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讀書心得體會 >

《思想錄》讀後感(通用16篇)

《思想錄》讀後感(通用16篇)

《思想錄》讀後感 篇1

帕斯卡爾的思想是很狂野的,他用理性的思維去反對科學。但是,他自己卻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科學家,他對數學以及物理學等方面的造詣是很少有人能夠與其匹敵的。讀他的《思想錄》就如在田野散步一樣,到處都有值得回味和欣賞的東西。因此對他的內容不免產生一些零碎的想法。“沒必要去嘲笑那些因地位顯赫,身居要職而贏得尊敬的人,因為人們所愛的只不過是附着在這些人身上的一些品質而已。”的確,我們對於自己的信任與欣賞能夠給自己帶來無窮的力量,並且這樣還能夠過上輕鬆愉快的生活。但是,人,又為何稱其為人呢?人區別於其他的動物最重要的特徵之一就是他具有思想以及由於他的思想而表現出來的一種品質。如果我們從人的頭腦中把人所特有的思想抽離出來,並進而使其喪失能夠表現其品質的特質,那麼這個人還能稱其為人麼?如果説,我們只要愛這種品質,那麼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人就都是空想家了。因為我們只要愛那種沒有任何依着物的而且可以平空想象的遊離於世界空間的優秀的品質就可以生活了,這樣的生活是否真的具有積極的意義,我們假設他有,那麼這種生活又能夠持續多久?現實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我們對於偉人,愛戴的不僅僅是他的品質,而且也還愛護他的肉體。要不如果有人對其進行肉體上的殘害的時候,我們為什麼會不遺餘力地對其進行保護?因為肉體與品質是那麼的難捨難分。品質和肉體是相濡以沫的兄弟,我們不能説肉體是多麼的珍貴無比,也不能説品質是多麼的至高無上。所以,我們如果愛一個人,那就愛他的全部吧,優秀的品質,以生俱來的肉體。“科學的虛妄——有關外物的科學不會在我痛苦的時候安慰我在道德方面的愚昧無知的;然而有關德行的科學卻永遠可以安慰我對外界科學的愚昧無知。”科學與道德,這天平兩端的砝碼,到底誰能夠平衡我心中的痛苦。當我認為在自然科學這方面所知甚少時,我是那麼的不自信與自卑。當我在社會經濟方面所曉不多,黯然無助的時候,我顯得又是多麼的憂傷。因此,我尋找着道德……

《思想錄》讀後感(通用16篇)

《思想錄》讀後感 篇2

雖然目前僅讀了他的幾篇文章,但絲毫不影響我對他的敬佩之情!這是一個怎樣天才的人物啊,只活了39歲,但卻是集物理學家、哲學家、數學家這些頭銜於一身的偉大人物!

我現在17歲,他的文章似乎已將我的整個人生看透。他的觀點都是我所經歷的生活的一個總結。一個又一個的相同點,一次又一次的共鳴,讓我突然懷疑,我的生活是這麼的普通,以至於連他——一個生活在不同年代,有着不同經歷的人都如此瞭解!在他的眼前,我是一個透明的人。

其中的一段很好的表達了此刻我激動的心情:“當一篇很自然的文章描寫出一種情感或作用的時候,我們便在自己的身上發現了我們所讀到的那個真理。我們往往因此而感動得要去熱愛那個使我們感受到它的人,因為他顯示給我們的並不是他自己的東西,而是我們自身的東西。”是的,我現在非常感動,也非常熱愛這位令我感受到自身東西的人——帕斯卡爾。

他的思想是如此的鋭利,深刻。

在第一篇《人的兩種不同的思維方式》中,有這樣一句話:“一種品質可以在沒有另一種品質的情況下存在,智力可能是強大而狹隘的,也可能是全面而脆弱的。”或許我的理解不夠深,但由此我想到了兩種人——專才和全才,相信大家聽到這裏也會發現這兩種人和所形容的智力有着很大的相似點。“習慣於憑感覺下判斷的人不理解推理的過程,因為他們往往看一眼就理解,並不習慣於追求原理,反之,習慣於根據原理推斷的人不明白感覺上的事情,因為他們尋求原理,卻沒有一眼看透的能力。”的確,生活中很多時候,我們往往憑藉主觀認識去判斷身邊的事物,而不會用追求原理這種需要拐彎思考的“麻煩”方式去看待問題。這就是數理思維和直觀思維——數學家和思維直觀的人的區別。

他在談論雄辯時,形容得也讓人感歎其準確。“真正的雄辯輕視修辭。”這句話應該就是想體現雄辯所用的理由真實得不需要修辭來證明其正確性。然而當我看到這句話是,我再次疑惑什麼是雄辯:“雄辯是以甜言蜜語説服人,而不是以權思想錄讀後感1000字威;它是暴君,而不是國王。”據布倫士維格的解釋説,國王是合法的,而暴君是非法的;説服力的權威是合法的,但雄辯的甜言蜜語卻足以敗壞人的意志。雖然他的解釋説明了帕斯卡爾是在強調雄辯的強大力量,但我開始懷疑,雄辯所用的理論其真實性。是人們用花言巧語將自己的思維“強加”於別人的心中嗎?“我們必須把自己放在聽者的位置上,在自己內心中檢驗講話的委婉,以檢查兩者之間是否相符合,以及我們是否有把握使得聽眾完全信服於我們的講話。”這樣看來我的理解似乎是對的又似乎是錯的。錯在不是“花言巧語”,也不是“強加”。只能説帕斯卡爾對雄辯的理解太過深刻,以至於我無法根本理解其真正含義。

在心理學的領域裏,他也有獨到的見解。《説服的理由》講訴的就是如何去説服別人是最有效的,他總結到:“當我們想要有效地糾正別人並指明他犯了錯誤時,我們必須注意他是從哪方面觀察事物的,因為在那方面他可能就是正確的;我們必須承認他那方面的正確,然而,也要向他指出他在另一方面所犯的錯誤。他會滿足於這樣的做法,因為他看到自己並沒有錯,只是沒能全面地看問題而已。”這裏體現的就是對個人虛榮心的滿足。每個人都不會喜歡承認自己犯了錯誤,也正是這一點,人們更不喜歡別人指出自己的錯誤,那樣,自己的錯誤不在是個“祕密”,而是公開的“情報”。就像帕斯卡爾説的“人們往往更容易被自己發現的理由説服,而不太容易被別人腦袋裏想出來的理由説服。”因此,説服別人發現、承認自己的錯誤,特別是以一個旁觀者的身份去説,那是難上加難。而帕斯卡爾提出的方法,可以説很好地解決了這一難題:承認對方只正確的,只是在某一小方面沒有思考嚴密罷了。等於説告訴對方,你本質是聰明的,只是犯了個小小的錯誤。相信任誰聽了都會很高興,那麼接受錯誤也變得簡單了。當然,我覺得若要實現這一點,對那位提出對方錯誤的人要求也十分的高,首先就要“注意對方思考問題的角度”,並有心情去慢慢地開導對方,相信一般人是無法做到的。也正是如此,這樣成功的情況很少出現。

