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讀書心得體會 >

沉思錄讀書心得(通用15篇)

沉思錄讀書心得(通用15篇)

沉思錄讀書心得 篇1

前段時間,正在讀大學的女兒送我一本馬可·奧勒留的《沉思錄》,使我受益頗多。最初吸引我的是作者的雙重身份,馬可·奧勒留是古羅馬帝國的皇帝,同時還是一位偉大的哲學家。這讓我不禁想起了柏拉圖一直所期望的“哲學王”。柏拉圖説過:“唯有哲學家為城邦之主,城邦方有生之希望,得見天日。”也就是説他認為只有自身品行端正、學識淵博且精通哲學的君主才能建立“理想國”。

沉思錄讀書心得(通用15篇)

馬可·奧勒留無疑具備前述所有的優秀品質,只是儘管他竭忠盡智,夙興夜寐,憑他一己之力也無法挽救古羅馬帝國江河日下的頹勢。他的一生都在應付帝國危機中度過,身先士卒,征戰四方。但是在他的戎馬一生中,馬可·奧勒留從未停止他對人生真諦的思考。他在轉戰南北的征程中,思考人生,與自己的靈魂對話,並將他的感悟寫成著作《沉思錄》流傳千古。

《沉思錄》中並沒有很多華麗的詞藻,平實的語言淺顯易懂,但是卻深入淺出地闡述着世界的本源、規律以及人生的哲理,字裏行間傳遞出一股浩然之氣,令人高山仰止。在我看來,理性、德行、自然是本書的關鍵詞。作者認為,人最優秀的品質在

於理性,他將其視為人與其它物種存在的最本質的區別:“行事若能遵從理性,不急不躁,保持內心的純淨正直,即使你隨時可能放棄生命也無所畏懼。”感性的人如溪流,清澈且慷慨激昂,理性的人如湖泊、海洋,深沉睿智,能容天下事,能匯天下人。只有隨時保持理性,才能保持清醒的頭腦和準確的判斷力,不至於做出草率的決定。

馬可·奧勒留作為一位君王,還非常看重人的德行,他時常向身邊的人學習,來反思自己的不足,他的著作對於個體性格的養成和修養的提高有不可估量的幫助。他為後世提供了這樣一個楷模:無論命運將什麼事情加註於他,他都懷着崇敬接受;不玷污內心的神明,不讓各種妄念攪擾它,而是保持寧靜,規規矩矩地侍奉它,不説違背真理的話,不做違背正義的事。即使別人都不相信他的生活簡樸、謙虛和滿足,他也絕不動怒,終其一生不偏離這條道路,循着這條路,他將獲得純粹、寧靜。

生活中會有各種紛擾和誘惑,已過不惑之年的我要努力成為這樣的人:樸素、善良、嚴肅、不做作、愛正義、恪盡職守。這是我在閲讀本書後,對自己的要求,也算是一些感悟。

沉思錄讀書心得 篇2

“那對身後的名聲有一強烈慾望的人沒有想到那些回憶他的人自己很快也要死去,然後他們的子孫也要死去,直到全部的記憶都通過那些愚蠢地崇拜和死去的人們而終歸湮滅無聞。”

“有多少人在享受赫赫威名之後被人遺忘了,又有多少人在稱賀別人的威名之後亦與世長辭。”

古代中國知識分子,把“名節”看得重於一切,一句“留取丹心照汗青”,將此種思想推向了高峯,教育了千千萬萬的知識分子。“要留當留萬世名”一直是很多人自認為偉大志向的標準之一。但當讀完《沉思錄》後,我心靈受到一股震撼,來回激盪着:“即使留萬世名,你又知道多少?你能享受到當中的樂趣嗎?你還在嗎?”

“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這就是答案。

換一個角度來審視名聲,它本虛無,只能通過別人的眼睛來確認自己的幸福。如果根據自身的感覺來判斷,就很難找到究竟是否幸福的答案。我們能引以自慰的只是別人對自己的羨慕和模仿,這使我們因為名聲而得到驕傲和榮譽,與此同時,我們心中的感覺也許恰恰相反,我們會常常感到憂慮,甚至直至生命終結才能意識到自己盲目追逐的錯誤所在。正如古羅馬哲學家塞涅卡所説:“儘管名滿天下,自己卻一無所知,這樣死去是不幸的。”

從唯物辯證法的角度來思量名聲,它也並不是一無是處。追逐好的名聲如同人體中的膽汁,是一種促人分發行動的體液。但是當它被阻擾而不能稀釋時,它就有可能成為一種使人惡毒的毒素。因此,當追逐名聲而感到事業有所希望成功時,他們是忙碌的人物。但是當他們的抱負受到壓抑而心懷積憤時,他們將成為危險的人物。

名聲,多少人被名聲所捧?終而又被名聲所累?讀過此書,我明白我不能被“名利”二字所遮蓋了雙眼,而忘卻發現身邊更美好的東西;不能被“名利”二字所束縛,而失去那種做自己想做之事的自由

沉思錄讀書心得 篇3

書桌上的白紙已經被風颳得凌亂不堪,有的安靜地躺在地上。

我把窗關得留下一條縫隙——吃得稍肥的飛蛾無法進入的縫隙;然後,滿意地回到書桌旁,繼續沉浸在《沉思錄》中感悟人生。

“熱愛你所遭遇的一切,神用命運之線為你織造的一切,因為還有什麼比這更適合你的呢?”

是啊,不要去埋怨自己所遭遇的,更不要去無謂地痛苦。相信神明的安排,相信自己能夠承受苦難,相信自己不是弱者,那麼,你將會從苦難的歷練中渾然新生,猶如被烈火灼燒過的真金。

聯想到一些人,或富或貧,或長或幼,都有一顆赤子之心,即傅雷所説的那顆堅強的心。他們用自己無比堅強的意志力,將這種與苦難對抗的精神展現得淋漓盡致。他們是英雄,偉大的英雄!

美國女作家之一海倫就是這樣一位偉大的英雄。在讀完她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之後,我被深深震撼了!那種心潮澎湃的感覺,我至今都難以忘卻;每每想起,心中的分量就又沉重些許。

曾在讀書筆記中寫下這樣一段話:“對於泰戈爾的‘距離論’和莎士比亞筆下的‘哈姆萊特’,我極其讚賞;但海倫那一份不很優美,也不很具有哲理的真切,竟讓我前所未有地怔住了。”

對於海倫的平身,相信很多人都有所耳聞。她自幼因病成為盲聾啞人,但其自強不息,克服重重困難讀完大學。一生寫了十幾部作品,同時成為了家喻户曉的作家和教育家。

在此,先撇開一些表面的東西,注意整個過程。試想,如果一個人,沒有克服困難的過人毅力,沒有堅強的赤子之心,怎麼可能接受神明的安排,又怎麼可能從如此的遭遇中站起來呢?

