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讀書心得體會 >

國中論語讀書心得體會(精選30篇)

國中論語讀書心得體會(精選30篇)

國中論語讀書心得體會 篇1

最近一段時間,通過閲讀《論語》這本著作,使我懂得了許多人生哲理。而其中對我影響最深的,還是那句大家耳熟能詳的話。

國中論語讀書心得體會(精選30篇)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這句話雖不是孔子的言論,卻也是《論語》中的一個重要觀點。它用我們今天的話説,就是: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別人出謀劃策盡心竭力了嗎?跟朋友交往真誠相待了嗎?老師傳授的知識複習了嗎?作為一種反省自己的指標,它給我們的啟迪實在是太多了。

首先,它教導我們要常反省自己,明白自己行為中的缺陷,以避免自己再次犯錯。其次,他又提到了生活中每天應當注意的三個細節:辦事、交友與學習。只有做到了這些細節,生活才變得完整。

作為搗蛋大王,我做的調皮事實在太多了,也的確應該好好反省了。

譬如那一次,媽媽要下地幹活,臨走時讓我把晾在院子裏的衣服收一下。我嘴上答應着,心裏卻在想:算了,把這章看完了再去。可媽媽一走,我就把這件事拋到腦後去了,只顧着看書,好不容易把這本書看完了,媽媽卻回來了。這時我才想到媽媽交代我的事我沒做,不由的低下了頭,免不了有被媽媽批評了一頓。

而在學習方面,我也好不到哪去。那天我們班學習《虎口藏寶》,下課後,我突然想到:如果故事的主人公是納塔莉,那為什麼提到其他人物的細節會更多些呢?那這種敍事特點又要歸納進那種寫作特點中呢?我便開始思考這個問題,可直到放學,我還是沒有絲毫頭緒。本想第二天去請教老師,可一起牀,這個問題卻又被我遺忘了。唉!

對待朋友,我的心眼又小得可憐。若是朋友傷害了我,就算創傷不大,我也會好幾天不理他,弄得我倆很是尷尬,關係也越鬧越僵。

人不能在一棵樹上吊死。在哪裏摔倒就應該在哪裏爬起來。反省自己,就是防止自己重複犯錯的措施。多想想自己犯了什麼錯,以後怎麼辦,才可以避免自己重複的犯錯。

國中論語讀書心得體會 篇2

古人説半部《論語》治天下,從論語的洋洋萬言中,每個人都能夠讀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有人讀出了士不能夠不宏毅,任重而道遠的凌雲壯志,有人讀出了朝聞道夕可死的求知之心,而我讀論語,更多的則是像看到一個長者坐在一羣年輕人中間,同他們暢談自己的人生感悟,試圖讓他們懂得:人就應如何度過自己生命中的每一天,作為一個平凡人,就應如何過好自己的人生。

讀過《論語》的人都明白,孔子最看重的東西似乎是禮,如何宴請賓客,如何侍奉國君,所以禮節他都一板一眼、嚴謹無差,並認為禮樂是治國安邦之本。但孔子又説: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可見在他看來,沒有仁愛的根基,禮也是無用的。這點孔子曾反覆闡述。尤其是對父母之愛。他談論孝,人人都説孝就是奉養父母,而他卻説如果不能從心底裏敬愛父母,這又與飼養犬馬有何區別事實上,也只有基於真誠的親子之愛,才有可能到達真正的孝道。對於任何人來講,愛都是人生的境界,也是人們能夠達致幸福快樂的階梯,不懂愛的人便不會懂得生活。

人活在世上快樂與否,很重要的因素,取決他能否在人際交往中得到快樂。孔子強調在人際交往中,要持續自己人格和心靈的獨立性。他用一句話為這個原則做了闡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即告訴人們,與朋友之間,不管相處的多投合多愉快,也不用強求兩人觀點完全一樣。一個具有完整人格的人,就應能夠持續內心精神世界的獨立,也只有這樣的人,才能獲得他人的尊重,進而獲得真正的友情。當受到他人傷害的時候,他不贊同無原則的以德報怨,因為善待對自己壞的人,實際就是怠慢了真正對自己有恩德的人,所以他認為就應以直報怨,以德報德,這也是做人原則性的體現。

我感覺《論語》和其它經典的不同在於,它關注的是所有平凡人的平凡生活,告訴人們就應怎樣去生活才能夠達到幸福,它是温暖人心的。

國中論語讀書心得體會 篇3

論語,是記錄聖人孔子的言行的書。讀了之後,你能夠感受到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抱負,他的很多高尚品德是當今很少人有的。他不僅僅教會人們就應如何接物待事,而且十分嚴謹的規範自己,以行動來做出表率。他之所以被後人成為聖人,就是因為他在平常生活中的一點一滴,累積成了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給我們的思想帶來了無窮的寶藏。

讀了論語通譯,雖然不能看了古文就明白如何翻譯成現代文,但是在註釋的幫忙下也能明白孔子所想告訴我們的。覺得十分感慨,孔子在那時就能明白的這些道理,為什麼那麼多的人到此刻都還不明白。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學而篇第一》了。“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這句話翻譯過來就是:不擔心別人不瞭解自己,只憂慮自己不理解別人。是啊,現實生活中,人人都需要理解,個個都渴望理解。人們視理解為溝通感情的紐帶和聯繫心靈的橋樑。大家都期望人與人的相處就應多一點寬容和尊重,多一點容忍和諒解。但是,世界何其大,人生何其複雜。若時時都想得到別人的理解,恐怕是不可能吧。因為,人生沒有相同的路,每個人都不一樣,兩個思想志趣不同的人對待同一件事,兩種價值取向相異的人看待同一個問題,要彼此理解不是強人所難嗎?人不是從一個模子裏造就出來的,你有另人頭痛的事,我也有。我們彼此都渴望理解,可又用自己的要求去看別人,去苛求別人,於是我們之間有了“牆”,於是你苦惱,我也苦惱。但是,人們有沒有想過,許許多多的小事,為什麼必須要他人明白,必須要他人理解?其實,應對種種的不理解,只要我們給他一個微笑,用寬闊的胸懷去應對,不被理解又何妨?

商鞅是行變法,落得“五馬分屍”的結局;達爾文在説物種進化的時候被人們罵成瘋子;助人為樂的雷鋒經常被人嘲笑,他們這些舉動,又有誰能理解?如果他們一味的追求理解,又怎樣扞衞真理?他們最初不被理解,是因為他們的追求走在了時代的前列;他們最終名垂青史,是因為他們敢於在不理解的目光中昂首向前。在現實中,有多少人能明白“理解”這個東西。他們能夠追求別人的理解,以別人的議論為自己的主題,以別人的言談作為自己追求的目標,以別人的反應來調整自己的行為方式,甚至要去討好別人,為了所謂的理解,寫了一些優柔寡斷毫無逐漸的可笑人生。他們真的明白理解嗎,他們覺得他們真的是在理解別人,並換取別人的理解嗎,不是這樣的。

理解不僅僅僅只是你需要別人來理解你,根本就不是同路人為什麼要逼迫別人理解你,難道是為了得到別人的同情和憐憫?這樣作難道不會太悲哀了嗎?於是,終日沉浸在觀察別人對自己的態度之中,優柔寡斷,碌碌無為。不再努力改造自己的生活,不再努力實現自己的價值,卻只是追求理解。理解不是牽強的,是需要別人有和你相同的東西然後互相共鳴而產生的。就算不被理解,又有什麼關係,只要我們能在某些方面理解了別人,想必別人也必須能理解你的吧。孔子很早就這麼説過了,不擔心別人呢不瞭解自己,只憂慮自己不理解別人。

大千世界,芸芸眾生,人不光為理解而活!

“理解萬歲”?

