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文祕 >新聞報道 >

關於《獅子和鹿》的評課稿(通用4篇)

關於《獅子和鹿》的評課稿(通用4篇)

關於《獅子和鹿》的評課稿 篇1

今天,聆聽了陳老師執教的人教版三年級的一篇寓言故事——《獅子和鹿》。 張老師親切自信的教態、娓娓動聽的教學語言,值得我學習也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感謝學區領導能給我這次學習的機會。

關於《獅子和鹿》的評課稿(通用4篇)

《獅子和鹿》是一篇美麗憂傷,令人慶幸而又發人深省的寓言故事。張老師通過想象説話引出課題,再讓學生自學課文的基礎上,進一步把學生引入預設的情境中。 通過老師的導和學生的學,逐步落實目標,達到預期目的。其教學亮點有三:

亮點一,設置懸念,激趣導入。

由於寓言這種文體的特點,它是通過一個簡短的故事,告訴人們一個深刻的道理的。因此, 陳老師緊緊抓住文體特點,並結合三年級兒童的好奇的心理特點來設計自己的教學。在課伊始,她就設置了這樣一個懸念——“兩隻美麗的角差點兒送了我的命,可四條難看的腿卻讓我獅口逃生。”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故事還得從“獅子和鹿”説起。這樣的導入,一能自然地引出課題,導入課文;二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俗話説得好: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這樣的開課,為後面的教學進程作了一個良好的鋪墊。

亮點二,抓住一點,統領全文。

整節課給人一種“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感覺”。在整堂課中, 陳老師始終抓住“美麗的角和四條難看的腿”不斷地循環推進,利用簡單凝練的板書,幫助學生理解文章的內容,加上多種形式的朗讀和感悟,使學生對寓意的理解更趨理性化。

亮點三,注重學法,關注成長。

現在對一節好課的評價,首先要看老師能否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核心組織自己的教學。我認為, 陳老師的這節課,給我留下的是一學注重學生的學法指導,關注學生的生命成長的好課。如:當學生出錯時,張老師能及時指出並鼓勵學生再思考,這樣,學生在出錯時也不會擔心老師的批評和同學的嘲笑了。

從這一節課中,不難看出陳老師的心中把學生放在首位。只有老師的心中有學生,眼中有學生,才能在實施教學時,處處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己任。然而,語文課堂是缺憾的藝術。我聽了這節課後,有兩點想法,提出來與大家商榷。

1、本課教學中,老師的語言過多,相對而言,學生表達的機會就少了。老師可把自己的語言精簡些,讓學生有更多想象的、表達空間。

2、讀的指導欠缺層次。我想,在指導學生讀“鹿獅口脱險”部分時,讓學生邊讀邊感悟,從而有助於學生對寓意的理解,效果會更好些。

3,教學時間安排顯得前鬆後緊。前面正音、概括主要內容,以及欣賞和抱怨部分花費太多時間。所以,到後來道理的感悟和拓展部分就由於時間的限制而顯得十分倉促,能夠感悟到道理的學生寥寥無幾。如果,能夠把本節課的重心放在感悟道理上,給充分的時間學生討論、思考,再讓學生髮表他們的看法,從而得出道理;在得出道理後,鼓勵、引導學生聯繫實際,舉出實際生活中的例子,再次説明問題,最後進行總結,這樣安排和組織,就能夠使大部分學生明白寓言所藴涵的道理了。

4,教師的評價語很匱乏,教師的目光遊離與學生,與學生的交流不夠真誠,教師要站在學生的角度出發,適當的給一些讚美性的語言,會對學生起到一個正面的引導作用。因此,老師不要吝嗇自己的表揚。因為你的讚揚,會起到一個暈輪效應,更好地激發學生地學習興趣。

5,教態不夠自然。由於習慣和緊張兩個原因,上課的時候陳老師總是不停地走來走去,這種情況必須儘量控制、減少。因為學生的目光總是會跟隨着老師,老師如果不停地走動的話,會影響學生精神的集中。

6,板書沒有發揮作用。板書代表着上課的思路,代表着本節課的重點,應該隨着每個環節的進行而添加板書。但是,陳的板書是完成任務式的補上,沒有發揮到板書該有的作用。這點必須改正。

最後,語調和語速問題。語調起伏不大,缺乏抑揚頓挫,這樣學生會很容易覺得沉悶和疲累。在不同的環節、不同的要求和不同的課文、語段用不同的語調,整節課堂會生色不少。

關於《獅子和鹿》的評課稿 篇2

聆聽徐老師的課,如同欣賞一支活潑歡快的小曲,賞心悦目,令人如沐春風。我特別欣賞徐老師的詞語教學,她拓寬了詞語教學的外延,提升詞語教學的效度,讓詞串教學成為語文課堂上既紮實又活潑的課堂新亮點,形成了一道立體鮮活的風景線。

1.以詞串為支點,感知文本

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對中年級學生來説難度較大,徐老師先借助“欣賞、抱怨”引出句段,朗讀感悟,再讓學生用上“欣賞、抱怨”説一説剛才學習的內容,用詞語巧理脈絡,以詞串文,既發展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又把詞語作為感知文本的工具,連接文本、學生、教學的紐帶,賦予詞語教學以更多的內涵與價值,使詞語教學一舉多得。