這是一種屬於人類的潛志。它在我們內心深處存活着,時刻等待着爆發。神明對於人類的安排是各不相同的,但請不要抱怨或是慶幸,因為你現在的狀態都只是暫時的,每個人都擁有那種潛志,每個人都是有機會的,只要你去爭取,只要你好好把握。

在中國綿延的歷史長河中,也有着許許多多的英雄。名震古今中外的史學臣著《史記》就有着一位偉大的作者。

司馬遷,因直言進諫而遭宮刑,但他並沒有因此放棄自己,也沒有放棄寫書。在他寫完《史記》的同時,實際也為自己寫出了精彩的人格。

在我看來,這本《史記》的歷史意義,已不僅僅停留在文化上了,它的精神,從窄而言,是司馬遷的精神,從廣而言,是中華民族的精神。

這條巨龍,在磨難中存活,歷經五千年的風雨,蒸蒸日上。我們可以看到,在它的脊樑上,屹立着多少不滅的靈魂,它們將英雄的堅強詮釋,它們將英雄的精神發揚。

在神明的安排下行走,一路上,不停。

不屈於苦難的壓迫,不屈於遭遇的不公,挺起胸膛走下去。

感悟之餘,回過神,微微光暈打在《沉思錄》的其中一頁上,有一隻飛蛾,正在用自己臃腫的身體拼命往窗裏擠動……

沉思錄讀書心得 篇4

《沉思錄》,是一本很好的人生哲學書,它以簡易的筆調、優美的語言、生動的哲理故事,幫助你在平時的工作生活中調適身心,領悟生命的美好與工作的真諦,確保在最和諧的狀態下愉快地、聰明地和高效地工作。工作之餘,邊讀邊思考之後,我對工作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

大家都知道,每個人作為社會的一分子,都在通過各自的工作,為社會創造價值積累財富,為他人提供所需,推動社會的進步、促進文明的發展。同時通過工作可以滿足我們生存的需要、安全需要、情感歸屬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需要。在現代社會中,我們工作的不僅滿足了人們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而且其最大意義與價值在於體現生命存在的價值,發揮自己的才華,不斷地使自己提升到更高的平台,而不是單純為了薪酬。如果我們認知到了工作的重要性和意義,那麼,還有什麼理由不熱愛自已的工作呢?熱愛工作的本質就是熱愛自已的生命,辛勤工作的意義就是為了讓自已的生命不要虛度、讓自己的人生更有價值。尤其在高度分工的現代社會,在效率、業績至上的今天,工作壓力無時不在,有時令人浮躁不安,那麼作為一名企業員工,我們又該怎樣對待工作呢?

一、首先要熱愛工作,正確看待工作,工作是權利也是義務,要以一種積極的、良好的和感恩的心態對待自已的工作,不要將工作視為累贅、看作負擔。思想決定行動,積極培養對事業的激情、對工作的熱情,對工作有了積極的看法,才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並從中享受到樂趣。

二、無論何時,認清自己的崗位使命。既要制定工作目標,又要注重培養自身修養;既要真誠坦率為人,又要勤懇踏實幹事。“在其位,謀其政”,如果不能很好地履行工作的任務,一天兩天也許感到輕鬆舒適,但長此以往,必定陷入空虛,覺得活着失去了意義。我們每個人要具有與企業同命運的職業感,都以積極主動、自覺自願的心態來工作,我們的企業不但會得到更大的發展,同時我們自身的能力不僅會得到提升,而且能從工作中得到樂趣,獲得成就感。

三、學習是人生永恆的主題。當今社會,知識的更新速度越來越快,不努力學習,就會被淘汰。因此,我們要做一個善於學習的人,逐步充實自我、完善自我,努力提高自身綜合素質,才能不斷超越自我,適應企業的發展。善感恩的人都會感謝企業提供一切讓他學習成長的機會,除從書本上獲得知識外,更要像大海結納百川一樣,懷着感恩的心對待領導和同事,虛心地向所有人學習,以積極的目光看到他人的優點,這樣才能增強自身的知識與技能,才能確保優質、高效地完成各項工作。

四、必須勤于思考,勤於謀事,多觀察、多思考、多總結,不斷提高自己謀事的水平。當在工作中遇到困難的時候要多開動腦筋想辦法,要學會有效率的工作。同時對工作要有火熱的激情,多做事、做實事、辦成事,一旦用心去做了,就一定能從中尋找到快樂和價值感。

在這個日趨物慾時代,如果我們每個員工都能常讀像《沉思錄》一樣的好書,相信大家一定能將工作視為神聖之事,以虔誠的態度去對待,並堅韌而樂觀、豁達而愉快的工作着。

沉思錄讀書心得 篇5

奧勒留作為古羅馬的皇帝,在公元162年40歲時繼承王位,卻遇內憂外患,沒什麼好日子過。他戎馬倥傯一生。作為軍人,他戰功赫赫;作為皇帝,他關心百姓,普建慈善機構,甚至出售私人珠寶用於賑災。但他真正的歷史性成就,在於他醉心的哲學,在於這部《沉思錄》。《沉思錄》成為古羅馬哲學斯多亞派的最後一部典籍,與古羅馬人注重實踐、崇尚理性的性格相契合。因為《沉思錄》,奧勒留被稱為“偶像們的偶像”。

這是一本用靈魂寫成的書。人可以通過眼睛看世界,但是卻難以看清自己,所以看清自己、與自己對話從來就不是用眼睛能夠做到的,唯有用心靈去審視過去,去反省過往。而反省自己,與自己對話從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真誠的心態,超凡的勇氣。在《沉思錄》裏,作者似乎是一個異常嚴峻而又平和的人站在鏡子前面,告誡鏡子裏頭的自己,書中“你……”的句式就是最好的明證。這不是簡單的內心獨白和情緒傾訴,這是自己與自己的交談,這是對自己進行告誡,比如他在書中這樣對自己説道:“你錯待了自己,你錯待了自己,我的靈魂,而你將不再有機會來榮耀自身。每個人的生命都是足夠的,但你的生命卻已近尾聲,你的靈魂卻還不去關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幸福寄予別的靈魂。” 他總是這樣在書中深深地拷問自己。

温説:“這本書天天放在我的牀頭,我可能讀了有100遍,天天都在讀。”是的,這是一部黃金之書,它以莊嚴不屈的精神負起做人的重荷,直接去幫助人們過更好的生活。

文中的每一句話充滿着人生的大哲理與學問,有許多我是不明白的,所以總要思考着。我也就帶着思考讀完了這一本書,讀完後,還沉浸在其中,還在思考。我似乎漸漸明白了温為什麼把這本書放在牀頭,為什麼每天都在讀,讀了100遍。《沉思錄》讓我初步地領悟了人生,讓我思考人生。它其中藴涵的哲理不是讀一遍就能明白的,需要不斷地讀,不斷地思考,才能真正領悟到真諦。《沉思錄》帶給了我精神上的成長。

沉思錄讀書心得 篇6

讀《沉思錄》有一種寫點東西的衝動。瀏覽一下朋友寫的讀後感,總感覺有一種模式,哪就是主觀的希望能用自己的文字以濃縮的的方式將一部偉大的哲學著作縮小為一篇讀後感,其實有這種想法本身和結果來看都是即脱離,違背原著的思想,也是自己主觀的以自己的方式在解讀原著。實際上就是沒有跳出我在讀原著時所產生的思想和原著思想本身,是我的思想在影響和左右着原著的思想,而不是相反。我要做的就是如何縮小與原著思想的距離或接近《沉思錄》本身的思想或乾脆沒有了自己的思想,平靜,安寧和無我的進入原著,這實際上是拋棄哪個有色眼鏡,象個小孩子式的直接的進入《沉思錄》。