從這些看來,其實哲學不是人們所想的那麼深奧,它僅僅是對一個人一生經驗的總結,對一個社會常態的客觀認識罷了。是其在原有的基礎上,用更準確的語言去形容它,用更深層次的理解去看待它,僅此而已。當然,我的理解可能有些片面,但哲學就是要通過不斷的學習才能逐步逐步地去認識。相信在有了更多人生經驗後,我對帕斯卡爾文章的理解會有全新的改變。

《思想錄》讀後感 篇3

人類對於信仰的追求,並不是從人類的起源開始就具有的,它是隨着人類社會形成之後,羣體之間為了生存和發展的需要,在與自然界進行逐步鬥爭中形成的。人類作為有思想的動物,在遭遇到自然災害的過程中,為了克服困難,改造自然,樹立信心,建立期望,常以天為最高的神靈而建立起鼓舞人類自身鬥志和信念的至高無尚的神。因此,宗教總是屬於人類精神世界層面需要的對象。然而,自從有了宗教以來就有了爭議,有無神論與有神論之間的爭論。有神論者可以拿出一次又一次神的預言被證實來證明神的存在。而無神論者總認為那只是讖語,是偶然被應驗的巧合,他們認為人類社會中有無數的預言家,當預言失敗時,人們只是當作是一次玩笑。然而,當巧合實現了的預言,他們就會利用這樣一次不平常的預言,進行大肆的宣揚與渲染。從而讓人們相信神靈確實是存在的。

人是物質與精神的完美結合體,精神依附於肉體之上,肉體為精神實現創造需要。肉體的追求只能是低層次的,真正高層次的追求是通過肉體而達到精神層面的追求。人類精神的空虛比肉體的飢餓要可怕的多。因此,人類社會發展到了今天,再去爭論神靈是否存在已經並不是那麼重要了,重要的是作為一個社會人,是否建立了一種精神追求。這種精神追求會引導你的肉體去為社會做出更多的服務與奉獻。正如:在雨果的《悲慘世界》中,神甫對冉阿讓説的那樣:“您向我保證過要當個誠實的人。我買下了您的靈魂。我把您的靈魂從邪惡的思想中贖出來,交給了仁慈的上帝了。”從此以後,冉阿讓在精神上接受了上帝的旨意,好善樂施,以德報怨,始終如一地成為一名虔誠的教徒,按照的旨意為世界上需要幫助的人們,伸出自己的仁愛之手,奉獻着慈愛之心而不斷努力。神甫的功績就在於使冉阿讓從骯髒的肉體需要中轉變為對純潔的精神世界追求的再造過程。信仰的作用就是使我們不能做一個肉體雖然依存,精神卻已經死去的人。

帕斯卡爾認為:“上帝不能被證實,也不能用科學性證偽,於是上帝不存在。一切不能獲得證實的皆不存在。”這一觀點並不具有説服力,人類對自然界的認識到目前也只有微不足道的一小部份而已,人類要證實自然界一切的存在,這本身就是不可能的。因此,我們不能將尚未被證實,也不能被證偽的事物認知,通過理性的思維宣佈其不存在。人類正是因為有敏感的心靈存在,才可以通過心性邏輯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世界的一切。理性邏輯是有限的,嚴密的和刻板的,心性邏輯則是無限的,感應式的。因此,在對待宗教信仰和對神的認識過程中,無法實現理性的邏輯推理,只能通過人的心智去感受神的存在。這種感受的過程可能是漸進式的,也可能存在通過細微感覺,在某個瞬間得到頓悟。心性邏輯與理性邏輯有着一個根本的區別就在於,心靈感覺認識過程形成的結果是可逆性的。而理性邏輯推理過程形成的結果則是必然的,且是不易變化的實在。理性邏輯和心性邏輯是人類認識世界和改變世界的兩種有效方法。理性邏輯讓人類更加的嚴謹,心性邏輯讓人類更具創意。

對於帕斯卡爾在本書中反覆論證的人是無限大和無限小的主題,我贊同帕斯卡爾觀點,人作為物質的肉體在浩瀚的宇宙之中是極其渺小的,人本身也是由無數的細胞組成的。然而,人的精神世界卻是無限大的,大到可以對整個宇宙進行認識。人是這個宇宙中最神奇的動物,因為他是有思維的動物,這種思維可以在不同的個體之間形成差異,沒有同時存在兩個人有一模一樣的思維,但是思維相同又可能是形成高度的統一羣體。在對待某一個事物的認識上,就有可能出現無限大數量思維一致的羣體,他們有着共同的思維和認知,這就是人類精神世界的神奇之處。人的精神也存在着可變的思維精神和固化的榜樣精神,可變思維精神也就是當人的精神仍然依附於肉體的狀況之下,人的精神世界是一個活動的過程,是可變性與延伸性的相結合,這種思維是及其活躍的。它能夠通過感觀和心靈認識對世界產生感性和理性的認識。當然,另外一種精神是肉體已經死亡後精神層面的思維方法與觀點依然被人類所採用。這種精神只要宇宙中人類存在一天,個人精神思維方式就會永不停止的傳承下去。

《思想錄》讀後感 篇4

人,這個矛盾的高級動物認識帕斯卡,自然是從中學時代學過的“帕斯卡定律”開始。在讀“順應自然”系列叢書的時候看到了這本書,第一感覺是:咦,這不是一個物理學家麼?怎麼還是社會人文方面的專家?讀完書以後的感覺是:自然科學的基礎便是哲學、社會科學。西方的笛卡爾、牛頓等大名鼎鼎的自然科學家,同時也是狂熱的哲學分子,如果不能成為哲學家的話。《思想錄》記錄了帕斯卡的哲學思想、社會科學的認知:人是崇高的,也是可悲的;在無限大與無限小之間,人的存在便是一種悖論;在無窮大的空間、永恆的寂寞中,作為人的作者也感到了無比的恐懼;而在追求快樂的過程中人看到了虛無,在承受痛苦的磨難時人得到了錘鍊;觸及人,就像觸及風琴,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個音律是什麼?人既尊重自己,又鄙視自己……人啊,你這個矛盾的高級動物。因為思想,你與動物有所區別;也因為思想,你將自己與別人隔開,認識了自己的獨立存在。與蒙田一樣久病纏身,也和蒙田一樣在這種極為不利的條件下積極地思考。人是會思考的蘆葦。而作者的思想充滿了二律背反,康德認為,由於人類理性認識的辯證性力圖超越自己的經驗界限去認識物自體,誤把宇宙理念當作認識對象,用説明現象的東西去説明它,這就必然產生二律背反。於是,上帝存在是不可思議的,上帝不存在也是不可思議的;靈魂和肉體同在,以及我們沒有靈魂;世界是被創造的,以及它不是被創造的;有原罪,沒有原罪。作為一名自然科學家,他將蒙田的《隨筆集》和拉羅時福柯的《箴言錄》有機地結合起來了,特別是蒙田的思想幾乎是批判地吸收了:這是本書的一個看點。全書讀起來不是十分流暢,但是俯下身來,總是能發現作者的智慧……

