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文祕 >徵文演講稿 >

助學築夢鑄人主題徵文:為青春插上夢的翅膀

助學築夢鑄人主題徵文:為青春插上夢的翅膀

前言

助學築夢鑄人主題徵文:為青春插上夢的翅膀

一如既往的青春,這樣的旅途一撥人下來,又有一撥人迎上去。驀然回首,才發現那些滿腹心事的斑駁光影替我們挽留下所有成長的印記,不動聲色不着痕跡地一一定格在記憶中。永垂不朽只是個玩笑,揮之不去的是那些年華中細數的繽紛綻放。

所以,一直以來,是平凡的近乎虛無的自己,具有天然的能讓自己心安的感性認知,同時也具有混雜在人羣中就再也無法凸顯的叛逆,我和無數相似的人們不分彼此,每天做着同樣的動作,講着同樣的話,展現出同樣的表情,從來沒有可能想過能一鳴驚人,或者備受矚目,我的話語如同空氣般融進這個世界,頃刻間就消失不見。

但是時光定格了這一切,上蒼是公平的,正如落葉是樹的風險,但終究會落,感動是偶發事件,卻也像一張防墜網,網住了我不斷跌落的夢想。

我其實並不喜歡夢想這個詞語的,就像韓寒曾經説過“夢想就是有點想,是欲求的一種文藝表達”,所以過分的強調夢想並非是救贖青春的一種方式,甚至於我認為我根本就不需要什麼救贖,我只是相信,我所經歷着的,正在我的生命中畫出唯美的軌跡,我的平凡便是我的夢,我為青春插上夢的翅膀,經歷了一場又一場開心與難過,繁華與蒼涼。

一、文字

成為作家,只是在很小的時候幻想過,那是一個曠日持久的夢,夢裏面我寫着令人感動的故事,因為它承載了我所經歷的感動。

那時的我只是一個普通的孩子,穿着樸素的衣服,唱着簡單的兒歌,漫步在鄉間小道上。看着父親母親勞作汗流浹背的身影,感動的情緒不斷衝擊着幼小的心靈,讓我迫不及待的想要把這深刻的一幕描繪出來。

有時候就是這樣,一旦有所堅信和期待,化身成為作家的幸福而温暖的幻想也就更加趨於真實。也是在這個時候,我開始戀上了文字,我開始不停的書寫,大段大段的文字像是梵高的向日葵一樣絢爛的開放在我的筆下,儘管有時候簡單得只有一句“爸爸媽媽辛苦了!”回過頭去再次閲讀,也讓我有一種幸福的感覺,因為在這背後承載了一個孩子小小的作家夢。

我一直希望自己可以做一個單純的孩子,不願意去參與那些成人世界的蠅營狗苟,至少是我的夢想不要被這流年侵蝕,但是我知道,這個世界上有些東西是必須要邂逅的,而那些“夢想”變成記憶的時候,我就不得不開始新的旅途。

年齡日積月累,直到懂得現實重量的臨界,依靠着文字的指導,我開始學會用無奈的歎息和苦澀的微笑來應對種種不如意。

不過正如前言所説,上蒼總是公平的,時光定格了我所經歷的一切,有些東西就在這樣恰當的時機,拿捏的極好的分寸下聚集,一種名為“感動”的小事常常發生。

與許許多多家鄉的孩子們一樣,我堅守在我們小小的城鎮裏面遲遲不願走出,亦或者説,我們沒有能力走出,看着五彩斑斕的舊時光延伸成黃昏的晚霞,看着童年的天空一寸一寸的暗淡下來,我只能無奈歎息,生長在我們這樣偏遠的地區,終究是走不出去的吧。

十一二歲的年齡,我竟然有了這般沉重的歎息,看着父母辛苦努力到彎腰駝背,卻只能維持我在小城鎮上學的支出,我的作家夢一次又一次的受到了這般沉重的打擊,這麼多年來,我寫下了許許多多的文字,勤勤懇懇的記錄下了自己作為一個孩子所經歷的點點滴滴,終將這般煙消雲散了?