馬可•奧勒留是古羅馬帝國的“帝王哲學家”,於公元162年四十歲時繼承王位,他戎馬倥傯一生,美國大片《角鬥士》中留有他的形象。他的“沉思錄”名副其實,是思想的沉思,是靈魂的低語,是心靈的反觀自照和去污染劑。它是鞍馬勞頓中記錄的所悟,所思,所想,故可稱《馬上沉思錄》。是斯多葛派哲學(斯多亞哲學)的一個里程碑。原書用古希臘文寫就,由一個個片段連綴而成,本來是奧勒留自己寫給自己看的。今天我們讀它,必須心平氣和的靜下來讀時,但你分明會清晰地聽見它樸實的聲音。它是多麼寧靜,甚至是喃喃細語。一種可以穿透千年的靜水深流的思想力量。真可謂水深則流緩,人高則平靜啊。瘋狂只能一時,平靜卻可致遠。這本自己與自己的十二卷對話,是作者對身羈宮廷的自身和自己所處混亂世界的感受,沉重的公共職責負擔和個人際遇的沉痛經歷使他陷入了極大的悲痛中,現實與理想的矛盾,深深的折磨着作者,“哲學的沉思”成為避開人世的紛擾,追求內心的安寧。追求一種擺脱了激情和慾望、冷靜而達觀的生活。馬可·奧勒留在書中闡述了靈魂與死亡的關係,解析了個人的德行、個人的解脱以及個人對社會的責任,要求常常自省以達到內心的平靜。而且,不僅要思考善、思考光明磊落的事情,還要付諸行動。因此,貫穿在《沉思錄》中最為明顯的,是一種隱忍而無奈的恬淡和達觀,以及對人在時間的流動中展開的悲劇命運充滿憂鬱的深刻洞察。

美國一位教授、《一生的讀書計劃》的作者費迪曼認為《沉思錄》有一種不可思議的魅力,説它甜美、憂鬱和高貴。《沉思錄》具有什麼樣的魅力被很多國際領導人包括丘吉爾,克林頓將之作為“牀頭書”,被今天的人們讚譽為“甜美、憂鬱而高貴”?也許法國人雷郎的一席話道明瞭其中根源:“馬可?奧勒留使人有這麼一種樸實的信仰:面對宇宙自然,一顆高貴的道德良心,是任何民族、國家、是任何革命、任何遷流、任何發現都不能改變的。

一,反觀自照,扣問靈魂

主動的敞開自己心靈世界的大門,自覺的擦拭自己心靈深處污垢,一種心靈與心靈的低語,一種靈魂的對白。這是一本用追求靈魂不朽的思想,精神和力量寫成的書。又是一部嚴以解剖自己,將自己做為思索標本的自我反省的傑作。只有當我們靜下心來,五次,十次的閲讀才能有這樣的體會。人可以通過雙眼看世界,但是有個死角就是自己,所以看清自己、與自己對話從來就不是用眼睛能夠做到的,人們總是在擦玻璃在找別人的毛病,從來不去關照自己的問題,而照顧自己只有用逆光求源的方式才能獲得,它唯有用心靈去審視過去,去反省過往。而反省自己,與自己對話從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決不僅僅需要絕對真誠、平和的心態,需要超凡、決絕的勇氣。還需要人具有入世哲學中的平靜,安寧,還需要有一個從本我到無我的跨越,一種在思想或思維上的從經驗進入到超驗的自覺,一種形而上的境界,一種大徹大悟後的空,無的淡的禪境,而又決非如此的是一種空中的無中的順理成章責任,這就是《沉思錄》一個黃帝的沉思,一個哲人的深思,一個覺悟了的人的心靈的低語,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的思想,觀念和責任的對白。透過《沉思錄》,你分明看到一位深刻而又平靜的人站在鏡子前面,告誡鏡子裏頭的自己,“你錯待了自己,你錯待了自己,我的靈魂,而你將不再有機會來榮耀自身。每個人的生命都是足夠的,但你的生命卻已近尾聲,你的靈魂卻還不去關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幸福寄予別的靈魂。”“一個人退到任何一個地方不如退入自己的心靈更為寧靜和更少苦惱,特別是當他在心裏有這種思想的時候,通過考慮他們,他馬上進入了完全的寧靜。”。“那擺脱了激情的心靈就是一座堡壘,因為人再沒有什麼比這更安全的地方可以使他得到庇護,在此靜候將來。這一堡壘是不可摧毀的。而不知道這一點的就是一個無知的人,知道這一點卻不飛向這一庇護所的人則是不幸的人。”“偉人和小人、英雄和平民都將化為塵土,死亡最終使所有人平等,但理性的人應當真誠而正直地度過一生。人生幸福,不是感性的快樂,而是一種心靈的寧靜”這是簡簡單單的平等思想嗎?這是一般的自我低語嗎?這何止是簡單的內心獨白和情緒傾訴,這是自我的心裏獨白啊,這是心靈大門的敞開,這是解剖自己的靈魂對自己進行告誡,拷問。深深的觸動和震撼着我跳動不安的靈魂。我真的感覺到了一位哲人心靈寧靜,寧靜到了偉大的程度。你只能滿懷敬畏之情虔誠的凝視着頭頂上的星空,是想詩意的棲居在大地上,承受着生命之輕,搭載着生命之重.。這個星空不就是哪靈魂的對白和敞開嗎?我象人一樣的生活在大地上難道不需要進行一次心靈的低語?難道不需要靈魂的清掃嗎?難道不需要沉思嗎?需要,需要,太需要了!

二,甜美和憂鬱的力作感人至深的偉大佳作

《沉思錄》成為古羅馬哲學斯多亞派的最後一部典籍,與古羅馬人注重實踐、崇尚理性的性格相契合。而這種契合所構成的思想品格中充滿了甜美,夾雜着憂鬱。《沉思錄》以對人在經驗的我的世界中哪種對先驗的時間流動和空間的充拆的難以把握所形成的悲劇命運的憂鬱和對這種憂鬱的超越,一種形而上學的進入。其中所具有的美學思想比憂鬱還難以體會和感悟。這需要幾次或十幾次的閲讀和深刻的體驗才能感知。憂鬱源於思想家對身羈宮廷的自己和自身所處的混亂世界的感受,一個承擔着國家開始衰敗治國救民的重任,壓力之大可想而知,我理解書中潛存的憂鬱更多的來源於帝王的現實生活的自我的世界與哲學家哪美麗的心靈世界的矛盾的衝擊和碰撞;甜美源於哲學家心靈的安寧和靜謐了。“一個人退到任何一個地方都不如退入自己的心靈更為寧靜和更少苦惱,”你能説這種退不是一種美麗,一種甜美嗎?

羅素説,“馬可·奧勒留是一個悲愴的人,在一系列必須加以抗拒的慾望裏,他感到其中最具吸引力的就是想要隱退去過一種寧靜的鄉村生活的那種願望。但是實現這種願望的機會始終沒有來臨”,是的,人們總會情不自禁的説悲憤出詩人,卻少有人領悟到生活的現實的這位老師同樣的能促成一位偉大哲學家的思想的形成。而這個思想形成過程中從憂鬱中你看到了通過經驗感悟先驗最後到達超驗的哪種美麗,哪種從容,哪種邏輯般的順理成章的求索!

