

有關月亮和六便士讀後感 篇18

暑假的時候,我從年級推薦書目裏選出了兩本書,《城南舊事》和《上下五千年》,進行了閲讀,讀完之後,我對《上下五千年》這本書感觸最深,激動的心情無法用語言來形容。《上下五千年》記錄了各個朝代的大事,從盤古開天闢地,到日本侵略中國,事情記錄得一個不落。看了之後,裏面有許多人成為了我學習的榜樣,如司馬遷,他是中國古代偉大的史學家,在遭受屈辱後仍能發憤着書,寫下了不朽的巨着--《史記》。

司馬遷誕生在一個史官家庭。他的父親曾做過漢武帝的太史令,掌管天文,記載史事。司馬遷以父親為驕傲,從小就刻苦學習。他誓拜董仲舒、孔安國等人為師,學習古文,後來司馬遷入宮廷做了官。不久,他的父親得了重病,在臨死之前給他留下了遺言,要司馬遷繼承他的事業,編寫史書。公元前99年,正當司馬遷的寫書工作進入高潮的時候,一場災難降臨了。正直的司馬遷因為替投降匈奴的大將李陵辯護,被投入監獄慘遭宮刑,非常丟人。

受了奇大恥辱的司馬遷痛苦萬分,他想到了自殺,可是他知道如果現在去死和死一隻螞蟻沒有什麼不同。他想到父親的遺願,便決定在這殘酷的現實中忍耐下去。公元前93年,司馬遷終於完成了不朽巨着《史記》。這部書在史學、文學和哲學上都取得了極高的成就,被後人譽為“史家之絕唱”!讀到這,我不由得想到了我自己,我有時在做事情的時候常常因為受到了一點點挫折,就堅持不下去而放棄了。

可是想過嗎?司馬遷受盡了恥辱,卻還能堅持下來,這是因為什麼?難道不是他的那種堅持不去的精神嗎?!我也想到自己學習書法,書法是個漸進的過程,我卻常常因為耐不住而中途放棄,以致進步不大。現在看了司馬遷的故事後,我一定要堅持下去,力爭在下一次書法比賽中獲獎。我要以司馬遷作為榜樣,好好向他學習!司馬遷的這種頑強不屈、忍辱負重的精神值得我們身邊的每一個人去學習,我們一定要把這種精神發揚光大!

有關月亮和六便士讀後感 篇19

晚時分,落日的餘暉透過窗户斜斜地照在了我的書上。我微微側躺在椅子上,手裏捧着一本散發着墨香味兒的——《阿Q正傳》。

阿Q不但是姓名籍貫有些渺茫,連他先前的“行狀”也渺茫。阿Q沒有家,住在未莊的土穀祠裏;也沒有固定的職業,只給人家做短工,割麥便割麥,舂米便舂米,撐船便撐船。工作略長久時,他也或住在臨時主人的家裏,但一完就走了。所以,人們忙碌的時候也還記起阿Q來,有時人們會説:“阿Q,你真能做!”阿Q也不管是褒還是貶,總之很高興。阿Q很自尊,所有未莊的居民,全不在他的眼裏。最惱人的是在他的頭皮上,頗有幾處不知起於何時的癩瘡疤。

作者用寥寥幾筆給我們刻畫了一個質樸、老實、勤勞然而又流裏流氣、投機取巧的人物形象。對於阿Q,魯迅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阿Q本質是一個勤勞淳樸、老實的農民,但由於當時社會的黑暗,造就了他懦弱麻木的病態的心理。當被一些閒人欺凌的時候,他的一句“兒子打老子”的話,充分體現了他的無奈、可憐,側面也襯托了那個社會的愚昧和落後。

此時,窗外已經是花燈初上,偶爾有幾顆星星在空中熠熠生輝。遠處的點點燈火微弱卻温暖,給人一絲温馨。我想,阿Q的“精神勝利法”應該是他在那個冷漠麻木的社會中給自己帶來温暖的唯一方式吧!

“阿Q精神”在許多人眼裏是不被肯定的,因為它代表着自欺欺人、喪失鬥志,認為它是阿Q在被欺負之後一種無能的表現。但我卻覺得“阿Q精神”有時並不是一無是處的,在受到挫折卻無法改變現實的時候,“阿Q精神”可以幫助我們驅散失敗的陰影,緩解心理壓力,幫助我們重新樹立信心,不斷進取。

在當今社會中,競爭無處不在。一場比賽只有一個金牌獲得者,其餘的選手則慘遭淘汰,這時“阿Q精神”就顯得尤為重要。“和高手過招也是一次提升自我的機會”,這種“阿Q精神”可以讓我們獲得比冠軍更重要的東西——良好的心態。生活中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有關月亮和六便士讀後感 篇20