不被理解又有何妨。

國中論語讀書心得體會 篇4

中國文化淵源博長,擁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是我們華夏子孫的驕傲。中華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給人類留下了無數膾炙人口的經典詩文。這些經典詩文,寄託了我們先輩對人國與道義的追求與嚮往。是中華民族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今天,我捧着這本厚實而藴含着生命真諦的《論語》,輕輕的翻開,那淡雅而古老的書香,便撲面而來,感悟一頁頁間,演奏生命哲理的樂章;一面面,洗滌我心中的浮躁狂妄……今天,人類社會正處着急劇變化的時代,回溯源頭,傳承命脈,相互學習,開拓創新。是各國弘揚本民族優秀文化的明智選擇。

在五千多年的發展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先有孟子的“養浩然之氣”,“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孔子曾説:“歲寒,然後知松柏後凋也”。在風和日麗暖的季節,其他樹木和松柏沒有區別,鬱鬱葱葱,一身碧綠。到了大雪飄飛,嚴寒時節,其他樹的葉子紛紛凋零,唯獨松柏卻經得住風霜雨雪的考驗,歷劫不同,一身傲骨!也只有受得起磨練,在任何惡劣環境下依然堅持真理,剛正不阿的人,才能擁有着君子的節操,唯有這樣,民族魂才得以發揚,唯有這樣,中華民族精神才得以弘揚,國家才得以發展壯大!後有長征精神、延安精神等一切為祖國、為人民勇往直前、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的精神永遠值得我們去學習。而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路的征途上、繼承和發揚優秀的民族精神、無疑是更具有現實意義。

當前,培育和弘揚民族精神,首先要培育弘揚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知難而進,艱苦奮鬥,白強不息,清正廉潔,永不自滿,樂於奉獻等民族精神,不落於時代哦不斷髮展不囿於陳規而勇於創新;不敢於驕傲而奮發向上,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為振興中華民族精神,今天的偉大變革和新的偉大實踐,正是孕育新民族精神的最佳時期,我們要抓住機遇,反覆提煉,不斷總結,為人民精神的寶庫增光添彩,這既是民族精神發展的攻堅戰,又是民族精神進步的光輝點。

讀着《論語》我感到自己受益匪淺,在他的陶冶下,人生必將變得有更有意義。那淡雅的書香,耐人尋味的字句,在不經意間,洗滌了我的心靈。現在,讓我們一起為中華傳統文化這棵長壽樹澆水,施肥吧!

國中論語讀書心得體會 篇5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您能告訴我一字,使我可以終身實踐,並且永久受益嗎?如果有這麼個字,那就是“恕”字吧。就是你自個兒不想幹的事,你就不要強迫別人幹。人一輩子做到這點就夠了。

在現實生活中,如果因為別人欺騙了你,你也就用同樣的方法去騙取別人,這種處世方法實在是不可取的。我曾經與財務經理説過,不能因為有客户不講信譽,不按合同支付車款,一拖再拖,心中產生怨氣,就對我們的供應商也採取同樣的付款方法,也不講信譽,將來公司如何生存呢?無論何時,都要誠信為本,這樣企業才能做得長久啊!

所謂“恕”字,拓展一點説,“恕”字是講你不要強人所難,不要給別人造成傷害。言外之意是假如他人給你造成傷害,你也應儘量寬容。現實生活中的我,到目前為止,我的人生中曾被兩個所謂的小人傷害過,儘管他們兩個人目前的處境不是太好,只是不知他們是否還象以前一樣天天算計別人,曾經我在內心暗暗發誓,將來有一天我要報復,但隨着鋭意進取的學習和工作,心境不斷地調整,時至今日,心境變遷,以往那種過激的想法已淡忘,甚至想不起來,但內心深處當時的痛楚還隱約記憶。

現如今擁有一份寬容,奉獻一份真誠,執着一份情節,把持一份矜持,回頭再想想過去的思潮是十分的不成熟,但當時的處境所崩發出來的想法卻是成長過程的真實寫照。所以現在想想,毛澤東主席的講話是很有哲理的:“人是在不斷總結經驗基礎上日漸成長成熟起來的,”如果一個人不善於總結得失而一意孤行,必將走回頭路,弄不好還會犯同樣的錯誤的!

子貢曾經問老師:“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假如一個人很貧賤,但他從不向富人諂媚;一個人很富貴,但他不傲氣凌人。這怎麼樣?

老師説,這很不錯。但還不夠。還有一個更高的境界,叫做“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國中論語讀書心得體會 篇6

論語為孔子後人及其弟子所撰寫,它不似同時期名著道德經有老子為其編著的邏輯和寫作結構,徑直由平常與弟子的對話而組成,在字裏行間中透露着生活,人生,行為,政治的哲理,較之於道德經所需的文學素養論語採之於生活用之於生活相較於老子的“個人薰陶”孔子的“成功”也不為之過。

想來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也實屬事出有因,畢竟法家過於嚴酷,墨家過於功利,道家過於仙風道骨。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即;“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後,要考察他的行為;若是他對他父親的教誨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説是盡到孝了。”此為孔子之孝道

子曰“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知之為不知,不知為不知,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師,博學而篤志,切問近而思”。此為孔子之學道。

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有便佞,損矣。”此為孔子之交友觀。

子曰“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此為孔子之人生觀。

生亦有所用,死亦有所過,肆意,流逝。“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幾於道,謂聖人。

國中論語讀書心得體會 篇7

《論語》,我在中學時候就曾通讀過了,那時候受階級鬥爭為綱的影響,對孔夫子的世界觀和理論抱着一種審視的態度,有些地方甚至用譏笑的眼光看。如孔夫子的“自行束樇而上,吾未嘗不誨焉”,覺得迂得可以。用這樣的心情讀書,得到的收穫可想而知。今年初丁檢在會上推薦讀《于丹論語心得》,於是在網上_了認真看,看了後,有了嚴肅的思考和心得。于丹是北京大學的一位女教授,她以讀《論語》為引領,把高深的道理寓於生動通俗的語言中,抓住了論語的核心要義,剖析並展開來,結合我們當前的社會,很有説服力和感染力。

對《論語》重新認識的體會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把握自我,不為外界表象所迷惑。忠孝禮儀是《論語》對“士人”的基本標準和要求。以前的人一聽到“忠孝”,立刻肅然起敬,乃至於“流涕”。但_後我們根據學到的理論對這些看法有了變化,對“忠”,認為是愚忠,封建禮教的產物,“孝”是封建社會家長專制的工具,“禮”是偽善。於是,我們沒有了文化行為標準,沒有判斷是非的鏡子,除了法律因素外,我們的工作關係、家庭關係、同事關係、上下級關係、社會關係,如何處理好?馬克思主義上沒有,法律上除了基本準則外也沒有。於是,種種千奇百怪的事情出現在我們身邊。有些掌握了機密的國家工作人員通敵,出_家機密,背叛了黨和人民;有的不孝敬父母,欺詐老人的錢財;生意場上,有的不講誠信,要麼貨到不拿款,要麼款到不發貨;_上,買官買官,拉幫結派,做一些昧着良心的事情,乃至_受賄。搞得來使人們對什麼事情該做,什麼事情不該做;什麼事情是好的,什麼事情是壞的,都不能作出正確的判斷了。其實,《論語》早就把這問題解決了,只是我們以前沒有注意到而已,處理好各項關係,就是要講求“忠孝”。對黨,對國家,對事業,對領導,要“忠”;對朋友,對工作,要“誠”,對父母,對老人要“孝”,對子女,對孩子要“悌”,對他人,乃至敵人,要有“禮”。把忠深深植入到心中,不是説説了事,有時候要用生命來解讀,有時候要用幾十年的苦難解讀。西漢時蘇武出使匈奴,單于愛其才,要其歸順,蘇武拒絕。單于為了瓦解蘇武意志,將蘇武發到北海牧羊,一去就是十九年。蘇武“渴飲雪,飢吞氈”,沒有忘記自己的身份和使命,始終將漢武帝賜的使節拿在手上。十九年後,單于兒子即位,突發善心將蘇武放歸漢朝。漢武帝開始聽説的是蘇武已經投降匈奴,大為震怒。後來得知_後,非常感動,動員了全京城軍民出城迎接蘇武。蘇武仍拿着當年漢武帝賜的使節,衣着襤褸,儀態從容,他的赤膽忠心感動了所有的人。