“你錯待了自己,你錯待了自己,我的靈魂,而你將不再有機會來榮耀自身。每個人的生命都是足夠的,但你的生命卻已近尾聲,你的靈魂卻還不去關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幸福寄予別的靈魂。” 文中我能感覺到哲學家的思想在憂鬱中衝破迷茫,困惑和不解後的哪位快樂,靈魂的哪種美麗,哪種求索靈魂不朽的方式和過程是哪樣的甜美和可愛,也能感覺到哲學家思想的深刻。

“雖然你打算活三千年,活數萬年,但還是要記住:任何人失去的不是什麼別的生活,而只是他現在所過的生活;任何人所過的也不是什麼別的生活,而只是他現在失去的生活。最長和最短的生命就如此成為同一。”讀了這段文字你能感覺到憂鬱嗎?你會説這是在憂鬱之中或之後形成的,是的,這種活在當下的現實主義思想多麼符合古羅馬人注重實踐、崇尚理性的性格,對我們今天的思想影響也是深遠的。其實我們生活在經驗性的世界裏,只能以入世的態度來生活,來做事,來責任性的待人和處事。因為我們沒有辦法脱離先驗性的時空,只能儘量的避免有色眼境的干擾而已。可我們卻可以從經驗的世界中去體會和求索我們建立的預設的哪個經驗性的世界得以存在的前韙和條件?當我們獲得了超驗的世界就要象奧勒留哪樣以出世的態度做人,以入世的態度做事。責任性的活在當下,做在當下,在當下和自我中建立一座通達彼此的橋樑。

三,超越存在本身走向高貴豐碑

讀後的感覺是作者和我們一樣,擺脱和脱離不了經驗性世界的干擾,也不明能排除先驗性世界的存在。而他的卓越和偉大就是在於立於經驗世界,存在於當下之中卻反觀自照的敞開和解剖自已的靈魂,這種在塵世間用清掃的方式清除自己心靈上的拉圾的方式使自己智慧起來,走向了通達彼岸的形而上的世界,一種人的存在的世界,這種將自我性的屏蔽敞開,完完全全的以直接性的方式呈現在我們面前,已經用不着我們移去眼前的有色眼境了,這樣的無私還不是一種高貴嗎?我理解《沉思錄》的高貴源自作者自身思想的純樸,思維的敏鋭,意志的頑強和批判的徹底。最終落實到主題上就是對人的存在的根據,標準和尺度這一崇高的追求。多源於此;而它的甜美,則只能是由於作者的心靈的安寧和靜謐了。

當我的思緒進入《沉思錄》時,我想起了神秀和慧能一段對話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眾生的身體就是一棵覺悟的智慧樹,

眾生的心靈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鏡,

要時時不斷地將它撣拂擦試,

不讓它被塵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

菩提原本就沒有樹,

明亮的鏡子也並不是台。

本來就是虛無沒有一物, 那裏會染上什麼塵埃? 心本無塵,塵即是心。無心無塵。其實塵在外,心在內,常拂之,心淨無塵;塵在內,心在外,常剝之,無塵無心; 心中有塵,塵本是心,何畏心中塵,無塵亦無心正如慧能所説的 仁者心動

(“菩提”一詞為古印度語(即梵文)Bodhi的音譯,意思是覺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開悟,突入徹悟途徑,頓悟真理,達到超凡脱俗的境界等。),儘管神秀和慧能這段對話有不同板本,但神秀以入世的思想做當下的事,而慧能則以出事的態度做超驗的事。如何理解神秀也只是經驗中思想經驗內的事性,而慧能則是站在經驗之外之上來審視經驗,超驗的形上的思索的對象是建立在空,無基礎上的,這可能就是人們説的慧能比神秀高明之處吧?我沒有能力評價兩位大師,我只想説沉思之思一定是超驗的形上的,它所建立的思索模型一定是經驗本身何以可能的條件或根據。靈魂不朽和永恆的條件是什麼?或者説通過什麼樣的努力才能達到不朽和永恆?我最深的感覺就是面死而思生,人們總説哲學是對死亡的練習,這在《沉思錄》這部著作中特別是有關死亡的表述中,你分明能看到作者陳述“終極解釋,終極關懷,終極價值”的哪種責任感和自律。你能看到作者自我靈魂對話所體現出的哪種敞開了屏蔽的無私,無我,從而走向本我,自我的崇高境界。而這個過程只有哲學才能達到,這不就是從經驗到超驗又回來經驗的人生軌跡嗎?這不就是回到事情本身,回到思,回到自我,達到一種心靈的潔淨和靈魂的不朽和永恆嗎?這不就是人之為人的根據嗎?這就是作者打開心靈的大門,用靈魂對話的方式向我們述説的嗎?這不就是哲學所要尋求的存在嗎?

《沉思錄》作為哲學著作,是論證靈魂不朽著作,是有關人的哲學。奧勒留在書中沉思個人倫理、社會倫理、精神信仰、國家與人民、靈魂與死亡……當我的思緒和作者一起進入到靈魂與死亡或靈魂的永恆時,我感覺到了哲學家的無奈,一種對我的屬性即先天的時空的存在的無助,我的對象性世界和我的世界間矛盾,自在之物一樣的世界冷冷的存在着的哪樣的讓我退卻,我心靈的世界與我的世界的矛盾深深的影響着作者,使得我在先驗的世界,經驗的世界和超驗的世界中游走,穿梭和停留。可是當我説哲學就是讓人更好的活在當下或詩意的生活在當下的話,哪麼我的當下就是做每一件事都像做第一次和最後一件事一樣、其實人唯一能被剝奪的只有現在、而面死而思生的言外之意就是現在,存在本身就是為了存在的。這不就是哲學嗎?還是讓我們的心靈並無傷害、少有干擾的美麗的存在吧,也讓我們的靈魂保持並遵守着哪份寧靜,哪份不朽,哪份永恆,也讓我們快樂的幸福的永久過着最高貴的內心生活吧!

當我隨哲學家的思想進入到由20xx年前古羅馬的皇帝奧勒留編織,建構一個個思想組成的海洋時,我在沐浴,我在淌樣,我在淘醉,我在沉思!我對先驗的反思使我不得不敞開屏蔽着的自我,我屏蔽許久思想大門敞開了,好象我自覺的打通了先驗,經驗和超驗的渠道,覺解了很多。我在超驗讓我也高到貴起來了。這可能就是在高雅的思想和純淨的心靈慰藉的力量吧?可是我有沒有擺脱朋友們哪固有的模式哪?我只想將我的寫作定義為開放的接近的自我感情的表達。最後,我還是想用哲學家的話結束我的寫作:“一個人退到任何一個地方都不如退入自己的心靈更為寧靜而更少苦惱”

沉思錄讀書心得 篇7

《沉思錄》是一本啟迪智慧、發人深省、可以促使人的世界觀與人生觀得以純潔而高尚的哲學自省書,是古羅馬皇帝先哲馬可.奧勒留對人生的思考與感悟。它使人建立樸實的信仰和高貴的道德,在歷史的長河中散發出莊嚴不屈的精神魅力。温給予它很高的評價,並把它作為牀頭必讀書籍。

《沉思錄》中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宂長的説教,卻處處閃爍着智慧的火花。書中的許多思想,即使在兩千年後今天也能引起我們的共鳴。作者從哲學高度對人生真諦進行思考,深刻、睿智,讓人高山仰止。讀《沉思錄》會讓人在高雅思想和純淨心靈中得到慰藉。初讀之下,我有以下幾點心得體會:

1、辯證的看待尊重客觀規律與發揮主觀能動性

奧勒留是位自然主義者。他對大自然懷有深深的熱愛與敬畏之情,但不僅僅限於它的山山水水,而更強調尊重其客觀規律。他在《沉思錄》中寫道:“一切事物都是互有關聯的,連接萬物的紐帶是神聖的,幾乎沒有一個事物能夠獨立存在,因為它們聯繫在一起,有秩序地組成同一個宇宙。只有一個由萬物集合組成的宇宙,也只有一位存在於萬物之中的神明,萬物本是一體,遵循同一法則,有智性的生物中存在共同的理性,共同的真理,對於這些本源歸一、共享同一理性的生靈而言,也就只有一個唯一的盡善盡美之境”。這一觀點與我們中華民族的先哲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的唯物主義哲學觀有着異曲同工之妙。

