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讀書心得體會 >

讀《中華少年》有感(通用5篇)

讀《中華少年》有感(通用5篇)

讀《中華少年》有感 篇1

讀了《中華少年》這篇課文,我的心中不僅浮現了許多抗日戰爭、南京大的畫面,還產生了許許多多以前從來沒有過的想法。

讀《中華少年》有感(通用5篇)

我從小就認為自己是個幸運的孩子,出生在這個科技發達、繁榮昌盛的先進時代,我遠離戰爭又遠離危險,又受到這麼多法律的保護,學習也很輕鬆,不論成績好不好,我都很開心,總想着:長大後,只要雙手不偷懶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可是,當我讀到《中華少年》這篇課文時,我忽然覺得學習成績其實是很重要的。

中國之所以有現在這麼發達,是因為那些偉大前輩的熱血付出,還有他們努力鑽研,精忠報國。為子孫後代創造出一片新的天地。他們不顧一切,甚至連生命都不放在眼裏,他們所做的一切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自己的祖國。而我,卻不重視學習。現在我明白了,努力學習,長大後抱孝祖國,為國爭光,用自己的畢生事業為祖國作貢獻才是我們應該做的,為黃皮膚,黑眼睛的子孫後代造福,是我們的職責。

為了讓我們敬愛的祖國不在受到其他國家的歧視,為了不讓其他國家在我們面前囂張、侮辱我們的祖國。我們中華少年則是關鍵:“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中華少年是我們民族的希望,也是我們國家的未來,而我們就是中華少年。

讀《中華少年》有感 篇2

“發展最給力的條件,就是各民族相互團結、互相幫助。誰要想破壞團結,我們堅決不答應。”“維護祖國統一、加強民族團結,這是我們在基層工作的抓手。”“作為基層教育工作者,今後不僅要在提高教學質量上多下功夫,還要在師生中自覺開展樹立正確的民族觀、宗教觀、文化觀等教育。”聽到這些西藏人民團結的聲音,實在讓人感慨萬千。

隨着時代發展,社會不斷文明,對一個人而言,團結是一種精神內涵;對一個家庭而言,團結是一種黏合劑;對一個社會而言,團結是一種公德;對於一個國家而言,團結是一種大義。實踐證明,各民族要互相瞭解、互相學習,才能和睦相處、和諧生活;也只有各民族互相瞭解、互相學習,真正做到團結一心了,一切破壞團結的陰謀才會不攻自破。抗日戰爭時期,國人能夠把列強趕出中國,可以説團結從中起到舉足輕重乃至不可或缺的作用。

1937年7月29日,盧溝橋炮響後的第21天,北平淪陷。城中的120萬中國人,面臨國破家亡、走投無路的慘痛現實。一夜之間,北平由一座美麗可愛的城市變成人間地獄。作家沈從文出門探聽消息,遇到一位老警官:“先生,快回家去,不要再上街了。我們打了敗仗,軍隊全退出城了。”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北平淪陷前一日,千里之外的上海,蔡元培、薩空了、王芸生、鄭振鐸、茅盾、趙樸初、張天翼、巴金、歐陽予倩等一批著名文化人士,成立了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上海文化救亡協會,時任文化救亡協會宣傳部長的胡愈之等人在成立宣言中呼喊:“上文化戰線,喚醒同胞,組織同胞,共同為抗敵救國而奮鬥!”