我不甘,因為沒有戀上文字的人是無法體會文字那種如罌粟般令人着迷的魔力的,一旦沾染,便會淪陷,我不忍離棄,也無法割捨文字帶給我的一切,我要放手一搏。

從喜歡上文學,我就註定要與別人的方向背道而馳,就算是爬行,也要與別人不同的方向,我不願意安分學習安分生活安分的了卻一生,我開始找尋這樣一個機會,一個能夠承載我夢想的機會,努力着。也就在這樣的時刻,我與國家助學金不期而遇。

其實當時的我從來沒有奢望過這樣的奇蹟能夠降臨到自己這裏的,如此偏遠的地區,我在進行着一場賭博,我壓上了我的青春,我的夢想作為賭注,在這樣一個偏僻的小地方,這算是多麼驚世駭俗的賭局啊,我在裏面殺的天昏地暗。

然後,當第一批助學金到達的時候,不能想象,也沒有注意到自己身後打開了一道旖旎的天光,照亮了我們的未來,也讓我看到,我那些大大小小的字跡在紙面上暈染開來,氤氲成了一座龐大的城,一座屬於我和我的文字的城堡。

我第一次手握這樣的感動,用文字重述着自己的夢境和記憶,那個鄉村,那些孩子,那些屬於我們的童年,他們都曾真實的出現在我的世界裏,而我就是那個滿懷感動記錄着他們的一切的孩子。

戀上阿波羅的柯萊蒂,追不上太陽,那就在原地做一株葵花,現在的我就想做這樣一株葵花,把自己所擅長的真實繼續寫下去,寫到我閉上眼睛再也看不到文字的時候,寫到所有人都能讀到那一份感動的時候。

我為青春插上翅膀,文字是那一抹最閃耀的翎羽。

二、音樂

如果説文字是我的路,那麼音樂就是我的路燈了,因為説到我跟音樂的邂逅,聽起來就像是一個斷斷續續的沒有結局的故事,如同路燈一樣,隔一段路便會矗立一個。

我在這裏閉上眼睛深吸了一口氣,聆聽着曾經那陣感動的聲音,

記得初次接觸音樂,還是在很小的時候,作為一個在農村長大的孩子,有着那樣天真無邪又純真美妙的歌喉,總有一些大人們對我父母調侃説,“以後你們家的娃唱歌出名了,一定要回來我們我們村子裏,唱歌我們這些個鄉里鄉親聽。”現在想想,那時的自己應該是挺自豪的吧。

不過記得那時候人前的自己如同孩童般膽怯,我的歌聲永遠是低低的,輕如耳語的聲音。

那個時候對於音樂,至今我都記得很清楚,雖説並沒有像文字那般沉迷,但是每次去村子裏有電視的人家,看到電視上那些揹着吉他在烈日下行走的流浪歌手,我都羨慕不已,他們都富有才華而且自由自在。

當初的我,天賦自然不用多説,但是終究不能像他們那樣有着自由自在的人生,我像眾多孩子一樣,在人前唱歌無所適從,我循規蹈矩的走着好好學習的道路,因為我知道在我們那樣的地方,學習知識高於一切,而音樂多半是被人們丟棄在不為人知的角落裏的。

然後就這樣,我以為我的輕聲耳語般安靜的聲音是永恆,可終究被凝固在了那一刻,而凝固的便會乾涸。

之後接觸音樂的機會便越來越少了,因為學業越來越重,有時候也就是在某個寂寞滋生蔓延的黑夜裏,悄悄的放開當初偷偷藏起來的流行樂的cd,當然,這個時候家境總算是可以了,而我再也沒有了孩提時代那種對音樂的渴望。

我以為至此我將會與音樂緣滅。

但是有時候,感動多一點,堅持也會多一點,音樂與感動的邂逅,雖説沒有文字那般讓人深刻,卻也在我腦海中不斷奏響,讓音樂的火焰在我的青春路上涅磐重生。

第一次用音樂吟唱出對感動的感覺,是一首《感謝有你》 ,那深藏在每個音符中的內在張力,讓我感覺彷彿有一座宏大的宮殿在我眼前升起來,那是眾多心思單純的孩子們內心深處最真摯的情感,毫不誇張的説,就如同天籟。

至今我都記得,國家助學金發放的同時,我們迎來了學校的文藝匯演,在眾人之前,我竟沒有了當初的無所適從,原來感動的聲音這般充滿奇蹟。

那時的我們在國家助學金的幫助之下,成功的離開了偏遠的小城鎮,作為眾多被感動的孩子中的一個,父親第一次認可了我對音樂的追尋,他用多餘的助學金為我買了第一件樂器,一個短小的口琴,我用優雅的旋律吹奏着我們潛藏內心的感動和漸行漸遠的青春。