為人處事遵循客觀規律,合乎自然法則,這就是人的理性,而這種理性正是人生最大幸福之源泉,奧勒留對自己如是説。“行事若能遵從理性,一心一意,堅定不渝,不急不躁,不隨便分心在別的事情上,保持內心的純淨正直,即使你隨時可能放棄生命——如果能做到這些,不奢求什麼,也無所畏懼,如果你現在的行為合乎自然,你從小到大所説的話沒有任何虛假,那麼,你就能過得幸福;誰也不能阻止你獲得這樣的幸福”。他還寫道:“只要我們遵循着理性行事,便無需畏懼,因為只要我們是向着正確的方向前進,我們所做的合乎本分,我們必定能得到自身的福利,也必定不會受到傷害”。這是何等高度的思想境界。

通過上述思考,結合科學發展觀的深入學習,我更加深刻的認識到,尊重客觀規律是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前提和基礎,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是認識、掌握和利用客觀規律的必要條件,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是相輔相成的,辯證統一的。既要尊重客觀規律,又要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把堅持唯物論和辯證法有機統一起來。只有堅定唯物主義哲學觀,積極行動合乎自然,才能真正實現人生價值並獲得幸福。

2、如何看待“勞動成為生活的第一需要”

奧勒留在書中寫道:“不要像一個被強迫者那樣勞動,也不要像一個將受到憐憫或讚揚的人那樣勞動,而要使你的意志直指一件事情,即像社會理性所要求的使你活動和抑制自身。”

相應的,馬克思“勞動成為生活的第一需要”的思想,是從真正的自由勞動所具有的特質出發,得出其成為人們生活的第一需要這一命題: 當生存的需要和享受的需要得到滿足之後,真正自由的勞動作為自我實現的過程將成為人們生活中最重要的需求;真正自由的勞動在於真、善在勞動中的統一,使得勞動具有美的性質;到了共產主義社會,自由勞動將對應着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無可阻擋的歷史規律。

我認真的思索,勞動自然首先是為了生存。當生存被勞動滿足之後,勞動又是為了什麼。多少人是為了所謂的“舒適”,又有多少人是為了取悦他人?我想兩者都不會從勞動本身得到快樂。勞動也是生存的方式和目的,本質是自然。能夠符合自然的勞動者才是快樂的,能夠創造這樣勞動氛圍的人才是高尚的。

3、注重自身的道德修養

《沉思錄》非常關注人的修身養性。作者要求自己至少應該做到:其一,意志要堅強。“每時每刻都要保持意志堅定,像一個羅馬人、一個大丈夫那樣,一絲不苟地、保持尊嚴去完成要做的事情,始終懷着友愛、自由和正義之情感去行事,心理不要存有其他念頭”。其二,貪慾要抑制。“追求不可能的事情便是瘋狂,但惡人做事不可能不瘋狂”,他認為:“由慾望而引起的過錯比憤怒引起的過錯更應該受到譴責。因為當一個人憤怒時,他是由於某種痛苦或內心的煎熬而失去了理智,但那些受慾望驅使而犯罪的人卻是因為經不住快樂的誘惑,他的過錯也就更不道德、缺乏男人應有的自制力”。他告誡自己:“你所沒有的東西,不要想入非非,夢想着已經得到了,要從你已經擁有的東西里面挑出那最好的,想想看,這些東西倘若你現在不是已經擁有,你該多麼渴望得到啊”。其三,思想要公正。“什麼才是值得我們追求的呢?只有一件:思想公正,行為無私,為人誠實。對於所經歷的一切都淡然愉快地接受,從不大驚小怪,因為這一切都源於同一個命運的安排”。他在內心裏始終嚴格要求自己:“做事不要違心,不要自私,不要輕率,不要三心二意;不要用華麗的言詞來裝飾你的思想,也不要喋喋不休,或好管閒事”。

堅強意志、克服貪慾、端正思想。説的多好啊!內心的自由,來自於執着,不是對錶象的執迷,而是對內心準則的堅持。壁立千仞,無欲則剛,只有不斷的自省,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才會產生堅定執着追求的勇氣,才會獲得內心自由的幸福。

這部哲學著作博大精深,本人閲讀欣賞獲得點滴體會,留做温故知新。奧勒留的《沉思錄》,幫助我們反省過往、思考未來,我也必將常讀常考,以作鞭策。

沉思錄讀書心得 篇8

輕輕地,我把那個綠本子合上了,可是,此時此刻,我的心情卻無比沉重,手中捧着那本沉甸甸的書,心裏塞滿了對人生的感悟。之前一直不明白為什麼我們敬愛的温那麼喜歡這本書,現在終於懂了,它不僅能為我們淨化心靈,洗去俗塵,而且能讓我們深刻明白“我思故我在”的道理。

曾記得,在康德的墓誌銘有這麼一句話:“有兩樣東西,我們愈經常愈持久地加以思索,它們就愈使心靈充滿不斷增長的景仰和敬畏: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則。”由此可見道德法則於我們的重要性。這個道理或許很多人都知道,可是能真正做到的又有多少呢?

道德這東西無色無味,既看不見,也摸不着,唯有用心才能領悟。之前,對於道德和人性的探索一直只停留在表面,直到我讀了馬可.奧勒留的《沉思錄》後才有了較為深入和系統的思考。《沉思錄》是一本能夠為那些尋求生命更深層境界的人,鋪設靈魂階梯的好書,它不只是尼采的哲學思考,也不同於羅曼羅蘭的文鈔,這是一本用靈魂寫就的不朽之書。-

《沉思錄》的詞句不顯華美,卻詞詞打動人心,句句發人深省。其中讓我最震撼的一句話是:“熱愛你所遭遇的一切,神用命運之線為你織造的一切,因為還有什麼比這更適合你的呢?”是呀,不要去埋怨你所遭遇的,更不應去無謂地痛苦。既然可以選擇笑,為什麼還要哭呢?你應該要感謝上蒼,因為你比別人有更多的鍛鍊機會,只要你相信自己不是弱者,能夠承受苦難,那麼你將會從苦難的歷練中渾然新生,猶如被烈火灼燒過的真金,光芒四射!

當然,在《沉思錄》中,這樣的好句子比比皆是,多如牛毛,如果要一一細説,恐怕要耗盡我的餘生。

《沉思錄》給我的啟示也很多,其中最深刻的有四。

第一,適者生存。

適者生存這一法則不僅僅只適用於動物界,對我們人類也同樣適用,尤其是在當今競爭越來越激烈的社會,稍不留神,可能就被社會遺棄了。這絕不是危言聳聽,而是活生生的,殘酷的現實,如果你不想成為社會的棄嬰,你就必須學會適應周圍環境,適應整個社會。-

第二,挺住精神。

人需要沉得住氣。我們不再是天真無知的小學生,也不再是埋頭苦讀的中學生,我們再也不需要那種懵懵懂懂的莽撞,或者是那種鋒芒畢露的衝動,我們需要的是不到最後決不言敗的精神與毅力,還有在苦海中作樂的坦蕩與大度。所以,當你在苦難中倍受煎熬時,你要對自己説:堅持吧,挺一挺就過去了。

第三,寡慾多福。

慾望,是人的本性。自我們出生的那一刻起,我們就被各種形形色色的慾望所包圍。為了慾望,我們勞心勞力,可到頭來除了累之外,似乎並沒有得到什麼。放下你心中過多的慾望吧,我們需要只是那適當的正確的追求,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活得輕鬆,活得精彩。-

第四,辯證思考。

猶如硬幣,任何事情都有兩面。遇事,要辯證思考,既要看到好的一面,也要看到不足的地方。世界上,不存在絕對好與絕對壞的事情,所以,當我們失敗時,要想想得到了什麼;成功時,要想想失去了什麼。-這樣我們的人生才能過得有滋有味。

今天,隨着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好了,可是精神卻慢慢地乾涸了,而《沉思錄》正是澆灌精神之花的甘露!