這是什麼?這就是團結,民族大團結,在面對民族大義上自發的團結。書生,迎向炮火就是戰士;紙筆,浸透鮮血鑄造刀槍。這些文弱書生,在國家生死存亡之際,在列強欲以滅我民族文化實現滅我中華白日夢之際,他們表現出為民族利益而臨危不懼、視死如歸大精神,不僅捍衞了民族魂,更激發了無數仁人志士參與抗爭,這種團結不怕犧牲的精神既發揮了不可估量的鼓舞作用,更在我國曆史上留下了值得後人學習的團結範本。

現在,處於和平時期,但同時處於建設時期。這個轉型時期,各種價值觀眾橫交錯,更要不斷深化團結,讓團結內化成民族大義,統一到社會主義和諧價值觀上來,統一到建設民族、文明、富強的思路上來,實現偉大的民族復興,以及偉大的“中國夢”。

讀《中華少年》有感 篇3

中國是一個有着悠久歷史,統一、團結的多民族國家。中國一共有五十六個民族,其中,漢族佔了總人數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其他五十五個民族人口較少,稱為“少數民族”,比如滿族、回族、傣族、苗族、壯族、土家族……

民族融合一直都是我們這個多民族國家的鮮明特徵。在中國歷史上,民族融合有四個主要的時期,分別是春秋戰國時期、魏晉南北朝時期、宋遼金元時期和清代。在中國近代史上,一八四零年鴉片戰爭爆發以來,中國各民族都面臨着為實現民族解放而奮鬥的共同任務和使命。在長期抵禦外來侵略的鬥爭中,各個民族之間建立的患難與共的關係和深厚的友情,也意識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重要性。

新中國成立之後,黨中央根據民族“大雜居小聚居”的人口分佈狀況,制定了民族區域自制制度。這項制度是從中國國情出發,體現了國家尊重各少數民族管理本民族內部事務的權力,也體現了國家堅持實行各民族平等、團結、共同發展的原則。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穩步發展成就矚目,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面貌煥然一新,人們的生產生活條件得到了很大改善。為了進一步改變民族地區的落後狀況,全國打響了脱貧攻堅戰,20__年要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小康,一個民族也不能少!”這句話表明,縮小各民族之間的發展差距,實現共同繁榮,共享發展成果,才是真正的“全面小康”。

一部中國歷史,就是一部民族團結、融合發展、共榮共存的歷史。在中國,“各民族就像石榴籽一樣緊緊地抱在一起。”中華民族是一個共同體。

而在美國,持續發酵的“喬治·弗洛伊德”事件暴露出西方國家存在嚴重的種族歧視問題。其實,西方種族歧視問題由來已久。西方國家在資本主義發展初期,一直推行暴力、血腥的殖民主義政策。西方的殖民主義史是人類的一部黑歷史。殖民主義是西方種族歧視問題的根源所在。在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等一些西方國家,因為社會制度、貧富分化等原因,導致有色人種和少數族裔受到不公正待遇。現在不少西方國家的民眾為了表達對弗洛伊德死亡事件的不滿,正在舉行大規模的示威遊行。

相比之下,中國各族人民和諧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才有了今天中國的繁榮昌盛。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珍惜來之不易的美好局面,繼續為維護民族發展和實現民族復興貢獻力量。

願世界少一些暴亂和不公平,多一些和諧與平等!

讀《中華少年》有感 篇4

3月8日下午,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舉行了第二次全體會議,其中一項議程是聽取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草案)》的説明。此次提請大會審議民法總則(草案)共有11章,涉及民事基本原則、民事主體、民事權利、民事責任等主要內容。

“在民法慈母般的眼神中,每個人就是整個國家。”民法在本質上是權利保護法,規定並保護着人們的各項民事權利,使得民事主體能夠在法律呵護下,通過自由意識,以自己財產與行為,進行生產生活。為了契合社會發展,更好滿足人們對權利的訴求,就要通過不斷豐富法定權利的外延,實現法律的良性變遷。在這些方面,民法總則草案亮點多多。

調整了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年齡標準。當前,未成年人生活環境、身心發育水平較立法之初發生了巨大變化。尤其是,如今未成年人處在信息時代背景下,接受着現代教育與信息洗禮,他們所擁有的社會經驗與當年的同齡人不可同日而語。現行法律規定,十週歲以上的未成年人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而民法總則草案將這一標準降低至六週歲,規定六週歲以上的未成年人實施民事法律行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經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認,但是可以獨立實施純獲利益的民事法律行為或者與其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法律行為。這改變了當前該年齡段孩子民事行為幾乎一律無效的法律現狀,也將減少市場主體因難以分辨孩子真實年齡而導致交易無效的可能。