四濺的光陰中,我們掌心的年輪一寸一寸的綻開,如今我站在二十歲的邊緣上,雙手捧着那隻因感動而長存的口琴,我似乎又聽到了那時的我們,那時我們如天籟般感謝有你的聲音。

音樂的感動就是如此吧,在感動的同時我堅持着追尋音樂的道路,那時音樂與感動的第一次邂逅就像是我追夢道路上的第一座燈塔,就算年華垂垂老去,它依舊在那裏,指引着後來人。

一首寧靜的曲子,帶我走過往日的雜碎點點,我只是在體驗,與音樂的極度親近,那種親近感讓我忘記時間,回到過去,那些感動的回憶,就像綻放的花朵,從暗澀斑駁的時光背影中紛紛綻開,我的音樂夢也在這感動的聲音中緩步向前,照亮前路。

我為青春插上夢想的翅膀,音樂是那振翅飛翔的波動。

三、閲讀

泡一杯卡布奇諾,打開一首悠揚的曲子,我在燈下書寫着我的感動,有時候寫的倦了,累了,便放下手中的筆,打開那本常被我捧在手心的書籍,細細品讀起來,然後我看到,書中的扉頁寫着:

文字是路,音樂是燈,那麼閲讀便是這路邊燈下的風景。

從文字誕生那天起,往往復復總是有人深陷於閲讀當中去,我應該就是其中之一吧。

關於閲讀,記得有人説過,世間有太多的勵志書籍讓我們懂得動的智慧,讓我們明白如何堅持,如何去奮鬥,然而一些靜的真諦則需要我們在閲讀中細細體悟,比如感動。

我很清楚,坐在寧靜的書桌前,翻開一本本書香氤氲的紙頁,我所面對的是一幕幕深刻的舊光景,那暈染在內心深處的記憶,是永生無往的。

閲讀是一種重述夢境的方式,而我又是一個戀舊的人,喜歡對過去的光陰耿耿於懷,我記得第一次真正的閲讀所遇到的是日本的作家川端康成,他是我第一個傾心的作家,也是第一個帶給我感動的作家。因為只有他的文字才能讓我感覺到那些不斷在年華中剝落的時光就像是一片華麗的沼澤,波光漣漪,同樣也妖冶危險。

我得到他的第一部作品是《雪國》 ,在他筆下雪國底層女性形體和精神上的純潔和美,一寸寸沉澱到了世界千變萬化的細微裂縫裏面,即使時光早已消散,依舊值得默默懷念。當然他的文字也帶有虛無感的,正如他筆下作家沉重的虛無感一樣,那些跳動的人影和紛繁交錯的命運讓我體會到一個筆者的無奈。

我是喜歡這樣的無奈的,也正是這樣真實的表述才會讓我心生漣漪,才能讓我心懷感動。

那樣的感動襯着那樣的故事,那樣的故事又託着我質樸乾淨的回憶,應該是高中吧,當時學校助學金評定,我們在收到學校給予貧困學生助學金的同時,還給我們這些喜歡文字的人贈送書籍,《雪國》就這樣跟我結緣,我感覺到前所未有的親切與感動,至此,我跟閲讀結下感動的情愫。

如今踏入大學的旅途,《飄》是我用大學第一筆助學金購買的書籍,當然在我書架上面也不乏有其他的著作,我以這樣的方式重温着一次又一次閲讀的感覺,又用這樣閲讀的方式記錄着閲讀與感動的結緣,我深知閲讀的路很漫長,但我也知道閲讀是一個戀上文字的人的宿命,我耗費這漫長的人生書寫這樣一點一滴的感動,需要有閲讀的調和,如此積累下的盛夏光年,才是人生全部的意義。

今年暑假我曾回到過我生活的西北的一個角落,看着那些像曾經的我一樣不願安分讀書,安分生活,安分了此一生的孩子因着感動而不斷奮鬥,不斷追夢,這樣的情景,對我有着異常的吸引力,我把自己多年累積的書籍送給了當初我所在的國小,不為其他,只為他們有夢,他們讓我明白閲讀並非僅限於讀書,也包括讀懂他們的感動。

讀到今天,自己只是這萬千感動中的一個看客,所有的風景,都將會沉澱在流光的河中,我需要不斷地開悟,不斷地尋找。

我為青春插上夢想的翅膀,閲讀是翱翔高天時歡快的淺唱。

四、旅遊

人類是一種被內心的憧憬和嚮往所驅使的動物,雖説這般形容不太恰當,但是所有人讀到這裏的時候都是不置可否的吧。

當我築好了路,架好了燈,布好了沿途的風景,我所需要做的,就只有不但向前,正如嚮往生了根之後便會無法擺脱,只有不斷向前,直至其消亡,否則嚮往也就不叫做嚮往而是失望了。