沉思錄讀書心得 篇9

年少者,曾經張狂。

帶着偏激的不羈,在現實的生活中不住的碰釘子,最終帶着疲累,將要屈服於社會,曾經叛逆的心尚且存在,卻空少了太多的鋭氣,靈魂開始畏縮,似要變得圓滑。

然後,馬可·奧勒留言:“自己站直,否則被別人扶直。”

然後,才開始靜下浮躁的心,認真地審視,剖析自己。

然後,才開始接觸了《沉思錄》。

馬可·奧勒留這位幾千年前的哲人,把生活中一點一滴的思想都給記錄下來,最終匯成了這本碩果,他的思想是如此的沉穩,有力,獨到,以至於我在青春裏讀它,便更有一種難言的意味。

年少的人,總是沉湎與記憶,耽於往日的美好,畏懼向前,畏懼改變。馬可·奧勒留説:“一切都是朝生暮死,記憶者和被記憶者同樣如此。”過去的已經在過去消逝,記憶的人和被記憶的人都已留在從前。日出時,今天的你已是嶄新,你需要的是創造一個嶄新的明天。既然過去已成定局,那麼除了能給予我們經驗,已不能改變什麼,不必在意。青春的人,就應面朝前方,儘管可能迷茫。

年少的人,總是迷茫於人生的真諦和生命的意義,平白添得如此愁緒,讓青春如此壓抑。馬可·奧勒留試着闡釋他所理解的生命:“人只會失去他現在過的生活,而且他每時每分都在失去他現在所過的生活。因此,在這個意義上説生命的長短沒有什麼本質差別。儘管過去的生命對於每個人來説都具有同樣的意義。”正是如此,時光飛逝,我們抓不住過去,守不住將來,擁有的也就只有現在。時間的無限是無意義的,因為你會因此感覺不到時間—時間也是相對的。我們的人生,所應該做的,也就是把握住現在了吧。直到現在再也沒有了現在。

我不知道馬可·奧勒留是個什麼樣的人,我只是從他的《沉思錄》中學到了沉思。儘管枯燥,儘管無味,但卻深邃,至少,撫平了年少的心。

我尚是少年,我還輕狂。我最終明白,生活如同一朵玫瑰,每片花瓣代表一個夢想,每根花刺昭示一種現實。可是,我終究是個任性的孩子,草在結它的種子。我站着不説話,這樣,就十分美好。

沉思錄讀書心得 篇10

《沉思錄》古羅馬唯一一位哲學家皇帝馬可·奧勒留所著,是自己與自己的十二卷對話,貫穿整本書的一個觀念就是斯多葛派哲人所追求的生活,一種擺脱了激情和慾望、冷靜而達觀的生活。把一切對他們發生的事情都不看成是惡,認為痛苦和不安僅僅是來自內心的意見,而這是可以由心靈加以消除的。

我不知道這本書給温、克林頓偉大的頭腦多大精神上的啟迪和支持,我從中受益最深的概括起來有三點。首先,生命短暫,變化無常,死亡不可怕的認識。永恆的紀念只是一個虛無,一切都只持續一天,任何人失去的不是什麼別的生活,而只是現在過的生活,死後,身後的名聲也迅速落入忘川。一個人只擁有現在,那麼就不可能喪失一件他並不擁有的東西。宇宙是流變,思考這種變化的迅速性,你將看不起一切會衰朽的東西。把每一天都作為最後一天度過,既不對刺激做出猛烈的反應,也不麻木不仁或者表現虛偽。

其次,對惡的認識。惡其實是司空見慣的東西。當你碰到騙子、背信棄義的人以及一切以某種方式行惡的人時,也使同樣的思想在你心中呈現,因為這樣你馬上可以提醒自己,不存在這種人是不可能的,你將變得對每個人都更為和善。沒有必要譴責他人,因為錯誤顯然是你自己的,你相信了一個有這些傾向的人將遵守他的諾言。親自報復的最好方式就是不要變成一個像作惡者一樣的人,不要煩惱和生氣地對待那些生你氣的人,用你的善讓他們看到自己的錯誤,並且繼續走你的路,完成擺在你面前的工作。

第三是忍受事物的變化,接受宇宙本性。任何事物都是按照宇宙的本性發生的,當你十分煩惱或悲傷時,想一下人的生命只是一瞬間,我們都很快就要死去。由一種行為引起的憤怒和煩惱帶給我們的痛苦,要比這種行為本身帶給我們的痛苦多得多。如果你因什麼外在的事物而感到痛苦,打擾你的不是這一事物,而是你自己對它的判斷。一個人退到任何一個地方都不如退人自己的心靈更為寧靜和更少苦惱,寧靜不過是心靈的井然有序。當你受到困擾時,迅速轉入自己的內心。

看這本書的確讓我內心平靜許多,平靜地看待死亡,同時珍惜現在;平靜地對待惡,並做好自己;平靜地接受變化,並追求真正有價值的人生。

沉思錄讀書心得 篇11

書桌上的白紙已經被風颳得凌亂不堪,有的安靜地躺在地上。

我把窗關得留下一條縫隙——吃得稍肥的飛蛾無法進入的縫隙;然後,滿意地回到書桌旁,繼續沉浸在《沉思錄》中感悟人生。

“熱愛你所遭遇的一切,神用命運之線為你織造的一切,因為還有什麼比這更適合你的呢?”

是啊,不要去埋怨自我所遭遇的,更不要去無謂地痛苦。相信神明的安排,相信自我能夠承受苦難,相信自我不是弱者,那麼,你將會從苦難的歷練中渾然新生,猶如被烈火灼燒過的真金。

聯想到一些人,或富或貧,或長或幼,都有一顆赤子之心,即傅雷所説的那顆堅強的心。他們用自我無比堅強的意志力,將這種與苦難對抗的精神展現得淋漓盡致。他們是英雄,偉大的英雄!

美國女作家之一海倫就是這樣一位偉大的英雄。在讀完她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之後,我被深深震撼了!那種心潮澎湃的感覺,我至今都難以忘卻;每每想起,心中的分量就又沉重些許。

曾在讀書筆記中寫下這樣一段話:“對於泰戈爾的‘距離論’和莎士比亞筆下的‘哈姆萊特’,我極其讚賞;但海倫那一份不很優美,也不很具有哲理的真切,竟讓我前所未有地怔住了。”

對於海倫的平身,相信很多人都有所耳聞。她自幼因病成為盲聾啞人,但其自強不息,克服重重困難讀完大學。一生寫了十幾部作品,同時成為了家喻户曉的作家和教育家。

在此,先撇開一些表面的東西,注意整個過程。試想,如果一個人,沒有克服困難的過人毅力,沒有堅強的赤子之心,怎樣可能理解神明的安排,又怎樣可能從如此的遭遇中站起來呢?