二是安貧樂道,淡薄名利思想。我們工資收入不高是多年的事實,我們都已經“習慣了”。但有的人卻很不適應,有的甚至口出狂言。所謂“靠山吃山,靠樹吃樹”,“撐死膽大的,餓死膽小的”、“馬無夜草不肥,人無橫財不富”等等,言論既已如此,行為上必然出現偏差。所以看見一些“勾兑”現象,也就不奇怪了。但任何事情都有個度,超越了度,事物本質就發生了變化。“法律允許範圍內”、“違紀”、“違法”懸殊往往在一線間,有的人偏就喜歡在這鋼絲上走,思想根源上還是不能正確看待“安貧樂道”思想。每個人的一生中都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許我們無力改變這個事實,而我們可以改變的是看待這些事情的態度。《論語》的精華之一,就是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與苦難。我認為人要真正獲得自在、寧靜、最要緊的就是安貧樂道。孔子的學生顏回家境貧寒,住漏雨破屋,三天兩頭缺糧,“瓦灶繩牀”,都還朝不保夕,還得經常依靠子貢的賙濟。孔子稱讚顏回能在貧困中“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清朝有個清官任滿回家時候,因為沒有收受_,覺得不好意思,在行李裏裝了很多石頭,以示“宦囊豐富”,居然還被人舉報,上面居然還派員“調查”,結果查出了一個清官。笑話之餘,這個清官清政不留名,體現了安貧樂道思想。我們不排斥富裕,我們不崇尚貧窮,但如果在富貴中,要學子貢一樣,要同情、賙濟貧困的人,並且不要名利。如果在貧困中,不能怨天尤人,要有安貧樂道精神。

國中論語讀書心得體會 篇8

當我抱着一本厚厚的《論語》走在路上的時候,看見我的人都會驚訝的説:“你看得懂嗎?”而我會自豪的説:“看得懂!”其實這本書很有趣。

論語這本書講的是在我國東周時期,由王全空東遷後日益衰敗,逐漸失去了以往的威風,各個諸侯為了爭奪土地,展開了長期的鬥爭。

在這期間,魯國的孔子面對“禮崩樂壞”的社會現實,十分心痛。為了建立一種新的秩序和規則,孔子為了恢復周公建立的禮樂制度,提山“克已復禮”的主張,用“仁”對“禮”進行改造,提出並完善了“仁學”的理論。

孔子認為,“仁”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遵重丄和關愛,就是重視老百姓,關心老百姓的病苦,就是“德治”。為此定現“仁”,孔了十分重視“禮”,主張剋制自己,使自己的言論行為都符合的要求。

這本中還讓我們知道了一些關幹孔子和他學生的故事:有一天,孔子的學生子貢向孔子請教:“老師,什麼是“仁”?”

孔子回答:“剋制自己,恢復周禮,就是“仁”;以周禮為標準,時時處處嚴格安排,使自己的言行符合周禮,就是“仁”了!”

另我失望的是孔子為了讓自己的主張成為現時,於是四處遊訪,用了十五年的時間可最後各個諸侯國由忙於爭霸,所以沒有理會孔子的主觀,孔子十分失望只能回到魯國……

我看完這本書之後十分氣憤,因為孔子這麼努力的做到“仁”可最後他得到的卻是拒絕,要不是個各諸侯國不聽孔子的建議,所以才傷亡慘重。

《論語》這本書不但有趣,還能讓你受益韭淺,學到更多的課外知識!

國中論語讀書心得體會 篇9

我讀論語的時間不長,也沒有通篇詳細的讀,但是卻在字裏行間已經被孔子深深的感動,為他的胸襟和智慧折服!大家儘管有這樣那樣的看法,但是請想一想:縱觀世界歷史,有哪一位思想家象孔子這樣兩千多年還被後人這樣敬仰和傳誦?孔子一生甚至都沒有一部自己的著作,僅憑着學生們記錄他言行的這部論語就能讓我們如此受用終生。

漢初,大儒叔孫通向劉邦説夫儒者,難於變革,可與守成。斯言一出,遂使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文化,成為兩千多年來各朝代長治久安的守成之學。建國已五十多年,五十而知天命,和平歲月,弘揚以儒家文化為主體的優秀傳統文化,就應是守成期,順理成章的天命。其實,儒學中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精神,不僅僅可與守成,亦可催人進取,儒家文化中藴含的對現代生活有巨大作用的力量,不僅僅是為某個階級服務的政治哲學,也是直指人心的人生哲學,儒學在歷史發展中多少次沉浮坎坷,命運懸於一線之際卻總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就是因為這其中藴藏着巨大的潛能,那是超乎政治倫理之上,鮮活在平常日用之間,本於生命,用心進取,追求成功的永恆精神。

人生,就要有用心的心態,明確的目標,靠堅持不懈地努力行動來獲取成功,這是天地自然社會賦予人類亙古不變的使命,也是儒家文化的根本精神,終極目標,整體主題。

而這些,卻是孔子給我們的啟示。

國中論語讀書心得體會 篇10

當然,朋友還可以滿足我們工具性的需求。“工具性”的説法很不好聽,但卻是現實的。很多時候我們並不能將工具需要和情感需要完完全全剝離開來。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學而)朋友死,無所歸,曰:“於我殯。”(鄉黨)孔子的行動好象就是有子的話的註釋。安葬無可歸的朋友,看似普通卻體現了孔子對朋友樸實深厚的感情。人生道路上的相互關照,一點一滴往往最能透出友情的珍貴。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顏淵)子貢問何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衞靈公)這兩段話是結交朋友工具性目的和價值性目的交織並存的最好體現。朋友有時也是良師,可以幫助我們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當我們要實現某種崇高的價值或理想時,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幫助更是不可缺少的,於是我們就要有意去結交。就其交友的目的來説是工具性的,就其內容而言是高尚的。

國中論語讀書心得體會 篇11

這個假期,我讀了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論語》,這部包羅萬象、詮釋了孔曰成仁,孟曰取義的經典作品,令人無一不回味無窮,否則,何以流芳千古,為世人所稱道呢?“學而識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這句話是《論語》中第一篇第一句,其意思是學習時常温習,不也高興嗎!有朋友從遠方來,不也歡樂嗎!別人不瞭解我,我並不抱怨,不也是君子嗎!我想:我們在學習新知識的時候不忘記温習以前的知識,這樣我們必須會提高的。今年8月在我國北京舉行了第29屆奧運會,使我對“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句話感觸異常深。這是我國第一次舉辦奧運會,共有204個成員國參加,可惜文萊缺席,本來能夠實現奧林匹克大家庭的大團圓。在開幕式上,舞者一遍遍地高呼“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四海之內皆兄弟“,這聲音將中國人民的熱情好客傳遞給全世界人民,向全世界發出盛情邀請。當各國運動員入場時,我發現雖然他們的膚色不一樣,可是他們有着同樣的心境:一張張笑臉將他們內心的喜悦和友好表露無遺。接下來的比賽雖然很激烈,但大家都在友好中度過,這是一屆圓滿而成功的奧運會!

如果大家都能象孔子提倡的熱情好客,寬容待人,那麼世界不就太平了嗎?世界上再也看不到戰爭的硝煙,所有國家的人們都能像一家人一樣生活在地球村,相親相愛地,這不是很好嗎?“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也是《論語》中讓我感觸很深的一句話,其意思是:幾個人走在一齊,其中必須有我的教師。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會遇到許多人和事,每個人都有自我的長處,都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僅有做到謙虛好學,不自滿,自我才能不斷提高。正是這樣“不恥下問”造就了許多偉人。

《論語》講述了中國千年以來所傳承的正統學派的真諦,這是一部讓人終身受益的經典著作。

國中論語讀書心得體會 篇12

孔子的至理名言,比不上老子的意味深長,比不上莊子的逍遙灑脱,卻是一劑樸素的靈丹妙藥,短短几句,往往就能使人受益一輩子。

論語中,給我印象最深的幾則,莫過於“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第一則説孔子想住九夷那蠻荒之地去,大家覺得奇怪,就去問他怎麼去住那麼落後的鬼地方呢?他卻答“君子住在那,又怎麼會閉塞落後呢?”此話又説到了兩個方面,一是君子不回在乎外界環境的好壞,畢竟自身內心的清淨重要於外界環境的清淨。二是人改變環境,還是環境改變人,有一則小故事説把胡蘿蔔放到開水裏,胡蘿蔔變軟了,把雞蛋放水裏,蛋清蛋黃都凝固了,把咖啡豆磨碎了放開水裏,水就成咖啡了,這足以説明三種對於外界環境的態度,是“窮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直到被環境慢慢改變還是與環境對抗,亦或者是如咖啡豆一般的改變環境,孔子正是説,君子能到九夷去像咖啡豆一般的改變環境,那裏就不會閉塞落後了。