《思想錄》讀後感 篇5

近讀湖北人民出版社帕斯卡爾〈思想錄〉第二十五章: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感受頗深。

帕斯卡爾,法國數學家、物理學家、思想家,他的〈思想錄〉、《培根人生論》、《蒙田隨筆集》被人們譽為歐洲近代哲理散文三大經典。

我很難想象一個人有手,沒有腳、沒有頭(因為只是經驗才教導我們説,頭比腳更為必要)。然而,我不能想象人沒有思想,那就成了一塊頑石或者一頭畜生了。

思想形成了人的偉大。

人只不過是一根葦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東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用不着整個宇宙都拿起武器來才能毀滅他,一口氣、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然而縱使宇宙毀滅了他,人卻仍然比致他於死命的東西高貴的多,因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對他所具有的優勢,而宇宙對此卻一無所知。

因而我們的全部尊嚴就在於思想。正是由於它而不是由於我們所無法填充的空間和時間,我們才必須提高自己。因此,我們要努力好好地思想。這就是道德的原則。

能思想的葦草——我們應該追求自己的尊嚴,絕不是求之於空間,而是求之於自己的思想的規定。我們佔有多少土地都不會有用,由於空間,宇宙便囊括了我吞沒了我,有無一個質點;由於思想,我卻囊括了宇宙。

大凡統治者,都喜歡他的臣民統一到自己的思想之下,自然,不喜歡有思想的人了。但一個人如果沒有自己的思想,談何尊嚴。因為我們的全部尊嚴就在於思想,思想形成了人的偉大。

這大概就是讀書人為什麼把自己的觀點、思想,看得比生命還寶貴的原因所在吧。

正所謂,士可殺,不可辱!

人的全部尊嚴就在於思想。

西方有句諺語:人以思考,上帝就發笑了。恕我愚鈍,至今説不好上帝為什麼發笑?上帝是嘲笑人類無知,是笑人類進步了(欣慰人類成長了,開始反省思考了),還是上帝對人類不負責任?但人類不可能不思考,“我思故我在”。不思考的人可能連上帝為什麼笑都會不知道,更不用説去聆聽上帝,皈依上帝。幼稚的思考是成熟的前奏,幼稚的思考總比不思考要好得多!

時下,一切都是快節奏,什麼都講究速度,火車在提速,飛機在提速……連愛情都成為快餐。

也許有人會説,哪裏有時間思考呀?!

誠然,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為人們的衣食住行提供了空前的便利條件,辦許多事情都已經程式化了,不需要人們思考。然而,我不能想象人如果不思考,沒有思想,那就和一樁木頭,一塊頑石,一具行屍走肉,沒有什麼區別了。那麼,這個世界就太可怕了!

人是萬物之靈,人和世間萬物的區別也在於人有思想。人的尊貴就在於有思想,思想形成了人的偉大!

我認為,當下人必須慢半拍,才能有時間思考,才能有自己的見解,乃至思想。

讓自己的生活節奏慢不來,儘可能的慢下來,慢慢來,思考啊!

《思想錄》讀後感 篇6

近讀《幸福的方法》,讀完之後頗有感觸。

作者本·沙哈爾,是一位來自以色列的哈佛博士,原為壁球運動員,曾獲國際壁球比賽世界冠軍。他在哈佛開設積極心理學課程,倡導積極的心理、自信的心態、健康的冥想,在哈佛學生中影響很大。

作者認為,我們不要只重感官享受的享樂主義幸福,不要為目標所苦的忙碌奔波式幸福,也不要無能者自怨自艾自我束縛式的虛無主義感;我們要的是有理想,有目標,有奮鬥,有成就,能感受的幸福。他對幸福的定義是“快樂與意義的結合”,他似乎也很贊同馬玎·塞裏格曼關於幸福三要素的提法,即幸福的三個要素是意義、快樂與投入。

讀完通篇,我個人把作者對幸福的論述用九個字來加以概括,即:有目標,去奮鬥,能感受!這樣就能夠獲得幸福!

在我看來,無論是從古賢先哲,還是從當代社會人們生活來看,人要獲得幸福,首當其衝,是必須建立奮鬥目標,確立生活意義!其次,必須採取行動,如果不奮鬥,不行動,不尋找,就無法實現這個目標,獲得成功。但若只以目標實現之後的快感為幸福,則永遠不能獲得幸福,因為幸福的追求是無止境的,一個目標實現後,新的目標必然隨之而來,如果在奮鬥過程中不能體會幸福,則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所以,對幸福的感知能力很重要。如果沒有感覺幸福的能力,享受奮鬥的過程,把這個過程當作快樂,那麼人就找不到幸福,無法實現幸福的!所以,我很贊同作者提出感受幸福有兩種模式,即溺水模式(無苦無獲式)和性愛模式(樂而更樂),我也很贊同作者的看法,即後者是一種更好的獲取幸福的能力!

此外,作者也談到了人生最重要的幸福來源:那就是對美好婚姻家庭生活的把握。我覺得,如果沒有幸福婚姻,相互理解的另一半,人生是沒有幸福可言的!做為人,最幸福的事情是,能在不斷延長的生命中找到一個最理解自己的人!當然,首先這個人必須是自已,但只有自已理解自己,是一種孤獨的幸福;只有獲得他人的理解,知已的理解,人生才是幸福的,苦中也會透出甜味!所以説:人生,得一知已足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換句話説,得到了一個人生知已我就幸福,得不到,那就是人生的命運!

最後,作為運動員出身的作者,提出把握人生幸福真諦的方法非常簡單,但卻的確給我們很多啟示。也許以運動員簡單直接的思維方式來尋求幸福往往就是十分有效的,不是嗎?君不見,當今社會,任憑社會和個人財富如何增長,人們卻越來越感受不到幸福,越來越難以找到快樂,越來越失去找尋幸福的能力,或者社會根本就沒有人去思考這些基本的哲學命題。

我想,現在的確是到了需要認真思考什麼是幸福的時刻了!在我看來,雖然當今社會各種信息極為豐富,物質財富極大豐富甚至過剩,但社會整體意識越來越膚淺落後,人們的精神生活越來越貧乏無聊。也許簡化,真的不失為一種最佳的尋找幸福的方式!那些“性愛模式”“冥想方式”是一個運動員在以身體認識、體驗和實踐幸福哲學,雖然失之於淺薄,但仍然十分有效!

幸福的方法》讀後感1000字二

心理學家曾經對比過非常快樂的人以及不快樂的人,在外界因素中,唯一能區分這兩種人的就是人際關係。

人際關係中非常重要,並且伴隨一生的就是親密關係,甚至有心理學家認為:幸福的最佳預測因素,就是親密關係。

所以我們來看看第四個觀點,無條件的愛以及相互理解,能夠幫助建立親密關係。什麼是無條件的愛呢?