《秋天的懷念》是史鐵生寫的一篇文章。這篇文章通過寫一位重病纏身的母親,對下肢癱瘓的我體貼入微的照顧,並鼓勵我樹起生活勇氣的事,歌頌了偉大而無私的母愛。

讀了《秋天的懷念》這篇文章以後,我更加深刻地瞭解了母親為我做的每一件事,更加認識到了母愛是偉大而無私的。記得在三年級第二學期的一個早晨,我剛上完課,天空就嘩嘩地下起了一場傾盆大雨。我來到風雨走廊,心想:“哎,怎麼辦,下這麼大的雨,我怎麼回家呀?媽媽生病了,爸爸在上班,而我卻沒帶雨傘。當我在風雨走廊裏焦急地等待時,一張慈祥的面孔出現在我眼前。一瞬間顯得那麼高大,有神。我仔細地看了看,啊,正是媽媽。可是媽媽不是生病了嗎?但我還是壓制不住自己的心,奔出走廊。媽媽的手抖動着,幾絲白髮微微飄着,額上的皺紋更密了,眼睛充滿了慈母的愛,你説,這是多麼令人感動的母愛呀。有首詩寫得好:

慈母手中線,

遊子身上衣,

臨時密密縫,

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

報得三春暉。

母親每天都默默地幫我們做事,每天從早到晚都要幫我們做飯、幹家務、婦道我們學習……你説,這難道不是一份濃濃的母愛?

讀了這篇文章,我更加深刻地體會到這偉大而無私的母愛,我們一定要好好珍惜這份濃濃的母愛,並努力回報母親對我們的愛。

有關月亮和六便士讀後感 篇21

這個寒假,我讀了著名科學家史蒂夫霍金的《時間簡史》。

讀完了全書之後,我腦中一直縈繞着許多問題。宇宙到底有沒有過大爆炸?宇宙到底是否曾經是一個無限小的點?宇宙到底是不是在無限的膨脹還是最後會坍縮?宇宙是無限的還是有盡頭?到底廣義相對論正不正確?人類能否發明出時光機回到過去或是來到未來?人類最遠能到達宇宙的什麼地方?黑洞到底是什麼樣的?物質的最小部分又是什麼?……

可能這一切一切的問題,你或許現在就能給出一個“滿意”的答案,可是誰又能知道,你給出的答案或許就像是從比薩斜塔上落下的那兩個不等重的鐵球不同時落地的“真理”呢 可能僅僅在當時的情境下被人們所認可,但是隨着科技的發展和人類的進步,將會有更多的伽利略站出來,告訴你不是這樣的;也會有更多的哈勃望遠鏡向你展示,原來宇宙真的並不像你想象中的那樣,此時你可能會有所迷惑,到底什麼才是真理,沒有人能給你一個滿意的答案,一切都要交給時間。

最後,從這本著作中,我深深的瞭解到科學上的很多重大的進展都是許多偉大的科學家們不盲目的追隨權威,而是有自己的思想和見解,有時甚至冒着生命的危險才,提出的理論。首先我們應該慶幸自己趕上了這樣一個好的時代,有這樣好的環境來學習,拓展自己的知識,開闊自己的眼界,培養自己的能力。其次我們應該充分利用這樣的條件來努力學習,在學習方面我們也不應該盲目聽從課本上的條條框框,而是應該帶着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見解。我們也應該多多向老師請教,畢竟老師的知識和閲歷還更加豐富的。同時在校學習的期間我們也應該逐步的走進社會,感受社會,瞭解社會,這也能更真切地給我們有競爭的意識,培養自己多方面思考問題的能力,亦即創新思維的培養。

身體的不幸讓霍金體會到了地獄般的煎熬,然而他卻以孜孜不倦的科學精神在自己的地域中締造了人類的天堂,這是不幸中的大幸,正如霍金本人自述:“幸虧我選擇了理論物理學,因為研究它用頭腦足矣。”這正證明了約翰·彌樂頓的名言:“頭腦是他自己的住所,他在其中可製造地獄的天空,也可製造天堂的地獄。”

讓我們記住霍金和他的《時間簡史》,更讓我們銘記自己內心深處的感悟。

有關月亮和六便士讀後感 篇22

圖書排行榜上《小團圓》高踞榜首好幾周了,我也打破不讀暢銷書的習慣,讀一讀這千萬張迷翹首以盼的小説吧。

讀完了《小團圓》,感覺就兩個字:寂寥。

這本書,怎麼也擇不開張愛玲自傳的傳聞了。字裏行間,粉末登場的都是張一生中的愛恨情仇的各色人物。讀完了,第一感慨,張才女,真是白描一流高手,寫得絲絲入扣,精緻曼妙。第二感慨,女子無才便是德,像張愛玲這麼才華橫溢的女子,太不容易獲得幸福了吧。

她太敏感了,有大家閨秀高屋建瓴的眼界;她太尖酸刻薄,也無怪她身邊的男人女人都一個個要疏離。

網上超級熱烈討論的是小説裏的情色描寫,給我印象最深刻也的確是關於KJ的一段,太有想象力了,也的確符合一個敏感女子的性體會。套用一句歌詞:女孩,通通站到一遍,這歌裏的故事就算都知道,若想真明白還要好幾年。還有她對流產那種驚世駭俗的描寫,太冷漠,太淒涼。唉,讓人真的感慨萬分,她哪裏有過歲月靜好的幸福團圓啊?但是也不得不學她那刻薄樣子,人生就是如此,活該,受。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dushu/me88o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