國中論語讀書心得體會 篇13

悠悠華夏五千載,璀璨文化的源頭是《論語》。

於歷史的今天,瞻仰《論語》的演説者——孔子。

這一位文化的傳承者,這一位永遠無法被歲月所磨滅的精神巨人,他用最鋭利的智慧開啟了那一道為時光所塵封的門,於是陽光從錯開的門縫間射進,温暖充溢天地;他用最深刻的言語鋪展起了一條長弄個充滿哲理芳香的坦途,於是子子孫孫踏響了成功的凱歌;他用最樸實的教誨鑄造成了一把堅韌的利斧,於是廣袤的文化大地上留下了一道道深深的斫痕。

讀《論語》,是一種享受。彷彿靜心獨坐於清泉碧水畔,在煙燻繚繞間,細細品茗。《論語》的字字精華便沉澱在綠葉清茶之中,咀一口,它們就順着舌尖流入體內,純化了身心,頓覺一陣清香滌盪胸壞。

讀《論語》,是一次旅行———漫長卻不苦悶。彌留在充滿油墨清香的字裏行間,感受着儒學思想的魅力:是那“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的踏實與求是,是那“己所不欲,勿施為人”的仁愛與正直,是那“人不知而不愠”的包容與豁達,是那“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的明達與誠懇……道不盡,言不窮,《論語》所充盈的儒家氣息是如此的濃厚,如此的莊重而深邃!沿途的每一處風景,都足以令我為之心神嚮往,難以忘懷。

讀《論語》,是一種學習。在品讀間,學習為人處事之道,在“仁”的思維薰陶下,感悟人心之偉岸,讓“自愛”與“愛人”這兩朵人性最美好的芳花,盛開在每一位賢士的心中,“仁”,以最高的道德原則的地位,統率起忠、恕、恭、信、敏、惠、智、勇、剛、毅,作為一位賢士,難道不該以“仁”為終身所追求的目標麼?於感悟中,學習修身治學之法,那是“温故而知新“,是”學而時習之“,那是“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是 “君子欲納於言,而敏於行”……

讀《論語》,是一場洗禮。讓原本枯槁的心靈得儒學的甘霖以滋養,讓原本疲乏的思維得精妙的哲語以啟迪;那一句句精奇犀利的言語,那一則則平實卻韻味深遠的文字震醒了你我昏昏欲睡的文化修養的心,澆濕了你我被快步驟的生活烤乾的內涵的世界。

讀《論語》,感受到的是文化的芳香馥郁,品味到的是精神的點滴精華,領悟到的是思想的深刻內涵。

讀《論語》,於心靈間,盪漾起一片純淨。

國中論語讀書心得體會 篇14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是《論語》裏給我感受最深的兩則。前一則,那麼,他們中必定有我的老師。後一則告訴我們:聰敏而一則努力地學習,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羞恥。這兩句話雖是説:幾個人在一起出自20xx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在今天對我們的學習仍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人不怕犯錯誤,只要勇於改正就好。孔子就常坦言自己這方面或那方面不如弟子;言行不當的時候,一經別人指出,他就會立即道歉並改正。他的弟子子貢就曾經感慨過?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孔子説:“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就是説教師對自己要努力學習,永不滿足;對學生要勤奮教導,不知疲倦。《論語》引孔子的話説:“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去爾已矣。”他説,如果説到聖與仁,那我怎麼敢當!我只不過是學習和工作從不厭倦,教誨學生總不知疲倦,那是可以這樣説的。

在《論語》裏對曾經犯過錯誤的少年,孔子表現出寬宏的胸懷。他説:“人潔以進,於其潔也,不保其往也。”意思是説人家已經去掉了污點而進步,就要讚許他的潔淨,對他的過去不應該抓住不放。我想,如果將孔門的七十二賢三千弟子看成是棵棵樹苗的話,那孔子就是肥沃的土壤,他們共同營造了一片生命的綠洲,兩千多年來,我們華夏大地。這一片綠洲一直點綴裝扮着

孔子認為,學習必須有明確的目的,但重點在於“學以致用”。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也就是説,熟讀《詩經》三百篇,交給他政治任務,卻辦不成;派他出使到外國,又不能獨立作主應對;這樣,雖然書讀得很多,又有什麼用處呢?又説:“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也就是説,品德不去修養,學問不去講習,聽到正義的事不能去做,有錯誤不能改正,也就是理論和實際不能結合,這才是我們憂慮的。

通過學習《論語》,我懂得了許多做人、處世的道理,更讓我明白了關於學習和讀書的方法、態度,真是得益非淺!

國中論語讀書心得體會 篇15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第二)

這裏講的是如何調和“學”和“思”的矛盾。作為一個理科的學生,我覺得我對這個問題有相對深入的理解。只學而不思,不易發現別人的錯誤,也不容易有自己的思想。

就像讀《論語》,買一本書回來,刷刷幾下讀完,即使過目不忘,學到的也是別人的東西。思而不學,則會進展緩慢,而且容易鑽進牛角尖出不來。這時如果能夠參考一下以往人們對同一問題的看法,則很可能會有豁然開朗的感覺。荀子也説過“吾常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所以,孔子告訴他的弟子,在學習中要把握好“學”和“思”這對矛盾。

國中論語讀書心得體會 篇16

《論語》的真諦,就是讓所有人明白,怎樣才能得到我們心靈深處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

幾棵挺立在巖石縫間的古樹千年不倒,即使經歷了暴風驟雨;幾座綿延的大山不斷延伸,即使腳下的激流不停地拍打;幾座散落在山間的小屋在等待,即使已被高大的巖石遮蔽。《論語》正如它們,存在着一種強大的力量,那就是信念的力量,它從未被人們忘記過。

《論語》的精髓在於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華融入到人們的內心,使天、地、人成為一個完美的整體,讓人們有着一種無比強大的力量。從而使人們對自然萬物,有一種敬畏,有一種順應,有一種默契。

每個人都希望過上幸福快樂的生活,而幸福快樂與貧富無關,同內心相連。只有真正的賢者,才能不被物質生活所迷惑,才能始終保持內心的那份恬淡與安寧。

如同老師這份職業一樣,她選擇了奉獻,她會從學生們的點滴進步,或是學生們每天的問好中感到生活的美好。她用心感受這一切,雖然每天辛苦但內心舒暢,同學們也會對她多一份敬畏。從另一個角度去想,如果老師只用眼睛去看待身邊的一切,只會看到自己的付出,會有很多怨言,甚至會影響到同學們看待問題的角度,從而使同學們失去學習的興趣。由此看出,心靈的感受是何等的重要啊!

拿起這本書,重新領悟古老理論的精華,心中產生了很多共鳴:把握自我,不為外界事物所迷惑;忠孝禮儀是基礎;安貧樂道,淡泊名利;愛人猶如愛己,敬人猶如敬己。

《論語》讓我深深地感受到中國古老文化的魅力,思想的境界。它彷彿是一面鏡子,時時刻刻映照出我們自己的所作所為。

國中論語讀書心得體會 篇17

《論語》這本書雖然只是一些隻言片語和對話,語錄,但卻包含了文,史,哲,人生,教育,社會生活等多方面,內容豐富.《論語》中的一些經典名言如:"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巧言令色,鮮矣仁.""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我比較熟悉,但文言文件精煉的語言中卻已經藴藏着很多的道理在裏面,這本書中每句話後面都配上了譯文,每篇後面都附上評點,讓讀者更容易接近孔子從中學會一些做人的道理,懂得如何去為人處世.

《學而》一篇中孔子談到孝悌忠信等行為規範和做人的原則.比如"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在孔子看來,孝弟乃做人立世之根本.每個人如果對父母不尊敬侍奉;對兄長不聽命維護,社會就亂套了.君將不君;國將不國……孝,悌,忠,信,是孔子經常涉及到的命題,也是孔子用以衡量做人的尺子,他心中正人君子的美德.用今天的道德標準衡量,這些雖然並不是全都適合,但基本是合理的.必竟跟封建社會不一樣了,現在的人有了自己的規範,例如我們反對古人的"愚忠""愚孝".

幾千年過去了,孔子在做人與學習的關係問題上,所強調的做人第一,首先做好人,到現在依然受到肯定.