如果你無條件愛一個人,你就會看重對方的核心價值,而不是他的外在表現。

比如説,一個有社會責任感、勤奮、熱忱而又有耐心的人,有可能去做一項支持貧困兒童的公益事業,這份事業成功與否,就是他的外在表現;而他內心的激情和熱忱,就是他的核心價值。

如果是無條件愛着這個人,只要他的熱忱還在,他的核心價值就在,無論他的事業成功與否,你對他的愛都不會改變。

為什麼要給予無條件的愛呢?

因為無條件的愛會帶來力量,會建立一個“幸福圈”,能促使人勇於追求有意義又快樂的事情,也能更好地激發潛能和價值。

除了無條件的愛,作者還認為理解是愛的基礎。熟悉對方,真正去認識他,理解他,會帶來更強烈的親密感,使愛能夠更好地成長。

理解對方包括深入瞭解對方的價值、熱情、想法、期望等。在理解對方時,也要儘可能幫助對方理解自己。我們要把注意力放在想被理解,而不是想被認可上,打開心門,和對方分享自己最深層的部分。

我們來總結下第四個觀點,無條件的愛和理解是經營親密關係的兩大基石,而建立親密關係,是獲得幸福感的有效途徑。

感恩行動背後的原理是,人往往對所擁有的美好司空見慣。

比如説,很多人都意識不到自己的健康是多麼值得珍惜和感恩,經常要等到健康受到威脅時才會意識到健康的重要性。

為了防止司空見慣和理所應當,需要提醒自己,去主動意識到自己所擁有的美好。

為了使身體更加健康,同時又不覺得刻意鍛鍊和保持太辛苦,最好的方法是把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像刷牙一樣自動的程序化慣性,這樣就不用每次耗費自律去約束自己。

自律是一種珍稀的資源,當過多的事情需要使用自律時,可能會出現自律匱乏。

好,這就是我們説的最後一個觀點,用5件好事法和有節制的自律來提升幸福感。

《思想錄》讀後感 篇7

暑假裏,我看了《藍色的海豚島》,剛拿到這本書。看到書名時,我心裏就很好奇,藍色的海豚島究竟是什麼樣子呢?為什麼是藍色的呢?原來,它是太平洋中的一個島嶼,形狀像一條側躺的海豚,島的周圍有海豚在遊戲,有海獺在嬉戲,也有海象在爭雄……

以前,在這個島上住着印第安人,他們受到了捕獵海獺的阿留申人的殺害。無奈之下,白人接他們離開了這個小島到東方去居住了。可萬萬沒想到的是,他們竟然落下了小女孩卡拉娜和她弟弟拉莫,還有一根棍子和一些鮑魚。海豚島到處是野獸,島上險象環生,看到這裏,我真為卡拉娜兩兄妹捏一把汗!

果不其然,可憐的拉莫被野狗咬死了!卡拉娜害怕極了,但是堅強的她最終克服了恐懼,併發誓要殺死那些野狗。

她開始修建自己的起居室,開始製造武器和捕魚用具。她把武器製造好後,帶着武器去野狗住的山洞附近的小山丘上……

等野狗們進了洞。她帶着一張大弓、五支弓箭和兩支標槍,悄悄地繞過洞口爬到頂上,把武器放在那兒,只帶上了一支標槍。

然後,她點燃一大把的柴火,把野狗引出來,一隻、兩隻、三隻……一隻接着一隻出來了!此時卡拉娜的眼中沒有害怕,有的只是憤怒。直到帶頭的狗出來了,卡拉娜才發起進攻!不好,狗頭髮現她了!

它惡狠狠地朝卡拉娜怒視着,正當它準備撲向卡拉娜的時候,卡拉娜的箭射中了它的胸膛!鮮血慢慢地在它前胸流淌,彷彿一朵綻開的復仇之花,鮮紅、刺眼!

這時,又有三條狗跑出山洞來。卡拉娜用剩下的幾支箭射死了其中的兩條。有一隻大灰狗落荒而逃,卡拉娜沒有窮追不捨。在回去的路上,她看見一根斷箭桿和一串腳印,因為天太黑,卡拉娜最終在黑暗中失去了方向。第三天時,她又沿着那條路尋找着那條大灰狗,最終卡拉娜在巖石的盡頭找到了它,卡拉娜把那條大灰狗救回了家,幫它把箭頭拔出來,再用珊瑚木給它消毒,並給它取名為——朗圖。卡拉娜最終馴服了郎圖,跟它成了好朋友。

自從看了這本書後,我知道了卡拉娜活下來的原因,靠的不是運氣,而是不放棄的信念和不服輸的勇敢。這深深地觸動了我,以前的我很任性,也很懦弱,因為我的任性和懦弱而犯了許多錯。在以後的生活中我也要像卡拉娜那樣勇敢,在困難面前不再退縮,而是迎難而上,創造屬於自己的美好明天。

《思想錄》讀後感 篇8

在《不跪着教書》這本書中,老師可以清晰的感受到做教師的職責,身為教師,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持之以恆要做到的:

一、要拋棄學科本位的思想:身為教師,不負責任,那就是老師的悲哀。老師對學生要有正確的評價觀,不以分數為標準把學生劃分成三六九等,應在教學過程中,關注學生做事的態度,在師生交往的過程中關注學生做人的原則,一個學生,如果沒有優異的學習成績,但他認真,誠信,富有愛心,作為教師,你應該為這樣的學生自豪,雖然這樣的學生不會給你帶來所謂的榮耀,但會讓老師的內心變得踏實!

二、教師要做到以身作則:一個老師不能一味用語言教育學生,身教重於言教,老師良好的行為對學生有潛移默化的影響,一個老師,你希望學生善良,那老師的內心就要柔軟和慈悲,你希望學生正直,那老師就要誠信,你希望學生積極向上,你老師就要不畏困難,你希望學生陽光朝氣,那教師就要樂觀開朗,老師要知道,若干年後,在你的學生身上會折射出老師的影子,我們希望,這些影子是美好的!