2.以詞串為焦點,濃縮文本

徐老師以一組動詞“撒、甩、扯、掙脱”為教學抓手,濃墨重彩,潑墨如雲,以詞串為出發點,先找出段落,朗讀感悟,再創設“語用”情境,用上這些動詞複述鹿獅口逃生的驚險場面,讓學生學以致用。

這樣多元輻射,把詞語教學的觸角延伸到語文教學的方方面面,點“詞”成金,超越詞語的範疇,讓詞語最大限度地增值,追求詞語價值的最大化,大大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但是,對這節課我認為也有值得探討的地方:教師的主導作用是淋漓盡致地發揮了,但是學生始終被牽着走,沒有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略讀課文應該試着放手。換個思路:設置懸念——“兩隻美麗的角差點兒送了我的命,可四條難看的腿卻讓我獅口逃生。”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再讓學生去解決這個疑問,抓住“美麗的角和四條難看的腿”層層推進,還可以聯繫生活實際説説這個故事對我們的啟發。課文前面的連接語也有提示聯繫實際説説自己的體會,還有提醒學生比較與《陶罐和鐵罐》的相同點。

關於《獅子和鹿》的評課稿 篇3

謝老師親切自信的教態、娓娓動聽的教學語言,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獅子和鹿》這篇寓言故事屬於略讀課文。下面談談自己初淺的看法:

一、注重學法,關注成長。

在整堂課中,謝老師根據閲讀提示,引導學生學習課文,並教給方法:如何利用簡單凝練的板書,用簡潔的語言,概括主要內容。

二、抓住一點,統領全文。

在整堂課中,謝老師始終抓住“美麗的角和難看的腿”不斷地循環推進,製造衝突,使學生逐步理解寓意。利用簡單凝練的板書,幫助學生理解文章的內容並使學生對寓意的理解趨於理性化。

本課的閲讀提示建議將本文與《陶罐和鐵罐》進行比較,是學生對寓言故事有更進一步的理解。其實這應該是這篇課文需要突破的難點。學生雖然沒有學習過前面這篇課文。但是我想這並不妨礙我們進行此環節的操作。我們可以把學生二年級學過的寓言故事拿過來進行比較,以突破這一難點。謝老師這堂課的設計環節中,在語氣詞的學習上花費了很多時間,這個難點問題只是一語帶過,兩者的比重其實應該對換好一點。

另外,本課的教學其實可以讓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經驗,談談課文中引發的道理。通過讀説到感悟,深化道理,讓學生明白通過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懂得世間的一切都在變化,面對變化着的事物,不能用一成不變的眼光去看待,要使自己的的想法和行為順應這樣的變化,啟發學生關注和發現生活中不斷變化的人和事,引導學生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解決問題。

語文是學生精神棲息的家園,語文最終的意義是對學生心靈的滋潤、靈魂的塑造和精神的引領。這是我們大家共同的追求。

關於《獅子和鹿》的評課稿 篇4

《獅子和鹿》是一篇美麗憂傷,令人慶幸而又發人深省的寓言故事。老師親切自信的教態、娓娓動聽的教學語言,看似簡單卻不簡單的一堂課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過老師的導和學生的學,逐步落實目標,達到預期目的。其教學亮點有如下:

一、主題意識強,目標明確

這是一篇獨立閲讀課文,跟精讀文有所不一樣,只需簡單地敎,謝老師非常明確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那是要求學生自己讀懂課文。因此,一上課,她就定下了這樣的閲讀提示:1······2······3······因此,在檢查生字時,老師只需稍化一點時間就帶過去了。接着,為概括全文的主要內容,老師抓住本篇文章的中心詞“欣賞、抱怨”先説話訓練,其實就是概括全文的主要內容。然後就是要求學生用幾句簡短的話來概括,為了訓練的面更廣一些,她又出現了一些提示語來幫助每個學生有機會練説,降低了難度,激活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的彙報,老師的板書也體現出來了文章的主要內容。

二、創設情境,加深朗讀體驗

這是一篇獨立閲讀課文,為讓學生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老師的導語設計中,無時無刻把學生當成了親臨現場的觀眾和鹿本身,如:“你看到了怎樣的鹿?”,“哪句話讓你感到危險?”,變換角色朗讀等,都讓每個學生體會到自己就是鹿,彷彿就置身於當時的情節中,喜鹿之所喜,憂鹿之所憂,急鹿之所急。加上老師適時的閲讀點撥,抓住本文幾句重點句的朗讀,強調幾個語氣詞的運用,都是很好的朗讀體驗的例子。

三、捕捉空白,發展學生想象力

雖然這是一篇獨立閲讀課文,但老師處處想到“教在學生思維未開啟時,點在學生難理解處”。本節課,老師抓住了“你看到了怎樣的小鹿?”,“用語氣詞説一句話”以及“他歎了口氣説:( )”想象小鹿的心理活動,讓小鹿鮮活地進入每個讀者的內心,進一步感受它的內心世界。

四、注重學法,關注成長。

對一節好課的評價,首先要看老師能否以學生為中心,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核心組織自己的教學。我認為,老師的這節課,給我留下的是注重學生的學法指導,關注學生的生命成長的好課。如:當學生出錯時,老師能及時指出並鼓勵學生再思考,這樣,學生在出錯時也不會擔心老師的批評和同學的嘲笑了。

從這一節課中,不難看出老師的心中把學生放在首位。只有老師心中有學生眼中有學生,才能在實施教學時處處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己任。看似簡單,其實不簡單。

標籤: 評課 獅子 通用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wenmi/xinwen/0zwrry.html
專題