《為政》一篇也談到了人生的修養.孔子把孝的問題,禮節的問題,忠信的問題,義勇的問題看得很重.認為一個人不具備這些品格,就談不上有道德,也就無法立足於社會,更無法治理國家.另為孔子對許多日常言行舉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如"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止,是知也."孔子像我們強調了做人要實事求是,別不懂裝懂."先引其炎而後從之."則交到了我們要有重視實際的求實精神."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表露出孔子輕言重行的傾向.我們可以從這些言論中學到孔子的思想,而對於我們當代人的人生取向也是有很大指引.

《論語》所帶給我們後人的啟迪和價值時説不盡的,有空休閒時真該拿出來讀一讀.

國中論語讀書心得體會 篇18

孔子主張“因材施教”。有一次,子路問孔子:“如果我有一個好主意,該不該馬上實行呢?(聞斯行諸)”孔子説:“有父母兄長在世,應該先問問他們。”冉有也問道:“聞斯行諸?”孔子卻給他肯定的回答:“聞斯行之!”公西華好奇,問孔子為什麼給了他倆不一樣的答案,孔子説:“冉有平時做事退縮,所以我給他打氣。子路好勝,我要給他潑點冷水(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國中論語讀書心得體會 篇19

《論語》是一部舉世聞名的國學經典,許多人崇尚它“和為貴”的處世哲學,而我,則更迷戀它對理想的追隨。

確實,整部《論語》都隱約的從禮儀、為政、學習等方面體現着對理想的追求。在《論語》裏,有一大段還特別描述了它。子路、曾皙、冉求、公西華和老師——孔子在談理想。子路搶先一步,急忙道出了自己的理想:給我一個很大的國家,但兵荒馬亂、禮樂崩壞,我用三五年的時間,就能把敵人趕走,而且人人都舉止高尚,成為一個禮儀之邦。冉求在老師叫他之後慢慢地説道:給我三五十里地,那裏也有戰爭,給我三年時間,我就能把國家重歸和平,但我可不敢把它在這麼短的時間裏變成禮儀之邦。他們的態度可謂一個比一個謙遜,到了公西華,他説他只想做一個幫助實行禮儀的道士。最後,孔子叫到了一直在專心彈琴的曾皙,只聽琴聲漸輕,“當”一聲,樂曲結束,曾皙坐了起來,説道:在萬物復甦的春季,我帶上朋友、妻子還有一羣孩子,到剛開凍的河裏去洗澡,然後去唱歌跳舞,之後,就唱着歌回家。這時,一直不發話的老師説:“我同意曾皙的觀點。”老師私下裏又對曾皙説:“他們三個人的理想太不切實際:子路如此性急,肯定治理不好一個禮儀之邦;冉求雖説是三五十里地,但也是一個國家,有人民羣眾,有政府;公西華只是想做一個道士,但禮儀的事太大太重要了,非君子不能做呀。而曾皙的理想,不宏大但最接近人生的起點,最重要的是,他傾聽了自己內心的聲音。

是啊,我記得蘋果之父——喬布斯説過:一個人最重要的,是追隨人的內心心靈和直覺的勇氣,因為心靈會告訴你你真正需要的是什麼。而現在,許多人很忙碌,卻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他們都在為別人而活。現在還有多少人在仰望星空?有多少人感受着四季的更替?有多少人會去傾聽花開的聲音?所以,我們不應該只活在鋼筋水泥的森林裏,不應該只有一顆冰冷的心。那麼,就多去看看大自然吧,這時,你會全身上下都充滿了能量。傾聽自己心靈的聲音,你會很快樂。所以,就請你停下疾行的腳步,等一等落在後面的那份純真、那份快樂,去尋找真正的理想吧!

國中論語讀書心得體會 篇20

孔子,春秋戰國時期之文人,其作《論語》流芳百世,流傳至今,幾乎無人不知,無鬼不曉。

《論語》,封面精緻,外殼鵝黃,厚厚的,正上方用宋體寫着“論語”二字,下面寫着“孔子的智慧”幾個字,並配有一幅山水畫,讓人一眼就喜歡上了這本書。翻開書頁,一股油墨香味撲鼻而來,啊!這本書我已經心儀很久了,還是媽媽特意從書店買來的呢!

這本書中字字珠璣,其中我認為最精闢的是:“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悦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兩句話。

第一句話的意思是:“孔子説:“時常温習學過的知識,這難道不快樂嗎?有朋友從遠方來做客,這難道不開心嗎?別人不知道我有學問,而我不介意因為學習是為了自己,這難道不是一個君子嗎?””告訴了我們:“常常保持愉快的心情,做任何事就可以得心應手。如果別人對你有誤會時,不要生氣或難過,只要你做的是對的,別人終究會明白的。”

第二句話的意思是:“孔子説:“三個人一起行走,除了我之外的兩個人,一定都有值得我學習的地方。我選擇他們的優點來學習,如果是缺點的話,就把它當成一面鏡子,看看自己有沒有一樣的缺點,如果有就要立刻改過來。””告訴了我們:“朋友或同學當中,每個人都有優缺點,重要的是,我們能不能學習別人的長處和改正自己的缺點。”這兩句話寫得真好,我們大家也要好好讀讀哦!

《論語》,孔子智慧之精華,他告訴了我們怎樣做人,怎樣處事。做人,就應該要不能只修飾外貌,更重要的是內心的修養;做人,就應該要對所有的人都要以愛心對待,也要多親近有仁德的人;做人,就應該要假若發現了自己的任何缺點和過失,必須得勇於改過,不能故意不改,並裝作沒發現;做人,就應該要本着正大光明的態度來做事,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論語》,孔子,傳頌千秋萬代……

國中論語讀書心得體會 篇21

孔子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第一個偉大的教育家,在一定意義上説,他也是全人類歷史上一個偉大的教育家,被後人稱為“萬世師表”。孔子首創平民教育,繼承、發展和傳播了古代文化,相傳孔子“弟子三千,賢人七十”,足見孔子對當時教育的貢獻。孔子在一生的教學實踐活動中,積累了一套極有價值的教學理論,在許多方面反映了樸素的辯證法和唯物主義觀點。他的教育思想、教學方法、治學態度,以及所倡導的互敬互愛的師生關係,直到今天仍然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

(一)學思結合,温故知新。

孔子作為一位傑出的教育家,在教育方面有很多精闢的言論,他主張“有教無類”和“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從治學的角度看,他強調“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認為一個人要增長知識,必須認真學習並進行思考;他提倡“温故而知新”,認為時時温習已經學過的舊知識,由此就能獲取更深的新知識。特別是“學思結合”和“温故知新”已成為人們長期遵循的學習規律。新的課改確立了鮮明的課改理念的最高宗旨,就是“以學生髮展為本”。我們知道教師的一切都是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作為學生,要發展首要任務是學習,這其中包含着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學習文化知識,這就離不開“學思結合”;二是學習如何獲得文化知識,這就離不開“温故知新”。只有這樣,才能用所學到的知識去解決面臨的各種各樣的問題。所以,我個人認為今天課改新理念其實是對《論語》中有價值的孔子教育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二)因材施教,循循善誘。

孔子進行教學活動的特點,是能夠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針對智力的高下不同而因材施教,“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孔子培養弟子學習興趣的方法,是通過日常生活中一些生動的事例,用形象思維的方式去誘導,如用“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喻指節操,教導學生要有忍苦耐勞、不屈不撓的精神;用“逝者如斯夫”比喻時間一去不復返,意在勉勵弟子們珍惜時間、發奮圖強。這樣的教學方式,受到了弟子們的稱讚,顏回説:“夫子循循然善誘人。”我們通過“校本培訓”,已經確立了新的教育觀。新的教育觀要求教師面向全體學生,同時注重學生個性發展。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根據學生的特點提供個性化教育,讓全體學生都在原先水平上得到發展。這裏提到的個性化教育是與“因材施教”有着密切聯繫的。新的教育觀還要求教師要尊重、理解、寬容每一個學生,要善待學生的錯誤,要用優點融化學生的缺點。現在學生厭學輟學現象嚴重,部分學生存在灰心失望、悲觀消極的心態,這就要求教師對學生要“循循善誘”,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讓學生燃起希望之火,去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我認為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心靈王國,都有一片自己的情感樂園。所以,作為教師就要“因材施教”、“循循善誘”,發現每一個學生的智能強項,扶持它,呵護它,使它成為學生的成長起點。