其實我是一個有着深刻逃離情結的人,對於遠方那座充滿夢幻的烏托邦式的“永無島”,我如同彼得潘那樣痴迷,留戀,仰望不止。我渴望一場説走就走的遙遠的旅行,這樣的嚮往從我第一次通過書本看到外面的世界之後便根深蒂固了,也至於我現在無可救藥般的離開西北的家鄉來到遙遠的武漢。

我迷戀這樣的感覺,枕着異鄉的夕陽,翻閲着關於未知世界的旅遊指南,計劃着下一次的旅行。我暗想《千與千尋》裏那趟橋下的火車,它代表着旅行——生命的變動,把人帶離原有的世界,去尋覓遠方的遷徙,並且從中感受新奇與不安,去結識異地的風景和身邊匆匆流動的過客,以及最後獨自到達的終點。這樣的過程對於任何人都是一場深刻的體驗。我也不能夠例外。

自從通過助學金同感動結識之後,愈發覺得國小時候的教科書對於自然對於人文的描述都是一些沒有生趣的知識條例,似乎我所受的教育就是為了學會對這個世界無動於衷,見慣不怪。於是,被凡俗的世界弄得很疲憊的心,嚮往着一個充滿無限可能的世界,每個角落都有感動在等待發生,我需要做的就是去旅行。

高中那年心血來潮,帶着當年獲得的助學金,在父母的允許之下,我踏上我的追夢之旅,似乎是根本沒有預定好目的地,我只是執著地漂泊,向着那個陌生的城市西安,十七朝古都的厚重氣息如同花朵般開遍了我夢境中的每一個角落絢麗而又馨香馥郁,遊人如織,芸芸眾生穿梭在城市裏面,展現出一場又一場美輪美奐的夢境,我知道那是我用感動的聲音構築的幻覺,我對自己的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從來都是這麼自信。

遠方永遠是神奇的,這樣的感動襯着這樣的風景,我對遠方的期盼越積越厚,以至於莫名的歸宿感像潮水般充滿了我不悲不喜的心靈。

在剛剛過去的十一假期,我去了上海,那座在許許多多筆者手中魔幻的城市,儘管只是匆匆一瞥,卻足以讓我熱淚盈眶,那是我一直以來的久久仰望,精緻的城市和霓虹,面對曾經在夢中而現在在腳下,甚至於伸手便可以觸摸得到的繁華,我感到前所未有的親切,就好像美好的東西沉寂了許久,集體迸發出來,讓我毫無招架之力。

只是我相信,我是需要不斷追尋着感動上路,行走,啟程,告別的,在繁華的盛景,看過了,也就錯過了,我需要不斷的旅行。

旅行是追夢者的宿命,我們在旅行中跋山涉水,體會生命中的感動,我甘願耗費我漫長的人生,留下自己行走過的痕跡,為此積澱的繽紛年華,便是是我人生全部的意義。

我為青春插上夢想的翅膀,旅行便是沿途絢麗的風景。

尾聲

“你一定是有愛着什麼東西的,一定有的,愛到你自己也不想承認,自己也想不明白。”

但是現在我理解了,因為平凡,所以想不明白,因為簡單所以不願承認,其實它一直都在,它的名字就叫做夢想。

記得父親曾經跟我説過,我們貧困,我們平凡,但我們不平庸。我不需要刻意的去比拼什麼,也不需要刻意的去標榜自己的夢。

我不願在這裏強調夢想這種東西,因為,我所經歷的便是我的夢想,它們從屬於我的內心,他們藴含着深刻的感動,這些夢安慰了我曾經的寂寞,而這樣的感動也承載了我不斷放飛的夢,

一度,對於它們,除了不離不棄,我別無選擇,執著地行進在生命的路途中,我會乘着他們的翅膀,追尋感動的軌跡,我會去尋找屬於我的天空。

後記

我的生活曾經脱離了軌道,隨着冷漠這種東西,我顛沛流離,走過一段不是自己的路程,直到與感動相遇,因着大學助學金,我的夢想再次起飛,帶着對文字,音樂,閲讀以及對遠方旅行的喜愛,帶着助學金帶給我滿滿的感動,我會在這片荒涼的土地上飛躍,我會以這樣的方式告訴那些委棄自己青春的人。

青春沒有末路,我們從不孤獨。

xx經濟學院

物流與工程管理學院

xx 閆xx

XX年11月15日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wenmi/zhengwen/p38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