擴大了被監護人的範圍。現行的民法通則對“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的監護進行了規定,而民法總則草案將此擴大至“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成年人”,這意味着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或將被納入監護體系。

明確瞭如何界定和保護胎兒的利益。民法總則草案規定,涉及遺產繼承、接受贈與等胎兒利益保護的,胎兒視為具有民事權利能力。但是胎兒出生時為死體的,其民事權利能力自始不存在。這將對胎兒民事權益保護起到實實在在的作用。

在權利範圍的擴展上,民法總則草案的規定也可圈可點。如,將訴訟時效從兩年延長至三年;對數據、網絡虛擬財產正式界定為民事權利等。

總體而言,民法總則草案堅持了民法體系所必須具備的權利保護取向。相信草案將使我國民法體系更加完善,為我們描繪出更為多彩的權利畫卷。

讀《中華少年》有感 篇5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全面貫徹黨的民 族政策,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 共同困結裔鬥、共同繁榮發展。”歷史證明,中華民族共同體怠識對於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具有ffl要意義。當前,全面切:徹黨的民 族政策,切實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使各民族更加自覺堅定地在黨的領導下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一項重要工作就是積 極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第一,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維護國家統一的思想蕋礎。維 護國家統一是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根本原則。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我國各族人民共同創造中華文化、捍衞祖國統一、推 動歷史進步,在交往交流交融中逐漸形成了世界上人口最多、文字基本統一、觀念基本相同的中華民族共同體。中華民族在形成 和發展的歷程中不斷融合,由多元到一體、由鬆散到緊密,最終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的大格局。一個多民族國 家如果缺乏統一的身份意識,沒有強烈的國家認同,就會四分五裂、一盤散沙。千百年來,維護和發展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始終是中華民族高於一切的政治理想、精神寄託和道德情感,始終是我國社會歷史發展的主流。當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引導各族羣眾牢固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深刻認識 國家統一是各民族最高利益,鑄牢共同維護國家統一的思想根基。

第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促進民族團結的必要條件。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加強中華民族大團結,長遠和根本的是增強文化認同,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積極培養中華民族共同體 意識。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是民族團結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文化上的交流交融,融洽的民族情感的形成,是培育中華 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思想基礎,也是中華民族具有強大凝聚力、向心力和整合力的根本原因。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就是要深 化文化認同、匯聚民族力量,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和各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在闢重差異、包容多樣中實現各民族文 化交融共生、和諧發展,形成各民族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的強大梢神紐帶。只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才能找準民族團結 工作與各族羣眾的心理契合點、情感共鳴點、利益結合點,才能在全社會形成中華民族一家親的濃厚氣圍,才能使56個民族始終 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擰成一股繩,才能使我國各民族永遠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

第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 必然要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偉大夢想、共同願景。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並深 刻闡述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強調中國夢的本質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實現中國夢,需要中華民族的每 一位成員都付出辛勤勞動和艱苦努力,也必將進一步激發中華兒女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進一步強化中華民族共同體意 識。我們黨提出的到20__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不僅要如期實現,而且在地域上、人羣上一個都不能少。“全面實現小康,少數民族一個都不能少,一個都不能掉隊”。這是黨中央的堅定決心,也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願望。讓少數民族羣眾與全國人民一道邁人全面小康,對於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重要意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增進對新時代我們党進行偉大斗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這“四個偉大”的認同,需要進一步增進各族羣眾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需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打牢各族人民團結奮鬥的政治基礎、思想基礎和社會基礎。

標籤: 有感 少年 通用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dushu/6rm7l4.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