(三)善於啟發,觸類旁通。

孔子特別強調把握時機,進行啟發式教育,實際上“啟發”一詞就來自《論語》。他説“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只有對求知慾強卻百思不得其解的人加以點撥,對竭力想要表達自己的看法卻無從表達的人加以引導,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孔子的這一論點是非常高明的,他要求學生積極地思考問題,善於推論,聞一知二,舉一反三。這種啟發式的教學方法,在今天新課改的過程中仍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我們知道科學在飛速發展,很多知識都會迅速被淘汰而變得一錢不值。因此,知識本身的獲得已經不是最重要的了,重要的是如何去獲得知識,如何在知識的獲取過程中,開發學生的各種潛能。所以説,現代教學不僅是教給學生知識,更應該教會學生學知識。教師“舉一隅”是教給學生知識,學生能“以三隅反”才算教會學生學知識。要想教會學生學知識,使學生真正把知識學活,就得在舉一反三上下功夫,從而收到以一當十、觸類旁通的效果。

(四)相互切磋,教學相長。

孔子在教學法上提倡師生之間相互切磋、共同討論,以收到教學相長的效果。

國中論語讀書心得體會 篇22

讀聖賢書,立君子品,做有德人。

幾千年的中華文化,沉澱在一本散發着油墨書香的《論語》之中,任憑他在歲月的風箱裏被剝落的斑駁朱漆,任憑他在時間的長河中刷洗的一字不剩,然而這其中的靈魂所包含的所有美麗文化都以他安詳的姿態靜靜的躺在那泛黃的紙張上。像陽光,播撒我心中知識的種子;像雨露,滋潤我向善的靈魂。

讀《論語》,本只是為了完成老師看好書,寫讀後感的任務,可看着看着竟在書中發現了一個個靈魂,一個個穿梭於“仁”、“學”、“君子”與“小人”之間的靈魂。我還看見了一個“君子坦蕩蕩”的孔子,一個“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的孔子,一個“剛、毅、木、訥”的孔子,一個“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的孔子,一個“事父母能竭其力”的孔子,一個……

孔子是很講究學的,在他的《論語》中就有學而篇。“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告訴我們“學”與“思”之間的相輔相成:“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告訴我們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樣的學習態度才會進步;“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告訴我們其實學習也是一件十分快樂的事,重要的是把握好自己的心態;“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告訴我們要謙虛、嚴謹、實事求是,鍥而不捨地治學:“温故而知新”告訴我們學了就要重新再複習一遍才能學到更多的東西……

同樣的,孔子也是個孝子,大愛存在他的心中,不只是對人民的博愛,還有對長輩們的孝愛。可是如今的人們漸漸地對孝這個字的認識越來越淡薄,原本閃光的字眼逐漸褪色,逝去了原本的光彩,而人也就因此這樣墜入了一個他們自認為的美麗卻又失重的世界。孔子説:“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這句話完全顛覆了平日裏人們眼中的孝子形象。也許你以為孝就是聽父母的話,幫父母幹活,有好吃的就給他吃,那你可就大錯特錯了!孝,是在心理上的安慰,而不是物質上的豐富;是對得起父母的期望,而不是為了他們的期望而去做一些損害道德的事情;是愛自己,而不是不顧自己的安危讓父母擔心、憂慮。

在《論語》中有一句話令我深思熟慮:“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是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才能,就是我們班這個小小的集體也會有“姚明”“王羲之”“達芬奇”“宋祖英”“華倫庚”“冰心”等。有的人學習不好,可是籃球卻是動若脱兔;有的人體育不好,可是書法卻是龍飛鳳舞;有的人書法不好,可是繪畫卻是栩栩如生;有的人繪畫不好,可是唱歌卻是娓娓動聽;有的人唱歌是五音不全,卻是滿腦子的數學;還有的人對數字一點兒也不感興趣,倒是寫起作文來便妙筆生花了……都説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這話不假啊。每個人的優點都值得我們去學習,每一個不起眼的普通人都能夠成為我們的良師益友,教導我們,使我們更上一層樓。我們要多向我們身邊的所謂平凡人學習他們好的一面,就像是置身在一片樹叢中的一小株嫩苗,在旁邊許多的植物滋養下茁壯成長,並且長成一棵堅韌不拔的大樹。樹之所以高大,因為有了嫩苗;山之所以偉岸,因為有了石子;海之所以壯闊,因為有了水滴;人之所以閃光,因為有了那些所謂的平凡人!

《論語》是道德與智慧的凝結,是中華文明的匯聚,是一位諄諄教導的老師教會了我們為人處事的道理,更是引領我麼向上的階梯。

薄書一本,細讀一遍,終生無悔。

國中論語讀書心得體會 篇23

“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説乎”這些《論語》中的道理我從小就會背誦,可我從來沒有去研讀過?這個寒假我便把《論語》仔仔細細讀了一遍。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學而時習之,不亦悦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學而 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在讀到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意思是孔子説:“幾個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為我的老師的人,要選擇他們的長處來學習,如果看到他們的缺點要反省自己有沒有像他們一樣的缺點。讀着讀着我不禁臉紅了起來。我便下定決心,以後要虛心向班中同學習;在讀到”君子欲訥其言而敏於行“時,我便以此為目標……

在教學中,孔子把”學而知之“作為根本的指導思想,他的”學而知之“就是説學是求知 的惟一手段,知是由學而得的。學,不僅是學習文字上的間接經驗,而且還要通過見聞獲得直接經驗,兩種知識都需要。他提出”博學於文“、”好古敏以求之“,偏重於古代文化、政治知識這些前人積累的間接經驗。他還提出”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

孔子重視學,也重視思,主張學思並重,思學結合。他在論述學與思的關係時説:”學而 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既反對思而不學,也反對學而不思。孔子説:”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孔子還強調學習知識要”學以致用“,要將學到的知識運用於社會實踐之中。把學到的知 識要 ”篤行之“,他要求學生們説話謹慎一些,做事則要勤快一些《論語》是我國古代的一部鉅著,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對我國曆史幾千年的政治、思想、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他對我來説也有着很大的影響,它使我端正態度,讓我明白要謙虛好學,以厚待人,以仁待人。希望我們能飽讀詩書,奮發向圖強,成為對國家有用的人。

國中論語讀書心得體會 篇24

孔子主張“因材施教”。有一次,子路問孔子:“如果我有一個好主意,該不該馬上實行呢?(聞斯行諸)”孔子説:“有父母兄長在世,應該先問問他們。”冉有也問道:“聞斯行諸?”孔子卻給他肯定的回答:“聞斯行之!”公西華好奇,問孔子為什麼給了他倆不一樣的答案,孔子説:“冉有平時做事退縮,所以我給他打氣。子路好勝,我要給他潑點冷水(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國中論語讀書心得體會 篇25

看因講《論語》所體現出知性氣質而被眾人所熟知的于丹女士的專訪,她這樣描述孔子:我不主張從性別的角度去看孔子。在我的心目中:孔子只有温度,沒有色彩。

專訪在笑聲中結束,而隨之而來的是一個巨大的困惑。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孔子?換言之,孔子及《論語》究竟能給我們帶來什麼?