這是一種屬於人類的潛志。它在我們內心深處存活着,時刻等待着爆發。神明對於人類的安排是各不相同的,但請不要抱怨或是慶幸,因為你此刻的狀態都只是暫時的,每個人都擁有那種潛志,每個人都是有機會的,只要你去爭取,只要你好好把握。

在中國綿延的歷史長河中,也有着許許多多的英雄。名震古今中外的史學臣著《史記》就有着一位偉大的作者。

司馬遷,因直言進諫而遭宮刑,但他並沒有所以放棄自我,也沒有放棄寫書。在他寫完《史記》的同時,實際也為自我寫出了精彩的人格。

在我看來,這本《史記》的歷史意義,已不僅僅停留在文化上了,它的精神,從窄而言,是司馬遷的精神,從廣而言,是中華民族的精神。

這條巨龍,在磨難中存活,歷經五千年的風雨,蒸蒸日上。我們能夠看到,在它的脊樑上,屹立着多少不滅的靈魂,它們將英雄的堅強詮釋,它們將英雄的精神發揚。

在神明的安排下行走,一路上,不停。

不屈於苦難的壓迫,不屈於遭遇的不公,挺起胸膛走下去。

感悟之餘,回過神,微微光暈打在《沉思錄》的其中一頁上,有一隻飛蛾,正在用自我臃腫的身體拼命往窗裏擠動……

沉思錄讀書心得 篇12

引起我讀《沉思錄》興趣的是這為本書的作者羅馬皇帝馬可·奧勒留,我很想明白帝王與一般學者著書有什麼不一樣,另一方面,據説這本書是温總理的枕邊書,也是克林頓在《聖經》之後受影響最大的一本書,這更激起我讀這本書的慾望。本書真的有那麼強的魅力?

初看,感覺這本書沒什麼,艱澀而難讀。全書共十二卷,上下卷之間也沒什麼關聯和遞進,同一文章中段落之間也沒什麼很清晰的脈絡,甚至有時毫無關係,似乎作者思維很跳躍。語言上毫無華麗可言,十分平實、晦澀還有點反覆和拗口(其實這是精華所在),如果不靜下心來讀,或許你就把它撂在一邊了。然後當你靜心讀它時,你會發現它的思想是很深睿的,平淡中表達了一位帝王對人生的思考,排除世塵的雜念,淨化人的靈魂。

這是一本富有哲學思想的書。作者受斯多葛學派的影響,書中充滿哲學的思辯。他認為“死亡與生殖一樣是自然的一個祕密,是同一些元素的組合與分解,而全然不是人應當羞愧的事情,因為它並不違反一個理性動物的本性,不違反我們的結構之理。”至少那時的馬可·奧勒留對生命有一種理性的認識,而不依附於神學思想,這是難能可貴的。

此外,他還認為事物總是不斷地運動變化的,並且相互聯繫着,他説“正如一切存在的事物都被和諧地安排在一齊,新出現的事物不僅僅表現出繼續,並且表現出某種奇妙的聯繫。”“我是由形式和質料組成的,它們都不會消逝為非存在,正像它們都不可能由非存在變為存在一樣。那麼我的每一部分就都被變化帶回到宇宙的某一問好分,並將再變為宇宙的另一部分,如此永遠生生不息。”由此作者發出要關愛人周邊的人。

這是一本有關道德教育的書。作為帝王,他熱愛學習,但學的不是用人御人之術,也不沉迷於權力情慾之中,他重視對自我更深層次的探索,也充滿對人類道德的思考。這對現代人有很大的啟發意義。我們不得不承認,隨着社會的發展,物質禮貌日益豐富的同時,現實社會的精神禮貌卻在悄悄退化,而《沉思錄》正是讓我們重新找回“逝去的禮貌”的鑰匙。在本書首卷中,我們便能讀到這樣的話,“從我的祖父維勒斯,我學習到弘德和制怒”。“從我父親的名聲及對他的追憶,我懂得了謙虛和果敢。”“從馬克西默斯,我學會了自制,不為任何東西所左右。”他極力宏揚人性的真善美,認為這才是人的本性所在。

“待人寬,責己嚴”的古訓人人都明白,可是在工作和生活中,卻不容易做到,所以馬可説,“不要不情願地勞作,不要不尊重公共利益,不要不加以適當的研究,不要分心,不要虛有學問的外表而喪失自我的思想,也不要成為喋喋不休或忙忙碌碌的人。”我們應當做的,是多將思想放在自我的身上,每日三省,想想自我能為家人、為社會做些什麼,“當你不把你的思想指向公共利益的某個目標時,不要把你剩下的生命浪費在思考別人上”,因為,注意別人的缺點和行為,將使我們忽略觀察我們自我的缺點和行為。在當今,以自我為中心,自我不斷膨脹的世代,這是一曲清涼劑,讓我們清醒,少埋怨社會,多想想自我為社會做了什麼。

這是一本對人生充滿思量的書。在馬可的時代,還是由神權所統治。但作者有勇氣挑戰自我內心,這是悟性的開啟,是人認識自我和神靈的最關鍵一步。他想到這世界如果無法改變,那麼只能選擇改變自我。他試着藉助自我的創造力,用那些哲學、倫理和邏輯來擺脱內心困境。他對善與惡的思考,痛苦與歡樂的選擇,正直與陰謀,權力與義務等,其核心思想其實就是人類的道德。在人類幾千年歷史中,真正扮演救贖主角的其實便是我們人類自身的道德。如此説來,人的一生,原也是同內心慾望戰鬥的一生,而戰鬥的終極目標,可是是道德。如果我們能戰勝自我,由一個高尚的道德所引導,那麼這個社會的醜陋面也會隨之淡去。

這是一本用靈魂寫成的書。馬可·奧勒留他告誡人們在輕看世俗的榮譽、名聲,他説“多少人在享受赫赫威名之後被人遺忘了”“不要老想着你沒有的和已有的東西,而要想着人認為最好的東西,然後思考如果你還未擁有它們,要多委熱切地追求它們。”

書中也充滿了心理學的知識,馬可·奧勒留認為引起我們情緒變化是不是事物本身,而是我們對事物的看法,這與ABC理論是完全一致的。

本書的最終一章節還異常論述了死亡,提出“死亡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他説:“希波克拉底在治癒許多病人之後自我病死了。占星家們預告了很多人的死亡,然後命運也把他們攫走。亞歷山大、龐培、凱撒在粉碎數以萬計的騎兵和步兵、頻繁地把整個城市夷為平地之後,他們最終也告別了人世。”作者再三向人們展現,死亡是自然規律,是每個人的必然歸宿,是天命。聖賢也好,皇帝也好,平民也好,誰都無法逃脱。必然應對的事情,恐懼是沒有意義的。這就引發了我們對於死亡的思考:如何讓有限的人生活得更有價值、更精彩。要讓人生活得更有意義,就得從個人的修養着手,無論是品德修養還是業務素質,都需要不斷地自我提高。一個人僅有奉獻於社會,有益於社會,才是有價值的。所以政府官員多讀此書很有必要。

在本書中,作者好似一個異常嚴峻而又平和的人站在鏡子前面,告誡鏡子裏頭的自我,書中“你……”的句式就是最好的明證。這不是簡單的內心獨白和情緒傾訴,這是本我與自我的交談,這是解剖靈魂,對自我進行告誡。比如他在書中這樣對自我説道:“你錯待了自我,你錯待了自我,我的靈魂,而你將不再有機會來榮耀自身。每個人的生命都是足夠的,但你的生命卻已近尾聲,你的靈魂卻還不去關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幸福寄予別的靈魂。”他總是這樣在書中狠狠地拷問自我。如果我們的精神水平尚不能到達自我批評的高度,那至少,我們能夠經過閲讀,理解《沉思錄》給我們靈魂的洗禮。

沉思錄讀書心得 篇13

《沉思錄》沒有過分的講究辭藻,也沒有注意交代和結構安排,而是任憑思想隨波逐流的一部經典哲學名著。“一個人退到任何一個地方都不如退入自我的心靈更為寧靜和更少苦惱,個性是當他在心裏有這種思想的時候,透過思考它們,他立刻進入了完全的寧靜”。但就是這些簡單的話語,讓人有一種聽古典神祕音樂時的靜謐感和認同感。