三、要有執着的方向:在當今人心浮躁的社會,老師要耐得住寂寞,不沽名釣譽,要能經受住一些誘惑。我們要明確,教師的主陣地在課堂,老師的着力點在學生,把學生培養成站立的“人”是我們永遠努力的方向,身為教師,千萬別把心思花在人際關係的內耗上。

《不跪着教書》這本書展示了老師的氣節和氣度,它是一本讓老師補鈣,讓老師醒神的好書,值得一讀。

《思想錄》讀後感 篇9

《誰動了我的奶酪》寫的是個可愛的寓言故事,每頁都配有主人翁滑稽可愛個性鮮明的漫畫形象。可據説,就是這本不起眼的小書,在歐美創造了出版業的奇蹟:自1998年9月出版後,兩年中銷售20xx萬冊,同時迅速躍居《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商業週刊》最暢銷圖書排行榜第一名。

書中主要講述4個“人物”:兩隻小老鼠“嗅嗅”、“匆匆”和兩個小矮人“哼哼”、“唧唧”。他們生活在一個迷宮裏,奶酪是他們要追尋的東西。有一天,他們同時發現了一個儲量豐富的奶酪倉庫,便在其周圍構築起自己的幸福生活。很久之後的某天,奶酪突然不見了!這個突如其來的變化使他們的心態暴露無疑:嗅嗅,匆匆隨變化而動,立刻穿上始終掛在脖子上的鞋子,開始出去再尋找,並很快就找到了更新鮮更豐富的奶酪;兩個小矮人哼哼和唧唧面對變化卻猶豫不決,煩惱叢生,始終無法接受奶酪已經消失的殘酷現實.經過激烈的思想鬥爭,唧唧終於衝破了思想的束縛,穿上久置不用的跑鞋,重新進入漆黑的迷宮,並最終找到了更多更好的奶酪,而哼哼卻仍在對蒼天的追問中鬱鬱寡歡……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不難看出:事物總是在不斷地發展,我們的意識也該跟着不斷地更新,這樣我們在日常生活和工作當中才能有進步。生活中,其實“奶酪”是個比喻,代表我們生命中的任何最想得到的東西,它可能是一份工作,也可能是金錢,愛情,幸福,健康或心靈的安寧,也或許是一種生活的意願等等;“迷宮”代表着你花時間尋求着的東西所在的地方,它可以是你工作的機構,也可以是你生活的社區,亦或是你生活中的某種人際關係。我喜歡這本書,因為它是一個可愛的故事,輕鬆愉快地便澄清了混沌的生活。當一位被變化所困惑的人坐在一面骯髒的鏡子前,希望看清自己的真面目而無法實現時,《誰動了我的奶酪》就像一位智者,用一條白毛巾從容不迫地擦去鏡子上的污跡,讓困惑者真正發現自己的問題所在。

別人都説: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生活何嘗不是這樣呢。我們每個人的內心都有自己想要的“奶酪”,我們追尋它,想要得到它,因為我們相信,它會帶給我們幸福和快樂。而一旦我們得到了自己夢寐以求的奶酪,又常常會對它產生依賴心理,甚至成為它的附屬;這時如果我們忽然失去了它,或者它被人拿走了,我們將會因此而受到極大的傷害。

生活在這樣一個快速,多變和危機的時代,每個人都可能面臨着與過去完全不同的境遇,人們時常會感到自己的“奶酪”在變化。各種外在的強烈變化和內心的衝突相互作用,使人們在各種變化中茫然失措,先是追問:“到底是誰動了我的奶酪”?然後對新的生活狀況無所適從,不能正確應對並陷入困惑之中難以自拔。今天,當我們回顧這幾年的新教育實驗,面對種種變化,《誰動了我的奶酪》四位主角的思維恰恰反映在社會上相關羣落的行為中,有人牢騷滿腹,有人等待觀望,有人冷靜思考,有人不斷追求……而我,一個身臨其中的一分子又是怎樣?

讀完這本書,我知道每個人在必須為自己的事業,生活做出選擇時,必須充分地熱愛自己喜歡乾的事,熱愛才會努力去鑽研,努力鑽研必會有作為;選擇自己有能力乾的事,選擇一經確定,就要棄而不捨地去奮鬥,從一點一滴做起,從最小的事做起,努力做到最好,在這個過程中增長才幹,樹立信心。久而久之,必定會有所作為,有所發展,有所創造!

世事變化本無常,《誰動了我的奶酪》告訴我一個最簡單的應對方法,那就是把跑鞋掛在脖子上,時刻準備穿上它,在千變萬化的世界裏奔跑追尋,去追尋其他更新鮮的奶酪......

在這本書中,有很多的至理名言,也有很多發人深思的地方,現在我把他們摘抄下來,以求共勉:

●如果你不改變,你就會被淘汰

●經常聞聞你的奶酪,你就會知道它什麼時候開始變質

●當你超越了自己的恐懼時,你就會感到輕鬆自在

●在我發現奶酪之前,想象我正在享受奶酪,會幫我找到新的奶酪

●越早放棄舊的奶酪,就越早發現新的奶酪

●在迷宮中搜索比停留在沒有奶酪的地方更安全

●陳舊的信念不會幫助你找到新的奶酪

●當你發現你會找到新的奶酪並且能夠享用它時,你就會改變你的路線

●儘早注意細小的變化,這樣有助於你適應即將來臨的更大的變化

●隨着奶酪的變化而變化,並享受變化。

我們要記住:別人仍會不斷地拿走你的“奶酪”,所以我們要做好迅速改變的準備,不斷地去適應變化、享受變化。

《思想錄》讀後感 篇10

《簡愛》是一本具有多年曆史的文學著作。至今已152年的歷史了。它的成功在於它詳細的內容,精彩的片段。在譯序中,它還詳細地介紹了《簡愛》的作者一些背景故事。

從中我瞭解到了作者夏洛蒂.勃郎特的許多事。她出生在一個年經濟困頓、多災多難的家庭;居住在一個遠離塵器的窮鄉僻壤;生活在革命勢頭正健,國家由農民向工業國過渡,新興資產階級日益壯大的時代,這些都給她的小説創作上打上了可見的烙印。

可惜,上帝似乎毫不吝嗇的塑造了這個天才們。有似乎急不可耐伸出了毀滅之手。這些才華橫溢的兒女,都無一例外的先於父親再人生的黃金時間離開了人間。惜乎,勃郎特姐妹!

《簡愛》這本小説,主要通過簡.愛與羅切斯特之間一波三折的愛情故事,塑造了一個出生低微、生活道路曲折,卻始終堅持維護獨立人格、追求個性自由、主張人生平等、不向人生低頭的堅強女性。

簡.愛生存在一個父母雙亡,寄人籬下的環境。從小就承受着與同齡人不一樣的待遇:姨媽的嫌棄,表姐的蔑視,表哥的侮辱和毒打......然而,她並沒有絕望,她並沒有自我摧毀,並沒有在侮辱中沉淪.所帶來的種種不幸的一切,相反,換回的卻是簡.愛的無限信心,卻是簡.愛的堅強不屈的精神,一種可戰勝的內在人格力量.

不幸,在學習生活中,簡.愛仍然是承受着肉體上的受罰和心靈上的催殘.學校的施主羅可赫斯特不但當着全校師生的面詆譭她,而且把她置於恥辱台上示眾.使她在全校師生面前丟盡了臉.但簡.愛仍堅強不屈,化悲憤為力量,不但在學習上飛速進步,而且也取得了師生們的理解.

不久,簡.愛又陷入了愛情的旋渦.個性及強的她同樣保持着個人高貴的尊嚴,在情敵面前顯得大家閨秀,毫不遜色,對於英格拉姆小姐的咄咄逼人,她從容面對.