古人云:五色令人目盲。五色在現實中的意義重點在於作為誘惑出現。眼睛作為對外界認知的一個通道,似乎更易被現實所亂,從而矇蔽內心。色彩是斑斕無常的,正如每一種誘惑與慾望,而能夠抵之御之的唯一辦法即是強大、堅定自己的內心。

而温度,正是內心的良藥。

《論語》教與人天地和諧共處之道為先,其意很是明確:一個人可以閉世隱居(而這點確實由許多人難以揣測的社會因素造成),但他必須活在世上——意味必須先學會與自然相處,儒家所講的類似與道家的“天人合一”便在此有所體現。而第二要務即為心靈之道,我覺得這足以體現孔子這個聖賢對人生把握太到位了,只要心靈足夠強壯,那麼便可以做到寵辱不驚,在人生的風口浪尖上依然神定氣平;同樣,是要給心靈找到正確的歸途,那麼仁、義、禮、智、信自然成為其準則,黑白清濁也就自然分明。國外的情詩中總説:WESHOULD BE strong ENOUGH TO FIGHT FOR THISLOVE。雖然情感亦屬錯綜複雜,充斥人性境遇的,但一個“足夠強壯”也與孔夫子所倡的心靈之道不謀而合。

明白這兩點後,理想、交友、人生都已不是問題。“為大事者不拘小節”主要的路徑已確定,自然就難墮迷途。我們確實能從《論語》中看到一個真實的孔子,他擁有一個常人應有的率性,也擁有一個聖哲的豁朗與通徹;也會對天發誓,也會“知天命”而慨歎。——這就是孔子所提的人生,嚴格要求心靈,放鬆生活狀態。

在現代社會紛雜之中,人生需要一個自己心靈的樂土,而《論語》的意義在於“道不遠人,讓我們在聖賢的照耀下踏上歸途。”

國中論語讀書心得體會 篇26

《論語;學而》另一種理解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李澤厚説:學者,學為人也,論語讀書心得。學為人而悦者,因人類即本體所在,認同本體,悦也。友朋來而樂,能夠本體乃羣居而作個體獨存也。人不知而不愠,則雖羣卻不失個體之尊嚴,實在與價值也。此三層愈轉愈深,乃仁説之根本,樂感文化,實用理性之樞紐。

一切文字,只有在必須的語境中,其好處才能清晰地浮現出來。《論語》,這本子夏留給後世的學習筆記,記錄卻是如此簡單!(子夏在孔子的門徒也確算不得是的學生)以這則文字而言,它缺少了具體的語言背景:在什麼狀況下,對誰,就什麼問題而言,等等,這些都不清楚。從文字表面看並不深奧奇僻,似乎確實是談悦、樂二字,如李澤厚所言:&以儒學為骨幹的中國文化的特徵或精神是樂感文化。倘以知人論世的方式以理解這則語錄,就必須作如是解麼

不妨換個角度來看孔子的這段話:

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這句話語意重點並不在學字上,而在習字上。習,實踐。這句話的意思能夠這樣理解:學習如果能經常實踐它,那不也是很快樂的麼學固然是快樂的,但實踐所學更能讓人快樂。

以孔子而言,夫子以行道救世為心,是一個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哲人,在殷商的廢墟上,這位生於野合的父母,起於貧賤的處境的殷宋公孫嫡系,成了儒的復興者。他説:吾其為東周乎吾從周!吾豈匏瓜也哉,焉能繫而不食他想建立一個東方的周帝國,他以幾百年來商周文化的混合物--《周禮》作為支柱來建構一個理想的家園。所以他認自己是這種文化的代言人: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然而初不見用於魯,十四年周遊列國,棲棲惶惶一如喪家之犬,喟然長歎,道不行,乘桴浮於海,逝者如斯,不捨晝夜,在如水流年中白了雙鬢疇昔之夜,夢裏在空寂神殿的兩楹之間,撫柱哀哀哭泣:泰山其頹乎樑木其壞乎哲人其萎乎

大哉孔子,博學而無所成名!學何為習也!學而無所用,才是一種真正的痛苦。學而致用,那只是孔子理想的快樂而已!

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九萬里的風等待揚起東海的波濤,託舉鵬翼扶搖碧霄。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同門曰朋,來當然是切磋修養,研討學問的;又自遠方,山高水長,路途迢迢,交通不便,平素難得一見,這實在是能夠快樂的事。何時共把盞,重與細論文,這多少古人所臨風懷想的美景。

然而細細想來,我們能夠有另一種理解:難道朋友都在遠方近處無友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這不也是孔子所欣賞、所向往的麼只是微斯人,吾誰與歸現實生活的周圍卻往往沒有這樣志同道合者!

聖人能夠光耀千秋,能夠光照四海,卻照不亮附近凡人們的雙眸!凡人們會告訴你:太陽再鮮豔,它也有黑子,像女人臉上的雀斑;西施是美,但是她有心臟病,娶不得!所以聖人是孤獨的。所以他期盼遠方有一雙慧眼,能夠看到他的光華。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寂寂的柴門,等待遠來的尋芳者扣響,打開一個塵封的春天。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偉大的人,他的痛苦在於,他是清醒的,他比平凡的人站得更高,看得更遠,他超越了他的時代;還在於他有更遠大的抱負。而這一切都是世俗所不需要的,因而他也是不合時宜的,也是不被理解的。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奈何這世上,謂我何求的人遠比謂我心憂的人多!更有甚者,人們總是習慣用石塊、雞蛋來迎接啟蒙者、先知者。

膽怯一點的人,滔滔者天下皆是,而誰以易之,於是避人且避世。

勇敢一點的人,譭譽無動乎中,榮辱在所不計。即使是舉身赴清流,也不肖於同流合污。

孔子説:我不生氣!因為我是君子,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

國中論語讀書心得體會 篇27

《論語》一書比較真實地記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儒家創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禮和中庸。《論語》的語言簡潔精煉,含義深刻,其中有許多言論至今仍被世人視為至理。《論語》以記言為主,論是論纂的意思,語是話語,經典語句,箴言,論語即是論纂(先師孔子的)語言。《論語》成於眾手,記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傳弟子,也有孔門以外的人,但以孔門弟子為主。《論語》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書。作為一部優秀的語錄體散文集,它以言簡意賅、含蓄雋永的語言,記述了孔子的言論。《論語》中所記孔子循循善誘的教誨之言,或簡單應答,點到即止;或啟發論辯,侃侃而談;富於變化,娓娓動人。

《論語》裏的每一句話都很短,但是其中藴涵的道理卻很深遠,仔細品之,總會從中發掘出很多適用、通用的道理,它以深入淺出的形式告訴我們怎樣工作、學習和生活,怎樣做人、交友和處世。

《論語》並不只是中國眾多古典文學中可有可無的一部分,我覺得中國配得上聖賢之稱的也就只有孔子了。也許只有用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這句話才能夠表達對孔子的無限的崇敬之情。孔子以其獨特的人格魅力深深地吸引着眾多愛好古典文學之士,從孔子的出生生而首上圩頂,故因名曰丘雲到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

弟子問孔子説:老師,以德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一個人已經以德報怨了,那他還拿什麼抱人家的恩德呢當別人對你好時,你該怎樣辦呢以德抱怨不可取,但以怨報怨也不可取,因為怨怨相報何時了還是以直抱怨,以德報德!如果有他人有負與你,對不起你了,用你的正直、耿介對待這件事,但是要用你的恩德,你的慈悲、去回憒真正給你恩德和慈悲的人。用你的公正、率直、耿介、磊落的人格去坦然地應對這一切,即不是德也不是怨。人生有限,生也有涯。把我們有限的情感,有限的才華用在最就應使用的地方。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訉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意思是説,為人子,為人弟者,在家裏孝敬父母,在外面敬愛兄長,言行謹慎而且守信用,博愛大眾,親近有仁德的人。做到這些後,還有剩餘的精力,就在去學習文獻的知識。很好的闡述了躬行與學文的關係。説明了做人要以德為先。也就是《論語》中説的仁,我們這天説的德乃為人之根本。道德實踐也是學,與文獻知識是一脈相承的。

孔子的學生司馬牛以前問過老師説:老師啊,敢問君子,一個君子的狀態什麼樣呢老師回答得很簡單,四個字,叫做不憂不懼。這就是君子了太簡單了吧那老師又反問了他一句説:內省不疚,何憂何懼啊一個人如果自我反省,內心沒有歉疚,上不愧蒼天祖先、下不愧子女父母,那麼自己的內心有什麼可內疚的老百姓講一句話説:為人不做虧心事,半夜敲門心不驚。這就是一種生命的坦然。孔子説,如果在當今社會,外在有如此多紛擾的聲音,我們偏偏困頓於一派喧囂之中,但是叩問內心,無憂無懼,這容易嗎這還不夠做一個君子嗎所以其實我們不要以為説君子就必須要兼濟天下、建功立業,於社會士工,做出大輝煌的人才配這個稱號。其實一個君子首先應對的是自己的心,有一份生命樸素的坦然。這對於這天的人來講,可能很艱難,因為我們面臨的每一個時刻都在變化。這種變化會讓我們充滿了迷思。