“一本温總理讀了一百多遍的書”本以為只是一個宣傳叫賣的噱頭,但真正閲讀過才發現它的確是一本能淨化人心靈的書籍。本書譯者何懷宏這樣説到:這不是一本時髦的書,而是一本經久的書,買來不必須立刻讀,但必須會有需要讀它的時候。近兩千年前有一個人寫下了它,再過兩千年必須也還會有人去讀它。我堅信這一點,因為它是一本充滿智慧的書,是一本拷問心靈的書,每一句寫給自我的話語,都是一次向着心靈的兇猛攻擊。即使是在時隔兩千年的這天,我們仍能跨越時空,看到作者低頭沉思,與自我內心對話。

《沉思錄》,這是一本記錄自我與自我對話的書,是一本用靈魂寫成的書。人用雙眼看世界,卻看不到自我,所以要先看清自我惟有用心。反省自我過往並構成對話那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它需要絕對的真誠、平和的心態和超凡的勇氣。這本書中字裏行間常常出現的不是“我……”,而是“你……”,好似一個異常嚴峻而又平和的人站在鏡子面前,對鏡子中的自我做出告誡與提醒。他不是簡單的內心獨白和傾訴,而是自我與自我的對話,是對自我靈魂的解剖和對自我的告誡。他這樣説到“你錯待了自我,你錯待了自我,我的靈魂,而你將不再有機會來榮耀自身。每個人的生命都是足夠的,但你的生命卻已近尾聲,你的靈魂卻還不去關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幸福寄予別的靈魂。”他一向這樣拷問自我。

人生最大的敵人就是自我,戰勝自我便能戰勝一切。古訓道:“待人寬、責己嚴”,這句話人人都明白,可是做起來卻很難,所以《沉思錄》裏説“不要不情願地勞作,不要不尊重公共利益,不要不加以適當的思考,不要分心,不要虛有學問的外表而喪失自我的思想,也不要成為喋喋不休或忙忙碌碌的人。”我們應做的是把心思放在自我身上,自我反省,想想能為家人、為社會做了什麼,“當你不把你的思想指向公共利益的某個目標時,不要把你剩下的生命浪費在思考別人上”,不要只注意別人的缺點而忽略了審查自我的行為。因為僅有不斷完善自我、提升自我,才能實現自我價值。

然而人不是孤獨存在,人是社會性的,自我價值的實現不能脱離社會、脱離整體而存在。這也正是《沉思錄》中反覆強調人的社會性,人不是孤獨存在。每個人都向往和諧完美的生活,這就需要每個個體努力發揮自我最大的力量,不斷完善自我,以一顆仁愛之心善待與你相處的每一個人,以平和寬容的心態學會理解,做到心靈的平靜和安寧,遇事坦然應對,不受干擾,勇於承擔。維護和諧社會,需要每一個人的努力,每一個人都不能忽視自我對整體的作用。《沉思錄》中多次提到,要讓自我的行為和活動限定於有益的社會活動中,因為這貼合人的本性。記住我是整體的一部分,才會更加珍視整體的團結,維護整體的穩定。猶如禮貌潔淨的生活環境,需要大家共同維護,不亂扔垃圾或主動維護環境衞生,事雖小,但好處大。這不僅僅是個人行為,它還影響到他人和整個社會,甚至影響到下一代的世界觀。

再如遇到不順的事情,不要一味地責怪他人,應先要檢討自我的對與錯,學會溝通和交流,凡事盡力做到以身示範、以身作則、以理服人,構成良好融洽的工作氛圍與和諧的社會環境。以用心的心態認識社會,正是因為一個個多樣的個體存在,才構成了豐富多彩的世界,才使大家的生活豐富多彩,與人同行,才不再孤單寂寞。

沉思錄讀書心得 篇14

其實我是更喜歡讀小説的,但偶爾也會附庸風雅地讀點其他書籍,就象網絡紅人鳳姐的搞笑名言“我經常看的都是社會經濟學和一些文學類的著作!比如説《知音》和《故事會》”。

但《沉思錄》除外,這是我自覺的想去看的一本書。

這是一本好書,好書可以讓你讀得越多,收穫的越多,並獲得強大的精神力量。這本書來自於一個羅馬皇帝的人生思考。馬可·奧勒留,一位卓越的羅馬帝王哲學家,他沒能阻擋羅馬帝國的轟然倒塌,但是卻用自己一生的思考,為無數尋求生命更深層境界的人,鋪設了靈魂的階梯。用他的《沉思錄》為我們淨化心靈,洗去俗塵。

這是一本哲學書,崇高卻不失質樸。它不如尼采的哲學思考深刻,也不同於《心靈雞湯》《蘇菲的世界》等速食類哲學著作琅琅上口,這是一本用靈魂寫成的書。

“有兩種東西,我對它們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他們在我心靈中喚起的驚奇和敬畏就會越來越歷久彌新,一是我們頭上浩瀚的星空,另一個就是我們心中的道德律。”這是德國古典哲學家康德的墓誌銘。當n年前我讀到這句話的時候,只覺得這話説得好,有大師風範,但並不瞭解它的深意。直到我讀了馬可·奧勒留的《沉思錄》後,才忽然對道德和人性自身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馬可·奧勒留的《沉思錄》對宇宙、個體、時間、靈魂、生死、痛苦、神、相處、德行、理性等事物的深刻思考,不乏睿語箴言,令人啟發與品味。不要説這是__年前的帝王思想,即使是現在,同樣會令人景仰。

沉思錄讀書心得 篇15

《沉思錄》,書如其名,是一本需要人把心沉靜下來閲讀並思考的一本書,這是古羅馬哲學家帝王馬可·奧勒留的人生思考與感悟,是一部直抵人靈魂深處的西方經典哲學著作。多年前,在網上搜索時,無意中得知此書精讀百回的枕邊書,心中頓生好奇,是怎樣的一本書,讓總理這樣的情有獨鍾、青睞有加呢?

滿懷期待,四處找尋,在文化街上的一家期望書店裏我找到了這本由北方聯合出版傳媒公司萬卷出版公司出版印製的微型書。回家後隨手翻閲,能讀懂的段落並不多,對於好多語句的理解只是停留在一知半解的程度。沒過幾天,這本書便被我遺忘在了書櫃的角落裏。時隔幾年以後整理書籍時,重又翻開了此書,細細品讀,才發現了這本書的真正價值。或許是這幾年的生活積沉,讓我對人生有了更深的體悟,從而對這本書有了重新的認識。猶如醍醐灌頂,從前晦澀繞口的語句,而今成為了箴言警句、諄諄教誨,點亮了我的智慧和心靈之燈。

環視星球,彷彿你是和它們一齊運行,不斷地研究元素的嬗遞變化吧,因為這種思想將濯去你塵世生命中的污穢。

靈魂的力量在於讓人以最善的方式生活,它能對無關緊要的事物採取漠然的態度。

不要總去注意別人心裏的想法,那麼,一個人就很少會被看成是不幸福的,而那些不注意自我內心活動的人就必然是不幸的。

以上幾段話摘自《沉思錄》,從宇宙到人生,從靈魂到死亡,馬可·奧勒留無所逃避,真抵人心。如今,這本書已經成了我的隨身寶典,有空便翻開逐字逐句地精讀,其間的每一個字符,每一句教誨,都教導人類摒棄一切無用的思考,去正直的思考,過樸實的生活,從而抵達心靈的最大寧靜。

標籤: 沉思 讀書 通用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dushu/lm38d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