同樣,在羅切斯特的面前,她從不因為自己是一個地位低賤的家庭教師,而感到自卑,她認為他們是平等的.不應該因為她是僕人,而不能受到別人的尊重.也正因為她的正直,高尚,純潔,心靈沒有受到世俗社會的污染。使得羅切斯特感到自慚性穢,同時對她肅然起敬,並深深地愛上了她。他的真心,讓她感動,她接受了他.後來,簡.愛發現羅切斯特已有了妻子,她的自尊自重再次出現,毫不猶豫地離開了他,她對愛情的專一,讓我敬佩.

最後,簡.愛得知,羅切斯特為了拯救在活中的妻子不幸雙目失明.軀體嚴重殘疾,完全喪失了生活能力,而同時又妻亡財毀.簡.愛全身心的愛再次投入了他的懷抱......

從這本書中,可以看出它塑造了一個體現新興階級的某些要求的女性形象,刻畫了工業革命時期的時代精神。

《思想錄》讀後感 篇11

剛看到這本書的書名時,原以為幸福的七種顏色是指彩虹的紅、橙、黃、綠、青、藍紫七色,畢竟印象中能與“顏色” 、“七種”兩詞關聯在一起的貌似只有彩虹。後來讀完這本書才知道,原來幸福不只存在七種顏色,真切的説連作家畢淑敏自己也説不準有幾種顏色,取“七”這個數字只是因為在文化中,七這個數字,有一點古怪,不僅歐洲人自古以來就格外鍾情於七這個數字,而且七在佛教裏面也是吉祥之數。

翻閲全書,發現純粹從書中內容而言,有很大一部分其實和題目幸福沒有太大關聯的。全書上下共分為四部分,可把它分為家庭篇,人生篇,感情篇,苦難篇。更多的,説的是顏色與哲理,很多我們見過卻不知名的顏色和聽過卻不理解的哲理。但是,我依然在細細翻看中固執地尋找與幸福有關的點滴。沉浸於書中,被其中散發的淡雅平和的氣質所震懾,被其細節中感知的美麗色彩所感到驚奇。遨遊於書海,彷彿聽着畢淑敏談顏色,談性格,談教育,談飲食,談穿着,談裝修……在一字一句中尋覓着幸福的足跡,慨歎着,原來到處都是色彩的世界。

其中有一篇文章使我印象深刻。説的是一個叫阿爾的男人答應小兒子莎拉作為嘉賓參加學校的足球比賽,但那天下午恰好要在辦公地點會見一位來訪的客人。阿爾還是決定去學校觀看比賽,反推出會晤開始的時刻。沒想到那天兩隊打成了平局,加時又打成平局,時間刻不容緩,如不離開將會遲到失禮。但阿爾答應了兒子在賽後給隊員們分發點心,莎拉一直盼望着這兒榮耀的時刻。阿爾煎熬了一番,最終還是留了下來,當把點心分完感到辦公地點時,訪客已經等了很久了。阿爾道歉説明理由,客人也就釋然了,因為客人也有一個和莎拉差不多大小的孩子。我和其他人一樣,看到後面才知道這位父親不是普通的商人,而是美國當時的副總統阿爾·戈爾,辦公地點時在白宮,他會見的那位客人是另外一個國家的總統。當我知道這些時,嘴巴已不禁張成了“ O ”形,那時我覺得真是太不可思議了,為了一個孩子的足球賽,居然把會見他國總統的時間向後延遲,這也就是美國的副總統敢做這樣的事情,因為他們有大沙文主義,覺得任何東西都沒有自己的孩子重要。我頓時羨慕萬分。如果把這件事情放在中國,在時間發生猛烈衝突的情況下,百分之九十五的家長當然包括我的父母根本不會答應去看孩子的足球賽,即使是家長會或畢業典禮也得讓步。當然,我們現在已經長大了,父母去不去參加並不會影響到自己什麼,或者自己早就不在乎了,但明白,自己比國外的孩子,到底是少了一點什麼。

如果哪天阿爾答應後又不去參加莎拉的足球賽,如果阿爾半道上撤退,莎拉會怎麼想?他會有多少難過呢?他又會如何看待這一切呢?在無數看似平靜的成人心裏,永遠都有一顆已受了傷的小小心靈。如果阿爾那天沒這樣做,幾十年後的莎拉也許看上去與現在無異,只是多了一絲冷漠。前兩天被擊斃的持槍搶劫犯周克華就是由於從小被忽視而養成了孤僻冷漠的性格,最終釀成了悲劇。被忽視和被放棄的感覺,會影響孩子的一生,可能還會影響到孩子的孩子,世世代代延續······

這個結論很可怕,但我要謝謝畢淑敏,謝謝她留下了一本讓世人懂得做人的書,謝謝她使讀者學會了愛與尊重。愛他人,尊重他人,永遠是創造和諧社會的靈丹妙藥。

《思想錄》讀後感 篇12

《多元智能》的框架:

第一篇:回答常見的提問,概要介紹了最早的多元智能理論,提供了理論的背景,為智能的概念做了定義,説明描述和研究智能的方法,介紹七種智能及其在認知領域中的應用前景。

第二編:提出了一個新的教育觀點,即“以個人為中心的教育”。

第三編:新評估方法的創立。

第四編:多元智能的研究方向,如“智能情景化”和“分佈智能”。

多元智能使人們在教育目標上展現出更廣闊的視野,不再侷限於語言、數學邏輯天才,而是關注之外的“另類人才”,為教育實踐開啟多元智能的新世紀,從而更加體現學校教育的宗旨:發展學生各種智能,並幫助他們選擇適合其智能特色的職業和旨趣目標,使每個學生對自己有信心,飽滿地投入終生學習社會,以負責、建設性的方式為社會服務。

首先,讀一本書是讀一個人的思想、人生。讀這本書,帶給我的不只是知識,一種新的理念,更是一種思考。關於多元智能的理論內涵等就不再提了,在這裏分享我的讀書心得。

因為基礎教育是兒童以後各方面發展的基礎,所以基礎教育對學生的終身教育都是舉足輕重的。多元智能對學校教育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學校教育是否能夠勇敢地承認和接受“多元智能”的觀念,將人才的標準轉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 生產有效產品的能力”;學校是否能夠勇敢地接受多元智能的兩個假設:“讓學生採用相同的學習方法將導致無效的學習”;“有些知識和技能雖然必要,但沒有人能夠學會所有的東西”。這與我們的全面發展的素質教育是有一定矛盾的。我們國家進行的教育改革,注重素質教育,是全面發展的教育。而多元智能雖然是重視發現優勢智能,把學習優勢智能的方法遷移到弱勢智能的方面,但是它更注重對優勢智能的開發,那在這種矛盾之下,我們國家的基礎教育該如何借鑑和發展好自己的教育呢?