孔子有一句話: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數,寫出來是數字的數,也就是過於密集的意思。事君數,指一個人在工作上對你的領導的態度:對你的上司老闆,你對他有言必從,不管是夜裏三點還是五點,他叫你就到,所有的事情你從來不違背。你想我這麼對他,他就應對我個性好吧錯!他會認為你的人格沒尊嚴,離你招致羞辱不遠。這叫斯辱矣。因為他覺得你是仰望他的。我們有一句諺語説得好。當一個人在仰望他人的時候,其實他自己在跪着。你怎樣樣能夠不仰望就是你自己站起來。所以其實你對什麼人都不要做到數。你去這樣失去自我的尊嚴去伺候領導,那最後會招致羞辱。朋友呢大家覺得朋友之間無所謂了吧多好都沒關係。有一些男朋友説,我去我哥兒們家,我經常喝得酩酊大醉,我在他們家能夠把他的冰箱翻得亂七八糟,他家和我家一樣。有些女朋友,一跟老公吵架了去找閨中密友,一把鼻涕一把淚地把什麼樣保密都對人講。那閨中密友就出主意,説你離開這個男人吧,你離婚算了。其實這樣的朋友都必須好嗎孔子説:朋友數,斯疏矣。朋友要走到這麼近的時候,就是疏遠的開始。為什麼呢因為人與人之間,永遠要以個體生命的獨立尊敬為前提,包括父母對孩子。

在以後的學習、工作、處世中,我們要學習孔子那種以直報怨,以德報德的寬容之心;學習那種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的謹慎;學習那種恥其言而過氣行的行為方式。讓我們也學會先人的事父母,能竭其力,與朋友交,言而有信的愛仁之心;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的好學精神;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的豁達、樸素與和諧;學習那種常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的誠信精神;體會到未若貧而樂,有道而正焉的快樂。總之,讓我們成長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合格的接班人。

國中論語讀書心得體會 篇28

《論語》中的許多哲理近乎常識,卻仍然深沉,世俗中有高遠,平凡中見偉大,這就是以孔子為代表的中國文化精神。讀《論語》,就好像是穿越千年和孔子對話,讓我明白了:要重視個人對家庭、國家、社會和歷史的價值!

老子是以“柔”為主的辯證法,孔子則是以“中”為基點,法家和兵家提倡“剛”,這是中國文化的三足。讀了《論語》之後,我更欣賞孔子的“中庸”之道和“仁”的精神。正所謂孔曰成仁,孟曰取義,作為儒學經典讀物《論語》可謂是把這一精神闡釋的淋漓盡致。孔子曾説:“墨家兼愛,是無父也;揚子無我,是無君也,無父無君,是禽獸也”,這句話雖有失偏頗,但是卻讓我明白了,只有把個人放在社會的倫理體系裏面,個人價值才能真正得到體現,個人的人格才能得到彰顯。

對於整個東方的文化而言,孔子也許算是最特殊的存在。西方人總試圖將儒學作為宗教理解,他們所看到的孔子是一位精神的偶像,也許,如果所有無法擺脱的精神制約都可以視為宗教的話,孔子確實是這樣一種後果的直接締造者。但實際上這種認識存在非常大的偏差。虔誠的教徒永遠不能理解的是,在中國宗教始終不過是無數圍繞“治世”而採取的手段之一,不會有一個帝王真的允許哪個宗教來控制他世俗的天下,所以也不會有哪個人懷着神聖的心情認真去探討神存在的可能性。中國不會出現像文藝復興那樣的人性覺醒期,因為中國人的眼睛,從來沒有片刻從人生活的世界移開到上帝的宇宙中去過。中國的哲學是徹頭徹尾經世致用的哲學。“子不語”所表達的表象的敬畏之下實質則是漠不關心,以致所有“怪力亂神”在最初就驅逐出了研討的範圍,也使得在後世這種實用主義的風氣經年不絕。

國中論語讀書心得體會 篇29

今天心血來潮,翻了翻給女兒買的課外優秀讀物《論語》。

當看到下面這一條頗受啟發。

子張學幹祿。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這句話翻譯為現代文就是:

子張向孔子請教如何求官職得俸祿的辦法。孔子説:“多聽聽別人的意見,有疑問就保留,謹慎地説出無疑問、有把握的事,就能減少錯誤;多看看,保留疑問,謹慎地實行無疑問的事,就能減少後悔。説話少出錯,做事少後悔,官職俸祿的機會就在其中了。”

想想自己,從事學校中層領導幾年了,活沒少幹,事沒少做,成績也沒少出。可是人際關係及上下級關係處得就是不怎麼樣。有時候總結原因是自己沒有能力,有時候埋怨自己不會處事。有人説,做得多就錯得多。當今天看了孔子教導弟子的話之後,我才知道,工作只憑熱情是不夠的,人要善於傾聽和觀察。人長着眼睛和耳朵是做什麼的呢?絕對不是擺設,眼睛和耳朵是大腦的前鋒偵探,大腦司令部根據先鋒反饋的消息再指揮嘴或手等做出語言或行動。

耳朵的作用就是“多聞闕疑”,多方面聽取意見,然後經過大腦的全面思考和正確判斷,確定無疑問有把握的方案,再“謹言”,而無把握的方案,就可以棄之不言,謂“其餘”。

眼睛的作用就是“多見闕殆”,多方面瞭解借鑑曾經出現過的類似的有過失和問題的事件,反饋給大腦司令部作出分析和反思,確定無疑問的路子,再“慎行”,而無把握的路子,或者經別人驗證不可行的路子,就成為“其餘”之列了。

孔子説,只有這樣,你説錯話,做錯事的機率會很少,你後悔的次數也很少,這樣就“祿在其中矣。”

看孔子的取捨觀多有道理,人就是要善於借鑑利“前車之覆做後車之鑑”。正所謂“前事不忘,後事之師”,要善於聽取眾人的意見而做出明智的選擇。這樣才會不做或少做後悔事。

讀到下面這句時,也感到汗顏。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倪(換車字旁音為倪),小車無軏,(音為越)其何以行之哉?”

熟話説,一諾千金。反省自己行事,有些事情是沒有講信用的。首先那次去易三國小,説好了,把投稿地址發給那個國小的教導主任的,可是回來之後,把那個郵箱和電話不知道放哪兒了,找不到了,所以一直也沒有發。心裏很是愧疚。可是等後來找到郵箱的時候,那個投稿地址的文件又不知道放哪兒了。這件事情上,我覺得很愧疚。一定得做到。

再想到那次佈置學校教師學生做手工製作的事情,有的班級做得很認真,像此類的活動,一定要評比,給予一個公正的評價,可是由於自己工作拖拉,沒有認真的評選,也沒有及時地總結,打擊了教師工作的積極性。

以後對此類事情要引起重視。必須明確規定方案的前提下再去做,讓別人知道做的結局怎麼樣,有佈置有檢查,才能落到實效。

國中論語讀書心得體會 篇30

一代聖賢萬代師表智者仁愛師傳典範;國學《論語》儒家精論名句箴言昭示求者.實可謂:"天不生孔子萬古如長夜."

穿越千年的時光隧道感悟經典的平凡智慧;之前求學之初片語淺識而今處世之時虔誠拜讀;雖不能明晰其博大精深卻也歎服其中受益非淺.

孔子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學家.特別在教育方面成就卓著.他一生中有一大半時間致力於"傳道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弟子三千七十二賢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驗創造了很多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學方法總結倡導了一整套正確的學習原則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教學內容體系樹立了良好的師傳典範.

現代的人大多是從《論語》對孔子教育思想有一些細緻的瞭解其間發現他的教育思想與當前的教育有許多相通之處很值得我們研究學習和借鑑.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的我無以例外寒假期間潛心拜讀先師大智略有心得愚見貽笑大方.

欲教人德為先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教會做人"不僅是孔子提倡的德育目標也是當代眾教育家所提倡的德育目標."務本"就是學會做人學會作一個有仁愛之心能"泛愛眾"和"博施於民而能濟眾"的人.孔子特別重視道德的作用甚至存在着把知識納入道德範疇的傾向他説"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沒有高尚道德品質的人知識也不可能持續發展."智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即使達到一定的水平不能以高尚的道德品質加以保持知識水平也會下降倒退以至完全喪失.孔子這種主張在揭示德與智的關係方面指明瞭德對智的統率作用.作為傳道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應該首先抓好德育要真正把德育放在整個教育的基礎地位首要地位來抓.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dushu/lqleq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