我覺得方法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理念。我們沒必要照搬美國多元智能的模式,但我們要有一種真正的因人而異,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多元智能重視個體的成長髮展,認為每個個體的智能各具特點。智能的發展受外在環境的影響和制約。因此,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的發展。不要用傳統的單一智力測量,否定學生,從而導致學生失去信心。我一直認為信心和興趣是學生學習的最基礎的動力來源。我們應該保持學生或者説樹立學生的信心。智能的差異性、不用的智能組合方式,也要讓我們對課堂做些改變。融入多種形式,多種教學方式,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讓孩子有成功的體驗,有自信,也能幫助學生的人格健康成長。

在評價方式上,要根據學生的學習過程評價,採用多種評估手段。不要針對最終成績的優劣總結結論,雖然這是我們傳統教育中的習慣。但這習慣真不好。

多元智能在這方面強調學校的教育理念、教師角色和素質、教學形式、評價方式,這裏並沒有提及家庭的作用。馬玉斌老師曾經提到我們的基礎教育是5+2≤0 。意思是我們五天的學校教育加兩天的家庭教育結果是0甚至不如0。我們的家庭教育該怎麼進行,才能與學校教育一起相輔相成呢?

問題:如何進行家庭教育?

過早確定優勢智能的利弊。

在多元智能中,教師是激勵者,協助者,對學生進行及時的肯定,幫助學生獲得信心。但是有這樣的現狀,有的孩子因為過度的表揚而變得自負。我們的課改也注重對學生的鼓勵。彷彿不説上幾句有針對性的語言就是失敗。我們應該如何恰當的表揚學生。

在我們素質教育的現實下,如何體現和實施多元智能?

《思想錄》讀後感 篇13

今天我讀了《走一步,再走一步》這篇文章。這篇文章講的是:在費城的七月一個悶熱的日子裏,“我”和五個小夥伴因為玩彈子游戲玩厭了,想找一個新花樣來玩。於是我們選擇了爬懸崖,“我”不敢去。等“我”爬上半山腰時,他們都順着小路回去了。而“我”又不敢上又不敢下。到了天黑,爸爸把“我”找到,教“我”怎麼下懸崖。最後“我”獲得了巨大的成就感。

讀了這篇文章,讓我感受很深。只要經歷了風風雨雨的人才會成功。社會上許多人經歷了磨難,才作出了成功的事。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沒有經歷失敗,就成功了。我從電視上看見一位廚師自己去發明不同口味的米粉。在他經歷很多次的失敗後,終於發明出了牛肉粉,豬肉粉,蔬菜粉,還有各種各樣的粉。他的粉一做出,全國各地的人們都來品嚐。他的肉粉裏還能吃到肉絲。他的這項發明得到了很多榮譽稱號。

還有一位果農,他有很大的果園,他為了讓果園成為有機果園,花了很多時間。果園裏種了各種各樣的果樹。有一次,他的工作人員告訴他:“果園裏長了一種小的蟲子。”他就説:“不管他,這麼小的蟲子沒有什麼。”就是他這句話差點讓他的果園沒了。他一個月從外地回來以後,看見葉子落光了,有的果樹死了,他很自責。為了清除掉這種蟲子。他費盡了心思,花了很多時間研製殺蟲劑。他研製的殺蟲劑有力的清除了蟲子。他的殺蟲劑人都可以喝。只要有果實成熟,他就會舉辦採摘節。在採摘節裏遊客只需花上十幾元錢,就能在果園裏大飽口福了。到了晚上他還要舉辦篝火晚會。他的這些方法,讓他成為了百萬富翁。

在人生的道路上不管面對什麼樣的困難,只要把大困難化解成小困難,一個一個地認真去解決,學會走一步,再走一步,終將戰勝困難,贏得最後的成功。

《思想錄》讀後感 篇14

最初決定要讀《紅處方》這本書,除了是對畢淑敏文筆的細膩、優美吸引外,還有讀過的畢淑敏寫的關於《紅處方》的簡短解讀,正是她的解讀中提到的“《紅處方》是人靈魂最深處的救贖”而深深地吸引了我。“文學的白衣天使”,是王蒙專門説給畢淑敏的,對此我非常贊同。

看過這本書的人都覺得讀得很沉重,在那所特殊的戒毒醫院裏邊,我雖不臨其境,但已似沈若魚初到戒毒醫院的那個晚上一樣被一種臭味難忍,空氣混濁不堪,令人窒息的氣氛所籠罩着。有時真的沉重到不願再讀下去,但卻欲罷不能,總覺得應該看完,看看莊羽到底是怎樣狠心地害死簡方寧的。但是越臨近謎底的揭開時,我越發希望莊羽能悔過,不再傷害簡方寧。或許正是莊羽和簡方寧的複雜關係讓我看完了整個故事。沉若魚雖是最關鍵的線索人物,然而我卻覺得正是簡方寧和莊羽讓我看了整個故事——醫生跟病人,拯救與被拯救,高貴與渴望高貴,善良與人性軟弱……她們,是那麼地截然相反又那麼地彼此相連。

簡方寧是一個聖潔的白衣天使,如子夜最璀璨的明星照亮了那所隱晦的戒毒醫院。簡方寧多麼聖潔,一心只為醫學事業,連嫁給丈夫潘岡都是為了當上醫生,連潘岡這個豬倌情感上行動上出軌了簡方寧都容忍下來也是為了醫學事業。試問,像簡方寧一樣純粹的醫生現實中還有多少?書中的護士長任勞任怨,她無疑是簡方寧的得力助手,而像在外面開私人戒毒診所,賺黑心錢的孟媽這種身在曹營心在漢、吃裏扒外的人無疑是簡方寧的暗傷,讓她無論多努力都有可能付諸東流。命運對簡方寧真的很不公平,簡方寧是一個高貴、美麗、端莊、善良各種優點於一身的完美女性,然而她卻只能為了心愛的醫學事業而草草嫁人,唯一的兒子潘星卻膽小、體弱多病,費勁心機救贖的女病人莊羽卻因為潘岡不知情的一番難聽話造成對簡方寧的嚴重誤解,遂對簡方寧由愛生恨,機關算盡來殘害這名高貴的院長。始終覺得丈夫潘岡是簡方寧一生的黑點,沒有潘岡,簡方寧一定可以活得更長久,家庭事業都會更美好!

莊羽,讀完這本書後我對莊羽的感情竟然不是痛恨而是同情。莊羽是一個非常高傲同時也非常豪爽的女性,她剛出現時我確實有因她活潑的語言,豁出一切的灑脱而略有好感,但我卻不能接受她的過分灑脱,可能她的灑脱只是因為她是一名吸毒者、癮君子,為了吸毒早己將生死置之度外,所具備的恐怕只是一般的癮君子的特質罷了。我起初不能理解像她一樣生活可謂是一帆風順的女性(事業有成,丈夫優秀且愛她如命,自己又天生麗質),她到底還有什麼不滿意的呢?為什麼常人眼裏所期盼、所欣羨的那些,她已經擁有為什麼還會精神極度空虛,要靠毒品來獲取快樂呢?同樣的還有北涼。他們應該是貪心不足蛇吞象嗎?就算再讀一遍我也不得而知。莊羽其實也特別希望能讓自己如簡方寧一樣地高貴,一樣得受人尊重,然而吸毒的經歷卻讓她深深得自卑,難以凴一己之力重建自信,所以她渴求從泥淖中拯救她的簡方寧的友誼,然而卻因誤會讓她陷入徹底的絕望之中,機關算盡地借感謝之名行報復之實將“白色和諧”送給簡院長,將所有的美好一併葬送!既然如此,為什麼對她不是憎恨而是同情呢?因為她也有善良的一面,她在送了“白色和諧”之後也曾良心發現匿名提醒過簡方寧,在決定徹底放棄自己復吸的時候把愛她如命的丈夫支遠趕走,她也希望能和簡方寧成為朋友來得到渴求的高貴,她有好的特質,可惜都讓毒品給埋葬了。

沈若魚,一個言語機巧、善解人意、敢於挑戰、充滿好奇心的作家,讓我最動容的還是她最後的決定——她決定繼承好友簡方寧的戒毒事業。沈若魚跟簡方寧的友誼牢不可破,她們彼此理解並且彼此信任,開誠佈公,推心置腹,是世間如同“高山流水”的伯牙和鍾子期一般讓人羨慕不已卻又不可多得的姐妹花、摯友、莫逆之交!簡方寧的美還美在她交到了一個真正理解她支持她的朋友,這一點,潘岡真的是望塵莫及!沈若魚雖然在戒毒醫院裏因為裏面的各種包含心酸與無奈的吸毒者的故事而不堪重荷中途倉皇而逃,但是她最最難能可貴的卻是:即使自己對戒毒醫院心理上還是有些恐懼,但是為了今生的摯友並已經過世的摯友,她毅然決定接受挑戰,去完成簡方寧未完成的戒毒事業。在讀到沈若魚微笑着看着丈夫的預言字條隨風而飄時,她想到的是簡方寧在天上收回她的承諾怕她反悔時,我不禁潸然淚下,為友誼的至高無上,為醫學事業的後繼有人,為善良的人們繼續對人的靈魂的最深的救贖……

然而,即便是深受書中內容的觸動,還是覺得這本書並非盡善盡美,例如書中的故事情節幾乎是以對話的形式鋪開,而人物的某些話又説得很突兀等等,並不想在此多做批判,因為無論如何《紅處方》確實是一本好書!

現實中吸毒的人還很多很多,靈魂的救贖的征程還是得有人繼續,如果人人都能夠讓藍斑活躍起來、快樂起來,而不需濫用毒品,世界該多好啊!希望明星張默以及其他吸毒者能遇到像簡方寧、沈若魚一樣的好醫生,能夠戒毒成功!

祈願世上苦難的人們能早日脱離苦海,迷途的人們能早日迴歸正途,快快樂樂。

《思想錄》讀後感 篇15

月光下,一盞温馨的枱燈,散發出一縷光芒,輕輕柔柔池灑在我的臉上,我翻開了曹文軒的《蜻蜓眼》,閲讀着,感動着。

這本書以太爺爺臨死時叮囑他的外國兒媳奧莎妮永遠守護的項鍊——蜻蜓眼為線索,勾勒出了奧莎妮一家在上海的相扶相幫、相濡以沫的動人場景。

濃濃的愛在文字中流淌。聽,臨終時,太爺爺用十分微弱的聲音叮囑奶奶:“奧莎妮,永遠也不要讓它們離開你!”太爺爺的手無力的落下了,但目光卻一直停留在奶奶的身上。她聽到來自太爺爺內心深處的一句話:“奧莎妮,拜託了……”它們就是太爺爺在奧莎妮與爺爺結婚時給她的一條珍貴項鍊——蜻蜓眼。這是爺爺愛的見證,太爺爺愛的傳承。我的心間不禁泛起了愛的漣漪,陽光拂過,有一種暖意從指尖散開,一直流遍全身,晶瑩的淚花在我的眼眶裏閃爍。

看,在那個日本侵略上海的特殊年代,奧莎妮的異國血統成為家族災難的來源。這天,一夥人突然衝進屋裏,搶劫了一番,還把奶奶最珍愛的蜻蜓眼給奪走了。此後,一家人便開始了尋找之路。知道了搶奪者家的位置,大伯、大姑、小姑,二伯和小叔一一上門拜訪,苦苦哀求,可還是不肯交還。最後,外公只好把他最好的六幅畫統統給了他,才得以討回了蜻蜓眼。為了找回蜻蜓眼,奧莎妮的家人付出了這麼多的努力,可看到奧莎妮欣喜的臉龐時,他們一點兒也不覺得辛苦,感到做什麼都值得。他們之間的親情可真是牢固呀。不知不覺中,敬佩之情像一泓暖泉,流淌在我的心頭……

而生活中,也有許多愛。街上,兩個老人手挽着手,一起散步在黃昏的夕陽下,暮色為他們的身影勾勒了一幅温馨的畫面。雖然兩個人都穿着破舊的衣裳,雖然歲月的侵蝕讓他們的臉上佈滿皺紋,但他們的臉上永遠洋溢着幸福滿足的笑容。

愛是傳承,愛是互助,愛是相守。我想,無論是書中的奧莎妮,還是生活中的老夫妻,他們都懂得愛的真諦。這時,夜晚的月光又悄悄地探了進來,輕輕地撫着我的臉龐,靜靜地凝望着這本書頁……

《思想錄》讀後感 篇16

《小團圓》看完了第二遍。

現在看書,總是習慣於先初略翻過,再來細讀。

大學的時間很多,看書的時間卻遠遠少於以前。也許正因為如此,文學書籍看得越來越少了。

這本小團圓,初翻時,容易看得雲裏霧裏,主要是時空變換太快,一會兒南京,一會兒香港,一會兒上海,一會兒小時候,一會兒讀書時,一會兒又是抗日時。再細看時,明白了套路,便清楚了好多。可以細細品味愛玲筆下,種.種細微的心理感觸。

其實挺喜歡,愛玲式的筆調,時時如露珠般閃現的句子。 很喜歡愛玲,她是那麼一個真實的人!

剛開始看了介紹,説裏面寫了張愛玲與胡蘭成的一交往過程,便想看看。實際看來,注意力全不在此。直到全書過了一半,他才出現。其實,全書更象是張愛玲一部自傳,只是編年全被打散。把這些珠子按順序串起來,便可以看到一個小女孩子的成長,最後成為一個被針紮在胸口,仍復平靜的人。

愛玲的原話是:欣喜起來若狂,悲傷起來卻不覺得,木木的。

其實想想!

我便也是如此。當一些事情發生,心中抑鬱,但仍平復。

又能怎麼樣呢?如同多年前的月亮,像朵雲被信箋上的水浸濕過,只留下一團暈黃。那已發生和將發生的故事,也終將成為一個暈黃的月亮,淡淡的,在記憶裏温暖着彼此。

所以,總須有個好的結束方式,以免回憶時,自己受不了。

標籤: 讀後感 通用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dushu/l8wpd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